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现代林业的发展

2024-07-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30现代林业的发展(共8篇)

30现代林业的发展 篇1

一、国有林场改革

呼伦贝尔市总国土面积为25.3万平方公里,其中:大兴安岭林区为16.3万平方公里,呼伦贝尔草原牧区为8.1万平方公里,嫩江平原农区为0.9万平方公里,全市有林地面积为11.4万平方公里,森林总蓄积量为9亿立方米。浩瀚的大兴安岭森林和辽阔的呼伦贝尔草原是中华民族最大的一块天然绿色宝地。

建国以来,国家对大兴安岭林区实施了科学利用与培育的开发战略,其中:北部以成过熟林为主的原始林区以利用为主,实施“以场定居,以场轮伐,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建设方针;滨洲铁路线两侧经沙俄和日伪严重破坏及当地移民砍伐后残留的地方国有林场经营的次生林区以培育后备森林资源为主,实施“以营林为基础”的建设方针。呼伦贝尔地方林业从1958年建局开始到1979年的改革开放之前,始终坚持“封护为主、育造并举”的营林方针,只进行抚育性的经营活动,地方林业是完全的事业单位,二十一年来,地方林业累计生产商品材250万立方米(该时期严格执行计划经济管理,不存在瞒报、不报等现象),年均生产11.9万立方米,次生林区的森林资源得以迅速恢复,森林生态质量和林分质量明显提高。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林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转变,不再实行全额事业拨款,推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经营方式,由于林业自身经济发展和职工生存的需要,林业的经营方针转到了“多种经营、综合利用”为主上来,林业的经营性项目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得到发展,小而全、大而粗,滥拍板的一些项目,给地方林业造成了沉重的包袱,林 地、湿地的破坏和森林采伐量的加大给森林生态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到2000年国家正式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之前的二十一年,地方林业累计生产商品材1012万立方米,年均生产48.2万立方米,是前21年平均值的4.1倍(不含超采、乱砍滥伐的数量,按国家驻牙克石专员办的最低认可,剩余物按商品材的30%折算,累计生产在1300万立方米以上,年均生产61.9万立方米,是前21年平均值的5.2倍)。2000年开始,国家正式实施了“天保”工程,地方林业年均木材产量降低到20万立方米左右。“十五”期间,地方林业主要开展以森林保护为主的经营性活动和处理由于实施“天保”工程带来的人员过剩下岗、社会职能移交与一次性安置等问题,过去小而全、大而粗、结构单一的经营性项目逐渐萎缩处于停滞的状态,一些新型的生态型和可持续发展型的项目开始启动,经过多年的努力,森林生态有了一定的好转,林业经济开始从低谷回升。在“十一五”期间的开局之年,国家林业局提出了 “森林生态、林业产业、森林文化”三个体系同时并进的建设思路,并同时确立了国有森工和国有林场在“三个体系”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生态体系的建设在“十五”期间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森林文化体系的建设也将随着国家实施的“新农村”建设得以加快,林业产业体系的建设更需要我们林业人发挥大智慧、围绕大生态、发展大产业、振兴大林业。

(一)措施与效果

上世纪90年代,呼伦贝尔市林业六局全面推行以局自立、以场自立的“两自立”改革,各旗市国有林场全面推行以场自立的改革,推行“三项制度”改革、环节干部任用制度改革,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施岗位与工效挂钩的职工收入分配制度,对机关科室和教育、医院、公安等系统部分环节干部的任职引入竞争机制,优胜劣汰,实行竞聘上岗和 任期制、试用期制,对局属实体如林业商场、加工企业等实行承包经营,部分公司如原局属基建工程处还进行了股份制改造。

1998年“天保”工程试运行以来,对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养老和医疗制度进行了改革,建立了职工社会保障体系,2000年基本实现了离退休职工养老金社会化发放,2005年全员参加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并对医院进行重组改制,成立门诊部,对外开放创收,减少林业局的投入。

2004年以来实施了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改革。如:电视台整体剥离,人员全部移交内蒙古广播电视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等;2004年2月,实现剥离中小学改革,5月份完成中小学资产及首批选录教职工档案移交,2006年8月,完成首批未移交人员再次移交工作。另外,林业电厂、电讯等也分别划归相应的行业系统管理。

富余职工一次性安置。2004年8月林业六局一次性买断职工4406人,大大地减轻了林业局的负担。

部分企业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2005年10月免渡河林业局完成了劳动服务公司集体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归位的改革,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体企业条例》和《公司法》的要求,经过大集体职工及其职代会的民主选举,产生了新的领导班子。

撤并部分机构,整合配置资源。实施“天保”工程后,各局根据木材生产情况先后撤销了面粉厂、石油站、驻外办事处等辅助后勤供应机构,降低了管理成本。同时对过去由机关负责的供水、供暖等全部划转相关部门。

上述改革措施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减轻了林业局的压力,为林业下一步的深化改革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

林业当前主要面临的是森林资源质量差、产业发展滞后、经营机制缺乏活力、林业办社会负担重、历史遗留问题解决难度大、“天保”资金不足和林权矛盾突出等诸多问题。

⒈ “天保”工程实施后对木材加工企业造成较大的影响。乌奴耳林业局木材加工厂属地方林业的龙头企业,七十年代就开始组建,先后投入几 千万元资金,虽然现在仍有十多条木材加工生产线和近百名技术工人,但因木材产量大幅调减,加工原料严重不足,致使不能正常生产。

2、优势产业严重滞后。大兴安岭有着宝贵的天然绿色资源优势,经营面积大、生物量大、生物种类多、湿地和淡水资源丰富、森林景观独特,还有寒冷的区位优势,但实施“天保”工程以来,由于过多地注重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基本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所以到目前仍然没有形成有带动作用的一个龙头企业。

3、经营机制缺乏活力,单一国有经济难以推动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产权主体不明晰,责、权、利不对等,无疑要对国有经济的发展形成障碍,林业的改革和发展与其他行业相比是缓慢和滞后的,森林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资源利用的互补性、循环性的特点没有发挥出来,没有形成产品生产、市场营销和新产品研发产业链条。单一的国有经济很难在市场中融得到资金,国家又缺乏产业化发展资金的投入扶持,林业企业又负债率高、资信度低,难以从银行和社会渠道得到贷款和融资,职工生活十分困难,又不具备内部集资入股的条件。

