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临骏:浅谈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2024-07-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肖临骏:浅谈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精选11篇)

肖临骏:浅谈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1

现阶段高中生缺乏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急功近利,稍作努力就希望有很大的进步,要很明显的成绩;缺少坚强的意志品质,要求付出的回报立竿见影,如果进步不明显,或者没有进步就退宿了;没有科学的世界观不能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如下办法希望能对孩子们的成长有所帮助。提高现代教学质量。

一、以讲座的形式介绍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一定要抓住机会,生动、具体、真实的介绍我国古今成就,为学生学习数学营造好的氛围。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数学成就显著。华罗庚学自学成材的天才数学家,中国近代数学的开创人!他在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广泛数学领域中都作出了卓越贡献。在这些数学领域他或是创始人或是开拓者!从某种意义上他也是位传奇数学家,一生最高文凭是初中,早年在美国取得巨大成就后,闻知新中国成立,便发出“粱园虽好,非久居之处”的呼声,呼吁在国外的科学家学成回去报效祖国。跟他同时代闻讯回国的科学家,许多都为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最著名的有:导弹之父钱学森——为中国火箭,导弹做出贡献;两弹元勋邓稼先——为中国创立了原子弹,氢弹等核武器。回国后华罗庚开创了中国的近代数学,并建立了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培养了大批数学家,如陈景润,王元等号称华学派,后来致力于应用数学,将数学应用于工业生产,推广“优选法”和“统筹法”!由于华罗庚的重大贡献,有许多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定理,如华引理、华不等式、华算子与华方法。另外华罗庚还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陈省身,现代微分几何的开拓者,曾获数学界终身成就奖——沃尔夫奖!他对整体微分几何的卓越贡献,影响着半个多世纪的数学发展。他创办主持的三大数学研究所,造就了一批承前启后的数学家。在微分几何领域有诸多贡献,如以他命名的“陈空间”,“陈示性类”,“陈纤维从”。一位数学家说道陈省身就是现代微分几何。这也许是对他的最好评价!

通过讲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同时也告诫学生,学习好坏关键看本人的学习态度和努力,明白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进而发奋学习,将来为国家做贡献。

二、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抵抗挫折的能力。数学史无疑是数学家的奋斗史,数学每前进一步,都需要数学家的胆识、勇气和毅力。数学家海帕西娅,无视罗马教皇的禁令,坚持传播科学知识,被暴徒们残酷地施以肉刑,然后投入熊熊的烈火中;公元前五世纪,希腊学者帕索斯对本学派“万物都是数”的错误命题提出了异议,被同伴们当作“叛徒”,抛入大海里淹死。在数学教学中把定理公式与数学家的轶事联系起来介绍给学生,不仅有助于学士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学生听了数学家的事迹,必然会心潮澎湃,倍受鼓舞,通过百折不挠的磨练,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认识到只有经过自己奋斗才能取得激励人和鼓舞人的成就。关注“学困生”的成长,学困生就象受伤的花朵,更需要老师格外的扶持和关心。如果教师对他们冷淡训斥,歧视甚至放弃,只能促使受伤的花朵过早枯萎和夭折。反而教师如果信任他们,喜欢他们,他们就会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信任、爱护和尊重,自信心、自尊心和热情便会油然而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同时,教师还应该创造条件,使他们有机会表现自己,使学困生在“表扬—努力—成功—自信—再努力—取得更大的成功”的过程中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不断萌发上进的心理。同时要注意言传身教,严格要求,使学生养成言必有据、一丝不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科学态度,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优良作风。

三、利用数学美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与数学美,好比人有了血与肉。我们不仅要研究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与数学美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把它付诸实践,使之成为真正有用的数学。大多数学生对数学的喜爱正是源于对一道平常数学题的解答,这种对数学的好奇求解的欲望和解决之后的快乐是数学魅力所在。数学知识中的对称、运动、周期等等,都给人以美的领悟。数学家庞如莱说:“能够做出数学发现的,是具有感受数学中的秩序和谐、对称、整齐和神秘美等能力的人,而且只限于这种人。”因此数学教师应善于引导和开掘数学美,这是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希望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大力支持。数学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辩证思想,与其他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在讲授相应知识时要注意渗透,更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

四、借助数学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理性的思维。数学语言十分精确,不会产生模棱两可的结论,数学中不仅没有伪科学,不允许学生的弄虚作假存在,不屈服于权贵,数学更让人坚持原则,坚持真理。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亲情与友情,同时受到激励、鼓舞、感化、召唤和指导,这样就能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从而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因此,作为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才能促使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性转变。理智、自律,是科学文化人的重要人格特征,数学能够去其浮躁,净化人的灵魂。

肖临骏:浅谈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2

一、新课标中关于高中数学教学的内容

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 促进学生发展。新课标的实施意见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 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以及不同水平、不同兴趣的学生的学习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它们所体现的数学思想, 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让学生对数学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形成积极的的情感态度, 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具体的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 还规定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并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新课标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倡学生自主探索, 积极主动地学习, 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历程, 同时培养学生创新发展的能力。

新课标为学生学习高中数学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和发展的自主空间, 设定了多样的课程内容, 有利于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新课程的教学中, 注重让学生参与, 体验知识学习的情感, 并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能在应用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 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根据新课标的思想, 数学教师要努力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和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 让学生感觉到师生地位平等, 关系融洽。

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倡导在课程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我们可以看出新课标对高中数学教学作出了较大的调整, 重视让学生发挥更大的作用, 既让他们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也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和提升, 将德育融入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使学生的情感、意志和价值观都得到良好的培养, 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二、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过程的实施

首先, 数学教师要加强学习, 转变教育观念。

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必须与时俱进, 为此, 教师需要时刻提升自己的能力, 丰富自己的知识面, 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 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教师要认识到自己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课堂上,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咨询、指导和帮助, 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前, 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对教材有完整的把握, 力争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其次, 数学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效率。

数学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数学教师可以先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吸引学生的注意, 导入教学。然后对知识进行耐心讲解, 注意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激发学生的兴趣, 开展教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或讨论活动, 让学生自主思考, 或与同学交流, 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中有可能会出现新的见解。教师要激励学生广泛参与学习活动, 锻炼思维和协作能力, 培养探索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 数学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主动探究,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还要重视与学生交流, 倾听学生的意见, 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 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合作的过程, 从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再次, 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能力。

