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师教学技能心得

2022-12-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高等教师教学技能心得

PCK 视角下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探析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和数理统计法了解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实际应用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在课堂教学准备阶段编写教学文件和组织教学安排,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欠缺;在课堂教学实施阶段体育教师教学中涉及到的基本教学技能,教师自评和学生评价基本一致,但在选择和评价教学方法应用时,教师和学生意见不同;在课堂教学总结阶段教师能依据课堂情况进行总结并调整教学方案,但也存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情况。

关键词:高等学校;体育教师;教学技能;PCK

体育教师作为学生体能训练的“建筑师”,肩负着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建立其终身运动习惯的重任。教师的教学技能是保障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1]。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舒尔曼提出“包括学科知识和它的可教性方面在内的新的知识形式”—学科教学知识[2],也可以理解为教师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和技术知识组合形成的一种知识网络 [3]。本研究基于PCK理论分析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

1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

2 PCK视角下分阶段教学技能调查分析

2.1 课堂教学技能调查分析

2.1.1 课堂教学前准备阶段的教学技能

PCK理论强调教师知识的系统性,课堂教学前准备阶段表现在体育教师对指导性文件的理解力、规划教学的统筹力。教学计划是教师授课的根本,也是学生掌握课程内容的基础。调查显示有70.33%的体育教师能根据教学大纲的标准制定明确的教学计划,究其原因:学校制定的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可供体育教师参考和借鉴的教学文件数量多。

2.1.2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阶段的教学技能

课堂教学中的实施阶段是体育教学的核心环节,课堂教学的规范性是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基本准则。

2.1.2.1 教学导入技能

体育教师应重视教学导入技能,恰当运用教学导入方法可提高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刺激其快速进入学习状态。通过调查发现,体育教师选择开门见山法、演示导入法比较平均。41.62%的学生喜欢演示导入法,34.82%的学生认为开门见山法更适合体育课堂。在教学导入技能评价方面,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导入方法的选择基本相同,都更倾向开门见山法和演示导入法等视觉直观的上课方式。究其原因,处于18-23岁青年期的大学生,身心发育基本成熟,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基础,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 [4]。

2.1.2.2 教学方法应用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教学方法是体育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是确保体育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手段。通过调查发现:讲解示范法、完整与分解示范法的综合得分远高于其他教学方法。究其原因,这两种方法都要求教师结合语言讲解和动作示范进行教学,便于学生观察模仿。学生对讲解示范法、完整与分解教学法这两种方法的认同度较高。

通过调查发现:体育教师的新型教学方法中目标教学法、分层教学法、注重个性教学法使用率较高,有24.08%的学生喜欢注重个性教学法、22.51%的学生更倾向分层教学法、21.47%的学生倾向目标教学法,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学方法的使用多样化,还要尽可能多的关注学生需求,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

2.1.2.3 纠正错误技能

运动技能形成过程分为泛化阶段、分化阶段、自动化阶段。在分化、泛化阶段,学生都极易产生动作错误,教师及时准确地纠正错误,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最优化方式完成学习目标[5]。调查发现,94.51%的体育教师使用个别纠正法,84.62%使用集体纠错法,80.22%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巡回指导纠正法。47.12%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师总是能及时准确地纠正学生错误动作。学生对目前体育教师纠错能力持肯定的态度,认为大部分体育教师可以及时准确地纠正错误动作,帮助其正确掌握运动技术。

2.1.3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后总结阶段的教学技能

2.1.3.1 落实教学评价技能

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要衡量一名体育教师教学水平及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技能是评价的重要环节[6]。调查发现:有90.01%的教师利用评价来了解学生上课状态和促进学生的课外学习,98.17%学生认为评教环节能真实反映课堂教学情况和教学成效。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作为反思的实践者,积极参与自我评价的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自我改进、自我教育的过程。

2.1.3.2 提高体育教学研究技能

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应具备体育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的综合能力。教学研究技能是教师综合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调查,90.67%的高等院校体育教师把教学研究的重点放在教法、教材研究上。教师从事科研工作能够及时了解教育教学改革动向, 积极推动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从而提升其教学能力 。

3 结束语

PCK不仅是教师知识体系的结构还是体育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去完善的理论框架。体育教师的系统化知识结构和规范化技术能力是PCK理论结合体育学科开展教学的必要条件。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体现在教学中的方方面面,认真反思和总结每一节课,才能掌握適合自身的教学方案,有效提升个人的教学技能,同时应重视职后教育,促进其教学技能的完善。

参考文献:

[1]郭晓娇.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现状及对策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4.

[2]张晓玲,张庆文.PE-PCK:提升职前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基石[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6,40(1):85-87.

[3]高鹏,李玉超,于江川.PCK视域下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实效性提升策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5).88.

[4]杨华灵.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测评标准与评价方法[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9(4):88-89.

[5]王瑞元,苏全生.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

[6]查萍,毛振明,李海燕.体育教师素养之绊与解决之策:对全面深化新时代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建言(2)[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30(05),428-431.

作者简介:欧阳婷(1995.06-),女,汉,江西萍乡人,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艺术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排舞、健美操、广场舞。

作者:欧阳婷

第2篇: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

摘 要:我国教育改革从“素质教育”发展到“三维目标教育”,再到当前的“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真正体现了我国教育改革向前,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的决心和勇气。在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教学技能应该本着怎样的态度,寻求怎样的方式和方法来适应这一改革的需要呢?文章从对教师的专业技能的培养、教学设计的检查和评估、开放式课堂建设、教学评价标准的构建等角度对此进行了论述,希望能对高职院校从教师教学技能方面构建学科核心素养体系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学科素养;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教学技能;提高

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大学教育的一种重要补充,在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技能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为社会經济的发展,输送了大批劳动素质技能较高水平的人才。新世纪之初的2001年,国家教育部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三维目标”改革思路,旨在既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同时,在教师过程中,更加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自我价值取向的发展;2012年,一个崭新的概念——“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高等教育领域,并被赋予了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这对新时期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发展,树立了明确的目标要求。由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知识核心时代”逐渐走向了“核心素养时代”,高职院校的任务不再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是给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核心素养”。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深化转型背景下,培育学生们“核心素养”,这既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同时也是这一目标的具体展开,它是素质教育和三维目标的升级版,其更具关键性、情感性、情境性、终身性和动态性,从而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师教学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教师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开发。

