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加强公文处理和档案管理工作

2024-06-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进一步加强公文处理和档案管理工作(共8篇)

进一步加强公文处理和档案管理工作 篇1

随着机关各项业务工作的开展,形成的各种门类、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源日趋丰富,这些是机关职能活动记录、工作查考依据、组织机构沿革的第一手材料 现就如何做好机关的公文处理和档案管理工作,提出如下几点粗浅意见。

一、公文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

1、公文质量有待提高。尽管有相关规定制度,但目前有些公文的格式不够规范,导致公文种类混用的现象偶有发生;有些公文文字表述不准确、用词不规范;有些公文文字校对不细心而造成的错字别字、掉字漏字、多出无用字的现象,使公文表达的意思不准确、不清楚甚至截然相反,影响了公文的质量。

2、人为形成的紧急公文过多。有时因缺乏计划性和前瞻性,公文撰写准备工作不充分,或未征求有关部门意见,文件上报后,还需从基础工作入手,进行大量征求意见和调研工作,导致人为形成的紧急公文过多。

3、公文处理不够及时。在收文处理中,有的不能按规定时限处理文件,有的拟办意见不到位,致使文件运转程序出现问题,有的没有照准政策依据或者没有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办理 1

意见,出现了误事误时现象。在发文处理中,因办理不及时,导致上级机关研究决策或下级机关贯彻执行的时间太少,影响了公文的效用。

(二)原因分析:

1、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有待提高。平时缺乏加强对基本科学文化知识、公文处理知识的学习,个人综合素质不强,业务水平不高,导致了公文处理工作中出现问题。

2、工作责任心不够强。个别公文办理人员没有树立起高标准、严要求、准确办理每一件文件的意识,以至于在公文处理工作中不够细致、严谨。

3、对工作程序的了解不够深入。没有认真学习和掌握有关公文处理的工作规则和操办程序,导致办文无头绪,办事无章法,工作显得很忙乱,质量和效率打了折扣。

二、加强公文处理工作的建议和具体措施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为做好公文处理工作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公文处理工作人员要具备一定的文字理论水平、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并不断加强业务培训,不断丰富其理论知识,从而不断提高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水平,确保机关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建章立制,规范程序,为做好公文处理工作提供制度保障。要重点完善三项制度:一是领导把关制度;二是工作运行制度;三是责任追究制度,全方位实行公文处理工作目标

责任制,将公文质量作为衡量工作实绩及评先树优的主要依据,凡不按规定程序向外报送公文,或公文格式不规范、公文质量问题突出的,要予以通报批评、予以撤销、废止,并追究有关人员责任,从而不断增强公文办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和压力感。

(三)认真校核,从严把关,为提高公文处理质量提供工作保证。一是发文校核。从工作需要出发,坚持从严把关,少发文,克服“文山”现象的发生。二是格式校核。通过严格校核,使文件格式方面能够遵循正确的行文关系,准确恰当的选择文种,使用完整的文件格式,严防漏项、错项或多项现象的发生。三是内容校核。在公文审核时,依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国家法律法规结合国家、省、市要求,进行认真核对,严防出现原则性失误和错误。四是文字校核。在保持公文原意的前提下,进行文字核对与处理,使公文的观点明确、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语言简练,字词标点使用恰当,人名、地名、时间等数字准确无误。

(四)全面加强队伍建设,为做好公文处理工作提供组织保证。一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通过不断学习,引导办文人员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保证公文处理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运行。二是加强业务建设。不断强化公文办理人员公文处理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意识。此外,要认真抓好公文办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要采取多种方式,不断提高公文办理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知识和文字工作能力。

三、做好文件材料的归档工作

文件材料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文件材料的归宿。文件材料经过合理、规范的整理才能转化为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文件材料的归档以各股室为主,档案室要理顺管理职能,加强与各股室的业务联系、指导和监督。

(一)抓好公文处理工作,严格按照规定。规范机关公文处理流程;

(二)抓好业务部门文件资料的收集、保管;

(三)抓好各部门业务文件材料的归档工作,保证业务档案质量;

(四)抓好文件材料的销毁工作,规范销毁文件的登记造册、销毁报告、审批监销程序。

四、做好档案工作的开发利用

开发利用档案资料是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档案自身价值的根本途径。第一,要做好一年一度的立卷归档工作,按照本单位制定的分类方案,建立多元化的档案管理模式,提高文件材料的归档率和齐全完整率,丰富各种门类、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源,为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创造条件;第二,要结合自身档案管理的特点,加快档案信息微机化管理的步伐,提高查阅档案的效率;第三,档案室对库藏档案资料进行研究,编撰

多种编研材料,提高档案综合利用水平,为机关各项工作做好服务。

进一步加强公文处理和档案管理工作 篇2

一、充分认识做好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工作的重要性

病死动物及动物产品携带病原体, 如未经无害化处理或任意处置, 不仅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还可能引起重大动物疫情, 危害畜牧业生产安全, 甚至引发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目前我国一些地方畜禽养殖集约化程度还不高, 加之个别养殖户、贩运人甚至屠宰加工场 (点) 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 存在随意丢弃病死动物甚至贩运、加工病死动物的情况, 直接危害畜牧业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12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把严惩出售和屠宰病死畜禽及利用病死畜禽加工食品等违法犯罪行为列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农业部2012年兽医工作要点》也对此做了专门部署和要求。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和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务必高度重视, 充分认识病死动物及动物产品的危害和无害化处理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采取有力措施, 进一步做好病死动物及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监管工作。

二、依法落实病死动物及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监管责任

根据《动物防疫法》、《畜牧法》、《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和《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等有关规定, 从事动物养殖、屠宰加工、运输储藏等的单位和个人是动物及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的第一责任人, 有关场所应配备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 建立无害化处理制度,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承担监管责任, 对违法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实施责任追究。对于饲养、运输、屠宰、加工、储藏等环节发现的病死及死因不明动物, 有关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农业部关于印发<病死及死因不明动物处置办法 (试行) >的通知》 (农医发[2005]25号) 及《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 (GB 16548-2006) 等规定和要求, 做好病死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报告、诊断及深埋、焚烧、化制等无害化处理工作。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要严格检疫和监督执法, 发现有屠宰、经营、运输病死动物或生产、经营、加工、储藏、运输病死动物产品的, 要按《动物防疫法》有关规定严肃查处, 情节严重的, 移交公安机关立案调查处理。

三、扎实做好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监管工作

近年来, 国家相继出台了养殖、屠宰厂 (场) 病害猪无害化处理补助政策, 对规模养殖场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定点屠宰厂 (场) 病害生猪损失及无害化处理分别给予80元和880元的补助, 有力推动了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工作。各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要严格产地和屠宰检疫把关, 对检疫不合格的生猪及生猪产品, 必须督促有关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和我部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切实做到“四不准一处理”, 坚决杜绝病害生猪及生猪产品流入市场, 上到餐桌。各地要加强日常监管, 完善监管记录, 不折不扣地将国家相关补助政策落实到实处。要及时总结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监管工作取得的成效和不足, 创新动物卫生监管机制, 推动动物及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监管工作顺利开展。

