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2024-05-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设施农业发展现状(精选8篇)

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篇1

1、设施农业的定义:

所谓设施农业,是通过采用现代农业工程技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通过人工调控,改变自然环境,为种植业和养殖业、微生物(食用菌)、水产生物以及产品的储藏保鲜等提供相对可控制,甚至最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水肥等环境条件,而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进行有效生产的农业,以获得速生、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的新型农作方式。

设施农业按主体不同, 可以分为2 种类型:(1)设施栽培--目前主要是蔬菜、花卉及瓜果类的设施栽培, 其主要设施有各类温室、塑料棚和人工气候室及其配套设备等。

(2)设施养殖--目前主要是畜禽、水产品及特种动物的设施养殖, 其主要设施有各类保温、遮荫棚舍和现代集约化饲养畜禽舍及配套的设施设备。

2、设施农业的特点

(1)高投入、高产出,是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设施农业产业是一项高投入的产业,以日光温室为例,最简易的竹木结构日光温室,每亩造价在2.2万元以上,尚不包括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现代日光温室的成本甚至已达到300元/平方米,如此计算建设一亩地的现代日光温室成本就得20万元以上。同时,设施农业也是高附加值、高产出的现代化产业。根据抽样调查分析显示,设施农业生产的年综合平均产值1.3万元/亩,年净产值1万元/平方米,比露地生产高3~5倍。经济效益高的行业,比如花卉,每亩产值能够达到10万元以上。

(2)人工创造适宜小气候,反地域、反季节进行农业生产

设施农业中的温度、光照、湿度、水肥、土壤条件、植物营养以及综合环境条件都可以调控,因此可以根据当地气候、地理、人文和社会、经济条件自主选择设施类型、栽培作物、设施设备和技术,进行实时实地的农业生产,从而可以创造植物生长的适宜环境,提高农业生产率,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种植对气候条件的依赖。

(3)有利于高效利用资源 中国是一个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4,人均耕地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3。而且,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资源严重浪费和不合理利用现象。设施农业借助现代化农业设施、设备、计算机技术,有助于实现资源有效利用,节约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4)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集约化和标准化

设施农业涉及多门学科,依托现代生物技术、现代工程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把握植物生长规律,为植物生长创造最佳环境条件,克服自然因素的制约。同时,设施农业可人工调配资源,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发挥农业资源的最大效益,结合现代化农业设备和计算机技术,吸收高科技人才、现代化设备和管理经验,最终实现设施农业现代化、标准化生产。

3、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 世纪50年代,我国从前苏联引进的保护地栽培技术,可谓简易的设施农业,然而受制于当时设施条件和技术手段,设施农业发展十分缓慢,难成规模。20世纪60年代末,我国北方大、中城市郊区才初步形成了由简单覆盖、风障、温室等构成的一整套保护地生产技术体系。70年代,地膜覆盖技术由日本引入中国,很快得到推广,对保温、保肥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80年代,以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遮阳网覆盖栽培为代表的设施园艺取得长足进步,形成了以塑料棚为主的与风障、地膜覆盖、阳畦、温室等相配套的保护地蔬菜生产体系。90年代以来,我国较大规模地引进国外大型连栋温室及配套栽培技术,设施农业也以超时令、反季节的设施园艺作物生产为主迅猛发展。中国设施农业逐步走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技术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到2000年,我国以蔬菜栽培为主体的设施园艺面积已达210万hm²,按绝对面积计算为世界第一。2007 年中国蔬菜播种面积达1 733 万hm2,蔬菜设施栽培面积约占当年蔬菜播种面积的10%,其中,温室面积达33.3 万hm2,大棚面积40 万hm2,中小棚为60 万hm2。我国设施栽培面积最大的省份是山东、河北、河南、辽宁、江苏和新疆,高效节能日光温室面积最大的为河北、山东、辽宁等省,大棚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中小棚分布较广,结构形式多样,是园艺设施中发展最快、面积最大的简易设施。北方蔬菜区,在大力发展简易中小拱棚及塑料大棚之后,日光温室发展变化很快。至2008年,我国人均占有设施面积已达25平方米,每年人均消费蔬菜量的40%由设施园艺提供,设施园艺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30%以上。2010年设施蔬菜总产量超过1.7亿t,占蔬菜总产量的25%。规模化养殖场猪肉、牛奶产量分别达到32709kt、16626kt。设施水产品产量达到7800kt,约占水产品总产量的15%。目前,我国设施农业已超越早先的瓜、菜、花卉等园艺作物的范畴,广泛地用于大田作物、水产养殖、畜禽饲养及林果生产等农业的诸多领域。

4、我国设施农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设施农业的面积已居世界之首。然而我国的设施农业在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上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尚有很大差距,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

1.科技含量低。发达国家发展工厂化农业采取的是“高投入、高产出”的高科技路线,而我国由于技术和经济的原因,采用的是低投入、低能耗的技术体系。温室结构简易,环境控制能力低;栽培管理主要靠经验,与数量化和指标化生产管理的要求相差甚远;温室种植品种也大多是从常规品种 中筛选出来的,还没有专用型、系列化的温室栽培品种,设施条件下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始终在低水平上徘徊;

2.设施水平低下。从统计数字上看,我国设施栽培面积很大,但设施装备的水平低下,90%以上的设施仍以简易型为主,有些仅具简单的防雨、保温功能,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土地利用率低,保温、采光性能差,作业空间小,不便于机械操作,更谈不上对设施内的温、光、水、肥等环境因子的综合调控。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比较落后的农村经济状况和较低的人民生活水平的需求,但整体设施水平较低,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3.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我国设施农业机械的配套水平不高,机械化作业水平低,生产仍以人力为主,劳动强度大。现有的产品机型不多,且多为借用已有的陆地用小型耕耘机械。机械化水平低也是制约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的瓶颈;