二、当期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教学技能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教育改革从素质教育到三维目标教育,再到现在的核心素养教育,思路越来越清晰,但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教学技能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与现实教学需求,教学改革的方向要求相比,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做的还有很多不足,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自身技能缺乏

当前,很多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多是“从学校到讲台”的轻一代,他们的理论素养不错,但是专业技能方面还明显不足,动手能力不是很强。特别是一些医学、工学等应用技术要求很好的高等职业院校,很多年轻老师,由于缺乏临床、工厂的实习实践经历,以致于出现了课堂教学的枯燥化、死板化、教条化等现象。还有一些老师的情况更为复杂,比如从行政岗位转岗而来的,本身就缺乏课堂教学的经验,同时还缺乏实践经验,从而难以对学生进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用习近平同志的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这些老师本身的理论或技能不硬,也就无法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过硬的学生。

(二)“双师型”教师的自身素质不高

虽然一些高职院校,也在引进和培养 “双师型”教师方面投入了很多物力、财力,但是,从实际情况以及起到的教育效果来看,还不是很明显。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对一些地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深入调研考察,发现其中还存在至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有相当多的专业教师并没有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也有相当比例的教师并未在生产一线进行过实践,从而对行业和企业的发展,以及岗位的需求变化都缺乏专业的认识和适时的掌握;二是,有些教师虽然取得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但是他们取得证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获得该证书,而在其实际专业教学能力、实践技能方面,与现实的学生教育需求,还相去甚远,“双师型”教师更多的是徒有虚名。

(三)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在专业培训方面明显不足

高等职业院校在对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培训进修方面缺乏必要的激励和奖励机制,导致教师无法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能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从而出现了专业知识逐渐老化、教学方法逐渐陈旧的现象。特别是针对于当前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很多专业教师甚至根本不知道学科核心素养是什么,还在一味地讨论素质教育或三维目标教育等过时的教育理念,这对未来社会人才的培养,学生的自我成长发展,无疑是不太合适的,在变化迅速的社会经济转型期间,职业教育需要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深刻变革。

三、学科核心素养建设对职业院校教师教学技能的要求

学科核心素养建设,是新时期国家职业教育教育研究探索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使命,不过由于缺乏经验,开始研究的时间不长,在一些领域还处在摸索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比如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不到位、对学科核心素养的本质理解不够、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建设推进不充分等,其中最为重要的还是高等职业院校没有能够对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师教学技能进行必要的转型和发展,教师的教学技能发展未能适应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建设的需要,等等。

(一)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那么,究竟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又学科核心素养呢?从目前我国教育界和学术界的观点来看,大家对这两个术语的概念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缺乏一个明确的、统一的界定。不过,就大部分的专家学者的观点来看,他们都赞同核心素养,强调的是人的一种能力和品格,而且是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在本文研究中,我们认为核心素养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整体素质,包含了一个人的实践技能、专业知识水平、对人对事的情感态度等,并且核心素养是动态发展变化的,至于学科核心素养,大部分的专家和学者都一致认为,它是核心素养在各个学科中的具体应用,是具体化的核心素养。比如,罗燕芬(2013)提出,新课程所要培养的学生的综合素养其实就是各学科素养的有机结合[1];邵朝友、周文叶和崔允 的研究表明,学科教育价值的根本就是学科自身的核心素养,它同时也是学科教学的最终落脚点[2];顾之川(2016)认为,学科核心素养就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中的具体化,它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也是学生在对某学科的学习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具有该学科特点的关键性成就[3]。从这些专家和学者的研究和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是存在密切的联系的,是不可分割的,核心素养具有一般性,而学科核心素养具有特殊性,二者是一般和特殊、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应该将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要素进行系统梳理整合,以适应当前新的课程标准要求。

(二)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

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按照欧盟的界定,核心素养至少涉及了八个方面的素养①,而且每个素养还由三个维度构成,即知识、态度和技能[4]。对此,国内外的学者也有相似的观点,他们普遍都认为核心素养应该包括知识、态度、技能、情感、观念等多个层面。但是目前,国内专家和学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大多是从某个具体的学科提出的该学科核心素养体系,而没有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相适应,出现了单打独斗的局面。比如,林小驹[4]、冷冰冰[5]等从化学学科、物理学科等方面分析了相应的学科素养,但是物理、化学等这些学科的核心素养有没有相似呢?有没有联系呢?他们并没有跳出具体学科的限制,而展开广泛的讨论。因此,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必须从系统科学的观点出发,重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共性与个性。比如,汉语言文学学科就应该更多地重视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而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就应该更多地重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等等。

(三)学科核心素养建设对职业院校教师教学技能的要求

高等职业院校对于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将会,而且必须落脚到具体的学科。因为,在高等职业院校的所有活动中,学科教学才是最基本的活动,是提升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和“青少年人格全面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教学形态”。[6]因此,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对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1. 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智慧)的培养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更多地重视了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当然这种提法并没有错误,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所以,教师的自责是给学生传授知识。但是,如果片面地强调这了一方面,必然会造成其他方面的削弱,比如学生的道德素养、科学素养等。从而造成了很多学生“课堂上知道,课堂后忘记”的现象。因此,在学科素养的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除了要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还必须跳出“以知识为本”的教育观,形成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提倡智慧教育,也即是说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的结果(知识)的培养,还要重视对学生的过程(智慧)的培养,以及学科素养的培养。

2. 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的立场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站在学生的立场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也就是对教育的尊重,对人才成长规律的尊重,以及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学生的能力和水平相比较于本科院校而言,普遍要低一些,接受能力和动手能力也相对而言偏低。在明确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特点基础上,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该更加注重开发设计符合学生特点需求的教學模式,研究高职学生学习的兴趣特点和优势特点,例如他们喜欢动手操作、思维开放灵活,但教材理论基础知识掌握较差等,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强,能够有效落实的教学方案,这样,才能真正培养起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3. 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活动方式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单纯依靠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就能够实现的,它还要依靠学生对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对教学内容的积极思考和感悟、对学习经验的不断累积。因此,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要深刻认识学科核心素养的本质,从情景教学创设入手,启发学生、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四、顺应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提高职业院校教师教学技能的方法和途径

