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博物馆(通用9篇)
摘要:学校美术教育与博物馆教育相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两者都具有重要的美术教育作用,但在教育方式、方法上,两者又有着较大的区别。学校美术教育应与博物馆教育相结合,从而推动美术教育的发展。该文从学校美术教育的特点入手,分析学校美术教育的方式、方法和课程安排,研究学校美术教育与博物馆教育相融合的意义。
关键词:学校;博物馆;美术教育
一、学校美术教育的特征
1.有固定的教育场地和特定的对象学校美术教育一般是在各班级教室或者特设的公用美术课教室中进行的,有固定的场地、教学环境和对象。学校美术教育大多以班级为教学单位。学校依据学生的年龄,将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安排到不同的班级,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美术教师会针对处于相同心理和生理发展阶段的学生进行教学。因此,学校的美术教师一般对学生比较熟悉,师生关系较为密切。
2.拥有完善且系统的教学内容学校的美术课程一般是按照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设定的,有统一的教材。此外,这些课程内容经过了科学的组织和编排。学校美术教育内容的组织与编排遵循以下原则:首先,选取一些基础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其次,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选择;再次,符合学校美术教学的基本原则;最后,考虑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3.教育方式的强制性与有意义的学习方式相结合学校美术教育课程大多是一些必修的课程。学校通过实施美术教育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学校美术教育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特点。在校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具有一定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是学生在校学习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的重要保证。这种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也是学校美术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
二、学校美术教育与博物馆教育相融合的重要意义
1.整合美术教育资源,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将学校美术教育与博物馆教育相结合,能够有效整合各种美术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对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学校承担着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责任和义务,良好的美术教育能够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因此,学校应当不断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促进学校美术教育资源与外界美术教育资源的融合,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2.相互补充,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博物馆与学校是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两大重要场所,两者在培养学生美术素养方面存在差异,能够相互补充,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博物馆收藏有丰富的艺术品,有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艺术珍品。学生能够通过亲身观察艺术品感受艺术的魅力,这种直接性的体验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学校可以通过专题讨论、参观浏览等教学方式,拓展学生的理论知识,从而使学生获得美术技能。学校设置的美术课程大多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美术批评精神和美术文化的培养,而博物馆教育能够弥补学校美术教育的这一不足之处。此外,学生走出校园之后,能够把博物馆作为不断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
3.学校美术教育与博物馆教育相融合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美术素养在学生个人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也是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美术事业的发展。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美术逐渐融入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如产品包装设计、平面设计等,美术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学校美术教育与博物馆教育相融合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相关教育者应当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将学校美术教育与博物馆教育充分结合,充分发掘并利用各种美术教育资源,推动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出大量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黄珊.美术馆:高校美术教育的新资源.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4).
[2]李瑞洪,杨理胜.湖北省博物馆:荆楚文化的朝圣地.武汉文史资料,(6).
[3]江河.利用博物馆资源改进初中美术教育.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8).
[4]孙婉姝.博物馆教育功能理念的新探索.沧桑,2009(1).
[5]李瑶.中国早期博物馆教育思想的特点及其影响.文教资料,(36).
一、内容设计与制作
“送展下乡”的展览内容是以自然科学知识内容为主题, 结合中小学的生物课程, 在制作形式上, 为方便运输、布展, 主要以版面、图片展出形式为主, 内容翔实丰富, 图文并茂, 也附带一部分必要的标本和模型。在版面的设计上, 力求形式新颖, 图文并茂, 图表、照片清晰、生动, 文字说明通俗、简练、易懂。我们设计制作了《会飞的花朵》、《爱护野生鸟类保护生态环境》、《恐龙的身世》、《低碳家庭》、《生物多样性》及植物、地矿等多套流动展览的展板, 以及配合这些展板展出的蝴蝶、鸟类、植物、矿石等标本。同时, 还带领技术制作人员, 教学生进行DIY翻制恐龙和恐龙蛋等。