4.运行管理水平较低。现代设施农业具有市场、高技术和企业化3个特点,是硬件设施和软件技术的统一体。当硬件设施建成后,软件技术将起到主导作用。设施农业发达的国家除了拥有先进的硬件设施,还需要有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完全与市场相适应的运行管理机制。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这种管理机制,仍然以经验的和粗放的管理手段为主。硬件设施是可以靠一次性投资在短时期内建成,而后期管理和运作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预期目标的。

此外,我国设施农业目前还存在着如土地利用率低、劳动生产率低、经济效益不太明显等诸多问题。现代设施农业的优势是要靠现代工业管理和生产手段才能充分得以展示。

5、我国设施农业发展对策的思考

(1)转变观念,正确认识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设施农业的发展程度已经成为当代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为此,我国应从一个战略的高度去认识设施农业,既不能盲目引进、扩大设施农业的规模,也不能对设施农业无动于衷。

(2)发展符合国情的现代设施农业体系。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类型多样、地域条件差别大,经济、技术、市场条件不一,致使我国不同的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各不相同。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发展设施农业,而不能盲目照搬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模式。必须重视区域特点,因地制宜,找出适合本地的设施农业类型。

(3)推进设施农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

设施农业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产业,只有形成相当规模的生产,才有可能形成强有力的品牌效应,从而占领市场,使资源优势得到有效的开发与持续利用,同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4)大力提高生产者的素质。

目前,我国在设施农业的技术开发、管理等方面极度缺乏高素质的人才,有些关键技术的开发管理与国外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大力普及设施农业的科学知识,注重培养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才,大力提高生产者的素质;

(5)建立设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篇2

荷兰

拥有大量连栋温室l-2万公顷, 是世界拥有最多、最先进的玻璃温室的国家。已研制出先进的设施环境智能控制系统, 可根据作物对环境的不同需求, 由计算机对设施内的环境因子, 如温、光、水、气、肥等, 进行全面有效的自动监测与调控, 使设施土壤连作障碍不再是影响作物生长的限制因子。荷兰是欧州人口密度最大, 土地资源最稀缺, 因地势低洼历史上常遭水涝的国家, 人均耕地在世界平均水平以下, 人均耕地仅0.06公顷, 不到全球水平的1/5而且地处高纬度, 日照短、气温低, 种植条件差。荷兰政府以高度密集的现代技术, 大力发展以设施农业为中心的现代农业工程, 大规模建设玻璃温室和配套工程设施, 全国已建成10000公顷的园艺温室, 占全国农业可耕地面积的0.5%, 而年营业额却达160亿荷兰盾 (相当于78亿美元) 平均每公顷温室年创产值78万美元, 约占全国农业总产值的20%, 年出口额达39亿美元, 占全国出口额的50%。另外, 荷兰每年60%的最终农产品销往国外, 目前已成为世界农产品第三大出口国。

日本

是世界上温室面积最大, 而又集中发展塑料温室的国家, 塑料温室面积占温室总面积的96%, 其先进的温室配套设施和综合环境调控技术处于世界先进行列, 近年来在组培环境调控和封闭式育苗技术等方面,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日本的温室设施可以通过计算机将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和肥料等控制在最适合植物生长发育的水平上, 所开发的设施栽培计算机控制系统可以比较全面地对设施内栽培植物所需环境进行多因素监测与控制;产品采后清选、分级、包装、预冷等作业实现自动化或半自动化。

美国

温室多数为大型连栋温室, 90%的温室用于生产鲜花和观赏植物。在设施栽培综合环境控制技术方面, 所开发的高压雾化降温、加湿系统以及夏季降温用的湿帘降温系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以色列

依靠先进的设施园艺技术, 在沙漠地带的不利自然条件下, 设施园艺生产达到较高的生产水平, 拥有现代化温室3000公顷, 其生产的温室花卉和蔬菜大量出口欧洲各国。又如以色列的节水农业工程, 由于其国土面积狭小, 土地贫瘠干旱, 全国2/3的国土是戈壁和荒漠, 50%的国土降雨量少于150毫米, 地表淡水严重匾乏。为了解决水资源紧缺的状况, 以色列大力建设以滴灌、喷灌为主的农业水利工程, 实施节水灌溉, 强化水资源管理, 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目前, 以色列棉花单产已居世界领先水平, 平均籽棉单产等达5000—5500千克/公顷。其原因除育种和植保技术的贡献外, 棉田全过程生产机械化与全面采用大田肥、水同施, 自动控制滴灌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1997年以色列棉田滴灌面积几乎达100%, 单产达到5500千克/公顷, 同时对大田水土工程措施和田间土层水肥传输扩散规律, 提高水资源有效利用率, 改善地表小气候和控制对深层水土环境的污染等研究方面给予高度的重视。设施农业的产量是露地的几十倍, 甚至上百倍, 水的利用率达到90%。有人形容以色列是“本来缺水, 可是到处都是水”, 这充分说明在以色列设施农业极其发达, 水的利用率极高。

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篇3

[关键词]城郊;设施农业;问题与建议

一、城郊设施农业发展的必要性和现状

设施农业是利用工程技术手段和工业化生产方式为动植物生产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使其在最经济的生长空间内,获得最高的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一种高效农业。近几年来,我国正将设施农业这样一种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推广到城郊范围内,这样既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的种植效益,又为城区人民提供了大量的蔬菜、肉蛋奶等副食品,所以,发展城郊设施农业是十分必要的,但由于城郊设施农业的生产效益要与城区居民的收入相抗衡,所以城郊设施农业必须沿着机械化、集约化、设施化及高效化的方向发展。

