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改教学的点滴体会

2024-07-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课改教学的点滴体会(推荐15篇)

小学数学课改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1

发表日期:2006年10月17日 作者:左润红 【编辑录入:guidali】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发挥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靠教师激发起来的。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靠教师指导出来的,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是靠教师培养出来的。因此教师只有去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认知规律,才能有针对性地启发各类学生的内在动力。进一步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活动。但是,学生在日复一日的学习过程中,由于他们心理的、生理的、外在环境的各种因素的作用,对学习形成了不完全相同的态度。

分析学生对待数学课的心态,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对数学没有兴趣。这些学生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对数学课缺乏兴趣或渐渐对数学课失去兴趣。他们不喜欢数学课,不去思考和回答问题,学习成绩较差,不但很少或没有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反而觉得是一种负担。他们是学生中的极少数,但应该说是数学教育的重点对象。二是对数学无所谓兴趣。这些学生对数学课没有很大的热情,也没有太大的反感,认为反正是老师来上课,我就听。老师说什么,就做什么,老老实实坐着,一言不发,机械地对待学习。虽然一般也能上好课,但要求不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是对数学有兴趣,但不稳定。这些学生对数学课中的一些有趣情节能感兴趣,但不稳定,学习不刻苦,爱玩不太爱学,兴趣容易减退或转移,遇到困难或挫折往往就容易放弃学习。四是兴趣浓厚而稳定。这些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曾有过多次良好的体验,由此他们越来越喜爱数学课,学习刻苦、主动,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和研究意识,学习方法灵活,效果好。由此看来,一个班的学生对待数学课的心理和态度是不一样的,但是教师又不可能对同一个班的同一节课做出不同的教学设计。这就需要在个性中抓共性,即每个儿童都具有潜在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备课时不仅要考虑如何教知识,还要思考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自觉、主动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之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是(试行)》提出要构建崭新的学习方式,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以这一精神为指导,《数学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其主体能力,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一种自由和民主的氛围,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展现思想和方法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维,表露自己的情感,表明自己的观点,表现自己的欲望,使他们各自的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肤浅的体会。

一、调控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保证,唤起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它促使学生去追求知识的奥秘,使学生在良好的动机驱使下全神贯注积极思考, 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在教学中,老师如能注意一些细节,悉心捕捉学生的每一闪光点,给予及时表扬与鼓励,一个肯定的动作,一个慈祥的眼神,一个满意的笑容,一朵象征性的小红花,同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兴趣,从而以旺盛的求知欲投入到后继的学习中去。布卢姆也曾指出:情感并不一定伴随认识效果自然而然地产生和发展,它需要教育者专门的评价和培养。这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靠老师来培养。数学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⑴要创造和谐、怜悯的课堂气氛。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牲,创设求知情趣,激发学生爱学数学的内驱力。如在导入新课中以设疑提问、创设情境或有趣的故事、游戏等,在练习中竞赛、思辨、判断、展疑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求知欲,激发学生创造潜能。

⑵讲究课堂教学艺术。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门科学,也同样是一门艺术,它是富有情感性、形象性、独创性的特殊艺术。教师要善于将数学教学中的教育性和科学性,用艺术化的形式“传”诸学生的感官,使之入耳、入脑、入心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⑶面向全体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教师要处理好“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关系。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机会,尤其更应“偏爱”学困生。激励、鼓励正是教学艺术的真谛。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要采用激励性的评价。学生得到教师的鼓励,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会更进一步地去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的自尊心得到很好的保护,自信心在良好的氛围中得到不断培养。教师要帮助学困生克服心理障碍,使他们有信心学好,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要了解学生的情绪表现,及时地用手势、眼神、语言等手段交流情感,注意“捕捉”学困生在回答问题中的“合理因素”,发现他们思维的“闪光点”,有计划地设置一些学困生能够回答的问题,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二、树立创新意识,培养探索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他们期望自己获得令人惊喜的成功,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我常对学生说:要勇于大胆地用不同寻常的眼光看问题,善于在别人看不到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并且能提出不同一般的独到见解,一句话――要说别人没说过的话,想别人没想过的问题,这就是创新精神。

三、引导自主学习,促进主动发展

面对新课程标准,我们应该改革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自身角色定位学生的合作者、鼓励者、引导者。要摒弃将现成知识、结论灌输给学生的做法,充分考虑到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设计弹性化的、有一定间域和思维度的课堂问题,让学生自主感悟、比较、体验,教师只是“向导”、“路标”,只起“引路”、“架桥”的作用,只为学生在自学、讨论、答疑中当“顾问”和“参谋”,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最大拓展。

四、加强动手操作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动手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儿童心理学表明:动手实践、操作参与,符合儿童好动的年龄特征,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当学生动手训练时,能使大脑皮质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从而对学生的智力发展起促进作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实践,在实践中思考、探索,进而促进思维的创新与发展。例如:教学除法的意义时,先让学生通过摆学具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在自然的过渡到除法的意义,使学生对除法倍感熟悉和亲切。教学统计时,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调查日用品的、学习用品的价格,统计家庭成员的年龄、收入情况等,并制成统计图加以分析得出结论。很多同学感受到:父母的收入不高,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的花销大,我要珍惜父母的劳动,不乱花钱,不浪费。这样,既锻炼了能力,又受到了教育。

四、注重信息交流,培养合作意识

小学数学课改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2

一、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在快乐中学习,学习更主动,接受知识更快,有笑声的课堂教学,教学效率会更高。在课堂中为了舒缓学生的紧张情绪,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宽松的教学氛围,我有时利用教学内容引发学生的笑声,有时利用教学情境的设置引发学生的笑声,有时利用幽默的语言引发学生的笑声,这时,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参与度更大,愿意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充分发挥出了自身的潜力。对表现出色的学生及时地给予赞扬,会使其他同学受到感染,也积极参与到其中来,这样久而久之,就能带动起班里的全部学生,使他们既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又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从而教学效果会越来越好。

