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体会

2022-11-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当对生活有所感悟时,应当记录下来心得体会,这可以让我们在回首岁月时,了解自己的心灵成长之路。那怎么写出言辞合适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体会》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1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体会

浅谈农村小学生作文教学的体会

作为一名农村的小学语文教师,深知写作教学的不易,我们应如何在学生的启蒙时期就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呢?

许多同事都认为教会学生轻松写作是一件难度极大的工作,但我并未觉得困难,反而将此看作是一种挑战,通过这个工作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始终向学生传导一个理念,“写作即为写于自己之手,传于他人之口”,让自己能够叙述清楚一件完整的事情。义务教育课标里也提及“学生有兴趣写作,写下他们想说的话,写下他们想象的东西”。例如把自己近期所做的事情,有条理地记录下来,并能向他人简述此事,这就是一篇记事文。或把一种事物的详细状态、性质等描述清楚,用字准确,这也就是一篇说明文。所以,时时留心观察自己的周边事物,能够把自己头脑里出现的东西,呈现为纸面上的通顺字句,就算是一篇作文。经过我从事教学的这段时间的经历,我将其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留心周围的事物,积累写作材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明确提出,在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学生年龄较小,接触东西较少,思维和见识被限制了,教师应耐心教导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为写话积累写作素材;然后,教导学生使用他们通常积累的词语和句子,并将它们整合在一起;教会学生可以清楚地区分每个标点符号的使用。明晰每一种标点符号的使用效果,能够区分开来。

1.让学生观察生活,调动多重感官

观察我们周围的事物是学生获得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因此,我在教学中会注意使用一些教学观察法。

2.让学生体验感受生活,积累丰富素材

作文的过程,也是学生体验和感受生活的过程,可以说素材来源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对生活的创造和审美的过程。孩子们只有自己去体验,写出来的文章才更加真实、生动、形象。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很注重帮助孩子们积累生活经验,鼓励他们热爱生活,积极参与生活实践,开辟一个新鲜,永无止境的写作源泉。

二、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众所周知,多读书可以积累许多优美的词句,并能填补学生许多认知上的

空缺。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字组成词,词组成句,句子由多个词组合而成,作文更是由多个句子组成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里要求学生能够在写作中使用平时阅读时所积累下的语言材料(词语,优美语句等),使自己的作文不落入俗套,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明确“写作重在阅读积累”的观点,让学生形成一个好习惯。

三、加强指导,传授写作方法

1.指导学生认真审题

小学生的作文,大部分是由教材的给定或由教师命题的,所以在动笔之前要让学生学会审题,指导学生能够按文题的规定去写作。

怎样指导小学生进行审题呢?如果作文的要求是要写你喜欢的人、物、 景,并要求学生以《我爱XXX》为题,写一篇作文。

首先应告诉学生作文的类型,这是一个半命题式的作文,向学生讲解半命题式作文的写作特点;题目的前半部分规定了我们要写的事物必须是我爱,“爱”是种深刻的感情,既能存在于人和人,也能产生于人和物;后半部分并没有明确的界限要求,只要基于前半部分的要求就行,可以写人状物写景,但要在写作时抓住这篇作文的主旨,突出“爱”在何处。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体现,自己喜欢的是什么,是某个人,还是某处景物,把它确定下来,先将作文的题目补充完整,在进行后续的写作。

2.指导学生确定写作内容

通过前期的审题,我们可以知道本次习作所限定的题材范围,在众多的题材中,我们如何进行选择写作?接着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对事物的感情程度,选取自己喜欢的,或最熟悉的,或最有感情的来写,如:对自己的父母或老师,就可以写《我爱妈妈(爸爸、语文老师)》,对物、景很喜欢的,则可以写《我爱家乡》《我爱大海》等一类作文。

3.指导学生确定文章的中心

在指导中,告诉学生文章的中心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写一篇文章,必须始终有一个中心。即为想通过这篇文章传达出怎样的思想,大多为积极向上的。因此,在撰写文章之前,根据标题的内容和要求,确定撰写的目的,这是文章的中心。无论你是写人写景写物,都必须紧紧围绕着“爱”这个主题,表达出你真挚的喜爱之情。

4.指导学生选材料,开拓思路

文章的中心思想即主旨是通过具体的材料传达给读者的。因此,教师应在平时教导学生基于中心去选材,避免在文中出现与中心无关的材料。让学生在构思文章前期,就应该存有这个明确的想法。选定的事物中,你爱的点在何处,又如何在文中体现出来?首先要抓住所写事物的突出特性,形成一个典型的材料;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让学生寻找一种新颖的切入点,让作文变得新颖且具有典型性,不会落入俗套;并且让学生做好提纲后,在顺理一遍自己的材料,有机会的话可与同学进行交换评价,有利于拓宽自己的思路;最后,在引导学生如何将这些材料无隙连接,如何将喜爱之情表现出来,让学生从中找到适合的材料,让学生能够抓住典型的材料并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

5.指导学生修改

玉不琢,不成器。当开采玉石时,必须通过雕刻和珩磨等多种工艺反复加工,最终制作出漂亮的乐器。撰写文章是一项复杂而富有创意的工作,当然也不例外。“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四、学写日记,提高写作水平

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目的是让学生乐于表达,乐于写作,使他们在将来的写作過程中更加自在。当我教低年级语文时,我会让学生谈谈他们的日常经历。耐心地指导学生如何描述见闻,有不合适的地方,我会及时指出,很长一段时间,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提高了他们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并且让学生能将自己想说的话用标准的语言叙述出来。

五、理性评价

老师的讲话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对学生论文的评价应该是恰当的,不应该削弱学生写作的热情。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标准,基础较好的学生应具有较高的写作要求;基础差的学生应该使用鼓励性的教学。要及时给予表扬,让差生看到希望,能够有坚持写作的兴趣。

作者:符良宇

第2篇:浅谈小学中年级语文作文教学体会

【摘 要】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年级的小学语文作文更是作文教学任务重中之重,它是学生对语言组织、事物认识和叙述的深入与提升阶段。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由看图写话到自身感悟、由简短到具体、由浅入深,前序渐进,对今后的学习乃至人生中的语言表达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学阶段如何更为准确地引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成为当代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作文教学;反思;举措

一直以来,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年级的小学语文作文更是作文教学任务重中之重,它是学生对语言组织、事物认识和叙述的深入与提升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作文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提倡自由表达、想象作文、表达个人的独特感受,注重培养学生写作和习作兴趣,增强自信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由看图写话到自身感悟、由简短到具体、由浅入深,前序渐进,对今后的学习乃至人生中的语言表达起着重要作用。

