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1

2024-09-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1(通用8篇)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1 篇1

遵义县山盆镇李梓小学王光进

摘要: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它在为基础教育带来生机与活力时,也给农村教学带来了挑战。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对学生不仅要“教”,而且要“导”,不仅要教数学知识,而且要教如何学数学知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学习;学习方法

新课改的开展,让我从中学得了很多知识,比如:新理念、新精神、新要求,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倡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了解当今教育形势的发展,掌握这些新理念,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下面是我就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教会听课,使学生养成积极动脑的习惯

首先要着手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听讲的习惯。教学生四会:会听、会看、会想、会说。

会听:听要入耳,如果听而不闻,等于没听。学生要边听边想边记忆,抓住要点。不仅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还要认真听同学们的发言,并能听出别人发言中的问题。为了考查和训练学生“听”的能力,可以组织如下练习:(1)教师口述题目,学生直接写出得数;(2)教师口述应用题,学生写出或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等。这类练习,可以训练学生集中注意力,边听边想边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有意识记忆能力。

会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首先要给学生观察权,不要以教师好心的“讲”取代学生的“看”。凡学生通过自己看、想,就能掌握的东西,教师尽量不讲或少讲。会看,教学中要提供充分的观察材料吸引学生看。教师的板书、演示等要准确,鲜明,能引起学生观察的兴趣。由教师带领观察到只给“观察提示”的半独立观察,到完全独立观察,使学生逐步掌握通过观察比较,做出判断,发现规律的观察方法。

会想:首先要肯想。课堂上要学生肯动脑子想问题,除了靠教师教学的启发性外,还要靠“促”,促使他动脑子。要求学生,老师每发一问,人人都要立即思考,准备回答。如果不会答,也要把问题重述一遍并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想到哪儿不会了。告诉学生这也是一种回答。坚持这样做,可以提高提问的教学效率。

会说:听、看、想,要通过“说”这一点来突破。语言是思维的结果,要说就得去想。

课堂上抓住要学生尽量多说这一环,就能促进学生多想;要会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认真听,细心看。抓了会说,就能促进其它三会。因此要十分重视学生口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二、让数学就走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小孩子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生存。因此,我们的数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与生活脱轨。这就要求我们在备每一节课前都要想到这些知识与生活中哪些实际例子联系在一起的,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它。让我们能从实际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就不需要老师干巴巴地讲;学生无聊地学。有学生熟悉的生活例子,就可以替代枯燥的课堂;能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去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乘法估算”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一、情景引入,激发兴趣。上课前,教师出示秋游时拍的照片,让学生回忆当时的情景。因为是秋游,学生对步行印象极深。在导入新课时,教师提供速度和时间,让学生进行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口算;然后把计时单位逐步改小,顺利进入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教学。然后让学生说说他们的想法?你是怎样计算的?这个内容实际上就是本节课所要教学的例题,只是我把它换成了学生熟悉的情境,他们就能很自然的找到解决的方法,学生自己列式,自己解释。这样不但让学生比较形象、直观地理解了乘法的意义,牢固掌握了计算方法,而且还要表扬了学习优秀的同学,激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把学习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数学的开始。如何在孩子们面前展示出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数学,主动去学习数学。我认为关键是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生活化。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数学时,他们的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而且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学习的角色,才会真正感受和体验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理解和应用的信心。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

四、创造性地使用情景图,模拟实际情境,增加实际体验

翻开数学新教材,映入眼帘的是五颜六色的图画,生动有趣的故事,憨态可拘的动物,深受欢迎的卡通,这不仅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更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材为我们小学数学教育者提供了这样许许多多的情景图。实质上是编者把他对人

生的理解、对现实的看法,转化到书本上以图的形式来展示,并不是要广大教师局限在图中,必须看图、用图、讲图。我在实际教学中感到,教师学生拿着实物走进教室,动口、动手创设一个个比较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能更快的进入学习角色,能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能有更具体的感受和体验。我经常根据书上的图找来实物、图片、自做动物头饰、编写童话故事等,领着学生动手、动口,模拟表演来亲自创设情境,使数学知识更具生活性和趣味性,效果很好。

五、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乐于交流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1 篇2

对于新课程改革后的小学数学教学, 其基本内容如下: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由此可见, 良好而丰富的情感, 严谨又积极的态度, 科学且正确的价值观, 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基础。笔者在给学生授课的过程中, 力图不止授之以“鱼”, 更能授之以“渔”, 让学生能够拥有一个不肤浅的学习背景, 在逐步的引导中, 渐渐形成独立的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一、良好、丰富的情感

相较于富有人文感染力、艺术情趣的语文而言, 在不少人眼里, 数学教学似乎更容易流于死板、僵化。然而笔者始终坚信, 数学教学是妙趣横生的。

记得在第一堂数学课, 我并没有预先写板书, 而是上课后在黑板上写了四个大字:数学好玩。我环视四周, 孩子们的脸上都显露出了好奇与茫然。于是我问到:同学们, 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见到孩子们纷纷摇头, 我于是讲述了陈省身先生是如何在九十一岁高龄为孩子们题词“数学好玩”的。

