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代设施农业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对于乡村振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咸阳市设施农业规模逐步扩大,流通体系初具规模,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但也存在生产能力、管理水平不足,产销衔接有待加强,缺乏知名品牌,三产融合发展有待推进等问题。实现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应构建新型业态,加大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推动设施升级,加强科学管理,完善农产品营销服务网络,实施绿色、品牌兴农。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发展现代设施农业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发展现代设施农业论文 篇1:

浅析天津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背景和必要性

摘要:从2004年至2008年,中央连续出台5个“一号文件”,主题分别是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和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在此基础上,发展现代农业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必须,下面就从天津市发展设施农业的背景和必要进行几点论述。

关键词:现代设施

1项目提出的背景——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需求

中央明确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工作的客观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现代农业,是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发展现代农业,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出路;发展现代农业,是持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条件。”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中明确指出,到二〇二〇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二〇〇八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决定要求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蔬菜、水果、茶叶、花卉等园艺产品集约化、设施化生产,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业。作为现代农业主要标志的设施农业和都市农业,既是现代农业产业重点发展的对象,又承担着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任,必需加大力度和加快速度进行发展。

2006年3月22日,在由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原则上通过了 “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 的天津市发展定位。2006年7月27日,国务院在关于《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年~2020年)》的批复中明确指出:“天津市是我国直辖市之一,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天津市的发展建设,要按照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滨海新区的发展为重点,不断增强城市功能,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将天津市逐步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科教发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天津城市总体规划应“坚持区域统筹与城乡统筹发展。天津市的规划建设要注意与京津冀地区发展规划的协调,加强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特别要注意加强与滨海新区的协调,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提高为首都、环渤海以及北方地区服务的功能。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区、滨海新区以及武清、津南、宁河、静海、蓟县等新城的辐射带动作用,优化小城镇和中心村的发展布局,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2007年8月6日,天津市人民政府颁布了《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天津应充分发挥地理区位、经济发展、产业传统、人文资源等优势,着力发展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充分利用天津的沿海开放城市和依托天津港等地理优势,加快发展“优质、高效、外向、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特别是都市农业和出口加工农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不断挖掘大城市人才、科技、资金、市场的潜力,不断扩大农业发展空间,深入拓展农业功能,努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走集约、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天津位于环渤海经济圈内,是国务院最早批准的沿海开放地区之一。根据天津市总体规划,到2010年或更长一些时间,建成天津市的国家级安全食品基地,现代都市型工业生产和商贸物流基地,天津现代化生态城区。在《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求,天津市农业应按照“市场导向、龙头带动、基地生产、科技支撑”的发展思路,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为核心,以实现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把天津市农业基本建设成为以生态型、外向型、效益型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

2国外设施农业发展趋势

目前,设施农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主要有荷兰、以色列、美国和日本,这些国家设施农业已发展成为多学科综合支持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以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以及可持续发展为特征。主要发展趋势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无土栽培将成为设施园艺的主要栽培方式。

(2)覆盖材料多样化,设施大型化。

(3)生产机械化、自动化。

(4)高新技术化,工厂化生产设施和技术。

(5)降低设施生产能耗。

(6)封闭式内循环生产方式。

3天津市现代设施农业的现状

与国外设施农业发达国家或兄弟城市相比,天津在设施农业技术应用和生产上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相关的技术标准,总体发展水平仍较低,从设施设备到生产技术管理不配套、不规范,设施农业的布局分散,不尽合理,难以形成规模化的商品生产。

4天津市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的趋势

设施农业将由传统的粗放型向现代集约化转变,由单纯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效益型转变。高效节能、无公害清洁生产将是设施农业发展的大趋势,这就要求建立高效低能耗的设施设备成套技术体系、高效设施栽培管理体系和设施生产产业化体系,采用先进的设施生产工艺和环境控制技术,从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着手,提高设施结构与设备技术水平,进一步发展成为由多学科技术密集型产业。随着设施农业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新型设施企业必须要集成国内外农业高新技术,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先导,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走出一条适合天津地区特色的设施农业新模式。天津设施农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小结如下。