加强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针对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在教师教学技能以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科素养培养的要求和目标,本文提出如下的方法和途径,希望能对高职院校从教师教学技能方面构建学科核心素养体系提供一些参考。

(一)加强对教师的专业技能的培养,鼓励教师深入生产一线进行实践

没有什么方法能够比一线的生产实践技能更有说服力了,实践是最好的教师。因此,作为教师也不例外,要想更好的向学生们传授专业技能知识,首先自身得有企业一线的实践技术技能和管理经验。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要从摸清教师家底出发,清楚自身教师在专业技能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可行的方案,明确教师实践的内容、要求、时间、地点、考评等,有序地组织相应的教师进行专业技能的实践和提高,同时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确保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和目标的达成。通过对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可以对接下来的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起到基础性作用,也是保证学生学科素养培养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

(二)加强对教师教学设计的检查和评估,促进教师形成“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教学,更多地专注于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灌输,从而造成了学习的异化,这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也不利于教师的教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是要教师站在学科的高度,以生为本,注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调动,让学生在灵活的学习中,掌握学科的精髓,以及相应的理念和方法。为此,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要做好对课堂教学的重新设计,减少对学生做出硬性的灌输式的规定,学生们希望的自己能够主动融入到相关学习互动环节中去,这就需要教师要站在学生们的立场考虑,多给予学生们自我参与、自我发挥的机会。灵活、轻松的互动过程,从心理上拉进与学生的关系,从而促进学生的思考、讨论,以及动手和动脑能力的提升。基于此,学校也应该加强对教师教学设计的检查和评估,使得“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能够得到真正的贯彻执行。

(三)加强自主、合作、开放型课堂的建设,促进“师生一体”、“师生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自主、合作和开放型的课堂建设,学生和教师的时间、行为比、情感占比要在学习过程中占据绝对份额。教师不仅在主导教学任务方面要带头,而且在学生学习服务方面,要更好的引导学生。这就是说,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要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以及学生在不同的个性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提出合理的、可行的服务措施。因此,自主、合作、开放型的课堂,就是要力求使得每一个学生对所学学科、专业和方向形成一个全方位的、深度的理解和掌握[7]。所谓自主课堂,就是在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过程中,加入其独特的特质;所谓合作课堂,就是要求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中,去反思、感受,并提高其社会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集体主义、情感表达和交流能力等;所谓开放型课堂,则是要求学生在对其体验的对象和视野上,尽可能地实现对自然和社会的全面了解和掌握,以及尽可能多的体验。由此可见,自主、合作和开放型的课堂,是学科核心素养发的需要,是互联网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它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促进“师生一体”、“师生互动”,让学生尽可能地将其所学所思与社会相结合,从而为其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四)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中心,建立适应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教学评价标准

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除了需要从教学过程的设计外,还需要从教学评价方面进行监督和考评。为此,高等职业院校应当建立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主的过程评价标准,并将之与现行的以分数为主的结果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案。现阶段的首要任务是在阶段学习的过程中建立体系完备的学科核心素养质量评价标准,其内容上应该带有明显的阶段性和个性化特征,其评价手段必须具有多元、变化、发展、联系的特点,其评价结果必须是各种学科核心素养在完整阶段内的综合性评价[8]。以考察学科核心素养为主的过程评价方案最大的推行困难是其无法量化、显性化。在过程性评价中侧重于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评价是一种发展性高级评价方式,它是教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注释

①这八种素养分别是:母语素养、外语素养、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素养、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精神素养、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1]罗燕芬.高中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现途径[J].课程与教学,2013(5):85-87.

[2]邵朝友,周文叶,崔允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研制:国际经验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5(8):14-22.

[3]顾川之.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J].中学语文教学,2016(3):15-17.

[4]林小駒,李跃,沈晓红.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成和特点[J].教育导刊,2015(5):78-81.

[5]冷冰冰.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分析[J].教育导刊,2015(15):49-52.

[6]钟启泉.现代学科教育学论析[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7]李松林.基于学科的核心素养培育[J].四川教育,2016(z2):27.

[8]谢金梅.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两个常识[J].四川教育,2016(z1):67.

作者:茶古丽·吐尔达红 兰杰

第3篇:加强高等师范生物学科专业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

摘要:为了全面适应中小学新课程改革需要,强化师范院校生物专业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培养,本文提出一系列加强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体系的具体措施,提高师范生师范技能水平,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对高精尖创新型师资的需求,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培养高起点的合格人民教师。

关键词:生物科学 师范生 教育教学技能

文献标识码:A

教育部2003年制定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及《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下统称新课标)在中学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能力以及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然而长期以来,高等师范院校在培养教师教育专业本科生教学能力方面和中学所要求教师具有的教育教学技能存在着一定的脱节,从而导致毕业生在工作后不能很快适应中学的教学工作,这无疑延长了他们适应工作的“磨合期”,使刚走出校门的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急需加强生物学科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培训,促进其师范技能水平的提高,增强其就业竞争力,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对高精尖创新型师资的需求。

1 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内容

高等师范教育是培养中学教师的人材基地,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政治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智力素质和教育理论素质等,而且要具备良好的从教技能。教师职业技能通常包括:教师基础技能、教学工作技能、教学研究技能和学生教育技能。教师基础技能包括口语技能、书写与写作技能;教学工作技能包括课程开发技能、教学设计技能、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技能;教学研究技能包括说课、听课和评课技能,教学评价与反思技能;学生教育技能包括班主任工作技能、心理沟通和辅导技能。高等师范学校需重新定位高等师范学校生物科学专业培养的人才规格和目标,调整优化专业结构,重视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技能培训,强化师范生动手能力和教学技能的培养,才能有利于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全面适应中小学新课程改革需要。

2 加强教育教学技能的措施

根据新时期对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要求,根据师范教育的特点,明确师范生的培养目标及其所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确立相应的实验教学课程和训练内容,从而加强教师通识素养、生物专业素养和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等技能培训。具体思路和方案是:

2.1注重教学改革与创新

进一步明确师范生培养目标,推进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追踪专业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不断加强本课程群的教材和实验室建设;不断探索实践性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师范生职业技能实训模式,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2构建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体系

针对教师教育技能的具体要求和内容,构建师范生教师教育综合技能实训教学体系,将课程体系调整为学科专业基础课和教师教育课程两大方面。

2.2.1调整学科专业基础课,完善师范生专业知识体系

学科专业基础课是师范生专业知识体系的基础,所涉及课程科目围绕中学生物所涉及到的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生态学等课程以及高中生物学必修模块强调的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环境和稳态等内容开设,根据中学生物课程的知识重点和比例,设置专业课程结构,使师范生在本科学习过程中,便能形成比较完整、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

2.2.2设立教师教育课程,加强学生教学基本技能的培训

教师教育课设立公共教师教育课群和生物学科教师技能课群,前者包括心理学、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心理学、班级管理学、汉语口语、教师礼仪学、学科教学论、微格教学及教学技能训练、三笔字等常规课程,加强学生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如微格教学训练、教师口语训练和说课训练、三笔字训练、教学设计训练;同时设立生物学科教师技能课群,中学生物学实验设计与探究、生物学经典事件解析、中学生物学教学案例分析、生物科学与社会生活等课程,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生物知识素养。

2.3注重学生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技能训练

包括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软件制作、网络课程创建、教学动画创作和DV创作等实验。让学生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2.4加强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实践

建立贯穿大学四年的循序渐进的系统性教育技能培训体系,根据本科生四年的学习进程分别安排教育调查、教育见习、教育服务、教育实习等教育实践环节,强化师范技能和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师范性素养。

2.4.1延展教育实践时间,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一至三年级增加教育调查、教育见习、教育服务,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到中小学教育中去,进行教学观摩,加强听课训练和教学技能的训练;熟悉教育环境,观察教师学生的活动;充当课堂教师的助手,指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辅导个别学生或学生小组,批改学生作业;同时,要求学生实践期间对中学的情况进行调查与研究,撰写出教学研究论文,相互交流。通过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师范生充分了解学校、教师和学生、教学过程,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提前进入教师角色。

2.4.2加强教育实习活动,全面开展教育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运用大学四年学习到的教育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让师范生尽早了解当今社会对教师教学技能的具体要求和内容,通过在社会实践中接触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增强师范生感性认识,培养和锻炼综合运用所学的能力。

2.5延展教育教学技能的训练

由于课时等各类因素的限制,培养师范生教学技能过程中存在着学生课堂讲授学时少、技能训练时间少的状况。因此要按照“优化课内、强化课外”的原则,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训的时间和空间,加强实验和训练环节。组织指导师范生进行各项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和比赛,定期开展教师职业技能竞赛,推荐师范生参加更高一级的高校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竞赛。

各种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和学校组织的各种大赛活动等也是有效的实践环节。积极组织和支持学生课余开展各项技能培训及比赛活动,比如“教学技能”、“说课”、“模拟上课”、“三笔一话”、“书法”、“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大赛,同时“班级网页设计”、“教师形象”、“朗诵”、“演讲”、“辩论赛”等一系列的大学生校园活动比赛也是很好的培训方式。这些培训与比赛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也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2.6教学案例资源建设规范,建立网络资源库

“教学案例资源”是指中小学教学案例、微格技能实训等案例的资源包。资源包应包括教学单元内容及教学设计方案、教学单元的课件及学生作品等、教学单元的视频录像、教学反思(实训总结)与专家点评等四个部分。特别是名师授课的课堂案例,定时组织学生进行观摩。通过丰富的“教学案例资源”的学习,了解各种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提升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

2.7在中学建立长期的教育实践基地,带动师生服务基础教育

2.7.1注重高校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对接

加强与实习中学的合作研究,注重教学与基础教育新课改的对接,组织师生走向基础教育一线,通过听课、实习见习指导、开设讲座、联合开展课题研究等各项活动,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学生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不仅可以早日进入教师角色,明白教师的责任,还可以了解现代中学生的特点,并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有助于在今后的学习中有目的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同时,邀请中学优秀一线教师来学校作报告传授教学技能,以及在实际教学中遇到困难和突发事件时的解决方法,并亲自指导学生的教学,提高教学技能。

2.7.2与实践基地建立互惠关系

积极为实践教学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指导,提供师资培训、仪器设备的使用及图书的借阅等服务和帮助。向实践基地师生免费开放生物标本馆,对基地教师进行生物新课程及实验培训,共同承担实践教学与基础教育方面的研究课题并共享研究成果等。经常派学生到基地帮助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课外辅导、义教、指导中学生开展生物与社会等方面的研究性学习等。

2.8注重高校教师自身的师范性影响

从更加广义的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而言,不能将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局限于几门课程上,每一位高校教师在课堂上都是一种最真实的“示范”。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学科教法教师、专业课教师等各个课程教师的教育态度、教学能力、教学风格、知识面与基本功等教师职业技能无疑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甚至这种影响更深刻,产生的积极效应和潜移默化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2.9积极进行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稳定的、有丰富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对教师进行多渠道培训,使其具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熟悉中学生物教材,了解课程标准,掌握课程改革的趋势。注重青年教师培养,不断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适时吸纳青年教师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学术水平高的人才,建立合理的教学梯队结构,确保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注重青年教师培养,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对其讲授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评议、指导、鉴定。通过教学团队内的传、帮、带,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

2.10加强教研室教学研究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室教学研究活动,促进教师业务能力的不断提高。组织教研室教师进行听课评课活动,以期探索课堂教学最优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日常注重教法、学法的教科研学习,把搜集来的先进教改信息反馈给教师,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教学;使每位教师都能遵照学院的教学实施计划,增强课堂教学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2.11建立全面合理的评价体系

成立生物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团队,从知识与从教技能等方面考核和评价学生的教师教育技能培训。多方面、多角度探讨和建立学生学习成绩的综合评价体系,全面衡量学生的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全面提升生物学科师范教育质量