二、引导自主学习,给学生搭建探究知识的平台

每一节课,我都根据学习目标精心设计问题,适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探究答案。如,在上“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一课时,我利用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寻找1平方分米和100平方厘米之间的关系。有的同学利用划分正方形找到了答案,有的同学利用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找到了答案。学生自主探究的精彩表现提醒了我,学生的头脑不再是可以被装满的容器,而是一只等待点燃的火把。只要你给学生一个合适的问题,学生在探寻过程中就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构建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达到教学目的。

三、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发现的成果

在课堂教学中,我适时地组织学生把处于相对分散状态下研究出的初步成果进行交流,并相互评价,使全体学生在相互倾听、交流和评价活动中完善自己的想法,修正自己的观点。如,我在教“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让学生用两个形状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去拼,看能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在交流时,我问他们能拼成什么样的图形,他们有的说拼成了一个长方形,有的说拼成了一个正方形,还有的说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我让每一组选一名代表把他们拼出的图形粘贴在黑板上,并说一说是用怎样的两个三角形拼成的。交流的结果是大家一致认为这三个拼出的图形都是对的。在交流中,学生明白了拼时用的三角形形状不同,拼出来的图形也就不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他们的认识,激发他们的灵感,使他们学会了相互接纳、赞赏和互助。在交流和讨论中,我坚持评价标准的多元性、激励性,关注学生思维的开放与心灵的放飞,让学生真正感受和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幸福和快乐。

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数学教学

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学生在认知方式和思维策略上存在不同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提倡学生用多样化的方法解决问题。对于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引导学生与他人交流,吸取他人的经验,从而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另外,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多给予及时的关照和帮助,课堂上多提问,排座位时采取“一帮一”的方法,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题,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我看到他们的点滴进步,就给予一定的表扬,对于出现的问题,则及时帮助他们分析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我为他们提供有难度的题目,指导他们分析,让他们在数学方面得到不断提高。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3

关键词:激发;兴趣;有效;学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在教学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产生和能力的培养是有效性课堂的前提和结果,学生只要对于一样事物或是一门学科产生了好感,被教师幽默风趣多样化的授课方式吸引了,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这正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一个契机,而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恰当创设生活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的创新意识也会孕育产生。教师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尤其是低年级学龄儿童,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持久性比较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的《第几》这一课时,我创设了“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情境(一边叙述故事,一边贴出图片):唐僧师徒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行走着,八戒口渴了,去找西瓜吃,八戒吃了一块还渴,又吃了一块还渴,直到吃到第五块,才觉得不渴了。他拍拍胖肚皮,满足地说:“嗯,早知道吃到第五块才解渴,那我先吃第五块该多好啊!”同学们,他说得对不对呀?为什么?学生七嘴八舌,纷纷议论:不对!不对!他吃了五块才解渴,要是只吃第五块,它只吃了一块,是不会解渴的。这时,几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举手了。这个教学情境的设计,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初步感知了“第几”和“几个”,把握了教学起点,让学生带着浓浓的兴趣参与学习。

二、教师要少讲解,学生要多参与

一位教育专家曾说过:“要为学生多创设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这五个“多一点”提醒教师一定要为学生留出时间、空间,保证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开展“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想一想”……对于一个问题要多问几个“谁还有不同意见?”“谁还想补充?”等等,尽量让学生张口说、动脑想,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如,教学《第几》这一课时,在拓展部分,我组织了活动:五个学生面向全班同学站成一排,首先学生从左往右报数,知道这一队共有五个人;然后每个队员说出自己是从左往右第几个;再次,由其他学生提出某生站到从左往右第几个的位置;最后,坐在下面的学生自己提出‘请谁下来,我要站到从左往右第几个的位置。学生非常高兴地互换位置,在玩中巩固应用了‘第几和几个的知识内容。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但不感觉到累,反而学习兴趣高涨,教学重难点得到了突破,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真正实现了有效教学。

三、化抽象为直观,增强观察与记忆

由于低年级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弱,有待进一步发展,所以在教学中,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让学生借助具体事物来观察分析,先初步进行感性认识,然后再延伸到理性认识,这样,学生不仅能集中注意力,而且能更好地接受。例如,在教学《第几》这一课时,采用先引导学生观察贴图,初步感知“第几和几个”,再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第几和几个”的区别,最后在活动中应用知识,组织学生五人一队,根据不同的方向说出自己是第几个,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教师积极情感,感染学生情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学习情感,直接制约着学习的有效性。课堂中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有助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长时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他们幼小的心灵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和爱护,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教学效果。学生喜欢某一位老师,就会喜欢他所教的学科,也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那是天性,爱别人的孩子那是高尚。”老师爱全班的孩子,和学生成为像家人一样的关系,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如微笑、点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或反应,教师不应该忽视或者嘲笑,而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教师应尽量与每一位学生进行积极的个人交流,认真倾听和接受每一位学生对教学的想法。要善于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亲自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自己有独立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应注意每一位学生的差异,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尽可能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同时,师生双方情感的沟通和协调、互相信任和合作关系的建立,都能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

五、评价作业多样化,能引导鼓励学生

在评价作业时,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作业的正确情况,用打分的形式告诉学生;二是作业书写的情况,其中包括字体工整、作业面干净、书写规范,用画三个笑脸的形式告诉学生。如果作业书写得特别好,就再奖励一个笑脸。每次作业本发下来时,学生都在看自己有几个笑脸。有的高兴地说自己得了三个,有的自豪地说又奖励了一个,还有的说自己一共得了多少个。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认真书写作业,也在和其他学生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明确写作业应该达到的目标。在数笑脸的过程中,锻炼了一年级学生数数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加法的口算能力。有时在作业本中的一句赞扬的话,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鼓起学习的风帆。

总之,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始终追求的最理想效果。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只有我们不懈地追求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真正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 新疆博乐市第六中学)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点滴体会 篇4

