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远县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共7篇)
安远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随着近几年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安远县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也不断加快,已初步形成了脐橙、生猪、食用菌、蔬菜、油茶和纸业原料林等六大优势特色产业。为加快安远县现代农业建设,推动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农民收入,提升全县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近期,我们对全县现代农业发展情况开展了调查。
一、安远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安远县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紧紧围绕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总目标,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以农业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贯彻落实党的农村政策为保障,努力推动安远县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稳步发展。
二、安远县现代农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现行农业管理和农技服务体制已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现代农业发展上缺乏优惠、扶持政策。据调查发现,近几年安远县加大了对农业产业发展的投入,但远远不能满足于实际需要,对发展农业上应有的优惠扶持政策只停留在文件材料上,没有真正的把农业资金用于发展现代农业方面,没有发挥其最大效应。如今我县现行的农业管理服务体制致使全县农口各部门各自为政,各涉农部门之间工作沟通少,农业信息不流畅,导致部门之间在工作上难以统筹协调。一是现行的农口系统技术指导人员出现了人才断层、知识老化的现象,技术服务指导跟不上现今的农业发展,致使农技干部作用发挥不充分,全县各乡镇农技人员大多数的工作重心集中在乡镇中心工作,无心也无力地开展农技推广工作;二是农业干部和农技人员不善于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管理知识,满足于现状,对农业发展的思考不多,农技服务水平不高;三是全县农业专项资金整合度较低,发挥效益不够,政府对现代农业的认识不够深,重视不够,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种种养大户的支持不够,使企业、合作社、种养农户在发展、扩大等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影响。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效益不明显,带动性不强。据了解,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方面上存在着思想不够解放,经营管理服务观念比较落后。目前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和农业产业项目不多,规模不大,档次不高,深加工企业少,经济效益不大,知名品牌较少。新型经济组织带动能力弱、投入资金有限、经营范围小、财务管理基础薄弱、扶持政策较少且滞后等方面抑制了发展。全县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没有建立完善,运行机制不到位,基本上还处于一种自发销售的状态。产、供、销一体化链条不紧,还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销售体系。
(四)农业投资渠道不宽,本级投入不足,农业发展资金使用效益还不高。近年来,安远县在农业项目建设的投入上投资渠道单一,主要依靠国家、市级农业项目资金,县级财政投入未达到中央关于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的要求。在农业项目建设的投入上渠道不宽,对争取的农业项目资金也没有很好的统筹协调,资金使用效率低。农民对农业投入的积极性不高,等、靠、要的思想严重。
三、几点建议
(一)加快农业科技转化,转变增长方式,合力推进效益农业。一是要增强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示范基地的科技带头作用,致力于改良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新方法,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二是大力推广现代农业发展技术,提高适用技术的转化效率。充分发挥农业示范基地的带动作用,抓好大面积生产上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重点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赣州市十大农业技术、简易贮藏技术、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开展农业科技示范户建设,增强科技入户能力。三是加强与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校的科技合作,积极转化、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各涉农部门应加强与上海农科院、江西省农科院、华中农大、江西农大等科研院校联系。四是加强农技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提高农技人员的服务指导能力,增强农技推广活力,提升技术服务水平,抓好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将现行分散的各乡镇农技推广资源整合,建立乡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同时要加快农技人员知识更新的步伐,使他们走出传统农业技术指导与推广的局限,掌握适合农业结构调整的新技术,强化农技推广的有效性,吸收农业学院的大学生充实到农技推广队伍中来,提升农技推广技术指导素质。
(二)依托销售网络,加快优势产业开发,大力构建品牌农业。一是积极打造农产品品牌。要充分利用已在北京、深圳、上海等国内大中城市建立的销售网络,打响三百山脐橙知名度。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促进农业与加工业的整合。通过招商引资或引导地方能人开办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各类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农产品深加工,促进农副产品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提高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延长农副产品销售链,进一步拓展农业发展空间。
(三)创新农业管理和农技服务体制,加大农业发展资源的整合力度,充分发挥农业发展资金的使用效益。要紧紧抓住安远县面临的各种发展机遇,结合实际,尽快对全县农口单位进行整合,强化农口系统的统筹和协调,同时要利用我县在果业、生猪等方面的.优势,成立农业特色园区,以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要整合上级农业专项资金,要加大对规模农业产业项目的扶持力度,把农业发展资金与现代农业项目紧密结合起来,把上级支农资金用好用活,使其发挥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四)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机制,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结合安远县传统农业的优势和特色,创新农业发展机制,为全县现代农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一是要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办法,要从政策上支持农村土地向大户集中,实行集约化经营,充分发挥土地资源在现代农业中的基础作用。二是农业项目建设要紧密结合龙头企业和种养殖大户的发展,避免重复投资,充分发挥农业资金效益。三是从资金、税收、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扶持龙头企业和种养殖大户进行集约化和产业经营。四是按照中央提出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制定积极的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城市工商资本投入到农业产业化发展项目上。五是要把龙头企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积极支持安圣达公司、天华现代公司、双孢胎有公司等龙头企业和种养殖大户扩规上档,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对农业产业项目的组织、策划、生产管理,充分发挥其带动示范作用。
(五)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力度,增强农业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使农村居住环境得到改善。
1 日照市现代畜牧业发展现状和典型企业调查
近年来, 全市充分发挥畜牧资源优势, 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为突破口, 高起点规划, 高标准建设, 全市畜牧业实现了量的膨胀、质的飞跃, 在全市大农业中率先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在此背景下, 本市提出了创建现代畜牧业示范市的发展目标, 使日照市成为山东省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先行区和样板区, 率先在全省建成现代畜牧业示范市。2014年以来, 我市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扶持现代畜牧业发展, 吸引并促成8家工商企业投资畜牧业, 工商资本总投资达4.1亿元, 推动了现代畜牧业发展步伐。截至2014年6月底, 全市肉、蛋、奶类产量分别为18.14万吨、5.90万吨、2.18万吨。生猪存栏209.06万头、出栏148.01万头;牛存栏12.17万头、出栏3.98万头;羊存栏70.13万只、出栏51.72万只;家禽存栏2477.43万只、出栏3733万只。到“十二五”末, 本市肉、蛋、奶产量将分别达到45万吨、16万吨、10万吨;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33%, 无公害畜产品认证率达95%以上, 畜产品优质率达90%以上。本市畜牧企业的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日益升级, 逐渐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方向发展。典型企业如下:
1.1 标准化蛋鸡养殖典型
茂圣蛋鸡场是标准化蛋鸡养殖典型, 位于南湖镇新合疃村西, 采用青岛田瑞牧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CLD4240型成套层叠式自动化蛋鸡饲养设备, 一栋鸡舍可饲养蛋鸡22000只, 年可生产鲜蛋300多吨。该场实行全封闭、全自动的饲养管理, 实现了自动喂料、饮水、控制光照、温度、湿度、通风、捡蛋、清粪, 鸡粪通过传送带直接输送至运粪车, 异地消纳。通过饲养环境的控制, 彻底解决了蛋鸡粪污夏季的污染难题。达到了节省人工, 节约土地, 优化饲养环境, 减少疫病发生, 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1.2 标准化肉鸡养殖典型
