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案(精选7篇)
导入:
八年级(下)地理学科第五章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编审:孙丙银
教材说明
1、教材编排说明
说回来了,我们的学习地理范围越来越小,但是内容越来越细,越来越贴近生活。我们回忆一下:初一从宇宙——地球——大洲——国家;初二上半年我们开始学习我们伟大的祖国,为了更多的了解祖国,我们将逐步进入崭新的学习,请大家翻到目录:
省内区域
本章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区域部分的衔接点。在八年级上册讲述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的基础上,开始进一步阐述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作为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本章只是对区域地理的宏观介绍。主要的作用有两个:其一,从整体上把握区域的差异,为后面认识各分区地理特征作知识上的铺垫;其二,由于后面的区域选择不能过多,选择的区域尺度有大有小,先有了宏观整体认识之后,才能避免在具体区域的学习时以偏盖全。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作用。
2、知识技能与育人目标说明
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3、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上学期的中国地理总论部分的学习,对中国地理有了一定感知,也培养一些读图分析能力,因此,本课教学只要从学生的身边事例谈起,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大胆放手,只起到引导作用,本节课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重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教学难点: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秦15中】DL080501第1页,共6页
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四大区域——省级区域—— 全面总结
跨省区域 首先我们就学习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请大家齐读学习目标: 1)明确秦岭—淮河一线的位置和地理意义;
2)运用地图指出四大地理区域的范围,了解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一、不同的地理区域
找四名同学扮演P2图5.1四个角色,是学生了解区域的意义,并根据他们的叙述,说说自己家所在的地理区域。域划分的尺度
温度带
温带 寒温带 自然区划
干湿区 亚热带 中温带 地形区 热带
暖温带
……
行政区划
省
自治区
直辖市
县
自治县 市
乡
镇
我国有省级行政区34个,【秦15中】DL080501第2页,共6页
说明我国居民身份证数字编码的含义。
前1、2位数字表示:所在省份的代码; 第3、4位数字表示:所在城市的代码; 第5、6位数字表示:所在区县的代码; 第7~14位数字表示:出生年、月、日; 第15、16位数字表示:所在地的派出所的代码; 第17位数字表示性别:奇数表示男性,偶数表示女性; 第18位数字是校检码:用来检验身份证的正确性。作为尾号的校验码,是由号码编制单位按统一的公式计算出来的。二、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1、屏幕显示“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通过界限A、界线B、界线C的具体分布,落实四大区域的位置。
2、根据教材活动“区域界线的判定”的提示,观察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限同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分界线A,引导学生分析两界限的相似性,说明这里区域划分的主导因素。(季风影响)
学生活动:
讨论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体现出的区域特征。
(半湿润)(干旱)
【秦15中】DL080501第3页,共6页
3、根据教材活动“区域界线的判定”,观察界限B,其主导因素是什么?(气温和降水综合的气候因素)
秦岭—淮河一线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尝试说出秦岭与淮河的主要地理意义。
【1】气温:
【2】降水量: 【3】干湿地区: 【4】温度带 【5】地理区域:
4、根据教材活动“区域界线的判定”中地势阶梯与界线部分的示意图,观察界限C,说明影响因素 地理因素)
5、小结:完成北方、南方、西北青藏地区比较表格。
名称位置范围主要省区划分依据
北方地区我国季风区北部冬季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北。
南方地区我国季风区南部冬季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南。
西北地区非季风区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西。
青藏地区海拔高气寒冷。
随堂练习
1、下列区域中,属于我国一级行政区域的是:()
A、长春市 B、东北地区
C、内蒙古自治区 D、北方地区
2、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的界限突出的因素是:()
A、气候因素 B、地形因素
C、行政因素 D、经济因素
3、我国四大区域中,平均海拔最高的是:()
A、北方地区 B、西北地区
C、南方地区 D、青藏地区
4、不属于秦岭-淮河的意义的是:()
A、湿润地区和干旱地区的分界限
B、亚热带与温带地区的分界限
【秦15中】DL080501第4页,共6页
C、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D、北方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5、“早穿棉袄午穿纱”描述的地区位于:()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6、北京市位于我国的:()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7、“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述的景观位于:()
A、内蒙古自治区 B、西藏自治区
C、南方地区 D、东北地区
8、下列区域中,属于不同级别并且由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
A、城市、乡村、农田、森林
B、温带、热带、亚热带、寒带
C、省、市、县、乡
D、北方地区、东北地区、吉林省、华北地区
9、邮政编码的数字中,表示省级行政区的是:()
A、第一、二位 B、第三、四位 C、第五、六位 D、第七、八位
10、北方地区的著名温带水果是:()
A、香蕉 B、菠萝
C、柑橘 D、苹果
【秦15中】DL080501第5页,共6页
秦15中】DL080501第6页,共6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选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地理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面对这些全新的教学要求,作为地理教师,该如何使用新教材?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的潜能?„„这些都需要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结合《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这节课进行反思
一、反思是否已转变了自己的角色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很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如:每节课的开始,我总是对学生说:“这节课,让我们来共同研究,一起探讨有关„„的问题。”上课期间,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课堂提问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看?”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也经常以“很好!”“太棒了!”“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等语气来及时赞扬鼓励。同时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合理按排,尽量变讲授内容为探究内容和活动内容,给学生提供发现和掌握知识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在这节课上,我展示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图和各个活动地图,让同学么进行对比,从而使学生能够经历探索过程,得出界线ABC的确定主导因素、具体分界山脉、四大区域的具体位置范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自主的得到了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自己学习主体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实现了教学角色的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引导者和启发者。
