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监测

2022-08-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监测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对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切口感染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普外科收录的300例患者资料,对其临床手术及术后切口感染进行分析。于术后72h进行回访调查,统计术后切口感染人数及感染率,及时采取抗感染措施,观察感染处理效果,做好统计。结果:本次调查共有22例患者出现感染,感染率7.3%;术后切口表现为红肿、出血、疼痛等,大部分患者有2种或2种以上的感染症状。导致术后切口感染因素比较复杂,年龄大小、疾病种类、手术时间、手术方式等因素相关,其中,主要与年龄大小、手術时间等为主,老年患者感染(22例)明显多于中青年患者(12例);经过抗生素及切口缝合等处理,感染症状均得到控制。结论:普外科手术是治疗常见疾病的有效方式,术后切口感染问题应得到重视,及时采取切口抗菌处理。

[关键词]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处理

近年来,普外科手术在临床疾病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利用手术治疗成为多类疾病的首选方式。另一方面,由于患者疾病的特殊性,以及年龄大小的关系,术后切口感染问题也日趋明显,不仅影响了手术治疗效果,对患者术后康复也造成不利影响。为了进一步掌握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情况,本次结合我院2014年4月2016年4月收录的300例资料,对术后切口感染表现及成因进行分析,具体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2014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普外科收录的300例患者资料,对其临床手术及术后切口感染进行分析。300例年龄范围30-77岁,平均年龄56±4.2岁,其中,男200例,平均年龄59±3.7岁,女100例,平均年龄54±2.2岁。所有患者均为普外科手术,胆道手术100例、胰腺手术40例、胃肠手术80例、肛肠手术50例,其它30例。

1.2方法

1.2.1手术方式:本次手术分为微创手术(270例)、传统开腹手术(30例)等2种,2类手术患者均按照标准操作,坚持无菌化处理。普外科常见切口分类标准:①I类(清洁)切口,②Ⅱ类(清洁一污染)切口,③Ⅲ类(污染)切口,④Ⅳ类(污秽-感染)切口。

1.2.2感染观察:于术后72h进行回访调查,统计术后切口感染人数及感染率,及时采取抗感染措施,观察感染处理效果,做好统计。

2结果

本次调查共有22例患者出现感染,感染率7.3%;术后切口表现为红肿、出血、疼痛等,大部分患者有2种或2种以上的感染症状。导致术后切口感染因素比较复杂,年龄大小、疾病种类、手术时间、手术方式等因素相关,其中,主要与年龄大小、手术时间等为主,老年患者感染(15例)明显多于中青年患者(7例);经过抗生素及切口缝合等处理,感染症状均得到控制。

本次对切口感染患者采取针对性处理,主要是选用抗生素处理,对切口进行缝合、消毒、包扎等方式,为切口愈合提供良好的康复条件。本次22例经过感染处理后,切口均在1个月内愈合,说明了抗感染处理效果明显。

3讨论

3.1手术切口感染成因

随着手术治疗技术不断发展,对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进行详细调查与分析,总结切口感染原因,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感染处理方式,这将成为提高临床手术疗效的关键。面对早期外科手术治疗存在的不足,要结合具体疾病种类、手术操作流程、切口愈合情况等,采取切口抗感染防治方法,有效降低感染率。手术部位感染可分为切口感染和器官/体腔感染,前者又可分为浅部(局限于皮肤和皮下组织)和深部切口感染。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主要跟三个因素相关(1)术中伤口部位病原体的浓度;(2)手术持续时间的长短;(3)患者身体的因素,包括高龄,免疫抑制,肥胖,糖尿病,慢性炎症,营养不良,周围血管疾病,贫血,接触辐射史,慢性皮肤病,携带细菌状态(如葡萄球菌),近期手术史等。如果外科手术的切口出现了脓液,则肯定发生了感染,这时外科医师根据判断往往会将切口敞开。

本次22例研究发现,手术时间、手术方式是影响切口感染的主要原因,这与手术医生的专业技能存在直接联系。手术方式与操作人员专业技能相关,这是临床实践与理论学习的共同成果,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引起切口感染的因素。普外科手术人员参与工作时间长短不一样,手术人员的临床工作、手术实践等差异较大,对综合工作能力会有明显的影响。现阶段,普外科手术人员登记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等,各等级职称均通过国家专业部门考核。职称等级高低,说明手术人员在理论研究上保持专业性统一,但普外科手术工作具体能力水平,还是与工作实践、工作实践等直接相关。

3.2切口感染处理方式

抗生素对治疗及预防细菌感染的作用在临床实践中已得到充分肯定,术前30-60分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明显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伤口一旦发生感染,要尽早切开引流,清除腐烂液化的坏死组织,采用二期缝合技术使伤口愈合,可以缩短病程,缩小瘢痕,增强皮肤组织的连续性。缝合时切除皮缘是为了形成新的创面,有利于皮肤的粘合。只有全层、间断缝合,才能使伤口不留死腔。本次对切口感染患者采取针对性处理,主要是选用抗生素处理,对切口进行缝合、消毒、包扎等方式,为切口愈合提供良好的康复条件。本次22例经过感染处理后,切口均在1个月内愈合,说明了抗感染处理效果明显。在全身营养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可口服敏感的抗生素。局部与全身应用的抗生素可以相同,也可以协同,但以对药物敏感为原则。注意耐药问题,合理使用抗生素。另外,细菌产生耐药性后并非一直稳固,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其敏感性又可能逐渐恢复。根据细菌耐药性的变迁,有计划地将抗生素分期、分批交替使用。可能对防止或减少耐药性有一定作用。虽然免疫功能低下导致的内源性感染是难以预防的,但加强患者住院环境的清洁消毒、改善住院条件,加强对危重患者和易感原发病患者的护理及支持治疗,提高手术技巧及规范性,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的术前术中抗生素预防性使用率,提高感染伤口分泌物培养及药敏试验率,有针对性地使用抗生素,严格无菌操作,适当使用免疫调节剂,是可以降低这些患者的伤口感染发生率的。

结论

总之,普外科手术是治疗常见疾病的有效方式,术后切口感染问题应得到重视,及时采取切口抗菌处理。为了避免切口感染造成的不利影响,普外科手术前期要做好感染分析,提前采取抗感染处理方案,对手术时间、手术方式、感染处理等做好预案,这些都是提高切口愈合效果的有效方式。

作者:唐机灵

第2篇:心胸外科切口感染监测和护理进展

关键词:心外科 手术感染 检测 护理 综述文献

心胸外科常常收治各种胸科手术后的重症危重病人,常涉及或毗邻重要大型脏器,由于病人刚刚接受完手术,身体处在极度的虚弱状态,易造成各医院感染,易发生各种严重并发症。主要感染途径包括由于口咽部细菌定植和误吸、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呼吸治疗器械污染、空气、手、水和食物污染等引起的以肺为主的呼吸器官感染,由于长期留置尿管所导致的尿路感染,血管内导管、体外循环机等引起的相关感染和手术部位的切口感染等[1]。其中,手术部位感染是心胸外科手术后最常见的感染之一[2],据报道外科切口感染率占外科病人医院感染的40%以上,是仅次于下呼吸道感染的医院最常发生的一种感染[3]。国内外许多护理界学者对心胸外科病人切口感染监测和控制感染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诸多研究,本文将其综述如下,为心胸外科手术切口的抗感染护理提供参考。

1 心胸外科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手术后切口感染涉及患者和手术操作两方面的多种危险因素[4]。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进行全国医院感染监测,列出了3项危险因素指数,即患者全身状况差者,手术切口属污染、感染者,手术持续时间长者 [5],本调查结果与国内报道相符。

1.1 术前的危险因素

有报道称术前备皮也是切口感染的因素之一。据报道,近年来很多研究显示毛发去除是一个感染危险因素。用刀片剃毛易在皮肤上留有伤痕,增加较深皮层细菌定植,增加切口感染的机会[1]。患者抵抗力下降及外科医师手术过程中的操作不严格等亦是危险因素[2]。