听了这个典故, 学生们都有些跃跃欲试, 想知道数学究竟好玩在哪里。我接着对同学们说, 数学的好玩是要大家在每一天认真领会的, 希望大家能够跟我一起领略优美而奇妙的数学之旅的沿途风景。以后学生们在上数学课时, 总是显得格外得兴致盎然。

自此之后, 我在讲课时总是尽量将内容讲述得更富于人文性, 旁征博引一些相关的典故与轶谈。比如在开始讲射线与角的时候, 对学生提到了欧几里得几何与非欧几何的划分。在讲自然数的性质时, 提到了零的划分争议。尽管我只是深入浅出地对学生提到了一些概念与典故, 但事实证明, 这样平日里轻描淡写地讲的东西, 往往比短时间内高密度地灌输给学生的更有用。在讲质数与合数时, 我提到了哥德巴赫猜想, 提到了陈景润证明的 (1+2) , 一个平日里沉默寡言的小男孩竟主动举手, 说他很佩服陈景润的精神, 还说以后要征服这颗数学王冠上的明珠。望着学生们稚气未脱的脸上那坚定的神情, 我由衷地觉得, 这才是作为一名教师最大的收获。

二、严谨、积极的态度

数学是一门严谨、富于逻辑的学科, 而数理逻辑的培养, 科学探究精神的形成, 对于学生性格的养成格外重要, 这些都是其他学科所难以全面给予的。

培根说, 数学使人周密。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让学生掌握书上的定理、公式, 并不是全部意义所在, 而透过这些, 让学生学会在面对问题时, 拥有一种严谨、积极的态度, 才是最重要的。

这一点我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感触颇深。我的女儿在小学初始时极厌恶数学, 数学课上都在看其他的书。后来我问女儿时, 孩子说, 看见布置的数学题就觉得麻烦, 不想做。我便有意识地给女儿和班上的同学找一些并不难, 但是比一般的题略微繁琐的题目来练习。

长此以往, 孩子们都习惯了在做题时静下心来, 一步一步地按照逻辑顺序来做, 而不是望而却步, 心生畏惧。面对其他问题时, 也能冷静地面对, 积极地处理, 不再逃避。每次看见学生认真地思考着问题, 绞尽脑汁最终得到了满意的答案, 我都倍感欣慰。

三、科学、完善的价值观

小学生已经在形成初步的世界观、人生观, 透过他们好奇的眼睛从各个方面观察、了解着世界。他们有着自己的是非判断标准, 在心智上还远不到成熟的年龄。因此, 简单地给他们灌输“这是对的, 那是错的”是远远不够而且也是不正确的。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 基本的规律与其推导占据着重要地位。康托尔说, 在数学的领域中, 提出问题的艺术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因此, 我们要让自己的学生不单单能记住考试所要求考查的, 更能有自己相对完善的价值评判标准, 知道什么是美, 什么是丑;什么值得花费时间, 什么应该即刻抛弃;什么会令他们一生受益匪浅, 什么会使他们一失足成千古恨。

因而每次在讲一个定理或是公式的时候, 我都鼓励学生对这个理论本身提出疑问, 无论是质疑这个命题的正确性, 还是探究这个命题发现的时代、社会背景, 或是对该数学家研究方向的好奇。

有一次我给学生讲高斯求和定理时, 一个平时就很活泼的小女孩高高举起了手, 兴奋地说:“老师, 我发现也可以这样推导唉!”然后提出了和一般推导的过程不一样的方法。尽管殊途同归, 但我还是认为, 对于一名小学生来说, 能够独立地思考、推理, 并得出一个相对正确的结论, 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1 篇3

一、网络教学平台的创建

目前大多数学校创建了设备先进、功能完备的校园网络并接入互联网,但是网络的功能对于教学来说不应当只是教学内容的发布,而需要有一个既含教学内容发布与管理,又有在线课堂教学交互和评价、协作学习等功能于一体的网络教学平台来支撑。网络教学平台要能支持教师在线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如设计讨论的主题、制订自测方案、在线答疑等,以此来引导学生和帮助学生,网络教学平台要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建构知识的环境的同时,也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设计与收集整理

创建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库,能为教师设计课程内容提供素材资源和参考,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在线备课,可以选择适当的内容直接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也可对教学内容进行组合、拆分和修改。

优秀的、多样的课程资源是网络环境下开展教学的重要基础,课程资源除传统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外,还可以是图形、图像、文本、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类型的多媒体教学“微课”。“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例视频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与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当然,要想促进学生建构良好的知识和技能,网络教学资源内容的开发设计要从原来的“重教”转向“学教并重”,不单单要开发素材类、课件类资源,更要侧重开发自主探究、 协作交流和研究性学习的有关资源。

三、教学评价

作业、测试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是随时改进教学策略的重要依据,能有针对性实施个别化教学。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提供的试题系统统计分析完成,主观性的试题,教师可在批阅时形成评价。这样每次的作业、测试网络平台都会给教师一个统计报表,教师可依据它进行教学调整。

