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摩小学数学名师课堂教学展示心得体会

2024-09-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观摩小学数学名师课堂教学展示心得体会(精选13篇)

观摩小学数学名师课堂教学展示心得体会 篇1

20xx年6月16日,元谋县能禹小学组织全体数学名师成员参加活动,学习观摩了昆明明通小学组织的,云南省教育厅名师工作室专家主导的,“以学为主”核心理念的课堂教学展示及其经验交流学习培训活动。我怀着激动和兴奋的心情参与了此次学习活动。真的很厉害!真的很震撼!想不到两位老师上得如此美好!很优秀!不用课件,都能把课上得这么好!这难道不是我多年教学所追求的吗?是啊!每个老师都在思考每一天的课堂教学应该如何处理,如何去上,才能让学生很好的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点。归根到底就是备好课的问题,常规的做法就是去找各种各样的课件。而这两节展示课,为我今后的课堂教学提供了课堂教学改进的依据。

1.课堂教学的本真就是回归课堂,返回课堂

组织学生学习知识,学会学习,永远是每个老师追求的根本。以学为主,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关注学生学习的思维能力,推理能力的培养是本次活动的教学理念。这两节课都是自始至终做到了,也体现到了。从学生学习的点滴细节入手,从学生自身学习思维方式,思想转变出发,引导学生动起来,比划起来,练起来,最后达到理解知识,熟练起来,掌握起来,既学会了知识,又培养了孩子的空间观念,空间推进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课堂教学的本真就是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

平时我的课堂也是这样追求呢!但是总是有不会上课和听课的孩子,总是有先积极,后倦怠的学习时机。这两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为重点,教师引导,学生组织学习,复习。学生引导学生,学生组织学生,学生当老师,提问学生。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全班同学积极参与,积极思考动了起来,积极动手操作了起来,积极主动性很强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欲望。

3.课堂教学的`本真永远都是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但是我的实际教学中,往往包办代替的多,放手让孩子想象的时间和空间确实太少了。巫老师的这节课,自始至终都是让学生利用操作白板通过拖拉拽,平移,旋转等手段,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学习知识,复习知识,巩固知识。既做到了知识之间联系和转化,又突破了知识点的重难点,又处理了关键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学得清,学得深,记得牢,掌得久。

观摩小学数学名师课堂教学展示心得体会 篇2

一、拓展视野, 更新观念

本次培训是采用课堂教学观摩和专家点评、讲座相结合的方式。印象特别深的是西安高新第三小学鲁凤华老师上的《有趣的皮影》这节课, 鲁老师在教学中, 具有非常专业的精神, 准备工作精心充分:包括课堂上需要的幕布、灯光、皮影、音乐、视屏, 等等。同时, 在课堂中又特别注重师生互动, 充分利用肢体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分成几个合作小组, 避免扎堆现象, 使交流时能共享更多的研究成果。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查找、整理资料, 在“做”中逐渐提高相应的能力。最后, 每个小组的学生展示自己团结协作的成果, 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 乐在其中, 真正做到了乐有所学, 学有所乐。

随后, 在冯恩旭老师的讲座点评中, 我了解到, 在绘画发展阶段, 小学到高中是学生身心发展变化最大的时期, 即小学一到四年级学生对美术普遍保持兴趣, 五到六年级对美术兴趣开始下降, 所以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态度是不稳定的, 这对我们的教学工作形成极大的挑战, 作为美术教师的我们应该想办法让学生对美术保持一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想首先在课堂上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特有魅力, 努力使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同时要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 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 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当然, 最关键的还是要用真心、真情的态度去教美术。在教书过程中特别注重育人教育, 要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二、地域文化与美术教育的传承

在讲座中专家提出:美术教师应该根据本地区自然风景、民间文化特色, 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课程资源。在今后的工作教学中, 我们应该结合本地区风土人情, 深入生活, 潜心研究, 开发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校本美术课程资源, 把有地方特色、有教师个人风格的课拿出来。

三、优秀美术名师成长路径

教师的专业成长、专业发展, 不仅是社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还是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美术教师不仅要做美术技能的传播者, 还要做美术文化的传播者。美术对于每个学生都是人生必修, 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通过学习美术, 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以及美术的实践能力, 达到能用美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完善自我人格。所以说, 美术不仅给生活带来色彩, 而且给人生带来意义, 一个人关注艺术不但是获得感性的愉悦, 同时还从中体验到自己生命的存在, 产生对人生境界的更高追求。我们教师应该从塑造人的角度出发, 做一个引导者, 带领学生步入艺术的殿堂, 并让他们在广阔的艺术空间尽情翱翔。

本次培训还为同行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有效平台。可以说, 学习中遇到的良师益友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我与优秀同行们交流了各自的教学经验, 分享了各自的教育心得, 为自己今后的教学积累了丰厚的资源。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 我将努力把本次所学的理论知识, 认真贯穿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 并树立终生学习的决心, 不断坚持学习与探索, 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技能, 竭力使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观摩小学数学名师课堂教学展示心得体会 篇3

心得体会

教师:马贤菊

2012年4月20日至4月22日,我有幸参加了由贵州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主办的、在六枝特区影剧院举办的《全国小学数学名师经典课堂观摩研讨会》,在这两天半的培训学习中,聆听了三位专家学者的专题报告,使我获益匪浅,现将这几天的感受诉诸笔端:

首先,我们先听了六枝特区实验小学的谢全碧老师讲授的《三角形的认识

(一)》,谢老师虽然担任数学教学工作的年限仅有一年,但从她上的整节课中,可以看出谢老师有着专业的素养,她对整节课的重新整合与设计,令我不得不佩服她的大胆和智慧,接下来是成都大学师范学院陈大伟副教授对谢全碧老师的这一课进行精彩点评,并给我们进行主题是《观课议课与小学数学》的讲座,陈教授说到:“在观课时要做到学生中去,观察学生的学习,在观课中发挥教学洞察力,理解他人。要发挥教学想象力,创新自我”。陈老师的这番话令我茅塞顿开,让我明白了我们在观课议课时,不能单纯的为了观课而观课,同时,要有效的议课。

其次,在听了南京市石鼓路小学副校长仲广群上的五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这一课时,让我由衷的佩服仲老师思维的缜密,在处理教学环节时,环环紧扣,另外,仲老师只是在一旁进行引导,而让学生到讲台上当小老师,通过学生之间的问答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仲老师的这种授课方式令人耳目一新,大开眼界。仲老师的这节

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应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他的这节课,让学生“活”了,教师“退”了,课堂“美”了。

再次,便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钱守旺,从他上的精彩示范课六年级《数的认识总复习》,这节课中可以看出钱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课堂教学有特色,整堂课中仲老师出示了一系列的课件,这让我深刻的发现仲老师非常关心生活中的细微事件,并从中找到与此关联的数学知识,这让我不得不佩服仲老师敏锐的洞察力,另外,仲老师的讲座《如何上好整理复习课》,也让我明白了复习课的基本流程:“先理后练”型、“边理边练”型、“以练带理”型,让我知道了在以后讲解同样内容时,可以做到有理可据,有章可循。

观摩名师展示课心得 篇4

12月19日上午,晋江市实验小学的名师庄老师和吴老师分别为我们展示了《糟糕,你已吸入了PM2.5》以及《古诗里的童趣》两节精彩的语文课。

庄老师的重点放在了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上,整堂课有图有文字,比起枯燥的纯文本阅读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而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图和文字的联系,激发孩子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提取和总结信息的能力。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学生从开始就为我们展示了他们的高素质,在提问题的环节,学生们所提的问题非常有针对性,并能清楚地用英语为我们解释什么是PM。学生课堂上精彩的表现离不开老师巧妙的引导,庄老师懂得联系实际,用学生身边的密切相关的健康环境问题,让学生有了继续深入阅读和探究的兴趣。