从开始走向教师的岗位,我就从事小学低年级(一年级和二年级)的数学教学。在接受了一系列新课改理念的洗礼并付诸实践之后,我体会到要创设切实符合低年级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理念的更新和行为的跟进。

一、重视有意注意的培养

我是1999年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没有实践经验作支撑,对 “什么样的数学课是一堂好课”缺乏感性的认识,学校里只要有数学教研课我就主动去听,经常去听也就听出一些门道来:低年级学生首先要重视有意注意的培养。

例如低年级数学计算本身没有情节,形式简单,容易造成小学生看题、读题、审题、演算过程中注意力分散,致使把计算式题中的数字、符号抄错,抄上一行串到下一行等等。

在“抄错”这个问题上,我请教一位教低年级的老前辈,就低年级抄错问题上谈谈怎样预防。她谈了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在平时做题时边轻声读,边写。要读出来,当然就得认真看清楚数字了,而由眼睛看到了数字,经过大脑分析后说出,就错不了。如果他能读出来后再写,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抄错数字。

对于一次完成一整页口算题来说,学生经常虎头蛇尾。对于这种情况,也是学生的注意力不可避免的先集中后分散的特点。在实践中,我多次观察过学生口算本上的错误,都是后面比前面多。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我教育学生

应认真、仔细做每—道题;另一方面,我让学生在做口算验算时,从后往前算,这样找出的错题就多,正确率明显提高。我让学生做20道题,有时要把这20题分二到三次做,每次只有6—10题,少而精地练,细水长流地练,而且采取一定的表扬或鼓励措施,学生就会很高兴地去做,努力去完成每一道题,错误会明显减少。

二、营造鲜活、和谐的课堂

课堂是什么?课堂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师生共同成长的平台。师与生要和谐,人与文要和谐,情与理要和谐,思与悟要和谐,知与行要和谐。作为低年级数学老师,我们要走进小孩子那五彩缤纷的情感生活,去体验、欣赏他们心中的数学世界,感受他们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

例如我教学《10以内的减法》时的一个片断:

在课堂上我问学生:“树上有5只鸟,猎人开枪打死了1只,还有几只?”

“还有4只。”有一个学生说道。(其中有2、3个人也附和)“应该是一只也没有了,因为全都吓跑了。”(大多的学生赞同)“还有3只小鸟。”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

“怎么会是3只呢?不对,不对。”其他学生纷纷反对。

“你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还有3只小鸟’吗?”我鼓励着。

“因为5只小鸟是一家人,打死了鸟爸爸,吓走了鸟妈妈,还有3只不会

飞的鸟宝宝。”

当孩子的回答不在你的标准答案内时,作为老师不要急于否定,要轻轻地问声“你是怎么想的呢?”当孩子的做法出乎你的意料时,请悄悄地说句“你为什么这样做?”

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有独到的见解,不仅表扬他勇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提出问题,更要表扬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提问题中感受到更大的收获,才会对提问题有安全感,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越来越会提问题。

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要适当地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纳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评价。比如:“这个想法不错,我们还能补充点什么?”、“很好的主意,但是我们怎么知道的?”。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继续学习。

三、重视计算能力的培养

计算是数学知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要从低年级的学生入手。

我认为重点从以下方面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

1、要熟练的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

低年级作为关键的起始阶段,加、减、乘、除的入门学习,对学生今后的

继续学习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无论是两位数乘除两位还是两位数乘除三位数,或其他更复杂的计算题,它们的基础都是“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这些基础的知识要熟练撑握,做到算的快、算的准,要达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程度。

2、重视错题的分析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刚刚学习的知识比较容易遗忘,学习是一个反复认识和实践的过程,出错总是难免的。例如,退位减,前一位退了1,可计算时忘了减1。同样,做进位加时,又忘了进位。特别是连续进位的加法,连续退位的减法,忘加或漏写的错误较多,这些都与儿童记忆不完整有关系。

我深入分析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计算错误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我借鉴语文教师批改作文的方法——写评语,在学生出错处加上评语,指出错因,是由于马虎大意,还是哪方面的知识掌握得不够好,让学生对正确的知识再次加深认识,得以巩固。“改错”不仅能满足学生明白错误的原因,改正了错误,而且起到预防效果,教育学生对这些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3、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使学生养成认真校对的习惯。要求学生对所抄写下来的题目都进行认真校对,细到数字、符号,做到不错不漏。

使学生养成审题的习惯。要求学生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确定运算顺序,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

使学生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学生书写工整,书写格式要规范。同时,能口算的要口算,不能口算的要认真笔算,强化学生规范打草稿的习惯。列竖式计算时,数位要对齐,数字间要有适当的间隔,进位的数字要写在适当的位置上,退位点不能少。

使学生养成估算和自觉验算的习惯。教给学生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并将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要求,提倡用估算进行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四、加强口算能力的训练

口算是计算的基础,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每天的训练、持之以恒,慢慢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形成熟练的口算技能、技巧,达到正确、迅速、灵活。

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我每学期都要求家长为孩子买一本口算册,我把这本口算册充分的利用起来,在课堂上给孩子计时让孩子们做,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很集中,也会很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口算不仅要计时,更重要的是要给孩子看出对、错,对那些能在规定时间内都做对的孩子给予一定的奖励,引起对口算的重视。另外,口算作业也是家庭作业中必做的一项,平时把这样一项工作坚持下来,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口算速度。

浅谈小学数学课改教学的体会 篇5

小学阶段的学习是人类终身教育的起始站,学习数学不应仅仅是为了获取有限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我们的教学更要注重学生学习自行获取知识的方法。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获得终身受用的可持续学习的发展性学历,即让学生会学习,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由此,“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应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数学教学中,我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求知愿望强烈,数学素质会得到较快的发展。数学教学必须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机械、被动学习转变为创新、主动学习。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体会:

一、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具有几方面的特征,对小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过有 内在的动力支持,学生能从学习内容入手、在教学中坚持两个原则、即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引导,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课堂上教师将方法交给学生,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如编乘法口诀和一些图文应用题的解答等,尽可能尊重学生的理解方法。又如,二年级的乘、除法计算中,都是先出现学生熟悉的,有意义的实际问题的场景,提出数学问题。接着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经验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组织相互间的交流发祥总结算法,然后出现类似的数学问题或通过情境变式,让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解决。谈出自己的观点后,并作出自己的解释。教师再进行点拨。这样,教师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种学习过程,学生充满成就感,有了信心,这一切又激发他们投入到新的学习生活中。

二、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活动探索。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他认为从 五个方面入手,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大脑,让他们敢想;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多做;解放儿童的嘴巴;让他们敢问多问,有了问题的自由,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多学,儿童的空间,得到解放,才能收集丰富的资料,扩大眼界,发挥内在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时间,让他们有空暇时间消化知识,增长知识。如今创新还是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在倡导切实减轻学过重课业负担”的形势下,引导学生参加创新的教学活动,才能做到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五个解放”也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本学期上课改实验教材的探索:

1、活动内容: 活动1,自己编两道自己认为有趣的数学题。准备在课上交流。活 动2,自己利用课余收集数学故事,准备参加讲故事比赛。把故事讲给同学听,在讲故事、听故事过程中,同学们增长知识训练思维,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也锻炼口才。体现数学在我们的身边,活动3,自己到商场购物。

2、教学活动的须知形式。个别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创新活动。它能充分 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小组活动:是创新教育的活动形式,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让他们自愿组成4人小组,有一个民主推荐组长,组织活动开展;集体活动是在老师知道下,全班同学同时参加的活动,它的特点是参加人数多,受影响面广。如购买商品,数学教学故事会等。活动可集体开展。这样的数学创新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自愿参加,具有较大的活动性,富有广泛性和伸缩性,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创造美好的新生活。这不正是我们教育追求的目标吗?

小学数学听课点滴心得体会 篇6

上学期我听了三节青年教师的评优课,真的让我感受颇深,收益匪浅。现就这三节课谈一谈我的点滴体会。

《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开头设计非常新颖,老师用纸折,用剪刀剪出一个五角星,让学生说说怎样的小朋友可以得到五角星,为什么叫五角星,这一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入角,能引起学生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角的概念,让学生能很快从生活中找到角。在学生掌握角的组成,会判断角的基础上,邓老师又让学生用说一说、画一画、做一做、折一折、摆一摆等方法让学生创造角,进一步升华了角的概念。在巩固联系设计上,邓老师也是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最后让学生用三根小棒创造出角,看谁创造的多。这一设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一下子沸腾了。但这节课中,角的画法这一环节,我认为教师教学过快,电脑演示很快过去,学生还没完全反应过来,是否可以一边演示一边画角。

《可能性》这一课让我真是耳目一新,原来数学课也可以上的如此有趣。这节课最大的特点就是学与玩的有机结合,真正让学生做到了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张展能老师通过学生熟悉的扑克牌,设计了翻牌、摸牌、猜牌等环节,自然地引入“可能”、“不可能”、“一定”这三个可能性的概念,让学生在游戏中非常轻松地掌握了概念。最后设计的游戏环节更大大增强了课堂气氛,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兴趣,在游戏结束时,学生都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释为什么取得一等奖的可能性会这样小,学生学以致用。

《年、月、日》这节课是一堂比较扎实的课。这节课我也曾经教过,知道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多,而且比较细,但是经过叶铭恩老师有组织地设计了组内活动和个体活动,通过查一查、数一数、算一算等形式,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掌握所要学习的内容。在教学大、小月时,叶老师更是别出心裁地用口诀记忆法,如: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增加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小学数学课改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7

一、重视情境教学的创设,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好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运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我们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出丰富的辅助教学环境,面对众多的多媒体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只要发展成为认知的兴趣,就会使他们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这样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们就会自觉养成课堂上认真听课的好习惯。如:在《平面图形的认识》的一课教学中,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图形妈妈今天带着他的孩子们到我们的课堂和同学们做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都是什么吗?于是多媒体就呈现出各种颜色的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手拉手向同学们走来,孩子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问题上,“他们都是什么呀”,通过对图形的认知,学生们很愿意帮着他们起名字,不但能起名字,还能说出为什么给他们起这个名字。这种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了孩子们的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好习惯。

二、培养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好习惯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并给学生创造能充分参与的数学活动的机遇,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我们教师就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他们平时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实物开始培养学生,让他们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发现数学、学习数学和实践数学的兴趣。如:我在《观察物体》教学中“镜面对称”的内容时,先让学生们都去照一下镜子,然后在进行小组讨论交流:人在镜子里的特点,镜子内外人的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学生通过活动和交流就能得出结论:照镜子时人的内外、上下、前后不会发生改变,而人的左右位置确发生了对换。这样,学生在实践中发现了数学,并实践了数学,体会到了数学的生活价值。

三、培养学生专心听课的好习惯

在课堂上,教师应尽量把枯燥乏味的知识教学变成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能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让他们上课能专心听课,教师上课时一定要情绪饱满,力求做到语言生动有趣,条理清晰,让课堂引人注目,使每个学生乐意听,善于听。使学生比较容易做到专心倾听老师的语言,为了让学生更能专心听讲,我还常常利用学生善于表现的特点,让他们都来做学生的小老师,对发言的同学作一个评价,如:让他们说一说你认为发言的同学说得好在哪里?哪里还有不足?你能给他什么好的建议等等。往往很多时候,都是由于这一环节的增设,让学生能够做到更专心听讲,并在专心听讲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更快更牢的掌握理解课堂所学的知识,使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也得到更大的提升。