泰森渚汀肉鸡养殖场是标准化肉鸡养殖典型。泰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是一个集种禽繁育、饲料生产、肉鸡养殖、宰杀冷藏、食品加工、出口贸易于一体的美国独资大型肉食鸡专业生产企业, 注册资金1.8亿元, 员工近3000人。公司建设有10处国内规模较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工厂化、标准化肉鸡养殖场, 位于莒县闫庄镇渚汀肉鸡养殖场是其中之一, 该场占地面积103亩, 投资2000万元, 建设8个标准化肉鸡养殖棚及配套设施, 可存养肉鸡30万只, 年出栏170余万只, 养殖场由美国GSI公司设计、安装、调试, 安装大型锅炉为鸡舍供暖, 每栋鸡舍安装多个湿帘降温, 安装54寸大型风机控制舍内通风, 全自动电脑环境控制器自动调节鸡舍内温度、湿度和通风情况;使用Ev-4000自动喂料装置和先进的控制仪器, 做到自动喂料、饮水、控温、调湿。先进的设施设备, 为肉鸡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减少了兽药等的投入, 降低了人力成本, 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节约了人工。
1.3 规模化肉羊养殖典型
日照万和羊业有限公司是规模化肉羊养殖典型, 位于五莲县洪凝街道杨庄村东, 占地面积40亩, 总投资800余万元。由7栋彩钢结构标准化羊舍及配套用房组成, 总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从上海永辉羊业有限公司引进国内著名肉羊品种———湖羊, 现存栏基础母羊3000只, 实行集约化、标准化饲养方式, 采用全舍饲高床漏缝地板先进工艺、人工授精及母羊早期妊娠B超检测技术, 年出栏种羊、商品肉羊6000多只。繁育出的种羊能达到最低两年3窝的产羔水平, 平均每窝产仔2~3只, 是本市首家肉用种羊养殖场。
1.4 规模奶牛养殖典型
山东宜生现代牧业有限公司奶牛养殖基地是规模奶牛养殖的典型。该项目位于巨峰镇罗川沟村, 预计总投资8000万元, 其中建设投资2600万元, 设备投资1000万元, 荷斯坦奶牛投资4400万元。该场总建筑面积28900平方米, 新建6300平方米的钢结构牛奶罐装车间及库房2栋;2000平方米的砖混结构挤奶大厅;2000平方米的钢结构干奶牛及青年牛舍1栋;2000平方米的育成牛舍1栋;2700平方米的特需牛舍1栋;钢结构饲料干草库2800平方米。20000立方米的青贮窖和30000平方米的运动场, 配套房屋4000平方米。投资380万元购置德国基伊埃粪便处理固液分离设备, 预计2015年5月份完成设备安装。设备运行后, 可日处理3000头奶牛粪便150吨, 项目建成后, 可实现存栏奶牛2000头, 年产原奶14000吨, 仔牛1300头, 年产值10000万元, 可解决7000亩地的玉米秸秆循环利用, 可安排劳动力180人。
日照东篱牧业有限公司千头奶牛基地也是规模奶牛养殖的典型, 公司位于岚山区碑廓镇马家岭村, 建于2013年, 占地面积218余亩, 总投资5000万元, 规划建设2000头奶牛养殖基地。生产区包括牛舍8栋、孕产牛棚1座、配备先进挤奶设备和动力机械的挤奶厅2座。项目饲草区包括干饲料库2座、青贮池6个。粪污处理区主要包括污粪处理设施一套以及化验室1处。生活办公区包括办公室、食堂、职工宿舍共1200平方米。整个场区建设还包括相配套的道路工程及绿化工程。项目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约2300万元, 目前已投入资金1500万元购进孕产奶牛500头。该项目实现了集中化管理、标准化生产, 生产效益明显提高, 并会促进周边鲜奶加工、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1.5 生态肉鸭养殖典型
山东大海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是生态肉鸭养殖典型。公司成立于2012年4月, 现有3个养殖基地, 2个屠宰厂和2个熟食厂, 18家连锁店及加盟店。公司主营业务以肉鸭养殖、生鲜屠宰、熟食卤制、连锁运营为主。陵阳生态养殖基地是该公司10大示范养殖基地之一, 位于陵阳镇南5公里处, 占地面积约30亩。规划建设标准养殖棚10幢, 每幢面积约1000㎡, 每年可出栏120万只肉鸭。采用国内先进的肉鸭网床发酵床养殖技术, 鸭苗全部在高网上饲养, 排出的粪便落入高网下的发酵床, 发酵床由锯末和菌种组成, 厚度达25~30cm, 日常通过自动翻耙机对发酵床进行翻耙促进鸭粪发酵分解, 彻底解决了冲洗鸭舍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粪便经发酵床处理3年后, 成为优质有机肥, 由该公司的有机肥厂进行加工出售, 也可直接还田。
1.6 生猪生态养殖典型
日照健源生态农牧业有限公司猪场是生猪生态养殖典型, 位于户部乡驻地东两公里处原五莲县蚕种场内, 四周群山环抱, 远离村庄和居民区, 养殖条件优越。场区占地面积60亩, 建有7栋标准化钢构猪舍, 场内母猪舍、保育舍及育肥舍全部分开, 配备建设了消毒室、化验室、饲料库、药品库、兽医室等配套设施。现存五莲黑猪母猪105头, 保育猪260头, 育肥猪593头。在管理上实行封闭式管理、自繁自养, 生产后期采用放养模式, 以生产高档猪肉, 为社会提供优质健康的生猪产品。粪污处理采取基地减排和林牧结合的方式, 建设了150立方米的沼气池, 所有粪污均进入沼气池发酵, 产生的沼液沼渣全部用于公司栽植的300亩酿酒葡萄园的追肥, 部分沼液沼渣进入水库养鱼, 实现了养殖产生粪污→沼气→肥水→养鱼→肥田的循环利用模式。
2 日照市现代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畜禽污染问题不容乐观
虽然通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 出现了很多规模较大、标准化程度较好、粪污处理措施合理的畜禽养殖企业, 但是很多中小型养殖场户, 特别是生猪、肉禽养殖场户的粪污无害化处理意识不强, 设施不全, 群众对畜禽污染问题意见比较大, 引发的社会负面评价较多。
2.2 人畜争粮问题需引起重视
今年以来作为饲料主要原料的玉米价格居高不下, 而作为食品主要原料的小麦价格偏低, 这让很多生猪、家禽、家兔等饲料和养殖企业为降低成产成本, 不断调整养殖配方比例, 其中小麦替代玉米的情况普遍存在, 造成了人畜争粮的现象, 宏观上, 将会影响物价的稳定和我国粮食的安全。
2.3 土地短缺是制约养殖业发展的一大因素
2013年, 日照市政府发布了《日照市畜禽养殖布局规划》, 对禁养区、控养区、可养区做了详细的划定。远离城市、村庄、水源、道路等是建设畜禽养殖场的必要条件, 使得规模养殖场在某些区域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可供发展养殖业的场地大多地理位置差、远离水源、交通不便, 条件不甚理想。
2.4 畜牧项目建设资金需求量大, 投入相对不足
现代畜牧业建设项目资金需求量大, 仅靠企业或养殖户自身资本投入难以解决, 而养殖的高风险性使得畜牧企业贷款很少。再有目前的扶持资金和政策亦跟不上畜牧产业发展的步伐, 应加大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扶持力度, 出台更直接、更有效、更有力的政策, 帮助解决畜牧项目建设资金问题。
2.5 产业体系自主性不强, 受市场冲击和影响大
日照市目前还不具有较强自主性的畜牧产业体系, 较易受市场供需失衡和价格大起大落的威胁。由于本市畜牧业生产经营主体规模偏小、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力还不强, 产业链利益连接不紧密, 禽畜养殖与屠宰、加工和现代营销与服务尤其是品牌经营之间由于产业链条断裂, 无法形成较强竞争力, 难以避免价格的大起大落。
2.6 畜产品品牌创建主体没有充分挖掘
目前, 品牌创建仅靠少数龙头企业, 对发展品牌的支撑和贡献不足, 联接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有些企业处于初级加工阶段, 产品仅为白条鸡、分割肉和原料肉等, 深加工、精加工少, 产品附加值不高, 且加工总量少, 缺少乳制品、猪肉制品、牛羊肉制品精深加工企业。
3 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建立健全现代畜牧业发展体制机制
从组织保障、政策扶持、专家指导、监督落实等层面入手, 建立健全一系列促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工作体制机制, 实现畜牧部门由侧重管理向监管服务并重的政府职能转变, 逐步形成“政府引导、部门服务、典型带动、企业发展”的畜牧产业发展新机制。
3.2 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推动养殖业发展转型升级
以良种产业化为突破口, 变鼓励发展商品畜禽为大力发展种用畜禽, 增加养殖附加值。在生猪生产方面, 做好一黑一白两个猪种推广, 即做好本市唯一进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志的五莲黑猪和我市在本省最早进入国家核心育种场的英系大白猪的选育和推广。在家禽生产方面, 做好一内一外两个鸡种推广, 即做好本市地方家禽品种———日照麻鸡和外来品种海兰蛋鸡、AA肉鸡的选育和推广。充分发挥地方鸡种林下养殖的生态优势和国外品种的集约化养殖优势。在食草动物方面, 做好适宜圈养的种用湖羊、笼养的种獭兔品种的推广。逐步打造起本市现代畜牧业示范市的畜禽良种发展体系。
3.3 大力发展节粮型畜禽
本市牛羊等草食动物发展较慢、比重较低。应充分利用本市秸秆资源, 抓好秸秆青贮工作, 突出抓好秋季以玉米秸秆青贮为主的农作物秸秆开发利用。同时积极落实高产奶牛、乳肉兼用牛良种和秸秆青贮补贴政策, 大力发展奶牛、肉牛、肉羊等节粮型食草动物养殖。
3.4 积极推动生产方式转变, 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模式, 发展生态园区
支持生态养殖模式发展, 实现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的合理利用。把畜牧业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紧密结合起来, 指导控养区和适养区内的养殖场和新建扩建的养殖场建设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 推广畜禽发酵床养殖技术、干清粪技术、秸秆青贮技术和“养殖+沼气+种植”等新型养殖模式, 深入推进农牧结合生态养殖, 实现种养业循环共生共赢, 使畜牧业实现生态化生产。
3.5 按照现代发展要求, 积极探索建设新型畜牧产业体系
要积极探索以产业化经营为核心, 以畜牧业上下游产业及其关联产业链的紧密结合为基础, 以主体合作为主要特征, 构建畜牧产业组织、畜产品生产、生产投入品配送服务、畜牧业科技装备、生态循环等“六个体系”, 建设新型畜牧产业体系, 适应现代畜牧业的新发展。
3.6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建立多元化的畜牧业投融资机制
加大中央、省级扶持资金的争取力度, 加大市级对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 鼓励全社会参与和支持畜牧业发展, 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逐步形成以政府投资为引导、金融机构贷款、农民和企业投资、引进外资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3.7 做好畜牧企业的招引工作, 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
进一步做好大型畜牧企业的招引工作, 提升全市现代畜牧业发展水平。充分发挥泰森食品、华慧食品、美佳集团、天然食品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引领畜禽生产呈集群化发展, 强化企业“抱团”效应, 按照市场需求有计划地组织生产, 有效促进了生产标准化、管理企业化、经营产业化, 企业协作配套不断完善, 提升抵御市场、行业风险的能力。
摘要:2013年底, 日照市提出了创建现代畜牧业示范市的发展目标, 本文通过对日照市建设现代畜牧业一年多来的发展情况和典型企业进行调查, 总结出了一些标准化、规模化的现代畜牧业示范典型, 查找出了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6-06-1
1 发展现状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被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
1.1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
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的手工劳动,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目前,大安市农机总动力63.1万千瓦,拥有各种农机26257台。大安市农作物机播率85%左右,机收率不到20%,秸秆直接还田率20%左右。
