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社区管理
为了加强本社区居委会在行政区域内对常住居民和流动居民的管理,同时让本社区的所有居民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政府的相关政策与社区居委的相关工作。决定于本行政区域内的各小区设立社区宣传栏。希各小区物管或业委能给予支持和帮助。
设立社区宣传栏有助于加强社区居委会与居民间的联系;有助于社区居委及时地了解居民的生活工作情况,对处于贫困边缘的居民给予帮助;同时有助于居民在社区建设中提供各种不同的意见。
苏上学社区居委会
关键词:城市社区管理,涵义,成功经验,建议
当前,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 人们生活的空间越来越趋向于社区化, 人们自由积聚在社区生活, 逐步取代了过去院落划分的生活模式。无疑, 社区是城市化进程和住宅私有化的产物, 同时也是城市社会事务管理的基本单元。当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积聚在社区, 如何对这些社区人加强有效管理, 促进社区健康发展, 日益成为人们思考的课题。
一、正确理解社区及社区管理的涵义
“社区”是社会学中的基本概念, 最早是在德国社会学家斐迪·滕尼斯的《社区与社会》一书中提出。一般认为:社区就是在一定地域内发生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 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并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其基本构成要素有四个方面:一个相对稳定的人文区位意义上的地域。特定的区域不仅是社区成员活动的基本空间场所, 而且社区成员的活动方式乃至思想感情也都被打上区域的烙印和特征。二是一定规模和具有同质性的人口。
一般来说, 社区管理是在政府的指导下, 社区职能部门、社区单位、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各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的自我管理。但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 各类深层次社会矛盾层出不穷, 社区管理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目前我们习惯采取的“行政主导”式社区管理体制, 与发展基层民主自治的时代要求截然相反, 需要我们做大量细致的工作。做好新形势下的社区管理创新工作, 也是完善城市社会管理、推进社会建设、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和有力保障。换句话说, 社区是党和政府在城市基层的执政基础, 社区稳则社会稳, 社区强则国家强, 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
为了切实推进社会管理, 加强和改进社区管理, 必须紧密地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积极探索创新社区管理模式, 通过完善制度, 完善社区服务功能, 优化社区环境, 整治社区治安, 才能不断推动基层社区党的建设、环境建设、文化建设、平安建设以及社会管理的全面发展。
二、各地在社区管理中的成功经验
当前全国普遍对社区管理进行了深入探寻。总体来说, 有益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内蒙古乌海:市委、市政府将社区建设工作列入每年的年度考核目标和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 并与各区、各部门签订责任状, 充分调动全市上下建设社区的积极性。健全了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民政部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社区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成立了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并将办公室设在市民政局, 配备了编制。按照“便于服务管理、便于整合资源、便于居民自治”的原则, 科学规划社区布局, 实施行政区划调整, 将292个社区 (村) 调整为86个, 使社区功能更加集中和突出, 资源配置较为优化合理, 管理职责较为明确。将社区规模扩大到3000户左右, 有效整合各部门在社区的机构、人力、财产, 实行资源共享, 构建社区“十分钟服务圈”, 设立社区文化站、卫生计生服务站、综治工作站、老年人谈心室、老年人日间照护室、老年学校等服务功能。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设立民政救助等七个社区服务窗口, 基本满足了居民劳动保障、最低生活保障等服务需求, 居民不出社区即可享受到各类基本服务。
上海宝山区:居委会整合了小区内在资源, 开设了24小时党员志愿者“服务热线”, 定期组织党员志愿者开展服务。服务点开设了家电维修、水电工维修、法律咨询、医疗咨询、房产咨询、心理咨询、理发磨刀、声乐指导等各项服务内容。
创意性地开设了“民生微博”, 在网上注册认证微博, 每天上网发布就业政策、计划生育咨询、经济适用房、小区新鲜事等一系列民生信息。每月25日为理论小组学习日, 每月18日为党员、群众骨干学习日, 每月13日为读书日, 党支部、楼组、家庭联动学习, 小区理论学习小组成员自行备课, 撰写学习理论心得体会, 同时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进小区建设和管理、促进小区和谐发展的强大动力。小区内已培育了一批学习型楼组和学习型家庭, 学习型先进个人。
四川德阳市: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编制成该市“十二五”专项规划, 以项目促试点, 以点带面, 把社会管理创新纳入“十二五”规划, 确定建设项目191个, 计划投入超过52亿元, 并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挂帅重点项目。
德阳将全市社区划分为七类, 即城市社区、农村社区、灾区新型社区、城乡结合部社区、移民和征地拆迁安置社区、产业园区社区和企业“家委会”, 分类施治, 探索加强不同类别社区社会服务管理的基础工作。
社区综合服务站、警务室、矛盾纠纷调解室、青少年科普工作室、“悄悄话语室”一应俱全。包括了治安管理、人口数据、两新组织、法律援助、义务教育等10多个方面内容、涵纳46个市级部门的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功能的平台, 让原来被称为“中转站”的便民服务室, 真正转变为处理问题的“终点站”, 使群众“走进一个门, 能办多件事”。
综观我国部分省市地区在社区管理方面的有益探索和实践, 有许多方面可以学习和借鉴。对比其他地区, 山西省各地也积聚了许多社区管理工作的有益经验。
比如, 阳泉建立社区矫正工作站, 完善监管组织网络。不断强化困难群体信息库建设, 完善重大病救助、帮困助学救助、临时救助等救助政策, 扩大受益面, 保障群众基本权益。长治:在城市社区推行网格化管理机制, 以实行社会管理服务的全面有效覆盖。晋城:社区党支部始终把稳定与发展摆在了社区工作的首位。太原:把社区划分为一个个“网格”, 由社区专职工作者担任“网格格长”, 拟实现管理无盲区。“网格格长”负责采集网格内人口、房屋、单位、计划生育、综治信访等人、地、事、物、情、组织等各类基础信息。之后将收集到的信息上报到社区、街办、区三级平台, 建立数据库, 方便及时查阅。通过成立各种居民自治组织, 让居民自己管理楼院, 最终实现无人管理楼院的长效治理。
三、切实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管理工作建议
通过对各地社区管理经验的梳理, 探索由街道管理体制向社区管理体制转变, 统一规划建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站) , 承接街道办事处和各相关部门服务功能延伸到社区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 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我管理有效衔接, 与居民依法自治的良性互动。
要切实加强和改进社区管理工作, 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同时应提供必要的保障。