四、积极配合相关部门严厉打击私宰病死猪行为

今年以来, 公安部在全国集中组织开展打击销售“病死猪”犯罪活动, 商务、财政、农业等九部门启动了生猪定点屠宰资格审核清理工作。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和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要强化部门间沟通协作, 及时通报相关信息, 形成监管合力, 提高打击力度。要加强动物卫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 对涉嫌非法收购、贩卖、屠宰“病死猪”及加工制售肉制品牟取非法利益的犯罪案件, 要及时移送并配合公安机关予以严厉打击, 对查处的病死猪及生猪产品要及时监督进行无害化处理。要加强与商务部门沟通, 在生猪定点屠宰资格审核过程中, 严格查验《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 查看无害化处理和检疫设施设备, 检查无害化处理制度落实情况, 对检查不合格的屠宰厂 (场) 及时提出整改意见, 督促做好病害生猪无害化处理工作, 切实提高肉品质量安全水平。

五、协调争取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配套政策和措施

目前, 一些地方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能力与规模养殖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 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欠缺, 有的规模养殖场缺少必要的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 养殖环节病死畜禽及散养户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经费严重不足, 各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加强无害化处理工作调研, 积极协调, 争取发改、财政等部门进一步加大对病死动物及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工作的支持力度。在落实扶持生猪生产等政策和项目过程中, 要进一步加大对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的投入力度。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 集中建立区域性无害化处理场, 提高对散养户及监管发现的病死动物及动物产品集中处理能力。要争取逐步将病死畜禽损失和无害化处理费用全面纳入财政补助范围, 为病死动物及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工作提供切实保障。

六、进一步加大畜禽健康养殖和动物产品安全消费宣传力度

进一步加强公文处理和档案管理工作 篇3

在完善村级财务民主监督机制上,四部门要求落实村级民主理财,保证农民群众对集体财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民主理财人员应根据业务量按月或按季定期召开民主理财会议,开展民主理财活动,对重要财务事项要随时发生随时理财。完善村级财务公开,村级组织的财务计划、各项收支、各项资产资源以及债权债务和收益分配等内容要全面公开;土地征用补偿费、直接补贴给农民的“四补贴”资金等要逐项逐笔公开;“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农业小型基础设施建设补助等拨付到村使用的财政资金要全程公开。规范村级民主评议,与村级财务管理相关的工作人员,包括财务主管、村会计、民主理财负责人等,都应当接受集体成员会议或成员代表会议对其履职情况的民主评议。民主评议由乡镇党委、政府统一组织,村务监督机构主持,每年至少一次。

在加强对农村集体财务的审计监督问题上,四部门要求从加强农村集体财务审计工作、加大对审计查出问题的处理力度和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三方面加以重视。在加强农村集体财务审计工作上,要求县乡两级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指导部门负责对农村集体财务、村干部经济责任等进行审计监督,县级要内设专门的审计科室,开展对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集体资产和资源、农民负担、村级债权债务等专项审计,对集体土地征用补偿费和涉农财政资金进行重点审计。加大对审计查出问题的处理力度,农业部门要联合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研究建立审计查处事项的问题移交、定期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审计结论一经核实要立即移交,确保审计处理结果的落实。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农村集体财务审计工作人员的培训、资质认定、招录和解聘工作,由各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作出规定并组织实施,审计证由各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核发。

四部门还要求,稳定和加强农村财会队伍建设。村级财会人员应享有稳定的补贴和待遇保障,各地可参照享受财政补贴的村干部标准确定。切实加强对农村财会人员的管理,建立健全登记备案、培训考核和持证上岗制度。

(本刊编辑部根据《农民日报》内容整理)

进一步加强公文处理和档案管理工作 篇4

2011年4月19日国务院批转住房城乡建设部等16部门

为切实加大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力度,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水平,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深刻认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是城市管理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近年来,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收运网络日趋完善,垃圾处理能力不断提高,城市环境总体上有了较大改善。但也要看到,由于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生活垃圾激增,垃圾处理能力相对不足,一些城市面临“垃圾围城”的困境,严重影响城市环境和社会稳定。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面落实各项政策措施,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把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作为维护群众利益的重要工作和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切实加强全过程控制和管理,突出重点工作环节,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等手段,不断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水平。

(二)基本原则。

全民动员,科学引导。在切实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的基础上,加强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管理,减少过度包装,倡导节约和低碳的消费模式,从源头控制生活垃圾产生。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坚持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高生活垃圾中废纸、废塑料、废金属等材料回收利用率,提高生活垃圾中有机成分和热能的利用水平,全面提升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作。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注重城乡统筹、区域规划、设施共享,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相结合,提高设施利用效率,扩大服务覆盖面。要科学制定标准,注重技术创新,因地制宜地选择先进适用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城市人民政府责任,在加大公共财政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投入的同时,采取有效的支持政策,引入市场机制,充分调动社会资金参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的积极性。

(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生活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每个省(区)建成一个以上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50%的设区城市初步实现餐厨垃圾分类收运处理。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达到30%,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达到50%。建立完善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监管体制机制。到2030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全面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小城镇和乡村延伸,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三、切实控制城市生活垃圾产生

(四)促进源头减量。通过使用清洁能源和原料、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等措施,在产品生产、流通和使用等全生命周期促进生活垃圾减量。限制包装材料过度使用,减少包装性废物产生,探索建立包装物强制回收制度,促进包装物回收再利用。组织净菜和洁净农副产品进城,推广使用菜篮子、布袋子。有计划地改进燃料结构,推广使用城市燃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减少灰渣产生。在宾馆、餐饮等服务性行业,推广使用可循环利用物品,限制使用一次性用品。

(五)推进垃圾分类。城市人民政府要根据当地的生活垃圾特性、处理方式和管理水平,科学制定生活垃圾分类办法,明确工作目标、实施步骤和政策措施,动员社区及家庭积极参与,逐步推行垃圾分类。当前重点要稳步推进废弃含汞荧光灯、废温度计等有害垃圾单独收运和处理工作,鼓励居民分开盛放和投放厨余垃圾,建立高水分有机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实现厨余垃圾单独收集循环利用。进一步加强餐饮业和单位餐厨垃圾分类收集管理,建立餐厨垃圾排放登记制度。

(六)加强资源利用。全面推广废旧商品回收利用、焚烧发电、生物处理等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方式。加强可降解有机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作,组织开展城市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试点,统筹餐厨垃圾、园林垃圾、粪便等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确保工业油脂、生物柴油、肥料等资源化利用产品的质量和使用安全。加快生物质能源回收利用工作,提高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和填埋气体发电的能源利用效率。

四、全面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和水平

(七)强化规划引导。要抓紧编制全国和各省(区、市)“十二五”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规划,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基本实现县县建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各城市要编制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规划,统筹安排城市生活垃圾收集、处置设施的布局、用地和规模,并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编制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规划,应当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健全设施周边居民诉求表达机制。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用地纳入城市黄线保护范围,禁止擅自占用或者改变用途,同时要严格控制设施周边的开发建设活动。