(1)新型设施结构。

研究开发出适宜于不同地区、不同生态类型的新型系列种植和养殖建筑设施、相关设备及配套材料。开发新型墙体材料、保温材料和骨架材料,要设计出大跨度、高空间、透光保温好和便于机械化操作的新型设施结构。从动物福利角度考虑畜舍的建筑空间和饲养设备。

(2)设施农业环境控制技术。

以节能为核心,以经济最优为目标,根据被控对象不同生长阶段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进行光、温、水、气、肥环境因子协调控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施农业环境控制技术,赶超国际先进水平。

(3)设施配套装备与设施生产作业机械。

主要是开发包括温室用小型农机具、建筑设施传动机构等关键配套产品,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研究开发产后加工处理技术,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国际市场竞争力。

(4)配套栽培技术高效化。

要加快培育、引进和应用具有耐低温、弱光和抗病、高产、优质特征的优良品种,尤其是要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品种选育研究,改变设施园艺主栽品种长期依赖国外进口的局面。建立从品种选育、栽培管理到采收包装一整套完整的规范化的技术体系。

(5)清洁生产和安全质量控制技术。

综上所述,设施农业是高效农业的重要基础,是现代农业的显著标志,促进设施农业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天津设施农业的加快发展,可以有效提高农业效益,显著增加农民收入,而且能够保障蔬菜和肉蛋奶等农产品的均衡供应、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满足城乡居民精神文化需求。天津发展设施农业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作者:张轶斌

发展现代设施农业论文 篇2:

对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思考

摘要: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对于乡村振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咸阳市设施农业规模逐步扩大,流通体系初具规模,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但也存在生产能力、管理水平不足,产销衔接有待加强,缺乏知名品牌,三产融合发展有待推进等问题。实现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应构建新型业态,加大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推动设施升级,加强科学管理,完善农产品营销服务网络,实施绿色、品牌兴农。

关键词:现代设施农业;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和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成功实现之年,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对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民增收,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对于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

一、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

设施农业是具有一定设施,能在局部范围改善或创造环境气象因素,为农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而进行有效生产的农业。设施农业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作为一种高新技术产业,涵盖了设施果树、设施蔬菜和设施花卉三大种类。作为一种高效的现代农业,它能够克服耕地资源的短缺,提高土地的产出率、资源的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因此,设施农业是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咸阳市按照“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思路,依托项目,规模发展,已基本形成设施果蔬、高山冷凉蔬菜以及食用菌板块,全市设施农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规模逐步扩大,农户效益逐步提升

在中央、陕西省设施蔬菜项目政策的扶持带动下,咸阳市积极开展标准化创建活动,积极推广设施蔬菜标准化技术。目前全市设施农业种植面积50.18万亩,产量达180万吨,占全省的16.7%和16.8%,其中设施蔬菜种植面积45.8万亩,设施瓜果种植面积3.6万亩,食用菌6680亩,设施花卉面积1100亩。蔬菜品种主要有西红柿、茄子、辣椒、黄瓜、甘蓝、芹菜等,以日光温室、大拱棚和小拱棚为主;瓜果品种主要有甜瓜、西瓜、草莓、油桃、葡萄、樱桃等,以日光温室、大拱棚为主;食用菌主要品种有平菇、香菇、双孢菇等,以大拱棚和日光温室为主;花卉主要品种有红掌、月季等,以智能连栋温室和大拱棚生产为主。净占地1亩的日光温室的年纯收益均在2.2万元左右,较高可达3-8万元不等,大拱棚的年纯收益在1.2万元左右,最高可达6万元,从种植品种来看,智能连栋温室育苗效益最高,设施水果、食用菌的亩效益也远大于设施蔬菜的效益。

