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我国海洋文化建设的一些思考

2024-06-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加强我国海洋文化建设的一些思考(共9篇)

关于加强我国海洋文化建设的一些思考 篇1

—海洋文化概论结课论文

小时候,读安徒生的童话《海的女儿》,觉得海洋是神秘莫测的;初中时,读高尔基的《海燕》,又觉得海洋是奔涌澎湃的;高中时,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则觉得海洋是清新美好的„„就这样,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阅读书籍的增多,我对海洋渐渐有了一定的认识。虽然我的家处在内陆地区,距离海洋很远,我无法体会歌曲《大海啊,故乡》里面对大海的浓烈的热爱,但是我仍然对于海洋怀有美好的希冀。就这样,怀揣着对大海美好的向往以及希望自己能够对于海洋文化有一个更全面、更具体的认识,我在这学期选修了《海洋文化概论》这门课程。在课上,我不仅知道了什么是海洋文化以及海洋文化的特征,更了解了中西方海洋文化发展的各个阶段以及特征,古老而又神秘的海洋神話故事,丰富多彩的海洋民俗„„

基于在课上对于海洋文化的了解及认识,我知道了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谁占领了海洋,谁就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了主动权。所以,当今世界,海洋文化建设十分重要,海洋文化的竞争成败决定着未来海洋国家的格局和态势,也将决定着各海洋国家未来发展的命运。因此,在这里,我想谈谈自己对于大力加强我国海洋文化建设的一些思考及建议。

一、中国历史各阶段中海洋文化的发展及没落

我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我们有18000km长的大陆海岸线,14000km长的海岛海岸线,在这广阔的海洋里,中华民族孕育了古老的文明,开创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海洋文化。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出现了吴、越、燕、齐等海洋诸侯强国。秦朝时,中国逐渐开始探索海洋科学,以“徐福东渡”为代表的海外文化的传播的出现揭开了中华民族海洋文化建立探索的序幕。两汉时期,中国开辟了通向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了颇具有影响力的海外东亚、东南亚汉文化国。唐宋时期,我国对海洋政策更加开放,以海上“丝绸-瓷器”等为主导的海运业快速发展,促进了当时海洋经济的大繁荣,为海洋文化,海洋科技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当时,政府十分注重对海洋经济的建设发展,其中“听海商贸易,归征其税”的政策为当时海洋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明朝永乐年间,中华民族的海洋事业到达了顶峰时期,郑和七下西洋,当时中国海洋文化逐渐完善和成熟。当时中国海洋文化形成了具渔业文化、经济文化、科技文化、文学艺术文化、宗教风格文化一体的海洋文化,引领着世纪的潮流,影响着世界海洋文化的发展。

但是,中国海洋文化的发展史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条“禁海令”使中国海洋文化由开放走向内敛,乃至完全封闭。19世纪中叶,实行了400多年禁海令的中国终于在先进的西方海洋文化中低下了头。在西方海洋文化面前,国人的海洋意识丧失,逐渐变得麻木、茫然、不知所措。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不断反思,从过往中教训,认识到了海洋的重要性。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多次指出了弘扬民族海洋文化,加快海洋文化事业的建设,以便在未来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的确,中华民族正在崛起,我们的海洋文化正在复兴,但长久的丢失和没落使人们现阶段对海洋事务争端时,我们总是处于退让的劣势。在我们的领海主权受到侵害时,我们的表现总是那么茫然,外交部门的声讨和抗议的呼声却总是显得苍白无力。今天,人们的海洋意识仍然十分弱化,致使政府部门在应对危机时总显得是“一个人在战斗”。文化是人类精神的支柱,是人类灵魂的统一,缺失了统一的海洋文化即导致了人民群众对海洋意识、海洋主权的支持力不够。海洋文化的缺失就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

二、我国海洋文化没落的原因

从古代来看,中华民族的海洋文化发展历史悠久,但却在其发展最辉煌的时候没落下来,从而导致海洋文化的断层,逐渐落后于西方。那是因为,当时政府并没有形成统一的主管部

门进行发展,海洋商贸的发展大都来源于民间私人组织,虽然经济贸易发达,但在当时这种经济是陆经济的副业,是一种从属的经济。在文化领域虽然有不少关于赞美海洋的诗词,但却没有一本完整的海洋著述加以归纳,从而使海洋文化在最重要的文化传承建设方面也只是一种“潜文化”,一种附属文化。海洋文化不过是当时文化创作的一种素材,并非士大夫文人研究的主流文化。

近代看来,由于明朝的闭关锁国延续了几百年,最基础的民间海洋贸易也不得不中断了,民间的海洋文化一代代在退化,消失。在被西方强势的海洋文化冲击下中国那种兼容,多元化的海洋文化被海上殖民侵略武力对抗的西方海洋文化多冲垮,因此中国的海上权益一次次受侵犯,海上争端也因失败而告终。在西方海洋文化的大潮下,我们传统的海洋文化丧失了本来具有的优势,这主要源于几百年的自我放弃和不知与时俱进的文化观点,最终在百年屈辱史中,海洋文化彻底地遗失殆尽,海洋文化意识在人们心中也荡然无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一直在吸取历史的教训,在创新中前进,也逐渐认识到海洋事业在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经济的增长,贸易的发达都源于海上,为此,重新建立和弘扬我国海洋文化的工作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但几十年的发展,海洋文化建设收效甚少,究其原因我认为大多局限在对传统海洋的发掘,整理,保护利用,而没有结合当代时代进步而进行创新,其次海洋文化事业在社会各界的宣传不够,人们的海洋意识仍然十分薄弱。而且,虽然近几年国家开始提出重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建设“海洋大国“,但是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说,我们仍然起步较晚,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以及海洋文化创新成果。现阶段的海洋文化与我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与我国实施开发海洋战略,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还不相适应。

三、对于加强海洋文化建设的一些建议

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们必须建设和弘扬有我国特色的海洋文化,提升国家海洋文化软实力。在这里,我想提出自己对于加强我国海洋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提升公民的海洋文化意识。

政府部门要加大推动和宣传力度,把海洋意识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引导公众认识海洋、亲近海洋、保护海洋,使了解海洋、爱护海洋成为一种自上而下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为。同时,积极开展对于国民的海洋知识教育

通过多种方式普及海洋基础知识,形成公众参与的良好社会环境,提高公众的海洋意识,增强海洋国土观念。

2.加强海洋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在海洋文化建设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所以培养高素质的海洋文化人才对于构建“海洋强国”十分关键。我们要继续加大海洋文化事业的教育投入,培养全方面,多能力的人才体系,在沿海和全国范围内重点培养一批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海洋文化专家学者,一批高水平的海洋新闻工作者,一批深受群众喜爱的海洋艺术工作者,一批既懂海洋文化发展规律、又懂市场运作规律的海洋文化经营管理人才,使其成为我国海洋文化领域的领军人物和学术带头人。

3.正确地发展我国的海洋文化

对于我国海洋文化的发展,我们要把握正确地倾向,既要防止“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又要防止“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首先,在继承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海洋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为海洋文化建设提供了深厚的基础,海洋文化只有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才能建设好、发展好。同时要注重借鉴国外海洋文化发展的方法和经验。海洋文化同样也具有两面性,我们要深入探讨引进、吸收先进海洋文化的方法和途径,促进现代海洋文化先进思想理论的中国化。最后,要在传承传统海洋文化和吸收借鉴国外海洋文化的基础上,对我国的海洋文化进行不断地创新和升华,使其更好

地为新时期的海洋事业服务。

4.重视海洋权益与安全文化建设

最近几年,我国海洋权益和海上安全形势日渐紧张,所以我们应该提高公众海洋权益与海上安全意识,塑造科学健康的海洋权益与安全文化。首先要提高对海洋权益和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其次,应充分认识海洋权益的多样性,大力推动海洋权益与安全文化建设。最后,要倡导全民参与海洋文化建设与海洋权益维护。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安全,必须以雄厚的海洋权益和安全文化为支撑,构建并普及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权益与安全文化。

5.加大立法,提高政策保障。

海洋文化的建设涉及面广,难度大,必须在法律层面上对于海洋文化以保障,才能使海洋文化事业的合法有序的进行。其次从政策上加大对海洋文化事业的投入,包括基础研究设施,专业人才的投入,政策上的优先和重视,建立健全的海洋文化法律保障体系和政策,对研究海洋文化建设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海洋文化的发展经历了繁荣与兴盛,也承受了没落与衰败。然而,历史已成过去。在今天,只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正确认识我国海洋文化发展现状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多种方式大力进行海洋文化建设,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也可以再海洋的领域里闪闪发光,成为一个屹立于东方的名副其实的“海洋强国”!