1.2 手术期的危险因素

手术时间延长、急诊手术及患者危险指数升高时,手术切口感染率明显增高,有学者在某医院抽样调查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为3.78%,其中非清洁手术切口感染率为5.77%,高于清洁手术切口感染率0.39%;手术时间>2h 切口感染率为0.53% ,高于手术时间<2h 切口感染率1.20%;急诊手术切口感染率为8.03% ,明显高于择期手术切口感染率2.72%;危险指数增高,切口感染率随之升高[6]。

1.3 手术后的危险因素

1.3.1 手术部位致病菌感染 心胸外科无菌手术后的切口感染致病菌分别为:革兰阳性球菌(其中大部分为皮肤表面的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多为绿脓菌、变形菌、荚膜杆菌属)[7]。目前引起感染的致病菌通常为厌氧菌及需氧菌,这些细菌多具有耐药性,尤其是革兰阴性杆菌,可对多种抗生素耐药。而且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医院其耐药菌株也各不相同[8]。

1.3.2 患者自身固有的菌群感染 内藏菌群的污染和皮层携带菌的存在是最重要的手术伤口感染来源。术前没有进行有效消毒,身体其它部位的感染,并发术后尿路感染都是手术伤口感染的来源。

1.3.3 病室空气因素 病室非清洁的空气也是心外科病人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物品污染空气中微生物含量高峰为晨间护理时和上午11—12时[2]。

1.3.4 患者自身体质因素 心胸外科监护室主要收治心胸外科术后的患者。其特点为:以儿童、中老年患者占多数,抵抗力低;手术难度大,操作复杂,伤口暴露时间长;患者接受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等侵入性操作,局部抵抗力低;术后伤口疼痛,呼吸、咳嗽受阻,呼吸道分泌物不易咳出等。这些因素均可导致医院感染[2]。

2 心胸外科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的检测

医院感染监测是指系统、主动、连续地观察一定人群中的医院感染发生和分布以及影响染的各种因素,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达到降低医院感染率的目的。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指术中的接触播和空气浮游菌,通过各种途径降落于手术创面而引起的感染,因此,不但要加强手术室、监护室的空气、物品消毒工作,还应对空气、物品进行细菌学监测,通过监测及结果分析,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2.1 实施严格的医院感染管理考核制度

制定详尽、明确的监护室感染管理制度,要求全体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消毒隔离制度,定期考核,考核成绩与奖金挂钩。医院感染办不定期深入检查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对于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要求科室在规定期限内落实完成,所有资料留档备查[9]。

2.2 加强细菌学监测

每月进行细菌学监测,包括层流室、治疗室、病室、治疗车、餐桌、工作人员的手及开启的消毒液。

2.3 实行严格的医院感染病例上报制度

及时上报医院感染病例,早期发现感染流行趋势,对避免感染暴发流行至关重要。感染办接到通知后,立即进行调查分析,及时控制感染蔓延[9]。

2.4 做好病房及监护室空气监测

场所包括病房、病房外走廊、监护室和监护室通道,检测空气包括病房和监护室无患者,消毒后使用前的空气,采样时段包括术前、术中、术后[10]。空气监测结果反映病房和监护室空气的清洁度,污染的空气有导致伤口感染的可能性。

2.5 做好物品监测

包括病房及监护室的灭菌物品和消毒物品,重点为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灭菌物品。因此要加强手术室、监护室的空气、物品消毒灭菌工作,继续进行短期目标性监测,并评估改进上述控制措施的效果。物品监测结果反映病室、监护室内消毒物品污染程度,有导致伤口感染的可能性。

3 控制心胸外科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的护理干预措施

降低手术后切口感染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因素很多,需要全方位的努力与配合,包括医师的手术技巧、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手术后患者的切口护理以及患者全身状况等,但切口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没有控制措施的监测是徒劳的[11]。手术医师感染专率的监测是将监测与控制结合起来,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取得手术医师的配合,提高医师对医院感染控制的意识与责任,以逐步降低手术后切口感染率。

3.1 做好洁净手术部的感染护理管理

3.1.1 学习洁净手术部的建设标准是做好手术病员感染护理干预的坚实基础 近年来我国已经把建立洁净手术部(室)作为提高医疗质量、避免医院感染的必要措施之一。卫生部2000 年颁布了《医院洁净手术部建设标准》,使我国有了统一的洁净手术部建设标准和规范,包含了建筑、医

技装备、消防设施、洁净手术处理、室内建筑装饰、电气、自动化控制、医用气体以及管理体系等在内的复杂系统[12]。直接影响着洁净手术部的最终目的——手术感染率。每个胸外科护理人员必须认真学习,它是作好术后医院感染管理的理论基础。

3.1.2 全面开展洁净手术部的日常监控是做好胸外科感染护理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

有学者提出开展洁净手术部的日常监控需进行以下项目:

3.1.2.1 沉降菌浓度 主要用于监测静态条件下的手术区和周边区的细菌沉降数,定点定位检验高效送风口细菌过滤的有效性。

3.1.2.2 悬浮菌浓度 主要用于动态监测手术运行状态中的实际细菌浓度。检测和预测特殊手术综合因素下的感染危险性。

3.1.2.3 含尘浓度 主要用于监测静态洁净度的级别,定点定位检测大于等于0.5 p.m 尘粒数和大于等于5 p.m的尘粒数。

3.1.2.4 压差 主要用于监控洁净手术部内各区域的正常压差。防止发生由于气流走向产生错误而导致手术感染。

3.1.2.5 温度 手术环境的温度与手术切口的感染率密切相关.温度的控制实际上是控制细菌浓度的有效手段。

3.1.2.6 相对湿度 相对湿度与细菌的生存率密切相关,恰当的水分是细菌的营养源。

3.2 护理措施

3.2.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管理

病房尤其是监护室要求有较高的空气洁净度,布局合理,区域划分明确,符合感染控制要求。每天定时开门窗通风,24h 使用空气净化器。床单位终末消毒除使用1000 mg/L 有效氯常规擦拭外,还使用臭氧床单位消毒机。各种监护设备、无菌用品、患者的用物要加强消毒与管理。同时严格限制人员流动,合理安排工作流程,尽量减少循环往复。对地面实行湿式清扫,当有脓血等体液污染时,及时用500 mg/L 的含氯消毒液拖擦:换药后的污染敷料应及时装入密封的塑料袋内,集中进行焚烧,不可扔在病房的垃圾篓内,以免污染病房[13]。在空气微生物含量的高峰时段尽量减少护理操作,尤其是侵入性的操作,各种必须的操作要轻、稳[14]。工作人员进入监护室要穿专用工作服、换鞋、戴帽,并注意加强对其他科室人员的入室管理,配备隔离衣、帽子、鞋套等[9]。加强对心胸外科监护室的感染监控及管理工作,是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缩短病程、防止和减少医院感染的关键,也是抢救重危患者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9]。

3.2.2 重视洗手的管理

大量资料表明,工作人员不严格洗手是传播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监护室实行无家属陪伴制度,护理治疗项目繁多,医护人员与患者接触密切,病原体容易通过医护人员的手直接或间接传播。因此,必须按正确操作规范洗手,擦手毛巾每日进行高压灭菌处理。每位患者床头有洁肤柔消毒剂,供操作前后擦拭手部,防止交叉感染[9]。

3.2.3 减少不必要的备皮操作

只将切口部位的粗毛剃去,使皮肤消毒剂能充分发挥作用,剪毛比剃毛对皮肤的损伤要小得多,采用剃毛剂则更安全。剃毛后立即或短时间内施行手术。

3.2.4 加强患者营养支持,增强抵抗力。

3.2.5 加强对污染伤口术前、术后、换药时局部皮肤的消毒处理,减少伤口周围的病原菌[15]

3.2.6 加强对胸外科护士和实习生的素质教育

加强对实习学生的管理和培训,放手不放眼。注重思想教育,提高其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加强业务培训,提高职业素质,使其自觉遵守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在防止医院感染中真正起到监护人的作用。

3.2.7 合理使用抗生素

依据药敏实验选药,避免联合用药及长期使用。防止患者发生菌群失调,加强细菌耐药性的监测[9]。增强医务人员医院感染意识,尤其要规范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掌握外科手术前预防用药的最佳时机[16]。

参考文献

[1] 窦永媛.心胸外科监护室预防院内感染的护理措施[J].华夏医药,2004.2:31~32

[2] 吴安华,任南,文细毛等.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1998~1999 年监测资料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6):401~403.

