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企业资金预算管理

2024-06-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何加强企业资金预算管理(精选8篇)

如何加强企业资金预算管理 篇1

摘 要 资金管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资金预算管理更是重中之重,只有抓住资金预算管理这个中心,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措施,疏通资金流转环节,才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关键词 资金预算管理 运行 方针 问题

资金运动是企业的“血液循环”系统,“血液循环”是否畅通,无疑是关系企业“生命”的问题。因此,资金管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资金预算管理更是重中之重,只有抓住资金预算管理这个中心,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措施,疏通资金流转环节,才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一、资金预算管理的现状

1.资金预算管理的基本方针。资金预算管理是由资金预算编制、预算调整及执行跟踪管理、监督考核等三部分组成。(1)资金预算分为预算及月度执行预算,编制采用“以收定支,与成本、费用匹配”的原则,遵守收付实现制并采用直接法编制,同时采用间接法编制以相互验证。以最优的资金成本制定资金使用方案,综合平衡和编制单位的资金总预算。预算侧重于全年资金的平衡与预算,月度执行预算主要用于月度的资金调度与控制。(2)预算调整及执行跟踪管理。即在资金预算执行过程中,当遇到前提条件发生变化时,如业务量增加、业务划转以及出现新的业务时,需要对资金预算进行调整或追加。由预算责任部门提出申请,资金管理部门提出调整意见,实行逐项申报、审批制度。预算必须是最新调整过的预算,以统一口径,做到及时跟踪经营情况的变化。资金流量执行的跟踪管理是在月度执行预算交给资金管理部门后对各部门用款进行监控的重要步骤。(3)对资金预算管理的监督考核是根据各部门现金流量使用的特点,以预算为基准建立指标考核体系,由资金管理部门根据各部门执行预算的实绩,按月、季、半年及进行分析与考核,对预算编制部门考核预算精度,对预算执行部门考核完成情况。

2.资金预算管理的实际运行。为牢固树立资金预算管理意识,根据各部门资金预算,分别将现金流量预算细化到每季、每月、每旬、每周,使预算在不断的变化中与实际接近一致,提高预算的可信度和可操作性。要求各部门上报资金计划(按季、月、旬、周),据此对各部门的日常现金流量进行统筹安排、动态控制,并对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及时反馈。

3.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目前的实际工作中,缺乏资金管理意识,虽然对资金的重要性都认同,但是,仍然缺少资金时间价值观念和现金流量观,缺乏详细的资金使用计划和财务分析方法,在资金的使用和分配上缺少科学性,资金使用随意性较大,不能对资金使用的事前、事中、事后进行控制,致使现金预算误差率较大。按照资金“年预算,月平衡,周调度,日安排”的要求,如何以全面预算管理为基础,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措施,疏通资金流转环节,使财会人员从资金运用项目的单纯“把关”审定变为直接参与,变事后“监督”为立项决策,增强预见性,减少盲目性,加强资金的预算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资金预算管理的问题分析

对以往的资金预算管理工作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应重点解决以下问题:第一,核实资金需要量,降低资金占有率;第二,为资金筹措的数量和动态控制提供依据;第三,加强资金管理的责任制。本着对这三个问题的考虑,笔者认为应该将核定资金需要量和现金预算有机结合起来。为此,应正确认识核定资金需要量和现金预算的不同功能,并创造条件实现二者的结合。

1.核定资金需要量和现金预算的比较与分析。(1)预算的基本作用不同。我国在长期的企业管理实践中实行的核定资金需要量(过去称为“核定流动资金定额”)是通过测算企业流动资金占用总额来计算企业某一项流动资金定额的。企业为了强化自身的资金预算管理必须主动积极地实施资金需要量的核定。在资金的预算管理问题上,对传统核定资金需要量方法应该继续加以巩固、提高。(2)预算的直接目的不同。核定资金需要量是指确定为完成计划期的生产经营任务所必需的资金需要量,它包括目前已经有的占用量和需要增加或减少的占用量的确定,其直接目的是揭示目前占用量与必要占用量之间的差异,为筹集资金提供依据,而现金预算是指确定计划期生产经营任务所带来的现金收入量和现金支出量,其目的在更大的程度上表现为平衡各期现金收支,量力而行。(3)资金的时间不同。现金预算是强化现金收支管理的一个十分强烈的动态管理概念,是一个“发生额”概念,任何实际的现金收支脱离预算在时间上的差异都将会给现金管理造成极大的困难;而资金需要量的核定则基本上是确定一个静态指标,是一个“余额”概念,它通过年初的核定工作,要求各单位在内各期基本上保持这一占用量。(4)预算编制期间不同。核定资金需要量一般是以一个为周期;而现金预算则是以一个为总的预算期,以一个月度为基本预算期,进行统筹安排、合理分解。

2.核定资金需要量与现金预算的有机结合。要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必须以每年年初的资金需要量核定为基本步骤,确定内企业和企业内部各单位合理的资金占用量及内的资金紧缺量,以此资金余缺量作为内筹集资金的基本依据,然后,根据内各期的现金收支情况确定各期的现金预算。

将核定资金需要量和现金预算有机结合起来的资金预算管理方法有两个优点:一是各期现金预算的编制不仅考虑了各期的现金收支情况,而且考虑了资金占用标准,加强了对现金的收支管理和资金占用量的有效控制,这是资金管理中必须同时并重的两点基本要求。二是各期现金预算和资金需要量的核定能够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相互调整。即:各期现金收支必须符合资金占用标准,若不符合,应调整各期收账政策以及成本费用支出预算;资金占用量必须适应于各期现金预算,若不适应,应修订资金占用量标准。

三、大力推广零基预算是解决资金预算管理问题的好方法

企业在编制经营预算时,由于各种特定需要,除了组织全面预算外,还可以针对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某项具体内容,按照其方法来编制预算。在诸多预算方法中,零基预算是相对较为独特的一种资金预算管理方法,它能够针对企业预算中不必要的浪费,解决预算增加容易、减少困难的难题,从而将企业的有限资源进行重点分配、及时改进预算策略。

1.零基预算的特点及其与其他预算方法的比较。零基预算就是“以零为基础编制的计划与预算”的简称,它的基本思想是在编制预算时,对于所有的预算均以零为基点,不考虑以往会计期间产生的费用或费用额,从根本上研究、分析每项预算是否有支出的必要性和支出数额的大小。它和其他预算方法相比较有以下几点不同:(1)出发点不同。传统预算法以现有费用开支数为基础,在现有预算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作增减。零基预算量以零为基点,根据预测的未来业务量和费用额、收益率来确定各种预算水平。(2)传统预算调整法着重从预算金额角度考虑问题,先大概确定预算基数,分析业务活动是为了对之适量增减。零基预算从业务角度考虑问题,按照企业各部门工作的重要程度预算资金,强调为什么开展某项业务。(3)传统预算调整法对新增加的业务活动,一般只单独考虑新增加业务本身的问题,没有与预算的其他业务进行比较,往往预算总额不增加,新业务就不能开展。零基预算把原有业务活动和增加业务活动都看成是整体的一部分,根据整体利益原则,确定新老业务的重要程度,分配预算资金。零基预算编制时,削减原有业务和增添新业务是经常发生的正常情况。

2.零基预算的方法步骤。(1)提出预算目标。在编制预算以前,要根据长远规划,结合市场调查和本企业实际情况,提出当年总体目标和预算设想,并对各个业务部门提出具体要求,在充分酝酿讨论的基础上,提出必需安排的预算项目,并说明其性质、目的,同时,以零为基础,详细提出各预算项目所需要的开支或费用。(2)对所提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将全部提出的费用项目分为必须足额支出的费用项目和可以增减费用额的费用项目,对每一个可以增减费用额的费用项目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以其所得和所耗费进行计算对比结果来评价该预算项目的经济效益,按照成本效益率排列所有预算项目的先后次序,权衡轻重,决定所余。(3)对方案评定等级分配资金、落实预算。企业所属各个预算单位的全部方案需要综合审查,并对各个预算单位所提方案进行分类排列,确定等级次序。根据各个项目分类排队以后,结合企业可供动用的资金来源,将企业可动用的资金在各有关项目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并编制零基预算表。

通过上述对比与分析,可以看出零基预算具有以下优点:一是促使各部门根据预算精打细算,量力而行,提高资金使用效果,特别是通过成本效益分析能使各项工作安排更加讲究实效;二是按照可以动用的财力资源数额,结合项目性质特点和重要程度进行安排,能保证资金使用更加合理;三是根据各种方案安排,使预算同业务活动结合得更好,同时具体工作目标为各部门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依据,也为企业评价全部门的工作效益提供了客观标准。通过分析实际和预算的差异,促使各部门克服不足、巩固成绩,从而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四、结束语

总之,加强和改善企业资金管理是实现管理创新,推动企业管理工作水平上台阶的重要环节。只有真正建立和完善资金管理的运行机制和信息网络,集中管理,加大监督管理力度,才能做到“事先有预算、事中有控制、事后有分析”,才能促使货币资金的良性循环,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本运营效能。

参考文献

[1]周斌.论以现金流量为核心的企业资金预算管理及对策、决策探索,2007. [2]袁海霞.抓住三个环节提高财务资金管理水平.

