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监管区域监管办法

2024-06-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特殊监管区域监管办法(通用8篇)

特殊监管区域监管办法 篇1

1、现有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种类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并由海关实行封闭监管的特定区域,包括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跨境工业园区和综合保税区。改革开放以来,特殊监管区域在我国产业格局中发挥了先导、辐射、拉动等十分重要的作用。

2007年,全国特殊监管区域已经有5大类80多家,实现进出口总值2562多亿元,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12%。

2、普通通关模式

(1)特殊监管区域与境外之间进出境货物通关流程

以出口加工区为例,海关对加工区与境外之间进、出的货物,实行直通式或转关运输的监管模式,由监管车辆将货物运离或运至口岸海关并实际进区或离境。(2)特殊监管区域与境内之间进出货物通关流程 以出口加工区为例,按照389号令及相关文件规定,出口加工区内企业的货物进出应在加工区完成报关,从加工区以一般贸易等方式进口货物均需在加工区完成报关征税手续。

3、区域通关模式

2006年8月总署下发的《海关总署关于印发〈跨关区“属地申报,口岸验放”操作规程(试行)〉的通知》(署监发〔2006〕379号)规定,“属地申报,口岸验放”是指符合海关规定条件的守法水平较高的A类企业,在其货物进出口时,可以自主选择向其属地海关申报,并在货物实际进出境地的口岸海关办理货物验放手续的一种通关方式。文件规定,对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中心)、保税仓库的进出口货物,暂不适用于“属地申报,口岸验放”通关方式。

二、现有通关模式对区域发展和区内企业的影响

1、特殊监管区域与境外之间进出境货物

因为现有规定要求特殊区域与口岸间货物往来需要按照转关运输监管,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运输成本,经多个海关中转的转关运输办理手续也十分不便。

2、特殊监管区域与境内之间进出货物 内地企业从口岸特殊监管区域进口货物,往往需要派人或委托口岸代理保关,不仅单证往来频繁不便,也不利于将企业属地化管理。

三、保税监管改革的通关模式

1、《保税监管改革指导方案》的新思路

2007年月,总署下发了《保税监管改革指导方案》(2007年修订),方案中要求逐步建立保税货物流转管理新机制。要建立涵盖保税加工和保税物流两大监管体系的保税货物流转管理机制,沟通保税货物的“进、出、转、存”各个监管环节,实现对保税货物的全方位、全过程管理到位。一是按照既要最大限度便利货物保税状态下的流转,又要确保实际监管到位的管理目标,重新梳理、修订相应的规章制度,制定《保税货物流转管理办法》,全面整合保税货物在特殊区域之间、特殊区域与保税场所之间、特殊区域和保税场所内外之间以及企业之间的进出口、深加工结转、外发加工等管理方式,从制度上统一规范保税货物的流转管理;二是运用信息化技术,建立用于明确和规范收发货人法律关系及责任的“保税货物大账册”,同时建立用于监控承运人行为的“运输工具点对点交互网络”,形成一个在所有区域、场所、企业以及口岸现场之间均能实现便捷运行和有效监管的保税货物大流通监管系统,并逐步取代现行的“转关运输系统”;三是对于从保税港区、保税物流园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监管场所起运的进出口货物,参照“属地报关、口岸验放”以及“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的方式办理相关通关手续,建立保税物流监管网点与口岸通关监管网点之间的联动配合机制,顺畅口岸与区域、场所之间的流转。

2、特殊区域适用“属地申报、口岸验放”新模式探讨(1)进口

口岸→特殊区域

按照《保税监管改革实施方案》的创新思路,区内企业是属于海关围网管理,诚信度和守法程度高,在两地海关加强联系,确保监管的前提下,两点之间可不采用监管车运输,最终实现“特殊区域报关、口岸验放、企业自运、卡口入区”。特殊区域→境内其他地区

对从特殊区域提取货物的情况,海关也应允许企业在属地报关,特殊区域在卡口通过风险分析进行选择查验,这样既可以实现海关对属地企业的全面管理,也可减少特殊区域通关压力。(2)出口

特殊区域→境外

按照《跨关区“属地申报,口岸验放”操作规程(试行)》规定,出口货物的发货人或其代理人在货物运抵口岸并取得出口口岸订舱数据后,才可选择“属地申报、口岸验放”方式,录入《出口货物报关单》电子数据向属地海关进行申报。而加工区实行卡口管理,要求货物出卡口时向海关申报,故由出口加工区通过口岸出口的货物暂无法实行“属地申报,口岸验放”。

(三)特殊区域间货物互相流转 特殊区域→特殊区域 目前,《海关保税货物流转管理办法》正在起草过程中,办法出台前,对特殊区域间的货物流转,可选择“属地申报、口岸验放”方式参照执行。

比如:加工区之间货物的往来,要求由收、发货物双方联名向转出区主管海关提出申请,经海关核准后,按照转关运输的有关规定办理。加工区之间往来的货物不能按照转关运输办理的,转入区主管海关应向收货企业收取货物等值的担保金。转关运输和向海关缴纳风险担保金都会大大增加企业成本和资金压力,而且,转入转出方企业都在海关围网管理的特殊监管区域内,主观违规的风险较小,在加上货物实行入出特殊区域的卡口管理,货物的收、发监控是有保障的。所以,对此类货物实行“特殊区域报关、企业自运、卡口入区”是可行的。

四、对特殊区域适用新模式的风险评估

1、风险分析

风险管理是海关管理制度上的一次历史性变革。我们要在深入了解区域通关风险特征的同时,对物流监管进行科学分类,通过全过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动态管理和控制,努力实现高效运作和有效监管。通过风险信息、物流信息与相关业务信息的有机融合,对物流实施全过程的监控。通过物流监控“前”、“中”、“后”的有机融合,进一步加强货物的实际监管。

2、风险评估

运输风险:极少数蓄意走私的企业可能无海关监管的运输途中掉包货物或飞料。

查验风险:申报地与查验地相隔遥远,选查指令的下达如果没有经过充分的风险分析,可能造成货物品名、数量不符等风险发生。违规情况处理的风险:口岸海关在查验过程中发现的走私违规情事,要求由口岸海关负责移交处理,需属地海关协助调查的,属地海关应该积极予以配合。实际工作中,因为申报地海关海关与查验地海关属不同关区,资料的调取、情况的核实、走私违规性质的认定可能脱节,可能造成违规处理不及时等风险。

联系配合脱节风险:如对大宗散货、取样送检以及报关单的删除、修改、删单重报等管理的实施细则,要求由区域内相关直属海关依据总署的有关业务规范共同协商制定,两地海关的配合如果出现疏漏,势必造成货物提取或发运不及时等风险。

五、解决方案

1、实施“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的两地海关签定严密的联系配合办法,通过制度的健全从源头上避免程序上的风险发生。

2、加强风险预警分析。加强对重点商品的选查风险分析,科学合理的下达布控指令,减少查验率,提高查获率,目的是打击违法企业,保障守法企业的顺利快捷通关。

3、尽快制定配套办法,为特殊监管区域适用“属地申报、口岸验放”政策提供法律保障。特殊区域的政策不特殊,有些反而还不如区外的反映由来已久,海关只有根据客观情况的发展变化,科学分析判断,尽快制定配套办法,这样才能为目前我国80多家特殊区域注入新的活力,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供制度保障。

4、通过企业等级管理控制风险

特殊监管区域监管办法 篇2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 为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 国务院批准设立了十五个保税区作为我国开放度最大的区域。但是, 对于保税区的性质定位在国内有不同的解读。作为中央政府的国务院和海关总署认为保税区是海关监管区, 自然应在关境以内, 所以, 十五个保税区监管办法都明确规定了保税区的所有进出境活动都要接受海关监管。但是, 保税区所在的地方政府几乎都提出或规定保税区是国际公认的自由贸易区, 按照惯例, 自由贸易区是境内关外的区域, 法理上认为在关境以外, 所以, 货物进出境是自由的 (法律禁止的除外) , 而自由贸易区与境内其他地区的货物往来才受海关的管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地方政府先试的权力很大, 所以, 好几个省、市就对外按照自己的口径宣传和开发招商。为了统一和加强对保税区的管理, 国务院在九十年代中期召开了保税区工作会议, 在会上对保税区的性质争论得相当激烈, 难以统一, 最后国务院领导在总结时认为, 我国的保税区目前还不具备国际公认的自由贸易区的全部要素, 所以现在就实施自由贸易区的管理还不行, 但是, 可以采取一些有别于一般海关监管区的特殊政策和优惠, 逐步往那个方向发展。由此, 就产生了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说法。当然, 其后在国务院的批准下, 出台了一些特殊监管措施, 如进出境备案制等。到2000年修订《海关法》时正式将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写进了法律。但是, 《海关法》未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定义。有学者提出,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经国务院批准, 设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赋予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连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特殊功能和政策, 由海关为主实施封闭式监管的特定经济功能区域。”这一定义较侧重从经济角度来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概括。从海关管理的角度, 根据近几年来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所包含的各类经济区域的特征, 我们对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定义作如下概括: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指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在特定区域, 具有保税加工、储存、国际物流、国际贸易等功能, 全封闭且实施特殊税收和管理措施的海关监管区。由此可见,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具有以下特征:

1.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必须经国家批准, 一般是设立在对外开放、通关便利且有海关机构的地点。

任何地方政府或其他组织都无权批准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国务院下设专门机构负责管理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所涉相关政策、规则和事务。

2. 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有单一功能的区域和多功能的区域。

前者如出口加工区;后者如保税区。区域须设置物理围网与区外隔离, 只设置若干卡口由海关人员监管, 货物、物品和运输工具只能在卡口进出。区域内海关实行视频监控。

3.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也属于各国公认的自由经济区域, 所不同的是我国不认同境内关外的地位, 我国将其作为享有部分特殊政策和优惠的海关监管区。

所以, 货物无论是进出境还是进出区, 以及在区内的加工、储存都要接受海关监管。海关对哪些滥用区内的优惠政策和规定而构成的违法行为有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力。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 依据国际公约有关自由经济区域的规则,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而出台的一种尝试和探索, 对积极发展外向性经济, 同时又使该区域的进出境活动处于海关的监管之下而不失控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功能、类别和管理模式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只有保税区, 具有保税加工、储存、国际贸易等三大功能, 以后又批准设立综合保税区, 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港区联动和物流功能。2000年为加强和规范加工贸易的管理, 我国又推出了出口加工区, 将分散的加工贸易企业尽可能集中在一个区域里。2004年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物流的需要, 我国又先后批准设立了保税物流园区, 为跨国公司全球采购和配送业务提供了基地, 当然也提升了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地位。2005年为建设国际航运中心, 我国批准设立了保税港区, 进行口岸、物流和加工功能联动的尝试。2007年, 我国建立了珠澳跨境工业区, 使我国有了第一个跨关境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为以后设立跨关境的自由贸易区进行有益的探索。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共同设立的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中方配套区也是我国的尝试。综合上述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类别, 就其功能而言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单一功能的, 如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 分别具有加工功能和储存物流功能。另一类属于多功能区域, 如保税区具有加工、储存、国际贸易功能;保税港区具有口岸、物流和加工功能;珠海园区则是保税区加出口加工区再加口岸的综合功能。