吴老师则突破了教学常规思维,将四首主题基本相同的诗歌综合联系在一起,用40分钟的时间高效率地完成四首古诗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吴老师特别注重表达的细节,借助想象去品读诗歌,对于中年级的孩子来说,短时间内理解诗歌的意思是有难度的,吴老师通过诗歌和译文的同时展示,在十分钟的时间里,实现了群文阅读。这些方法,为我们今后开展群文教学提供了宝贵的意见。

观摩小学数学名师课堂教学展示心得体会 篇5

“滕王阁之秋”全国小学数学名师经典观摩教学研讨会学习体会

南康市第六小学

12月1日-12月3日,我有幸参加了“滕王阁之秋”全国小学数学名师经典观摩教学研讨会。这次南昌之行,有幸与刘德武、郑毓信、郝峰、刘群、梁秋莲、朱乐平、杨惠娟、贲友林等名师零距离接触,亲眼目睹了他们授课的风采:“化有形与无形,简约而不简单,平实处见功底”。亲身领略了北京教育学院数学教研室主任刘德武教师“永葆童心、激趣引思、互动生成、追求真实有效的课堂”的教学风格,领略了杭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朱乐平教授“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诙谐、幽默的教学语言;领略了小学特级教师贲友林老师机智、灵活的教学技巧和质朴、务实的教学风格。还有河南省优秀教师郝峰老师“扎实、自然、灵动、智慧”的教学风采、、、等等。两天来,我一直沉浸在感动与激动中,为名师的个人魅力而折服,为精彩的课堂而欢呼,二天的听课活动紧张、愉快,而更多的是留给了我们诸多的思考。

同时,也在思索那个一直困扰我的问题: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更好的为学生服务?怎样才能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从这些名师课堂上的无数闪光点中,我偶有所得,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研讨课给我们的启示

1、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设计、上好一节数学课

这次学习使我们更加明确了一点,也在了一定的感悟。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上好一节数学课呢?经过这几天的熏陶,我从中悟出了几点粗浅的体会.我认为一节成功的数学课应该具备“新”“趣”“活”“实”“美”的特点,即:

新:理念新、思路新、手段新

趣:引发兴趣、保持兴趣、提高兴趣

活:教法灵活、教材用活、学生学活

实:内容充实、训练扎实、目标落实

美:风格美、氛围美、感受美

一、新

新——就是不步人后尘,不因循守旧,努力把课讲出新意来,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念新——即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

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着教师的行为。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端正教育教学思想,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的束缚,围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树立新的质量观、教育观和学生观。教育观念的更新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关于学生的观念。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是关于教学的观念。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应当提倡以下一些关于教学的观念。

(l)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只是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一节好的数学课,教师应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知有利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教师要尽量给予学生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使学生可以亲自进行实验,体验成功和失败。

(2)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互动能提高学生社交能力,改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想要增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讨论和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是最恰当的选择。在设计教学和组织课堂教学中,要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从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数学;养成与别人合作与交流的习惯。要营造一种民主的氛围,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并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

(3)让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学习。由于数学对象的抽象性决定了小学生不可能一次性地直接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必须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思考、深入研究和自我调整才可能洞察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当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出现错误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反思探索过程,以获得成功的体验。

2.思路新——即构思新颖,实用高效的教学思路

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同样的40分钟,同样的教师,由于教学设计思路不同,课堂教学效果却大不相同。

例如,著名特级教师贲友林老师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是这样引入的:

贲老师从孩子们熟悉的生活中单刀直入开始了知识的学习。“有4个桃子,平均分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啪——啪”学生用两下整齐的掌声回答了问题。“有2个桃子,平均分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啪”吴老师不仅不慢地说:“只有一个桃子,平均分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熟悉的生活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有的同学不由自主地说:“半个”。贲老师继续说:“对,半个。半个该怎么写呢?小朋友们,能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表示一个桃子的一半吗?”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有的同学接过老师手中的粉笔,跑到黑板前画图、有的写汉字。贲老师认真地看着同学们的板书,孩子们用不同的方式表示着自己心中的“一半”。

在这里,贲老师借助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引出分数知识,化抽象为具体、予枯燥以趣味,使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新颖的设计,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体现了在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建构主义教学理念。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学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努力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把适合教师讲解的内容尽可能变成适合学生探讨研究问题的素材。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中来,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这样才能促使学生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境界。3.手段新——即重视现代化手段的运用

多媒体教学已经作为一种较为普及的教学手段,具有简单易行、生动形象、图像清晰、色彩艳丽、可静可动、信息量大等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这一手段,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都是很有好处的。

例如,直线和射线是小学数学中两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很难理解。过去只能靠语言的形象描述或借助生活中的现象作比喻式解说,学生总是想象不出直线和射线中“无限延伸”的含义。为此,教学时刘群老师设计了两组抽拉片,屏幕上先出现一个亮点,然后向一端延伸,成为一条亮线。教师慢慢抽拉,亮线越来越长。教师一边抽拉,一边叙述“像这样无止境地抽拉下去,亮线将无止境地延长。”借助这样动态的演示,学生头脑中就会出现“无限长”的图景。讲直线时,教师将双向抽拉片向两个方向抽拉,帮助学生想象向两个方向无限延长的情景。因为整个演示的过程学生看得清楚,所以教学效果很好。

二、趣

趣——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以学质量的至关重要的条件,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根本措施。

1.导入新课时引发学习兴趣。

导人新课是一节课的重要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的导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好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杨惠娟老师从教材的特点出发,通过组织有趣的小游戏,讲述生动的小故事等方法导入新课。

例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应用题时,杨老师巧妙地设计一台复合幻灯片,映出5朵黄花和一行红花,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先遮住,只露出比黄花多的3朵。然后在引导学生看图分析题意后;不急于讲解题方法,鼓励孩子们“猜一猜,红花有几朵?”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回答,教师立即揭开问:“你们看,是这样的吗?”果真是8朵!孩子们的情绪更为高涨。就在此时此刻,老师话锋一转“红花8朵是怎样算出来的呢?”把学生学习的外在兴趣引人内在兴趣;由形象思维逐步转人抽象思维。

2.讲授新课时保持学习兴趣。

学习本身就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既需要学生的自身努力,也需要对学习过程产生兴趣。即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了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做法是:(l)重视运用教具、学具和多媒体教学,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2)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3)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通过组织学生相互交流,通过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3.巩固练习时提高学习兴趣。

巩固练习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心理实验表明:学生经过近30分钟的紧张学习之后,注意力已经渡过了最佳时期。此时,学生易疲劳,学习兴趣降低,学困生的表现尤为明显。为了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除了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层次性和针对性以外,还要特别注意练习形式的设计。

例如,在讲“认识人民币”时,朱乐平老师设计了一个“小小玩具店”的游戏。教师将5件小动物玩具剪纸贴在黑板上,宣布每件玩具的价钱和购买要求(钱要不多不少),教师做售货员,学生为顾客,进行购买活动。这一游戏,把认识与使用人民币紧密结合起来,购买活动热烈有趣,将课堂教学气氛推向了高潮。在实践活动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活——即教学方法灵活、把教材用活、把学生教活。

1.教学方法灵活。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因此,要从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要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逐步做到教学时间用得最少,教学效果最好,达到教学方法的整体优化。记得有人说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其实,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而你的教学艺术水平正是在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

四、反思我们的教学。

每每外出听课,特别听名师专家的数学课,感动于名家上课的精彩,激动于自己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于是乎有了好好学一学,好好用一用的“冲动”,可一回来却动也不敢动,是我们水平不够?或差得很多?还是我们的学生智力太差?我想都不是主要因素。反思我们的教学我想我们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要把学生的参与意识的培养作为首要任务来抓。我们的学生越大越不喜欢参与课堂,低年级同学情况好些,而高年级学生参与率就更低了!试想没有学生参与思考、没有学生参与交流、没有学生参与反思的课堂不就是老师单纯的说教吗?研讨中朱乐平教授的三句话给了我许多启发:

▼“我的课堂没有讲错的学生。只要讲了,就能受到鼓励。”这是一种多么民主和宽松的教学环境啊!▼教师要俯下身子倾听学生的发言。

▼搭台阶学数学。一节课有几个学生没有上来,是正常的,如果有十几个学生没有上来,教师的教学就必须反思。

2、要把学生良好数学语言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

观摩小学数学名师课堂教学展示心得体会 篇6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 促进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交流体育教学经验, 不断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水平,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委托中国教育学会体育卫生分会和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举办了第四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

在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室的大力支持下, 共收到31个省级教育部门报送的自定教学内容优秀体育课479节及指定教学内容课115节。在各省评选的基础上, 本着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 经过三级评审 (有些课还专门指定了评审专家再次复审) , 最后确定一等奖126节 (包括指定内容和自定内容) 、二等奖186节、三等奖189节;并选出参加现场展示的自定内容体育课共20节, 指定内容教学研讨课共18节, 其主要教学内容包括跑、跳、技巧、单杠、双杠、支撑跳跃、韵律活动、健美操、武术、足球、篮球等;还精选了73节有一定特色的体育课录像光盘作为会议资料, 以进一步扩大展示活动的效果。现场展示活动由浙江省宁波市教育局承办, 他们在开幕式展演、组织接待及安排展示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保证了本届活动顺利进行。

二、本届展示课的主要特点

本届展示活动报送的体育课与前几届的相比, 有如下一些特点:

(一) 积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通过体育教学发展学生的身心

本届展示活动的优秀体育课中, 在教学设计上大多数教师都把“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 在制订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能把认知目标、技能目标、身体目标、心理目标、情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教学中特别注重通过技能学习与身体锻炼实践来发展学生的身心,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使得通过体育的手段促进健康落到了实处。

(二) 突出以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能和

方法的教学为主线

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是达成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本届展示活动的优秀课在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处理上注重适宜的技术难度和运动负荷, 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并具有较强的教与学的因素;能够以运动技能的教学为载体, 把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有关目标有机地整合起来, 重视激发学生的行为投入和情感投入, 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了较好的发挥, 练习积极性较高, 掌握运动技能较好, 运动兴趣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学习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

例如, 在一节耐久跑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匀速跑和变速跑, 哪种跑更适合运用到耐久跑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练习, 并引导学生自己测量脉搏, 分辨不同的运动负荷, 使学生动体与动脑相结合, 在锻炼身体、掌握技能的同时, 掌握科学健身的方法。

(三) 注意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

运动负荷的安排是体育教学所必须面对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适宜的运动负荷是体育课教学的很重要的特点, 是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与提高体能的需要, 是学生学习掌握体育技能与发展运动能力的需要, 更是满足学生运动欲求的生理与心理需要, 同时也是他们健康成长与未来高效工作、幸福生活的需要。本届展示课中大多数的课都比较重视学生的运动实践, 一方面体现在体育课中的主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运动负荷, 另一方面有不少体育课在课的结束部分还专门安排了发展身体素质的练习, 尽可能地使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有些体育课在这些练习的设计上有所创新, 有的是与主教材的内容或器材相结合, 有的是采用游戏竞赛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 教学步骤清晰、合理, 教法手段丰富、有效

运动技能必须通过有效而充分的练习才能逐步掌握、提高和运用。合理的教学步骤和有效的教法手段能够引导和帮助学生事半功倍地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本届展示活动的优秀体育课, 大都比较重视对教材的钻研和把握, 技能教学的步骤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由易到难, 层层推进, 教法手段丰富而有效, 较好地继承和发扬了我国体育教学的优良传统, 并注意将运动技能的学习与运动兴趣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例如, 在一节足球头顶球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设计了多人合作的学练方法, 从顶固定球到顶悬挂球, 再到两人一组一抛一顶, 最后用“顶球入门”的集体游戏对所学技能进行强化练习, 从而使技能教学目标得以落实,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再如, 在一节单杠课中, 教师针对前次课中出现的问题利用跨栏架、低单杠来改进拉压杠、腹贴杠技术, 利用踏板辅助学生蹬地摆腿, 还利用设置标志物来改进学生的摆腿方向, 教法手段丰富而有效。

(五) 较好地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统一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表现出来的, 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到位, 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更好地体现。在本届展示活动中, 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设计、教材处理、组织教法的选择与运用, 以及激励和评价等方面都发挥了较好的主导作用, 并正确体现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的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 合理采用相应的教法手段, 通过创设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掌握和提高运动技能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提高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 主动给学生设计问题、提出问题, 或是启发学生互相切磋, 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探索学理, 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和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六) 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 讲求实效, 运用多种学习方式

教师能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 有目的地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 并与讲解、示范、模仿等传统的教学方式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 注意适时、适当地给学生必要的提示和引导, 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 使教和学两方面的积极性都得到较充分的发挥, 缺乏实际内容与效果的形式上的合作、自主、探究减少了。

(七) 重视教学内容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是吸引广大中小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 根据各地、各校的实际情况, 合理利用与开发教学内容也是本次展示活动的一个特点。在本届展示活动报送的优秀体育课中, 也有不少体育教师在课程标准精神的指引下, 选择、开发、引进了符合体育课程性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材内容, 如, 趣味田径、排舞、刷把健身操、苗族花鼓舞、锅庄、舞狮、棒垒球、板羽球、三门球、橄榄球、满族珍珠球、击剑等。这些内容, 有的是民族民间的体育运动项目, 有的是以现代竞技体育项目为素材, 经过加工、改造的, 不仅具有较高的健身价值、文化价值与技术含量, 而且也具有较强的教学、教育因素, 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存在的不足

(一) 教学目标的制定问题还比较多

在撰写教学文件时, 教学目标的制定还存在较多的问题, 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引起重视。

1. 教学目标不准确, 表述不规范

如, 认知目标定为:“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 培养他们能自觉参与运动的习惯”;技能目标定为:“发展灵敏、力量、速度、耐力、协调、柔韧等身体素质”。

2. 以教学内容代替教学目标

如, “复习××××××”。

3. 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过多, 重点不明确

如, 有些课的教案套用课程领域目标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方面来制定课堂教学目标, 有的甚至罗列了8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目标过多, 重点目标不明确。

4. 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具体, 难以进行检查评价

如, “培养勇敢、顽强、果断、勇于拼搏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自我调节、自控能力和审美意识”等。

对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来说, 整个课程目标的达成是依靠每一节体育课的教学来逐步实现的, 对于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具体、重点突出, 而不能够照搬课程目标或者学期目标。针对知识与技能发展的目标要明确学生学的是什么, 要掌握到什么程度, 这个程度是可以被观察和评价的, 从而保证目标、内容与方法的有机统一。对于针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 要与教学内容所具有的功能和组织教法的特点相一致, 要明确阐明其载体, 即在什么样的学习过程中达到什么样的教育价值。

此外, 关于教案的撰写, 有不少体育课教学设计文本与教案基本相同;有的课堂教学设计虽然制订了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的目标, 但没有提供什么有效的具体教学措施来贯彻落实。

(二) 有些课的主教材难度偏低, 教学设计仍然存在幼稚化的倾向

有的课的主教材技术含量偏低, 学习内容没有什么难度, 缺乏必要的教与学的因素, 学生不需要教师进行教学都能完成;还有的教师企图迎合学生的兴趣, 随意设计一些主题或情境, 也存在幼稚化和牵强附会的现象, 不仅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 甚至干扰了主要内容的学习, 造成了喧宾夺主的现象。如有的初中课中的《运坯接力、陶瓷彩绘赛》, 将瓷器彩绘作为教学内容在课中与接力跑一起教学;还有《“青海”别怕!我们来了!》、《抗震救援演练 (合作跑) 》等, 用地震灾害等情景作为教学主题来组织练习, 都比较牵强, 实际效果也不好。