作为生物学科师范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的重要内容,改进高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生物学科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实训,提升师范教育质量,全面适应中小学新课程改革需要;强调师范院校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根本方向,调整优化师范院校学科专业结构,重视提高教学质量,强化师范生动手能力和教学技能的培养,从而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对高精尖创新型师资的需求,培养大量高起点的合格人民教师。

作者:张振霞 唐为萍 马瑞君 郑玉忠

第4篇: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大学教学技能》面授课程管理规定(暂行)

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大学教学技能》

面授课程管理规定(暂行)

高师培[2012]004号

第一条

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管理部门和培训学员必须严格遵守《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大学教学技能>面授课程管理规定(暂行)》。

第二条

考勤

1.每天授课期间,培训管理部门务必组织学员上、下午两次签到。

2.签到由学员本人持学员证按规定签到,不得让其他人代替签到。违反规定者,一经发现,取消当期面授课程提交考核作业的资格。

3.培训管理部门须不定期抽查学员出勤情况。抽查过程中如发现有早退者,视为旷课半天。

4.关于请假。学员请病假或者事假应向培训部门递交加盖所在学校人事部门公章的书面请假条,同时附医院诊断证明(请假条在北京市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网站(http://gaoshi.cnu.edu.cn)下载)。

5.关于迟到。学员当期累计三次迟到的,记为旷课半天;迟到时间在1小时30分钟以上的,记为旷课半天。

6.关于旷课。未履行正常请假手续或未及时办理申请延期的,当期累计三次迟到的,迟到1小时30分钟以上的,考勤抽查时有早退的,按旷课处理。

7.在下次面授课程上课前,培训管理部门须公布学员上次课程的考勤情况。 8.考勤成绩满分为10分。 第三条

考核作业

1.考核作业成绩满分为90分。

2.提交考核作业资格。学员出勤必须达到本期面授课程三分之二学时的,才有提交考核作业的资格,否则,本期不得提交考核作业,须跟随下期重新学习,达到要求后才有资格提交考核作业。

3. 在面授结束后,学员向面授课教师提交考核作业前,培训管理部门务必向面授课教师和学员公布可以提交考核作业的学员名单。

4. 提交作业。学员务必按照授课教师规定的时间、地点和方式提交考核作业,并以授课教师或培训管理部门确认为准。若要求以上传邮件方式提交考核作业的,应以收到授课教师或培训管理部门网上回复的已收到考核作业的确认信为准。若要求上交纸版的考核作业的,学员或其委托人交作业时,须在提交考核作业的名单上签字。否则,视为没有收到考核作业,需随下期提交考核作业。

第四条

面授课程以优(85分以上)、良(70-84分)、及格(60-69分)和不及格(60分以下)四个等级给出总评成绩。总评成绩不及格的学员须跟随下期听课并提交考核作业。

第五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执行。此前相关规定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第六条 本规定由北京市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负责解释。

第七条 北京市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可根据岗前培训大学教学技能课程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的需要,对本规定未尽事宜制定补充规定。

北京市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

2012年2月22日

第5篇: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大学教学技能》面授课程管理规定(暂行)

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大学教学技能》

面授课程管理规定(暂行)

高师培[2012]004号

第一条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管理部门和培训学员必须严格遵守《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大学教学技能>面授课程管理规定(暂行)》。

第二条考勤

1.每天授课期间,培训管理部门务必组织学员上、下午两次签到。

2.签到由学员本人持学员证按规定签到,不得让其他人代替签到。违反规定者,一经发现,取消当期面授课程提交考核作业的资格。

3.培训管理部门须不定期抽查学员出勤情况。抽查过程中如发现有早退者,视为旷课半天。

4.关于请假。学员请病假或者事假应向培训部门递交加盖所在学校人事部门公章的书面请假条,同时附医院诊断证明(请假条在北京市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网站(http://gaoshi.cnu.edu.cn)下载)。

5.关于迟到。学员当期累计三次迟到的,记为旷课半天;迟到时间在1小时30分钟以上的,记为旷课半天。

6.关于旷课。未履行正常请假手续或未及时办理申请延期的,当期累计三次迟到的,迟到1小时30分钟以上的,考勤抽查时有早退的,按旷课处理。

7.在下次面授课程上课前,培训管理部门须公布学员上次课程的考勤情况。

8.考勤成绩满分为10分。

第三条考核作业

1.考核作业成绩满分为90分。

2.提交考核作业资格。学员出勤必须达到本期面授课程三分之二学时的,才有提交考核作业的资格,否则,本期不得提交考核作业,须跟随下期重新学习,达到要求后才有资格提交考核作业。

3. 在面授结束后,学员向面授课教师提交考核作业前,培训管理部门务必向面授课教师和学员公布可以提交考核作业的学员名单。

4. 提交作业。学员务必按照授课教师规定的时间、地点和方式提交考核作业,并以授课教师或培训管理部门确认为准。若要求以上传邮件方式提交考核作业的,应以收到授课教

师或培训管理部门网上回复的已收到考核作业的确认信为准。若要求上交纸版的考核作业的,学员或其委托人交作业时,须在提交考核作业的名单上签字。否则,视为没有收到考核作业,需随下期提交考核作业。

第四条面授课程以优(85分以上)、良(70-84分)、及格(60-69分)和不及格(60分以下)四个等级给出总评成绩。总评成绩不及格的学员须跟随下期听课并提交考核作业。

第五条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执行。此前相关规定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第六条本规定由北京市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负责解释。

第七条 北京市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可根据岗前培训大学教学技能课程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的需要,对本规定未尽事宜制定补充规定。

北京市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

2012年2月22日

第6篇:教师教学技能心得体

课堂教学技能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的关键。教师 是一名无谓的探索者,能够直面教育的现实与教育的问题,努力探索各种问题解决的对策,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提升自己的教育技艺。其次是勤勉的学习者,这不仅仅是为了教学,也是对自己的精神和气质的熏陶,智慧思维的启迪,思想和理念的提升,我要做一名教育的有心人,做到有心的观察,有心的学习,有心的积累,有心的分析和总结。学习期间,在与实际相结合,不断的实践报告,取得了一些进步。现将一些学习体会做个小结。