(八)完善收运网络。建立与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以及无害化处理相衔接的生活垃圾收运网络,加大生活垃圾收集力度,扩大收集覆盖面。推广密闭、环保、高效的生活垃圾收集、中转和运输系统,逐步淘汰敞开式收运方式。要对现有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实施升级改造,推广压缩式收运设备,解决垃圾收集、中转和运输过程中的脏、臭、噪声和遗洒等问题。研究运用物联网技术,探索线路优化、成本合理、高效环保的收运新模式。

(九)选择适用技术。建立生活垃圾处理技术评估制度,新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经评估后方可推广使用。城市人民政府要按照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指南,因地制宜地选择先进适用、符合节约集约用地要求的无害化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土地资源紧缺、人口密度高的城市要优先采用焚烧处理技术,生活垃圾管理水平较高的城市可采用生物处理技术,土地资源和污染控制条件较好的城市可采用填埋处理技术。鼓励有条件的城市集成多种处理技术,统筹解决生活垃圾处理问题。

(十)加快设施建设。城市人民政府要把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切实加大组织协调力度,确保有关设施建设顺利进行。要简化程序,加快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立项、建设用地、环境影响评价、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等环节的审批速度。已经开工建设的项目要抓紧施工,保证进度,争取早日发挥效用。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切实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质量监督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工程竣工验收制等管理制度,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十一)提高运行水平。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运营单位要严格执行各项工程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切实提高设施运行水平。填埋设施运营单位要制定作业计划和方案,实行分区域逐层填埋作业,缩小作业面,控制设施周边的垃圾异味,防止废液渗漏和填埋气体无序排放。焚烧设施运营单位要足额使用石灰、活性炭等辅助材料,去除烟气中的酸性物质、重金属离子、二英等污染物,保证达标排放。新建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应安装排放自动监测系统和超标报警装置。运营单位要制定应急预案,有效应对设施故障、事故、进场垃圾量剧增等突发事件。切实加大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解决设施设备长期超负荷运行问题,确保安全、高质量运行。建立污染物排放日常监测制度,按月向所在地住房城乡建设(市容环卫)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监测结果。

(十二)加快存量治理。各省(区、市)要开展非正规生活垃圾堆放点和不达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排查和环境风险评估,并制定治理计划。要优先开展水源地等重点区域生活垃圾堆放场所的生态修复工作,加快对城乡结合部等卫生死角长期积存生活垃圾的清理,限期改造不达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

五、强化监督管理

(十三)完善法规标准。研究修订《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加强生活垃圾全过程管理。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处理标准规范体系,制定和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工程验收、污染防治和评价等标准。进一步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标识,使群众易于识别、便于投放。改进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统计指标体系,做好与废旧商品回收利用指标体系的衔接。

(十四)严格准入制度。加强市场准入管理,严格设定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企业资金、技术、人员、业绩等准入条件,建立和完善市场退出机制,进一步规范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特许经营权招标投标管理。具体办法由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十五)建立评价制度。加强对全国已建成运行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运营状况和处理效果的监管,开展考核评价,公开评价结果,接受社会监督。对未通过考核评价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要责成运营单位限期整改。要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运营单位失信惩戒机制和黑名单制度,坚决将不能合格运营以及不能履行特许经营合同的企业清出市场。

(十六)加大监管力度。切实加强各级住房城乡建设(市容环卫)和环境保护部门生活垃圾处理监管队伍建设。研究建立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督察巡视制度,加强对地方政府生活垃圾处理工作以及设施建设和运营的监管。建立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节能减排量化指标,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探索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实施监管,提高监管的科学水平。完善全国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监控系统,定期开展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排放物监测,常规污染物排放情况每季度至少监测一次,二英排放情况每年至少监测一次,必要时加密监测,主要监测数据和结果向社会公示。

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十七)拓宽投入渠道。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投入以地方为主,中央以适当方式给予支持。地方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处理设施和监管能力建设。鼓励社会资金参与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开展生活垃圾管理示范城市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示范项目活动,支持北京等城市先行先试。改善工作环境,完善环卫用工制度和保险救助制度,落实环卫职工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十八)建立激励机制。严格执行并不断完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税收优惠政策。研究制定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减量激励政策,建立利益导向机制,引导群众分类盛放和投放生活垃圾,鼓励对生活垃圾实行就地、就近充分回收和合理利用。研究建立有机垃圾资源化处理推进机制和废品回收补贴机制。

(十九)健全收费制度。按照“谁产生、谁付费”的原则,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产生生活垃圾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规定缴纳垃圾处理费,具体收费标准由城市人民政府根据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成本和居民收入水平等因素合理确定。探索改进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方式,降低收费成本。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应当用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不得挪作他用。(二十)保障设施建设。在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城区改造中要优先配套建设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确保建设用地供应,并纳入土地利用计划和建设用地供应计划。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项目,应当以划拨方式供应建设用地。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前要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二十一)提高创新能力。加大对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加快国家级和区域性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加强生活垃圾处理基础性技术研究,重点突破清洁焚烧、二英控制、飞灰无害化处置、填埋气收集利用、渗沥液处理、臭气控制、非正规生活垃圾堆放点治理等关键性技术,鼓励地方采用低碳技术处理生活垃圾。重点支持生活垃圾生物质燃气利用成套技术装备和大型生活垃圾焚烧设备研发,努力实现生活垃圾处理装备自主化。开展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和资源化利用产业基地建设,带动市场需求,促进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和装备自主化。

(二十二)实施人才计划。在高校设立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相关专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立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加强岗前和岗中职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

七、加强组织领导

(二十三)落实地方责任。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实行省(区、市)人民政府负总责、城市人民政府抓落实的工作责任制。省(区、市)人民政府要对所属城市人民政府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加强监督指导。城市人民政府要把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切实抓好各项工作。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监察部等部门要对省(区、市)人民政府的相关工作加强指导和监督检查。对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工作不力,影响社会发展和稳定的,要追究责任。

(二十四)明确部门分工。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行业管理,牵头建立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健全监管考核指标体系,并纳入节能减排考核工作。环境保护部负责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定污染控制标准,监管污染物排放和有害垃圾处理处置。发展改革委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编制全国性规划,协调综合性政策。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创新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生活垃圾处理装备自主化工作。财政部负责研究支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财税政策。国土资源部负责制定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用地标准,保障建设用地供应。农业部负责生活垃圾肥料资源化处理利用标准制定和肥料登记工作。商务部负责生活垃圾中可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工作。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篇5