对于保税仓库、保税物流中心和出口监管仓库, 海关系统外的专家学者一般都将它们纳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范围。而海关系统的教材和文件都不列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我认为, 作为区域, 可以将保税物流中心纳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如同境外自由区的贸易货栈, 而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库, 按照国际公约也都是单列, 未纳入自由区的范围。

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管理模式不同于许多发达国家采用的企业化管理模式。基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运行是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型, 而不是市场推动型, 所以, 一般由地方政府向国务院申请设立某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经国务院批准后, 成立作为地方政府派出机构的管理委员会, 负责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建设、开发、招商引资和日常管理, 包括协调税务、外经贸、外汇、工商行政等政府机构与区内企业的关系, 向地方政府负责。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全封闭的区域, 其开发建设包括建设物理围网将区内和区外隔离开, 并设若干卡口供货物、运输工具和人员进出。国务院主管部门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物理围网进行实地考察, 认为合格并验收后, 海关派关员进驻,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方可正式启动相关功能和开始营运。海关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进出境、进出区和区内的经济活动依据相关法律行使监管, 向国务院负责。

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作用和不足

我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批准设立保税区至今, 类别齐全的、遍布全境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对于发展外向型经济, 实现对外贸易依存度达60%以上, 推动GDP快速增长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具体表现为:

其一, 使我国的加工贸易企业向出口加工区集聚, 便于海关对加工贸易企业实施电子账册管理, 使货物进出口通关更加便利, 以降低其通关成本;同时, 在全封闭的区域内, 对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又有区域内的宽松环境, 对出口加工业的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

其二, 充分利用我国劳动力和场地成本较低的优势, 吸引跨国公司将全球配送中心设置在保税物流中心和园区, 发展和带动我国的国际物流产业, 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其三, 保税港区为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重庆建设新欧亚大陆桥枢纽具有重要作用。珠澳跨境工业区为我国与周边国家建立区域性自由贸易区, 是积极的探索。

当然, 我们也应看到,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 表现为:

1. 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立法层次不高。《海关法》只规定可以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并未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性质、地位明确规定。行政法规方面更是个空白。只有海关总署规章的规定, 而且是一种类别一个规定, 内容雷同, 规章众多, 使人不易明了这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相同和区别在哪儿。

2.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摸着石头过河而先后设立的, 所以, 功能、形式都较重叠, 政策又各异, 总体显得不清晰、不规范。如:保税区有加工功能, 后又批准出口加工区, 是单一功能, 那么保税区的加工企业是否还要发展, 还是以后只入出口加工区, 要有明确的说法。另外, 进入保税区的区外货物不能退税, 境外入区的免、保税货物可在区内流通, 只须事后向海关报核。而进入加工区的区外货物可以退税, 境外入区的免、保税货物只有经海关批准后才能转移、转让。这些政策的不一致只是不同时期制定规则时的不同考虑, 没有明确的依据和理论差异, 似乎没有什么道理可言。

3. 当前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实际情况看, 一些不法企业利用国家给予保税的优惠, 擅自将区内保税货物出售、转让、转移、调包等偷、漏税款的案件时有发生, 甚至成为违法的高发区域, 所以, 对海关的监管到位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良性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完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和管理的对策

1. 制定统一的行政法规, 提高立法层次

我国到2008年底已批准设立了54个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应该有法律层次的立法。但是, 目前只是列入了国务院行政法规的立法计划。关于立法, 我们首先应对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有关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立法进行比较, 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对区域的名称、功能、设立的限制、设立条件、区域管理机构的称谓和权限、区域的特殊措施 (优惠) 、海关监管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违法责任等加以归并和统一, 以取代目前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单独立法。尤其对原先单独立法中存在的功能、政策和海关监管模式重叠和各异的情况予以整合和统一。我认为,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应是多功能区域为好, 可以发挥各功能的互补性, 其综合效应也会相对高些。当然, 这也必然给海关监管带来复杂性。好在海关已具有以往的经验, 应该说不会有太大的困难。这项工作在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显得尤为重要, 也是我们进一步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法律制度保障。

2. 对现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进行整合

按照法治的原则, 应该是先立法然后依法行政。但是, 我国处于转型期, 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况仍不失为有效的方法。因为, 立法的滞后是当前较突出的矛盾, 一定要坚持先有法再实践将会贻误时机, 所以, 在原则确定的情况下可以先干起来。按照以往的经验,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条例没有几年时间是出不了台的, 但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整合、归并刻不容缓。要在国务院的领导下, 对5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设置地点;功能的整合、归并;优惠政策的调整和统一;海关监管模式的整合等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提出初步意见, 经国务院批准后付诸实施。在实施中要有过渡期, 因为有可能涉及企业的经济利益。如设置地点要归并, 可能涉及企业的迁移, 这就不是小事, 有过渡期还应有相应政策导向, 企业自愿才行。经过几年过渡, 形成布局合理, 功能综合, 运作和管理规范和统一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格局, 对推动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3. 建立在风险分析基础上的海关契约化管理机制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企业的进出境货物实行比较宽松的备案制和保税制度, 为防止不法企业滥用这些优惠从事违法走私, 宜对企业实行风险分析基础上的契约化管理。即使是AA类和A类企业, 海关也应与之签订协议, 明确规定海关给予的通关便利和暂缓征税措施以及企业的守法和合法经营承诺, 并且要明确规定双方不正确行使权力或不履行义务的违约责任。只有风险分析基础上的企业分类管理, 对企业来说只会感到是海关管理的一种方式而已, 如果在此基础上由海关和企业签订协议约定双方的权利义务, 会让企业感觉双方地位的平等性和对自我行为进行约束, 这对引导企业树立法治意识, 养成在法律的范围内从事加工、物流、仓储等经济活动都有重要的意义, 从而使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所实施的诸多优惠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 减少违法走私情事的发生, 以实现国家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期待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及相关税收政策简介”中国出口退税咨询网, 2008.10.20

[2]“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通关课题研究”海关总署网, 2008.12.28

[3]“关于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功能整合的建议”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物流天下网, 2009.3.4

特殊监管区域监管办法 篇3

近日,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的天心种业原种猪场被曝出不达标污水偷排湘江十年黑幕。拔出萝卜带出泥,养猪场排污的曝光,也暴露了环保监管的缺位和无力:投产近十年未进行“三同时”环保验收,排污设备基本形同虚设,企业对政府责令搬迁置若罔闻。

据了解,天心种业原种猪场2001年落户望城,当时是湖南省环保厅批复的环评。在没有进行“三同时”环保验收的情况下,猪场于2004年正式投产至今。而根据规定,只有配套建设的环保设施经验收合格,该建设项目才可正式投入生产或者使用。也就是说,从开始投产,环保部门的监管就处于缺位状态。

一系列令人震惊的事实背后,当地环保部门给出的解释是区一级环保部门的执法力度有限,无法采取关停等有力措施,“说白了,养猪场身份特殊,我们搞不定” 。据了解,该养猪场“特殊”之处在于其所属的上级公司——湖南省天心实业集团是一家厅级单位。“我们整个区才县级,对方根本不把区环保部门放在眼里。”

这种“县级环保部门管不了厅级企业养猪场”的现象,从本质上讲是“等级”思想作祟,因为被监管者的行政级别高于监管者,以至于让监管制度苍白无力。

我们不禁要问,如果说地方环保部门执法力度不够,那么上级环保部门的分级管理体现在哪里?养殖业防疫需要可以成为拒绝环保监管的理由?既然确定了非法排污长达近十年之久,关停整顿等强力措施为何迟迟不出台?

特殊监管区域监管办法 篇4

本文主要介绍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中与自贸区相关的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和综合保税区4个区域的主要功能与进出口税收优惠政策。

(一)保税区的功能与进出口税收政策

保税区又称保税仓库区是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类型之一。它是经国务院批准划出来的一个特定区域,受海关监督和管理可以较长时间存储商品的区域。目前,我国正式投入运营的主要有:上海外高桥、天津港、深圳富田、沙头角和盐田港、大连、广州、张家港、海口、厦门象屿、福州、宁波、青岛、汕头、珠海等保税区。

1、区域功能介绍

保税区是以生产加工、自由贸易和转口贸易、仓储分拨、航运服务及服务贸易等为基本构架的口岸产业。其中,物流仓储、进出口加工、国际贸易、保税商品展示是最主要的四大功能。

(1)进口货物存储在保税区内,可免征进口关税、进口增值税,免许可证,免保证金,货物存储期限不受时间限制,在未办理许可证或加工手册的情况下也能进口货物。

(2)区内保税货物销往国内时,快速办理清关手续,大大缩短交货期。(3)不同的国内供应商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分别出口到保税区,待货物齐全后在保税仓库内拼箱出口,但必须处于海关监管范围内。如果有逾期货物未办理有关手续,海关有权对其拍卖,拍卖后扣除有关费用后,余款退回货主。

(4)贸易中间商通过在保税区内分装、贴牌,换包装,充分发挥贸易商在供应商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作用。

(5)保税区能够便利转口贸易,增加有关费用的收入。即可以从某国进口到保税区再出口到另一个国家。

因此,保税区不但成为了吸引国外资金、技术的投资促进区,而且也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区和按国际惯例、国际通行做法运作的试验区。

2、进出口税收政策优惠

保税区享有“免证、免税、保税”政策,实行“境内关外”运作方式。(1)进口环节税

一是生产型企业进口自用基建物资、自用合理数量办公用品及生产用机械设备免税。二是企业开展加工贸易,不设保证金台账制度。三是区内企业用境外运入料件加工的制成品销往非保税区的实行征税,其进区时用于制成品加工的境外料件实行征税。四是国外商品存入保税区,不必缴纳进口关税,可自由出口,只需缴纳存储费和少量费用,但如果要进入境内则需缴纳关税。(2)出口退(免)税