一、跟新观念

通过对继续教育的学习,我掌握了现在教育新理念,知道做研究性的教师是我们现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进一步学会了教学案例的设计,精彩的说课让我们丰富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从“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的对比,是努力成为我不断获得新生的过程。努力研究自己,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更新自己。教师首先是学习者,不仅要善于向实践学习,向理论学习,而且要向学生学习。

二、教育要“细”

一个细节可能会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一个教师最可贵的品质在于他能从教学生涯中领悟和体会到教育的真谛,开掘出散发着新鲜芳香、体现着高尚情操的教育细节。学生是具有极大可塑性的个体,是

具有自立发展能力充满创造力的生命体。概括地说,“教育的真谛在于启发自觉,在于给心灵以向真、善、美方向发展的引力和空间。在现在教育中,课堂观察是教师获教学反馈信息、捕捉教学复杂现象,分析研究教学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同时能够唤醒隐藏在教师心中的教学智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效率。

三、 做学生的朋友,平等对待学生

师生之间都应该是天然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不但在人格上、感情上是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识的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 在教育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学生,要用自己的言语去打动学生,把自己对人或事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以此使师生间产生心灵的共鸣。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善良和真诚爱心,才乐于听从老师的教诲。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抓住机会,适时地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表现给学生,与学生通过交流达到心与心的沟通。教师的语言要有魅力,要富有人情味、趣味,同时又要富有理性。这样的语言才能让学生愿意接受,达到教育的目的。暖人话语,滋润心田。温暖的的话语,可以使学生深深感到教师真诚的关爱,从而拉近师生的距离。师生关系的建立、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学科特征的凸现和健康心理情绪等。师生关系建立应体现为平等、亲和、自觉;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体现为轻松、活跃、有节奏、有秩序;美术的学科特征应体现为感性的、感观的、感觉的、感化的;健康心理情绪表现为渴望、快乐的。

四、有强的责任心,不歧视学生

教师对学生还要有一种充满责任感和理智感的爱,关心和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这种爱就是严格要求,严而有度,更要严而有理。除了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之外,我们还需要结合个人情况及教学环境和特色来很好的贯彻和应用它们。这个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发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除了需要不断客观的看待“过去的我”,我们更需要一份持久的热情,一份对教育、对学生、对社会的神圣信仰与追求!

总之,经过继续教育学习,我深刻反思到自己的学识水平相差甚远和平时教学方法的浅陋。通过学习,我还明显感觉到自己知识功底,教学方法,思想认识,心理素质在无形中提高了很多。学习,是满足求知的一种快乐的行为。教师作为先学者,求知的过程体验到一种学有所得的喜悦。学生获得学习的主动权,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和自身的主动学习。而由正确引导所培养的主动学习的方法和习惯,则是使学生终身受益的。教师还必须优化教法,注重学法。教学贴近学生的实际,真正使学生从接受启蒙开始,渐渐获得知识而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建设者。建立学必有成的信心,培养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以及加强教学中情感的交流等,自觉成为学习的主人。 施教为学,全凭教师的敬业精神、学识水平和教学技艺;学生学会掌握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进而走出校门之后仍

然乐于求知,不断创新。只有达到了这种境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和释放出来,学生才算真正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也才算真正实现了教学目标,真正解放了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加倍努力,刻苦学习争取做出更多更好的成绩。

第7篇:高等学校教师教学科研方法之心得体会

《科学素养和科研方法简明读本》学习心得

边城高级中学

兰松

听了侯光懋老师的教师教学科研方法的讲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感触很深,它使我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教师的教育科研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体会,尤其是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如何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的科学研究,提供的方法的操作性强,对我们今后进行教育教学的科学研究有很大启发。

我是一名教师,不仅在运用好的教学方法上好课的同时,还有写文章做科研。结合自己本专业,谈谈以下几点体会:

运用科学规范的方法对教学某些现象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和理性认识,自觉地把握该现象的本质及一般发展规律,用论文的形式进行表述,就是教学论文。体育论文是表述这一认识成果的文字形式。真正称得起体育论文的文章,不是从提笔开始,而是在写作之前必定有一个前期的研究过程作为基础,题目也是早已选定的。论文质量取决于“想、做、写”的总过程,即使是写作水平有限的教师也会在撰写体育论文过程中得到提高。

在教科研过程中,撰写科研文章的动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是不同的。如:部分教师的目的是评职称,或是达到学校的相应规定与要求等,此时解释为被动动机;部分老师的目的通过文章使自己的经验与思想得到广大教师认可,并获得推广,或者是为了通过文章进行思想的辨析。此时解释为主动动机。虽然,无论是哪种动机都会促使教师们去写作,但主动显然更能够促进教师主动的学习,更能促进教师专业化素养的可持续提高。因此,教师在撰写论文时,要能够清晰地认清自我,以获得持久的发展动力。

教师科研最大的特点就是科研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联系,实践性、时效性、应用性强。作为一线教师最大的优势就是有着丰富的体育教育教学践经验和情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教师可以从自己身边的教育教学和训练中的一些现象入手,逐步积累。以身边的教育教学现象作为科研的课题,既不脱离教育教学的工作,而且这样的科研课题都比较小,目标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短期内就可以完成实验或者是小型调查报告,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概括就会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从身边现象入手进行科研不仅能使教师熟悉体育科研具体方法,还能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这样的科研不仅不脱离教师的实际工作,而且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实践,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还可以促进教师进行教育理论的学习,并能将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真正的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对于一些较大科研课题可以分解或者是分步骤进行研究工作,每个学期完成一个小的问题或者是多人协作来完成科研工作,这样不断的积累就能形成一定的科研成果。那种认为教师不必参与科研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同样把教师的科研与教育专门的机构和专职的研究人员画等号是不合适的。几年来深刻地感受到以身边的教育教学现象入手做科研提高了自身的理论知识,促进自身专业化成长。

