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精选5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普及和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教学成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网络环境的广阔天地扩展了教学的广泛内容,为学生们们开启了一扇充满活力的认知大门。基于此,在因特网这一现代技术的支持下,将教育与网络相结合,开发出了一种适应现代教育、适合时代要求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全新教育模式。

第一篇: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优化信息技术教学,培养中学生信息技术素养

中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上述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一、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是培养信息技术素养的基础

由于城乡学校条件不同、家庭经济不同,有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已接触了计算机,有的学生更早在幼儿时期就已经接触过计算机,但也有些学生到小学毕业也未接触过计算机,所以基础知识相差较大,造成对学习计算机的一种不平衡性。加上许多学校和家长把计算机这种产品当成高档商品来看待,造成许多学生产生对计算机有种神秘感,甚至有恐惧心理,生怕把计算机搞坏,这种现象对学生学习计算机是很不利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妨解剖一台计算机,把各个配件分解下,让学生亲手瞧瞧、看看,介绍一下计算机各配件的组成和各个功能。然后再让学生亲手把各配件复位,盖上机箱,启动计算机连接网络,下载一些有关各学科的知识或视频音乐等等,让学生知道掌握计算机知识,可以学习到书本上所未学习到的知识,开拓自己的学习视野,对学习计算机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就我对刚入学的初一新生上的第一节课。

同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计算机并非一日之功,千万不要急于求成,学习掌握好基础知识和练好指法将终身受益。初中生正处在身体发育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手脚灵活度高,学习指法练习比较容易。所以让学生知道掌握好这个基本功,以后无论是在文字处理方面,还是在程序设计等方面,都能提高操作的速度。此外,教师还要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坐姿,初学者要有耐心和信心,这是学习电脑的第一步。

二、合理配置初学者的学习内容和学习顺序是培养信息技术素养的关键

对于初学者,学生在初步了解了计算机基本原理和组织结构之后,教师在课堂中不要急于让学生明白计算机的组成,教师不要急于讲授Windows的操作界面,而是要让学生学习Word的操作界面,让学生练习指法和汉字输入。在此基础上教师教授学生怎样设计电脑小报,内容可涵盖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等学科,这样学生既可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又可以复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把学生的作品打印出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成果。这样更能引起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这种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就初学者而言,自己可根据爱好及时间安排选择其中的一种文字处理,其中使用拼音输入法是一种较方便方法,它不用花费大量时间去记去背,只要教师稍做解释一下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可以学习使用双拼、搜狗拼音等输入法。

在学习了汉字输入法的基础上,再学习一些应用软件,如:文字处理(Word2000)、表格处理和数据统计(Excel2000)、图形与图像处理(Acdsee和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多媒体演示文稿(Powerpoint等),还可学习Internet互联网上的各种操作。

对于具体学习内容的选择,建议学生以实际应用为指导。如:要制作一张精美漂亮的电脑小报学习文字处理方面内容;要制作一份精美的贺卡送给老师或同学可用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来制作;要制作电子相册并能演示可学习erpoint……当然,在制作或设计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初学者只要带着这些问题去查阅资料或谦虚的去请教老师或基础好的同学,这样学习的效果就会更加牢固。总之,带着问题和目标去学习要比没有目标的去学习效果要好得多。

三、教育学生学会动手操作与自主学习是培养信息技术素养的保障

教师要教育学生自学计算机知识时,要边看书边操作,在实践操作中达到学习知识、积累经验、提升理论。如果把学与做分开后,这样不仅难以理解消化书中所讲述的理论知识,而且也还很容易忘记操作过程。因而,教师要教育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时,要是能看懂一点,就要亲自动手操作一遍,这样既增强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又锻炼了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

同时,学生在上每节课的常规内容同时,教师要教育学生自己可根据本节课的教学要求设计一或两个较高教学目标,或与本节相类似的其它教学目标。提倡在做中学,在实际的操作中掌握要领,不要单纯的先学习理论后再动手操作。要求学生边操作边学习,这样对知识的掌握往往是最有效的,不理解的地方,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更好地掌握目标。教师要教育学生要带着任务去学习,为完成任务而学习,才会学到真正理解了的内容,当然,用任务驱动学生自学方法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