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 刻苦学习, 面对困难和挫折不丧失信心, 勇于攀登知识的高峰, 同时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注意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让学生在体会到学习成长道路上艰辛的同时, 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以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另外, 在教学过程中, 注意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使其在更高水平上掌握数学知识, 进而建立高层次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三、如何更好地贯彻新课标对于数学教学的要求

新课标的实施已取得一定成果, 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教学, 数学教师还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倾注更多的情感。要适时改变以往教学中学生单向、被动的学习方式, 在教师的指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提倡终身学习观。

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一环。因此, 教师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 将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培养他们持之以恒、不断探索的精神和意志。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对于学生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这也是新课标致力于实现的一个核心内容。面对班级水平各异的学生, 教师要一视同仁, 将一个集体的整体发展作为衡量自己教学工作得失的重要标准。

总之, 新课标下的教学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要不断地学习, 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在具体的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自己的示范作用, 影响学生, 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综合能力, 同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再适时地渗入德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 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本, 注重学生的长远发展。数学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标精神, 更新教育理念, 在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 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肖临骏:浅谈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3

语文教育应该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和不断深入,美育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越来越具体地渗透到各门学科的实际教学中,《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更明确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美育已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内容之一。 在教学中教师应选择美的语文教学载体。现行语文教材,都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文质兼美”,形神俱佳。作为语文教师,应把握教材,充分挖掘出教材中具有审美教育的元素。在教学中,教师应以美学理论为指导,从课文内容入手,结合各类语文教学的材料,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使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渗透到每位学生的心灵之中。

一、加强朗读,提高语感,以美的语言本身的魅力去引领学生自我感悟

朗读课文是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方法,特别是诗歌、散文的教学,更应反复诵读。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其意,审视其美。诗歌和散文具有音韵和谐美、结构精巧美、意境典雅美;记叙文(包括小说、戏剧)形式上表现出的是语言的流畅美,内容上揭示的是人性之美;说明文体现的是科学美、思辨美,劳动之美;议论文具有逻辑上的严谨美等。感受这些美,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热爱美、感受美、创造美。

二、引导学生理解和品味语言,从感受语言美引渡到感受思想美

感情是作品的生命。通过语文教学进行美育教育时,一定要创设适宜的情境,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引导受教育者以积极的态度和美的形式参与活动,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获得美的体验。例如,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描写母亲去地坛中端着眼镜寻找儿子的场景,事情虽小,却蕴含着母亲对儿子的无限的爱和母女间的浓浓亲情。教学时可启发学生:你们的母亲与文中的母亲有无相似之处?通过联想、比较,使学生认识到爱子之情是普遍的,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产生写一写自己亲人的愿望,激发学生对父辈的热爱、尊重之情,培养他们尊老爱幼的美德。

三、观察自然、亲近自然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对于养育自己的大自然会产生深深的眷恋,人们爱它的天姿丽色,更爱它的风采神韵。因而,异彩纷呈的自然美成为作家重点描绘的对象。高中新教材在表现自然美方面是极其丰富而广泛的。它的范围从“杨柳依依,雨雪霏霏”到“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千古绝唱的赤壁到风光秀美的康桥,从悠长悠长的雨巷到古色古香的北京胡同……它的内容从“桃之夭夭”的春天到“碧云天,黄叶地”的秋天,从“一览众山小”的古老泰山到“采菊东篱下”的美丽田园,从“我的空中楼阁”到荒凉寂静的地坛……既有雄伟壮阔、险峻奇特之美,又有幽深静雅、明媚秀丽之美。可以说春夏秋冬、日月星辰、和风细雨、墟里村落等自然界的景象都在这里竞相展示,处处表现出造物主那神奇诱人的魅力。阅读这些文学作品,就是间接地观察自然、亲近自然。自然的美是一种现实的美,以其可感的形象,最能激发青少年的审美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去阅读、去理解课文所描绘的景观,感受山清水秀、月白风清、曲径小溪、寂林幽谷的阴柔之美,领略崇山峻岭、海阔天空、暴风骤雨、雷鸣电闪的阳刚之美。我们的任务就是通过形状、线条、光泽、色彩等欣赏“飞流直下三千尺”之美,欣赏“淡妆浓抹总相宜”之美,甚至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让他们知道故都的秋来的清,来的静,来的悲凉,直接融入大自然的怀抱中。

四、把握形象,以美育人

美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情趣与理想境界为目标的教育活动。通过课文中美的人物形象,学生既可欣赏俊俏的形貌、潇洒的仪态、动听的言辞、文雅的行为、温柔的性格,又可感受移山填海的劳动场面、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坚贞不屈的高洁情操。美的人物形象对学生来说,是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润物无声的陶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表达的艺术。无论是屈原的浪漫,杜甫的沉郁,柳永的婉约,苏轼的豪放,还是鲁迅的深刻,朱自清的清新,徐志摩的缠绵,舒婷的真挚,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感受到语言美产生的巨大艺术魅力。它们或纯粹,或精微,或谨严,或飘逸,无不是经过作家们精心地推敲,细致地打磨,才如珍珠般熠熠生辉,点缀在文学的夜空之上,令人叹为观止,百读不厌。

教师无论在备课时,还是在讲课中,都要进入角色,倾注感情。要使学生“入情”,教师必须先“入情”,只有先“动情”于己,而后才会“辞发”。备课时要“入得去”,深入钻研教材,深刻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正确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使自己与作者同休戚,共哀乐。

肖临骏:浅谈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4

一.现阶段高中数学导数教学的现状

(1)教学模式单一,对学生学习方法引导不够

在文理分科的背景下,导数在高中数学学科中是作为一门选修课程来学的,这造成了文科学生由于对导数的应用了解不深而不能很好地掌握,利用导数求解函数参数问题也就无从谈起。同时由于实行新课改后,数学学科的课时被压缩,很多教师为了在短时间内完成大纲规定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一般来说都是采取的教师讲授或者板书,毫无疑问,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都是被动听课的方式进行教学的,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压制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这就造成了学生由于导数内容太难而失去学习激情,这更加不利于导数知识的掌握,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2)应试教育观念导致的教学僵化