1.2 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
要把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实践当中,这样才能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农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食品安全。目前,大安市抗旱坐水一条龙作业模式的粮食高产模式化种植技术日益成熟,高光效、生物防治等技术全面推广,科技贡献率接近70%。2013年,大安市推广生物防治等五项重点技术205万亩,开展粮食高产创建13万亩。主要农作物良种普及率达到95%以上,还开展了科技110、开通技术服务热线、建立庄稼医院等科技服务平台,利用各种形式提高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
1.3 农业经营方式产业化
要转变农业产业增长,主要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格局,提高农业的经营效益,增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目前,大安市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已发展到43家,绿色、有机、无公害品牌发展到40个。农产品精深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带动3.6农万户增收。
1.4 农业服务社会化
形成多种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在整个农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都有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专门服务。目前,大安市农村经纪人达到3000多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1122个,遍及粮食、瓜果、蔬菜、家畜、水产等10多个产业,带动农户近3万户,可为农民增收8000万元。
1.5 农业产业布局区域化
各乡(镇)根据自身的资源、地理和环境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并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化支柱形产业和形象产品,形成规模农产品产业带,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2013年,大安市特色产业发展面积46.2万亩,温室大棚1.4万栋,形成了以舍力镇、叉干镇等乡(镇)为主的花生、豆类产区,以两家子镇、烧锅镇乡等乡(镇)为主的大挠子产区,以红岗子乡、四棵树乡等乡(镇)为主的西甜瓜产区,以大赉乡、安广镇等乡镇为主的蔬菜产区的产业格局,特色产业村屯发展到189个。
1.6 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
既有利于增强农业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又有利于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农业发展后劲大为增强。目前,大安市现有大小机电井11067眼,灌溉面积136.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7.1%。
1.7 农业劳动者专业化
让农民懂得农业生产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掌握几项农业生产实用技术,通过专家讲解或实用人才操作来提高农民劳动技能,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2013年,大安市以阳光工程、科技入户工程为载体,通过召开现场会、广播电视专题讲座等方式进行多种多样的技术培训形式,达400多场次,培训农民3万多人次。
2 制约因素
2.1 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劳动力素质低
2013年,大安市农村劳务输出近5万人次,实现收入10亿元,但是农村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仍然没有离开土地,短期打工的多,到城镇、非农产业部门就业的少,土地无法高效流转,而且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导致就业岗位选择面狭窄。
2.2 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劳动生产率低
当前,大安市土地经营大户有1883户,家庭农场151户,农业机械化经营程度不高,劳动生产率低,难以带动农业规模发展。
2.3 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
农民对生产中的投入绝大多数集中在土地与劳动上,普遍采用的是一种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粗放式经营,土地经营广种薄收,从而减缓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 工作建议
3.1 提高农民整体文化素质
农民整体素质现代化,就是提高生产方式的现代化、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要加强农民的各方面教育,把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快速发展农村的实用人才,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
3.2 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促进科研成果应用
依托各大科研院校和科研机构,搞好农业新品种实验、示范,让农民自觉地接受和运用新科技;大力推广优质、高产品种,推动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做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3 发展农业机械化
把机械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生产环节,逐步践行农户土地经营权的租赁、转让、买卖和入股联合等改革措施,从而实现土地机械化规模经营。
3.4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以“公司+农户+基地”等多种形式,强化“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专业化模式。
3.5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要利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培育优良品种,建立适应区域特点的耕作模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同时加强农业科学管理,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市现有耕地138.8万亩,总人口83.34万人,农村人口29.48万,城镇化率达到64.63%。全境地处全国优势苹果产业带的核心地带,区域特色产业明显,农业以粮食、果业、畜牧业、中药材种植为主。近年来,我市以努力将**打造成“生产基地生态循环、生产过程标准规范、产品绿色有机高端”的西部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示范区为目标,按照发展精品农业、生产高端产品、主攻高端市场的思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了全市特色现代化农业提质增效突破发展步伐。
一、主要经验做法
(一)强化政策支撑,优化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决定》《关于加快现代果业发展的决定》《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尤其是去年和今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的重要指示精神,市委市政府高端决策、系统谋划,印发了《推进农业优势产业提质增效突破发展的意见》《关于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生态高效畜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实施“3+X”工程加快推进产业脱贫夯实乡村振兴基础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高含金量、管长远的政策文件,市区财政列支专项资金,对中药材、生态高效畜牧业等产业实行全产业链奖补、全方位保障,通过大企业引领、大基地承载、大项目支撑、村集体经济组织联结、产业化联合体推动的方式,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在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带动下,全市农业产业不断优化。**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评为“中国优质甜樱桃之都”,**苹果被誉为“中华名果”,2016年“**大樱桃”被指定为G20农业部长会议专用果,“**苹果”“**大樱桃”品牌获“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50强”,基本形成了苹果、大樱桃为主的现代果业。5大畜牧联盟带动发展,中天羊业、红星美羚、新希望、大北农等集团来铜投资兴业更为畜牧业突破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全市畜禽养殖规模化养殖率达75%以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以奶山羊、肉羊、生猪为主的生态高效畜牧业初具规模;中药材产业形成了3个产业示范园、7个重点区域、10个规模化示范种植基地的发展格局,“耀州花椒”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中药材、干杂果等特色产业稳步发展。目前,我市正在强力推进实施农业特色产业“3+X”工程,全市特色现代农业将高质量稳步发展。
(二)坚持多措并举,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我市始终坚持把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实现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
1.创新经营模式。创建了羊、生猪、肉牛、蛋鸡、奶牛5大畜牧产业联盟,产业联盟促进了畜牧标准化生产、推广了健康养殖技术、抱团发展降低了投入成本,受到农户和企业认可。同时各产业联盟积极参与产业扶贫,羊产业联盟“四个五”产业扶贫模式被省农业厅在全省推广;创建了2个省级、2个市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销售+加工+生产”的利益连结方式,促进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衔接。
2.拓宽销售渠道。始终将解决产销对接作为保障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积极组织农业企业参加各类展销会、招商推介会,全市每年在省外组织10余场次农产品专项推介会,2018年在全省首次举办首届“**市2018年扶贫产品交易会”,共签约项目221个,总投资金额67.65亿元,成为了贫困户、农商和客商的“共赢会”。全市3个区县获得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率先在全省实现县、乡、村三级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全覆盖,“龙头企业+电商服务站+合作社+贫困户”的电子商务扶贫模式日渐成熟,京东集团在我市建设京东云仓,培育出逛集网照金商城、果壳公司、全民合伙人等电商龙头企业30余家,从业人员2800余人。
