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关于加强和规范安全生产培训管理工作的通知

2024-05-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01关于加强和规范安全生产培训管理工作的通知(共12篇)

01关于加强和规范安全生产培训管理工作的通知 篇1

湘公通[2011]82号

各市州公安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人事、劳动保障)局:

为规范全省社会消防安全职业培训行为,促进社会消防安全专业培训机构健康发展,推动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有效遏制重特大火灾和群死群伤火灾事故的发生,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社会消防安全教育培训规定》(公安部109号令)的要求,现就加强和规范我省消防安全职业培训工作通知如下:

一、大力推动社会消防安全职业培训发展。鼓励和扶持社会单位或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消防安全专业培训机构,开展消防安全职业培训。全省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消防安全职业培训的单位或机构,须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审核批准。各市州至少建立一所以上消防安全专业培训机构。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公安消防机构应通过劳动监察和消防监督,依法对单位消防安全重点岗位人员持证上岗和专业培训情况进行检查,督促用人单位依法组织相关岗位人员参加消防安全专业和技能培训;在保安、电工、焊工等职业的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中,积极开展消防专业技能培训。从事消防安全职业培训的单位或机构,应在批准范围内,认真组织社会消防安全职业培训或相关专业教学任务,积极协助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落实消防安全教育培训职责,采取校企结合、订单式培训等方式,加强对单位新上岗员工的消防安全培训,广泛开展职工消防安全教育。

二、依法加强对社会消防安全专业培训机构的审批管理。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切实加强对各类消防安全专业培训机构的审批与管理。申请设立消防安全专业培训机构的社会单位和个人,可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提出申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受理申请后,征求省公安消防总队的意见,省公安消防总队应配合对申请成立的消防安全专业培训机构的师资条件、场地、设施、设备、器材等情况进行核实,并出具书面意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根据国家有关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规定,综合省公安消防总队出具的书面意见进行评定,符合条件的予以审批,并抄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经批准的消防安全专业培训机构应到省民政厅进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在省内主要媒体向社会公告,同时报省公安消防总队备案。消防安全专业培训机构收费标准应报有关部门备案并公示。

三、全面规范社会消防安全职业培训行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会同省公安消防总队成立由相关专家和工作人员组成湖南省消防安全职业培训专家委员会,负责全省消防安全专业和技能培训工作的技术指导。全省消防安全职业培训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各级社会消防安全专业培训机构应严格按照审批的培训类别和范围进行培训。建(构)筑物消防员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后参加消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的),以及根据特定形势进行的特定岗位培训,应在省消防安全职业培训专家委员会的指导下实施;其他岗位消防安全职业培训,在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及公安消防部门指导下,根据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由专业培训机构组织实施,其培训授课内容及教学大纲按相关规定执行,实行统一教材,统一课时,统一内容,统一证书。

四、严格社会消防安全职业培训质量管理。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按照“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加强对各类消防安全专业培训机构的管理,要会同当地公安消防部门加强对培训教学质量监管,指导培训机构按照规定的培训内容、课时组织培训教学。坚持消防安全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考培分离的原则,需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建(构)筑物消防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后,由省消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进行职业技能鉴定,鉴定合格的发放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其它岗位人员,经消防安全专业培训机构培训后,可参加由市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与公安消防部门组织的考试,考试合格的,上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核发全省统一的职业培训证书。消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不得设立培训机构和组织相关职业培训。消防安全专业培训机构严禁以消防安全培训为名推销消防产品和器材,严禁以任何形式减少或变相减少培训课时或教学内容。各市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与公安消防部门,负责对辖区社会消防安全专业培训机构进行日常监管,并于每年4月底之前,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提出书面监管意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会同省公安消防总队,每年对社会消防安全专业培训机构进行一次审查,审查结果向社会公布,对培训不规范、质量不合格、管理混乱的培训机构及时督促整改,情节特别严重的应予以取缔。

附件:申请成立消防安全专业培训机构条件

湖南省公安厅 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二0一一年五月二十七日

申请成立消防安全专业培训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法人条件,有规范的名称和必要的组织机构;

(二)注册资金或者开办费100万元以上;

(三)有健全的组织章程和培训、考试制度;

(四)具有与培训规模和培训专业相适应的专(兼)职教员队伍。专(兼)职教员队伍中,专职教员应当不少于教员总数的二分之一;具有建筑、消防等相关专业中级以上职称,并有五年以上消防相关工作经历的教员不少于10人;消防安全管理、自动消防设施、灭火救援等专业课程应当分别配备理论教员和实习操作教员不少于2人。专(兼)职教员应当取得相关教学资格。

(五)有同时培训200人以上规模的固定教学场所和消防器材操作训练场地,具有满足技能培训需要的消防设施、设备和器材;教室总面积不小于500平方米,照明通风条件良好,配有供200人使用的标准课桌椅,讲台、黑板、多媒体投影等设施设备。消防器材包括:各种类灭火器(每种不少于5具),供操作训练的干粉灭火器50具,推车10台,过滤式空气呼吸器100个,缓降器及其体验装置5套,消火栓操作设备5套。

(六)申请承担消防控制室值班操作人员等建(构)筑物消防员职业技能培训的消防安全专业培训机构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有同时培训300人以上规模的固定教学场所,有专门的消防器材操作训练场地,并设有技能设备教学演示室。教室总面积不小于700平方米,照明通风条件良好,配有供300人使用的标准课桌椅,讲台、黑板、多媒体投影等设施设备。

01关于加强和规范安全生产培训管理工作的通知 篇2

关键词:安全培训,规范化,探讨

安全培训是安全生产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 是减少生产安全事故和伤亡人数的源头性、根本性举措, 是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和职工安全素质、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重要措施。然而在实际安全培训工作中, 有的培训机构依法培训意识不强, 自身管理不严格, 办班程序不规范, 培训档案不健全, 不注重基础设施建设, 培训教学设施老化, 更新完善不到位, 各项制度也不健全, 师资水平不高, 培训教材内容陈旧, 授课方式方法单一, 致使培训的实效性、针对性不强;有的培训机构受利益驱动, 在培训特种作业人员时, 为降低培训成本, 擅自缩短学时。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使培训质量难以保证, 而且还留下了重大安全事故隐患。

国家安监总局30号令、44号令等有关安全培训法律法规颁布实施以来, 我们进行了深入学习。结合我校作为三级培训机构多年来积累的培训经验, 我们认为:只有各级领导高度重视, 培训人员坚持铁制度、重落实, 才能使安全生产培训工作充满活力;只有上下一致、加强配合, 团结协作, 形成合力, 才能实现安全生产培训工作的全面持续发展和进步。在实际工作中, 培训机构既要抓好谋划, 坚持用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统领安全生产培训工作, 完善安全培训工作思路, 谋划好当前和今后的安全培训工作;同时更要抓好落实, 要深入研究安全生产培训工作的规律和特点, 制定和完善安全生产培训措施, 使安全培训工作更趋于规范化和科学化。

具体来讲, 要抓好六个方面的规范:

一、抓好安全培训机构资质的规范。

国家安监总局30号令、44号令的实施, 对安全生产培训机构建设有了新规定和新要求。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资质等级发生了变化。安全培训机构资质由原来的一至四级, 改为一至三级3个等级;二是审批权限发生了变化。二级资质安全培训机构由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审批变为由省级安监局审批;三是建设标准发生了变化。三个等级培训机构的注册资金、专职教师和注册安全工程师配备数量变化较大。根据这些新规定和新要求, 安全培训机构要认真对照新修订的《安全生产培训管理办法》, 严格按照44号令要求和省局制定的标准进行整改完善, 要解决安全培训设施、师资、手段等方面的欠缺, 增加培训投入, 完善教学设施、教学手段现代化等基础建设。必须于2012年9月30日前达到新的资质认定条件。

二、抓好培训教学的规范。

一是在安全生产培训的模式上, 要积极借鉴“上门服务, 进企办班”、“干部上讲台, 培训到现场”等省内外好的培训模式, 紧密结合各类培训工作的特点, 创建适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安全培训方式方法, 为企业安全生产提供服务。二是在安全生产培训的组织与实施上, 要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现代化安全生产培训网络。广泛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现场操作、外出学习、座谈交流、自学辅导等多种培训方式, 确保从业人员具备必须的安全生产知识, 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和安全操作规程, 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 从源头上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三要创新手段、改进教学。要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 加强对教学组织过程管理, 运用先进的网络、视频、影视、音像等多种手段, 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给参训人员以更多的直观体会。要针对不同培训对象, 分层级组织班次, 分别采用研讨互动、模拟体验、案例启发等多种形式, 给参训人员以更多的参与机会, 确保教有所指、学有所用的效果。

三、抓好师资队伍规范。

新修订的《安全生产培训管理办法》对安全培训机构的管理人员和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此, 培训机构要加强安全培训教师队伍培训, 提高安全生产培训师资队伍的理论与实践水平, 按照“结构合理、专业对口、专兼结合”的原则, 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 使教师数量和质量都得到提升。要积极参加省安监局组织的培训机构负责人研讨班和专兼职教师研讨班。同时完善激励竞争机制、严格管理机制, 为更多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环境。推进优质培训资源共享, 鼓励和支持培训机构聘请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

四、抓好培训内容的规范。

安全培训机构必须强化按纲培训的意识。特别是在组织企业“三项岗位人员”和企业其他从业人员培训前, 要按照大纲要求, 针对不同人员、不同工种科学制定培训计划, 做到培训内容紧贴培训对象和企业安全生产实际, 实现同类人员、同一工种培训内容规范, 培训教材、学时统一。

五、抓好培训档案的规范。

安全培训档案是反映安全生产培训活动的真实记录。安全培训机构要健全管理制度, 明确管理人员, 落实档案库, 购置档案用具, 解决培训档案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切实提高培训档案管理规范化水平。要健全完善培训材料归档、培训档案管理、培训档案分析、培训档案检查核对等制度, 建立安全培训台帐, 做到档案要素齐全 (比如对办班申请、办班通知、培训计划、课程设置、教师授课教案、学员登记表、体检表等培训档案材料进行统一规范) , 做到类目清晰, 档案信息真实、准确, 档案归档及时有效, 实现培训情况明晰化、培训管理动态化、档案管理微机化。

六、抓好培训考核的规范。

新修订的《安全生产培训管理办法》中要求, 对“三项岗位人员”的安全培训考核, 应当坚持教考分离、统一标准、统一题库、分级负责的原则, 分步推行有远程视频监视的计算机考试。近年来, 我们的安全培训考核方式, 实现了分级负责、教考分离, 并对部分人员的考核实现了统一标准、统一题库, 但与《办法》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为此, 安全培训机构要加大题库建设, 加大计算机网络建设的力度, 并结合当地实际, 尽快做好计算机网络考试试运行工作。为全省特种作业人员统一实施远程计算机网络理论考试创造条件。在培训考核过程中, 要做到“五个统一” (即: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试标准、统一收费标准和统一证书管理) , 还要对考场设置、考场纪律、考核申报、考生携带证件等方面进行严格规范。

01关于加强和规范安全生产培训管理工作的通知 篇3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发展改革委、经信委(经委、经贸委、工信委)、农业(农机)厅(委、局、办)、环保厅(局);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

2008年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国办发[2008]105号)文件精神,明确分工,加强配合,建立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协调机制,形成了共同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的良好工作格局,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为进一步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杜绝秸秆违法违规露天焚烧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部分地区秸秆随意丢弃和焚烧现象仍屡禁不止,造成资源巨大浪费,带来空气重度污染,严重影响交通安全,威胁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原来用于取暖做饭的农作物秸秆出现了地区性、结构性的过剩,“十二五”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同时,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存在地方政府重视不够、激励机制不健全、责任落实不到位、群众认识亟待提高等问题。这种状况如不及时改变,不仅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还将影响粮食安全,乃至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二、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要按照本地区《秸秆综合利用规划》提出的目标要求,切实转变工作思路,下大力气加大对秸秆收集和综合利用的扶持力度,抓好秸秆禁烧工作,采取“疏堵结合”、“以用促禁”的方式,加快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农民参与的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格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着力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明确对本行政区域秸秆综合利用负总责、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的工作要求,建立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目标责任制,并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加强监管。落实目标任务,形成倒逼机制。各地要围绕机场周边、高速公路和铁路沿线、旅游景区等,划定并公布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重点区域,确保措施落实到位,杜绝秸秆随意焚烧现象。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充分利用现有秸秆综合利用财政、税收、价格优惠激励政策,加大对农作物收获及秸秆还田收集一体化农机的补贴力度,提高还田和收集率,扩大秸秆养畜、保护性耕作、秸秆代木、能源化利用等秸秆综合利用支持规模;研究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激励措施;探索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区域支持政策;研究建立秸秆还田或打捆收集补助机制,深入推动秸秆还田、养畜、秸秆代木、食用菌生产、秸秆固化成型、秸秆炭化等不同途径利用。加强秸秆综合利用能力建设,探索形成适合当地秸秆资源化利用的管理模式和技术路线,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推动秸秆综合利用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四、严格执行相关标准

各地要根据本地区农业生产特点,抓紧制订并发布相关收获、留茬等作业及综合利用产品标准。

一是各地农业部门要针对本地区农作物种类,抓紧制定发布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标准并组织实施,严格控制秸秆留茬过高不得不焚烧的现象。

二是各地农业部门要建立农作物收获机械准入制度,所有收获机械必须配备秸秆粉碎或打捆相关设备; 各地要按照农机补贴政策,把秸秆粉碎或打捆相关设备列入农机补贴目录。

三是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秸秆综合利用产品和技术的行业标准,促进产品、工艺和设备的标准化,不断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水平。

五、强化禁烧监管

各地要尽快制定秸秆禁烧的法规,进一步明确相应的处罚措施,将禁烧与项目审批、大气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农村生态创建、农村环保目标责任制考核挂钩,推动地方政府不断提高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力度。强化基层环保部门禁烧监管执法能力建设,开发建设基于卫星应用平台的禁烧监管信息系统,进一步加强秸秆禁烧监管。

六、加强舆论宣传

发挥新闻媒体对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的舆论引导及监督作用,大力宣传秸秆综合利用对于资源节约、保障粮食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随意丢弃和焚烧对环境、交通安全和人体健康的严重危害,努力在全社会营造“焚烧秸秆害人害己,综合利用利国利民”的浓厚舆论氛围。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科普教育,使广大农户家喻户晓,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不是一家一户的小事情,引导教育农民群众转变观念,积极参与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