目前,我国的城郊设施农业的发展已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设施农业园区面积占城郊农业园区面积的比例有了很大提高,很多市区城郊设施农业园区所占比例都超过了5%,一些发达地区的设施农业园区所占比例已经达到10%以上,其中一些设施农业的示范区已经形成了规模化,全区建成了很多高效农业基地,并在农业项目上有了新的突破,西红柿规模化种植基地建设、设施蔬菜基地建设、日光温室鲜切花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区建设等一些新项目已经逐渐发展成熟起来。城郊设施农业的品牌效应也有了一定的突破,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一系列的品牌层出不穷。另外,城郊设施农业的产业化建设也有了新的突破,在现有的设施农业企业中涌现了很多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新兴的专业合作社和土地合作社在近几年也有大幅递增的趋势。

二、存在的问题

1.城郊设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较低

目前,我国的城郊设施农业基本上属于传统农业加初步机械化的手段,机械化的基础相比之下较为薄弱,另外城郊设施农业的基础设施承载能力相对较弱,主要表现在很多农田间道路年久失修,涵洞等设施破损严重,甚至个别地块在春种秋收时难以用车辆将籽种化肥运送到田间地头,影响了农业生产。水利设施有些也严重老化,农田普遍缺少先进有效的灌溉设施和排水设施,这样就阻碍了城郊设施农业的集约化发展模式。

2.发展城郊设施农业的资金投入不足

城郊设施农业具有投入成本高、效益高等特点,在基础设施建设,品牌建设,人才培养,销售等各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据测算,仅建一座日光温室大棚就需要6万元左右的项目筹建资金,一般情况下,农户除去各类补贴和自筹资金,仍需2万元左右的贷款。但是,目前金融机构发放设施农业贷款相对偏少,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基本退出农村市场,缺乏设施农业贷款投放意愿,而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信贷主体,支农能力有限,难以满足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的需求。资金不足已成为制约城郊设施农业快速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

3.城郊设施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低,市场信息不灵

由于设施农业的产品商品性极强,市场波动较大,这就需要高效有序的专业组织,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物化技术服务和产后产品销售服务。而在我国的城郊,设施农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的组织化程度较低,产前,产中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农户自己来做,在产品销售环节也没有固定的销售渠道,依靠一些散户和个人经营的企业来找销路。这就使种什么样的产品,数量多少,播种时间和上市时间,到何处销售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收入的这些实际性的问题成为了发展城郊设施农业的桎梏,使城郊设施农业的产销呈现出了一定的盲目性。

4.城郊设施农业发展的科研创新欠缺

现代农业中设施农业属于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而目前城郊設施农业的发展在科研创新上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部分投资者,农户由于畏惧风险,思想保守而不愿通过科研来开发创新产品,从城郊设施农业的大棚蔬菜种植来看,普遍缺少小型多功能、适用大棚使用的装备,蔬菜设施60%是以竹木构架为主的中小拱棚。环境控制技术、水肥调配技术、无土栽培技术,以及专用品种选育、种苗开发、温室病虫害控制及污染治理等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在城郊设施农业设施养殖方面,目前很多养殖户采用的还是粗放简易的形式,装备不配套,技术不先进。各项专业技术,科研创新的欠缺成为了制约城乡设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政策与建议

为了使城郊设施农业更好更快的发展,不仅要使其沿着现代工厂化农业,环境安全型农业的,技术领先型农业的方向发展,合理的实现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还要加大政府政策扶植力度,金融支持力度。具体的措施为:

1.大力引进人才和技术

发展城郊设施农业首先要通过开办专业技术学校、田间指导、现场观摩等实用技术培训,制定引进农业技术、人才的办法,在城郊的农户范围内培养一批实用技术强的新型农民,并引进一批管理经验强、懂技术的社会人才,为城郊设施农业的生产服务。其次要充分运用城郊的地域优势,与市内的农业大专院校的科研单位挂钩协作,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通过聘广泛推广应用膜下滴灌、测土配方施肥、嫁接栽培、水肥药三节、生物农药等技术,探索研究设施栽培高产技术,实现多茬次、多品种、立体式、反季节、延时令栽培。服务机构,来帮助农户更方便的解决设施农业生产方面的问题,更快捷的获得先进的专业技术知识。

在产品和技术方面,还应注意加大国外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力度,广泛推广应用膜下滴灌、嫁接栽培、生物农药等技术,探索研究设施栽培高产技术,实现多茬次、多品种、立体式、反季节、延时令栽培。

2.加强城郊设施农业生产的全程管理

全程管理包括城郊设施农业的产前研发,产中的物化技术服务和产后的产品销售,要实现管理的全面性,综合性,就必须在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成功的管理模式上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建立健全的设施农业管理组织机构,建立设施农业协调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制定设施农业的建设和生产标准,分步骤、分阶段对各地区的城郊设施农业进行全封闭式管理,力求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的逐渐完善的同时,提高城郊设施农业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土地和其他资源都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同时,在产品销售中,还应鼓励发展各种有效的农产品直销形式,其中包括建立配送中心和物流配送,实现间接直销,大型企业、学校、饭店、党政机关等直接与农村蔬菜、林果合作社或生产基地签订合同,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和依靠城市的蔬菜市场或连锁超市与农民合作组织建立直接联系,实现直产直销。

3.创新土地的流转模式

这就需要根据“机制市场化、形式多样化、主体多元化、程序规范化”的要求,依照相关的原则,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使土地向农业园区和种养大户集中,使城郊开展设施农业的农户获得更多的土地资源,拓展了设施农业的发展空间。在流转确有困难的地区,应在切实保障农民承包经营权的同时,采取示范辐射、大户带动、以地换地等做法,引导农民流转,有效推进城郊设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4.依靠多元化金融服务支持其发展

