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互动式教学反思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2024-06-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互动式教学反思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共10篇)

浅谈互动式教学反思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篇1

上海市普雄学校 陈慧媛 内容摘要

本文主要阐述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互动技术,展开教学的实践理论认识,并以《爱写诗的小螃蟹》为课例加以具体说明。同时,得出结论:互动技术的合理运用有助于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也有助于教师教学调控,更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

关键词

语文 互动技术 合理运用 激发兴趣 自主发展 正文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语文教学面对的问题

语言文字是人类的交流工具。学习与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小学生进入小学后所学习的最重要的基础性课程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训练培养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他们进一步深入学习,掌握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为今后的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但长期以来,语文一直是学科教学中耗时长、效率低的学科之一。这一问题也使我们从事小学语文的教师感到困惑。特别是进入信息社会,人类生活与工作节奏加快,工作、生活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那么教育如何适应这种变化,在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如何改革,这是我面对的问题。

(二)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课堂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阵地。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在占主体地位的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才能培养出来的。所以,语文教学要充满生命和活力,要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为学生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这样才能使学生由被动地学习变为主动地学习。

新课标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改变教育理念,把教育功能由“选拔”转向“促进发展”,把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由“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而教育技术能体现多媒体特征与交互性特征的白板技术,能开展及时检测与引导调控的互动反馈技术陆续地进入了课堂教学。从而给我们语文教师指出了一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新路,也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生命活力。

(三)应用互动反馈技术的优势

互动反馈技术(IRS)作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媒体,让每个学生都可利用手中的遥控器进行教学参与。互动反馈教学设计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组织课堂互动练习,开展课堂及时检测,进行教学调控等方面,能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多媒体和交互性强的优势。为此我积极投身于互动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实践之中。下面以二年级语文《爱写诗的小螃蟹》一课为例加以具体阐述。

二、研究与实践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对知识的渴求,对事物探索的好奇心理。在兴趣中,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尤其在对待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一)应用“互动技术”,创设生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场戏要有个引人入胜的开头,一堂课也要一开始就扣住学生的心弦,好的开头,能迅速安定学生的情绪,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低年级语文教材有一个很突出的方面:课文生动有趣,体现出它的思想性、知识性、可读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特点。

《爱写诗的小螃蟹》这一教材是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第四册的内容,一篇十分有趣的童话故事,前半部分记叙了由于风、海龟、海浪不喜欢也不愿

谜语八只脚,抬面鼓,两把剪刀鼓前舞,生来横行又霸道,嘴里常把泡沫吐。(打一动物)

1、龙虾

2、螃蟹

3、海龟 2

意读小螃蟹的诗,所以让小螃蟹伤心得流泪了。后半部分记叙了由于白头翁很爱读小螃蟹的诗,所以让小螃蟹激动得流泪了。本文充满童趣,从小动物们的对待小螃蟹的诗的不同态度引起小螃蟹不同的心情中,让学生感受到真诚的欣赏与鼓励会给别人带来莫大的快乐。

因此,我在新授前,根据本篇童话故事的特点,设计了一个激发兴趣型按点,用富有情感的语言和可爱的图画和谐组合,把学生带入谜语情景,学生边看图片,边猜谜语,从而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机会,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学习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为进一步学习课文作好充分准备。

(二)应用“互动技术”,精心设计问题,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认为好的情绪使学生精神振奋,不好的情绪使学生压抑、害怕、恼怒、反感,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由此可见,培养学习兴趣,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应该把握低年级学生的兴趣规律,巧妙、合理地设计教学问题,组织教学环节,使教学具有波澜起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求知欲的增长,让他们轻松愉快地“步入”阅读天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两次哭,小螃蟹的心情一样吗? 在《爱写诗的小螃蟹》一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思维引导型按点:读课文,文中小螃蟹哭了几次?这两次哭,小螃蟹的心情一样吗?学生回答:一样,不一样。此问题设计意图是在还没有细读读课文前让学生选择,也不公布正确答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有目的地学课文,自己去寻找答案,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引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在学完课文后,通过对课文的理解,进行二这两次哭,小螃蟹的心情一样吗?新授前:

1、一样

2、不一样两次反馈:

1、一样

2、不一样100%(33)18%82%(6)(27)

1、一样

2、不一样次反馈,看看学生是否能体会小螃蟹两次“哭” 的不同含义。再重复出示这一按点,这里就成为了课堂评价型按点,经过全文的学习,学生已经都能作出正确选择。及时反馈了这堂课的教学效果,理解了小螃蟹两次“哭”的不同含义:第一次的哭是伤心的哭,第二次哭是开心的哭。

由此可见,同一个按点用在两处,却有不同的作用,前一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后一次让老师及时了解了知识点的教学效果,从而充分体现了“按按按”即时反馈的教学功效。

(三)应用“互动技术”,自主选择作业,加强师生间的互动。

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间的合作是极为重要的。没有合作的教学是难以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或者说是无法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这就要求教师走下讲台,走进学生的心里,全身心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交流,一起活动,一起创设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

选择你感兴趣的作业: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机械、重复的抄抄写写,只会磨损孩子们的锐气。变更作业方式,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再次吸收、理解和感悟,也有利于学生人格和人文素养的形成。在学完《爱写诗的小螃蟹》一课后,我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作业。摘抄描写“风、海龟和海浪”动作的句子。2 收集一些儿童诗。(网站名:)3 编一首儿童诗,写下来。在课后完成,培养孩子们的自主意识。通过孩子们的选择,我及时了解了学生乐于做创造性的作业,特别是由于学了这一课,许多同学都被小螃蟹碶而不舍的精神所感染,也对写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通过“按按按”的选择了解了孩子们喜欢何种类型的作业,今后可以

予以适当调整。

选择你感兴趣的作业:(反馈数据)由此说明,教学是师生全方位的接触过程,既1摘抄描写”风、海龟和海浪的句子。21%(7)

2、收集一些儿童诗。(网站名:)30%(10)

3、编一首儿童诗,写下来。48%(16)有思维互动,也有情感的交流合作,特别是低年级学生,通过互动反馈技术的恰当运用,对于师生间的交流起着强而有力的推动作用。

三、获得的启示

(一)通过研究实践,“互动反馈技术”有助于让学生快乐自主地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课堂中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问题时空,还学生独立选择学习内容与方式的 4

权利,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来认识和判断问题,学会自主学习。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互动技术通过行为参与和诱发兴趣参与,让每个孩子通过“按按按”进行互动参与,提升学习注意力和兴趣。每个孩子不仅有发言的权利,而且真切地品尝到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甜头,在课堂互动练习中,学生人手一个遥控器,他们思维活跃,学习主动,从而使课堂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二)通过研究实践,“互动反馈技术”有利于教师开展有的放矢教学。

教学的有效,需要通过反馈抓动态生成,不断提高。“互动反馈技术”具有及时检测,即时反馈功能。它能快速诊断每个学生起点,或即时检测课堂教学效果或学情,从而提供给教师进行教学调控,尤其是提供给教师在课堂上解决差异的策略实施,对学生动态生成的知识加以评价,这对开展相应的有针对性教学有很大的推动。

(三)通过研究实践,“互动反馈技术”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

在研究与实践过程中,作为教师立足于课堂教学,探索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目标确立、情境设计、知识整合、活动过程设计。首要条件是在分析诊断学生学情基础上,预设一份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教学设计方案,尤其在针对学生学习需求和问题解决的情况下去设计不同教学环节的按点,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总之,实践证明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用互动反馈技术进行互动引导,评测反馈能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活跃了语文课堂,老师们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并及时调控,大大增强了教学针对性,也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第2版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10

2、《教育技术资讯》 北京松博公司 2008.7

浅谈互动式教学反思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篇2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小学语文教学,师生关系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创新教学方法, 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互动式”教学模式开辟了一条新的教学思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 教师必须树立对话观念, 巧妙利用各种对话之间的关系, 体现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特殊性。