特此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

农 业 部

环 境 保 护 部

2013年5月14日

01关于加强和规范安全生产培训管理工作的通知 篇4

各村:

为了切实严肃财经纪律,加强和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堵塞村级财务管理漏洞,加强村级资金管理,维护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权益,提高村级民主管理和监督水平,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预防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现根据省、市、区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实际,将如何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村级财务管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加强制度建设,保障村级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

1.加强收入管理。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村集体每笔收入必须及时解镇村财镇管办公室,严禁坐收坐支、私设“小金库”。镇村财镇管办公室每月对各村收入入账情况与收入票据进行核对,对未入账的收入查明原因,杜绝应收不收、已收不入账等现象的发生。现金支出实行报账制,支出经手人取得合法有效的票据及资料后,注明用途、签字盖章,并经村级财务负责人、监委会主任、民主理财小组审核同意签字盖章后,及时交到报账员处,报账员分类整理汇总后,按照报账程序,报驻村干部、包片领导签字加注意见,报镇主要领导审批后,在村财镇管办公室报账。严格遵守现金开支范围管理制度,现金开支范围外的支出,必须转账支取。

2.加强票据管理。村集体收入、支出的票据由村会计人员负责填制,实行统一领用、核查、销号、归档。支付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和预付工程款,应使用税务部门开具的正式票据,所有票据在入账报销时必须有经手人、证明人、审核人、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审批人签名(盖章)。

3.加强现金管理。村级备用金一般控制在本村3-5天的支出额度以内,备用金的领取实行“一报一领”制度。预(支)付工程款、其他生产性开支、非生产性开支超过备用金额度的,必须通过转账方式支付。严禁非会计人员管理货币资金,严禁村党组织书记及村委会主任领取备用金直接经手现金收付。

⒋加强工程建设管理。村集体资产租赁、大额物资采购、工程项目建设等超过50万元的,必须进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招投标。⒌加强债权债务管理。年初各村应根据自身经济状况,按照量力而行的原则制定本开展公益事业项目的实施计划,经民主决策程序后报镇三资管理站备案,禁止盲目负债发展,坚决制止新增不良债务。各村要继续采用清收还债、节支还债、当年收入还债等多种措施,有效化解村级债务。严禁村集体以任何名义从金融机构借款或为其他单位和个人借款提供担保。村组集体资金原则上不得出借。

二、完善监督机制,促进村级财务管理工作公开透明运行。⒈强化会计监督。镇村财镇管站要加强对村报账员的管理,严把入账票据审核关,严禁坐支现金、白条抵库,确保按照财务审批程序审核记账。

⒉强化民主监督。各村村务监督委员会要充分发挥民主理财、民主监督的作用,认真履行民主理财小组义务。村级每季第三月28日前理财、公开。

⒊强化检查监督。各村立即对村级财务管理开展自查,10月底镇上组织专人对各村财务进行检查,并形成长效管理机制,每年至少开展4次,可采取全面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财务管理混乱、村民意见较大的村,镇上将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区级相关业务部门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予以纠正。

⒋强化审计监督。镇上将成立由纪监、财政、民政等部门组成的审计小组,具体负责各村审计工作,村级财务每年轮审一次。强化对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的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对群众意见强烈的村要及时进行专门审计。

三、强化组织领导,稳定村级财会队伍。

当前,镇党委、政府将把村级财务工作作为当前工作中的一件大事和要事来抓,切实将村级财务管理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⒈落实部门责任。镇政府对村级财务管理负主要监管责任,切实加强对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严肃财经纪律。镇经管站要切实承担起加强村级集体财务规范化管理的职责,镇监察、财政、民政等部门要积极配合,加强对村级财务管理的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

⒉强化队伍建设。各村要严格按照规定配备一名有素质、有文化、业务水平高的报账员。要将财会业务熟练、政治素质高并取得财政部门颁发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充实到村财会队伍中,保证财会队伍的专业性、稳定性。

⒊加强业务培训。镇村财镇管站要定期组织村财会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农村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政策理论水平。

⒋实行责任追究。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制度执行不严格、私设账外账、做假账的村和个人,要视情节轻重追究纪律和法律责任。

中共天水市麦积区马跑泉镇委员会

01关于加强和规范安全生产培训管理工作的通知 篇5

(讨论稿)

各教育督导管理片区,教育管理中心,各民办学校:

为进一步规范我县民办学校(含民办幼儿园,下同)管理,促进民办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渝府发„2008‟65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我县民办教育管理工作通知如下: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民办教育事业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民办教育,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形式接受教育的需要。实践证明,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既能拓宽办学路子、弥补国家办学的不足,又能改变单一的国家投资体制,拓宽教育经费投入渠道,减轻国家财政负担,还能为公办学校的内部体制改革提供经验,形成竞争机制,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二、严格审批,依法行政。依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规范审批程序,把好审批关,对不具备办学条件、达不到设置标准的不予审批。

(一)、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独立举办或租赁公办学校闲置校产举办的学校都属民办学校。

(二)、申请筹设民办学校,举办者应向当地教育管理中心、教育督导管理片区、县教委提交下列材料:

1、申办报告,内容应当主要包括:举办者、培养目标、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形式、办学条件(提供校舍房屋安全、消防安全、防雷安全等有效证明材料原件)、内部管理体制、缴纳风险担保金、可行性调

研报告、经费筹措与管理使用等;

2、举办者(社会组织举办者应提交法人证书、税务登记证、营业执照的原件及复印件。个人举办者应提交本人户口本、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以及户口所在地公安部门出具的无犯罪记录的证明。)的姓名、住址或者名称、地址;

3、资产来源、资金数额及有效证明文件,并载明产权;

4、属捐赠性质的校产须提交捐赠协议,载明捐赠人的姓名、所捐资产的数额、用途和管理方法及相关有效证明文件。

(三)申办报告须经当地教育管理中心、教育督导管理片区、县教委研究同意后,县教委下发筹设批准书,筹设期不得超过三年。筹设期间不得招生,不得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四)、申请正式设立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应向当地教育管理中心、教育督导管理片区、县教委提交下列材料:

1、筹设批准书;

2、筹设情况报告;

3、民办学校章程,首届理事会、董事会或其他决策机构组成人员名单;

4、学校资产的有效证明文件;

5、校长、教师、财会人员的资格证明文件。

(五)、当地教育管理中心、教育督导管理片区、县教委组成评审工作组对正式申请设立的民办学校的办学条件进行实地考察评议。

(六)、县教委对批准正式设立的教育机构下发批复、发给办学许可证,民办学校凭办学许可证等材料到县民政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发改委、卫生局办理有关手续。

(七)、民办学校要设立相应的决策机构,其法人代表由理事长、董事长或校长(园长)担任,校长(园长)负责学校的教育教学、行政管理工作。

(八)、民办学校要依据《教师资格条例》的有关规定,实行校长(园长)、教师、保育员、保健员资格准入制度,实行持证上岗,不符合条件的不能聘用。同时要依法保障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并为教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

(九)、民办学校的分立、合并、变更、终止,在进行财务清算后,由民办学校理事会、董事会或举办者报县教委批准。民办学校终止后,应妥善安置在校学生,退回应退学费、杂费和其他费用,发放教职工应得工资、福利及应缴社会保险费,偿还其他债务。