在最后,我想对于我们的海洋文化概论课提出自己一些意见:

1、希望老师能够采取多种的教学形式,能够更多地与同学互动,例如,提出一些问题,让同学们小组讨论,派出代表发言等,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而且也可以活跃课堂,增强趣味性。

2、老师可以将同学们展示PPT的部分分散安排在每次上课的课上,这样可以使每堂课的内容更加充实,老师,又不至于到了最后时间不够,有的同学没有展示机会,3、希望老师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例如参观海洋馆等,让我们对于海洋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

关于加强我国海洋文化建设的一些思考 篇2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地理单元, 也是生命的摇篮和人类的资源宝库。进入新世纪以来, 随着人类对海洋的重视和依赖, 世界沿海各国以权益为核心, “蓝色圈地”运动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展开, 开发海洋资源的规模日益扩大, 海洋已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和污染。近年来, 各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 监测内容全面拓展, 监测手段更为丰富, 但我国技术水平总体还比较低。进一步推进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科学预报赤潮等海洋环境灾害的发生, 是强化海洋环境预警能力的必然趋势, 也是保护人类家园的重要监控手段。

当前全球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形势

随着全球各经济体对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环境问题以及社会问题的重视, 把目光更高更远地聚焦于海洋这块神秘领域。中国也高度重视海洋开发工作, 2002年11月明确提出“实施海洋开发”战略, 全面促进沿海地区现代化。海洋环境监测是保障海洋科学开发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近年来, 发达国家与地区的海洋环境监测能力得到迅猛发展, 中国的海洋环境监测能力也得到较好的提升。

海洋保护全球共同行动

2009年5月, 首届世界海洋大会在印度尼西亚万鸦老开幕, 这次会议最基本的内容就是“我们必须拯救和保护海洋。”1995年,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就已发起《保护海洋环境免受陆上活动影响全球行动纲领》, 力求通过全球各国共同行动, 布控海洋环境的继续恶化, 108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参与, 但海洋面积的死亡区域却持续扩大, 反映出各国在保护海洋环境问题上的“执行不力”。联合国副秘书长、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奇姆·施泰纳曾发出警告, 海洋正逐渐成为全球吸收温室气体最大的容器, 呼吁联合国气候条约中加保护海洋条款。数据显示, 全球目前有12%的土地受到法律和其他各种措施的保护, 而海洋的保护面积却不足1%。对气候变化可造成的影响已达成各国共识, 但由于长期海洋监测数据的匮乏, 导致无法采取更为具体的行动。

海洋环境压力与日俱增

数据显示, 在海洋系统遭受“气候变化”重击之前, 海洋功能退化已使全球每年损失350亿美元。目前全球80%的海洋受到了陆源污染, 海洋环境质量总体状况呈逐年退化趋势。近岸污染严重, 生态环境恶化, 生物资源锐减, 生态破坏加剧, 赤潮事件增多, 给海洋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和潜在的危险;工农业、生活污染物逐年增多, 营养盐和有机污染不断上升, 海洋污染范围持续扩大, 海洋工程、围海造地、滩涂开垦等活动造成了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 海洋环境正面临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大的压力, 加强对海洋环境监测和资源的保护已迫在眉睫。

海洋监测技术发展趋势

海洋过度开发所带来的严重污染, 直接给海洋生物以及人类造成了危害, 面临的严峻形势给人类如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出了新的课题。为了掌握海洋环境的不断变化, 发达国家的海洋监测技术正向实时化、立体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更加注重向全球海域扩展、向生态功能延伸、向生态预报努力;海洋监测手段也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源监测评价逐步转向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环境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赤潮监测预报等更深层次问题转变。

中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现状

从1972年中国对黄海、渤海等特定区域污染源状况进行调查开始, 中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基本形成了从无到有、从孤立到融入、从单一到全面的监测体系, 当经历准备时期、起步时期、发展时期、提高时期和国家与地方共同发展五个阶段后, 中国海洋监测工作正面向多元化发展。

海洋环境监测制度体系已基本构建

2000年4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开始实施, 国家海洋部门也相继组织制定了《海洋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管理制度》《海洋环境监测报告制度》等一系列海洋环境监测管理的规章制度。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为加强近岸海域的环境管理, 防止陆域污染源对海洋产生污染侵害, 于1994年正式建立了点面相结合的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 网络成员单位达到了74个。全国省、市级海洋环境监测业务机构从中央与地方已基本建立, 从现场调查、站点布设、样品采集、实验室分析、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海洋环境监测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经过几年来在不同系统内的运行, 环境监测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标志着中国海洋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与控制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并得到了有效运作。

海洋环境监测工作获得了重大发展

据统计, 中国海洋环境监测的覆盖海面区域 (近岸海域、近海海域和远海海域) 已超过300万平方千米, 海洋环境监测所获得的大量数据、资料, 尤其是数据库的建立, 为海洋功能区划、海洋开发规划、滩涂开发、水产养殖、防灾减灾等方面的工作提供了大量的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在沿海经济建设和海洋开发利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全球对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 中国把海洋监测与陆源口监测进行有机结合, 从行政措施和技术手段上, 进一步调整充实监测点位, 不断完善海洋环境质量趋势性监测工作, 已能全面开展陆源排污监督监测、海洋生态监测、海洋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等不同目标的全方位的海洋环境监测工作, 极大地丰富了海洋环境监测的工作领域与工作内容。

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能力尚待加强

随着国家对海洋监测工作的重视, 尤其通过“十五”期间国家对海洋监测工作的全面建设, 海洋监测能力、队伍建设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区域之间的经济不平衡, 造成不同地区海洋环境监测能力上的差距。一是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任何新兴行业离不开人才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和强有力的支撑, 在现有的从事海洋环境监测人员中, 具有海洋环境监测经验的人员少, 兼职的环境监测人员多, 尤其缺乏生物、赤潮方面的专业监测人员。二是监测仪器设备匮乏。部分环境监测站只能进行常规监测, 远远不能满足或适应海洋经济发展对海洋环境监测的需求, 甚至差距较大, 尤其是一些新项目所需的大型仪器设备比较缺乏, 如赤潮生物密度、生物种类等监测项目。三是经费保障投入不足。经费欠缺是影响环境监测发展的软肋, 缺乏海洋环境监测能力发展规划和持续经费投入建设机制, 保障经费不能较好地随着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而增长, 监测队伍建设以及仪器设备如锚系资料浮标都得不到较好的保障, 影响了海洋生态监测能力。

科学构建海洋监测新型体系

2009年8月, 世界海洋保护组织向全球发出“以100%的投入为保护海洋而战”的倡议, 努力恢复海洋原貌, 重建海洋生态系统。2009年11月, 海洋环境监测与保护国际研讨会在中国海口召开, 国内外资深专家围绕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海洋环境监测的技术和手段以及赤潮防控与机理开展了研讨, 为海洋环境的保护敲响了警钟。

赋予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新历史使命

海洋的全球流动性和国际社会对海洋环境问题的关注, 使各国的海洋环境监测工作面临严峻挑战。科学的监测和评价结果将保障各国在复杂的国际政治和环境外交中处于有利位置, 中国在环境保护“九五”计划中就定下了“基本控制近岸海域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发展趋势, 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的目标, 开展非污染要素对海洋环境影响监测、生态监测等一些新的任务已经成为当前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海洋环境监测的任务非常艰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海洋环境保护面临国际和国内的双重压力, 这也要求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必须走出各国政府的小圈子, 走向全球大舞台, 形成共识, 谋求共同发展。

创新全球大海洋环境新型监测体系

在全球海洋遭受陆域污染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 通过创新监测体系促进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可持续发展, 是世界各国需要紧迫考虑的问题, 国际海洋组织应统一组建全球海洋环境监测网, 与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学院、科研单位等建立海洋环境监测交流、合作平台, 充分利用各国海洋环境监测资源, 实现GEMS信息中心联网, 让各国获得全球其他海区的监测数据, 提高海洋环境监测数据的国际可比性。各国政府也许会从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或考虑不参加网络共同体, 但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上升为各国政府行为和管理行为已是大势所趋, 并且要作为促进海洋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的有效手段和措施, 充分利用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手段和监测结果, 为各国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更好地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行政管理和国防安全服务。