四、课后的在线教学、交流

课堂教学通常以班级的常规模式进行,教师的教授只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一般学习需求,对于一些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靠课后师生之间的交互来解决。基于网络,教师可以提出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疑问,并在一定程度上给出相关提示或提供一些材料,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他们自己利用网络去查找信息,然后通过论坛或在线聊天室讨论交流问题。

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结构流程图

小结: 网络教学不再是传统意义的远程教育,它的教学活动单元也可在传统的课堂中展开。网络教学可以进入校园,引进课堂,它并不是对传统教学的替代,而是不断与传统教学相互碰撞、融合,在融合中不断补充和逐渐完善,形成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体系。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开展,网络教学逐渐得到了普遍的关注。主张把传统教学的优势和网络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二者优势互补,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一定能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浅谈小学语文略读课的教学策1 篇4

----略读课不能忽略

摘要:

语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以精读课为主,略读课往往是以为让学生自学,近

来略读课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可见它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略读作为一种阅读

方式,相对于精读而言,“略读”意在粗知文章大致的内容,从整体上迅速把握

阅读材料的大致意思,判断阅读材料的重点要点;略读只是一种阅读的方式,它 的任务比较单一,只是为了获取相关的信息。因此,从狭义上来讲略读就是大略

地读、快速地读,了解内容梗概,作者意图,较快地知道文章的大概内容,从而

确定是否进一步仔细阅读,深入研究。无论是从教材编排来看,还是从教学策略

来看,略读课都不容忽视。那么如何上好略读课呢?我们一起来研究。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略读课

教学策略

语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以精读课为主,略读课往往是以为让学生自学,忽略了对略读课的教学。近来略读课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可见它的作用是不可

忽略的。那么,略读和精读有什么不同呢?

略读作为一种阅读方式,相对于精读而言,“略读”意在粗知文章大致的

内容,从整体上迅速把握阅读材料的大致意思,判断阅读材料的重点要点;“精

读”在于深入、准确而有创见地理解阅读材料。略读只是一种阅读的方式,它的

任务比较单一,只是为了获取相关的信息。因此,从狭义上来讲略读就是大略地

读、快速地读,了解内容梗概,作者意图,较快地知道文章的大概内容,从而确

定是否进一步仔细阅读,深入研究。广义上讲,速读、浏览、默读都可属于略读 的范畴。

略读课不容忽略的两大原因

一.从教材编排来看,略读课不容忽略

略读课文的篇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有些学段已与精读课平分秋色了:三年级16篇,四年级29篇,五年级28篇,六年级25篇。这样大的篇幅,我们在教学中若是忽略了,那么这些略读课的存在就没有意义了。略读作为一种阅读方式,相对于精读而言,“略读”意在粗知文章大致的内容,从整体上迅速把握阅读材料的大致意思,判断阅读材料的重点要点;“精读”在于深入、准确而有创见地理解阅读材料。略读只是一种阅读的方式,它的任务比较单一,只是为了获取相关的信息。“略读”作为一种阅读方式,相对于精读而言,“略读”意在粗知文章大致的内容,从整体上迅速把握阅读材料的大致意思,判断阅读材料的重点要点;“精读”在于深入、准确而有创见地理解阅读材料。因此,从狭义上来讲略读就是大略地读、快速地读,了解内容梗概,作者意图,较快地知道文章的大概内容,从而确定是否进一步仔细阅读,深入研究。广义上讲,速读、浏览、默读都可属于略读的范畴。

二.从教学策略来看,略读课不容忽略

怎样让略读课变得有意义呢?我们教师就要掌握略读课的教学策略。《标准》在小学阶段的两个学段中明确提出略读要求,第二学段提出“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三学段提出“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而到第四学段,则要求“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从“两个学习”到“较熟练地运用”,其能力的形成是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由此可见让学生学习并掌握略读的学习方法,十分重要。学生才是略读课的主体。

如何上好略读课

具体如何上好略读课呢?下面就本人的一点浅显经验,简单谈谈我的个人 观点,大家共同研讨。

一.重视文前导语,明确阅读任务

细心的教师会发现,每一篇略读课的前面都有一段阅读提示。如果抓住提 示的内容,学生很容易弄清文章的学习目标。所以老师在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

生来自读阅读提示,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明确阅读任务。

例如孙思秀老师在执教《花的勇气》这篇课文时,这样提示学生:“这是一

篇略读课文,需要借助略读提示来学习课文,请大家先把阅读提示读一遍。看看

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再如徐娟在执教《妈妈的账单》时这样说道:“你们

想读好这篇文章吗?先读‘阅读提示’,看看要先弄懂几个问题。”如果每一位老

师在执教略读课时都能提醒学生去读阅

读提示,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一个好的习惯:每次学略读课文,他都会想着

借助于阅读提示。这样不仅能体现阅读提示的价值,更有利于我们的略读课教学。

二.抓主感悟点,精选教学内容

略读课的教学不能像精读那样面面俱到,在学生一边自学的同时,老师给

予相应的点拨指导。

例如,乔深远老师在执教《金色的鱼钩》这篇略读课文时,问了学生这样

一个问题:“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写老班长的?”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

经积累了许多学习方法和经验,他们在老师的点拨下,很快找出了课文中描写老

班长的语句,并且说出了是从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几个方面来写的。这样,老师的一句话,就帮学生理清了思路。