(十)、民办学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审批机关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予以警告;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招生,收回办学批复,并吊销其办学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擅自分立、合并民办学校的;

2、擅自改变学校(培训机构)名称、层次、办学形式、类别和举办者的;

3、发布虚假招生简章或者广告,骗取钱财的;

4、非法颁发或者伪造学历证书、结业证书、培训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

5、管理混乱,严重影响教育教学秩序、产生恶劣社会影响的;

6、提交虚假证明文件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骗取办学许可证的;

7、伪造、变造、买卖、出租、出借办学许可证的;

8、恶意终止办学,抽逃资金或挪用办学经费的;

(十一)、社会组织和个人擅自举办民办学校的,由县教委督促当地教育管理中心,教育督导管理片区责令限期改正。符合本地区教育发展规划,并符合有关法律规定的民办学校办学条件的,可以补办审批手续;逾期仍达不到办学条件的,责令停止办学,造成经济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三、规范管理,发展内涵。各民办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安全管理、财务管理、教育教学管理及招生管理,促进我县民办教育健康规范发展。各民办学校要接受教管中心、教育督导管理片区、县教委的管理、指导和督导评估。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健全民办学校教研体系。目前我县民办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的业务水平还参差不齐,为适应民办教育的发展需要,将重点加强管理人员和教师两支队伍的建设,加大各级各类人员的培训工作力度;坚持持证上岗制度,所聘教师要有教师资格证和相关资质,食堂工作人员、保育员要有健康证。认真贯彻执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无体罚、变相体罚学生、赶差生出校、搞有偿家教和给学生订学习资料等不良从教行为。

(二)、加强安全管理,确保师生安全。各民办学校的负责人或法

人代表是本单位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对安全工作负总责。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教结合”的原则,狠抓各项安全措施的落实,积极防范和控制各类事故的发生。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建立安全工作会议制度,安全工作检查制度,大型活动审批制度,坚持事故报告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建立安全工作档案制度,建立安全工作考核“一票否决”制度。加大安全教育和培训力度,定期开展应急疏散演练,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加强校车、交通安全、消防、4防溺水、打架斗殴、食堂卫生管理,严防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加强民办学校安全基础设施和技术防范设施建设,定期检查,及时维修,防止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加强门卫值班制度和保安巡逻制度,幼儿园实行家长凭接送卡接送幼儿制度,防止校外人员随意进入校园,防止学生走失。凡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民办学校,年检等次确定为限期整改,整改期间(半年内)一律不准进行招生和教育教学活动,并追究有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情节严重的要取消办学资格,吊销办学许可证,触犯法律的要移交司法机关按有关规定处理。

(三)加强财务管理,确保收支规范。严格执行收费政策,规范收费行为;依法建立财务、会计制度和资产管理制度;经费管理使用合理、合法,定期审核并公布收支帐务。按时上交各类经费,管理和使用好专项资金,按规定实施好学生资助工作;学校自购物品的程序规范。

(四)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为学生幸福和发展奠基。各民办中小学要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和新课程标准、教育改革的决定、义务教育法等方针、政策、法规,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指导思想,树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义务教育法》为根据,培养全新人才的目标,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和新课标,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各民办幼儿园要严格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组织实施教育活动。幼儿园课程设置应符合幼儿的年龄和身心特点,幼儿园教学应以游戏为主,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防止幼儿教学小学化倾向。要保证幼儿户外活动时间每天不得少于两小时,户外体育活动时间每天不得少于一小时。严禁对幼儿布置家庭作业和举行升学考试和检测。禁止民办学校发布虚假招生宣传,其招生广告,内容应当真实、可靠,服务承诺应当兑现。严禁乱办班、乱招生;严禁民办学校将校舍租赁给无办学资质的机

5构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一经发现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吊销办学许可证。

四、统一规划,加大扶持。按照“属地管理、分工负责、职责明确、责任到人”的原则,各教育督导管理片区,教育管理中心要把辖区内民办教育纳入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设置专门机构或指定专门人员协调有关部门实施对辖区民办学校的日常管理;参加辖区普惠制幼儿园的认定、幼儿园等级的复查验收和民办学校的年检工作;定期对辖区内的民办学校进行大排查,发现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或不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办园的,责令其限期整改,并及时向主管部门报告;深入调查,准确掌握辖区内学前教育基本状况和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适龄人口分布、变化趋势,科学测算入园需求和供需缺口,确定发展目标,分解任务,编制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切实解决“入园难”问题。落实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的同等管理,统一组织活动,统一进行业务培训,统一进行质量监测等。指导和督促民办学校制定和完善各种制度,加强学校管理,协调解决民办教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指导民办教育事业和谐、有序、健康发展。

01关于加强和规范安全生产培训管理工作的通知 篇6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 加强和规范外商投资项目管理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副省级省会城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经贸委(经委):

自2004年我国投资体制改革以来,外商投资项目实行了核准制度,对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提高利用外 资质量、加强宏观调控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一些地方仍存在着未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对外商投资项目管理失当的问题。有的外商投资项目未经核准即已开工 建设,有的未严格按照核准内容进行建设,有的投资者借国际资本市场波动、我国汇率政策调整之机,采取虚假合资、虚报总投资、设立空壳公司等方式,以外商直 接投资的名义调入资金,并将资本金结汇挪作他用,谋取不正当利益,对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和国际收支平衡带来潜在的风险。为进一步规范外商投资项目管理,防止 外汇资金异常流入,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外商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委第22号令)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有关规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严格执行外商投资项目核准制。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从维护经济安全、合理开发 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重大布局、保障公共利益、防止出现垄断、投资准入、资本项目管理等方面,对外商投资项目进行核准。要坚持外商投资先核准项 目,再设立企业的原则,防止设立空壳公司。各类外商投资项目,包括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项目、外商购并境内企业项目、外商投资企业(含通过境外上 市而转制的外商投资企业)增资项目和再投资项目等,均要实行核准制。

二、加强对外商投资项目真实性的审查。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在核准项目时,要 根据项目建设规模和主要建设内容等核定项目总投资,必要时可委托有资质的咨询机构进行评估;注意把握并监控境外资金的流向,严格外商投资项目总投资与资本 金的差额管理,落实融资方案,需要对外举债的,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外债管理的规定;加强对境外投资者背景和资信情况的审查,对背景不明、资

信达不到要求或 材料不完整的,要严格审查,防止无真实投资背景的外汇资金流入。

三、落实外商投资项目分类分级管理制。按照《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总投资(包括增资额,下同)1亿美元及以上的鼓励类、允许类项目和总投资5000万美元及以上的限制类项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项目申请报告;总投资1亿美元 以下的鼓励类、允许类项目和总投资5000万美元以下的限制类项目由地方发展改革部门核准,其中限制类项目由省级发展改革部门核准,此类项目的核准权不得 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下放。

四、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严格各项项目核准条件。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 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7〕64号)精神,严格规范新开工外商投资项目条件。项目单位向发展改革部门报送项目申请报告,涉及规划选址、用地预审、环 评审批的,应附送相关文件。有关文件办理事项,要执行相关主管部门规定的程序和权限。要严格限制严重污染环境和高能耗、高物耗、资源消耗大的项目,未按要 求取得规划选址、用地预审、环评审批和节能评估等文件的项目,以及不符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商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委第22号令)核准要求的项 目,各级发展改革部门不得核准。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与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住房和城乡建设、商务(外经贸)、外汇管理、海关和税务等部门加强沟通,各司其 职,形成合力,健全对外商投资项目管理的联动机制。