二、反思是否强化了地图教学
地图是地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将知识化繁为简,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理解巩固学过的地理知识,获取新的地理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地理新课程中附有大量的插图,作为教师,你想过没有在地理教学中应怎样充分发挥这些地图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读图、分析图、描图、绘图?怎样将地图变成学生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样培养学生查阅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等等。这节课我通过展示地图,使学生能够清楚的进行对比,得出结论,充分利用地图,学生也强化了读图析图的能了。
三、反思教学环节是否齐全
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的。每一个环节的缺失必然会使一节课在某些方面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但也不能落入教学环节的窠臼中。本节课我将教学环节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并在时间分配上进行了思考。在教学活动中我侧重新授、练习和当堂验收,重练习,轻理论,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掌握得分的技巧和能力。
四、反思是否照顾全体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改变以往的尖子教学,教育要面向全体,从最后一名学困生抓起。这是我在教学活动中的难点,学困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很难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面对这样的困难,我努力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情境,从生活出发,由浅入深,渐渐培养学困生的兴趣和能力,缩短与他人的差距。另外,我还尽量发掘学困生的优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树立信心后很多学生都活跃起来,积极参加到课堂活动中来。本节课中我虽然调动了大部分的同学积极性,但有些问题的设计还是超出了某些同学的能力范围,或没有激发他们的兴趣。
中国地区名。中国地理上位于中国中偏南部的一片区域,一般指 5 省 1 区,包括 中南地图 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海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华东地区指中国东部 7 省 1 市所在的区域,简称华东。行政上的“华东七省一市”包括:山 东省、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台湾省和上海市。华北 地区名。一般指中国北部 2 省 2 市 1 区所在的区域,包括河北省、山西省、北京市、天津市和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1949~1954 年曾为一级行政区域。主要有丘陵、平原、山地三个地形带。属典型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华北地图气候。面积 125.5 万平方千米。1990 年全区人口 1.32 亿。汉族为主,有蒙古、回、满等少数民族。是中国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地 区,铁矿储量占全国 1/4,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区内工农业均较发达,是中国最大的 能源工业基地、重要的钢铁基地和棉花基地 自然地理广义上指中国淮河、秦岭以南地区,而根据现在的行政区划,最狭义的华南仅包 括广东(包括东沙群岛)、广西、海南(包括南海诸岛)、香港和澳门五省区。
华中,地区名。在自然地理上狭义指中国秦岭、淮河西部,南岭以北,巫山、雪峰山以东的 长江流域地区。行政上包括湖北省、湖南省、河南省。广义华中还包括陕西、山西、甘肃东 部、宁夏、内蒙古南部、四川东部、重庆、贵州等在中国版图中部的地方。京广焦枝、枝柳铁路纵贯南北,万里长江与陇海、浙赣铁路横贯东西,具有全国东西、南北四境过渡的 要冲和水陆交通枢纽的优势,起着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重要作用。全区土地面积 56 万多平方千米,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 5.9%。农业堪称发达,轻重工业都有较好的基础,水陆交 通便利。是全国经济比较发达地区。行政区划下的“西北地区”,常被称为“西北五省(区)”或“西北三省二区”,包括:陕 西省(陕、秦)、甘肃省(甘、陇)、青海省(青)、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和新疆维吾尔自 治区(新)。实际上,内蒙古自治区并不是行政概念涉及到的的西北地区。行政概念的 “西 北五省” 西北五省一说源自 1949—1953 年国家设立的六大行政区之一的西北行政区,一直沿用至今。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自东向西递减。地形:天山山脉、阿尔 金山脉、祁连山脉、大兴安岭、内蒙古高原、准格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昆仑山脉、阿尔泰 山脉。主要城市:西安 兰州 乌鲁木齐 银川 西宁 宝鸡,延安 等。自然景观(从东到西):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在 西南地区
在中国的位置 我国行政区划概念中,西南地区又被称作西南五省(区、直辖市),即四川省、云南省、贵 州省、重庆市、西藏自治区,总面积达二百五十万平方公里。有时,广西壮族自治区 也包括在西南地区之中表述,成为西南六省(区、直辖市)。例如,在西部大开发中,就包 括广西壮族自治区,因此属于西部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中山、东莞和惠州及肇庆。全区面 积占全省总面积的 23.4%,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 31.4%(1994 年),近年来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 70%左右。珠江三角洲是全国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地区之一。随着经济
的快速发展,该地区的社会发展呈现出农村工业化程度高、城乡一体化进程快等特点。华北地区: 1.北京 2.天津 3.河北(石家庄,保定,唐山,张家口,邢台,秦皇岛,廊坊,衡水,邯 郸,承德,沧州)4.山西(太原,运城,阳泉,沂州,朔州,吕梁,临汾,晋中,晋城,大 同,长治)5.内蒙古(呼和浩特,兴安,锡林郭勒,乌兰察布市,乌海,通辽,呼伦贝尔,鄂尔多斯,赤峰,包头 华中地区包括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三省,位于我国中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游地区,地处华北、华东、西北、西南与华南之间,京广焦枝、枝柳铁路纵贯南北,万里长江与陇海、浙赣铁路横贯东西,具有全国东西、南北四境过渡的要冲和水陆交通枢纽的优势,起着承东 启西、沟通南北的重要作用。全区土地面积 56 万多平方千米,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 5.9%。农业堪称发达,轻重工业都有较好的基础,水陆交通便利。是全国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华南地区指:中国最南部的地区,简称华南。华南三省(区)一市包括:广东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义上的华南地区还包括福建省中南部,江西南部,湖南南部(衡阳、永州、郴州),台湾,香港,澳门。