一、中年级语文写作教学中应反思的问题

1.教学模式老化

重模式,轻创新。谈起作文,小学中年级学生第一感觉就是第一自然段需交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四要素,末尾段就是用上感叹句抒发赞美或是通过这件事我学会了一个怎样的道理,而中间的事例往往都是千篇一律的经典案例,家里的老奶奶都是满头白发在昏暗的屋子里干活,“我”做错事后都是被父亲严厉地打骂一顿后母亲温柔地呵护安慰等等,鲜有闪光新颖之作。在作文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被禁锢,简单地记录生活后,流水式地将其进行写作,为凑够字数,学生作文便出现诸多无关要紧的话语、拖沓的情节、累赘的描述,没有重点,没有质量。为使作文能朝着优秀范文方向发展,老师们不厌其烦地用细化式的指导方法限制学生思维,令学生失去对生活独有的感受,缺乏新颖性。模式的老化,使得学生作文陷入盲目跟从的境地,令学生逐渐失去创作的兴趣与信心。

2.学生畏惧心理

三年级的作文对而刚上三年的学生来说,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心理障碍。学生由于年纪较小,仍处于“儿童期”阶段,心智并不成熟,自身吸收的阅读内容并不丰富,缺少对身边事物的观察,表达能力以及理解能力也有所欠缺,然而,由看图作文到没有图的作文是一个具体到抽象的转变过程,一向习惯看着图画说出图画内容就足以的他们一下子没有了能参考的对象后,面对的更是一个简短的题目,同时,他们曾经二年级最擅长的表达方式里头的简单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再如何堆砌也无法满足三四百的字数要求,与二年级写话区别之大,使得他们内心感到了无本可照,学生往往会无从下手,内心不由暗生恐惧,恐惧不够字数、恐惧无话可说,于是便开始畏惧甚至厌恶、逃避写作。

3.教学条件受限

现代富裕的物质条件使得学生难以接触大自然,家长过多的关心使得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难以有深刻的生活体验。作文本应出于对生活、对内心最真实最自然的流露,可由于缺乏与外界的沟通桥梁,使得学生在作文构思时更多的是空想、矫情的语句,没有生命力、没有感染力,缺乏对写作学习的主动性。

二、解决教学问题的举措

1.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放飞学生思维

传统的作文教学注重文本结构的完整,内容也千篇一律的作文令学生失去对学作文的兴趣,因此,要令学生爱上写作,必须打破老式教学模式。教师应善于成为讲台上的“魔术师”,吸引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其产生兴趣,才能勤动笔。中年级的作文在学生眼里之所以难,除了是因为“要讲清楚事件”之外,更重要的是“如何更准确、具体地附上自己的情感讲清楚事件”。与低年级的看图作文相比较,中年级更多的是半命题、命题作文,更多的是需要利用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与出自内心的抒情表达,这样的转变需要学生对生活有一定的观察积累。

2.联系实际,在生活中加强训练

生活,是教育最好的载体。文章是由生活中来,在现实中得到材料后经加工而得以成型,因此,只有在生活中注重积累、厚积薄发,只有善于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使文章彰显生命。如在教学生写秋天的景色这一作文中,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有整体感知,但要学生运用三年级在教材中刚学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述具体的事物时,学生会有一时语顿的时刻,头脑中没能及时将要表述的物体与手法相结合,此时,我会在准备好多种水果的袋子里一个一个地将水果出示,引导学生,再把逐一将水果传递到学生手中,让学生用鼻子闻水果的香味后再描述闻到的气味有怎样的感觉,让学生用眼睛看水果的形状与颜色,再加上幻想,用上拟人或比喻的手法加以形容,如果其他学生有不同的想法时,不妨也请大胆地说出来跟同学们分享他的感觉,再由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是否真的如他所描述的那样进行讨论。用事物观察法能让学生在真实中写出自己最真切的情感。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如果没有生活的感悟,又何来文章呢?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引路人的教师,在小学中年级的作文教学这一环节中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开导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用心欣赏生活中美好的事物,用文字记录最难忘的经历,带领学生穿过“写作难”这片迷雾!

作者:黄翠萍

第3篇:浅谈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素质教育的体会

摘 要:实施素质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适应发展的需要,否则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祖国现代化的建设将成为一句空话。

关键词:兴趣;信心;意志;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和提高公民基本素质为最终目标的教育。我将结合数学教学实际,谈谈几点个人的浅见:

一、数学教学的同时,进行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思想品德教育,数学教育虽不是一门专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学科,但在教学中应经常有意识地寓思想教育于传授知识之中,使“道”融合于“数”中。如讲圆周率时,有目的地介绍早在南北朝时期,我国科学家祖冲之就第一次精确计算出了π值,比外国数学家求得的这个值早一千多年,激起学生们对古代科学家的敬仰,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同时告诉学生,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π值已算到小数点后上亿位,使学生不仅认识到π值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而且使他们产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加深数学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

加强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形成数学的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是小学数学文化素质培养的核心。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

如讲圆柱体侧面积时,首先让学生动手把圆柱体的侧面展开,看看是一个什么图形,再想一想,展开后的图形与圆柱有什么关系,最后讨论怎样计算圆柱体侧面积。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发现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周长,从而学会求圆柱体的侧面积。

三、以兴趣、信心、意志为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学中处理好悬念与兴趣,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体味成功的喜悦,并逐步引导学生把对学习形式的兴趣引导到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上来,并扩展到整个认识活动中去。

通过教学,我体会到要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要轻易挫伤他们的自尊心。而且,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利用已学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

四、强化动手操作,培养劳动素质

让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动手摆摆、画画、拼拼、折折等,这样,通过实际操作,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不仅得到了提高,空间观念也得到了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多渠道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作者:梁红岩

第4篇:浅谈小学数学课改教学的体会

小学阶段的学习是人类终身教育的起始站,学习数学不应仅仅是为了获取有限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我们的教学更要注重学生学习自行获取知识的方法。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获得终身受用的可持续学习的发展性学历,即让学生会学习,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由此,“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应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数学教学中,我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求知愿望强烈,数学素质会得到较快的发展。数学教学必须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机械、被动学习转变为创新、主动学习。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体会:

一、 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具有几方面的特征,对小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过有 内在的动力支持,学生能从学习内容入手、在教学中坚持两个原则、即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引导,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课堂上教师将方法交给学生,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如编乘法口诀和一些图文应用题的解答等,尽可能尊重学生的理解方法。又如,二年级的乘、除法计算中,都是先出现学生熟悉的,有意义的实际问题的场景,提出数学问题。接着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经验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组织相互间的交流发祥总结算法,然后出现类似的数学问题或通过情境变式,让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解决。谈出自己的观点后,并作出自己的解释。教师再进行点拨。这样,教师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种学习过程,学生充满成就感,有了信心,这一切又激发他们投入到新的学习生活中。