教学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载体。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学,学校体育的核心工作是教学。教师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着教学这个中心环节而展开的。同时新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只有重视和抓住这个中心环节,精心备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才能保证教学质量。通过教学实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自身专业能力的完善和提高。如果没有教学这个载体的存在,那么教师专业化成长也就成为了空中楼阁,其专业化成长也就无从谈起。 科研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灵魂,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所在。一定的科研能力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保证。教师不仅要有娴熟的教学基本功,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才能实现事业上的成熟。观察身边的优秀教师会发现科研工作占据工作总量的很大一部分时间,大部分的科研课题都是由这些优秀教师承担的。科研活动能促使教师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科研活动能促使教师收集信息、筛选和运用的能力,不断地实现知识的更新和吸收,促使教师将自己的经验、体会升华为理论反过来指导教学实践。

学习是教师专业化的源泉。它不仅包含教育部门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活动,还包含教师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努力做到学习教育理论文章以及先进经验;坚持读有关书籍掌握最新的信息,特别是课改方面的信息;写课后反思、教学案例、读书体会等,教师是新课程的促进者,是课程资源中最活跃的因素。教师如果不进行积极的学习,其专业能力就会停滞不前。只有认真广泛的汲取知识,才能真正的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教学、科研、学习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大要素,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缺一不可。只有三者协调发展才能真正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成为一名成熟的教师。

做教学中的有心人,及时发现问题丰富和发展变化的教学实践,永远有新的矛盾需要解决、新的现象值得研究、新的经验值得总结。作为第一线的教师,随时要以敏锐的眼光和科学的好奇心,关注实践中的各种新问题,审视教学中的“反常”现象,就可能从中发现值得总结研究的问题;要防止下述情况的发生,即因长期辛苦工作疲劳而缺乏“问题意识”或反应迟钝,就有可能“身在宝山不识宝”、不知研究什么问题。

在面对教学实践中纷繁多样的问题时,我们每个教师不可能遇到什么问题都去研究,要做到有所弃才有所求。一定要从自己的专业特长、研究兴趣和理论基础出发,选择那些自己感兴趣、很熟悉、能驾驭的问题研究,并能减少弯路尽快出成果。如有人对改革教学内容、开发新的教材内容感兴趣,有人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手段、组织教学形式等有优势,还有的教师对实施新的教学评价方法标准有独到认识,如此等等,都可以选择个人最有优势的问题领域开展研究。长期积累,还有利于研究成果的系统化与专业化。

教学研究要防止“浅尝辄止”,力求在教学中不断深化总结和完善相对而言,教学研究中因为学生人数多、活动方式变化多样、活动空间较大,不可精确控制的因素较多;某些教学现象和指标不能精确测试与量化,产生的各种误差也较多。因而短时间、一次性的教学实验或教学单元过程有可能使研究结果不明显或有“失真”、“存伪”的情况。因此,教学研究力求较长时间的多次重复试验,不可短时快速地追求一次课、一单元就全面成功,这种成功往往一推广就失败、就问题百出。另外,对每一轮教学研究结果的数据指标与案例要全面分析、深入总结,并及时从中发现存在的漏洞和偏差,进而修改研究方案,不断优化教学研究过程,确保高质量的教学研究成果。

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培养人才的需要,是发展教育科学的需要,也是我们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以后会用这种正确的观念来看待教师的教育研究,消除浮燥心情,从实际出发,根据我自身的特点,开展好教育科研工作。

总之,通过教师教学科研方法的学习,使我受到了很多的启示,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益,就要在改进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同时不断总结分析,加强自己的科研能力。

第8篇:高等学校教师教学科研方法之心得体会

听了曹大文老师的高等学校教师教学科研方法的讲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感触很深,它使我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教师的教育科研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体会,尤其是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如何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的科学研究,提供的方法的操作性强,对我们今后进行教育教学的科学研究有很大启发。

我是一名高校体育教师,不仅在运用好的教学方法上好课的同时,还有写文章做科研。结合自己本专业,谈谈以下几点体会:

运用科学规范的方法对体育教学某些现象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和理性认识,自觉地把握该现象的本质及一般发展规律,用论文的形式进行表述,就是体育教学论文。体育论文是表述这一认识成果的文字形式。真正称得起体育论文的文章,不是从提笔开始,而是在写作之前必定有一个前期的研究过程作为基础,题目也是早已选定的。论文质量取决于“想、做、写”的总过程,即使是写作水平有限的教师也会在撰写体育论文过程中得到提高。

在教科研过程中,撰写科研文章的动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是不同的。如:部分教师的目的是评职称,或是达到学校的相应规定与要求等,此时解释为被动动机;部分老师的目的通过文章使自己的经验与思想得到广大教师认可,并获得推广,或者是为了通过文章进行思想的辨析。此时解释为主动动机。虽然,无论是哪种动机都会促使教师们去写作,但主动显然更能够促进教师主动的学习,更能促进教师专业化素养的可持续提高。因此,教师在撰写论文时,要能够清晰地认清自我,以获得持久的发展动力。

体育教师科研最大的特点就是科研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联系,实践性、时效性、应用性强。作为一线体育教师最大的优势就是有着丰富的体育教育教学践经验和情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体育教师可以从自己身边的教育教学和训练中的一些现象入手,逐步积累。以身边的教育教学现象作为科研的课题,既不脱离教育教学的工作,而且这样的科研课题都比较小,目标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短期内就可以完成实验或者是小型调查报告,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概括就会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从身边现象入手进行科研不仅能使体育教师熟悉体育科研具体方法,还能提高体育教师的理论水平。这样的科研不仅不脱离体育教师的实际工作,而且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实践,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还可以促进体育教师进行教育理论的学习,并能将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真正的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对于一些较大科研课题可以分解或者是分步骤进行研究工作,每个学期完成一个小的问题或者是多人协作来完成科研工作,这样不断的积累就能形成一定的科研成果。那种认为体育教师不必参与科研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同样把体育教师的科研与教育专门的机构和专职的研究人员画等号是不合适的。几年来深刻地感受到以身边的教育教学现象入手做科研提高了自身的理论知识,促进自身专业化成长。

教学是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载体。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学,学校体育的核心工作是体育教学。体育教师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着体育教学这个中心环节而展开的。同时新课程改革是体育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只有重视和抓住这个中心环节,精心备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才能保证体育教学质量。通过教学实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自身专业能力的完善和提高。如果没有体育教学这个载体的存在,那么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也就成为了空中楼阁,其专业化成长也就无从谈起。

