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竞争力评价
区域产业竞争力动态评价模型
根据随机过程的理论和方法.将区域产业竞争力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变化的随机过程;按照Markov链分析方法.提出了一个描述区域产业竞争力动态发展变化状况的.模型.应用此模型可以对区域产业竞争能力的发展状况进行动态评价.从而为决策者提供最有力的决策依据
作 者:慕静 张臻竹 武开 张俊 作者单位:天津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天津,300222刊 名:统计与决策 PKU CSSCI英文刊名:STATISTICS AND DECISION年,卷(期):“”(3)分类号:O122 F224.9关键词:区域产业竞争力 随机过程 Markov链 动态评价模型
一、农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全面性和系统性。农业区域竞争力是一个复杂的体系, 对它的评估应包括形成条件、竞争力水平以及发展潜力三个方面的内容。形成条件的评估主要从区域农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这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 竞争力水平的评估主要从决定竞争力的要素方面建立指标体系, 发展潜力主要从影响区域农业竞争力形成条件和要素预期变化方面建立指标体系。指标体系需要从形成条件、现实水平、提升潜力三个方面的原因、结果和发展趋势, 去描绘区域农业竞争力的形成与变化的内在逻辑关系, 不仅应使评估指标体系全面完整、准确客观反映农业竞争力的总体水平, 还应使指标体系的各部分相互关联, 系统地反映出区域农业竞争力各部分的关联关系。
可操作性。指标体系土要通过量化标准从数量关系上反映区域农业竞争力的水平、形成条件和发展潜力, 因此设置的指标应具有易于数据收集、计算和分析上的可操作性。数量型的属性指标或实物指标可直接用于计算, 质量型的属性指标或实物指标则需要转换成数量型指标才能用于计算。对于不能转换的质量型指标则需要找内涵相近的其它数量型指标代替, 总之, 选取的指标都必须具备可计量的特征, 否则就放弃[2]。
可比性。通过区域农业竞争力的评估, 不同区域之间、农业各部门之间才能进行比较分析, 因此设置的指标要在指标内涵、统计口径、计算方法、参照系等方面具有一致性。一方面, 不同区域之间、不同农业产业部门之间进行竞争力对比, 对比的指标其内涵、统计口径、计算方法要具有一致性。另一方面, 同一区域、同一农业产业部门, 在不同时期进行竞争力对比, 其对比的指标内涵、统计口径、计算方法要具有一致性。
精简性。评估指标是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反映区域农业竞争力, 指标体系涉及区域农业竞争力的形成条件、水平以及发展潜力三方面的内容。但指标体系的构成不可能面面俱到, 只能选择必要且可以观测和量度的指标, 突出重点、层次清晰地反映区域农业竞争力的评估内容和本质特征。
遵循上述原则, 我们选取了农业总产值 (x1) 、第一产业增加值 (x2) 、农民人均纯收入 (x3) 、户均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 (x4) 、乡村人均耕地面积 (x5) 、农村劳动力人口中文盲比重 (x6) 、单位播种面积农机总动力 (x7) 、单位播种面积化肥使用量 (x8) 、单位播种面积用电量 (x9) 、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比重 (x10) 、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比重 (x11)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x12) 、农业占第一产业总产值比重 (x13) 、农村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 (x14) 、农业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率 (x15) 、农业总产值增长率 (x16) 共16个指标。
二、主成分分析模型
主成分分析法是研究用变量族的少数几个线性组合 (新的变量族) 来解释多位变量的协方差结构, 挑选最佳变量子集, 简化数据, 解释变量间关系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评估粮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步骤如下:
第一, 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为了避免计算结果受指标量纲和数量级的影响, 保证其客观性与科学性, 在进行其他运算之前, 必须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其标准化计算公式:
undefined
式中, tij代表标准化后的数据, Tij为原始数据, undefinedj为第j个指标的平均数, Sj为标准差。
第二, 计算标准化以后的n个指标的两两相关矩阵。
undefined
第三, 计算相关系数据矩阵R的特征根λj和特征向量hj。
第四, 计算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aj及累积贡献率undefined。
第五, 选取主成分个数。∑aj表示前K个主成分从原n个变量中提取的信息量, 若该信息量已达到全部信息量的绝大部分 (通常大于85%) , 可以认为, 前p个主成份已基本反映了原变量的主要信息;取前p个变量足以说明问题。
第六, 计算主成分的得分并计算综合得分。
可见, F是一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 前p个主成分得分的加权平均数。该综合得分越高, 说明该地区农业竞争力水平越高, 反之, 则越低。值得注意的是各样本综合得分有负有正, 综合得分值为正, 说明高于平均水平;综合得分值为0时是平均水平;综合得分为负, 说明低于平均水平。
三、农业区域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采用SPSS14.0系统软件作为分析工具, 选择Analyze——Data Reduction——Factor方法进行主成分分析, 得到了Total Variance Explained (方差贡献分析表) (表2) 、方差极大正交旋转后的主成分荷载矩阵 (Component Matrix) (表3) 。
从表2可以看到每个主成分的方差, 即特征值, 它的大小表示了对应主成分能够描述原有信息的多少。按照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的原则, 前4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已达到73.481%, 已能概括原数据绝大部分的信息, 因此, 这里提取只需前4个成分即可。
为了更清晰地看出各变量在主成分上的负载, 我们对因子负载做方差最大化旋转, 得旋转后的因子负载矩阵 (表3) 。由表3可知, 从第一主成分来, X3、X8、X9、X12、X15、X16的系数较大, 因此, 第一主成分主要反映的是农村人均纯收入、单位播种面积用电量、单位播种面积农用化肥使用量、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国民生产总值比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农民固定资产原值增长率等指标, 这些指标都是有绝对指标, 也有相对指标, 并且分布于农业区域竞争力的三个层次, 所以可认为第一主成分是综合因子。从第二主成分来看, X4、X6、X7、X10、X11的系数较大, 反映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文盲比重、单位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比重、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比重, 因此, 可以认为第二主成分是农业区域竞争力的基础设施因子。从第三主成分来看, X1、X2的系数较大, 反映的是农业总产值、农业增加值, 可认为第三主成分是农业区域竞争力的结构因子。从第四个主成分来看, X5、X13、X14的系数较大, 反映的是农村人均耕地面积、农业产值占第一产业总产值比重、农业总产值增长率, 可以认为其农业内结构因子。从各个主成分所代表的社会意义来看, 很难从某一个主成分来确定各省农业区域竞争力的大小。而前四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已接近75%, 因此可用前四个主成分作为评价的综合指标。通过输出因子值系数矩阵, 我们可以求出各省在农业竞争力上的得分。