再如,郑秀珍老师在执教《麦哨》一课时,问道:“看看课文为我们呈现了

几幅画面,你最喜欢哪一幅?”这样一问,学生一下子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可以一边读文,一边思考问题。

三.巧设练笔处,实现读写结合

写作是外向的表达,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发展学生心理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手段。学习略读课文“光说不练”是不行的,适当地进行写话的训练也是必须的,必要的仿句、小练笔、拓展性的语文基本功训练正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为理解课文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当然,写话的切入点要“小”而“巧”,要“润物细无声”。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依据读写迁移规律,顺应学生写作的心理,指导他们 运用所学的写作方法,从读到写、读写结合、以读激写、以写促读,促进学生语 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例如徐娟老师在执教《妈妈的账单》时就这样设计:这是一份()的账单。让学生再读课文的基础上,在读思结合的基础上填上自己的感悟。再如,孙思秀 老师在执教《花的勇气》一课时,这样安排:在读写卡上写下你对生命的感言,说说你认为什么是勇气。我认为勇气是、、、、、、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继 续理解勇气。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时,教师将写话融入其中,让学生展开 想象,把自己的感受写丰满,写生动。这一写可以说是推波助澜,掀起层层涟漪,学生对勇气有了更深切地认识与理解,朗读更加有滋有味,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事实证明,略读课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掌握阅读方法,提高写作水平;养成阅读习惯的好教材,好工具。由此,巧妙地上好略读课,可 以多快好省、事半功倍地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四.重视自主性,简化教学环节

人教版实验教材中的略读课文无论从内容,还是语言上看,篇篇文质兼美,还有一些是出于名家之笔,确属“阅读精品”,深受学生的喜欢,作为教师的我们也难以割舍。于是词句品析、朗读感悟、积累运用、人文熏陶……面面俱到,精雕细琢。一课时的安排,变成了两课时,还觉余兴未了。许多老师上着上着就上成了精读课。精读与略读混为一谈,没有差异。以上状况的出现,主要是我们对略读课文的地位、作用认识不够清楚,对略读课文的编排意图理解不够透彻,没有很好地把握略读课文教学的“尺度”而引起的。那么如何走出这个教学的误区呢?我们就要找准略读课文教学的定位。

我们必须准确把握略读教学的特点定位,有的放矢,择优而教。在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阶段性目标中也指出:“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许多文章都是名家名作的一个节选,在教学文章之前,可以让学生先去了解作家的写作背景和一些相关资料,这样能填补学生自主学习的许多“空白”。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学方式更为开放,更多地尊重学生的选择,课堂力求透露人文关怀的色彩,让学生们自主学习,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由选择学习伙伴,自由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五.关注个性体验,提高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 供了内在条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有乐趣才会喜欢,那么怎样使学生感受的兴趣呢?一是要阅读形式多样化。如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比一比等,同时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阅读成为学生赏心悦目的享受。二是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平等看待每一名学生,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实现教育的多落点,这样,学生在阅读中既学到了知识,得到了美的享受,还表现了自我,获得了成功感。

略读课不能略

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说,精读课文在教学时,必须“细嚼慢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话;那么,略读课文在教学时,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学习中渐渐习得基本的读书方法。并能用学到的方法自学课文,甚至是阅读学习课外的文章。

相对与精读课文,略读课文较为浅显些,这样正好为学生提供了阅读的阶梯,为他们创设了更好的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应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强调学生自读自悟。也就是说,略读课文是学生唱主角,教师已由幕前转到幕后。不过在难较的地方,教师若能善于点拨,那化解的过程将会是略读课堂最亮丽的环节。

另外,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要根据课文特点,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根据人教版试验教材各个单元主题及课文的不同特点,略读课文的教学正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已经习得的方法自主阅读,并适当地向课外拓展、延伸,最终实现向课外完全独立阅读的过渡。这里的课外拓展、延伸,可以放在课上,也可以放在课后。这要视文章的篇幅长短和难易程度而言。

略读课教学的大船已经扬帆起航,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上,一同前行,一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1 篇5

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当前学校学生的思想状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已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做为思想品德教育重要一环的体育教学,也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体育教学作为一种塑造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教育手段,它不仅能使学生增强体质,掌握和提高运动技能,同时还具有发展学生智力、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品质的作用,如何发挥这些作用呢?这是我个人的几点想法:

一、以身立教

“身教重于言教”,这是教育工作者信奉的至理名言。“以身立教”是学校体育工作者所遵循的基本工作原则和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所谓以身立教的艺术,是指学校体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通过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的能力、手段和技巧。

如何教育好学生呢?作为教师,除了要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和强烈的“敬业精神”之外,还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教师只有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和热爱,教风端正,行为高尚,谈吐文雅,爱护学生,严于律己,事事、处处都成为学生的楷模,才能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教师的高尚文明的言行,以身作则的形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甚至是终身难忘的印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反之,如果教师忽视自身的思想品德建设,在教学工作中,不负责任,作风浮夸,行为散漫,其后果必然是误人子弟,害人害己。故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那么令不从”。