[3] 胡东生.外科手术病人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9,70(4):947.

[4] 王林,李玉峰.嵇菊珍等.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9,9(1):48~49.

[5] 16j Mangram A J,Horan T C,Pearson M L,el a1.Guidelinefor prevention of sucal site infection[J].Infect Control HospEpidemiol,1999,20:247~277.

[6] 吴睿,陈冬枝,万琳,普通外科手术医师切口感染专率调查[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5.10(4):329~330

[7] 朱怡然.临床护理全书(外科康复分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60~62.

[8] 刘燕,外科切口感染的预防及护理概况[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2,24(4):610~611.

[9] 张洁,姜建新.心胸外科监护室医院感染监测和护理[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25(2):181~182

[10]刘红艳,熊 辛,茆尤尤,经晓杰,王希明.心外科医院感染监测及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8):867

[11]罗蕊,张富玉.外科医生手术感染专率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1,l1(3):181~182.

[12]曹晋桂.洁净手术部的医院感染管理[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4.11(6):536

[13]朱艳萍,李晓玲.我院外科病房医院感染现状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4.1(3):73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l75

[15]贾淑梅,刘冰.外科手术患者实施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11):823.

[16]张延霞,陈晓红,盛燕江等.手术室抗生素使用分析[ 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8,8(3):179~180

作者:陈 蕾 张 平

第3篇: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及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情况,为临床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感染率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外科2013年1~12月患者切口感染情况,总结分析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及分布,并分析其结果。 结果 从我院相关统计报告可知,2013年全院共收治手术患者1200余例,总计发生切口感染211例,其中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发生125例,发生率约为10%,在整个切口感染中占59.24%。在125例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中,Ⅱ、Ⅲ类手术切口感染较多;手术类型中脂肪瘤手术、粉瘤手术、胆囊手术、肠道手术等切口感染率较高。 结论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因素较多,其中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手术类型、性别、住院时间等,临床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切口感染时必须加强对这些因素的重视。

[关键词]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

[

普外科手术属于医院最为常见的手术类型,其切口感染发生率在各个科室中也高居首位[1]。从以往相关研究来看,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在整个医院切口感染发生率中约占50%,由此可见加强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十分关键[2]。为了进一步调查分析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情况,为临床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其发生率提供依据,我院针对2013年接诊的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13年共收治手术患者1200余例,其中发生切口感染211例,而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125例,将其作为研究对象。125例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患者全部确诊并符合《医院感染学》中各个部位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3],其中男60例、女65例;年龄1~85岁,平均(50.1±10.4)岁。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125例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切口感染情况进行总结分析。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及其分布情况,同时对抗生素应用情况进行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相关数据全部录入EXCEL表格中,便于回顾性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行χ2检验。相关因素使用单因素分析方法,随后选择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切口感染与各类手术的关系

全院2013年共收治手术患者1200余例,总计发生切口感染211例,其中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发生125例,发生率约为10%,在整个切口感染中占59.24%。其中Ⅰ类手术4例、Ⅱ类手术40例,Ⅲ类手术81例,可见Ⅱ类与Ⅲ类手术切口感染率较高。

2.2 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

通过对125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可知,手术切口感染发生主要与手术类型、性别、住院时间、年龄有关,而与手术时间无关,其中相关单因素分析及其回归分析。

2.3 手术类型及手术切口感染发生情况

2.4 抗生素应用与手术切口感染情况

3 讨论

外科手术在整个医院手术科室中占了很大比例,其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在全院切口感染中占50%左右[4,5],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有着自身的特点,但与其他科室切口感染有一定的相似之处[6]。随着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的逐年上升,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手术切口感染成为了主要的课题之一[7]。为了更好地制定有效措施,预防、控制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就应对其相关因素及其分布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

本次研究针对2013年我院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对相关的感染因素及其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与总结,取得了比较准确的结果。从我院相关统计报告可知,全院2013年共收治手术患者1200余例,总计发生切口感染211例,其中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发生125例,发生率约为10%,在整个切口感染中占59.24%。在125例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中,Ⅱ、Ⅲ类手术切口感染较多;同时手术类型中脂肪瘤手术、粉瘤手术、胆囊手术、肠道手术等切口感染率较高。此外,笔者针对125例手术切口感染患者进一步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可知,手术切口感染发生与手术类型、性别、住院时间、年龄有关,而与手术时间无关。换言之,对于男性患者、年龄≥60岁的患者、急诊手术患者、住院时间≥16 d的患者等,出现手术切口感染的几率明显更高。

总的来说,根据本次研究结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制定有效措施预防与控制手术切口感染:①倡导围术期用药,对于手术时间过长的患者,术中可适当追加抗生素[8],但应注意合理选用抗生素,并严格用药指征。本次研究患者大部分以二联或三联为主,可见存有严重依赖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的情况,为此要加强抗生素的合理用药,严格根据相关的规范与要求执行。②加强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尽量熟练每一项手术技巧,同时控制手术时间;此外,还要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这是控制医源性感染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通常情况下卫生洗手能将皮肤表面近80%的一过性细菌清洗掉,故而加强医护人员洗手消毒,术前根据外科洗手原则执行刷手,时间不低于3 min,以降低污染,并定期做好手监测,确保消毒后的细菌数不超过5 CFU/m2。③积极做好术后切口监护,及时对切口有无感染情况进行观察,若发现有感染则要行微生物检测,便于及时处理[9]。在本次研究中,随着手术时间延长,感染发生率有所增加,同时与是否为急诊手术等有关,主要原因在于手术时间延长,术野会因手术室环境、操作者及其身上携带的病原菌等使污染机会增加,同时手术创面较大、术中出血量较多及局部组织损伤过重等,也能引发创面污染菌生长繁殖等。为此,应加强术后切口的监护,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加强切口局部有无感染迹象的观察,及时发现并送检,然后尽快处理,尤其是手术时间超过120 min,以及全身状况不佳的患者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执行。④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住院时间越长,患者发生感染的机会就越大[10-14],故而要尽量采取有效措施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尤其要做好临床护理工作,促使他们早期康复出院。

综上所述,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因素较多,其中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手术类型、住院时间及性别,故而临床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切口感染时必须加强对这些因素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顾红波. 58例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分析[J]. 吉林医学,2011,32(19):3995-3996.

[2] 常芳.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调查与干预措施[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2):1674-1676.

[3] 张淑忠,李继慎.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临床分析[J]. 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4):52.

[4] 郑杨.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及分析[J]. 医学信息,2013, 14(25):498.

[5] 葛扬天,杨玉.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调查与干预措施[J]. 健康之路,2013,12(8):459.

[6] 桑学仁.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临床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2013,11(15):111.

[7] 范学刚. 34例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分析[J]. 中外医疗,2012,31(17):33.

[8] 李小亚. 99例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调查分析[J]. 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3):467.

[9] 张云霞.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原因分析与预防控制[J]. 辽宁医学杂志,2012,26(3):149-150.

[10] 赵滨涵. 58例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分析[J]. 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6):603.

[11] 刘元涛.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60例分析[J]. 当代医学,2013,19(2):111.

[12] 艾菊香. 手术切口感染的手术室因素以及护理干预[J]. 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7):45-46.

[13] 王西玲,王宇,余玲,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医药导报,2012,9(15):67-68.

