浅谈新时期气象科普工作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气象科普工作是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地气象部门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契机, 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实践中开展了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科普宣传活动, 气象服务的整体效益得到了提高。但是仍然还存在不少问题, 如气象科普长效运行机制并未形成;气象科普基础设施薄弱气象科普创作队伍缺乏;科普经费投入不足, 科普宣传工作的渠道和手段比较单调难以充分发挥气象服务工作的效益;气象科普内容与经济社会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结合的内容少, 指导人们科学利用气象信息和知识的内容少, 不能有效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下面就新时期气象科普工作谈点比较肤浅的认识。

1 科普、科学与科普资源

科学普及工作主要是通过宣传科学思想, 倡导科学方法, 弘扬科学精神, 达到引导公众用科学的方法思考问题, 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科学是人类智慧结晶的分门别类的学问;科学就是证据充实, 逻辑严密的人类认知。有人将“科学”通俗地理解为“真相”, 即科学是揭示事物真相的学说。科普资源是科普工作的工具, 也是科普能力的载体, 科普资源是指为社会和公众提供公共科普服务的科普产品、科普信息和科普作品的总称。科普活动资源包括传统和数字化型资源, 还包括科普基地信息、科普讲座信息、科普产品信息等科普资源建设和服务中涉及到的一切信息要素。科普资源主要通过大众传媒、科普活动和科普基础设施等资源载体发挥它的作用。

2 科普内容应多样化

我们一提起气象科普活动, 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科普内容停留在对气象知识的介绍上, 并把科普的对象局限在为青少年提供科普图书、举办科普展览, 甚至将科普变为了教学的一种课外活动。当社会公众对科学技术日益关注的时候, 我们的科普创作思维、科普宣传的理念以及科普活动的内容和范围需要拓展。科普资源开发既包括对新的产品和作品的创作设计, 又包括对已有科普资源的再挖掘并向科普功能的转化。科普创作者不仅要时刻想着读者将大量的既有可读性、趣味性, 又具有严谨科学性的科普作品奉献给公众。科普创作的内容也应要具有地方特色、要结合当地实际、开发社会急需的科普资源, 以满足当地群众对科普作品的需求。只有这样才利于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和科学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科学技术与科普作品的完美结合。

3 应造就一支专业科普创作队伍

目前, 气象科普工作以各级气象学会, 并由兼职的管理人员为主开展各项工作, 组织结构松散, 工作效能没有充分发挥。科普不能仅当作是新闻出版和各级气象学会的工作, 而应把科普工作纳入到日常的业务工作中去, 使业务和科研人员提高对气象科普重要性的认识, 应造就一支专业的科普知识创作队伍。科普创作需要具有社会责任心、文字功底又比较厚实的中老年知识分子为骨干的队伍, 同时也要吸引和培育青年科普创作者, 鼓励他们投身入科普创作, 把专业知识转化为面向公众的通俗化的科普知识。现在专职气象科普创作人员并不多, 那些既有科研知识积累又有创作激情的专家级的创作人物更少, 他们或没有时间或不屑一顾, 所以, 现在许多作品创新不足, 优秀的科普“精品”更是凤毛麟角。另外, 对科普作品的评价机制、激励政策不完善也是造成“精品”匮乏的主要原因之一。完成一篇使大众愿意读并读得懂的科普文章, 可能并不比写一篇学术论文容易!科普创作同样需要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因此, 若作品得不到社会重视和承认, 自然难出“精品”。

4 气象科普宣传方式要与时俱进

随着计算机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 人们的学习、思维、工作乃至生活方式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美国《科技与工程指标》一项调查数据显示, 当受调查者被问及愿意到哪里去获取专门的科技信息时, 有44%的被访者把网络作为了第一选择。又据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 在获取科技信息知识方面, 2010年公民利用互联网渠道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明显提高, 比2005年的6.4%提高了20.2%。互联网技术已把传统的传播模式变为裂变传播模式, 即新技术、新信息传播由原来的一对多变成多对多。气象科普工作也要与时俱进, 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宣传和发布, 使气象科普作品及时进入千家万户。利用网络的互动性、共享性、形象性、趣味性等多种特点, 把气象科普通过网络平台呈现给广大的社会公众。例如:近期正在我国气象部门推广的主题“气象微博”, 也充分说明了网络宣传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正越来越受到大众的追捧。

5 加大投入、建立科普长效机制

不能仅依靠特殊的几天开展各类气象科普宣传, 如每年的世界气象日, 开放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举办气象夏令营等活动, 以及利用科技活动周、防灾减灾日, 发放一些和气象有关的科普宣传资料, 或专家现场答疑。应该把分散的、临时的各种气象科普活动变为长期化, 以常规化, 制度化方式成为气象事业公共服务的一部分。气象变化与各行各业息息相关, 如何更好地让气象知识, 真正成为指导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好参谋, 防灾减灾的好帮手。窃以为加强科普工作的领导;加大对科普工作软硬件的投入;完善职能机构, 充实科普人才队伍应是当务之急。特别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如通过互联网、户外电子屏幕等新式传媒载体的宣传作用。要让气象科普宣传工作方式更新鲜、范围更厚实和内容更有深度一些。

6 结语

新时期的气象科普工作, 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在创新思维的统领下, 更新观念, 加大投入力度, 气象科普的理论、机制和形式都应该要有所创新。运用数字化处理技术将气象科普图像、文字、声音、影像等内容进行有效整合, 增加多媒体气象信息量, 形成内容更加丰富全面、更有深度的气象科普内容数据库。让科普创作、科普宣传与时俱进, 让气象知识、气象科普、气象服务的宣传家喻户晓, 为国民经济服务, 为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自觉应用气象知识提供有力保障。

摘要:该文就科普工作的一般知识作了简单的介绍, 并就当前科普面临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提出新时期气象科普工作以加强领导、完善职能机构, 充实科普作品创作队伍以及科普活动要面向社会大众。

关键词:气象科普,新时期,科普工作,科普创作

参考文献

[1] 徐渝江.关于科普创作的思考[J].气象科普论坛, 2011.

[2] 陈云峰.对当前气象科普工作的几点思考[N].中国气象报社, 2008-01-07.

[3] 张九庆.对科技资源科普化的五点认识[EB/OL].张九庆的博客.http://www.casted.org.cn/blog/?uid=13.

[4] 中国科普研究所.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研究专题报告[R].中国科协“十二五”规划, 2010, 12.

上一篇:探究新闻宣传工作在工会工作中的重要性下一篇:基于树莓派和Python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