一直以来,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都比较稳固,甚至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得到完全的消除。即使实行了新课改,很多教师由于教学观念没有转换过来,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考试题型的讲解和练习,而忽视了帮助学生对数学思想和内涵进行正确认识,这导致了学生在导数学习中纯粹以考试为目的,机械式地背诵公式,无法将所学导数知识运用于生活和其他学科的内容学习中,这与新课改提倡的素质教育理念是不相符的。导数教学的难点在于学生对于导数的认识不足,难以理解导数概念,这需要老师利用物理学科或者生活中的场景进行深入了解,而不是用纯粹的理论化的数学概念来对学生进行“填鸭教育”。

二、新课改下提高数学导数教学质量的措施

(1)帮助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

总的来说,学习方法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基础,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学生有效掌握所学知识的保证,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对学生进行课堂内容讲解外,还需要通过一定的测试和沟通来了解学生的导数内容掌握情况,对于掌握不足的学生应该帮助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测试的目的不是为了成绩,而是为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如果后续的学习计划制定没有跟上,那么测试也就失去了意义。

(2)借助案例帮助学生加深对导数的理解

导数由于其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过强的理论性,造成了学生对于导数的理解和应用往往掌握不够,这种情况下纯粹的理论教学只会造成学生进一步的不理解,这十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老师的课堂效率,所以在导数的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注意借助导数应用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物理运动的速度变化问题、加速度变化问题等,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导数内涵,而且能够使学生在加强对其他学科知识的理解的同时主动思考导数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

(3)加强导数技巧性和应用训练

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多鼓励学生应用导数内容求解函数等相关问题,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导数的理解程度和应用水平。同时老师也可以针对导数的应用多出一些技巧性的题目对学生进行训练,比如利用导数知识来画出二阶、三阶函数的图像等,学生要做出这种题目就需要一定的技巧,随着解答的技巧性题目数量的增多,学生对于导数的应用也就更熟练。同时在导数的初学阶段,由于学生对于导数理解不够,老师可以出一些含有生活案例的题目让学生来解答,比如将学生骑车时速度变化的问题加入到导数题目中,这样可以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导数知识,加深对导数的理解,为以后的导数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三、结语

浅谈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教学 篇5

古浪一中

郭 海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开展和深入,新课改理念的逐步落实,高中物理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这必然要引发教师对教学观念的变革和对新的教学方法的探索,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新课程标准需要新的教学理念

只有先进的理念,才能催生出先进的教学行为。在教学实践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六大基本理念应该贯彻到我们全部的教学实践之中。“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发展服务” 的理念应落到实处。物理教学不再是过去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简单叠加,应该是师生互教互学、良性互动、共同探讨、共同发展的新型格局。教师应该尽可能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乐于探究、便与合作的融洽气氛,启发学生质疑,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供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节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物理课,应该是“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的突出体现。在课堂上,应以教师能否自始至终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实施教学,能否努力做到与学生平等对话,能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能否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能否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能否体现时代精神,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以及学生有没有情感的体验,是否能合作交流、探讨问题,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机会、效果等等作为新课标下评价一节优质课的标准,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这些新的教学理念贯穿其中。

二、新课程标准需要新的教学方式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方式应该具有的特征有:

1.充分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2.重视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 3.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4.创设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有效互动的情景; 5.促进探究活动的开展;

6.使学生获得物理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 7.关注学生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

新课标提出的三位教学目标,要求重视学科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把学科思想方法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物理有其特有的思想方法,如理想模型法、控制变量法、无穷微元法、极端思维法、类比法、等效法、对称法等。因此要重视对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在启发和引导中、在探究和发现中进一步领悟有关科学原理、定律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规律,体会和掌握这些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三、新课程标准需要新的学习方法

新课程要求学生要以新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新的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是:主动、合作、探究。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为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新课程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学生之间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在探究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发现问题,通过实验、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既可掌握知识,又可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可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

格。

四、新课程标准需要灵活处理教材

新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计划的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但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并不是等值对应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师生对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而且还包括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活动。教材内容只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师应当尊重教材,但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重新处理教材。没有一个完全适合学生的教材,教师在设计具体的课程时,实际上就是在从事着一项创造性的劳动。

教师创造性的运用教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教材的灵活运用。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三维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特别是联系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处理。如更换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进度、适当增减教学内容、重组教学单元、整合教学内容等。二是对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开发、制作简单的教学工具,尤其是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教具和适宜学生动手操作、交流感受的教具。要最大限度的做到课程资源共享,加强集体备课,加强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及时挖掘,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育教学资源。

新课程计划的课程设置、新教材的编写,包含着面对全体学生的教育思想。学科知识形成与发展的思想体系和实施过程的教学思想,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原有观念中的重点知识和知识结构都会发生变化,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化,这些都需要教师逐步体会和理解,才能将其思想融合到教材的使用过程之中。因此,教师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理论水平。

五、新课程标准需要加强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实验对学习物理以及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新课标的教材在编写中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了实验: 为了加强演示实验,课本中编入的演示实验比以前的教材有所增加,对演示实验的写法更加醒目,在教材中用“实验与探究”标出,希望在教学中按照要求进行演示;“迷你实验室”侧重于学生进行动手实验,提高动手能力。为了鼓励学生多动手,尽可能增加学生动手机会,有的演示实验可以采取边讲边实验的做法,以利于学生更好地观察现象,提高实验能力。

为了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课本中设了“实践与拓展”“迷你实验室”等栏目,介绍一些简单易做的小实验。既可以鼓励学生多动手,又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帮助学生独立完成这些小实验。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自己设计一些实验,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学习积极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浅谈新课标下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 篇6

河北省平乡县第一中学

王淼 众所周知,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语言的三大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之一,犹如大厦之砖瓦,铺路之基石。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在<<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一书中说:“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如果没有词汇,什么都表达不了).可见词汇的贫乏会影响学生英语整体水平的提高,会影响到学生听说读写各个方面,而不是仅仅影响到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一、高中新课标要求 高中英语新课标要求:学会使用约3300个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运用词汇理解和表达不同的功能、意图和态度等;在比较复杂的情况下,运用词汇给事物命名、描述行为和特征、说明概念等;能根据话题、场合和人际关系等相关因素选择适当的词语进行交流。

原来英语大纲对高中毕业生词汇量的要求是掌握不到2000词,现在按照新课标的要求,高中毕业生的词汇量比原来大纲的要求多了约1倍,而教学课时却没有变化.新版教材词汇量大,复现率低,其中有相当数量的词汇用法灵活,较难记忆.这些都给英语词汇教学增加了难度。