3.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全市359个村全部成立了村集体经济组织,2018年为村集体经济组织注资1.6亿元,推广“党建+集体经济+双创”模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组织。全市成立了4个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
4.招引大企业建设大基地。先后引进了海升果业、陕果集团、伊利集团、大北农、新希望等知名企业来铜发展现代农业,招商企业建基地、本地企业做配套,凭借大企业的技术、营销等优势,带动本地企业产品升级、拓宽销售渠道。全市各级现代农业园区达53个,其中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国家级产业化示范基地1个,建成规模11万亩,年产值超过
15亿元。全市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8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262个、职业农民2974名、家庭农场421个,全市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速发展,推进了现代农业建设步伐。
(三)创新金融支农方式,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破解融资问题,我市在金融支农方面做出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
1.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全市行政村实现“金融便利店”全覆盖,农民足不出村就可办理基本金融业务,全面打通了我市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2.创新金融担保方式。设立生猪产业发展互惠担保基金,按照“龙头企业+养殖户+银行+基金+担保”的方式运行,撬动银行信贷资金,缓解了生猪养殖户缺乏标准抵押物的担保难问题,累计发放贷款1000余万元。同时,还探索开展了“果易贷”、“诚信纳税贷”、财政惠民补贴资金扶贫小额贷款等金融贷款、担保方式。
3.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品、扩面、提标。全市玉米、小麦、油菜、马铃薯实现保费财政补贴全覆盖,农户不需要花钱就可以获得保险赔偿;同时,在全国率先开展政策性肉羊、肉驴、肉兔、樱桃保险试点;创新开展了蛋鸡综合收入、苹果价格指数和玉米期货保险试点,在全国率先开展的苹果期货价格保险,受到国家级媒体的关注。政策性保险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4.设立专项资金帮扶困难企业。市政府设立了1亿元的帮扶困难企业专项资金,出台了《**市帮扶困难企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通过国资公司对企业股权的投入为企业增信,按照一企一策、投贷联动等方
式切实帮扶企业,帮扶农业企业5家,其中以股权投资方式帮扶1396万元,以担保贷款方式帮扶596万元。在《**市促进企业上市挂牌管理办法》规定对在我省区域性股权市场交易板挂牌的企业,给予20-50万元的奖励政策激励下,全市14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陕西股权交易中心成功挂牌。2019年拟组建**市农业投资担保公司,按照投担联动的模式,加快特色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快速形成。在多种金融措施的激发下,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
(四)坚持综合施策,推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为落实省委提出的将**“建成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这一定位,我市农业发展以绿色高质量发展为突破,打造西部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示范区,实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1.科技创新驱动绿色高质量发展。由我市土壤生态技术创研中心研发,被袁隆平院士评价为国际领先的“碳基营养肥”打通了种养循环通道,建成的全国首家“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中试基地。以秸秆为原料生产“碳基营养肥”的技术被省厅列为秸秆综合利用重大科技产业化推广项目,在全省推广应用。我市起源农业科技公司攻克了陕西省10种濒危稀缺中药材中的白芨、半夏等6种中药材繁育技术难关。我市农技人员选育的铜麦系列1-6号旱地小麦新品种,在全省累计推广3400万亩,为陕西渭北旱塬乃至整个黄淮冬麦区品种更新换代和小麦生产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
2.应用新模式新技术促进绿色高质量发展。集成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健康养殖技术、绿色循环技术等,启动建设了9个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和20个有机绿色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生态农业循环模式基本形成,在杨凌农高会上受到省委书记胡和平的高度肯定。每年建设绿色病虫害防控示范点10余个、高产创建示范片10余个、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现全覆盖,印台区被列为全国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县,羊产业联盟生产的无抗羊肉和鸡产业联盟生产的乳酸菌鸡蛋受到市场热捧。
3.农业标准化保障绿色高质量发展。全市54个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在全省率先建成市区县联网的畜牧安全生产监管信息系统,实现主要农畜产品可追溯化管理,全市建有乡镇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12个,全市农产品抽检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建成省部级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28个,全市通过绿色、有机、GAP等认证的基地达86个、产品20种、面积达12.6万亩、产量15万吨。宜君核桃、宜君玉米和耀州黄芩、花椒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其中玉米和黄芩填补了省内空白。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不断提升。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问题
(一)融资难问题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尽管我市在解决农业融资难方面做出了大量的探索,但是由于政策以及农业产业特点原因,还是没有能大幅解决融资难问题。如,农业产业一般周期长、投资大,如苹果、畜牧业一般需要5年才能收回投资,然而金融机构一般能够给予农业企业的融资贷款为
1-2年,与农业生产规律和经济规律不匹配;同时,农业产业的投资主要是畜禽、苗木等生物性和农机、圈舍等生产性投资较大,但这些都不能作为抵押、质押,因此,农业企业很难获得银行的贷款支持,导致部分农业企业只能通过社会小贷公司或者从个人手中高额获得贷款,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日益突出。
(二)农产品产销对接体系亟需完善。由于产销信息不对等原因,导致“丰产不丰收”等农产品销售难和大型商超求购优质农产品而不得等现象时有发生;由于销售人才缺乏、冷链系统不完善、农村物流网点少等销售体系不完善,导致村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作用发挥不充分、农产品销售价格不高等问题。随着物流、电商等快速发展,农产品产销对接不畅对农产品销售的影响更大。
(三)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不足。尽管我市培育了鼎香食品、吉瑞元、润民达康等农产品加工企业,但多为农产品初加工企业,深加工企业仍然较少、规模较小。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水平偏低,生产工艺比较落后,生产加工能力与水平整体上还不能得到较快的提高,产品档次低,进入中、低端市场的较多,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消费市场的需求,有些甚至还停步于传统的手工作坊和简单的机械生产,劳动生产率低下。
(四)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的利益连结机制不健全。我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农业产业联盟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方式建立了多种利益连结机制,但多为订单种养、托管服务等简单的利益连结机制,缺少更加高效、牢固和深度合作的利益连结机制。
三、政策建议
目前,我市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基本完善,目前最缺少的是农产品加工、销售体系和金融支农方面的支持力度。为加快我市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建议省上加大农产品初加工、仓储、物流等供应链建设和营销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确保农产品销售顺畅,实现销的出,卖的好、效益高。
(二)建议省上制定支持农村产业升级的中长期贷款优惠政策,使贷款的期限和产业发展的规律相匹配。出台创新农业抵押、质押的方式,使畜禽、苗木等生物性资产和圈舍、机械等生产性资产能够抵押、质押,解决农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短等问题。
XX市位于XX省东南部,总面积XX平方公里,总人口XX万人,总耕地面积XX万亩。地上无山,地下无矿,是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平原农区。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党的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加强品牌建设,加快推进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着力推进我市新型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
一、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245.3万亩,其中:粮食种植面积181.83万亩,总产78.96万吨。粮食生产连续实现九年增产,连续七年创历史新高,再次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荣誉。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国家对农业支持力度的加大,我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农机化水平逐年提高,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强。新增高标准粮田XX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5万亩、除涝面积XX万亩、旱涝保收田面积XX万亩。全市农机总动力达XX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全市农机化作业率显著提高。,全市机耕面积达到XX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比重达XX%,机播、机收面积均在160万亩以上,约占总播种、收获面积的70%。
