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设计之我见

2024-07-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设计之我见(通用12篇)

浅谈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设计之我见 篇1

摘要新课程标准需要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关注有效教学策略研究,掌握现代教学设计技术,本文通过对数学教学设计的理解,备课中存在问题的探讨,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进行新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设计提了一些初浅的思路。

关键词数学教学设计弊端教学策略。

“课程改革,观念先行”,数学课程的改革,需要数学教师转变旧的教学观念,而教师由传统教学观念向现代教学观念转变的关键,便是对于教学设计的重新认识和现代教学设计技术的掌握。从关注“具体的教材教法的研究”转变为关注“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学生掌握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是从教案走向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设计的根本转折点。作为新形势下的数学教师,我们怎样去面对新课程;我们怎样去看待学生;我们怎样去对待课堂。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掌握现代数学教学设计技术的意义

在新课改下教师要上好课,就得先提高处理教材的能力(即掌握教学设计技术).”教学设计不能只停留在仅仅只考虑知识的重点难点的讲解,例、习题的选取和教学过程所安排的逻辑起点上。我认为,教学设计除要考虑以上问题,还应该体现对学习环境的创设、学习情感的培养、学习方式的指导和学习技术(策略)的关注。教学设计从关注学生需要学习什么,为什么学,怎么样去学出发,来考虑教师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样去教,直至学生学得怎么样,考查和评价教学行为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掌握。因此希望我们对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有更清晰的认识,让我们将教育理论和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真正结合,从而使新的课程理念在课堂得以真正的落实。

二、教师备课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备课过程是:确定单元或课时的教学目标,分析重点、难点,然后围绕课堂教学5步骤:复习提问——讲授新课——巩固新课——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进行教学设计,写出教案。但是,对于以下问题,传统备课方法却不能进行科学的处理。

问题1 在备课中,我们经常要讲重在“备学生”,即备动态的学生实际,那么怎样才能备学生,在教案里如何体现? 问题2 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中,如何突出重点、克服难点,虽然有些教师凭着个人的教学经验作出决定,但缺少新理念的指导。

问题3 教师在备课时围绕着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和合理的教学步骤,但目标陈述只是一个课时,教学任务结束以后,学生的终点能力或行为倾向的变化以及这些能力或行为倾向是怎么得到的?采用何种学习方法把教学方法变成学生的学习结果?在传统教案中也反映不出来。

可见,传统的备课方法存在着许多弊端,必须进行改革。

三、利用新课程理念进行数学教学设计的思路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教师要尽最大可能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变单调乏味的被动学习为生动活泼的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走上讲台,让他们讲,让他们讨论,使讲台成为学生表现自己的舞台。愉悦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带进了乐学的大门,而且达到学习知识的最佳状态。学生在课堂上能说出“我认为、我还有补充”这些语言,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

教师要结合各节的教学内容,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生活情景,创设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景。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景引入,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

比如在讲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在引入时可安排了一个“猜年龄”的游戏:请大家把你的年龄乘以4,再减去7,然后叫学生说出所得结果,依次猜出其年龄。倘若某学生所得结果是45,通过解方程4x-7=45得x=13,即猜出这位学生是13岁。这个游戏对七年级学生来说,在老师猜对几个学生的年龄后,他们对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正当他们对老师的“神功”赞不绝口时,教师告诉他们,学了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后,他们也能猜出别人的年龄。这样一来,学生兴趣盎然,学习劲头十足。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教材只是提供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与新课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安排了一些教学案例片断及点评,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研究课题,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进行反思,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如教师可结合本班实际进行开放式教学,设计好“开放性问题或问题串”,内容设计要有梯度、有弹性,关注各个层面的学生。

4、提倡合作学习

在学生研讨数学问题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个很好的形式,一个课题放在小组中,大家经过讨论、商议,此时,思维活跃的学生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而对于不爱发言的学生,在小范围内也留给了他表现的空间,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进行初步的统一,然后把研究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参与是积极的,思维是活跃的,体验是快乐的,不同的人会获得不同的发展。以活动的板块来设计教学,把原来的教学重点改为探索的重点,通过一系列数学活动,形成一种全员参与、主动参与、全程参与的良好氛围。

5、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体验数学

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树立坚定的自信心,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手脑并用听说写,心中悟出始知深。”学习数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体验。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思考,而且要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反思、去探究发现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不经过学生亲身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要想把已知的真理变成学生的真知是不可能的。

6、把社会作为学习数学的大课堂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中指出: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数学。这一理念在新课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何根据教材特点,把数学知识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呢?我们认为可从课堂教学设计入手,联系实际讲数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力争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教师可创造性地融入一些生活素材,如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方面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身边处处有数学,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7、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数学学习评价

新课标中明确提到,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浅谈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设计之我见 篇2

一、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交往的过程

美国超级营地创建人之一埃立克·詹森所著的《超级教学》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影响学习的两个核心因素是:状态和策略. “状态”即创造学习的适当的精神状态, “策略”代表授课风格和方式. 互动交往, 意味着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控制者, 知识的权威, 而学生不再是命令的服从者, 被动的接受者. 教师与学生是处于平等地位的、拥有完整生命的人, 彼此相互尊重的独特个性, 自由而持久地交换意见, 共享不同的个人经历、人生体验. 教学活动不再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 教师不再拥有绝对的权力控制学生的学习, 控制学生的活动、行为和思想. 互动交往, 才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和谐统一, 才使教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 这是对传统教学观点的重大突破. “交流—互动”教学的基本模式结构为:教师启动—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组际交流—练习评定. 具体表现为:

1. 教师启动———“交流—互动”的前提

在“交流—互动”的教学中, 学生的动以教师的启动为基础. 在这一活动中, 教师主要做好引导工作, 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 为学习新知识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2. 学生自学———“交流—互动”的基础

上新课时, 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生理特点, 制定切实可行、学生容易达到的“阶梯式”教学目标和本课的学习目标.由学生自学, 让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 为小组讨论做好准备.

