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范文(精选9篇)
德清一中潘云祥
【背景材料】
(一)背景综述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2年11月8日在北京召开。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七部分以“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为标题,清楚地标明了社会建设的两个重点内容--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而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根本。十八大报告关于改善民生的阐述引起代表们共鸣。大家表示,报告不回避现实问题,同时为百姓勾勒出了未来生活新图景,给民生问题解决提供了广阔的思路,让人们看到了惠及全体人民的社会体制改革的完整设计,也读出了执政党把握民生脉动的现实追求,让人坚信中国人民生活会越来越好。
(二)典型材料
材料一(改善民生):党的十八大报告用较大篇幅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等重大任务。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材料二(收入分配):特别是在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两提高”即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了“两同步”,即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两同步、两提高”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指明了方向。材料三(社会管理):在创新社会管理方面,党的十八大报告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提出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并作出了全面的安排。特别是在以往强调“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同时,又将“法治保障”纳入到社会管理体制中来,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彰显出法治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材料四(社会管理):网格化管理依托统一的城市管理数字化信息平台,将城市管理辖区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为单元网格(一般把1个社区划分为1个或若干个网格),把人、地、物、事、组织等内容全部纳入其中, 实施精细化、信息化、动态化社会服务管理,是城市管理方式的一种革命和创新。网格化管理帮助建立和健全问题发现及时、协调有序、处置有力、监督有效、责任落实、服务到位的常态化的社会管理服务机制。
【考点链接】
经济生活:
1. 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影响消费的因素。
2. 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就业的意义、解决就业的措施;劳动者的权利及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措施。
3. 我国的分配制度及分配方式;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财政的作用及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5. 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发展载体、影响;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措施。
政治生活:
1.我国的国家性质;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和原则;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2.政府性质、宗旨、活动原则;依法行政;政府职能;政府权威;建设服务型政府;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3.党的性质、宗旨、地位、执政方式、指导思想、执政理念;党的自身建设;我国的政
党制度。
4.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包括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国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等)。
5.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
文化生活:
1. 文化与经济、文化与政治的相互影响与作用。
2. 文化(教育)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在文化
传承中的作用;教育在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中的作用;教育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发展先进文化。
生活与哲学: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意识的能动作
用。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的相对性;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向上性,追求真
理是一个过程。
3.坚持联系观点、发展观点和矛盾观点;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区别;矛盾分析法。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最高标准。
【命题角度】
一、经济生活角度:
1.运用“财政的作用”和“收入分配公平”的相关知识,谈谈我国如何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有人认为:国富民就富。请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辨析。
2.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就目前“招工难、就业难”的现状,谈谈政府、企业和劳动者如何和谐发展?
3.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角度,如何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
4.阐述党和政府着力破解民生难题,加大民生领域投入的经济意义。
5.通过企业在国际贸易摩擦中成功维权的事例,启示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如何维护自身的权益?
6.结合中国光伏行业面临的困境,政府出台扶持行业发展的政策,探讨企业如何健康发展。
7、就建设“美丽中国”而言,谈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意义。
二、政治生活角度:
1.党和政府为什么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如何改善民生?
2.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说明公民、政府、人大、中国共产党、人民政协(民主党派)在发展海洋经济中应如何发挥各自的作用。
3.让政府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必须“让政府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4.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这一角度出发,谈谈党怎样才能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5.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说明中国政府和人民为什么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
三、文化生活角度:
1.请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的鲜明性、导向性、包容性?
2.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从文化创新途径的角度看,上述观点对你有什么启发?
3.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有人认为,“民本思想和‘以人为本’的产生都是与当时的社会条件相适应的,其政治运用的目的根本上是一致的”。请你运用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价。
四、生活与哲学角度:
1.运用唯物史观,谈谈党中央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依据。
2.运用“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对效率和公平关系的认识过程。
3.运用矛盾观的相关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4.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强”,十八大强调追求“民富”,这一变化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专题训练】
1.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从政治生活角度看,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要求政府:
①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②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③要做到依法行政④要做到依法执政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收入分配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提出要缩小收入差距,最终实现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从分配环节看,要实现上述目标政府应该
A.调整基本经济制度,更多关注居民利益实现收入倍增
B.合理调节税收政策,在让利于民的同时调节过高收入
C.培养高技能劳动者,使其享有劳动和技术的双重报酬
D.承认技术、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合理性
3.2012年11月16日,浙江虐童案当事人颜某被警方释放。警方调查确认,虐童行为虽然违法,但尚不构成犯罪,不符合构成故意伤害罪所必须有的“轻伤”的要件,故依法撤销案件,对其作出行政拘留的处罚。警方的处理体现了
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前提
②要准确厘清量变和质变的界限,把握好适度原则
③要分清矛盾的主次方面,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
④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抓住问题的关键