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要信息技术教师跟上时代步伐,教育学生勤于思考,勤于实践,培养自主探究的精神,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提高。

作者:谭美霞

第二篇: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法指导的探讨

摘要: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型学科,要加强对中学生学法指导的探索,主要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探索、利用“任务式”教学、改变作业方式、通过多种手段等方式,让学生想学、能学、会学。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学法指导

计算机作为信息处理的工具,已渗透到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包括生活、工作、教育、军事和文化等。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担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为其他学科更好地开展多媒体教学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如何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让学生想学、能学、会学,为学生将来适应社会打好基础,是值得探讨和实践的重要课题。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这方面的具体做法及体会。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的基础

很多人认为,学生对学习电脑肯定有兴趣,但事实并非如此,由于中学生具有好动、好奇的特点,如果从一开始没有正确培养学生们的兴趣,就会被电脑里边的游戏所吸引,甚至会沉迷于游戏。而对电脑的理论知识,却觉得抽象、难学,存在畏难心理,结果就会出现学生对理论知识淡漠而对游戏狂热的现象,从而影响专业知识的学习。但如果能够正确引导,就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兴趣是学习知识的动力和源泉,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的兴趣。比如:在学习编程类科目时,我会故意在电脑里装一些有趣的游戏,课前让学生玩一会,一般他们会玩得比较热烈,接着我就把这些游戏的程序找出来,揭开它们看似神秘的面纱。用这种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利于形成一种进攻型的学习态度,从而会想尽办法学知识,学方法。学生在巨大求知欲的支配下,会非常积极地进入理论知识的学习。另外,在平时讲课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电脑在未来社会的重要性,补充讲一些有趣的电脑知识,使学生学习电脑的兴趣随着学习的深入而不断提高。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觉得这些做法是比较成功的,在课堂上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气氛,并且上机练习时几乎没有发现学生偷玩游戏的现象。

二、激励探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探索激励法”,主张在生动自由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学习者自己去探索发现,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手段不断激励学生建造新的能力。 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助、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首先,教师要创设情景,并提出适当任务或问题激励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这个“探索点” 既不能让学生对于其结果一目了然,又不能让学生望而却步,而是提出以后,让学生觉得有思考的余地并围绕“探索点” 展开讨论,提出多种设想在围绕“探索点’ 组织讨论过程,教师要抛砖引玉,启发学生从以往的知识、类似的软件使用经验等角度展开思维,防止出现离题千里,不着边际的局面。 对于学生形成的每一种假设进行分析,去掉一些与本课程无关或难度较大的设想,留下一些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问题,让他们去“探索” 。通过讨论,学生得到一些他们“探索” 出的知识,然后相互补充、综合。其次,由教师引导学生把这些结论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从而完成一次“探索” 。

三、利用“任务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当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后,可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采用“任务式”教学。所谓 “任务驱动” 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任务驱动 ”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 。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 。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既学习了电脑有关的知识,又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在采用“任务式”教学时,我鼓励学生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完成,从不按照自己的标准来定标准答案。碰到有比较科学、思维比较新颖的方法,我就介绍给同学们参考。例如:在编程练习时,我先把要编的程序的功能和要求列出来,让同学们用自己熟悉的语言来编,只要符合要求就可以,结果发现约80%的同学用刚学过的语言编,而约20%的同学用其他语言来编,在用同一语言里面,编法也各异。这样,既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又培养他们的应用知识的能力。