一、认清形势,明确任务,进一步增强做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自觉性和紧迫感

l、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在校党委领导下,我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采取一系列措施,切实加强和改进了思想政治工作: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工作体制逐步形成;重视理论教育和“三进”工作,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日益深入人心;用事业发展凝聚人心、振奋精神,广大教职员工投身学校改革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进一步发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常抓不懈,学生德育工作得到加强;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经受住了许多重大政治事件的考验,在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做好21世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当前,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形势既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严峻挑战:在实施科教兴国、科教兴省、科教兴林战略,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如何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提高运用理论指导学校工作的水平;在经济体制转轨、对外开放扩大和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如何帮助广大师生员工确立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自觉抵制西方敌对势?quot;西化“、”分化“的图谋;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如何针对青年学生价值取向多样化、特困生增多、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就业压力增大等新情况、新特点,有效地加强教育和管理;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和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如何充分发挥现代传媒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学校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以及由此带来的利益重组过程中,如何加强教职员工思想政治工作,正确认识改革带来的利益分配问题,以及建设一支充满活力的、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等等。这些都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我们要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与新的形势要求相适应的新思路、新途径、新办法,努力开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3、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由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根本任务决定的,是我们党多年来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关系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和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的落实,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紧密结合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和师生员工的思想实际,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加强思想理论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和阵地建设,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狠抓落实,务求实效,努力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校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核心内容,引导师生员工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中心,围绕学校工作大局,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各个方面和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的各个环节;从学校工作和师生员工的思想实际出发,坚持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相结合;把教育和管理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原则融于科学有效的管理之中;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团结全体师生员工,同心同德,不断推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二、以邓小平理论武装为重点,切实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教育

4、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党员和干部,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要大力加强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讲话等重要精神的学习,特别是加强对”四个如何认识“(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进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历史进程、如何认识我国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如何认识当今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的把握和学习。学习邓小平理论,要同深入学习党的十五大精神结合起来;同选学马列和毛泽东著作,了解党的历史和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实践结合起来;同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江泽民同志的重要讲话结合起来;同深入开展”三讲“、”双思“、”三个代表“等教育结合起来;同回顾百年历史、展望新的世纪,实现跨世纪奋斗目标结合起来;同深化教育改革、加快事业发展结合起来;同学习反映当代世界发展的各种新知识结合起来;同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要大力加强学风建设,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牢固树立共产党人的根本信仰,努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重点抓好中层以上领导干部的理论学习。继续完善校、院两级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时间上保证每月集中学习一次。党委宣传部和党委办公室要加大对院中心组理论学习的指导和检查工作,特别是领导干部自学的指导力度,组织各种研讨、交流和辅导。党委组织部和党校要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脱产轮训、进修和述学、评学、考学制度,要建立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学习档案,把学习培训情况列入考核和考察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任用的一项重要条件。

6、切实加强对广大党员的思想理论教育。党委组织部、党校和党委宣传部要规范党员组织生活,提高质量,运用多种形式对党员进行生动有效的教育。充分发挥党校在党员教育和培训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规范化建设水平。党校要制定党员理论培训规划,围统各个时期理论学习的重点,有针对性地对全体党员(包括学生党员)进行集中轮训。党委组织部和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要加强党员、特别是出国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

三、以师德建设为主线,着力做好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

7、高度重视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实施素质教育的关健在教师。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两个方面。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崇尚科学,追求真理。要紧紧围绕学校改革、发展和教师思想、工作实际,通过加强思想理论教育,落实教书育人工作,努力提高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他们努力成为先进思想的传播者、科学技术的开拓者、”四有“公民的培育者和优秀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者。要充分发挥教师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带动作用,8、切实改进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委《关于加强师生员工政治学习的意见》,保证和充分利用每月一次的半天停课学习时间。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要把邓小平理论特别是邓小平教育理论、江泽民同志的重要讲话特别是”三个代表“作为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中心内容。政治理论学习要与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教育法律法规相结合,与学校实际和本单位相结合,与学习经济、文化、管理、历史等学科知识相结合,与更新知识、不断充实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相结合。要注意总结新形势下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新鲜经验,逐步形成比较规范的内容体系。继续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努力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改进学习方法,更新学习形式,提高学习效果。党委宣传部、党委组织部等各职能部门,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要充分利用学校学科和人才优势、组织或邀请校内外专家定期为教师作辅导报告。学校工会要积极组织教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9、进一步提高教书育人工作水平。要按照《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和《教师法》的有关要求,从增强敬业精神、提高育人水平、塑造师德风范入手,以师表工程活动为主线,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建设活动,切实加强教书育人工作,引导教师自觉履行职责和义务,为人师表,以身示范,在学生成才中起引路作用,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彻教育方针,用成熟的、正确的理论和观点教育学生。各职能部门、各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南京林业大?quot;三育人“工作条例》和《南京林业大学教书育人工作条例》,健全规章制度,建立教书育人工作的有效机制,大力宣传”十大师表“的典型事迹。人事处和各单位要强化教书育人工作的政策导向、把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教师工作考核和职务聘任的重要依据,实行一票否决制。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和导师的作用,发挥师生共建、社会实践、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局面。

10、突出抓好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理想信念和敬业精神教育,帮助广大青年教师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艰苦创业,敬业奉献。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各单位要选配思想政治素质高、有丰富教学科研经验的中老年骨干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导师,在政治、思想、品德和业务等方面关心、指导青年教师的成长,要积极选送青年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参加党校的政治理论培训。继续落实青年教师兼职担任班主任或政治辅导员工作,要加强青年教师建党工作,扩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加强党的宗旨和党性修养教育,注重在教学科研骨干、跨世纪学科带头人中培养和发展政治素质较高的青年教师入党,要关心青年教师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状况,把思想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岷掀鹄矗乐狗⑸蛏睢⒐芾淼仍蚨鱿值娜瞬帕魇窒蟆R云姥?quot;十佳青年教师”为切入点,积极宣传优秀青年教师的先进事迹,促进青年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ll、做好离退休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离退休老同志为学校的发展作出过积极贡献,要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政策,大力倡导尊老、敬老、助老的风气,关心他们的思想、生活,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教、老有所学,并继续发挥他们在学校建设与发展,特别是精神文明建设和学生教育与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四、以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全面提高广大学生的综台素质和创新能力

12、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青年学生头脑,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切实加强素质教育,认真抓好国家教委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工作。要按照《南京林业大学德育大纲实施意见》要求,加强学生德育工作,要认真落实《南京林业大学爱国主义教育实施意

见》,重视和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充分发挥“两课”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认真实施“两课”课程新方案,切实推进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要大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中华民族和党的优良传统,特别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教育,帮助青年学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努力做到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13、建设一支以党员为核心的学生骨干队伍。学生骨干队伍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要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高度,切实加强这支队伍建设。各院党总支要高度重视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加强对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坚持党员标准,切实保证新党员质量。要严格组织生活,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党员入党后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优秀学生党员的带头作用,带动和指导团支部、班委会有效地开展工作。

14、组织指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把专业实习、军事训练和劳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学生工作部、共青团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大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要不断拓展社会实践渠道,组织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推广以及各项社会服务活动;要丰富社会实践活动形式,继续深入

开展青年志愿者、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以及挂职锻炼等活动;要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发挥电视台、南林报、广播台等宣传媒体和舆论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逐步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

15、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重视和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建立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教育。重视做好因经济困难、学业困扰和人际交往、毕业就业等引起各类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通过加强教育,培养广大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和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能力,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质。