4、林业办社会负担沉重。目前林业六局仍然承担着医疗、公安消防、幼教等政社性支出,教育尽管已经移交,但目前仍按规定的比例承担费用。

5、历史遗留问题解决难度很大。一是林业六局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按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体制运行,在事业单位工资大幅上涨的情况下,因林业局无力发放,从1997年起,采取了将职工按事业单位增资标准记入职工工资档案,实际工资按企业效益发放的做法,到目前为止,职工的档案工资拖欠巨大,仅免渡河林业局到2006年末就累计拖欠职工档案工资17071万元,在职职工对这种做法还能以理解,但“天保工程”一次性安置人员已经与林业局脱离了劳动关系,这些人员已经通过法律和行政手段,向林业局讨要其过去的档案工资,他们目的明确,矛盾突出,如处置不当,极可能出现大规模的群体上访和越级上访事件。二是缴纳“三金”标准问题。如果全部按事业单位工资标准缴纳,林业又会形成新的拖欠。呼伦贝尔市政府综合考虑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企业的具体困难,决定从2004年起,“三金”缴费基数按实发工资核定,以后职工退休享受企业退休人员 生活费,这对那些还没有到退休年龄和即将退休的职工,在职时因为林业局经济困难工资很低,生活很艰苦,指望着退休后多开点生活费,老有所养,而这样一来,这些职工势必陷入无助无望的境地,这是一种潜在的不稳定因素。三是建局以来遗留下来的职工工伤、长期病号、建国前老干部和老工人、文革致残人员、未纳入社保的职工遗属、退居二线的环节干部及内退人员的工资、护理费、医药费等给林业带来较大的压力。四是在“天保”工程实施前形成的债务和欠税无法偿还。

6、“天保工程”补助资金投放不足。一是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二是各项补助标准没有动态调整,没有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仍按1997年工资标准执行,已不能满足生产生活和发展的实际需要。

7、林权矛盾突出。地方政府乱批乱占林地并发放了相应的土地使用证,严重侵害了林权证的合法地位,造成了林农、林牧矛盾突出。在林区腹地乱批滥占林地已经对生态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大兴安岭几乎年年出现过去从未有过的干旱现象就是证明。

二、林业产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地方林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转变,林业的经营方针转到了“多种经营、综合利用”为主上来,林业的经营性项目迅速发展,小而全、大而粗,滥拍板的一些项目,在实施“天保”后造成了沉重的包袱,形成了沉重的债务。柴河的水电站直接投资达3000多万元,至今未能建成;南木的钢纸板厂投资1000来万元,建成之时即停产之时;巴林的板厂多次改造扩建不仅未给带来任何利润,还形成了较大包袱;乌奴耳的木材加工厂投资几千万元建成后,通过原料价格内部补贴实现利润;免渡河的纸浆厂因当时在任领导的周旋,只进行了前期工程后就搁置,未造成更大的损失;红花尔基的松针粉场建成不久也腰折。所有这些项目造成了上亿元的经济损失,这一时期林业的收入是完全依靠采伐的木材来维持的,所以也造成了这一时期木材采伐量急速加大,乱砍滥伐最为严重的局面。

“天保”工程实施后,木材产量大幅调减,以木材生产为主的林区经济滑入低谷,林业产业结构单一和机制僵化所带来的林区矛盾越发凸显。如何在新形势下发展林业产业和全面建设林区小康社会已成为摆在林业人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针对国家对林业政策的调整和林业工作重点的转移,呼伦贝尔市林业局提出了“转变思想观念和经营机制、发展非林非木产业和非公有制林业、调整管理体制和经济结构”的工作思路。从而使林业产业在“天保”工程实施以来得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林区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是经营性企业股份制改造破题。经过几年探索与实践,各局在现代企业经营机制与林区实际相结合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目前,免渡河、南木、巴林、红花尔基林业局和扎兰屯、额尔古纳等旗市在改革管理方式、转变经营方式、调整所有制结构、调整生产结构等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闲置资产得以盘活,一些经营性企业实现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职工收入大幅度提高,“公司+基地+林户”的产业化模式正在形成。二是林下产品加工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在林下产品加工产业化方面,扎兰屯市以蒙森公司为龙头,充分利用榛子林资源,通过承包管护的形式交给林业职工管护经营,改变了原来榛材林无人管护,群众肆意砍烧、牛羊任意践踏,病虫害高发,榛子在未成熟前遭抢采的局面。目前,该市已经形成了由职工负责榛子林的管护和果实采集,由蒙森公司收购、加工、包装、销售的产业链条。该公司计划在5年内实现年加工5000吨榛子的产业规模,销售收入实现3亿元。目前,蒙森牌山产品系列已经在国内许多大中城市打开了销路,市场前景十分乐 观。特色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经济林果及林木种苗基地快速发展。粮食产量达到26476吨,产值3976万元。经济作物产量达到7370吨,产值698万元;养殖业实现产值15539万元,其中:特色养殖业产值7048万元。柞蚕养殖2315吨,产值4875万元;采集4611吨,产值5767万元。中草药种植226吨,产值1019万元;林果产量达11220吨,产值9050万元;苗木产量13053万株,产值达到5493万元。三是不断加快林产工业发展步伐。各级林业部门和林业企业面向市场需求,积极发展木材加工业、森林食品加工业和肉类加工业。其中:木材加工锯材2370795立方米,木片77399实积立方米,人造板933立方米,卫生筷子9025标准箱,加工产值达64753万元;森林食品加工2407吨,产值7963万元。四是森林生态旅游业产业得到发展。我市森林公园建设起步晚,森林公园发展极不平衡。经过努力,全市现建成森林公园 4处,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3处;建成自然保护区9处,总面积1236900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面积760100公顷,生态旅游前景十分广阔。近年来,以海拉尔为中心的达赉湖、红花尔基自然保护区森林草原生态特色旅游产业,以扎兰屯为中心的巴林喇嘛山森林公园、柴河、南木森林生态特色旅游产业,以鄂伦春嘎仙洞为中心的鲜卑文化和林区狩猎民族特色森林生态旅游产业。

30现代林业的发展 篇2

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 林业经济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且, 林业在支持其他经济建设的同时, 还对创造良好舒适的生活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但目前我国的林业发展状况并不乐观, 由于森林资源相对紧张而严重制约了林业经济的发展, 无法适应当前经济高速增长的总体局势。因此, 积极运用现代化的林业生产技术、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就成为了我国林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1 我国现代林业技术的改革措施分析

1.1 加强林业技术创新人才的培训

任何一项改革项目的实施都需依靠强大的技术力量为后盾, 而人才作为技术的掌握者更是改革过程当中最为宝贵的资源。因此, 要实现我国林业发展向现代化方向改革, 应加强林业技术创新人才的培训。必须认识到人才在技术创新领域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从现实情况来看, 目前我国的林业建设方面的从事人员大多不具备迎合时代要求的新型知识体系, 而倾向于用过去的经验和相对落后的技术理念来看待现如今的林业技术改革, 显然这样的从业者无法在林业技术创新改革过程中发挥作用[1]。对此, 应加大对这类人员的知识技术培训, 使他们在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产生重大的飞跃, 从而在改革后的全新林业发展模式中担负起具有科技含量的工作。只有这样, 才能为我国的林业技术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持。

1.2 瞄准当前市场的发展需求

在现代林业技术改革的过程中, 应明确其改革创新的目标在于为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促使林业经济向现代化方向迈进。因此, 针对林业技术的改革必须充分考虑市场的林业需求, 始终将市场导向作为改革过程中的突破口。林业企业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 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林业技术改革的项目中来, 为技术创新项目提供大量资金。而这些资金的筹集对我国林业的快速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同时也使林业企业的经济利润得到有效保障。由此可知, 林业技术的创新应以市场为依托, 时刻对市场动态和新的形势进行调查了解, 保持市场信息的畅通, 这样既能解决项目资金的来源问题, 也使林业经济的发展情况得到改善。