一、设置悬念, 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好奇心

长期以来, 我国教育体系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致使不少教师对活跃课堂一无所知。或依然故步自封, 拘泥于以往的应试教育, 进而形成一种灌输式教育, 大部分课堂时间由教师支配;或死板套用活跃课堂方法, 致使教与学脱离, 学生依然被动地接受知识, 教师独自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基于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首先应树立活跃课堂氛围的教学观念, 摒弃传统观点;其次是坚持学生的课堂主人翁地位, 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性;最后通过一些有趣味、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模式, 更好地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思维。只有不断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 才能实现学习成绩质的飞跃。良好的课堂氛围不仅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增添了光彩, 还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

二、与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只有建设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 学生才会接受教育, 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通过与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进行友好的互动,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学习《游园不值》这一首诗时, 学生需要掌握生字和翻译。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如古诗中“应怜屐齿印苍苔”一句, “屐”这个字学生没学过, 在学习这个字的时候, 教师应该与学生共同学习这个字, 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教师可以说:“谁来考一考老师, 这个字怎么写, 老师要是写对了就考考你, 看你会不会。”通过共同学习的方式, 师生能够进行很好的互动, 进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能够全面掌握课堂上学习的知识。

三、用心“聆听”学生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体验”是一个过程, 它从亲历的实践开始, 进而获得认识, 形成情感, 最后产生感悟, 并且逐渐积累成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以此作为今后生命之旅的底蕴。每一篇作品都包含丰富的内涵。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 这都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尊重, 要用心“聆听”, 体现老师对学生的肯定与尊重, 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调动学生表达的热情,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了表达的自由, 学生的灵性才能得以发挥。这样的教学设计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特别是对教师的教学引导和教学机智, 否则将很难实施。

四、亮起体验成功的绿灯

语文是我们的母语, 只要学生有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方法, 生活中时时处处可以学到知识。因此, 整个模式操作中要树立培养情感、掌握方法为先, 传授知识为次的教育观念, 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关心学生的课外阅读。只要学生以已有知识为基点, 在查找、讨论过程中进行学习研究, 那么不管这位学生的学习成果是高还是低, 甚至有没有研究成果, 我们都应该肯定、表扬。在评价时多几把尺子, 多一分宽容, 多一分慷慨。特别对中差生, 采用延时评价的方式, 给他们机会, 允许他们失败, 允许他们重来, 让他们跟过去比, 从中找到自信, 以获得更大的成功。

五、游戏互动,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决定了其性格当中有贪玩、好玩的特性, 尤其对游戏有着较浓的兴趣。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 “学生有了兴趣, 就会用全副精力做事。因此, 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据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游戏与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 给予学生愉快的课堂, 还能够帮助学生高效地学习。和以往被动接受式的教学模式相比较, 游戏强调的不是一味地死记硬背, 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游戏, 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 实现知识和娱乐的双收获。与此同时, 教师创设的课堂游戏应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及学生学习情况。只有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 才能真正实现创新式教学。

六、实践操作, 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也就是说, 儿童多动手操作能够有效促进其智力发展。通过分析人脑的结构我们不难发现, 管手的部位在人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中, 占据着很大的面积。因此, 强化手的运动, 能够有效训练人大脑的很大区域。动手操作是学生智力的源泉, 因此, 坚持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手操作, 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操作兴趣, 高效开发学生的智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通过动手操作建立起来的是表象思维, 即在直观学习中, 能够生动地展现课本内容, 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举例来说, 学生在课外剪报活动中, 收集一些有用的知识、语句, 能够有效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

浅谈互动式教学反思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篇3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互动式教学 课堂氛围

【分类号】G623.2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这些论述为我们语文教学指明了正确导向,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呼唤着教育教学改革。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已无法完成新课标的各项任务。新课程强调的教学过程是个师生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本质是“交往、互动”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教学过程”的明确要求。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师生、生生进行“互动”以激活语文课堂,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师生互动?如何为学生撑起一片自主的天空呢?私以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建互动的小学语文课堂氛围,实现民主教学的宽松空间

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由于信息手段的先进与普及,我们的学生走进课堂时,已不是头脑空空,他们有时在某些方面所知道的东西远比教师知道的多,而他们也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态度、价值评价标准(尽管是不成熟的),因此,他们往往不甘于无批判地接受教师传授的书本上的知识,甚至他们明显地怀疑教师所传授的"真理"。因此,教师再也不要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认为他们是无知者,一言堂的"经师"应该走出现代教育的课堂。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活动应由师生双方共同参与,教与学两类活动在时间上具有共时性,并随时产生交互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积极能动的参与者。教师的职责本不应是知识的搬运工,也不应是文本阅读的霸主。语文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平等、民主、和谐愉悦是语文课堂的标志,没有人被无情打击,更没有人遭受"法庭"式的审判。教师应该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每个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提供良好的氛围,为学生主动参与、敢于质疑提供宽松的环境。所以,教师必须冲破以往的陈旧的思想与观念,使教学民主走进课堂,为教师、学生、文本的广泛、自由的互动创造宽松的空间。

二、创建师生互动的小学语文课堂氛围,实现角色平等共进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过程忽视了教师和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对知识的建构,导致知识和技能的生成性在机械的“传递——接受”中隐退。多年来我们习惯于根据自己设计的思路进行教学,我们怎样教,学生就得怎样学。课堂教学有时变得死气沉沉,教师讲得吐沫横飞,学生却昏昏欲睡。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应只是无条件接受教师或书本的传授,而应是主动选择、主动建构,并将知识纳入到自己的经验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我们必须打破一厢情愿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的活动中来,师生互为补充。一旦教学活动“动起来”了,课堂也必将是生动活泼的。如:我特别注意文本赏析的教学,学生自我品评文本的字词句章,并把自己的欣赏心得讲给同学和教师听,让大家来分享每一个心灵喜怒哀乐。学生多角度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与同学对话,与自己的经验、情感和价值观对话。活跃了课堂气氛,建构了知识,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

三、创建生生互动的小学语文课堂氛围,在集思广益中提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一切教学活动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课堂上的互动要做到人人参与,互动面要尽量广。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表演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激发学习兴趣,可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四、 人机互动,实现在兴趣盎然中作业

网络课堂是基于计算机、多媒体、网络、超文木、超媒体技术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它拓宽了教学内容,提供了多种信息呈现方式,突出了资源共享,实现了友好的人机交互,能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要,给予学习者更大的自卞权。对于“人机互动”这一形式,最有效最值得一提的是“闯关作业”,所谓“闯关作业”就是将有些课文的习题以闯关的形式设置到学习游戏网页上供学生自查学习情况。由于这种作业是以闯关游戏的形式出现,学生特别感兴趣。当学生闯关成功时,电脑会及时对闯关者进行表扬或奖励:或是一句表扬的话,或是学生喜爱的图片,或是一段动听的音乐……当学生闯关遇到困难时,它会鼓励他(她)再试一试;如果连续二次闯不过去,它会提醒和帮助闯关者,让他顺利过关。这种作业,既省了老师批改的时间,又增强了学生做作业的兴趣,还能及时帮助学生补上不懂的内容。若有制作软件的高手参与此种"作业游戏"软件的开发,相信会有很多迷恋凶杀、暴力游戏而不能自拔的孩子因此重新爱上学习。

五、小结

互动式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互动式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讨论,使学生产生语文学习的亲近感,从而高效地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中,以多种多样的互动形式去践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浅谈互动式教学反思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篇4

数学猜想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它是建立在已有的事实经验基础上,运用非逻辑手段而得到的一种假定,是一种合理推理。数学方法理论的倡导者G・波利亚曾说过,在数学领域中,猜想是合理的,是值得尊重的,是负责任的态度。数学猜想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能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能锻炼数学思维。历史上许多重要的数学发现都是经过合理猜想这一非逻辑手段而得到的,例如,著名的“歌德巴赫猜想”、“四色猜想”等。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猜想可以营造学习氛围,激起学生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思维,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自始至终地主动参与数学知识探索的`过程。