A.②④B.①④C.①③D.②③
4.好文艺节目能满足国人的精神需求,央视创办了一个广受欢迎的综艺栏目——《我要上春晚》,向热爱春晚的各类演艺明星、身怀特殊技能的普通百姓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为 春晚选拔优秀的民间节目。这一栏目的受欢迎是因为它有利于
①发展多元文化,彰显中华文化的包容特质
②繁荣文化市场,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③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④发展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5.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改革规划纲要,要“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如果某地财政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对这一问题,假如你是当地人大代表,可以
①行使质询权,督促当地政府依法落实财政对教育经费的投入
②行使提案权,联名其他代表提请人大监督财政教育经费使用
③行使任免权,罢免在教育投入上不足的政府领导
④行使决定权,统筹当地政府的财政教育经费投入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6.党的十八大强调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由“国强”向“民富”的华丽转身。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角度看,要实现“国强”向“民富”转变必须
①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发挥财政的作用 ②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同时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发展
③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结合起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④发挥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奠定民富的物质基础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③
2012年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充分发挥逆周期调节和推动结构调整的作用。据此回答7—8题。
7.上述要求需要我国政府履行:
A.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B.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C.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D.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8.与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相对应正确的是:
A.提高税率,降低银行存贷款利率B.减少财政支出,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
C.降低税率,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D.增加财政支出,下调银行存贷款利率
9.当前,如何控制通货膨胀是一个热门话题。有学者称:按CPI(消费物价指数)计算,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一篮子商品价格决定的,一篮子商品中1/3是食品,食品中1/3是猪肉,所以,把猪管好就行了。这里的“把猪管好就行了”所蕴含哲理与下列俗语、成语相同的是 ①打蛇打七寸,擒贼先擒王②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③兵来将挡,水来土掩④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10.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郭明义参加工作29年来,共捐款15万多元,资助了200多名特困学生;无偿献血28次,捐献血小板49次;12次发起捐献造血干细胞血液样本采集活动,2900多名矿工响应。被称为“当代雷锋”,他说“能够以己之力帮别人分担忧愁、减轻痛苦,使病人及时得到救治,使贫困家庭一解燃眉,使失学儿童露出幸福微笑,我获得了最大快乐。” 道德模范郭明义因奉献而快乐的“幸福观”表明
①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②辛勤劳动、努力奉献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③人们社会实践水平的广度和深度是人们价值选择的基础
④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时因人而异没有客观标准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央视质量报告播出《胶囊里的秘密》,曝光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毒胶囊”事件就此引爆。铬超标药用胶囊事件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高度重视,要求各部门认真严肃依法核查处置,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坚决堵塞监管漏洞,切实维护群众健康权益。据此回答11-13题。
11.铬超标胶囊事件中的相关企业受到严惩,这再次正告企业要“视质量为生命、以诚信为根本”。这是因为()
①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②商品的质量决定商品的价格
③诚实守信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信誉形象,获得竞争优势
④商品的质量既关系到消费者的安全,也关乎企业利润的实现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③
12.卫生部长陈竺在回应铬含量超标胶囊事件时表示,对我们的药品,对企业家的诚信,对医药卫生事业一定要有信心,有责任的企业家还是我们国家医药行业主流。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有
①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②要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③看问题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④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③
13.《每周质量报告》栏目曝光了部分企业用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当天就布置查处问题企业,并且在第二天就派出了督察组赶到浙江。这体现()①公民通过信访举报制度进行民主监督
②公民通过舆论监督制度进行民主监督
③我国政府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④我国政府加强市场监管,履行经济职能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14.当他被突如其来的铁块猛然击中,是常年格守的职业道德督促他把乘客安全放在第一位,他减速、换挡、停车、拉手刹、打双闪、开门、疏散众人„„1分16秒,他在剧痛中完成安全停车,避免了车毁人亡,保证了车上20多名乘客的安全。“最美司机”吴斌的事迹生动地诠释了
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
②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贡献
④正确的价值判断是正确价值选择的基础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5.一个人的幸福感,主要来自于其所处的生存状况、生活质量、价值观念、教育程度、民主权利、参与机会、个性特征、人际关系和未来预期等。每个人的幸福感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上个世纪50年代,人们对幸福的憧憬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70年代,是自行车、缝纫机、电风扇和收音机“三转一响”;80年代,最理想的目标是当上“万元户”;到了现在,人们不仅希望有房有车,而且要有尊严等。幸福是一种感觉,幸福是一种满足。
目前,影响我国公众社会心态的因素依次是住房、医疗、就业、教育、收入等,公众对城乡之间的待遇、不同地区行业之间的待遇以及社会保障和财富分配等社会现实问题最缺乏公平感。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建议纲要》中首次提及“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辅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
“幸福指数”之所以成为人们讨论的热门话题,主要是因为人们的物质生活大大丰富了,但人们的幸福感并没有随之同步增长。其实,“幸福指数”的提升不能缺少精神的滋养和文化的浸润,舒心、幸福的生活离不开健康和谐的精神家园。
阅读上述材料,探究以下问题:
(1)有人认为,幸福是人的主观感受,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的关键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请结合有关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12分)
(2)运用《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就国家如何进一步优化公众的社会心态提出建议?(12分)
(3)2013过一个有意义的春节,请你设计一个有助于构建健康和谐的精神家园的主题活动,并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活动的意义。(8分)
16.材料一:十六大提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时,具体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对城乡居民收入目标是“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十七大提出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城乡居民收入目标则是“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十八大对收入分配则首次提出了具体量化指标,即“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材料二:要实现收入倍增的目标,需要在收入分配改革上有重大突破。例如,明确约束和限制财政增长的速度,使居民收入占比有更多的提升空间;加快资本市场改革,使城乡居民能够真正享受到财产性收入。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经济学依据是什么?
2.到二0二0年,我国如何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的目标?