城区环卫设施现状及发展计划 篇4

一、环卫基础设施现状

环境卫生管理处承担着城区350万平方米道路清扫、保洁,35座垃圾转运站、7座公厕、120处垃圾箱的管护和每日150吨生活垃圾的收集、转运等工作,现有保洁人员230名,各类专用车辆10余辆。

二、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环卫基础设施规划、分布不够合理。主要表现在公厕、垃圾箱等设施主要分布在旧城区,新城区环卫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及监管等工作还不够完善。

2.环卫设施的建设滞后于城市建设。城区环卫设施明显不足,公厕、垃圾压缩收集站等环卫设施远不能满足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的需要,现城区无一处垃圾压缩收集站、道路机械化清扫为零。

3.环卫设施较陈旧、垃圾收集方式落后。旧城区垃圾箱主要是半封闭敞口式垃圾箱和地下垃圾箱,设施陈旧,已不能满足垃圾压缩收集的需求,易造成二次污染,对周围环境有较大的影响。

三、2012年工作重点

1、采取“先急后缓、分步实施”的办法,逐步淘汰半封闭敞口式垃圾箱和地下垃圾箱,试行并推广生活垃圾“直收直运”模式。2012年上半年城区全部淘汰半封闭敞口式垃圾箱和地下垃圾箱,彻底转变目前落后的清运模式。

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篇5

[摘要]: 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农业是农民的支柱产业,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发展的强大内力和支撑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各级党员干部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农业的发展决定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工作的完成,对我国的发展和稳定性意义重大。

[关键词]:农业基础设施;小康社会;科学发展

农业基础设施是发展农业的先行资本,农村基础设施是发展农村经济和改善农民生活的必备条件,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要以完善的基础设施来支撑。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加快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民群众的生活条件。

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1.1乡镇负债多,无力投资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农业发展中,中小型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一般是由乡镇一级的政府财政分担,但是,由于我国农业发展比较落后,乡镇政府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小,财政收入少,同时,政府的财政负担十分严重,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能只依靠乡镇政府的投资。很多农业基础设施都是由乡村筹资兴办,比如农田水利设施、人畜饮水设施、道路的建设和植树造林工程等,由于农村实行小规模和分散式管理,因此,农民的投资能力十分有限,造成很多农业基础设施无法兴建,也有许多基础设施遭破坏后无力修复和管理

1.2借贷资金不足

现阶段主要是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来承担对农业的信贷任务,但是,对于农业基础设施来说,回收期长,效益较低,短时间内无法取得可观的效益,因此,很多商业银行不愿意提供大量资金用于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1.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落后于经济发展的水平。

很多地方对农业基础设施的作用认识不足,对于兴建农业基础设施没有科学有效的措施

保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没有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发展。同时,农业基础设施布局不够合理,有的位置不当,存在相互矛盾的问题,有的地方浪费资源,使用率很低。有些地方发展农业基础设施是不注意技术改进,科技基础设施科技含量低,许多设备陈旧、老化,有些高消耗、低产出,运行效率极低。

2原因分析

2.1政府的重点不在农业

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业领域是主要侧重点,国家用行政手段控制农产品价格,长期实行固定不变的低价,牺牲农业以促进工业的发展,忽视了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国家财政对于投入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数量有限,严重阻碍了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2.2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乡镇机构改革中,很多税费部门都在加强,而水利、农机部门却转制,面向市场,这对于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很大的打击。同时,对于基础设施的管理不到位,有的基础设施在偏远地区,交通不便利,责任落实不到位,有的管理人责任心不强,没有尽到应有的维护责任,并且经常出现人为的破坏。

3加强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

3.1调整财政政策趋向,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

要解决资金的制约问题,当务之急是尽快改变目前的主要由政府投资的形式,广泛开辟资金来源渠道,建立稳定有序的多元化投资机制。进一步完善“谁投资、谁受益”的优惠政策,鼓励民间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要改革现行的农村财政管理体制,明确界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利用的资金范围,增强预算内的财政能力和投资能力。

3.2加大投资力度,增加农业的科技含量。

加大地方财政的投资,鼓励、吸收企业等社会力量进行农业投资。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基础设施回收收益。

3.3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因地制宜。

由于我国很多地区自然条件差,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要从各地区实际情况出发,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改善环境,增加农民收益。

我县农村水利设施现状 篇6

调查研究 2009-05-20 21:21:35 阅读57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县水利局局长 童启林

根据县委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安排,水利局组织了由3名班子成员带队的3个专题调研组,于4月下旬对我县农村水利设施现状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我们采取到乡镇召开座谈会、深入水库调查、随机走访农户、收集表格资料等方式,较全面的掌握了当前我县农村水利在建管、政策、投入及改革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了农村水利设施走出困境的对策。

一、设施现状

我县曾经是个缺水怕旱的地方。解放前,工程性缺水十分突出,水旱灾害频繁。新中国成立以后,大兴水利,从1953年兴建第一座水库,到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大规模水利建设,全县先后建成大中小型水库155座,其中大型3座,中型8座,小(一)型36座,小(二)型108座;有塘堰坝3.7万余口。这些蓄水工程,共拦截承雨面积1453.52平方公里,占县境面积的43.44%,年平均控制径流量6.26亿立方米,占全年平均地表径流总量的53.34%,总蓄水能力12.64亿立方米,正常蓄水库容8.35 亿立方米。建有单机 55kw以上泵站235处,装机容量12816kw。配套大中型水库干渠13条260.3公里(县境内),大中型水库支渠、小型水库渠道193条770公里,引水渠道441条,大小排灌沟渠2504条1120公里。这些蓄提水设施的建成,基本上解决了我县工程性缺水问题。全县有效灌溉面积79万亩,旱涝保收农田45万亩,分别占总耕地的94.5%和53.8%。解放后四十多年大规模的水利建设,为我县水利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全县农业抗灾保丰收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作出