一是依靠上级部门统筹协调与司法、公安、计生、移动、消防、环保、教育、医院、社会福利等部门的关系, 尽可能与多部门分头治理社区中存在的上述部门管辖范围内的问题, 尽可能为社区居民服务, 不断提高社区管理水平。提供组织保障。政府将社区管理服务创新工作纳入对市、县、区的目标责任考核, 发展改革、财政、金融、税务、工商等部门要按各自职能和权限, 支持社区服务管理创新。二是对包片管理和具体负责的领导干部要严格考核, 避免形式主义, 对具体的责任人在提高相关待遇的基础上要严格考评。切实抓好管理队伍建设, 把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和组建居民自治组织结合起来, 齐抓共管。提供机制保障, 将社区服务管理创新工作纳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任期目标考评体系, 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三是畅通服务渠道, 提高服务水平, 对居民的合理要求要有人负责, 由部门落实, 避免踢皮球现象, 真正把居民诉求合理解决好。提供资金保障。财政安排专项经费, 用于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平台搭建等, 各市、县、区财政负责落实平台维护、数据采集更新、硬件建设、网格管理员培训等费用。市、县区要安排必要的经费, 专项用于社居委换届、社区“两委”正职和相关工作人员培训等。
结合先进的社区管理工作的经验, 建议做好以下推进社区管理工作的“四化”建设。
1. 推进社区网格化建设。
把社区划分为若干责任网格, 将人、地、物、情、事、组织全部纳入网格进行管理, 实行“多网合一, 一网多格;一格多员, 全员参与”, 实现社区管理的全覆盖, 并建立起科学的工作运行机制和规范的监督考核机制。
2. 推进社区组织化建设。
首先, 要按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部署要求, 加强社区居委自身建设, 增强居民开展自治、提供公共服务和监督活动的能力;其次, 通过“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等方式, 打造一支服务社区、政府与社会支持的专业化与职业化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三是落实工资福利待遇。创新社区工作者培养和选拔机制;四是在社区服务工作机制、监督评估机制等方面大胆探索, 使政府行政管理与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3. 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
首先, 建立统一的社区基础信息数据库。统筹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社会保障、房产、卫生、教育、文化、交通、工商等信息资源, 实现对社区人、地、物、情、事、组织底数清、情况明、管得住、服务好;其次, 统一技术规范要求, 重点突破, 分步骤实施。推进智能化住宅小区 (楼宇、家庭) 建设。在有条件的社区, 推进水、电、气等城市公共事业消费和通讯等个人消费的自动记录和付费, 加快推进住宅小区安保电子监控建设;三是“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在平台建设、运营、维护、管理等方面, 依据政府采购管理规定, 积极探索“服务外包”、“以租代建”等成功建设模式。
4. 推进社区服务化建设。
逐步建立设施配套、功能完备、队伍健全、机制合理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 形成较为完善的市民“十五分钟生活圈”。在每个社区设立“一站式”办事大厅, 提供便捷、规范的行政服务。建立居家养老和残疾人服务中心, 面向社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护理、康复、精神慰藉服务;建立青少年文化活动中心, 面向未成年人提供陪护、兴趣培养和学习辅导服务。采取政府扶持和社会化运作相结合, 通过项目管理、购买服务等方式, 资源共享、共驻共建机制, 鼓励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兴办社区服务业。动员党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青少年学生等参加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建立社区服务标准体系和监督评价体系, 使社区服务标准化、连锁化、专业化。成立秧歌队、武术队、健身队、夕阳红合唱队、门球队、曲艺队等社区文艺团体, 举办社区邻里节、社区文艺汇演、社区运动会等活动, 丰富居民的业余生活, 增进社区居民间的关系, 增强社区凝聚力, 打造各具特色的社区文化景观。
参考文献
[1]周小亮.保障改善民生制度建设的理论回溯与框架构建[j].福建论坛, 2012 (12)
关键词:发展;培育;社区教育民间组织
了解现状确定目的意义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层次不同、覆盖广泛的民间组织体系,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已成为社会建设与管理的重要力量。民间组织的社会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升,意味着民间组织将面临新的发展契机。民间组织的发展,也为社区教育的发展带来契机。社区教育隶属于社会服务的范畴,也正是民间组织涉及的主要方向之一。从社区教育的角度来看这些民间组织,他们都是社区教育的积极推动者,都是做着提升人的素质工作。因此,民间组织既是承接社区教育的载体,又是深化社区教育的平台。
2006年以来,后宰门街道被列为南京市民间组织备案管理工作试点街道,在市区民间组织管理工作相关领导的大力指导和关心下,街道按照市、区领导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对6个社区进行深入调研,由街道民政办负责牵头,召集民间组织负责人会议,对基层民间组织负责人进行业务培训和指导,同时。街道主要领导提出具体要求,将基层民间组织登记备案工作作为加强社区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大事来抓。2006年,街道首批备案了60家社区民间组织,2007年新增了14家,2008年新增了11家,目前,街道共备案85家社区民间组织,其中维权类18家、服务类14家、活动类53家,此外在玄武区民政局备案登记了爱心援助协会一个社会团体,后宰门社区服务中心、爱心慈善超市和6个社区爱心互助社8个民办非企业单位。
后宰门街道工委通过认真梳理地区资源,在整合义工服务队伍和规范社区服务项目的基础上,建立了心声读书吧、心语爱心社、心身关爱园、文明劝导队等四个社区教育民间组织。
心声读书吧这个项目由在职和离退休教师组成的社区教育义工服务队认领。他们利用金陵图书馆富贵山社区分馆的基础设施,为读者办理图书借阅、青少年校外学习辅导、网络远程教育帮助等服务。
心语爱心社由江苏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社区教育义工服务队认领。他们利用玄武区特殊教育学校基地,通过青年大学生每周五下午定期上门辅导教学、帮助自理、共同游戏等义工服务,帮助智障儿童提高融入社会、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为他们营造一个更加包容的社会环境。
心身关爱园由非公企业在职零散党团员认领。他们利用富贵山老年照料中心服务基地开展活动。通过义工帮助老年人打扫卫生、陪伴聊天等活动,给老年人营造一个干净舒适的居住环境,提高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
文明劝导队由社区老党员认领。他们利用明故宫广场服务基地开展活动。通过社区党员义工在广场和交通路口的文明劝导服务,制止了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和随意闯红灯等不文明陋习,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进一步巩固文明创建成果。
方法多样做法详实可行
以后宰门街道社区民间组织为调查对象,运用调查问卷法、访谈调查法等研究方法,我们对社区民间组织的社区教育作用发挥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