东北地区指中国东北3省所在的区域,简称东北。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是新中国的老工业
基地。
1.了解东北地区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2.了解东北地区农业的布局状况,掌握该区的各类农业区的分布状况。3.通过学习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使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核心点一 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区域位置:东北区位于我国的东北部,东面、北面、西面分别与朝鲜、俄罗斯、蒙古接壤。东北区所处的纬度位置较高,其最北端是我国纬度最高的地方。
东北区的区位优势是:位于东北亚区域的中心地带,东面、北面、西面与朝鲜、俄罗斯、蒙古接壤,东隔日本海、黄海与日本、韩国相望,南濒渤海并与华北地区相连接。
特点 影响
气候
条件 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降水量300~1 000毫米,且集中于夏季,雨热同季 ①制约着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生产季节;②可满足一年一熟;③易受低温冷害影响
地形、土壤
条件 包括高原、平原、山地;东北黑土、黑钙土广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①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②该地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
社会、经济
条件 是重要的工业基地,为农业发展提供机械设备、化肥等;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开发晚,人口密度低 ①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形成农牧兴工,工促农牧的经济格局②为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机遇③使农业经营规模远高于全国水平;有利于绿色农业、大农业的发展
思维拓展 东北地区、东北经济区域、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区别
习惯上所称的东北地区仅指行政区划上的辽、吉、黑三省,本章所讲的东北地区是指我国第一个比较成熟的大经济区,是我国“九五”规划中的七大经济区域之一,其范围除了包括习惯上东北地区的范围之外,还包括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是我国东部季风区中的自然地区之一,其范围较前两者都小,西界相当于400毫米年降水量等值线,南界约为3 200℃积温等值线。
核心终点:
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农业生产类型主要有耕作业、林业及畜牧业。
东北地区为什么能够发展水稻种植业?
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和东部山区河谷盆地,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光、热、水以及土壤条件能够种植水稻。因此,这一地区为东北地区主要的水稻产区。但是,在东北的其他地区,随着纬度的升高,积温逐渐减少,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仍可通过培育优良品种、改
进种植技术等措施,使水稻种植向北扩展到5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
类型1 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关于东北自然环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个省区,自然地域单元完整
B.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水热条件配合协调,南北没有热量差异
C.有我国最大的平原、最肥沃的黑土地和最大的天然林区
D.区内河流水量丰富,季节变化不大,含沙量很大
答案 C
解析 教材中所指的东北地区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地域单元,包括黑、吉、辽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一部分地区;从气候上看,本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南北方向上由于纬度位置的差异,热量条件差别很大,由南向北可依次划分出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等温度带类型;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黑土肥沃,是我国第一大林区,也是我国第一大天然林区,森林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长白山脉上;东北地区的河流具有较大的季节变化,降雨主要集中在夏季,河流的含沙量很小。
在分析一个区域时,我们首先要了解这个区域所处的位置,可从绝对位置来看一下它位于纬度多少到多少、经度多少至多少;也可从相对位置看一下它位于哪个半球,海陆状况如何,周围有哪些国家、地区、海洋等。然后可从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两方面来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方面,由于受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影响,这些要素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要注意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较好地理解该区的区域自然特征。一个区域的人文特征可从工业、农业、交通、人口、城市等角度进行分析。分析时应突出主要方面、有代表性的方面,也要注意这些特征的形成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变式练习1 读甲、乙两图,回答有关问题:
(1)甲图地形区名称:A ,B 。按照“因地制宜”布局原则,A地适合发展 ;B地适合发展 。
(2)乙图农业基地名称为 ,该基地著名经济作物是 ,该区域同江汉平原相比,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为。
(3)近年来,甲图区域水资源紧张,为解决该区农业用水问题,下列措施可行的有(双选)( )
A.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型农业 B.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C.尽快实施“引嫩入辽”调水计划 D.利用处理后的工业废水灌溉农田
(4)甲、乙两图共同的地理特征是( )
A.冻土广布 B.河流都有两个汛期
C.都有小麦种植 D.黑土肥沃
答案 (1)辽东丘陵 辽河平原 林业 种植业 (2)三江平原 大豆 耕地面积大,人均耕地多 (3)AC (4)C
解析 首先确定甲、乙两区域分别为辽东丘陵、辽河平原与三江平原。根据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的地区差异,可判断辽东丘陵适宜发展林业,辽河平原与三江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
类型2 东北农业布局特点
关于东北地区内部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平原区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大豆等大宗农产品生产
B.平原区的发展方向是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
C.西部草原区的发展方向是多元开发特色农产品,在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
D.山区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答案 A
解析 东北地区内部的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不同,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是平原区农业发展重点之一,而不是发展方向。多元开发特色农产品,“立体开发”是山区农业的发展方向,西部草原区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围绕生态建设和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变式练习2 阅读“我国某区域地形剖面图”及相关气候资料,回答问题。
(1)甲、乙两城市气候的大陆性哪地更强?请用图表中的有关数据加以说明。
(2)有关资料表明,甲、乙两城市每年接受到的太阳辐射总量基本相同。为什么?