一是区外企业的出口退(免)税政策。区外企业运入(销售)到保税区内的货物一律不予退(免)税,并且还要按规定缴纳增值税、消费税。但是如果区外企业销售给国外商客的出口货物以寄存方式暂存在保税区内仓储企业的,并且离境时由仓储企业办理报关手续,区外企业可凭货物进入保税区的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仓储企业的出口备案清单及其他规定的凭证,向税务机关申请办理退(免)税。如果区外企业开展加工贸易业务,其进口料件是从区内企业购进的,也按现行规定进料加工享受退税,来料加工享受免税。二是区内企业的出口退(免)税政策。保税区与境外之间进出口的货物实行备案制,海关不再签发报关单而改签使用备案清单,出口货物实行退(免)税。如果区内企业从境外进口料件开展加工贸易,可凭保税区海关签发的“海关保税区进境货物备案清单”及其他有关退税凭证,在加工出口后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退(免)税或免税。

(二)保税物流园区的功能与进出口税收政策

保税物流园区是经国务院批准,为发挥保税区的政策和港区的地理优势,而设立的由海关事实监管的特殊封闭区域,是在保税区和港区之间开辟直通通道,拓展港区功能的基础上而建立起来的。目前,经国务院批准的保税物流园区主要有:上海外高桥、青岛、宁波、大连、张家港、厦门象屿、深圳盐田港、天津等。

1、区域功能介绍

保税物流园区主要有四大功能,即:国际中转、物流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体现了“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入区退税”的“境内关外”自由贸易区方式。

(1)在海关监管方面。一是可操作进境整箱货物的“区港直通”业务;二是企业可在区内设立“保税维修中心”;三是区内货物可“先分批出区、后集中报关”;四是从其他不实行“入区退税”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如保税区)转关入区的货物,可以签发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五是园区可以和区外其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和保税监管场所(保税物流中心A/B型、出口监管仓库、保税仓库)开展转关业务。

(2)在检验检疫方面。一是货物进入园区时,区外企业凭货物产地检验检疫机构签发的•出境货物通关单‣,直接到区内海关办理通关手续,区内检验检疫机构不再进行查验。二是区内货物输往区外时,凭入区时的•出境货物通关单‣复印件以及合同、发票等相关资料报检,不需审核海运提单,不再实施检疫,不计收检疫费;三是区内的进出口货物在区内企业之间销售、转移,一般免于检验检疫。四是区内企业从境外进入区内的仓储物流货物以及自用的办公用品、出口加工所需原材料、零部件免于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五是从园区内转口出境的货物,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以外,一般不再实施检疫和检疫处理。

(3)在物流配送方面。一是进口配送、分批出区、集中报关。区内储存的境外保税货物,在担保金制度下,以分批出区、集中报关的方式进口,通过园区内卡口进入国内市场。二是国际中转、两次拼箱。境内(外)不同启运港的拼箱货物在物流园区中转,进行拆箱重组,二次拼箱后,向境外(内)同一目的港发送。三是国际中转、延迟转运、进出口集运。国际集装箱在区内进行保税堆存,待国际、国内市场买家确定后快速运往国内外指定的目的港。四是国内保税货物中转。不同国际启运港进入区内的货物经过拼箱重组后,向国内其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出的货物,可以通过水、陆、空联运实现保税状态移动。五是国内出口中转。不同国内启运港已结关货物,进入区内作为国际中转货物,与区内的货物进行拼箱重组,可以发送至国际同一目的港。

2、进出口税收政策优惠

保税物流园区进出口税收政策可以概括为:一般进口货物保税,特定进口货物免税,出口货物入区退税,区内货物流转免税,货物进入国内市场征税。

(1)区内企业运往区外的货物,海关按照对进口货物的有关规定办理进口报关手续,并对报关的货物征收增值税,消费税。

(2)区外企业运入区内的货物视同出口,由海关办理出口报关手续,签发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区外企业凭海关签发的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及其他规定凭证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办理退(免)税。

(3)区内货物自由流通,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但是在区内不得开展加工贸易业务。

(4)区外企业进入区内的货物享受出口退(免)税政策。

(三)保税港区的功能与进出口税收政策

保税港区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在国家对外开放的口岸港区和与之相连的特定区域内,它具有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和出口加工区“三区合一”的政策优势,还兼备特有的口岸操作功能。2007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保税港区管理暂行办法‣(海关总署第164号)出台,标志着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管理模式已步入了具体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发展成熟阶段。目前,我国主要有洋山、青岛、梅山等保税港区。

1、区域功能介绍

保税港区可以存储进出口货物和其他未办结海关手续的货物、国际转口贸易、国际采购、分销和配送、国际中转、检测和售后服务维修、商品展示、研发、加工、制造、港口作业等功能,享受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相关的税收和外汇管理政策。

(1)国际中转。保税港区是具有国际中转能力的枢纽港口,能够承担起参与国际间港口的竞争。

(2)国际配送。保税港区由于政策的支持和发展特点,已经具备了国际配送的要求。保税港区不但有现代化的港口,同时也拥有保税物流园区。在港区内,世界各国的公司都可以开展国际配送业务。

(3)国际采购。国内货物进入港区港口或区内卡口即可享受出口退(免)税政策。采购进区的进口保税货物,可以在进行商业性的简单加工后,再向国外分销;需返销国内市场的货物,按规定办理进口手续。港区内企业不但可以发展进、出口贸易,还可以发展区内企业之间的贸易。

(4)国际转口贸易。港区内企业可以从事转口贸易、交易、展示、出样、订货等经营活动。

(5)出口加工区。可以在保税港区陆上特定区域内设立出口加工区,开展加工贸易,进口的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进港可予保税,保税货物和采购进区的国内货物可以在进区加工、装卸后出口。

(6)保税港区与境外之间进出的货物,不实行进出口配额、许可证件管理,但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另有规定的除外。对于同一配额、许可证件项下的货物,海关在进区环节已经验核配额、许可证件的,在出境环节不再要求企业出具配额、许可证件原件。

(7)港区通关模式。一是分类申报。进口的一般货物采用备案清单申报,减免税货物采用报关单申报,还有部分货物等采用舱单申报。二是集中申报。经海关核准,港区内企业可以办理集中申报手续。实行集中申报的区内企业应当对1个自然月内的申报清单数据进行归并,填制进、出口货物报关单,在次月底前向海关办理集中申报手续。集中申报适用报关单集中申报之日实施的税率、汇率,但是不得跨办理。三是选择申报。港区内企业的进出境口岸如果不在保税港区主管海关辖区内的,经其批准可以在口岸海关办理报关手续,采用方便自由贸易流通的方式。四是以查代核。海关对港区内加工货物不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合同核销,不执行单耗标准,海关根据货物进、出、转、存情况实施核库、核查,为港区率先实现“以查代核”的管理模式提供法律依据。五是存储无期。在港区内对货物不设存储期限,但为避免出现无主、放弃或品质超期存放的货物而无法得以有效处理情况的发生,也作了特殊要求存储期限超过2年的,港区内企业应当每年向海关备案。因货物性质和实际情况等原因,在港区继续存储会影响公共安全、环境卫生或者人体健康的,海关应当责令企业及时办结相关海关手续,将货物运出港区。这种规定既满足了企业利用保税制度、存储货物没有时间限制的优势,又在此基础上设定了一定的条件,克服保税区和保税物流园区无主货物难以处理的弊端。

2、进出口税收政策

境外货物入港区保税;货物出港区进入国内销售按货物进口的有关规定办理报关手续,并按货物实际状态征税;国内货物入港区视同出口,实行退税;港区内企业之间的货物交易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

(1)港区与境外的监管及税收。港区海关对进、出口的货物实行备案制管理,对从境外进入保税港区的货物予以保税。一是从境外进入港区的货物,海关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海关代征税,主要包括:区内生产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所需的机器、设备和建设生产厂房、仓储设施所需的基建物资;区内企业生产所需的机器、设备、模具及其维修用零配件;区内企业和行政管理机构自用合理数量的办公用品。二是从境外进入港区,供区内企业和行政管理机构自用的交通运输工具、生活消费用品,海关按照有关规定征收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海关代征税。三是从港区运往境外的货物免征出口关税,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2)港区与区外的监管及税收。区外货物进入港区的,按照规定签发出口货物报关单证(出口退税专用联)。一是从区外进入港区,供港区内企业开展业务的国产货物及其包装物料、转关出口的货物,海关按照对出口货物的有关规定办理,签发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二是从区外进入港区,供港区行政管理机构和区内企业使用的国产基建物资、机器、装卸设备、管理设备、办公用品等,海关按照对出口货物的有关规定办理,签发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三是从区外进入港区,供港区行政管理机构和区内企业使用的生活消费用品和交通运输工具,海关不予签发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四是从区外进入港区的原进口货物、包装物料、设备、基建物资等,区外企业应当向海关提供上述货物或者物品的清单,按照出口货物的有关规定办理申报手续,海关不予签发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原已缴纳的关税、进口环节海关代征税不予退还。五是区内货物到区外进行各种加工、维修等活动,比照境外货物进入境内办理。六是区外进入港区内的货物,如需退运到区外的,属于尚未办理出口退(免)税手续的,可以向港区主管海关办理退运手续。七是因不可抗力造成货物损毁、灭失的部分货物,可以退换为与损毁货物相同或者类似的货物,属于尚未办理出口退税手续的,可以向港区主管海关办理退运手续;属于已经办理出口退税手续的,按照进境货物运往区外的有关规定进行征税。

(3)港区与其它区域间的监管及税收。海关对于港区与其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或者保税监管场所之间往来的货物,实行保税监管,不予签发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

一是港区与其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或者保税监管场所之间的流转货物,不征收进、出口环节的有关税收。二是承运港区与其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或者保税监管场所之间往来货物的运输工具,应当符合海关监管要求。

(4)港区内的监管及税收。保税港区内货物可以自由流转;港区内企业不实行加工贸易银行保证金台账和合同核销制度,海关对港区内加工贸易货物不实行单耗标准管理。港区内企业加工,生产的货物,凡属于货物直接出口和销售给区内企业的,免征增值税、消费税;港区内企业出口到境外或国内的货物,不予办理退税。如果因保管不善等非不可抗力因素造成损毁、灭失的货物,如是从境外进入港区的货物,港区内企业应当按照一般贸易进口货物的规定,按照海关审定的货物损毁或灭失前的完税价格,以货物损毁或灭失之日适用的税率、汇率缴纳关税、进口环节海关代征税;如是从区外进入港区的货物,港区内企业应当重新缴纳因出口而退还的国内环节有关税收,海关据此办理核销手续,已缴纳出口关税的,不予以退还。