如何加强企业资金预算管理 篇2

资金预算管理是指基于历史数据, 结合管理经验, 充分考虑到企业当前经营面临的内外部环境, 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 合理预测企业资金需求量并科学分配资金到企业经营的各环节和部门, 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管理活动。资金预算不仅包括静态资金存量的反映, 如资金流入、资金流出、资金盈余或不足, 还包括动态的调整和控制, 如不足部分的筹措方案和多余部分的利用方案等。比单纯地资金需要量的预测, 更能真正动态地反映企业资金余缺, 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

企业资金预算管理是企业资金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对资金需求量较大的能源企业来说, 做好资金预算管理能够有力地维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有以下几方面意义。

首先, 从资金预算本身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来看, 实施资金预算管理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降低企业财务风险。资金预算管理要求对资金的使用进行全程监控, 保证做到各个部门资金使用和各项工作资金投入与产出都按照预算进行, 符合成本效益对等原则, 这就提高了对资金的内部控制, 控制了经营和投资的超预算行为, 增强了责任意识, 规范了货币资金和金融风险管理。尤其在全球性金融危机之后, 市场竞争更加残酷, 风险防范已成为企业管理所努力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通过资金预算将每一笔资金的来源和去向都做出明确的规定, 对不同的筹资渠道、筹资方式进行分析比较, 权衡筹资成本和承担的风险, 可以优化资金结构, 合理配置资源;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 又可以提高资金利用率, 避免资金的无效使用, 提高投资报酬率。

其次, 从整个煤炭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 煤炭企业集团当前正处于快速扩张的发展阶段, 为了在激烈的煤炭行业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企业既要维持好现有矿井的经营状况, 以提供足够的运营动力和发展支撑;另一方面又要关注市场动态, 抢占潜在市场份额, 加强外部资源扩张, 购买探矿权、采矿权。无论是已有矿井的改建、扩建, 还是发展新矿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为适应市场竞争, 各条煤基产业链需要向多元化发展, 发掘市场潜力;为满足国家和社会对环境安全的要求, 履行安全生产义务, 需要购置安全实施, 完善防御体系等, 所有这些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因此怎样多渠道获取资金, 满足发展需求;如何有效地运用资金, 防范资金链条断裂的风险, 已经成为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议题。而做好资金预算, 通过资金预算进行现金收支平衡, 找到经营预算和资本预算的归集点和平衡点, 恰当地防止财务风险, 可以很好地实现企业上述发展目标。

二、能源企业资金预算管理现状分析

从能源企业管理整体来看, 资金预算管理推行时间比较短, 还存在很多需要完善改进的地方, 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资金预算管理意识不强, 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

很多能源企业领导层在实际操纵企业运营时, 可能会出现迫于市场竞争压力看重产量和规模, 而忽视企业管理研究的倾向。对资金的要求限于满足发展之需, 认为“投入才有回报”, 却不关心投入之后的结果, 对资金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 效益目标难以实现。预算管理作为一种比较先进的管理方法, 要求管理者和企业执行人员都要有较高的素质, 熟悉预算管理的流程和要点, 能够采用适当的手段来进行预算工作。从目前企业管理来看, 实行资金预算管理的企业, 制度贯彻地并不彻底。在编制形式上, 并没有单独编制资金预算, 是与经营预算混合在一起, 预算科目的设置不规范, 不能服务于企业发展。在编制内容上, 预算编制不讲究时效性和实用性, 缺乏客观性, 多以历史指标值为基准, 缺乏反映未来预测的指标值, 预算的实质性作用体现不出来。在编制方法上, 多沿袭传统的财务核算方式, 缺少财务管理的意义, 预算的滞后性严重影响到其对企业发展的导向作用。

2、组织结构设置不合理, 职责划分不明确

资金预算管理要求组织机构纵向一体化, 相互衔接, 以公司整体利益为中心, 各部门之间密切配合。由于对资金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尚不足, 虽设有资金预算管理委员会, 但多数未得到应有的权限和尊重, 受制于其他部门的现象严重, 其职能效用被视为可有可无, 委员会人员工作热情极低。由于机构设置的不合理, 直接导致责任划分的不明确, 多重管理和无人管理的现象同时存在, 责任和权限不对称问题突出, 最终影响到预算编审的科学性、可行性和监督预算执行情况的严肃性。

3、预算管理制度不完善, 缺乏执行力度

很多企业预算管理制度形式重于实质, 或为了赶时髦或为了应付管理机构检查制度推行情况, 整个制度体系缺乏严密性、完整性和科学性:资金预算的编制不能体现企业业务开展的实际情况, 甚至会面临企业运作因资金预算的编制不合理而受到限制的困境。预算执行难度大, 缺乏力度, 一方面是因为预算标准缺乏弹性, 失去了可执行性, 无法应对突发事件;另一方面是因为企业对资金预算执行、控制和调整未纳入管理流程, 只管前期编制, 不问后期反馈和改进, 久而久之, 助长了执行人员的懒惰心理和部门操作责任人的轻视态度, 资金预算对实际行为的预控作用严重削弱。

三、完善资金预算管理对策

鉴于资金预算管理对能源企业发展的重大贡献, 考虑到现行预算管理制度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为完善资金预算管理, 本文提出的对策建议如下。

1、强化预算管理意识, 打造专业管理团队

完善资金预算管理, 首先要端正态度, 正确认识预算管理的地位和重要性, 将其视为企业战略管理的组成部分, 借助管理层的权威从上至下贯彻落实预算管理制度。还要加强专业技术团队的打造, 在全企业加大预算管理制度宣传力度, 获得良好的群众基础, 为预算的顺利进行做铺垫。为制度的学习和理解创造条件和机会, 召开传达会议、不定期培训和定期考核, 培养责任心强、有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管理人员, 要并求所有操作人员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担当起执行资金预算管理的重任。

2、采用科学的编制方法, 实现动态预算管理

由于企业在编制经营预算时不仅要实行全面预算, 还必须考虑到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某项具体内容, 比较诸多预算方法, 本文认为较先进的编制方法有三种:第一是零基预算。此方法在编制预算时, “一切从零开始”, 不考虑以往会计期间产生的费用, 从根本上研究、分析每项预算是否有支出的必要性和支出数额的大小的合理性。在综合评价每项费用做出合理规划后, 可以减少企业预算中不必要的浪费, 解决预算增加容易、减少困难的难题, 制止了企业费用日益增加而收益不同步的恶习。第二种是滚动预算。依据时间编制年度现金流量, 随着业务的进行, 不断调整更新年度预算编制, 使企业预算保持固定期间范围。可见滚动预算有助于企业管理当局从动态中把握企业的未来, 使各级管理人始终保持对未来12个月甚至更长远的生产经营活动作周详的考虑和全盘规划, 也给企业基层人员及时提供工作指导。而且动态不断地调整与修订, 使预算与实际情况更相适应, 有利于充分发挥预算的指导和控制作用。第三种是更为现代的ERP理念下的预算模型。ERP又称为向零缺陷趋近的管理方法, 核心观点是“正确的时间, 生产正确数量的正确产品”, 要求在预算期内归集业务流程中所有可能的现金流入、流出量;根据现金流入、流出的可能性归集数据, 为企业提供准确可靠的控制数据。借助ERP管理软件平台为运用预算控制经营的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使得预算更科学和具有可行性, 促进了管理目标的实现。

当然, 三种方法也有各自的缺点。比如零基预算需要每年对每个项目进行重新考核, 工作量较大;而ERP操作系统对工作人员的应用能力要求较高, 可能短期内不能迅速达到管理要求。所以在实际运用中, 企业应根据发展情况对方法进行选择, 做出调整或配合使用, 以收到最好的操作效果。

3、合理设置部门和人员, 权责划分清晰

充分调动部门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使其明确自己在资金预算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是资金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的保障。有充足的人力和物力的企业可以单设预算管理委员会, 设定专职专员来落实整套管理制度。条件有限的企业, 最基础的也应在财务部设专岗进行管理和监控, 要求其他部门配合协助预算管理工作, 而且财务部应作为一级预算管理的考核管理部门, 负责对全企业的年度、月度预算指标的分解、落实、考核、分析及调整等工作;并根据归口管理的原则, 制定预算控制指标, 明确权利和责任, 做到“事事有人管, 人人有事干”, 同时加强考核力度, 奖惩分明, 监督经济责任的落实, 保证预算管理制度的切实贯彻。

4、完善预算管理制度, 配合资金预算管理

能源企业一般规模较大, 尤其在多元化发展战略指导下, 其业务范围更是涉及众多领域, 要想真正发挥预算管理的作用, 必须做到“事先有预算、事中有控制、事后有分析”, 因此须完善各个预算细节上的管理制度, 扩大现有预算管理范围, 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而不应该只是局限于资金预算管理。因为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涉及到企业运作的各个方面, 只有在突出资金预算在各级预算管理中的核心地位的前提下, 同销售预算、生产预算等管理项目结合起来, 形成一个全面、系统的管理过程, 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预算管理的效用使企业受益。

参考文献

[1]薛军:对企业资金预算管理的探讨[J].河北冶金, 2005 (5) .