(3)据图文信息判断出C山脉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适宜A、B、C三个地区发展的主要农业部门。
答案 (1)甲城市气候的大陆性强。甲城市气温年较差大,约46.7℃,年降水量小,约320mm,乙城市气温年较差小,约42.4℃,年降水量大,约490mm。 (2)甲城市比乙城市纬度高,但夏季日照时间长,地处半干旱地区(非季风区),晴天多,接受到的年太阳辐射总量与乙城市相当。 (3)大兴安岭 (4)A地――畜牧业,B地――种植业,C地――林业。
解析 第(1)题,气候的大陆性体现在气温年较差和降水量上,大陆性强的气候,气温的年较差会更大,降水量更少。通过图表中数据甲地的气温年较差比乙地要大,降水量比乙地的要少。
第(2)题,本题考查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即正午太阳高度角、白昼时间长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首先要通过读图得出甲地比乙地的纬度高,仅仅从纬度分析乙地的太阳辐射比甲地多,但甲地纬度高,夏季白昼时间长,再加上甲地位于非季风区,晴天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因此尽管甲地纬度高,但与乙城市接受的太阳辐射总量基本相同。
第(3)题,判定C山脉为大兴安岭,主要依据是:①大兴安岭的东侧年降水量大于400mm,西侧年降水量小于400mm。②大兴安岭的西侧为内蒙古高原,海拔较高;东侧为东北平原,海拔较低。
第(4)题,A地位于非季风区,降水量较少,适合牧草的生长,因此适合发展畜牧业。B地位于季风区,降水量多且地形平坦,适合发展种植业。C地为山区,适合发展林业。
搞好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工作,一定要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读图完成1~3题。
1.东北的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欢迎,主要原因是( )
A.热量和水分较充足而且配合好,雨期短,光照条件好
B.土壤肥沃,热量条件比南方地区好
C.降水多,比南方地区好
D.热量条件和降水条件都比南方好
答案 A
解析 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因此品质上乘;再加上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使用农药,具有绿色大米优势。
2.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 )
A.春小麦、大豆B.冬小麦、玉米C.棉花、水稻 D.高粱、亚麻
答案 A
解析 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东北地区由南向北热量在递减,因而其南部、中部和北部的农作物品种有所不同。春小麦、大豆是位于东北中北部的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所共同的、主要种植的农作物。冬小麦、棉花主要分布在辽南,高粱主要分布于中部。
3.图中A表示的地形区是( )
A.我国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B.东北重要的谷物农业区――松嫩平原
C.东北主要的玉米生产区――三江平原D.东北主要的黑土所在区――三江平原
答案 D
解析 考查东北地区农作物的分布情况及土壤类型。图中A位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汇合处,是三江平原。三江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从土壤类型看,东北地区是我国主要的黑土分布区,三江平原是最大的黑土分布区。因为纬度较高,生长期较短,所以三江平原主要粮食作物是春小麦,玉米已较少种植。
4.东北地区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的依据是( )
A.地形多种多样
B.气候条件的制约
C.有利于发展绿色农业和大农业
D.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答案 D
解析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5.东北地区水稻多种植在( )
A.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北部
B.松辽平原
C.北纬5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
D.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
答案 D
教学思想设计
根据此次教改的精神,在课堂上教师要真正地关注学生,促使学生主动的、个性化的学习;提高小组学习的有效性;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在课堂形式的设计上则突出一个“动”:
1.课前“动”
收集资料:安排学生在课前收集关于中东(如:巴以冲突、中东名字的由来)以及苏伊士河运和土耳其海峡的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培养和锻炼他们预习、自学的.能力。
2.课上“动”
a.在课堂上老师给学生提供舞台,把课前收集到的资料通过小组讨论,大家相互交流后达到和增强学生的胆量和表达能力;
b.让学生以中东地区的普通老百姓的身份来体会和感受对和平的渴望,这样活跃了课堂气氛,并能很好的达到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c.恰当地安排学生运用多媒体(如:投影仪、电脑),从而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另外教具上还体现一个“新”:突出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主要内容融入电脑屏幕,令学生有新鲜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东是一个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地区。
2.知道中东地区的范围以及主要国家。
3.掌握中东是一个两洋三洲、五海之地,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的交通要道。
4.能简单分析中东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并侧重于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5.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和对地理信息的归纳、推理、对比以及分析判断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关注世界时事的意识,并呼吁世界和平。
教学重点
1.中东地区是世界的热点地区,以及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
2.中东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教师
1.教具:课件。
2.提前2~3个星期安排学生收看关于巴以冲突的新闻报道,并收集相关文字、图片资料。