四、通过改变作业形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老师的引导、点拨,也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改变学生的作业形式,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践掌握学习方法,加深体会,提高学习能力。比如:在学《Excel》中“单元格的格式设置”一节时,我事先没有给同学们讲授,而是让学生应用这一节的知识制作一张课程表,学生们边自学,边操作,结果发现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完成任务,有的学生还自由发挥,不仅完成了基本的要求,还在美观上下了一番工夫。对学生在操作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进行重点讲解,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效果自然好。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授演示,学生模拟操作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能力的提高、良好学习方法的养成是有效的。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教师通过类比让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背景,对新知识进行认识和编码,从而建构自己的理解,也就比较容易掌握新知识。例如在讲授计算机硬件结构和工作原理时,把它与工厂生产进行类比,调度室相当于控制器,生产车间相当于运算器,仓库相当于存储器,原材料购进相当于输入设备,成品运出相当于输出设备,调度室对原材料和成品的需求进行规划,安排生产,储存,运输;相当于控制器对输入输出设备进行控制,从存储器中取出指令和数据到运算器中进行运算,再把运算结果存回存储器,需要时从存储器中取出运算结果送往输出设备。又如讲到文件对象的选择时,可用Shift和Ctrl键结合鼠标选取连续和不连续文件,也可用鼠标拖动法画出一虚框将所选文件围住进行选取,在讲到Word时,我要求学生选择文字块时,也用选取文件的方法来试,学生很快发现了相似点和不同点,在对Word图形进行选取时,也发现了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学生不仅记得牢,而且在以后学习中容易进行类比,起到灵活运用已学知识突破新知识的迁移作用。

五、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奥尼舒说:“教师要把完成活动的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独立地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独立去获取知识,并补充和扩大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技巧。”由此可见,教师不要只教给学生一切现成的知识,而要引导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运用已有的知识创造性地去获取新知识,产生新事物。比如:在学习《网页制作》这门课时,当学生学完基本的操作后,可让学生充分应用所学知识制作自己的个人网页,在制作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他们会通过图书馆或互联网进行资料搜集,同学之间会进行合作或讨论,所学的知识会得到进一步地巩固和提高。学习编程类科目时,可让学生进行成绩管理、学籍管理等小型系统的开发;学习办公软件时,举行科技小报比赛等,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们不仅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奇迹”,找回自信,更提高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此外,老师要组织学生定期总结交流,使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创设情境,启迪思维情境,是学生产生兴趣,产生联想的物质基础。在教学回收站的内容时,放了一段录像,录像的内容是一对新婚夫妇,有了一个新家,搬家那天,他们把所有的废品扔在斗车准备处理,丈夫扫视一眼斗车里的废品,发现初恋时送给爱人的一对小泥人,随手从斗车里捡了回来,其他废品倒入了垃圾车,搬到新居后,妻子突然想起他们之间恋爱时的信件也被当做废物处理了,想找回来,可垃圾车已走了,她懊悔不已。这段录像虽然不很精彩,但学生兴趣却很浓,随后我设置了几个问题:(1)回收站是做什么用的?(2)放入回收站的文件能恢复吗?(3)清空回收站是什么意思?(4)回收站是硬盘上的一块区域还是内存中的一块区域?(5)回收站的大小能改变吗?学生通过比较、讨论,很快就解决了问题,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情境教学,能起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

作者:郑海燕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教学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普及和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教学成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网络环境的广阔天地扩展了教学的广泛内容,为学生们们开启了一扇充满活力的认知大门。基于此,在因特网这一现代技术的支持下,将教育与网络相结合,开发出了一种适应现代教育、适合时代要求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全新教育模式。本文在介绍了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学模式后,着力探索了这一模式的构建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为今后的中学的教育管理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管理;信息技术;网络教学

一、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历史可谓史籍浩如烟海、史迹星罗棋布、史家群星灿烂,历史学无所不包,博大精深,曾经被马克思看作“唯一的一门科学”。但由于传统教学内容狭隘,以及教师仍沿用陈旧的授课方式,缺乏现代化技术含量;还有学习方式上习惯于接受性学习、忽视体验式学习、发现式学习等等,因而难于满足学习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进入信息时代后,利用网络的资源共享优势,最大限度利用网上信息,进行筛选、整理、提炼为我所用,再结合教学际,从根本上改变了单纯使用有限的教材、教参备课的老套路;同时可在网上便捷地获取信息,为科研提供最新素材,并充实相应的学校、教研组、教师个人的网页资源库;也可利用多媒体创设新情境,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历史,达到声画同步、图文并茂,实现人机交互沟通,甚至不断推广远程教学。这样灵活高效地组织课内外活动,为此教学的空间极大地扩展,学科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和合作的余地得到无限延伸。