参考答案:
15、(1)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2分)。幸福观属于一种社会意识,引领人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变人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的认识和评价,提升人们的幸福感(2分)。因此,该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1分)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2分)。幸福感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归根到底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个人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利益关系的反映,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2分)。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关键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改革妥善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3分)。因此,该观点具有片面性,是不科学的。
(2)①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3分)。②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们生活方面的物质保障(1分)。国家通过财政支出,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四个关键词答出三个给3分,答出两个给2分)。③在制度上法律上确保我国公民政治权利的真正实现和政治性义务的切实履行。不断开辟和创新公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途径和方式,确保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3分)(任一句给1分)。④政府部门要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能,切实负起对人民负责的政府责任,依法行使政府权力(依法行政),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四个关键词答出三个给3分,答出两个给2分)
(3)主题活动示例:以“我们的春晚我们的家”为主题的活动。(如紧扣“春节与构建和谐的精神家园”的关系来设计主题活动给2分;设计的主题活动与题意有一定的关联性给1分;与题目要求没有关联性不给分。设计的主题活动必须积极向上。)
可以更多了解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使自己对中华文化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坚决抵御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对负面影响,在文化生活中正确选择;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知识文化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等等。(只要写出其中三点即可得6分。)
16、1.(1)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只有分配公平,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3)有利于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实现分配公平,有助于实现共同富裕。(5)收入分配差距缩小,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
向春玲
2013年第3期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与改善民生并列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出两个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同时,报告对社会建设的目标、出发点、具体路径和措施作了明确而深刻的论述,为今后我国社会建设指明了方向。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近些年来,民生问题特别是教育、就业、医疗、养老和住房等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十八大报告顺应人民期待,提出“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因此,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实际上是讲教育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从国际竞争来看,国家与民族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为人才的竞争。从理论上讲,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是以受过高等教育劳动力的大量增加和非技术岗位的减少为特征的。也就是说,人力资本是推动现代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而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最主要方式,国家与民族之间的竞争也已经演化为教育的竞争。发展教育,培养掌握现代技术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推动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个人通过高等教育,才能实现充分就业和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实现人生价值,所以,教育是国家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也是解决群众发展需求的重大民生问题。因此,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要与时俱进,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当前,面对我国存在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特别是在城乡教育设施不足、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共同解决上学难问题。
(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第一,就业是民生之本。对社会来讲,劳动、就业是社会财富的源泉。对个人来讲,就业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没有就业就不可能生存,更谈不上发展。同时,人们通过参加劳动,建立各种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融入社会,满足人的归宿感、成就感,甚至获得社会尊严,从这个意义上讲,劳动还是人融入社会的基本方式。所以就业是民生之本。第二,我国的就业形势总体来讲是严峻的。我国的劳动供给总量很大,加上因为产业升级调整、企业转制引发的工人下岗,还有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劳动力转移等,就业问题仍然很突出。十八大报告强调,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要落实中央这一决策,需要改变地方发展过程中一味强调做大做强的思路,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因为中小企业是促进就业的主要渠道。同时,要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
进创业带动就业。第三,为了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当前需要加强对这些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第四,面对市场条件下劳动者社会流动加快的新形势,要健全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第五,面对当前企业里逐渐增多的劳资矛盾、劳资纠纷,要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三)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保障。针对近些年来经济快速增长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有所下滑、劳动者收入在初次分配中比例下降的现象,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同时,报告指出,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激发社会的活力。面对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报告提出要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为了解决“劳有所得”的问题,报告提出要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护劳动者的应得收入。政府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需要创造条件让老百姓多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让更多的人进入中产阶层的行列,这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为了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性,政府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四)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是事关人民幸福安康的一项民生工程。十八大报告提出,要顺应群众在社会保障上的新需求,继续推进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第一,以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我国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为依据,针对我国市场化、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第二,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第三,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第四,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制度,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做好优抚安置工作。第五,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第六,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第七,面对我国快速发展的老龄化趋势,报告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同时,要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确实保障残疾人权益。健全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