二、标本走进学校, 让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重庆自然博物馆蝴蝶标本展览、恐龙化石展览走进西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小学、幼儿园。在幼儿园里, 老师带着儿童、家长带着孩子参观, 看着展板和实物标本接受自然科普知识方面的宣传。展览标本与初、高中生物课紧密结合。学生们从书本知识的学习到对实物的现场观察, 研究, 使初、高中的生物课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西南大学附属小学展出现场
标本到蔡家小学时, 学生们争先恐后看展览, 老师们按照年级组织学生一个班一个班观看, 我们配有专家进行解说, 有的学生中午都不休息, 边看边问边做记录。学校看到学生兴趣大, 和我们商量将原本三天的展期延长至一周, 以满足孩子们学习劲头。知道展览送到蔡家小学, 附近的几个未在送展计划中的学校, 都来联系把展览送到他们那里去。在同兴小学展览时, 由于场地的关系, 全校的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 只能围绕操场排成一排长长的队伍, 依次听讲解员的解说看展览, 但这丝毫不影响学生们的热情和积极性。在送展览的过程中, 我们深刻感受到老师和学生们对送展到校的欢迎, 他们说由于课程紧, 带学生出行又不安全, 我们这样做不仅解决他们不能外出的实际困难, 同时还给他们带去了配合生物课教学的实物标本, 这样对学生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宣传, 形成生物兴趣活动小组, 开展探究性学习和活动都有很大的帮助。
三、“馆校结合”, 帮助特殊教育学校开辟“生物角”
我们还与北碚区特殊教育学校进行“馆校结合”开展送展活动。在北碚区的特殊教育学校除了展出蝴蝶标本外, 同时还开展了手工制作小恐龙和恐龙蛋等活动。在我们馆几位翻模专家的指导下, 特校的孩子们兴致勃勃、认真细致的进行恐龙、恐龙蛋模型的翻制。随后, 每个动手翻制模型人都按照自己喜欢的颜色, 对小恐龙和恐龙蛋模型进行了上色, 孩子们可开心了。DIY翻模活动中不仅启发引导他们对生命科学的兴趣, 丰富了他们的知识, 还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另外我们还专门制作了一套蝴蝶标本和古生物化石模型, 在学校专门的一间教室里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生物角, 将蝴蝶标本和古生物化石模型长期放在特殊教育学校, 让他们随时都可以看到这些可爱的小精灵。
送展览到学校展出, 是对中、小学生进行自然科学多层次多方位的教育, “送展下乡”是我们公益性事业单位的社会责任, 是带动我们搞活本馆的流动展览方式, 同时也是我们扩大自然博物馆影响力的机会。
重庆自然博物馆将部分灵活易搬运的标本结合特制的展板带去中小学校园展览, 使学生不出校门就亲眼见到、触摸到标本, 也认识到保护资源、爱护环境的重要性。这样的活动我们要继续开展下去, 展出的展板和标本要不断的更新, 同时, 还要进一步扩大走出去的范围。
目前, 我们重庆自然博物馆与当地一些中小学已建立较好的合作关系, 正在探索利用自然博物馆的展品、场地等资源进行对学生的课堂教学。在自然博物馆给学生上课, 能使学生获得最直观的学习体验, 激发学习兴趣, 同时也使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得到强化。这是我们下一步工作面临的又一个新课题。
参考文献
“一所学校的文化积淀对学校的意义,犹如灵魂之于生命、思想之于人类。文化是贯穿一所学校发展始终的精神,是一所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基石与底蕴所在。”上海市中光高级中学校长路光远如是说。
深厚的历史积淀首先给了中光高级中学浓郁的人文气息,走进校园,人们仿佛能时时听到悠远的回声。木雕石刻、青铜陶瓷、丝绸玉器、秦砖汉瓦、明清家具……这些原本在博物馆才能看到的文物,在这里随处可见。身处其中,犹如在博物馆里游览。校园里矗立着一块残缺的石碑,上面的文字依稀可辨,记载的是清顺治年间娄塘官府治理与平定地方恶霸的史实。这块石碑,不仅让学生们知道了嘉定的娄塘之事,更让学生们感受“清嘉安定”之地的教化和法治,启迪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为和谐安定的社会做贡献。这块石碑已经作为文物被收藏在《上海市碑文录》中。
中光人的历史积淀表现在对历史的尊重,体现在积极记录当下气象。历届毕业生照片都被完好无损地保存着,还有那镌刻在校园一隅的校友签名墙,更是实证。
作为“博物馆式”校园的组成部分,在教学大楼的底层,一座由书垒起来的“书柱雕塑”特别引人注目,不仅因为它体积大,而且书名颇有阅读索引的味道,从奠基的《鲁迅全集》,一直到几乎接近屋顶的《莫言作品》,层层叠叠18本书,经教师自由推荐,校长汇总,反复筛选最终确定。“人生与阅读相伴。而在高中阶段,学生学会阅读,就是学会走向人生。”路光远校长说。
对中光而言,“博物馆式”校园不仅在于陈列与呈现,而且在于演绎与熏陶。博物馆不仅开在宽敞的校园里,更开在师生的心里。“博物馆式”学校既是学校特色办学的形象演绎,更是文化培育新人的内涵。
在学校环境文化构架中,教师都特别用心地使校园每一处环境建设,形成一个个具有视觉和知觉的子文化,犹如独立而自成体系的微型博物馆,最终构成一个系统的环境文化场。以中国文化与人文历史、民族文化与人文艺术、汽车文化与汽车革命、建筑文化与现代文明、文化共融与和谐人文等五个专题突出中光高级中学的文化积淀,以石雕、砖雕、木雕、竹雕这中国民间“四雕”艺术品为代表。
此外,创建班级文化博物馆,师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建立起16个主题各异的班级博物馆。学校还有意识地把“博物馆式”校园建设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熔铸在一起。学《中国石狮》这门课程时,学生们发现校园里的石狮形态各异,南北有别;看了舞龙舞狮社团精彩的表演,有些学生产生了研究中华龙狮文化的兴趣;读了学校的自编教材《走进徽州》,学生能看懂学校墙上的砖雕……多年来,学校致力于课程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就有100余门。
“VIP”贵宾课程:成长的普供与特供
“VIP”是享有贵宾服务的统称。在中光高级中学,学生也能享受VIP教育服务。
“学校课程是学生学习、生活最关键也最核心的载体和资源。我们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出发,规划设计学校的课程体系,引导教师有计划地开展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践,研发基于学校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着力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研发了一套VIP课程体系。”路光远校长介绍道。
“V”即variety。“V课程”指学校为学生开发的校本课程,可供学生自主选修的课,包括教师开发的限定拓展课和学校层面的社团课程和教师指导学生实践的可选择的研究型课程,以及学生自行组织的自主社团课程。目前,学校已形成100多门拓展课程和社团课程、50多个研究型课题,以及20多门自主社团课程。