3.将学生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7人左右。
4.为每个小组准备一张白纸和一支彩笔。
学生
1.收集关于巴以冲突的新闻图片或文字资料。
2.了解中东名字的由来以及苏伊士运河和土耳其海峡的资料。
板书设计
中东──世界热点地区(原因之一)
特殊的地理位置:两洋、三洲、五海之地,东西方交通要道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
提示和建议
新课导入
我想同学们都喜欢看电视吧,今天老师就在这请你们看电视,不过我有一个要求:要仔细的看,看完后我有问题问大家。
课件展示:播放两则关于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战争冲突的时事新闻。
教师提问:问题一:这两则新闻主要报道的是什么事件?
问题二:这两则新闻主要报道的是哪两个国家间的冲突?
学生回答:(略)
学生活动:请大家把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在小组内展示、交流。随后请四至五位同学代表小组把资料向全班展示。内容要求有代表性,语言精炼,每位时间不得超过40秒。
教师提问:中东如此的状况令它从过去到现在都很受媒体的关注,所以,我们经常能从多种媒体看到或听到关于中东的报道。在这些报道当中有许多词语我们能时常听到,你能回想起这些词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提问:现在大家能否通过收集到的资料和自己所想到的词来谈谈对中东的印象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承转:中东地区国家众多,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战火纷飞,在历史上曾爆发过多次著名的战争。
学生活动:看教材p50图8.1,请两个同学以新闻播音员的形式向大家播报一下中东历史上的几次著名的战争。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8分)地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区域地理的研究,可以起到指导作用。据此完成1~2题。
1.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我们()①对三峡工程的建设进行监控
②对生态环境和气象变化进行监控,及时对西部大开发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
③对无人区进行长期勘探
④可以直接对西南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治理 A.①②③
C.①③④
【答案】 A 【解析】 地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国土资源管理、国土开发规划等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遥感能够在无人区进行长期勘探,但不能对产生的各种问题进行直接的治理。
2.在对西部进行科考时,使用全球定位系统,其优点主要是()A.能为科学家提供准确精密的三维坐标数据信息 B.可以对陆地、天空和地下提供直接拍摄图片 C.服务过程有定时、间断性特点
D.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可以随时读取各种信息资料 【答案】 A 【解析】 全球定位系统能够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B.②③④ D.①②④ 速度和时间,并且具有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等特点。地理信息系统是地图的延伸,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得信息,保存绘制各种地图,综合分析比较各种地图数据,并进行空间分析。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据此完成3~4题。
3.下图中的甲、乙两区域是两颗卫星在某一时刻分别所覆盖的区域,其服务范围大小是()
A.甲等于乙
C.甲小于乙
【答案】 C 【解析】 由经纬网的性质可知,低纬地区的经线距离大于高纬地区;甲图跨经纬度为5°,而乙图跨经纬度10°。
4.下面关于甲、乙两区域卫星图像的解析正确的是()A.甲区域位于乙区域的西北方向
B.甲区域为温暖广阔的浅海,渔业和石油资源丰富 C.乙区域分布有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区,但破坏较为严重 D.甲、乙两区域为热带草原、牧场广阔,牛羊成群 【答案】 C 【解析】 由经纬网定位可知,乙区域应在南美洲的亚马孙地区。(2012·日照高一质检)下图是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海拔5
B.甲大于乙 D.无法确定 895米,距离赤道仅300多千米,其峰顶雪冠正面临着在50年内消失的威胁。据此回答5~6题。
5.图中影像的获取主要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遥感(RS)
B.全球定位系统(GPS)C.地理信息系统(GIS)
6.利用此项技术可直接()A.分析水灾损失
C.分析矿产种类
【答案】 5.A 6.B 【解析】 影像的获取主要利用遥感技术,利用该技术可获取矿床露头的信息,但不能确定位置。
7.(2010·江苏)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于5月1日正式开园,会期184天。小亮计划参观世博园中多个国家馆,为设计合理的线路,最宜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定位系统
【答案】 A 【解析】 地理信息系统能够进行线路的模拟及趋势的分析。(2012·合肥一中高二测试)读2010年12月2日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全国气候旱涝分布图,回答8~9题。
B.遥感 D.数字地球 B.获取矿床露头信息 D.确定矿床露头位置 D.数字地球
8.造成华北地区干旱的天气系统是()A.气旋
C.高气压
B.准静止锋 D.暖锋
9.监测干旱发展动态主要使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全球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答案】 8.C 9.B 【解析】 本组题以我国气象旱涝分布图为背景,综合考查干旱形成的原因及监测干旱的地理信息技术手段。
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依托于地理信息技术,农民首先可定期获得农田长势的影像资料,再经过系统分析,最后把杀虫剂、化肥施用到最需要的农田,从而减少污染、提高产量。依据图文资料,回答10~11题。
B.遥感 D.数字地球
10.(2010北京西城二模)这一过程中,依次使用的技术是()A.GPS—RS—GIS
C.GIS—RS—GPS
【答案】 D 【解析】 农民利用RS技术定期获得农田长势的影像资料;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称为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利用该系统把影像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为GPS,最后利用该系统把杀虫剂、化肥施用到最需要的农田。