(二)营销体系初步形成,流通渠道逐步畅通

目前,咸阳市设施农业的产品销售主要以批发市场和专业合作社为主,加上专业营销队伍(大户)、菜农自产自销等渠道销售,同时积极发展观光采摘、农校、农超、农社对接,定点销售、网上促销等现代物流配送体系。据统计,咸阳市现有各类市场25个,其中蔬菜产地批发市场16个、专业花卉市场5个,全年设施订单年供应量3万吨。全市已组建蔬菜流通服务组织200多个、蔬菜专业合作社180家,现有5亩以上种植大户4万余户。

(三)质量监管不断强化,质量安全水平逐步提升

近年来,咸阳市全面开展农产品质量监督工作。一是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督,重点开展农资市场检查,二是积极开展农产品的“三品一标”认定认证,鼓励扶持生产基地、协会、龙头企业等进行基地和产品的认定认证。截止目前咸阳市累计“三品一标”认证109个。认证面积38.3万亩,其中无公害蔬菜产地108个,面积38.2万亩,认证无公害蔬菜产品94个,无公害蔬菜产量达115万吨,有机蔬菜认证11个,面积1000亩。

二、目前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能力不强,管理水平落后

1.设施棚体老旧,建设标准参差不齐。日光温室大棚的更新换代速度和推广速度较快,这就导致设施农业新旧差异的分化比较明显。特别是在2010年前后建造的棚体跨度小、起架低、面积小,利用率低,保温效果差,存在水泥拱梁断裂、竹竿折断,墙体有垮塌等问题。新建的设施也存在建设规格和材料使用标准不统一,质量参差不齐,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生产能力有待提高。

2.连作重茬,管理不到位,病虫害发生严重。由于连作重茬现象严重,加之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一味追求高产量和高收益,农户在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上不尽科学合理,较多的农药残留致使土壤环境和土质越来越差,土壤内部营养成分严重失衡,土壤肥力不强,最终导致蔬菜种类病虫害频繁发生,农产品品质和质量存在安全隐患。

3.种植品种的搭配与管理不科学,缺乏规模优势。从蔬菜种植品种来看,主要为西红柿、芹菜、辣椒、西葫芦以及叶菜类,圣女果、乳瓜、佛手瓜等附加值高的高档精细菜种植面积较小。农户在种植品种的搭配与管理上不科学,容易盲目跟风,什么价高就种什么,什么好卖就卖什么,种植茬口安排几乎都在重大节日前上市,从而出现供应集中、量大、价格低的现象。

(二)产销衔接不緊密,营销体系不健全

1.流通渠道狭小,订单设施农业薄弱。全市设施蔬菜产量达180万吨,而订单产量仅有3万吨,仅占总产量的1.7%,且销售市场主要在市区境内。此外,由于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蔬菜生产、市场动态等方面信息不通畅,导致产销衔接不紧密。

2.流通环节长,直供能力弱,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农产品流通是整个流通领域效率最低的环节,单门独户和流通大市场的矛盾突出,以散户经营及商贩贩卖为主,基地对接超市、高校、大型企业及对接大型社区等直供能力薄弱。目前,咸阳市设施蔬菜的流通环节主要为菜农→农产品流通合作社→批发市场→商贩→居民。这种流通模式多了批发市场和商贩2个环节,致使成本提高,还存在蔬菜出现质量安全问题找不到负责人的隐患。

3.农村电商作用发挥不足。虽然农村电商发展迅速,尤其是“武功电商”模式的出现,但其影响作用的发挥有限,目前尚未形成“咸阳菜箱”网络销售平台,同时利用大数据来反映市场需求、指导生产的机制还未形成。

(三)质量安全水平不高,品牌建设有待加强

1.质量安全源头监管压力大,监管体系不完善。由于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有限,多数农户仍然依托传统经验进行设施管理,缺乏安全生产以及绿色生产意识,为追求高产,化肥和农药超量使用现象较为普遍;由于诚信不足,部分商家违规出售禁用高度农药。近些年来,咸阳市越来越重视农产品质量的监管,不断加强设施农业投入品以及狠抓市场监测,完善执法程序,但由于基地、农产品流通组织、大型批发市场等监测设备配置不足,与相关职能部门之间联合执法配合不密切,导致质量监管还存在许多空白地带。