2、加大农业科技服务力度。为增加农业生产科技含量,提高科技贡献率。我市近年来积极组织实施了农业科技入户、百名科技人员包百村、良种补贴、测土配方施肥、高产创建示范、阳光工程等科技培训和农业科技推广项目。通过项目实施,建立了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长效机制,解决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技术转化“最后一道坎”的问题。同时,农业实用新技术得到了大力的推广和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研究和运用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农作物良种覆盖率逐年提高,小麦、玉米等大宗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3、努力提高农产品品质。按照“提质、增产、增效”的思路,我市在推广优质高效农产品的同时,积极发展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目前,我市优质粮食年种植面积约150万亩左右,占粮食播种面积的85%以上,优质果蔬年种植面积20万亩。截止底,全市已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4个,基地面积近1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9种,荣获中国原产地标志认证的白芝麻年种植面积在25万亩以上。
4、积极推进土地有序流转。土地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为促进耕地规模流转、适度集中经营,进一步提高农业的种植水平和生产效率,我市成立了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并在全市各镇办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站,积极引导土地有序流转。截止底,全市土地流转19536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6.8%,增加XX亩,增长11.9%,涉及农户XX户,流转形式以转包、出租为主,互换、转让、入股等流转方式并存,其中,转包面积XX亩,占流转面积的XX%,出租面积XX亩,占流转面积的26.6%,其它流转面积XX亩,占流转面积的5.7%。土地的有序流转,有力的推动了农业规模化经营。
5、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我市以加快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农业标准化生产为目的,培育和规范一批涵盖农资经营、农机作业、病虫防治、产品营销等多方面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截至底,全市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共465家,其中省级示范社5家,XX市级示范社14家,我市示范社30家。入社社员7690多户,社员出资总额达到9.4亿余元,辐射带动非会员农户3.8万余户,合作社统一销售农产品8.16亿余元,较好的降低了农业生产投入的成本,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能力与农产品销售的价格,增强了农业生产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为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6、大力培植农业龙头企业。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根据市场需求,我们突出抓好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条,打造出了一批有规模、有特色和能带动农户生产的龙头企业,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加速农业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我市现拥有以粮食加工为主的莲花味精、荷花面粉,以纺织品加工为主的XX纺织有限公司,以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博奥皮业,以姜、葱、蒜等脱水蔬菜进行脱水加工的三利和金泰等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32家,其中:国家级1家(XX莲花味精股份公司),省级8家,XX市级23家。这些“农”字号企业,立足XX资源优势,把庄稼地作为第一车间,既有充足的原料供应,又节省了运输、仓储等环节的费用。随着这些“农”字号企业的发展壮大,又反哺了农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显著增强。
7、积极开展培训,拓宽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XX现有青壮劳动力40多万人,为积极拓宽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积极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开展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通过对农民进行种植业、设施农业、畜禽养殖、农机使用和维修等技术培训,让农民在“农”字上进行就业和创业。
二、制约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1、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缺乏基础支撑。我市的农田排灌等水利设施绝大多数建于上世纪90年代以前,时间较长,大多老化,许多桥闸井涵大部分到了报废期,我市许多镇办都面临亟待改善极其薄弱的农田水利设施的严峻现状。虽然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都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我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了一定发展,但分布较散,功能不全,不能有效发挥工程对农业生产的基础作用,大多数地方现有水利设施由于缺少维护资金,相当一部分年久失修,破损较严重。全市旱涝保收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不足85%,机电灌溉面积不足10%,难以发挥对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支撑作用。
2、从事农业生产新型农民少,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缺乏人才支撑。随着打工经济的发展,我市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力85%以上外出打工,家中留守的只有老人、妇女和儿童,相比较这些人接受新事物、新技术的能力较弱,不利于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快速推广和应用。
3、土地种植经营规模小,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缺乏规模化支撑。规模种植是增产、增收的基础,也是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科学生产的基础。由于农村社保机制不健全,造成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思想严重,加之土地流转法律法规滞后,金融服务还不能完全满足流转要求等,造成我市土地使用权流转率较低,目前我市有90%的土地仍处在千家万户的小生产状态,人均不足一亩,每户大约四、五亩地,这与现代的农业机械化耕作、良种良法的推广应用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有效衔接显得十分不对称,分散的农户家庭经营使得农业难以走入集约化经营轨道,很难迈进高收益的现代农业行列。
4、产业化经营水平低,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缺乏经营组织化支撑。目前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且所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均未与农户形成共同利益体,在市场经济利益驱使下,其原料大多来源于外调,不能实行订单生产,造成带动能力极弱,不能为农业生产提供更高、更大的经济利益空间,不能带动农业向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方向发展。
5、农业生产抗御风险能力较弱。一是自然灾害频发。我市属于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农业生产“靠天收”的状况仍未从根本上改变。常有旱、涝、风、雹、霜、冻等自然灾害,农业重大病虫害重发频率也显著上升,农业生产存在着不确定性。二是市场变化较快。农资价格的波动、粮食供求和市场粮价的小幅波动往往导致粮食生产大起大落,影响农民对农业生产投入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农业的生产发展。
6、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资金少,项目分散,不能有效发挥综合效能。全市农业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1.4亿元,但用于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投资仅占21%,只有3000多万元。农业基础设施属公共设施、公益事业,目前组织农民去投资建设的难度很大,效果也不明显,主要还得依靠公共财政投入来建设,并且还需要公共财政投入去维护。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资金有限,且项目杂、分布广,功能不全,发改、国土、水利、农办、农业各自为政、自成一体,难以集中使用,不能规模连片,做不到优势互补,形不成发展合力,难以满足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
三、发展新型农业现代化根本出路
1、加大投入,加强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新型农业现代化客观上要求现代设施和装备的配套。虽然我市近几年对农村基础设施加大了投入力度,农机化水平也快速提高,但总体上农业基础设施还不健全,设施装备档次不高,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状况。要围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切实增加农业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农田基础设施改造和设施配套,多渠道增加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加大项目整合力度,彻底解决项目虽多,但分布分散,功能不全的局面,解决多口、多头管理项目资金问题,让项目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维护资金投入,做好原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维修和管护。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构筑现代农业生态保障,促进我市现代农业高效、持续、健康发展。
2、完善体系,提高农业发展科技含量。完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把先进的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建议上级有关部门抓紧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具体意见,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农技服务体系各项功能设施建设,切实解决农技推广中有阵地办事、有人办事、有钱办事的问题。