[2]姜亮:加强资金预算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J].财经界, 2009 (1) .

[3]柯明:企业资源规划中的现金预算实用模型[J].中国流通经济, 2008 (8) .

[4]郭立杰:淄矿集团的资金预算“分块”管理[J].企业管理, 2009 (9) .

[5]朱昊:煤炭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J].煤矿现代化, 2005 (5) .

试论如何加强资金预算管理 篇3

关键词:资金预算 以收定支 零基预算

0 引言

资金的预算管理是各单位财务部门为实现资金的合理支出而做的财务预算工作。在融资难、融资贵的市场环境下,科学合理的资金预算可以保证各单位发展所需的必要资金。在资金预算管理过程中,必须采取严谨的控制措施,提高资金预算管理的科学性,既要保证各单位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又要合理降低资金的使用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为各单位的健康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1 现阶段资金预算管理工作的基本情况

目前资金预算管理工作主要由资金预算编制、预算调整及执行跟踪管理、监督考核这三部分所组成。

1.1 资金预算根据时间跨度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年度预算和月度执行预算,在编制时一般遵循“以收定支,与成本、费用匹配”的基本原则,用直接法编制,但要结合间接法编制进行相互验证。降低资金成本,设计合理的资金使用方案。年度预算要以全年的资金平衡为侧重点,月度执行预算要注重月度的资金调度与控制。

1.2 预算调整及执行跟踪管理。资金预算效果的好坏,还依赖于具体的执行情况,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步伐很快,市场机会转瞬即逝,当单位面临的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时,需要迅速做出应变反应,涉及到资金增加或减少时,需要资金预算部门提出相关申请,再由资金管理部门给出资金调整意见,做到预算资金的合理有序调整。同时还要对月度资金流量的相关变化实施动态跟踪管理,发现异常情况的及时向上级资金管理部门报备。

1.3 监督考核是资金预算管理工作的后期任务,任何工作的落实都需要监督考核加以督促。通过设计一定的资金预算考核评价指标,定期组织各部门进行资金预算的自查,依照考核评价指标,分析各个不同部门资金预算工作的落实情况。

2 现阶段资金预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2.1 预算的编制方法不够实用灵活,太过模式化。预算编制是单位实施预算管理的基础,是整个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各单位运用何种方法编制预算,对预算目标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也决定了预算的实际运行效果。目前我国的多数单位在实际编制预算时采用增量或减量预算编制方法。在实际编制过程中没有更多的考虑不同部门、机构的具体特点,也不能很好的在各单位整体的战略框架内编制预算,有些预算目标设定的过于模式化,而在实际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操作性不强,也不够灵活实用。

2.2 预算松弛。由于编制的各部门之间的具体目标存在较大差异,会导致执行过程出现一定的分歧和利益冲突,这些问题就会使得预算的整体目标出现松弛,影响了单位资金预算管理的作用发挥。

2.3 资金预算管理的控制和考评机制不健全。资金预算管理的控制和考评机制是保障预算顺利执行的监督机制,但是在现阶段不少单位内部,往往过于看重资金预算管理的编制工作,而对于后期预算的控制监督和考核评价体系没有相应的部门具体负责,在这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较少,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控制考核评价体系。

2.4 设定的预算准确度要求过高,不符合实际。一些单位在设定预算目标时,对于预算准确度的要求往往过于偏高,不符合实际的行业预算标准。而且过于高的预算标准本身就是费力不讨好的工作,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业务的发展、市场的变化瞬息万变,任何领域的要素变化都可能会导致单位对预算资金的需求发生变化,从而引起设定的预算标准发生较大偏差。

3 加强资金预算管理的对策分析

3.1 提高资金预算管理的实际效果。通常来说资金是单位发展的“血液”,各单位的技术创新、业务拓展、市场开发、人员培训等方方面面都需要资金。如何有效的为单位的发展安排合理的预算资金是财务部门实施资金预算管理工作的重点。在经济发展逐渐转型升级的现代社会,各单位面临的市场环境也日趋复杂,这就对单位资金预算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设计科学、安排合理的资金预算是单位有效利用资金,降低融资成本的重要措施。可以通过如下手段切实提高资金预算管理的实际效果。

第一,合理设定资金预算管理的时间尺度。时间尺度的设定要符合单位的实际发展情况,大型单位集团要有中长期资金预算规划,按照一般的标准,一年以上的资金预算即为中期预算,长期预算则在三年或五年以上,对于中小型单位来说,近期资金预算规划,显得相对重要。这就要求单位财务部门的资金预算管理负责人要根据自身各单位的实际情况,设立合理的资金预算时间尺度。第二,统筹协调各部门共同参与,减少内部利益分歧。单位的各个部门之间,可能会在资金预算的管理策略、资金分配方面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这就需要单位的整体资金预算管理要统筹协调各部门的不同目标,共同协调资金预算管理问题,在保障各单位整体预算目标的前提下适当兼顾部门利益,减少内部阻力。第三,建立预算变动报告及预算执行情况反馈机制。在单位的实际运作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偏离预算的资金使用情况,这就需要有一套合理的资金预算变动报告机制,在遇有较大金额的资金预算变动时,要及时提出申请,并提供相关书面材料。各单位的财务部门要定期报告相关预算的执行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提交问题报告。同时,要求各个部门定期反馈预算执行的实际情况,根据实际落实情况,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完善相关预算管理制度,切实提高各单位的预算管理效果。

3.2 加强成本预算管理,提高各单位经济效益。作为各单位来说,要提高成本预算管理的投入,保证成本预算管理的质量,成本控制在资金预算管理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加强各个生产环节的成本管理,应在全面二级核算的基础上,深化、细化班组核算,推行全面成本预算和目标成本管理,具体情况如下:endprint

第一,加强各单位的成本预算,强化目标成本管理。为了加强对预算工作的组织领导,各单位应成立预算管理委员会实行统一管理。在一定的会计期限内预算管理委员会要定期召集生产、销售、计划、财务等部门,根据上级下达的相关指标,结合本年实际编制来年的生产计划、销售计划,预算委员会办公室再根据相关计划编制来年的成本预算,报各单位预算管理委员会讨论、审定,然后将成本预算逐项进行分解,并建立相配套的考核办法。第二,加强经济活动分析,及时跟踪预算执行情况。预算指标一经下达,不得随意更改,为了及时了解预算执行情况,以及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应建立定期预算分析和报告制度,每月组织生产经营、计划、财务等部门对本月、年累计预算期工作量完成情况、成本费用控制指标完成情况、利润完成情况、财务情况、现金流量、市场需求价格变动趋势进行分析,将预算执行结果与预算数据对比,找出差异并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对发现的突出问题,进行专题分析。

3.3 加强绩效考评,保证预算的全面实施。绩效考评是对资金预算管理实际效果的评价与反馈,通过对年度、季度、月度预算执行情况的定期考评,及时发现偏离预算的情况,对于和预算资金偏差较大的资金流动,需要及时报备相关财务负责人员。月度绩效考评要结合季度、年度考评,保证资金预算管理的长期稳定,提高预算资金的利用效率,保证预算落实效果。

3.4 提高对预算管理人员的激励水平,要有必要的负向激励措施。各单位的预算管理部门是很重要的机构,其预算质量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单位的整体效益,这就要求预算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对本职工作负责,各单位要提高对该部门工作人员的激励水平,激发优秀员工的创新热情,务实工作,提高预算的准确程度,而对于出现较大工作失误的员工要采取必要的惩戒措施,做到赏罚分明,公平对待相关责任人。设计良好管理科学的激励机制对于优秀的员工来说可以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而对于工作失误的员工也能起到警戒督促作用,尽可能的减少工作失误。

4 结束语

总体上来看,现阶段我国各单位的资金预算管理水平还不高,与西方国家的各单位预算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在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的今天,我国各单位要想尽快提升资金预算管理的质量和效果,必须从实际出发,找到阻碍资金预算管理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学习和借鉴优秀公司的预算模式,结合各单位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更加有效合理的资金预算管理模式,为各单位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张一平.资金管理整体定位与效率统一的视角思考[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2).

[2]尹学忠.加强各单位资金预算管理的探讨[J].当代经济,2010(04).

[3]毛永慧.对集团公司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之我见[J].中国高新技术,2008(23).

[4]张红玲,韩冬梅.浅谈加强各单位资金管理的几项具体措施[J].财政监督,2007(08).

[5]徐万忠.浅谈各单位全面预算管理[J].时代经贸(中旬刊),2008(S8).