2.品牌创建意识淡,缺乏绿色、有机产品。目前,虽然咸阳市的部分企业和合作社已经创出了自己的品牌,但是规模普遍较小,缺乏品牌竞争力,品牌创建意识仍然不强,设施蔬菜的公共形象和品牌还未塑造起来。政府在设施农业方面的商品注册和品牌创建的引导和扶持力度不够。注册的42个蔬菜品牌中,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是乾县漠西大葱、兴平辣椒、大蒜等调味类蔬菜,西红柿、西葫芦及叶菜类几乎是空白,同时通过“三品一标”的大多数是无公害蔬菜,有机蔬菜仅占10%。

(四)三产融合发展不足,组织化水平低下

1.蔬菜加工冷藏企业少。全市目前没有大的蔬菜加工企业尤其是深加工企业,小型加工冷藏企业约50余家,但主要加工种类为酱菜、辣椒、糖蒜等初级加工品。净菜加工企业不足30家,年净菜加工量不足总产量的2%,几乎没有深加工,加工品牌尤其是知名品牌少,核心竞争力不强。

2.三产融合发展不足,组织化水平不高。目前,设施农产品收益主要集中在生产环节,也正在积极探索农旅结合、休闲采摘等多种业态,但是结合还不够,全产业链开发不够。同时,涉及蔬菜生产、净菜包装和销售的龙头企业少,合作社建设不规范,辐射带动效果不明显。

(五)产业保障体系不完善,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1.财政、金融支持力度不够。制约设施农业高标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就是资金的短缺。目前建成一座由钢管、砖、塑料膜、草帘以及自动卷帘机、保温被、自动喷灌设备等现代化日光温室需成本15万元,而收回成本需要2-3年时间,农户发展意愿受到限制。

2.农户知识水平能力与发展要求不匹配,技术推广服务滞后。虽然咸阳市加强了对农民一对一的现场技术指导和集中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力度仍不够。本地专业技术人员匮乏,发展态势良好的设施农业基地技术指导人员多来自河南、山东。如淳化淳联食用菌合作社外聘河南西峡技术员,泾阳大部分外聘山东寿光技术员。

三、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提升设施建设标准,科学管理,提高生产能力

1.优化温室结构,提升蔬菜生产基地标准。建议政府以通过财政扶持和政策引导企业和农户对现有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和提升,对温室的厚坡墙体进行加厚,选用更加有效的保暖被来替换传统草帘,配备自动卷帘机,更换拱杆为不锈钢,以便增强温室的保温性和棚体牢固性;引导农户、企业新建日光温室,引进推广大跨度大的新型高效温室,提高生产能力,进而增加生产效益。

2.积极引进学习新技术,提升科学管理水平。一是选派专业技术人员、优秀农民“走出去”,到设施农业发展的先进地区,如山东寿光、河南、江苏等地学习先进经验;二是培育本地职业农民,引导探索适合本地特色的高效高质发展模式。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基础,以新型职业农民、产业发展的带头人为村级示范带动点,以现代农业园区高效农业展示区为技术引进试验推广基地,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和生产管理模式,探索适合本地设施农业特色的高效高质量发展模式。

3.科学搭配与管理品种,优化设施农业结构。坚持市场导向,大力推进板块建设,发挥规模效应。提升现有档次,加大引进种植商品性能好、口感好,有良好口碑的蔬菜品种,引进高品质的设施果品,如甜瓜、葡萄、草莓、冬枣等,努力实现“一村一品”,实现设施农业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