“I”即主格的“我”。“I课程”是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个性需求而专门开设的个性化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服务学生的个性发展。例如:在数学、英语学科开展的让学生自主选择喜爱的教师的走班制挂牌课;融入科普知识的英语语感阅读课程;还有音乐与人生、美术与生活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影视编导、数码摄影课程,以及融入语文、音乐、美术、体育、技能、德育的龙文化课等,为学生进行全程指导与服务。
“P”即primary。“P课程”即全体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课程,是所有学生发展必须的基本课程,以国家规定的课程为主。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基于学生学习实际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一种课程。
“VIP”课程体系包括高效学习课程、品格修炼课程、人文情怀课程、生活技能课程、个性特长课程、人际交往课程、生涯指导课程、科技创新课程、艺术修养课程八大课程模块,分别分布于学校的基础型课、拓展型课和研究型课三大类课程中,并在不同学科中对学生进行相关指导,从而能够保证指导内容学科化、学科教学指导化。
中光高级中学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他们的天赋秉性、兴趣爱好姿态万千。即便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其认知能力、关注点与兴趣也各不相同。为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就要给学生最适合的教育。
培育民主与活力:课堂教学优质化匹配
课堂教学是完成课程计划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学生学业发展的基地。中光高级中学通过民主教学,激发课堂活力,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取与能力的提升,从而达到优质教学、高效教学的目标。
在各学科全面推进的“2020”教学模式,是创建民主平等课堂的有效措施。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上课知识讲授时间不超过20分钟,确保学生自主探究,小组研讨学习有20分钟,不仅改变了课堂教学时间分配,而且改善教师的教学状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营造了和谐互动的课堂氛围,以提高学生思维品质为特征、促进学生人格发展为导向,增强学生自主实践体验为目标,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
学校还积极尝试教学模式的改革,在部分年级、部分学科试行“挂牌教学”,将教师的职称、特长、教学风格挂在校园网上,由学生依据自己的学习特点自主选择。这一做法旨在搭建又一民主办学平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空间。
nlc202309020804
家校社区共建:教育的合力与辐射
“督学的‘新老师’原来是我妈!”小潘同学在校园里看到带着袖章的“新老师”,大感意外!
原来,学校的家长督学制度让许多家长有机会成为“新老师”。这些由家长担任的“新老师”参加升旗仪式、早操;走进教室听课、参观各类场馆;参与学校宿舍检查、了解食堂的饭菜和卫生;参与学生就餐管理;和班主任、任课教师以及学校行政领导沟通,还和学生谈心。
小潘说:“自从妈妈担任“家长督学”以后,对我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活动更加放心了,也更理解我了。我自己也觉得和妈妈的沟通更容易了,母女之间的代沟也渐渐缩小了。”
近年来在民主办学上,中光高级中学积极探索并逐步建立完善“家长督学”这一办学机制,让社区、家庭都参与到学校的发展与建设中来。学校从2007年开始实施家长、社区督学制度。家长们通过一天的校内教育督学后,很多都能站在学校教育管理者的角度去理解、体谅学校教育工作的政策、制度和管理方式,学校也能够在和家长、社区督学的交流中获得办学灵感,不断改进办学机制。
学校还成立了由周边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社区、家长、学生、教师、学校管理层代表等组成的家校教育共建理事会。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每学期的工作计划、学校改革大计等,都由理事会集体讨论通过,拟定决策后实施。每年学校还主动地向理事会汇报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工作情况,征询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议,凡涉及学生利益的大事,还邀请家长督学、家委会代表一同参与。学校每年的高三优秀毕业生的推优工作,都是在理事会的监督下实施,确保公平、公正、公开。
同时,理事会还积极参与学校和家庭的沟通,密切保持学校和家庭、社区的联系,促进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一体化模式的共建与完善,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各方面的支持。
“第三条道路”:师资的提升与优化
“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先有一桶水。”路光远校长说。在中光高级中学,教师发展优先,不仅成为一种理念得到普遍认同,而且成为一种实践实现知行统一。中光高级中学运用诸多举措,全面提升教师素质。
学校成立了青年教师教育发展研究会,与高校联手开办教师研究生课程班,重点培养青年骨干教师。组织广大教师到市区重点中学学习;到美国、德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进行语言培训;组织青年教师参加中美夏令营,通过各种途径来培养教师。学校还聘请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区教研员、区学科带头人等教育专家,为学校青年教师上课。利用“华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实验学校、教师进修学院基地学校、上师大研究生课程班等资源优势,加强与高校和进修学院的联系,为青年教师争取更多的学习机会。近年来,学校有80%以上的教师在市、区级教育教学刊物上发表论文,多门学科在全区教学比赛中荣获一、二、三等奖,并代表嘉定区到市区参赛。学校还制定了《教师人文素养五年培养规划》,有计划地组织培养教师审美情趣的活动,引导教师欣赏高雅艺术。学校利用每周五政治学习的部分时间开展高雅艺术讲座,讲授交响乐、芭蕾舞的知识;进行古今中外名画的赏析,介绍世界名著美文等,并组织教师先后赴上海大剧院、上海音乐厅、东方艺术中心观赏音乐、舞蹈;赴新疆大巴扎欣赏正宗的民族风情表演,在甘肃敦煌欣赏飞天大型音乐歌舞晚会,并深入蒙古、葡萄园体验地道的民间歌舞艺术。“我相信,具有高尚审美情趣的老师,才能教出具有浓厚人文艺术修养的学生。所有的教师培训成果终将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路光远校长说。
时间已经过去,但是时间所留下的历史却深深的印在人们的心中。
昨天,我们全班同学参观了监利博物馆,这次参观,我们受益匪浅,也让我们深有感触。