二、传统教学误区

1、孤立地讲解词义。有的教师在词汇教学中脱离语境,将新学词汇写在黑板上,然后带读讲授词义。这种的词汇教学法不仅使学生感到词汇学习枯燥无味,失去兴趣,而且也不能让学生理解该词的真正含义及用法。

2、主次不分,面面俱到。有些教师对课本中所有的词汇,不分主次,讲得多而细。这样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学习词汇的负担和压力,使得他们感受到词汇学的太多、太难.。于是逐渐对词汇学习感到厌恶,甚至放弃英语学习。

3、不能及时有效的组织复习。教师不能根据遗忘规律,合理安排时间,有计划的做好定期复习,强化记忆,导致学生学得多,记住的少。由于新词遗忘率高,学生学习词汇成为负担。

三、新课标理念下的词汇教学的方法:

1、利用多种方式呈现单词,激发学生学习词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地去学习,不但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还达不到好的效果。而如果你满怀兴致地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你的拓展能力和创新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就可以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如使用一些图片、直观教具和多媒体等先进的电化设备进 行词汇教学,能使外语教学过程变得生动、形象、直观,加深学生对词汇的印象,强化学生的记忆。另外在课堂上还可采用竞赛、音乐、表演、猜一猜、对话等游戏的形式。能有效防止学生产生疲劳或厌烦心理,有利于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感觉中领会和掌握新的词汇

2、在语境、语篇中教学 吕淑湘先生曾说过:“词语要嵌在上下文里才有生命。”根据新教材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改变全部由教师讲解新词语的教学方法,要运用一些具体语境让学生根据上下文线索、词的构成和已学知识来理解新词的意义,并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学会和掌握它们的用法。例如:在The boy picked up the book.一句中,pick up为“拾起、捡起”。而在He was picking up the skills quickly.一句中为“学会、获得”之意。

3、指导学生有效的记忆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英语词汇量虽然庞大,但它本身却有其内在规律可寻,教给学生有效的记忆方法,会事半功倍。

(1)音形相结合

高中阶段进行词汇教学时,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利用读音规则拼读单词,根据读音记住单词、写出单词,而不是靠死记硬背记单词。掌握了读音拼读规律,见词而知音,听音而知形就会大大提高词汇的记忆效率。

(2)利用构词法

构词法包括合成、派生、转化。转化法即不添加任何成分,不改变词型,把一个单词由一种词类转用为另一种词类的方法。如button(纽扣)--to button(扣纽扣)名词-动词(n-v)correct(正确的)--to correct(改正)形容词-动词(adj-v)。合成法即把两个或以上的词组成一个新词。如notebook(笔记本)classroom(教室)。词缀法即在词根前后加缀。如re+unite-->renuite(再联合)end + less-->endless(无穷的),加前后缀 un + friend + ly--> unfriendly(不友好的)。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构词方法,就可一词变多词,再加上日常学习中的积累,就能很容易突破记忆单词的难关。

(3)对比法 对形近词、近义词及时加以对比就可以帮助学生加深认识他们之间的差别,避免用错

写错单词。如near;nearly

near作为副词,意为“离„不远,近邻” nearly作为副词,意为“几乎,差不多,将近”。wide;widely

wide作为副词,意为“广大地,张得很大、宽,充分地,全部地,完全地”,表示状态和结果。widely作为副词,意为“广泛地,大大地,广博地”,表示程度和范围。

4、在教学中要精讲精练。在所学词汇中,不见得所有词汇在本阶段都要求学生掌握即使属于掌握的词汇范围,但掌握的程度也有区分。如果每个词都讲得面面俱到,对学生而言会是一大负担,甚至会产生厌学。所以教师一定要抓住重点,精讲精练,主次分明,目标明确,给学生一个轻松的氛围,最大限度的提高学习效率。

5、有计划的、灵活多样的复习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显示:人的遗忘具有“先快后满”的特点。在最初的20分钟内遗忘率即达41.8%,1小时后为55.8%,8小时后为62.4%,24小时后为66.3%,不到一星期,原本记得清清楚楚的就只剩下25%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因该按照规律“先密后疏”的复习,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逐渐拉长两次复习间的间隔天数,只有多次重复记忆和多角度复习单词,才能帮助学生长期记忆,避免这些词汇渐渐被遗忘。

6、教会学生使用英语词典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英语词典不仅是学生不可缺少的工具,而且也是他们的良师益友。一本词典的作用不外乎提供单词的发音,解释单词的含义,大多还会给出例句,以便使用者进一步掌握单词的用法。英语学习中多查词典无疑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四、结论

词汇教学在外语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词汇量的大小是衡量学生英语学习水平高低的直接标志。英语教师应该深刻领会新课标中词汇教学的理念,全面了解学生,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将单词的音、形、义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注意及时巩固复习,增强英语词汇的教学效果。才能有效帮助学生学习词汇,提高英语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英语教师培训手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3】《教学研究与案例》

浅谈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教学 篇7

一、认真领会课标、教材的精神

在理解课改精神方面应注意数学教育功能的全面性, 不仅要考虑数学知识的掌握问题, 还应考虑数学在学生终生发展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 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 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 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 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 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 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 同时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 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注意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重视教学情境创设, 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让学生亲历、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 注重数学与现实的联系, 强调数学应用, 培养创新意识, 适当使用信息技术.我们必须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下, 更新教育观念, 真正做到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 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 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表述、动手, 最后得出结论, 正确认识自我,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主体性地位