(二)完善市场体系,构建上下联动的农产品营销服务网络

1.构建上下联动的农产品营销服务中心,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一是以全市180多家专业合作社和专营经纪人为桥梁,构建全覆盖的农村信息化网点平台,开通全市优势农产品“绿色通道”,组建农产品销售服务110队伍,实现基地对接超市、高校、大型企业、大型社区等直供方式,推进订单农业发展。二是积极培育销售主体,培养一批专业经纪人。规范和引导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联合社,引导经纪人在设施蔬菜大量上市前主动走出去,积极邀请外地客商成为新客户。三是强化服务。密切关注咸阳市及全国各大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动态,对其主要蔬菜品种的销售和价格进行动态监测与信息收集,分析汇总后提供给经销商和经纪人,从而建立起完善的蔬菜产销信息报送制度。

2.着力打造“互联网+农业”咸阳样本。一是利用农业大数据指导农户合理安排茬次和种植结构,有效防范市场风险。二是依托电商创业园,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加强产销对接。三是打造“咸阳菜箱”,实现“上午买菜下单、下午社区菜箱取菜”,创新产品的直销和零售方式。四是引进培训电商专业人才,加强电商队伍建设。引进具有现代农业知识、商务知识和掌握信息技術的复合型人才加入农产品销售,同时加强对职业农民、合作社以及农业园区、龙头企业电商知识培训。

(三)建立“产”“管”有机结合质量安全管理网络,实现绿色、品牌兴农

1.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实现“产”“管”结合,做到源头有保障。一是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体系。明确质量安全监管和责任监督的职责,对产地进行严格的划分和监督管理,做到责任到人,同时要做好各级监管员的业务培训工作。二是推行产地准出制度,建设质量安全二维码追溯平台。推行“标准化生产、一体化认证、制度化检测、品牌化经营、标准化准出”五项产地准出制度,加强检查检测,积极开发应用综合性的服务平台,实现各级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三是继续加强投入品执法监督和安全生产培训,做好防、控、查、检、打、培工作。

2.积极研发引进推广无公害技术,实现绿色兴农。积极引进生物源制剂(乳酸菌)防治病虫害,积极依托现代工业园区开发无公害生产技术,并积极引进无公害技术,消除种植户盲目、超范围使用农药现象,打造绿色、安全、高效的优质农产品。

3.积极申报“咸阳蔬菜”公共品牌,实现品牌兴农。结合农产品品牌“六个一”工程和咸阳市农产品营销行动,凭借省上“三年百市”品牌营销行动,抢抓苏陕协作的有利时机,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以省市现代农业园区、龙头企业为载体,出台优惠政策,给予资金补助、金融支持,着力创建并联合申报“咸阳蔬菜”公共品牌和区域品牌,从而促进区域的整体发展和设施农业跨越式的转型升级,实现品牌兴农。

(四)培育构建新型业态,实现三产融合发展

1.依托現代农业园区,扶持设立设施产业化综合服务区。一是建设工厂化育苗点。在现代农业园区建立大型职能连栋温室,引进基质穴盘育苗,解决外来苗水土不适、成本高的问题。鼓励支持引进冷藏企业和深加工企业发展。二是扶持建设一批冷藏、深加工、净菜包装等企业落地生根。三是建立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点。

2.拓展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和农业科技观光功能。以设施果菜产品为重点,打造采摘文化旅游项目。在符合相关土地使用政策范围内,鼓励设施农业与休闲旅游、农耕体验、观光采摘、创意农业相结合,延长产业链,提升综合效益。在开拓农业科技观光和农业科普教育功能方面,可以适当种植一些新优奇特、观赏性和实用性兼备的设施果蔬新品种。

3.提高设施农业组织化水平。一是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农户利益机制。为解决农户分散经营经济效益低,合作社实力弱、抗风险能力小以及企业市场扩张缺乏产品这三者之间的矛盾,可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形式。二是扶持合作社发展。以实现资源互惠互利为基础的合作社可创新思维方式,吸纳农户成为社员,以生产专业化、经营集约化为目的,为其社员统一提供苗、农资、技术、收购、销售及信息。