3. 小组讨论———“交流—互动”的主体

在学生自学、初步感知的基础上, 开始小组讨论. 小组一般由5名程度各异的学生组成, 每隔一段时间, 小组要重新组成, 永远保持“同组异质, 异组同质”的学习程度. 在课堂上, 小组汇报自学情况, 一般控制在10分钟左右. 各小组的成员汇报自己的预习情况, 主要回答本课的学习目标和自学目标, 组内成员采用轮流提问题的形式;小组长把各组员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总结起来让大家一起思考、讨论;最后各小组长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 以便在组际交流时能解决这些问题. 此时, 教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 通过巡视和参与. 对于简单问题, 学生通过交流互动完成;对难度较大的问题, 教师要适时抓住要害, 讲清思路, 点拨要点, 并使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组际交流———“交流—互动”的关键

在小组讨论后, 进行组际交流, 也就是全班同学一起交流, 教师先让讨论得比较成熟的小组代表发言, 汇报该组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其他各组做出补充、质疑和评价, 再由各组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 组际之间进行讨论、解答. 经过一系列的讨论, 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讨论的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做好调控, 让学生的讨论始终围绕教材中心和话题, 突出关键问题, 形成一致意见. 这样, 不仅使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大胆地、尽情地交换各自的看法, 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等多种思维能力, 而且在不知不觉中, 学生的语言技能也得到提高, 学习潜能和创造力得到发挥,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克服了自我中心、胆怯等不良心理品质.

二、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体验课程发展的过程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 由封闭走向开放, 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 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 课程就不只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的反映, 而更是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这意味着, 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 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 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 对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解读, 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 以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 即教案与学案.

三、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分享教学相长的过程

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实际上是他们以观察、体验、尝试、探究和发现等方式, 去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 即把培养“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重点放在怎样通过知识信息的获取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学基础的数学;把“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重点放在用什么方式去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 学发展的数学;把“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学生在处理现实情境中的问题时的“办事”能力, 学提高的数学;把“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放在从社会性相互作用中实现认知和社会发展, 学有用的数学.

四、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追寻主体、追寻个性、共同成长的过程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活动是结论与过程的统一, 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使置身于其中的每一个人的知识、智慧、情感、意志、人格、个性、气质、审美、想象力、反思能力以及批判、创造精神等方面都得以发展的过程. 这个过程, 是学生不断获得完善, 不断展示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这个过程, 是教师不断超越、不断创造、不断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师生追寻主体、追寻个性、共同成长的过程.

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教学之我见 篇3

关键词:新课标;“双基”;“四基”;教学主体;数学应用意识

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始于本世纪之初,迄今已有15年了。2011年教育部又对课程标准做了进一步完善,把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作为最基本的出发点,实现:(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2)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3)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何实现新课标的这一教学理念?在此,本人也谈谈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看法,就算是抛砖引玉,供大家一起商讨。

一、突出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虽然新课改至今已有十几个年头了,然而时至今日,大多数老师大多数情况下仍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跟着练”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结果,除了少数精英学生外,大多数的学生因为觉得数学难、繁、枯燥乏味敬而远之,与新课改的初衷相去甚远。为何新课改十几年了还普遍存在这种状况?究其原因,主要是不少教师认为新课改教学中那些合作、交流、探究都是花架子,忽视属于学生自己的经验,忽视学生是教学活动中一个个鲜明的个体而非“知识的容器”,更是忽视了学习不仅是要掌握知识,其本身更是促进学生成长、发展具有生命力的过程。

正因如此,《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也就是说,在教学活动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呢?笔者认为:

1.更新观念,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对学生实施教育的基础和有利手段,教师只有与学生建立了和谐的关系才能充分发挥积极作用,才能体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主體地位。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放下唯我独尊的思想,树立教师是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学习的服务者、交流者、合作者的思想意识,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多用微笑的面容、期待的眼神、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去感化、亲近学生,关心学生的进步,甘当他们“登高望远”的阶梯。这样,教师才能走进学生的心里,才能与学生打成一片,从而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

2.创造学生主体性地位发挥的课堂环境

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就需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创造让每个学生围绕探究的问题,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探究知识、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环境。

(1)充分信任、理解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主体参与的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能活跃人的思维,发挥人的智力潜能。创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的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出发点,根据学生的水平设置教学目标,并以学生的学为落脚点,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并尽可能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创造机会。在营造民主氛围时,做到把学习的时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把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独立策划学习活动,自己学习同类知识,从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另外,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即时评价要热情而中肯,对于学生答错的问题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发问,没想好的坐下再想,有不同意见可以发表。允许在课堂上与教师讨论,争论数学问题,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发表,并且充分地让学生阐述他们的理由。

(2)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选择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形式

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育就会变得高度有效。”为了选择课堂教学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求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同时研究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情。教师作为引导者、设计者,在备课时要“两个转向”:从注重备教材,转向更多地备学生,即注意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在本节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应对措施;从注重备教法转向更多备学法,即备如何创造问题情境及教材处理,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的根本宗旨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思维能力。因此,要求自主式教学侧重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整理知识信息的能力,迁移运用知识信息的能力,创造能力等。在教学中通过精选背景材料,采用以旧引新、设疑激趣等方式及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3)致力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报告中指出:“教师的职责是激励学生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拿出现成真理人。”近年来教育理论研究发现,人的主体性包括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而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表现。

二、要把培养学生的“四基”能力作数学教学最根本的目标

有数据表明,在全体从业者中,所从事的职业与数学直接相关(比如从事数学研究的、教授数学、从事统计工作、研究天文学、理论物理学等)的人,在同龄段从业者人群中所占的比例不到0.1%。也就是说,平均1000个就业者中,只有不到1人,他所从事的职业与数学直接相关。因此,新课程标准把初中数学课程设置定位于服务全体初中生,即人人都获得必须的数学。也就是说,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以全体学生的一般发展为基本宗旨,但也不能对未来的数学家的成长制造障碍!基于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作为数学教学最根本的目标。

在此,有必要说一说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为何把“双基”提升为“四基”。长期以来,说到义务阶段的数学最根本的教学目标,教师想到的就是“双基”,即基础知识要扎实,基本技能要熟练。也正因如此,过去的数学教学大多采用“填鸭式”教学,大搞题海战术,以本为本,见物不见人。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往往是高分低能,很难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实行课改后,为了改变这种弊端,2001年版的课程标准就规定了基础教育阶段所有课程应该努力达到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三个维度的目标。结合这个三维目标,2011年版课程标准正式提出了“四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由“双基”发展为“四基”有两个重要的意义:

第一,“双基”仅仅涉及知识与技能,而新增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较好地体现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二,“双基”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个基础,但是创新型人才不能仅仅靠熟练掌握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来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能够自己独立思考,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因此,“双基”变为“四基”是十分必要的,从这个意义来讲,培养学生的“四基”是初中数学教学最根本的教学目标。