了巨大贡献。

自农村体制变化特别是税费改革后,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没有顺应形势的变化,出现了“老办法已破、新办法未立、建设投入滑坡”的态势,普遍存在着投入难、运行难和管理难的“三难”现象。特别是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不善,投入渠道不畅,致使工程日趋老化失修,灌区效益萎缩。据统计,全县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系数由0.6下降至0.3。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衰退到58.9万亩,比农村税费改革前减少了25%;旱涝保收面积衰退到31.97万亩,比农村税费改革前减少了29%。

二、存在问题

1、水库病险问题突出,威胁社会安全。县管150座水库中,病险水库达141座,为94%。其中大中型水库6处,为100%;小

(一)型水库33座,为91.7%;小

(二)型水库102座,为94.4%。水库带病运行,不仅使水库效益大打折扣,而且严重威胁社会安全,是我县每年防汛工作的重点。

2、渠道淤塞渗漏严重,灌溉能力萎缩。“渠道无人管,有水到不了田;上游淹,下游旱。”孙桥镇五泉庙村书记李尚银的话真实地反映出了我县大中型水库支渠和小型水库干渠的现状。我县水库灌区主要建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当时资金和技术的限制,渠道及设施因陋就简,标准很低,加之建成以来,维护投入严重不足,致使输水设施老化失修严重,输水损失大。目前水的利用率平均仅为0.3,有的输水渠道甚至失去灌溉功能,造成灌区有效灌溉面积大幅衰减。据初步调查统计,水库灌区灌溉面积一般衰减在三成左右,有的小型水库降幅竟高达九成。刘畈灌区渠首设计流量9个,现在不超过5个,下游的罗店原可灌5.5万亩,现在不到2万亩。曹武镇跃进垱水库(小一型),设计灌溉面积1.2万亩,实达过1万亩,现只有1千亩左右。高关干渠二湾支渠,原设计流量4个,可灌溉曹武镇7个村的全部农田,现在其尾端的郭岭村和同兴村已不能灌溉。罗店镇石板河引水渠,原实际灌溉面积1.2万亩,因为渗漏淤积现在只能灌溉6千多亩。由于灌溉成本高,供水不及时,农民普遍使用潜水泵提水。在农田灌溉时节到处都是潜水泵,已成京山农村抗旱的一

大景观。

3、塘堰垱坝淤塞碟化,蓄水能力下降。全县3.7万余口塘堰坝从原蓄水能力9564万方降至6000万方,下降了37.2%。如罗店镇原有塘堰4996处,总蓄水1927万方,如今淤塞近千口,蓄水能力下降了33%,抗旱能力由原来的1个多月下降到20天左右。还有的塘堰承包户冬季干池捕鱼,影响了塘堰的蓄水能力。

4、灌排泵站缺少管护,盗损现象普遍。据统计,我县在上世纪70、80年代兴建的235处泵站,由于失修、老化、被盗和被毁,全县目前能正常开机的仅存107处、122台套11315千瓦,不及原来的一半。

三、主要原因

1、农村形式发生改变,政策出现断层。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为公益性工程,过去一直是政府投入、群众投工投劳开展建设。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免除农业税,原主要用于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的“两工”(农村每劳每年10个义务工、20个积累工)和农建费(全县每年300多万元)也随之全部取消。这些年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陷入了“三难”境地,即“劳力投入难、资金筹措难、建设组织难”。一是劳力投入难。税费改革前,一个劳力每年有10个义务工和20个积累工,全县25万劳力近750万个投工多用于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维修,当时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完好率一般在80%以上。“两工”被取消后,全县用于水利设施建设和维修的投工锐减,冬季水利建设流于形式,现在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完好率不到40%。二是资金筹措难。目前农村水利建设筹资唯一途径是“一事一议”政策,但这一政策在实施中却困难重重。由于村集体债务没得到化解,村集体和农户之间经济关系没有理顺,不少农户以抵账等理由拒绝筹资,其他农户也跟风攀比,时常出现“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现象。全县400多个村落实“一事一议” 政策的不到三分之一,并且大多数用于通村公路建设。三是工程组织难。在走访调查中大部分农民也认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自己直接受益的事,只要村里组织,都愿意出工出劳,关键是村里没人组织。”但是村干部也有他们的苦衷,农村税费改革前每个行政村干部少则5-6名,多则8-10名,农村税费改革后,每个行政村干部精简为3-4名。现在村干部维持日常工作的运行都已经比较吃力,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组织和动员群众开展经常性的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和管护。

2、财政投入严重不足,社会资本进入较少。⑴国家专项资金少且投向不吻合。近年来,国家对水利投入侧重于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和农村安全饮水等方面,每年我县用于农村水利建设的国家专项资金只有130-300万元的“民办公助”项目。⑵地方财政投入不足。农村税费改革后,基本水费取消,水利基金停收,使全县每年锐减水利建设资金近700万元。自2006年实施的小型水利工程设施“以奖代补”,目前市县两级补助资金规模只有200多万元。这对于全县数量众多的农村水利设施建管维护来说只是杯水车薪。⑶难以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由于农田水利工程投入大,回报率低的特点。除了以养殖为目的的塘坝外,其他类型的农村水利设施社会资本

投入极少。

3、管理经营机制僵化,建设管理脱节。计划经济时期,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都是集体建、集体管,集体用。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后,土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依然沿用集体组织建设、集体负责管理的模式。农民种的是“责任田”,用的却是“大锅水”,利益关联不直接,致使水利设施损坏老化现象突出,效益衰减。期间,我县探索过水利工程设施建管方面的改革,使小型水库、泵站和塘堰的管理有所改善,但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工程失修的局面。被改革的多是有养殖效益的小型水库水面经营权和当家塘堰,量多面广的小型水利设施陷入无人管、无钱修的半瘫痪或瘫痪状态。

