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创新体系发展现状和区域发展新动能提升研究——基于创新的视角

2022-12-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我国区域创新体系发展现状

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区域创新体系逐步完善,政府主导的各类产业园区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级新区、创新型城市建设不断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深入推进。

(一)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我国区域创新的重要策源地,是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截止到2016年底,全国有146家国家高新区,遍布除西藏之外的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在经济新常态下,国家高新区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十二五”期间,国家高新区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为17.4%。2016年,国家高新区营业收入达28.3万亿元,生产总值占全国GDP的11.8%,出口总额占全国外贸出口的18.6%,税收占全国总税收的12.0%。国家高新区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环境,加大创新投入,激发创新活力,成为全国创新活动最活跃和创新产出丰富的区域。2016年,国家高新区的企业研发投入占全国的44.3%,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是全国的2.9倍。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国的26.8%,达到3051.7亿元。每万名从业人员拥有发明专利219.3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9.6倍1。

(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对区域经济发展做出引领和示范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着力实施创新引领战略,以技术创新领先、产业领先、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先、体制机制领先为建设目标,对区域经济发展做出引领和示范。例如,湖南长株潭、武汉东湖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主要经济指标连年增速保持30%,是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主导力量。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创制229项国际标准,布局前沿产业,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实行创新与产业联动,逐步形成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等为代表的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中关村对全国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已与全国26个省区市72个地区(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已合作共建23个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中关村企业在京外累计设立分支机构超过1.2万家2。

(三)国家级新区践行新发展理念,探索发展新模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截止到2017年10月,全国已经有19个国家级新区。2016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2017年国家级新区体制机制创新工作要点》,提出了国家级新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重点任务。2017年,国家级新区着力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培育新动能,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如广州南沙新区实行制度创新,已累计形成279项改革创新成果,“跨境电子商务监管模式”、“企业专属网页”政务服务新模式入选商务部“最佳实践案例”。贵州贵安新区依托大数据和大开放,大力发展以大数据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现代服务业、大健康医药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着力做强、做精海洋特色产业,构建港贸物流、船舶与海工装备、海洋旅游产业、绿色石化、现代航空和海洋电子信息等现代产业。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设立雄安新区,这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雄安新区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集中承载区,采用现代信息、环保技术,建成绿色低碳、智能高效、环保宜居且具备优质公共服务的新型城市。雄安新区将成为全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引擎,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引领区。

(四)创新型城市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关键环节

2016年12月1日,科技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建设创新型城市工作指引》的通知,对创新型城市进行指标细化引导,加快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区不断探索创新发展的路径模式,提升城市创新水平。例如,2016年10月,深圳市制定了《标准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示范工作方案》,率先创建“标准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提升深圳标准的创新能力和国际化水平。截至2017年10月,深圳市已经研制4768项国际国内标准,其中国际标准1384项;成立产业标准联盟33家。北京深入实施《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和《“互联网+”行动计划》等,着力推进制度创新、前沿技术创新、协同创新和开放创新,建设“三大科技城”,构建创新高地。

(五)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深入推进创新改革

京津冀、上海、广东、安徽、四川、武汉、西安、沈阳等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169项改革举措基本落地,在一些改革任务推进上取得了重要突破,形成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和做法。首先,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进一步完善,一些区域从司法、行政和援助等方面,对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途径进行了探索,改善了维权难的不利局面。其次,探索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路径,破解了科技成果不愿转化和不能转化的问题。第三,探索了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新方式,一些区域设计股权融资、投贷联动、无形资产抵押等创新融资新渠道,缓解了创新融资难问题。第四,对于外籍人才引进设计了新政策,扩大了科技创新人才的范围。第五,创新了军民融合模式,拓展了军民技术相互转化的渠道。有关区域设计了一些促进军民技术双向流动的渠道,提高了创新资源的使用效率。2017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广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的通知》,在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内,推广涉及四个方面共13项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从顶层设计上进一步加大了支持创新的力度。

二、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动力更加依赖于创新驱动

近些年来,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政策效果逐步显现。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美国康奈尔大学和英士国际商学院共同发布的《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上升至第22位,是唯一进入前25位的中等收入国家。创新驱动逐步代替投资拉动,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更加依赖于创新驱动。2017年上半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提高到56%以上。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不断涌现并快速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一)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新引擎