通过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我们结合工作实际,着重在积极培育、规范管理、提高质量等方面加强了课题研究和实践探索。我们的做法:一是积极培育。引导四类社区教育民间组织从满足群众需求出发,加强人才的整合,壮大自己的队伍,结合自己的特长积极开展公益性活动。二是规范管理。加强对社区民间组织的指导和监督。一方面,进行登记备案管理,另一方面,坚持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的方针,确保社区教育民间组织健康发展。三是提高质量。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定期开展交流活动等,提高社区教育民间组织建设水平,提高社区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成果显著提升社区文化
本次调查显示了社区民间组织在下列几个方面有较高的评价:对社区一是对社区民间组织的社区教育作用发挥状况持有较高认同度。本次调查显示,高达93.7%的人认为社区民间组织在开展社区教育中“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在“是否赞同社区民间组织参与社区教育”的调查时,76.8%的人选择“非常赞同”,在“您组织社区教育作用发挥状况”的调查时,有62.3%的人选择“作用发挥好”。可见,大多数调查者认同社区民间组织社区教育作用发挥现状。对社区民间组织在社区教育中的重要性,形成了广泛而又高度一致的共识和认同,认为社区民间组织在整合社区资源、拓宽社区就业渠道、丰富居民文体生活、促进和谐社区建设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二是社区民间组织社区教育的参与度渐次提高,但仍需一个过程。绝大多数调查者都认同社区民间组织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意义,那么是不是赞同就意味着愿意投身其中呢?在关于“您及您组织成员是否有兴趣参与社区教育”的调查中,选择“很有兴趣”的占58.2%,与之相关的关于“您及您组织成员的参与程度”的调查显示。有53.7%的人选择了“绝大多数成员都积极参与社区教育的活动”,可见,社区民间组织参与社区教育的热情极高。当然,发挥社区民间组织社区教育作用尚处于探索试验阶段,无论是社区民间组织、社區居民的参与还需要一个过程。虽然大多数调查者对其组织在社区教育中的重要性有较高程度的认同,但调查发现,居民对社区民间组织的认知度并不高。通过访谈还发现,有的社区居民即使参加了活动,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功利性和无组织性,这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区民间社区教育作用的发挥。从参与群体来看,一类是离退休老人、下岗职工、低保对象等弱势群体;二是假期中的中小学生。造成目前社区居民参与程度低下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社区教育活动内容、形式尚未迎合居民的兴趣、爱好。二是社区工薪阶层居民由于工作繁忙没时间参与或不愿参与社区活动。三是社区的不少外来人口对社区的事情完全不关心,社区组织什么活动,觉得与自己无关。作为社区民间组织的管理者,保护并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积极性,广开渠道,提供更多机会,吸引更多居民参与其中,才是目前扩大社区居民参与,有效发挥社区民间组织社区教育作用的关键所在。三是社区民间组织社区教育领域更多关注居民生活质量和文化素质的提升。问卷调查显示,社区民间组织社区教育领域,文体休闲活动、健康知识宣
传与教育、教育培训排在前三位。在“您组织目前为居民提供的服务主要有哪些”的调查中,排在各选项前三位的分别是:开展文化体育休闲活动、社会治安工作、医疗保健工作。从以上调查反映的情况看出,当前社区民间组织社区教育领域更多关注居民文体生活的丰富,居民生活质量和文化素质的提升。因为社会越进步、越文明,公民就越关注自己的生活质量。从关注的群体看社区民间组织更多关注社区的老年人、青少年和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现在提倡建设和谐社会,关注弱势群体,关注居民生活质量从一个侧面体现了社区民间组织的服务宗旨和社会责任,也反映了社会的和谐程度。制定措施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1.加强社区民间组织的统筹领导,重点是大力培育发展社区公益性、服务性民间组织
一是要加强统筹整合资源。政府应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角度出发,统筹协调和指导社区民间组织社会活动的优先发展领域。要整合资源,大力培育发展社区公益性、服务性民间组织,通过奖励性、委托性、补贴性或购买性的投入方式,重点扶持为社区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进城务工人员和失业人员等弱势群体服务的民间组织。二是要实现政府的合理赋权。根据发达国家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转变的实际,特别是社区民间组织的社区性、公益性、自律性强的特点,政府应把一部分社会公共服务职能让渡给民间组织,充分发挥社区民间组织的功能作用,比如,社区居民文体休闲活动的开展、弱势群体的就业培训与居民的知识健康普及、青少年的校外教育等等,政府部门都可以委托社团组织去完成。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约政府大量工作,同时民间组织可以发挥其特长,优质的完成委托工作,使社区群众得到实惠。三是政府应为民间组织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政府对民间组织的扶持培育,最重要的是资金方面的资助。一些国家和地区民间组织的资金30口以上来自政府资助,在部分国家高达45%,周边的香港高达60%——70%。如果缺乏政府提供的资金,许多民间组织就难以生存。目前各类民间组织都反映在税收管理方面遇到一些问题,为了促进社区民间社团组织的规范发展,建议国家专门建立与民间组织有关的税收管理制度,对一些公益性民间组织,国家应采取优惠或免交税收的政策予以支持。
2.扩大社区民间组织的居民参与,增强广大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
通过调查分析,居民参与不足,制约了社区民间组织的发展,影响了其社区教育作用发挥。当务之急是加强引导,重点是组织有关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的有关人员,学习一些与社区民间组织相关的知识,使他们对社区民间组织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形成人人参与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的良好氛围。其次是要面向社区居民,广泛开展喜闻乐见的社区教育活动。要针对社区的特点,以居民需求为信号,以服务社区居民为目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通过开展各项活动,把广大居民发动、组织起来。扩大社区居民的参与范围,培育居民的参与意识、结社意识,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目的。再次是要加强社区民间組织的宣传,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发展和培育一批社区民间组织的先进典型,通过典型带动更多的民间组织发挥积极的社会作用。
3.注重社区民间组织的能力建设,提高其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能力
一、社区党员教育管理面临的形势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经济成份、社区活动方式、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就业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对社区党的建设特别是社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情况和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随着城镇建设和管理重心的下移,居委会原有的“纵向为主,横向为辅”的“垂直型”党员教育管理体制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是由于企业兼并、破产、重组以及党政机关机构精简,部分党员下岗、待岗、离岗、转岗,转为“社会人”,对这部分党员的教育管理相对滞后。仅朝阳镇社区就现有下岗职工党员和买断工龄党员34人,占党员总数的22.1。二是随着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地域不断扩展,吸引大量外来人员涌向城镇打工,本地党员也大量流出,给社区党员教育管理增加了难度。全镇现有27名党员由于外出打工、搬迁、经商等原因流失,对这些党员的管理出现“四难”,即“参加组织生活难、交纳党费难、保持联系难、掌握其表现难”。三是社区各类新经济中,有的没有建立党组织,有的党组织不健全、党建工作瘫痪,对党员情况难以了解,对党员活动难以掌握,出现了管理教育工作的空白点。四是由于社会老龄化的加快,社区退休党员数量越来越多。全镇社区退休党员已达到63人,占党员总数的40.9。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加快,今后社区退休党员和在职党员将越来越多地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活动,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显得十分紧迫。