1.猜想在新课引入中的运用。

在众多引入新课的方法中,“猜想引入”以它独有的魅力,能很快地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其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从而步入学习的最佳境地。如在“圆面积的计算”教学中,先让学生猜一猜圆面积大约在什么范围呢?如图所示,边观察,边猜想。

提问:这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r2)这个大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4r2)猜一猜圆面积大约在什么范围呢?(圆面积<4r2)。教师问:比4r2 小一点,那到底是多少呢?大家知道吗?现在我们就来探讨解决这个问题。这样通过猜想,使学生初步勾勒出知识的轮廓,从整体上了解所学的内容,启动了学生思维的闸门,使其思维处于亢奋状态。

2.“猜想”在新知学习中的运用。

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加入“猜想”这一催化剂,可以促进学生多角度思维,加快大脑中表象形成的速度,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得出结论。如在圆的周长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学具:若干个大小不一的圆、一根绳子、一把米尺、一个圆规。问“要研究圆的周长,你想提出什么样的方法?”学生经过观察、思索、动手操作,提出猜想:“用绳子量出圆的周长,再量绳子长度行吗?”“把圆直接放在直尺上滚动,量出圆的周长行吗?”“对于这个圆,用绳子量出它的两个直径的长度,试一试能否还围成这个圆。不行,再量出三、四个直径的长度,看可不可以围成这个圆。猜想:圆的周长是不是三、四个直径的长度?”显然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猜

浅谈互动式教学反思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篇5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明显。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性、抽象性、逻辑性强的重要学科,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适效”地应用信息技术,使学生乐学、善学,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达到深度整合,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结合课堂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深层次应用信息技术的几个有效策略。

一、动漫卡通,锦上添花——培养学生的思维动力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学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在教学中适时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和谐愉快的求知情境,可以激发学生乐学、爱学数学的内驱力,从而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认识钟表”一课的教学中,一位教师制作的课件,创意独特,设计了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几个表情丰富、夸张传神、风趣幽默的动态人物,使教材活了起来,并将数学思想融入其中,使课堂充满人性、智慧与生机,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新课导入时,“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去一个好玩的地方(出示多媒体课件:森林运动会,小动物热闹的场面)大家瞧,森林里的小动物们欢聚在一起,正准备举行一场热闹的运动会,他们邀请我们一起参加,你们想去吗?”在学生异口同声说出愿意时出难题,“森林离这里很远,我们要一起乘车去,但要在早晨这个时间(贴7时的钟间模型)出发,当钟面上的指针刚刚指到这(贴6时的钟面模型)有个小朋友就来到了集合的地方,却发现我们班的同学一个也没到,孩子们,这是为什么?(噢,来早了)还有一个同学是这个时间来的(贴8时的钟间模型)他也是一个人都没看见,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他是来晚了)看来,我们要做遵守时间的好孩子,要想顺利地乘车去大森林,就得先正确认识时间,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钟表,和钟表兄弟交朋友。”这一情境的创设,是激发学生思维动力的催化剂,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好奇心与积极参与的兴趣,更激起了学生急于求知的欲望。

又如:我在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中,我开始教学时首先利用课件演示一个故事:“蜜蜂和蝴蝶比较东西的多少?”把着两种动物的争吵过程演示出来,顿时学生就融于情境中,都显得很着急,这样就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理解到如何去进行比较两数的关系。

二、游戏互动,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游戏、玩乐,是儿童的天性。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既有助于学生体力、智力、交际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一年级数学示范课《分苹果》上,教师展示课件给出儿歌:你拍一,我拍一,一九一九好朋友;你拍二,我拍二,二八二八手拉手;你拍三,我拍三,三七三七好伙伴;你拍四,我拍四,四**六一起走;你拍五,我拍五,五五伸出一双手。学生两人一组,边拍手边读儿歌:学生们在感性直观、轻松自如的游戏中,感知了10的组成,其乐融融。这样,把游戏与知识融为一体,操作起来简单方便,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乐趣与积极性。

又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的教学中,我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了一个由多种图形组成的卡通人物灌篮高手,由灌篮高手提出问题并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看,我是由哪些图形构成的呢?”哪个部位是长方形?哪个部位是正方形?它们各有哪些特点呢?这样运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像等丰富的媒体表现功能,创设数学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甚至把知识的学习融入到新颖别致的娱乐形式之中,发挥寓教于乐的学习优势,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三、设疑问难,雪中送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二年级数学公开课《可能性》一开始,教师先请学生们观看《阿凡提的故事》电影片段:阿凡提给财主家做工,发工钱时财主刁难他:如果你把这袋金币抛向空中,落地后全都是正面朝上,那么这袋金币就归你所有,否则,你就得赔我一袋金币。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大家说说看,阿凡提能得到这袋金币吗?”课堂一下炸开了锅,众说纷纭:有的说阿凡提不可能赢,因为金币太多;有的说阿凡提不一定能赢,要看运气;有的说阿凡提一定能赢,因为阿凡提很聪明,一定能想出办法;也有的说阿凡提不能接受这个挑战,因为比赛不公正„„教师由此归纳出“不可能”、“可能(不一定)”、“一定”几种可能的结果,导出课题,并再次提出问题,设下悬念:“教师要看看通过下面的学习,你们谁能帮阿凡提出主意,赢得这袋金币呢?”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营造丰富生动的问题情境,在关键处展示课件,设疑释疑,犹如雪中送炭,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更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又如:教学《认识左右》时,一开始就展示一段动画: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走到一交叉路口,不知如何走。这时,唐僧叫孙悟空与猪八戒去问路,孙悟空上前问路,行人告诉他向“右”走;而猪八戒往回走时问路,行人告诉他向“左”走。两人回来时,孙悟空向唐僧说“右” 走,猪八戒向唐僧说“左” 走,两人为“应走哪一边才对?”展开激烈的争论。这时,教师问学生:他们俩谁说的对呢?同学们能用什么知识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呢?就这样,整个课堂顿时活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有意注意。同时,在授课过程中,还继续用多段动画作引导,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师引导着,教学紧凑,过渡自然。

四、形神兼备,画龙点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数学知识本身比较抽象,教师可以利用电教媒体生动直观、图文声并茂的优势,来多层次、多角度的展现教学内容,把静止不变的图形符号转化为不断运动的活动场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完整的表象,从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一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显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即利用计算机课件鲜艳的色彩、旋转的画面,直观形象地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旋转、平移等一系列动感的画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通过图画生动逼真地显示出图形的拼剪、旋转、平移的过程,同时配以动听的声音,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观察,又有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这里无需教师用较多的语言来表述,学生就自然悟出了三角形面积公式中“除以2”的道理,顺利地实现了知识的转化、迁移,强化了新知,突破了难点。

又如:《圆的认识》一课中有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形的?车轴应装在哪里?如果车轮做成长方形或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教师如果只进行讲解就很难解决这些问题。因为现实生活中,学生无法看到可以这么比较的物体,没有感性认识,没有直接的生活经验。而用电教媒体设计的课件却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个问题。课件演示:装着长方形(正方形)车轮的汽车在跳跃着前进;装着椭圆形车轮的汽车忽高忽低的前进着;车轴没有装在圆心的汽车歪歪斜斜地行驶着„„学生在笑声中最直接的感受到了车轮是圆的、车轴应装在车轮圆心的道理。

浅谈音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篇6

摘要:美妙的音乐能带给人美的享受,能为学习和工作创设美好的环境。很好的利用音乐,烘托气氛,能使美术课在良好的氛围中进行,能和美术活动相互映衬,发挥相得益彰的作用。音美结合不仅能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还能酝酿情绪,培养丰富的情感;又能引发想象,培养想象力与创造力;并且音美结合,能鼓励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感受力

关键词:音美结合 创设情境 培养情感 想象力 创造力 观察力 感受力

看了这个题目,你也许会问:“音乐是音乐课的事。美术是美术课的事。二者怎么能混为一谈呢?”其实美术和音乐是一对孪生姐妹,时刻相伴相依,都是把美撒向人间,为人类精神营造一片美丽的天空。音乐的美来自听觉;美术的美来自视觉。他们同时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涂抹亮光。莎士比亚说:“美,是从生命内容射出的光芒,‘美’若一死,宇宙也就再一度混乱混沌。”

在美术课上,教师完全可以用动人的音乐去陶冶孩子们的心灵,去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去启迪他们美好的思想,为孩子们架起幻想的天梯,给整个教育过程增色添彩。在音乐的陶冶下,无论是感受意境还是幻想画面,学生都能开动脑筋积极创作,并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美术课堂活泼而有趣。

在新课改的前提下,我们把音乐引入到美术的课堂教学中来,充分体现音乐和美术在审美教育中的不同,把音乐的美与美术的美融合一体,使新课程的内容更充实。那么,将音乐与美术有机融合对美术课堂有着什么样的实际意义呢?