按照本研究采取的数据处理方法, 可以认为得分在0.2以上的具有较强的农业竞争力, 得分介于[-0.2, +0.2]之间的具有一定的农业竞争力, 得分小于-0.2之间的农业竞争力较弱, 根据这个标准, 上述31个省市的农业竞争力水平进行可以分类, 如表4所示。
从评价结果来看, 可以把全国31个省区按农业区域竞争力的高低分为三类:
Ⅰ类区 (较强农业竞争力) :这十个省区其实可以简单地分为两类, 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广东是经济发达地区, 尽管农业是不是其支柱产业, 但因为基础设施条件较好, 投入相对充足, 仍旧表现出较强的农业竞争力, 说明农业竞争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是有一定关系的;山东、新疆、河南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和农业强省, 基础条件不错, 这几年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下, 农业获得长足进步, 表现了较强的农业竞争力。
Ⅱ类区 (一定农业竞争力) :包括黑龙江、内蒙、西藏、福建、陕西、辽宁、宁夏、吉林、青海、山西十个省区, 除福建外基本可归为“三北”地区, 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并不好, 但多数是粮食主产区, 在近年国家重视粮食生产且这些省份多数土地资源丰富的情况下, 又有悠久的农业生产历史, 农业也表现出一定的竞争力。
Ⅲ类区 (较弱农业竞争力) :湖南、甘肃、四川、湖北、安徽、江西、广西、云南、重庆、贵州、海南。基本可以定义为南方经济不发达省份。这些地区土地资源不丰富, 在农业收入下降的宏观背景下, 多数农民外出打工, 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不高, 各项投入不足, 同时, 其基础设施条件也不太好, 使农业竞争力较弱。
农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有利于正确认识各区域农业生产发展水平, 从而可以进一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区域农业竞争力, 实现农业生产的大发展。
摘要:构建一套农业区域竞争力的评价体系, 运用SPSS14.0软件对全国2005年统计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 对我国31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的农业区域竞争力发展现状进行评分、排序和划类, 论证了我国农业区域竞争力大致的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前景, 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区域竞争力,主成分分析
参考文献
[1]苏航.中国区域农业竞争力的评估与比较研究[C].重庆:西南农业大学图书馆.
[2]杨林华, 马文杰.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湖北省粮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7 (2) :37-40.
关键词:区域经济;竞争力;评价;结构生命周期
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研究由来已经且区域经济竞争力的评价模型已经成熟。同时,区域经济竞争力的评价模型也有多种,不同的评价模型因为指标权重的设置侧重点不同,其所得到的结论也不尽一致。区域经济竞争力作为多种综合因素(或指标)影响的结果,在评价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时候,需要从社会生产的各个层面进行考察与分析,并在权重指标设置时通过分析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从而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区域经济竞争能力评价提供重要的策略。本文提出基于TTCI的区域经济竞争力评价的设想,以期能对区域经济竞争力的评价及其他研究有所创新和发展。
一、TTCI释义及原理
在这里,TTCI实际上就是耐久性设计,在工业结构力学等领域,将“在规定期限内,结构抵抗开裂的能力称为耐久性(durability),耐久性分析是随时间变化的结构损伤程度的定量分析。①” 将这一原理引入区域经济竞争力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一般,区域经济发展在片面追求效益的同时,会忽视长期耐久性,甚至一些地方为了追求当前利益,常常出现竭泽而渔的做法,虽然在短期内的确获得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但从长远的观点看,则破坏了区域经济自身发展的结构,在经过一定阶段之后,因为生命周期规律,其经济发展的竞争力会逐渐衰退。因此,本文提出的TTCI评价方法,就是从区域经济发展的生命周期角度,对其竞争力的评价方法提出创新与发展。
二、区域经济结构耐久性分析(TTCI)
(一)确定初始疲劳质量(IFQ)
根据结构功能发展理论可知,结构使用到某一寿命时,发生不能经济修理的广布损伤,而不修理又可能引起结构的使用功能/安全问题,这一寿命即为经济寿命(economic life),而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存在这一现象。因此,需要确定区域经济发展的疲劳质量(IFQ),通过结构细节采样疲劳实验,由断口条带观察数据反推得到,如图1所示,初步估算区域经济发展结构的疲劳质量,其中TTCI区域经济结构出现裂纹出现的时间(寿命),用Weibull分布描述。
(二) 使用裂纹扩展曲线(SCGMC)
区域经济结构发展过程中,任意时刻t2的裂纹大小a(t2)与t1时刻的裂纹大小a(t1)的关系确定为:a(t2)=a(t1)+△a
故而,△a是t1时刻裂纹数值a(t1)和时間间隔t2-t1的函数,即a(t1)=w[a(t2),t2-t1],令t1=0,a(t1)=y,t2=t,a(t2)=x,则出现y=w(x,t)这一基本函数表达式,由此,基本判断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疲劳曲线轨迹及基本数值,如图2所示。
(三)区域经济结构发展任意时刻裂纹分布和裂纹超过数概率(p(t,x))
任意发展时刻t的裂纹数值a(t)≤x的概率分布fa(t)=fa(0)[W(x,t)]
在t时刻,区域经济结构出现裂纹大于等于x之裂纹的概率则表达为
p(t,x)=1-fa(0)[x,t)]
(四)确定经济寿命周期T
建立这样一种实验评价模型之后,根据实验数据,以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方便,保证结构功能完善,具有长效发展特征为标准,确定区域经济结构发展的经济寿命T,由此对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可能周期做出评价和预测,从而为经济发展竞争力的不断保持和提升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三、基于TTCI的区域经济竞争力评价实践
(一)指标选择
在区域经济竞争力的评价中,无论是采用哪一种评价模型,都需要选取科学合理,易于量化的指标。本在基于TTCI的区域竞争力评价中,将区域经济竞争力“涡轮”模型①结合,仍然选取“经济实力”、“国际化程度”、“创新因素”、“金融环境”、“基础设施”、“政府管理”、“生态环境”等七个基本指标为主,通过对经济实力、创新因素、基础设施等基本指标的分析,判断区域经济发展的衰退周期及调整转型的时间,从而不断保证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的持续提升和保持。