三、要把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作为贯穿数学教学的主线

我们常说: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不少教师却忽略这一点,为学数学而教数学,数学教学与生活严重脱勾,使学生不知道所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有何用处(这也是不少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翻开课改后的初中数学教材可以看到,无论是为新知识点的引出而设立的问题,还是为巩固新知识点而设立的例题,大多数都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材之所以这么编排,我想这无非是在明确给我们传递一个信息:数学教学不能脱离生活,数学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應用意识与能力。之所以强调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这是因为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是时代的需要

数学是现代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有力工具之一,它所体现的思想方法、逻辑推理、空间观念和实际应用价值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全面普及,数学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数学已成为培养高科技人才所必备的重要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就是把数学素养转化为提高公民的素质。

2.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需要

创新思维也称创造性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的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或对某种事物作出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其思维活动方式不仅善于求同,更善于求异。表现在知识与概念的掌握与理解上,不仅能将新知识概念同化到已有的概念和知识系统中去,而且能利用新知识新概念去改造原有的知识概念;表现在解决问题上,不死套公式而是融会贯通,善于用简捷适用的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表现在创造活动中,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具有创新意识,具有丰富的创造想象力。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思维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主要渠道之一。正如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就数学教学过程中是教学概念还是思维对象所说的那样:“教学x的概念不是教学x的恰当方式……教与学的基本的最终目标是思维对象。”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发展其思维能力,如在定量思维、空间观念、合情推理等方面获得发展。特别是要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坚韧独立、敢于冒险、勇于创新等创造性人才所具有的优良共性品质。

参考文献:

[1]马复.学科教学策略系列初中数学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顾沛.数学基础教育中的“双基”如何发展为“四基”.南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13.

浅谈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语言 篇4

在新的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是课程改革最重要的实施者,教师对课改精神体悟深浅与否,课程内容传达是否生动有趣,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实施的效果。而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教师使用最广泛的信息载体。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须依靠数学语言。因此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也是一个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那么怎样才能运用好课堂教学语言呢?下面浅谈自己的看法。

一、课堂语言要具有知识性、科学性。

初中的学生大部分学习自觉性较差,要想普遍的培养他们课外坚持自学的习惯是不容易的,课堂自然成为他们用来学习掌握知识的主要场所。而渗透着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教学目标明确的教师的课堂语言,则是他们定向思维的主要导向。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必须具有高度的知识性,即在每一节课都能让学生吸收到不同程度的新养分。同时随着现代学生的知识面的加宽,以及学科内容的相互渗透,课堂上的内容往往会引起他们对跨学科或课外知识的联想,并在课堂上向教师质疑。比如数学教学中会涉及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问题,因此教师不仅需要对专业知识进行不断深入的钻研和理解,还需要不断学习掌握课外新知识,以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让学生感受到你那圈“智慧光环”,认真而力求准确地应付类似的每一个问题,这样不仅树立起了形象,而且让学生觉得上这节课同时可以学到课外的东西,以加强对45分钟课堂的兴趣,以便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知识内容和其语言形式的统一表现,知识的科学性决定了语言的科学性,所以科学性是各科教学课堂语言所具有的根本属性,而数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又有自己独特的内涵。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的教学”,因此数学教师的语言要在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下功夫。长期以来,由于受数学的所谓“逻辑严谨性”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偏重逻辑演绎,误以为“精确、严谨、符合逻辑要求”的语言就是唯一科学性的数学教学语言。实际上数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应针对学生的特点,既要讲究严谨的逻辑演绎,又要适时的穿插能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想象、猜想、类比、归纳及洞察领悟等活动的非逻辑的语言,从而使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数学,积极主动的去发现数学和创造数学。

二、数学语言要形象生动,风趣幽默。

数学尽管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但其构成内容—空间形式及其数量关系却以一定的“形”存在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把教学内容及其形象融为一体,用形象化的评语言去解释抽象的数学概念,以驱动学生的数学想象。通过恰当的生动比喻、通俗的语言,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教给学生丰富的数学素养,以便引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以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获得一定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面对的大部分中学生都比较好动,对于每天一堂接一堂的45分钟的课而言,可能是一种难耐的煎熬,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科学证明人在一种心情愉悦的状态下学习效率是最高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便只有正确驾驭好课堂语言,尽量用生动有趣、幽默的语言来弥补教学内容本身的呆板、枯燥,使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风趣、幽默的课堂语言不仅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情绪还可以拉近师生的关系能利于师生情感的沟通,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但是课堂教学的幽默应和教师深刻的见解、新鲜的知识结伴而行,应与无聊的耍贫嘴区分开,不能人为的穿插一些与教学无关的笑料,更不能滥用幽默去讽刺、挖苦学生,这样就起到极大的负面影响,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课堂语言的趣味性在实际运用中要讲究一个“度”,这样才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以及获得知识的愉悦。

三、课堂语言具有激励性。

现在的初中生在性格和心理上发育都还不健全,都需要教师点点滴滴的培养和引导,因此教师在课堂45分钟的时间内要充分发挥语言的功能,特别是通过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尊、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励学生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帮助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我。那么,如何实施激励性评价呢?我认为:只有把教师的口头语言与体态语言有机结合,才能发挥激励性评价的作用,才能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才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语言和手势相结合能够帮助把话说得更加明确,更加有力,还能帮助增加说话的形象性,强化说话的感情色彩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更能让学生感到亲切。如教师在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对自己的答案感到不自信时,就马上走到他的面前,用手拍拍他的肩膀或用手抚摸他的头说“没关系,大胆的说,你很聪明,这个问题一定难不倒你。”这样评价,既充分尊重了他的意见,又保护了他的自尊心,还培养了他自信的个性品质,更能使他感到了亲切,把师生关系定位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激励他自主探索、勇于创新的兴趣,也能对全体学生是一种鼓励。学生只有在宽松、愉悦,不断获得鼓励的环境之中,思维才能变得活跃,解决问题才会标新立异;语言还可以与眼神相结合,眼神的变化,可传递着无声的信息,维系着双方思维的感知通道。例如,教学中如果遇到内容的不同叙述方式,问题的不同解答策略,应用的方法多样化等问题。教师就应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你想知道它的答案吗?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并同时用眼神不时的对全体学生扫描说:“老师相信你们能自己想出办法来,请试一试!”这使每位学生都感到自己是教师的“注意中心”,使学生感到自己不是“被冷落的人”,从而得到了信任,让学生在亲历中感悟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促使学生有更大兴趣去探求新知的奥秘。同时,教师可以用严厉和警告的目光去批评课堂中的违纪学生,同大声训斥相比,这种无声的批评学生更容易接受,且不影响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另外语言也可以与表情相结合。人的面部表情是人的情绪体验的外在表现,它蕴含着大量的情感交流信息。在课堂上学生都喜欢教师面带微笑地面对他们,即使他们的在课堂上表现得不是很出色时,教师微笑着对学生进行激励或鼓励,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促使学生热爱学习,树立学习的信心。教学中对学生激励性的语言要具有真情实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成功之乐,可以激励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同时也可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同时,激励性的语言也要把握一个度:应根据学生的差异性、问题的难易程度等科学地进行激励,不能对于任何学生回答了任何一个极为简单的问题就给予一些“隆重”的夸奖。名义上是进行赏识教育、鼓励教育,可实际上这种缺乏深层次指导的表扬学生会听腻,也表现了教师的虚伪,根本起不到任何激励的作用。除此之外,学生学习不仅要学习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探索生命的价值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适时恰当的穿插一些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语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学生要成材先成人的道理。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发挥语言的功能做好育人这一职责。