因为学生体育学习能力稍差或者为了让学生轻易地体验到成功而采用低难度的内容进行教学, 以及有意采用过于幼稚化的情境去吸引学生, 是对课程标准精神的误解。体育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作为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 应该具备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如果仅仅是利用一些肤浅的内容, 在比较幼稚的情境中进行教学, 那是无助于教育教学目标实现的, 是难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课程标准强调要因材施教, 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使每个学生受益, 这是有前提的, 是在保证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去关注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差异, 而不是一味地选用过于简单的内容去迎合学生。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目的是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的教育, 从而促进每个学生不断进步和发展。课程标准还强调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其目的是使学生更加热爱体育, 主动参与体育活动, 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如果仅仅采用过于简单的内容来实施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不仅不能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 无助于学生的体育发展, 也无助于学生体育举的培养。我们应当通过有效的体育教学, 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丰富学生的运动情感和体验, 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 让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体会到不断超越自我的乐趣, 从而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责任感。

(三) 有的课练习次数和时间安排不适当

有的教师在撰写教案时对练习的次数和时间按没有做出具体的安排, 对运动负荷与练习密度也缺乏预估, 或者只是随意地估算。与之相对应, 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常常讲解得过多过细, 致使学生练习的时间和次数偏少, 导致运动负荷明显不足, 体育课堂成为了教师表演的舞台。这样的体育课既达不到锻炼学生身体,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效果, 也难以使学生掌握所教授的运动技能。究其原因, 仍是对体育教学基本规律认识不足所致。

运动技能都是经过学习而形成的, 练习是运动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教师的讲解示范对于学生了解动作技术的要点和形成正确的概念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要让学生掌握, 形成动力定型, 就必须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一般来说, 传授动作技术都应注意精讲多练, 把必须讲解的动作要领点到、说明白, 把该示范的动作展示清楚就可以了。主要是要根据动作技术的具体特点来设计和安排有针对性的、多样化的练习方法和手段, 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反复练习, 不断提高动作技术的熟练程度和自由运用的水平, 并使学生在反复的练习中发展体能。此外, 在练习过程中应要求学生仔细观察, 认真体会和琢磨动作技术的要领, 做到想练结合, 还可以开展同伴间的互帮互学等活动。

那么, 在体育课教案中是否要写明练习次数和时间呢?有的教师认为, 练习的次数和时间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具体情况随时安排, 在教案中不一定要规定得那么具体。实际上, 体育课中练习的次数和时间是与所教授动作技术的复杂程度、学生的运动能力, 以及预期的教学目标紧密联系的。在教案中预设练习次数和时间体现了教师对教学内容重点与难点的认识, 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情况的估计和预判, 这是达成教学目标必不可少的条件, 尽管由于学生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 掌握技术动作所需要的时间与练习次数会有所差异, 但却是有一般规律可循的, 否则单元计划与教学进度就根本无法制定了。因此, 在教案中必须要有练习的大致次数和时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而且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练习次数和时间作出必要调整, 但不能在课堂上随意决定练习的次数和时间。体育课的练习次数和时间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运动负荷, 而课的运动负荷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 在进行教学设计和编写教案时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 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科学合理的预设。

(四) 有的课教学气氛比较沉闷

朝气与活力, 是体育本身所具有的特征, 但有的教师只是按照预设的教学流程去实施, 讲解过多, 导致学生长时间等待;而有的教师在学生练习过程中, 对学生学和练的情况关注不够, 站得很远, 仿佛是旁观者, 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视而不见, 没有及时纠正学生练习时出现的错误动作, 如在某节跳高课上学生大多是左脚起跳, 但也有个别用右脚起跳的学生, 却被忽视了;有的课教学节奏缓慢, 显得很松散;有的教师上课过于紧张, 缺乏激情;最主要的还是组织教法有些僵化, 缺乏新颖性和趣味性。如此种种, 导致课堂教学气氛比较沉闷,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情感投入。

要上好一堂课, 不仅要研究教材教法, 更要研究学生, 了解学生的体育基础, 研究学生的不同个性和学习心理。学生是体育学习的主体,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学生的体育学习服务的。为此, 备课时教师一方面要研究这项教学内容怎么教学生才爱学, 另一方面研究怎么教学生才学得快、学得好。一定要把严密的教学组织与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有机地结合起来。

(五) 教法手段的改革创新不明显, 有的形式大于实效

从总体上看, 有很多课的改革创新不明显, 教师采用的大多是常规教法。有些教师虽有改革的意识与愿望, 但却难以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 或是比较表浅。如用提问, 或让学生讨论以示运用“探究学习”;用分组练习以示运用合作学习;以自选难度练习以示“以学生为主体”和运用“自主学习”。有的课在教学中, 仍然存在一些形式化的东西。例如, 小组讨论过多、过频、过快, 讨论的效果不明显, 还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创编过多, 教师教的过程不明显, 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六) 为课和教材命名的现象仍然存在

有些教案仍在用教学情境误当成教学主题为体育课或教学内容进行不恰当的命名, 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形式主义倾向。如, “万宝囊里乐多多” (持轻物掷远) 、“小小交巡警” (耐久跑) 、“从解放战争到星球大战” (持轻物掷远) 、“快乐胶瓶” (投掷练习) 。

此外, 个别录像课缺乏完整的教学过程, 有的存在剪切拼接的痕迹, 有的还存在反复演练的迹象。

四、对深化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认识

各位老师, 从2004年广东肇庆举行的中小学优秀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算起, 已经过去六年了。六年来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使我们认识到以下几点:

(一) 体育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增强

学生体质,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背离了这一目标, 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就容易步入迷途。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以下简称《纲要》) 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 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要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我们必须以《纲要》的这一要求, 以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标准, 检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个环节的改革, 使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向前推进。

(二) 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尊重教育规律。

教育改革是文化教育领域的改革, 不能盲目沿用政治体制改革的办法, 即便是政治体制改革也要强调统筹、和谐。《纲要》特别强调: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 坚持以人为本, 遵循教育规律。贯彻实施《纲要》应该遵循的是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改革的规律, 绝不能急于求成, 更不能采取“革命”的办法, 摒弃前人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 那样做就会像一位伟人说过的那样:使人类回到穴居野人的时代。

四次教学展示情况表明, 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已经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 归结起来不外乎三种情况:一是多年来积累下来已经定型的、不大可能再有改变的经验, 这一类经验在教学方法方面是比较多的;二是近十年、二十年涌现出来的一些充满生机活力的、难能可贵的经验。但是要达到像第一类那样, 还需要经过时间和实践的考验;三是原属于第一类、或第二类, 但是却在后来的改革中曾被抛弃、否定、批判, 现在又被捡回来的。我们要做到学习和继承第一类的经验, 努力创造更多的第二类的经验, 更加珍视第三类的经验。要做到这一点, 需要我们大家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

(三) 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真正把教师当作推动改革的主力军。

《纲要》指出,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 “有好的教师, 才有好的教育”。按《纲要》的要求, 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无论从数量, 还是从质量上看, 的确都不尽人意。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加大培训力度, 引导广大教师摒弃陈旧落后的观念, 努力投身改革实践。但其出发点是动员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改革, 那种视教师为改革绊脚石, 听不进教师对改革的一点批评与质疑的做法是不对的, 只能使改革失去群众基础而走入死胡同。

观摩小学数学名师课堂教学展示心得体会 篇7

海坨一小:薛嘉峰

乍暖还寒,进修学校组织全市数学教师赴哈尔滨学习,我有幸成为了其中的一员,带着领导嘱托和老师们的希望参加这次《小学数学名师观摩活动》。在两天的学习过程中,先后听取了七位名师十三节的精彩讲课,受益颇丰,其中一位刘松老师的精彩教学深深的打动了我,刘老师诙谐的课堂语言,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让我深深的感受到这就是明星,这就是我们这个行业的明星。

刘老师幽默诙谐的语言艺术让孩子们感到老师是那样的亲切。幽默是师生沟通的催化剂。教师的语言艺术对学生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刘松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用诙谐、幽默的语言与学生交流,他的平易近人、与学生交朋友的这种课堂语言艺术有效构建了师生沟通的桥梁。他在扮演自己的角色的时候,从不把自己当作长者、学生的长辈,而是实实在在地把自己当成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课一开始,从一个比较常见的说反话游戏玩起,刘老师积极参与,学生和他互动后,他总会说:“谢谢您!”这样,教学大师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听课者的脑海里。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着孩子的素质教育。学生讨论过程中积极参与。每节的知识在点滴中得到了拓展。