历史学科与多媒体、网络技术配合具极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提供信息,设置情境来呈现生动与直观真实而且绚丽多资的画卷,运用文字、图象和音响来展示历史风云变幻,突飞猛进的精彩斑斓,让学生爱读,爱看也爱听,通过师生双边活动以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使学生情感和思维达到最佳状态,从而激发求知的主动性,产生如闻其声,亲临其境的感受。

网络课程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传授书本知识,而是创设“情境”、促成“协作”、提供“会话”的平台和引导“意义建构”。师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学生通过网络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这是一种开放交互式的学习模式。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利用網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性强等特性,促进教育制度的革新,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育质量。

二、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学模式

时代给人类带来了巨变,我们每天生活的这个环境,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尤其在网络时代,我们正接受、收集新鲜的信息,而我们处理信息的方式也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逐渐呈现出了一种快速、开放、变动和渗透影响的状态。

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之下,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吸收了网络环境。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就需要学生们进行自主性学习,也就是说,要善于运用网络环境中的各种资源、资讯,培养和形成一种以自主学习为特征的学习习惯。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育管理模式的一大特点,就是它为我们提供了灵活的网络互动平台和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有助于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管理质量,进行因材施教,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充分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思路。所以说,网络环境下衍生而来的教育管理模式,已不再是过去我们所认为的简单的运用学校的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辅导,也不是说,它局限于我们的历史课程经过一层网络的加工,固定为一种学习模块,而是要从这个网络背景中发展出深层的教育体系、形成结构化的教育模块。在网络信息环境下,教学模式已经不知不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到现在为止,已经初步形成了一种完全开放式的、立体化的、结构化的、全面高效的教学模式。

首先,信息技术条件下,更加要注重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要尽量提高学生们学习知识的强烈兴趣,使学生通过多种网络途径学会学习的方式方法,激发他们潜在的对历史的兴趣和鉴别欣赏能力,使他们具备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为了能够确保有较高的教学质量与效率,以便与信息知识社会迅速更新换代的发展趋势相承接、相适应,还要使学生们具有自我获取知识与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因而,在这种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更加注重多元化的课程设计和实践性的课程内容。

其次,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中学历史课具有十分突出的特点,就是说,要以学生自我学习、自我阐述、自我锻炼为中心,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只是辅助性的,他们主要是在教学活动中提出问题,来引导和帮助学生开展各项塑造他们能力和培养个体情操的活动,帮助他们主动自主地欣赏历史、探究知识、探索世界、解决问题。比如说,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随时随地进行网上历史文献作品的浏览搜索、学习和欣赏历史人物传记,获得他们所需要的知识或进行有关的历史模拟实践活动等。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每个人、每个时间里,都可以按自己的要求通过网络自由地学习。

三、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中学历史教学模式探索

中学时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让学生接受历史教育就显得极为重要,特别是一些塑造人生观、世界观的历史教育,旨在以美启真,以美入善,以美化情,达成对人成长阶段的自我完善。因此,在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条件下,进行中学历史教学模式的改革,就更加应当突出强调以创新的姿态开拓前进,增强教学方式的感染力、说服力,帮助学生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品鉴历史的水平,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区别美与丑,伪与善。

当然,网络信息环境下的教育管理模式有其独特的课程形态,其中最根本的是让学生学习的本质内涵发生了巨大变化。也就是说,学生们不仅要学习一些显性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学习更多的隐性知识和从小掌握相关能力,并注重各项课堂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正因为孩子们学习的环境和方式发生了变化,从而不仅在课堂上,在社会的随处,各个角落都可以开展自我的学习。例如,老师可以让学生使用电子媒体、电子化工具等,在因特网上自主开展学习,激发学生们主动与老师进行交流,借助老师适当的指导,来大大提高他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并能从中获取、存储和提炼各种他们感兴趣的历史信息。

四、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中学历史教学中一些相关问题探讨

新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育,也存在一些需要重视或者存在缺漏的问题,包括教育观念和态度,教学空间和教育评价方式等。