五、加强对已核准项目的监督检查。在做好外资项目统计和信息管理的同时,督促项目建设单位 按照项目核准文件的要求开展工作,强化监督检查。对于未经合规核准的外商投资项目,或以化整为零、提供虚假材料等不正当手段取得核准文件的项目,或不按项 目核准文件要求进行建设,已调入境内的资金不用于建设项目的,应及时纠正,严重违规的,可依法撤销项目核准文件并责令其停止建设。存有上述问题的项目,一 经发现,不得享受采购设备税收减免等相关优惠政策,对其上市或发债的申请不予支持。

01关于加强和规范安全生产培训管理工作的通知 篇7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切实加强乳品质量安全工作, 严格乳品质量安全监管, 提升乳品质量安全水平, 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经国务院同意, 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严把生产经营许可关

(一) 严格乳制品行业管理

各省 (区、市) 要认真执行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 对新建和改 (扩) 建乳制品工业项目严格进行核准, 突出对起始规模、配套奶源基地、布局合理性和出资人必备条件的审核, 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不符合条件的项目, 不得予以核准。对已建乳制品工业项目, 要于2010年年底前组织完成重新审核清理工作, 届时达不到有关行业核准条件的, 由质检部门依法注销生产许可证。

(二) 严格乳制品生产许可

要按照从严管理的原则, 进一步严格乳制品生产许可审查条件, 禁止以承包、转包或租赁乳制品生产企业等方式逃避监管, 禁止将乳粉再还原生产乳粉, 依法严格限制乳粉分装生产行为。质检总局要于2010年10月底前修订完成乳制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对新建乳制品生产企业, 省级质检部门要严格审核把关, 不符合条件的一律不予发放生产许可证;对已获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 要于2011年2月底前按照修订后的生产许可审查条件进行重新审核, 对不符合条件的企业责令停止生产销售、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的, 依法撤销或吊销其生产许可证并公告名单;对撤销或吊销生产许可证的企业, 当地政府要采取吊销营业执照、收回税务发票、拆除设备设施等措施, 防止企业非法开工生产。

(三) 加强生鲜乳收购运输许可管理

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生鲜乳收购站和运输车辆的许可管理, 严格审核相关资质和条件, 禁止向经工商登记的乳制品生产企业、奶畜养殖场、奶农专业生产合作社之外的单位和个人发放许可证;鼓励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推动生鲜乳收购站的标准化建设。对已被责令关停的生鲜乳收购站, 要采取封存、拆除设备设施等措施, 防止其暗自收购, 并将关停信息及时通报同级质检部门及辖区内的奶牛养殖户和乳制品生产企业。

(四) 强化乳制品流通许可管理

工商部门要细化和完善乳制品流通许可制度, 进一步明确对乳制品经营单位的资质要求;将乳制品列为食品流通许可项目核定类别单独审核, 严格按照许可项目登记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发现销售三聚氰胺超过临时管理限量值乳制品的, 一律依法吊销流通许可证。对未取得流通许可非法经营乳制品的, 要依法进行处罚。

(五) 严格三聚氰胺生产流通管理

工业和信息化部要尽快会同工商总局等有关部门制定三聚氰胺生产流通管理办法,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三聚氰胺生产企业出厂销售用户登记制度、承诺制度和销售台账制度, 并在从三聚氰胺批发商到零售商的流通全程建立销售实名登记等制度, 防止三聚氰胺产品及其废料流向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饲料生产加工企业。

二、强化检验检测和监测评估

(一) 加强对生鲜乳、原料乳粉和奶畜饲料的检验

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以非企业自建生鲜乳收购站和生鲜乳运输车辆为重点, 加大对生鲜乳的抽检频次和范围, 对饲料加工厂、奶畜养殖场的奶畜饲料加强监督抽检。食品加工企业对购入的生鲜乳和原料乳粉要批批进行三聚氰胺检验, 并严格执行索证索票制度。当地质检部门要对企业购入的生鲜乳、原料乳粉加强监督抽检, 抽检比例不得少于所有批次的15%。

(二) 加强乳制品出厂和流通环节的检验

乳制品企业必须对每批出厂产品进行三聚氰胺等检验。当地质检部门要对企业出厂产品每周进行抽检。各地工商、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大对流通和餐饮服务环节乳制品、含乳食品质量安全的抽检范围和频次。

(三) 切实做好风险监测和评估

卫生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强化监测手段, 合理布局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点, 重点加大对乳品中三聚氰胺等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监测频次;有关部门要及时向卫生部通报抽检、监测信息, 卫生部要及时汇总分析相关疾病信息和抽检、监测信息, 一旦在乳品中发现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要立即组织风险评估, 科学发布预警;各相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 尽早消除隐患, 防止演变为系统风险。

(四) 切实提高检验效率

地方各级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 统一调配检验资源, 促进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 集中力量做好重点环节、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监督检验。各类抽检要随机进行, 不得事先告知企业, 特别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检查力度。农业、质检部门要建立健全本系统乳品质量安全异地抽检制度。要不断健全相关标准, 完善检测方法, 加快推广三聚氰胺等非食用物质的快速检测技术, 提高检验质量和效率。

三、完善乳品追溯制度

(一) 建立健全验证验票查询系统

质检、工商、商务部门要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乳制品生产经营单位信息数据库, 详细收录包括银行开户名和账号在内的相关信息, 从2011年6月开始向有关乳制品进货单位提供验证验票查询服务。相关检验机构要在检验报告上注明查询方式, 并向有关进货单位提供查询服务。

(二) 完善进货查验制度

农业、商务、工商、质检、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进一步细化对乳品生产经营记录和进货查验的具体要求, 并做好各环节的衔接, 增强记录的可追溯性。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在购入乳制品时, 应核实销售乳制品的生产企业、经营单位、检验报告、发票等方面的信息, 不得购入无法验证真伪的产品, 确保购入产品来源正规、渠道可靠;需要质检、工商部门和有关检验机构协助确认供货者资质以及产品合格证明文件的, 相关部门和机构应协助提供所需信息。发现虚假票证的, 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要立即向当地有关监管部门报告。监管部门发现乳品生产经营单位未按规定记录、造成产品无法准确溯源的, 或未验证产品真伪即购进的, 情节严重的依法责令停产停业, 直至吊销许可证。

(三) 建立电子信息追溯系统

质检总局、工商总局、农业部、商务部、食品药品监管局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研究以婴幼儿配方乳粉和原料乳粉为试点推行电子信息追溯系统, 实现从奶源、采购、生产、出厂、运输到销售终端的全程有效监管, 确保对产品在任何环节都能快速辨别真伪。2011年年底前完成婴幼儿配方乳粉和原料乳粉电子信息追溯系统建设和相关标准、法规的制定, 并逐步在乳品行业推行电子信息追溯系统。

四、强化婴幼儿配方乳粉监管

(一) 加大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审核力度

质检部门要根据《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的有关规定, 组织对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推行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审核, 对达不到要求的企业, 立即责令停业、限期整改, 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 依法吊销生产许可证, 并在当地主要媒体上公告。