二、 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活动探索。 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他认为从 五个方面入手,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大脑,让他们敢想;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多做;解放儿童的嘴巴;让他们敢问多问,有了问题的自由,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多学,儿童的空间,得到解放,才能收集丰富的资料,扩大眼界,发挥内在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时间,让他们有空暇时间消化知识,增长知识。如今创新还是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在倡导切实减轻学过重课业负担”的形势下,引导学生参加创新的教学活动,才能做到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五个解放”也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本学期上课改实验教材的探索:

1、 活动内容: 活动1,自己编两道自己认为有趣的数学题。准备在课上交流。活 动2,自己利用课余收集数学故事,准备参加讲故事比赛。把故事讲给同学听,在讲故事、听故事过程中,同学们增长知识训练思维,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也锻炼口才。体现数学在我们的身边,活动3,自己到商场购物。

2、 教学活动的须知形式。 个别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创新活动。它能充分 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小组活动:是创新教育的活动形式,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让他们自愿组成4人小组,有一个民主推荐组长,组织活动开展;集体活动是在老师知道下,全班同学同时参加的活动,它的特点是参加人数多,受影响面广。如购买商品,数学教学故事会等。活动可集体开展。这样的数学创新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自愿参加,具有较大的活动性,富有广泛性和伸缩性,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创造美好的新生活。这不正是我们教育追求的目标吗?

三、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新一轮课程要求学习自主探索、主动获取,进行合作学习。合作 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相学习,合作学习如何在课堂上落实呢?我加强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滩头,使学生合作进行讨论交流叫普遍的教学活动中应用。课堂上学生或4人小组,互教互学,共同提高。为使这种学习方式不流与形式。我从细微处着眼进行指导。让每个学生承担着不同的学习任务,有正副组长,负责记录每个小伙伴的发言。有负责准备补充发言的,每个承担的角色随时改变,这样,每人艘需要与他人交流、合作。不仅如此,我对学生如何发言,如何倾听,如何评价、如何质疑等,都给予具体的指导。老师参与其中,对个小组的学习情况各于必要的提示与点拨。这样使学生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发言作出思考,这个过程既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交往的过程,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较好的培养。不仅如此,在教学过程中,失声合作也得到充分的运用,尤其是在数学课上,老师常运用师生合作的方式进行的,形成概念,得出结论。合作学习能从许多方面促进学生更加生动活泼地学习数学。《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这是学生的主体参与,通过教师和学生学习的互相作用,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技能、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例如,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三册42页小熊开店。饰柜上的货物标出的单价有玩具娃娃6元、皮球3元、风筝8元,坦克5元,文具盒4元,想一想第三题是“买什么东西,正好用完24元钱?”通过观察,思考、合作交流,有的同学说:可以这样,买(四个娃娃,8个皮球,3只风筝,6个文具盒,4架坦克和1个文具盒,2个娃娃、1个皮球,一架坦克、一个文具盒……)在我的鼓励下,同学们用式子地依次表示为:(6×4=24元,3×8=24元,8×3=24元,4×6=24元,6×2+3×4=24元……)通过整理发现,24元买玩具的方案有很多种,合作学习以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了学生之间的互动,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机会互相切磋、共同提高。许多过去课堂上需要教师完成的工作,现在可以有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产生了求知和探究的欲望,教师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解题的方法,同时有分享别人的解题方法,共同讨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这对于发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创造性思维十分有利。 总之,数学教学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数学价值,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使他们喜欢数学,乐于数学。

第5篇: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的点滴体会

〖摘要〗写作是应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作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教会同学们观察生活、体会生活、热爱生活,学会在生活中找写作素材。利用精美课件引导学生听、说、学、写。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

关键词:作文教学 兴趣 观察 素材 阅读 写作方法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在其中,写-----也就是作文,是教学中的一大重点也是一大难点。一提到作文学生就头痛,真可谓是谈作文“色变”,面对作文他们往往不知从何下笔或无话可说。然而,为了培养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并且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应用能力,作文教学也就成为了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一环。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让作文课堂更有效呢?下面谈一谈我个人的几点体会:

一,我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写好作文的前提。

叶圣陶先生曾也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可见,作文教学中,激发写作兴趣,使学生乐于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

在课堂上应多采用激励机制。在作文课上激励学生多动脑筋、多说,哪怕是说出一个恰当的词也要及时给予鼓励与表演,在学生心目中老师一个肯定的眼神或一句鼓励的话语都是他们前进的动力。在我的作文课上我经常用“诺贝尔妙词家”“金鹰创作家”“诺贝尔文学家”等称号来鼓励孩子们在课堂上多思考、多说。这样同学们因想获得这些美誉会绞尽脑汁想词语,想句子,也就会触发他们课后多积累,并且当他们词意不太清楚或不会正确使用时可及时加以指正,这样全班同学也就都明白了,下次也不会做错了。例如,在一次作文课上一位同学说“班长终于不孚众望,赢得了演讲比赛第一名!”当时我叫同学们针对这句话改错,可没一个同学会改,并还有些同学喃喃自语说“好像是对的”,当我把“不孚众望”的意思说出来后,同学们才恍然大悟。在后来的作文中也就没出现这样的错误了。

二、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在生活中找素材,或在课堂中创设情境、创造素材。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引导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1)。写作素材对于作文来说特别重要,同学们总是说不知道写什么,好像没有很特别的事情发生,每天都是一个样,就是因为同学们不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作文中的素材就是源于生活,培养同学们对生活的观察与体会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记得在上四年级写景的作文课时,我要同学们说说春天有哪些景色,同学们能说出很多,但当我要大家说说这些景的特点时,就鸦雀无声了。春天有如此多的景,如此多的色彩,如单单是我在课堂上用语言来描述、来形容,那是肯定说不清的,同学们也不能领略到春天的美。于是,我带领同学们在校园里欣赏春景,要他们带好笔和纸,记载景物的特点。同学们观察了桃花、迎春花、小草等,通过引导他们留心观察,并且提倡他们进行合理的想象,这次作文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就连平常写作一窍不通的同学也能将景物描写具体。同时,同学们也明白了细心观察对于写作是多么重要。