加强海洋环境监测体制和能力建设

在全球高度重视和发展海洋监测能力的形势下, 中国通过不懈的努力和调整, 也逐步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一体化海洋监测体系。政府应尽快制定出台《海洋环境监测管理条例》, 理顺海洋环境监测行政管理体制, 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避免人员机构、设备重复建设、职责交叉以及部分海洋环境监测机构能力建设发展不平衡、监测能力薄弱的现象。要进一步提升海洋监测能力和水平, 充分利用卫星遥感、航空遥感、船舶、岸站、浮标、雷达、直升机等监测技术手段, 改变当前监测覆盖面积有限、长期连续监测手段缺乏、重大海洋污染事件和灾害不能快速监测和预警的现状。随着全球经济不断的发展, 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必将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海洋保护工作仍任重而道远。

中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基本形成了从无到有、从孤立到融入、从单一到全面的监测体系。经历准备时期、起步时期、发展时期、提高时期和国家与地方共同发展五个阶段后, 中国海洋监测工作正面向多元化发展。

海洋环境监测所获得的大量数据、资料, 尤其是数据库的建立, 为海洋功能区划、海洋开发规划、滩涂开发、水产养殖、防灾减灾等方面的工作提供了大量的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在沿海经济建设和海洋开发利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上升为各国政府行为和管理行为已是大势所趋

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必须走出各国政府的小圈子, 走向全球大舞台, 形成共识, 共同发展

关于加强我国海洋文化建设的一些思考 篇3

【关键词】党风廉政建设;反腐倡廉;国有企事业单位

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贪污腐败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我国政府治理贪腐的重点领域。对于国有企事业单位来说,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从源头上清除腐败滋生的土壤,是当前面临的现实而紧迫的课题,对于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在目前,国有企事业单位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造成了党风廉政建设的效果不尽如人意,防腐倡廉工作没有落到实处,严重制约着企业正常经营与发展。

一、国有企事业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不力。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从制度上保证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切实负起领导责任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但在实践中,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很多领导干部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着偏差,缺乏主动性和责任感;很多责任内容脱离实际,缺乏可操作性;缺乏严格、科学的监督检查,具体措施落实乏力;责任追究弹性较大,缺乏严肃性和权威性。

在实践中,很多党委领导干部对于党风廉政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工作中缺乏主动性与责任感。有些领导干部认为只要管好自己就行,自己能做到廉洁自律就可以了,班子成员或是下级干部是否廉洁,与自己无关;还有些对于党风廉政建设缺乏信心,认为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这些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落实过程中受到了阻碍。在责任制度的落实中,有些责任内容脱离实际,没有与本部门、本单位实际和岗位特点相结合,照抄、照搬、照转上级的实施意见或是忽略责任目标和责任追究的规定,仅仅提几条原则性的要求,导致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缺乏可操作性,也缺乏权威性和强制力。在责任制的落实方面,走形式的问题也较为突出,文件发了、责任书签了,但却没有督促检查、考核考查,缺乏责任追究与保障机制,责任制落不到实处。在责任追究方面,存在不敢追究和不愿追究的现象,在处理上失之于宽、软;对责任追究的有关政策标准把握不准,随意性较大;容易受到各方因素的影响,出现责任追究不公正、不公平的现象。

2.党风廉政建设的宣传教育工作滞后。宣传教育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但在实践中,党风廉政建设的教育工作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不足,没有施教于先,严重影响了企事业单位反腐倡廉工作的成效。首先来说,对于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是企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领导干部将反腐倡廉的宣传教育工作当作任务,形式主义严重,导致了教育工作不深入,不系统,没有针对性;其次是将宣传教育工作的重点不明,对象不清。国有企事业单位反腐倡廉

教育对象应重点放在党员领导干部上.尤其是掌握人、财、物和人事管理权力的领导干部。但在实践中,经常将普遍干部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当作重点,导致党风廉政建设的宣传教育效果不明显;第三是宣传教育不能持之以恒,没有将党风廉政建设的宣传教育当作一项需要长期抓、时时抓的工作来进行,致使宣传教育工作时常出现断档,党员干部在党风廉政思想上时有懈怠,宣传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3.缺乏有效的党风廉政建设评估方法。国有企事业单位在进行党风廉政建设状况的评估时,往往是凭感觉、凭经验,模糊的评价一方面不能全面的评价党风廉政建设的各个环节,导致只注重某一具体事项,如只关注有没有案件情况并以此确定该单位党风廉政建设的状况;另一方面是主观因素太多,容易出現“走过场”现象,不能客观地反映国有企事业单位党风廉政建设的状况。

二、党风廉政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切现象都有其产生的原因,国有企事业单位党风廉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也不例外。从根本上来说,国有企事业单位党风廉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都与党员干部领导在思想上的认识有关。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工作思路经过三十年的历程,已经在很多领导干部思想上固化,在国有企事业单位中,这种思想尤其严重。很多领导干部在工作中,眼光只看向经济层面,只关心业务、经营,而对组织内部的党风廉政建设漠不关心,甚至认为党风廉政建设阻碍了经济业务的发展。这种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使得党风廉政建设在国有企事业单位中一直处于十分被动的境地,很多针对党风廉政建设的措施在执行层面总是受到阻碍,难以有效落实。此外,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的丰富,与国际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很多党员干部面对外来思想与文化的冲击,没有坚定自身的立场,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变化,对于党风廉政建设的重大意义认识不清,在工作中敷衍了事,对党风廉政建设走过场,讲形式,没有责任意识与主动性,造成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的很多问题处理不当,党风廉政工作严重滞后。

虽然国有企事业单位党风廉政建设中的很多问题也与制度建设相关,但总的来说,人的思想认识因素是最大的原因。反腐倡廉不是口号,也不是形式,是需要扎扎实实一步一步认真推进的长期工作,思想认识不足,在工作中便不能持之以恒,务实求真,党风廉政建设的成效也就难如人意了。

三、加强国有企事业单位党风廉政建设的措施

1.强化党委的主体责任意识。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党委是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主体,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党委成员对于党风廉政建设都负有主体责任。针对目前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不强的问题,党委领导班子要首先强化主体意识,在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过程中,要明确责任主体,落实责任目标,明确具体责任,尤其是强化“一把手”的责任。党委领导要起模范带头作用,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促使党委班子全体成员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意识。

2.加强教育宣传。党风廉政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反腐倡廉教育,强化党风廉政建设的教育环节,对于提高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党风廉政建设的宣传教育中,首先要明确重点教育对象,要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工作。对于党员领导干部,尤其是掌握人、财、物和人事管理权力的领导干部,要作为重点教育对象来实施党风廉政教育工作。其次,是要选好教育内容,要注重教育内容的实效性,要突出时代主题与主旋律,要以提高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为目的。此外,在教育内容上,还应在了解党员干部的思想倾向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第三,要运用适当的教育方式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的教育宣传工作。教育方式要突出示范性、警示性以及主题性。示范性教育要以挖掘、总结、宣传身边先进为主,树立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的先进典型;警示性教育要注重多种方式方法的结合,可以举办各类警示教育培训班、报告大会、座谈会、讨论会等增强警示教育的针对性;主题性教育突出现实性.增强有效性,以灵活多样、贴近实际的途径,开展内容丰富、措施有力的反腐倡廉主题教育活动。

此外,对于反腐倡廉的教育宣传,还可以利用如今丰富的媒体平台来进行,可以通过网络、微博、微信等信息传播途径,宣传反腐倡廉意义,增强教育的感染力、渗透力和吸引力。

3.强化党风廉政建设的监督环节。监督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制度,遏制腐败现象的有效途径,也是关键环节。强化国有企事业单位党风廉政建设的监督环节,首先要整合纪检、监察及审计等资源,形成信息互通、力量互补的监督模式,使党风廉政建设的监督环节能够发挥整体合力作用,增强党纪威慑力。其次要健全和落实国有企事业单位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强化纪律监督及党外监督。第三,充分发挥上级监督作用,定期检查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章制度落实情况。

四、结束语

关于法院文化建设的一些思考 篇4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不管是个人还是机关、企事业单位都越来越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或文化建设的加强。一个单位的竞争力往往是文化的竞争。所以,加强法院文化建设是每个法院都必须深入思考和高度重视的一件大事。

法院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执行文化。

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法院精神文化是一种抽象的文化,也是法院文化的核心之所在,主要体现某个法院特有的精神风貌、品质、风气等。