1、教师教育观念的开放性问题

网络环境下,特别是对于中学生的教学而言,在课堂上难免会出现一些松散、难以控制的现象。因为在这种新型教育模式下,老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他们不能事必躬亲、事事带领,这样容易阻碍学生们的创造能力。他们要做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尽管如此,他们对网络条件下的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也还是要有一定的预见性,也就是说,教师要本着开放的教育观,在备课的时候,对教学信息资源进行精心设计。这对中学老师而言,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2、教学空间的开放性问题

如今我们所要求的教学空间具有极大的开放性,随之而来的,是学生们的学习过程也具有一定的交互性,也就是说,尽量提倡个性化选择,让学生们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具有较大的自主性。那么,教师就要积极营造适合于上述要求的网络教学环境,既包括硬件环境,也包括软件环境。但对教师来说,由于自身对信息技术使用的理解不同,对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的要求常常会相差很远,难以具体控制和精确把握。

3、教学评价的开放性问题

如何评价一堂网络教学课,怎样的网络教学课是好课?显然,这是一个检验新型教育模式下课堂收效的至关重要的问题。评价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效果,不能用传统的评价标准来衡量,而目前,这个评价的标准也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研究。

参考资料

[1] 叶小兵, 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现代信息技术 [J] 历史教学,2003 9

[2] 柯智勇, 浅淡信息技术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的新变化[J]. 新课程学习 社会综合, 2010 7.

[3] 董艳,陈锦模. 多媒体网络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06 6.

[4] 夏华芳, 信息技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M]. 南京师范大学:学科教学 历史, 2008.

(上接037页)学校为例,一年级以讲座形式开展“就业形势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等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二年级通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进行就业观念和就业法制教育,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帮助学生尽早明确奋斗目标和择业方向。通过讲座、模拟招聘为主的第二课堂活动与参加就业洽谈会后的总结讲评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择业技巧”和“就业政策”教育,帮助学生顺利择业。三年级通过就业服务,就业过程指导,帮助学生实现顺利就业。有目标、有重点的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量体裁衣,使学生得到个性化的指导,这样才是真正对学生负责的就业指导。

2、加强培养,健全学习机制,铺设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化道路辅导员

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学生事务管理等具有极强的科学性与专业性,必须经过相关专业的学习与培训。专业化、科学化的辅导员学习、培训,是提高辅导员整体素质的有力措施。健全学习机制,丰富辅导员就业指导知识,提升辅导员自身素质,可以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中的作

用。一方面,要坚持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相结合、脱产进修和专题培训相结合、理论培训和实践培训相结合;另一方面,学校要出台优惠政策,积极鼓励辅导员继续深造,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为实现辅导员骨干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奠定基础。努力提高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丰富就业指导的内容,拓展就业指导的途径。

3、发挥纽带作用,畅通就业指导工作的信息化渠道

辅导员在开展就业指导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充分利用学生信任、用人单位信赖这一优势,保持与用人单位、学校职能部门、人才市场、学生本人及家长等多方面的沟通与联系,一方面,要建立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库,与已就业学生保持必要的联系。定期对已就业学生开展跟踪調查,有利于及时准确地收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意见和对学校教学改革的建议,及时调整学生培养方案,培养更多更好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促进学校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建立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库,保持已有需求单位的信息,建立毕业生在单位的反馈机制,巩固已有的就业市场。

作者:张伟昔

第四篇: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初探

摘 要: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关键词: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操作

当今社会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必须认识到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学科,因此学生在学习时也应熟记各种知识要点、难点,还要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去证明自己的各种想法、做法是否正确,从而达到掌握信息技術知识的目的。学校的信息技术课大部分时间在微机室中上课,这就与其他学科不同,也是教学环境的不同,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问题,一定的困难。所以,如何更好地开展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根据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几点体会谈几点看法。