[14] 岳博华,岳金霞.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效果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1): 155-156.

(收稿日期:2014-04-23)

作者:占泰晖 宦忠华

第4篇:外科手术后切口真菌感染防治(一)

作者:许朝亮 李一凡 方楚如 【关键词】 外科手术

摘要:目的:预防和治疗外科手术后切口真菌感染。方法:回顾并分析我院 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发生切口内真菌感染患者。结果:发生切口真感染者 43例,占同期院内感染的10%,主要病原菌为白色念珠菌(占78%);均有大量应用广谱抗菌药物的用药史,部分患者应用过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结论:合理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及皮质激素类药物是预防切口真菌感染及改善预后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真菌;切口感染;抗生素

Prevention of Eucymete Infection in the Cuts after Surgical Operation

Abstract: Objectiv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eumycete infection in the cuts after surgical operations. Method:

Retrospectively analysis of the eumycete infection cases inside the cuts that happened during January 2001 and December 2004. Result: 43 cases of eamycete infection in the cuts happened, accounting for a 10% proportion of all the infection cases in the hospital during the same period of time. The major parhegens are white beadlike bacteria (taking up 78%) and are manifested in patients with a medical history of widely using wide spectrum antibiotics, Some of the patients used certain types of drugs of steroid hormone. Conclusion: Proper use of wide spectrum antibiotics and drugs of steroid hormone is an important in the cuts and improve prognosis.

Key words:Eucymete; Infection in the cuts; Antibiotics

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后较常发生的并发症,近年来,医院内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切口内真菌感染成为重要的医院内感染之一。由于人口的老龄化,老年性疾病的增多,广谱抗菌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使得条件致病性真菌得以大量繁殖而致病〔2〕。笔者调查了我院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43例 院内切口内真菌感染患者的病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我院收治的腹部切口感染病例96例。男56例,女40例。年龄8~62岁,平均39岁。因肠梗阻急诊手术13例、急性阑尾炎急诊手术13例、消化道穿孔急诊手术16例、肝胆手术54例。真菌感 染10例,占10%。其中肝胆手术占5例,阑尾炎占2例,消化道穿孔急诊手术占2例,肠梗阻急诊手术占1例。

1.2 临床表现及治疗:切口感染病例一般发生在手术后3~7d,最早发生以切口红肿,伴有切口流出淡红脓性引流物,培养并获得分离出来的微生物,伤口感染的症状或体征(疼痛、压痛、局部肿胀、发红或发热)。切口感染真菌指分离出来的微生物为真菌,有些伴随全身真菌感染,抗真菌治疗后有效,所有切口感染真菌病例经过停用激素,切口换药,局部应用抗真菌等治疗后痊愈。

2 结果

96例切口内真菌感染的患者中,确诊为真菌感染的有10例,占院内感染的10%。其中肝胆手术占5例,阑尾炎占2例,消化道穿孔急诊手术占2例,肠梗阻急诊手术占1例。10例切口真菌感染患者在继发真菌感染前均用过大量的高效、广谱抗菌药物其中3联用药者5例(占50%),2联用药者3例(占30%)。用药时间在1周以上的有8例(占80%。最常用抗菌药物,广谱青霉素类有哌拉西林、阿莫西林,头孢菌素类有头孢三嗪、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噻肟等;喹诺酮类有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氟罗沙星等;其它还有泰能、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10例切口真菌感染患者中,用过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者有4例(占40%), 常用的皮质激素为地塞米松、甲基强的松龙。从10例切口真菌感染患者送检标本以 白色念珠菌最多(占78%)。10例切口真菌感染患者中,8例接受了抗真菌药物治疗,其中用酮康唑者67例,氟康唑者2例,采用抗菌药物治疗后痊愈。

3 讨论

切口真菌感染是严重外科手术后并发症,如处理不当,可增加病人的痛苦,延长住院时间及加重病人的经济负担。切口真菌感染是外科术后重要问题,随着广谱抗生素,皮质类固醇,细胞毒性药物和放射线广泛应用,改变了严重感染时病人对真菌防御机制,加重病人抵抗力的降低,使真菌感染的发生率日益增多,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甚至滥用的现象也较为普遍,由此诱发的各种院内严重感染,特别是真菌感染在逐年上升〔2〕。及时,准确处理切口真菌感染,既能加快切口愈合,又能预防真菌感染由切口扩展至全身,引起真菌血症,浓血症等〔3〕。切口真菌感染防治要通过及时诊治,切口换药,停用广谱高效抗生素及皮质类固醇,适当使用抗真菌药物来到目的。

3.1 及时行切口分泌物培养明确诊断:切口真菌感染跟一般切口感染一样都好发于术后第二把手3~5d,主要为切口出现红肿痛,切口泌分泌物大都呈淡黄色,有些为淡白色。切口内可见白点,白膜样絮状物覆盖,全身症状在感染严重时可出现畏寒发热,神志淡漠,白细胞升高,抗菌药应用无效等。怀疑切口真菌感染应及时行切口分泌物培养,一旦发现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克柔氏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等真菌。则诊断成立,考虑到周围污染可能,培养时要严格无菌操作,切口在培养前严禁局部应用抗生素和抗真菌药,保证培养准确性。

3.2 避免滥用抗生素和皮质类固醇:10例切口真菌感染患者在继发真菌感染前用过大量的高效广谱抗菌药物80%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30%。大量用使体内菌群严重失调, 微生态失衡,真菌大量繁殖而致病真菌感染患者中还存在无指征用药 、抗菌药物频繁更换、配伍不当及疗程过长等现象,提示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应用指征〔1〕,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皮质激素抑制炎症反应,使吞噬细胞功能减弱,稳定中性粒细胞溶酶体膜, 阻止酶的释放,细胞与液体渗出减少,使纤维的形成和创伤修复迟缓;削弱患者的免疫功能,使机体对细菌、真菌感染的耐受性降低,增加感染的发生率,促进感染的扩散。因此,对基础状况差,应用广谱抗菌药或免疫抑制剂或皮质激素类药物者,应高度警惕是否继发切口真菌感染。在诊疗过程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合理应用广谱抗菌药、免疫抑制剂及激素类药物,结合中药治疗,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是预防切口真菌感染的重要措施。

3.3 适当使用抗真菌药物:对于明确诊断切口真菌感染患者在停用广谱抗菌药、免疫抑制剂及激素类药物前提下,应起用抗真菌药物,目前真菌感染培养大都为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对于抗真菌药物治疗敏感,其中用酮康唑者4例,氟康唑者4例,伊曲康唑者2例,10例患者用过2种抗真菌药物,治疗后均痊愈。

参考文献:

〔1〕刘慕莎,段昌琪抗生素与真菌感染〔J〕中国危重急救医学,1995,7(2):97

〔2〕刘振声.医院感染管理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321

〔3〕杨金.普通外科诊疗术后并发症及处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80.