(五)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当前我国的医疗状况之一是看病难。我国总体的医疗资源投入不足,服务水平低,导致群众看病难。二是看病贵。因病返贫现象突出。当前我国医改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为了进一步深化医改,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当前要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第二,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第三,针对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坚持公共医疗公益性,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进一步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同时,解放思想,鼓励社会办医,缓解我国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第四,提高医疗卫生队伍服务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切实为民做好医疗服务。第五,改革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人民身心健康。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领域存在不少问题。十八大报告强调,“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在此,十八大报告将原来社会管理格局的提法改为社会管理体制,并把“法治保障”纳入到社会管理体制中来。同时,还提出要“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由此可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需要由过去重经济建设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由过去“严管整治”向“寓管理于服务”转变;由传统的“政府包揽一切”向党委政府主导下发挥社会协同作用转变;由事后处置向源头治理转变;由硬性行政命令向运用法律、思想道德建设、做群众思想工作、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综合方式转变。具体来讲就是要从源头上、根本上、基础上做好社会管理工作。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以服务为先导。经过30多年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经济社会事务管得过多过死的状况已有较大改变,但仍存在“越位、错位、缺位”的问题,要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当前,要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建设服务型政府。
1、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要由经济主体型和投资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由单一的、不全面的发展观向科学的发展观转变;由以GDP衡量政府政绩向将公共服务水平置于重要位置的政绩考核观转变。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是我们的头等重要任务,我国政府基本上是“经济建设型”政府,主要精力用在了参与或干预微观经济活动而不是公共服务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中央提出政府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然而原来的惯性依然存在,有些地方和部门的政府职能还没有转到公共服务上来。针对这个问题,中央强调,各级政府抓经济发展,主要是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不能包办企业投资决策,不能代替企业招商引资,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确保政府将更多精力和财力用到公共服务上来。
2、树立服务的理念。要正确看待管理和服务的关系,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实现管理。通过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时时处处、切切实实关心群众生活,满足老百姓各种合理的需要,老百姓对政府的工作满意,这就实现了社会管理的目标。
3、科学定位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政府和社会组织都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主体,但是,它们在社会管理中承担着不同的职能,发挥不同的作用。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供就业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障等基本民生性服务。第二,提供教育、医疗、公共文化等公共事业性服务。第三,提供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性基础服务。第四,提供生产安全、消费安全、社会安全等公共安全性服务。此外,政府还要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参与提供力所能及的公共服务,并对社会其他主体提供的公共服务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4、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加大政府对公共服务的投入。在现代社会,公共财政是公共体系运行的血液,是政府提供有效公共服务的基础。目前我国的财政支出格局还带有比较浓厚的“建设财政”特点,经济建设支出过高,公共服务支出偏低。因此,要发挥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主体作用,必须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步伐,加大财政支出中用于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社会公共服务项目的比重;进
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建立规范化、法制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5、积极推进公共服务方式的创新。第一,这种创新体现在公共服务对市场机制的利用,通过招投标、合同承包、特许经营等市场机制来调节公共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以解决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投入不足、经营不善、效益低下、资源浪费等问题,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第二,公共服务方式的创新还体现在调动社会力量改善公共服务、鼓励各种社会组织参与公益事业和社会服务、实现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和供给方式的多样化、满足社会成员多元化的社会需求等方面上。第三,公共服务方式的创新还包括公共服务均等化,即全体社会成员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全体社会成员享受公共服务的结果大体相等,尊重社会成员是否享受公共服务的选择权。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以基层为重点。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从基层做好社会服务管理,实现基层的社会和谐稳定,是实现全社会稳定的基础。
1、加强和完善社区建设。当前,社区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空间,人们多元化的社会性需求也要在社区中得到满足,社区成为对居民进行社会整合与社会管理的新载体。因此,加强社区建设、开发社区资源,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其一,加强社区建设要做好社区建设和发展的总体规划。社区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社区建设也是一项综合的、系统的工程,要不断满足居民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因此,社区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卫生、治安等要协调发展。这就需要制定社区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发展战略,并将其列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避免社区建设的盲目性和无序化,实现社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其二,加强社区组织建设。社区组织建设包括社区党组织、社区自治组织和社区中介组织的建设。社区党组织是社区建设的领导核心,社区党建只有围绕社区建设来进行才能得到社区居民群众的认同,才能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人心、服务群众的作用,从而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巩固基层政权。加强社区居民委员会自治组织的建设,能够有效实行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加强社区中介组织的建设,有利于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整合社区资源,协调社区关系,培养居民参与意识,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其三,加强社区服务建设。社区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市场服务、社会保障、社会互助和慈善事业的交织延伸,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市场提供的商业服务、社区民间中介组织提供的慈善公益服务共同构成社区服务的网络体系。让社区成员在社区服务中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从而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睦相处。其四,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社区文化建设是为了满足社区居民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从而获得更高质量的社区生活。同时,是要在社区成员中确立共同的价值目标,使全体社区成员发扬参与精神和互助精神,增进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共同建设新家园。其五,加强社区经济建设。社区经济是一个新兴的且发展潜力巨大的经济领域,是社区建设的物质保障。通过经济建设,不仅能发展第三产业,为社区居民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而且能不断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繁荣、和谐和进步,同时,也为社区筹集服务资金、增加社区公益资产、壮大社区资本创造条件。
2、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现代社会,各类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加快,社会分化和利益主体多样化的格局已经出现。政府应适应形势的发展,在加快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的同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自治水平。因此,要大力培育发展包括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志愿团体等在内的各类社会组织,充分发挥他们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促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首先,要解放思想,充分认识到社会组织在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组织有四项职能:服务社会、规范行为、表达诉求、社会监督,其中最主要职能是为社会提供服务,满足社会成员的多种需要。第二,加大培育社会组织的力度,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社会组织其业务和类型涉及到方方面面,其活动方式也是复杂多样的,无论是学术性、公益性,还是行业性、专业性的组织,都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应该根据不同类型的组织制定出不同的政策,进行分类指导和管理。目前,要加快行业组织、公益类组织、服务类社会组织和城乡基层社会组织的发展。第三,深化改革,创新社会组织管理模式,改革双重管理体制。第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社会组织的行为,依法保护社会组织的权益,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第五,加强社会组织的自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和公信力。社会组织要靠提高自身的公信力赢得社会和公众的认可,靠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提高知名度,扩大自己的影响。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以制度为保障。党的十八大对社会管理提出了“三个建设”的新要求:加强制度建设,即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和能力建设;加强信息建设。