二、启迪共鸣

启迪共鸣是指通过说理、教育、启发、开导,使人在情感上、心灵上引起感动,受到触及,产生效果。体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运用真理和人格的力量开启受教育者的心扉,引起他们的共鸣,使其主动接受教育,加强德行培养。

体育教师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体育活动中,学生的心态最容易暴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抓住“敏感”的话题,剖析原因,正面引导,产生共鸣。

(二)是亲自示范,以身立教。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带头去做。如有些需在地上做的练习,学生有的怕脏不愿做,教师应先作示范练习,带头完成动作,学生在“榜样”力量的感召下,用心去进行练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脏的精神。

(三)是将心比心,开启心扉。教师与学生交知心朋友,和学生说心里话,以心换心,了解学生所思所想。

(四)是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教师应运用心理学知识,针对每个学生的特征,有的放矢,在启迪中学生引起他们的共鸣。

三、暗示同化

暗示是指用含蓄的语言或举动使人领会;同化是指使不同的事物逐渐变成相似或相同的。暗示同化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具有“不露声色”的特点。通过这种方法能让受教育者心领神会,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图,并欣然接受。巧妙地使用此法,一般会取得“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学生都有自尊心和上进心,他们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为使思想品德教育达到令人心悦诚服、通情舒心的境地,采用迂回暗示启发同化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实践证明恰当运用类比暗示、赠言暗示等方法,有良好的效果。

四、熏陶感染

思想品德教育中熏陶感染的艺术,主要是指教育工作者运用自如地创造各种条件,形成良好的氛围,使受教育者为之感动、受到教育。

例如,一次手球课上课前,手球场上有一些废弃的汽水瓶盖和一些石子,教师就一个人默默地拾起,一会儿来了好几个学生帮忙拾了起来,并同时招呼其他学生来拾杂物,在上课前把场上收拾得干干净净,这样避免了发生伤害事故的隐患。课堂小结时,我在班上表扬了自觉拾杂物的学生,并宣传环境对体育锻炼者的影响,及爱己、爱人、爱环境的意义。以后的上课铃响前,只要有可能危害安全的不利因素,学生们一般都能自觉地去排除。

如何充分发挥熏陶感染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作用呢?一是要努力创造一种良好的教育氛围,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二是应从点滴入手;三是要坚持不懈,做艰苦细致的工作。

五、语言运用

语言是人们表达感情、勾通思想、传播信息的一种工具。体育工作者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作为一项塑造学生灵魂的神圣工作,也必须运用符合自身素质、特点、要求的语言艺术。

体育教学中,教师讲课的语言艺术,个别谈话的艺术,表扬批评的艺术,正式与非正式场合的语言艺术,以及姿态语言的艺术等等,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只有钻研这些方面的艺术,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才能巧用语言,搞好教学和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在运用语言时,要防止打官腔、空话连篇、词不达意、文不对题、言之无物和片面绝对等现象。

六、激励鼓舞

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激励是激发受教育者的动机,调动其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实现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教师要充分发挥激励因素在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中的积极作用,就必须依照激励理论的要求,选择正确的激励方法,掌握高超的激励艺术。

激励艺术的主要内容包括:通过目标设置来激发受教育者的动机,引导他们的行为,调动其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目标激励艺术;以正强化(即激励)和负强化(即惩罚)相结合为特征,达到抑恶扬善、奖功罚过的目的;以榜样示范、典型引路给人们鼓舞、教育启迪、鞭策,激发受教育者仿效榜样的激励艺术;以竞赛评比、表彰先进和鞭策后进为基本形式的竞赛评比激励的艺术等等。

学校体育活动多用竞赛、评比和奖励优胜等方法,比如全校运动会、班集体单位比赛、系级群体竞赛活动等形式,这些形式本身对学生就具有思想品德教育意义,竞赛能激发少儿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评比能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意识到个人的努力或懈怠会影响集体的成绩,而个人的成败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集体的力量,从而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为集体做贡献的责任感。体育比赛对优胜者鼓励又能调动他们锻炼身体和发展才干的积极性。教育实践的经验证明:学生在用行动争取荣誉的过程中,能具体体验到作为集体成员的一种尊严的感情,从而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形成集体主义的荣誉感。

七、规范行为

规范行为,实质上是一种行为控制。思想品德教育规范行为的艺术,是指教育者采取明确要求、确定标准等手段,将学生中不符合教育的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行为,引导控制在符合学生行为规范以内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技能。

体育教学的常规教育的保证是规章制度。制度是体育教学贯彻和安全保证的手段。没有制度的保证,体育教学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这些规章制度体现在点名制度、着装规定、练习规定和要求、听从指挥、集体协调等方面,有了制度,就能对学生进行行为控制,就能有利于贯彻教学内容、技能和技巧,同时强化学生的纪律性,一切行动听指挥的集体主义精神及高度的精神文明。

体育竞赛都有一定规则和要求,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都有明文规定,违反了就要受到教育和处罚。实践证明:规范行为艺术对于培养学生的约束自己行为的自制力,培养自觉性有深远的意义。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1 篇6