当我看见革命先烈所留下来的血衣,我不得不惊叹,不得不由衷产生敬佩之情。他们为了挽救中华民族,竟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我想对那些为非作歹的反动敌人说,我们的革命同志是不怕死的,因为他们始终是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当我看到革命先烈们只用最初的几杆枪,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而迎来了属于人民的革命胜利,我不禁想到自己平时的娇气和柔弱,我突然觉得自己是多么的渺小。而革命志士是多么的伟大——他们往往将个人的生命置之度外,因为他们一心为着缔造一个和平美好的新中国。
当我看见革命先烈所遗留下来的枪支,我的思绪仿佛来到了战地,耳边都是那些洋枪洋炮的声音,那些脆弱的生命相互杀戮。我们英勇的战士们留下来的这些物品,仿佛都在诉说着自己的历史。当我听博物馆的解说员讲到一九三二年初,洪湖苏区失守,没有人性的敌人到处杀人放火,监利大地火光冲天,血流成河,当时惨遭敌人血腥屠杀的党员和群众数以万计。洪湖后方总医院的三千多红军伤病员,来不及转移,全部被敌人杀害当时我的心情非常沉痛,对那些凶残的反动敌人是无比的痛恨。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英勇的监利人民又拿起刀枪,和敌人进行殊死的博斗,在我县革命斗争史上再一次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我记得那是7月19日的时候,那一天非常非常的热,我和妈妈一起坐爸爸的车去的。里面非常的凉快,我们先去了蚂蚁标本和蝴蝶标本所在的位置。
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标本,还有关于蚂蚁和蝴蝶的解说。我看到让我感到非常惊讶的解说,有一种蚂蚁居然和人类的手掌一样大,还有一种蚂蚁叫火蚁,我听到这一个名字还以为是一种身上会着火的蚂蚁,后来听了妈妈的解说后我才知道火蚁不是会着火的蚂蚁,是一群会建设东西的“小专家”。
过了一会儿我又和妈妈往蜘蛛洞去了,里面都是真的蜘蛛而不是标本。有的蜘蛛有毒,有的蜘蛛没有毒。
我又和妈妈一起来到了野生动物标本馆,一进去就有一只狮子对着我们大叫了一声,好像在对我说“我”是森林之王,害怕了吧!
里面不仅有狮子,还有河马,蛇之类的,总而言之里面完全模拟了野生动物的生活环境。
后来妈妈又带我去了蛇的标本室,妈妈说:“世界上最长的蛇可以达到几百米长。”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中午了,我和妈妈也去吃饭了。
妈妈说:“儿子,你想去看关于生物的电影还是要去看其它的动物。”我想都不用想当然是去看其它的动物。
妈妈就带我去看了鳄鱼的标本,鳄鱼可是动物界的大嘴冠军,鳄鱼的大嘴和它那坚定的眼神真是太霸气了。
文物博函〔2011〕11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局(文化厅):
为贯彻落实国家文物局、民政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文物博发〔2010〕11号),探索支持民办博物馆发展的长效措施,提高民办博物馆的专业化水平,国家文物局拟开展“国有博物馆对口帮扶民办博物馆”试点工作。通过委托省级文物行政部门组织国有博物馆对民办博物馆的藏品保护、陈列展览、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业务活动实施“一对一”的帮扶,努力培育一批法人治理结构规范、专业水平高、社会影响力大的优质民办博物馆,并积极推动民办博物馆与国有博物馆在合作中相互借鉴,共同进步,在竞争中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为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确保试点效果,试点工作采取自愿申报、专家评估、择优确定、统一部署的原则,现将试点申报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凡是在规范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方面有一定工作基础,愿意先行先试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部门,于2011年3月10日前编制试点工作方案,并报国家文物局审核。
二、试点工作方案应明确以下内容:
(一)帮扶实施单位
试点省份确定一个国有博物馆作为帮扶实施单位,建议为业务能力强、办馆经验丰富的国家一级博物馆,特别是省级博物馆和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要发挥龙头和引领作用。有关帮扶实施单位的背景材料,应作为试点方案的附件。
帮扶实施单位背景材料应当包括:博物馆简介、博物馆法人资格证书(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博物馆登记及年检材料、博物馆评估定级证书以及其他证明博物馆业务能力的证明材料等。
(二)帮扶对象
试点省份确定一个民办博物馆作为帮扶对象,拟确定为帮扶对象的民办博物馆,必须依照《博物馆管理办法》登记注册和正常运行,通过2009年年检,法人治理结构基本规范,藏品体系健全且产权明晰,展示服务工作基础较好,在本地区具有一定代表性。有关帮扶对象背景材料,应作为试点方案的附件。
帮扶对象的背景材料应当包括:博物馆简介、博物馆法人资格证书(民办非企业法人证书)、博物馆章程、博物馆登记及年检材料、博物馆藏品情况介绍材料(含藏品来源情况说明)、博物馆馆长及主要业务工作人员简历、博物馆财务状况介绍材料(含2010财务报表)等。
(三)试点项目
1.帮扶民办博物馆藏品管理、保护能力提升:民办博物馆开展藏品清库、建档(电子档案登录)、鉴定、定级,珍贵藏品修复等;
2.帮扶民办博物馆展示服务功能提升:民办博物馆陈列大纲编制,陈列展览改造,社会教育活动策划及国有博物馆与民办博物馆联合办展(巡回展览)等;
3.帮扶民办博物馆管理、业务人才培养:民办博物馆专业人员培训、国有博物馆与民办博物馆之间专业人员交流任职等。
可任选一项或全部项目并细化具体内容。
(四)试点时间和进度
2011年3月-12月
(五)试点预期成果
1.完成承诺的试点项目并通过验收。
2.提交试点工作报告。
(六)保障条件
1.经费预算和来源途径
包括经费预算总额、预算明细,拟申请国家文物局补助金额及用途和地方配套经费金额及用途等。
2.组织实施和制度保障等措施
鼓励在试点工作中加强部门联动,对地方财政部门同意提供配套资金的项目,我局遴选时将予以优先考虑。
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此次试点工作,根据实际情况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本地区的试点申报,并在规定的时间内报送有关材料。我局将组织专家对各省申报方案进行评审,择优确定试点省份(不超过3个),于2011年3月统一部署开展试点工作。
特此通知。
国家文物局
一、博物馆教育的特点及内容
博物馆教育是根据博物馆的藏品和陈列展览及相关材料, 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 直接形象地对观众进行科学文化教育, 提高思想品德、审美情趣, 是博物馆的重要功能之一。
博物馆教育是运用文物标本或陈列展览对人们进行的教育, 不管它是通过何种形式和活动, 其宗旨都在于培养和教育人。博物馆教育对象面向社会, 标志着它有广阔的教育环境和成千上万的、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教育对象。博物馆教育是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进行的, 这种形式本身就带有学校教育和其他教育无可比拟的生动直观性, 这是博物馆教育的独特之处。
博物馆教育具有社会性和群众性。博物馆的教育不同于学校, 从幼儿园儿童到老年人, 从一般群众到盲人、残疾人, 从团体观众到外国旅游者, 博物馆都为他们敞开大门。人们可以自由地出入各个陈列室, 通过参观参与各种教育活动, 吸取科学文化知识。