2 我国现代林业发展的具体策略

2.1 林权改革

现代化的林业改革固然需在林业技术方面加大力度, 但同时决不能忽略林业管理方面的改革创新。其中, 林权改革是我国林业发展中的重点改革项目。传统的林权管理对林业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的提高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不大, 这从根本上影响了我国林业经济的向前发展。与此同时, 改革林权还能够迎合当今时代经济的快速发展, 使林农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 从而使林业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这2大项目得以共同开展。因此, 应尽快实施林权方面的改革以保证从业者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2.2 提高林业技术的推广效率

林业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离不开现代化的林业技术的大力推广。在林业技术的推广过程中, 应特别注意推广效果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目标。为了达到有效的林业技术推广, 建立起完善的技术推广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在推广体系的带动下, 还应对市场情况做到充分了解, 始终以坚持市场为导向的原则[2]。我国森林资源相对短缺的现状与当前市场需求存在较大的矛盾, 应督促对市场动态信息加以实时关注, 并利用好推广体系使信息采集效率得以提高。林业技术推广的提高, 在增加林农收入方面也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

2.3 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

在现代林业发展中, 如果只注重技术与管理, 而忽略了林业发展的基础, 即森林资源, 同样不会取得良好的发展成果。在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指导下, 应尽量保证森林资源的高效利用, 森林资源利用效率的低下对林业经济的后续发展十分不利[3]。因此, 应将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作为保障林业经济平稳运行的前提和基础, 针对森林资源的利用进行技术方面的创新, 将森林资源利用技术充分重视起来。另外, 还应继续倡导对森林资源的保护, 以便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结论

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森林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因此, 在当今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 有必要对现代林业技术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和创新。本文通过对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指出了实行林业技术改革的必要性和积极意义。对林业技术改革的措施和今后的林业发展战略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 希望这些措施和策略能够为林业相关部门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常立儒, 王世忠.森林健康理念的诠释与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11 (15) :245-247.

[2]郝彦惠.试论林业技术创新和现代林业发展[J].现代园艺, 2013, 9 (20) :98-99.

浅析现代林业的发展思路 篇3

关键词:现代林业;生态建设;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S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6-0155-1

二十世纪末以来,由于生态危机的凸显,传统的林业经营思想和经营模式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深入反思,生态林业的概念由此而生,后又渐演化为可持续林业、现代林业。

1 现代林业的内涵

现代林业是以和谐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全社会协调参与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与管理,协调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由此可见,现代林业具有持久性、动态性、协调性、综合性、可行性。综合性是指这种期间林业生态问题、林业经济问题和林业社会问题。动态性是说可持续的林业发展是一个过程,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社会经济需求和不同的发展内容。对现代林业进行研究,旨在寻求和谐发展的新途径。

1.1 经营对象

现代林业的经营对象是森林生态系统。

把森林生态系统作为经营对象,须尊重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保持生态均衡,即按照森林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开展经营活动,通过各种有效措施,让林地养分得到充分的补给,形成优质高效的生态链,使其高效循环,促进林业系统进化。

1.2 经营目标

现代林业的经营目标是实现森林资源的高利用率。逐步改进森林资源经营方式和利用手段,通过对森林资源的节制和循环使用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提高森林资源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减少生产性垃圾和生活垃圾;创造高效的森林资源使用机制,实现林业的和谐发展。

1.3 经营原则

现代林业的经营原则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深化林业分类经营改革,按照森林主导功能分别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投入渠道和发展模式,形成区域特色。

1.4 经营之路

把林业建设成大生态产业,实现林业的和谐发展;强化生态安全和生态关系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倡导环保意识,合理分配资源,实行清洁生产和节约生产;加强林业组织建设与质量建设,提高林业行政能力与工程质量;加强联系,实现同步发展。

2 现代林业发展思路

2.1 明确三种观点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发展林业要保护生态,节约资源,满足全社会发展对林业的需要。同时注重解决生产经营者的收人问题,保护其合法权益。二是泽被后人生存发展的道德观。在利用现有资源的同时,要有节约和保护意识,为后人造福。三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在林业发展上,尊重自然规律,适地适树恢复森林植被。

2.2 全面全力推进林业生态建设

当前,林业建设承担着改善生态,促进和谐的责任。落实林业生态建设,要根据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各部门各地区做到各尽其责,将林业生态建设切实地落实到实处。

2.3 发展生态服务市场

推动生态效益向货币化、资本化生产转变。以科学合理的采伐利用引导造林业的发展,森林资源的利用成就了木材加工业,以加工业来拉动森林培育,增加经济利益。

3 现代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依靠科技来发展现代林业

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实施科技兴林。首先,利用高科技手段,要提高重视高新技术在林业建设中的发展和应用,推动林业经营和治理的科学化,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其次,要围绕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促进林业科技与工程建设的紧密结合,不断采用林业新技术、新成果提高林业产量;第三,要建立林业科技推广网络,加强林业科技培训,普及林业适用技术,全面提高基层林业工作者和广大林农的科技素质。

3.2 优化结构,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要鼓励提倡林木林地资源有序流转,努力争取和实施好退耕还林工程,鼓励各种社会主体投入资金开发林业,形成多种经济成分互为补充的林业经营新格局;要大力发展森林旅游、种苗花卉、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等新兴产品产业,培植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把林业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3.3 注重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在林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这三种效益中,生态效益的价值远远大于其经济价值,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确处理好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有效地控制森林资源消耗,可保持森林资源“双增长”的良好局面,

总之,目前我国林业底子薄,林业经营水平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我国林业的快速发展。通过对现代林业发展思路的渗入探析,有利于促进林业观念的转变,提高全民林业意识,转变林业行政运转模式,加快推进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

30现代林业的发展 篇4

1、林业政策的定义

林业政策是国家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是政府在林业方面的施政目标。各级林业部门根据林业政策指导、干预和影响林业的发展方向,协调解决林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些政策还可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成为国家的法规,在执行过程中具有强制性。

林业政策按业务性质可分为森林永续经营政策、森林权属政策、造林政策、森林保护政策、木材利用政策、木材及其他林产品供需政策、林业劳动政策、林业科学研究及林业教育政策等;按经营过程可分为林业生产资源政策、林业生产政策、林业经营政策、木材及其他林产品的价格和流通政策、林业财政及税收政策等。