3、加强培训,为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保障。要针对我市留守农民素质偏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普及率偏低的现状,把科技放到更为突出的位置,以农民的素质提高为基础,使农业发展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按照发展新型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加强科技推广创新,调整科技推广方向,逐步从保证农产品供给向保障农产品质量转变,从增加产量向增加收入转变,从单项技术向综合配套技术转变,加快推广与现阶段农业生产相适应的技术和模式。
4、突出产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专业化生产是现代农业的主要内容,从我市当前农业生产实际情况看,我们应当大力发展好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培育主导产业。集中抓好优质粮食、无公害蔬菜、白芝麻和畜牧养殖等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壮大优势产业。同时,希望上级财政要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形成经济联合体,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民”的互惠互利的新型组织形式,增强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民的组织带动能力,构建我市新型农业现代化生产经营主体,促进全市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5、培育载体,推进农业生产社会化。发展新型农业现代化,既要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真正动起来,更要把农民联合起来。当前,农民的组织载体已发生显著变化,传统的乡镇政府和村两委行政组织,在推动农业发展能力上正逐步弱化。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就要大力发展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使之承担乡村行政组织中生产经营的功能,推进农业生产社会化,从而促进现代农业生产发展。
6、合理引导,促进土地使用权有序流转,实现农业规模生产。农业规模化生产是农户增收的基础,也是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只有在一定规模的基础上,经营者才称得上经营,才会考虑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才会主动应用科技成果。因此在长期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鼓励土地经营权向少数具有专业知识具有经营能力的新型农民流转,促进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推动新型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
为学习借鉴发达地区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先进经验,2007年9月26日至28日,由市人民政府组织市发改委、市规划局和各旗区分管发改或规划工作旗区长、发改局长、规划局长以及华研物流公司、东易达物流公司、凯顺物流公司负责人参加的现代物流业考察组赴苏州市和上海市考察了当地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参观了具有代表性的物流园区(中心)和物流企业,并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和物流企业负责人就现代物流业发展问题进行了座谈。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苏州、上海市发展现代物流的主要做法
(一)苏州市开展现代物流工作的主要做法
江苏省是全国现代物流较为发达的省份,8月份自治区专门在此举办了培训班,这次考察重点学习物流企业内部运作机制,包括集货、加工、配送、信息等物流运作流程。在江苏省苏州市,我市物流考察组一行先后考察了中外运高新物流(苏州)有限公司、苏州市服务业发展重点企业苏州赛格电子市场、苏州物流中心(SEALL)及苏州市江通货运有限责任公司。经过考察和认真研究,考察组认为苏州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做法主要可以归纳为五个突出。
——突出比较优势。苏州市发展现代物流业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苏州市的区位优势和产业集群特色明显、经济外向度高、专业市场众多、陆路交通发达、沿江、沿海港口资源丰富、航空运输需求量大等优势,探索出了具有苏州特色的现代物流发展之路。
——突出现代物流理念。苏州市发展现代物流,坚持系统整合的理念、坚持在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上一体化运作的理念,突出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在物流领域的广泛应用,注重提高物流整体效率,从而加快推进现代物流的发展。
——突出地区分类指导的原则。苏州地区经济发展所具有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各地物流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苏州市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依据各地的产业基础、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对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适应产品高附加值与高时效性需求,现代物流强调多功能集成与一体化运作;对于发展水平稍低一些的地区则把解决“长、大、粗、重”产品的物流放在基础地位,既发展现代物流,也相应地搞好传统物流。
——突出协调发展与机制创新。苏州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打破行业界限与地区界限,坚持需求引导、效益为本,大力进行各类物流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系统整合,逐步形成了协调发展、多方收益的现代物流业发展格局。同时不断加大物流管理体制、机制,物流组织和运行方式的创新力度,逐步构造出了适应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突出政府推动与市场导向相结合。苏州市不断加强对物流业的宏观规划和管理,对于涉及全市现代物流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统筹规划与论证,合理安排重大项目,努力扩大物流市场需求,改善物流供给,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运行效率与经济效益。通过加强宏观规划和管理,促进了现代物流业的有序健康发展。
(二)上海开展现代物流工作的主要做法
上海市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雄厚的经济实力,是全国物流业比较发达的地区,我市物流考察组一行先后考察了上海西北综合物流园区、上海北芳储运实业有限公司等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考察组与上述园区、企业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听取了西北物流园区发展情况和北芳物流企业内部运作情况。经过了解,考察组认为上海市发展现代物流业主要和正在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1、建立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工作机制
上海市建立了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联席会议的制度,以完善协调机制和形成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推进合力。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来研究促进物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解决物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从而推进上海市现代物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2、改进行政审批和管理方式
上海市按照国家改革货运代理行政性管理的要求,不断优化行政管理方式,扩大货运代理企业参与面,规范物流企业工商登记注册前置性审批,加强对物流企业的经营资质、经营行为的后续监管和检查,加快信用体系建设。通过对于物流企业管理方式的改进,显著地提高了全市物流企业的素质,增强了物流市场主体的活力。
3、扩大开放物流市场
上海市积极吸引国内外著名物流企业入驻,鼓励其参与物流设施建设和物流市场经营,积极利用国外先进的物流理念、管理和技术来大力发展物流服务外包。积极引入竞争机制,打破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建立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现代物流市场体系,从而为物流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4、积极支持物流企业创新
上海市积极支持物流业务流程创新,对物流领域提供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等服务的企业进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并按规定享受相关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国有大中型制造企业进行业务外包,采购第三方的物流服务。对改造提升传统仓储、运输等物流系统的立体仓库、电子标签、物流信息平台等项目,给予融资等方面的重点支持。对为制造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仓储建设项目,减免民防工程建设费。
5、加强物流专业人才培养
上海市积极引导高校和科研机构与国内外著名物流企业进行交流和合作,不断加强物流专业学科建设,积极支持物流先进技术方面的产学研结合,建立校企结合的物流综合培训和实验基地。积极鼓励物流企业开展多层次的人才培训,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培养、引进市场急需的物流专业人才。
6、优化城市配送交通管理
上海市通过规范货运市场管理,实施城市配送货运车辆的技术标准,加快了城市配送物流的发展步伐。通过加强对交通流量的科学组织,适时适度调整货运车辆在中心城区通行的限制政策,来适应快件运输、商业配送等新型业态的发展需要。与此同时也积极支持节能型、集约化的公共物流配送企业优先发展,对列入城市配送物流重点企业的物流配送车辆予以优先通行。
二、苏州、上海市现代物流工作的主要经验
通过考察和研究,考察组一致认为苏州和上海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主要经验可以总结为:
1、专业化程度高。苏州和上海市在积极整合原有物流资源的基础上,鼓励生产和销售企业将其物流业务以合同的方式委托给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运作。这种企业物流的外包培育了物流业的市场需求,也促进了第三方物流的快速发展。到目前,两市现代物流业基本形成了高度专业化基础上的一体化运作模式,各个物流企业依据自身优势,集中发展某一物流环节的业务,将其做强、做大、做精,不断地提高业务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的质量,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使自身成为整个物流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节点,而不去追求大而全、小而全。我市生产和销售企业将其物流业务滞留在企业内部的第一方物流和第二方物流运作方式急需转变,以尽快地为我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培育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我市物流企业搞集住宿、餐饮、酒店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大而全、小而全的做法也需要引起注意,应当借鉴苏州和上海市发展物流企业的经验,突出现代物流理念,并结合我市各地实际,选择适合我市实际的物流业专业化分工模式,增强物流企业的业务水平和物流网络的协调运作能力。