如何加强企业资金预算管理 篇4

一、结余资金成因分析

预算单位结余资金大幅度增长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财政预算管理不够科学不够精细

--------预算编制不够科学。一是财政部门对基本支出预算安排一直沿用基数加增长的分配方法,结果是部门基数部分基本不做调整,同时部门又极力争取新增财力,是部门预算与预算单位的实际情况不符,以致有的单位基本支出年终用不完。二是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编制出入大。主要愿意是:一方面,主管部门专项资金种类繁多,缺乏系统 规范的项目计划,为满足“预算控制数”和争取资金的需要,高额编制预算,结果是部分项目不能实施或宽打窄用;另一方面,财政部门由于没有建立起来各部门滚动项目库,每年安排项目支出预算时,有的无法落实到具体项目,或者安排了支出却来不及执行。这些情况造成了大量项目结余。三是由于对非税收入收费情况的精细化管理不够,在预算安排上,非税收入没有做到完整、准确纳入单位的部门预算,没有形成真正意义的“综合预算”,造成非税收入多的部门单位形成大量的年末结余。

--------预算外资金收支“挂钩”的管理办法存在弊端。目前,伊犁州对预算外资金基本采取“专户存储”,并编入单位部门预算的管理办法,这种办法虽然有利于调动部门加强预算外收入管理和执收的积极性,但由于其实质上仍然是收入“部门所有”、“谁收谁用”,财政统筹作用很弱。此外,财政监督检查力度也弱,对预算单位上缴财政的预算外收入是否应缴尽缴等情况无法核实。

--------预算执行力度不均衡加速了单位结余的形成,在预算执行上,一般是坚持基本支出按月平均执行,项目支出按施工进度拨付。但是受项目建设前期准备、季节性施工、项目跨建设、项目资金不能再同一里全部结算完,而项目支出预算又是一次性安排的,因此年终形成专项资金结余。另外,财政部门下拨资金一般是前紧后松,一些项目资金甚至到了第四季度才下拨,只是预算单位因资金到位完无法及时支出。--------预算执行与编制的反馈机制不健全,结余资金监督缺失,按照项目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对连年长期不使用的或项目已完工的结余资金,财政部门应收回重新安排。财政部门由于对预算单位的项目支出缺乏动态跟踪了解,且资金使用情况反馈机制又不健全,因此对事业单位基金、专用资金的情况基本不掌握,长期以来,对已完工项目结余资金基本没有收回处理,这种预算执行与预算编制的长期脱节,也是形成单位结余年年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预算单位财务管理不够规范。按照制度规定,事业基金作为资产净值或基金结余,应用于弥补以后收支差额,比如在确定年初预算时出现资金缺口,单位应直接安排一部分事业基金来弥补。但部分单位遇到这种情况时,不是动用滚存的事业基金,二是要求财政追加预算,只是事业基金年年结转而形成长期结余。另外,预算单位在实际支出时先用财政资金支付,尽量保存来自其他渠道的收入(如捐赠收入、国有资产出租出借收入等),也成为单位资金结余的因素之一。

二、加强结余资金管理的措施与建议

(一)加强制度建设,构建结余资金监管的长效机制。解决结余资金问题,法规制度是关键。通过建立健全结余资金管理制度,加强对预算单位结余的监管,才能实现控制结余、减少结余和消化结余的目标。一是要建立预算编制同结余资金管理的挂钩机制,要加强对预算单位当年财政性资金结余情况的分析,将结余情况尽快反馈到预算编制环节,从而增强新预算编制的准确性。财政部门要出台具体操作办法,包括预算调减,决算调整和总会计

调账等具体处理方法,便于预算单位在编制部门预算时就将结余资金编入支出预算,也便于将已完成项目结余资金收回国库。二是制定项目资金预算安排与执行进度挂钩。对跨实施的预算项目,如果预算执行进度明显迟缓,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要认真查明原因,必要时应核减以后项目预算,并对形成的结余资金报请同级政府同意后由财政部门统一调剂使用。三是改变以往年终结余资金自动结转的传统方式,实行单位上报,财政审批的结余资金管理办法。

(二)继续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健全动态监控机制,全面掌握单位资金结余情况。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建立和完善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逐步将监控范围扩大到所有财政资金和全部预算单位,对财政性资金运作进行全程监督,做到事前、事中有效控制,事后跟踪问效,提升资金玉镯透明度和使用效益。二是认真落实《财政部关于将按预算外管理的收入纳入预算管理的通知》的规定,将原预算外资金纳入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范围。细化预算编制,建立综合预算,统筹预算内外资金,控制结余增加。三是严格禁止零余额账户向单位实用账户转款,核实事业结余分配基数,控制财政性资金结余规模。

(三)加强预算执行监督,提高预算执行的责任意识。一是要调动主管部门参与预算执行监督的积极性,强化基层预算单位的预算执行责任意识,规范财务管理行为,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二是要夯实预算单位财务核实基础工作,加强监督检查,促使预算单位严格按照财务制度规定就行账务处理,杜绝基本支出、项目支出互相挤占以及虚列支出等问题的发生。三是加大对预算单位事业基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合理利用事业基金结余安排单位部分支出,减少单位结余,减轻财政负担。

如何加强企业资金预算管理 篇5

促进丽水工业经济发展

国企处课题组

撤地设市以来,市委、市政府确立“三市并举”发展战略,并首次把“工业强市”融入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我市合力兴工氛围不断加强,各级政府陆续出台各类企业扶持政策,积极推动企业技术改造,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为我市工业提前完成“十五”发展目标,经济发展跃上一个新台阶奠定扎实基础。据统计,从2001年至2004年底,我市各级政府安排各类工业企业扶持资金(含外贸,下同)约32128万元,向省级、中央争取扶持资金约12487万元,共计44615万元。为加强企业扶持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丽水工业经济发展,今年我们就我市企业扶持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我市工业企业扶持资金基本情况

(一)资金设置情况。

我市现有的企业扶持资金主要包括中央、省级、市县(区)三部分。

1、中央扶持资金主要有5项: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中央机电产品与高新技术产品技术更新项目贷款贴息、出口机电产品研究开发资金、国家技术产业项目技术研究与开发奖金、产业技术成果转化项目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

2、省级扶持资金主要有16项: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财政专项资金、技术创新项目和纳米材料专项资金、节能专项资金、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清洁生产项目财政专项资金、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财政补助(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财政补助资金(科技局)、中小企业专项扶持资金、信息产业电子财政专项补助资金、省重点技改项目财政补助资金、中药现代化专项资金、专利专项资金、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专项资金、参与西部大开发财政贴息资金、欠发达县(市)出口商品贴息、机电产品出口业绩突出企业奖励(前五名)、外经贸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专项补助资金。

3、市、县(区)的扶持资金有10类33项,主要是:技术改造资助、技术创新奖励(3项)、管理创新奖励(5项)、企业发展奖励、企业上市奖励(2项)、外贸出口奖励(17项)、专利资助、企业信息化资助、工业园区建设奖励、园区新办企业奖励。

(二)资金使用取得的成效。

由于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扶持政策,逐年加大对工业企业支持的力度,通过财政专项资金的引导和鼓励,我市工业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促进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有力地推进了我市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

1、财政专项扶持奖励资金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有力促进了我市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台阶。我们对市直47户重点扶持企业(不含纳爱斯和新办企业)近三年来有关数据进行了调查,调查资料显示:①企业规模稳步壮大,截止2004年底47户企业资产总额为20.95亿元、所有者权益总额为7.25亿元、职工人数为9378人,比2002年分别增长64%、56%、30%,年平均增幅达28%、25%、14%。2004年底,比2002年底7218人增加2160人。②企业收入大幅增长,200447户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3.82亿元,比20028.5亿增加5.32亿元, 增幅达62.5%,年平均增幅达27.5%。③企业效益大幅提高,200447户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24亿元,比20020.61亿增加0.63亿元, 增幅达105%,年平均增幅达43%。④固定资产不断增加,截止2004年底固定资产合计8.44亿元,2002—2004新增固定资产投资达5.63亿元。⑤社会效益明显提高。2004上缴税金总额5631万元,比20023628万元增加2003万元, 增幅达81%。

2、财政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快了我市企业技术改造的步伐,成为企业技改的助推器。由于采取有效措施支持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有力地调动了企业技改的积极性,“十五”期间全市企业技改无论是总量、规模或者是项目的档次以及取得的成效方面都大大超过“九五”期间。2001-2004年全市专项用于企业技术改造的扶持资金、贴息等共计达9134万元(不含纳爱斯专项扶持8291万元),占同期财政扶持工业扶持资金总额的28.4%(含纳爱斯为54%),同时充分利用省委17号文件有关扶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政策,努力发挥政策效应,四年来全市向省级争取技术改造贴息共计3766万元,用于企业技术改造。由于连续不断加大对企业技改扶持力度,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如纳爱斯集团2002-2004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3.25亿元,完成了纳爱斯工业园区的整体建设,遂昌县元立集团完成了年产20万吨各类金属制品生产线,遂昌县凯恩投入2亿多元完成占地300亩的凯恩特种纸高科技工业园前三期工程的建设。