2、党员队伍构成发生新的变化,进入社区的退休党员、下岗职工党员、流动党员等不断增加,其成份和情况的差异要求社区党员教育管理在方法和形式上都必须有新的突破。随着形势的发展,社区党员队伍的构成也正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突出表现在退休党员、流动党员、下岗职工党员、退伍军人党员数量不断增多,参与社区管理服务活动的在职党员也日益增多,他们分布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年龄结构、文化素质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年龄上,从80岁高龄的老党员到20岁的青年党员参差不齐;文化上,从大学毕业到文盲差距悬殊。如尚志社区育新党支部有党员28人,其中退休党员11人,占党员总数的39.3,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党员10人,占党员总数的35.7,大中专毕业待分党员1人,退伍军人党员1人。年龄最大的已74岁,最小的才24岁,年龄大的、小的,文化高的、低的在一起,缺少共同语言,组织生活开展不起来,偶尔过一次组织生活质量也不高。这就要求必须改变原来“一刀切”,大把抓”的教育管理方式,实现教育管理内容、方法和形式上的新突破。
3、社会经济关系的调整和经济利益的驱动,对党员在社区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出了新的考验。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使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这既为广大党员创造了发挥才能的历史性机遇,也给党员带来了思想观念上的新考验。在这个考验面前,部分党员“一心为公,一心为民”的观念出现弱化,个别党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权力欲、金钱欲的趋使,发生了质的变化。有的党员在工作单位表现好,但在单位外甚至不如普通的居民群众;有的退休党员思想上存在退休问题,不仅不愿参加组织生活,更不愿如数交纳党费;还有的下岗职工党员,由于经济收入低,生活自己顾不上自己,很难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增强党员的党性观念,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当前社区党员教育教育管理要攻克的重要课题。
二、加强社区党员教育管理的几点思考
(一)以理顺社区党员管理关系为前提,完善社区党员分类管理办法。
1、强化对社区直属党员的管理。健全社区党支部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以党员责任区为载体,以开展“四个一活动”(即承包一块绿地,创建一座文明楼幢,联系一户贫困家庭,帮助一个下岗职工)为抓手,以建立“责任卡”制度为保证,对社区直属党员实行“全权管理”,激励每一名直属党员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2、强化对退休党员的教育管理。制定下发《关于退休职工党员参加社区建设和接受社区管理的意见》,为退休党员建档立卡。加强社区党组织与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之间的联系,及时接转组织关系,消除管理上的“肓点”。在退休党员集中的居民委建立独立支部,较为分散的建立联合支部,提供发挥作用的场所,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余热。
3、强化对下岗职工党员的教育管理。拓宽下岗再就业,在社区创办社区服务站和便民利民服务点,安置下岗职工党员,实施“下岗再就业工程”;协调县妇联、工会等有关部门,组织下岗职工党员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增强就业本领。建立下岗职工党员求职档案,根据特长进行定向推荐。积极引导、鼓励、帮扶他们自谋职业,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4、强化对在职党员的教育管理。建立社区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和社区“在职党员联络站”制度,对在职党员实行“双向管理、双向联系、双向反馈”;建立社区在职党员档案,登记在职党员的基本情况、职业特点、个人专长、联系方式、参加社区活动情况等,组织开展“社区志愿者”活动;建立《在职党员联系卡》,实行“在职党员社区考评”制度和“在职党员社区活动情况反馈制度”,加强社区群众对在职党员的监督。
5、强化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对流动党员登记造册,根据流动党员的不同特点,通过建立流动党员支部、临时党支部,流动党员联络站等形式和直管、代管、协管等办法进行有效管理;经常与流动党员保持联系,及时了解掌握其工作和生活情况;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开展党的组织生活,认真听取他们对社区党建工作的建议。
6、强化对社区内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党员的教育管理。建立党组织,理顺隶属关系,消除管理上的“空白点”,使党员“有家可归”;开展适应和促进企业发展的有益活动,增强其使命感,消除雇佣观念。
(二)以完善组织管理体制为基础,健全社区党员教育管理的有
效机制。
1、抓好组织升级工程。本着“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原则,对社区党政领导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调整,实行社区党支部书记与居委会主任“一肩挑”,并增设领导和工作人员职数,扩大社区党组织的职能;探索建立新的社区党建工作网络,加强社区党组织与辖区单位、企业党组织的协调联系,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全体党员为主体,社区单位党组织共同参与的社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格局。
2、抓好素质升级工程。把配齐、配强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班子作为社区组织建设的首要着眼点。按照“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党在社区中的领导,有利于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和政权建设,有利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原则,通过“组织选派、公开招考、组织考核、民主选举、竞争上岗”等形式,将政治素质较好、文化程度较高、事业心较强、工作能力过硬,热爱社区工作的年轻干部选拔充实到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工作岗位,改善社区干部队伍的结构,增强班子的战斗力。
3、抓好硬件升级工程。随着社区党员队伍的日益壮大和社区职能的不断扩大,社区党支部和居委会原有的办公条件已不能适应开展工作的实际需要。应加大投入,协调解决社区党支部和居委会的办公场所、办公设施和必要的党员电化教育设备为开展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4、建立协调机制。在建立党委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从广泛参与社区建设的组织领导机制的基础上,协调社区内各单位党组织参加社区建设各项工作,建立以党建联席会议为核心的协调机制,为加强社区党建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5、建立约束激励机制。建立社区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考评责任制,把社区党建工作列入各级党委年度工作责任目标,实行文明单位和先优模评定征求社区党组织意见制度,提升社区党组织地位。制定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服务工作的规定,实行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制度和参与社区服务工作表现反馈制度,调动党员的积极性。