在适当时候,我们也可在课堂内创造情境,提供写作素材。有次听了一位老师的作文指导课,她让学生们用嘴为饼干变形,再谈谈自己是怎样做的,心情如何。这样加大了同学们的写作兴趣,让同学们在课堂中亲身实践,亲身体会,这就是积累素材的过程。同学们不仅玩得开心,而且能将为饼干变形的过程与当时的心情描写得具体、生动。所以,虽然是三年级学生写起来也有条有序,丰富生动。

三、要扩大阅读,丰富知识,为学生作文创作奠定基础。

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正如培根所说"读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所以要教育学生,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甚至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一些。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和作文,可创建一个读书角并组织一些读书班会活动,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或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才。学生在广泛阅读中,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髓,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有段时间我举行过课前五分钟讲故事活动,让我欣喜的是在后来的习作中发现同学们将这些故事应用到了作文中去,可见,这也是个积累的过程。

四、设计精美课件,将抽象思维具体、形象化。

有些作文课很难上,有种讲不清、道不明的感觉,或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这时课件就能起到我们想要的效果。当我们在教同学们写想象文时,总会有种手足无措的感觉,因为这种抽象思维很难定位与把握,如果引导不到位就会导致同学们不知道写些什么,或产生漫无边际的想象而脱离文本要求。在听完一位优秀老师的作文课后,对我很有启发。他就是应用课件将想象课上得生动、有趣。他要求同学们写的是《峡谷探秘之旅》,在课内不可能带领同学们进入峡谷去参观、去想象,在这时课件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位老师先带领同学们通过课件领略了峡谷的美丽与神秘,激发了学生的探秘兴趣,再让同学们闭上眼睛,听着配音,进入峡谷探秘之旅的想象中。就这样这位老师将抽象的思维形象化了,同学们写出的作文也精彩极了。可见,课件对于我们作文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

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达到听、说、学、写的效果。

在习作课上,教师不能自己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灌输,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并且进行说话练习,这是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重要步骤。教师也可适机提供片段,对学生进行说话练习,学生在课堂上能组织语言说,在写作时也就游刃有余了。

六、写作方法的指导不是生搬硬套,也不是照本宣科,而是通过具体事例或优秀范文引导学生掌握方法。

单独把写作方法拿出来讲,学生们只会觉得乏味,效果可想而知,但如果将写作方法结合具体事例或优秀范文来讲就生动多了。例如:有位老师上三年级习作指导课《寻找春天》,在讲写作构思时,她通过一篇范文教会学生构思分为四大块:题目、开头、中间、末尾,哪部分应该表达出什么内容,这样,同学们就可仿照这个模块去写了。结果同学们的作文写得很有条理。还有一位老师在课堂上创设情境,教会学生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将作文写具体,写生动。同学们在他幽默、风趣的教法中领会了细节描写的要领。可见,这两位老师的目的都达到了,同学们学写作方法也能学得轻松、愉快。

七、让同学们的作文水平在互改与自改中提高。

新课标指出,要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其实,互改与自改也是同学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过程。在作文评改课上教师可分为师示范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并修改几个步骤来实施。教会同学们修改符号的用法以及通过“看------读-----找-----品-----评”这五个步骤来修改作文。让同学们具备发现作文中的优点,并且能修改作文时常见的不足,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引导他们要善于观察生活,关注社会,在作文自评与互评的过程中提高欣赏、习作能力。

以上几点是我个人在作文教学分析与实践中对于提高作文水平的几点体会,新时代的我们应该培养具有创造性的新时代人才,在作文教学中不能满堂灌,要以启发性教学为主。在作文教学中我还要不断学习,不断摸索、实践,按照新课标要求,达到有效课堂。 (2)

注:(1)、(2)摘自《新课程标准》

第6篇: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的点滴体会

高淑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作文教学应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观察能力,引导积累写作素材,指导写作技巧,鼓励学生动笔勤写,发展学生的写作创造力。指导学生自己修改,提高写作质量。注重作文评价,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让学生“心有所思,情有所感”,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作文的主人。根据我的教学经验,下面我谈谈对小学作文教学的点滴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他们乐写、爱写。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无疑是强调一个“乐”字,而“乐”建立在“趣”的基础上,有“趣”才会“乐”才会“灵”。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1、写亲身经历的事或积极参与的游戏,以“熟”激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有什么样的文字。”教师要紧紧围绕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引导学生珍惜感受生活的过程,让他们情绪饱满地回忆过去曾参加过的游戏、劳动、辩论、演讲等活动。如根据学生喜欢做游戏的特点,我们可以精心设计一些游戏,如“贴鼻子游戏”、“枪椅子”等。游戏前,告诉学生留意游戏的过程,注意同学们的言行和表情。游戏后,组织学生说说过程。讨论从游戏中懂得的道理。学生玩得开心,自然也会说得兴致勃勃,写起来也就不难了。

2、随文小练笔,培养写作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及时练笔,有意识地把作文教学渗透到阅读教学中去,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在学了《长城》后,我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导游词;学习了《麻雀》后,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父母对孩子那种伟大的无私的爱,引导学生写《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学习了《狼牙山五壮士》后,由于学生对文中人物充满了敬意,就让学生写读后感。这样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克服了怕写作文的心理。

3、以成功的喜悦,激发写作兴趣。

要使学生坚持不懈地自觉写作文,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满怀信心地去写。在作文教学中,首先,我用鼓励性的评价坚定学生的自信心。哪怕学生写得不成功,也要给予鼓励性的评价,甚至把一些后进生的作文修改好后在班里读,以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其次,在作文评语中给予鼓励,为作文中的优点喝彩,哪怕只有一个词用得生动、一个句子写得好,或一个地方有新意,也要为之叫好,让他们觉得我会写,从而引导他们由“怕写”向“要写”,再到“乐写”的过渡。再次,鼓励学生积极向学校“星光闪闪”文学社投稿,并且对入选《星光闪闪》的作品定期进行奖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学生乐于写作的兴趣。

二、加强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刚开始学写作文的学生最大的困难就是会碰到“无话可说”,“无材料可写”的困难,如果单靠老师传授抽象的写作知识,是难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的,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加强观察的指导,使学生养成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述的良好习惯,从而克服“无材料可写”的缺点。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根据教材内容采取指向观察训练,自由观察训练和联系实际观察训练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系统的多种形式的训练。

1、指定观察训练。教师根据训练的目的确定某处景物、事物或人物为对象指导观察。为此我常常组织学生观察校园的花坛,树木,文化长廊,到野外游览,并在游乐嬉戏中给学生以观察方法的提示。

2、自由观察训练。这种观察不受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是学生个体思维涌动最活跃的方式之一。联系教材实际,我指导学生从静物描写入手,掌握初步观察方法,例如观察一盆花、一棵树,进而过度到动态的观察描写;又例如写一个小动物,写天上的一片云,写一个校园活动场面等等。