(二)评价实践
根据区域经济经济力涡轮模型的要求,需要将具体指标体系细化,而且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一些指标体系因为难以量化,故此依然需要细化到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经济增长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人均投资额、地方财政收入、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全员劳动生产率等。依据因子分析方法,通过对笔者所在甘肃省十四个地州市区域经济结构发展裂变周期及概率的分析,综合得出甘肃省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排行情况,其中兰州居于第一位,而临夏州则居于末位,除了兰州和临夏之外,分别为酒泉市、庆阳市、嘉峪关市、金昌市、平凉市、白银市、天水市、张掖市、武威市、陇南市、甘南州和定西市。而这一结果与甘肃省统计局对甘肃省14个地州市的类型划分基本一致,基本验证了本评价设想模型建构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三)结论与建议
根据评价结果显示,兰州市、陇南市、甘南州的区域经济结构裂变的概率较低,而嘉峪关市、金昌市、白银市以及天水市、武威市和临夏州则因为经济结构出现裂变的概率较大,影响其竞争力提升的因素明显,需要进一步调整经济发展结构,通过转型发展模式,改变各种产业的布局方式等,使其经济结构处于耐久性的状态,唯此,才能保证其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与发展。
而影响经济结构裂变与竞争力提升的因素则以自然条件、经济结构自身体系、人口因素等为主,且其综合作用制约了经济竞争力的提升与发展。比如,从经济结构看,城镇化率以及非农产业的比重分布不均,则是主要原因之一。
而这一因素只是影响甘肃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除此之外,人口因素、文化生态环境、资源分布等因素也对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导师胡恩生
08经济学 刘泽斌
学号 0824411025
拟写题目:《我国城市与经济区域综合竞争力实证分析》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一)当前背景
区域综合竞争力的研究成为当前竞争力研究领域的新热点,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是增强我国国民经济整体实力的内在要求,是在全球化条件下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战略性举措,是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网络经济的兴起为传统区域经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 也引发了新的问题。新的综合竞争力评价必将介入网络经济因素。
作为区域的组成单元,城市竞争力成为评价区域竞争力的重要组成因素。
城市竞争力是城市产业创造价值的综合能力。提高城市竞争力必须清楚影响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在开放和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下,综合竞争力成为评价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指标。
(二)研究意义
从概念角度讲:竞争力的概念具有多角度、多层次的含义, 竞争力内涵在本质上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其要求而不断发展、修正、完善的过程。
从区域竞争力角度讲:区域竞争力是区域多种能力合成的结果,区域竞争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区经济发展的后劲。区域竞争力的核心是创造竞争优势。
从国民经济角度讲:今天我们强调提高国民经济综合竞争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 是有深刻的现实背景和明确目的的。在提高综合竞争力的过程中,既要吸取国内外关于竞争力、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一般理论贡献, 更要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有针对性、有效的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我将从城市经济单元入手,逐步扩展研究到区域经济层面,针对我国几个有代表性的城市群,研究其综合竞争力的优势劣势,并总结出有利于其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建议,促进经济整体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1.市场性竞争力优势理论
在以实物生产为主的经济发展阶段,市场中的主要竞争是产品竞争。因此,早期的竞争力分析的焦点集中在这一方面,其代表者是亚当·斯密基于资源禀赋而建立起来的绝对成本优势与李嘉图的相对成本优势,及其马歇尔的集聚优势理论。在这些理论分析中,以市场竞争竞争是相同产品的竞争为依据,提出产品成本是竞争占优的决定性因素。
时至今许,这一理论观点仍是建立市场竞争力优势的主要基础。当然,斯密和李嘉图的成本优势主要是基于资源禀赋,因此导致了认为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于是否占有和控制世界上的资源产地,是否具有生产上的高效率技术和组织方式等。在这方面,马歇尔认为当企业集聚时,由于大量生产要素的集聚所产生的相互间积极影响,可以大大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竞争力。
今天的成本优势被认为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综合结果:如科技创新能力、管理水平、制度因素、人力资源素质等。但在同类型产品的竞争中,成本高低仍是一个综合性的竞争力优势表现。
2.体制性竞争力优势理论
在资源禀赋意义逐渐下降的情况下,竞争力优势的研究转向更深层的体制性层面,它们主要是以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的观点为代表。认为竞争力是指一国的企业或企业家在目前和未来在各自的环境中以比他们国内和国外的竞争者更具吸引力的价格和质量来进行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与劳务的能力,或认为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公司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这些观点主要是从现代市场竞争的基本体制性因素――国际化、政府管理、金融体制、公共设施、企业管理、科学技术、国民素质、服务水平等进行综合评判。
3.其他有特色的竞争力优势理论
以熊彼特理论为基础的技术创新理论,认为竞争力优势主要是以技术及组织的不断创新为依托;波特为代表的系统准竞争力优势理论,认为竞争力在于技术创新,更在于国内各方面经济资源和要素分工协作的体系化;以道格拉斯·诺斯为代表的制度创新竞争力优势理论,认为竞争力在于通过制度创新营造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潜能发挥的环境,强调竞争力优势是制度安排的产物。
(二)国内理论综述
1.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比较指标设置
(1)总量指标主要突出体现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实际产出能力及发展状况。总量是城市经济持续发展和综合竞争力的基础,也是城市经济发挥集聚和扩散功能的基础。如果缺乏总量支撑,那么质量再高,其综合竞争力也就受到阻碍,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2)质量指标深刻反映城市经济的发展质量和社会经济的“健康”状况,并且质量是决定城市综合竞争力强弱和集聚和扩散功能的主要因素。同样,如果总量浪大,但缺乏质量。就犹如是一个虚胖的巨人,无法进行有效竞争,无法发挥集聚和扩散功能。