博物馆教育内容具有多样性、广博性。博物馆门类众多, 收藏品涉及广泛。从地质、天文到当代的航天科学, 从社会历史到自然生态, 从艺术到科学。总之,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遥远的古代到现实生活;从本国本地区到异国他乡;从宏观到微观;各种实物例证和资料都是博物馆收藏研究的对象。可以说, 博物馆是一部立体“百科全书”, 它所涉及知识领域的广博性, 也是博物馆区别于其他文化教育机构的一个特征。它对少年儿童是一个充满新奇和引起幻想的天地, 对成年人是补充新知识、研究学问的好场所。
博物馆的教育方式具有生动直观性。与其他教育设施相比有其特有的长处。它大量运用文物标本、模型等实物资料组织陈列展览, 以实物例证作用于观众的感官。用实物例证比其他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有强烈的感染力, 更容易使观众得到生动、具体的深刻印象, 因而更有助于加深观众的记忆, 促进观众的思维和认识。特别是一些设施先进的博物馆, 不仅可以眼看、耳听, 而且可以触摸, 亲自试验和操作, 通过电影、数字化录音导览机、光碟自动导览系统、多媒体电视墙等多媒体辅助系统, 使观众可以依自己的意愿吸取博物馆展示的科学文化等最新信息。
博物馆的藏品具有综合性、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的特点, 与中小学开设的各学科都能找到契合点, 是各学科的实物教材;博物馆的藏品具有丰富、真实、稳定等特点, 可以充当学校素质教育永久性的资料库, 有利于作为学校素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并编入教学计划;博物馆的文物和展品具有可视性和直观性的特点,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寓教于乐。博物馆的场所具有开放性教学的特点, 是学生走出校门, 步入社会进行良好行为养成教育的阵地。
二、学校教育的特点及内容
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 以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是与社会教育相对的概念, 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 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说来, 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学校教育自产生时起, 就区别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 具有独自特点。其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方面:
1. 职能的专门性。
学校教育职能是专门培养人, 学校是专门教育人的场所。学校教育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比, 其不同之处首要的便是学校教育的专门性。学校教育的专门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任务的专一。学校唯一的使命是培养人, 其他任务都是围绕培养人实现的。学校教育有专门教育者———教师, 他们都是经过严格选拔并经过专门训练培养出来的。这样的教育者不仅学识广博、品德高尚, 而且懂得教育规律, 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学校教育还有专门的教育教学设备, 拥有专门进行教育的手段。这一切都充分保证了学校教育的有效性。
2. 组织的严密性。
教育的特点在于对人影响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学校教育正体现了教育的特点。学校教育的目的性和计划性集中体现在严密组织性上。学校教育是制度化的教育。学校教育具有严密的组织结构和制度, 从宏观上说, 学校有各级各类、多种多样的体系结构;从微观上说, 学校内有专设的领导岗位和教育教学组织, 有专司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总务后勤、文体活动等专门组织机构, 还有一系列严密的教育教学制度, 其是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态所不具备的。
3. 内容的系统性、抽象性。
适应培养造就全面完整社会人的需要, 学校教育内容特别注重内在连续性和系统性。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教育内容上一般具有片断性, 即使是有计划性的社会教育, 也往往是阶段性的, 就其知识总体来说也具有片断性。学校教育既要注意知识体系, 又要符合认识规律, 所以, 教育是系统的、完整的。教育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
三、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博物馆和学校是当今社会公认的教育机构, 前者是传统意义上的限时教育机构, 后者是人们终身教育的重要场所。虽然同属教育机构, 但二者间仍然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
1. 教育对象不同。
首先是教育对象不同。博物馆的教育对象是到博物馆参观的所有观众, 观众的构成具有极强的广泛性, 他们不受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民族、国籍等的限制, 从老年人至儿童, 从学者、专家到中小学生, 从国家元首到普通群众, 都是博物馆的服务对象。可以说, 博物馆的服务对象是全社会。学校教育的对象主要是青少年。他们从入小学开始, 一直到参加工作为止, 中间由小学、中学, 直至大学, 绝大部分都是在校园里接受全面而系统的教育, 学校的主体就是这些青少年。从这个意义上讲, 学校教育的对象比较单一。
2. 教育方式不同。
博物馆教育方式更多的是一种开放性自主式教育, 在一种轻松自在的氛围里, 接受教育的形式。由于博物馆的藏品丰富、展览形式丰富多样, 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选取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获取知识, 进行学习和研究。也就是说青少年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参观日程和选定参观内容, 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自行决定接受哪些知识。博物馆以大量实物为媒介, 吸引和启发学生对科学知识做出理解、分析, 学习者的动力主要来自学生自身的内在动力。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主动接受教育, 增强能力, 提升素质。学校是以应试教育为主, 注重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 以书本为核心, 一般以灌输式的方法为主, 带有一定的强制措施, 分数和升学率是检验教育成果的标准, 属于被动教育, 人在学校里被动地接受计划性的指导, 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目前我国学校教育基本上采用“填鸭”式方式, 我们所学到的知识都是一个灌输式的过程, 学校教育有程序、有组织、有时间限制, 学生并不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很难培养主动探究的意识, 开发创造潜能。