一、音美结合,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莎士比亚曾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在美术课堂上,为了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老师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创设情景。引进音乐,无疑是一种较好的选择。通过聆听音乐让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从而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比如在教学的导入部分,采取创设情境的方法,运用音乐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视听结合,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清晰明确,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另外,在课堂上配以合适的音乐,可以创设出具体、真实的环境氛围,显现和谐、鲜明的形象,促使学生的感、知觉发展,并通过直观感受诱发他们创造性的想象,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很快地进入学习的角色。在学生作业时配合以合适的背静音乐,能使学生创作出精美超水平的作品。如上《迷彩服》这一课。刚上课我先请学生欣赏关于动物的flash歌曲,随着歌声的播放。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在学生作业时播放了《高山流水》,那是一首琵琶独奏曲。优美抒情的音乐,创设了理想的气氛,为学生的发展性学习提供宽松的环境。从而同学们在悠扬的乐声中专心地、快乐地完成了作业。

二、音美结合,酝酿情绪,培养丰富的情感

情感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以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情感的作用:“感情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寓教于乐、生动形象、感人的优势”。因此,在美术课堂中融入富有感情色彩的音乐,极大地丰富着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在视觉和听觉上得到双重的情感感受,引导他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在自己创造的作品中亲身体验与感受其形式美、内容美,创造美。如《甜蜜的梦》。

三、音美结合,引发想象,培养想象力与创造力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在想象中引起心灵的振动,产生艺术的共鸣。

而孩子们喜欢幻想,因为他们的生活本身就充满幻想。所以美术需要学生的幻想,绘画课中让孩子们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他们的内心世界,手工课上让他们把手中奇形怪状的瓜果变成调皮的小老鼠、羞涩的小女孩„„学生的想象力的飞翔是无止境、无穷尽的。音乐正是激发这种想象力的源泉。例如在教学《感受声音》的时候,有选择性地播放一些音乐,用音乐的和谐美和韵律美去感染学生。音乐的曲调诙谐,幽默又欢快,让学生根据旋律来想象出画面内容。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创作情绪一下子提高了,随着节奏的变化,学生这儿一笔,那里一划,作画时创意大胆、自然、简练,各种各样的形象造型一下子展现在眼前,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能力发展了,兴趣也提高了。

四、音美结合,鼓励参与,培养观察力与感受力

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让他们有观察美的能力,并通过这种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得到提高。在学生绘画教学中创设情境,使学生在丰富生动的情境中认真观察,深切感受。如《我的同学》在讲人物动态的画法时,学生对人体比例就很难把握,这时光靠老师讲,学生很难理解。在教室里,老师可通过音乐中舞蹈的表演,或播放录音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舞曲声中,跟着老师一边唱,一边跳,一边去观察。当学生置身于美妙的舞蹈旋律之中时,便可组织他们进行写生,创作。你就会在学生的画中看到各种线条,形体组成的人物舞姿优美,充满了儿童的创意。这样的教学学生将感到轻松、愉悦,又达到理解人物不同动态时身体各部位变化的目的,容易使学生接受,方便了教学。

音乐,还可以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力。比如画《千变万化的帽子》,我先播放《小黄帽》,古人云:“缘耳而知声,缘目而知形。”让学生在歌声中感受帽子并说出生活中有的一些帽子,这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来了,注意力也集中了,听了音乐后纷纷举手发言,讲述了自己感受和了解的帽子气氛非常热烈。有了初步的感受之后再进行绘画练习,学生就不会感到没东西画了。这样既解决教学上的难点,又使课堂生动有趣。

浅谈互动式教学反思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篇7

一、提升小学生英语语言水平, 促进互动教学

小学生处于英语学习的启蒙阶段, 它们头脑中的英语语言词汇量十分有限, 能够用英语描述与表达的内容也十分单一。因此, 要促进小学英语课堂中的互动教学, 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精心选择教学语言。用小学生能够听懂的语言组织教学, 是小学英语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前提。小学生的语言知识量有限, 如果教师用过难的语言教学, 小学生会有一种听天书的感觉, 一节课下来, 什么收获也没有。听不懂教师的语言, 学生就无法针对教师的语言做出正确的反应。在教学中, 小学英语教师最好利用祈使句与短句实施教学, 甚至可以利用单个的单词, 多用面部表情与肢体动作, 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比如, 在讲解“dog, cat, tiger, lion, monkey”等与动物相关的单词时, 教师可以用“This is a dog, This is a cat”等简单句去介绍单词。如果发现小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 教师可以一边做动作模仿, 一边说出单个单词。像“monkey”一词, 教师可以做出孙悟空的动作, 说出“monkey”这一单词, 小学生会自然而然地与教师互动, 跟随教师说出单词, 甚至做出相应的动作。充分利用简单的语言与肢体语言帮助小学生理解与消化新的英语知识, 有利于小学英语课堂中的互动。

二、开发创新互动活动类型, 促进互动教学

当代小学英语教学的标准与传统小学英语教学标准不同, 教师不仅要将课本中的英语知识传授给小学生, 还要重视小学生的个人情感体验以及学习兴趣的满足。从小学生的生活经历与兴趣出发设计课堂互动活动, 突出教学内容与方式的真实性, 才能让互动教学更容易为小学生所接受。单一的互动形式, 会让小学生产生英语学习枯燥感, 不愿意参与到互动活动中。因此, 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创新, 针对不同教学内容, 创新师生互动的形式。

比如, 教师可以将课堂互动与游戏结合在一起。师生共同参与到游戏活动中, 是互动的一种形式, 也是小学生最愿意接受的互动形式。从教学内容出发设计小学生喜爱的游戏活动, 以游戏伙伴的方式与小学生互动, 能够提高师生互动的平等性, 也能让课堂氛围更加和谐。像在讲解疑问句时, 教师可以设计“小记者采访”游戏, 给每位小学生下发一张具有不同问题的采访表, 每张表上有五个问题, 学生需要采访五个不同的人, 包括教师。在课堂中组织小学生离开座位, 到人群中去寻找采访者, 并以正确的方式记录答案。不同于传统教学活动的互动形式, 这样的活动形式很容易调动起小学生的参与热情, 促进小学生成为互动的主体, 体会到课堂互动的乐趣。

三、有效利用教学辅助用具, 促进互动教学

教学辅助用具的使用, 对于小学英语课堂中的互动活动开展质量有直接影响。调用一切有利于教学效益提升的教学辅助用具, 对于小学英语课堂元素的丰富与互动形式的丰富有积极意义。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 利用多媒体设备实施教学已经是寻常之事。多媒体设备具有交互性, 利用多媒体设备实施小学英语课堂中的互动教学, 会让互动的情境更加真实, 也能促进小学生英语学习体验感的加强。