四、对策建议

1、广泛筹资,多渠道加大农村水利投入。农村水利建设投入大,见效慢,属公益性事业,应广辟投资渠道,建立以政府主导、农民为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一是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投入。目前国家拟确定100个农村水利建设试点县,采取国家投资,整体推进的方法,建设和改造农村水利设施。我局正在积极申报,希望通过此项目一举扭转我县农村水利被动局面。二是适当拓宽“以奖代补”范围。建议将丘陵山区当家大堰新建和改造的补助标准由1万m降为0.5万m,同时将大中型水库支渠和小型水库干渠的清淤疏浚纳入“以奖代补”范围。三是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大胆运用市场机制,引导、鼓励农民和民间组织投入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

332、转变机制,推进农民用水者协会建设。农民用水者协会可以有效解决末级渠系建管用中责任不明、建管脱节、水费征收等系列问题,是今后的发展方向。我县虽然已经在全县范围内建立了农民用水者协会,但不规范,发挥的作用较小。下一步要从两方面加强协会建设。一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引导。通过宣传,充分调动用水户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最终形成全社会关心、关注、支持用水者协会发展的氛围。二是加强协会能力建设。积极探索通过协商的方式将协会的运行管理经费计入田间小型灌排工程管理成本,为协会良性运行创造条件。开展对协会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思想教育和业务技术培训,提高素质和服务能力。继续帮助其完善制度,建立评价、考

核体系,按程序规范运作。

3、统一规划,充分发挥项目资金效益。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使涉及农村水利的各类工程项目形成“一盘棋”,制定并严格执行农村水利建设规划是关键。这些年来通过各种渠道争取的水利资金不少。据统计,仅2008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国土平整、涉农资金整合和高产优质稻等项目资金总额达9100万元,其中直接用于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改造的资金占40%。但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各自为政,每个项目只注重了项目区内的沟渠硬化,忽视了项目区与外界水源连接及资源的综合利用,资金效应大打折扣。为有效改变我县农村水利设施面貌,县水利局正在编制《京山县农村水利发展规划》,规划将报请县人大批准后严格付诸实施。建议县人大、县政府强化规划的约束力,明确今后所有涉及农村水利的各类工程项目,都要严格按照《京山县农村水利发展规划》分实施,整片推进,同时各部门要在相关项目评审委员会中增加水利部门的专家,听取水利部门的意见,确保项目中水利建设部分科学合理,使涉及农村水利建设的各类国家投资项目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古交山区设施农业发展现状与建议 篇7

一、古交市农业生产及设施农业状况

古交市属土石山区, 境内国土面积1 500 km2, 全市辖七乡、三镇、四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21.6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8.9万人。总耕地面积约1.47万hm2, 人均耕地仅0.07 hm2, 耕地以旱坡地为主, 水浇地约0.067万hm2左右。气候为北温带大陆性气候, 日照充足, 昼夜温差大。全年日照时数2 808 h, 年最高气温达40℃, 最低气温为-20℃, 年平均温度9.5℃。年均降水量460 mm, 雨量集中在每年7月—9月, 是一个水资源匮乏的地区。结冰期从11月开始, 翌年3月解冻, 冰期约5个月, 冻土深度0.5~0.8 m。无霜期平均158 d, 粮食作物传统种植制度为一年一熟。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有马铃薯、谷子、玉米、豆类、糜黍、蔬菜等, 2011年农业总收入19 533万元, 占全市经济总收入1 058 488万元的1.85%。

目前, 古交市发展各类设施农业58.67 hm2, 主要以蔬菜种植为主。其中温室37.20 hm2, 大棚15.94 hm2, 小棚5.53 hm2。设施农业用地仅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0.4%。据2011年统计, 古交市日光温室大棚蔬菜平均每0.067 hm2产值达到2万~4万元, 是露地蔬菜单产值 (3 000~6 000元/0.067 hm2) 的6.67倍;是传统种植粮食作物单产值 (300~600元/0.067 hm2) 的66.67倍。因此, 发展设施农业潜力巨大, 效益显著。

二、古交市设施农业发展的几种模式

1. 集体牵头、个体经营模式

此种经营模式占全市设施农业总面积的19.93%。邢家社乡龙子村就这种模式, 龙子村有耕地34 hm2, 专业菜田32.3 hm2, 设施农业 (蔬菜) 占地7.87 hm2。其中日光温室3.33 hm2, 钢架大棚2.67 hm2, 小棚1.87 hm2, 设施农业用地占全村总耕地的23.15%。2011年蔬菜产量250万kg, 该村仅蔬菜一项人均收入9 800元, 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95.47%。被评为农村“一村一品”省级示范村。其经营方式采用承包地归个户所有, 由村集体牵头, 组织农户投资建设设施农业及蔬菜生产与销售。农业部门进行技术指导、服务, 政府部门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到2011年底, 龙子村蔬菜基地生产的蔬菜全部达到无公害标准, 有18个蔬菜品种已经通过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认证, 是古交远近闻名的蔬菜村。

2. 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

该运作模式占全市设施农业总面积的43.55%。古交市岔口乡关头村老农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种植养殖园属此种模式, 园区规划总面积66.67 hm2, 计划总投资1.2亿元。2011年已建成设施农业13.65 hm2, 其中日光温室6.8 hm2, 日光大棚6.85 hm2, 其中2.67 hm2日光温室实现当年建设、当年受益。园区经营体制走“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 农户既可得到稳定的土地佣金收入, 又可赚取合作社打工收入, 还可获得合作社股份分红收入。合作社制定了“八统一、一分散”的管理模式, 即:统一建棚、统一划域种植、统一品种划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无公害认证、统一注册商标、统一品牌包装、统一销售、分散生产管理。确保蔬菜生产高效益、蔬菜产品高质量。合作社还将在品牌上做文章, 包装上下功夫, 标准上求突破, 销售上搞创新。把园区打造成为一个具有古交特色的设施蔬菜种植和畜禽养殖基地。