3. 教育手段不同。
博物馆教育是运用文物标本或陈列展览开展多种活动进行教育的, 通过对“物”的欣赏, 对“物”的认识和接触, 诱发观众的感想和思考, 达到教育目的, 具有生动趣味和直观形象性。学校主要是运用教科书, 通过上课进行教育。博物馆教育是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的结合, 偏重感性教育, 调动视、听、触等多种知觉手段认知事物, 便于理解记忆。学校教育主要是理性教育, 以听觉为主要手段认知事物。
4. 教育功能不同。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当代人们获取知识已经不是一次性学校教育所能完成的, 于是产生了终身教育的需求, 终身教育是指人们自发接受各领域知识的一种长期、不间断的行为。我国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注意并研究终身教育这一概念的, 随着知识和信息社会的发展, 传统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机构, 属于国家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部分, 在终身教育实践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博物馆用直观的方式, 通过丰富的文物、标本生动形象地展示, 进行历史科学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满足人们在快节奏的繁忙工作之余, 享受宽松的文化娱乐和接受公益性的教育这两项需求。学校教育的功能是教育学生从义务学习走向必然学习, 是与考试、升学、就业紧密相关的一项有组织分阶段的行为。它具有明确的学习阶段, 具有严密的组织结构和制度, 教育内容特别注重内在连续性和系统性。
学校教育与博物馆社会教育是人生所受教育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 是互补与合作的积极关系。博物馆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 这些资源包括文物史料、设施环境、图书影像、研究人员等, 其中众多的资源是学生课程教育中需要而在学校教育中却无法拥有的。
四、博物馆的作用
青少年已经成为博物馆的主要观览人群, 因此, 博物馆被赋予了对青少年实施教育的新功能。如何办好博物馆, 怎样充分发挥其教育基地的作用, 已经成为博物馆运营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博物馆在努力创办特色服务的同时, 应该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青少年项目上, 利用一些形式活泼多样的活动激发青少年的观览热情, 从而使博物馆成为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基地, 为青少年成长提供有益的参照和启发, 真正实现其教育意义。
1. 有利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博物馆作为民族文化和世界文明的集中表现, 以其厚重的传统文化、独特的历史印记, 深受人们喜爱。可以说, 博物馆作为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发挥着重要作用。爱国是一个永远都不会过时的主旋律, 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 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不竭资本。博物馆作为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传承的载体, 肩负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栋梁, 是建构和谐社会, 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为此, 博物馆已经成为展示民族文化精髓, 激发青少年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媒介, 各种不同风格的博物馆能够举办历史事件专题、民族英雄和文化器物等展览活动, 还可以组织开展体育、绘画、音乐等主题活动, 通过这些文化展示, 能够使青少年了解祖国的历史和辉煌成绩, 并且以此作为激励, 不断约束自己的行为, 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与社会理想, 从而为中华崛起而奋勇向前。
2. 有利于培养青少年主动探索的精神品格。
作为历史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结晶, 博物馆是一种文化精神的助推器, 能够帮助人生观、价值观和家国观念还未真正形成的青少年树立求索的精神品格, 并且通过文化展览及介绍, 帮助他们树立主动探求知识、渴求历史文化真相的精神取向。然而, 在现实生活中, 青少年一般认为博物馆是成年人喜爱的地方, 主观上不愿参观博物馆。其实, 博物馆所有参展物品都是历史文化的积淀, 如果青少年怀揣一颗探索的心, 则必然能够透过文物的沧桑看到历史的厚重, 博物馆只有不断展示精品文物, 并且向青少年观众进行仔细、认真的介绍, 才能够吸引很多青少年观众前来观览, 利用多媒体、故事片段等形式激发他们的观看热情, 对于其人生规划和精神归属都有很大作用。可以说, 正是有了博物馆的存在, 才有了青少年对一种希冀的文化家园的建构。
3. 有利于拓宽青少年的视野。
博物馆是一个严肃、庄严的圣地, 因为博物馆中所有展品都是经过考古发掘、历史积淀所证实的财宝。大量的历史知识和人类文明足迹都印刻在文物之中, 这些知识正是青少年所缺乏的。现在的青少年主要接受的是学校的教育, 重视学习书本上的文化知识, 却忽略了博物馆中实物性的文化展示。其实, 青少年的观览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开阔视野、拥抱文化生活的方式, 通过这种方式, 青少年能够捕捉准确、真实的客观实物, 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博物馆对文物的陈列, 能做到声情并茂、图文共现, 并以一种独特的形式展示在青少年面前, 学生在观看之后, 往往会产生发自内心的对人类文明、民族历史积淀的崇拜感和自豪感。在博物馆讲解过程中, 一定要把握好青少年对展出文物的喜好倾向, 注意趣味性和故事性, 使每一个来馆观览的青少年观众都能够学到一些文化知识, 更好地为民族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4. 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青少年是祖国的栋梁, 是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已经成为当前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然而, 所谓的创新, 是与深厚的文化传统相联系的, 只有在吸取前人优良成果的基础上, 不断改造、变化, 才能使得人类的脚步向前延伸。在对青少年创新精神培养方面, 博物馆可以说功劳甚大。因为在博物馆中展览的文物, 从艺术到科学, 从社会历史到自然生态, 从民族文化到异域风情, 涉及人类发展的方方面面, 都是人类及各民族的艺术瑰宝, 是所有科学文化知识的凝结, 青少年在这种文化体认下, 必然能够催生出探索、创新的自我意识, 这对其创新精神培养意义重大。博物馆已经成为一部人类“百科全书”, 用幻想和震撼吸引着每一位青少年观众, 博物馆作为一个获取无限知识的大讲堂, 应该注重“寓教于乐”, 将一种生机勃勃的动力注入每一个青少年的身体中, 以史为鉴、以文明为基石, 不断开拓进取, 培养深厚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 学校教育 深度融合