利用多媒体设备组织学生进行口语练习, 积极互动, 能够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让小学生掌握语言应用的时机与技巧。像在讲解打招呼用语, “What’s your name? Nice to meet you! How do you do?”等句型时,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段打招呼的动画视频, 让学生选择其中的角色进行扮演, 在多媒体创设的真实互动环境中进行交流。在情境中, 学生能够更加自然地用英语去表达, 也能够在未来的生活中准确抓住应用英语语言的机会。这样的互动活动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也有利于英语课堂魅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 互动是课堂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互动教学则是相对高效的一种教学模式。将互动教学与小学英语教学结合在一起, 在英语课堂中给小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 促进小学生应用英语, 有利于课堂目标的快速实现。在互动中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有利于英语教学特色的突显。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普遍实施, 互动教学理念得到了更多教育工作者的认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落实互动教学法, 加强小学生的英语学习体验, 促进小学生融入到课堂活动中, 积极去创造, 能够推动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重视小学生的主体地位, 促进课堂中的师生互动, 会让小学英语课堂更有效益。本文以互动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为主题, 展开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互动教学,小学英语,师生和谐

参考文献

[1]王彩云.学教互动学思结合小学英语教学案例[A].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14年教学案例[C].2015:13.

[2]黄婷婷.小学英语互动式教学的行动研究[D].云南大学, 2015.

[3]段凌峰.小学英语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7.

浅谈互动式教学反思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篇8

【关键词】互动式学习;写作教学

写作教学中的互动式学习是学生从多个角度,采取多种形式以学生发展为本,利用多种资源进行的,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双边”教学活动。互动式学习在写作教学中的实践运用,强调更多的是“学”,且是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下有效地学,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在互动学习中逐渐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积累、质疑、交流、反思和感悟中获取写作真知。既积累了写作素材,又体会到一定的写作技巧,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写作素养。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写作教学存在许多问题。写作教学与阅读积累脱节是存在的问题之一。阅读是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但是多数教师不注重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在课堂上也只重视对课文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等方面的分析,对课文的写作过程、写作技法的体悟却不予重视。以致于文本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严重脱节。其次,写作教学和学生生活实际脱节则是存在的另一问题。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的写作教学常常与生活脱节,作文不能真实地反映生活,生活也不能化为作文题材,学生既没有丰富的词汇,又不熟悉多样的题材,作文时文思枯竭,硬挤强凑,自然文不成篇。另外,写作教学的随意性也是存在的问题之一。写作教学费力却收效不大的现实局面让众多急功近利的教师对此缺乏应有的热情,因而写作教学就存在随意性,这自然也影响学生的写作热情。由于随意,就无计划,往往想到哪就是哪,根本没考虑是否符合学生实际。其结果,学生望题生厌,望题生畏,哪里还有写作的兴趣?接下来的作文指导则是简单化、庸俗化、套式化,引而不发,疏而不通,越指导,学生的写作越僵化,长此以往,将学生的一点点灵气全磨灭了。再说批改:虽精批细改,却劳而无功,大多数学生根本不关心评语,只看一眼分数便罢。讲评更是随便,无针对性,药到病不除。尽管学生作文写了不少,但写作水平提高却不快。

互动式学习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一改传统的以教师的教为主的写作教学模式,把写作教学的重心放在学生的互动学习上,还原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积极性。不仅强调在知识学习、情绪感染和能力提升方面的互动,还强调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上的互动。学生的互动由课堂延伸到课外,以达成课内外互动的有效统一。它是在共同对话平等对话基础上进行的多元多向互动活动过程,充分挖掘互动因素。教师制定了一些激励机制,鼓励大胆发表异议的的学生,对讥笑别人错误的学生进行引导,让每个学生都敢于暴露自己的真实学习思维,表达自己真切的情感,以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同时,教师还捕捉有效信息,调整教学程序。在课堂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认知冲突,或典型的疑问,教师要及时地捕捉那些细微之处的有效信息,加以充实和重组整合,引发出一场有意义的争论,把教学互动推向高潮。当然,互动不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师要拓宽互动渠道,使写作教学向纵深方向不断发展,将互动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多方的互动中学到真知,培养能力。

写作素材积累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书刊杂志、媒体和生活环境(自然、家庭与社会)等的和谐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在互动中进行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教师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在师生、生生、师生与家庭、社区等的互动中充分地阅读、讨论、理解学习材料,让学生在读于观察中感知,在读与观察中感悟,在读与观察中接受情感熏陶,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作到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问有所获,从而获得更多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空间和主动权,并鼓励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主动探究的实践过程中掌握新知,培养创新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善于收集和积累在以上过程中有价值的经验信息,在适当的时候与大家分享。

课堂写作实践的互动——学生与媒体、书刊和情境间等的和谐互动。学生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要在这里得以充分体现。 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学生结合平时习得的方法,在自主互动的氛围中去获得信息,并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巩固和扩大知识,并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从而完成自己的习作。

课堂写作交流互动——学生与老师、学生、媒体等的和谐互动。写作完成之后,就是讲评。把这个任务也交给学生在互动中完成。在交流时,面对学生的疑问,不过早解释,而是组织学生在互动合作中解决。相互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思维互补、开阔思路、各抒已见,使获得的信息更全面、结论更准确。关键是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让学生在争辩中碰撞出智慧火花,在质疑解惑中明晰努力方向。教师则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只在关键处加以指点或导拨,强化学生的合作互动的能力,从而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浅谈互动式教学反思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篇9

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他们身体素质的发展是国家一项重要的任务。作为培养学生们的教师因此肩负着重要的责任,来采取最恰当的教学方式培养最具实力的学生。而如今小学体育教育却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积极性不高、课堂乏味、教师不尽职责、教学理念的陈腐„„所以对于这样的问题,首先除了教师的职业操守外,更重要的是课堂质量的提高,从而对学生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有着极大的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采取情景教学法,更加生动形象地用情景去表达课堂主题,加深学生们的印象,激发他们对体育课的期待和憧憬。并且在情景教学法中,结合学生的特点,把课堂主导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展示自己与体育有关的优势。

一、角色扮演,快乐学习

一个生动的课堂必定是每个学生都喜欢的,所以体育课中融入角色扮演的方式,便能很大程度提高课堂质量。例如在练习“双脚跳”时,教师可以将学生扮演成一只只小动物,为他们准备好相应小动物的头饰,佩戴在头上。同时,在体育场内可以摆设各式各样的设备,告诉学生哪些设备是树木、小河、草地„„仿佛整个环境实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中,而同学们则是一只只小动物。一切准备好后,教室要求“小动物们”只能使用双脚跳的方式来躲避“狮子”、“狼”等大型动物的追赶。这样的模式不仅让学生们为自己成为小动物而提起兴趣,也为“双脚跳”的练习找到合适的方法。学生们在蹦跳中锻炼体能,也快乐地享受在“大森里”的情景之中。

又比如学生们训练“撑单杠”时,学生们被要求双手撑在一根单杠上持续一定的时间。针对这样的要求,教师也可以采取情景教学让学生更乐意地参与其中。首先教师告诉学生单杠是他们唯一的生存工具,因为他们此时生存在一片汪洋大海的救生杆上,他们在单杠上坚持的时间越长,生存的机率越久,看谁能够坚持最久。这种情景的目的,也将学生的兴趣点大幅度地提高,同时也在同学们的热情之中完成了“撑单杆”的教学任务。

二、源于实际,动静结合

在设置情景时,情景的内容也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来选择,更要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在学生排练大型集体啦啦操时,需要站成相应的队形,便于肢体地伸展。而小学生在站队形时反应并不敏捷,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的位置,以及前后左右的学生是谁。学生常常在排练中导致混乱不堪的情况。教师在这样的情景中,需要采用一些显眼或者颜色亮丽的旗子来作为队伍的标示。例如站成四个纵条时,教师选取红、黄、蓝、绿旗摆放到一定的位置,要求每一条第一个学生在跑队形时对准相应的颜色,保证四纵条是笔直的竖条,形成队形的美观。经过反复的练习,学生们能够熟悉自己所走的队形路线,也能够记得前后左右的同学是谁,整个队形的美感也越来越明显。教师通过“贴标志”的情景,让学生快速熟悉周围的人和自己的路线,打打提高了排练效率,改变了之前混乱不堪的局面。用静物来给移动着的学生提示,是一个成功的练习方式。