法院精神文化主要是要明确法院精神。丰城法院在确定法院精神时提出两条原则,即一要精,二要有神。因此丰城法院精神确定为以下八个字:团结、进取、创新、廉洁。

丰城法院在今后要着力培育、塑造出“团结、进取、创新、廉洁”的法院精神。

团结:主要要体现出一种强烈的团队合力,要让每一个干警都自觉地融入到丰城法院这个大集体中来,法院作为全院干警的共同体,全院干警以法院荣为荣,以法院耻为耻。

形成团结精神,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上级关心下属,上级要时刻关心干警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多关心下属,多体恤下属。二要组织上关心干警,为干警积极争取正当的职级工资待遇,在选用干部上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要让干警在最困难、最需要帮助关心的时候能得到组织的关心,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在干警或其家属生病住院时,院领导亲自到医院看望慰问,逢年过节,院党组走访慰问困难干警,在干警生日或重大喜事上门祝贺。三要认真开展谈心活动,通过谈心,及时了解干警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通过沟通谈心化解干警之间的矛盾。四是要积极组织开展一些集体活动,既缓解工作压力,又可增强干警的集体荣誉感。在重大节日安排歌咏、演讲、智力游戏竞赛等活动。除积极选派干警参加上级举办的文体竞赛外,还可考虑组织一年一届或两年一届的全院干警运动会。

进取:就是一种保持与时俱进的拼搏努力的精神状态。做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为培育干警的进取精神,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在学习上与时俱进,坚持每周五下午的全院干警集中政治业务学习不放松,鼓励奖励干警参加在职培训、学历学位学习。二要积极开展评优评先活动,激发干警积极向上的进取意识。三要积极开展挖掘弘扬先进典型活动,把正的风气弘扬开来,把邪的风气压倒下去。通过树立积极进取的先进典型,使干警学有榜样、行有方向、赶有目标。还可适时召开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选择本院一些勤奋敬业、富于进取的干警在全院作典型事迹报告,讲述自己的积极进取的事迹、工作成功经验与体会,教育干警为什么要进取,怎样进取,拼搏进取对人生的好处等。四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科学的干警业绩考核评估体系。要把干警的业绩考核评估结果与干警的提拔任用相结合,让有德有为的人有位,让有位的人有权可为,真正把权力、地位放在积极进取、有德有为的人手中,放在能让党组和人民群众放心的人手中。

创新:就是通过人的智力智慧,创造发明发现能够促进某一方面工作或有效改进工作方法的新思维、新经验、新成果。

创新是民族发展之魂,也是法院事业发展之魂。一个默守陈规、只懂唯唯喏喏的人是根本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

法院要创新主要体现在工作方法、管理方法、调处矛盾纠纷上。要围绕建设和谐社会这个总目标,创新审判工作方法、审判管理方法,突出在做好调解工作、化解矛盾上下功夫,力求做到案结事了。刑事审判要建立对缓刑人员回访警示教育机制。民商事审判要强化调解意识,把调解贯穿于庭前、庭中、庭后全过程。行政审判要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尽量以协调方式结案。审判监督工作要细化案件质量检查措施并严格执行,坚持做好判后回访工作。行政科室要在强化服务功能上进一步创新,要以服务为中心,一切工作都要围绕以审判工作服务这个核心来开展,在管理中服务,在服务中管理。

为鼓励激励干警创新,丰城法院在全院设立工作创新与合理化建议奖,促进全院工作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

同时要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一是走出去下基层,进社区、进企业、进村组,深入群众,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根据收集到的意见,及时提出改进工作的措施和方法。二是请进来,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作为司法监督员,帮助我们收集当事人和群众的意见,加强对审判工作的监督。

廉洁:廉洁是为官之正道,法官虽不是行政官员,但手中掌握审判权力,廉洁当为法官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底线。

要树立廉洁的法院精神,仅仅依靠严惩显然不够,关键还得靠自律,使干警能够自觉保持廉洁。

一、要继续实行廉政保证金制度。

二、每年组织一次法官宣誓活动。

三、加强督查,建立通报制度。教育干警勿以恶小而为之,做到防微杜渐。对干警细小的作风纪律问题,也要毫不留情地及时在全院通报批评。

四、定期组织观看廉政教育片。

五、组织干警到廉政教育警示基地,接受职务犯罪服刑人员的现身说教,使干警在心灵上接受一次洗礼。

六、在办公场所张贴廉政警示格言。

七、定期组织廉政演讲、征文、书画展览,造浓全院廉政文化氛围。

物质文化

兴建富有法院文化特色的办公大楼、审判法庭,在建筑风格上突出法院公正、高效、文明、廉洁的特色,在办公室、法庭内利用壁画、浮雕甚至在办公桌椅上雕刻格言警句渲染法院文化,让所有干警受建筑文化的熏陶,走进办公场所、法庭就油然而生出公平正义的强烈责任感。

兴建文化体育场所,积极开展文体活动。组建乒乓球、篮球队,成立书画、摄影等兴趣小组。构建多功能阅览室,大量选构政治业务书籍,开展读书月活动,激发培育干警读书兴趣,充分发挥建筑、文体设施、阅览室的作用,以先进的物质文化促进干警的精神文化生活。

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干警的物质生活待遇。坚持从优待警与从严治警相结合,不断争取提高干警的工资福利待遇,要让法官过上有尊严、有脸面的生活,起码要让法官和其他干警不必为衣食生活所忧,从物质上保证干警全身心投入到法院事业中去。

制度文化

先进的管理源于先进的制度,要使制度永远保持先进,就得进行制度创新,即使最好的制度,执行得越久,就越容易流于形式,所以制度创新非常重要。要善于汲取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不能足不出户,做了井底之蛙还沾沾自喜,要走出去参观别人怎么做,看看别人实行什么样的好的制度,以打开思路,创新思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科学管用的制度文化。笔者认为,法院当前要着力完善的制度有以下几项:

一、科学的干警业绩评估考核管理制度体系。要突出公正效率、案结事了为考核的核心内容,要取消这率那率等不合理的考核指标。

二、审判权力运行监督机制。要建立审判执行工作全程监督通报机制。

三、干警作风纪律督查通报制度及干警激励机制。

执行文化

工作的成败往往不是取决于好的制度,而取决于好制度的落实执行。要在全院着力培育形成一种“重执行、看结果”的良好执行文化氛围。

要培育法院的执行文化,最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中层干部承上启下的中坚作用。中层干部既要对院党组负责,又要对所在庭室的干警负责。对党组部署安排和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指示要不折不扣、原原本本地执行。要确保政令畅通并得到迅速执行,就要形成下级服从其直接上级,下级对其直接上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如一般干警和中层副职要服从中层正职,中层正职要服从分管院领导,所有党组成员要服从党组书记。这样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院长只要抓好了所有的党组成员就行。其次要讲究执行的效力,讲究执行的时效,让制度、指令能得到及时贯彻。所以中层干部要在第一时间把上级的指令、计划原原本本地传达贯彻下去,不得有任何的拖延和耽误,对于没有执行或没有严格及时执行上级的指示、命令、计划的要有具体的惩罚措施。

当然服从不等于盲从,不等于没有主见,自己对上级的指示、命令有不同的见解和意见,在严格无条件服从和执行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提出合理化建议、意见和单独沟通等方式向上级表达出来,以便上级及时变更指令或在以后作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这就是作为一个中层干部应具备的基本的沟通协调能力与本领。中层干部只有能够及时严格地执行上级的指令,又能与上级做到良好的沟通协调互动,就是一个比较称职的中层领导干部。

服从只能适用于法院的工作管理上,而不能推而广之适用于审判程序中的合议与审判委员会讨论中,合议庭成员和审委会委员在讨论具体的案件中,要营造充分表达意见的氛围,让每个参与讨论的成员都敢于独立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而不能因为官职的大小而堵塞言论,搞“一言堂”。在讨论案件时要服从就只有“三个至上”。

关于加强我国海洋文化建设的一些思考 篇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在新农村建设过程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抓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仅对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保持农村稳定,加速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而且能够充分的调动农民群众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充分调

动农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有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制度保障。但是,通过在富强村三个月来的帮村工作以及参与换届选举的整个过程,感受到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过程中,尽管有《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颁布实施作为保障,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