(3)流量指标体现出城市经济集聚和扩散功能的发挥程度,通过指标比较可具体反映各城市在GDP流量规模、资本、技术、人力资源、对外开放、资源利用等方面的集聚和扩散能力。流量是总量和质量的综合体现,只有总量和质量的相互协调,整体水平高,才能真正提高流量规模。
总量指标 经济实力 金融实力 科技实力 政府实力
质量指标 发展水平产业结构 经济效益 城市服务设施
流量指标 GDP流量 人口流量资金流量 实物流量 信息流量
在城市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中的城市选择我们有这么几个标准:一,从城市社会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的角度考虑,选择一些其经济实力和社会发展水平国内领先的城市;二,从地域角度考虑,由于中国明显的地区发展差别,因此不同地区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具有明显区域特征的城市,以便通过比较能够得出有益的启示:三,从改革开放和发展角度而言,选择一些相对超前和滞后的城市,通过比较也能发现差距所在。
2.城市竞争力的内涵
城市综合竞争力优势与国家竞争力优势既类似,但又有明显的区别。并且,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中国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又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
3.集聚和扩散功能: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本质体现
城市经济的集聚概念就是充分利用、吸纳城市本身、周边地区及国内外的各种资源要素和积极因素,增强城市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而扩散就是利用城市经济在各方面的优势,把这种优势有系统地渗入周边地区及更大区域,从而带动这些地区的发展,并在这过程中进一步增强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的整体实力。因此,中国城市经济的主要功能在于集聚与扩散,而城市综合竞争力优势则集中反映为聚集和扩散能力的强弱。
4.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特色
由于中国的具体国情,中国城市经济竞争力还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要求。
(1)社会经济的现代化水平领先。
(2)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发展城市经济是缩小我国地区间发展差距的重要途径。
(3)城市经济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拉升和带动周边地区,更在于树立发展典范,灌输现代观念,对周边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方向和刺激。并且,通过市场、资金、文化、教育等经济发展基本因素的建设和推进,为周边地区的长期发展培育基础。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主要内容
1.研究思路
借鉴上述国内外理论中先进,实用,严谨,创新的方法,从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大环境分析,结合城市综合竞争力等各个重点要素,列举各个代表性区域综合竞争力优势与劣势,对比发达国家现状,结合国情,提出如何从城市单元提升综合竞争力,进而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创新性建议。
2.研究方法
(1)从多学科的角度进行综合研究。本文的研究主题是关于城市与区域综合竞争力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因此,文中需要选取新经济增长理论、新国际贸易理论、技术进步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等作为理论基础,在综合、提炼的过程中确立本文基本框架,力求显现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广度。
(2)对已有理论进行归纳演绎的方法。本文的理论演绎,是在一个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行业分类等多种因素于一体的理论框架下进行的。通过归纳国内外学者关于城市发展优势、区域综合竞争实力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几大经济区域与城市群的发展展开理论演绎。
(3)计量分析方法。本文在理论演绎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分析、横截面分析、面板数据分析等现代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选取的主要地区、城市与我国的现实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并重点对城市集群综合竞争力效应做详细的统计分析,对理论演绎的结论进行比较,并试图从实证结果中发掘本研究的最终结论。
(4)国际比较分析方法。本文将采用纵向考察与横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与我国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发展现状与前景进行研究,从实证角度对我国几个经济区域和城市群综合竞争实力的提高提供借鉴意义。
3.研究内容
根据研究思路,本文的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六个章节:
第1章:绪论。
本章分为3个小节:首先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其次对国内外有关区域综合竞争力的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作了较为系统地归纳、整理和评述,从而疏理了相关理论的发展历程以及有关实证研究的方法与结论,为本文后面的实证分析提供了借鉴。最后介绍本文的基本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点和结构安排。
第2章:综合竞争力的含义、指标以及评价方法
通过国内外各种不同的对综合竞争力的理论,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总结出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含义以及考察范畴,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对现有理论指标加以补充,得出新的综合竞争力评价方法。
第3章:城市群及经济区域综合竞争力分析
结合国外区域与城市,进行比较,数据论证。
本章将对中国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经济地理区域进行数据及具体经济指标的分析。
将分别对比国外类似的城市群、经济区域的发展方式与政策,通过综合竞争力的对比,对我国几大经济区域进行客观的、全方面的实证分析,找出不足与发展的优势。
这一章节的检验结果,主要是为下一章的分析和建议部分提供实证依据。
第4章:提升经济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具体建议
根据上述实证结果,对各个经济地理区域的综合实力进行总结,并针对各自的情况,结合国内外先进发展实例,从代表性城市到代表性经济区域进行详细的分析,得出结论并分别提出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具体方法。
这一章的内容,主要是为最后一章的结论和建议提供科学、清晰而生动的实证分析。