3、财政专项资金有效发挥了“抛砖引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使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我市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已取得明显的成效。如纳爱斯集团2002企业利润额为1.29亿元,2004为2.37亿元,年平均增长35.5%;上缴税金合计20021.37亿元,2004度年为1.81亿元,年平均增长15%;2004年底该企业资产总额达22.69亿元,所有者权益总额达11.92亿元。

总之财政对工业的支持,既促进了工业发展,又大大增加了财政收入,基本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二、企业扶持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政策点多面广,存在撒“胡椒面”现象,影响资金使用效益。一是各级政府通过各部门(财政、科技、外贸、发改委、经贸委等)管理兑现的扶持资金项目高达50多项(其中市级33项),内容涉及促进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由于项目多,申报程序繁多,不仅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而且就企业来说,扶持支持力度却不大,给企业有每年政府“排排座,分果果”的感觉,难以达到促进企业积极发展的目的。如2004年我市共向省级、中央争取扶持资金项目20多项,受扶持企业户数近300户,获得扶持资金总额仅3000多万元,平均一户企业享受仅10万元;市直2004年安排扶持资金52家992万元(不含纳爱斯),平均每户企业19万元;二是各级政府重复设置相同扶持项目,而且分别由不同的部门管理,造成“一个项目,多头拿钱”情况时有发生,从而影响扶持资金公平性和使用效果。如对高新技术开发项目中央、省发改委和省科技局每年都安排财政补助;对企业技术中心、ISO9000质量标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ISO18000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等,各级也安排有不同的补助。曾有位部门同志笑言,天晓得一个企业享受的扶持资金到底有多少。显然扶持资金的这种多头管理,既不利于扶持资金的管理和问效,也难以发挥扶持资金的最大使用效益。

(二)部分扶持政策不符国际贸易规则,政府日益面临“反补贴”调查风险。我国加入WTO已近5年,中国成为反倾销调查的全球“重灾区”。但随着2004年加拿大等国针对中国烧烤架和复合木地板等发起的反补贴调查,作为三大贸易救济措施之一的反补贴也开始影响中国对外贸易。反补贴是世贸组织规则允许的各国为保护本国产业而采取的三大贸易救济措施之一,反补贴调查应诉以政府为主体,它不仅针对政府的出口补贴,还针对政府的生产补贴。2004年,我省企业开始遭遇第一次反补贴诉讼,某生产钢制紧固件的出口企业由于遭到反补贴调查,被迫退出国外大部分市场,损失惨重。这是由于目前在我们企业的扶持政策中,不但包含WTO规定应禁止的出口补贴(红灯),如直接与企业出口数量挂钩的补贴和奖励,还包含一些WTO规定进口国可以起诉的生产补贴(黄灯),如专向性补助和税收优惠。这些政策短时期能对地方企业发展起到重大作用,长期却会对企业加大开拓国际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带来严重隐患。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陆续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中国可能遭遇的国外反补贴调查将会越来越多,企业扶持政策迫切需要按照国际贸易规则进行调整。

(三)财政扶持资金在发挥激励作用的同时,不同程度存在企业奖励大于企业贡献的“倒挂”现象。一些企业发展缓慢,经营业绩多年没有增长,税收贡献低下,甚至经常处于亏损状态,却可以连年获得扶持资金资助。调研中我们发现有市直某企业2002-2004年获得扶持资金总额达86万元,其经济指标2002年销售额为511万元、2004却已降为385万元,三年来的纳税总额仅为4万元,而且连年亏损,亏损额累计达88万元,甚至还有企业在获得扶持资金不久即告破产的个案存在。这样的企业却可以获得政府奖励,明显与政府安排企业扶持资金发展地方经济、涵养财源的初衷相违背。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国务院规定不允许地方财政扶持奖励与企业税收贡献挂钩,所以目前企业扶持政策大多对被扶持企业财政贡献指标不设限定条件;二是与我们的扶持政策制订尚不完善有关,如不论企业处于什么发展时期,不论企业是先进产业或落后产业,不分是否高能耗或资源利用型企业,不分是否环保企业,只要做了“规定动作”,就能得到奖励,难以体现政府的产业、税收倾向。如果长此以往,扶持资金调整产业结构、涵养财源的功能将受到逐渐削弱。

(四)对企业扶持资金使用效果长期缺乏跟踪,存在“重分配、轻管理、轻绩效”现象。一直以来,各级政府资金管理部门过于关注企业扶持资金支出分配,却忽视资金的管理和绩效跟踪,虽然近几年随着公共财政体系的逐步建立,各级政府对财政支出管理逐渐加强,但对企业扶持资金的管理和问效,依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追踪问效的考核机制。从全市“十五”期间财政安排企业扶持资金管理问效情况随机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得到财政支持的中小企业财政资金效益不尽如人意,企业各项经济指标增幅多年徘徊,典型的有缙云县去年安排的腾马竹业、新丰木业两家企业的技改项目,安排了技改专项扶持资金达45.3万元,但由于产品、市场及企业内部管理等原因,两家企业分别只生产了几个月就停产至今,财政资金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益。据了解,到目前全市尚没有一个县市出台专门的企业扶持资金跟踪问效办法,有近50%的县市没有建立企业扶持资金管理办法。加快企业扶持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建设,切实提高企业扶持资金使用效率,减少财政支出浪费,已是刻不容缓。

(五)企业在资金使用上仍存在不规范现象。一是企业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据对市直48户重点扶持企业的调查,发现有4户未设单独财务制度和专职财务人员、9户企业没有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占调查户数27%,其中包括个别年销售收入在2000万元左右的企业。这些企业财务管理的不规范,直接影响到财政扶持资金规范使用;二是部分企业未按规定用途使用财政扶持资金。一些企业通过的各类认证、获得的名牌产品等称号在财政奖励到位以后,并没有将资金应用于生产管理,而用于工资支出;有的企业取得技术创新、技术中心奖励资金不专项用于技术研究与开发,而用于管理支出。

三、加强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益的建议

(一)正确认识我市欠发达地区实际,充分发挥财政扶持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完善企业扶持资金政策。

我市属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方财力有限,财政收支矛盾还十分突出,企业扶持资金的安排还面临较大的困难和压力。所以必须将扶持资金“好钢用在刀刃上”,充分发挥财政扶持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一要政策导向清晰化。据统计,我市98%企业属小企业,小企业成长关键在于市场竞争力,竞争力必须依托自主创新。作为欠发达地区,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必须要做到增量和提质并举,既做大经济总量,又提升产业层次。所以政策导向上要清晰化,要围绕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创新做“文章”,鼓励企业做强做大,带动地方经济快速、稳定、可持续发展。二要奖励设置重点化。根据各类扶持项目扶持资金使用效果,围绕扶持政策主要导向,对繁杂的奖励项目设置进行认真清理、甄别,减少一些扶持没有效果或效果不明显的项目,突出对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类项目的重点支持,并提高奖励额度加大扶持力度,努力改变“撒胡椒面”式的扶持方式。三要设立扶持资金申报“绩效门槛”。根据申报企业以前获得扶持资金绩效情况,对上达不到资金扶持效果的企业,暂停资金申报一年;对连续两次绩效跟踪达不到资金扶持效果的企业,暂停资金申报五年。通过“绩效门槛”,筛选掉绩效差劣的企业,增加绩优企业的扶持面,从而在整体上提高财政扶持资金效果。

(二)积极探索建立企业扶持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努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企业扶持资金绩效评价,是指运用科学的指标体系和合理的评价标准,对扶持资金使用绩效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判断,并将评价结果作为资金扶持的主要依据,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长期以来,由于财政支出范围广泛,再加上支出绩效呈多样性的表现特点,既有可以用货币衡量的经济效益,还有更多的无法用货币衡量的社会效益,而且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长短期效益,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财政部门一直无法采取一种比较准确的办法,来对财政支出进行衡量。突破这一“盲点”,恰恰是减少资源损失浪费、提高效率的关键点。一要建立重点企业资料数据库,通过月报、年报等形式,充分掌握被扶持企业各类基础数据资源,逐步实现数据信息化管理,为最终建立绩效评价项目库、标准库打下基础;二要明确绩效评价的对象、内容和范围,规范企业扶持资金绩效评价的程序和行为,保证绩效评价工作规范、协调、有序进行;三要完善(企业扶持)财政资金绩效跟踪办法,除对经济效益指标进行考核外,增加社会效益(就业人数、公益支出等)、生态环境效益(污染物排放等)和循环经济(节电、节水、节能)等指标,努力提高考核指标科学性、合理性;四要根据企业扶持资金绩效评价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操作难度大特点,采取“先易后难”的原则,先在企业技术改造资助项目中重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项目进行绩效评价试点,循序渐进,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建立企业扶持资金绩效评价体系。