(五)加强财、人、地政策扶持,实现可持续发展

1.抓住机遇,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应抓住全省培育千亿级设施农业的有利政策,积极争取中央和陕西省设施农业项目资金。二是出台相关配套优惠政策,吸引企业、经济组织、民间资本投资发展设施农业,引导金融部门对从事设施农业给予支持与倾斜,共同发力。三是加大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积极开发引进棚室适宜的农业机械,逐步实现智能化,解决劳力短缺、用工成本高的问题。

2.培育专技人员和职业农民。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对专业技术人员和新型职业农民应进行综合素质、专业技能、经营管理、生产效益和职业道德等多方面的培养,以适应当前和未来设施农业的发展。

3.推进土地高效流转。科学制定农业用地规划,依托“三变”和大田托管,严格按照土地使用政策,引导农户有序流转承包土地,将未利用和分散闲置低效的土地集中起来,发挥土地的规模效应。

参考文献:

[1]陈坚.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N].杭州日报,2009-06-18.

[2]设施农业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EB/OL].(2018-07-16)[2020-02-09].

https://new.qq.com/omn/20180716/20180716A05U2P.html.

[3]崔方.西安市高陵区设施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作者:冯雪

发展现代设施农业论文 篇3:

济源示范区现代设施农业发展探索

近年,设施农业在济源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过程中迅速发展,成为农业最具潜力的经济增长点,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农业高质量发展显现。

一、设施农业发展阶段分析

(一)起步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000年)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济源市设施农业主要以蔬菜温室大棚为主,生产反季节蔬菜,有效提高了新鲜蔬菜的供应,有效推动了农业的发展。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0年,全市拥有塑料大棚1300座、日光温室289座,设施农业面积84.7hm2,设施农业年总收入1520万元,每667m2平均收入1.196万元。

(二)整合发展阶段(2001—2010年)

从新千年开始,济源市设施农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通过政府引导扶持推进农业设施建设,全市每年奖补资金由600万元增至3000万元,充分调动了资本投资设施农业的积极性。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全市拥有塑料大棚6506座、日光温室3208座、连栋温室51座,设施农业面积达到523.3 hm2,设施农业年总收入1.19亿元,每667 m2平均收入1.51万元。

(三)融合发展阶段(2011年至今)

从2011年开始,济源市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主线,进一步优化农业示范区布局,全面推进设施农业发展,步入了产业融合发展阶段,设施农业逐步向主导产业拓展、向产业融合拓展、向规模化园区经营拓展。全市集中连片规划建设设施蔬菜产业园区、烟草智能化育苗产业园区、设施花卉苗木产业园区等,打造绿色、有机高端农产品生产基地。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9年,全市拥有连栋温室大棚2.1万座,设施农业面积达到3 681.6 hm2,设施农业年总收入8.94亿元,每667 m2平均收入1.51万元。

二、设施农业产业布局分析

(一)设施蔬菜产业

一是北部城郊设施蔬菜区,以温室大棚反季节瓜类蔬菜、芹菜、食用菌为主,是集生产示范和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园,区域面积430 hm2。二是东部外销设施蔬菜区,以生产茄果类蔬菜、白菜、甘蓝为主,发展设施外销型蔬菜,区域面积380 hm2。三是南部特色设施蔬菜区,以生产西瓜、甜瓜、茄果类蔬菜为主,重点发展绿色蔬菜,区域面积410 hm2。四是西部高山越夏设施蔬菜区,以优质小辣椒、寺郎腰大葱和高山蔬菜为主,区域面积370 hm2。

(二)设施花卉产业

一是中心都市设施花卉区,以全钢结构温室综合花房为主,是集生产示范和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园,区域面积8000 m2。二是东部外销设施花卉区,以红掌、蝴蝶兰等名贵设施外销型花卉为主,区域面积6000 m2。三是南部特色设施花卉区,以生产观赏花卉、特色花卉为主,区域面积5000 m2。

