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管理我国林业经济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黑龙江省绥阳林业地区林下经济发展研究

摘要:林下经济是指以林地资源及森林生态环境为基础和根本,利用林下种植、养殖以及采集加工等方式开展的立体复合型经营活动。它通过利用林下和林中的资源、林荫等优势,实现农业、林业、牧业的一体化生产,使资源利用、栽培种植与养殖生产能够循环共生、和谐发展。发展林下经济,能有效增加林业生产附加值,促进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巩固生态环境建设成果,是绿色发展的迫切需求,是提高林场职工与林农收入的重要方式,更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是我国重要的木材输出与供应基地,随着近年来国家对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和停采停伐计划的实施,传统林业经济周期性长、结构单一、产业链小的的弊端也显露出来。国有林区亟需从传统依靠木材发展的方式向新的发展方式进行转型。林下经济作为从前所谓的副业,也将成为林业经济发展和林区收入来源的主要形式。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分析林下经济研究的理论依据以及研究的方向,评述国内外关于林下经济研究的现状,阐述进行该研究时所运用的研究方法。通过实地调查,分析了绥阳林业地区的自然资源和林下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当前主要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包括林菌模式、林下养殖模式、林药模式、林游模式和林下采集加工模式及发展情况进行阐述。运用SWOT方法分析出绥阳林业地区林下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研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如生产个体发展意识不强、生产技术落后、生产规模小、产品的替代性较高、劳动力不足等。最终从绥阳林业地区管理部门、生产和加工企业、林场职工与林农三个角度出发,提出可行性建议:(1)建议绥阳林业局结合林业资源禀赋,科学制定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完善配套扶持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和要素保障,协调金融和保险机构充分发挥作用,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推进产业聚集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大力推进林下经济发展。(2)建议生产及加工企业提升内在动力,提高自我发展意识,完善管理体制,加大技术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品牌建设,创新营销模式,提高市场核心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3)建议林场职工与林农解放思想,提高发展林业经济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加培训指导,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技术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逐渐成长为全能型生产者,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提供新动能。

关键词:林下经济;循环经济;SWOT分析

学科专业: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学位)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林下经济研究现状

1.3.2 国内林下经济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循环经济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3章 绥阳林业地区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3.1 基本情况

3.1.1 自然概况

3.1.2 绥阳林业局情况

3.1.3 林下经济发展主体情况

3.2 林下经济生产模式和发展情况

3.2.1 林菌模式及发展情况

3.2.2 林下养殖模式及发展情况

3.2.3 林药模式及发展情况

3.2.4 林游模式及发展情况

3.2.5 林下采集加工及发展情况

第4章 绥阳林业地区林下经济SWOT分析

4.1 绥阳林业地区林下经济发展的优势

4.1.1 区位交通优势

4.1.2 自然条件优势

4.1.3 生产周期优势

4.1.4 生产成本优势

4.2 绥阳林业地区林下经济发展的劣势

4.2.1 发展意识不强

4.2.2 生产技术落后

4.2.3 劳动力不足

4.2.4 生产规模较小

4.2.5 营销能力较弱

4.2.6 产品附加值较低

4.3 绥阳林业地区林下经济发展的机遇

4.3.1 政策扶持

4.3.2 市场前景广阔

4.3.3 “一带一路”带来的发展机遇

4.4 绥阳林业地区林下经济发展的威胁

4.4.1 产品替代性高

4.4.2 市场信息不对称

4.4.3 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不断提高

4.4.4 物流成本较高

4.5 基于SWOT分析的绥阳林业地区林下经济发展战略选择

第5章 绥阳林业地区林下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基于管理主体——绥阳林业局的建议

5.1.1 制定发展规划

5.1.2 完善扶持政策

5.1.3 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

5.1.4 加速产业聚集发展

5.1.5 加大宣传力度

5.2 基于生产主体——生产和加工企业的建议

5.2.1 提高发展意识

5.2.2 加大科学技术投入

5.2.3 增加产品附加值

5.2.4 强化品牌建设

5.2.5 创新营销方式

5.3 基于生产主体——个体生产者的建议

5.3.1 解放思想,提高主观能动性

5.3.2 加强培训,提高综合水平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单位犯罪制度立法论文提纲下一篇:企业旅游管理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