2、林业政策的制定

2.1 制定依据

林业政策主要根据各国的自然、经济条件、森林资源状况、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及趋势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对林产品的需要情况等制定,因不同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国情特点而异。由于社会经济情况或其他条件的变化,同一个国家在不同时期的林业政策也常有相应的调整。但一切林业政策都应有严格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由于林木生长周期长,用材林短则十数年、长则几十年才能成材,获得收益。因此林业政策必须相对稳定,才能使经营者乐于不断投入资金和人力,否则森林资源就有可能因经营者得不到长期经营的保证和林政管理松弛而遭到破坏。同时,林业政策与其他政策,如土地政策、水利政策、农业政策、矿业政策以及轻工、劳力、科研教育等政策的相关性也应受到重视,以求林业生产与农业、牧业、工副业等生产部门能协调发展。过去利用森林资源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取木材,以经济效益为主;近则随着对森林资源多种效益的认识不断深化,日益重视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为了充分发挥森林在维持自然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需要制订一系列保护森林资源的政策,如限制森林采伐量、提高森林覆盖率、建立森林自然保护区及有关进口木材的政策等,以适应林业生产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国家的林业政策还应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以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植树造林和护林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2.2 特点

各国林业政策 森林经营开始于中欧国家,统治阶级借营林而保持其土地所有权,继之有皇室森林的管理及相应的政策。有的国家以保存地方矿产用材、海军造船用材等公共事业为名,将部分森林收为国有。第一次产业革命对林业政策及林政管理有很大影响,19世纪中叶以后,各国出现不同的特征,如德国注重发展林业教育,科学管理及森林永续经营;法国及

瑞士注重防止山洪及水源林的经营;美国、加拿大则以雄厚资本开发天然森林;苏联将森林收归国有,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林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规定森林归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并允许有少量林木归个人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的森林一方面是公有趋势更加明显,另一方面也保护私有林所有者的利益。美国在罗斯福及杜鲁门执政时期,曾以国家全部支出的55%收买森林归国有,对私有林也加强经营管理。英国工党提出“私有林捐献林地办法”,规定凡捐献者,其所经营之森林可获得政府大量的永久的营林补助。现代林业政策趋向是森林由国家管制或直接变为国有林,对私有林则加强监督、给以奖励扶持并促进联合,如瑞典的“林主协会”、日本的“森林组合”等。

3、我国现行的林业政策

集中反映在1981年3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若干问题的决定》及《森林法》中。其主要内容是:

3.1 明确山林权属。长期稳定不变。国家、集体或个人所有的林木由县或县以上人民政府颁发林权证,具有法律效力。林权纠纷由政府组织双方协商解决,协商无效由法院裁决;纠纷解决之前,任何一方不准采伐有争论的林木。

3.2 严格控制森林采伐量,对森林采伐实行统一管理。对现有森林资源严格遵循年消耗量低于生长量的原则,控制采伐,限制消费。任何单位及个人采伐自己所有或经营的森林、林木,都必须向林业管理部门申请采伐许可证,凭证采伐。以防止过量消耗,甚至乱砍滥伐。

3.3 对林业实行经济扶持政策。建立林业基金制度,把国家对林业的投资、财政拨款、银行贷款和按规定提取的育林基金和更改资金,列入林业基金,实行分级管理,专款专用。地方财政支援不发达地区的基金中也以一部分扶持林业。对集体和个人造林给以补助费或长期贷款。

3.4 提倡木材综合利用与节约代用。充分利用林区采伐、加工和造材的剩余物,发展小材小料加工,发展人造板生产。推广金属、水泥、钢铁等代用品,并鼓励研制新的代用品。用经济补贴办法鼓励林区单位和群众利用枝桠、茅柴等作燃料,并实行以煤代木,发展沼气、小水电等。

3.5 大力推广植树造林。由各级政府制订规划,确定地区提高森林覆盖率的目标,组织实施,并保障国家、集体、个人对林木的所有权和支配权,规定归个人所有的林木长期不变,允许继承,以调动群众兴办林业,代代相传的积极性。全民义务植树按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每年义务植树3~5株,系无报酬劳动,林木属于集体和国家所有。

4、现代林业的提出

4.1 现代林业的提出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生态危机的凸现,人们对传统林业经营思想和经营模式进行了反思,提出了生态林业概念,后又逐渐演化为可持续林业、现代林业。然而,到目前为止,现代林业这个概念,还未被人们真正认识和正确理

解,业外人士往往错误将“现代林业”当作“现代化”林业。业内人士也有不少人将“现代林业”抽象化,使“现代林业”远离社会,脱离实际,严重影响了中国现代林业的建设。

4.2 世界各国林业建设观念的转变

现代世界各国林业经营思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具体的经营目标和重点上,虽然千差万别,但总体思路和发展方向基本一致,都在不断重视生态环境作用,兼顾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其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有奥地利的“森林经营新模式”,其目的是实现不破坏生态平衡的环境保护与经营;国内较早的现代林业定义是:现代林业即在现代科学认识基础上,用现代技术装备武装和现代工艺方法生产以及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的,并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后来,进一步发展,定义为:现代林业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全社会广泛参与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高效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的林业。

5、我国现行的林业政策对发展现代林业的指导作用

5.1 林权改革

5.1.1 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生产责任制的丰富和完善,是党在农村政策的落实,是农村生产责任制在林地上的延伸,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二次革命,是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5.1.2 农村发展空间的扩展和延伸。广西农村耕地较少,人均不足1亩,而林地达到5亩/人,林业为农民增加了新的生产发展内容。

5.1.3 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社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五个要素。林改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林改有效消除长期制约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释放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潜能和林地的巨大生产潜力及调动其他生产要素向林业聚集;二是改善了林农生活。林改增强了林业吸引力,增强了林农的致富信心;三是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通过明晰产权、核发林权证,减少了山林纠纷的发生;四是促进民主管理。林权改革的方案,必须要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必需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

5.1.4 增强林业竞争力的支撑和手段。通过林权制度改革把林木、林地、森林等林业资源资产化,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把资金等生产要素向林业聚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农民真正成为了山林的主人,他们舍得向林业投入。特别是农户以自家山林为资本和企业联营,可吸纳了大量资金发展林业。金融机构的资金也大量投向林业。从而促进林业的快速发展,增加林业的市场竞争力。

5.1.5 确保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和保障。通过林改,加速提高林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林产品供给,从而减少对生态林的破坏,保护了公益林,实现了其可持续发展。通过改革建立和创新经营主体多元化,权责利相统一的集体林经营管理新机制,调整和创新政策,改革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经营体制,提高林业质量和林地的生产力,实现森林资源的期数增长,生态功能期数增强,林产品的有效供给和林农收入的期数增加,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

5.2 对林业实行经济扶持政策

2007年,国家林业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林业产业政策要点》,《要点》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明确了在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扶持林业产业发展的政策。

5.2.1 严格执行国家出台的各类林业税费减免优惠政策。对企业从事农、林项目的所得,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对以三剩物及次小薪材为原料生产加工的综合利用产品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对进口种子(苗)、种畜(禽)、鱼种(苗)和种用野生动植物种源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免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企业和单位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国家鼓励投资项目的进口自用设备,除《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所列商品外,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鼓励有条件的林业企业“走出去”,并在资金、信贷等方面给予支持。

5.2.2 完善并实施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扶持政策。凡符合国家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使用方向和使用条件的林业企业予以积极支持,鼓励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筹集扩大再生产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重点龙头企业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市。