16、强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本科教育的基础上,结合研究生教育阶段的特点,着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帮助广大研究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实践环节,注意选拔优秀博士生和硕士生兼任助研、助教、助管等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贯穿到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教研(研究)室、学科组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作用。研究生导师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刚,全面关心研究生成长,做到政治上引导、学术上把关、生活上关心。要加强研究生党建工作,发挥研究生党支部的作用,加强对研究生骨干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要切实加强研究生的政治学习,努力提高学习效果。

五、以阵地和载体建设为基础,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

17、加强校园宣传舆论阵地建设。加强党委对宣传舆论工作的领导,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紧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搞好舆论宣传,牢牢掌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建立由党委宣传部牵头,校报、电视台、广播台、电教、网管以及学报、印刷部门等参加的舆论宣传工作例会制度,严格纪律,加强管理,协调全校宣传舆论工作。校报、学报实行主编负责制;电视台、广播台、计算机网络实行主管部门一把手负责制;各职能部门、各单位、学术组织、社团、群众组织等出版的工作通讯、简报、刊物等实行主办部门和所在党总支双重审查责任制;对外宣传报道由党委宣传部统一协调;人文社会科学涉外交流必须由所在党总支和分管校领导审批。要着力办好南林报、电视台、广播台,充分发挥他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18、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重视校园网络建设,为师生上网创造必要的条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网络管理,加强技术防范,保证网络安全。高度重视网络信息对师生思想的影响,增强师生的政治鉴别力和免疫力。加强网络工作人员培训,建立网上宣传队伍,有针对性地开展网上宣传,开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领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19、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按照学校精神文明建设规划,以创建省级文明学校为龙头,大力开展师生广泛参与、富有成效、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力争进入省级和全国文明单位行列。继续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活动,总结和推广先进典型,大力宣传其感人事迹和高尚品质,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积极开展高校与社会的精神文明共建活动。

20、重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途径。校园文化要以高尚的精神鼓舞人,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要着力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教师的文化素养和大学的文化品位。要加大投入开展校园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校园绿化美化和有教育意义的景点建设。充分发挥校报、电视台、广播台、文化广场、活动中心和教工俱乐部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社团作用,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和管理。积极开展各类科技、文化活动,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加强校园内各种人文社科类讲座的管理。重视教职员工八小时之外和广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重视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努力把宿舍建设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

六、完善机制,落实措施,切实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

21、建立健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党委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建立由党委书记主持,校长和党委副书记以及宣传部、组织部、学工部、保卫部、工会、共青团、研究生部等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思想政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工作,部署任务,落实措施,协调力量,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密切配合,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党委书记担负全校思想政治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校长对学生全面发展负责,结合组织教学、科研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推动教职员工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党委宣传部作为党委主管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能部门,根据学校的中心任务和师生的思想实际,制定计划和工作制度,提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当好党委的参谋和助手。学校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根据自身特点做好师生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学校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做好所联系群众特别是高级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工作。各学院要认真贯彻执行《江苏省高等学校院(系)党组织工作暂行规定》,工作由党组织和行政共同负责。

22、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要不断把德才兼备的年轻干部和优秀毕业生充实到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来。专职思想政治工作干部的配备按照中央和教育部文件精神执行,在保证编制的基础上结合学校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择优上岗、能进能出、动态稳定的队伍建设机制,在业务或学历培训、出国考察或进修、社会实践、职务晋升、生活待遇等方面给予倾斜。学校根据江苏省关于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工作精神和要求,严格按照任职资格评审条件和程序,每年单列高级职务岗位指标,用于思想政治工作(包括党政管理工作)人员,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按照南京林业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另发)、《辅导员工作条例》和《班主任工作条例》,建设一支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政治坚定、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尤其要鼓励和支持业务教师兼任学生班主任。其中,专职学生政工干部按照1:200的比例配备。努力提高政工干部综合素质,在对全校政工干部培训教育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选送优秀政工干部在职攻读学位,并有计划地安排政工干部参加挂职锻炼等社会实践活动。加强交流,促进政工干部与行政业务干部岗位轮换。加强“两课”教师队伍建设,积极组织实施“两课”教师在职攻读学位工作,培养一批“两课”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自身建设,努力倡导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勇于创造、自觉奉献的风气。

23、加强调查研究,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水平。各级领导要经常深入师生,听取情况反映,加强指导,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领导水平,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和创造性。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的作用,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的同志,深入研究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和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新恩路和新办法,培养和造就一批既有理论造诣又有实践经验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专家。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列入学校科研总体规划,经费上学校每年拨出5万元给予保证。

进一步加强公文处理和档案管理工作 篇6

幼儿园门卫管理的意见的通知

各中学、中心小学、市直校(园):

为全面落实安全工作学校主体责任,有效推进校园安保工作,创建“平安和谐校园”,根据我市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现状,现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雷州市中小学幼儿园门卫管理的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二年九月六日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雷州市中小学幼儿园

门卫管理的意见

校园门卫是保障学校安全的第一道关口和重要屏障。为切实加强校园管理,确保师生人身安全,根据中央、省、市有关文件指示精神,结合我市教育局、公安局联合督查校园门卫管理存在的薄弱环节,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高度重视门卫管理工作。各学校(幼儿园)要进一步明确并落实门卫人员工作职责,严把校门第一关,把一切隐患拒之门外。门卫人员在上岗期间必须坚守岗位,不准擅离职守,脱管失控。要严格遵守值班制度,确保每天24小时有人值守和值班电话的畅通,及时处理好各类突发事件。

二、认真选配专、兼职治安保卫人员。各学校(幼儿园)应选聘热爱教育事业、身体心理健康、工作认真负责、具有一定处理突发事件经验和能力的人员担任门卫工作,对年龄大或对工作敷衍塞责、责任心不强、不能坚守岗位的门卫人员,要坚决清退或调整。要加强门卫人员的理论和技能学习,提高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门卫人员上岗要规范制服,文明执勤。要积极创造条件组建责任心强、具有“战斗力”的护校(园)队,协助门卫工作和处置突发事件。

三、继续完善门卫防护器械配备和校园技防设施。各学校(幼儿园)要按照上级有关规定,配齐门卫制服、钢盔、橡胶警棍、钢叉、防刺手套、防刺背心、武装带等器械设施(原则上每名保安应配备一套,门卫人员较多的学校应不少于3套)。争取下拨专项资金,提升校园门口监控视频质量和安装校园手动报警装置。门卫室要设置全校监控视频。要争 取条件实现学校监控系统与公安监控系统联网。

四、切实加强对学生进出校园的管理与监控。各学校(幼儿园)要建立严格的请假批准制度,学生在校上课期间进出校园,必须征得班主任同意,并签发准假条;未经班主任批准,严禁私放学生外出。遇来访者需将学生带离校园的,必须确认来访者的身份并按有关规定办好手续后,方可让学生离开校园。