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对民主的真正内涵认识不到位。这其中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部分村社干部简单的认为“民主”就是少数服从多数,只要任何一件重大事务是大多数人投票通过的就是民主,这种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认识事实上剥夺了每一个农民群众真正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利,在许多实际决策的过程中,由于农民对所议之事掌握的信息和村社干部不对等,在议事过程中只能被动的按照事先拟定好的规则参与表决,没有真正达到民主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要求。还有部分村社干部认为农民群众的素质还普遍偏低,请他们参与村级事务的管理是在搞形式,在农村推进民主建设时机尚不成熟,也没有必要。还有些村干部担心扩大了民主会使自己在一些事务中“做不了主”,影响威信。2.农民群众对民主的认识有一定的偏差,在笔者多接触的农民群众中,大多数认为只要符合自己的利益或满足了自己的要求的就是民主,对持有不同意见的人带有强烈的反感情绪,这种认识实质上破坏了民主的内涵----即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二)广大村民民主参与的渠道不够畅通。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完整体系,四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是,大部分农民群众除了享有民主选举的权利外,要享有其他三个民主权利的渠道还不够畅通,以富强村为例,全村有9个社550户2300多人,除小部分农户分布在宜长路两侧外,大多数农户分散在交通不便利的地域内,很多村民一年见不到几次村干部,加上外出务工、部分队社干部不负责任等因素,使大部分村民不能及时准确的得到相应的信息,部分村民参加一次活动要步行1-2个小时,阻碍了群众对民主活动的参与,从而使大多数村民不能直接参与重大村务的决策和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群众的知情权和决定权,制约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进一步开展。

(三)村级民主管理和监督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形式主义

1是由于部分村干部对村务公开缺乏足够的认识,村务公开在实践中存在着随意性、零散性、形式化等问题,许多群众关心真正的核心问题,并没有公开。2.是村的民主管理和监督都是在乡镇党委政府的督促下进行的,从而使村自发的民主管理和监督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带有一定的应付性、被动性3.是民主管理活动还缺乏长效的工作机制,没有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制度,重形式、轻内容、时松时紧的现象还一定程度地存在,民主活动缺少有效地检查督查,其真实程度和效果往往是依靠村干部自身的认识和觉悟。

(四)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导致民主政治建设的滞后

富强村经过近几年长足的发展,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不可否认的现实是,除了极少数先富的农户外,还有相当多的农户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少数农户的基本生活还不能得到保障,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如何解决生计和提高生活水平上,而无暇顾及参与民主管理。全村无任何集体经济,村级活动经费没有保障,很显然,在生存权和发展权没有切实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客观上影响了他们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能力,因而谈不上有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政治建设,至少也是没有活力的民主政治建设。

(五)传统性心理和习惯性服从心理定式的影响

由于农村的特殊环境,很多农户之间都有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形成不同的宗派、家族势力,在这种群体的影响下,使农户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提出自己的批评建议带有很大顾忌性,逐渐形成了一种传统的从众心理而不愿当“出头鸟”。另一方面,由于过去长期过分强调个人服从组织(实际上就是组织一把手的意图),因而形成了习惯性的服从心理定式,对要求他们积极发扬民主作风心存疑惑,甚至认为是一种变通的形式主义。在我所参与的村党代表选举中过程就很能体现出许多党员存在的这个问题。这些因素使得党员、村民不能真正参与到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中去。

二.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些思考

(一)必须加强村党支部的建设,以村党支部为核心来指导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避免基

层民主政治建设偏离正确的方向和陷入无序化。一方面村党支部要界定村两委的职责,使村委会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履行自己的职责并接受党支部的监督。另一方面村党支部要避免统揽一切,保证群众自治组织充分行使职权,同时,村党支部要作好自身的党内民主建设,以制度的形式确立党员对党员干部的民主监督,并通过党内民主来引导村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

(二)加快经济发展,为推进村级民主政治建设提供物质保障。用好各种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惠农政策,改善党群干群关系,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帮助贫困人口增加收入,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通过发展经济,使农民群众解除物质生活的后顾之忧,激发政治热情,增强民主意识,提高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能力。

(三)加强村级民主建设的宣传教育。要让群众知道,积极参加选举、决策、管理、监督等民主活动,不是毫无作用的形式主义,让他们认识到民主政治建设和他们的利益休戚相关。要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教育,让群众真正明白,加强村级民主政治建设是保证农民群众的政治、经济权利的重要手段。要教育群众,选好村干部、加强对村级事务的管理和监督,关系自己的切身利益,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努力通过民主决策,多办好事实事,增强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真实感。

(四)把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内容具体化和程序化,严格按照制定的程序办事,扩大农民群众广泛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渠道,保障农民群众在参与过程中的信息平等权,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公开性和透明性。用法律法规来指导农村各项事务生活,作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以富强村为例,把《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细化的方式写入村规民约来指导村民的行为,为村民积极参与村事务管理提供法律保障。

(五)通过树立一些适当的典型或例子来打破既有的习惯和心理定式,使农民群众清清楚楚地感受到,只有充分行使赋予的民主权利,才能切实保障自己的合法利益。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复杂而渐进的过程,一揽子解决所有问题的愿望不大可能实现。在如何行使好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中,我认为民主监督是最重要的一环,因为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中来保障它们的实施。而用什么方式来保障民主监督的顺利实施,将是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必

须面对和探索的问题。

刘竑

二〇〇六年九月八日

关于加强警营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6

随着社会经济形式的不断发展变化,各种社会矛盾不断突现,公安机关面临的形式越来越严峻,承担的任务越来越繁重,公安民警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长期超负荷的工作,名目繁多的各种考核,严厉的责任追究制度,压得民警喘不过气来,部份民警神经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为了减轻民警压力、缓解民警情绪,保护民警的身心健康,近年来各级、各部门十分重视警营文化建设,不断丰富警营文化生活,通过形式多样的警营文化活动发挥了舆论导向功能和弘扬队伍正气的作用,起到了发挥调节功能和缓解民警压力的作用,同时,加强警营文化建设也是新时期开展政治思想工作的一个创新。我局机关这几年在加强警营文化建设方面也做了许多偿试,取得了一些效果,但也有不尽人意之处,笔者就近几年加强警营文化建设实践活动作了一些思考。

一、加强警营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1、增强了机关活力。随着社会治安形势的变化,公安机关面临的治安形势日趋严峻,公安民警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整天就只忙于工作,生活单调而简单,每天就是“上班、下班,工作、回家”,周而复始。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警营文化生活,比如球类比赛、演讲比赛、书画展、警民联欢等活动,部门积极组织、民警踊跃参与,机关里充满了欢声笑语,歌声、笑声、呐喊声此气

比伏。一些有特长的民警有了展示自已的机会和平台,极大的调动了民警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整个机关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为民警的工作生活创造了良好、和谐的环境。

2、缓解了民警工作压力。如今民警面临形势越来越严峻,警察已经成为最辛苦、最危险、身体和精神高负荷的职业,复杂的执法环境造成民警在执法过程中时常无故受到群众的谩骂或殴打,给民警的心理以极大的伤害,再加上责任追究制度,民警工作稍有差错,轻则批评教育,重则处分、辞退、开除,甚至追究刑事责任,使民警长期处于紧张状态,造成极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加强警营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警营文化生活,可以培养民警文化情趣,丰富民警业余生活,消除紧张和疲劳。民警能够在工作之余轻松消谴、轻松之后愉快工作。

3、提升了队伍形象。加强警营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警营文化氛围,用高尚的文化塑造人、用健康的文娱活动激励人,引导民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树立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信念,使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过文化的濡染得到进一步陶冶和净化,有效地提高民警的精神境界,自觉抵制社会上“打麻将”、“斗地主”、吃喝玩乐等不良的行为,把自己变成具有高尚生活情趣的人。并且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警营文化活动,使民警各方面的才能得到展现,充分展示我们的民警不是只会舞枪弄棒,而且能歌善舞,棋琴书画也有所造诣。因此加强警营文化建设起到了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作用。

4、凝聚了警心。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警营文化活动,民警在积极参与过程中,加深了相互间的了解,在排练、训练、比赛过程中,培养了民警的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把民警个人目标引导到集体的目标上来,使大家向着共同目标努力奋进,进一步增强了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形成齐心协力干事业的良好氛围,为做好各项公安保卫工作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

5、政治思想工作得到创新。随着社会形式的发展变化,新形势给政治思想工作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单纯的用政治理论来教育、灌输,已经跟不上形势的发展需要,要求我们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开展政治思想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加强警营文化建设,是新形势下开展政治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加强警营文化建设,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民警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位,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进一步凝聚警心、激厉斗志。同时,通过一系列活动中,与民警进一步接触,可掌握了解民警的思想状况、心理需求,民警存在的困难、问题,可及时、有针对性的做好思想工作,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还可了解民警的特长、人品等情况,为局党委在选人用人上做好参谋,在用人上尽量做到人尽其才。