针对小学生智力发育的阶段、对周围认识能力有限的实际情况,教师巧妙地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弥补小学生不足之处,这也是一种情景教学,通过设立情景来弥补缺憾从而到达更完美的效果。

三、打造想象力的课堂

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充满着好奇心,对新奇的东西产生着不停的疑问。对于小学生们的这种特征,教师可以结合更多的体育项目,将其一起融合到一个情景之中。例如教师把四季作为课堂的主题,要求学生们通过模仿教师所说的东西来用肢体表现出来。老师说道:“春天到了,柳枝随着风摆动”,同学们可以用手臂做出缓慢伸展的动作,手指也轻轻浮动代表着枝条在空中飘舞;老师说:“夏天到了,小青蛙们蹦蹦跳跳可高兴了”,同学们则会做出蛙跳的动作,模仿青蛙的特点;老师说:“秋天到了,花儿开颜了,果实都成熟了”,同学们用手腕做出花瓣的造型;老师说:“冬天到了,动物们都冬眠了”,同学们这时候可以模仿蛇蜷缩着身子,学小猫伸着懒腰„„四个季节的特点充分被学生用肢体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由于小学生善于形象思维,他们对自己见到的食物会不禁浮想联翩,甚至会根据自己的想象手舞足蹈,教师在把握好学生这一点后合理地创造出情景,把思维和动作合为一体,在无限的想象中进行着各种四肢训练,把只能和体能完美的相融。

教师在平时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不妨与学生多进行心理上的交流,与他们站在一个高度来看待问题,成为他们的朋友,了解他们的想法。这样在教学活动中,才能更加懂得学生们的心思,从而也更加轻松地进行情景式的创编,创造出更高质量的教学课堂。

将情景教学加入到体育课堂,以生动形象地场景表述以及教师的言语、表演,不仅调动了整个学习氛围,也营造了一个和谐轻松的教学环境,对后期的体育课程教学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小学体育教育中,情景式的教学模式也更具有创造性、实践性,这点也符合了现代化教育方针。学生们在情景式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也能够更加集中注意力地去关注体育技能,在兴趣的指导下,学生们才更能接受快、运用快,身心素质发展才能越来越提高。而教师在教学中也更能了解学生,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课堂效率,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浅谈互动式教学反思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篇10

摘要:

在小学数学作业中,学生的错误很多,有的还会一错再错?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实践,笔者在教学中引入错题本是一个不错的方法。错题本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指导学生学会归纳分析、梳理,抓住问题的关键,条理化、系统化地解决问题;而且能帮助学生解决零散、疏漏等问题。它也能帮助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从中发现教学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本文就错题本重点阐述以下内容:一.错题本是教师反思的依据;二.错题本利于教师进行因材施教;三.错题本是学生个别化学习的材料。关键词:错题本 教学行为 反思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的目标总是希望每个学生都能百分之一百的学好,但事实并非如此,仍然有一部分学生不能掌握。作为教师,我们最重要的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哪个环节出了问题?笔者在教学中运用了错题本,深切感受到错题本的好处。它既是学生积累学习经验和学习资料的宝库,又是教师发现教学问题,改进教学方法,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手段。因此,错题本无疑给师生共同创造了一个有错必究,有错必改的好机会。一. 错题本是教师反思教学的依据

反思教学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研究自己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勇于反思,善于反思,从而解决存在的教学问题,完善我们的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是难免的,通过制作数学“错题本”,让教师明确每个教学内容在教学中缺憾的地方,从而检查自己的教学行为。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错题本这一资源,让“错题”成为“开启智慧的宝贝”。1.精选错题成例题

根据信息的传递与保持规律,教学中的反馈必须留出时间,留足空间,边讲边练,讲练结合,使师生有思考的空间,达到有效调控的目的。因此针对学生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把错题本中的错题当作例题在课堂上讲解,往往事半功倍。如在学分数乘法这个单元时,有这样一题:

有两根同样长的钢管,第一根用去3/10米,第二根用去3/10。哪一根用去的多一些?原来的回答三种情况都有。于是,将这道错题在课堂上重点提了出来。先四人小组讨论,按照观点不同,分为三组,再进行分组讨论,找出最有说服力的方法,进行全班交流。第一种观点的学生说,如果钢管长5/10米,第一根钢管就用去3/10米,第二根就用去15/100米,当然是第一根用的多;第二种观点的学生说,如果钢管的长度为2米,第一根仍用去3/10米,第二根用去6/10米,就是第二根多;第三种观点的学生说,如果钢管长1米,那第一根和第二根都用去3/10米,用去一样多。大家各抒己见,课堂上讨论的很热烈。最终大家的观点得到了统一:刚才这三种情况都可能出现,所以结果应该是无法判断。

通过这道例题的讨论,学生们也最终明白了,每道题都有特点,关键是一定要思考得到位、全面,审题时绝对不能马虎。通过一道错题,把它转化成一道例题,学生的参与性提高了,学习的效果也达到了。2.正误比较效果好

学习论研究表明,组织学习活动的任何一种形式都是由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关系的性质决定的。教学应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统一体,在信息的传递,加工,储存和应用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可以看成是映射的两个方面,失去任何一个方面,反馈就不复存在。所以,在教学中要及时地引导学生利用错误进入积极地思考、探究、倾听与评判状态,让思维“动”起来。如在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 第一步:教师要求:你能想办法求出纸上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怎么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第二步:汇报交流: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后,出现了4种答案:①35平方厘米②28平方厘米③40平方厘米④32平方厘米。这时,没有急于肯定或否定某种方案,而是问“这些结果是怎样求出来的呢?”经过再次思考、对比发现是错误的,就采取① “错误优先”原则,②各抒己见,③对执交锋,④深究错因这四步展开讨论,学生在讨论中思维发生碰撞,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同时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和修正。让学生在错误中尝试,创新。在此基础上,要学生编类似的题目来强化巩固,教学目标就会比较顺利的达成。

3.调整教学有实效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错题本,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对问题要进行分析,制定改进措施,为以后的教学做好预防,慢慢积累成经验,从而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同时,间接反馈也可是帮助教师的教学。间接反馈是指教师从学生听课的表情,姿态,动作或音容笑貌中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可以通过“察言观色”获得反馈,并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比如:

学生表情轻松,说明对内容理解透彻,教师可以按原计划教学;如果学生还在埋头记笔记,就要适当的调慢速度;如果学生双眉紧索,表情木然,说明学生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教师要通过穿插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障碍,以便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进度等等。

实践证明,教师要在课堂中及时抓住问题,因势利导才能有效的掌握学生学习中的失误之处,精当讲评,在薄弱处重锤敲打,学生的学习过程就会塌实而深刻,教师的教学就会丰硕而实在,才可以真正做到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

二. 错题本利于教师进行因材施教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此,在设计作业时,根据错题本,就可以照顾到个体差异,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针对性的作业。同时要确保作业有典型性,启发性和系统性,从而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体现轻负高质。1.作业设计分层次

根据不同的学生,对作业进行了分层,将作业难易程度分为★、★★、★★★、三个层次。思维能力、理解能力都比较强的学生可选择★★★、中等生可选择★★、学有困难的学生可选择★。例如,在二年级下册学完《解决问题》后,便设计了如下的作业:★、小明今年11岁,比爸爸小28岁,爸爸今年几岁?★★、小明今年11岁,比爸爸小28岁,今年爸爸和小明共几岁?★★★、小明今年11岁,爸爸39岁。当小明34时,爸爸几岁?