浅谈新课标下数学 篇5

作业练习,学流程中重要的,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其效度如何,直接关系到数学教学质量的高低.合理的练习是学习,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个窗口,加大作业应是一种生活,是一种活动,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而非单一的、一律的重复。

作为新课标下的数学练习设计,应如何体现它的效度,突出现实性、发展性和活动性?我认为:

一、崇尚自主,凸显练习的“民主自由”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自主练习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自主力量,才能促使全体学生自主学习。

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教师作为练习设计的策划者,必须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做练习的主人,做自己的“练习”。实践证明并不是每一个学生对于相同的练习都能承受,因此,练习设计须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尊重差异,尽可能地设计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练习,供学生自主选择训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促进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子”,得到主动发展。

如在教学“8的乘法口诀时”,我设计了让同桌之间互说一句带“8的乘法算式”的话,学生说:“我家有8张椅子,他家也有8张椅子,一共有16张椅子,算式是8×2=16。”“二(1)班在校广播操比赛中排成5排,每排有8人,一共有8×5=40名学生参加比赛。”……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搜集了有关感性材料,并经过思维加工,生成了多个解决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

这样的练习,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活动是自主的,虽然有些学生说的尚需斟酌,但他毕竟去思考了,努力了,这就是成功。

二、开放课堂,倡导练习的“百家争鸣”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是开放而多样的。课堂练习是使学生熟练地掌握知识,培养思维品质的具体措施,练习要刻意减少指令性的成分,增加练习的开放性,以使学生的思路更广阔、更灵活。

所谓开放性的练习其实是相对于条件完备、结论确定的封闭性的问题而言的。其特征是一般没有现成的算法与确定的答案,要求解题者去假设、猜想、验证,并要求解题者善于联想、敢于创新,具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能使思维辐射到与问题相关的一些知识点上。因其特点,开放性练习情节更富有挑战意味,令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更能激起儿童潜在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有鉴于此,它的设计一要适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二要能具有让不同水平、不同方法、不同个性的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获得成功的体验,其根本目的是要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服务,促进学生从模仿走向创新。

如一年级学习了元、角、分后,某教师设计了这样一次开放性活动练习:向学生展示商店的场景,摆出各种物品供学生购买,假设每生准备5元钱,4个学生为一组,每组要商量如何买才比较合理而又能合心意。这一过程中,一要算好总价,二要注意数量,三要注意品种,对一年级学生而言,应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由于学生是在具体的情境中(模拟商店),学生心情激动,思维活跃,又有群体合作,创新的火花自然激发,居然每一小组完成的都很出色。

教学实例证明: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一个更广阔、更开放的练习空间和时间,能使学生在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三、立体整合,步入练习的“你中有我”

练习设计要顾及整合性,课程标准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强调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整合同构。其它学科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因此,我们的数学练习也应考虑到整合性。如一位教师教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一课时,出示这样一首古诗:“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色。”

问题:

(1)哪一个字出现得最多?

(2)“春”字共有几个?

(3)“春”字出现的次数占全诗总字数的几分之几?

(4)找一首诗,某一个字出现的次数至少占全诗总字数的1/5。

这似数非数的练习,新颖独特,既让学生品味了中国语言文字的美,又拓宽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视野,为学生构建了多角度、多方位、立体化的有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环境。

数学是整合性的而非分科的;是具体的、原汁原味的而非抽象的分类的;是广域的而非限定的。加强数学练习设计的整合性,不能仅仅拘泥于一种方式,而要从立体的、多维度的角度把握数学内容与内容、各学科之间的关联,注重知识的重组和综合运用,真正使数学练习成为学生益智、长知,陶冶情操的有趣活动。

四、加强实践,跳出练习的“纸上谈兵”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数学本身与决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数学教学如果脱离实际,那数学学习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更谈不上学生有意义地学习数学和获得有意义的数学知识的目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为此,倡导数学练习设计的实践性,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盘活知识,通过实践使之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这不失之为一种好的练习方法。

如学习《千克和克的认识》后可以布置让学生调查物品的重量:一袋洗衣粉、一个鸡蛋、一袋大米、一台电视机……;学了《数的组成》让学生探究商场里的商品为什么都包装成一包一包、一盒一盒和一箱一箱的原因;学了《认识钟表》后可以让学生在星期日记录整点时的活动;学习《统计》后可以让学生统计城市里主要道路上车辆通行的情况,为交通局制定车辆分流方案提供参考;……这样的练习设计,引导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给学生以更广阔的学习数学的空间,学生学到的将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创新、实践等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训练。

浅谈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 篇6

文安县大柳河镇中学 王震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创新中谋求发展。新课标下历史教学究竟该教给学生什么?这是所有历史教师都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改变教学行为,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我就根据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谈几点关于历史课程改革的认识。一.抓住教材“兴奋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宝库,如:“汉魏之文苑,南北朝以后,书画与雕刻,以及历代著名的建筑,各种美术工艺品,历代史况的概述”,都是能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历史材料。作为历史教师,一方面要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背后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教师要有意识的做好教学的准备工作,如广泛搜集、积累以备教学用的各种素材性课程资源,如:生动的文学、历史、科学故事、各种有趣的问题、发人深省的警句、耐人寻味的典型事例,能开拓学生视野的材料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让学生愿意学、乐意学。如我在讲解“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一课内容时就用时事热点来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这一课中的“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发展与东盟的关系”“与欧盟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等内容,这些既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时事性知识,又是学生很感兴趣的现实生活中的热点和焦点,基于对