二、加强警营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到位。“文化育警”的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有的民警,甚至有些部门领导认为开展警营文化活动是形式主义、搞花架子,工作这么忙,哪有闲功夫搞活动,不参与、不支持,甚

至还泼冷水。他们没有认识到,警营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能提高民警素质,能对民警行为产生无形的制约、感召和激励,能产生无形的战斗力,是为民警业余生活充电加油的最优形式,同时忽视了警营文活动与业务工作的辨证关系和相互促进的作用。

2、参与热情不高。没有充分调动起民警参与的积极性,一些民警没有把自己臵身于公安机关这个大家庭,主人翁意识不强,认为开展这些活动是政工部门的事,与我无关。

3、形式单一。开展警营文化活动形式单一,有些活动千篇一律,没有新意、没有创新,没有结合公安业务,导致民警参与热情不高,或参与的民警年年参与,有些民警从来不参与。并且由于人才缺乏,警营文化活动文化含量不高。

4、经费投入不足。近年来,各级领导对加强警营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高,也十分重视,在人力财力上加大了投入,也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但是由于地方财政困难,经费紧张,在开展警营文化活动时,不同程度的受到制约。

三、加强警营文化建设的思考

(一)提高认识

***同志在全国公安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大会上指出:“警营文化在凝聚警心、激励斗志、陶冶情操、树立形象,推动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充分说明了加强警营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因此,要把警营文化建设作为是新时期开展民警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通过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寓教于乐,提高文化“软实力”,推进队伍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断深化,通过文化的影响力,使广大民警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与警察职业的要求趋向一致,使民警在政治思想水平、科学文化水平、职业道德等方面全面提高,有效地提高民警的精神境界;要真正树立起“公安文化就是战斗力”的思想,在灵魂深处自觉确立“文化强警”这一理念。

(二)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警营文化建设,将警营文化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把警营文化建设列入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和公安工作总体规划,认真研究制定“警营文化建设发展规划”,分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各项警营文化建设。要把警营文化建设纳入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范畴,由政工部门牵头组织,各警种、各单位大力配合,形成党委主管、政工宣传部门主抓、党政工团与业务部门齐抓共管的警营文化建设机制,改变以往政工宣传部门单打独斗唱“独角戏”的局面。特别是在时间安排、警力调配和财力支持方面给予积极的筹划与安排。

(三)创新警营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开展警营文化活动,要结合公安工作特点,紧紧围绕中心工作,不断创新,丰富内容。一是要充分运用各种媒体,开设专栏,加强宣传力度,讴歌英雄、弘扬正气,展示公安工作,树立民警良好形像。二是积极搭建平台,使具有文艺、体育等特长的民警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才能,三是充分依托公安网,开设

民警学习、讨论园地,开设局长(或政治部主任)信箱,倾听民警心声,今后,有条件可开设心理咨询信箱或热线。四是结合节假日、各种教育活动,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组织开展各种球类、棋类、书画、摄影比赛活动及演讲、歌咏、联欢等活动。

(四)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要把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列入公安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部份,根据实际情况,分期分批进行建设,逐渐建立起图书阅览室、体能锻炼健身房、练兵活动场、电脑操作培训室等文化娱乐场所,以及活动需要的一些器材,比如:音箱、话筒、电视等,不断拓展荣誉室的功能,把它建成为警察文化长廊。

(五)关爱民警是警营文化建设的一部份。加强警营文化建设,就是要促进机关和谐,凝聚警心,因此关爱民警是警察文化建设的一部份。要坚持从优待警的方针,制定落实关爱民警各项制度,切实解决民警的困难和问题。从民警的切身利益和小事做起,如:落实民警休假、英模疗养制度、让民警身心得到放松和调整,定期进行体检,邀请专家讲授健康知识和心理咨询,开展交心谈心活动,及时了解掌握民警思想状况,民警生日、结婚生子进行慰问,遇有民警生病住院、老人去逝或有重大事情,上门看望慰问等等,通过这些制度切实解决民警的困难和问题,让民警感受到公安机关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在整个机关涌现出一股浓浓的亲情,让大家团结起来,齐心协力,努力完成好各项公安工

关于加强我国海洋文化建设的一些思考 篇7

关键词:青少年,足球,思考

2013年已经过去, 在这里盘点一下过去的一年里亚洲足球的整体发展状况。在2013年亚足联颁奖礼上中国队收获颇丰, 郑智荣获“亚洲足球先生”、穆里奇荣获“最佳外援”、广州恒大获得“最佳俱乐部”、中国足协获得“最佳协会”, 在诸多光环的映射下, 我们冷静地分析一下, 我们的中国足球真的已经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了吗?足球发展的根基———青少年足球训练体系是否真的如恒大俱乐部般勇冠亚洲、所向披靡一样的成功?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 我们的青训系统别说放在世界范围, 就是在亚洲层面都已经处于全面落后的地步。我们国少队可供选择的适龄球员全国不过200余人, 而日本全国同年龄段的球员数以万计, 我们跟邻国的差距在这么多年足球发展之中没有丝毫减小, 反而越拉越大。我们应该深刻反思一下, 我们的青少年足球发展究竟差在哪?

一、我国青少年足球现状

目前我国的足球人口严重匮乏, 青少年的家长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再去踢球, 怕影响孩子们的学习。中国目前的足球大环境很差, 陆续曝光的足协领导腐败、裁判黑哨、俱乐部球员操纵假球等一系列丑闻不断充斥在社会中。在2011年之前可以说在中国从事足球运动员的行业是一种骄傲, 孩子踢足球往往能成为家长跟旁人炫耀的一种资本, 但从2012年开始这样的资本消失殆尽了, 踢球似乎意味着“弄虚做假”、“不务正业”。家长以前送孩子踢球往往出于不同的目的, 有的冲着踢球一旦提上职业队, 会获得不菲的年薪;有的是觉得踢球有面子;有的是通过踢球可以有更好的途径上大学……但随着足坛爆发的接二连三的新闻后, 足球在中国步入了发展到达了谷底, 人们都不愿意再谈论足球, 更谈不上孩子们去踢足球, 我们的足球后备人才急剧减少, 以前红红火火的足球学校、职业队的青年梯队相继倒闭解散, 普通学校里的学生们也不再去踢球。

二、青少年足球发展的弊端

日本的青少年足球训练系统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 他们不同年龄的足球适龄球员数目庞大, 这样足够涌现出更多优秀的球员提供给更高级别的球队。他们的校园足球培训体系也是很完善的, 日本历史最悠久、影响力最大的就是他们的校园高中联赛, 可见举国上下对此的重视程度。而反观我们中国, 青少年足球是整个足球系统里被忽视的一个部分, 足球主管部门的全部心思都集中在国家队、职业联赛上, 他们恰恰忽视了足球最核心的根基本质———青年后备人才的培养;管理部门没起到应尽的职责, 造成了体制上的先天缺失。没有职能部门政策上的支持, 足球发展金字塔底的青少年运动员就缺乏了相应的动力, 踢球没有前途, 没有出路, 那谁还愿意去从事这项运动呢?这样的恶性循环就造成了我们的足球后备人才逐年减少, 到最后影响我们的职业联赛和国家队的成绩。缺乏大基数的青少年后备人才储备, 最后输送的成年队员和国家队员自然水平和能力照比以前的队员会差很多, 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我国现在国家队成绩和俱乐部比赛质量如此之差了。

三、青少年足球发展的探讨

国家领导人对足球可以说是非常重视的, 2009年国家第一次联合体育总局和教育部两大部门进行研讨, 决议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开展校园足球, 习主席也非常关注足球, 对足球在国内的发展也给予了很多关爱和政策上的扶持。可以说从2009年至今的发展, 通过多方面的努力, 我们的足球人口在上升, 我们的青少年人才储备在增加, 我们的优质后备队员也不断涌现, 可以说我们对足球青少年的训练方面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回报, 但我们不能满足现状, 我们的近邻日本、韩国, 甚至乌兹别克斯坦他们的青少年水平已经远远领先我们了, 他们同龄的青少年足球队员不管从质量上、数量上、参加比赛的成绩都已经在我们之上, 我们发展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四、发展我国青训的建议