(三)加强企业扶持资金申报、支出、使用管理,建立健全企业扶持资金管理办法。

一是建立健全企业扶持资金管理办法,明确资金使用对象、内容和扶持办法,规范资金支出程序,规定资金使用范围和财务处理方法,强调违规处罚办法,努力使扶持资金支出达到公开、公平、高效;二是加强扶持资金申报管理。首先要加强对企业申报材料的审核,严格审核企业上报材料,确保材料完整无误,做到复印件与原件核对一致、财务数据与财务报表核对一致、财务数据与企业账簿核对一致,缴纳税收数必须取得税务部门的证明;其次在企业申报扶持资金项目时,要求必须填报该项目是否申报过其他项目扶持或在其他扶持资金项目已享受扶持数额,防止同一项目多头享受;最后要求企业出具声明书,承诺对不按规定要求如实提供申报材料的,将自动放弃该项目的申报,如扶持资金已拨付应及时上缴财政部门,并自愿接受有关部门的处理等,增加对企业的自身责任追究;三是加强企业扶持资金支出管理。按照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明确与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做好对各部门提出的资金使用方案审核,严格按照支出程序履行扶持资金支出审批程序;四是加强对企业扶持资金使用管理。通过座谈、培训、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提高企业对财政资金使用的正确认识,同时财政、审计等有关部门要不定期对有关企业进行资金使用情况抽查,监督企业按照规定用途使用扶持资金,如有发现不按规定使用、挪作他用扶持资金的,要及时限期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按照处罚办法严格处理。

(四)认真研究,积极应对,努力防范政府反补贴应诉风险

一要认真研究WTO 关于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的相关规定,及时疏理现行扶持政策中明显与该协定相违背的扶持内容,深入理解WTO协定中“红黄绿灯补贴政策”的内涵和外延,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建立起符合WTO规定的补贴和优惠政策体系;二要建立反补贴预警机制,相关部门要在出口企业中建立政企信息互馈通道,及时掌握企业出口产品销售额、售价、国外占有率等相关信息,定期分析预测,同时政府部门也要及时反馈企业有关国内其它企业受到反补贴调查的信息,对企业提前预警,这样,当我们遇到反补贴调查时,才能心中有数,从容应对;三要加强宣传。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出口企业WTO相关知识的宣传,提高企业对反补贴调查的认识,使企业充分了解享受扶持政策可能存在的风险,促进企业主动应对,使其在复杂的国际竞争中长久立于不败之地。

组 长:刘小平

成 员:余小平卢剑峰 吴晓英

如何加强企业资金预算管理 篇6

国资发评价〔2012〕6号

各中央企业:

根据《关于开展中央企业“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国资发评价〔2010〕107号),各中央企业将“小金库”治理与管理隐患排查相结合,对各类代管资金、表外资产等不属于“小金库”范围但存在管理隐患的特殊资金(资产)一并进行了清理。从清理结果看,中央企业普遍存在以上各类特殊资金(资产)。为推动中央企业加强特殊资金(资产)管理,明确管理责任,健全管理机制,保护职工合法权益,确保资产安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明确管理机构,落实管理责任。本通知所称特殊资金(资产)包括职工互助基金,企业慈善基金会管理的资金,企业工会管理的资金,职工持股会管理资金,企业代管的社会保险资金、企业年金、住房公积金等企业虽不拥有所有权但承担资金安全管理责任的资金(资产),以及属于企业所有但尚未并表的各类资金(资产)。各中央企业要高度重视,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特殊资金(资产)管理,集团总部及所属各级子企业要加强组织管理,针对不同类型特殊资金(资产)明确管理机构,落实管理责任,实行专业、规范管理。各中央企业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认真履行管理职责,规范管理行为和资金运作,确保资金(资产)安全。

二、完善内控制度,规范业务流程。各中央企业要依据国家有关管理规定和要求,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和各类代管资金的特点,建立健全各类特殊资金(资产)的内控制度或专项管理办法。对于国家有明确管理规定的,要在符合国家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管理措施,完善内控机制;对于国家没有统一管理要求的,要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制订专项管理办法。企业制定的特殊资金(资产)管理制度要对资金管理机构、岗位设置和职责、收入支出范围和标准、日常管理、投资运作、监督检查、损失责任追究等内容进行明确,规范资金筹集、支出和投资的决策、授权、审批、报告等环节的业务流程,严格规定资金支出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对不相容岗位采取分离牵制措施。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规范代管资金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建立必要的经费审查制度,加强预算执行监督和控制。

三、严格收支管理,加强资金监控。各中央企业要切实加强各类特殊资金(资产)的收支管理,不得“坐收坐支”。代管资金来源必须合法、规范,符合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和财务会计制度要求,不得随意扩大资金来源渠道或提高标准。代管资金支出必须符合有关规定,不得超范围、超标准开支;要加强资金支出的审核,支出报销必须做到凭证完整、手续齐全;要明确不同支出金额的审批权限,对大额资金支出实行集体决策或联签制度。特殊资金账户开立要纳入集团统一管理,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独立核算,不得挤占、截留、挪用或私存。各中央企业要将代管资金账户及其收支纳入集团资金管理系统进行监控,加强对代管资金账户的统一监管、对资金收支的审查监督和资金流向的动态监控,建立代管资金收支预算管理和运作分析制度,定期与有关方面进行核对,防范资金损失风险。

四、规范投资运作,确保资金安全。各中央企业要对特殊资金(资产)的对外投资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清查,对于国家明确规定不得用于投资的特殊资金(资产),企业一律不得开展投资活动;对于投资方向有限制性规定的特殊资金(资产),企业可在允许投资的范围内开展投资活动;对投资运作没有明确规定的特殊资金(资产),企业可在保障资金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开展固定收益类投资活动,以实现资金(资产)保值增值,但要严格控制投资规模,防范投资风险。严禁将特殊资金(资产)用于投资风险不可认知的业务或高风险业务;严禁将特殊资金(资产)用于对外拆借、担保或抵押、质押。企业按规定将特殊资金(资产)用于投资的,要严格执行决策审批程序,实行专业化运作、规范化管理,确保投资效果;要加强对投资项目的动态跟踪,及时掌握投资项目的风险变动状况,制定完善应急止损措施;要规范投资增值收益的管理,各类特殊资金(资产)投资增值收益一律纳入规定账户核算和管理,用于规定的用途或支出范围不得挪作他用。

五、加强审计监督,建立问责制度。各中央企业应当根据各类代管资金的有关管理规定,定期对企业特殊资金(资产)开展内部审计或专项检查,重点关注特殊资金(资产)收缴、支出的规范性和投资经营的风险,检查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及业务操作的规范性,评价投资运作效果,及时发现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风险,并负责督促整改,对特殊资金(资产)管理失职行为建立问责制度。国资委将会同有关部门探索建立联合审计监管机制,对审计检查发现的违规运作,造成资产损失的,将依据《中央企业资产损失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国资委令第20号)等有关规定,开展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工作。对疏于管理造成重大损失的,将追究企业人员责任,并依据《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国资委令第22号)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六、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表外资产管理。部分中央企业因各种历史原因,一些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报表合并条件的资产,形成未纳入企业财务决算合并范围的表外资产,易造成管理隐患。各中央企业应当加大清理力度,规范表外资产管理。对于因历史原因或政策原因等尚未确权的资产及权属存在瑕疵的资产,企业应当积极协调有关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明确权属,符合条件的应当尽快纳入企业账内统一核算和管理;对于暂时难以确权未纳入账内核算的,应当纳入企业统一的资产管理体系,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台账,加强实物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一经确权的表外资产及其投资形成的产权,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办理产权登记等手续。对于委托工会等内部机构管理的资产及其投资,应抓紧进行清理处置,并将清理处置收入及时纳入企业账内核算,一时难以清理处置的,也应建立健全管理台账,规范表外资产管理,落实管理责任。

七、建立报告制度,增强管理透明度。企业特殊资金(资产)的权属无论是企业所有还是职工所有,各中央企业作为管理主体,承担资金安全管理责任,应当依法履行报告职责,增强资金使用和管理透明度,自觉接受有关管理部门和职工群众的监督。各中央企业应当依据特殊资金(资产)的性质以及委托管理机构的要求,分类建立报告、公示制度,定期报告或公布相关资金的提取、汇缴、上解、开支及运作、收益情况,保障资金缴纳人或受益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知情权。特殊资金(资产)发生大额损失的,应当及时向国资委报告。

各中央企业要高度重视特殊资金(资产)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内控制度,落实管理责任,加强特殊资金(资产)监管。负责特殊资金(资产)管理的业务部门应认真履行业务管理责任,其他相关部门应当各负其责,加强对特殊资产账户和资金流的监控,依法对特殊资金(资产)进行审计监督,防范资产损失风险,确保特殊资金(资产)安全和保值增值。