学生情况的分析和了解,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用最新最形象和最生动的录像画面制作了课件,使抽象的教材内容具体化,历史与时事政治关联起来,教学内容变得有血有肉,学生仿佛置身于外交舞台,轻松的掌握了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讲究教学的“趣味性”并不能脱离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为了趣味而趣味是没有意义的。教学的关键是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规律,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形成学生学习历史的内在动力。

二.历史课堂上的“辩论会”

很多老师会有这样的感慨:“历史课堂上的讨论环节经常会冷场”导致讨论失败,或者收效甚微。我从电视上播放的大学生辩论对抗赛节目中受到启发,于是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讨论中,很受学生欢迎。每次讨论之前,我先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要求每个人都按题意写成小论文或辩论稿并交给我看。我看完昨晚批示后,把稿子发回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互相补充完善本方观点。正 方和反方各推举4名代表,在班上进行辩论。其程序是:各自陈述意见→自由争论→归纳总结。最后由老师进行 裁判并具体分析双方的辩论得失。在世界古代史教学中,我组织的课堂讨论题目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之 比较”,正方的观点是“西方文明不如东方文明”,反方的观点是“东方文明不如西方文明”。在世界现代史 教学中,我设计的题目是:“战争与和平谁是历史的主流”,正方的观点是“和平是历史的主流”,反方的观 点是“战争是历史的

主流”。这种讨论具有竞争机制,适合学生的特点,他们为了驳倒对方,翻阅了很多书,讨论的场面十分热烈,趣味盎然,往往是时间已到,很多人仍言犹未了。

三.在课堂上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使课堂的主人。新的课程改革特别强调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实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选择和探究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教学的对象是一个活生生的思想感情意志个性都处于变化中的个体。学生是认识的主人,而不是机器,学生是具有青春活力的“生命体”。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是要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主动的、活泼的、发展的学习主体。历史课堂教学一定要改变教师唱“独角戏”、搞“一言堂”的现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探讨、自我教育、自我体验。我们可以通过情境设置,运用“读、议、讲、练”等教学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充分讨论与互相交流,让教学成为共同增长智慧、提升水平、促进发展的过程。“读”就是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直到他们读材料、读标题读子目读重点段落,从而理清知识结构,发现问题,质疑问题。“议”就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分组讨论,自主探究学习;分组讨论前,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设计问题让他们讨论。“讲”就是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结构,对基本概念进行讲解,对学生讨论中不能解决的重点难点进行解析。这是在学生自学和讨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引作用,目的是使学生对已掌握的知识更加明确、更加系统。“练”就是在自学、讨论、讲解 的基础上,对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题目进行练习,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为健康发展服务。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教师要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所谓“放”就是教师将课堂交给学生,所谓“收”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去讨论。总之,我们历史教师要改变“说教者”“管束者”的形象,树立科学的学生观,把学生当作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学中得到充分发挥。

浅谈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 篇7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处于具体的情境中, 可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从而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为此, 教师应该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在教学时, 不论是问题的引入, 还是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都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结合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实物和环境等, 再加上多媒体的图文并茂、生动有趣, 勾起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例如, 教学“什么是周长”时, 对于“周长”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 学生往往不易理解。教学设计时, 我在屏幕上先创设一个秋叶的配音诗朗诵, 引出一只蚂蚁在树叶边爬的情境。然后让这只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了一圈, 让学生充分感知。在诗情画意中建立了“周长”的表象, 为学生由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架起了桥梁。

二、主动实践, 引发探究意识

在新课标中, 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传授知识为纽带, 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让学生自主实践、探究数学问题,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 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如, 学习“分数的简单认识”时, 要得到一个月饼的14应该怎样分, 为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我决定让学生拿出圆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感知14。这样就营造了一个学生自主探索的环境 (参与、合作、交流) , 突出动静结合, 从而使学生在自主、互助、探究、争论的学习环境中深刻地领会知识, 充分发挥自主性。

三、创设疑问, 培养问题意识

“学起于思, 思缘于疑”。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 有问题才有思考。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儿童好奇心强的特点,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使他们敢疑敢问, 积极地参与到认知活动中, 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要做到这点, 就需要教师创设“和谐的情境”, 让学生敢于质疑。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体差异, 在质疑时, 一些同学往往不能提在点子上、关键处。这时, 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 激发他们质疑问题的热情。

浅谈新课标下的数学的教学 篇8

关键词:新课标;数学教学

新课标倡导同学们自主、合作以及探索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应该积极地拓展学生们自主学习的空间,要努力地去营造出合作自主探究的氛围。新教材开放性体现在新教材和生活的实践结合、学用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学生的学习的方式应该是与社会的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而不是仅仅的局限在课堂当中。要用有利于学生活跃的学习的方式,去引导学生们自己观察探索实践,合作,资料收集,交流,和体验以及感悟、反思等等的活动。实现学生学习方法的多样化,同时拓展学生们的学习时间以及空间。老师要跟的上同学的个性化以及特色化的思想,也要接受同學们的不一样的思想和作品,学生们既要熟练掌握了本学科的相关知识,还要有跨学科的一种能力。

一.结合生活,创设情境

在课堂上的教学的内容应该要结合具体教学的内容,创设出生动的、形象的、有趣的,能引导学生们主动地参与进课堂当中的学习的情境。

新课标设计的实践和综合应用的领域是新课标的特色。这领域反应了数学的课程和教学的改革要求,给学生们提供一种探索性、实践性以及研究性的学习的渠道。这个领域是新课标中的一个全新的内容,掌握这个领域,于数学的发展以及数学的教学的改革来讲是非常的重要的。

二.锻炼学生形成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同学之间互相合作交流

在数学教学中,遇到数学难题,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自行解答,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课堂中,教师不能只唱独台戏,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让学生思考问题并且处理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同学们彼此一起分组展开讨论,讨论出的结果分小组进行总结。这种方法让同学们养成了团队合作能力,这也是书本上不能学到的东西。但是要强调的是同学们在讨论问题时不能只是在形式上面,讨论问题之前首先要有一个确定了的目标,小组探讨的问题也要有一定价值。并且,在讨论过程中老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思考加上同学之间彼此交流,当遇到学生确实无法解决的难题的时候,教师可以在旁给予一定的协助,切合生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引导,但是切不可帮助学生直接解决问题或者直接抛出答案,应当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寻找问题答案,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于不熟悉的知识会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们的自主创造的技能。