五、严格规范外来人员和车辆的进出管理。要建立来访人员登记制度,对来访者身份证明、事由、被访者姓名、来访和离校时间等进行严格登记,并认真填写《外来人员来访登记表》(即日起全市统一使用,见附件1)。要主动询问来访者并及时与有关人员联络,待校(园)领导批准后方可允许进入学校,并引导其尽量不进入教学区。严格禁止精神病人和身份不明人员进入校园。要建立外来车辆进出校园验证和登记制度。对进入校园的各类车辆要进行严格登记,并认真填写《车辆进出校园登记表》(即日起全市统一使用,见附件2)。进入校园的各类车辆要限速行驶,并在指定地点停放。未经校领导批准,门卫应禁止校外机动车出入。门卫要对进出学校的物品进行登记,对可疑物品要进行查验。严禁将非教学用易燃易爆物品、有毒物品、动物和管制器具等危险品带入校园。要教育师生员工及其家属自觉遵守校纪校规,支持门卫人员做好护校工作,服从学校管理。

六、严格执行门卫制度,严禁小商小贩进入校园。未经学校同意,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以任何名义在校园内摆摊设点或向学生进行各类广告宣传以及营销活动。

七、规范校门开关时间,抓实门口值勤护导工作。各学校(幼儿园)要健全门禁制度、门卫值班制度和领导带班制度。在学生上学进校或放学离校高峰期,要安排2至3名门卫和 值班人员在校门外值守,切实维持好校门秩序。允许上学早到的学生进入校园,引导放学的学生及时回家。学校放学以后,门卫要检查教室及校园里有无学生逗留,发现有学生逗留要及时劝返,特殊情况要通知班主任做好送返工作。学生进校、出校完毕,应及时关闭大门。

八、建立门卫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各学校(幼儿园)要建立学校门卫遭遇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并定期开展演练,确保遇险时能有效应急。要严格落实报告制度,门卫对校门口及其周边各种情况保持高度警惕,一旦发生异常情况必须及时报告值班领导,重大情况和问题要及时上报教育主管部门,同时与公安等相关部门联系,积极取得帮助支持。

九、加强门卫制度建设和日常管理。各学校(幼儿园)要根据上级有关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门卫管理制度并上墙(含门卫人员工作职责、值班安排、联系电话、门卫管理制度、门禁制度、门卫值班制度和领导带班制度等)。门卫室应保持整洁有序,防护器械要放置于安全、方便取用的位置,各类物品摆放要整齐。

十、加强门卫管理的监督检查,定期开展督查通报。市教育局、公安局将定期对学校(幼儿园)门卫管理工作进行明查暗访,对门卫设置不规范、门卫制度不健全的单位责令整改,整改后仍然存在问题的将予以通报批评,对工作不力造成的责任事故要坚决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各学校(幼儿园)也要建立考核、督查、谈话制度,定期对门卫工作进行检查评估。

附件:1.外来人员来访登记表

2.车辆进出校园登记表

进一步加强公文处理和档案管理工作 篇7

党中央有关部门, 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全国政协办公厅, 高法院, 高检院, 各民主党派中央, 有关人民团体, 有关中央管理企业,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 (局)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 保障政权运转以及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基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是财政管理的重要基础和有机组成部分。近年来,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确立了“国家统一所有, 政府分级监管, 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 初步构建了管理制度框架, 逐步规范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等各环节管理。但是, 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 现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各级财政部门与相关部门之间管理职责没有很好落实, 制度体系不够健全;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资产管理的资源配置职能没有充分发挥;资产使用、处置管理等需要进一步规范, 管理方式有待改进;管理基础薄弱, 部分单位特别是基层单位业务力量相对不足, 资产管理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为了切实解决这些问题, 加快建立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系, 更好地保障行政事业单位有效运转和高效履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制度, 现就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 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 按照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 理顺和巩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健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法律制度和内控机制, 深入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国库管理相结合, 建立既相互衔接又有效制衡的工作机制和业务流程, 着力构建更加符合行政事业单位运行特点和国有资产管理规律、从“入口”到“出口”全生命周期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系。

(二) 基本原则。

坚持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属于国家, 使用权在单位。根据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要求, 明确国家和单位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方面的权利、义务, 进一步明晰国有资产产权关系。

坚持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通过资产与预算相结合, 管控总量、盘活存量、用好增量, 有效缓解部门、单位之间资产占有水平不均衡的状况, 促进资源配置的合理化, 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坚持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通过对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流程进行必要的再造, 实现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紧密结合, 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紧密结合, 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提升单位管理水平。

(三) 主要目标。

保障履职。充分发挥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在单位履行职能方面的物质基础作用, 有效保障政权运转和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

配置科学。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的范围符合公共财政的要求;资产配置标准科学合理;根据行政事业单位职能、资产配置标准、资产存量情况以及资产使用绩效细化资产配置预算。

使用有效。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日常管理制度完善, 单位资产得到有效维护和使用;资产共享共用机制合理, 实现使用效益最大化;绩效评价体系科学;对资产出租、出借和对外投资行为及其收益实现有效监管。

处置规范。有效遏制随意处置资产的行为, 防止处置环节国有资产的流失;建立完善的资产处置交易平台和重大资产处置公示制度, 引入市场机制, 实现资产处置的公开化、透明化;规范资产处置收入管理。

监督到位。建立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全方位、多层次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监督体系, 以及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等全过程的监督制约机制, 单位内部监督与财务监督和审计监督相结合, 事前监督与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相结合, 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相结合。

二、进一步强化和落实管理职责, 合力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

(四) 各级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要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齐抓共管, 进一步理顺和巩固“国家统一所有, 政府分级监管, 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 完善“财政部门—主管部门—行政事业单位”三个层次的监督管理体系, 强化财政部门综合管理职能和主管部门的具体监管职能, 进一步落实行政事业单位对占有使用国有资产的管理主体责任, 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

(五) 各级财政部门应当按照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的要求, 强化和落实综合管理职责, 明晰和理顺与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职责, 协调好与机关事务主管部门等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 加强指导监督, 搞好协作配合。同时, 明确财政部门内部资产管理职责分工, 加强对资产管理制度、规则、标准、流程等制定、管理与控制。充分调动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的主动性、积极性, 强化主管部门的组织管理和行政事业单位具体管理的主体责任。

(六) 各级主管部门应当切实承担好本部门和所属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组织管理职责。认真组织实施资产管理规章制度;进一步加强本部门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等事项的审核和监督管理;督促本部门所属行政事业单位按照规定缴纳国有资产收益;组织实施对所属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情况的考核评价。

(七) 各级行政事业单位承担本单位占有、使用国有资产的具体管理职责, 应当严格执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试行) 》, 在资产管理岗位设置、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 完善内部管理制度, 强化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的衔接, 构建既有机联系又相互制衡的内部工作机制, 提升管理效能。对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等事项, 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报经主管部门或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加强对出租、出借、对外投资的专项管理。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体系, 提升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

(八) 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对现有的资产管理规章制度进行梳理和完善, 加强顶层设计, 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出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地方性制度, 逐步完善涵盖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办法和清查核实、产权登记、收益收缴、信息报告、监督检查等全方位管理制度体系。