国务院国资委

论如何加强企业资金管理 篇7

目前企业资金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 财务风险日益显露。突出表现在财务预算管理“虚”, 资金结算管理“散”, 监督考核环节“弱”和管理方式、手段落后, 效率低下等方面。这些问题同样在我们企业身上也或多或少的存在, 其表现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一) 信息失真, 难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现代企业管理的根本是信息管理, 企业必须及时掌握真实准确的信息来控制资金流。然而, 目前我国相当多企业的信息不透明、不对称和不集成。企业的高层决策者难以获取准确的财务信息, 搞不清楚下面的情况。更为严重的是, 企业各层面都在截留信息, 甚至提供虚假信息, 使得汇总起来的信息普遍失真, 会计核算不准, 报表不真实, 有时合并的会计报表还掩盖了下属单位的实际经营状况。据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抽查证实, 全国80%以上的企业会计信息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真。信息的不真实, 不但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科学决策, 也影响了政府宏观管理的效果。

(二) 监控不力, 缺乏事前、事中的严格监督

目前国有企业中, 所有者对企业、母公司对子公司、公司管理层对各资金运动环节普遍存在着监控不力甚至内部人为控制现象, 擅自挪用转移资金甚至侵吞国有资产等问题突出。尽管设置了一些监督职能, 也制定了多种监督制度, 但因种种原因难以及时有效地发挥作用。相当多的企业在重大投资等问题上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决策约束机制, 个人说了算, 资金的流向与控制脱节。不少母公司难以及时掌握子公司的财务资金变动情况, 企业资金入不敷出, 依赖借新还旧来维持生产经营, 财务风险极大。很多企业领导对自身家底财务状况说不清, 而财务人员对经营情况又不甚了解, 且处于从属地位, 常常只能按领导的意图处理账务, 造成“财务管理跟着会计核算走, 会计核算跟着领导意志走”, 使财务监督流于形式。

(三) 资金散乱, 使用效率低下

目前, 国有企业资金集中管理的需要和内部资金分散的现实矛盾已成为现阶段企业财务资金管理中最突出的问题。一是子公司多头开户的现象比较普遍, 一些专业公司设立的账户众多, 资金管理严重失控。二是投资决策随意性大, 有些企业不顾自身的能力和发展目标, 盲目投资, 热衷于铺新摊子, 投资失误多, 损失严重, 使本来就十分紧张的资金状况雪上加霜。三是资金沉淀严重, 库存占用比例过高, 欠款居高不下, 流动资金占用有增无减, 周转缓慢, 企业信用和盈利能力下降。

二、企业资金管理和控制的重点

企业的资金管理作为一种管理工作, 在当前新形势下, 有了更高的要求, 就是需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变现能力, 努力促使资金加速周转。为适应这个新趋势, 资金管理可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

第一, 核定资金系统的管理。企业应以需要与节约兼顾为核资的基本原则, 采用先进合理的计算方法, 确定资金的合理需要量, 这是进行资金管理的基础。如何确定资金的合理需要量是其中的关键点, 也是难点。从财务会计稳健原则角度来说, 编制资金计划是解决此问题较好的方法。一个合理的资金计划, 应是在保证正常生产经营需要的前提下, 努力挖掘企业内部资金潜力, 积极组织投入, 节约支出, 通过资金收支的平衡、物资供需的平衡、营销环节的综合平衡, 以经营计划为基础, 以部门计划为依据进行编制, 加强资金的计划管理, 分析资金动态, 根据计划, 核定需要, 可使资金的使用达到最优化。

第二, 筹集资金系统的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自然会出现自有资金不足的情况, 解决的办法是:一方面企业应对销售额、存货、账款加强收现, 另一方面就是从企业外部筹措资金。根据企业生产经营需求预期筹资方式, 筹资渠道和筹资结构, 并根据实行情况, 选择一个最佳的决策方案。企业可以利用自己良好的信誉, 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 通过贷款、融资、引进外资、发行债券等途径来增加可利用资金, 并充分利用企业内部之间资金供应与使用的时间差, 调度资金, 节约支出,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三, 运用资金系统的管理。这是资金管理中最具实质性和最富创造性的内容。合理运用资金的目的, 就是以最低成本创造最大利润。一是要用好现有资金。现在始终围绕着财会工作人员的一个最大问题, 除在计划、决策等宏观的方面力求有所突破以外, 财会人员对资金运用项目的审定要变单纯地“把关”为直接参与。变事后“监督”为立项决策, 加强预见性, 减少盲目性, 重点应放在加强内部管理, 挖掘资金潜力上, 力争做到:抓好清欠, 及时回收, 坚持“款到发货”切原则, 提高资金回笼率。物料采购要集中管理, 压缩采购的在途资金。对存货等沉淀资金, 清仓查库, 调整库存结构。在新项目和对外投资上要先进行可行性研究, 避免决策失误。二是要优化企业资产配置, 合理调配资金。企业的固定资产所占份额过大, 相对过剩。通过优化资产配置, 把非流动资金融资为流动资金, 调整资金结构, 不失为一种降低包袱, 增加资金净流量的好方法。

第四, 分配资金系统的管理。分配资金系统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以往, 企业与国家之间的分配关系一直是我们所关注的重点, 现在随着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 企业内部资金收益如何进行合理分配的问题日益突出。在保证积累与消费合理平衡比例的基础上, 企业的分配形式也趋向多元化和多层次化, 初步形成按劳分配为主, 多种形式并举, 基本体现能力, 贡献大小等本质特征的新型分配格局。企业内部可根据职工的劳动技能、劳动强度、劳动责任、劳动条件和实际贡献, 拉开工资、奖金的分配档次, 逐步做到“岗薪相符、技薪相符、职薪相符”, 体现公平、公正、合理的原则, 充分激发和调动全体职工的劳动创造性和积极性, 促进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增强企业实力。

三、如何加强企业资金的管理和控制

企业在强化资金的集中管理、加强财务监督和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管理手段等方面, 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也取得了积极成效, 其中一些做法值得借鉴。

(一) 实施资金的集中管理, 积极规避财务风险

1、完善结算中心制度, 实施资金的集中管理。

建立结算中心制度, 严格控制多头开户和资金账外循环, 保证资金管理的集中统一, 企业通过建立财务结算中心, 实现了内部资金的集中管理、统一调度和有效监控, 对下属单位做到了“你的钱, 我看着你花”。结算中心一个口子对银行, 下属单位除保留日常必备的费用账户外, 统一在结算中心开设结算账户, 充分发挥了结算中心汇集内部资金的“蓄水池”作用, 并使下属单位资金的出入处于集团的严密监管之下, 减少了银行风险, 营造了新型的银企关系。

2、加强现金流量分析预测, 严格控制

现金流人和流出, 保证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有的企业树立了“钱流到哪里, 管理就紧跟到哪里”的观念, 将现金流量管理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 高度重视企业的支付风险和资产流动性风险。严把现金流量的出入关口, 对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进行严格管理。

3、推行全面预算管理, 严格控制事前、事中资金支出, 保证资金的有序流动。

有的企业建立了预算编制、审批、监督的全面预算控制系统。预算范围由过去单一的经营资金计划扩大到生产经营、基建、投资等全面资金预算, 由主业的资金预算扩大到包括多种经营、二级核算单位在内的全方位资金预算。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 也为资金的全面预算和及时结算提供了可能, 从而使资金的集中管理成为可行。预算编制采取逐级编报、逐级审批、滚动管理的办法, 预算一经确定, 即成为企业内部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法定依据, 不得随意更改。

(二) 探索多种监督方式, 确保资金的安全和完整

积极开展内部审计, 前移监督关口, 强化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我们企业认识到内部审计与监督在生产经营中的地位和作用, 加强了内审机构的权威和职能, 健全了内部审计监督控制制度, 强调内部审计与监督不应仅仅是对财务会计信息和经营业绩真实性与合法性的结果性审计与监督, 而且更重要的是对企业规章制度和重大经营决策贯彻执行情况的过程性审计和监督, 把监督关口前移, 将更多的精力放到管理审计中去, 强化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 保证企业各项经营活动都在严格的程序下进行。

(三) 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为手段

健全财务规章制度, 减少人为因素, 实现高效率的信息化管理有些管理基础比较好的企业在全面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 采用了当前较为先进的计算机管理软件, 达到了“统一计算机平台, 统一规章制度, 统一信息及业务编码, 统一管理, 统一监督”的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的要求, 实现了财务系统与销售、供应、生产等系统的信息集成和数据共享, 通过企业内部局域网或直接利用国际互联网, 使企业可随时汇集财务会计信息, 查询子公司资金流向、避免了传统手工填制报表的弊端, 保障了财务会计信息传递的效率和质量, 提高了管理决策的水平。我们企业在计算机技术上面并不落后, 大的有综合计算机网, 小的有局域网, 完全有条件借鉴别人的经验, 来促进和完善我们的资金管理和控制。