3、联系实际观察训练。根据教材内容创设一定观察情境,可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形成一个优势兴奋中心,如教学《雨》一文后,我要学生背诵相关段落,课外,我立即引导学生观察夏日炎热的天气,以及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周围的景色变化,面对眼前真实的景物,学生自然而然地想起课文中的句子,进而将优美语句运用到了自己的写作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三、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为作文创作奠定基础。

素材是未经提炼加工的写作材料,是作文的物质基础,犹如木之本,水之源。俗话说:“巧妇难作无米之炊。”这就是说没有材料,即使是能工巧匠,也无法造出精美的器物。儿童心理学表明:学生写作,首先必须拥有写作文的有关的材料,否则中心思想、段落层次、语言表达┄┄一切都无法从头谈起。所以学生作文要有雄厚的材料。”所谓“雄厚”就是广泛吸收积累之结果。那么,如何积累雄厚素材呢?我总结了过去的教学实践,主要有两种途径:

1、在现实生活中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丰富生活内涵,积累写作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那么,如何汇积生活中的写作源泉呢?我认为:首先要丰富学生的生活。小学语文大纲指出:“指导小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内容就是写作材料,写作材料来源于生活。生活越丰富,积累的素材就越多。心理学表明:儿童天性好玩、好动。教师应抓住这一心理特征,有计划、有目的组织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如春游活动、文体活动、读书活动、演讲活动、看电视、听广播等等,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写作素材。

2、扩大阅读面,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为作文创作积累素材。

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要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甚至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一些。古人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本是学生学好写作的最好的老师,大量的阅读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扩大阅读要重视向课外扩展,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图书、报刊、杂志,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内容。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和写作,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读书班会或校园文学主题活动,让学生一起交流读书的心得体会,或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才;或通过办墙报、校园文学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有效地指导,让学生养成广泛阅读,秦做记录,喜欢做摘抄笔记,坚持写好日记的良好习惯,为学生作文创作奠定基础。

四、加强指导,让学生掌握一些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技巧。

大多学生作文时的所表现出的共性是“眼前闪烁着事物的形象,笔下却形容不出来。”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必须做到:

第一、把作文教学贯穿整个语文阅读教学的始终。每篇课文都是很好的范作,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提示学生注意作者是怎样开头、怎样搜集和组织材料、怎样谴词造句,怎样结尾的。

第二、认真审题,搞清本篇习作的范围和写作重点,在作文教学中,通常接触到的是记叙文体,所要学的内容又以人物、事件、环境为主。但人物、事件、环境这三者往往是互相揉和在一起的,又各有侧重点。要让学生搞清每篇习作的侧重点。 第

三、帮助学生编制写作提纲。提纲是学生写作的构思过程,需要有一个组织和整理材料的过程,搞清哪些应详写,哪些应略写,哪些先写,哪些后写,这样才有条不紊,条理清楚。

五、积极鼓励学生动笔勤写,启发诱导用好素材,发展学生的写作创造力。

学生积累的写作素材丰富了,就要引导学生用好素材,提高写作水平。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写作训练方法。它能促使学生随时随地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写作技巧也就会逐渐提高起来。还有坚持写读书笔记,一方面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一方面可以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提高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能力。坚持写日记又是有效提高写作能力的捷径,还积极鼓励学生在我校《星光闪闪》校刊上发表文章,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勤写多练,在练中用好素材,同时也会促进学生不断积累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引导学生有求异、求新的思维方式。学生在作文中只要有一点求异思维的思路、语言,教师应该给予分析指点、表扬鼓励,以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要特别重视学生作文中与众不同的观点和独树一帜的见解,这是学生形成主见意识的幼芽,教师应该加以保护和培植。

设立学生自主自能作文。进行作文的自我训练是学生自我建设、独立奋斗、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的感知、操作、观察、分析、探索,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自主学习不仅智力品质得到发展,首创精神也得到了培养。自主作文,通常可以用日记(周记)的形式来完成,学生自主的选题、选材,取各自想写、好写、乐写的内容,各展所长,发挥各自优势,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不仅极具特色,而且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六、认真指导学生学会自己修改作文,提高写作质量。

当学生能够把自己想说的话都写出来以后,还要学会修改,使之更具有表达书面语言的能力,这也是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一种表现。但小学低年级儿童修改作文主要是照抄或重写,真正能修改的并不多,且修改大多是比较轻率的,或听老师讲的,并不是自己很好的考虑的。可见,小学低年级儿童自我修改作文能力还没有发展起来。因此,老师要同时注意培养儿童这种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教师要逐句逐段地与学生一起修改作文的方法,决不能让学生满足于把会说的话写出来就行,这样会影响作文质量的提高。

叶圣陶先生说:“写完一篇东西,念几遍,对修改大有好处”,又说:“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要念,就是把全篇稿子放到口头说说看。也可以不出声念,只在心中默默地说。一路念下去,疏忽的地方自己会发现”。作为叶老那样的大作家,自己的文章尚且不厌其烦地进行修改,对小学生来说,更应该养成严肃认真的对待自己作文的好习惯。

1、自念自改。把写好的文章至少念两遍,边念边改。

2、互念互改。在自念的基础上,找你的同桌,把自己的文章读给他听,然后再修改,满意了,又读给对方听,请对方提出修改意见。

修改作文要“忍痛割爱”,我为他们提供了修改意见:(1)“揪”出多余的字、词、句、段。(2)是否有病句。(3)句子是否完整。(4)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衔接是否紧密。(5)条理是否清楚、层次是否明白。(6)语句是否通顺,有没有用词不当的地方。(7)标点符号是否正确。

3、全班交流。要求说出修改过程和理由。重点引导学生从内容、语句等方面进行修改,正确使用修改符号,提高写作质量。

七、注重作文的评价,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

适当地欣赏学生,多给予学生一些鼓励和肯定。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在初学作文时,学生的水平并不高,小学生年龄小,但他们上进心强,他们非常看重教师对他们的评价,渴望成功、期盼正确评价是学生共同的心理,他们常常把教师的鼓励性评价视为最受鼓舞的精神褒奖。有时一两句鼓励性的话胜过一大堆指指点点。对学生的文章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学生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即使表扬,能让这样的学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因此,教师适当地欣赏学生,肯定学生的成功,能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总之,作文教学在倡导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精神指引下,重在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教学中争取实现学生与环境、教材、学生、教师多向互动的桥梁,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创作灵感的火花激情迸发,愿他们的写作在这宽广无比的创作天地里,自由的发挥,自由的驰骋,自由的翱翔,自由的创造。