现代教育提倡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教材为主线, 数学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活的教学主体, 教师不能以传统的知识讲授替代主体活动, 要给学生以自由活动的空间, 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 如果抓住学生心理特点, 合理创设情境, 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加深印象, 提高教学效率, 而且能唤起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 拓展思维, 成为学习的主人.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种, 如果能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 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活动情境, 就能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 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 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 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原来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 是认识和解决我们生活和工作问题的有力武器, 同时也获得进行数学探究的切身体验和能力.例如我在教学“相关性”一课时, 书上给出的例子是研究“人的体重与身高的关系”, 我一开始上课, 并不是直接给出这些数据和列表, 而是举出日常生活中, 我们在测量体重时, 电子仪器会提示“你很健康”, 或者“你偏胖, 需要锻炼”等, 这样, 马上有部分学生产生了兴趣, 接下来, 我又问:电子仪器是如何凭借人的身高与体重情况, 对人的健康状况作出判断的呢?这时就有大部分学生投入思考.接下来, 我给了提示:电子仪器通常是凭借人的身高与体重的经验公式来作出判断的, 这个经验公式反映的就是人的身高与体重之间的依赖关系.那么, 这个经验公式是怎样得出来的呢?我相信通过本节课的探索学习, 你就能解决这个问题.结果同学们对我所提出的问题很感兴趣, 都想知道问题的答案, 于是大家带着问题去学习, 去探索、交流, 这一节课大家都很认真参与, 当然得到不小的收获.有了兴趣, 学生的自信心也有了提高, 从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三、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尤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 尽量鼓励他们探索问题, 自己得出结论, 支持他们大胆怀疑, 勇于创新.首先, 注重发展学生的观察力, 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观察的深刻与否, 决定着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因此, 引导学生明白对一个问题不要急于按照常规的套路求解, 而要深刻观察, 去伪存真, 这不但为最终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而且也可能有创见性地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契机.其次, 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 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猜想是由已知原理、事实, 对未知现象及其规律所作出的一种假设性的命题.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 培养学生进行猜想,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发展学生直觉思维, 掌握探求知识方法的必要手段.我们要善于启发, 积极指导, 热情鼓励学生进行猜想, 猜想问题的结论, 猜想解题的方向, 猜想由特殊到一般的可能, 猜想知识间的有机联系, 让学生把各种各样的想法都讲出来,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推动其思维的主动性.为了启发学生进行猜想, 我们还可以创设使学生积极思维, 引发猜想的意境, 可以提出“怎么发现这一定理的”, “解这道题的方法是如何想到的”, 诸如此类的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猜想探索.再次, 练就学生的质疑思维能力, 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点.质疑思维就是积极的保持和强化自己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不迷信权威, 不轻信直观, 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 敢于提出异议与不同看法, 尽可能多地向自己提出与研究对象有关的各种问题, 提倡多思独思, 反对人云亦云、书云亦云.

四、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培养创新实践精神

自主探究合作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运用探究的方式进行数学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 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 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 以学生的周围环境和生活实力为参照, 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讨问题的机会, 强调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一种崭新的模式.《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就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以前的课堂上, 学生基本上听讲———记忆———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 基本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新课程要求与之匹配的学习方式, 它不再是单一的, 枯燥的, 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 数学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学生在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 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我们在课堂上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评价———倾听———激励, 在交流中互相启发, 在操作中明白算理, 在活动中学会合作.教师应该坚持做到三个“不”: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 教师不说;学生能自己学会的, 教师不讲;学生能自己做到的, 教师不教.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 感悟, 体验, 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 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 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在教学环节中可通过创设一些简便易行、直观具体的游戏情境, 让学生亲自动手, 去观察、感悟、交流、探讨, 突破难点,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道路上, 作为教育者, 我们应该努力按照新的课程标准指导教学, 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采用新型的教学学习方式, 只有教的主导与学的主体有机结合、共同进步, 才能在课改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摘要: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验的正式启动, 为新一轮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同时也为教师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时代呼唤的是研究型、学者型甚至是专家型的教师.因此, 作为教师, 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教育理论, 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上升到理性思考, 把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起来, 尽快跟上时代的步伐.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领会课标,创设教学情境,创造性思维,自主探究合作,数学探究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数学教育改革与研究.新蕾出版社, 2004.

[2]马复綦, 春霞等.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学习评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4]王磊.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访中央教科所所长阎立钦教授.教育研究, 1999.

[5]朱永新, 杨树兵.创新教育论纲.教育研究, 2003.

[6]张双德, 王呈义主编.数学教育学.石油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第209页.

[7]王蕾.数学教学中加强技能训练的尝试.师范教育, 2004.

[8]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6) .

[9]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10]谢全苗.与中学青年教师谈谈数学教育理论对中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帮助.数学通报, 2000 (6) .

[11]章建跃.对高中数学新课标教学的若干建议.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浅谈新课标下高中数学的教学 篇8

关键词:新课标 学法 技巧 引导方法

一、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以导为主的理论依据

高中生学数学主要以理解为主,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有关概念,然后升华成一种内在的能力,从而能去解决与之相关的一切问题。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师能把一个题目讲清楚了,这就够了。我认为这远远不够, 还应该在课堂上培养学生一种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就需要教师善于引导,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而不是叫他们把这个题目给背下来。否则就会把数学教死了,与我们当前的教学理念是相矛盾的。

二、教学过程要把握好新教材的几个基本特点

(1)充分体现了“新”

面向全体,重发现,在内容上增加了大量的探究性活动素材,众多的研究性学习。为所有学生的数学学习构筑起点,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同时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2)突显“动”

动手实践,重探索,是新教材的又一特色。新课标要求:“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而新的教材设计正是为学生这种良好的数学学习方式和活动提供了有益的蓝本。例如,增加了大量的数学阅读材料,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

(3)重视“用”

联系实际,注重应用,这又是新教材的特色之一。例如:人教版高中《数学》第一册(上)中涉及到的研究性学习——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通过此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从实际出发,自己去探究,并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获得解决问题的技能与方法,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研究,在解题过程中获得学习心得体会, 从而使学生建立起符合个人知识特点的认知水平。

(4)注重“活”

根据《大纲》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双基”的同时,更要注重解题能力的培养,力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强调知识运用的灵活性,解题时注重学生自己去发现, 去探索,从而达到灵活应用的目的。

三、数学课上几种具体的引导方法

(1)一题多变,多题类比

高中数学的题目量较大,如果每个都讲那是不可能的。这时教师对一个题目的条件或结论进行变式,就相当于一个题目变成了很多题目,而这些题目有某些共同点与不同点。教师让学生辨别这些题目, 提出相应的解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形成了一种辨析能力。此外,可通过多题类比的方法,让学生感到,数学也只不过是这几个题目,它们太相似了。从而培养学生一种解题信心和一种做题要“精”的学习观念。

(2)“微笑”与“鼓励”

感觉在严肃的数学课堂,教师如能多“微笑”,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特别在问一个学生时,而他答不出来,这时教师如果“微笑”说:再想想,那个学生肯定比较激动, 相信他也会认真学习这门课了。此外,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时,善于在“物质”上与“精神”上给以鼓励。比如谁在课堂上解决了一个难题,就奖一支笔;谁在口答上有进步, 老师对他进行全班通报表扬。这样时间一久,学生在回答教师的问题时肯定积极多了,在教学上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随意”与“严密”