刘老师在课堂上充分利用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在不断的思维碰撞中获得了知识:让学生和自己对话,让学生和学生“切磋”,把本来很枯燥的数学内容一下子变得简单起来,让学生的探究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造就了生机勃勃的课堂。

小学名师课堂观摩活动心得体会 篇8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所以语文最主要的是训练学生的表达运用能力。以前,我一直以为,教学生字、词语是一件简单而又枯燥的事情,只需要让学生会读会写就行了。不需要太多的运用。可听完三位老师的课后,我才明白字词的学习在课堂上也能够诠释得那么精彩。

二、时刻贯彻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理念。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本次的特色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老师,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首先,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本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与时间赛跑》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用词清新易懂。刘Z老师根据这一特点着重让学生在读中感受,通过课外延伸补充资料,以便更好地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其次,关注读练结合,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时抓住重点对词句进行引导,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如何世千老师在教学《圆圆的沙粒》时,让学生通过“牢狱”体会沙粒当时的处境,让学生互动交流发表意见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再如,在教授“当沙粒真诚地说它要变成一颗珍珠时,同伴们用嘲笑的口吻数落它”这一片段时,何老师及时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自表演,学生们积极参与,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浓厚,学生的积极性相对提高。

再次,特色教学也离不开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学生。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找到学生的兴趣点,适当放手让学生做学习上真正的主人,老师此基础上加以辅导因材施教,还给学生学习的空间,这样有的放矢,效果才更显著。

观摩小学数学名师课堂教学展示心得体会 篇9

一、展示课案例分析

案例1:小学四年级《快速跑》课例。

(一)案例呈现

王老师在本课“快速跑”教学中,采用绳梯和自制体操棒作辅助器材,利用绳梯来提高快速跑的步频;利用体操棒摆放的不同间距来解决跑的步幅;课的最后利用绳梯套在腰际成龙舟,利用体操棒进行划龙舟比赛。

(二)归因诊断

1.场地与器材的搭配。学生在练习中多次出现绳梯滑动变形的现象,学生在快速的高抬腿行进中容易被绊倒或者踩在绳梯上造成脚踝扭伤;另外,在跑的过程中,不断有学生去整理绳梯,这样也会造成与练习的学生发生冲撞或者被踩到的现象。

2.体操棒的运用。虽用体操棒可提高学生快速跑的步幅,但在练习中由于男、女生以及不同水平学生练习时步幅不同,统一间距的练习会产生一定的安全风险;另外, 学生为了避免踩到体操棒也会分散跑的注意力,反而影响其快速跑的正确技术动作的掌握。

3.集体游戏的设计。在划龙舟游戏环节,同样没有考虑到学生之间的距离过窄以及比赛的过程中学生年龄特点等因素可能会发生拥挤和踩踏问题。

(三)改进策略

1.课前将绳梯固定或者采用胶带、线条代替绳梯来进行教学。

2.用塑胶垫代替体操棒进行提高跑的步幅练习,这样更加安全。

3.集体游戏设计尽量避免过于拥挤,可分3人或4人一起进行。

案例2:小学一年级《立定跳远与游戏》课例。

(一)案例呈现

执教教师采用了小泡沫板作为练习跳远的辅助器材,利用各种有趣的跳跃游戏贯彻整个课堂,在抢小垫子游戏中不时有学生滑倒。

(二)归因诊断

1.垫子的运用。执教教师的课堂围绕小垫子展开练习,利用垫子的颜色、形状、 材质等特点,对学生进行定位、分组、拓展练习等。设计巧妙、气氛活跃,学生学练积极性很高,但在进行“找家”的游戏中,学生出现多次摔倒的现象,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肘腕扭伤,起因就在小垫子与地板摩擦力过小上。

2.游戏的组织。在教师知道垫子与地板之间容易滑动时,教师还是按照原来的游戏设计进行组织教学,由于学生踩垫子时脚的用力方向不是垂直向下,所以屡屡滑倒,所幸没有受伤。

3.安全提示语。教师虽然发现并用语言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滑倒,并告诉学生要垂直上垫子,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太小,注意力关注在游戏的胜负上,并且没有这方面的安全防范意识,所以提示语言没有起到预防学生滑倒的作用。

(三)改进策略

1.教师应该提前试用场地器材,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采用防滑的垫子或者改用其他器材来替代泡沫垫。

2.即便是在课中才发现垫子打滑的情况,也应该及时采取应变措施。如,学生游戏中返回垫子上的环节,可以让学生由跑回去改为双脚跳回去,这样就避免了单脚搓垫子而滑倒。

案例3:小学二年级《投掷—原地侧向投掷轻物》课例。

(一)案例呈现

在练习快速挥臂环节执教教师让学生用彩带击打支架上面的气球来提高学生练习投掷的鞭打动作;在两名学生对练环节中,采用对掷的方式进行练习。

(二)归因诊断

1.器材稳定性。支架是可以移动的柱子,本身不是很稳固。由于彩带击打到气球后可能会缠绕在支架上,因为彩带缠绕后仍有惯性,支架会被缠绕的绳子带倒从而有可能戳伤学生。

2.对投的问题。由于人数多场地小,教师为了提高练习密度,采用了互相对投的方式来进行练习,很多学生会不小心击打到对方的眼睛、裆部等薄弱部位,虽然教师对球做了一些改造,但从球砸在地上可以弹起一定高度可以看出,球反弹仍然有一定的冲击力。即便是教师对器材做了安全化处理,教师未在教学生投掷时讲清楚安全要求,什么情况避免同时对投,也易在练习中出现安全问题。

(三)改进策略

1.将活动立柱上放气球改为拉一条长线,在线上面悬挂气球,这样也可以达到练习鞭打的效果,且有效排除了可能因为立柱倾倒而发生的安全问题。

2.两名学生同时对投要尽量避免,最好是一方投掷完,另一方再投掷,然后再一起捡器材,课前一定要对学生讲清投掷类教材的安全要求。

二、场地器材运用安全性的思考

于素梅博士说,场地器材的安全问题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人为的,另一类是非人为的。即场地器材本身的问题和任课教师对场地器材的布局问题。但就体育课安全事故而言,无论属于哪一类原因所导致的安全事故,教师都有难以逃脱的责任,因此,对安全事故的防范,场地器材应为重点,任课教师在课前课中都要引起高度重视[3]。以下是教师在课堂中对场地器材运用安全的一些共性问题。

(一)器材的有效运用

1.在教师选用某种器材作为教学的辅助器材时,首先要考虑器材的安全性。如, 跳跃的支撑器材稳不稳、垫子的厚度是否合适、投掷的器材硬度如何、自创器材是否牢固等,其次才是新颖性和有效性。不能为了新颖或者有效就忽视其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只有这样才能使体育课堂更加安全、 有趣、有效。

2.教师还要亲自对创新的器材进行安全尝试,并且对可能发生的安全问题在课前进行消除。如,自己晃一晃立柱,拉一拉绳子,试一试垫子等,不能为了课的场面和效果而忽视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因为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3.对低年级的学生,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来预设其安全性,事实证明,直接告诉学生怎么做,比告诉他们要“注意安全” 四个字更加有效。如,教师说:“我们采用机器人的动作回到垫子上”。这样学生就不会跑着上垫子,从而避免了因器材的滑动而造成的伤害事故。

(二)场地和器材的搭配

1.器材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在与场地的搭配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问题。同一个器材在不同的场地运用效果是不同的,其安全性也是不同的。当场地变化了,教师还使用之前设计的器材,那么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如,木板地、水泥地、塑胶地与不同的器材搭配其效果是不同的。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部分教师在场地和器材的搭配上出现了课前没有预设到的共性问题——器材滑动,这是不应该的,在课前应想办法解决如何避免滑动,这样就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