5.2.3 对用于国内建设的速生丰产用材林、珍稀树种用材林等基地建设,及其森林防火、生物灾害防治和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利用、林木良种选育、繁殖、推广、使用,都给予积极扶持。

5.2.4 改革育林基金管理办法,合理制定育林基金的征收标准,逐步将其返还给林业生产经营者,用于发展林业生产,基层林业管理单位因此出现的经费缺口纳入财政预算。

5.2.5 政策性银行将积极提供符合林业特点的金融服务,延长林业贷款期限。国家开发银行对速生丰产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项目,根据南北方林木生长周期不同,贷款年限为12年~20年;珍贵树种培育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经济林和其他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项目,贷款年限为10年~15年。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对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期限一般为1年~5年,最长为8年;对速生丰产用材林、工业原料林、经济林和其他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项目贷款一般为5年,最长为10年,具体贷款期限还可根据项目实际情况与企业协商确定。

考虑到林木生产周期长,贷款宽限期可适当延长,具体由银行和企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商业银行林业贷款具体贷款期限根据项目实际情况与企业协商确定。

5.2.6 研究建立面向林农和林业职工个人的小额贷款和林业小企业贷款扶持机制。适当放宽贷款条件,简化贷款手续,积极开展包括林权抵押贷款在内的符合林业产业特点的多种信贷模式融资业务。

5.2.7 加大贴息扶持力度。中央财政对林业龙头企业的种植业、养殖业以及林产品加工业贷款项目、各类经济实体营造的工业原料林贷款项目、山区综合开发贷款项目、林场(苗圃)和森工企业多种经营贷款项目、林农和林业职工林业资源开发贷款项目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贴息。基本建设贷款中央财政贴息资金对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和总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转产项目给予适当支持。地方应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支持。

5.2.8 发挥信用担保机构作用,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林业信贷担保机制,各级政府应因地制宜支持开展林业担保工作。

5.2.9积极研究探索建立政府扶持的林业保险机制。

《要点》实现了四大突破姚昌恬说,《要点》在扶持政策,林业产业发展的内涵、目标、方向,林业产业发展方式,建立和完善林业产业管理新机制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

5.3 提倡木材综合利用与节约代用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人事部、建设部、铁道部、农业部、商务部、税务总局、质检总局、环保总局、林业局联合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木材节约和代用工作意见》,并要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执行。意见指出,木材节约和代用是缓解木材供需矛盾、实现木材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国家积极发展木材节约和代用,进行木材生产加工剩余物综合利用、木材防腐等保护处理、废旧木制品回收利用与再生利用,以非木质材料替代木材,取得积极成效。但是,当前木材节约和代用工作仍然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木材消费行为、消费结构还不合理,生产加工、保护处理、回收利用水平较低。我国是世界上木材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随着木材消费量的不断增加,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加快发展木材节约和代用,对满足市场需求,抑制森林超限额采伐,保持生态平衡,促进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维护我国积极保护自然环境的国际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6、总结

30现代林业的发展 篇5

建设生态环境

努力开创林业产业发展新局面

——在全市现代林业产业发展大会上的发言

2012年10月 日 中共 区委 人民政府

尊敬的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区现代林业产业发展情况作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围绕“生态**”战略目标,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理念,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抓手,突出林业发展,狠抓生态保护,致力兴林富民,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截止目前,全区林地总面积达64万亩,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8%,人均公共绿地15.6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38.3%。

林业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效,上半年实现林业总产值4.3亿元,林农人均纯收入460元。一是产业特色初步形成。形成东部低山区以竹类、巨桉、泡桐为主的工业原料林,西部深丘区以核桃、花椒为主的特色经济林,中部浅丘区以香椿、香樟为主的珍贵用材林的产业发展格局。累计发展巨桉、泡桐等木质工业原料林8.5万亩,香椿、柏树等珍贵用材林2.5万亩,花椒、核桃、茶叶等特色经济林5万亩,一批特色品牌竞相发展。二是产业效益日益显现。全区建成花卉苗木生产基地(苗圃)84

个,上半年花卉苗木实现销售收入0.75亿元,林业食品、观光旅游实现收入0.9亿元。新建退耕还林经济林和生态林1.5万亩,提高森林覆盖率0.7个百分点。森林涵养作用和碳汇功能不断增强,水土流失面积逐年减少,土壤侵蚀强度得到减弱,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山绿水清、环境和谐”的生态治理目标初步实现。三是产业龙头不断壮大。先后引进汇森、和诚、天瑞、达江等6家林业龙头企业和120余户林业业主,累计投入林业发展资金3.8亿元。培育市级林业龙头企业2户,成立林业产业专合组织17个,辐射带动农户3300户,上半年成片规模发展林业产业基地2.5万亩;引导业主进行退耕还林综合开发,上半年发展驯养繁殖陆生野生动物业主11家,林下种养大户52户。四是产业机制有效探索。出台《**区现代农业奖励扶持办法》,对林业产业发展进行奖励扶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农户”、业主承包等模式发展林业产业,实施订单生产和土地入股分成,林农收入持续增长;建立风险保障机制,推行森林保险试点,全区森林保险面积达40.6万亩。

虽然我区林业产业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林地利用较低、综合开发不够、产业结构较弱、龙头带动不强等几个方面。下步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明确重点,硬化举措,努力推进我区现代林业产业大发展。

一、以创建森林城市为契机,着力壮大森林资源

深入实施城市森林、农村森林、通道森林、水系森林、种

苗基地“五大工程”建设,把“一区一江一库两路三园四主线三支线”森林工程建设作为今年创森工作的重点,推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有效开展。力争全年完成创森工程建设11.3万亩,完成中幼林抚育6000亩,低产低效商品林改造3.48万亩。

二、以增加群众收入为目标,着力提高林业产出 创新丘陵地区林业发展模式,壮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推进全区林业产业稳步发展,不断增加林农收入。加快基地建设。加快工业原料林、珍贵树种用材林、特色经济林、花卉苗木四大基地建设,着力将乡镇建成工业原料林基地;将乡镇建成珍贵树种用材林基地;将乡镇建成特色经济林基地;将乡镇建成花卉苗木基地。力争全年新增工业原料林规模5万亩、珍贵用材林1.5万亩、特色经济林1.5万亩、花卉苗木林基地0.2万亩。加大林地利用。坚持“以林木经营为主体、多种经营并举”的林地利用方针,统筹规划公益林地和商品林地,注重公益林地生态主体功能,多元化发展商品林地。引导农户和业主大力发展林下种养业、生态旅游业,提高林业综合产出,最大限度发挥林地的功能与效益。力争全年新建林下土鸡、野猪等养殖基地40万平方米,种植林业食用菌培植200万袋,培育林业农家乐5家。发展龙头企业。大力培育**天瑞林业、汇森林业、和诚林业有限责任公司等现有林产企业,积极引进林特产品种植、深加工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带动辐射作用,引领农户扩大林业产业规模,推动林业经济产业化发展。强化林产品品牌创建,力争全年注册林业产品商标25个,创建3个无公害、绿色、有机林产品品牌。拉长产业链条。建设林木原材料供应基地,扶持林产品加工企业发展,鼓励创办林产品销售经纪公司。加快等地林业资源开发,发展生态旅游,促进生态林业与经济林业有机结合。