3、融资租赁货物试行出口退税

根据•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天津东疆保税港区试行融资租赁货物出口退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2‟66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天津东疆保税港区融资租赁货物出口退税管理办法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39号)规定,自2012年7月1日起,在天津东疆保税港区试行融资租赁货物出口退税政策。对于自贸区内注册的融资租赁企业或金融租赁公司在区内设立的项目子公司纳入融资租赁试点出口退税参照以上政策执行。

(1)融资租赁货物试行出口退税的范围。一是融资租赁的出口货物。注册的融资租赁企业或金融租赁公司在上海保税港区设立的项目子公司(以下统称融资租赁出租方),以融资租赁方式租赁给境外承租人的飞机、飞机发动机、铁道机车、铁道客车车厢、船舶及其他货物,属于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一条“固定资产”的,同时,在上海境内出口口岸海关报关出口,租赁期限是5年(含)以上的货物。二是融资租赁海洋工程结构物。融资租赁出租方向国内生产企业购买,以融资租赁方式租赁给境内列名海上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且租赁期限在5年(含)以上的海洋工程结构物,视同出口货物,其海洋工程结构物的范围、退税率以及海上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按有关规定执行。

上述融资租赁出口货物和融资租赁海洋工程结构物(以下简称融资租赁货物)享受退税的范围,不包括在海关监管年限内的进口减免税货物以及从区外进入上海保税港区的原进口货物。

(2)融资租赁货物退税申报。融资租赁出租方应当按照主管税务机关的要求办理退税认定和申报增值税、消费税退税。首先,在享受出口退税之前,应当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出口货物劳务增值税和消费税管理办法‡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24号)第三条规定,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出口退税资格认定。其次,在规定的增值税纳税申报期内,收齐购进融资租赁货物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或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等凭证进行申报。需要注意的是,除租赁给境内列名海上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列名的海洋工程结构物,按上述特殊退税率或国家另有规定执行之外,其他符合条件融资租赁货物,均按退税率文库中对应的适用退税率执行。如果融资租赁货物属于消费税应税消费品,还应退还前一环节已征的消费税。消费税应退税额=购进融资租赁货物税收(出口货物专用)缴款书上或海关进口消费税专用缴款书上注明的消费税税额。

(3)报关出口的要求。融资租赁出口货物应以“租赁货物(1523)”方式进行报关,其出口货物报关单以退税证明联上注明的出口日期为准;融资租赁海洋工程结构物的,以融资租赁出租方开具的发票日期为准。

(4)不享受出口退税的规定。对承租期未满而发生退租的融资租赁货物,融资租赁出租方应及时主动向税务机关报告,并按照规定补缴已退税款。如果是融资租赁的出口货物,再复进口时,融资租赁出租方应按照规定,向海关办理复运进境手续,并提供主管税务机关出具的货物已补税或未退税证明,海关不征收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

4、启运港出口货物范围与退税政策

根据•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上海试行启运港退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2‟14号)和•国家税务总局启运港退(免)税管理办法‣(2012年第44号公告)规定,青岛、武汉至上海洋山保税港区之间试行启运港退(免)税政策,并规定自2012年8月1日起施行。

(1)政策适用范围与备案条件。一是政策适用范围。启运港退(免)税是指在启运地(青岛、武汉)口岸启运报关出口,并由上海浦海航运公司、中外运湖北有限责任公司承运,从水路转关直航运输经至上海洋山保税港区出口口岸报关离境的集装箱货物,其启运地的出口企业实行退(免)税政策,简称启运港退税。上述出口货物的启运地口岸为青岛前湾港或武汉阳逻港(以下称启运港),出口口岸为上海洋山保税港区,运输方式为水路运输,其运输工具名称限为:永裕016、永裕018、新滨城、向莲。二是退税备案条件。出口企业适用启运港退税政策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已办理出口退(免)税资格认定自营出口货物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海关实行B类及以上管理的出口企业(以海关提供的带“启运港标识”的出口货物报关单电子信息为准),具体由海关负责审核;税务机关在出口退税审核关注信息中关注企业级别未列为一至三级的出口企业,具体由主管出口退税的税务机关负责审核。

(2)出口企业退税申报。出口企业从启运港报关出口的货物自报关出口至申报退税,主要分为以下三个环节:一是出口货物的启运流转。出口企业在启运地的启运口岸报关出口时,启运地海关依据出口企业的申请,对其符合启运条件的货物办理放行手续后签发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在全部货物进入离境港后(上海洋山保税港区),离境地海关办理启运地口岸至离境港口岸的转关核销手续,启运地海关再办理启运地口岸的结关核销手续。二是退税申报前进行备案。出口企业向税务机关申报启运港退税之前实行备案制度,其方式采取出口退税审核系统自动审核确认,税务机关在读入海关提供带有“启运港标识”的出口货物报关单电子信息时,会自动辨认并在出口企业的“企业代码”库中加上“启运港退税”标志,以此作为审核出口企业启运港退税的比对依据。三是启运地企业退税申报。出口企业按照现行出口货物劳务退(免)税规定,在申报期内凭启运地海关签发的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及相关材料到税务机关办理退税手续,并在出口退税申报报表的明细表“退(免)税业务类型”栏内填写“QY”标识。如果是外贸企业应使用单独关联号申报适用启运港退税政策的出口货物退税。

(3)启运港退税注意的事项。一是未实际离境货物的处理。企业出口的货物未运抵离境港不再实际出口的,应按照现行规定向税务机关申请出具•出口货物退运已补税(未退税)证明‣,未申报退(免)税的,不得再申报退(免)税;已申报办理退(免)税的,应补缴已退(免)税款。税务机关在审核出具证明时,应审核比对海关提供的未到达数据和撤销报关单数据。二是出口免税货物规定。实行增值税免税政策的出口货物,税务机关应按正常结关数据审核免税。三是出口退税率的执行时间。适用启运港退(免)税政策的出口货物其退税率执行时间以启运地海关签发的退税证明联上注明的“出口日期”为准。

(四)综合保税区的功能与进出口税收政策

综合保税区是经国务院批准,以虚拟港口为依托,在整合现有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和口岸功能等特殊区域的基础上而建立起来的。它实行封闭式管理,区内设有专门的海关监管机构,执行保税港区的税收和外汇政策,具有“政策叠加、功能整合”的特点,是中国内地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的特殊功能区。目前,我国正在运营的综合保税区主要有:上海浦东机场、苏州工业园、天津滨海新区、北京天竺、广西凭祥、海口等综合保税区。

1、区域功能介绍

综合保税区按照海关“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入区退税”的监管原则,实行全区封闭化、信息化、集约化监管,除具有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转口贸易、商品展销、进出口加工等功能外,还有集聚企业和政策示范功能。一是海关比照保税港区的监管办法对其实施监管,进境货物只出具清单,进出口报关单在二线出具,但统计按进出境口径掌握。二是企业在区内不仅可以进行货物的保税仓储和加工、制造业务,还可以开展对外贸易等业务,为企业提供更为全面的功能平台,满足加工贸易的各种需求。三是进口货物存储在区内仓库,可免征进口关税、进口增值税,免许可证,免保证金,货物存储期限不收时间限制。这样可节约流动资金占用,在未办理许可证或加工手册的情况下也能进口货物。四是区内保税货物销往国内时,可以快速便捷地办理清关手续,大大缩短交货期。五是不同的国内供应商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分别出口到区内待货物齐全后在保税仓库内拼箱出口。

2、进出口税收政策优惠

综合保税区的税收优惠政策是整合了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功能政策,即:国外货物入区保税;国内货物入区视同出口,实行退税;货物出区进入国内销售按货物进口的有关规定办理报关手续,并按货物实际状态征税;区内企业之间的货物交易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区内生产企业用于生产、加工货物所耗用的水、电、气退税,注意除综合保税区以外,还包括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珠澳跨境工业区(珠海园区)、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中方配套区域)、保税物流中心(B型)。

其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功能与进出口税收政策

除自贸区所兼有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和综合保税区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功能与税收政策以外,还有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也具备了一定的特殊功能与税收政策,比如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珠澳跨境工业区(珠海园区)和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中方配套区域)等,下面具体进行介绍。

(一)出口加工区的功能与进出口税收政策

出口加工区又称加工出口区是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类型之一。它是经国务院批准的一个特殊封闭区域,由海关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对进、出加工区的货物及区内相关场所实行24小时监管。

1、区域功能介绍

出口加工区主要是以制造、加工、装配出口商品为主,将物流配送、研发、检测和维修等项目列入出口加工区,区域功能进一步拓展了范围。

(1)区内企业从国外进口原材料进行保税加工后出口,或从国内采购原材料进行加工出口,不实行进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

(2)国内、外采购商从境外采购货物进入出口加工区,可以按照区外企业的需要分批次办理出库供货。

(3)采购商从国内采购的货物,在区内保税仓库进行分拣、拼装、包装后,根据国外客户订单要求,可以直接发往境外。

(4)对货物进行仓储、包装、运输、简单加工等服务后,可以直接配送到国内、外客户手中。

(5)区内保税仓库的货物销往区内、国内其他特殊监管区或境外,不征收增值税、消费税。

(6)从国内购进原材料进入出口加工区生产后,再由下游加工贸易企业办理进口手续进入国内,可以按加工贸易方式申报退(免)税。

(7)境外和区外进出的检测货物,享受保税政策;国产出口设备等货物可进入区内保税维修并复运出境。

(8)区内企业与区外企业开展贸易业务,可以用外币结算,所得利润可自由汇出,不受所在地外汇管制的限制。

2、进出口税收政策优惠

由于出口加工区区域的特殊性,目前国家对出口加工区的相关税收政策规定比较优惠,总体看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进口环节税。一是区内企业生产所需进境的机器、设备、模具及其维修用零配件,区内生产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所需进境的机器、设备和建设生产厂房、仓储设施所需的基建物资,区内企业、行政管理机构进境自用的办公用品,均予以免税。二是区内企业为加工出口产品所需进境的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及消耗性材料,予以全额保税。三是区内企业加工的制成品及其在加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边角料、余料、残次品、废品等销往境外时,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免征出口关税。四是区内企业和行政管理机构从境外购买的自用交通运动工具、职工所需生活消费用品,予以照章征税。