第5章: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作为全文的结束部分,本章首先对上面的研究结果作了简要概括,对综合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和如何增强综合竞争力进行了总结归纳,并得出区域综合竞争力提升对国民经济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这一结论,最终达到了本文的实证价值和研究意义。
四、论文篇章和结构
1.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2国内外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1.3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2.综合竞争力的含义、指标以及评价方法
3.城市群及经济区域综合竞争力分析
4.提升经济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具体建议
5.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6.参考文献
五、拟定目标和待解决问题
(一)拟定目标
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从经济指标、资源优势、技术进步的角度,对区域综合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并通过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比较,着重分析中国几大经济地理区域发展现状,并就资源的优化配置、技术的发展、产业的优化升级以及政策引导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
(二)待解决问题
(问题太多了,待定)
六、参考文献(待定)
1.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倪鹏飞
2012年全国31个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处于上游区(1~10位)的依次是:江苏省、广东省、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山东省、天津市、辽宁省、福建省、四川省;排在中游区(11~20位)的依次为河南省、湖北省、安徽省、湖南省、吉林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重庆市、陕西省、黑龙江省;处于下游区(21~31位)的依次为江西省、海南省、山西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云南省、甘肃省、西藏自治区。
2011年
区域销售经理自我评价一
我们在告别成绩斐然的20**之际,迎来了充满希望的20**。过去的一年里,作为区域经理,我在上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以及广大同事的大力支持下,突出重点、狠抓落实,较好地完成了本职工作。现将本年度的工作情况向大家作如下汇报,请大家评议,多提宝贵意见。
一、加强学习,把握市场动向
我深知区域经理肩负着重大的职责。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区域经理,我必须具备较高的从业素质。因此,在工作之余,我常常学习业务知识,了解市场动态,以提高对市场动向的敏锐度。同时,认真分析各个站点的运营情况,及时改进运营管理中的不足,确保十四个站点均能高效、稳定地运转。另外,我们尝试了投币充电的相关业务,但由于前期准备不足和其它方面的影响,导致7个站点在这方面的业务较差,为避免对其它主业的影响,最终决定取消该业务。
二、爱岗敬业,认真完成各项工作
工作以来,我始终坚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事无巨细,都以高度的责任感去对待。除了做好各站点的运营工作外,还重点做好下列工作:
1、做好对亭内外的卫生检查工作,保持亭四周的环境卫生、整洁,为大家营造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
2、检查车辆数目,并认真登记车辆损坏数量。
3、每周不定期在中午或晚上对管理员在岗与脱岗情况进行督查,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与在岗意识。
4、根据公司要求,努力跑广告,但由于市场形势严峻,个人经验缺乏,未能完成这项任务。
三、强调服务品质,巩固客户群体
20xx年以来,XX行业的竞争形势日益严峻。为确保公司各项业务的顺利发展,我在分析行业现状及市场动向的基础上,结合分管站点的营销情况,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其中,特别强调服务质量,优化服务手段,在巩固老客户的同时,吸纳更多新客户,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四、存在的不足
虽然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获得了不错的区域销售业绩。但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我觉得我们的工作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销售团队业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是由于同行竞争激烈,销售队伍稳定性较差;三是销售渠道比较单一,不够稳定。就我个人来说,业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办事缺乏创新意识,有时不够冷静。因此,导致广告业务这块工作做得还不够好。
五、20xx年工作计划
针对上述问题,我打算围绕以下几点开展20xx年的工作:
(一)带头抓学习,不断提高整体业务水平
在工作中,我要带头学习,学习相关业务知识,销售技巧,公司的规章制度,进一步提高整体的业务水平。同时,在工作中要关心同事,了解他们的诉求,更好地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团队凝聚力。
(二)明确工作目标,制定工作计划
根据20xx年公司下达的工作指标,结合市场情况,确定具体的工作目标,并出台相应的工作计划。围绕工作计划,合理部署、科学安排,力争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尤其是商务广告业务这块,我要加倍努力,多借鉴他人的好经验、好做法,创新思路,大胆进取,积极协调,力争顺利完成月任务、年度任务。
(三)增强创新意识,积极开拓更多市场
为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我必须不断增强创新意识,用发展的眼光,创新的理念,进一步稳定现有销售渠道,开辟新的销售渠道,使销售方式更加多元化,带领大家共同开辟更多的市场。目前,我打算在长江北路经营一个小卖部,以此为切入点,逐步推入公司产品。
最后,借此机会,我衷心地向在工作中给予我关心、帮助、支持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说一声“谢谢!”。
区域销售经理自我评价二