1、从根本上做好社会管理,要加强法治建设。法治是社会管理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在社会管理中可以起到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调节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等作用。当前,为了实现社会管理法治化,需要加强社会领域的立法工作,做到社会管理有法可依;需要增强司法的权威性,做到社会管理有法必依;需要规范执法行为,坚持执法的公平性,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同时,需要加强全民法制教育,提高全民遵纪守法的意识。
2、从根本上做好社会管理,要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机制。如果政府在维护群众权益上不作为,将会失去民众的信任。同时,如果政府对群众利益不作为,也会给其他地下组织提供拉拢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可乘之机。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积极化解社会矛盾,才能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谐稳定的社会不是杜绝矛盾和冲突,而是拥有各种能够有效化解矛盾冲突的体制和机制。
3、从根本上做好社会管理,要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引导公众参与社会服务和管理。社会管理的价值取向是公共利益最大化,没有公民参与和监督制定的政策存在着巨大的政治风险,很可能导致公共利益的部门化、部门利益的私有化,出现执政的合法性危机。因此,在当前,凡是有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重大项目等决策事项,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还要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要广泛听取、充分吸收各方面意见。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保证民意能够进入到社会公共政策的制定中去,实现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另外,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公民的政治素质、增强政治责任感。公民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熟悉相关法律法规,才能真正广泛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和公共服务。
4、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改革开放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培养了大量的经济建设人才,提高了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才有了现在的经济建设成就。在新的历史时期,解决了温饱的人民群众民生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量的社会性需求上升,这需要加强社会管理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社会管理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5、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加强信息化建设。运用现代的信息手段进行社会服务和管理,这也就是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问题。我们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需要好好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正面地运用网络,正面地引导社会,利用互联网做好服务和管理。■
满分: 100.0分 得分:60.0分
一.判断(每题10.0分)得分:20.0
1.政府在社会建设中发挥着主体作用。错误 正确答案:B
A.正确 B.错误
2.“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实现高质量的就业,既要扩大,同时要提高质量。正确
A.正确 B.错误
3.创新社会管理即协调好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平衡。正确
A.正确 B.错误
4.“十八大”报告中,强调稳定低生育水平。错误 正确答案:B
A.正确 B.错误
二.单选(每题10.0分)得分:30.0
1.俗话说“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这句话体现出,我国现在()问题。正确
A.看病贵 B.看病难
C.看不好病 D.看病地点远
2.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到()年实现收入倍增计划。正确
A.2020年 B.2015年
C.2018年 D.2016年
3.以下不属于公共服务社会化形式的是()。正确
A.非营利组织供给 B.社区供给
C.自愿供给 D.政府供给
三.多选(每题10.0分)得分:10.0
1.十八大上,对社会管理思路有所创新,具体体现在()。正确
A.信息化建设 B.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
C.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D.完善和创新特殊人群的管理服务
2.我们倡导公平,其中包括()。错误 正确答案:ABC
A.起点公平B.过程公平
C.结果公平D.评估公平
3.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关于均等化的问题具体包括()。错误 正确答案:ABC
A.近十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显著提高 B.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过程中,总体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历史上各个盛世 都有共通点,政治昌明,文功武治,与民生息,轻徭薄赋,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唐代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思想,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人民才是历史的决定者和选择者,只有顺应历史,根据人民的需要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事物,才能成为一种永葆生机的存在。同时,我们也可以清楚的看到,古人的要求很简单,没有战乱,生活安定,衣食无忧。民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自身素质的提高,它的内涵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成为当家人,民生的内容得到了巨大的丰富,民生的地位得到了巨大的提高,这一切得利于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巨大提高,物质财富不断积累,而且制度和 法律大多也围绕其建设和定立。
民生,就是社会成员如何从社会和政府那里获得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来支撑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主要指人民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具体涉及劳动就业,社会福利,义务教育,基本住房,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等方面。
从纵向上看,我国在民生上取得了的巨大的成绩,但仍存在较大问题,并且有加大矛盾的趋势,比如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资源分布不合理;社会就业的压力较大,就业的结构不合理,自主创业的环境不具备吸引力,创业的积极性和能力不足。目前房价相对于居民的收入水平过高,尤其目前收入分配不合理,贫富差距加大,社会矛盾凸显,群体性事件不断。。。其他民生的主要方面也同样需要花大力气进行建设。
民生问题,关涉到党的执政基础是否牢固,关涉到执政党的生死存亡。民生问题涉及群众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劳动就业等诸多方面,件件关系群众冷暖,事事关乎人心向背。民生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直接影响到改革发展与和谐稳定的大局,影响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影响党的执政基础。民生问题是祖国各项事业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向心力,关系到我国经济是否能快速平稳发展,关系到国防事业的快速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是实现,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在我老家,绝大多数乡镇的小孩读幼儿园、小学,要么每天走十几里的路,要么在小学所在的乡镇租房子,由一到两个家长专门照顾,不能干活,也不能外出务工。造成了大量的人力资源浪费,对于天天走路的孩子的安全也是不能完全确保的。而且优秀的教师队伍流失严重。我国教育发展部均衡,教育资源分布不合理。十八大提出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科教兴国,首在教育,实现中国梦,能不重视教育吗?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必须优先发展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大教育投入国家对教育、科技的投入虽然一直在增加,但仍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事实,是发人深省的。我国要想进一步提升国际形象、增强综合国力,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就得为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储备足够的人才。要扩大人才储备,就要大力发展教育,增大对教育的投入。其次,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解决城乡,地区间的差距,教育投入的增加部分主要用于落后地区以从根本上促进教育公平。相信只要重视,教育平等问题并非无法解决。再者,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努力提高其业务水平和师德境界,通过各种方式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提高对落后偏远地区教师的待遇,让当地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为祖国培育更多优秀的人才。社会就业的压力较大,就业的结构不合理,自主创业的环境不具备吸引力,创业的积极性和能力不足。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在就业方面,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为了实现就业公平,强调继续实行积极就业政策,并加强全面培训劳动者、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取向;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构建更加合理的收入分配体制。目前我国贫富差距巨大并且有进一步拉大趋势。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经济实力不断壮大,社会财富也越来越巨大,如何分配社会财富显得更加重要,它是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要为更多人圆“安居梦”。住房问题是各界关注的一个重点。安居才能乐业,安居才能安心。近年房价飞涨,但其没有围绕它本身的价值规律发展,而是一直在非理性地上涨,主要是受到土地因素、供求关系、通胀因素以及信贷支持这四个方面的影响。切实稳定房地产市场价格,满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相信在宏观政策的调控下,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将会更加成熟,房地产产业也将会健康,稳定地发展,从而使老百姓得到更大实惠,使老百姓住有所居,安居乐业。