(三)以创新活动载体为手段,拓展社区党建工作领域。
首选,以构建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为目标,创新共建载体。实施基层党组织“牵手工程”,引导各社区开展“五联五共”系列活动,即“思想工作联做,共育时代新人;公益事业联办、共建服务设施;生活环境联建,共创文明社区;文体活动联谊,共同陶冶情操;社区经济联抓,共图经济发展”。
范管理的意见
庆政办发[2004]43号
颁布时间:2004-5-28发文单位:大庆市人民政府
随着我市社区建设的强力推进,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工作任务越来越多,地位越来越重要。为了进一步明确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职责,理顺各种关系,加强规范管理,保证社区建设健康稳步发展。具体意见如
下:
一、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职责
社区居民委员会是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一)基本工作职责
1、宣传贯彻法律法规和党的方针、政策,维护社区居民的合法权益;
2、发挥社区自治组织作用,执行社区居民会议或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的决议;
3、引导居民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建设人际关系和谐的文明社区;
4、扶持和发展社区服务业;
5、指导业主委员会工作,监督物业管理企业,依法履行职责;
6、整合社区资源,发展社区公益事业;
7、加强社区救助保障等社会事务的管理;
8、反映社情民意,评议和监督政府部门的政务工作;
9、完成市委、市政府交办的事关全局的临时性工作;
10、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职责。
(二)协助管理职责
除了基本职责以外,社区居民委员会协助抓好政府部门延伸到社区的、与社区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其
它公共管理工作。
二、履行职责应遵循的原则
(一)凡社区居民委员会基本职责范围内的工作,社区居民委员会按照职责要求,建立岗位责任制,全面履行其职责。政府职能部门要结合工作职能,加强指导和服务。
(二)凡社区居民委员会基本职责外的工作,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社区居民委员会根据社区具体情况,在保证充分履行好基本职责的前
提下,积极协助政府有关部门抓好落实。
2、费随事转、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即对协助管理的工作,相关部门既要安排任务,又要创造条件。有专项工作经费的,为社区居民委员会提供所需经费或用品;社区在协助完成任务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原则上由部门承担;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社区居民委员会根据工作量的大小,享有一定利益。具体比例与
社区居民委员会协商决定。
三、社区居民委员会岗位设置
社区居民委员会根据社区具体情况设置岗位。原则上设置主任1人,副主任2人,委员若干。按照社区居民委员会基本职责,设置社区服务、劳动保障、社会救助、综合治理和综合管理5个基本岗位:
1、社区服务岗:负责培育和发展社区民间组织,开展社区服务,健全社区服务网络;组织志愿者服务队伍,重点为老年人、优抚对象、残疾人及特困户等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和服务;开展社区教育和文化体育
活动。
2、劳动保障岗:负责组织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培训、职业指导、灵活就业岗位的开发,离退休人员社会
化服务等工作。
3、社会救助岗:负责对申请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居民的接待、调查、公示和申报工作;加强对低保对象的管理,组织开展公益性社会劳动。
4、综合治理岗:负责协助抓好社区治安、调解民间纠纷、提供法律咨询工作,维护社会稳定;搞好计划生育宣传与服务,开展群众性社区治安巡逻活动,实现群防群治。
5、综合管理岗:负责社区居民委员会印信及日常事务管理,筹备社区居民代表会议或社区协商议事会议;指导业主委员会工作;组织社区居民评议政府部门及其派出机构的政务工作,反映社区居民的意见和要求;负责微机录入各种信息和情况;管理社区资产,实行居务公开。
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岗位可以一岗一人,重要岗位也可一岗双人。社区居民委员会基本职责以外的协助管理职责或临时性工作,在遵循相关原则的基础上,由社区工作人员兼抓。
四、社区规范管理的具体要求
政府部门和社区自治组织要结合业务部门工作职责和社区工作实际,明确权责,认真抓好责任落实,加强规范管理。
(一)要实行社区准入制。部门向社区安排社区基本职责之外的工作,必须由主管部门提出具体内容和保障措施,报县区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主管县、区长审批后,由街道办事处统一安排部署,各部门不得直接安排任务。要减少各种会议。各部门原则上不得直接召集社区工作人员参加各种业务工作会议,确需参加的会议,由各级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把关。
(二)要建立统一规范的档案资料。各县、区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结合工作实际,建立统一规范的社区基础档案,力求精炼、准确、统一、实用。各政府部门原则上不得要求社区直接上报工作计划、统计报表、情况汇报等文字材料。精减社区文字档案资料,确需建立书面档案的,由县、区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把关。社区基础工作及综合报表以微机录入为主。
(三)要减少各类检查和考核。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各项工作纳入全市“星级社区考评体系”,每年由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社区建设相关部门参加,进行综合考核。各部门不得制定单项硬性指标对社区进行检查和考核,或直接在社区挂牌子、设岗位、安置工作人员。
(四)要加强监督落实。结合星级社区考评,同时检查各相关部门按照原则延伸职能的工作情况,对不按程序审批、增加社区工作负担的,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将予以全市通报。建立社区民主监督制度、群众举报制度和民主评议制度,及时反映各相关部门转变职能、服务社区、减轻社区负担的工作落实
情况。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发展基层民主,畅通民主渠道,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协商,推进城乡社区协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根据有关法律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精神,现就加强城乡社区协商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重要意义。城乡社区协商是基层群众自治的生动实践,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实现形式。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基层坚持有事多协商、遇事多协商、做事多协商,有效维护了群众切身利益,促进了社会和谐与文明进步。当前,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利益诉求更加多样。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加强城乡社区协商,有利于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在基层群众中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努力形成共识,汇聚力量,推动各项政策落实;有利于找到群众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促进基层民主健康发展。