(2)出口退(免)税。一是出口加工区退(免)税规定。区外企业销售给区内企业并运入供其使用的国产设备、原材料、零部件以及加工企业和行政管理部门生产、办公用房使用的基建物资,区外企业可凭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和其他凭证,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退(免)税。需要注意的是,区外企业一律开具出口销售发票,不得向区内企业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或普通发票。但是,对于向区内生产企业供应用于生产、加工所耗用的水、电、气时,区外企业一律向区内企业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不得开具普通发票或出口专用发票,区内生产企业凭此申报退还所含增值税。二是出口加工区不予退(免)税规定。区外企业销售给区内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并运入供其使用的生活消费用品、交通运输工具,海关不予签发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也不享受退(免)税政策。区外企业销售给区内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并运入供其使用的进口机器、设备、原材料以及基建物资,海关不予签发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也不享受退(免)税政策。区内企业在区内加工、生产的货物,凡属于货物直接出口和销售给区内企业的,免征增值税、消费税。对区内企业出口的货物不予办理退税。区外企业按加工贸易的方式,根据企业的类型分别申报不同形式的退(免)税,生产企业按“免、抵、退”税申报,外贸企业按“免、退”税申报。

(二)保税物流中心(B)型的功能与进出口税收政策

保税物流中心(B型)是指经海关总署批准,对多家物流企业实施保税仓储封闭管理的海关监管区,它的设立审批由海关总署负责。2004年,我国对苏州工业园区海关保税物流中心(B型)进行试点,其优越的国家政策吸引了诸多投资者与境内出口企业的贸易往来。保税物流中心(B型)利用物流中心自由贸易区域的这种特殊性,能够尽快地办理进出口贸易,实现出口退税已经体验到了它的便利所在。

1、区域功能介绍 保税物流中心(B型)是集保税仓储、国际物流配送、简单加工和增值服务于一体,并兼有检验检测、进出口贸易和转口贸易、商品展示、物流信息处理、口岸、入物流中心出口退税等功能,是我国“保税物流+加工增值服务”的未来自由贸易区域的初级模式。

2、进出口税收政策优惠

境外进入保税物流中心(B型)的货物给予保税,境内区外货物进入保税物流中心(B型)视同出口离境,办理退(免)税。

(1)区外企业销售给中心B型内企业并运入供其使用的国产设备、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以及建造基础设施、加工企业和行政管理部门生产、办公用房的基建物资,国内企业可凭海关签发的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和其它现行规定的出口退税凭证,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退(免)税。

(2)区外企业从中心B型运出货物,海关按照进口货物的有关规定,办理报关进口手续,并对报关的货物按照现行进口货物的有关规定征收或免征进口环节的增值税、消费税。

(3)中心B型内企业在区域内加工的货物,凡货物直接出口或销售给中心B型内其他企业的,免征增值税、消费税。是中心B型与出口加工区等其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之间的货物交易、流转,免征流通环节的增值税、消费税。

(4)中心B型内企业从境外进入园区的货物,海关予以办理保税手续。

3、不予办理退(免)税的货物

(1)对区外企业销售给中心B型内企业并运入供其使用的生活消费用品、交通运输工具,海关不予签发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税务机关不予办理出口退(免)税。

(2)对区外企业销售给中心B型内企业供其使用的进口机器、装卸设备、管理设备、检验检测设备、包装物料,海关不予签发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税务机关不予办理退(免)税。

(3)对中心B型内企业出口的货物,不予办理退(免)税。

(三)珠海园区和霍尔果斯中心的功能与进出口税收政策

珠澳跨境工业区珠海园区(以简称珠海园区)与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以简称霍尔果斯中心)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它们在区域功能、海关监管、税收政策等方面都互相参照执行,享受“保税区+出口加工区进出口税收政策+专用口岸”三重特殊政策,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中属我国首例。

1、珠海园区功能与出口退(免)税 珠澳跨境工业区分为珠海(境内)、澳门(境外)两个园区,它们之间设有专用的口岸通道,用于两个园区货物、物品、运输工具以及人员的进出。那么,在国内设立珠海园区对我国跨境区域合作来说,是一个崭新的历史开端,标志着“跨境模式”运作的正式启动。

(1)区域功能介绍。主要包括:加工制造;检测、维修、研发;拆解、翻新;储存进出口货物以及其他未办结海关手续货物;进出口贸易,包括转口贸易;国际采购、分销和配送;国际中转;商品展示、展销,包括可以在区外进行商品展示,也可以承接区外商品的展示;经海关批准的其他加工和物流业务。特殊情况下,经直属海关批准,区外法人企业可以依法在珠海园区内设立分支机构。

(2)海关监管功能。珠海园区对货物进出口采取“一次申报,一次审单,一次查验”的新通关模式,实行24小时监管。珠海园区内企业跨关区配送货物或异地企业跨关区到珠海园区提取货物,允许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可以灵活选择向珠海园区海关申报,也可以直接向异地企业主管海关申报。珠海园区内进出的货物采用备案制管理,不需要填写报关单。海关对园区内企业实行电子账册监管制度和计算机联网管理制度,不实行进出口配额、许可证件管理,但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另有规定的除外。海关对于珠海园区与其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或者海关保税监管场所之间流转的保税货物,实行继续保税监管。

(3)外汇管理。珠海园区内企业既可以用外币计价结算,也可以用人民币计价结算;允许保留现汇,企业可以自主周转使用;允许境内外金融、保险机构在珠海园区设立分支机构或办事处。

(4)检验检疫。珠海园区内企业为加工出口产品从澳门园区入境的所需应验货物可免于实施品质检验,但以废物作原料的,按有关规定实施环保项目检验;从珠海园区出境的应验货物,没有标有“中国制造”、没有使用中国注册商标、没有申领用中国产地证和不需检验检疫机关出具品质证书的,可不实施品质检验或食品卫生检验。

(5)出口退税政策。一是珠海园区与境外之间。从珠海园区运往境外的货物免征出口关税,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从境外进入珠海园区的货物,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按照以下规定执行:珠海园区生产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所需的机器、设备和其他物资,予以免税;珠海园区内企业自用的生产、管理设备和自用合理数量的办公用品及其所需的维修零配件,建设生产厂房、仓储设施所需的物资、设备,予以免税;珠海园区行政管理机构自用合理数量的管理设备和办公用品及其所需的维修零配件,予以免税;珠海园区企业为加工出口产品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予以保税;转口货物、在珠海园区储存的货物和展览品、样品,予以保税;上述规定范围外的货物或者物品从境外进入珠海园区,应当依法纳税。二是珠海园区与区外之间。国内货物进入珠海园区视同出口,享受出口退(免)税(供园内生活办公货物除外),无须等到货物实际离境时才办理退税。出区货物按照实际状态征税,且在珠海园区内加工产品不征收增值税;边角料、废品、包装物料、残次品按照出区实际状态征税,优于区外残次品按照对应料件征税。以一般贸易方式经珠海园区进入区外的货物,如果能获得香港、澳门签证部门签发CEPA优惠原产地证书,可享受零关税待遇等。三是珠海园区内及监管区域之间。珠海园区内货物可以在区内自由流转,不征收增值税。国内货物从已经实行国内货物入区(仓)环节出口退(免)税制度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或者海关保税监管场所转入珠海园区的,海关不予签发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不享受出口退(免)税。国内货物从未实行国内货物入区(仓)环节出口退税制度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或者海关保税监管场所转入珠海园区的,按照货物实际离境的有关规定办理申报手续,由转出地海关签发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享受出口退(免)税。

(6)加工贸易。珠海园区内企业开展加工贸易实行电子账册管理,无须办理纸质加工贸易登记手册;不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制度;可以开展燕窝、鲨鱼体、西洋参、鹿茸等区外禁止以加工贸易方式开展的业务;开展加工贸易不受国家和关区单耗标准限制,企业如实申报,海关据实核销;对于消耗性物料,无论是否完全物化到出口成品中,均可享受保税待遇。

2、霍尔果斯中心功能与出口退(免)税

霍尔果斯中心是建立在中哈两国霍尔果斯口岸的跨境经济贸易区和区域合作项目。它的建立是集区域加工制造、区域中转、区域采购、金融服务和旅游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自由港。主要功能与政策是参照珠澳跨境工业区珠海园区的税收、外汇等相关规定执行,并实行其管理模式。

特殊监管区域监管办法 篇5

关于开展赋予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的公告

海关总署公告2016年第65号

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外贸回稳向好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27号),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和海关总署选择部分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开展赋予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在昆山综合保税区、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上海松江出口加工区、河南郑州出口加工区、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重庆西永综合保税区和深圳盐田综合保税区开展赋予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

上述试点区域内符合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登记管理有关规定的企业,可自愿向试点区域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海关申请成为试点企业,向主管税务机关依法办理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登记。

二、试点企业自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生效之日起,适用下列税收政策。

(一)试点企业进口自用设备(包括机器设备、基建物资和办公用品)时,暂免征收进口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以下简称进口税收)。上述暂免进口税收按照该进口自用设备海关监管年限平均分摊到各个,每年年终对本年暂免的进口税收按照当年内外销比例进行划分,对外销比例部分执行试点企业所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税收政策,对内销比例部分比照执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以下简称区外)税收政策补征税款。

(二)除进口自用设备外,购买的下列货物适用保税政策: 1.从境外购买并进入试点区域的货物。

2.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试点区域除外)或海关保税监管场所购买并进入试点区域的保税货物。

3.从试点区域内非试点企业购买的保税货物。

4.从试点区域内其他试点企业购买的未经加工的保税货物。

(三)销售的下列货物,向税务机关申报缴纳增值税、消费税: 1.向境内区外销售的货物。

2.向保税区、不具备退税功能的保税监管场所销售的货物(未经加工的保税货物除外)。3.向试点区域内其他试点企业销售的货物(未经加工的保税货物除外)。

试点企业销售上述货物中含有保税货物的,按照保税货物进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时的状态向海关申报缴纳进口税收,并按照规定补缴缓税利息。

(四)向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或者海关保税监管场所销售的未经加工的保税货物,继续适用保税政策。

(五)销售的下列货物(未经加工的保税货物除外),适用出口退(免)税政策,税务机关凭海关提供的与之对应的出口货物报关单电子数据审核办理试点企业申报的出口退(免)税。

1.离境出口的货物。

2.向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试点区域、保税区除外)或海关保税监管场所(不具备退税功能的保税监管场所除外)销售的货物。

3.向试点区域内非试点企业销售的货物。

(六)除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另有规定外,试点企业适用区外关税、增值税、消费税的法律、法规。

三、区外销售给试点企业的加工贸易货物,继续按现行税收政策执行;销售给试点企业的其他货物(包括水、蒸汽、电力、燃气)不再适用出口退税政策,按照规定缴纳增值税、消费税。

四、税务、海关两部门加强税收征管和货物监管的信息交换。对适用出口退税政策的货物,海关向税务部门传输出口报关单结关信息电子数据。

五、本公告自2016年11月1日起施行。

国家税务总局 财政部 海关总署

2016年10月14日

为海关特殊监管区创新发展 篇6

——大连保税区跨越发展系列报道(中)