三、以加强组织领导为保障,着力集聚发展合力 区委、区政府将更加重视林业工作,在人力、物力、财力给予充分保障,奋力推动全区现代林业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健全现代林业产业工作管理机构,围绕现代林业产业发展目标任务和重点,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任务,逐级落实责任。充分发挥林业部门牵头作用,各乡镇主体作用,财政、金融部门支撑激励作用,宣传部门舆论引导作用,形成林业发展共识,凝聚强大发展合力。加大多元投入力度。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投入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统筹项目资金打捆使用,加大对林业发展金融支持,积极开展以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抵押贷款等融资业务,健全林业产业发展风险保障机制,夯实林业发展基础,吸引集体、社会团体、个人等参与造林经营和森林城市建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广“企业+农户+基地”、“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股份合作等林业产业发展模式,采取承包、租赁、流转、互换、入股、抵押、利润返还等形式与林农建立更加紧密、更加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林业龙头企业、林业经营大户和一般林农的互利共赢。强化督察考核激励。将林业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严格实行目标管理,对工作成效显著、业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对重视不够、工作不力的逗硬惩处,形成全区上下高度重视林业、竟先发展林业的良好格局。

各位领导,加快发展现代林业产业,建设绿色生态**,我们责无旁贷。我们将认真贯彻本次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在市林业局等相关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团结带领全区人民,奋力开创现代林业产业发展新局面,努力开创**区林业产业发展新局面,为推进三次创业、加速**跨越腾飞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30现代林业的发展 篇6

现代林业具有多种功能,能够满足社会的多种需求,为社会创造多种福祉。加快发展现代林业,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发展现代林业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我国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9%,山区县占全国总县数的66%,还有分别占国土面积18.1%和4%的沙地和湿地。山区、沙区、林区和湿地区生活着59.5%的农村人口,是林业建设的主战场,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发展现代林业,对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发展现代林业是加快农村生产发展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对耕地的利用已基本实现了精耕细作,农业发展水平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30%,基本解决了全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但对山地、林地、沙地、湿地的利用水平还很低。只有通过发展现代林业,充分利用好山地、林地、沙地、湿地这些非耕地资源,才能不断拓展农村生产发展的空间。森林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功能。据实地观测,农田防护林能使粮食平均增产15%—20%,发展现代林业有利于保障农业稳产高产,有利于增加木本粮油、果品、菌类、山野菜等各种能够替代粮食的森林食品供给,减轻基本农产品的生产压力,维护粮食安全。

发展现代林业是实现农民生活宽裕的有效途径。发挥林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等多种功能,特别是大力培育和发展多种林业产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福建省和浙江省2005年林业产业总产值已分别达到920亿元和1060亿元,有力地带动了农民致富。福建省南平、三明等重点林区农民收入的一半来自林业;浙江省临安市白沙村把“砍”树变成“看”树,以森林旅游为依托,发展“农家乐”,普通农家一年的收入就达到5万元,多的达到20多万元。基层干部和农民们说:“绿水青山就是实现农村致富的金山银山。”

发展现代林业是促进乡风文明、实现村容整洁的重要措施。绿化宜林荒山、构筑农田林网、增加村庄的林草覆盖、发展庭院林业,可以实现农民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优美;倡导森林文化、弘扬生态文明,可以帮助农民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意识,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发展高效林业产业,可以为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提供物质保障。许多地方通过发展现代林业,不仅实现了绿化美化,而且大幅度提高了农民收入和村集体收入,改善了干群关系、村民关系,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发展现代林业是推动农村管理民主的重要实践。我国集体林地占全国林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在占国土面积约90%的广大山区、沙区和林区,乡村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集体林地管理。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林业产权制度,由农民自己管理和经营好这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农村民主管理的重要内容。福建、江西、辽宁等省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在极大地解放农村生产力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的民主管理进程。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福建省邵武市水北镇杨梅岭村在转让

一片山场时,就先后召开了11次村民代表大会。当地干部群众反映,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动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使村干部懂得了依法行政,群众懂得了依法维权。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都是在推进现代林业发展的进程中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他们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二、发展现代林业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巨大潜力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林业建设成效显著,林业产业总产值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递增,2005年达到了7269亿元,为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林业的多种功能还远未开发利用起来,林业的多种效益也远未充分发挥出来。

林地资源的潜力。我国林业用地是耕地的两倍多,但利用率仅为59.77%。林地生产力也很低,每公顷森林的蓄积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84.86%;人工林每公顷的蓄积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同时,还有8亿亩可治理的沙地和近6亿亩湿地。三者合计相当于我国耕地总面积的3倍多。在我国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这些资源显得尤为珍贵,开发利用的前景十分广阔。

物种资源的潜力。我国有木本植物8000多种、陆生野生动物2400多种、野生植物30000多种,还有1000多个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一些物种一旦得到开发,便会显现出惊人的效益。我国花卉资源已开发形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朝阳产业,年产值达430亿元;竹产业年产值达450亿元;野生动植物年经营总产值已超过1000亿元。特别是黄连木、绿玉树、麻疯树等种子含油率都在50%左右,开发生物质能源潜力巨大。

市场需求的潜力。从国内市场看,社会对木材等林产品的需求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供给缺口也越来越大。仅木材一项,我国每年的供给缺口就达1亿立方米以上。从国际市场看,木材等林产品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紧缺商品。国内国外两个巨大的林产品需求市场,为我国林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解决劳动力就业的潜力。林业是一个与农民关联程度高、需要大量劳动力、且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是最适合我国农村发展的产业。我国农村大约有1.2亿剩余劳动力和1/2的剩余劳动时间。这些劳动力具有从事林业生产的许多便利条件。福建永安县洪田镇70%农村劳动力从事林业生产,人均年纯收入达4690元,仅5家规模竹加工企业就解决农村富余劳力1000多人,而且每年吸引外地民工800多人。如果把我国的林地资源潜力、物种资源潜力、林产品市场需求潜力和劳动力资源潜力紧密结合并充分发掘利用起来,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我国的生态状况,还可以创造巨大的财富,有效解决亿万农民的收入问题,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三、发展现代林业的主要任务以及要处理好的几个重要关系

为了充分挖掘林业的巨大潜力,发挥林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独特作

用,国家林业局提出要加速推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以兴林富民为宗旨,着力构建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实施工程带动,深化体制改革,强化科技创新,加强科学管理,转变增长方式,大力提高林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开发林业的多种功能,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实现林业又快又好发展。力争到201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0%,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12000亿元。要完成好这一艰巨任务,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重要关系。

处理好兴林与富民的关系。兴林与富民是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只有把富民作为林业建设的目的,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兴林的积极性;只有人民群众生活富裕了,才能为林业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和精神动力。要树立兴林为了富民、富民才能兴林的理念,并将其作为发展现代林业的总目标和林业工作的根本宗旨,始终不渝地予以坚持。