11.(2010北京西城二模)“土地利用信息数据库”在数字城市规划中不能用于()A.分析应急避难场所数量 B.确定市区停车场的规模 C.决策公交线路合理布局 D.统计城市流动人口数量 【答案】 D 【解析】 “土地利用信息数据库”是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因此在数字城市规划中不能用于统计城市流动人口数量。
12.对1997年与2007年城市土地利用图层进行分析,最可能出现的变化是()
B.RS—GPS—GIS D.RS—GIS—GPS A.城市交通流量
C.城市地域结构
【答案】 C
B.城市商品零售价格 D.城市居民人均收入
【解析】 不同时期土地的利用模式不同,商业用地、工业地用、居住用地范围会有变化,故图层叠加能够分析出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
读“车载GPS导航监控原理示意图”,完成第13~14题。
13.(2011年浙江六校)图中M表示()A.制作GPS接收机
C.生成电子地图
【答案】 C 【解析】 纸质地图信息数字化后录入地名坐标信息,即生成电子地图,将该电子地图输入车载GPS,则可进行路线规划和导航。故选C。
14.(2011年浙江六校)车载GPS通过公共电信网络传给交通监控中心的信息是()A.车载GPS所在道路的拥堵状况 B.车载GPS所在地的地理坐标 C.车载GPS所在车辆的违章信息 D.车载GPS规划的导航路线
B.分析交通状况 D.计算三维坐标 【答案】 B 【解析】 本题难度中等。考查GPS的利用,车载GPS通过公共电信网络传给交通监控中心,反映其所在位置,即当地地理坐标。
二、综合题(共22分)15.(2011·山东淄博高二质检)青藏铁路建设的科技含量极高,在其规划、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充分运用了3S技术。据此完成下列问题。(8分)(1)设在西宁的指挥中心可以对青藏铁路上正在运行的列车随时进行测量并追踪列车所在的方位,了解列车的运行状况。其所采用的技术是________和________。
(2)若要在青藏铁路沿线地区进行科学考察,请举例说明考察中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
(3)如图所示,根据三颗卫星提供的资料,运用数学原理就可以计算出地面________物体的位置。若有四颗卫星提供资料,除了可以进一步提高定位的________外,还可以迅速计算出________物体的空间位置。
(4)进行下列工作主要应用了3S技术中的哪一种技术(用简称表示);农作物估产________;城市基础设施管理________;导弹的精确制导________。
【答案】(1)GIS GPS(2)用遥感技术(RS)获得不同地质状况的影像资料,用全球定位系统(GPS)进行导航定位,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趋势分析等。
(3)静止 精确度 运动(4)RS GIS GPS 【解析】 本题结合青藏铁路和开通考查地理信息技术在铁路规划、建设、运营中的应用。同时考查了3S技术的特点及其具体应用领域。
16.“科技兴农”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所在。下图为利用植物反射波谱特征判断植物的生长状况的图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6分)
(1)图示植物反射波谱的制作,依靠的技术是()A.传统测绘
C.地理信息系统
B.遥感 D.GPS技术
(2)在这种技术下,所获得的地图中农作物的表示颜色为____ ________。
(3)根据不同地物和地物不同状况有不同的反射率的原理,下列选项中可直接利用这种地理信息技术的是(多选)()A.水体污染的判断 B.城市大气质量状况的分析 C.洪水分布区的变化 D.森林面积变化 E.人口数量的变化 F.城市违章土地利用的监控
【答案】(1)B(2)红色(3)A、B、C、D、F 【解析】 本题通过作物生长状况与反射波的关系,考查遥感技术的相关内容。由题目条件及图示可知:①不同的地物及地物不同状况的反射波存在差异;②题目现象及图示的获得是一种由面上分析到点、线验证的工程过程,应为遥感技术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确定本题所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为遥感。
17.(2012·江苏连云港高二质检)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批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黄河三角洲地区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8分)材料一 黄河三角洲及其附近地区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 黄河口及其附近地区的卫星影像图(图中左下角日期为拍摄日期)
(1)关于材料一中各城市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双选)A.滨州市的等级比济南高,服务范围比寿光小 B.图示区域的城市体系中,济南为第一级城市 C.滨州市与东营市之间有明确的区域界线 D.东营市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受地形的影响
(2)材料二中黄河口及其附近地区的卫星影像图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技术获取的,从中可以看出,从
1984年至2006年,黄河三角洲面积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导致这种变化的因素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至少答出三点)。
(3)2009年3月,东营市市长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作为‘石油城’,东营不能等资源枯竭了才考虑转型。”请为东营市的经济转型提出合理化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材分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概况与区域开发”这节教学内容是初中阶段中国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时的主要介绍了新疆的位置与范围、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面貌和生态环境保护。本课在地理学科课程中的难度水平属于一般。学生分析
初中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想象力丰富,但注意力不够集中,所以本节的学习要从兴趣入手,利用地图、资料、辅助图片、投影、录像、电脑等各种手段和方法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好奇心,产生了解这个问题的兴趣,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产生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新疆的人口、城市、交通设施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2.使学生了解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培养学生提取、加工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绘制简图表示新疆地区地形分布特点。