四、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的好习惯

教材是学生获取系统数学知识的主要源泉。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良好的思维习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阅读教材中,通过想象、分析、概括、推理等有规律的思维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学生如果不能具备认真阅读教材的好习惯,就会在多方面体现出其弊端:如做练习题时不会审题,读问题时只读一半,不会分析问题、更不能理解概括题意,导致他们不能正确地、完整地解决他能够完全解决的问题。如:在一次测验中,其中一题目为:请在下面的方格纸中画出一个直角,并标出它的各部分名称。对于后面一个问题有四分之一的同学未能做上,原因就在于他们都没能把题目读完。对于解决问题的题目,大多数同学只读一遍,更有甚者他们只看数字或个别词语就开始做题,也不作深入思考,只是凭着自己的感觉做。如:在解决问题的题目中,看到两个数字相加超过一百就认为肯定不对,一定就用减法做了,因为1-3 册教材只学了100 以内的加减法。又如:在求两数相差的题目时,看到“多”就习惯用加法,看到“少”就习惯用减法。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的好习惯是多么的重要啊。

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常言道:“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必须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使学生乐于思考、善于思考、勤于思考,逐步使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就要根据低年级的学生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主观意识差,在课堂上容易跟随大流,不经过自己的思考,别人说什么,他也跟着说什么的特点。要给学生适时创设思考的情境,在给学生提供思考材料的同时,也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时间,提问学生时,要多方思考,考虑到学生的各种层次。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可以多让优生发言,鼓励他们开动脑筋,使他们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对于容易解决的问题,要把机会多留给一些思维稍微差的弱势群体来回答,及时鼓励他们,只要他们答对或答对一部分,都应及时地给予他们表扬,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激发他们动脑的欲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小学数学课改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186-01

课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是每一位一线教师永恒的追求,很多的老师一直为此努力探索着。但是日常教学中一直有低效课堂甚至是无效课堂的现象。如果学生不想学,或是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的。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教学。结合这二十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应首先更新教学理念,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诱导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同时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还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体现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很多,需要我们不断去研究,去探索。

一、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見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教师及时加以点拔指导。有效的学习过程还可以通过游戏实施。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占优势,尤其是低年级往往表现出学前儿童所具有的那种对游戏的兴趣和足劲要求,他们能一连几小时地玩,却不能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地坐在一个地方。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二、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情境一定要考虑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三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例题教学“生活化”——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

三、探究有效的小组合作

学生在集体的相互作用是很大的,他们的年龄、知识水平、心理特征非常相似的,所以同伴的一些兴趣特征、生活学习的喜好很容易被他们接受或学习,我们要充分利用集体的教育作用,正确引导学生。合理地利用小组合作教学,这正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在几何作图这部分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著的。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引导学生简单回忆、思考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的,顺势提出:圆的面积公式是否也可以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而推导出来呢?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索,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小组成员纷纷开动脑筋,积极参与。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拼出的图形有的近似于平行四边形,有的近似于三角形,还有的近似于长方形或梯形;有的同学还发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就越接近于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其它相类似的图形。这样既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追求有效的动态课堂

动态生成是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教师教学的立足点应更高更远,要能在课堂千变万化的信息中,及时捕捉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开发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使之更接近理想的课堂。课堂教学是一个生成性动态过程,有着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资源。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活动,又要注意学生的发展,及时从课堂教学中捕捉具有数学价值的信息,活用这些教学资源。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动态课堂”,容许学生“出错”、“打岔”,不追求“唯一”。成功,固然好,失败了,也是一种财富。我们要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组织课堂教学,善于抓住课堂上种种“意外”,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发现、选择,使数学课堂精彩纷呈,效果显而易见。

五、运用有效的课堂评价

经济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点滴体会 篇9

【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力求从内容、新课引入、生活中的数学、考核方式等方面生活化,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减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恐惧.【关键词】数学;课程标准;生活化;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根据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经济数学课程标准以服务专业为导向,结合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必需”为原则,以服务为宗旨,以应用为导向,提高作为未来职业人员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怎样处理教材,才能体现数学教学新理念,突出数学的生活化?现将教学中的点滴体会与同行共赏:

一、从教材入手,让数学内容生活化

我校新编的数学教材与以往的教材有很大的区别,它不再以单一的数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主,而是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为蓝本,根据经管专业的需求,选取生活实际作为素材,着眼于小问题,升华出科学性的知识和技能,把学生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大课堂,使得学生融入其中,其乐无穷.如:“假如你毕业时刚满20岁,买了一份2万元的养老保险,如果每年的利率是15%,40年到期后取出本息,你将会收获得多少收益?”

先让学生讨论,而后老师及时介绍:

(1)银行利息的三种算法:单利、复利、连续复利;

(2)会计学中的“现值与终值”;

(3)数学知识中的“函数与极限”.学生在情境中充满激情地完成知识练习,高质、高效地达到教学目标和要求,体味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及数学的专业服务性.二、从新课导入入手,突出数学的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

以应用为导向,提高作为未来职业人员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是我校经济数学的理念.基于此,枯燥而又干涸的语言环境,会禁锢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然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如:讲授“整数规划”时,我采用一段株洲市的公交视频资料导入:

某昼夜服务的公交线路每天各时间区段内所需司机和乘务人员数如下:

若司机和乘务人员分别在各时间区段一开始时上班,并连续工作八小时,你作为公交站的人事主管,该公交线路至少配备多少名司机和乘务人员?