3. 煤焦企业转型发展设施农业高效模式

该模式占全市设施农业总面积的6.77%。例如古交市龙城向新公司是一个主产煤焦的企业, 2011年公司全面关停煤矿和洗煤焦化企业, 成立了龙城向新种植专业合作社, 并建立了向新高科技蔬菜园区。向新蔬菜园区占地面积40 hm2, 按照园区的总体规划, 园区内计划建设设施蔬菜20 hm2, 其中日光温室50座, 塑料大棚100座, 5 000 m2的工厂化育苗温室1座;现代农业科技展示中心、净菜加工车间、蔬菜检验中心、果品采摘园等, 总投资1.1亿元。2011年开发土地超过20 hm2, 新建日光温室2.71 hm2, 并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 园区内安排了82个农民工就业。

4. 农户个体分散经营模式

该模式为土地承包户独立经营、自产自销, 其设施较为简陋, 科技含量低, 种植品种多、面积小, 难以形成规模, 经济效益低下。个体分散经营模式占全市设施农业总面积的29.75%。

三、山区发展设施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 古交市当前发展设施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水资源瓶颈古交市的河川水浇地只有0.067万hm2左右, 二坡地发展设施缺乏灌溉条件, 需要很大的投资引水上山, 而且旱坡地实施设施农业条件差, 需要平整改造后才能利用, 限制了设施农业的发展。

(2) 科技水平较低农民教育水平相对较低, 常年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中老年人, 学历偏低, 一般是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 青壮年劳力多外出打工, 年轻人、有文化的人大多不愿意从事农业。农民科技知识储备不足, 对新技术、新的经营理念较为消极, 一般是凭经验进行农业生产, 高新技术应用较少。

(3) 资金投入不足设施农业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 如果没有一定的投入, 很难产生相应的规模和效益。而农民自有资金不足, 想新建农业设施力不从心。

2. 对发展山区设施农业的建议

(1) 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政府部门要围绕设施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 强化服务;建立健全设施农业管理组织机构, 结合实际制定统一的设施农业发展规划和建设标准;制定相应的优惠扶持政策, 如对设施农业技术装备、生产机具进行补贴, 为农户提供小额贷款等;在引导设施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有序发展的同时, 扶持一批有优势、有特色的龙头企业和生产大户, 带动农副产品加工业、饲料生产企业、营销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 引导民间资本和吸引外资来开发设施农业, 提高设施农业工业化水平;积极培育产地交易市场和社会中介组织, 促进产销的流畅和衔接, 积极向外界发布销售信息, 解决农民的销售难题。

(2) 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投入体制近年来, 古交市在绿色转型跨越发展中, 一些耗能高、污染大的企业相继关停, 这些企业家在多年的经营中, 积累了一定的资金, 正在寻找资本投资出路, 政府要创造条件, 建立以政府扶持为导向、社会投入为主体、自我积累发展为基础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投入体制, 做好土地整合和流转, 积极引导这些社会民间资本投资开发设施农业, 并与农民组成合作社, 既解决了富裕阶层投资去向问题, 又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问题, 农民们既可得到耕地的固定收入, 又可安心的在外打工或到合作社工作。这也是解决偏远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3) 加强技术培训, 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设施农业需要全新的耕作方式和理念以及较高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 组织农民到设施农业示范区实地参观学习, 或聘请有经营管理水平的技术人员介绍经验并进行指导, 使经营者和农民掌握先进的管理和种植技术。同时提高设施农业科技水平, 大力推广古交市当前发展起来的三种设施农业建设、经营模式, 引导农民由一家一户分散种植, 向联户连片成园区、基地规模发展。并扩大设施农业应用领域, 由单一种植蔬菜, 发展到蔬菜、瓜果等稀缺优良品种以及畜禽养殖领域。还可发展新型设施农业, 变管护房为农民居住房, 既可供农民居住, 也可发展为休闲观光旅游农业。

(4) 建设新型日光温室在提高河川耕地质量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国家改造二坡地的扶持政策, 对靠近城镇的二坡地进行改造, 利用山区条件, 建设半地下式日光温室, 这种温室可节约部分建筑材料, 也利于山区防风, 起到保温、保水、抗旱节水的作用。从而逐步扩大设施农业的规模。

(5) 建立农业保险机制用保险来稳定农业风险对设施农业生产的冲击和影响, 以保持设施农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酒泉市设施种植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篇8

关键词:酒泉市;设施种植业;融资服务;土地流转

设施种植业是在环境相对可控的条件下,采用工程技术手段,进行植物高效生产的一种现代农业方式。设施种植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是项目农业建设的有效载体,是促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农业竞争能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酒泉设施种植根据市委“做精一产”的战略部署和多年的大力推广,设施种植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发达省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1 酒泉市设施种植业发展现状

1.1 设施种植业水平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虽然设施栽培面积比较大,但90%以上的设施仍以简易型为主,有些仅具有简单的防雨、保温功能,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还谈不上对设施内温、光、水、肥、气等环境因子的调控,一旦受到恶劣气候的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即受严重冲击。

1.2 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设施种植栽培的作业机具和配套设备尚不完善,生产仍以人力为主,劳动强度大,劳动生产率低。

1.3 设施种植技术不配套,科技含量低。设施栽培技术不配套、不规范,缺乏量化指标,栽培管理主要靠经验,致使设施条件下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始终在低水平上徘徊。