第7篇:浅谈小学美术教学的点滴体会

新时期课程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辅助者,以学习者的平等的心态参与到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中去,协同合作,师生互动,因材施教,教学相长。以下是我在课改理念指导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利用自由生动活泼的学习空间使学生自主发展

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有计划地巧妙设疑,置疑,创设问题情景, 为学生创设自由生动活泼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不仅仅是学习者,欣赏者,模仿者,而且与教师共同面对问题情景,解决问题,成为讲授者,表演者,创造者. 美术教学也必须在一种氛围中,一种文化中才可能进行.如果学生由头至尾都不能走进你的思路,那么美术教学就难以继续下去。

我在上《我们的田野》一课时,先是让同学们闭上眼睛聆听一首“我们的田野”歌曲,让学生感受那无边的田野、美丽的土地、蓝色的群山、飞翔的雄鹰等带来得美感。听完后,学生们都争着抢着说出自己的感受:老师我看到了金黄金黄的麦穗了;老师我闻到了花香;老师我看到我的爷爷正在田里干活(因为他的爷爷是在农村)„„这时我在黑板上出示了一幅超大表现田野的背景图,告诉学生我们要把将刚才你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景物和人物都画出来,然后用剪刀剪下粘贴到黑板上的田野中。这时的学生们早已按耐不住自己的愉悦心情急着想把自己的作品第一个贴在前面。毫无疑问,对教师来说,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甚至比渊博的学识更为重要。课堂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课业负担的轻重,决定着学生课外活动时间和空间的拓展。

《画纸转转转》一课中,采用了集体无主题的绘画方式:每组第一位学生在纸上画上自己喜欢的简单图形,到了规定时间后,无论完成与否,把自己的作品传给后一位同学,那到前一位作品的同学观察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法,继续学完成作业;同样在规定时间里,在把作品传给后一位同学,如此循环,直到作业完成。学生对集体完成的形象和突出的色彩感到兴奋和愉悦。采用这种接力游戏不仅给学生创设了自由、活泼的创作空间,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分享了学习成果的快乐,提高了学习效率。

《灵巧的手》一课,在进行手偶游戏时,在学生已按奈不住自己可以创造奇妙的手偶形象的激动心情时,我便让学生上台表演,有的学生做出了各种小动物的形象.如:穿裙子的小女孩,鸵鸟,蜗牛,长颈鹿,大灰狼„„还有的学生积极思维,做出了各种“百花齐放”,真让人赞叹不已,我也及时地参与其中,教师的一句肯定话语,同时让学生们的创造力有了进一步地发挥,有理由相信,在以后的活动中,学生会逐渐学会自己运用创造的策略进行更高水平的创造。

二、利用小学美术教学提高学生创作能力

时代的发展,新的课程观为21世纪的美术教育,在教材内容的选择、拓展和组织形式上提供广泛的空间和新的可能性,因此我在美术教学的表现形式上突出了选择性,使每个学生都能自由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表现方式,都能突出自己的闪光点,都能获得成功。如在《小纸船的梦》的教学中,我把制作立体场景作为重点,因此为使学生对生活中很普遍的、合理存在的遮挡现象有初步的认识,促进学生有意识地注意观察和表现遮挡关系。我在导入上直接切入遮挡现象让学生观察,让学生说出自己直观的感受,老师点出这种现象在美术中叫遮挡关系。启发学生说出身边的遮挡现象。在制作中,我让学生说出可以用几种形式表现主题。学生说出可用绘画、纸工、泥工等形式去表现。学生准备了不同的材料,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表现形式,发挥自己的创作特长。使学生在选择中有了兴趣,在选择中有了自信,在选择中也就有了表现的欲望与冲动。从学生画出的、剪贴出的、泥捏出的合理有遮挡关系的景象,你就会发现学生对生活的创作热情,展示自我的激情,创作美好未来的豪情。因此,开放性、选择性的学习给每一个学生创设了成功的机会和希望。

三、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拓展学生的视野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在教学中我通过电脑网络、收集资料、参观访问等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大量接触美术作品,拓展其艺术视野,吸收时代信息和多元美术的艺术观念,印发学生思维的活跃和思想的深度。

如:《邮票设计》、《贺卡设计》、《重复与组合》这几节设计课,我充分利用电脑网络的优势,使之成为学生美术欣赏、获得视觉资料的得力工具。由于学生占有资料充分,吸收了当代大量的崭新信息,拓展了艺术视野,学生的设计思路开拓、思维活跃,而且学生还能在电脑上进行创作。如在电脑上设计的邮票《奇妙世界》、《奥运会》,利用电脑的特殊功能设计的重复与组合的作品《乡村》、《美丽的白天鹅》等他们设计的作品都呈现出表现内容、手法、形势、风格的丰富与多样的效果。

四、利用小学美术教材渗透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师如何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让你的学生接受到这种情感教育呢?笔者认为,以小学美术教材为载体,多点整合,多层推进,能有效加强情感教育,长足促进学生健康情感的发展。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这给师生的美术教学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同时,也要求广大小学美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使用好原有的课程资源,还必须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并加以有效整合、灵活运用。

如,笔者在《纸风铃》(人教版一上)和《会摇的玩具》(人教版一下)教学中,启发学生思考解决“如何将线穿过纸杯底、不让杯子上下移动”和“怎样让纸圈摇起来”的问题时,请那些通过自主探索、获得成功的学生做“小老师”,让他们拿着自己的“杰作”上台,为大家示范、讲解。由于教师巧妙利用了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生成资源,在使学生体验到了大胆探索、相互学习而取得成功的快乐和自豪的同时,难题也迎刃而解。

同时,教师切实以人为本,采取活化教材、拓展教材、整合教材等多种积极策略,让教材“站起来”、“动起来”、“唱起来”,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美术创作、表现内心情感的兴趣。在教《闪光的烟花》、《美丽的印纹》、《鱼儿游游》、《繁忙的交通》(人教版一上)和《瓢虫的花衣裳》、《有趣的半圆形》、《分蛋糕》、《太空里的植物》、《运动场上》(人教版一下)等内容时,教师能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既作线形的深入,又作点上的泛化,把一课内容分成有共同主题统领的几课时完成,又注重美术与音乐、语文、科学等学科的有机整合。

美术课教学的手法千变万化,我们要树立大美术教育观,立足小学美术课堂,积极向外拓展和延伸,大力开发并有效利用各种美术课程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校外美术活动。这样,课内外相互配合和补充,形成美术教育的合力,以此实现教育的多元化目标,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这里我只是总结了教学中的一些肤浅的体会,愿同行们一起探讨。