这样,学生的情绪很快就被调动起来,适时地介绍数学建模的步骤和解决方案,学生毫无顾忌地投入到快乐的学习情境中去了.三、从生活入手,展示数学的生活化

以必需为原则,以服务为宗旨.数学教学不仅是为了把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了解知识及规律产生的过程,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采撷生活数学实例,提炼生活中的实践素材,为课堂教学服务.1.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可以帮其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途径.如:“观察红绿灯的交替变换时间”、“刑侦中死亡时间是如何确定的”等及时引出微分方程.2.挖掘生活素材,丰富教学知识,真正实现“以服务为宗旨”

设计生活化的问题,如设计“连续投资问题”,引导学生建模并利用Lingo解决.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再回归生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魅力,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有利于发掘每名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经济数学是培养既具有扎实的数学理论基础又具有经济理论基础,且具有较高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在金融证券、投资、保险、统计等经济部门和政府部门从事经济分析、经济建模、系统设计工作的经济数学复合型人才.因此,必须设计符合学生口味的实际活动的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从课程评价入手,体现数学的生活化激励功能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10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打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而阅读教学则是听、说、读、写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搞好阅读教学,达到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用不着教”的目的,使学生自身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是现在小学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

现在语文界有一种观点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读好书,写好字,语文教学绝不单单是为了读好书、写好字,培养阅读能力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培养阅读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概括能力,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学。能够正确的使用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基础,提升能力,完成教学内容才是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辅导的重点,而要做到这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阅读教学的“疑”

阅读教学的规律,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关键在于使阅读教学充满生命活力和激情,这就必然引导学生能带疑问去读书,“读书须有疑”,有疑,才有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提升过程,才能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对比分析、综合梳理的研究性学习行为。没有“为什么”就没有今天科技如此突飞猛进的发展。疑问是一切学习的支撑点。课堂中的疑问恰是学生求知欲的强烈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的“扶”这一步实现的基本条件,是提升学生自身能力的最佳方法,以提问的形式理解文章,不仅能使学生口述能力得以提高,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者自己能尽快地掌握文章的中心。

二、阅读教学的“悟”

当今教育强调知识的探索和创新,教师不能再袭用传统的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教师满堂讲、满堂问的模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

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感悟。

三、阅读教学的“理”

阅读课堂教学中,程序的安排也很重要。程序安排得当,教学才会条理清晰,井然有序,否则,就会陷入混乱。教学程序的安排,应遵循事物的内在发展逻辑,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遵循学生认识事物及学习语言的规律。比如,阅读教学必须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序列,不能随意改变。但每篇文章千篇一律逐句逐段逐篇地学习,又会导致阅读教学的枯燥乏味。鉴于这种情况,我认为教学中可以灵活合理化地采取变序的方式,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的有效性。

教学内容的变序决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要以现代课堂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教材自身的特点,突破传统教学的固有模式或教材结构来组织教学,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如交待了事情的前因后果的课文,可以从课文记叙事情的结果或结论入手,例如教学《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可从“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入手,引导学生讨论“ 事情的起因是怎样的?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学生就会从课文中找事实,举例子,进一步理解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善谋划;而含有直接点明中心的段落和语句的课文,阅读教学时就可找准文章的中心,直奔中心,像《凡卡》这种采用顺叙和插叙相结合的写法的课文就可以采用内容切割法。此外教学中还可以采用插入重点式、主线牵动式、视角交叉式等变序方法。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合理安排教学序列,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四、阅读教学的“越”

阅读教学不能仅限于现代的教材,那样学生的阅读量会太少,阅读面太狭窄,学生的视野放不开,教师在辅导学生完每一篇课文后,可布置与课本中配套《读物》中相对应的两篇文章,要求学生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阅读,还可以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阅读兴趣小组活动,阅读其他的课外的书籍,如《儿童文学》、中外名著等,这样,学生在不断的阅读活动中,逐渐提高阅读能力。

五、阅读教学的“拓”

学习语文要更新观念,打开思路,应认识到课本以外的生活更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一位教育家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谢觉哉说:“学和行为本来是有机联系着的,学了必须要想,想通了就要行,要在行的当中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学到了手。否则,读书虽多,只是成为死书库”因此,我们语文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教材,教完一篇课文后,应该赋予文本更多内容,要让学生把学得的知识或经验用于实践,要在学生的学习中注入新鲜的生活源泉,从而“盘活”知识,在实践中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的体会 篇11

随着新一轮国家课程教材改革实验的逐步实施,数学已经成为开发儿童潜能的重要工具,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主要的数学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已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一切使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把握出现了偏差,把我们固有的一些传统优势逐步抛弃,导致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甚至走入了“误区”。

一、降低计算教学总体要求的错误认识

由于传统的计算教学相对繁难,因此在新数学课程中一些“繁、难、偏、旧”的计算内容已被删除。但是,计算将伴随人的一生,在小学阶段掌握好计算的基础知识,并形成一定的能力,将使人终身受益。

目前,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下降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表现在学生的计算速度及正确率偏低,“数感”也较以往略差。学生在三年级就开始学习加法、乘法运算定律在整数四则运算中的应用,而到六年级进一步学习加法、乘法运算定律在整数、小数、分数中的应用时,很多学生仍然不能熟练地应用这些已经接触过几年的运算定律,例如在计算“12.5×32×2.5、17×15/16、16×12.5-1.6×125”……学生一片茫然;在约分、化简比等运算中很多学生对:“77与44的最大公约数是11”、“51与34的最大公约数是17”……不能一眼看出;對3/4、3/8等一些特殊的分数与小数互化模棱两可;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时,对π——10π的值不能脱口而出。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一是教材中计算教学内容的数量和难度都比以前降低了很多,二是教师平时对学生进行的计算技能训练也较以往明显减少。

计算能力的提高可以促进数学思维品质的提升。我们不能因为计算器的出现而降低计算教学要求。数学计算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培养学生的“数感”等也非常有效。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总体目标不能降低,仍然应该把“正确、熟练、合理、灵活”作为计算教学的双基要求。