2015年1月14日,国务院第7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新的《博物馆条例》,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国家文物主管部门,制定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社会实践活动的政策措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鼓励学校结合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博物馆应当对学校开展各类相关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由此说明,博物馆如何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博物馆教育怎样与学校教育有机对接、相互合作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重视,其实这也是和谐社会的发展需求,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本人笔者将从三个方面来谈谈如何促进博物馆(纪念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问题。
一、博物馆教育的现状
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目前共有博物馆4100余座,年接待观众超6亿人次。这一数字有点惊人,也有些喜人,这意味着一年之中差不多平均每两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走进了博物馆。但这6亿人中,走马观花者有之、看看新奇者有之,休闲娱乐者有之,甚至“避暑纳凉者”有之,但真正地来用心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来追寻历史、思索感悟、启迪心智的又有多少人?尤其是很多青少年观众走进博物馆,成群结队、嘻嘻哈哈、吵吵闹闹而来,一脸茫然、毫无收获而去……尽管近年来,很多博物馆、纪念馆在未成年人教育方面作了很多努力和探索,但现状依然不容乐观,与其他国家博物馆同行的差距依然很大。
二、博物馆教育出现问题的原因
1.对博物馆功能认识的偏差
西方人最早创建博物馆,把博物馆看作人类艺术和科学的结晶,是人类学习艺术和科学的场所。而我们中国人却把博物馆看作是文物古玩的收藏机构,有人认为博物馆的出现是为了满足人的收藏需要,博物馆是人的收藏行为发展到社会收藏的必然产物。这种认识认为博物馆将收藏作为目的,是为了收藏而收藏,将博物馆与仓库拉到了一个功能作用上,没有认识到收藏只是一种手段,只是博物馆一个方面的功能。还有人认为博物馆是单一的科研机构,是科研工作者从博物馆现存的“物”中去探索、推断、发现古代的文明和文化,来填补一些历史发现的空白。笔者认为,博物馆最重要的功能在于公众教育,是让人们在博物馆中学习科学和艺术,让人们从历史中感受自豪、凝聚力量、获得勇气,博物馆应是集教育、收藏、保护、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机构。博物馆尤其要发挥未成年人教育基地的作用,让博物馆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机和有效补充,让学生们在这里能学习前人智慧的结晶,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博物馆教育工作者专业水平的差距
目前我国博物馆的宣教队伍几乎由清一色的讲解员组成,出现了美女多、男性少、教育人才匮乏的现象。由于人们习惯于把教育工作者与讲解员划等号,长期以来,博物馆教育人员的选拔和培养也以招聘讲解员的条件为标准,大都以长相、身高、普通话标准程度和语言表达作为招聘的主要考量条件,培训也以形体、礼仪、语言基本功训练为主,以至于满足不了博物馆教育工作者文化和专业素养的需要。笔者认为,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选拔应更多地注重应聘者的真才实学和专业水平,应多选拔历史、政治、哲学、艺术、教育等专业的优秀人才,被聘者应懂得教育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等,具备良好的活动策划、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而不应过多地考虑外形等因素。
我国绝大部分博物馆仍然将讲解员在展厅口头讲解作为最主要的教育形式,忽视了对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挖掘,对博物馆“教育”理论研究不够深入,长期以来,形成了以说教为主的单一的教育模式。这一教育模式以讲解员的“讲”为主,观众成为被动的“听众”,这种说教模式只是一种知识的灌输,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调动观他们思考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
3.应试教育的弊端
中国的应试教育让学生把全部精力倾注于升学考试,把取得高学历视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优劣、老师优劣、学校优劣的第一标准。应试教育导致道德教育虚化,德育的核心是建立价值体系,真正的德育是培养人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真正的德育方式应在“自然活动”和“社会实践”中来进行,应该让孩子在自然的日常活动中去体验和感受道德的境界,体验什么是高尚,什么是卑鄙;什么是伟大,什么是渺小;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做什么会受到尊重,做什么会受到鄙视……通过这些体验,通过这些孩子心灵上氤氲羽化的过程,孩子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意识才能逐渐形成。应该教育磨灭了孩子的学习兴趣,真正的教育应当善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应试教育机械的教学机制、单调乏味的讲课方式、被动被迫的学习形式,无休无止的补课,不断消磨着中国中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其实,引导孩子们多走进博物馆、纪念馆参观体验、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是大有裨益的。让孩子们在古圣先贤、革命先烈的身上汲取精神的力量、受到道德的感染,让他们从一件件真实存在的文物展品开始,去琢磨、思考,展开智慧的联想,引发兴趣的萌芽。这样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认知肯定比通过书本死记硬背要有趣得多、深刻得多。
三、如何促进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
1.搭建交流平台,完善合作机制