又如:在教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后,我便设计了如下的作业:★一个长方体纸盒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高是3厘米,做这个纸盒多少平方厘米的纸?它的体积是多少?★★一个长方体纸盒的棱长总和是52厘米,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一个长方体纸盒的底面积是24平方厘米,底面周长是24厘米,它的表面积是108平方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这种作业设计可以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避免作业的单调、枯燥,同时也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要点、积极思考,提高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2.作业设计多样化

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任何一种活动必须促进活动者内部的体验,引起对认识的需要,对创造的需要,对顽强独立工作的需要,也就是引起学习活动的兴趣,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数学学习活动要成为数学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学生的数学学习可以采用操作实验、自主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数学学习呈现出多样化,与此相适应,数学作业形式也不仅仅是解题,也应呈现出多样化。

教师可以采用绘画式作业,如在学完,《轴对称图形》以后,我在美术老师的指导配合下,让学生在美术活动中利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些相关的美丽图案,然后在班级展示台中展览。这样的作业,不仅能巩固知识,而且有激活学生原思维,使他们迸发创新的火花,将枯燥原作业变成了件件艺术品。还可以采用游戏性作业。将所学的知识寓含于游戏中,可以提高学生作业的积极性。

如在学习了“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后,我设计了一道“帮助小兔找门牌号”的游戏性作业,即小兔接到小熊打来的电话,邀请小兔到它家去玩,小熊说,它家门牌号是108号。可小兔到了小熊居住的小区一看,傻了,原来这里的门牌号都是一些乘法算式,你们能帮帮小兔找到小熊家吗?为了改变原有计算题枯燥、乏味的现象,可设计一些如“找门牌号”、“小猴闯关”、“小壁虎找尾巴”、“登上宝座”等带有童趣的游戏性作业,把一道道计算融合在故事情节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运算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学习的兴趣。当然还可以采用数学日记等形式。

总之,教师应从优化作业布置入手,在“精”、“新”、“巧”上下功夫(精:内容精;新:形式新;巧:设计巧),真正使数学作业发挥它应有的效能,使数学作业成为学生业余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把学生从繁重的作业堆中解放出来。

三. 错题本是学生个别化学习的教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捕捉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的情感状况和学习状态,然后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采取艺术性,形象性,鲜明性,趣味性的方法和手段,去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课堂教学的效果。而错题本就是一个良好的反馈信息,它将每个学生各种情况下的错题都按本来面目集中到错题本上,记录着属于学生自己的错误“足迹”,为学生巩固知识有了准确的依据。并从中找到经验和教训,是每一个学生一笔不同的财富。1.错题本作为经典资料

一个错误就是一个盲点,如果对待错误的态度不积极,或者缺乏理想的解决办法,错误就会在任何时候可能发生,而且会重复发生。“错题本”是自身错误的系统总汇,当把错误汇在一起的时候,就会很容易地看出其中的规律。这个规律可以帮助学生找出错点,分析错因,做出对策,总结出预防错误的要点。从而做到知其然,还可以做到知其所以然,真正举一反三,从错题中得到提高。同时它又是一份可贵的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以错题管理为依托,精选适用自己的资料,精选自己有必要多做的练习。在平时指导学生订正分析时,将错误类型相同的归集在一起,找出共因,采取相应的纠错补救方法。一个单元或一块内容结束,指导学生将错题全面分类,一按内容分类,使知识系统化;二按题型分类,化繁为简,集中目标;三按错因分类,可以举一反三,事半功倍。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既减轻了负担,又提高了学习效果。最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的莫过于自己,以及自己的老师,而对自己的情况有一个直观的呈现无疑是错题本,这面镜子能最大限度地显现自己的不足,因而也是选用资料的重要依据之一。2.错题本要经常阅读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在分析错误原因时,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科书,对基本概念,咬文嚼字;对数学公式,弄清来龙去脉。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的遗忘曲线指出,任何材料,熟记过后遗忘都很快开始了,而且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因此我们要控制好信息强化的周期,使需要保持住的信息真正保持住,在错题本建立以后,要充分利用,定期翻看。要求学生对新纠正的错误在第1天,第2天、第5天、第10天、第20天重新阅读,一个单元或一个阶段,系统阅览“错题本”,这样慢慢的隔周,隔月翻看,利于记忆。在翻看的同时,将各种错误的类型分类归纳,从规律中明白自己的问题,分析能力也会逐渐得到提高。这样的学习,在学生头脑中进行了思维重组,对问题就会有重新的认识,慢慢地,看事物也不会只看表面了。3.错题本要相互交流

课堂讨论交流是学生根据教师或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在班级体中互相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的一种教学形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还有利于学生认识的深化,增强参与和合作意识,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上,利用每节课一定的时间,或午管,困管时间,根据不同学生提供的错题本,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对数学本身内含的科学思想体系来积极探索,讨论大家的共同问题,探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几个“怎么办”,力求做到每步计算、推理都有理有据。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反思的学习习惯,同伴间的交流是轻松自在的,更可以更畅所欲言。在交流中可以弄清错在哪些地方,当时是如何思考的,思维的什么地方有问题。根源是什么,是概念不清还是审题不慎,是方法不对还是根本不会……并提出改进措施,明确正确的解题思路及方法,弄懂题目也变得简单起来。在交流中学生可以从别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互相借鉴,互有启发,以此警示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提高练习的准确性。教师在这些讨论时,要舍得给予时间,并发挥一定的主导作用,使讨论更有效,做到收放适度。当讨论冷场时,要及时启发,打开思路;当讨论偏离主题时,要及时引导;当意见有分歧时,要及时组织评议;当讨论激烈而时间不够,而问题又很关键时,可将讨论情况给予小结,提出进一步思考的方向,让组长负责继续讨论,下次汇报结果。这样,学生逐步形成了实事求是、认真勤奋、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也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更为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四.错题本运用的效果评价

评价是反馈的半生物,是反馈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评价的反馈是无效的。反馈的评价应从学生发展,进步的方面出发,应采用纵向评价方式(与学生的过去相比),知识技能上给予矫正,情感上给予鼓励,哪怕是微小的进步。自从运用错题本以后,教师本身的教学行为发生了改变,遇到教学问题反思成为自觉行为,从反思中得到了很多启示,自己的教学经验变得丰富了,教学水平也有一定的提高。学生也更爱上数学课了,也不再害怕错题了,学生之间的学习氛围更好了,有了经常讨论探究的学习习惯,自己的学习问题在轻松的活动中解决,学生的积极性也更高了。同时,在讨论中,学生合作的意识也逐步得到培养,成绩也就有了提高,充分体会到了错题本这一资源的好处。

小学生数学作业常见错例分析研究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常有很多知识点,课堂上讲解的非常详细,并且学生也掌握的十分好,但是在下一步的作业中却显现出了不一样的情况。到底是知识点没有掌握,还是存在别的因素,影响干扰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呢,这需要我们教师引起重视,并进行探索和研究。关键词:数学作业;错例;字迹;审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作业是每天必须完成的,这也是对教学效果和学生所学知识的检验。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的知识点反复强调,也进行了练习,感觉学生掌握的较好。可是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还是会出现种种错误,令老师十分头疼,下面我就以自己所带的一年级数学为例,浅谈下自己对小学低年级数学作业中所经常出现的错误及原因的一些认识:

一、作业中数字,数学符号书写不规范,格式不正确。

这是在学生作业中经常出现的,比如“0”与“6”互相书写不规范;8”写成由两个圆圈上下组合而成的;=”写的长短不一;应用题没有写单位;改错误时格式不规范等。造成这样的错误原因有以下几点:1.在入学前学习不规范。每个孩子入学前在生活中会接触到各种数学知识,比如像数字,如果没有正确的规范的书写指导和练习,在孩子头脑中留下的就是错误的知识,而这种知识在孩子意识中留下的印象却是深刻的。2.做作业时态度不端正。数学作业中简简单单的几个阿拉伯数字也是体现作为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俗话说“字如其人”,在学习中对于学生而言写的每一个字都代表对学习的认真度,更进一步说可以预见以后的学习能力。作为教师在每次批改作业中可能都会发现规律是字迹端正的作业通常都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往往他们的作业正确率极高,让人看了心情愉悦,对于自己的教学更加有信心。在批作业中常常发现有些学生在做计算时抄数字“2”,抄到下一计算步骤时变“3”,这证明什么我想我们都懂。所以我认为要让学生认真写每一个数字是重要的现实问题。

二、在加减法计算时错误较多。

一年级上册要求学生掌握的是20以内的加减法,下册要求掌握的是100以内的加减法。对学生来说难点在于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常见错误:1,用竖式计算时进位加法没有写进到十位上的点,退位减法计算时没有写退位的点,造成十位上计算错误。2.加减法混淆,比如一道加法题,个位上用加法计算,十位上就用减法计算,造成错误。计算是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进行的,出现以上错误的原因除了粗心,马虎之外,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算理没有理解。

三、对长度单位的学习这方面知识缺乏与生活联系,造成错误。

一年级学生学习的长度单位是“厘米”和“米”。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找出什么物体大约长1厘米?什么物体大约长1米?但在常见的“填上合适的单位”这种练习中,学生经常会填错单位。比如“一棵大树高13(cm)”课桌高70(m)”等这样的错误。这说明这部分知识学生自己在生活中缺少运用,没有直观深刻的感受。

四、作业时不认真读题,没有正确理解题意。

一年级的学生刚入学时识字量较小,因此做题时有老师或家长读题,久而久之学生做题时就不愿自己读题。学生在考试时出现错误,问:“为什么会出错?”回答大多是题目没有看清楚或没读题目。虽然这只是考试,但我想一大半作业中出现的错误点也是在做作业时审题不认真造成的,在特意留心看他们做作业并巡问时也得到了证实。认真审题,读懂每道题目的意思再进行解答,这是做题目的基本要求,但却是很多学生粗心的地方,也可能是长久做题目的一种习惯。

针对上面提出的在数学作业中较常见的错误点进行分析,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呢?作为在课堂上教学的我想把自己的想法说说:

1.数学作业的布置完成在课堂进行,最好是在每节新授课后让学生及时地在课堂上完成针对性的作业,然后当场收集课堂作业。长久下去,可以想象学生是如何对待作业,教师还可以在学生做题时巡视作业质量情况,对新授内容进行反馈并及时作出对策。

2.在每次完成作业后教师应在最短的时间里,及时对作业做出评定,利用课堂时间对作业进行讲解。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接受新的知识后,能够在影响鲜明、记忆犹新的情景中,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做出调整和矫正。这样就可以通过每日及时评改作业来达到提高作业的质量及对新知识的掌握。

3.多样的批改符号会让不同的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同样的人性信息。对学生严格要求、积极鼓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大大地提高数学作业的正确率。

总之,要提高学生的作业质量,教师既要在作业这一块邻地上勤勤垦垦的劳作,查究改错,还需一点点智慧的力量。通过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让作业真实的反应教学效果,如实、准确的反映教与学的质量,从而及时调整教与学的活动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希望我的小小想法和心得,能够为其他老师在今后的教学工

浅析小学数学错题成因分析及纠错策略

摘要:本文就小学生数学错题的主要表现与成因进行了分析,并从以下三个方面讨论了数学教学中纠正错误的主要策略: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信心与培养整理错题的习惯,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了其浓厚的求知兴趣和学习热情,以及其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和探索精神。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错因分析;纠错策略

透视小学生的作业与练习,错题随处可见,虽然我们任课教师不厌其烦地纠错,部分学生却对数学产生无奈与厌恶。本文追根溯源,就小学生数学错题的主要表现与成因进行了分析,并从以下三个方面讨论了数学教学中纠正错误的主要策略。

1.学生解题产生错误的主要表现

1.1混淆概念导致的错误概念是抽象的、普遍的想法、观念或充当指明实体、事件或关系的范畴或类的实体。由于概念其抽象与普遍性,使得含义相近的概念容易被混淆,影响学生对事物的判断,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易混淆概念的区分。比如,我们可以通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活动“一定能摸到红球吗?”来让学生把总的频率与概率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知道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是可以用频率的稳定值来表征的,建立统计意义1.2运算规律使用不当导致的错误运算规律需要学生进行记忆,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进行应用,但由于学生不理解运算规律所蕴含的实际含义,导致错误的计算结果。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在应用时,死搬硬套,极易出错。

1.3审题不认真导致的错误在学生中间,经常出现简单题被做错的情况,归根结底就是由于审题不认真造成的。

2.小学生解题产生错误的成因分析

2.1心理方面的原因针对小学生出现的解题错误现象,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这些心理障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对数学缺乏兴趣。由于数学比较抽象,学生学习方法不当,再加之教师教学陈旧,因势利导不够,教师不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使得部分学生对数学没有兴趣。

(2)思维不灵活。现在小学期间的应用问题越来越灵活,需学生从题目内部充分挖掘信息,从而为正确解决问题创造条件。但由于有的学生思维不够灵活,无从下手,导致解题障碍。这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训练来解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容易遗忘所学知识。遗忘导致那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往往出错。

(4)受思维定势影响。思维定势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积极作用促进知识的迁移,消极作用则干扰新知识的学习。例如,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有的学生受整数加减法计算法则的影响,不是将小数点对齐,而是将小数的末位对齐,如计算82+1.8=100,就是受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产生的错算。

(5)个性特征的差异。心理学指出: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有的学生性情沉静、温和,反映敏捷,情感和行为较为稳定;而有的学生则性情急躁、易变,反应迟缓,情感和行为较不稳定。不同的个性造就了不一样的计算表现。前一类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能做到注意集中、思路清晰、认真仔细,能自觉检查并及时纠正计算错误,计算能力比较强。而后一类学生则恰恰相反。

2.2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原因在学生所反映出的解题错误问题中,基础知识与解题技能方面的不足,是错误出现的最主要原因,而这又主要反映在对基础概念了解模糊与自身运算技能欠缺。

2.3数学教学中纠正错误的主要策略

(1)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现在的学习,今后的继续学习显得非常重要。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多的解题错误是由于学生不好的学习习惯造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智力的发展,是防止学生计算错误的重要保证,对于小学生来说,要养成如下良好习惯:①认真计算②认真审题③认真检查。

(2)培养学生自信心。

考试能够暴露出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在考试中,有的学生畏首畏尾、优柔寡断,这不但不能提高解题的正确率,更重要的是浪费了宝贵的答题时间。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心理影响因素,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个性特征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计算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的计算水平都能得到提高。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学会积极的心理暗示,即在计算前先轻轻地对自己说一句“我要静下心来,我要争取一遍就做到最好。”久而久之,学生的急躁情绪便被克服了,取而代之的是冷静与细心。

(3)培养学生整理错题的习惯。

面对学生学习中的错题,要以积极的态度,因势利导,让错题成为引导学生进行再度探究的学习资源,成为教师反思自己教学得失的载体。

我将数学题型划分为两大类:考察基础的知识型题目和考察综合运用的能力型题目。

知识型的题目,除把错误更正,加以明晰,并在今后的复习中注意。还应查找资料或咨询老师,把相关的知识点总结整理在一起。

而能力型的题目则重在总结做题的方法和技巧。如选择题常用的排除法,只要运用得当,可收到相当不错的效果。关键在于熟能生巧。而像写作这一类主观性题目,我给同学们总结为“不选难的,只写对的”。

最后集中的错题,都不应该是偏题、怪题,而应该是新课标所要求的重点考察的、学生又易错、易混淆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防止矫枉过正。

上一篇:浅析人力资源管理与激励原则的运用下一篇:特聘教授聘任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