我们的青训体系经历过发展谷底无人问津, 再受到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后强势反弹, 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历史时机, 我们必须尊重足球发展规律, 学习我们亚洲近邻成功的青少年发展的经验, 依据我国的国情, 切实有效地走出有中国特色的青少年培训道路。现在看来国家职能部门已经提高对青训的认识, 目前的问题是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去踢球, 他们的顾虑是踢球耽误学习, 踢球对以后升学、念书都没有帮助, 这一定程度上是我们的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长期联系脱节造成的。解决的方法是教育部门提供更多的升学鼓励制度, 对有足球天赋的运动员让他们能通过自己的足球才能通过相应的各种升学考试, 这样才能提升学生和家长的训练积极性, 同时体育部门合理组织运动竞赛, 给孩子提供更多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 多创造更大的舞台让孩子们去展示。

参考文献

[1]毛志晨.关于构建职业足球球迷文化的初步研究[D].2006

[2]袁野、许在华.南京市大学生足球迷特征及现场看球阻力之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 (1) :16-19

[3]杨天婴.中国球迷文化的根在哪里[N].中国体育报.2007-11-22 (5) :1-2

关于加强我国海洋文化建设的一些思考 篇8

关键词: 校园文化 民族文化传统 育人氛围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是一种常见的教育形式,通过教师在课堂讲授相关学科知识达到学生心智发展的目的。而校园文化则是学校教育的另一种形式,正如广义的教育所指的那样,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通过学校层面的各种载体进行设计、展示、建设,这种设计、展示和建设是有序的,大多数内容更是无声的,更准确地说是学校文化氛围的营造。学校师生置身这种带有民族气息的校园文化中,是能感受到中华文化和民族文化传统的,是能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的,置身这种校园文化中能使师生自觉提高修养、陶冶情操。那么,校园文化建设之于民族地区学校该如何实施呢?介于此,笔者有以下几方面思考:

设计思路和设计原则

设计思路

笔者归纳为二十四个字,即精心设计、突出管理;优化环境、体现美感;拓宽视野、与时俱进。我们的设计团队在设计过程中要详细思考学校所处的地域位置、民族文化特征、学校发展的光荣历史、学校的优秀传统、文化设施的实用性及可方便更换性、文化设施的内容及位置可能产生的影响等。设计者的思路要开阔,能把握当下教育主流,并做适当超前规划。总体而言,最终要体现出整体、科学、美观的观感,体现出环境育人氛围。

设计原则

育人:根据学校和民族地区实际,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使广大师生在校园文化设施中自觉接受教育,提高素质,完善人格。

整体:校园文化建设在功能上应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色调搭配上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特色:创新校园文化建设途径和方法,丰富校园文化内容和形式,在民族文化传统中挖掘新意,用融合的手段为校园文化注入生机与活力。做到教育教学与校园文化相结合,校园文化与民族文化有机结合,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有机结合。主题要鲜明、内容要丰富、形式要多样,做到净化、美化、文化,各区域布置个性鲜明,符合民族特色,涉及文字的地方要用民族文字及汉语规范字共同展示,体现浓厚的学校文化底蕴和民族地区特色。

一、校园文化建设目标:浓厚学校的文化氛围,提高学校文明程度。学校不仅是传承知识的场所,更肩负着育人的历史重任。在育人诸多因素中环境影响是不可忽视的,通过建设校园文化,让师生置身于民族文化气息浓厚、文明程度高的氛围之中,耳濡目染地接受熏陶、受到鞭策。与此同时,加快校园软环境建设,对学校共同价值观、指导思想、办学理念、历史传统、精神风貌、办学目标、校训、校歌、校徽、校旗、校历等诸多校园文化载体进行宣讲展示,使全校师生熟知校园精神,并确立为共同的座右铭。打造洁净的校园环境,提升学校外部形象。以教育为先导,制度为保障,师生互动,群策群力,使学校呈现出文明、和谐、积极、乐观向上的观感。与民族文化传统相结合,设置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和学生社团活动,焕发出学校的青春活力。在抓好教学的同时全面加快学生的素质教育,让学生富有个性地成长,让学校充满昂扬向上的朝气,努力使学校各项活动形成优良的学校传统。

二、校园文化载体:包括学校校歌、校徽、校服、校庆、校旗、校刊、校历、各项文体活动、各种学科竞赛、学生社团、学校公共空间等方面为载体。在学校发展过程当中积累的优良传统是学校的财富,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应充分利用这种积淀打造新的平台,与时俱进。

三、制度文化形成: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制度建设应符合学校实际,符合民族地区实际。制度要实现情感管理,形成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觉管理的机制。学校管理制度以条文形式规定师生员工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这一行为准则的实现关键在于教职员工把它内化为自觉的行动,因此,学校管理要体现人文关怀,既要以制度管人又要以制度育人,既要把制度作为法令条文又要把制度纳入校园文化建设,力求以现代管理理念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以调动和鼓励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目的,将先进性和现实性相结合,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通过各项制度的建立、完善,逐步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增强学校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

关于加强我国海洋文化建设的一些思考 篇9

孟立军

社会主义时期,是少数民族文化充分发展的重要时期。弘扬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我国各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积极因素,为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是社会主义整个历史阶段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一、实现民族自身的发展必须弘扬民族文化

所谓发展,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的运动变化过程,是世间一切事物存在的基础和运动变化的根本性规律。所谓民族发展,就是指我国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在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相互作用下表现在民族发展总趋势上的各种因素在量上的积累和在质上的变化。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少数民族实现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社会环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已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实现了初步的发展与繁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还将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

谈民族发展必然要涉及少数民族物质型文化发展的问题。少数民族物质型文化是我国少数民族在长期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的总和。我国少数民族过去和现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作用于一切物质对象而产生的劳动物质产品,是少数民族物质型文化最本质的内容,其外在内容主要表现为传递某一或某些民族文化中形成的历史积淀的水平及样式,是构成少数民族其它文化形态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型文化不但直接反映社会和民族不同的发展水平,结绳、算盘、计算机等各自代表着人类历史的不同时代,集中反映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物质型文化还反映着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从中山装、西装、和服差异上就能直观地体会出民族文化间的微妙差异。可见,少数民族物质型文化与民族发展的程度直接相关。一定水平的物质型文化代表着一个民族的发展水平,一个民族的发展程度可以从不同民族的物质型文化的差距中得到展现,物质型文化是测量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程度的尺度。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物质型文化的发展代表着民族的发展,两者是可以统一的。

民族发展不仅体现在物质文化发展中,还体现在那些非物质文化的发展上,即体现在语言、文学、科学、艺术、哲学、风俗、宗教等诸多方面。非物质型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可表现为传统的各类知识、价值观念、思想体系、思维方式等;又可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诸如家庭关系,社会组织关系、生产关系、社会分工关系,民族关系等。非物质型文化也是经历社会的漫长发展而形成的,并明显带有已经逝去那个时代的某些属性,程度不等地影响着人们的观念、认识、价值标准、行为方式等。从非物质型文化与物质型文化的关系看,物质型文化是非物质型文化存在的基础,决定着非物质型文化的发展水平与发展趋势;非物质型文化通过物质型文化来表现,并反作用于物质文化,促进物质文化的发展。也就是说,非物质文化根源于物质型文化,并对物质型文化以重大影响,在人们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少数民族非物质型文化通常被称为民族文化传统,它集中体现在民族主体精神方面。所谓民族主体精神,是指各民族发展中形成的、贯穿于各民族发展整个过程中的、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内容、符合各民族价值取向标准和行为规范、表现于本民族与他民族、民族与国家之间关系中的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它是维系、协调、推动各少数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整体精神面貌。虽然我们尚没有对我国少数民族主体精神内容进行科学的权威性地归纳和阐发,但就某一民族主体精神内容的研究却取得了较大进展。如有的学者将我国侗族传统文化所蕴含和体现的民族主体精神进行如下概括: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体现出来的“能动精神”;在人与人之间关系上体现出来的“人和精神”、“重德精神”、“不畏强暴、勇敢顽强的斗争精神”〔1〕。不难看出,民族文化传统中表现出来的主体精神,是我国各民族业已形成的能集中代表本民族精神劳动成果的内容,是少数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精神文