(二) 严格落实驻厂监督制度

各市、县级政府要指定监管部门对辖区内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派员驻厂监督, 监督、指导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特别要监督企业对进厂原料和出厂产品批批检验, 保障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质检总局等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督指导, 确保驻厂监督制度落实到位。

(三) 强化流通环节监管

各地工商部门要加大对婴幼儿配方乳粉经营单位的监督检查力度, 以婴幼儿配方乳粉批发企业、大中型超市为重点对象, 明确监管责任人, 实行每周抽检;对小超市、食杂店、零售商等经常抽检。质检部门要将所有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及产品名录上网公布并及时更新;工商部门要督促所有婴幼儿配方乳粉经营单位严格按照公布的生产企业和产品名录进货, 对不在名录内的婴幼儿配方乳粉要立即检查、发出消费警示, 并追查来源、依法打击。

五、加大对非法生产经营乳品行为的打击惩处力度

(一) 全面清剿非法生产经营乳品“黑窝点”

在省级政府统一领导下, 各市、县要明确政府分管负责人牵头, 统筹协调有关部门, 全面彻底清剿非法生产经营乳品“黑窝点”、非法制售三聚氰胺及其调和物“黑窝点”以及藏匿三聚氰胺超过临时管理限量值乳粉“黑窝点”;要保持高压打击态势, 对农村及城乡结合部、城镇临时建筑、出租库房等重点区域进行经常性排查, 及时发现、取缔各类“黑窝点”。辖区内出现“黑窝点”且未被及时清剿的, 或发现仍有藏匿三聚氰胺超过临时管理限量值乳粉未被清缴且重新流入食品生产、经营、消费环节的, 要严肃追究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的责任。

(二) 加大案件侦办力度

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及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在乳品或含乳食品中检出三聚氰胺等非食用物质的, 要立即向监管部门报告, 监管部门要及时查清来源;检出三聚氰胺超过临时管理限量值的, 有关监管部门要立即向当地政府报告, 并向当地公安机关及有关部门通报。公安机关要及时介入, 对涉嫌犯罪的要迅速立案侦查;对跨省份的案件, 公安部要挂牌督办。地方政府要加强统一领导, 由政府负责人统筹协调案件查处工作, 确保部门工作衔接顺畅, 案件查处及时有力。

(三) 加大惩处力度

要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 加大对乳品生产经营违法犯罪行为的刑事处罚力度。农业、工商、质检、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尽快研究制定有关规定, 对违法生产经营乳品的责任单位和人员在法律法规规定的幅度内从重进行行政处罚。

(四) 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 切实落实对举报人的奖励, 保护举报人合法权益, 特别要鼓励生产经营单位内部人员举报和提供线索;逐步建立食品安全协防员、信息员队伍, 构建食品安全投诉网络。要支持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 畅通信息交流渠道, 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处理新闻媒体反映的食品安全问题, 及时发布权威信息, 同时要引导媒体客观公正报道, 防止不实炒作。

六、严格落实乳品质量安全各方责任

(一) 企业要切实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乳品及含乳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要完善质量安全控制体系, 严格执行进货查验、生产经营记录、检验检测、停开业报告、产品召回和质量安全自查自纠制度, 配备专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 加强从业人员质量安全培训, 进一步提高守法意识和诚信意识, 提高质量安全管理能力和水平。工业和信息化、商务等部门要研究制定激励惩戒措施, 积极推动乳品生产经营单位诚信体系建设。有关监管部门要抓紧建立所有乳品生产经营单位信用档案, 及时向社会公告违法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黑名单”, 同时向投资、国土资源、建设、银行、证券等主管部门通报, 对其投资、用地、融资、信贷等予以严格限制。

(二) 地方政府对本地区乳品质量安全负总责

地方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乳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制, 明确政府负责人及有关部门的职责;要将乳品质量安全监管列为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 切实加大人力、财力投入, 依法落实各项监管及检验监测经费, 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正常开展。省级财政要切实做好质监、工商等省以下垂直管理部门的相关经费保障工作。市、县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对乳制品企业的政府及相关部门领导定点包厂质量安全负责制, 根据日常监管情况和诚信记录, 确定本地区重点乳品生产经营单位名单, 明确有关部门对其实施重点监管。要将定点包厂负责人、“黑窝点”清剿负责人、驻厂监督员等责任人名单和监管及检验监测经费保障办法、重点生产经营单位监管办法等报上级政府。对工作落实不力的, 严肃追究责任。

(三) 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

农业、卫生、工商、质检、食品药品监管等有关部门要切实依法履行监管职责, 密切协调配合。各级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构要加强综合协调和督查指导。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相关规划, 加快基层农业、工商、质检、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快速检测能力建设。中央财政要在保证本级乳品质量安全监管经费的同时, 继续加大对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监察机关要加大行政监察和问责力度, 对监管中的失职、渎职等行为, 依法依纪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01关于加强和规范安全生产培训管理工作的通知 篇8

溆办„2012‟号

中共溆浦县委办公室

溆浦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信息报送工作的通知

各乡镇党委,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机关各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信息报送工作,提高信息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推进信息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经县委、县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信息报送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切实提高对信息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信息是县委、县政府掌握情况、科学决策、部署工作的重要依据,对于促进全县科学发展、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乡镇、各部门要充分认识信息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领导,加大力度,改进方法,切实抓好信息报送工作。

二、信息报送的范围、任务、要求和方式

1、信息报送范围。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及中心工作落实情况;人大议案建议及政协提案办理情况;本乡镇、本部门重点工作阶段性进展、重要活动等情况;县领导重要指示、批示办理落实情况;突发公共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重要社情民意情况;市以上领导到本乡镇、本部门检查工作情况;具有推广价值和指导意义的工作经验;重大项目建设进展情况,特别是项目签约、动工建设、建成投产情况;每月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季度、半年经济形势分析及预测信息;相关业务获国家及省、市表彰奖励情况;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办法;其它指定的约稿信息。

2、信息报送任务。按照“应报尽报”的原则,每个单位每月报送信息应不少于6条。

3、信息报送要求。一要及时,确保信息的时效性。凡是需要县委、县政府及时掌握、总结推广、研究解决的工作情况,都要及时收集上报,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必须在第一时间及时报送(紧急情况下可先电话报告,再书面报告,时间一般不得超过1小时;如有特殊情况确实难以在1小时内报告的,必须在2小时内报告,并说明原因)。二要准确,确保信息的真实性。报送的信息必须源于客观实际,实事求是,信息中的事例、数字及重大事件在上报前,应当经主要领导核准。县直单位按规定需向省、市有关部门报告突发公共事件的,需先报县委办政研室、县应急

2办汇总整理,呈报县领导签发后,方可上报,确保上报的信息口径统一、准确真实。三要全面,确保信息的完整性。要坚持全方位、多视角报送涉及各个方面的重要信息,真实反映工作全貌。四要新颖,确保信息的特色性。要结合本单位工作特点,注重深度挖掘,报送工作中的新情况、新思路、新举措和新经验类信息。五要保密,确保信息的安全性。突发公共事件等重大紧急信息报送时,要选用合适的渠道确保信息安全;信息员要自觉保守秘密,严禁传播涉密信息。