(二)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以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为目标,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协商范围和渠道,丰富协商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三)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村(社区)党组织在基层协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促进群众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坚持依法协商,保证协商活动有序进行,协商结果合法有效。坚持民主集中制,实现发扬民主和提高效率相统一,防止议而不决。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坚持因地制宜,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鼓励探索创新。
(四)总体目标。到2020年,基本形成协商主体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程序科学、制度健全、成效显著的城乡社区协商新局面。
二、主要任务
(一)明确协商内容。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坚持广泛协商,针对不同渠道、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特点,合理确定协商内容,主要包括: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涉及当地居民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公益事业;当地居民反映强烈、迫切要求解决的实际困难问题和矛盾纠纷;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重点工作部署在城乡社区的落实;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要求协商的事项;各类协商主体提出协商需求的事项。
(二)确定协商主体。基层政府及其派出机关、村(社区)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村(居)民小组、驻村(社区)单位、社区社会组织、业主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物业服务企业和当地户籍居民、非户籍居民代表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可以作为协商主体。涉及行政村、社区公共事务和居民切身利益的事项,由村(社区)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牵头,组织利益相关方进行协商。涉及两个以上行政村、社区的重要事项,单靠某一村(社区)无法开展协商时,由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牵头组织开展协商。人口较多的自然村、村民小组,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组织居民进行协商。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事项,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第三方机构等进行论证评估。协商中应当重视吸纳威望高、办事公道的老党员、老干部、群众代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基层群团组织负责人、社会工作者参与。
(三)拓展协商形式。坚持村(居)民会议、村(居)民代表会议制度,规范议事规程。结合参与主体情况和具体协商事项,可以采取村(居)民议事会、村(居)民理事会、小区协商、业主协商、村(居)民决策听证、民主评议等形式,以民情恳谈日、社区(驻村)警务室开放日、村(居)民论坛、妇女之家等为平台,开展灵活多样的协商活动。推进城乡社区信息化建设,开辟社情民意网络征集渠道,为城乡居民搭建网络协商平台。
(四)规范协商程序。协商的一般程序是:村(社区)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研究提出协商议题,确定参与协商的各类主体;通过多种方式,向参与协商的各类主体提前通报协商内容和相关信息;组织开展协商,确保各类主体充分发表意见建议,形成协商意见;组织实施协商成果,向协商主体、利益相关方和居民反馈落实情况等。对于涉及面广、关注度高的事项,要经过专题议事会、民主听证会等程序进行协商。通过协商无法解决或存在较大争议的问题或事项,应当提交村(居)民会议或村(居)民代表会议决定。跨村(社区)协商的协商程序,由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研究确定。
(五)运用协商成果。建立协商成果采纳、落实和反馈机制。需要村(社区)落实的事项,村(社区)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及时组织实施,落实情况要在规定期限内通过村(居)务公开栏、社区刊物、村(社区)网络论坛等渠道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受政府或有关部门委托的协商事项,协商结果要及时向基层政府或有关部门报告,基层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吸纳,并以适当方式反馈。对协商过程中持不同意见的群众,协商组织者要及时做好解释说明工作。协商结果违反法律法规的,基层政府应当依法纠正,并做好法治宣传教育工作。
三、组织领导
(一)加强党的领导。村(社区)党组织要加强对协商工作的组织领导,注意研究解决协商中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向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和政府提出工作建议。积极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的实现形式,全面推进村(社区)党务公开,建立健全党代表联系群众制度,以党内民主带动和促进城乡社区协商发展。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协商活动,切实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城乡居民和各方力量广泛参与协商实践。
(二)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城乡社区协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具体办法。要加强分类指导,针对人口密集、人数较多的村(社区),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村(社区),留守人员较多或地广人稀、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农村地区以及民族地区的特点,设计协商方案,提高协商的针对性、有效性。民政部门要会同组织等有关部门认真做好协商工作的指导和督促落实。推进乡镇、街道协商民主建设,提高乡镇、街道指导行政村、社区协商活动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村(居)民委员会负责、各类协商主体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定期研究协商中的重要问题。建立健全乡镇、街道协商与行政村、社区协商的联动机制,推动协商工作深入开展。注重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工作者的优势,协助动员和组织居民群众参与协商。村(居)务监督委员会要加强监督,保障协商依法有序开展。