目前正值国家海关特殊监管区整合发展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的历史机遇,大连保税区管委会提出努力推动大连保税区由政策功能区向政策功能与产业叠加的综合经济区转型,进而实现由综合经济区向现代化新城区的跨越,引起了诸多专家学者的重视与关注。大连保税区如何在大连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为全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转型发展作出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专家学者们各抒己见,纷纷为大连保税区建言献策。建设东北亚 区域合作的先导区

辽宁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孟炜中:经过近20年的建设与发展,大连保税区已经成为全国最为开放和独特的保税区、保税港区、出口加工区和政策叠加的特殊经济区域,在带动辽宁和东北腹地对外开放、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其他任何区域无法替代的作用。面对后危机时代国际国内发展和开放的新形势,大连保税区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腹地形成互惠互动机制,在提高辽宁沿海经济带开放水平、拉动东北腹地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成为推进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先导区。

当前可以考虑形成三个方面的合作机制,一是口岸物流合作机制。以海铁联运、海陆联运等形式推动东北地区港口群的合理分工和紧密合作,构筑东北保税物流网络,加强腹地的跨省物流、跨国合作,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保税区可以同腹地各省、市及周边国家的口岸城市协商成立跨省、跨国物流协会,可在现行的“属地申报、口岸验收”的基础上,实施外贸商品在启运港退税,借鉴国内发达地区的通关模式,减少企业申报、放行次数,缩短物流时间、减少企业成本、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二是基础设施合作开发机制。保税区应同腹地各省尽快衔接近期与中长期的交通、物流、国际贸易等发展规划,运用市场机制、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实现基础设施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争取国内其他区域和国际上的大企业、战略投资者参与保税区新一轮开发建设,参与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和东北亚经济合作;三是优惠政策和利益共享机制。在未来发展中尽可能多地让广大腹地享受保税区的各种优惠政策,使保税区同腹地成为利益共同体,可以按照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东北腹地城市的顺序延伸和放大保税区政策,保税区与腹地在合作中进行利益整合,用定期或不定期协商的办法寻找相互之间共同感兴趣的合作方式、寻找利益共同点,形成各方满意的利益分配办法。大连保税区要建成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先导区,要形成三个层次的互动发展,即与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互动发展;与东北腹地及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各个中心城市的互动发展、与东北地区各边境口岸的互动发展,以保税区为核心编织和打造出东北亚地区最便捷的国际物流网,利用保税港区的双向辐射作用及服务功能,为 1

腹地创造良好的开放环境,开拓畅通无阻的国际物流通道。同时保税区还要搭建东北亚区域产业梯度转移的平台、探索区域经济合作的新模式。

寻求增量发展 实现新的跨越

大连市委政研室副主任王标:保税区过去19年发展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得益于保税区特有的优惠政策功能,大连保税区在促进大连经济发展上,相比于其他区域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在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和大连市建设“三个中心、一个聚集区”的大背景下,大连保税区已经具备科学发展新跨越的充足条件,这个观点可以用以下几点作为佐证。

第一是保税区现在确定的发展思路具有世界眼光、战略视野和创新思维,把实现由政策功能区向政策功能与产业叠加的综合经济区转型发展作为核心战略来推进,并打造综合经济区和生态新城区,这些举措都是高瞻远瞩的;第二是保税区的区域空间得到了进一步拓展,二十里堡划归保税区后,将建立以出口为主导、以新能源为方向的大连汽车物流城,同时也是生态型宜居城,是大连全域城市化的重要支撑;第三是保税区聚集能力显著提升,比如在港航、油品,汽车产业,以及欧姆龙医疗健康总部等大项目牵引下,更多的同类产业不断地落户保税区,形成了良性的聚集效应;第四是保税区的开放先导区的作用更加突出,去年一年大连保税区利用外资占全市总量的13.6%,引进内资占全市的16.7%,自营出口占全市的9.1%。区域面积不大的保税区,在这三个方面能在全市占到如此高的份额,不得不说开放先导作用的充分发挥是决定性的因素;第五是保税区产业低碳化、国际化特征非常明显,包括物流产业、航运产业、新能源汽车、离岸金融等,都是着眼于世界未来的产业发展新趋势,具有光明的前景。以上几点都说明了,大连保税区已经迈入科学发展新跨越的新的历史时期。

19年来,大连保税区的累积固定资产投资400多亿元,存量还是略显不足,保税区的下一步发展应该寻求增量,随着体制的创新,保税区区域面积有可能更大,如果没有增量,经济总量就做不大。保税区应该走一条在增量调整中优化产业结构,在优化产业结构中实现产业升级,在产业升级中实现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目前,大连保税区管委会提出的区域转型发展战略、产业升级战略、区区联动战略、功能拓展战略等,都是非常有见地的。随着这些发展战略成为现实,保税区必将成为大连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的示范区,成为大连经济和国际经济融合发展的先行区,成为促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的核心载体,成为东北地区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

以“物联网”建设 促进产业升级

大连市政协委员、大连新兴产业规划研究院院长刘立:作为东北地区开放程度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区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大开发大开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大连市科学地描绘出“三个中心、一个聚集区”的宏伟蓝图,保税区与之关系密切。因为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的核心功能区就在保税区,而保税区正积极筹划争取设立的离岸金融中心,也是大连打造东北亚金融中心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现在,大连产业特别是制造业有了向北迁移的趋势,辽宁沿海经济带大开发大开放,大连要打造核心城市的核心功能区,也就是说,围绕着新市区,大连谋求制造产业升级,以期成为现代产业的聚集区和核心区,从产业能级上成为推进东北振兴的带动区。作为新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打造现代产业聚集区,保税区有两个重要功能不可替代,首先就是政策功能,保税物流港的功能是辐射整个东北的;其次是保税区从纯粹的政策功能向产业区和综合城区转型,与大连打造核心城市的核心功能区的目标相契合。

大连保税区产业升级特征非常明显。二十里堡汽车物流城的打造,表明了保税区正由物流和港航服务等行业进一步向贸易多元化、产业集群化建设升级。保税区不但要多引进整车生产厂,还要进一步考虑汽车的研发和产业集群化,比如在汽车测试、汽车认证、高端汽车产品等产业上要寻求突破。

新能源汽车是大连发展的一个大战略。保税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应该和大连市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大连市低碳城市的打造有机结合起来。资料显示,我们大连对新能源汽车的采购量是很大的,这对保税区新能源汽车产业是一个很好的推动。目前新能源汽车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发展得比较快,保税区应该再往前走一步,尽早涉足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包括电池电极电动控制系统等,这对保税区丰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意义重大。

目前,大连保税区在能源产业上正在从单纯的油品转运口岸向仓储服务等功能多元化发展。下一步,包括石油的交易、大宗物资贸易以及网上交易、电子商务等,都是保税区应该推行的,这些产业可以充分完善能源港的功能。

大连保税区应该尽早进行物联网的建设,以此提高保税区经济增量。物联网是战略性产业,前景极其远大。所谓“物联网”,简单说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是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之上的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第二是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物联网的产业要素同保税区物流中心的建设是密不可分的,保税区如果能结合国际航运中心的打造、国际物流中心的打造以及海关监管方式的变化,大力发展物联网及其相关产业,则前景不可估量。离岸金融中心建设 正逢其时

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系副教授丁永健:经过19年的发展,大连保税区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重要的投资聚集区之一,取得的成就固然可喜,但要迎来下一个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离岸金融中心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

2006年,国家批准保税区建设6.88平方公里的大窑湾保税港区,大大提高了保税区及大窑湾港的国际化功能,扩大了大连在东北亚的影响。保税港区享受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相关的税收和外汇管理政策。这些优惠政策是原来的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对外开放特殊优惠政策的整合和叠加,已经具有建立离岸金融中心的特殊优势。主要表现在:其一,政策优势。大连保税区具有“境内关外”优势,按照国际惯例,其自由贸易区属性使得运作离岸金融市场的障碍较小;其二,封闭优势。封闭指标是用以衡量特定离岸金融市场在地缘与业务上与东道国或所在城市之间的隔离程度,这也是涉及到东道国对离岸金融市场管理难易及效率的一项指标。大连保税区作为全封闭区域,设置有专门的海关和边检站,使金融管理机关能有效监督离岸资金的转移、运用,可以减少离岸银行业务对境内金融市场的冲击,保证离岸金融业务的健康、有序开展,从而为有形离岸金融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容量与地域载体,可以使区内贸易金融相得益彰,共同发展;其三,客源优势。大连保税区离岸贸易的发展,为离岸金融业务提供了重要的市场。离岸金融账户在性质上属于境外账户,因此在保税区内注册的企业,均可开设离岸账户,从而为发展离岸金融业务提供了便利。

大连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关键是其功能的转型,应该实行区港一体,在保税区内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这样才能引进更多的外资和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来大连。保税区应该以口岸国际物流业为核心功能,发展贸易、海运、货代、仓储、商展、信息、金融等业务,为进出口贸易、国际转口贸易提供便利、优质和低成本的物流服务。

《供电监管办法》释义摘登(三) 篇7

供电企业办理用电业务的期限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 向用户提供供电方案的期限, 自受理用户用电申请之日起, 居民用户不超过3个工作日, 其他低压供电用户不超过8个工作日, 高压单电源供电用户不超过20个工作日, 高压双电源供电用户不超过45个工作日;

(二) 对用户受电工程设计文件和有关资料审核的期限, 自受理之日起, 低压供电用户不超过8个工作日, 高压供电用户不超过20个工作日;

(三) 对用户受电工程启动中间检查的期限, 自接到用户申请之日起, 低压供电用户不超过3个工作日, 高压供电用户不超过5个工作日;

(四) 对用户受电工程启动竣工检验的期限, 自接到用户受电装置竣工报告和检验申请之日起, 低压供电用户不超过5个工作日, 高压供电用户不超过7个工作日;

(五) 给用户装表接电的期限, 自受电装置检验合格并办结相关手续之日起, 居民用户不超过3个工作日, 其他低压供电用户不超过5个工作日, 高压供电用户不超过7个工作日。

前款第 (二) 项规定的受电工程设计, 用户应当按照供电企业确定的供电方案进行。

【释义】本条是关于对供电企业办理主要用电业务时的环节期限实施监管的规定。与《供电服务监管办法 (试行) 》 (电监会第8号主席令) 第十条的内容相近, 但部分时限进行了调整。