2、规划起点高。科学、合理地做好物流业发展规划是今后顺利地开展物流工作,促进物流业良性循环的必要前提。在苏州和上海考察时,有关的政府官员和专家在座谈时都提到,要编制《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纲要》,明确物流业发展的思路、目标、规划布局、实施步骤和政策措施。上海市物流行业协会副会长、上海西北综合物流园区推进办主任王大明在给考察组介绍发展物流业的经验时,特别强调建设物流园区一定要超前规划,一步到位,高起点、高规格地做出最好的方案来吸引大客户入驻物流园区。我市在发展现代物流业过程中,必须认真制订发展规划,科学论证,然后分步实施,逐步推进,避免走弯路,同时也要高度重视物流规划与城镇总体发展规划等其它规划相协调,重视物流园区规划与全市整体物流规划的衔接,重视物流规划的贯彻落实,维护全市物流规划的权威性。
3、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苏州和上海市发展现代物流业时,政府在组织战略研究,制订发展规划,改善基础环境,整合物流资源,加强综合协调,对外招商引资,加强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等多个方面积极搭建平台,做了大量的工作,推动了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市发展现代物流业也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政府积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环境优化、配套设施完善、物流主体招商、物流市场培育等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在此基础上以市场化运作来推动现代物流业的迅速发展。
4、着力培育重点企业。无论从苏州还是上海的经验看,发展现代物流业都必须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以企业的市场化运作为主、以政府的政策引导为辅。两地都把大力培育重点物流企业作为促进物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在财政上安排引导资金对重点物流企业予以资金支持,迅速地培育了一批现代化物流企业。我市在发展现代物流业时,也要大力扶持本地物流龙头企业,积极为龙头企业的发展提供便利的条件,使其逐步地做强、做大,同时积极培育为龙头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的相关卫星企业,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企业网络组织,从而推动全市物流业协调发展。
5、信息化程度高。高度信息化是现代物流业的基本特征,只有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才能推动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上海现代物流信息产业园,是集物流产业投资与咨询、技术服务与展示,科技成果转化与生产的功能中心,其中无论是国有大型企业,还是私营小企业,无一例外都搭建了基于园区或企业的信息平台,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运作系统。信息平台的搭建极大地推动了物流效率的提高和物流成本的下降,提高了物流企业的经济效益。我市发展现代物流业也必须坚持信息带动的原则,积极搭建包括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物流园区信息服务系统和物流企业信息服务系统三个部分的鄂尔多斯物流信息平台,推动全市物流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为现代物流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苏州、上海市现代物流工作的成效
(一)苏州市开展现代物流工作的成效
目前,苏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迅速,物流运行呈现快速稳步增长的态势,为苏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以开发区物流、港口物流以及道口物流为重要内容的境内外物流市场迅速扩张,第三方物流企业迅速成长,业务量约占物流市场的15%左右。工业园区唯亭物流园、高新区物流园、苏州港港口物流园、昆山物流园、吴江物流园和吴中区等一批物流园区,通过新建、扩建、改造和整合,已初具规模;白洋湾综合物流园、张家港冶金物流园、相城区物流园已经启动。从数量指标上来看,苏州现代物流业发展非常迅速:
1、社会物流总额
2006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为22384.51亿元,比上年增长24.14%,GDP总量与物流总额相比的物流需求系数为4.64,即全市每单位GDP产出需要4.64个单位的物流总额来支持。
从物流总额的构成来看,工业品物流总额比重较大,达到了14183.9亿元,比上年增长28.05%,占社会物流总额的63.36%,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进口物流总额6342.45亿元,增长17.35%,占社会物流总额的28.33%;农产品物流总额13.26亿元,增长14.84%,占社会物流总额的0.06%;再生资源物流总额为7.36亿元,增长24.11%,占社会物流总额的0.032%;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为12.18亿元,增长12.47%,占社会物流总额的0.054%;外省市商品购进额1825.36亿元,增长19.95%,占社会物流总额的8.15%。
2、社会物流总费用
2006年,全市社会物流总费用804.42亿元,比上年增加116.33亿元,增长16.91%。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6.69 %,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
(二)上海市开展现代物流工作的成效
上海市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极大地推动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尤其在“十五”期间,上海市物流业取得了极大的发展,使上海成为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1、物流业规模和效益不断提高
“十五”期间,物流业增加值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01年至2005年,物流业增加值从628.6亿元增加到1175.5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13%左右。物流货运量持续扩大,2001年至2005年,货物运输量从5.4亿吨增加到6.9亿吨,年均递增6.3%;港口货物吞吐量从2.2亿吨增加到4.4亿吨,年均递增18.9%,其中集装箱吞吐量从634万标准箱增加到1808万标准箱,年均递增30%;航空货邮吞吐量从80.4万吨增加到221.6万吨,年均递增28.8%。上海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跃居世界第一和第三,浦东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也跻身于全球前十强。与此同时,全社会物流成本逐年下降。据统计,2005年全市物流总费用与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5.5%,比2001年下降近1个百分点,企业流动资产和商品库存周转速度有所加快,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
2、现代物流支撑体系日渐完善
“十五”以来,上海加强了支撑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设施、信息、政策三大平台建设。功能性、枢纽型、网络化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洋山深水港一期正式开港,外高桥港区四、五期建成,浦东国际机场二跑道投入运营,高速公路网初具规模,浦东铁路建设和内河航道改造进展顺利,为促进物流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物流信息化建设跃上新台阶,“大通关”平台和电子口岸建设不断深化,上海口岸通关效率和物流信息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电子标签及标准化立体仓库、自动拣选设备等物流技术装备得到逐步推广和应用,提高了物流运作效率。物流政策和环境不断优化,上海市政府制定的《关于上海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意见》明确了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相关行业协会开展了物流企业综合评估试点和物流师资格认定等,营造出了良好的物流业发展环境。
3、重点物流园区开发建设稳步推进
“十五”期间规划的四个重点物流园区开发建设,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深水港物流园区以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建设为依托,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洋山保税港区已经封关运行;外高桥物流园区以全国第一家保税物流园区建设为标志,率先开展了“区港联动”试点;西北综合物流园区以发挥市内外陆路集散功能为重点,已成为连锁商业和医药物流配送的集聚区域;浦东空港物流园区以建设上海国际航空枢纽为契机,逐步形成了航空产业与物流业联动的发展格局。随着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多层次、互补型的保税物流框架,为进一步提升上海城市口岸功能,推动保税物流发展奠定了基础。
4、市场主体多样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十五”以来,通过改造传统国有运输、仓储企业,发展民营物流企业,引进外资物流企业,以及实现生产流通企业物流社会化等途径,上海物流业已经基本形成多种所有制市场主体共同发展的格局,第三方物流企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全球10大物流企业和20大船公司的分支机构或办事处都已进入上海;中海、中远、中储等中央企业通过整体改造、整合内部物流资源,以上海为基地组建了第三方物流公司;上海本地企业也通过合资合作等资产重组方式进行流程再造,形成了一批国有控股和民营的物流企业。通过各类物流企业的专业化服务和运作,支撑相关产业和连锁商业发展的物流配送体系正在逐渐形成。
四、对我市开展现代物流工作的思考
(一)我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物流业在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区域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现代物流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工业化进程中经济合理的服务模式,正在国内外得以迅速发展。以现代物流业为切入点,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对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加就业,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经济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