1。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主线,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我店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使酒店经济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发展必须有新思路,有市尝有效益的速度,才是真正的、健康的发展。我们注意把各方面主要精力引导到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努力实现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提高产品质量是兴店之道,也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根本之策。我们通过采用国际标准,推广先进技术,加强认证认可工作,强化质量管理,使本店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2。坚持把解决“客户不稳定”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巩固和加强开拓客户群问题,关系我店未来国际化建设全局,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松。近一个月,客户开发上了一个大台阶,有力地支持了凯瑞的发展和稳定。我们要坚持把加强全员销售、发展各楼经济、增加酒店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下大功夫。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3。坚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北京酒店市场竞争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只有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坚持扩大对外开放,才能更好地利用国内市尝加快发展壮大自己。面对严峻的北京经济环境,我们必须积极应对,趋利避害,变挑战为机遇,开创对外开放的新局面。
4。坚持实施科教兴店战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员工素质
发展科技、教育,是实现经济振兴和酒店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未来,我们要始终把实施科教兴店战略作为极其重要的任务,主要从增加投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凯瑞员工阅览室,及网吧。
完善酒店科技评价体系和奖励制度,制定技术和管理参与分配的政策,奖励有突出贡献的经营管理人员。鼓励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这些措施会有效激发广大员工的积极性。
实施人才强店战略,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任务。制定和实施全店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和未来三年计划相结合,加强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培养、引进和使用人才的制度与措施,努力营造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推行员工考试录用、竞争上岗、轮岗交流与培训制度。
5。坚持全力维护酒店稳定,为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我们坚持贯彻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十分注意处理好发展稳定的关系,在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加快发展的同时,有力地维护酒店稳定。一是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 与酒店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每项重要改革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都充分考虑酒店财政、和员工的承受能力,把握出台的时机、节奏和力度,并根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加以调整和完善。重大改革措施坚持先行试行,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开。努力保持经济稳定较快增长,避免出现大的波动。二是始终关心员工的切身利益,特别是努力解决困难员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三是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酒店内部矛盾。妥善处理突发性事故,努力把矛盾和纠纷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四是加强酒店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严重违反店规活动和经济犯罪活动,重点整治治安混乱的突出问题。
6。坚持转变质检部职能,努力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质检部
建立和完善XXX店规店制,转变质检部职能,转变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这一个月,我们在加强质检部自身建设方面取得很大进展。首先对提成制的严格把关。有效的激励了员工订餐。
在凯瑞经济发展条件下,质检部职能主要是经济调节、部门监管、员工管理和公共服务。质检部该管的事一定要管好,不该管的事坚决不管。要协调好决策、执行和监督的职能。
本店十分重视管理队伍和作风建设。从一开始就对质检部工作人员提出“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要求。强调牢记自己是员工公仆,全心全意为大家服务;恪尽职守,敢说真话;从严治政,不怕得罪人;清正廉洁,惩治腐-败;勤奋学习,刻苦工作。这有力地促进了廉政建设,提高了政务效率,密切了上层与员工的联系。我深切体会到,只有不断加强质检部自身建设,才能更好地适应凯瑞建设的新形势,使各级部门成为员工真心拥护和满意的质检部!
一、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人力资源竞争力综合评价
(一)因子分析方法
综合评价方法有很多种,如熵值法、层次分析法、多属性效用决策法、模糊评价法、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等,其中因子分析法得到最为广泛的应用。
因子分析法是主成分分析法的推广和发展,也是多元统计分析中降维的一种方法,它不仅可以简化数据,还可探讨变量间的基本结构,使变量在降维之后更易得到解释。
因子分析法的基本步骤为:(1)计算相关矩阵以估计共同度,若某个变量的共同度过低,可考虑删掉该变量;(2)从相关矩阵中萃取共同因子;(3)决定因子的数目,一般根据特征根大小确定因子数目;(4)旋转因子以增加变量与因子间关系的解释能力;(5)进行因子命名与结果解释[1]。
(二)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
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必须建立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各指标之间必须具有相互联系,但又不能完全相关。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首先应该做到科学性,它要正确反映人力资源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各个方面,在应用指标体系对不同地区进行横向比较时,要符合实际差距。(2)可操作性原则。要充分考虑指标体系中各指标定量化的可行性以及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实用的指标体系易于获得数据,易于评价和比较。(3)完备性原则。指标体系应全面地涵盖各系统的内部关系、变化趋势,应该根据层次关系,进行层次分明的分解,选取代表性强、可比性好和比较重要的指标。
根据以上标准,本文设置了以下12个指标:就业人员中本科比重(X1)、就业人员中研究生以上比重(X2)、就业人员中科技人员比重(X3)、每万人高等学校数(X4)、每万人科研机构数(X5)、每10万人大学生人数(X6)、R&D占GDP比重(X7)、人均GDP(X8)、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收入(X9)、各地区发明数(X10)、各地区实用新型数(X11)、各地区外观设计数(X12)。就业人员中本科比重、就业人员中研究生以上比重来源于《2009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科技人员数、科研机构数、R&D经费来源于《2009年科技统计年鉴》,其他数据均来源《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