2.器材在场地的布局也非常重要,要体现安全、简约、新颖、美观、有效的特点。不仅利于教师的教,更利于学生的学。如, 这次有一节体操课,教师为了追求器材布局的美观,导致有些学生视线被遮挡,观察不到教师的动作,这样就会由于没有看到动作要领就盲目练习,会造成技术动作的错误或者变形而造成伤害事故。

3.有的教师为了体现“一物多用,一物巧用”,对器材进行了充分利用,却在挖掘器材的用途时恰恰忽视了学习的主体—— 学生,这就会造成非但没有实现巧用反而给学生带来了安全问题。

(三)临场应变能力

教师在课前没有预设到的问题,在教学中出现了,教师如何应对体现了教师的教学功底和教学艺术。

1.思想认识是关键,要站在对学生生命安全负责的高度来对待课堂。上课不是为了展示教师自我才华,也不是为了走完精彩的教学流程,在这种全国性的展示课上, 更不能为了获得某种荣誉而上课。

2.果断取舍。为了学生的安全,可以随时调整教学设计,必要时可以去掉某些不安全环节,哪怕是课前预设的亮点,这就是对学生生命安全高度重视的体现。

3.临场处理的技巧。如,在游戏中由于器材和场地出现了没有预料到的安全问题,要及时改变游戏的方法或规则,可以采用减少参与人数、改变评价方式等,由评价 “谁最快”改为评价“谁最好”等方式,这样也可以起到保护学生的作用。

2016年小学名师课堂观摩体会 篇10

薛庄中心完小王全平

2016年9月24日,我有幸到临沂参加了全国小学英语名师本真课堂教学观摩活动,观摩了沈峰老师和黄慧老师的两节示范课,聆听了两位名师对对话教学及阅读教学的讲座。虽然去临沂一小的路有些漫长和曲折,但是两位名师的风采,她们独到的见解,都让我受益匪浅。

沈峰老师执教的对话课《A telephone call》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在随后的讲座中也针对她所执教的这节课谈到了关于对话教学的一些看法。一段对话就是一个语篇,具有整体性,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该明确三点:对话讲的是什么;整篇对话是如何进行的;学生在学完这篇对话后学到什么,即语用目的何在。反观我自己的课堂,在教学中只是想着如何操练重点句型,对于语用这一方面关注的不够,甚至很少涉及,学生在学过之后只知道在对话中学习了几个句型,却不知道这篇对话的不仅仅是为了对话而对话,不了解整个对话的逻辑所在,不知道在何种语境中正确运用,这都是我需要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沈老师的讲座中还有一点给我的启发特别大——教师要做一个好的聊天者。一个好的聊天者应该找准话题,善于倾听,真诚回应。这一点在课堂的Free talk环节表现的特别

明显。在沈老师给我们展示的她的一节优课中,在Free talk 环节她是这样做的:首先根据本课话题设置几个key words,然后给学生2分钟的时间让他们思考,最后是学生发言时间。这种free talk 的方式不仅给了学生思考的时间,还锻炼了学生思维的连贯性,而且学生的参与度高,参与面广,师生也做得了有效的倾听和回应。反思我自己的课堂,在平常的教学中free talk 无外乎有这几种:师生问好,表演上一节课的对话,针对本课话题的问答。大多数的形式都是老师问,学生答,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不会主动去开启一个话题,只是被动的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样的talk 一点也不free,而且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观摩小学数学名师课堂教学展示心得体会 篇11

心 得 体 会

龙场乡中心小学教师:江甫技 2012年12月8日至9日,我很有幸的观摩了在贵州省六枝特区煤机厂俱乐部举行的“全国小学数学名师经典课堂观摩研讨会”活动,首先听了福建省教育厅教研室小学教研员罗鸣亮老师的《可能性》课堂教学和《追寻简约而灵动的课堂》主题讲座;其次是南京市石鼓路小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仲广群的《找规律》课堂教学和《基本数学思想的内涵、特征及其教学蕴藏》讲座。再次是北师大版课标教材培训首批聘任专家刘松老师的《解决问题》和《关注学科气质、促进思维发展》的专题讲座。使我深刻地领略了名师的风采,感受了他们对学生、对教育、对生活那深情的爱;感受到了他们身上所透露出来的光芒和对学生身心发展以及数学钻研之深。所以课后我用心的去领悟他们观点,吸取精华,并明白了教师的使命和职责,收获很大,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首先,罗明亮老师在课堂上用丰富的儿童语言,始终把营造“快乐的数学课堂”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对学生尊重的具体表现,是发于内心而见于行动的,都让我记忆犹新。《追寻简约而灵动的课堂》的讲座,真的是听名师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让我明白了以后自己的教学目标要简洁明了、教学内容要简洁充实、教学环节要简化流畅、教学媒体要简单实用。设计教学理念要做到三点,一是情境创设的效能主要是引趣、激疑和诱思;二是教学资源不在于“杂”、而在于“优”,三是练习设计不在“繁”、在“趣。”将课堂的学习得到深入、细化,有了明确方向,学生的学习才会积极、深刻,课堂也将更加精彩、有效。

其次,仲广群老师的《找规律》,教学过程清晰,注重知识的推理过程,通过从口袋里放球的活动先让学生给找出的规律取个名字,从而引出间隔排列,进一步理解间隔排列的意义和运用。运用中引导孩子们认识了一个数学思想:一一对应的思想。练习题目也是由浅入深,每道题具有很强的思考价值,启发了孩子们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一堂精彩的课不知不觉中就结束了,我还在仔细回味着精彩的课堂,仲老师又将我带入了他精彩的讲座中,他的讲座阐述了数学思想的意义,什么是数学基本思想,如何在教学中利用数学思想。听完了仲老师的讲座,再将他的课堂教学和讲座中所体现的数学教学思想结合,我不得不由衷的说,这才是真正的数学课堂,真正的上升到了培养学生数学思想的空间,整堂课都紧紧围绕着数学基本思想,都是从抽象到推理直到最后建立模型。我想我的教学也需不断提升,从培养学生掌握数学方上升到培养学生数学思想的空间。

再次,刘松老师上的《解决问题》,把课本教学内容巧妙地改为与生活实际的停车库的情境来教学。课堂教学中刘松老师的幽默风趣,像似在说相声,演小品,不时引来孩子们的笑声。幽默是催化剂,教师的语言艺术对学生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学生配合得不是很好,但刘松老师总会对学生说:“谢谢您!”xx老师或什么神仙的称呼,精彩教学艺术深深的打动了我、教导了我,尤其是课前引入让学生走不同的路到他的前面,让学生知道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问题,为后面教学解决问题作好铺垫,再通过平面上的车库和立体车库让生求一共有多少辆车?并且不同的方法来解决的过程,证明了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思路去思考不同的方法,就会有不同的收获。精彩的课堂听了刘老师的讲座,讲得是那么的实,非常结合实际,让我知道了在以后的教学中,只有不断的学习,才有资格教别人,争取做一个专业化的教师。才能体会到“教什么”和“怎么教”的过程。

总之,作为一线教师的我,应当看清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了解到现代教师观念的转变与现代学生的发展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更新教学观念,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会以名师为目标,投身教学,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去不断学习,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来提高自身的素养,勤奋工作,勇于创新,为明天的教学事业而努力、奋斗。。。

观摩小学数学名师课堂教学展示心得体会 篇12

一、对运动负荷的认识

运动负荷是指人在运动中所完成的客观的工作量,一般包括运动量和运动强度。 其中,运动量是指完成运动的距离、时间、 练习的次数等;运动强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运动量。因此,单位时间内完成的运动量越大,运动强度就越大。而练习密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练习时间占总时间的百分比,相同时间,同一运动项目,密度越大其运动负荷也随之增大。