数学课堂上会遇到很多问题,有些问题可以特殊化处理,即所谓的“随意”,有些问题必须要一个字一个字讲清楚,这样做是培养学生解题的变通能力。比如我们遇到一个几何方面的选择题,一般学生可能会把题中的图画得非常端正,(下转第14页)而用了很多时间,这时教师在一边引导,问:有没有必要这样画呢?然后教师指出这个题目只要“随意”画个草图就行了或用特殊值也能解决。另一方面,我们会发现让一部分学生上黑板板书大题目时,格式相当不完整,而这在高考时是吃大亏的,虽然你会做这个题目, 但不会写或者说写得不全,会被扣掉一些分数。所以,这个时候,教师必须要“严密”, 哪怕这个字怎么写、写在哪里都要讲得非常清楚,不可马虎。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养成一个良好解题习惯,在高考时拿到应拿的分数。

(4)“坚持”与“放弃”

一般来说,教师在引导学生解题时,都注重培养学生“坚持”的解题品性,这固然是正确的,但有时也要引导学生学会“放弃”。如在做高考卷时,一般人不可能完成全卷,这时如能“舍一保九”,就是放弃难题, 留出时间去检查已做的题目,肯定会提高得分率的。而这种变通的解题习惯需要教师平时讲题时贯入到学生的意识中去。

以上几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来源于多方面,所以我们教师平时要多看书,多听课,多总结,就会有很多收获。方法是主要的,内容是次要的。只要我们善于发现一些引导学生思考的方法,相信我们教师将越教越轻松,学生越学越聪明,这不就是我们教学目标之所在吗?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2.学习新教材,认清新特点。数学教育学报。

肖临骏:浅谈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9

摘 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将“探究”列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重点培养的三大能力之一,指出“促使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这是新课程实验语文教学的一个突出的重点。也是语文教师所要追求的教学目标,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些目标,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组织和运用有效的教学活动,本文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上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

探究

探究式学习是20世纪初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等人提出的。其观点认为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学生是在发现问题中解决问题,是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能力。因此,教师必须要有探究意识,把探究作为一项长期性的教学任务,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逐渐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具体来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

:

一、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恰当的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质疑

问题与疑问是探究性学习的起点,是探究的对象和中心。课堂上老师连珠炮式地发问,将过去的满堂灌改成满堂问,这不是探究性学习。探究式的问题应该具有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作用,具备典型性、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等特征。高中语文探究性课堂教学,必须努力创设语文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语文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般情况下,学生的阅读鉴赏常常流于对文本内容的粗略感知和理解,对于文本中重要语句所蕴含的意义不愿做更为深入的揣摩,对作品深层的意蕴也不愿多做进一步的发掘,至于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只等着老师来说了。而这一些恰恰是有效地进行阅读鉴赏的关键,又是高考语文探究能力考查的主要内容,因而必然是探究的主要内容。如教学《孔雀东南飞》时,刘兰芝被婆婆遣归,临行前着意修饰“严妆”,作者用了铺排的手法来描绘兰芝的美貌,梳妆是女子最平常不过的事情,为何作者要着意渲染呢?它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着怎样的作用?它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何作用?我提出了这一系列的问题,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一经抛出便“激起千层浪”,学生阅读兴致高昂,学生讨论后回答:它照应开头,说明她的心灵手巧;也传达出她此时内心悲愤难当,但外在却如此从容镇定。她嫁到焦家,是严妆而来,现在被驱遣回家,也要严妆而去,美丽温柔的兰芝,严妆而来,又严妆而去,在焦母面前不掉一滴眼泪!显示了她不卑不亢的性格。如此聪明贤慧,才、貌、品三全的女子却遭休弃,这样美好的女性,就这样被封建礼教活活吃掉了!封建家长制度的罪恶怎不令人发指!把兰芝写的越美,她的毁灭就越震撼人心。

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教师以这些问题为出发点,促使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参与解决问题,又以解决问题为最后的归纳。

二、启发求异思维,善于用开放式问题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

启发求异思维,就是要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尝试一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的,德国著名教育心理学教授纳特说:“问题最好能引起几种回答。”问题既要有对阅读材料基本内容的解释性问题,也要有对阅读材料深层次理解的评价性问题。让学生思考问题既要有根基,又要有所超越,进而起到激发探究兴趣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譬如在教学《项链》时,我抓住文中唯一议论之处“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化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以此为突破口,牵一句而动全文,提出一系列问题:这是一件什么样的“小事”?真的是小事吗?怎么理解“小事”可以“成全”或“败坏”你的一生?当师生探讨到这一“小事”造成的是不是悲剧时,学生反应强烈!有的说:“因为女主人公马蒂尔德有着根深蒂固的虚荣心,就注定了是一场悲剧,留给我们更多的是劝诫!有的说:“虚荣心也不一定就是坏事,相反,有时候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激励一个人上进,关键是要把握一个度!”本以为学生能如此探讨作品主题就不错了!没曾想有位学生却发出这样疑问:“老师,难道这篇小说仅是一个有关虚荣心话题的讨论吗?”于是,我便让学生以书面形式继续小说主题的探讨。结果不少学生说到:“从《项链》中除了读到虚荣心以外,我还读到了玛蒂尔德的诚实守信,读到了她挑战厄运的勇气;读到了路瓦栽先生珍爱妻子的宽容大度;读到了佛来思节夫人的真诚善良……”由此可见,思维的角度不同,得到的启发也不同,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也得到培养。当然,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学生往往会有让人意想不到的表现,给教师带来惊喜。但有时会出现脱离文本或钻牛角尖等的乱问乱答现象,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既要鼓励学生发表对文本个性化的阅读、感悟,又要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

三、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开放性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课堂教学是探究能力培养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的渠道,语文教师在利用课堂教学形式,教好语文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的同时,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条件让学生参加选修课的学习,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课内外、校内外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全面发展教育与个性发展教育相结合,从多方面、多渠道开发学生的探究潜能。学生可以到社会中去搜集民间故事,可以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研究自己喜欢探讨的问题。可以到网络上读书,找自己需要的资料。老师可指导他们写读书笔记。可组织开展读书活动。阅读内容可由学生自己选择,个人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或散文,也可由教师指定,读后展开讨论,报告阅读的心得体会;可指导他们办墙报、板报、手抄报等,以各种形式宣传展示学生课外读书的成果。教师在认真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通过设计一定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