4、信息报送方式。各乡镇、各部门的信息在按要求向相关部门报送方式不变,同时以电子邮件的形式报至县委政研室、县政府经调室信息专用邮箱或以纸质形式报县委政研室、县政府经调室(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必须同时向县政府应急办报送)。县委政研室信息专用邮箱:xpxwzys@163.com;联系电话:3324124(工作日),3323216(非工作日);传真:3324124。县政府经调室信息专用邮箱:xpjds001@163.com;联系电话:3324265。

三、进一步强化信息报送工作的保障措施

1、加强信息工作队伍建设。各乡镇、各部门至少要配备1名责任心强、文字功底扎实的专(兼)职信息员,具体负责本单位信息的采集和报送工作。各单位于2012年5月20日前将《溆浦县信息网络建设登记表》以书面形式加盖公章后报至县委政研室、县政府经调室,并将电子版发至xpxwzys@163.com、xpjds001@163.com信息专用邮箱。

2、健全信息工作奖惩机制。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每月对各单位信息工作进行综合排名并通报,每年进行考核评比,对业绩突出的单位和工作人员予以表彰奖励;对迟报、漏报、谎报、瞒报等不按要求报送的单位和个人将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对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进行行政问责。

3、落实党政信息工作人员培训制度。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根据需要适时组织开展信息工作人员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信息工作人员的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各单位要积极为信息工作人员学习、培训提供条件。

4、为信息工作人员创造良好工作条件。各单位负责同志要亲自过问信息工作,适时督促检查,提要求、出题目、交任务,帮助研究解决信息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对从事信息工作的同志,政治上给予关心,业务上给予指导,工作上给予支持。

中共溆浦县委办公室

溆浦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2年5月 日

主题词:通知

中共溆浦县委办公室2012年4月日印发

01关于加强和规范安全生产培训管理工作的通知 篇9

关于贯彻落实国办发[2007]64号文件精神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的通知

鲁政办发明电[2007]196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7〕64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做好全省新开工项目管理工作,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防止投资反弹。因此,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是严控投资过快上涨、实现宏观调控任务的重要举措,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是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维护投资建设秩序、规范投资行为的重要手段。各级各部门要紧密联系我省投资工作的实际,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提高经济管理水平的高度,切实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推动全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优化。

二、严格执行投资项目新开工条件

今后,我省境内新开工建设的各类投资项目,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建设规划、土地供应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

(二)已经完成审批、核准或备案手续。实行审批制的政府投资项目已经批准可行性研究报告,其中需审批初步设计及概算的项目已经批准初步设计及概算;实行核准制的企业投资项目,已经核准项目申请报告;实行备案制的企业投资项目,已经完成备案手续。

(三)规划区内的项目选址和布局必须符合城乡规划,并依照城乡规划法的有关规定办理相关规划许可手续。

(四)需要申请使用土地的项目必须依法取得用地批准手续,并已经签订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合同或取得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其中,工业、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经营性投资项目,应当依法以招标、拍卖或挂牌出让方式取得土地。

(五)已经按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分级审批的规定完成环境影响评价审批。

(六)已经按照规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

(七)建筑工程开工前,建设单位依照建筑法的有关规定,已经取得施工许可证或者开工报告,并采取保证建设项目工程质量安全的具体措施。

(八)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其他相关要求。

三、进一步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程序

各级发展改革、经贸、国土资源、建设、城乡规划、环境保护等部门要加强沟通,密切配合,明确工作程序和责任。发展改革部门要根据投资体制改革的要求和国办发[2007]64号文件精神,抓紧修改完善投资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等有关管理办法,明确办理程序和办理要求。

实行审批制的政府投资项目,项目单位应按照程序先向城乡规划、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等部门申请办理规划选址、用地预审和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其中,需上报国家审批的投资项目,项目单位需要首先向发展改革等项目审批部门报送项目建议书(其中,技术改造类项目报经贸部门,下同),依据项目建议书批复文件分别向城乡规划、国土资源和环境保护部门申请办理规划选址、用地预审和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完成上述手续后,项目单位按规定向发展改革等项目审批部门报送可行性研究报告,并附规划选址、用地预审和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文件。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手续完成后,项目单位再向城乡规划部门申请办理规划许可手续,向国土资源部门申请办理正式用地手续。

实行核准制的企业投资项目,项目单位首先向城乡规划、国土资源和环境保护部门申请办理规划选址、用地预审和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然后向发展改革等项目核准部门报送项目申请报告,并附规划选址、用地预审和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文件。完成项目核准手续后,项目单位再向城乡规划部门申请办理规划许可手续,向国土资源部门申请办理正式用地手续。

实行备案制的企业投资项目,项目单位必须首先向发展改革等备案管理部门办理备案手续,备案后再分别向城乡规划、国土资源和环境保护部门申请办理规划选址、用地和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

各级发展改革、经贸、国土资源、城乡规划、环境保护等部门都要严格遵守上述程序和规定,加强衔接,确保各个工作环节按规定程序进行。对未取得规划选址、用地预审和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文件的项目,发展改革等部门不得予以审批或核准。对于未履行备案手续或者未予备案的项目,城乡规划、国土资源和环境保护等部门不得办理相关手续。对应以招标、拍卖或挂牌出让方式取得土地的项目,国土资源部门要会同发展改革、城乡规划、环境保护等部门将有关要求纳入土地出让方案。对未按规定取得项目审批(核准、备案)、规划许可、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用地管理等相关文件的建筑工程项目,建设部门不得发放施工许可证。对于未按程序和规定办理各种审批和许可手续的,各有关部门要依法撤消相应审批和许可文件,并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四、加强新开工项目统计和信息管理工作

各级发展改革、经贸、城乡规划、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建设等部门要加快建立和完善本部门的信息系统,实行部门之间信息互通制度,及时将项目审批、核准、备案和城乡规划、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等文件相互送达,同时抄送同级统计部门。项目开工前和竣工后,项目单位应按照有关规定到当地统计部门办理开工项目统计登记和竣工统计登记。各级统计部门要坚持依法统计,以现行规定的标准为依据,切实做好新开工项目统计工作,要依据相关信息加强对新开工项目的统计检查,及时将统计的新开工项目信息抄送同级发展改革、经贸、城乡规划、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建设等部门。地方各级政府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不得干预统计工作。

建立新开工项目管理档案和信息公告制度。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在信息互通的基础上,为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拟建项目建立管理档案,包括项目基本情况、有关手续办理情况(文件名称和文号)等内容,定期向上级发展改革部门报送项目信息。在项目完成各项审批和许可手续后,省发展改革部门要将项目名称、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各项审批和许可文件的名称及文号等情况,通过本单位的门户网站及其他方式,从2008年1月起按月向社会公告。

五、加强政策宣传,提高服务意识和工作效率

各级各部门要积极学习、宣传国家有关规定,熟悉并自觉贯彻落实新开工项目的“八个必须”条件。要面向社会做好宣传工作,帮助各类投资主体了解和掌握新开工项目的“八个必须”条件,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投资建设程序,引导各类投资主体依法投资建设,维护正常的投资建设秩序。

各级发展改革、经贸、国土资源、建设、城乡规划、环境保护、统计等部门要严格执行投资管理各项规定,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服务意识,做好新开工项目管理工作。对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符合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且纳入土地利用计划的项目,要积极给予指导和支持,尽快办理各种手续,主动帮助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要坚决贯彻有保有压、分类指导的宏观调控方针,引导投资向国家鼓励的产业和地区倾斜,加大对重点项目的扶持力度,推动投资结构优化升级,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