科研是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灵魂,是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所在。一定的科研能力是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保证。体育教师不仅要有娴熟的教学基本功,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才能实现事业上的成熟。观察身边的优秀体育教师会发现科研工作占据工作总量的很大一部分时间,大部分的科研课题都是由这些优秀体育教师承担的。科研活动能促使体育教师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科研活动能促使体育教师收集信息、筛选和运用的能力,不断地实现知识的更新和吸收,促使体育教师将自己的经验、体会升华为理论反过来指导教学实践。

学习是体育教师专业化的源泉。它不仅包含教育部门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活动,还包含体育教师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努力做到学习教育理论文章以及先进经验;坚持读有关书籍掌握最新的信息,特别是课改方面的信息;写课后反思、教学案例、读书体会等,教师是新课程的促进者,是课程资源中最活跃的因素。体育教师如果不进行积极的学习,其专业能力就会停滞不前。只有认真广泛的汲取知识,才能真正的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教学、科研、学习是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大要素,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缺一不可。只有三者协调发展才能真正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成为一名成熟的体育教师。

做教学中的有心人,及时发现问题丰富和发展变化的体育教学实践,永远有新的矛盾需要解决、新的现象值得研究、新的经验值得总结。作为第一线的体育教师,随时要以敏锐的眼光和科学的好奇心,关注实践中的各种新问题,审视教学中的“反常”现象,就可能从中发现值得总结研究的问题;要防止下述情况的发生,即因长期辛苦工作疲劳而缺乏“问题意识”或反应迟钝,就有可能“身在宝山不识宝”、不知研究什么问题。

体育教学中可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值得研究,但有价值的研究必须从当前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大局出发,关注研究的社会效益,把握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热点问题、紧迫问题及带有共性规律的相关问题。这样的教学研究成果可能会更有效地指导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直接推动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

在面对体育教学实践中纷繁多样的问题时,我们每个体育教师不可能遇到什么问题都去研究,要做到有所弃才有所求。一定要从自己的专业特长、研究兴趣和理论基础出发,选择那些自己感兴趣、很熟悉、能驾驭的问题研究,并能减少弯路尽快出成果。如有人对改革教学内容、开发新的教材内容感兴趣,有人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手段、组织教学形式等有优势,还有的教师对实施新的教学评价方法标准有独到认识,如此等等,都可以选择个人最有优势的问题领域开展研究。长期积累,还有利于研究成果的系统化与专业化。

体育教学研究要防止“浅尝辄止”,力求在教学中不断深化总结和完善相对而言,体育教学研究中因为学生人数多、活动方式变化多样、活动空间较大,不可精确控制的因素较多;某些教学现象和指标不能精确测试与量化,产生的各种误差也较多。因而短时间、一次性的教学实验或教学单元过程有可能使研究结果不明显或有“失真”、“存伪”的情况。因此,体育教学研究力求较长时间的多次重复试验,不可短时快速地追求一次课、一单元就全面成功,这种成功往往一推广就失败、就问题百出。另外,对每一轮教学研究结果的数据指标与案例要全面分析、深入总结,并及时从中发现存在的漏洞和偏差,进而修改研究方案,不断优化教学研究过程,确保高质量的教学研究成果。

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培养人才的需要,是发展教育科学的需要,也是我们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以后会用这种正确的观念来看待教师的教育研究,消除浮燥心情,从实际出发,根据我自身的特点,开展好教育科研工作。

总之,通过教师教学科研方法的学习,使我受到了很多的启示,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益,就要在改进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同时不断总结分析,加强自己的科研能力。

第9篇:教师教学技能培训心得体会

教师专业成长培训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必须有过硬的教学基本功,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另外还应具备优良的师德师风。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还应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全心全意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祖国的教育事业更加灿烂和辉煌。5月19日我参加了教育局组织的教师专业成长公益培训,听了黄丽君校长对各方面的培训,下面是我学习培训的几点体会:

一、充分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技能水平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人才缺乏,教育大业,人才为本;科教兴国,关键在人,振兴中华繁荣发张在于教育,而振兴教育辉煌的发张却在于教师,所以,教师是人类的灵魂的工程,这是一份神圣的使命,肩负着教育大业的重组;当前国内为教育发张形式非常严峻,为此迫使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甚至一所学校加快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于人才。作为教师,我们肩负着培养下一代人才队伍的重要使命,我们应不负众望,加快步伐,自我提高自认的素质和教学技水平。这一次培训的不仅是我们本身的教学技能水平,另外还培养我们优良的师德师风,道德品质,培养我们成为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水平高的教师队伍,努力提高教育学创新精神,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二、 努力学习,不断创新

本次培训活动,给我们教师提供一个相互了解,共同学习、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的学习平台。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所迫,知识是作

为教师的重要源泉,业是教育教学的唯一手段,我们不能固执己见,应该敞开心胸面向所有的老师,向他们虚心请教、学习、这样才能学到更多、更好、更丰富的教育教学文化知识、不断地给自己补充能量,从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去学习、去吸取、去交流和创新、才能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源泉;也为此才会有更强的教学能力与别人进行强烈的竞争,才不会被社会淘汰,业不会被同行看扁了。现今的教育教学形势非常严峻,我们只有不断地较强学习,即使地补充能量,培养终身学习的好习惯,努力达到、活到老,学到老,的人生目标。

三、学习技能固然重要,师德师风更是不可缺少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乃是这次培训的一项重要措施。大家都心知肚明,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是作为教师的重要任务和职责,可没有优良的师德师风,谈何教育,从何教育?古往今来,“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如果老师们“缺德”了,那还怎么教育?那不是误人子弟吗?总而言之,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优良的师德师风;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有资格为人师表,才能培养出有素质,有修养、有文化的新一代接班人。

总而言之,通过这次暑假培训后,我感触良多,受益匪浅,自己感觉就像和所有的老师融合在一起,翱翔在知识海洋中。不仅教育教学业务水平提高了,师德师风也得了升华。希望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引下,日新月异,与时俱进,大放光彩。

上一篇:市政道路工程评估报告下一篇:银行银企对账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