3.了解影响新疆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初步学会辨证分析问题的方法。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了解新疆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面貌,归纳区域开发的地理条件。
2.了解新疆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理解区域开发中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我国西部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学重点:
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教学难点:
北京市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法、读图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归纳法、对比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北京》相关图片、资料。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完成导学案。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新疆少数民族工作(如放牧和采摘等活动)和生活(如舞蹈等)方面的图片,引导:这是我国哪一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典型的工作和生活场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她。
新课讲解
知识点
一、位置与范围 课件出示:新疆位置图
教师引导学生读图,归纳新疆在我国的部位及海陆位置。归纳:新疆位于我国西北边陲,深居内陆。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读图8—41,完成下列任务。
(1)找出新疆的经纬度范围,结合课文内容说出新疆的土地面积及其在我国省级行政区域单位中的位次。
(2)找出与新疆接壤的国家。
(3)想一想,邻国众多的地理位置,对新疆的发展有哪些重要影响?(4)归纳新疆的经纬度位置、边境位置及范围。
归纳:新疆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土地面积约166万千米2,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新疆边境线漫长,与8个国家接壤。
过渡:新疆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区域。你了解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吗?你知道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范围吗?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85~86“西部大开发”材料,说一说,新疆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理位置有哪些优势?
归纳:新亚欧大陆桥从新疆境内穿过,新疆边境线漫长,与8个国家接壤,有利于对内、2 对外联系。
过渡:图片导入:展示天山山地、塔克拉玛干沙漠等新疆的自然景观图片,引导:从这些景观图片中,大家了解到了新疆的哪些自然地理特征?
知识点二:自然地理环境 课件展示:新疆地形图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读图,完成下列任务。
(1)找出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等山脉,说出它们的大致走向。(2)找出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说出它们大致的海拔高度及地势特征。(3)绘制新疆的地形结构示意图,说出其地形结构特征。(4)归纳新疆的地形特征。
归纳:新疆地形以山地和盆地为主,自北向南依次是阿尔泰山脉、准噶尔盆地、天山山脉、塔里木盆地和昆仑山脉,构成“三山夹两盆”的地形大势。以天山为界,新疆分为南疆和北疆。
过渡:深居内陆的位置和高山环绕的地形,会形成怎样的气候特征呢?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阅读乌鲁木齐和喀什的气候资料,完成下列任务。课件展示:乌鲁木齐多年平均气候资料
(1)归纳两地气温和降水的共同特点,简要分析其形成原因。
(2)判断两地的气候类型,根据气候特点判断新疆盆地内的地表景观特征。(3)比较两地气候的差异,简要说明其形成原因。
(4)在新疆的气候特点中,哪些对当地的农业生产有利?哪些对当地的农业生产不利? 归纳:新疆深居亚欧大陆腹地,高山环绕,海洋水汽不易到达,干旱少雨,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很大,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新疆盆地内部沙漠、戈壁广布,植被稀少。受纬度和地形的影响,与南疆相比,北疆气温较低,降水较多。由于日照时数多,昼夜温差大,有利于长绒棉、甜菜、小麦和瓜果的生长。
过渡:在干旱气候条件下,新疆的河流有何特征?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读图,完成下列任务。
(1)找出塔里木河、额尔齐斯河、博斯腾湖,根据河水注入地判断它们分别属于什么类型的河流和湖泊。
(2)根据新疆的气候特点,判断新疆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是什么。(3)从河流密度、河流水量、流量季节变化等方面,描述新疆河流的特征。
归纳:新疆绝大部分河流为内流河,湖泊数量较多,多为内流湖和咸水湖。河流主要依靠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补给。新疆河流稀少,水量不大,多为时令河。塔里木河是我国最长的内流河,额尔齐斯河为我国唯一注入北冰洋的外流河。
过渡:我们从地形、气候、水文等方面了解了新疆的自然地理特征,其中干旱特征最为突出。在这样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形成了独特的资源特征。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阅读P.87~88的“新疆的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新疆的气候资源”、“坎儿井”材料,分组讨论,评价新疆的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气候资源和水资源。(即P.88“活动”2)
归纳:新疆土地资源丰富,土地类型多样,人均土地拥有量多。草地资源丰富,耕地数量有限。矿产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水资源缺乏,形成了独特的灌溉方式。