作为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作为一个农业市、县医院工作过的的医务工作着者来说,深知看病难,对于一些家庭来说,确实看病贵。但构建一个良好的医疗环境,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是大家共同愿景。有健康才能享受人生,活的开心,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才能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最大的心力,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提高医疗卫生队伍服务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动力和保障。
近年社会福利,最低生活保障,养老,特殊人群也是大家关注的重点,讨论的热点。让所有人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是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兴建各种福利设施,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支持发展慈善事业。
测试成绩:100.0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两会的重大成果包括: √ A B C D 通过了《物权法》 落实科学发展观 落实和谐社会的行动 以上都包括
正确答案: D
2.中国发展的两个历史性跨越是指: √ A B C D 用改革开放30年的时间跨越了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发展道路200到300的时间 中国跨越了5000年的历史 以上都包括 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C
3.发展中国家,人均GDP在什么区间时会进入矛盾高发期: √ A B C D 1000-2000 2000-3000 3000-4000 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B
4.“六大变化”中不包括: √ A B C D 公有制转为私有制 工业化 城市化
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
正确答案: A
5.经济快速的发展产生了哪些问题: √ A B C D 环境污染问题 公平问题 高耗能问题 以上都包括
正确答案: D
6.当今社会群众所关心的“新三座大山”包括: √ A B C D 住房 教育 医疗 以上都包括
正确答案: D
7.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是: √ A B C D 人民收入水平提高 工业、农业的辅助发展 政府的政策性帮扶 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A
8.两会中国家对于大专院校学生的优惠政策包括: √ A B C D 国家奖学金逐年投入增多
教育部指定院校的师范生进行免费教育 重点扶持职业教育 以上都包括
正确答案: D
9.当前和谐社会需要形成以下哪种局面: √ A B C D 各尽其能 各得其所 和谐相处 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 D
10.社会给人民提供施展自己才华的舞蹈,这是和谐社会的哪种局面: √ A B C D 各尽其能 各得其所 和谐相处 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 A
11.对社会劳动,有付出、有贡献,就应当得到应有的回报,这是指和谐社会的哪种局面: √ A B C 各尽其能 各得其所 和谐相处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 B
12.目前社会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 A B C D 城乡之间发展差距过大
群体之间收入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就业难,劳动和权益保护得不到充分实现 以上说法都包括
正确答案: D
13.基尼系数超过多少表示收入差距比较大: √ A B C D 0.1 0.2 0.4 0.5
正确答案: C
14.社会保障问题包括以下哪些方面: √ A B C D 教育 住房 医疗
以上说法都包括
正确答案: D
15.我国最高权力机关是什么√ A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最高人民法院 C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治协商大会 以上都正确
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一、这一制度体现了我们国家的阶级本质,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我国宪法规定,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宪法的这一规定,反映了社会各阶层在国家中的地位,体现了我国的阶级本质。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结成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共同执掌政权,对极少数人民的敌人实行专政。国家的这种阶级本质,要求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能够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通过自己选出的代表,组成国家权力机关,行使国家权力。
二、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议行合一”的制度,国家权力统一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全国人大是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它的常设机关,它们行使国家立法权,讨论和决定全国性的重大事项;地方各级人大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县级以上设立常委会,它们讨论和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事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都由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这说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政权机构体系中,居于全权性的首要地位。它除了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以外,不受其他任何国家机关的制约。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民主集中制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必须坚持的原则,是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国家制度的根本标志。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这一原则的实现,宪法第3条作了以下三个方面的规定:一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表明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高度民主的人民代表机关;二是“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即人民通过代表大会集中统一地行使国家权力;三是“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这三点,规定了人民与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中央与地方的正确关系,把高度民主与高度集中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民主集中制原则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得到充分体现。
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造福人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的成果要惠及全体人民。领导干部为官一任,最大的政绩是造福一方百姓,干任何事情都要想着为老百姓带来好处,从人们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切实关心群众疾苦,解决好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的问题,尤其是着重解决好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看病、子女上学、生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这样一些人们最关心、最急迫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要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理顺群众的情绪,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同时,也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承受能力,量力而行。
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转变政府职能。保障和改善民生,关键在于政府职能的科学定位和加快转变。不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来,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就将受到很大制约,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目标就将大打折扣。因此,我们要加快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的行政体制改革,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政府要更加注重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在政府机构设置、职能明确、资源配置等方面,强化公共服务,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这既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具体体现,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