博物馆可通过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或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建”的形式与周边城市、社区的学校建立联系,并在每年年初和年终召开“爱国主义教育共建基地”工作交流会,共商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博物馆的宣教部门可与学校的某个班和班主任直接对接,仔细商定某次爱教活动的具体组织事宜。宣教部的社会教育工作者可以“校外辅导员”的身份与班级的某个学生(问题学生或农村贫困留守儿童)长期联系,解决他们的心理焦虑问题,关注、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
要将馆校共建的工作扎实推进,还需完善合作机制,签订共建协议书,明确每年开展活动的次数,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每年年初馆校双方要充分沟通,合作制定年度活动计划、细化每次活动的主题、时间、地点、参加人员、责任人。力求让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做到“有的放矢、资源共享、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2.充实宣教队伍,强化责任担当
其一,是讲解员转变思想观念,把原来定位的单一讲解员丰富、发展、转变、提升成为社会教育工作者;其二,是博物馆宣教部门选聘一定数量的专业教育人员(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等)来专门从事社会教育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其三,是强化博物馆社教工作者的责任担当,不仅仅把自己的工作满足和局限于坐等观众上门、固守展厅讲解,而应把对未成年人的教育纳入重要的工作范畴,把培训“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作为我们的光荣使命。
3.创新教育方式,力求生动活泼
博物馆教育要力戒“机械、生硬、刻板、灌输”,力求喜闻乐见、生动活泼,才能赢得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喜爱。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大、中、小学生群体,我们应创新、探索不同形式的教育方式。如花明楼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到附近的炭子冲小学、希望小学选拔、培训“小小讲解员”、到县城的城郊中小开展“刘少奇生平知识有奖答题竞赛”、把刘少奇青少年勤奋学习、乐善好施等故事拍摄制作成动漫片播放给来馆参观的小学生看;我馆的宣教工作者到花明楼中学、宁乡四中、宁乡一中等地组织学生开展“爱花明、诵少奇”诗歌朗诵比赛、“我是主席故乡人”演讲比赛、“学伟人、读经典”读书征文活动、支援地震灾区爱心捐助活动等;我馆把大型流动展览“人民公仆刘少奇”和“党风楷模刘少奇”的专题讲座送进了中国人民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益阳城市学院、湖南女子大学;我馆教育工作者与北京大学、湖南大学、湘潭大学的大学生举行座谈会,讨论“新时代的青年如何传承历史、学习先辈、报效祖国”“如何利用新媒体来进行博物馆、纪念馆的宣传和营销”;我馆吸收湖南师大、湖南第一师范、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广播电视大学的大学生利用节假日来馆担任志愿者讲解员;我馆还被多所大学作为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大学生们在这里调研、学习、实践,收获很多、意义很大。
4.建立评价体系,力争教育效果
目前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体系对博物馆相关业务工作都进行了量化和规定,对于“社会教育”工作而言,体系要求每次申报材料中必须有两个以上代表性教育项目,并根据项目的组织实施情况、时间、规模、参与人数、社会影响、教育效果进行评价打分。就博物馆、纪念馆自身来说,应将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情况纳入宣教部门的年度绩效考核范畴,应针对每次教育活动效果进行问卷发放、资料搜集、意见整理、数据分析和经验总结,广泛征求和听取老师、学生的建议,并不断持续改进,力求教育活动取得实效。就学校来说,也应将组织学生到博物馆、纪念馆参观、学习、实践纳入重要的教学活动安排,评选出优秀德育老师、优秀社会实践项目,激发老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总而言之,博物馆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有益、有效的补充,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不断促进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利用博物馆的独特资源,引发学生探求知识和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因而发奋努力,成长为国家栋梁,这是我们馆校双方不断努力和追求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今天,我们小组一起去参观江西省历史博物馆。
我们一走进博物馆,一幅迷人的景象就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在博物馆里最让我留连忘返的是艺术品展厅。在展厅里各个年代各种造型的艺术品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我们从工作人员那里得到,博物馆里有些文物是仿造的,但却非常逼真,甚至有些文物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人体会一下当时的年代和人文景观。当我们置身于省博物馆时,看到的不只是精美藏品,还有历史尘埃,听到的不只是专业讲解,还有心潮起伏。设计者们用独特的心去感悟历史,感悟艺术,作为参观者的我们则听到了来自先人的呼唤,内心不可抑制的思古幽情袭上心头,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历史与艺术的结合终究是一种绝世的惊艳,此刻,我们感觉同三千年前那个谜一样的时代贴得很近,很近,这便是省博物馆最大的魅力所在!
历史有时候是神秘的,神秘的让人无法相信。当我们看到一些小石头时,原始人类就用它来切割东西,这有时让我们质疑,但它确实是真的,也真正存在过的,那是我们的人类就很聪明。他们有时候想的办法连现在的我们也会想不出来。历史也是透明的,什麽事一看历史就知道。例如日本侵华战争,我们一看罪证便知是真事,日本那些右冀势力是否定不了的,因为历史在证明,历史不会欺骗我们。
【高等学校博物馆】推荐阅读:
高等学校自主招生06-22
高等学校教师招聘考试05-24
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10-06
高等学校档案管理11-30
高等学校课程改革12-12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01-07
安徽高等专科学校排名06-02
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06-21
云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09-13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