第8篇: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陈启华

现代信息技术以开放性、综合性、及时性和高效性等优势进入课堂,打破了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使教育的内容、手段和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教育信息化的实现成为各个学校提升教育科研内涵的重要举措。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强调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我认为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把握以下几点:

1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多动好动,注意力维持的时间短,这成为小学教师颇为头痛的问题,怎样才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上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运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所以对小学生而言,好的听课习惯可以通过训练他对一件事情长久的注意力来培养。教师利用计算机可以呈现丰富的辅助教学环境,面对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经过长期的这种训练,学生们就会自觉养成课堂上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如:我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一课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图形爷爷今天带着他的孩子们到我们的课堂和同学们做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多媒体呈现各种颜色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手拉手向同学们走来,孩子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问题上,“他们叫什么名字啊”,通过对图形的认识,孩子们很愿意帮着他们起名字,不但起名字,还能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这种情境,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问题情境要根据教学内容去设置,有些情境因为常规教学手段不能很好的解决,限制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打破时空的局限,开阔学生的视野,再现真实的场景,展示典型的感知材料,凸显现象的本质属性,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在情境的设计中不能为情境而情境,我曾经听过一节有关计算的练习课,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闯关游戏,从上课伊始的第一关到临近下课的第九关,学生一开始还兴致高涨,到最后一关时,已经索然无味了,回答问题的只有几个同学,大部分同学各干各的事。所以信息技术只是手段是工具,我们应该看到其工具的本质,而不是光看表面。2、培养学生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意识

数学模型是建立在数学一般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数学知识之间的一座重要的桥梁,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指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展开思考,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再综合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这一类问题。如:我在教学《替换的策略》一课时,认识到这节课的的替换策略,包括倍数关系的等量替换和相差关系的等量替换。在教学中通过先让学生画一画的方式,理解三个小杯可以替换为一个大杯,再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观察主题图,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只要抓住把两种量替换成一种量就可以了,学生把直观图形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其实就是把生活中的原型上升为数学模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最后提出的问题更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是不是解决替换这类问题,都可以采用这种画图的模式来解决。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立体图形的认识》一课时,由于以往我多是展示实物,因此,学生对课本中的透视图认知起来存在困难,怎么把原来的现实物体转移到数学本质上来?我在重新设计这节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后向学生展示了带色彩的实物图和线条组成的透视图,既解决了学生认知上的障碍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让师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美

对美的追求是人的本能,美的事物能唤起人们的愉悦。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审美化的教

学,充分揭示数学美,能使学生对蕴涵于数学知识中的美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如:在《角的认识》一课时,学生说出许多生活中的角,我也随机又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角,说明角无处不在,有了角,我们的生活才能多姿多彩。在讲《对称图形》时,也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距离学生较远,不能亲眼所见的生活场景再现的优势,让学生欣赏教师从搜集的大量具有对称现象的美丽图景,如“埃菲尔铁塔”、“法国凯旋门”、“印度泰姬陵”、“北京天安门”、“故宫天坛”等,将新知识深入浅出地隐含于常见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自主发现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引发学生对这种对称现象的探究欲望,体会到数学与自然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社会、观察自然的意识。然后请学生利用计算机制作出各种对称图形,这种审美心理活动能启迪和推动学生数学思维活动,触发智慧的美感,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数学蕴含着丰富的美:有符号、公式和理论概括的简洁美与统一美、图形的对称美、解决问题的奇异美,以及整个数学体系的严谨和谐美与统一美,等等。但是学生未必能感受到这些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把这些美育因素充分挖掘出来,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之美。数学公式是人们运用概念、法则进行推理判断的成果,是数学规律的集中反映,它概括简洁、应用广泛,充分展现了数学美的一种形式、一种意境。

小学数学课堂一定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素质、能力,突出小学生的特点,既要激发起学生对数学课的浓厚兴趣,又要科学正确地传授给学生以知识和能力,信息技术逐步变革着知识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的方式,适时适度使用信息技术,对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率必将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9篇: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双龙镇黄格小学:曾琴

新课改以后,我们的课堂变得更灵活、自由,思维也变得更活跃。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在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还可以使其将课堂中的数学有效的利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计算教学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非常大的比重,需要教师提起一定的重视,既要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又要注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为孩子们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怎样让我们的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积极的学习数学,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这将是我一直研究的问题。下面我就这点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一、目前的现状

传统的教学中,在做数学计算时,我们过多的强调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以至于到最后,计算教学就沦为“题海战术”。新课改革以后,删除了一些比较复杂繁琐的计算题,计算难度大大下降,但是学生计算的错误,却一直是小学教学中存在棘手问题。在教学的这几年中,我发现在对每次的测试卷进行分析时,有关计算的内容所占的比例很大,但是也是学生失分最重的地方。很多时候你会发现孩子们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以至于很多家长甚至教师都认为只是孩子粗心大意、马虎造成的,其实是多方面能力缺失的综合表现,忽视不得。因为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如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需要通过计算来进行;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推导与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在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方面引起高度重视。

二、计算能力薄弱因素 1.学习态度方面

(1)书写潦草,字迹不工整。比如“6”与“0”、“2”与“7”等等,写得无法辨认。

(2)经常会出现漏写、误写、漏看、误看、乱涂乱划等现象,心理不够重视,感知比较粗略。

(2)计算时,口算不熟,计算不准,行为习惯比较差,做题时很多同学桌上没有草稿纸,不论数的大小,能口算的全部口算,有的虽有草算,但写得乱七八糟,有的甚至把草稿打在桌面上或垫板上等,压根从思想上的不重视,态度不端正,必然导致计算上的经常出错。 2.行为习惯方面

(1)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完计算后不检查或敷衍了事,用眼睛扫一眼,不会认真的检验已做计算是否完全正确。 (2)更有些学生依赖思想严重,不愿意自己检查,就期盼到家长代为检验,或等教师批改后,有错再检查订正。到了考试时,检验环节依旧流于形式。

(3)一些学生只图完成任务,不管质量如何,做完就立即交卷。 3.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算理不清,概念不明。

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是形成计算能力的前提。学生面对计算题,要得到计算结果,首先要考虑运用什么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法则和计算公式等。

4.计算练习强度不够,不持久。

学数学不做题不行,只讲不练或讲多练少都不行,要持之以恒地练,否则都会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