2017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27个重点行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8%,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实力显著增强,整体增速快于装备制造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其中,航空航天和智能制造领域由于关键技术的突破和商业化的应用,迅猛发展。2017年上半年,工业自动控制装置制造和航空航天器装备行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6.2%和15.7%。节能环保产业蓬勃发展。上半年,节能环保产业上市公司营业收入达到1122.5亿元,同比增长38.9%。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提升。2016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位居全球第一,达到50.7万辆。2017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27.7%,超过了19万辆,由示范阶段进入快速普及阶段。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主营业务收入从2012年的7.22万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12.28万亿元。2017年上半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上市公司营业收入达到7705.8亿元,同比增长22.5%。生物产业发展稳中有进。上半年,生物产业上市公司营业收入达到3423.7亿元,同比增长20.4%。新材料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上半年,新材料产业上市公司营业收入总额达到1109.4亿元,同比增长36.7%。

(二)新业态蓬勃兴起,成为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互联网+”推动了网上购物、网上订餐和网络约车等新业态的兴起。随着网络覆盖范围的扩大和信息技术的进步,网上购物用户规模持续扩大。2017年“双十一”期间,电商交易额再创新高。天猫商城全天成交额达到1682亿元,京东商城交易额超过1271亿元。参与“双十一”的网民来自于全球225个国家和地区。目前,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网上零售市场。2017年1~9月,我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了29.1%,达到3.7万亿元。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同比提升了2.3个百分点。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7》指出,2016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总量达到22.58万亿元,跃居全球第二,占GDP比重达30.3%。

(三)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高新技术的推动下,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和节能环保等相关产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新服务新模式不断涌现并快速发展。“互联网+”推动线上线下快速融合,共享单车、远程诊断、远程教育、在线医疗、在线旅游、跨境电商、创意设计、设备生命周期管理、智慧社区等新服务模式不断涌现并快速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例如,在线旅游平台携程网APP下载量累计达17亿次,拥有2.5亿优质会员。共享单车快速发展,截止到2017年9月,ofo单车活跃用户超1860万,摩拜单车活跃用户为1838万。这些新服务新模式既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也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三、营造良好创新环境,以科技创新激活区域发展新动能转换

为加速区域发展新动能的转换,应破除阻碍创新的制度障碍,完善创新的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促进科技创新发展,激活区域发展新动能转换。

(一)完善创新的体制机制,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首先,完善创新主体的激励机制,激发多元创新主体活力。继续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科研人员稳定性收入的比例,使他们安心做好科研工作。对科研人员作出的创造性劳动,要有合理的补偿。鼓励各类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继续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扩散转移转化的主体。其次,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强化政策支持和资金引导,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促进各类创新主体之间的信息传递、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培育科技转移服务体系,面向市场、机制灵活,支持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共同进行成果转化。加强科技成果的交易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构建科技成果市场定价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走向市场。第三,完善协同创新机制,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长效合作机制。促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等各类创新资源的集成与融合,鼓励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创新资源与企业的研发需求相结合,通过合作共建研究开发机构、共同承担科技项目、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大学科技园等多种形式,促进各创新主体优势互补、开放协同,形成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第四,完善财政科技资金管理制度。允许科研人员合理支取科研绩效支出,提高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改革科研经费管理机制,让科技人员把更多精力用到研发上。第五,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服务创新的互联网金融和股权投资,加强天使投资在创业创新初期的支持力度。第六,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创造更加包容的发展环境,适当放宽行业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程序,对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进一步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实行更加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创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二)以科技创新激活区域发展新动能转换

科技创新是区域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继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科技创新激活区域发展新动能转换。首先,继续推动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级新区、创新型城市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创新探索,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其次,进一步加大创新政策扶持力度。在资金、人才、税收和社保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创新发展提供空间。第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改造升级中培育新兴业态。传统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石,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传统产业生产要素的支撑。对传统产业注入新兴技术,激发新的活力,不断提高成长性。对传统产业现有的人才、技术、资金、装备、土地、厂房进行改造重组,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利用传统产业的优势要素培育和发展新兴业态,在现有的生产要素配置上、新项目的开发上向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第四,培育产业新优势和新动能。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进一步推动“互联网+”行动,深化不同领域融合发展,催生更多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配套服务支撑。继续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尽快掌握发展新兴产业必须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

摘要: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区域创新体系逐步完善,政府主导的各类产业园区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创新驱动逐步代替投资拉动,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更加依赖于创新驱动。为加速区域发展新动能的转换,应破除阻碍创新的制度障碍,完善创新的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促进科技创新发展,激活区域发展新动能转换。

关键词:区域创新体系,区域创新动能,发展

参考文献

[1] 孔令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关键在健全完善自主创新体制机制[J].南京社会科学,2006(7).

[2] 李春艳,高瑞静.推动我国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设计[J].甘肃理论学刊,2013(4).

[3] 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7》[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8.

[4] 程文,邹韵.国家级新区建设与发展研究综述J].城市建筑,2017(6).

[5]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国家重点园区创新监测报告2016》[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

上一篇:简论电力生产技术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下一篇:煤矿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