一、对办理用电业务实施监管的目的

我国现行法规中的很多条款, 都对供电企业的服务行为进行约束, 从不同方面对电力用户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用电业务是实现用户依法享有用电权利, 供电企业依法提供供电服务的一种最直接途径。广义的用电业务是泛指供电企业向用户提供的各种与用电直接或间接有关的服务项目总称, 《供电营业规则》中对常规用电业务进行了描述,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电力用户需求的提高以及供电企业服务的完善, 用电业务种类与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细化。

本条所要求的办理用电业务期限涉及了与用户用电需求关系最密切的新装、增容等报装接电类用电业务。在各个用电业务中, 属于报装接电类的业务项目不仅数量较多, 且由于涉及的环节多、经历时间长、电力专业技术含量高等因素, 长期以来, 报装接电类用电业务办理是否快捷、方便、公平, 一直是用户关注的热点。从“监管为民”的角度出发, 用电业务哪些环节需要监管、什么样的期限是合理的期限, 成为监管机构关注的重点。《供电服务监管办法 (试行) 》中就有对用电业务进行监管的条款, 此次电监会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 结合近年来供电监管工作掌握的实际情况, 对原要求进行了调整。

电力监管机构通过对办理用电业务环节的监管, 一是为监管机构具体实施监管提供了明确的依据;二是为供电企业提供了业务办理环节的具体标准, 有利于提高供电企业的服务效率, 进一步方便电力用户。

二、对办理用电业务实施监管的新要求

一是将原规定的供电企业向用户提供供电方案的期限及对用户受电工程设计文件和有关资料审核的期限均进行了缩短, 分别为:向用户提供供电方案的期限, 自受理用户用电申请之日起, 将一般居民用户不超过5个工作日, 缩短为不超过3个工作日;将其他低压供电用户不超过10个工作日缩短为不超过8个工作日;将高压单电源供电用户不超过30个工作日缩短为不超过20个工作日;将高压双电源供电用户不超过60个工作日缩短为不超过45个工作日。对用户受电工程设计文件和有关资料审核的期限, 自受理审核之日起, 将低压供电用户不超过10个工作日缩短为不超过8个工作日, 将高压供电用户不超过30个工作日缩短为不超过20个工作日。二是新增了对用户受电工程启动中间检查的期限和对用户受电工程启动竣工检验的期限要求, 对用户受电工程启动中间检查的期限, 自接到用户申请之日起, 低压供电用户不超过3个工作日, 高压供电用户不超过5个工作日;对用户受电工程启动竣工检验的期限, 自接到用户受电装置竣工报告和检验申请之日起, 低压供电用户不超过5个工作日, 高压供电用户不超过7个工作日。

三、用电业务各环节的含义和规定

供电方案是供电企业根据用户申请的用电容量大小及特性, 按照有关供用电的法律法规和本地区供电网络的特点, 结合近期和远期发展规划, 综合平衡后向用户提供的供电技术方案。

供电方案应包括用户基本信息、供电电源频率、供电电压等级、供电回路、供电电源位置、出线方式、供电线路敷设方式及路径、用户受电方式、受电设备容量、用电负荷计算、调度通信方式、电能计量方式、功率因数要求、保安电源配置方式等, 还包括系统短路容量、系统接地方式、保护装置要求及对谐波的限制等内容。供电企业应一次性、清晰地提供供电方案, 以方便设计单位开展受电工程的设计工作。

向用户提供供电方案的期限是指自供电企业正式受理用户用电申请之日, 至向用户提供书面供电方案答复之日的时间。本办法分别对居民用户、其他低压供电用户、高压单电源供电用户和高压双电源供电用户等四类用户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时限要求。

对用户受电工程设计文件和有关资料审核的期限, 是指供电企业自受理用户的受电工程设计文件和有关资料之日起, 至审核完毕并出具书面审核意见的时间。本条同时强调了用户应当按照供电企业确定的供电方案进行受电工程设计。主要是使用户受电工程能够按照供电方案所确定的电压、容量及相关技术参数合理接入, 确保电网安全。

供电企业审核的低压用户受电工程设计文件和有关资料应包括负荷组成、用电设备清单等。供电企业审核的高压用户受电工程设计文件和有关资料应包括受电工程设计及说明书, 用电负荷分布图, 负荷组成、性质及保安负荷, 影响电能质量的用电设备清单, 主要电气设备一览表, 主要生产设备、生产工艺耗电及允许中断供电时间, 高压受电装置一、二次接线图与平面布置图, 用电功率因数计算及无功补偿方式, 继电保护、过电压保护的方式及电能计量装置, 隐蔽工程设计资料, 配电网络布置图, 自备电源及接线方式等。

对用户受电工程启动中间检查和竣工检验的期限, 是指供电企业自受理用户提交的中间检查或竣工检验的申请之日, 至到达现场开始中间检查或竣工检验的时间。中间检查和竣工检验均应根据审核同意的用户受电工程设计文件及有关施工标准进行。

给用户装表接电的期限, 是指自受电装置检验合格并办结相关手续之日, 至给用户装表接电之日的时间。

供电企业应做好用电业务办理各环节时限的记录和相关资料的归档工作。

本条中所称的“并办结相关手续”应包括费用交纳、供用电合同签订等。

第二章第十二条电力监管机构对供电企业向用户受电工程提供服务的情况实施监管。

供电企业应当对用户受电工程建设提供必要的业务咨询和技术标准咨询;对用户受电工程进行中间检查和竣工检验, 应当执行国家有关标准;发现用户受电设施存在故障隐患时, 应当及时一次性书面告知用户并指导其予以消除;发现用户受电设施存在严重威胁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和人身安全的隐患时, 应当指导其立即消除, 在隐患消除前不得送电。

【释义】本条是关于对供电企业向用户受电工程提供服务的情况实施监管的规定。在《供电服务监管办法 (试行) 》第十一条的基础上, 新增加了中间检查的要求。

一、对供电企业向用户受电工程提供服务实施监管的必要性

现阶段, 与用户受电工程环节相关的用电申请受理、供电方案提供、设计审核、中间检查、竣工检验和装表接电均由供电企业一家全揽负责。供电企业由于行业特性的优势、分工的优势以及专业技术的优势而处于支配地位, 与用户之间存在信息和技术不对称, 用户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因此, 为了保护用户合法权益, 体现监管公平公正原则, 供电企业应当承担对用户受电工程建设提供必要的业务咨询和技术标准咨询的义务。电力监管机构对供电企业向用户受电工程提供服务的情况实施监管, 有利于规范供电企业行为, 保障用户享有更多的知情权和公正便捷服务。

本条新增加了供电企业应正确行使中间检查职责, 确保影响受电工程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发现与改正, 避免有些问题在工程结尾阶段无法发现与整改, 使电网与用户的安全供用电存在隐患或延误了用户正常用电的时间。此外, 还强调了供电企业对检验不合格或者发现用户受电设施存在故障隐患的, 应当以“书面形式”“一次性告知”用户, 不得故意将检验中发现的问题分次告知用户。

二、用户受电工程及其相关服务含义和规定

本办法所指用户受电工程, 是指用户为满足用电需求而实施的接受与分配电能电气装置的新建或改建工程, 是位于产权分界点用户侧的电气设施建设工程的总称。

受电工程服务包括供电企业为用户提供业务咨询、技术标准咨询以及安全用电指导等。

对用户受电工程提供必要的业务咨询和技术标准咨询, 供电企业应当提供必要的场所, 配备熟练掌握相关业务和技术标准的专业人员, 在用户咨询或办理用电申请时提供服务, 如业务流程、技术标准答复及相关的建议。其目的是方便用户通过有效的途径满足用户对于受电工程建设的知情权和获知权。中间检查是指用户受电设施土建工程的建设过程中, 对受电工程的接地装置、暗敷管线等需要覆盖、掩盖的隐蔽工程进行检查的工作, 重点对用户受电工程中的隐蔽工程进行检查。供电企业应通过有效方式, 提醒用户按要求及时通知供电企业进行中间检查。

竣工检验是指供电企业接到用户的受电工程竣工报告及检验申请后, 在规定的时限内组织对整个受电工程是否具备安全接入电网、可靠稳定运行的合格条件进行的一次全面逐项检查和核验。

用户受电工程竣工检验的重点:与电网连接的一次设备安全性能, 电气设备特性试验, 受电装置进线保护和自动装置的整定值及其与用户内部保护间的配合情况, 保安电源及非电性质的保安措施, 双 (多) 电源、自备应急电源间闭锁装置的可靠性, 以及保证安全用电的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专业运行人员配备情况, 帮助、指导用户提高用电安全技术管理水平。

第二章第十三条电力监管机构对供电企业实施停电、限电或者中止供电的情况进行监管。

在电力系统正常的情况下, 供电企业应当连续向用户供电。需要停电或者限电的, 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 因供电设施计划检修需要停电的, 供电企业应当提前7日公告停电区域、停电线路、停电时间;

(二) 因供电设施临时检修需要停电的, 供电企业应当提前24小时公告停电区域、停电线路、停电时间;

(三) 因电网发生故障或者电力供需紧张等原因需要停电、限电的, 供电企业应当按照所在地人民政府批准的有序用电方案或者事故应急处置方案执行。

引起停电或者限电的原因消除后, 供电企业应当尽快恢复正常供电。

供电企业对用户中止供电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供电企业对重要电力用户实施停电、限电、中止供电或者恢复供电, 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释义】本条是对供电企业因故需要实施停电、限电或者中止供电情况时, 供电企业需履行的程序和相应时限的监管规定。

一、对供电企业实施停电、限电或者中止供电情况进行监管的必要性

在电力系统正常的情况下, 供电企业应当连续向用户供电, 这是供电企业的法定义务。《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供电营业规则》等法规虽早已规定了供电企业停、限电或者中止供电的法定事由, 也明确规定了必须提前进行公告, 但电力供应的特性造成供电企业与用户间的信息极不对称, 仅靠用户本身是根本无法从一个停限电现象中判断出造成停电或限电的直接、真实的原因。电力监管机构作为对电力行业进行专业监管的机构, 对供电企业依法实施停电、限电或者中止供电情况进行监管, 是为防止供电企业随意停电, 不按规定履行公告和通知义务, 侵害用户的用电权甚至财产权, 以进一步保障用户的合法利益。供电企业把停电原因、时间、影响范围提前告知用户, 有助于用户合理安排生产和生活, 最大限度地减少停电、限电对用户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停电的各主要原因及相应要求