二、淡化数量关系的错误认识

关于传统的应用题教学,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会有意识地让学生积累并强化一些常用的数量关系式:如速度×时间=路程、单价×数量=总价、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等。事实上这些数量关系也能够帮助学生轻松解答各种应用题。可是,在现在的数学教学中,数量关系似乎已经被淡化了。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由此可见,新课程以及新教材没有舍弃数量关系,倒是教师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忌谈数量关系,把数量关系看作禁锢学生思维发展的“框架”。试想一下,一个搞不清楚数量之间关系的学生,怎么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呢?因此,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情境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并逐步提高要求,形成数学模型。例如我们以前教学相差关系的应用题;“红气球8个,黄气球5个,红气球比黄气球多几个?”学生列出算式8-5=3(个)后,总是要学生说出算式中的“8”表示8个红气球。“5”表示5个黄气球,3表示多出的气球。现在我们教学的时候,不需要让学生说这么复杂的理由,但是我们还是要学生通过意义对应的方式,明白红气球比黄气球多的3个是通过比较得到的。

三、加强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小学数学课改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12

课堂表现:在一节实践活动课《我们去秋游》的教学中, 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 立即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设计游玩方案.这时, 笔者随机观察了几个小组:有的是一个优生在发言, 其他学生只能当听众;有的是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 但仅仅是流于形式;有的小组对问题还不甚了解, 根本无从说起……

笔者分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于是与其相适应的数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 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 合作交流学习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样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数学民主, 给予了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但是“合作”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之上, 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 有了交流的需要, 再开展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有成效的.另外, 合作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学生的“学”, 教师只作事后评论员, 而不能参与学生“学”的全过程, 以致学习活动出现东拉西扯的思维混乱, 反而会降低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相互交流——单靠表达是不够的

1. 课堂表现

在上课时, 我们常听到老师说:“这个问题, 哪个小朋友来回答?”学生们一边举手一边喊着:“我说......”“老师, 让我说.....”等, 这时教室里一阵骚乱, 有的已离开了座位, “勇敢地”走向老师.当老师说:“××, 你说.”其他学生的手依然高举着, 甚至大声地发表起自己的“高见”.

2. 笔者分析

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 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展现自我, 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的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但引导他们学会倾听也是必要的.如果不会倾听又怎能撷取到别人思想中的精华呢?“学会倾听”能使我们博采众长, 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也能使我们萌发灵感, 触类旁通;还能使我们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如果教师也沉浸在课堂“活跃”的情境中, 而忘记引领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 那课堂的“高效”又从何谈起.

三、积极探究——不要冷落了课本

1. 课堂表现

在许多教师的数学课教学中, 整节课教师和学生都没有用过课本.我甚至发现好多学生根本就没带课本, 我就问:“忘带书了?”学生狡黠地一笑:“老师说了这节课不用书.”

2. 笔者分析

课本是学生认识世界的窗口, 获取知识的工具.可是不少数学教师总是有意无意地挡住了这个窗口, 甚至整节课也没有让学生翻过书, 没有意识到让学生主动去接触、使用这个工具, 更谈不上教给学生读书的习惯.这样“学会学习”又从何谈起?不少成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自学数学太难了!为什么呢?也许就是因为我们缺乏一种“直面数学文本”的学习能力.任何学习都是一个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活动离不开学习主体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也许有人会问:课本都让学生读了, 还有什么可以“探究”呢?其实探究学习并不排斥对文本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相反很需要应用这种学习方式来扩充认知的背景, 提高探究的起点.否则, 如像“三角形”名称之类的知识也让学生去猜测、发现, 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毫无意义.数学教师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与课本“亲密接触”.

四、教师的评价——需鼓励、也要客观

1. 课堂表现

在四年级的一节数学课上, 老师问:“线段有几个端点?”一生答:“两个!”老师表扬道:“棒极了, 说得太好了, 大家为他鼓鼓掌!”热烈的掌声响起来, 且既整齐又富有节奏, 有的老师这样的举动在一节课应用高达12次.

2. 笔者分析

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帮助他们认识自我, 建立信心.这也就需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肯定和表扬, 使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 树立信心, 扬起成功的风帆.尤其是在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之时, 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可是赞赏也应该有个“度”, 千万不可滥用.如果只要学生发言就说:“棒极了!”“真聪明!”这样的赞赏就会失去应有的意义和价值.超值的嘉奖会让孩子产生一种惰性, 长此以往也许就会“迷失了自我”!

小学习作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篇13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扎扎实实落实小学作文教学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项重要任务,经过多年的语文实践,我认为习作指导要把握好尺度,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也并非一件难事,我感悟到习作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重视读写结合。

以单元训练为支点,打好学生写作的基本功。课文既是体现阅读训练重点的好材料,也是学生写作的范文。读写结合则是提高学生写作基本功的渠道。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这篇文章文质兼美,是积累词语训练的好文章。在教学完课文,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我布置学生也尝试写一写家乡的白桦林,学生运用积累的好词好句写出白桦林的特点,如:一进桦林公园,只见白桦树真多呀,多得一眼望不到边;白桦树真高呀,高得直插云霄;白桦树真白呀,像是涂满了白色油漆。又写出“林间小河。。。

感叹出:“人在桦林间,如在画中行。”的诗句,这是将课文中优美诗句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并用一定方式进行表达,使学生读和写产生共鸣,取得了良好效果。所以,在教学中不可忽视抓住读和写的共同点进行随文练笔。

二、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打开写作思路。

学生怕作文是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的一大现象,我想,只有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给自由表达的空间,只有喜欢了作文,才会觉得作文没什么可怕,因此我们应把作文教学与学生活动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创作热情,活动中,学生的身心往往得到放松,活动过程和心灵感受往往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时创作起来会更加得心应手。在生活中,带领学生参观双拥公园后写下参观记;春天来了,组织学生看春天;写夸家乡时,让学生分头向父母朋友了解家乡,准备活动为学生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素材,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 趣。如写“记一次活动”,我带领孩子们在操场上进行一次男女对决拔河赛,在活动前教给学生要善于观察参赛同学们的表现,又要注意观众的反应,活动结束后,在课堂上进行了一次语言交流,学生们说得眉飞色舞,并从中指导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法,此时下笔写文章就不成问题了。