(三)因子分析结果
对2008年中国大陆除西藏外的30个省(市、自治区)人力资源竞争力的12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SPSS软件本身已经对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表1为因子分析适当性的KMO及Bartlett’s检验。
KMO是取样适当性测量统计量。当KMO值愈大时,表明变量间的共同因素愈多,愈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当KMO大于0.7时可以进行因子分析,当KMO大于0.5时进行因子分析比较粗劣,而当KMO小于0.5时,则不宜进行因子分析。本文KMO值为0.848,说明很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Bartlett球形检验用来判断数据是否为多变量正态分布,也可用来判断相关系数矩阵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本文卡方值为619.307,达到0.05和0.01的显著性水平,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表2为每个变量的共同度。所谓共同度就是每个原始变量在每个公因子载荷量的平方和,也就是每个原始变量可以被公因子解释的变异量百分比。从共同度的大小可以判断原始变量与公因子间的关系程度,共同度越大,说明原始变量被提取的信息越多,损失的信息越少。
从表2中可以看出,各变量共同度均在0.85以上,最大的达到0.97,表明各原始变量被提取的信息很充分,用公因子解释损失的信息很少。
表3为特征值与解释变量值。从表3中可以看出,左边12个成分因子的特征值总和等于12。解释变异量为特征值除以变量个数,如第一个特征值的解释变异量为7.896/12=0.658,第二个特征值的解释变异量为3.036/12=0.253,前两个特征值累积的解释变异量为91.092%。一般根据特征值大于1确定公因子个数,或根据碎石图选择公因子个数,二者的选择结果是一致的。本文根据特征值大于1确定因子个数,由于只有两个大于1的特征值,且其累积方差贡献率高达91.092%,损失的信息仅占8.908%,因此提取两个因子是适合的。
表4为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公因子是否易于解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因子载荷的结构,如果载荷矩阵的所有元素都接近0或±1,则模型的公因子就容易解释;如果载荷阵中的元素多数居中,不大不小,应考虑进行因子旋转,使得旋转后的载荷矩阵在每1列上元素的绝对值尽量地拉开距离[2]。因子旋转方法有多种,在统计上所有的转轴法皆是相等的,本文采用方差最大化旋转,即使得因子载荷表中每1列的变异最大。
因子应以其载荷较大的变量命名,最好载荷能达到0.6以上。从表4可以看出,第一个因子在X1、X2、X3、X4、X5、X6、X7、X8上有较大载荷,第二个因子在X9、X10、X11、X12上有较大载荷。第一个因子主要包含人力资源状况指标、包括人力资源水平(X1、X2、X3)、人力资源密度(X4、X5、X6)、人力资源投入(X7)、人力资源吸引力(X8),可以命名为人力资源状况因子;第二个因子主要包含人力资源绩效指标,可称为人力资源绩效因子。
(四)综合评价排名
在进行综合评价之前,需要对每一个样品计算公因子的估计值,即因子得分。根据SPSS软件可得到因子得分系数矩阵,据此得出以下两个因子得分函数:
将每个地区各人指标值分别代入两个因子得分函数,便可以得到各地区在各因子上的得分,然后按各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进行加权,即可得到各地区人力资源竞争力评价的总得分。各公因子得分及总得分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按公因子1排名,排在前五位的分别为北京、上海、天津、陕西、辽宁,表明这五个省(市)的人力资源水平最高;按公因子2排名,排在前五名的分别为广东、浙江、江苏、山东、上海,表明这五个省(市)的人力资源绩效水平最高;按综合得分排名,排在前五名的分别为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苏。从单个因子排名和综合排名可知,人力资源大省不一定是人力资源强省,若要成为人力资源强省,必须通过各种激励措施加大人力资源的绩效。实际上经济强省基本上也是人力资源强省。
三、人力资源竞争力聚类分析
(一)聚类分析法
聚类分析的功能是建立一种分类方法,将一批样品或变量,按照在性质上的亲疏、相似程度进行分类。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聚类分析包括系统聚类、动态聚类、有序样品聚类等。本文采用系统聚类,其基本思想是:开始每个对象自成一类,然后每次将最相似的两类合并,合并后重新计算新类与其他类的距离或相近程度,直到所有对象归为一类为止[3]。
(二)聚类分析结果
系统聚类也包括多种方法,由于类平均法较好地利用了所有样品之间的信息,在很多情况下被认为是一种比较好的系统聚类法。类平均法又包括组间连接法和组内连接法,大多数情况下二者的聚类结果相同。本文采用组间连接法,聚类分析见图1。
根据图1,可将中国大陆除西藏外的30个地区人力资源竞争力水平划分为三类或五类。若分为三类,北京、天津为第一类,江苏、广东、上海、浙江、山东(省、区)为第二类,其他地区为第三类。如果划分为五类,则北京、天津为第一类,江苏、广东(省、区)为第二类,上海、浙江、山东(省、市)为第三类,吉林、湖南、河北、安徽、辽宁、湖北、福建、重庆、四川、河南(省、市)为第四类,其他地区为第五类。
京津地区不仅人力资源水平很高,且人力资源绩效也相对较高;江苏、广东、上海、浙江、山东则恰好是人力资源绩效最高的五个省份;第四类则为人力资源水平落后而人力资源绩效处于中等的省份;第五类大部分为西部省份,人力资源水平中等,但人力资源绩效较低,处于落后地位。
聚类分析结果与因子分析结果较为一致,如按综合得分排名,排在前七位的分别为北京、上海、天津、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省、市),恰好是聚类分析的第一类、第二类和第三类;聚类分析的第四类综合得分多在8~20位,第四类综合得分则多在20~30位。
四、结论
本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结果较为一致,也符合目前各省市人力资源的实际水平。因此,利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人力资源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客观、有效。综合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第一,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竞争力水平较低。可分为两种情况:山西、吉林、黑龙江、湖北、江西、宁夏、新疆(省、区)人力资源水平较高,但人力资源绩效较低,导致综合得分不高;另一种情况则是人力资源水平和人力资源绩效均处于中等或落后水平。总的来说,导致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缺乏竞争力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绩效水平低,而人力资源绩效水平低的原因则在于中西部地区改革开放滞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因此,提升中西部地区竞争力的根本在于加大改革力度,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的激励约束机制。