第5篇: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试行)

外科一类切口目标性监测方案(试行)

一、目的

了解手术病人的切口感染率、危险因素,及时发现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达到有效控制感染的目的。

二、监测方法和内容

术后第一天开始每天按照调查表(表1)进行登记,月末进行汇总分析。主要登记调查科室手术病人的一般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等)危险因素(如手术种类、手术时间、麻醉方式、切口类型、手术医生等),并详细记录手术切口的变化情况(如分泌物的性状、颜色和量等)。病人出院后电话随访观察一个月。

监测周期为三个月,自2013年4月1日开始至2013年6月1日,进行一次调查分析,存在问题向科室反馈,并制度定整改措施。

表1 一类切口目标性监测调查表

病人姓名: 性别: 男 女 年龄: (岁 月 天) 住院号: 入院日期: 手术名称: 手术类型:急症 择期 手术日期: 手术持续时间: 分 手术切口: 手术医生: 手术医生职称:正高 副高 中级 初级 切口类型:清洁切口 清洁污染切口 污染切口 麻醉方式: 全麻 局麻

危险因素评分(ASA评分):0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失血: ml. 输血: ml. 术前外周WBC计数: 。 手术前使用抗菌药物:是 否

手术前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一联 二联 三联及以上

抗菌药物名称: 剂量: 途径 时间 天 抗菌药物名称: 剂量: 途径 时间 天 围术期使用抗菌药物:是 否

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一联 二联 三联及以上

抗菌药物名称: 剂量: 途径 时间 天 抗菌药物名称: 剂量: 途径 时间 天 手术切口感染:是 否 若是:表浅切口 深部切口 器官腔隙 手术部位出现:红 肿 热 疼

手术切口渗出物:脓性 血性 脂肪液化 其它 外科引流: 是 否 瘘管: 是 否 脓液病原微生物名称: 。 手术后使用抗菌药物:是 否

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一联 二联 三联及以上

抗菌药物名称: 剂量: 时间 天 抗菌药物名称: 剂量: 时间 天 抗菌药物名称: 剂量: 时间 天 抗菌药物名称: 剂量: 时间 天 出院后随访感染情况:有 无

若感染,部位名称: 表浅切口 深部切口 器官腔隙

三、资料分析

㈠感染率:即指定时间内每100例某种手术病人手术切口感染(SSI)例数。

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病人的SSI数

感染率(%)= ─────────────────────── ×100

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病人数

㈡计算感染危险因素指数:

对于外科术后病人,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危险因素即手术时间、切口污染程度、麻醉方式和是否为急症手术来计算感染危险因素指数,详见表2。

表2 危险因素(ASA评分)的评分标准

危险因素 评分标准 手术时间(h) ≤2 0

>2 1

切口清洁度

麻醉方式

急诊手术

否 0

清洁 非清洁 全麻 非全麻 是 0

0

1 ㈢计算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率:

指定手术一定危险指数病人的SSI数

感染率(%)────────────────────────── ×100 指定手术一定危险指数病人的手术数

㈣计算平均危险因素指数等级(ARIC)

危险因素指数等级不同, 则不能直接比较感染率的高低,需对手术病人的危险因素指数等级进行调整。

∑(危险指数等级×手术例数)

平均危险因素指数=──────────────

手术例数总和

㈤外科手术医师感染专率

某医师在该时期手术后病例的感染病例数

外科手术医师感染专率=───────────────────×100%

某医师在某时期进行的手术病例数

㈥不同危险指数等级的外科医生感染专率

某医师不同危险指数等级病人手术的感染例数

某医师不同危险指数感染专率=───────────────────── 某医师对不同危险指数等级病人手术例数

㈦医师调正感染专率

某医生的感染专率

医生调正感染专率=────────────

某医生的平均危险指数等级

四、资料反馈

各医院每月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感染发生的可能因素以及感染率的变动趋势,同时监测结果反馈给临床科室,但外科手术医师感染专率或手术部位感染专率不宜公布,可通知有关人员,如科主任再由科主任分别向各医生通报其本人的感染专率。

第6篇: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的调查

摘要:目的 对容易造成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一些相关的因素进行研究探讨,分析并总结一些方法能够降低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从而为临床医学领域治疗提供了保障,对提高临床普外科手术的治愈率有鲜明的指导作用。 方法 对去年我院普外科手术的250例患者在手术后切口感染的一些相关信息进行调查,统计切口感染率,对统计的数据进行数据回归分析。 结果 在调查的250例患者中有18名患者有切口感染的想象,感染率为7.2%;患者手术切口感染与患者手术切口的长度,术后缝合度以及术后营养等因素有关。 结论 造成普外科手术切口发生感染的因素有很多,医生需要针对患者本身的条件制定属于患者自己的治疗方案,并采取一定的措施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这对普外科治疗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

关键词:普外科 手术 感染 康复

临床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在临床上是很常见的,其中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就是其中一个常见的例子,医院里面大部分手术都属于普外科手术,在医院里面发生感染的案例中普外科手术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成分。进行普外科手术后一旦发生感染现象,这不仅对患者的生活带来很多困扰和对手术后康复带来隐患,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很多我们常见的家属跟医生发生冲突的矛盾源头。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现在的医疗技术相比过去有了极大的提高,普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率虽然不高,一旦发生了感染就会对患者自身带来了很大痛苦,对患者的康复就会造成极大的影响,患者自身的信心也会严重受挫。本文主要是针对普外科手术术后感染率的调查做进一步的分析,总结,对如何降低切口感染率提出相应的一些建议。

一、选取资料和试验方法 1.1资料选取

对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进行的普外科手术的患者随机从中抽取250例进行调查,男性151例,女性99例,年龄都在25-65岁之间,平均年龄39.8岁;这250患者的手术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腹部手术138例,乳腺手术46例,腹股沟部手术39例,甲状腺手术27例;同时在这一组患者当中有部分人伴随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病情分别占有24例和19例。 1.2试验方法

对本次调查研究所采用的的方法属于回顾性的探究方式,对所选取的2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逐一的进行翻阅和重点记录,比如年龄、病情的所属种类、何时进行的手术、手术切口的长度尺寸、手术后切口的缝合度、以及术后的营养情况等等。 1.3对切口感染程度的诊断标准

根据相关的资料查阅后可以根据医院的感染诊断标准对感染切口进行一个标准的初步制定。当发生下列情况中的一种基本可以断定为切口感染:切口处有发热、红肿或者有脓脓的分泌物;自然开裂的伤口处或者医生打开过的切口处有脓脓分泌物,并且还伴有高烧现象;切口深处引流出一些脓脓的液体;切口位置局部有疼痛的感觉当再次探查切口处有脓肿的现象;当探查出切口处的分泌物化验呈现阳性根据临床诊断的标准可以判定为切口感染。

二、调查结果

对选取的250例患者当中有18名患者有切口感染的想象,感染率为7.2%;患者手术切口感染与患者手术切口的长度,术后缝合度以及术后营养等因素有关。这些发生感染的患者感染部位基本是出于腹部的位置,有些患者是急性的阑尾炎,有些是急性肠梗阻。

三、调查结果讨论

3.1 手术结束之后的切口处理

在进行手术的时候,被切开的皮肤组织大部分时间是暴露在空气当中的,这个暴露的过程通过会持续比较长的一段时间,由于手术的器械的消毒情况可能带有病菌在患者的切口处容易造成污染。另外在手术当中由于医生的操作可能会对患者的切开的皮肤组织造成拉扯、钳夹,这些误伤都会切口造成一定程度的感染;而当进行血液供应的时候误伤最容易造成切口处的感染,采用电动刀具手术切割的坏死的组织液也会对切口增加受感染的几率。所以在手术结束之后应该快速的采取相关措施对切口进行保护处理,彻底的消毒,包扎以防止手术切开造成感染。另外切口处缝合的技术也关系到术后恢复的情况,缝合的太紧会对切口局部皮肤组织造成缺氧而导致坏死现象,进一步提高了感染的机会;如果缝合的太松也可能会造成皮下的血肿使得细菌的清理不够彻底,所以在缝合的时候一定要格外谨慎。 3.2 手术之后对切口进行护理

对切口消毒处理后包扎完成之后需要对切口处进行护理,护理对患者术后的回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的情况在手术后24小时之内需要对已包扎的敷料进行一次彻底的更换,当然要考虑到有些患者的病情情况,有些切口渗出严重的患者需要短时间内对他们进行敷料更换。在手术之后对伤口包扎之前应该对伤口处检查有没有红肿的现象发生,根据临床资料很多时候出现红肿的现象是因为医生在缝合患者切口的时候造成的。当出现红肿的现象时可以使用75%的酒精粘在纱布上然后敷在切口处,处理有脂肪液化的切口应该早点把缝合的线拆开;对于渗出比较严重的伤口,在更换敷料的时候不仅仅要对切口清理干净保持干燥,而且还有必要采用吸管进行吸引,保持不断的干燥,为保证术后的健康愈合提供了保障。 3.3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也可以减少术切口的感染率