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发展现代林业必须迈过的一道坎。只有深化改革,才能消除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增强林业发展的活力,挖掘林业发展的潜力,发挥林业应有的效益,从而使农村和林区群众安居乐业;只有确保农村和林区的稳定,才能进一步凝聚人心、集聚力量,为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实现改革的预期目的。因此,必须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以改革促进稳定,以稳定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确保现代林业健康发展。

处理好生态与产业的关系。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是现代林业的两大任务。林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决定了:只有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满足了社会的生态公益和精神文化需求,才能腾出更多的空间和更大的余地,发展林业产业;只有建立起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满足社会对林产品的需求,才能更好地支持、保障林业生态体系的发展。要树立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的理念,坚持林业生态和产业两个体系建设一起抓,形成以生态促进产业,以产业扩大就业,以就业带动农民增收,以农民增收拉动林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双赢。

处理好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发挥林业的多种功能,首先必须保护好森林资源,同时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保护是为了利用,利用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要坚持“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原则,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森林资源。

处理好速度和效益的关系。要努力转变林业增长方式,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效益第一的观念,始终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到质量、效益上,既追求较快的发展速度,又要保证较高的发展质量和效益。在确保扩大造林总量的基础上,强化科学管理,实行集约经营,保证建设效益。

四、发展现代林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措施

今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开局之年。如何加快现代林业发展,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开好局、起好步,显得十分重要。按照我国“十一五”林业工作总体部署,结合当前实际,要着重落实以下几项措施。

(一)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结合各地实际,应尽快在全国农村推进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减轻税费、规范流转、综合配套”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落实、责任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督服务到位”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真正使广大林农务林有山、有责、有利。

(二)加强林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尽快组建国家林业科学中心、国家林业科技创新试验基地和林业科技区域创新中心,支持和鼓励直接为农民服务的龙头企业组建林业科技研发中心,建立对农村林业发展具有强大支撑作用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要加大科技培训和推广力度,以林业站和林业科研院所为主体,以远程林农教育培训网络为辅助,开展科技下乡等多形式的技术培训。发挥林业科技带头人和科技示范户的作用,促进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进村入户,切实提高林农的生产经营水平和效益。

(三)继续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在稳定投资的基础上,通过充实和完善,使之与新农村建设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要完善退耕还林工程的有关后续产业政策,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确保退耕农户继续得到实惠;在继续实施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同时,努力将这项工作扩展到土地沙化和石漠化严重的其他省区,并大力发展沙区产业,使更多的农村群众从工程中受益;尽快启动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和湿地保护工程,充分发挥其防灾减灾、涵养水源、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功能;保证重点生态工程和其他林业工程在保障国土安全的同时,成为农村群众创造物质财富的重要载体。

(四)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充分发挥林业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的直接带动作用。要加快制定《林业产业发展政策要点》,重点支持发展有农村特色、有市场潜力、农民参与度高、农村受益面大的林业产业。在重点集体林区要把乡镇企业等农村中小企业作为发展农村林业产业的主要载体,培养“一县一主导产业、一乡一龙头企业”,走龙头企业带基地带农户之路,增强林业产业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拉动效应。要在农村培育一批新兴林业产业,开展“一村一品”活动,增强农村集体的经济实力。

(五)加强村屯绿化和四旁植树。把村屯绿化和四旁植树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加以推进和实施。积极鼓励和引导各地结合村庄整治规划,以公共设施周边绿化和农家庭院绿化为重点,实现学校、医院、文化站等公共设施周边园林化,农家庭院绿化特色化、效益化,公路林荫化,河渠风景化,最终形成家居环境、村庄环境、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农村人居环境。

(六)着力解决“三林”问题。要把以林业、林区、林农为主要内容的“三林”问题,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来抓。特别是要加强林区道路、电力、通讯、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林区教育、卫生、饮用水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要加快林区经济结构调整,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养殖、绿色食品等特色产业,扶持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促进林农和林区职工群众增收。

(七)实施“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行动计划。国家林业局确定,2006年,林

业要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办好16件实事。其中包括重点改善100个县的生态状况;粮食主产区农田防护林网控制率提高1个百分点;加强重点地区森林灾害防治工作;抓好100个县的森林经营示范工作;建设一批商品林示范基地;扶持100个名特优经济林产业示范基地;发展一批野生动物养殖等特色林业产业;指导和扶持建立林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建立林业信息服务平台;开展360万人次农村林业实用技术培训;建立一批林业科技示范点和示范户,培养一批懂政策、会经营、有技术的新型林农和林业科技“明白人”;完成退耕农户林权证发放工作;落实对农民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创建50个社会主义新林区示范点和扶持200个贫困林场脱贫;加强林业援藏、援疆和对口扶贫工作。林业部门每年都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办好几件实事。在此基础上,每两年评选表彰100个“绿色小康县”、1000个“绿色小康村”、10000个“绿色小康户”。

30现代林业的发展 篇7

关键词:林业技术创新,现代林业,发展研究

1 林业技术创新对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性

1.1 林业产业结构的优化, 有助于将林业产品的经济效益提高

笔者认为我国林业若想取得长期性的发展, 就必须进行林业技术的创新, 林业技术的创新能够将林业产品的质量提高, 将传统林业产品的品种缺陷改变, 如:较长的繁衍周期、生长缓慢、抗病虫害能力较低以及发育迟缓等;对林业的技术进行创新, 能够将高效的新品种培育出来, 使得林业的产品种类得到丰富, 从而为现代化林业的发展提供新的一个经济增长点, 最终将实现林业产品的最大化经济效益。

1.2 绿色化林业进程的推动是林业可持续发展保证

现阶段, 国内林业发展的模式依然沿用的是传统的粗放式管理的形式, 该种模式难以对作物繁衍、生长以及繁育所需要的水分、光照、养分、温度以及土壤等条件进行精确地控制, 并由于林业品种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缺陷, 使得我国现目前的林业产品有着较低的成活率, 显然, 所取得的经济效益也较差, 然而再对林业技术现象的管理模式创新以后, 以上问题均能够得到有效改善。

将现代化的集约型管理模式代替了原有的粗放式管理模式之后, 人们在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利用下, 能够实时对作物生长的实际情况进行监测, 并在监测结果的遵循下能够适当的对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各种条件进行调节。

1.3 林业从业人员的结构优化

若想在现代化的林业之中大力推广和实施创新林业技术, 这就要求林业企业所选择的从业人员具备丰富的实践理论基础, 不但懂得作物生长习性, 还能够应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只有在优化从业人员结构的情况下, 才能够将林业技术应用的普及率提升, 从而使林业现代化的发展得到促进。

2 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对林业技术创新的认识

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 如:技术条件的落后、管理理念的落后等, 人们对于林业发展的认识依然停留在传统基础上, 当在林业产业化发展中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时, 人们普遍持有的是消极心理态度, 认为这是与市场规律和自然规律相符合的, 没有必要将更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入进来。因而, 受到这种消极思想的影响, 我国的林业发展长期停留在淡薄技术创新意识的状态上, 自然使国内的林业现代化发展受到了严重限制。