(三)设施育苗产业

一是西部煙草育苗工厂群。该群在山区利用生态条件好、烟农种烟积极性高、轮作条件优良、能集中规范连片,集中整合,优化布局,建设了38个智能化育苗工厂,区域面积4.6万m2。二是东部蔬菜育苗设施区,以茄果类、特色蔬菜等育苗为主,区域设施面积6500 m2。三是西部山区蔬菜制种设施区。该区依托区位优势,发展十字花科蔬菜制种育苗,区域面积1.6万m2。

(四)设施农庄产业

济源市一是在城郊建设了都市休闲农庄区,重点发展领养农庄、休闲庄园等旅游农业,建成了城郊设施农庄30个,设施面积6000 m2。二是在小浪底水库景区建设了沿黄观光休闲设施农庄带,依托小浪底库区水资源,发展休闲垂钓园、体验园、采摘园等,区域面积8000 m2。三是在王屋山景区,依托国家地质公园品牌,重点发展设施采摘园,区域面积1.1万m2。

三、设施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一)政府引导型模式

济源市围绕“菜篮子工程”,实施绿色食品行动计划,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特别是智能化设施农业。市财政通过设施奖补、贷款贴息等方式,每年支持设施蔬菜财政资金上千万元,引导发展现代设施蔬菜产业。目前,全市设施蔬菜面积达1590 hm2。

(二)产业融合型模式

济源市通过“产业+设施+农户”的方式,促进农村土地向优势产业流转。目前,全市形成了设施蔬菜、设施园艺、设施育苗、设施庄园等产业融合,实现了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有效降低了成本、提升了质量、增强了抗风险能力。

(三)科技园区型模式

全市拥有各类现代农业科技园区80多个,通过合同制、合作制、股份制等利益联结方式,开创科技、智能、营销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探索“产—学—研”发展之路。

(四)回乡创业型模式

全市出台返乡创业鼓励政策,积极引导农民回乡创业发展设施农业。近年,全市涌现出的一大批回乡创业的农业投资人,参与土地流转,承包耕地、荒地和荒山进行开发,逐渐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如克井镇的聂白云,利用学到的黄木耳栽培技术,在北樊村承包12 hm2土地,签订了20年土地承包合同,发展设施黄木耳产业,年产干木耳280 t,年产值突破360万元。

四、发展投入机制创新方式分析

(一)“财政贴息”方式

全市以政府出资设立的融资平台公司作为承贷主体,通过“四台一会”融资服务体系向银行申请贷款,利息通过纳入财政预算补贴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近年,济源市财政累计贴息510万元支持设施农业发展。

(二)“国开行+项目+园区”方式

全市依托国家“开发性金融支持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支持,将设施农业项目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结合起来,目前累计支持资金达1.8亿元。

(三)“产权抵押+小额贷款”方式

济源市依托农村商业银行,积极采取“设施产权抵押+小额贷款”方式,与金融服务机构达成农业设施权证可用来抵押进行融资贷款的框架协议,每个标准设施农业产权抵押可获得农村信用社2万元的农业生产贷款支持。

(四)“设施农业+保险”方式

2018年,人保财险济源分公司对全市3000座温室大棚作为保险对象,按每座温室大棚保费200元,赔偿额2000元,开启了低保额、低赔付的温室大棚保险产品试点。投保后发生风灾,受损农民从该公司获得理赔款100多万元。首批温室大棚保险理赔成功案例,极大地调动了农户投保的积极性。目前,设施农业投保率占到60%,保险公司保费年收入68.1万元,受灾农户累计获得赔付保额201.6万元,对设施农业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保障作用。

五、加快设施农业发展的建议

(一)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建议济源市建立健全市、镇、中心站、村4级技术服务网络,把设施农业技术服务作为重要任务,大力支持科技人员到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加强设施农业科技研发和技术推广,针对影响和制约设施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科技攻关,建立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长效机制。

(二)引导多元化投入机制

建议市级财政安排设施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设施农业的资金投入,充分调动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金融机构要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扶持力度,特别是要对农户小额信贷给予扶持,撬动各类民间资本投入设施农业;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参与设施农业发展。

作者:贾述娟

上一篇:强夯施工方案下一篇:餐厅活动方案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