(三)加强对协商工作的支持和保障。进一步完善基层群众自治的法律法规,为城乡居民开展协商民主实践提供法律支撑。县(市、区、旗)和乡镇、街道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通过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等现有渠道,为城乡居民开展协商活动提供必要条件和资金。有条件的地方,经村(居)民会议或者村(居)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可以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对符合规定且受村(居)民委员会委托组织群众协商的人员,给予适当误工补贴,并按照村(居)务公开的要求予以公示。
一、城市社区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管理机制问题
首先是管理机构不明确, 大多数社区没有档案管理机构, 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社区工作人员自行收存各类材料的现象;其次是档案管理意识淡薄, 对社区管理服务中形成的档案材料不能及时系统规范的整理、立卷、归档和编目, 影响了社区档案的开发和利用;三是各项规章制度不健全, 造成档案管理工作无章可循或有章不依的局面。
(二) 管理人员问题
一是目前, 大多数社区基本上无专职档案管理人员, 在个别社区就是有档案管理人员也大多都是兼职, 致使档案工作时常处于突击应付的状态。二是社区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 兼职人员大多都对档案业务不熟悉, 对档案工作一知半解。三是档案工作人员需要具备认真细致, 踏实工作的基本特质, 但大多数社区工作人员认为档案工作无实惠, 没出息, 对从事社区档案管理工作不安心, 也缺乏信心。
(三) 档案材料收集问题
首先是社区工作人员档案意识不强, 对社区公共事务、社会管理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文件材料、影像资料不交档案室保存, 认为自己保存保险, 使用也方便, 不愿意将形成的材料交档案室存档;二是社区工作人员对档案转化利用实际意义没有明确的认知, 对可以产生的社会效益核心档案材料不重视, 缺乏必要的监管;三是社区档案材料不完善, 不连贯, 长期处于分散状态, 影响了社区档案材料的完整性、系统性和真实性。
(四) 信息资源共享问题
一是长期以来, 社区档案工作处于无机构或自成体系的状态, 只满足于“你查我用”的被动式服务, 致使档案材料利用效率低, 其价值不能得到有效发挥。二是目前社区档案管理工作大多都是单机管理, 与“谁产生, 谁负责, 谁归档”的要求, 与档案信息计算机管理、收集、存储、发布以及远程查询利用的目标还相差甚远。
二、加强城市社区档案管理的措施
(一) 建立健全管理机构
加强对社区档案工作的领导, 促进社区档案工作与社区建设同步协调发展。一是在社区设立档案室, 由街道办负责业务指导, 安排专人负责收集整理社区各类载体档案材料。二是在街道办事处设立档案资料信息中心。由街道办负责所辖区域社区及入住单位形成的各类档案资料及信息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三是由民政部门牵头, 社区协助配合设立综合档案室, 建立完备的档案管理网络, 每个社区明确一名兼职人员负责向综合档案室收集报送社区文书、基建、图片照片、音响等各类档案资料, 并协助做好档案查借阅等工作, 实现社区档案集中统一管理。
(二) 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社区档案工作在社区管理体制机制、社区管理服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政府社区主管部门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深入了解掌握社区机构构架、居民构成等基本情况和社区档案的形成特点、管理规律、服务需求的基础上, 完善社区档案管理等制度标准, 明确社区档案资料收集范围、具体保管期限、检索及提供利用具体要求, 进一步加强社区档案规范化管理, 有效开发利用社区档案资源, 更好地为城市建设服务。
(三) 保证档案材料齐全完整
一是围绕保存历史、工作查考、服务群众等社区重点工作, 按照各类档案材料收集范围和保管期限要求, 收集社区文书档案、基建档案、会计档案、声像档案、实物档案等。二是制定档案材料收集和档案业务培训细则, 定期组织开展档案兼职人员业务培训, 将培训和档案材料收集整理情况纳入社区年度考核。三是结合社区重大活动, 由社区专兼职档案人员主动向社区各个时期工作人员征集社区建设和管理中个人手中保存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实物、照片, 丰富社区档案内容。
(四) 发挥档案资源共享的作用
社区档案管理和档案工作要围绕城市社区发展中心,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变“你查我找”为“我编你用”, 变“死档案”为“活资料”, 最大限度开发和利用档案资源, 为社区发展服务。要积极拓展服务领域, 加大社区档案网络化利用力度, 实现社区档案资源共享。完善社区档案资源体系, 优化档案管理配置, 提高档案资源综合利用效能。积极探索创新, 搭建社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定期发布档案资料目录, 改变档案信息单一模式, 使档案工作为社区各项工作有效开展提供服务。
摘要:城市社区档案是在社区组织在管理服务等工作中形成的, 具有保存和查考利用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各种载体的历史记录。社区档案工作既是社区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也是社区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更是档案管理体系建设的组成部分。通过对目前城市社区档案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剖析,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城市社区档案管理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城市社区,档案管理工作,思考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社区 党员 教育管理
一、社区党员管理教育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1.党员队伍构成发生新变化。党员队伍的构成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突出表现在外出流动党员、解除劳动合同未再就业党员、待业学生党员数量不断增多,他们分布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年龄、文化程度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使党员管理教育难度增大。
2.管理教育存在问题:活动形式单一。目前我们对党员的管理教育形式往往是“一刀切、一锅煮”,这些党员老的、小的在一起,缺少共同语言,组织生活质量也很难提高。平时党支部的活动方式也局限于开开会读读报,组织一些小型活动等,缺乏对党员进行个性化教育和面对面的交流,很难及时了解和掌握党员的真实思想动态,管理有效性程度较低。
管理教育难度大,参加组织生活难、交纳党费难、保持联系难、掌握其表现难。上述情况已成为社区党员管理教育工作中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
3.党员在社区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尽如人意。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作为同样是“人”的党员,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有少数党员在其中“迷了路”,部分党员的党性观念发生弱化,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受到某种利益驱动而发生急剧变化,甚至对共产主义信仰产生动摇。
4.社区党组织自身建设状况远远不适应于社区党员大量增加的新形势。近几年,纳入社区管理的党员数量猛增,管理难度加大。而社区党组织自身建设却明显滞后,一是在硬件条件差,没有单独的办公、活动场所。二是缺乏活动经费,三是支部力量薄弱。四是参加活动的党员年龄偏大。