新课标指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要想打开写作思路,作文中需淡化教师指令,强调描写真情,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写真事,写自己了解的事,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但教师的指导不要过于具体,以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小学生很容易受老师的影响,反而影响自己表达的意思。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求,以及自身能力要求,欣赏五彩缤纷的生活。

三、鼓励写作中的点滴进步。

学生作文需要鼓励和帮助,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有利于培养学生作文能力。首先教师批改作文遵循多就少改的原则,尊重小作者的原意,评价学生作文应以表扬为主,多肯定少批评,如果小学生费劲写的作文得不到老师的肯定,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抓住学生作文的闪光点,写一些鼓励性评语,如:“这句话写的真精彩”,有时对一个运用好的词、句、段来一个“好”“妙”,不时时机地来个表扬,让学生体验到进步,扬起学习的风帆,写作一旦由被动变为主动,进步就会很快。其次,给学生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把学生的好作文选送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广播,在习作园地展览,编写到班级优秀作文集中,或推荐到校报,选优秀习作向区内外报刊发表,学生有了展示的能力的机会,尝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如本班学生白梦真的习作<<迎着风的白桦树>>,立意新颖,文辞优美,发表在地区报刊上,这位学生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佳作连连不断。

总之,习作是一项极具艰辛的教学工作,我们要以信任的目光看待学生,让学生以羡慕的心态贴近生活,拓展阅读空间,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我们努力做到边教边学。

联系地址:新疆哈巴河县第一小学 电话:0906-6823511 邮编836700

小学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篇14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现将本学期中的课改工作总结如下:

1、个人的素质得到整体提高

在课改实施中,我常有一种感受,我和我的学生一起成长,在新旧理念的不断碰撞中,我们数学教师走上了一条“问题-设计-行动-反思”的旅程。一个个的问题和需求,激发教师“我要学,我要改,我要做”的参与意识。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为教师个性化教学提供发展的空间,提高了教师的素质,使我从普通的教书匠成为研究者,设计者。

2、课堂教学发生可喜变化

课改使学生开阔了思维,丰富了语言,课堂上再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课堂真正成了孩子们的天地。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等数学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15

1. 注重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情感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教师的仪表、语言等能否吸引学生, 让学生赏心悦目, 这将影响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情绪;二是教师是否真正关心学生, 它体现在老师是否认真对待学生作业、是否认真回答学生的问题、是否认真完成每一节课的教学、是否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亲其师, 信其道.”教师只要从内心真正表现出对学生的理解、关心、信任, 学生就会出现满意和欢乐的情绪, 教师的教育和要求就容易转化为学生的实际需要, 从而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融入知识背景

作为高等数学的教师, 我们有过这样的经验, 虽然仔细备课, 全面讲解, 却发现由于高等数学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 高等数学课堂气氛总是严肃而沉闷, 教学效果不理想.我们改变这种课堂沉闷的方法之一就是融入一定的知识背景.在高等数学的教材中我们会接触到一些重要的定理和概念.如“柯西收敛准则”、“牛顿—莱布尼兹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 等等.这些定理和概念的学习不仅对于学习高等数学知识来说是重要的, 并且对于提高数学素质也是非常必要的.它们是微积分的精华, 是高等数学教学的必讲内容.这些定理和概念是以重要数学人物的名字来命名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加入这些数学家的生平和业绩的介绍不仅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 还可以起到提升大家的学习兴趣的作用.笔者认为,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改善高等数学课堂气氛的确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3. 打好基础

高等数学的特点之一是概念多、逻辑推理多, 而且抽象、理论性强.所以, 要非常注重打好学生的学习基础.高等数学教学初期的内容主要是研究变量无限变化的过程, 它的观点和方法, 对初次接触高等数学的学生来说, 往往感到不太适应.俗话说:“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所以, 初始阶段的教学要着力引导学生入好门、开好头, 狠抓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为主的“三基”教学.充分利用引例、几何直观、数学语言等讲清基本概念, 如函数、极限、连续等, 并逐字逐句地分析其含义,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掌握;对于基本定理, 重点讲清其来龙去脉及证明思路;对于基本方法, 要求学生反复练习, 以达到熟能生巧, 运用自如的地步.

4. 启发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积极思考, 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这有赖于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能否不断地提出富有启发性、思考性的问题.实践告诉我们, 启发式教学应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如在讲解新概念时, 想方设法从学生原有知识体系中引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要解决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应沿着怎样的思路去思考、解决问题, 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探索中获取知识.需要注意的是, 启发的问题要切合实际, 太容易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太难就会使学生丧失兴趣.

5. 组织好每一堂课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部分, 也是教学活动的核心, 它关系到整个教学活动的成败.要组织好一堂课, 教师需要具备两个最基本的条件, 一是要有较好的表达能力, 二是要吃透教学内容.我们认为这只是最底层面上的要求, 也可以认为是对一般教师的要求.一个教师如果仅仅能够做到把知识准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 而不能告诉学生为什么要做这些事, 如何科学地做这些事, 学生就不能真正理解所学的内容, 从而无法将其转变为自身的能力, 素质教育就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说, 教师还应该具备更高层面上的条件, 即教师应具有一定科研经验的积累.只有这样, 教师才可以将这些经验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通过合理推测, 恢复数学的本来面目, 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6. 善于及时总结

总结是集体或个人对一个时期内的工作情况进行的回顾或评价, 及时总结可以看到工作中的优点和不足, 从而进一步明确今后前进的方向.所以要随时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和有针对性的总结.完成了一次课的教学任务, 并不是教学活动的结束, 要总结这次教学任务的成功与失败之处.要思考, 为什么有些内容学生没听懂, 是教学方法的问题还是表达方式的问题.还要特别注意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于这次教学任务中比较成功的地方也要做出总结, 以作为以后教学的经验.只有这样, 才能使教学效果不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张里千.试谈应用数学的发展.数理统计与管理, 2001 (3) :5-7.

上一篇: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集中学习心得体会下一篇:看到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