明建设的精华,它直接与民族的发展进程相联系,是在各民族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并以巨大推动力促进民族自身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民族文化传统还比较集中地体现在民族凝聚意识方面。民族凝聚意识也是在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影响民族发展和民族内容团结的至关重要的内容。一个民族,要想在多民族和多文化背景下求得生存和实现发展,除了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外,最根本的和最主要的就在于民族内部的高度团结。如果民族内部四分五裂,步调各异,志向不同,要想实现民族自身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只有实现民族内部的高度团结,才能真正实现民族的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正是在与大自然长期斗争和与其他民族平等竞争中,才逐渐形成和建立起植根于本民族优良传统道德基础之上的民族凝聚意识。道德的力量制约着民族内部成员的行为,维系着民族内部的高度团结,使民族凝聚意识得以强化。没有各民族凝聚意识的形成与发挥,民族内部团结就难以维持,民族间团结就难以巩固,各民族发展也就难以实现。

可见,民族文化和民族发展息息相关。民族文化在民族发展中形成,凝结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精神文化内容;民族文化的形成,虽然是一个不稳态的过程,处于不断变化和完善过程中,但仍不容置疑地对民族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影响着民族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弘扬民族文化,是实现民族自身发展所必须的。

二、弘扬民族文化的基本目标是建立民族社区文化

在当前,弘扬民族文化的一个基本战略目标,就是建立和发展我国少数民族的社区文化。所谓社区文化,是指特定社会区域内人们各种行为所构成的文化生态环境,包括与人们生活直接相关的自然环境、社会心理环境、组织环境以及与周边文化进行交流的边缘文化环境等。各社区文化都是各自相对独立的文化系统,包含有历史、地域、政治、经济、民族和心理等多种要素。社区文化与社会文化大系统是相对而言的,它是组成社会整体文化的基本单元形式,并以其特有的生存意义为整个社会发展提供多方面的和多功能的服务。社区文化是我国文化多元性的具体表现,建立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导文化的社区文化模式,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建立少数民族社区文化的积极意义,在于为民族文化的维持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社会环境。因为民族文化的生长是有条件的,必须植根于民族生态环境中,没有这种适应特有文化生存和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那些体现少数民族固有文化的各种文化形态就难以继续存活,蕴藏着民族文化传统中优秀因素的少数民族当代文化也就难以形成,适宜的民族生态环境是弘扬少数民族文化的基本条件之一。如果缺少这个条件,民族文化便失掉了赖以生存的基础,既谈不上对民族文化传统积极因素的发掘,又谈不上对民族文化的抢救与恢复,建立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新文化及新文化形式并且弘扬光大,自然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弘扬和发展工作。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拔乱反正,党的民族文化政策行到了进一步落实,民族文化的抢救工作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中的许多优秀文化形式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这项工作已经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生存环境建设得不足,致使少数民族文化就整体而言,存在着逐步衰退的趋势。过去那些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形式逐渐消失,有利于培养人类共同美德的传统礼仪和习俗濒临灭绝,民族语言使用范围日益缩小等。这种状况,与当前我国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与少数民族文化在促进民族自身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的特殊作用的地位不相适应,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国家赋予民族地区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利没能得到很好落实的问题。

民族文化衰退趋势是否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发展的趋势呢?回答应当是否定的。随着现代文化的发展和外来强大文化的冲击,确实会对民族文化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不可抗拒的历史压力,文化的裂变和文化的重构会十分激烈。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与保持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绝不是对立的,现代化进程不仅可以使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保持并弘

扬,民族地区还可以在民族文化的充分发展中实现本地区的现代化。因为,现代化进程所要摒弃的是民族文化传统中那些与现代精神不相适应的消极因素,而不是民族文化的全部。问题绝不在于使两者对立起来,而在于使两者的相互协调。只有用现代物质文明进步去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民族地区现代化目标才能最终得到实现。

要实现现代化进程与民族文化的协调发展,首要之策还在于建设好民族文化社区。没有这种适应少数民族文化生长和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不但民族文化会因此而失掉现实存在的基础,而且也会因此而失掉现代文化因素与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积极因素相结合的社会条件,其结果只能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最终丧失。建立和发展我国少数民族社区文化,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得以保持和继承,并得以弘扬和繁荣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我国各少数民族,都应当从民族发展的角度,充分认识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并采取积极措施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其中一个基本目标就是要建立起具有我国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社区。

三、积极推进民族社区文化工作的开展

建立少数民族社区文化的工作,不仅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而且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积极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在当前,应当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正确处理改革、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既代表着民族发展的过去,又预示着民族发展的未来。我国各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对当今中国社会的影响是一种双向运动的过程。一方面,积极地推动民族发展和社会进步;另一方面,对民族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某些方面起阻碍作用。因此,对待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必须处理好改革,继承和发展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对少数民族文化而言,改革是一个持续地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过程,不改革,民族文化便不能得到健康发展;改革的目的在于继承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积极因素,抛弃与我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相异的内容,这种自我扬弃是社会主义时期民族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而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和继承的目的在于实现发展,没有发展,改革和继承便失掉了现实意义。因此,要切实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促进民族文化持续发展。

(2)充分发挥民族教育对民族文化的选择功能。在民族文化自我扬弃的发展过程中,教育无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民族教育对民族文化传统具有定向选择功能,不仅能够对民族文化传统中积极因子进行肯定性选择;而且可以对民族传统中的劣质因子进行否定性选择;还可以在保持本民族文化传统积极因子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合理因子而创造出有别于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崭新内容。正是在这种批判性的继承和创造性的发展过程中,促进不同文化物质丛的涵化和融合,完成民族教育对民族文化传统的选择和新文化丛的创造。人们正是通过民族教育这种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将本民族文化精华代代相传,在传递民族文化成果的同时不断地为民族文化增添新的内容。民族教育在发展民族文化传统中的这种特殊作用,决定着社会主义时期必须着力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切实缩小民族教育与教育发达地区在教育水平上的差距,在提高民族教育发展层次中实现民族文化的再创造过程,努力使民族教育与民族文化协调发展。

(3)从实际出发,发展民族文化事业。发展民族文化事业,必须坚持以民族地区实际出发和坚持民族特点,走一条区别于其它地区的发展民族文化事业的道路。社会主义时期是民族发展和繁荣的重要时期,绝非文化一体化时期。有民族在,就有民族差异存在,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不应被消除,而是应当发扬光大,为本民族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服务。因此,在发展民族文化事业时,切忌搞“全盘汉化”和“一刀切”,不能盲目地推广某种僵死固定的模式,而是应当根据国情、地区情和族情办事。否则,不仅不会达到发展民族文化的目的,还可能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此外,还应特别注意发挥民族文化特有形式的作用问题,吸收民族文化特有形式的合理因素,以民族特有形式传播新文化知识和新文化精神,赋予民族文化形式以新时代内容,在充分尊重民族特点基础上,发展各地区的民族文化事业。

(4)扩大交流,相互学习。弘扬少数民族文化还要扩大交流和相互学习。要积极扩大民族间、地区间的相互交流,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尤其是在民族间鼓舞各民族在相互吸收物质文化成果前提下,努力吸收他民族在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意识、社会习俗和心理素质等各个方面的精神文化成果,并使之构成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民族地区必须加强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研究工作,使民族文化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大程度的发展,这是民族间相互学习和扩大交流的基础。民族地区应将本民族那些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精品充分挖掘出来,奉献给整个社会,并积极参与整体中华文化再创造过程。实践证明,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是实现中华文化事业振兴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只有这样,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才能成为民族间文化平等交流的一方,不实现民族文化自身的发展,缺少这种文化基础和文化实力,就难以形成文化平等交流的关系;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异文化之间冲突的问题,变民族间文化的相互排斥为相互吸引,实现各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5)制订切实可行的民族文化发展规划。

民族文化发展规划的范围,既有别于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总体规划,也不仅限于民族地区文化部门所管辖的范围,民族文化发展规划的范围应当更加宽泛。制订民族文化发展规划应从民族文化创造、民族文化活动和营造良好的民族文化环境等方面去考虑。所谓民族文化创造,是指精神产品的创造过程,包括人们的认识能力、道德水平和心理素质方面;所谓民族文化活动是指上述精神产品的具体运用,即为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化特有内容、特有形式等而开展的一切活动;所谓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指民族地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的一切实践活动。物质文化建设包括各种文化设施的建设、自然环境合理开发和运用等,精神文化建设包括社会风气的改善、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等。制订切实可行的民族文化发展规划,必须通盘考虑以上诸多方面。并要将民族地区文化发展总体目标分解为若干文化发展的子目标。

总之,针对我国目前民族文化发展的态势,有必要提出加强我国少数民族社区文化建设问题,并将它作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努力探索在民族文化发展中实现民族自身发展的模式和途径,是与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相适应的。*

注释:

上一篇:激烈职场的忠告下一篇:微笑之星个人服务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