从实质上讲, 计划或临时检修停电、限电、中止供电均属于可预安排的停电, 都具有可预见性以及可控制性。因而, 国家要求供电企业做到停电前告知社会和用户是可行的。

本办法所指的中止供电沿用了《供电营业规则》的规定, 即是一种因特定事由而对用户暂停供电的行为。中止供电应按国家规定的程序执行。

向用户表达因故需要停止供电的告知方式包括停电公告与停电通知, 但公告与通知在形式与作用上还有些区别, 本条规定了供电企业的检修停电都应提前事先公告。公告是向社会公众的告知, 其对象具有不确定性, 因而其发布形式必须在公众媒体上实现。例如, 报纸、广播、电视是发布停电公告的比较直接与有效的途径。停电通知是供电企业按当地不同用户群阅读习惯和需求, 并结合自身服务能力向特定用户提供的信函、传真、短信、张贴停电通知、电子邮件等信息形式。供电企业应在供用电合同中明确停电通知的形式与时问, 并不断创新与完善停电通知工作, 做到形式人性化、多样化, 高效便捷。

供电企业应按计划检修、临时检修、电网发生故障或者电力供需紧张等原因引起的停限电、中止供电, 分别建立用户停电公告或通知记录档案。准确、完整地记录各类电力用户停电事件、公告或通知的内容和时间。

三、停限电及中止供电工作应注意的事项

供电企业在停电、限电、中止供电工作中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1) 停电事件分类的准确性。供电企业应如实准确地统计。各类停电事件, 做好相关记录, 保证停电公告上停电事由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

(2) 停电公告和通知的及时性。停电公告和通知应当按照规定的时限及时发布。对于因未及时发布停电公告和通知, 造成用户经济损失甚至人身伤害的, 供电企业应依法或按供用电合同承担相应责任。

(3) 公告内容的规范性。一个完整的停电公告应包括停电事由、停电时间、停电线路、停电区域或用户, 引起本公告失效或变更的特殊原因及说明等。停电公告内容应当通俗易懂, 停电公告名称应当标准规范, 各关键内容在停电公告中得到准确反映, 以保证用户从中获取停限电的基本信息。

(4) 公告影响的广泛性。供电企业应充分考虑发布公告的报纸、电视台、电台或门户网站等公众媒体是否在当地具有一定的公众基础, 覆盖面是否足够等可能影响到公告效果的各种因素, 避免出现“为公告而公告”的消极现象。

(5) 有序用电等方案的合法性。供电企业应当根据本地电力系统、电力供需平衡及预测负荷情况制定有序用电方案或者事故应急处置方案, 在得到当地政府批准后, 方能作为合法的停限电执行依据。

特殊监管区域监管办法 篇8

【关键词】港口;危险货物;危险源;安全监管;应急反应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的持续稳定发展,我国水运行业得到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沿海、沿江港口(码头)建设发展迅速,港口货物吞吐量急剧上升。截至2008年底,我国共有各种生产性码头泊位逾3万个。[1] 2008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70亿t,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亿TEU,连续6年稳居世界第一位。相应地,港口危险货物运输需求持续上升,危险货物作业种类和数量不断增长,重大危险源及事故隐患也呈上升趋势,给港口安全生产带来严峻考验。加之各级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机构精简,人员编制减少,仅通过现场巡查等监管方式对港口实施安全管理难以满足当前安全生产形势的需要。如何加强对危险货物港口作业及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监管,预防重大事故的发生,成为港口行政管理部门面临的重大课题。

1港口重大危险源概述

1.1定义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规定,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此外还规定判别重大危险源的物质临界量和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简称《港口法》)规定,港口是指具有船舶进出、停泊、靠泊,旅客上下,货物装卸、驳运、储存等功能,具有相应的码头设施,由一定范围水域和陆域组成的区域。据此,将港口重大危险源定义为港口区域内存在的危险物质存储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场所。

1.2辨识

根据国家标准和规定,结合港口装卸作业特点,港口区域内可能存在重大危险源的场所主要有:危险品(泛指油品、液化气、液体危险化学品等)码头、危险品贮罐区、危险品箱堆场、危险品仓库、危险品灌桶间等。

以上这些场所是否构成重大危险源,主要看其储存危险物质的数量是否达到临界量。通常,由于港口区域内储存的危险化学品数量大,远超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中给出的临界量,故这些场所一般均构成港口重大危险源。

1.3监管现状

根据《港口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所在地港口生产实际,我国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初步建立起港口危险货物作业申报与作业现场监管、日常安全检查与强化企业管理相统一的港口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体系。主要监管方式有:危险货物港口作业安全评价,危险货物港口作业许可,危险货物港口作业申报,重大危险源作业现场监管及定期或不定期港口重大危险源安全检查等。[2]

港口行政管理部门通过开展危险货物港口作业安全评价、港口重大危险源备案、危险货物作业许可等工作,结合现场监管、安全检查等监管方式,在促进重大危险源安全运行及危险货物正常装卸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有效维护港口区域内的正常生产。但在调研中也发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港口行政管理部门监管手段有待改进、应急救援能力有待提高、监管人员的危险货物专业知识有待加强等。

2监管系统设计和开发

2.1总体设计

2.1.1目标

监管系统的总体目标是:改进港口行政管理部门的安全监管手段,提高重大危险源监管能力;加强港口重大危险源事故应急管理,提高重大事故应急救援能力,实现港口区域内重大危险源的动态监管和重大事故应急的高效快速反应。

2.1.2思路

区域性港口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系统,是基于地理信息平台和网络环境,集港口基础信息数据库、专业模型与可视化模拟、视频监控、决策支持等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在设计思路上,根据港口行政管理部门的实际监管及应急管理需求和网络化要求,将系统按照层状结构划分为决策层、业务层和管理维护层等,直接面对不同用户群体对系统的需求问题,实现重大危险源的日常监管和事故状态下的决策支持。

(1)管理维护层面向系统维护人员:作为系统资源管理者,负责数据库管理和系统管理、计算机网络系统运行与安全等日常维护和管理工作。

(2)业务层面向日常安全监管人员:管理和处理日常安全监管事务,包括日常网上申报、信息管理、远程集中监控等。

(3)决策层面向应急指挥和决策人员:作为应急管理和决策者,在多(流)媒体、计算可视化、事故场景模拟等多通道人机交互技术的支持下,开展协同会商并决策。

2.1.3结构

围绕系统总体目标,以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应用为先导,实现区域性港口重大危险源动态监管和重大事故应急决策支持功能。基于这一设计理念,该系统以WebGIS为平台,以港口危险货物企业基础信息数据库、应急资源信息数据库为基础,以安全监管信息化应用、事故模拟和应急决策支持为重点,进行系统结构设计。

区域性港口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系统网络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系统功能结构如图2所示。

图1安全监管系统网络拓扑结构

图2安全监管系统功能结构

2.2数据库设计

2.2.1数据库系统总体结构

港口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系统数据库是由多信息源、多种数据类型和多种用途构成的复杂数据库系统,大体可分为综合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两类。其中:综合数据库用于存放港口企业、危险化学品、从业人员等信息;空间数据库用于存放地形、河流、道路等空间信息。数据库系统的建立与通常意义上的数据库系统相似,一般采用关系数据库模式或面向对象的数据库模式,同时利用商业数据库管理系统建立数据库。数据库系统总体结构如图3所示。

图3数据库系统总体结构

2.2.2综合数据库基本内容

综合数据库是区域性港口重大危险安全监管系统的基础,为重大危险源的日常管理、事故应急提供危险源信息、日常管理、应急资源、危险品码头等基本信息。根据港口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需求,综合数据库应包括:港口企业基本信息数据库、码头泊位基本信息数据库、港口危险货物从业人员基本信息数据库、危险化学品基本信息数据库、危险品罐区或集装箱堆场信息数据库、应急联络信息数据库、消防设施设备信息数据库、应急救援物资配备数据库、消防救援力量信息数据库、应急预案信息数据库、应急专家信息数据库和码头视频监控镜头数据库等。

2.3空间信息系统设计

空间信息系统是港口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系统的平台,是实现港口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和事故应急决策支持的基石。空间信息系统由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构成。其中:空间数据库用于地形地貌特征、河流、道路、建(构)筑物等,表现不同的图层;属性数据库则与不同的图层相关联,表现每个图层的相关特性。

完善、合理的系统结构设计是实现系统功能、保证系统性能的前提。区域性港口的空间信息系统结构设计应充分考虑系统的功能需求及港区范围大、危险源分散的特点。鉴于此,构建区域性港口空间信息图层结构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反映港口区域分布的全局性图层,也是基础性图层,包括码头、消防力量、医院等位置和道路、桥梁、河流及其他相关建筑物分布;二是重点港口危险货物企业内部图层,包括库区或堆场内道路布置、设备设施分布、建筑物位置等相关信息。

区域性港口空间信息系统结构如图4所示。

图4港口空间信息系统结构

3系统功能实现

建立区域性港口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系统是为了加强港口区域内重大危险源的日常管理,同时也是为了提高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在事故状态的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基于以上目标,港口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系统应实现以下基本功能。

3.1日常监管

在建立完善的港口重大危险源综合数据库基础上,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可依托港口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系统,强化港口危险货物作业企业的日常监管,提高安全监管效率。在港口重大危险源日常监管方面,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港口企业基本信息管理及查询、港口重大危险源辨识及基本信息管理及查询、港口危险货物基本信息管理及查询、港口危险货物作业的安全检查和现场监管等。

3.2作业现场监控

随着工业电视监控系统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港口建立用于码头装卸作业监控的闭路电视监控系统(CCTV)。港口将CCTV系统纳入港口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系统,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实现港口重大危险源作业的远程监管和事故现场的实时显示,极大地提高系统的实用性。

3.3危险货物作业申报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港口企业在进行危险货物港口作业前,应向港口行政管理部门进行作业申报。在港口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系统中实现危险货物作业申报功能,能极大地改进危险货物作业的安全监管手段。

3.4事故模拟功能

港口储运的危险货种多属易挥发性物质,多具有易燃、易爆性及不同程度的毒性危害。一旦发生危险物质泄漏事故,所形成的蒸气会在空气中扩散,造成环境污染,损害泄漏场所及其附近人员的身体健康,还可能引发蒸气云爆炸事故。

3.5应急决策支持

事故应急决策支持模块是针对港口重大危险源事故的应急处置,集成系统相关基础信息、视频监控、事故模拟和应急资源调度,制订应急处置方案,以达到快速反应、科学应对的目的。应急决策支持模块主要功能包括:港口事故单位快速GIS定位、事故企业概况快速查询、危险货物基本特性及消防措施查询、事故企业现场动态监控、港口应急消防力量信息查询子模块,以及事故模拟、疏散路线确定等。

3.6系统维护

系统维护模块主要实现基础数据库的维护、用户权限设置等功能。

上一篇:小学期末试卷卷首语下一篇:七夕活动策划方案珠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