一、学生现状

现在有一部分学生家里已买了电脑,可能是在家里用电脑的时间相对长一些,对计算机的操作有一定的基础,成了计算机方面的“高手”;有一些学生没有接触过电脑,上微机课时坐到电脑前面手足无措,不知道从什么做起;有些学生虽然以前没有接触到电脑,但这些学生的求知欲望很强烈,对问题喜欢寻根问底,能主动学习。对于以上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摆在农村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

二、根据学生情况,精心设计课时内容

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内容,可以把教材中的每一个大章设计成一个大的任务,一章中的每一小节再分成不同的若干小任务,让学生把一个个任务逐步解决掉。例如,在学习信息技术课“文字处理”时,该章又分为六小节内容。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大任务,就是要求学生用OFFICE2003中的WORD文字处理,制作一份电子板报《中华牡丹园》。这个任务中包含着本章的几个知识要点,即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制作《中华牡丹园》的创作方案;采集板报的素材;文档的格式设置;段落和页面的设置;标题文本框的制作以及图征和表格的插入。首先是制定创作方案,要让学生在脑子里对电子板报有一个大致的印象,确定板报是由报名、承办单位或制作群体、日期、页眉页脚、承办单位或制作群体的地址和联系方法、版面栏目及内容等元素组成。确定板报的内容就要搜集电子板报的素材。让学生在计算机的磁盘上建立名为“牡丹素材库”的文件夹,在此文件夹下再建立“牡丹文字”“牡丹图片”“牡丹书画”“牡丹诗词”等文件夹,这样也让学生练习了怎样在计算机的磁盘里建立文件夹和子文件夹的知识。建立相应的子文件夹后,再让学生搜集相应的素材。搜集素材的途径可以通过文字资料、报刊杂志以及网络等搜集。这样又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关键字词来搜索自己想要的内容。学生有了一定的任务,就会全心地投入到任务的完成中,还可以让学生比赛看谁找到的素材多,并且素材切合实际,能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三、学会分析问题并提出问题

信息技术学习是指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制作《中华牡丹园》的板报中,学生通过一些途径找到的文字素材,要录入到电脑中,在录入文字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就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学生在用拼音输入法输入“花容端丽”时,把“丽”输成了“里”字,有同学提出问题说,他在输入一句话时,中间少输了一个字怎么办呢?这时教师可以再讲解一下键盘上面的一些功能键和编辑区的键的用法,再让学生亲自动手解决上面遇到的问题。这样做到举一反三,学生又能学到其他新的知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了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

四、少讲多练,练讲结合,给学生自由发挥空间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只有通过动手实际操作,才能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俗话说:“眼观千遍,不如手做一遍。”用在信息技术课上是最恰当不过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规定,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这就决定了信息技术课学生上机实践的时间必须要多,这样也可以解决农村学生对计算机接触过少而产生的陌生感。少讲就是不能像其他课程那样,教师在课堂上讲得要少,学生在课堂上练得要多,所以要讲就必须讲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以及难点。多练就是让学生多操作、多练习,才能掌握所学知识。在制作板报《中华牡丹园》时,要对输入的文字进行文字格式的设置。格式的设置包括文字的字号、字体、字形、颜色等设置。学生在练习时,往往因个人的能力差异以及兴趣的作用,有的学生能花很长时间对各种字体、各种字号都尝试一遍。这时候,老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让他们自由发挥,在规定的时间里设计出自己和老师都比较满意的作品。

作为农村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师,要上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需要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处处留心,时时注意,必须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使我们的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陈雅蓉,朱彩兰.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实验课教学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

?誗编辑 李建军

作者:严文义

第五篇: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探讨

摘要: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为:不仅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还应通过信息技术教育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并使信息技术成为教育与教学的有效工具,结合本人的工作实践发现,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致力于培养一批具有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信息能力的当代学生,这是信息技术教师的责任,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

1信息技术给中学教育教学带来的变革

1.1教育教学管控更加方便

教学过程中涉及到教学媒体、学习资源、学生基础水平和教师素养、教学环境等元素,这些元素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相互之间如何影响,教师通过传统手段很难得到一个客观的答案。[1]而信息化时代,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行为,甚至学生在学校发生的与教育教学相关的一切事件,均可以转化为相关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学校各个层面都可以对后续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管理和调控。