第二,东部地区人才竞争力较高。除河北、广西、海南(省、区)外,东部沿海综合竞争力都排在全国前列。但除北京、天津、上海三大直辖市外,其他省份的人力资源状况并不具有优势,其之所以综合得分高,关键在于人力资源绩效水平高。中西部向东部地区人力资源转移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但由于户籍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社会保险等涉及身份管理的制度体系的约束,致使人才跨地区流动的风险太大,人才流动的直接成本较高,人才流动受到较大限制。破除体制性障碍及阻碍人才流动的制度性、政策性原因,是提高各地区人力资源竞争力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林震岩.多变量分析——SPSS的操作与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王学民.应用多元分析(第三版)[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 GEM模型区域产业产业竞争力
根据Kilduff的区域产业发展阶段衡量,中国区域产业现处于“多元化整合期”向“量-值转变期”转型过程中。“量-值转变期”的区域产业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高品质的流行产品和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因此,必须以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来对中国区域产业的竞争力现状进行研究,找出制约区域产业外向型发展的“瓶颈”因素,为尽快提升区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谋求区域产业的更大发展以借鉴。
一、GEM模型介绍
总结多年研究区域产业的经验,两位加拿大学者(Tim Padmore和Hervey Gibson)对钻石模型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分析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模型——GEM模型。GEM模型确定了影响区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的6大因素,包括“资源”、“设施”、“供应商和相关辅助产业”、“企业的结构,战略和竞争”、“本地市场”、“外部市场”,并用一个蛛网图表示(如下图)。6个因素被分为3对:包括“资源”和“设施”合称为“因素对Ⅰ”——基础(grounding),“供应商和相关辅助行业”和“企业的结构、战略和竞争”合称为“因素对Ⅱ”——企业(enterprises);“本地市场”和“外部市场”合称为“因素对Ⅲ”——市场(markets);而GEM模型正是这3个“因素对”名称第一个字母的缩写。
二、GEM模型分析区域产业竞争力优点
GEM模型是从钻石模型发展而来的,二者在模型结构、因素内容和因素内涵等方面有许多相同相似之处, 同时GEM模型在研究区域产业竞争力方面又有许多优势。
1.应用范围的优势。钻石模型是以国家为研究对象,而GEM模型是以区域产业为研究对象。GEM模型的“因素对Ⅰ”是指与区域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物质资源、人才供给、基础设施等“基础”要素。GEM模型要求研究者主要围绕本区域产业进行资料收集,虽然整个国家及行业数据对区域产业研究有帮助,但是本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可能是影响区域产业竞争力更主要的因素。
2.结构上的优势。GEM模型将政府因素归入基本影响因素,GEM模型中“因素对I”的“设施”实际是地方政府在区域产业竞争力中作用的体现,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制度安排”都是地方政府引导区域产业发展的有力杠杆,地方政府往往可以通过改良本地的基础设施或者实行优惠的投资政策来提高本区域产业的竞争力。地方政府在区域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是不断完善本地区的区域创新系统,提供区域产业的基础设施,进行制度创新。因此,GEM模型对政府作用的强调符合区域产业研究的实际
3.作用机理上的优势。GEM模型强调因素之间的互补作用,GEM模型将6个因素分为3组,并认为每组的因素具有互补的作用,即优良的“设施”可以弥补区域产业“资源”的缺乏,反之亦然。同样,潜力广阔的“外部市场”能够弥补“本地市场”需求的不足。这种互补作用在GEM模型量化过程中也得到体现,量化的第二步将因素对分值平均就是对因素互补现象的体现。国内外案例研究的事实也证明了,影响竞争力的各个因素之间确实存在互补作用。
4.评价方法的优势。GEM模型采取定量评分的方法。在定量评分过程中,通过“因素对分值平均”可以体现因素之间的互补关系。另外,在量化中也体现了“因素对”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区域产业竞争力是“因素对分值”相乘的积,这就是说只要有一个或者两个“因素对分值”较低,就有可能使区域产业竞争力最终的得分较低。GEM模型的量化评分集中专家的意见,有利于客观全面地描述区域产业的优势和劣势,有效开展相似区域产业的对比,为预测区域产业发展趋势、选择有效政策措施提供了有效参考。
三、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方法和建议
在通过大量的文卷调研、实地考察、案例研究以及深入访谈之后,在现有资料和在调研过程中得出的结论基础上,运用GEM模型以宁波地区服装产业为研究对象进行区域产业竞争力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推进宁波服装产业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未来宁波服装产业要在国际分工中争得有利位置,必须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不断优化提升产业层次,提高国际竞争力。总的看,宁波服装产业GEM模型评分已达580分,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比较优势要变成竞争优势,必须立足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资源禀赋,提高宁波服装产业竞争力。
2.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构建合理的产业集群。宁波要建设成为中国服装名城,必须要努力培育一批具有强劲产业带动度的大企业、大集团,以及一大批产业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中小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比例合理、相互配套、协调发展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
3.主动参与国际分工,积极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入WTO,宁波企业提供了以平等身份利用国际资源的可能,也使企业直接处在新的国际竞争环境之下;而即将取消的纺织品服装配额制度更为宁波服装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这就要求宁波服装企业必须抓住有利时机,自觉融人世界经济的大循环中,主动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积极开展国际化经营,进而加快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4.营造良好服饰文化氛围,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服装是一种时尚,也是一种文化。世界服装名城的发展实践表明,无论是服装产业的发展,还是服装名城的创建,都离不开良好服饰文化的营造和环境的优化。同样,未来宁波服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中国服装名城的建设,也必须注重服饰文化和环境的建设。
【区域竞争力评价】推荐阅读:
湖南省区域投资环境评价12-10
幼儿园区域活动评价的有效性09-07
区域问题总结05-23
小中班区域06-28
区域活动参考06-30
区域介绍板10-09
区域整改材料10-16
区域协作机制12-04
区域经营汇报12-04
区域活动案例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