三.要尊重学生们的个体的差异,要面向全体的学生进行教学

新课标中指出了:不同的同学在思维策略以及认知方式上都存在着差异,老师要及时的去了解以及尊重每一个同学的不同,在课堂的教学当中要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并且去提倡学生们用多种方法和策略解决问题,大胆的提出自己的想法,并且要引导学生们和他人进行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吸取别人的经验,就可以丰富学生们的数学的活动,同时提高学生们的思维的水平。

遇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老师应该多给予他们帮助,帮助他们解决不懂的问题,耐心的鼓励他们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去尝试着用他们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并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思路,老师要肯定他们正确的地方并对有问题的地方及时的引导学生改正,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增强这一部分学生的信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那些学习很轻松的学生,老师就可以找一些课外的有价值的一些材料,开发他们的潜力。

四.抓住新课程与学过的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提升学生学习知识以及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数学教学着重数学知识的前后关联,这个联系不只是同一章节的前后承接,而是前后很多章节相互承接,因此新课程教学充分的体现了数学的完整性。新教材还更加特别的关注数学和现实生活以及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因为初中生相较于小学生来说更注意客观世界中的很多方面,初中生比较关注自然以及社会和其他学科当中的现象。所以老师们要结合这一点,在讲解中结合生活中的平常现象对知识进行剖析,联系现实生活、自然以及其他学科,这样会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大大提高学生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们自主的参与进数学的学习当中,增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新课标指出:老师要有创造性的去使用教材,要积极地开发以及利用各种各样的教学的资源,给学生们提供非常丰富多彩的学习的素材,老师要重视起现代的教育的技术在教学当中的应用,在有条件的一些地区,尽可能的合理的有效的使用多媒体计算机以及有关的软件,有效的提高学习的效率。所以,老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对于教学素材的呈现的形式的多样化,就可以将实物的文字、照片、图像、表格等等多种的形式相结合,让学生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到数学的学习过程当中,可以加深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浅谈新课标下的小学体育教学 篇9

我国目前的小学体育教学有一个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但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如何“运用新理念,活教老教材”,让学生喜欢上体育,喜欢上体育课呢?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我认为,在基础教育改革的今天,我们应该用新标准、新理念来理解体育这一门课程:它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为基本理念;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促使学生乐学、善学、会学。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找出他们自己进行体育游戏的内容与方法,进行练习、比赛,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生存,从而达到身心健康发展的教学模式。

以下介绍我在基础课程改革实践探索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的转变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紧紧围绕“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立足于“每个学生身心都得到充分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身潜能,激发学生学习和锻炼的主动性,实现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广大体育工作者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树立科学的治学态度,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的,要坚持严谨而不保守、活跃而不轻浮、锐意创新而不哗众取宠、追求真理而不追求名利的治学态度。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体育学科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标而设置的一门必修课程。教师要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选择和实施,使学生懂得如何运用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去增进身体、心理等方面的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并促使学生将这些方法和习惯延伸到课外。所以教师要认真领会《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二、教学模式的转变

过去上一节体育课,体育教师都是采用集合──讲解──示范──练习──纠正──再练习的模式来作为教学手段,教师教什么,学生只要跟老师学什么就行,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

但我在《各种方式的单双脚跳》教学中设计了随着优美的乐曲声,教师带领学生以艺体的脚尖步做各种舞蹈的练习,使学生能在优美的乐曲伴奏下,在优美的形体舞蹈练习中,感到新鲜,使学生积极活泼地进行热身运动。

学生在完成强度与密度较大的教学任务后,我不主张采用单调的口令徒手操,进行放松运动而结束教学,而是让学生跟随教师在美的旋律声中,做各种轻快的舞步动作和听优美的配乐诗朗诵“划着船儿回家”,进入一种轻快的意境,使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得到充分放松,从而消除疲劳,恢复正常心率,轻松愉快地结束教学。我把音乐舞蹈这一教学手段恰当地运用到体育各个环节之中,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把单调紧张的课堂变成动作优美、生动活泼的课堂。

另外,课堂上我还增加体育游戏活动的内容。体育游戏是由一定的情节、形式、规则和结果等几个部分组成的综合性活动。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同层次的学生,在可行范围内通过协商,制定出合理的游戏及规则,自己摸索或小组讨论取胜对手的方法,使课堂上充满了公平竞争、冒险获胜的气氛。同时还可让学生自由组合、或分组创编体育游戏,由师生共同评价孰优孰劣。学生一旦参与的积极性高,就可以有效地激发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各层次学生在智力、体力、创新力等方面得到提高。

例如,我在示范课《动物狂欢》时就利用体育游戏来教学。我创编出新奇的游戏方法,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如“取食”“消灭害虫”、“拯救森林”;遵循儿童好玩的天性,教他们参与群体活动的方式和手段,在克服自身和自然障碍完成活动的过程中,既使身心得到承受外部环境压力的锻炼,也使身心压力得以向外释放,通过遵守游戏规则和服从裁判来了解群体活动的各种规则,并学会自己克服困难和解决矛盾的方法。这堂课得到专家和同仁一致好评。这是一种在游戏中团体训练、集思广益的方式,使得个体在小组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在讨论中也达到知识的掌握和思维的开发。

三、角色转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们不反对学生对教师必要的尊敬。我们反对的是“唯上、唯师、唯书”,反对“唯师命是从,唯师训是依”,不加选择、不辨是非的盲从,反对的是在人格上凌驾于学生之上,对学生的自主性、自尊心视而不见,动辄指责、训斥,甚至辱骂、殴打的错误做法。这些错误的观点和做法,是对学生人格的无情摧残,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无情扼杀。所以,教师要在体育教学中转变角色,改“一言堂”为“群言堂”,变主讲为主导。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当然,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能否实现,主动权还是掌握在老师手里,教师只有真正认识了当今时代自己所处的地位和角色,努力创设一种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新型师生关系,建立一种双向的、主动的、协调的、和谐的师生合作关系。同时,要明白教师不是领导者而是指导者、引导者,不仅仅是年龄上的长者,更应当是人格上平等的朋友,这样我们就能理解处于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时的许多幼稚的想法和做法,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也要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真正看作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努力创设一种相对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无畏精神,放开他们的手脚和大脑,让学生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人,不迷信老师。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得以实现,教师也才能比传统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只有通过导趣,引导学生乐学;通过导思,引导学生活学;通过导做,引导学生善学;通过导法,引导学生会学。如此,学生才会心情愉悦、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乐于参与,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得以充分的发挥,从而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才能把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四、学习评价的转变