四、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的实际,以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为目的。

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主渠道,没有创新就没有生机和活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在鼓励学生质疑求异中,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激励学生求异探新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这是新课标的基本目标含义。但为“创新”而“新”,以致在“新”的玄虚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忘记了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确有舍本逐末之嫌。新课改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教学过程是学生逐步形成认知和认知发展的过程,是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从人格尚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动态生成教学追求真实自然,课堂再现的应该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境。语文作为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结合的学科,你想真正成为一名好老师,就要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更要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在教学设计中,一方面要深思教材的处理和教法的选择,另一方面更要熟虑怎样聚焦课堂,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知识基础、情感体验等要素,合理使用恰切的教法,这样,也只有这样学生能力的形成才能落到实处。我认为,创新是必须的,关键是如何创新,怎样让创新为形成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能力形成服务。那种只为创新而创新,只能是缘木求鱼,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有伤害的。

五、探究要以知识点为“引线”的问题情境教学设计来开展有效的课堂讨论。

要实现新课改的三维目标,如果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不仅会使课堂生命力窒息,还会扼杀学生的个性和探究精神。但如何恰切地引导学生探究是课堂讨论的关键。人的思维活动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疑问是引发思维的第一步,它能使学习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面前自求自得,探索感悟。但是人们往往在问题情境的教学设计中忽视了以知识点为“引线”的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以致枝蔓不羁,甚至海阔天空,最终使得知识教学的收效甚微。正因为问题的科学设计是实施问题情境教学的基础,所以一定要注意问题设计的技巧和基本原则,但更要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应该恰切地融入一点生活味,点缀一点艺术味,充实一点人文味,才能使以知识点为“引线”的问题情境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收到预想的效果。

又如:我在讲授冰心的《霞》时,先展示各种各样的霞的图片,并要求学生在观看图片的过程中联想一个古诗文名句,或用一个四字句来概括观感。在观看和联想中,自然而然地创设了情境氛围,再借助学生口述古诗文名句和概括,自然引发学生的思考。在教师范读课文中让学生感受文章内容,接着提出“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你最有感触或最喜爱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并让学生指明要老师或哪位同学回答。这样的问题讨论,不仅创设了很有张力的教学情境,而且很自然地进入到作者享受彻悟人生意蕴的快乐。

六、探究的“深”与“浅”

探究学习是新课程的一大特色,探究学习一般分为知识探究、问题探究和活动探究。其实,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值得探究,有探究价值的应该是具有一定深度的知识和问题,并通过探究明理寻的,最终形成能力。

设计探究活动,旨在引发学生思考,从情景活动中体验或感悟道理。然而有的探究,看起来层出不穷,接二连三,活动接着活动,实际上学生总是跟在教师后面,思维既无深度,也无广度。有的为了赶时间,没有真正探究学习的过程,布置的课后探究只是书面作业而已。好的探究活动,问题应该深浅适度,次数多少适宜,指导学生得法。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本身更加重要,所以,探究学习的重点应该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如通过文本学习,引导学生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分析,应引导学生关注什么(对问题现状的分析)、为什么(分析问题造成的原因、后果)、怎么办(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和思路)。

由传统的教学向现代教学转变,由封闭的教学向开放的教学转变,不但是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且更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探索语文教学的新方法、新思路,开拓语文教学的新途径,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只有实施开放性的有效教学,才能培养出开放性社会所需的开拓创新的人才。

参考文献

肖临骏:浅谈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10

浅谈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探究能力的培养

四川省邻水县第二中学    冯文兵

内容摘要:语文学习的探究能力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阅读,又体现了创新的思维,是新课标的重要要求。立足课内,寻找切入点,搭建探究的平台,巧设课题适当向课外延伸,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方法。

关键词:探究  切入 平台   开放

,参加新课标实验的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个省区将面临最早的全新模试的高考。适合四省区的《20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现已出台(以下简称新考纲)。与旧考纲相比,它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尤其是对考试能力的要求,在原来五级能力的基础上增加了F级即探究能力的测试。这一变化,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无论是高考还是在高考指挥棒牵引下的高中语文教学,都将为此受到深远的影响。因此,结合新大纲的要求和平常的教学实践,我想谈一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新考纲对语文探究能力的要求及测试

新考纲将“考试内容”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按照新课标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新考纲的考试内容由修课程中的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这一变化体现了新课程理念,遵循了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

新考纲对增加F探究能力的测试要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学类文本阅读”,其具体的要求是:(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内涵;(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二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其具体的要求是:(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3)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根据新考纲对探究这一能力的测试要求,我们不难看出今后的高考将着重在古诗文鉴赏和现代文阅读是设置题型考察学生的独特见解和个性阅读,题型多为主观表述题,答案不固定,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众所周知,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更不可能靠高三的短期复习就能一暴十寒。最好的就是从细处做起,从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做起,才能功到自然成。

二、在教学中寻找切入点,搭建培养探究能力的平台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语文探究习惯和能力的主阵地。作为语文教师,就必须牢牢地把握这一主阵地,在教学中寻找恰当切入点,搭建平台,让学生习惯于在你所构筑的平台上积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所谓的“切入点”,就是指文本中能引发学生产生个性理解、个性认识、个性看法的地方。这是教师在备课或讲课中应该敏锐捕捉到的,它是引发教学中产生探究性教学的前提。抓住了“切入点”,就能在课堂教学中提出探究性课题。所谓的“平台”,就是教师要为学生实施课题探究提供背景、工具、资料、活动条件、时间等,并要给予适当的方法指导。

如在教《归园田居》时,我以陶渊明因厌恶官场生活而归隐田园所表现出的隐居思想为切入点,设置了一个探究课题:陶渊明的这种隐居思想,对我们有何示?他的做法是否值得赞赏?为了引导学生探究这一问题,我先引导学生回顾了高一时学过《归去来兮辞》,然后又指导学生阅读单元测试卷上的《五柳先生传》,并介绍了他的生平和 “怒目金刚式”的另类诗作。通过这些,就已为学生搭建起了探究课题的平台。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撰写短文,或赞扬陶渊明的这一思想保持了做人的尊严和人格,或批评陶渊明消极出世思想对社会是极为不利的。一节晚自习下来,学生争得面红耳赤,但却在争论中受到了启发,他们的个性见解得到了尊重和张扬。