(九) 各级主管部门应当根据财政部门规定, 结合本部门或本行业实际情况, 制定本部门或本行业国有资产管理办法, 健全完善本部门或本行业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等配套制度, 并报同级财政部门备案。

(十) 各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根据财政部门、主管部门的规定, 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 制定本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具体实施办法, 并报主管部门备案。建立和完善本单位资产清查登记、内部控制、统计报告、日常监督检查等具体管理制度。

四、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管理, 切实把好资产“入口关”

(十一) 资产配置是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形成的起点, 各级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应当严控资产配置“入口关”。配置资产应当以单位履行职能和促进事业发展需要为基础, 以资产功能与单位职能相匹配为基本条件, 不得配置与单位履行职能无关的资产。完善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机制, 将资产配置管理职能嵌入到预算管理流程中, 为预算编制提供准确、细化、动态的资产信息。以科学、合理地支撑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为目标, 建立健全资产配置标准体系, 优化新增资产配置管理流程, 逐步扩大新增资产配置预算范围。

(十二) 资产配置标准是科学合理编制资产配置预算的重要依据, 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先易后难、分类实施、逐步推进”的原则, 分类制定资产配置标准。明确各类资产的配置数量、价格上限和最低使用年限等, 并根据物价水平和财力状况等因素变化适时调整, 为预算编制提供科学依据。通用资产配置标准由财政部门组织制定, 专用资产配置标准由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对已制定资产配置标准的, 应当结合财力情况严格按照标准配置;对没有规定资产配置标准的, 应当坚持厉行节约、从严控制的原则, 并结合单位履职需要、存量资产状况和财力情况等, 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 采取调剂、租赁、购置等方式进行配置。

(十三) 加大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调控力度, 有效盘活存量资产, 优化资源配置。建立行政事业单位超标准配置、低效运转或者长期闲置资产调剂机制。

五、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使用管理, 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

(十四) 各级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加强资产使用管理, 进一步落实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主体责任制和各项资产使用管理的规章制度, 明确资产使用管理的内部流程、岗位职责和内控制度, 充分依托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动态管理优势, 做到账实相符、账账相符、账卡相符。

(十五) 除法律另有规定外, 各级行政单位不得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担保, 不得以任何形式利用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对外投资。除国家另有规定外, 各级事业单位不得利用财政资金对外投资, 不得买卖期货、股票, 不得购买各种企业债券、各类投资基金和其他任何形式的金融衍生品或进行任何形式的金融风险投资, 不得在国外贷款债务尚未清偿前利用该贷款形成的资产进行对外投资等。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必须严格履行审批程序, 加强风险管控等。利用非货币性资产进行对外投资的, 应当严格履行资产评估程序, 法律另有规定的, 从其规定。

(十六) 加强对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出租出借行为的监管, 严格控制出租出借国有资产行为, 确需出租出借资产的, 应当按照规定程序履行报批手续, 原则上实行公开竞价招租, 必要时可以采取评审或者资产评估等方式确定出租价格, 确保出租出借过程的公正透明。

(十七) 探索建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共享共用机制, 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整合。建立资产共享共用与资产绩效、资产配置、单位预算挂钩的联动机制, 避免资产重复配置、闲置浪费。鼓励开展“公物仓”管理, 对闲置资产、临时机构 (大型会议) 购置资产在其工作任务完成后实行集中管理, 调剂利用。

六、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管理, 进一步规范资产处置行为

(十八) 资产处置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严格执行国有资产处置制度, 履行审批手续, 规范处置行为,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未按规定履行相关程序的,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处置国有资产。处置国有资产原则上应当按照规定程序进行资产评估, 并通过拍卖、招投标等公开进场交易方式处置, 杜绝暗箱操作。资产处置完成后, 应当及时办理产权变动并进行账务处理。

(十九) 各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应当进一步加大对资产处置的监管力度, 建立资产处置监督管理机制。主管部门根据财政部门授权审批的资产处置事项, 应当及时向财政部门备案;由行政事业单位审批的资产处置事项, 应当由主管部门及时汇总并向财政部门备案。由本级人民政府确定的重大资产处置事项, 由同级财政部门按照规定程序办理。

(二十) 切实做好在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行业协会商会脱钩、培训疗养机构脱钩等重大专项改革中涉及的单位划转、撤并、改变隶属关系的资产处置工作, 确保国有资产安全。

七、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收益管理, 确保应收尽收和规范使用

(二十一) 国有资产收益是政府非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级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应当进一步加强对国有资产收益的监督管理, 建立健全资产收入收缴和使用等方面的规章制度, 规范收支行为。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和出租、出借收入, 应当在扣除相关税费后及时、足额上缴国库, 严禁隐瞒、截留、坐支和挪用。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管理。

(二十二) 中央级事业单位出租、出借收入和对外投资收益, 应当纳入单位预算, 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地方各级事业单位出租、出借收入和对外投资收益, 应当依据国家和本级财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加强管理。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科技成果的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有关规定执行。

八、夯实基础工作, 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提供有效支撑

(二十三) 各级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要根据有关专项工作要求和特定经济行为需要, 按照规定的政策、工作程序和方法开展资产清查核实工作, 并做好账务处理。继续做好事业单位及其所办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工作, 掌握事业单位的资产占有、使用情况和国有资产产权的基本情况。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报告制度, 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有关规定, 积极稳妥推进国有资产占有、使用情况的公开。

(二十四) 各级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应当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并与预算系统、决算系统、政府采购系统和非税收入管理系统实现对接, 具备条件的资产管理事项逐步实现网上办理。依托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建立“全面、准确、细化、动态”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基础数据库, 加强数据分析, 为管理决策和编制部门预算等提供参考依据。

(二十五) 各级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对国有资产管理的绩效进行评价, 科学设立评价指标体系, 对管理机构、人员设置、资产管理事项、资产使用效果、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等情况进行考核评价, 并将考核评价的结果作为国有资产配置的重要依据。

(二十六) 各级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全过程的监管, 强化内部控制和约束, 并积极建立与公安、国土、房产、机构编制、纪检监察和审计等部门的联动机制, 共同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应当积极配合财政部门、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并在单位内部建立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责任制, 将资产监督、管理的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个人。

九、加强政府经管资产研究, 规范政府经管资产管理

(二十七) 研究探索将各级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代表政府管理的公共基础设施、政府储备资产、自然资源资产等经管资产纳入资产管理范畴。进一步明确经管资产的范围, 摸清底数, 界定管理权责, 逐步建立经管资产的登记、核算、统计、评估、考核等管理制度体系。

(二十八) 进一步明确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加强经管资产管理的职能和职责, 落实主体责任。探索建立经管资产存量、增量与政府债务管理相结合机制, 逐步建立涵盖各类国有资产的政府资产报告制度。

十、以管资本为主,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所属企业管理

(二十九) 按照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总体部署, 以管资本为主, 鼓励将行政事业单位所属企业的国有资本纳入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体系。具备条件的进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 暂时不具备条件的, 要按照“政企分开、事企分开”的原则, 建立以资本为纽带的产权关系, 加强和规范监管, 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三十) 各级财政部门、主管部门、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强化对所属企业运作模式、经营状况、收益分配等的监督管理, 推动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逐步完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完善所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体制,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三十一) 根据建立覆盖全部国有企业、分级管理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制度的要求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的相关规定, 纳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的行政事业单位所属企业, 应当按照规定及时足额向国家上交国有资本经营收益。