以往,学生期末的体育成绩是体育老师根据《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对学生进行达标考核,把考核后的成绩直接作为学生的期末成绩。对于没有要求达标考核的年级,大部分体育老师都是采用平时体育运动技能较好,平时表现突出的来进行衡量,最后确定体育成绩,而对那些平时好动、好玩、淘气的学生来说,他们可就惨了,老师给的成绩肯定不高。《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注重评价的激励作用。及时恰当的表扬可以肯定成绩,激发热情,对后进生更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在教学中,会时刻注意课堂上的变化,细心观察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指导,对部分素质差的学生,不应过于苛责,不能使其丧失信心,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应婉转处理,及时进行评价激励,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极大的热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同时,还可以采用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以及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评价,这样可以使学生既发现自己的进步,从而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又能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便进一步改进学习。

浅谈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教学 篇10

浅谈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教学

四川省旺苍东城中学 张t怡

【摘要】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尤其是随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进入实验区,高中物理教学无论是在理念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都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全面实施;试验区;挑战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10-0010-02

长期以来,许多中学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改革中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和尝试,取得了不少很有价值的成果。但是从总体上说,当今的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仍然是灌输式教学占绝对优势。仔细分析一下就不难看出,以往许多来自教学第一线的改革主要是围绕两个问题进行的:一是如何使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更加有效、更加扎实;二是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更好地掌握教师所传授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高中物理教学如何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主要应在以下两方面寻求新的突破:

一、在教学设计的立意上要有新的突破

众所周知,在应试的重负之下,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通常都是从知识的理解记忆、技能的规范操演和解题的强化训练来立意的,课堂教学的目的几乎被唯一地定位在向学生传授应试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因此,“传道、授业、解惑”就被片面地当作传递知识、教授技能和帮助学生解决在掌握知识与技能中存在的问题。这样一来,灌输也就必然成了主要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改革中,依据现代教育理念所提出的教学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又把它具体化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由于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渠道,因此,为了使课堂教学能够真正成为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实践场所和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必须突破单纯以”双基“来立意的旧框框,本着教学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样的高度责任感,从三个维度来全面构思教学内容、精心安排教学活动。

首先,对于教学内容的构思,要以课程标准中的相关条目为依据,以所用教材的相关内容为参照。在“知识与技能”维度,不仅要关注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关注物理学的历史进程、取得的主要成就、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在“过程与方法”维度,要注意把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物理探究的重要意义、物理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物理学发现并提出问题的独特角度和物理学思考并解决间题的典型思路等纳人教学的内容。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要把揭示大自然的奇妙与和谐、展现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和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间题、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等纳人教学内容中。

其次,对于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论文 )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教师本人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在学校的现实条件为基础。在“知识与技能”维度,要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技能的复杂程度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接受逻辑和心理特点,有度又有序地安排教学活动。在“过程与方法”维度,要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尝试运用实验方法、模型方法和数学工具来研究物理间题、验证物理规律,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间题;让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他人讨论、交流、合作;还要让学生通过物理课程,来学习如何计划并调控自己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的学习过程,逐步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要注意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他们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清;鼓励他们主动与他人合作,并通过合作学习来培养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团队精神;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将所学的物理知识服务于他人、服务于社区,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不是互相孤立而是有机统一的,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分别操作。这是因为就课堂教学而言,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既涵盖了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和重点内容,又针对当前中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和薄弱环节,体现了物理教学的完整性;就学生的发展而言,健全人格的堵育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必要条件,健全的人格是一个整体,如果课堂教学只偏重培养人格中与认知有关的部分而忽视其它部分的培养,就可能会导致学生完整人格的解体和内心世界和谐的破坏,其结果必然严重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所以,教师必须有意识地以更高的立意,从三个维度出发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力求在教学中把三维目标的各项要求融为一体,使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亲身经历与体验学习和探究的过程,潜移默化地受到科学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滋养和熏陶。与此同时,还要特别注意避免对三维目标采取形式主义的态度,机械套用、生硬拼凑,或者“穿靴戴帽”、画蛇添足。事实上,教师只有通过完整的教学才可能培育出学生健全的人格。

二、在因材施教的方式上要有新的突破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被看成单纯的认知体。在教学活动刚开始甚至尚未开始就被人为地划分为好、中、差三个等级。一种流行的观点是,学生在学业成绩上呈现出的个别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与生俱来的素质差异造成的结果,课堂教学对于这种差异的改善作用极小或完全不起作用。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教师只能按正态分布的原理,以全班学生的平均水平为基准,根据中等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设计和实施教学,不难预料这必然会导致有人“吃不了”、有人“吃不饱”的状况。这种置学生间客观存在的个别差异于不顾,只管把既定的知识甚至仅限于与应试有关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的“一刀切”式教学,完全背离了教学的因材施教原则,严重地损害了许多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妨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新课程改革所遵循的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单纯的认知体,而是富有朝气和生命活力的完整的人。因为包括教学在内的“任何一种活动,人都是以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的方式参与和投人,而不只是局部的、孤立的、某一方面的参与和投人”。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一模一样的标准件,也不是一个仅以年级或班级为标志的抽象群体,而是一群具有多元智能和独特个性的具体的人。第三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容器式的被动接受体,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积极的学习主体。理论和实践都早已证明,“如果提供了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的动机方面会变得十分相似”,人为地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是武断和缺乏根据的。

浅谈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 篇11

关键词:新课标;兴趣;课堂;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要想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好,学生爱老师,也就会“爱屋及乌”,爱其所教的学科;师生关系好,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高,就会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教师教给的各种信息就会在学生头脑里出现一种“易接受”的心理优势;师生关系好,学生的崇拜度高,教师的模范言行、治学精神都会给学生以感染。这样会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心境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其自觉实现教学过程中师生配合的最优化。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一节课的引入部分是学生能否产生学习兴趣,渴求新知,增强教学效果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境大致有两种:第一种是现实生活情境;第二种是问题矛盾情境。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设置认知冲突,以情激趣,以趣导思。要选准新知识生长点,提供诱因,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三、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