2.2 不对称的社会主义市场的经济规律同林业科技体制之间的关系

若想对林业技术进行创新, 需要将产研学一体化的体制建立起来, 将林业科学的科研成果和林业产业的实践成果结合在一起, 并在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基础上, 确保我国的林业产业化结构不断取得突破。但是, 在实际的情况下笔者发现, 国内的林业科技体制不能够很好的同社会主义市场的经济规律相适应, 市场经济的效益化要求在林业科技创新中难以得到实现, 并且林业产业化的实践过程也与理论研究严重脱节, 使得国内现代化林业进一步的发展受到了阻碍。

3 发展的策略分析

3.1 林业产业化技术创新的机制完善

现目前, 还有很多的问题存在于我国的林业产业化发展之中, 分析其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人们创新理念认识不足, 依然沿用着粗放型经营管理的模式, 使得没有过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在技术创新上投入, 最终出现了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林业产品技术含量低的情况。为了改变以上情况, 需要将完善的一个林业产业化技术创新的机制建立起来, 以此来将林业科技成功的转化率提高, 从而确保林业产业化效益提升的有效性。

3.2 技术创新投入机制的建立完善

现代化林业生态环境的建设更倾向的是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取得, 因而具有社会性和公益性的特点, 如:特种用途的林建设、防护林的建设等建设项目均属于其发展的范畴。正是因为林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同林业产业化建设之间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因而在强调对林业产业经济效益取得的同时, 还需要加强对林业生态建设环境的重视程度。

3.3 专业技术人员的组建

为了将现代化林业发展的目标实现, 就需要不断地将科技推广队伍的建设力度加强, 从而将我国林业创新技术的可持续性提高。笔者认为需要将现有的林业从业者划分成3部分, 分别是高级林业管理者、普通林业维护员以及专业林业技术员;随后需要根据从事林业工作内容的不同, 有针对性的将从业人员的养护技能、栽培技能、设备维护技能、技术操作水平、现场调度和管理能力等提高。

4 总结

为了将我国的林业经营向现代化林业的方向推进, 就必须进行林业技术的创新, 只有现代化的林业管理技术、种植技术等, 才能够确保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探讨林业技术创新和现代林业发展 篇8

关键词:林业技术;发展;现状

一、林业技术创新的基本含义

所谓技术创新就是在一项系统工程下,将整个发展过程融入新的技术、新的产品开发,从而转为现代生产力,并能够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得以有效的实现。依据这样的理论改变,从而可以得出林业技术创新的概念,林业技术创新则是将与林业有关的科技成果,通过一定的形式将其商品化,从而转变为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不仅仅是实现其社会公益性,还能对整个生态环境建设给予很好地保护,推动其可持续发展。

二、林业技术创新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林业技术的意识较薄弱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我国的林业技术得打了较好的发展,但是与国外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甚至在一些地区,人们对于林业技术的意识还相对比较淡薄,尤其是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在林业发展经营模式上依旧采取原有的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加强对新技术的研发与创新,甚至导致该区域的林业发展现状出现了滞后的现象。对于林业技术上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将导致整个林业发展建设技术实力和资金的严重匮乏,使得林业效益难以充分发挥其效用,甚至出现亏损等现象,长期恶性循环使得不得不放弃对该区域林业经济建设的技术创新活动。

(二)创新发展资金不充足

某一项技术的创新与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大力支持。对于林业经济建设发展创新而言也是如此。从整体上来讲,我国林业创新技术严重滞后的又一主要因素就是资金不足,难以对信息新技术加以研究和开发,资金不充足导致林业经济效益难以发挥,这也是目前林业经济发展中比较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三)林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从客观条件上来讲,我国林业技术发展创新并不具备雄厚的发展实力,且加强技术创新的能力也较弱,不仅如此,这方面的人才技术储备上也存在着较大的缺陷。通常情况下都是借助国外的先进技术而在此技术上进行的创新或是二次技术创新活动,整体活动意识上缺乏深刻的认识,而且有些新技术的研发并不是适合我国的林业经济建设发展现状,从而也不會产生较好的经济效果,所以,我国林业技术要想获得长久的发展,就必须储备这方面的人才力量,加强技术创新的能力。依据发展现状,对国外新的创新技术加以选择利用,选择适合本国发展的林业技术创新活动,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林业技术的创新能力。

三、促进林业技术创新发展的策略

(一)转变传统林业观念,加强技术创新意识

在加强林业技术创新发展的道路上,首先必须加强人们思想意识上的转变,要从根本上认识到林业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并将其很好的指导在实践过程中,各地方政府及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在工作中针对林业工程建设,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工作和思想意识的提高,可以通过建立林业示范园,让人们深切感受到新技术在林业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创新作用和所获得的经济效益,是传统林业发展模式所不能比拟的。在带动相关产品建设的同时,推广了新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林业技术创新与林业素质教育

针对于我国目前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林业经验模式,林业产品高科技含量低的现状,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首先形成林业产业技术的创新机制,从而为技术发展提供驱动力。遵循现代化市场经济的原则,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是完善技术创新机制的基础。同时,还要调整林业科技的布局,发挥市场机制对于科技资源的配置作用,加强国家对于林业队伍建设整体上的控制,并且可以在各地区设置相应的林业技术专业或者技术院校等,为林业技术的发展储备优秀人才。

(三)林业技术创新应瞄准市场

新产品的出现必须满足其一定的市场需求,才能在此基础上获得长久的发展。不仅仅如此,还要依托原有的生产加工原材料和机械设备加以辅助创新。对于一项新的产品技术而言,所涉及到的创新技术是相对比较复杂的,由于企业在研究新开发技术的同时要考虑到其所获得的经济效益,还要与投入资源所产生的消耗成正比,才能使得其保障基本的经济利益。所以对于林业技术创新而言,同样需要对市场进行细分,把握好市场需求,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可以对市场需求建立一个完善的监督审核机制,创新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只有掌握了市场需求,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四)提高林业技术推广效率和效果

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是围绕着市场需求而建立的一套高效的林业技术推广体系。林业建设要想实现现代化林业发展机制就必须以林业社会化服务为导向,不断加强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及林业与农业、林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通过建立林业科技站,可以对其推广技术进行有效的监督,在出现问题时能够第一时间加以解决并予以纠正。

四、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的增长,科学技术不断地进步,林业技术也在不断的创新。林业技术创新的重点就是要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和制定相应的技术创新法规,不断的深化企业改革,更为关键的就是要以林业的基础研究为根本以应用研究为中心。只有这样传统林业才能更加有效的转变为现代林业。

参考文献:

[1]王利芳.关于我国林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探究[J].北京农业,2011,36:102-103.

[2]萨日娜,孟宪龙,滕玉,井洛丛.林业发展现状与现代林业建设对策的几点思考[J].农民致富之友,2013,10:113-114.

上一篇:不动产管理制度下一篇:政法学院学生会权益部六月份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