在进行普外科手术结束后,需要对患者切口处进行保护处理,以防止伤口受到细菌的感染造成愈合困难,在医院里通常采用的是常规的一些抗生素对患者的切口处进行处理,考虑到普外科手术中手术的部位基本在腹部,这个部位是比较容易感染的,感染率也是最高的,查阅相关的医学资料表明感染这些细菌的病源主要为革兰氏阴性菌,可采用3代头孢菌素药物对手术后伤口进行处理来预防感染的发生。 3.4 患者自身因素对切口的感染

在被调查的250例患者中有很多老年人患有糖尿病的,关于自身的因素对切口造成的感染在这群老年患者群体中显得格外重要。根据医学研究表明,老年患者的身体机能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在逐渐的下降,新陈代谢速度减慢,部分血液循环速度减慢,这些都会对患者的切口处造成一定的感染。另外很多老年人因为受疾病困扰多年,他们自身对康复的信心已经大为减弱,营养状况也越来越差,比如蛋白质的摄入量不足就会使血浆中的渗透压降低,这些因素都会造成术后切口愈合变得极其缓慢。有些时候对于肥胖症的患者来说,体内脂肪的堆积会使得免疫功能下降,导致的后果表现经常会出现糖类代谢的异常,异常的糖类代谢会使得切口处的愈合速度减慢。一旦这个时候肥胖患者的体内血糖没有达到正常人所需要的标准,这种方法就不能对他们使用,而应制定相关的符合他们的质量措施,防止他们伤口的愈合速度受到影响。

结语:综上所述,普外科手术是医院进行手术最多的一个类别,也是感染发生的高频率手术类别,根据临床史可以看出感染给患者带来的病痛数不胜数,对整个治疗效果有很大的影响,不仅医药费用增加,严重的甚至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进行普外科手术的过程中手术切口的感染率还是比较高的,综合对本院250例患者调查的结果分析研究,总结出一些容易造成切口感染的外界因素和患者自身的因素,在今后的普外科手术的时候可以借鉴临床经验,帮助患者减少手术伤口感染的几率,鉴于感染的因素诸多而且比较复杂,在整个手术过程当中医生应该采取相应针对性的措施进行监测手术进展情况,这样也可以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另外由于造成普外科手术切口发生感染的因素有很多,医院需要针对患者本身的条件制定属于患者自己的治疗方案,并采取一定的措施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这对普外科治疗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余明,浅谈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危险性因素以及预防[J].健康必读杂志,2011.6(6):399 [2]王洪军,赵雪芬等.235例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低的临床体会[J].摩与康复学,2011,2:105 [1]曹秀堂,高峻等.111例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调查以及防范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4):398

第7篇:手术室护理干预在预防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中的应用

摘要:手术室作为外科手术的场所,对预防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院手术室通过一系列护理干预,有效降低了手术切口感染率。本文结合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就手术室护理干预在预防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中的应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手术室;切口感染;护理干预;预防

手术室作为外科手术的场所,对预防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院手术室通过一系列护理干预,有效降低了手术切口感染 率[1]。现将具体措施报告如下。

1造成外科伤口感染病原菌的来源

①患者内生性菌落;②手术环境;③医护人员互窜手术间;④由器械、手术物品植入手术伤口;⑤不规范的操作。

2外科手术伤口感染的干预措施

2.1患者术前准备

2.1.1术前备皮 在手术之前做好备皮工作,若患者自己用剃刀刮,那么就很容易造成患者的皮肤出现细微表皮损伤、疼痛、刮痕[2], 进而会在外科手术过程中出现伤口感染。因素,如果患者的毛发不会干扰到术后敷料、负极板、手术薄膜的粘贴及手术切割,最好还是不要去除毛发。

2.1.2术前沐浴 为了降低患者皮肤菌落数量,手术之前1d患者应该洗澡,还可以用消毒剂沐浴。

2.1.3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 在手术之前应该慎用广谱抗生素,若患者的手术时间过长,那么可以追加抗生素[3]。

2.2保持手术室干净 ①手术室准备:手术室医护人员在手术之前30min要用空气净化系统来对室内空气进行持续净化,连台手术时要后做有菌手术,先做无菌手术。预防切口感染会受到手术室空气的消毒效果直接影响,空气细菌培养工作,手术室都应该常规做1次/月;手术室内的环境要合理布置,要让其易于擦拭、不积尘、表面平整。②要控制进入手术室的人员数量,禁止手术人员互窜手术间,手术操作人员不得在手术过程中接听手机电话、进行与手术无关的交谈等[4];③100级手术间--适用于心胀手术、脑外科手术、全身烧伤手术、关节置换手术、器官移植手术、感染率大的手术;1000级手术间--适用于眼科、整形外科、骨科、普外科的Ⅰ类手术、肝胆胰外科、非全身烧伤;10000级手术间--适用于胸外科、泌尿外科、妇产科、耳鼻咽喉科、普外科除Ⅰ类手术;100000级手术间--适用于门诊,急诊、感染手术。必要时为了对患者恐惧紧张的情绪进行缓解,可以适当地在手术室内播放轻音乐,让他们能够配合医护人员[5],顺利进入麻醉阶段。

2.3加强手术中配合 ①护士在手术过程中接听电话,或者谈论与手术完全不相关的话题;②在手术过程中发现器械出现螺丝缺失或松动,但是没有及时向科室领导或者主刀医生汇报;③年轻护士很难有效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④在手术之前不给予患者进行解释和讲解,让患者内心的恐惧心理加重;⑤不能在指定容器中排入输液废气,甚至还有可能由于工作不谨慎,在患者脸部位置溅上液体[6]。

2.4规范操作

2.4.1手套 手术室医护人员都应该戴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不使用有粉手套,对于关节手术,应该戴双层无菌手套。

2.4.2手术衣 医护人员应该使用背后遮盖式手术衣,在手术间进行穿手术衣工作,如果发现有血迹渗透或者污染现象,应该在第一时间予以及时更换[7]。

2.4.3外科洗手 ①传统的外科刷手方法, 易造成医护人员皮肤损伤。影响医护人员的洗手遵从性, 影响外科洗手效果。②选择理想的外科洗手液,无水洗手液是一种广谱、快速的皮肤消毒剂,无须刷手,直接擦拭[8]。对皮肤没有刺激性和毒性,同时具有持久的抗菌活性及大量的护肤成分。③手术室医护人员要正确地洗手[9]。

2.4.4手术部位皮肤消毒 ①要全面进行消毒,作切口细菌培养监测1次/月,不要有盲区;②消毒范围以切口为中心向外20 cm,消毒顺序从上至下、由内至外、以手术切口为中心;③局部擦拭手术部位皮肤2遍,擦拭药剂为2500~5000 mg/L的消毒液。

参考文献:

[1]刘桂玲,杨芬,蒋春燕,等.2007-2009年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13).

[2]胡伦.普通外科患者腹部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其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18).

[3]张小红,罗丽霞.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调查分析及预防[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02).

[4]林金香,陈妙霞,周小香.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与医院感染的相关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02).

[5]郭志晨,叶竹梅,黄樟生,麻雪娇. 外科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07).

[6]王江丽.导致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J].中国现代医生,2011,(10).

[7]Wang Huanzhang nursing intervention efficacy of pain after surgery observed 43 cases [J]. Medical information (on Xunkan),2011,(09).

[8]Turner RC,cull CA,Frighi V,et al.Glycemic with diet sulfonylurea,metform in,or insulin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progressive requirement formultiple the rapies(UKPDS49)[J].Journal of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1999,281:2005-2012.

[9]Zhang. General surgical wound infections, and care-related factors discussed [J]. Chemists (second half),2011,(01).