江门市新会区古井镇背坑小学 吴炎中

新会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C级证书”培训班 199号

2007年12月3日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除了工具性以外,还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它涉及政治、哲学、历史、社会、生活、道德修养、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诸方面,大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其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形象生动,很容易吸引学生,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材不少课文蕴含着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我们在教学时,应当充分挖掘利用这些因素,适时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中,以培养学生健全完善的人格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我们的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一代新人。

例如《争吵》这篇课文围绕“我”和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这件事,重点讲了“我”的心理变化,以及“我”对整个事件的感受,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相互谅解、彼此宽容。课文先写“我”和克莱谛吵架的原因;再写“我”的内心活动:为吵架而感到不安、后悔,又没有勇气承认错误;然后写克莱谛的友善化解了双方的矛盾,两人重归于好;最后写“父亲”对“我”的严厉批评。课文细致描写了“我”的心理活动,“我”的不安与后悔,“我”知错却没有认错勇气的矛盾心态,写出了“我”对克莱谛往事的回忆及印象。这些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地体现了“我”的个性特征,一个明是非却爱面子的“我”活脱脱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在教学中,教师在学生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把握文中人物

感变化的基础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所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健康指导。课文较详细地描写了“我”与克莱谛吵架时的心理活动,以及吵架后的矛盾心情:当“我”被克莱谛碰了胳膊肘时,“我”“火”了,于是产生了报复的念头;“我”与克莱谛吵架后,觉得很不安、很后悔,后悔自己骂了克莱谛,觉得不应该做对不起他的事;心里很想向克莱谛承认错误,又觉得太丢人;心里暗暗说向他认错,可嘴里又说不出请他原谅。教学时,可以联系上下文让学生体会“我”吵架后的心情。课文讲述的这种情况,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是每个学生在生活中都有可能遇到的。引导学生认真体会,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但可以使学生感到课文写得真实具体,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课文构思精巧、语言优美、把“我”的犹豫、矛盾、不知该如何面对好友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学时,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话的意思,让学生从“父亲”的话中理解:要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做到是非分明;要勇于承认错误。为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可以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如: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喜欢他什么?使学生在对人物行为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加深对人物形象的体会。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看法,如:有的学生能通过具体事例准确地概括人物的某种品质和个性,说克莱谛能谅解同学的过错,宽容同学,珍视同学之间的友情;有的学生能比较全面地评价别人,既看到“我”的一些弱点(爱瞎猜、爱面子)和缺点(报复同学),又能看到“我”的长处(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善于反思,是非观念清楚等);有的学生能看到别人的进步,而不是凭一时一事

的表现给别人下结论,认为“我”的进步是明显的,由嫉妒同学、瞎猜疑、报复同学到心里不安、后悔、知错,最后能接受同学的友爱,与同学重归于好。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懂得同学之 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宽容,并学着处理同学间发生的问题。

在教学“嫉妒”这一词时教师还可以渗透其它课文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为学生剖析嫉妒之害。一方面列举陷于嫉妒深渊,干出诽谤、中伤,甚至伤害他人的行为,结果毁灭自己,葬送前途的反面典型:如因嫉妒而残害孙膑终遭灭亡的庞涓,嫉妒诸葛亮不成反而自己被气死的周瑜等,使学生引以为戒;另一方面,列举能控制其嫉妒之心从而取得巨大成绩的古今中外名人佳话,如“将相和”中的廉颇等,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别人的进步,正确看待荣誉,正确估计自己的优缺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此外可组织学生摘录嫉妒有害的名人格言,如“嫉妒是亡身的毒蛇”。“嫉妒是一种比仇恨还强烈的恶劣情绪”等,并结合学生实际,采取多种形式组织他们消化这些格言,净化心里意识,使他们普遍能见贤思齐,踏实学习,与别人友好相处。

在语文教学中,还有很多课文都歌颂着一些具有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特征的人和行为,像小学语文书本课文:《蓝树叶》,《校园里的画》,《蜜蜂引路》,《丰碑》,《放弃射门》等等课文,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如果适当地利用这些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及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暗示:学习《蓝树叶》,知道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不要小气;学习《校园里的画》,学会克服嫉妒心理,与同学们和睦相处;学习《蜜蜂引路》学会仔细观察,谦虚好学;学习《丰碑》,懂得舍己为

人高尚情操,学习《放弃射门》学会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高尚体育精神等等,会起到非常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文中有道,道中有文,文道统一,三者水乳交融,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扣住课文语言形式的分析、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除了把政治思想、德情操融汇贯通、渗透于教学之中外,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渗透应用到口语交际和作文教学中。

台湾著名女作家杏林子在12岁时,因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关节大部分遭到损坏,致使她腿不能行,肩不能举,手不能抬,头不能转。但是残而不废的她,凭着顽强的毅力坚持自学,成为了一名非常出色的作家。《生命 生命》这篇课文就是杏林子对于生命的感悟。无论是奋力求生的飞蛾、顽强生长的瓜苗,还是自己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都让作者感到生命的伟大。随着文章的层层推进,作者在文章的最后,水到渠成地昭示了这样一个观点:“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生命是宝贵的,却又是短暂的。有一位哲人说过:我们无法左右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学习了《生命 生命》这篇课文,当你为砖缝里顽强生长的小苗喝彩时,当你被绝境中奋力求生的飞蛾震撼时,你对生命的意义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感悟呢?指导学生围绕“生命”这一永恒的话题畅所欲言。怎样看待生命?那些忍受不了病痛的折磨或经不起生活中的困难、挫折,而采取轻生的人的做法可取吗?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大多数学生认为这些轻生者的做法不可取,只有勇于向病痛、向困难挑战,才是生活的强者。教师在学生已对生命有所理解的基础上,通过一些反面资料,(如邻