要用制度来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需要转变观念,更需要加强各方面的制度建设。要把五中全会提出的“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落到实处,需要建立和健全体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明确规定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要与GDP增速基本保持同步,让老百姓的钱包跟着GDP一起鼓起来。这样才能使各级政府真正做到对事关民生的工作决不松懈,对涉及民生的问题决不推诿,对落实民生的政策措施决不敷衍。
保障和改善民生,怎么干?
保障和改善民生,怎么干?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要让百姓的“钱袋子”更鼓。
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首先要促民富。“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年均增长7%,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要超过7%,迈出了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的历史性一步,并强调“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这符合新时期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乃众望所归。”他表示,实现“民富”的目标,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切好“蛋糕”。一方面,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为提高居民收入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通过深化收入分配改革,规范分配秩序,健全收入分配体系,实现共同富裕。
就在两会召开之际,部分省份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国务院原则通过个税改革方案,这些有助于“民富”的政策措施受到代表委员们的充分肯定,“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需要这样实实在在的惠民之举!”
要为百姓创造更多“饭碗”。
就业是民生之本。“十二五”,我国就业总量压力不减,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中央财政拟投入423亿元用于扶助和促进就业;“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确定将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这给人们在依然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吃了一颗“定心丸”。
“促就业,渠道还要更多些。”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顾海良认为,帮扶大学生就业,应多采取措施,引导和鼓励他们到基层去、到中西部地区去。全国政协委员、同济大学教授蔡建国认为,“小企业、大就业”,从扩大就业的角度看,今后应多扶持中小企业,让其吸纳更多的劳动力。
要编织一张更加坚实细密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未来几年,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将面临城镇化加速、老龄化加剧等冲击。“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应当成为‘十二五’时期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着力点。”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表示。他说,经过“十一五”的探索实践,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今后还要继续扩大覆盖面、不断提高待遇水平,“只有建立健全覆盖城乡所有居民的社保体系,才能为百姓解除后顾之忧,让百姓拥有更多的安全感,对未来有良好的预期。”
要为更多人圆“安居梦”。
安居才能乐业,安居才能安心。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切实稳定房地产市场价格,满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今后“5年将总共建设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朱中一评价说,“两会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高房价问题没有回避,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抓住了当前住房问题的核心,体现了政府把调控进行到底的决心,也赢得了民心。”
据了解,此次两会,政协收到的4772件提案中,涉及医疗、教育、住房等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问题的提案超过了2000件,人大收到的462件议案中,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领域立法议案,同样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百姓的殷切期盼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也成为今后一段时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
时刻以民生为重
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这美好的目标凝聚着百姓的期望,也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
不少代表委员谈到,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在体制机制上斩关夺隘,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来发挥激励和约束作用——
如果干部考核评价“唯GDP论英雄”,表面上把民生捧得很高,实际上仍可能导致一些地方紧盯速度,只顾铺摊子,“好”让位于“快”,“民生”让位于“增长”。
“十二五”规划草案,围绕民生领域提出的多项约束性指标,成为草案的一大亮点。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年均增长3.3%,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3600万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不低于7%„„以约束性指标的形式为政府解决民生问题戴上了“紧箍咒”,赢得人们一致叫好。全国政协委员刘永好说,让这些民生指标具有约束性,是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落到实处的最好形式,对于政府是一种鞭策,对于民众则传递出信心。在肯定约束性指标的同时,更多的代表委员提出,民生涉及的领域极广,衣食住行、柴米油盐,今后更应该推广采取综合的考核指标,让考核机制真正发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指挥棒作用。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舍得投入——
“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年年增长:2008年,中央财政用于民生的投入突破1万亿元;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民生和灾后重建投入1.1万亿元以上;2010年,中央财政用于和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民生支出超过1.6万亿元。
改善民生需要真情实意,更需要真金白银。许多代表委员提出,近年来,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有条件在民生方面投入更多的财力。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农业大学校长王志刚认为:“财政资金向民生项目倾斜,其意义不仅在于增加了多少投入,还表明党和政府发展思路的一个重大变化:越来越注意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尽最大力量让发展成果为全体人民所共享。”
保障和改善民生,特别要在民生指标和经济发展的其他指标发生矛盾时,坚持“民生优先”——
“民生”成为今年两会最热的话题,老百姓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温暖。但与此同时,在百姓看来,保障和改善民生,桩桩件件都是实实在在的事情,来不得半点虚假热闹,更不是列概念、喊口号就能实现。特别是当一些具体的民生实践与经济发展的其他目标发生冲突时,就更加考验执政者的诚意和智慧。比如一些地方搞城市建设片面地“贪大求洋”,结果是马路宽了、交通堵了;高楼建起来了,没地方买菜了。坚持民生为重,就是要在上任何项目、做任何决策前,首先想想,是否把百姓的利益放在了前头,是否把人民的幸福和尊严放在前头。
“经济越发展,越要重视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各级政府一定要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这段阐述声声响亮、字字千钧。
走过5年,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切实改善,体味到党和政府对群众利益的深情牵挂。
“>加强和改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2007-02-06 12:27:
31加强和改善农村社会保障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难度较大的工作,仅靠某一个部门是不够的。只有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把组织、引导、支持农村社会保障工作作为政府行为,作为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行动,才能保证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顺利发展。但是,政府在组织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时,不能采用行政命令的办法强迫农民参加社会保障,必须坚持因势利导、个人自愿的原则,提高其参与保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同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政府必须从农村实际出发,正确处理普遍保障与分类实施之间的关系、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各项目之间的关系、社
会保障管理体制统与分之间的关系,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分类指导,整体联动,使农村社会保障事业不断推向深入。
一、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筹资机制。
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资金不足,必须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的机制。要坚持社会化的方向,注重对民政社会保障经费的投入,使各级财政对民政社会保障经费的投入与国民收入、经济发展、物价涨幅、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幅度挂起钩来,以确保广大民政对象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要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互助活动,采取灵活多样的筹资方式,并使募集到的现金、物资的管理和发放落到实处,确保社会互助的效能得到充分发挥。要坚持生活救济与生产扶持相结合,通过建立救灾扶贫基金、两用人才开发基金、村民互助储备金等基层群众性基金组织,从资金、技术、信息上扶持保障对象兴办经济实体或其它生产项目,发展生产,增强自我保障能力。