这些已严重影响了社区党组织生活的有效开展,影响社区党员管理教育工作,因此,如何教育引导“问题党员”,增强党性观念,自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确实是当前社区党员管理教育的一个不小的难题。
二、社区党员管理教育工作的特点及对策
社区不同于单位。机关单位地域相对狭小,人员比较集中,人员的层次也比较相近,而社区管辖的地域相对广泛,管理对象分散,成分复杂,因而社区在党员管理教育方面就要比单位难得多,存在的特点具体概括为:广泛性、复杂性、流动性、交叉性。
1.广泛性。主要是指社区管理的党员分布广泛,居住分散。
2.复杂性。主要是指社区管理的党员年龄不一、文化不同、职业不一、境界不等。
3.流动性。主要是指社区管理的党员中有一部分外出流动。这些流动党员的流动时间和地点往往不固定。
4.交叉性。是指把社区党组织同相关单位党组织联系起来,使被管理对象具备了双重管理性。
三、进一步加强社区党员管理教育的措施和途径
1.按照社区党员的不同类别,实行分类管理。一是加强在职党员的管理。在职党员是社区中最为丰富的人力资源。有一定觉悟和组织纪律观念,参与社区建设和服务工作,有利于社区两个文明建设和党建工作。因此,应了解在职党员的特长,开展一些有益活动,发挥他们的作用,为居民排忧解难。为居民区的党员和居民讲课,提高居民区党员队伍的政策理论水平。
二是强化流动党员的管理。流动党员有的不愿表露身份,有的工作不固定,有的时间较短,特别是大部分对原来的单位、地域有着难以割断的联系和感情,形成人走关系在的局面。对这部分党员,应建立党员流动管理站,将社区内的流动党员进行登记造册,建立起流动党员档案。要经常与流动党员保持联系,及时了解掌握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同时,向他们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便于组织掌握和管理,定期、不定期组织学习、思想汇报等党内活动,并认真听取他们对社区党建工作的建议。
三是加强下岗未就业党员的管理。对这部分党员,主要是组织培训,学习专业技能,并根据其特长推荐给有关部门和单位,实现再就业。鼓励他们自谋职业,从事个体工商业,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
四是强化内退党员的管理。内退党员是社区宝贵的财富。这些党员,从事党的工作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因此必须加强对社区内退党员的管理,为他们发挥作用提供舞台和场所,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余热。
2.加强社区党支部建设,增强组织的凝聚力。为适应社区发展的新形势,加大管理力度,就必须进一步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完善组织管理体制,赋予社区应有的职能和权力。
一是配强居委会领导班子。通过组织考察,把一些年轻德才兼备的新人选拔到社区干部队伍中来。再次是从内退党员中选拔党支部委员。
二是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居委会干部处在社区党建工作第一线,是推进社区党建工作的主要力量。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尤为重要。首先要重点加强对社区干部的培训。利用党校和干部学校,对现居委会干部进行轮训,使他们不断充实政治理论、现代科技知识和现代化城市管理知识,还要加强对干部的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建立健全干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大党风和廉政建设力度,改进干部作风,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是加强对基层党支部经费的支持,购买一些光碟、学习资料。对电教设备进行更新,同时对生病、老弱党员进行慰问等,开展党员社区活动、扶贫帮困。对支部中表现突出的党员进行表扬鼓励,起到激励作用。
3.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党员管理的长效机制。制度建设是社区党员管理教育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目前,要在健全必要的党建工作目标管理、党员议事、党建工作联系点,及完善三会一课、思想汇报、学习、党员发展、党员民主评议等制度基础上,重点加强三个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一是建立务实的保障机制。社区党组织要尽可能为党员尤其是有困难的党员做好服务工作,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全身心地参加社区服务工作。
二是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开展党员责任区工作,划分楼栋责任区,在承包范围内对困难户、遗孀户、外来人员等经常了解情况,并将了解的情况进行反馈,形成人人有责,社区共建的有效机制,促进“大社区”党员管理教育的深入开展。
三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社区基层党组织要及时捕捉党员积极参与文明社区工作的先进典型,运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报道,通过“文明居民”“平安家庭”“优秀党员”等评选活动的开展,提高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达到良性循环的目的。
四、适应形势,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党员作用。
作为社区党员,处于最基层,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最广泛,能否切实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直接影响着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因此,发挥社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社区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社区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居民成分复杂,社区内单位多,各种组织多。因此,要真正发挥党员作用,就必须根据社区自身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组织党员发挥作用。主要应采取点、线、面结合的方式。
1.点:设置岗位,建立岗位制度。一人一岗。根据本居民区的实际,本着切实可行的原则,居民关心的热点、重点问题设置岗位。岗位确定后,根据每个党员的特长、年龄、身体等实际情况,确定党员岗位。二是注重建章立制,规范岗位行为。建立五项制度:第一,党员岗位活动卡制度。第二,汇报交流制度。第三,交接岗制度。第四,评比表彰制度。第五,建档制度。
2.线:党员责任区。一是合理划分责任区。在调查摸底基础上,根据党员多少、责任大小等情况共同划分出责任区。二是确立出责任区内容。包括五大类:第一是社区服务,第二是计划生育,第三是精神文明建设,第四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第五是收集居民反映的热点问题。三是落实责任人。划分责任区可先让党员根据自身不同情况进行自愿申报,党支部进行集体研究,确立出责任人。四是完善制度,强化监督和指导。完善五项制度:第一,报告制度。第二,征求居民意见制度。第三,联系制度。第四,检查制度。第五,评比制度。居委会年终对党员责任区进行总评,表彰先进,鞭策后进。
3.面:社企、社事、社警共建。社区内各类单位多,这就要求社区党组织必须主动沟通,协调驻区单位,积极参与“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的社区管理与服务工作,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社区建设“目标同向、工作同步、成效同得”的工作机制。
【关于加强社区管理】推荐阅读:
关于加强社区物业管理工作的意见07-21
关于加强城镇社区建设的调研报告12-08
关于加强废旧物资管理通知06-05
关于加强安全管理的函10-20
关于加强初步设计管理的意见10-28
关于加强冬季设备润滑管理的通知09-20
关于加强煤矿顶板管理工作规定11-08
关于加强居民区动物管理的通知06-18
关于加强行政后勤管理工作的建议06-29
关于加强对机关车辆管理的通知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