过渡:新疆拥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社会经济特征。
知识点三:社会经济面貌
教师: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新疆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课件出示:资料,阅读下列材料,归纳新疆农业的特点。小组交流。
归纳:新疆逐步形成了棉花、小麦、甜菜、瓜果和畜牧等优势产业,是目前我国最大的长绒棉、啤酒花和甜瓜生产基地,以及重要的畜牧业和甜菜生产基地。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完成P.91“活动”1。
课堂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归纳新疆工业的特点。在图中,找出新疆主要的石油、天然气开采基地。
教师:新疆工业发展很快,建成了以矿产资源开发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主要工业部门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石油化学、钢铁、煤炭、纺织、建材、食品等。在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吐哈盆地相继建成了油田。
过渡:新疆工业、农业的迅速发展得益于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课堂活动:引导学生阅读图8—49,完成下列任务。(1)新疆有哪些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2)为什么新疆的内河航运不发达?
4(3)新疆的铁路分布有何特点?其成因是什么?
(4)在图中找出新疆的主要机场。说一说,为什么新疆适合发展航空运输?(5)归纳新疆交通运输发展的特征。
教师归纳:新疆的交通运输以公路、铁路和航空为主,新疆的交通发展迅速,公路通车里程不断增长,铁路连通全区主要地州。新疆现为中国机场最多、航线最长的省区。新疆管道线路长,发展很快。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完成下列任务。(1)完成P.91“活动”2。(2)完成P.91“活动”3。
(3)说一说新疆第三产业的发展情况。
归纳:新疆以加快旅游开发、促进商贸流通、发展社区服务为重点,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新疆是中国拥有边境口岸数量最多的省区。2010年,国务院批准喀什设立经济特区,促进了新疆跨越式发展。
知识点四:生态环境保护
课件展示:展示新疆荒漠化、耕地和草场退化、河流和湖泊干涸等景观图片,引导:这些图片反映了新疆哪些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
学生回答上述问题,教师适时评价、补充,最后进行小结。
教师归纳:新疆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荒漠化、盐碱化和水土流失等。新疆一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是新疆干旱区面积广,生态环境脆弱。人为原因是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治理新疆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是:在开发过程中,应注意开发与保护并举,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如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休耕)、生物资源(轮牧,保护和恢复植被)、水资源(合理分配)等。
拓展延伸
教师:
1、“坎儿井”是一项什么工程?与当地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2、在新疆及中国西北内陆的其他省区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人口与水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你认为应怎样合理开发水资源?
学生读书、分析、讨论。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新疆的特色农业,了解了西气东输的线路所经地区,西气东输工程实施的重大意义。新疆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阵地,一定会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而 5 不断发展,新疆的明天会更美好,西部的未来会更灿烂。
课堂练习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填写数字代号表示的邻国和邻省区名称。
①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2)填写字母代号表示的 地形区名称。A_______________山脉
B_______________山脉 C_______________山脉 D_______________盆地 E_______________盆地(3)填写字母代号表示的河流名称。
a _____________________,b ___________________。板书设计
第三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概况与区域开发
一、位置与范围
1.地理位置:位于我国西北边陲,边境线漫长,与8个国家接壤 2.地理范围:我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 3.西部大开发
二、自然地理环境
1.地形特征:以山地和盆地为主,构成“三山夹两盆”的地形大势 2.气候特征: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很大 3.河流特征:多内流河,多咸水湖
4.资源特征:气候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丰富
三、社会经济面貌
1.农业特征:我国最大的长绒棉、啤酒花和甜瓜生产基地,以及重要的畜牧业和甜菜生产基地
2.工业特征:建成了以矿产资源开发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 3.交通运输条件的改观 4.第三产业的发展
四、生态环境保护
1.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和湖泊干涸、耕地和草场退化、自然灾害频发等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案】推荐阅读: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教案12-04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09-30
区域地理南亚教案06-17
区域地理日本教案新人教版11-11
复习区域地理的几大方法07-24
高中区域地理复习重点07-21
区域地理有效复习策略10-06
区域地理高效学习方法12-11
四大发明之活字印刷术教案设计11-29
四大名著的摘抄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