六、加强对新开工项目的监督检查

发展改革、经贸、国土资源、建设、城乡规划、环境保护、统计等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严格管理,强化对新开工项目事中、事后的监督检查。对于以化整为零、提供虚假材料等不正当手段取得审批、核准或备案文件的项目,发展改革等项目审批(核准、备案)部门要依法撤消该项目的审批、核准或备案文件,并责令其停止建设。对于违反城乡规划、土地管理、环境保护、施工许可等法律法规和国家相关规定擅自开工和正在建设的项目,一经发现,即应停止建设,并由城乡规划、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建设等部门依法予以处罚,并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由此造成的损失由项目投资者承担。对于篡改、编造虚假数据和虚报、瞒报、拒报统计资料等行为,统计部门要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个人的责任。

省政府将于近期派出督查组,对全省各地贯彻落实国办发[2007]64号文件情况和新开工项目管理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01关于加强和规范安全生产培训管理工作的通知 篇10

(1) 充分认识加强技术创新工作的重要性。在当前形势下, 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工作, 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较快平稳增长的一项重要任务, 也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项战略任务。抓紧做好技术创新工作, 建立创新型企业, 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是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得重要手段;对强化企业技术创新, 优化经济技术资源配置, 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促进高新技术发展应用, 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都有重要意义。

(2) 加强技术创新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的研究制订工作。抓紧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技术政策》, 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实际, 研究制订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领域的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技术发展规划, 引导和推动行业、企业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 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根据产业发展趋势, 加强规划、政策、标准对技术创新的引导和激励作用。研究提出支持技术创新资金投入的具体措施, 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

(3) 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把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职责, 切实做好国家、省 (市) 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和建设工作, 以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针对本地区实际, 指导协调本地区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工作, 整合社会创新资源, 推动技术创新有效运行机制的建立。加强对产学研工作的指导, 实现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有效结合, 发挥工业骨干企业市场优势, 提高企业竞争力。积极构建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技术平台, 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支持组建产业技术联盟等多种形式开展重大技术创新活动。鼓励以技术创新能力强的骨干企业为龙头, 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集聚, 促进区域支柱产业发展。

(4) 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和新工艺, 促进产业技术升级, 提高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以质量品种、综合利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为重点, 实施产业技术示范工程, 为加快推进技术改造提供技术支撑。围绕汽车、钢铁、船舶、石化、轻工、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以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瓶颈为目标, 积极组织技术攻关, 实施产业技术研发项目。研究通过技术创新促进本地区“两化融合”的战略和措施、信息化发展的重大问题, 指导企业信息化, 推进重点领域信息技术应用, 做好典型重大信息化项目的实施和推广工作。

(5) 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结合区域特点和优势认真研究并组织制订、实施涉及生物医药、新材料、航空航天、信息产业等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规划和政策。引导企业提高技术开发能力和系统工程集成能力。把科技成果转化摆在突出位置, 积极实施标准战略, 推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转化, 加速规模化生产和应用。

(6) 切实落实责任, 加强指导监督。按照国家有关技术创新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规划的总体要求, 切实落实好技术创新的工作职责, 加强对本地区技术创新工作的指导。建立和完善工作管理制度, 明确工作职能, 实行逐级负责;转变工作作风, 创新工作方式, 形成高效协调的工作机制;结合地方特点, 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 认真研究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发展中的技术创新问题, 引导和推动产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

01关于加强和规范安全生产培训管理工作的通知 篇11

[建办标函[2007]738号]

关于加强《建设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宣贯和实施工作的通知

(2007-11-23发布有效)

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委(规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各有关单位:

根据国家档案局《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和建设部《全国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规划与实施纲要》的要求,我部组织有关单位制定并发布了行业标准《建设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CJJ/T117-2007(以下简称《规范》),将于2008年1月1日起实行。为切实做好《规范》的宣传贯彻和实施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建设领域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大量产生并广泛应用,如何保证信息时代城乡建设活动的真实历史记录长期保存和随时利用,已成为各地建设部门,特别是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建设系统各业务管理部门以及工程建设、施工、勘察设计、监理等单位所面临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为此,建设部城建档案工作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在总结近年来我国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的实践经验,借鉴国际先进科研成果和标准规范的基础上,编制了《规范》。《规范》的编制和发布,对于保证建设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保障建设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安全保管与有效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规范》是各单位收集、积累、整理、鉴定、验收、移交电子文件和加强电子档案管理的依据。各地要把《规范》的宣贯、实施及监督工作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依法行政和推进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强领导,结合本地区本单位情况,在工作中贯彻执行。

二、加强宣贯培训是确保有关人员准确理解、掌握并贯彻实施《规范》的基本要求。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宣贯培训方案,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宣贯培训活动,争取明年6月底前对有关业务管理部门、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勘察设计单位、监理单位以及城建档案管理部门的有关档案管理和技术人员进行轮训,提高他们贯彻执行标准的自觉性。参加《规范》培训人员的学时可计入个人继续教育学时。

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领导和监督管理,切实提高培训质量,确保培训效果。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抵制以盈利为目的擅自举办宣贯班、研讨班、培训班等乱办班、乱收费等情况。

01关于加强和规范安全生产培训管理工作的通知 篇12

国务院办公厅2011年5月13日转发发展改革委、安全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瓦斯防治工作的若干意见》 (国办发[2011]26号) 。近年来, 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强煤矿瓦斯 (煤层气) 防治工作的政策措施, 全国煤矿瓦斯抽采利用量大幅度上升, 瓦斯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大幅度下降。但随着煤矿开采强度增大、采掘深度增加, 瓦斯防治难度越来越大, 同时, 瓦斯防治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等问题在一些地方和企业仍然比较突出。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 (国发[2010]23号) 和全国煤矿瓦斯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 坚决防范遏制煤矿瓦斯重特大事故, 现就进一步加强煤矿瓦斯防治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 进一步落实防治责任; (二) 提高准入门槛; (三) 强化基础管理; (四) 加大政策支持; (五) 加强安全监管监察。具体要求: (1) 强化煤矿瓦斯防治工作组织领导。 (2) 落实煤矿企业瓦斯防治主体责任。 (3) 严格煤矿瓦斯防治责任考核。 (4) 严格控制高瓦斯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建设。 (5) 建立煤矿企业瓦斯防治能力评估制度。 (6) 支持煤与瓦斯突出煤矿企业整合关闭。 (7) 落实煤矿瓦斯区域性防突治理措施。 (8) 强力推进煤矿瓦斯抽采系统建设。 (9) 规范矿井瓦斯等级鉴定管理。 (10) 加强矿井揭露煤层管理。 (11) 完善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 (12) 加大煤矿瓦斯综合利用力度。 (13) 研究高瓦斯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税收支持政策。 (14) 落实煤炭生产安全费用提取使用政策。 (15) 推进煤矿瓦斯防治技术创新。 (16) 支持和规范煤矿瓦斯防治技术咨询服务。 (17) 实行瓦斯防治重大隐患逐级挂牌督办。 (18) 从严查处超能力生产行为。 (19) 加强煤矿瓦斯超限管理。 (20) 从重处理煤矿瓦斯死亡事故。

上一篇:触龙说赵太后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下一篇:初三月考试题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