居XX失去双手,但他怎样学会用脚刷牙、洗脸、写字等),让学生进行谈论,有效地触动学生的心灵,引发他们对生命的思考。在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人应怎样看待生命。这样,“以境促思,以思促说”,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懂得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一个人的生命只属于自己,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懂得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懂得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

在口语交际课上,学生畅谈了自己对于生命的理解和感悟,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接着教师请学生想一想,在口语交际中哪些同学的哪些内容、观点印象最深刻,把这些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就是一篇佳作了。在语文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能在自己文章中表达对生命的思考,感悟生命的意义,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最终目的是要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使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只有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意识,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困扰学习的心理问题,调节和优化学习的心理状态,有效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经常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

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 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与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 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 规范和心理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学生 无缺课逃课现象,无伤亡、无违法犯纪;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良好意志,性格开朗,学会自治自理,并能主动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1 篇7

1. 1:1课堂教学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

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标准指出, 应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学生的学习模式, 为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去探索, 1:1小学数学课堂是对传统教学课堂的颠覆, 在这种模式下, 学生的学习不是再依靠教材与教师了, 而是依靠各项数字化资源与信息化平台, 该种教学模式属于一种新型的概念, 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

1.1学习资源与教学资源不平衡

就现阶段来看, 现有的小学数学教学资源多为教学资源, 学习资源并不多, 这种教学资源多为PPT形式, 这不仅无法充分体现出学校的主体位置, 也不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1.2缺乏探究性学习资源

目前市面上的学习软件中的学习资源多为训练型与巩固型, 学生无法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学习与探索, 这是无法帮助学生来完成数学知识的构建的。而一些学习工具仅仅只适合中学阶段的使用, 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1.3学习质量不甚理想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资源多为教师自行制作, 而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技术能力水平参差不齐, 制作出的课件也良莠不齐。此外, 这些课件多为教师自用, 很少进行共享与交互, 这就导致教师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但是却无法收获到理想的效果,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生的学习效果。

1.4学生对学习资源不够了解

就目前来看, 小学阶段学生熟练使用教育资源的能力还较差, 他们对于电脑的使用多以电脑游戏为主, 同时, 很多学生家长也并不了解这种学习资源的优势, 没有给学生在家中配备教学资源,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1:1数字化学习的效果。

2. 1:1课堂环境下小学数学深度教学资源设计模式

2.1创设出适宜的教学情境, 提出问题

在应用该种教学模式时, 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出一种的情境, 激发出学生的认知冲突, 让学生主动的投入到研究过程中。

例如, 在数字基本计算中, 可以创设出聚会情境, 并提出如下问题:

同学们, 如果你们参加一个很大的聚会, 且你们知道聚会人数, 每桌有六个客人, 那么怎样来统计聚会人数呢?

2.2设置实践活动, 鼓励学生进行探究

在1:1课堂环境下, 一般需要设置出两个到三个活动, 这几个活动的设置需要遵循层次性特征, 让学生逐层深入的来开展探究活动。在设计实践活动时, 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 以此为基础来组织实践活动, 鼓励学生参与进来, 这一环节也是深度教学活动的核心, 必须要把握好活动方式。

2.3让学生自主探究, 进行观察与记录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需要根据上述的实践活动设置出不同类型的问题, 让学生根据这些问题进行探究, 为了帮助学生便捷的获取到知识, 教师要帮助学生来记录探究活动中的各项数据, 提升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以及归纳信息的能力, 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接受知识, 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扩展已有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2.4进行点拨, 提升学生的交流归纳能力

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是课堂的引导者与组织者, 在学生探究式, 教师需要将每个问题记录下来, 分析学生的讨论结果, 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帮助学生在其中总结出数学知识的规律。这种交流活动不仅可以融洽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还能够提升学生总结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5开展巩固训练, 实现知识的扩展与迁移

在1:1课堂环境下,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活动情况设置出一些具备挑战性的问题, 鼓励学生开展深入的探究, 这既是对学生思维的巩固, 也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广度与思维深度, 巩固训练的题目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设置, 既要满足学生的认知特点, 还需要有一定的层次性, 既要让学生能够巩固知识, 还能够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此外, 这种巩固训练也可以从课堂上延伸到课堂外, 为此, 教师需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 让他们可以为学生提供必备的硬件支持与软件支持, 这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还能够帮助家长及时掌握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 对他们的薄弱环节开展指导, 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

总而言之, 1:1课堂环境强调教学资源的合理应用, 该种环境可以充分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有效扩展了教学活动的深度与广度。

结语

就现阶段来看, 我国教育界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还主要集中在教师的教学中, 1:1课堂教学环境强调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的整合, 将该种模式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可以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参与兴趣, 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活动的不足, 该种模式在我国还处在初级应用阶段, 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

摘要:1:1课堂教学环境强调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的整合, 在这种模式下, 学生的学习不是再依靠教材与教师了, 而是依靠各项数字化资源与信息化平台, 将该种模式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可以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参与兴趣, 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活动的不足, 本文主要分析1:1课堂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资源设计模式。

关键词:1:1课堂环境,小学数学,深度教学资源,设计模式

参考文献

[1]卢秋红, 徐靖程, 余胜泉, 谢忠新.平板电脑进课堂教育规律为主导[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2 (05) .