而体育课中的运动负荷是指学生练习时身体所承受的符合学生实际的生理负荷与心理负荷。它反映学生在课堂练习过程中人体生理机能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与增强学生体质极为密切。适宜的运动负荷总是与学生的运动激情与斗志紧密联系在一起,适宜的运动负荷是对机体的适宜刺激,过量的运动负荷带给学生的可能是潜在的机体伤害,而负荷不足又不足以激发学生的运动潜能与欲望。北京体育大学熊西北教授指出:“最合适的运动量应该是长期的适宜的中运动量。”这一观点追求的是保证学生的健康并在长期的培养过程中最终施加在人体的、改造人体的总的大运动量。 可见,适宜的运动负荷可以使人体的免疫系统激活到最佳状态,对运动负荷的把握是体育教师的一项重要的教学技能。

二、如何科学有效地安排体育课的运动负荷

全国赛课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导向和引领,本次观摩展示活动就传达了一种理念:体育课要重视运动负荷的适宜制订, 关注练习密度,关注学生体质,关注学生健康,重视对学生体能的发展。在本次观摩展示课中,部分课堂的运动负荷安排值得同行们商榷。而究竟应该如何设计运动负荷,怎样的运动负荷才是适宜的运动负荷? 该问题值得广大体育教师探讨与思考。

(一)厘清不同体育课类型、教学内容与运动负荷的关系

1.根据体育课的类型与性质不同,可以将体育课分为新授课、综合课、复习课、 发展素质类课、考核课等。由于课的性质不同,对于运动负荷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以下是不同课型对运动负荷的要求(见表1)。 均心率保持在125次/分左右,练习密度达到50%左右。

2.不同教学内容运动负荷存在差异。由于教学内容中存在差异,对运动负荷的要求也不一样,这是由于教学内容本身的运动技术学习要求所决定的。对此,笔者在实践中进行了考证,并进行了简要归纳(见表2)。

不同的教学内容对运动强度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讲,在同为新授课的情况下,田径中投掷项目的运动负荷小于跑跳类,体操项目、武术项目的运动负荷相对其他内容要小。如,《跨越式跳高:过杆与

本次初中展示课中,《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一课虽是一堂篮球教学课,但由于是新授课,整个课堂的运动负荷基本处于中等水平;而教学设计中也显示,练习密度为38%,平均心率预计110~120次/ 分;《体操:横箱分腿腾越》一课是单元教学计划中的第3课时,是典型的复习课,在教学中教师安排了多种发展专项的素质练习,并且将该练习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课时的运动负荷与练习密度明显高于一般的新授课;而教学设计中也显示,练习密度为50%,平均心率达125次/分左右。整体来看,建议新授课平均心率保持在115次/ 分左右,练习密度达到40%左右;复习课平落地技术》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显示,该课的练习密度达到55%,平均心率达到130次/ 分;八年级《蹲踞式跳远》一课,练习密度在45%左右,平均心率达到125次/分。就教学内容来说,这两节课的运动负荷安排较为适宜。本次展示课中初中组未出现健美操、武术等内容,出现更多的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器械体操课,如,单杠、双杠、跳箱, 这些课堂的运动负荷的控制与把握对于体育教师来讲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其中,《跳跃:横箱分腿腾越》一课的练习密度达到了40%,平均心率超过了120次/分,对于体操类教学这样的运动负荷是适宜的。

当然,无论是不同类型的体育课,还是不同的教学内容,在授课时,运动负荷是否合理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教师对课堂的科学有效地组织,这是非常关键的。反映运动负荷量大小的指标一般为次数、时间、距离、重量等,此时教师对于练习密度的有效设计就变成掌控运动负荷的关键。

(二)掌握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原则

1.区别对待的原则:所谓的区别对待更多是教师对学生间差异的关注。体育教学中不能对所有学生统一要求,而应本着不同要求、各尽所能和各有提高的区别对待原则,以让基础不同的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为目标,不管是混合班男女生之间的差异,还是男女分班同性间的差异。在本次观摩课中,《体操:横箱分腿腾越》一课中,设置了四个不同高度的横箱,使得过横箱难度存在高低,其目的是让技能与身体素质较弱的男生也能获得最大的发展,在进行循环的体能练习时也适当地减少练习组数。这样关注学生差异、 运用区别对待的原则,在控制运动负荷的情况下,使每个学生有相应的提高。

2.全面发展的原则:教学中,在运动负荷目标达成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发展身体各个部位的素质能力。把握发展身体重点部位兼顾其他部位,注重发展的协调性和全面性。如,发展下肢力量素质时也应关注上肢力量的练习,在,《双杠:外侧坐—— 越两杠下》一课中,执教教师在课的结束部分安排了下肢练习——快速高抬腿与纵跳的练习,达到了全面发展的目的。

3.轮换交替的原则:在内容安排中要注意活动量大的项目与活动量小的项目交替, 如,一节课45min不能让学生长时间进行对抗性的竞赛或者练习,应动力练习和静力练习交替进行。本次观摩课中,《单杠:骑撑后腿向前摆越转体90°挺身下》一课,充分体现了轮换交替的原则,在杠上做静力练习与杠下利用体操棒做辅助练习轮换,进行一静一动交替练习,并在课的结束部分利用体操棒做托棒、扶棒、穿越火线等游戏, 使得整节课静动结合,也使得本节课运动负荷适宜,能够促进学生健康。

(三)正确把握与有效运用“课课练”

近年来,由于面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断下滑的窘境,并提出了“课课练”这一个要求。当面对像新授课,或者教学内容为体操、武术等运动负荷相对较小的课时,“课课练”无疑是一种有效的补充手段,能在某种程度上增加课堂练习强度,增加运动负荷。如,《跨越式跳高:过杆与落地技术》 一课中的“课课练”安排了连续的双人与多人单脚跳练习,而《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一课采用的是双脚持球后仰坐起夹球举腿练习。这两节课是典型的通过增加“课课练”补偿由于课的教学进度与教材原因带来的运动负荷不足。但是,作为体育教师不可机械地使用“课课练”,利用好是“锦上添花”,利用不好可能就是“画蛇添足”。 《三步球:移动传接球技术》一课富有创新,教师对教材的改造与加工值得一线教师学习。在课的结束部分,执教教师安排的 “课课练”是原地的快速高抬腿两组,但纵观整堂课教学中学生练习兴趣高涨,参与度极高,学生的速度、力量、灵敏均得到了锻炼,运动负荷适宜,或者说课堂学练已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最大潜能,此时“课课练”是否一定还要实施值得商榷。我们不可为了“课课练”而课课练,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也需要有度,而对于度的把握则是体育教师应有的掌控能力。

(四)调控运动负荷的注意事项

1.充分考虑学情。如果教师安排的运动负荷达不到相应水平,不能引起相应的生理变化,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负荷过量,则会引起伤害事故。教师要注意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积累相关的资料,真正做到心中有数。如,本次观摩课中,《三步球:移动传接球技术》一课是男女生混合班授课,执教教师对学情方面的考虑值得商榷,整个课堂练习一直执行男女生同等要求,在分组对抗练习的后期明显出现女生体力不支的情况,这对后期的体能恢复是一个考验。

2.关注组织形式。一般的体育课堂教学,是由多种不同的组织形式串联而成,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是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科学的组织形式能保证运动负荷处于适宜的水平,但如果组织形式单一且缺乏其他有效手段的补充,这样的课堂教学值得我们反思。如,《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一课中,由于教学的需要,执教教师多次采用分组循环练习的方法,更是由于篮球练习场地有限,导致课堂练习密度不高,单手肩上投篮本身强度不大,导致整堂课学生的运动负荷水平处于低水平。

3.正确理解与把握练习密度概念。练习密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练习时间占总时间的百分比,相同时间内,同一运动项目,密度越大其运动负荷也随之增大。影响运动负荷大小的指标一般为次数、时间、距离、重量等。教师在调控运动负荷时,一般应适当增减练习的次数或者时间,或者在练习过程中如需减少运动量时,增加练习的间隙时间等。此时,练习密度随着教师的调控发生变化,使得运动负荷随之发生改变。这是体育教师依靠直接经验对课堂运动负荷的掌控,更是教师驾驭课堂能力的外在表现。