又如在教《道士塔》一文时,虽然对文章的结构和语句都进行了教学,但是我觉得没能引发起学生对敦煌文化被损、被贱卖、被掠所产生的遗憾和恨意。因而,我以敦煌文化知多少为切入口,提出一个课题:让学生在元旦放假期间上网查阅有关敦煌文化的资料,着重搜集与课文相关的内容,提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见解。学生经过网上查阅和见解的交流,增加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与作者余秋雨先生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其中一位学生为此写了一首诗《感悟敦煌文化》,诗的内容是:然而,曾几何时/岁月悄悄带走了我们的骄傲/敦煌几千年的文化/眨眼之间就流向远方/只剩下一片惨白/无奈啊/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被强盗所掠夺/无能为力/面对此情此景/我迷失在沙漠的尽头/好想为他们大哭一场/干涸的眼睛却掉不下/一滴眼泪

我给这位学生的批语“你读懂了余秋雨”。

再如教《梦游天姥吟留别》时,我又以“梦境”为切入点,通过对李白生平的介绍以及播放电视片《唐之韵》中的“一代诗仙”,为学生构建了探究《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梦境”的平台。对此诗中的“梦境”,他们或认为是“理想的象征”,或认为是“李白写此诗一年前长安生活的写照”。观点都言之成理,学生的个性阅读得到尊重,得到了展示。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哈姆雷特。”语文文本的朦胧性,决定了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具有个性探究的色彩。因此,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在教读文学类作品的阅读时,一定要充分利用文本,寻找较好的切入点,为学生搭建好探究的平台,让他们在自主的探究中,找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体会到个性思维和个性见解被得以尊重的喜悦。这样,假以时日,新课标要求下的探究能力,就能在学生身上开出绚丽的花朵。

三、利用好课外时间,巧设课题,开放性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大千世界,五光十色,生活处处都显示出语文探究性学习的色彩。如果我们能利用好课外时间,巧妙设置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探究课题,也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寒假来临,我就让学生通过调查采访和自我阅读,探究如下一些课题:

1.《灯下漫笔》中鲁迅提出了“创造中国历史从未有过的第三样时代”,近一百年后的今天,鲁迅先生所说的“第三样时代”是否已经来临。通过调查采访农民现状(收入、权利、交税等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2.调查收集邻水城中各个商店的店名,研究这些商店拟名时运用了什么方法来拟名,这些店名表现出了怎样心理或民俗文化底蕴?选出你认为拟得好的几个店名,并说明理由。

3.调查收集广告语,研究这些广告语的写作特点,选出几条你拟得好的广告语,并说明理由。

4.在新春期间,收集春节祝福类的短信(20条),研究这些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选出几条自己最喜欢的短信,仿写出新的短信发给你的亲人、老师、朋友。

5.下列文学名著,选择其中你感兴趣一两本进行阅读,读后写出名著中主题、人物形象等某一方面的认识。《简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毁灭》、《上尉的女儿》、《忏悔录》、《巴黎圣母院》、《雾都孤儿》、《呼啸山庄》、《老人与海》、《热爱生命》、《约翰克利斯朵夫》《莎士比亚全集》、《高老头》、《悲惨世界》等。

寒假返校,我们组织了学生对上述课题进行了研究汇报,学生们写出了诸如《在第三样时代生活的新时期农民》、《邻水店名拟法探究》、《广告中的大语文学习》、《一条短信消除裂痕》、《倔强的老人――桑提亚哥》等一系列较为优秀的探究性论文。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语文,也在视野的拓展中培养了学生个性阅读和探究能力,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浅谈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有效教学 篇11

一、教学理念有效

新课程理念要求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新课程改革提出对学生实行“多元评价”,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与课程发展融为一体。如果教师一味地讲授数学定义、定理、公式、例题,而不倡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勇于探索。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没有得到调动,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和个体发展。

新课程改革要求打破以前“应试教育”模式而转向“素质教育”,作为高中数学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转变传统的课程观念,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教师要从课堂的“传授者”转变成“组织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树立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思想。在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差异性,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尊重学生的个体性,摒弃“师道尊严”,师生之间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身心得到和谐发展,实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二、教学方式有效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来实现。因此,教师、学生及数学课堂都必须进行角色转换,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数学课堂必须成为数学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场所。因此,高中数学的教学要达到有效就必须转变传统教与学的方式。

1.转变教师教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是当代教学的基本思想,教师要努力创造机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精神饱满地参与学习过程的始终,给学生以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表述的时间和空间,把教师的活动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从而大幅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转变学生学的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转变传统、单一、他主和被动的学习方式,形成多样化、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以知识为载体,开放学生的全部感官,把知识的学习变为他们生命的需要。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知识的领悟,提高技能,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过程有效

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基于这一理念,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以及课堂教学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重视情境创设。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新亮点。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作为一节好课的幕后策划者,其主要任务之一便是创设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让每位学习者身临其中,触景生情,它关系到学生是否集中精力听课以及本堂课能否顺利进行。

2.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教师应该采取一种最通俗易懂的、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来讲授,也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讲解,重要的是要配以基础、经典的习题。在选择例题和习题时,最好能从易到难,呈阶梯式展现。一堂课难点不宜太多,突破一个就可以了,最好的突破方法还是在讲之前就应该先做好铺垫,扫清后面可能出现的障碍,一步一步地接近目标。

3.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很多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教学中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证拿出来,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其实定理、公式推证的过程本身就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不讲公式的推导就直接让学生去做题,试图通过让学生大量地做题总结出一些方法和规律。结果却是多数学生不但“悟”不出方法、规律,而且只会机械地模仿,思维水平较低,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近年来,高考数学试题越来越新颖,越来越灵活,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粗疏,或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都会导致在考试中判断错误。

四、教学辅导有效

教师不仅在课堂上,课后也特别注意对学生的辅导训练,其中选题是关键。笔者搜集和编制了双基训练题、中等解答题,适当布置一些附加题(变式题、加深题)。针对班级情况确定部分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主要是课堂的关注,练习的面批、订正等。采用先练后批再评讲的方法,教师做好试卷分析工作,针对题型进行发散,举一反三解题,通性通法,各类题型的多种解法,重点讲解学生易接受、易想到的方法,从学生的认知情况出发。

上一篇:粤语搞笑顺口溜下一篇:看小说鲁宾逊漂流记优秀观后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