二、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这是改革与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的重大举措,也是尽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在保障线确定标准上,主要考虑因素包括维持农民基本生活的物质需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地方财政和村集体的承受能力及物价上涨指数,并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进行调整,同时要防止标准过高而形成养懒汉的倾向。在保障资金筹集上,应以政府为主。可由省、市、县、乡各级财政和村集体合理分担,社会捐赠和社会互助等再补充一点。在保障对象界定上,一般应包括因缺少劳力,低收入造成生活困难的家庭、因灾病或残疾致贫的家庭、无劳
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及无法定抚养人的老年人、未成年人和残疾人。
三、实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目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基本推行,但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农民收入偏低,参保对象不多,增加了政府社会保障的压力。必须加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力度,建立合理的筹资办法与运行模式。一方面,要适当提高集体补助的比重,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另一方面,要动员较富裕农户提高投保档次,增强养老保险能力。在运行模式上,要采取“个人积累返还式”的办法,将全部个人缴纳的保险费和集体补助给个人的资金,依一定标准按缴纳时间记入农民个人帐户,逐年积累,在其达到法定年龄时作为养老保险金按月或按季返还给本人。同时,要认真研究养老保险基金增值保值的办法和措施,逐步使基金运营走向市场,实现基金的合理组
合和最大增值。
四、实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
目前,农村合作医疗主要有乡办乡管、村办乡管、乡村联办、村办村管四种形式并存发展,为解决农民看病难、就医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必须改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加以完善提高。从抗风险能力和提高社会化程度来看,应以乡办乡管为主。从合作医疗的内容来看,合医合药、合医不合药、合药不合医等三种形式可以同时并存发展,但应以合医合药为主。从合作医疗的筹资机制来看,应采取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予以支持的办法进行,即集体补助部分一般应占筹资总额的%,农民个人缴纳的合作医疗基金一般应占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在合作医疗的报销比例上,应由各地合作医疗管理组织根据筹资数额与以往医疗费用实际支出情况,按照
怀揣爱民之意,心系民生之情。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改善民生作为施政之要,千方百计让发展成果惠及百姓,想方设法不断改善民生,交上一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优秀答卷。
滋养两岸,水利建设浇灌幸福之花
初冬,寒意阵阵,市区段浑江河床上却是热火朝天——十几台挖掘机挥舞着巨大手臂,挖地基、清淤泥,几百名建筑工人忙碌不停,绑钢筋、支模板。我市实施浑江北岸改造工程,推进江河治理,新建美丽堤坝,用一江绿水滋养白山人民,让两岸美景扮靓百姓生活。
营造优美环境,是提升百姓幸福感的有效途径。市委、市政府实施2750米、总面积19.6万平方米的城市景观工程。长白山大街彩色混凝土慢行系统、208米长的漂浮喷泉、2700米的红景天栏杆、具有长白山特色的植物绿化……全方位、立体式景观打造,让岸美、水绿、景美的浑江景观带即将呈现,一幅市民水边游、百姓景中乐的美丽图景徐徐展开。
有了外在影响,更需内在滋养。随着旅游中心城市扩容,曲家营水库“一处水源供全城”的供水系统难免局促,矿泉城的百姓,期盼喝上清冽甘甜的矿泉水。群众的期盼,施政的责任。市里一方面加大曲家营水库库区生态环境保护,投资治理引水隧洞渗漏,防止点源、面源污染,恢复植被,保证群众用水安全;一方面加快西北岔水源建设,从根本上破解城市用水短缺的困扰。经过建设者紧张奋战,目前,西北岔水利枢纽工程已完成投资3亿元,年底前正式蓄水,用不了多长时间,市区群众将用上清冽甘甜的矿泉水。
不仅如此,市委、市政府还采取多种方式,推动市区环境治理,像保护生命一样保护环境。曾几何时,浑江部分河道淤阻严重,裸露的河道布满了垃圾,隆起的沙石使浑江变成了“悬河”,“一江十河”的治理成为白山干部群众的热切期盼。4月,我市实施“一江十河”整治:建设“梯级平湖”,增添人文景观,打造带状公园;河道清淤总长35公里,浑江干流、支流板石河、库仓沟河、黑卧子河等防洪能力显著提升,“一江十河”清起来、美起来,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带状公园,更变成城市一道亮丽风景线。
全市近年来完成水利基础设施投资25亿元,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4万亩……有了水的滋润,山城绿起来、美起来,环境好起来了。
弱有所扶,脱贫攻坚让无力者有力
拔穷根、摘穷帽,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更是贫困群众的热切期盼。
民之所期,政之所向。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实施“五个一批”工程,集中力量突破攻坚难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强化组织、资金、督查考评、舆论宣传等保障措施,明确脱贫攻坚主攻方向,缜密安排部署,推动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前两天,58岁的杨凤春和56岁的杨凤玉兄弟俩容光焕发,在朴素而隆重的婚礼现场,哥俩高兴得眼泪都要掉下来。赶来参加婚礼的乡亲对记者说,这老哥俩的幸福来得不容易,要不是这几年摘下了贫困户的帽子,怎么可能年过半百还能娶到漂亮贤惠的`媳妇。浑江区三道沟镇二道沟村曾是出了名的贫困村。镇政府为村民争取每亩1300多元的补贴资金,长春启明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长期帮扶,村党支部带领党员和村民发展五味子种植,市农委的专家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杨氏兄弟也大刀阔斧地干了起来,今年收入达到了18万元。生活变好了,爱情的种子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原本单身的老哥俩先后结上了良缘,相约同一天举行婚礼,开始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全市上下用“绣花功夫”,深入实施“五个一批”工程,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省、市、县共选派164名业务精、视野广、能力强的干部到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任第一书记。
组成414个扶贫工作队共3424名干部驻村包保帮扶,533个部门(单位)万名党员干部对全市397个行政村2.4万贫困人口进行结对帮扶。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挨家挨户走访调查;他们与村干部及村民座谈,共同协商发展规划;他们千方百计,筹措扶贫资金;他们扶贫济困,用自己的行动赢得村民的理解和支持,共同奔向小康。
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产业扶贫,增强“造血”功能。全力推进160个产业扶贫项目,重点抓好116个特色种植养殖、6个光伏产业、31个重点村旅游扶贫等项目,切实提升贫困地区“造血”功能。
易地搬迁,挖断穷根——今年前三季度,主体完工5个,购房安置也已全面开展,力争年底136户317人全部实现入住,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扶贫扶智,提升素质——教育扶贫全覆盖。继续健全义务教育保障制度。持续做好免除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普通高中学杂费等工作,坚决避免出现因贫辍学等现象。
医疗帮扶,消除因病返贫——落实政策,织好医疗保障网;落实好新农合报销比例提高5%、达到85%,大病保险起付线下调50%,建立一人一策12037人,组建家庭医生团队352个,新农合为4249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总补偿金额1065万元,为全市贫困人口筑牢医疗保障防线。
社会保障兜底,脱贫不落一人——加快推进低保政策与扶贫开发政策相衔接,对农村贫困人口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低保提标。
变“大水漫灌”式投入为“精准滴灌”,变“撒胡椒面”式帮扶为“靶向治疗”,脱贫路上的硬骨头被一一啃下。
面貌一新,改善环境扮靓百姓生活
从“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绿化理念到“五化工程”推动城市“洗脸、洗澡”,再到“三高速两高铁三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从打通断头路到老旧小区风貌改善,到亮化工程再到每天17小时常态保洁;从正在改造的长白山大街到加紧建设的彩虹广场,再到市区多座桥梁竣工……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居住条件不断改善,立体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城市绿化、美化、亮化步伐加快,白山的百姓,亲身体验到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
市区出行环境更畅通——着力解决困扰群众出行的难点问题,实施了喜丰路、东台路、红旗街、北滨江街、长白山大街西段等路段的畅通工程,七八年未通的断头路不再困扰群众,直接解决城南1万余户居民出行难的问题。实施浑江大街和长白山大街2个东延项目,城市形成一条滨江街走廊,极大方便广大群众出行。
群众居住环境更舒适——把解决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作为重中之重,启动了建市以来最大规模的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对市区老旧小区662栋楼及弃管楼房进行改造,受益居民约3.5万户,让人民群众享受到了更多改革发展成果。
城市休闲环境更优美——按照通透性,可进入性、连续性和亲民性的原则,科学规划实施浑江两岸景观带提升项目。起源广场铺装维修,恢复喷泉、水池、水系安装硬质玻璃通道,提升改造后的浑江两岸景观带,崭新的城市风貌展现在自山人民面前。
城市小区管理更规范——深入研究城市管理的新经验,重点解决物业管理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科学确定了物业小区管理的工作原则和目标,出台了建市30多年来的首个小区物业管理实施办法和配套考核标准,为实现城市科学管理奠定基础。
城市净化水平稳步提升——“抠死角、干细活、出精品”,开展了城市净化攻坚月、爱国卫生月活动和城市净化提升月等活动,启动了黑臭水体综合治理工程,打造浑江大街、通江路等14条标准化街道,新建公交候车亭27座,主街路保洁时间长达每天17个小时。
城市绿化工程效果明显——开展绿化攻坚月等活动,累计栽植乔木6500余株、灌木3万株、花卉23万株。先后对物业小区、弃管小区进行了绿化,对北线电厂绿地、长白山大街铝轮毂绿地、修正桥绿地、华山南路与南线交汇处进行了绿化建设,大幅度提升城市绿化景观效果。
城市亮化工程又添新景——完成一期公建楼体和楼形亮化设计方案,开工建设公建楼体及楼形亮化、棚户区新建街路路灯及江堤景观路灯安装、主街路路灯改进等一批市区亮化工程,提高主街路段照明设施标,提升了城市品位和形象。
城市美化工程务实展开——“一江十河”整治提升工程稳步实施,对城市出入口,北、西、南惠民广场三个出口进行景观提升工程,老旧小区及弃管楼节能宜居项目已实施改造13个小区205栋,赢得了老百姓的一致赞誉。
温暖,让人难以忘怀;感动,使人铭记心间。一件件惠民喜事接踵而至,一张张笑脸在阳光下绽放,一件件爱民之举在白山崇山峻岭间传递。
【专题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范文】推荐阅读:
如何建立和完善改善民生保障机制10-01
社会管理调研:创新社会管理 保障改善民生07-10
在发展中谈保障和民生09-30
劳动和社会保障站2013年工作总结范文05-31
就业和社会保障证明11-03
中国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06-22
社会保障和公共事业局10-28
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重点工作12-17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总结09-20
出纳岗位职责(劳动和社会保障局)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