4.合理利用与开发教学资源。教学中, 教学资源的合理运用直接对运动负荷的调控起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在课堂设计时,应充分合理利用与开发教学资源,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设置有效的场地与器材。如, 《单杠:骑撑后腿向前摆越转体90°挺身下》一课中,执教教师为了增加练习次数, 利用废旧的钢管自制了单杠,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有效地增加了学生单位时间内的练习次数,避免了单杠教学中运动负荷小而带来的运动负荷不足等问题。

观摩小学数学名师课堂教学展示心得体会 篇13

会学习交流

——关注文体,凸显语用。

芝阳学校 高明丽 2014年3月28日---30日在西安举办全国小学语文名师经典课堂观摩研讨会的观摩学习中,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研讨会里,分别观摩了薛法根、吴琳、魏星、王文丽、王林波、程延军、武凤霞、李玉贵、范姜翠玉、汪益敏、赵志祥、11位全国小学语文名师的课,聆听了他们的课和讲座。短短三天的时间里,学习了名师的教学理念,聆听了专家们对新课标的具体阐释,领略了名师的睿智、幽默,博学的人格魅力,以及他们精湛的教学艺术,这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时间虽然很紧张,但是每一节课都给我带来很大的触动。名师们独特的教学风格、巧妙的教学设计和恰如其分的引导,让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爱说、会说、爱演,与授课老师默契十足,给大家留下了难忘的印象。11节课,风格各异,精彩纷呈,让我们大开眼界,感慨万千;

几位名师的课,展示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这次听的几节课,在他们的教学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健康发展。建立了和谐、民主的师生 关系,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上的主人。他们以不同的教学方式展现了新理念下课堂教学的风貌,在他们 的教学中不仅充分展示了教学内容的显性因素,而且发掘了隐性情感 因素。他们能恰到好处的把教学内容隐含的情感,通过自己的加工提 炼,以情生情。从他们的授课中可看出,他们都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设计每个 教学环节,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达到 “思维活跃流畅、创新精神涌动”的最佳境界,真正行之有效地改革了课堂教学,把素 质教育真正落实实处。通过学习,确实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也学到了不少经验。

1、倡导“自然地朗读”

叶圣陶先生对朗读的功用做过这样的描述:“我们默读时,仅仅调动了心和眼,而朗读时则是心、眼、口、耳全部调动起来了,对于文章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就会有成倍的收获。”语文教学中讲解是分析,朗读时综合;讲解是对文本的解剖,而朗读是活的,是赋予作品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所以也有人说:“朗读法是语文教学的安身立命之法。”

可是如何正确的朗读?怎样的朗读才能有效?这是我们一线教师常常困惑的问题,而这次我们在王文丽老师的课堂,在赵志祥的报告中找到了答案,那就是自然的朗读,这也符合本次课改对朗读评价的要求,即:“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娇柔做作的腔调。”不能一味的强调“有感情的朗读”,否则将无法正确的体现文本的特点和文本的个性。而且我们教学中也常常发现学生在朗读时“朗读腔 ”“表演腔”太浓,而这样的朗读恰恰是对文本情感理解的不到位。原来自然地朗读就应该像说话一样,用恰当的语气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调,语势。若把文本分为抒情性文本和非抒情性文本,那么抒情性的文本就应该用朗读去“打动”“感染”听众,非抒情性的文本则只需要“告诉”就行了。科普性的说明文我们只要清晰的告诉、介绍,把重点的知识通过重音、语速、语调的变化,自然流畅的表达出来就行,不需要额外附加情感;演讲稿,读的时候则需要激情,需要用朗读去打动、感染听众,有一种告诫、号召的意味,而这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自然”;对话类的文本,故事性特别强,在读人物对话时,就因该用比较夸张的演读。总之朗读应该以不同的文体作基础,先把握好课文的总的感情基调。

2、语文要简单,平实,扎实

聆听了几位大师的课,正可谓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出雕饰。” 在轻松自然教学环境中扎实有效地训练好学生的语言,同时又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语文品质。在他们的课堂中语文教学已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已走向平实与质朴,扎实和简单。尤其是陈延军的《阅读大地的徐霞客》,环节设计非常简单,教学伊始于老师就让学生听写生字,在字词教学方面要做到严谨、精确,做到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永远是语文老师的天职。再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以悟来促读,使学生逐步感受到徐霞客是一位奇人,对文章进行了升华,王老师是这样总结的:“之所以说它是一位奇人,是因为他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30十多年历尽千辛万苦,获得了第一手考察资料。他在人们都考取功名时却埋头于经书之中。

3、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坐在李玉贵的课堂,是一种享受。对于学生,是一种磨练,是能力的提高;对于教师,则更多的是思考。回顾课堂,李老师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来学习,通过平等、幽默、风趣的对话逐渐推进教学的发展,不,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发展。以前,只有在理论的书籍中看到我们的提倡,作者多用文字的方式描述出他们所希冀的课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来、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等,今天才李玉贵老师的课堂上才真正看到理想的效果呈现了出来。教师在课堂中没有催促学生,而是温情如水。我不禁在想我们的最近几年提起的“课堂有效性”(在单位的时间内达到相应的效果),和这样的课堂相比,又该作何评价呢?如果我们的那些阅读大赛的评委员们来到李玉贵老师的 课堂做评,会是分数几何?我没有能力做出评价,只是知道我们应该致力于学生的读出,致力于学生亲自经历学习过程的读出。

看到李老师的课堂,我不禁又在想,这样的课堂就是完美的师生关系的体现吗?是否有更加完美的课堂呢?李老师非常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整个课堂中,通过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要“一读再读、边读边想、学会询问自己、练习试着把自己读的内容说给别人听、思考作者透过文字要告诉你什么、把读出的内容贴在相应的位置„„”她的学法的指导,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

1、是通过和学生的谈话引出的,而不是教师告诉的;

2、不仅告诉学生要这样学,而且告诉学生为什么这样学

3、不仅让学生知道读书的方式,而且要知道运用这样的读要“读出什么”。这样的学法指导,是切实的,有效的,可操作的。

台湾的语文教学和大陆的语文教学有什么相同之处?有哪些差别?少有见识的我暂时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但是我知道我们的语文教学都遵循了语文教学的规律。

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传承中国几千年语文教学的哪些方面?语文教学应该朝着哪个方向发展?我暂时不能回答,但是我会努力学习。

4、语言亲切。

几位老师评价学生的语言是那么贴切,到位,如有的老师运用“你最聪明、你会更加努力的、我的孩子,你真棒、你的眼睛已经告诉我答案了”等来鼓励学生。这些朴实,自然的语言,对我感触很深。尤其是王文丽老师讲的《月之故乡》一文,对于学生的发言总是给予鼓励,孩子你说的太精彩了,你真聪明,我好爱你。

回想每一位老师的课,每堂课都像放电影一样在我脑海里出现,虽然每位老师讲课各具特色,风格不一,但是都是值得我学习和借鉴。下面我就谈谈我对此次活动的心得体会:

第一、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听完几位老师的汇报课后,我认为他们对教材的把握都有其独到之处,都能抓住题眼,一步步的深入文本。第二、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学。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这个主体的引导者。这几位老师都充分的做到了这点。

第三、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很多老师会在课堂上穿插着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收获这些学习的方法,当他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才能够用自己的力量解决。老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及时的纠正文字的发音,潜移默化的教导学生字音要读准的习惯。

第四、亲切的评价语言。几位老师评价学生的语言是那么贴切,到位,如有的老师运用“你最聪明、你会更加努力的、我的孩子,你真棒、你的眼睛已经告诉我答案了”等来鼓励学生。这些朴实,自然的语言,对我感触很深。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也试着让我的学生感受这些美丽的评价语言。

上一篇:新娘父亲在婚礼庆典上的讲话下一篇:房地产代理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