编辑/张燕

第8篇: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

1、了解手术病人的手术部位感染率;

2、发现危险因素,积极进行干预;

3、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二、监测对象

监测对象:所有择期和急诊手术病人。

三、监测指标

手术部位感染率,各类手术切口感染专率,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率。

四、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按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将手术部位感染分为三类:表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1、表浅切口感染

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天内,并具有下述两条之一者即可作出诊断:①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②临床医师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2、深部手术切口感染

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关节、钛网、补片等)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并具有下述四条之一即可做出临床诊断:①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感染性手术后引流液除外;②自然裂开或有外科医生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发热≥38℃,局部有疼痛或压痛;③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他感染证据;④临床医生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

3、器官(或腔隙)感染

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有植入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除皮肤、皮下、深筋膜和肌肉以外)的器官或腔隙感染,并具有下述三条之一即可做出临床诊断:①引流或穿刺有脓液;②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器官(或腔隙)感染的证据;③由临床医生诊断的器官(或腔隙)感染。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说明:

①创口包括外科手术切口和意外伤害所致伤口,为避免混乱,不用“创口感染”一词,与伤口有关感染参见皮肤软组织感染诊断标准。②临床和(或)有关检查显示典型的手术部位感染,即使细菌培养阴性,亦可以诊断。③手术切口浅部和深部均有感染时,仅需报告深

部感染。④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或腔隙)感染,不须再次手术者,应视为深部切口感染。⑤切口缝合针眼处有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不属于切口感染。⑥切口脂肪液化,液体清亮,不属于切口感染。⑦局限性的刺伤切口感染不算外科切口感染,应根据其深度纳入皮肤软组织感染。⑧外阴切开术切口感染应计在皮肤软组织感染中。

五、监测方法

(一)监测前的准备

1、监测开始前对手术室及相关科室的主任说明该项目的意义和方法,取得支持和配合。

2、对参与该项目监测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和任务,正确掌握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及正确采集手术部位感染标本的方法。

(二)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

为了保证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工作顺利进行,资料准确、详尽,需要各级人员积极配合,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如下:

1、手术医生/麻醉医生

①完善病历,手术麻醉记录,将感染相关症状和体征记录完全,特别是当切口发生变化时,详细描述切口分泌物的性质、颜色和量。手术记录中除患者的一般情况外须注明手术方式、手术名称、手术时间、手术中失血量、手术中输血量、麻醉评分、患者体重。记录参加手术人员,特别是主刀者、第一助手;手术引流情况;手术后的病情记录;抗菌药物应用与更改目的等。②争取定时间换药,并通知院感科,以便安排专职人员观察切口情况。③有或疑似手术部位感染时,送分泌物或脑脊液常规检查+革兰染色,以及细菌培养。④围手术期用药,请注明手术前或手术中用药,手术前用药注明用药的时间、地点(手术室、病房),一般要求在切皮前30-60分钟应用,手术中用药是指手术过程中抗菌药物的使用,若手术时间超过三小时或失血量>1500ml,要求追加一剂抗菌药物。

2、病房监控护士

了解手术后患者体温及手术切口情况,发现切口有异常分泌物,及时上报、协助医生做切口分泌物检查;做好手术患者的入院宣教和出院指导,准确留存患者出院后联系方式,并告知患者手术后手术部位如有红肿、热痛、化脓等情况及时与医生和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联系。

3、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

每天去病房了解、登记被监测手术患者的情况,与手术医生确定换药时间,查看手术切口愈合情况,督促医生对异常切口分泌物送检,及时追查送检结果并要求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核对每位手术患者的联系方式,对手术患者宣传解释调查目的和方式,电话联系出院后的患者以确定是否发生感染,输入每个手术患者监测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每三个月得出手术部位感染率,与医师共同分析原因以便进行改进。

(三)手术部位感染标本的采集方法

手术部位有疼痛或压痛,局部肿胀、发红,发热等体征之一时,颅脑手术后有发热、颅高压症状、脑膜刺激征等体征之一时,应进行相应的诊断性检查。特殊情况下,外科医生与微生物室人员、感染控制人员一起讨论并通过无菌操作从切口留取组织或液体标本送检。

①分泌物常规检查+革兰染色的操作方法

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棉签擦拭切口表面2遍,以去除表面的污染菌,再用含生理盐水的无菌棉签取分泌物放入无菌试管中,塞上试管塞,送检验科,注意不能用干棉签取样,一定要用无菌盐水浸湿再取样并及时送检。

②分泌物细菌培养的操作方法

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棉签擦拭切口表面2遍,以去除表面的污染菌,再用含生理盐水的无菌棉签用力擦拭病灶边缘或脓腔囊壁后放入无菌试管中,塞上试管塞,送检验。但厌氧菌培养时应取深部标本而不能擦拭表面,同时要使用厌氧培养基。

③脑脊液标本涂片+细菌培养的操作方法

由医师以无菌操作穿刺取得,必须装入戴帽(盖)的无菌试管2管:1管内含经除菌过滤的2%福尔马林盐水0.5-1.0ml,加入等量脑脊液标本以固定细菌和细胞,专供涂片用。2管为空管,加入脑脊液,保温(35℃)专供培养用。每种检验需要最小量:细菌培养≥lml,真菌≥2ml,抗酸杆菌≥2ml。

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绝不可冷藏! 分枝杆菌培养标本需4℃保存。

(四)调查登记方法

①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每天到病房了解患者实施手术情况,每个手术患者均需填写“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见表1),该调查表由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填写,医院感染仅指手术部位感染。

②监测表格信息来源

手术患者的信息可从手术预约单或病室护士交班报告本获取;患者一般情况根据入院记录和三测单、手术信息根据麻醉记录单和手术记录单,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根据医嘱获得的信息,以及专职人员现场和追踪调查所得的信息。

③巡视手术患者,与医生约定换药时间,了解切口愈合情况及医院感染发生的情况。 ④医院感染病历发现方法同医院感染发病率调查,在调查中要特别注意手术患者术后发热是否>38℃,切口是否发红、有无分泌物,切口敷料变化,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是否提前拆线引流,切口分泌物流出情况。如有上述情况发生由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检查以确定是否感染。

⑤每个手术病人需建立出院后追踪档案,病人出院时,给病人出院指导,并告知一旦切口出现异常,及时与感染办联系。无植入物手术患者手术后追踪30天,有植入物者术后追踪一年。

六、数据的整理、分析、比较及反馈

1、专人负责,认真填写,避免遗漏,及时整理完善数据。

2、如发现数据缺失,及时查找和分析原因(人的因素、概念、流程、方法),并采取改善措施。

3、每季度总结分析,不断提高监测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将调查数据向有关人员汇报,向各手术医生通报其本人的感染专率。

4、分析感染发生的可能因素以及感染率的变动趋势,并确定下一步工作目标。

表1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

一、一般情况

住院号 科别 床号 姓名 性别 男/女 年龄 入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联系电话 回访日期 年 月 日

二、手术情况

手术名称 手术持续时间 分钟 手术日期 年 月 日 手术医生 ASA评分 Ⅰ Ⅱ Ⅲ Ⅳ Ⅴ 切口等级 Ⅰ Ⅱ Ⅲ 失血 ml 输血 ml 术前外周WBC计数 手术类型 急诊/择期 麻醉类型 全麻/非全麻 植入物 有/无 显微镜 是/否

三、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术前2小时以前用药 是/否 药物名称剂量方式 围手术期(术前30-120分钟)用药 是/否

药物名称剂量方式 术中用药 是/否 药物名称剂量方式 术后用药 1日/ 2日/ 3日/ 4日及以上

药物名称剂量方式 联合用药 是/否 一联/二联/三联/四联及以上

药物名称剂量方式

四、医院感染情况 是/否 部位: 表浅切口/深部切口/器官腔隙

手术部位出现:红/肿/热/疼 外科引流: 是/否 瘘管: 是/否 手术切口渗出物:脓性/血性/脂肪液化/其它 感染日期 年 月 日

其他医院感染 有/无 感染部位

送检日期 标本名称 送检方式 病原体 药敏结果

填表人

外科患者出院指导

尊敬的患者:

您好!感谢您对我院的信任,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我们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广大患者,提高医疗质量,给您留下联系方式,以便及时联系。

一般情况下,手术后外科伤口需要7至14天愈合,有时需要更长的时间,如果在手术后30天内遇到下列情况,请与院感科联络并及时就诊。

1、切口化脓、流脓或流血水。

2、拆线后不愈合。

3、切口处疼痛或触痛,局部肿胀、发红、发热。

4、不明原因发烧>38℃。

电话:

地址:县医院院感科

出院后,医院感染办的工作人员会电话了解您的切口愈合情况,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

第9篇: 2015年麦盖提县人民医院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实施方案

根据卫生部2009年4月1日颁布的《医院感染监测规范【WS/T312-2009】》中对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的要求,及卫生部2010年12月14日颁布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的指导,再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拟在2015年对我院开展胆囊切除术、阑尾切除术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工作,特制定该实施方案。

一、监测目的:

1. 监测手术操作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及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 2.建立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数据的比较体系;

3.为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评价院感控制效果,有效降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二、监测的周期:

2015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

三、监测的范围:

1、监测范围为实施的所有胆囊切除术、阑尾切除术的科室;

2、手术类型包括所有择期和急诊手术

四、外科手术感染部位的定义

按卫生部2010年颁布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中将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1、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即在充分无菌的准备下,手术部位可以做到无菌的切口。如颅脑、视觉器官、四肢、躯干及不切开空腔脏器的胸、腹部手术切口)

2、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即手术切口部位有沾染的可能。如手术中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连并有沾染可能的空腔器官的手术切口。包括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阴道以及阴囊、会阴部等不易彻底消毒皮肤的切口)

3、污染切口。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即在临近感染区域组织及直接暴露于感染物的切口。如各个系统或部位的脓肿

1 切开引流,化脓性腹膜炎等手术切口均属此类。有些腹内手术如某些胆道手术、肠梗阻手术等手术切口亦属此类。)

4、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1、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 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 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2、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 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及疼痛。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切口深部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感染证据。

同时累及切口浅部组织和深部组织的感染归为切口深部组织感染;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腔隙感染,无须再次手术归为深部组织感染。

3、器官/腔隙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术中解剖部位(如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 器官或者腔隙穿刺引流或穿刺出脓液。

2)、从器官或者腔隙的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分离出致病菌。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器官或者腔隙脓肿或者其他器官或者腔隙感染的证据。

五、监测方法:

1、监测前的准备

2 监测开始前对手术室及相关科室的主任说明该项目的意义和方法,取得支持和配合,对参与项目监测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贵和任务,正确掌握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以及正确采集手术部位感染标本的方法。

为了能保证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工作顺利进行,资料准确、详尽,需要各级人员积极配合,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如下:

手术医生/麻醉医生

①完善病案、手术麻醉记录,将感染相关症状和体征记录完全,特别是当切口发生变化时,详细描述切口分泌物的性状、颜色和量。手术记录中除患者的一般情况外请注明手术方式(腹腔镜、开腹)、手术名称、手术历时、手术中失血、手术中输血量、麻醉评分。记录参加手术人员,特别是主刀者、第一助手;手术引流情况;手术后的病情记录、抗菌药物应用与更改目的等。

②争取定时间换药,以便医院感染管理科能安排人员观察切口情况。 ③有或疑似手术部位感染时,送分泌物常规检查+革兰染色,以及细菌培养。 ④围手术期用药,请注明手术前或手术中用药,手术前用药

注明用药的时间,一般要求在切皮前30-60分钟应用,手术中用药是指手术过程中抗菌药物的使用,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1 500mL,要求追加一剂抗菌药物。

护士

了解手术后患者体温及手术切口情况。发现切口有异常分泌物,及时提醒、协助医生做切口分泌物检查;做好手术患者的入院宣教和出院指导,准确留存患者出院后联系方式并告知患者手术后手术部位有红肿、热痛、化脓等情况及时与医生和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联系。

感染专职人员

了解、登记被监测手术患者的情况,与手术医生确定换药时间,查看手术切口愈合情况,督促医生对异常切口分泌物送检,及时追查送检结果并要求医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与医生进行交流要求患者出院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告知感染管理科,输入每个手术患者监侧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每三个月得出手术部位感染率并根据医生代码通知医生本人。

2、调查登记方法

(1) 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了解患者实施手术情况,并填写“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

(2) 监测表格信息来源手术患者的信息可从手术预约单或病室护士交班报告本获取;患者一般情况根据入院记录和三测单、手术信息根据麻醉记录单和手术记录单,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根据医嘱单获得的的信息,以及专职人员现场和追

3 踪调查所得的信息。

(3)巡视手术患者.与医生约换药时间,了解切口愈合情况及医院感染发生的情况。

(4)医院感染病例发现方法同医院感染发病率调查,在调查中要特别注意手术患者术后发热是否>380C,切口是否发红、有无分泌物,切口敷料变化,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是否提前拆线引流,切口分泌物流出情况。如有上述情况发生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检查以确定感染。

(5)填写说明

1)手术持续时间指从切皮到皮肤缝合的时间,不包括麻醉时间。 2)手术医生指在手术中执行主要操作的医生。

3) ASA评分根据ASA(美国麻醉医生协会)病情分级可将病情分为I,II, III, IV, V级。

4)切口类型

按手术切口的清洁度可将手术切口分为四级:清洁切口、清洁一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性切口。

5)手术类型

指患者进行手术的状态.分为择期和急诊。 6)麻醉类型

指患者所采用的麻醉方式,分为全麻和非全麻。

ASA病情估计分级表

分级 分值 标 准

正常健康。除局部病变外,无周身性疾病。如周I级 1

身情况良好的腹股沟疝。

轻度或中度的周身疾病。如轻度糖尿病和贫血,II级 2

新生儿和80岁以上老年人。

有严重的周身性疾病,日常活动受限,但未丧失III级 3

工作能力。如重症糖尿病。

有生命危险的严重周身性疾病,已丧失工作能IV级 4

力。

病情危笃,又属紧急抢救手术,生命难以维持的V级 5

濒死病人。如主动脉瘤破裂等。 7)围手术期用药

1. 给药时机: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

2. 用药时间: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对手术前已形成感染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应按治疗性应用而定。

8)术中用药

4 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 1 500 ML),应手术中给予第2剂。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

9)术后用药

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次即可。接受清洁-污染手术者的手术时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小时,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对手术前已形成感染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应按治疗性应用而定。

10)感染部位

手术部位(表浅切口、深部切口、器官/腔隙)感染。 11)感染日期

是指出现症状或实验室出现阳性证据(收集标本的日期)的日期

六、相关指标的计算:

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

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

外科医师感染发病专率

某外科医师感染发病专率=

七、数据的整理、分析、及反馈

1、专人负责。认真填写,避免遗漏,及时整理完善数据。

2、如发现数据缺失,及时查找和分析原因(人的因素、概念、流程、方法),并采取改善措施。

3、每季度小结,不断提高监测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将调查数据向有关人员汇报。

八、切口标本采样方法

①分泌物常规检查+革兰染色的操作方法

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棉签擦拭切口表面2遍,以去除表面的污染菌,再用含生理盐水的无菌棉签取分泌物放入无菌试管中,塞上试管塞,送检验科,注意不能用干棉签取样,一定要用无菌盐水浸湿再取样并及时送检。

②分泌物细菌培养的操作方法

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棉签擦拭切口表面2遍,以去除表面的污染菌,再用含生理盐水的无菌棉签用力擦拭病灶边缘或脓腔囊壁后放入无菌试管中,塞上试管塞,送检验。但厌氧菌培养时应取深部标本而不能擦拭表面,同时要使用厌氧培养基。

5

×100%

×100%

上一篇:评价领导的优点怎么写下一篇:做有梦想的实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