1.4 规模小,布局分散。各级以乡或村连片推进,但规模相对小且呈点状分布。截止2014年底,累计发展日光温室6.3万亩,其中50亩以上连片小区297个,面积3.32万亩;塑料大棚8.42万亩,其中100亩以上连片小区254个,面积3.85万亩。生产反季节、春提早秋延后蔬菜47.6万吨,占全市蔬菜生产总量的26.6%。

2 酒泉市设施种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大力发展设施种植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但酒泉市设施种植业发展存在以下制约因素。

2.1 投入大,技术要求高,农户发展信心不足。设施种植业投入大、风险高、劳动强度大,尤其是日光温室经过连续多年搭建,城郊及条件好的农户自己务作和再投入的潜力不大。其它乡镇农民人均占有耕地相对较多,土地收益相对稳定,空棚率较高;加之近年高速铁路、天然气管道工程和城市务工等吸纳劳动力多,农村劳动力短缺,农民普遍对发展日光温室缺乏积极性。

2.2 市场服务滞后,产销衔接不紧密。酒泉地处大西北的中间地带,鲜菜、水果等鲜活农产品内销和外销的市场空间都很大,但各县市区基地小而分散,产品形不成规模,批发和农贸市场严重不足,销售渠道不畅,流通服务体系不健全,缺乏市场竞争力,严重制约设施种植业发展。

2.3 金融服务乏力,企业农户融资难。设施农业一次性投资大,政府扶持有限,农户和企业缺少资金支持,融资十分困难。金融单位贷款门槛高、期限短(大多数为一年期)、额度小,加上温室不能抵押,农民联户担保能力弱,严重制约发展。一些农户没有信用登记或信用缺失贷不上款和银行为预防金融风险,不敢放贷的“两难”问题比较普遍。以企业为投资主体拉动设施种植业发展的机制和氛围还没有形成,种植大户受贷款额度限制融资困难,使得集中连片规模发展受阻。

2.4 专业合作社实力不强,产业化组织程度不高。酒泉现有专业合作社小而分散,经济实力不强、信息渠道不畅、服务手段落后普遍存在,市场适应能力相对较弱,成员之间还没有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关系。同时存在产业化组织程度不高、经营管理模式比较单一的现状,多数农民仍处于单打独斗状态,这种现状不利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产品品质提升,更不利于设施种植业的长远发展。

2.5 土地流转难度大,规模化发展受限。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农户对土地流转认识不足,把承包土地作为其生活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在没有解决农民社会保障的情况下,农民把土地作为居家养老的最后一道防线,土地流转积极性不高。同时,受政策“打架”的影响,国土资源部门鼓励在非耕地上发展设施农业,而酒泉市受水资源制约束在非耕地上实行“三禁”,限制在规划区内发展设施农业。政策之间的矛盾,使许多有实力的经营主体发展空间受到限制,严重制约了酒泉设施种植业的发展规模。

2.6 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专业人才匮乏。酒泉乡村两级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和经费严重短缺成为制约设施农业发展的瓶颈。一方面,农户发展设施农业迫切需要专业技术部门的技术支持,但技术部门的服务却到达不了最底层。另一方面,由于生产一线农民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低,使得一线农民接受先进技能比较困难。

3 酒泉市设施种植业发展的对策

3.1 强化政府引导,做好规划布局。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集中连片、规模建设”的原则,做好布局规划。根据不同的气候、水土及地理位置,确定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区域性设施种植业发展方向。结合“一村一品”项目,推广设施种植业新技术、新品种。以肃州区为中心,实行梯次发展,逐步提高设施标准,提升设施装备水平。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农户集中建园区、建大园区,发展以大型化、自动化、智能化、机械化为特征的现代设施农业高科技示范区,发挥设施农业的示范作用、品牌效应和观光功能,形成适合我市市情的设施农业发展体系。

3.2 重视品牌建树,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一要充分利用各类媒体,不断提高“敦煌葡萄”、“瓜州密瓜”、“清泉人参果”等优质农产品的知名度,有效整合品牌资源,增强品牌效应。二要加大对特色农产品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支持力度,引导和支持知名企业收购、兼并、重组农产品加工小企业、小品牌等方法,形成知名品牌。三要积极推动设施种植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创建设施种植业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区和产品生产基地,开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和绿色食品认证和商标注册认证,扩大获取绿色食品标志农产品的范围和种类,严格实行市场准入制度,用品牌开拓和占领市场。

3.3 创新投资扶持机制,畅通融资渠道。一是发挥政策支持和利益导向机制在设施种植业发展中的作用,推动市县两级融资平台在解决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资金不足问题,转变政府直接投资为贷款贴息扶持。二是全面推广酒泉农商银行推行的“诚信文明农户”评选活动,为一、二、三级“诚信文明户”分别给予15万元、10万元、8万元的无担保抵押贷款授信额度。三是创新信贷产品,将农户和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农村经营主体全部纳入“金种宝”、“温室宝”等贷款新产品的营销范围,解决千家万户和龙头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3.4 搞好土地流转,促进设施农业规模化发展。一要加快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和农业设施登记确权,确保农民社会保障底线,用足用活国家赋予農民的土地政策。二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有序”的原则,在坚持承包权长久不变、使用权加快流转、农民利益切实维护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民采用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合理有序的流转。

3.5 健全科技服务体系,提升专业服务水平。一是充分发挥肃州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敦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带动引领作用,将其作为技术示范和培训基地。二是充实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把培养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作为一项长期战略,通过定向委培、录用专业对口的大中专毕业生,培养一支高技能、留得住、用得上的专业人才队伍。三是大幅度提高生产者的素质,着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四是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重视县级蔬菜、瓜果育苗中心建设,就近满足农户需要。五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注重生态绿色防控,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作者简介:

上一篇:大学迎新晚会策划范文下一篇:采购部内勤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