1、企业要以财务资金管理为中心推进企业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企业财务资金信息是各类信息的交汇点, 也是支撑经营决策的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是实施资金集中管理和有效监督控制的必然选择, 财务管理软件的推广使用, 不单纯是推广软件本身, 更重要的是推广一种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从财务管理、物流管理、营销管理、生产管理等由易到难的环节逐步推进。依次开发运用财务、销售、采购、仓储、生产等管理子系统, 做到开发一块, 运用一块, 见效一块, 逐步实现本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成。

2、要从薄弱环节人手, 首先建立起以财务资金管理为核心的内部信息管理系统。

目前我国多数企业的财务资金信息时效性差, 会计信息质量特别是信息的真实性方面问题突出。通过采用计算机网络手段和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 使管理工作的“手”伸长, 特别是规章制度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固化, 减少人为因素, 从技术上解决信息不及时、不对称和监督乏力、滞后问题。

3、结合ERP中的财务管理模式, 实现资金管理体系的进一步提升。

目前在国内广泛推行的ERP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 进一步融合了物流与资金流的关系, 物资运动是资金运动的基础, 物资运动决定着资金运动, 物资运动状况的正常与否, 决定着资金运动状况的好坏;通过对资金运动是否通畅的分析, 可以观察企业供、产、销等活动是否正常的进行, 并根据可能存在的问题, 采取相应的措施, 使资金运动与物资运动相结合, 从而提高生产经营的效益。这一系统充分体现了企业再生产过程的实物形态和价值形态的必然联系。ERP系统更着重于供应链的管理、支持混合型生产方式、事先计划和事中控制、业务流程的优化等, 大型企业顺利推行ERP系统将为资金流的管理提供优质管理平台。

如何加强企业的资金管理 篇8

在企业的财务活动中,资金始终是一项值得高度重视的、高流动性的资产。资金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源泉,没有足够的资金,企业的生产、经营就不可能正常运转,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如何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是每个企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一、建立预算管理体系,全面加强预算管理

对企业的现金流实施全程管理和预算控制。预算控制贯穿于整个财务收支全过程,通过分级管理和过程控制,坚持预算的刚性作用,谋求挖潜增效。

(一)将企业财务战略目标与年度预算目标相结合,逐步建立、完善财务预算编制、分析体系

要做到既控制成本的不合理增长,又符合企业实际。将目前习惯采用的年度预算方式向细、向前推进,既要编制月度、季度预算,细化预算管理,又要编制中长期滚动预算,保证预算编制的连续性、灵活性和战略性,对重大成本费用项目可以尝试采用零基预算的编制方法,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加强对折旧等非可控费用的预算管理。

(二)强化全方位、全员的预算管理与控制,增强预算的广泛参与性

通过财务收支预算管理,遵循分级审批、层层把关,加强资金跟踪检查,营造自上而下管好用活资金的良好氛围,形成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反馈的管理控制体系,促使企业自上而下,从集团到企业、车间、班组直至每个岗位都能够清楚“有多少钱,办多少事”,“钱从哪里来,花到哪里去”,出现人人心中一本账,个个都是理财手的新局面。

(三)加强现金流量分析预测,严格控制现金流入和流出,保证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

树立“钱流到哪里,管理就紧跟到哪里”的观念,将现金流量管理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高度重视企业的支付风险和资产流动性风险。严把现金流量的出入关口,对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进行严格管理。严格控制事前、事中资金支出,保证资金的有序流动。

二、加强筹资系统管理,确保资金来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然会出现自有资金不足的情况。企业应根据生产经营需求预测筹资方式。筹资渠道和筹资结构,并根据实行情况,选择一个最佳的决策方案。

(一)加强与银行等金融单位的联系和协作,融洽金融单位和企业的关系

电力企业可以利用自己良好的信誉,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通过贷款、融资、引进外资、发行债券等途径来增加可利用资金,对已取得的贷款按时还贷,以形成“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良性循环,为企业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这样可以拓宽和稳定金融单位的信贷资金来源渠道。

(二)利用商业信用的形式进行负债融资

商业信用是指在商品交易中由于延迟付款或预收贷款所形成的企业间的信贷关系,是一种自然性融资,其具体形式有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等。对于多数企业来说,商业信用筹资比较容易取得,是一种持续性的信贷形式,如果没有现金折扣或使用不带息票据,商业信用筹资不负担成本。企业可在不损害企业形象和企业信誉的基础上,取得合理的商业信用进行融资。

此外,企业还往往存在一些非商品交易,但亦为自然性融资的应付费用,如应付工资、应付税金、其他应付款等。应付费用使企业受益在前,费用支付在后,相当于享用了受款方的借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的资金需要,通常不需花费代价。企业应充分利用企业内部之间资金供应与使用的时间差调度资金,节约支出,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管好用活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有了资金,必须把资金管好、用活,才能保证资金结构合理,避免浪费损失,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企业扩大再生产创造最佳服务效益。管好用活资金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做好资金使用计划,优化配置资金

在任何时候企业可支配的资金数量都是有限的,但对资金的需求是无限的,企业应通过科学的分析预测,把筹集到的可支配资金有效地组合起来,保持合理的配置结构。包括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结构,储备资金与生产资金结构,存货资金和速动资产结构等。同时,确定各项结构资金计划额度,并将其分解下达到有关单位,以求以最小的资金消耗和占用实现最大的资金收益。

(二)在时间上灵活调度,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在资金支付手段和时间上,按资金急需程度灵活安排。例如,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首先保证职工工资的按时发放,以稳定职工情绪,然后安排生产急需的原材料和配件,保电力、保税金,以缓解资金不足的矛盾。

(三)严格管理,紧缩开支,搞好资金节流工作

1.强化采购资金管理。实行择优、择廉、择近采购材料,防止间接采购、盲目采购;压缩采购成本,节约采购费用,把好资金支出主流关。

2.强化生产资金管理。企业要从推行经济责任制入手,以降低消耗为突破口、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基础、以压缩可控费用为重点,降低生产成本,从而降低生产资金的占用。

3.严格控制日常费用支出,实行费用包干制,节约有奖,超支不报;对有的费用则采取严厉的冷冻手段,即在一定时期内不予开支,促进管理人员勤俭节约,防止大手大脚的败家子作风。

四、盘活存量资金,挖掘资金管理深层潜力

现金和银行存款是资金的直接表现形式,而存货及其他资产是资金在流转中的转化形式。所以,盘活存量资金能挖掘企业资金管理深层潜力。

(一)银行存款的管理

主要是确定最佳现金余额和银行存款,避免现金和银行存款的闲置,保证现金的安全,最大限度地发挥现金和银行存款的作用。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合理调度资金,做好流动资金“勤还速贷”工作,充分利用货币的时间差和空间差,节约贷款利息。

(二)应收账款的管理

主要是确定应收账款的管理办法,及时催收应收账款,合理计提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金,加速资金周转率。

(三)存货管理

应积极开展清仓查库,合理储备物资,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广泛开展修旧利废活动,积极处理超储积压物资,把死物变成活钱;根据市场供求规律和生产需要,做到灵活采购和储备,在强化信息管理的基础上,对市场长线物资实行无库存供应管理,充分利用社会库存,减少人力、物力耗费和资金占用。

(四)对固定资产实行管理

主要是确定固定资产的需要量,合理配置固定资产,选择最佳的折旧方法,及时处理多余固定资产。此外,严格按计划支付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所需资金。

五、以财务资金管理为中心,推进企业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企业财务资金信息是各类信息的交汇点,也是支撑经营决策的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是实施资金集中管理和有效监督控制的必然选择,财务管理软件的推广使用,不单纯是推广软件本身,更重要的是推广一种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通过采用计算机网络手段和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可以将过去繁琐的会计数据加工、分析及人工无法做到的基础性管理工作和“人盯人”的监控方式借助计算机管理软件的应用予以取代,使管理工作的“手”伸长,特别是规章制度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固化,减少人为因素,从技术上解决信息不及时、不对称和监督乏力、滞后问题。因此,企业应结合实际,积极引进开发运用统一的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的管理软件,逐步实现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集成和数据共享,保障企业预算、结算、监控等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高效化。

六、抓好资金管理的基础工作

(一)坚持做好银行日记账和现金日记账的日清月结,做好企业和银行的对账工作,发现未达账要及时入账,对企业的银行存款余额及近期收支做到心中有数。

(二)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重视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和思想觉悟,通过组织财务人员学习《银行法》、《票据法》、《会计法》等财经法规,不定期地进行资金运筹、资金效益的探讨活动,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强化资金效益管理。

(三)建立资金管理保证体系

企业的资金管理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情,财务部门要起纽带作用,不能唱独角戏。因为企业的资金运动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只有各方面共同参加,齐抓共管,才能消除阻隔,实现资金的良性循环。因此,必须建立以财务为主体,将生产、计划、销售、采购有机结合的资金管理保证体系。

上一篇:苏教版小学英语总复习资料下一篇:证券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