三、基本运算方法 对于小学数学来说,要学好数学,首先得打好基础,做好准备工作。那么基础是什么呢?就是计算。计算中最基本的就是加减运算、乘法口诀、找规律解题等等。特别是加减运算、乘法口诀这是以后的计算和运用及解决问题的基础。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深刻理解、灵活运用。对于一些计算,我们可以教与学生简便运算,比如97+54+3+46=?这到连续加的题目,我们可以让学生先去分析题目,找到最简便的方法去做.比如,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变为97+3+54+46=?就会很明显的计算结果了,不仅方便了计算,也节约了时间。

四、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具体措施

(一)多种方式,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一种学生熟悉的、喜欢的环境或氛围来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就是针对一个知识点进行的不同角度的练习。因为对于记忆和思维仍处于幼年阶段的小学生来说,需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不断地练习和提醒,增强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有需要通过不同角度的联系,使学生增强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灵活运用的能力和技巧。对于练习方法来说可以首先进行简单的强化联系,明确重点需要练习的内容,寻找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进行巩固,避免进行大量、繁复的练习。我们可以将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引入数学应用题中,如可以问学生:小明一家4个月一共用了280度电,那么小明家平均每个月用多少度电?通过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锻炼了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以及列式计算的能力,因此比简单的280÷4这种计算题更加有助于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学中,可利用学生好动,好胜的心理,设计一些数学游戏,如:开火车,夺红旗,数学转盘,扑克游戏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理解算理,灵活变通,举一反三

在计算教学中,必须注意算理的剖析,引导学生依据算理,理解算法,掌握算法,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并促进运算技能的形成和提高。比如一年级时,要想学生会做100以内的加减法,就需要学生了解数的组成,不会算或者不能正确计算就说明他对数的组成还没理解透彻,缺乏灵活变通或举一反三的能力。三年级时,在进行360÷6这样的例题教学时,很多学生知道正确答案是60,算法就是先将360看成360,除以6之后再在结果上加上一个0。这种算法固然结果是正确的,但是从算理上来看未必正确,应该让学生明白把360看成36的算法在算理上是不可取的,因为将360看做36,未必就真成了36。而是将360看成是36个10,用每个36除6,得到6个十,6个十就是60。这样在之后的教学中也可以帮助学生对新旧知识有一个很好的结合,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也是对就知识的一种巩固和提高。另外,通过对各种知识的灵活运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归纳理解能力,在以后更深入的学习中可以对计算方法进行适时的优化。

我们还可以通过学具操作理解算理, 比如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当教师计数器演示8+5=?的算式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摆学具8和2凑成10,因此把5分成2和3。得到8+5=13,甚至更多的想法。这样通过操作交流,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抓基础,口算、笔算共同提高 口算是一切计算的基础,只有基本口算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才能使学生过好计算关,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因此,小学计算训练各个阶段都要抓,特别从低年级就要开始训练。抓好2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表内乘除,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等基本功的训练。到了中高段要求学生会熟练掌握,分数与小数和百分数的常见之互化,迅速反应常见各种单位间的进率以及互化,到了高年级,圆周率参与的运算,成为孩子们计算失误的重要地方,此时1到9的计算值的记忆犹为重要,再如1到20的平方,1到9的立方的记忆,训练可采取“短时,少量,多次”的方法。比如让学生专门准备几个计算本,课前都用5分钟的时间进行口算或心算(一般为10个题左右)。每天的家庭作业还包括20个计算题。这样天天坚持,学生的口算能力都达到比较熟练的程度,而且计算的正确率也提高了。在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中,口算具有速度快、容量大、形式活等特点。口算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但我们要注意教学中口算是基础,以笔算为重点,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提高。笔算加减法计算的熟练程度是受口算的熟练程度制约的,而笔算又能促进口算能力的提高。一道多位数加多位数的笔算加法实际上是由一系列基本口算组成的。所以口算能力强笔算的速度就快,正确率就高。反之,掌握了笔算的计算法则并能灵活运用,也有助于口算能力的提高

(四)、运用简便的计算方法,提高运算效率

小学生的潜能是需要老师去引导激发,尤其是在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更是如此。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需要教师既要教会学生解答问题的准确性,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方式。所以,在计算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对学生计算方法的教授,让学生掌握规律性的知识,注重归纳和总结。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简便算法的运用。例如,在乘法运算中,85×11,这样的计算题,很多学生仍按原来的计算方法,运用列竖式和乘法口诀进行繁琐的运算,虽然结果也是正确的,但是在时间和精力上都是一种浪费,而且对学生思维发展形成一定的禁锢。所以可以利用简便算法,例如上例就可以通过将11分解成10加1,然后用85分别去乘,将结果结果相加就可以既快又准确的计算出结果。还可以用简便方法:任何一个两位数乘11,乘积是把两位数两边拉开,中间相加即可。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科学性。

(五)、多种方式组合,锻炼学生思维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其中要做好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注重学生思维的提高和锻炼。这就需要多种方法结合运用。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口算的能力,这样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例如20以内的加减法的口算,常用的一些最大公约数、最小公约数,常用的进率单位互换等等。另一方面注重多种算法的组合,从而提高思维的敏捷性,例如分解法的运用:28×15可以换成28×10+28×5,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也可以做到迅速准确的计算出答案。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思考的动力,以及对算法的深刻理解。另外,还可以利用表象的演示,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归纳的过程,来提高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例如,对于退位减法的教学就可以对学生利用小棒或者投影进行演示,通过让学生对“退一作十”的直观观察,这种表象的认识再假声教师在一旁的深入引导,就会使学生更加清楚的理解这种算法的计算法则,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此外,对于学生直观思维的锻炼和培养则需要运用计算中的估算法,这种方法是适当的将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数学问题引入教学实例中,从而将学生的实际经历和数学知识更加紧密的结合起来,增强其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起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六)、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抓住小节,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细节决定成败,要学生提高计算能力,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比不可少的,所以我们教师一定要从点滴抓起,严格要求学生做到:

①认真听课,认真读题。

做到:一看(看清题中的数字和符号,看一看整个算式由几个部分组成,再看一看有没有某些特殊条件),二想(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是否能用简便算法),三算(认真动笔计算)。 ②认真独立完成作业。

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得到结果。而且要让学生树立“会做的题一定不能错”的思想。

③学生要做到认真、细致、书写工整、格式规范。

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述学生的运算思路,计算方法和步骤,防止错写数字和运算符号。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演算时要用草稿纸的习惯,并书写清楚,方便检查。

④培养学生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

验算习惯的养成能够有效地保证计算的正确率,即使学生具备了比较强的口算和笔算能力也依然要靠验算来确保计算正确。验算有很多种方法,其中,由逆运算来进行检验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检测出计算中的错误。

上一篇:人力资源企业价值下一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