十一、加强组织队伍建设, 不断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水平

(三十二) 各级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应当进一步高度重视资产管理工作,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建立健全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机构, 配备专职人员, 充实工作队伍;各级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明确内部资产管理机构和人员, 强化职责分工, 落实管理责任, 避免多头管理、相互推诿扯皮现象, 为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十三) 各级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应当通过政策宣传、组织培训等多种方式, 搭建学习和交流平台, 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有效推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

进一步加强公文处理和档案管理工作 篇8

应该说,哈尔滨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起步较早,特别是林铎书记和希斌市长,不仅给予了高度重视,也倾注了巨大心血。2012年7月,市委在通河召开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会议,启动实施了“12311”强基工程。近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各地、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市委部署的5大方面40项具体任务不断推进,服务群众、社区村屯建设和流动人口、特殊人群、“两新组织”服务管理等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通河县“包村驻村”工作经验得到大力宣传和推广,带动了干部工作作风的转变;道里区抚顺社区“中心社区”建设经验,辐射带动全市累计投资2.92亿元,新建千米以上的中心社区30个,社区在服务群众、维护稳定中的作用明显增强;五常市二河乡新庄村“1+3+N”服务管理模式的推广,为广大干部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维护农村和谐稳定提供了新的途径;通过学习推广延寿县延寿镇“大调解”体系建设经验,全市进一步完善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工作机制,共建立各类人民调解委员会3 001个,配备专兼职人民调解员12 882人,受理各类纠纷10 368件,调解成功9 917件,成功率达95.7%。通过开展矛盾纠纷、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和公共安全隐患“三项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全市共排查化解群体性矛盾纠纷253件,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349起;全市治安形势持续平稳,突出的公共安全隐患得到有效整改。

可以说,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任务目标,对于我们哈尔滨而言,既有着现实而迫切的需求,也具备了一定的群众基础和条件。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把“强基工程”抓下去,坚持不懈地干起来,哈尔滨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就一定能够有所作为。

一、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求我们进一步创新群众工作方法

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刚刚履新就已经为全党做出了承诺和表率。落实中央的要求,就要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实在在地转变作风,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事。一是探索沟通群众的新方法。把老传统与新载体有机结合,把“面对面”沟通与“键对键”交流有机结合,在推动广大干部走基层、转作风的同时,也要学会利用网站、QQ、微博、飞信等新平台,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哈尔滨政法网已经完成建设,2013年初开通运行。“平安哈尔滨”微信、微博平台也在加紧筹划。二是完善联系群众的工作制度。2013年,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大通河经验的宣传推广力度,全面落实领导基层联系点、机关部门包点、干部挂职蹲点的工作制度,推广党员干部亮明身份、结对包户联系群众的有效做法,使干部在群众中工作、工作在群众中开展、一切工作为了群众真正常态化。三是建立民意评判的新机制。改革完善对干部的考核评价标准,坚持用群众满不满意来评价干部称职不称职、工作合格不合格,通过运用电话征询、入户走访、网上调查等有效手段,收集群众对党委政府工作的意见。只有群众掌握了话语权和评判权,干部才会围着群众转,干群关系紧张、作风不实等相关问题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解决。

二、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求我们进一步夯实社区、村屯两个基层服务管理平台

群众生活在社区和村屯,建设好社区和村屯,创新管理、服务群众才有了可靠保证。具体地说就是,“以投入保服务,以服务换满意”。经过调研我们感到,当前工作的难点和重点主要有三个:一是解决好社区办公用房问题。哈尔滨市城区尤其是老城区人口拥挤、用地紧张、房价居高,建设千米以上中心社区的难度确实很大。“功夫不负有心人,办法总比困难多。”经过几个月的努力,香坊区新建2 000平方米以上中心社区10余个,道里区也利用废旧厂房、俱乐部改建一批规模较大、功能较全的中心社区。为我们提供了思路,增强了信心。因此只要我们全市上下统一认识,解放思想,坚持多条腿走路,通过政府投入、政策配套、资源整合等方式,克服建设难题就有办法,建设进度就能加快。二是解决好拴心留人问题。社区工作任务重、责任大,而目前社区条件较差、待遇较低,不仅影响社区干部工作积极性,也很难拴心留人。因此应该进一步增加城市社区的办公经费投入,能够满足其履行职能的基本需要。适当提高城市社区工作人员报酬标准,把人才留在基层。鼓励、引导社会各界对社区、村屯建设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改革社区用人制度,打破条块限制,实现社区管理人员由区里统一录用、社区统一使用、做到同工同酬,并探索推广专职社工的聘用模式。三是解决好服务功能问题。在城市,在已有十项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各有关部门还要深入研究还有哪些服务和管理能够下沉到社区,这些服务和管理应当以哪一种流程方式下沉到社区,使社区的责、权、利相统一,使群众在生活圈中甚至足不出户就能直接接受管理和服务。在农村,当前最主要的就是大力开展“集中代办服务”,也就是“群众张嘴,干部跑腿”,节约群众的办事成本,提高群众的满意度。

信息化是十八大报告确定的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五项建设之一,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必由之路。目前,哈尔滨市村屯和社区的硬件建设正在不断规范化,信息化建设也要同步推进,使基层为群众提供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有一个质的提升。当前我们的思路是:一是从顶层设计入手,抓紧研究制定出台全市社会管理系统的标准化方案,将数据库类型、接口标准、数值内容等固定下来,并留有日后拓展的足够空间,为全市各地区、各部门各自开展建设提供先决条件,也为日后统一整合数据资源提供便利。二是从基层试点入手,逐步摸索积累经验。目前我们正在平房区和道里区抚顺社区进行试点,尝试筹建区一级的社会管理服务综合应用平台,逐步实现基础信息网上录入、办事服务网上管理、工作过程网上监督、责任目标网上考核的目标,力争用2-3年时间,在全市建立起全面覆盖、简便易行、管理到位、服务到家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体系,使全市社会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三、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求我们进一步发挥社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

社会组织是联结政府、社会、群众三方的桥梁纽带,在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解决群众的需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是一大块,但必然也存在着政府的公共服务触及不到、解决不了的问题,这就需要社会组织发挥积极作用,对公共服务形成有力的补充。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与一些发达地区相比,哈尔滨市各类社会组织的发展数量、作用发挥等情况还不理想,社会影响力也还不够大。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将协调有关部门,研究出台市级指导意见,降低社会组织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程序,实行备案制度;探索建立社会组织发展基金,对一些能够承担政府职能的组织给予优先扶持;尝试建立多元社会组织孵化和服务平台,通过建立服务项目、提供技术支持等方式壮大做强社会组织;推进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弥补政府公共服务的不足。

四、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化依法治市工作

上一篇:教师节黑板报的内容下一篇:捉鱼记6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