课堂上,教学应该是一种对话,而不是灌输,师生在平等的地位上进行智慧与心灵的交流。师生共同参与每项教学进程,每个教学环节,给学生创设一种情境,一个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让他们在简化的、理想的、顺乎自然而又有必要的波折、歧路的形式下,亲历知识的再现过程。在课堂这个舞台上,以课本为剧本,教师导演,学生主演。使学生在“知识市场”上潜心汲取、交流见解、提高能力、增长才干。

四、通过设问、讨论、活动等导入组织课堂

巧妙的导入在小学教学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其产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产生疑问,学习才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才会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老师巧妙地设问,可以以问促学、以学促思,从而在质疑、解决疑问的过程中学习。

五、组织课外实验,优化创新思维

老师应充分重视数学课外实验的组织,认真做好数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美国华盛顿的教育场所有这样一幅标语:“听了,就知道;看了,就理解;做了,就记得。”这是对实验教学最生动的描述。因此,要常常创造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创新思维并加以指导,肯定其创新思维,保护和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创新思维带来的愉悦,进而努力学习。

六、建立错题集

建立错题集就是把自己平时和考试时做错的题目抄下来,分析做错的原因,是知识点没掌握,还是忽略了使用的条件范围,或者因为粗心计算错误。错题集的升级版还要收集“好题”。有的需要全面细致地分类讨论,稍微考虑不周就会坠入陷阱;有的看似计算量庞大地吓人,但可以进行反向思维,将答案代入其中,也不过小菜一碟(这种情况在选择题中尤为突出);有的条件众多,刁钻古怪,不知道从何下手,其实放下畏惧,步步为营,也可以得到大部分的步骤分。收集好题可以让你摸清出题者的思路和惯用的考查手法,识破其中的陷阱和伎俩,成为你的“武林秘笈”。

面对新课标,只要我们用心去唤起学生的兴趣、激情,赢得学生的信任,使学生尽心地参与,让师生彼此敞开心扉,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惟有如此,学生才能在数学课堂上结出丰硕之果。

浅谈新课标下高中数学的教学反思 篇12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标,教学反思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为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方向, 同时, 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地位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因此, 在新的教学模式下, 教师要不断进行反思, 通过反思, 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通过反思, 找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通过反思, 找到最适合学生的学习模式和学习方法。教师要在反思中成长, 在反思中进步, 在反思中获得更多的经验。作为高中数学教师, 笔者通过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不仅更加理解了新课标对数学学习的要求, 还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加强。

一、对教学观念的反思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 把课堂还给学生, 这就需要教师转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课堂中, 首先,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发展, 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 主动发言, 通过各种教学环节的设计,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次, 教师不应只是向学生灌输知识, 而应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进行指导, 充当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再次, 在课堂上,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 学生有不理解的问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 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还能提高他们探索知识的积极性。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也不能对学生完全放手, 而应在学生面对一个难题解决不了或学习的方向偏离了教学目标时, 对学生进行引导, 以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对初高中衔接问题的反思

高中数学和初中数学相比, 不仅难度增大了, 宽度和深度也有所增加。刚上高中的学生在面对高中数学时, 可能还在用学习初中数学的思维和方法, 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学生会认为数学很难, 自己很难学会。因此, 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 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让他们逐渐适应从初中数学到高中数学的转变, 体会到解决数学难题的快乐, 逐步增强他们对高中数学的学习兴趣。同时, 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思, 清楚了自身哪些方面需要提高, 认识到了数学教学不仅要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 还要让学生形成一种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意志品质, 有利于更好地进行数学教学。

三、对学生学习水平的反思

高中的数学知识与初中的数学知识相比, 不管是难度还是深度都提高了一个层次, 这就要求学生分析与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也要随之提高。然而, 一个班级的学生数学水平不同, 在接受知识的时候速度也会有快有慢。如数学水平较高的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会很轻松, 而数学水平较差的学生接受起来则会很慢。面对这种情况,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差异, 教给他们适合自己进行数学学习的学习方法, 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这样做的结果是:数学水平较高的学生在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之后会学得更好, 并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探索精神;数学水平较差的学生在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之后会更加努力, 使自己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好。

四、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激发学生对高中数学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问题的讨论。现在小组合作的模式已经成为了教师教学的主要形式, 但是小组合作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误区:1.教师为了响应新课程标准的号召, 一味地追求形式, 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有小组合作即可, 而不去考虑这个问题用小组合作解决是否合适。2.在小组合作中, 只有学习好的学生进行参与, 而学习较差的学生只是在一边旁听, 不发表自己的意见, 这就使得学生不能在合作中互相促进, 从而也就失去了小组合作的意义。3.在小组合作中, 学生缺乏交流, 仅仅是把问题解决了, 而对于该问题应该从哪入手、如何进行分析等方面却没有总结出来, 这样的小组合作完全对差生起不到任何的促进作用。4.合作仅仅是一种形式, 从开始合作到合作结束仅仅几分钟的时间, 有的小组可能正在进行, 有的小组可能刚刚开始, 这很容易使学生对小组合作失去兴趣。5.在小组合作讨论问题时, 并不是越热闹效果就越好, 同时教师也不要一味地放任学生进行自由讨论, 不对学生讨论的内容进行指导, 这样就会使学生将这种小组合作的讨论当成一种放松的手段, 无法真正实现小组合作的教学目的。6.评价体系没有跟上, 导致小组代表或个别优等生的发言多数并不是代表本组意见, 而是代表个人意见, 最终使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效果差强人意。

总之, 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进行反思,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也需要反思。新课程改革以来, 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 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要用心去体会学生的思想和感情, 通过缩小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让学生把教师当成自己的朋友。只有不断进行反思, 教师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只有不断进行反思, 教师才能更好地理解新课程标准的深刻内涵;只有不断进行反思, 教师才能转变教学观念, 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长吉.现代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2] .曹一鸣.数学教学中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J].中学数学, 2003 (08) .

[3] .张雅君.教师的教学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 2006 (02) .

[4] .章水云.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J].中学数学研究, 2006 (08) .

[5] .张勇国.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的反思[J].新课程 (中学版) , 2009 (12) .

上一篇:道德银行经验介绍材料下一篇:游泰山作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