1.2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中学课程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知识体系,具有内容丰富、知识点繁杂的特点。而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除了传统的课堂知识,还有更加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这些资源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学生视野,能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促进学科知识学习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2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

2.1任务教学法

信息技术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实践性较强,任务教学法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强化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一般情况下都是在专门的计算机教室中进行的,任务的合理直接决定了学生这节课程的吸收效果。例如,我们在要求学生练习使用office的过程中,任务不宜过难。[2]office作为目前全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办公软件,功能十分强大,甚至还有许多专门性的功能。这对于中学生来讲,有些操之过急。我们在设计任务时,应当考虑当前情景下的教学目标,应当和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相一致,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因此,在office的练习中,学生应当首先对office基础操作进行练习,如文章段落的改变,生成目录或者将Word版本转换为PDF版本等等。

2.2演示教学法

我们通过任务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增加自己的实践能力。但在面对一些难度较大的使用技巧,我们又不能够使每个学生都熟练应用这些难度较大的方法。因此,演示教学法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例如,office中图表的制作。一般而言,中学生不会涉及到图表的问题。但是,老师如果直接跳过这一方面的讲述,会影响学生对于office软件的整体把握。因此,由老师来进行演示最为适宜。老师一边进行操作,一边对学生的问题加以解答,保证学生的专注性与可接受性,兼顾学生的好奇心和实际接受能力。

2.3翻转教学法

就目前我国中学生来讲,他们面对日益更新的技术,接收更快,吸纳更强。很多学生都是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的,只是没有系统化、科学化地接受过培训,不成系统。知识点零零散散,不成章法。翻转课堂的应用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颠覆,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先学习为主,学生一边学习,一边解决老师给留的问题,将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记录下来,之后再由老师进行讲解。这一过程,促进了传统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课堂管理者向学习上的指导者、促进者转变。学生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向主动学习思考问题上转变。我们将这一种新型的模式称之为“翻转教学法”。例如,我们在WPS中进行文字排版这类练习时,可以交由学生自己先进行排版,遇到的问题再由老师进行解答。这样,老师可以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目的练习。

3信息技术中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建议

3.1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自学

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所需要的知识,不断拓展所学内容,还可以根据自身基础情况,有选择地进行自主学习,甚至可以在网络平台上与同学共同探讨,互助学习。作為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鼓励学生根据自身需求选择相应的学习软件和学习工具,在课前根据学习要求进行知识点的有效预习,通过大量数据反馈的信息提前获得重难点知识的初步认知。而课堂上,教师则对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行测评,及时发现学生自学时产生的错误认知,并有针对性地制定纠错方案,如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探讨的方式互相纠错,或是设计与纠错内容对应的练习或测试题。

3.2转变理念,整合教学资源

中学学科的教学综合性较强,知识点复杂繁多,如何从不同的媒体和视角来全面认识这些知识,不是仅靠学习教材内容和传统课堂教学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改变以教材、教参、教学辅导书为主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信息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带来的优势,将社会发展过程中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新内容注入其中,使知识的学习变得具有时代性,同时也使得学习过程变得更有活力,帮助学生解决现实世界中常见的问题。[3]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一方面可以将特定的教学内容整理出来,将贴近学生生活的有用资源进行整合,认真分析每位学生的基础水平,针对不同学生设计个性化教学内容方案;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学习分析工具将大数据中重要、有价值的资源和数据整理出来,对每个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进行精准、全面、科学的分析,制定个人专属的学习方式方案,为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

结束语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的责任重大,我们要始终坚持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认真探索、研究其教学模式与学习方法的问题。时代的进步更应体现时代的教学,如何做到我们的教学与时俱进、自主创新,需要更多的信息技术的支撑。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信息素养。努力培养学生信息技能,为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了良好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海勇.中学信息技术高效教学的开展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51):154.

[2]梁治国.提高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的途径[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7(06):96.

[3]梁治国.提高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的探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7(02):113-115.

辽宁省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实验中学 辽宁 本溪 117200

作者:肖娜娜

上一篇:中小学音乐教育论文下一篇:中学物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