[2]余胜泉.从知识传递到认知建构、再到情境认知——三代移动学习的发展与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 2007 (06) .

[3]余胜泉, 陈玲.1:1课堂网络教学环境下的教学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 2007 (11) .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1)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评价;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303-01

新课标的出台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也给我们的初中语文评价作了相应的指导。本文从初中语文教学评价的概念、内容及目的出发,分析了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评价中存在的不足,并指明了初中语文教学评价的策略,在此和大家交流,望能不断的促进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有效的发展。

一、初中语文教学评价的概述及目的

1、概述

所谓的初中语文教学评价,指的就是通过诊断初中语文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与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初中语文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实践中正在进行的初中语文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简单的来说,初中语文教学评价就是在课程编制、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使用系统性评价,对教学的工作质量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初中语文教学评价的内容包括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对教学内容的评价、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评价、对教学管理方式的评价以及对教学环境的科学评价等,在这诸多的评价中,对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是最为关键的。有效、合理的教学评价能使教师及时的掌握教学信息,并能充分的向学生反馈信息,使他们能更好地学习或进行自我反思。

2、目的

初中语文教学评价,其目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评价来说,不同的目的会有不同的评价标准、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突出初中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初中语文教学评价中存在的不足

新课程改革的到来,使得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都作了许多改动,其中改动最为突出的就是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课改的重要理念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从此学习方式提出以来,一些教师为了追赶时髦,不管情境、不管内容、不管需要一味地强调自主意识、合作精神、探究能力,甚至不少教师认为如果一堂课没有师生、生生互动,就是一堂失败的课。于是,在这样教学思想的影响下,各种各样挂着新课标名目的优质课、观摩课、研究课、汇报课、示范课、竞赛课等开展得如火如荼,整个教学过程丝丝入扣,教学环节井井有条,无可挑剔,可谓完美无缺,听者仿佛在观赏一场精妙绝伦的节目秀。在这活跃、几乎接近完美的课堂教学中,晃眼看去,学生积极的配合教师教学、学生也主动参与学习,但若你仔细的去看,你就会发现,其实这是表演课,教师是演员,学生则是群众演员,课堂看似活跃,其实都是教师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只要一到自主探究、交流学习时,很多学生就会表现出茫然,交流讨论环节也是自主的说话。这样的课堂,使得教学过分的趋于形式,违背了教学的宗旨,严重的阻碍了初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另外,还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存在过分追求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现象,使得很多学生只会看,不会写;也有一部分教师过分追求“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以及过分追求拓展迁移的广度与宽度。使得学生渐渐与课堂脱节,不利于学生的长久性学习。

三、初中语文教学评价的策略

1、如实把握好教学评价的原则

初中语文评价对教学有着巨大促进作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运用教学智慧,运用适当评价的形式,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一定要有深度,要到位,要有针对性。在教学评价过程中,作为老师,我们应如实的掌握好以下几个评价原则:①导向性原则:通过评价标准的制定和评价结果的运用,使被评价者向标准靠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②科学性原则:评价标准既要反映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又要反映语文课堂教学的规律、特点以及当前语文教改的趋势,突出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③全面性原则:评价标准的制定要全面反映课堂教学的本质。④可行性原则:评价指标简单明了,本色实用,可操作性强。只有认真的遵循好这几个原则,初中语文教学评价的意义才能如实的发挥出来。

2、合理运用评价方式,准确、有效的评价

初中语文教学评价,是一个有目的、有原则、有过程的行为。教学中,教师在明确目的,并如实的把握好评价原则的同时,教师还应积极的掌握好评价的方式方法,使初中语文的教学评价达到应有的效果。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①教师自我评价:由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状况进行自评,对自己所认为的有效行为进行描述,准确找出教学中的利弊。②主体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引入校长、教研员、同学科教师以及学生家长等方面的人员参与评价。该评价方式可以以随堂听课、公开示范课等方式进行。教师要和他们形成互动,听他们的见解和看法,从中筛选总结有利于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信息。③对知识性、个性、创造性等多方面要做到具体评价,凸现语文本身的学科特点,向提高语文素养去迈进。

总结:初中语文教学评价,既是一种艺术,也是一门学问,其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但无论如何,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都应该少一些表面的繁荣,多一份内在的智慧,这样方能开拓一片真善美的领地。

参考文献:

[1] 郭武江.科学实施教学评价提高学生语文素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

上一篇:小龙潭小学第十六周国旗下讲话稿下一篇:公司主管年度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