鄂尔多斯市是自治区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国西部地区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2006年,全市人均GDP达到上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82.7亿元。从总量指标和人均指标来衡量,鄂尔多斯市已进入西部强市之列,步入跨越式发展轨道。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工业产品、原材料和设备、零配件将会大量运进运出,城乡居民的消费势头也将带来消费品的大量增加,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商业将迅速发展,同时企业的发展也将对物流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将会形成一个巨大的、极具潜力的物流需求市场。
2.打造核心城市的功能要求
城市是商品集散和加工的中心,而区域核心城市是区域生产要素和生活要素的集散中心。鄂尔多斯市确立了打造“服务内蒙古、联动晋陕宁”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促进以我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协调发展,增强我市的综合竞争力和服务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3.调整产业结构的有效手段
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是合理化和高度化,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以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来衡量的,而现代物流业的实质是第三产业。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和技术流的集聚,以及交通运输业、商贸业、金融业、信息业和旅游业等多种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
4.扩大劳动就业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市正在实施农村牧区人口转移战略,大批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急需就业机会。物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就业门槛低、容量大、见效快的特点,在运输、配送、信息服务等方面需要大量人员,可解决农牧区的富余劳动力;发展物流业也可以推动商品零售业、餐饮等生活性和汽车及其配件制造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间接解决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5.增加物流效益的必然选择
长期以来,政府和企业重生产,对生产环节上的产值、税收、利润和管理等重视,而对生产环节以外的运输、仓储、代理、包装、加工、配送等考虑甚少。过去重点抓生产环节上的产值和利税,而使运输和加工环节上的产值和利税很大一部分流失到了包头和呼市,甚至北京(神华神东公司生产税收体现在了我市,而运输环节税收有部分体现在了北京),使我市损失了大量的利益,为此,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增加我市在运输和加工等环节的税收收入有着积极的作用。
总之,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已经从过去的企业战略层面提升到了当前的社会经济战略层面,从“产业支柱”的地位提升到了“支柱产业”的地位。鄂尔多斯市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构成了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推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方向构成了发展的拉力,一推一拉的合力作用必将促进鄂尔多斯市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逐步实现从“产业支柱”向“支柱产业”的演变。因此鄂尔多斯市发展现代物流业不仅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更是适时的。
(二)我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SWOT分析
1、优势(S)
(1)自然资源富集。鄂尔多斯盛产煤炭、化工、建材、羊绒等自然资源,是全国的能源重化工和纺织基地。拥有各类矿藏50多种,其中煤炭储量为1496亿吨,天然碱储量为6000多万吨,芒硝矿储量70亿吨,食盐储量1000多万吨,天然气储量7000多亿立方米。此外,石膏、石灰石、高岭土等资源的储量也相当可观,且品位很高。
(2)交通条件便捷。2006年,全市公路、铁路通车里程分别达到12184公里和360公里。“十一五”末铁路与公路等将构成鄂尔多斯市国民经济的“大动脉”,每条铁路均与外围铁路相连,基本达到出市达海。京包、包兰铁路围绕周边,大准、准东、东乌、准朔铁路和沿黄河铁路横穿东西,包西、包神铁路贯通南北,109、210国道贯穿市域,形成“十字”型主骨架,并与周边的110、107国道相连,鄂尔多斯机场已投入使用,开通了通往北京、上海、西安、深圳等主要城市的航线,全市立体交通网络正在形成。
(3)经济发展迅猛。鄂尔多斯是内蒙古自治区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200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00亿元,增长24%;人均GDP 6600美元,达到上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财政收入达到145.8亿元,增长56.2%;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82.7亿元,增长15.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02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308元。预计到2010年,煤炭产量将突破2.5亿吨,水泥、玻化砖、玻璃等建材产品将达到1000万吨,煤化工、天然气化工、天然碱化工等化工产品将突破1000万吨。
(4)辐射范围广阔。鄂尔多斯市与黄河北岸的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形成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金三角”,东距出海口秦皇岛港1035公里,距黄骅港960公里,与相邻的银川、榆林、朔州等晋陕宁的城市距离均在300公里交通圈内,周边辐射人口约2000万人,具有连接西部地区的传承作用。
(5)产业基础雄厚。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能源战略西移的良好机遇,全力实施资源转换战略,构筑形成了能源、化工、绒纺、建材、汽车制造、冶金、农畜产品加工、林沙等优势特色产业。目前,鄂尔多斯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和世界最大的煤化工项目区,大批国际、国内500强企业相继与鄂尔多斯携手合作,世界第一条煤直接液化生产线、国内第一条煤间接液化生产线、世界最大的煤炭单产矿井、鄂绒大化肥、亿利PVC、博源天然气制甲醇、意大利VM发动机、水利部沙棘加工园区、自治区第一条轿车生产线等一批世界一流、国内最大和填补内蒙古空白的项目相继落地。物流业发展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
(6)政策环境优越。鄂尔多斯市发展现代物流业具有良好的政策空间。国家和自治区相继出台了《全国“十一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及《内蒙古自治区物流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市委、市政府实施“收缩转移,集中发展”和发展“大物流”战略,为鄂尔多斯市发展现代物流业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劣势(W)
(1)观念落后。我市部分干部重生产、轻流通的传统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对现代物流业的概念、地位、作用等认识不足,看不到流通领域蕴藏着的巨大经济增长潜力;绝大部分企业目前以自营物流为主,“大而全”、“小而全”,认识不到现代物流对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的积极作用。
(2)缺乏高级层次人才。我市的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高层次人才和专业人才严重地依赖于从外部引进,自身缺乏造血功能,造成了适用人才的短缺。目前,从业人员中拥有高级职称的物流人员和物流高级技师的比例较小,熟悉现代物流运作和物流管理的人才严重匮乏,直接限制了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3)管理体制不顺。现代物流业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产业、跨地区的复合型产业,其健康发展必然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协调和管理机构。目前我市物流管理体制相互交错,机构多元化,铁道、交通、民航、邮电通讯、内外贸易等物流相关部门分别由不同的政府部门进行管理,造成物流组织布局分散,部门、企业间缺乏横向联合,这种管理状况导致了我市当前发展现代物流业难以在全市各部门之间形成合力。
(4)发展基础差。从发展阶段上看,我市物流业基本上处于70年代的储运物流阶段,现有的物流企业多数只是开展简单的“运输+仓储”业务,远没有达到综合物流和供应链物流的物流业发展阶段。从产业基础来看,我市物流业基本上呈现出小、散、弱的局面,缺乏掌握先进物流技术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从发展的基础条件来看,我市公路运输网络相对完善,但是铁路运输系统外运能力较差,还不能够完全满足发展现代物流业的需要。与此同时,我市在物流信息的应用和资源整合,利用电子化、信息化手段提高站前作业和疏运效率等方面还相当落后。
3、机遇(O)
(1)当前国内外对我市的广泛关注为我市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绝好的机遇。经济飞速发展使我市的城市竞争力迅速上升,我市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知名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是我市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难得的机遇,极其有利于我市吸引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入和知名品牌的打造。我市将有更多的利用外资、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和交流的机会,更有利于我市引进国内外知名的现代物流企业。
(2)中央、自治区和我市对现代物流业高度重视,政策支持力度非常大。今年国务院、自治区相继出台了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有关政策,从财税、信贷、土地、价格等各个方面都给予优惠,大力支持服务业的发展。我市当前也正处于由以工业为主体向加快发展服务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全市也非常重视发展“大旅游、大文化、大运输”,重视培育现代物流业发展。各级政府的支持给予了现代物流业发展极为难得的机遇。
4、挑战(T)
鄂尔多斯是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国内许多地区和城市都把现代物流业作为发展的战略重点,抢占现代物流业发展先机。我市发展现代物流业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和制约因素,要实现预期目标,需要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我们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快鄂尔多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抢抓机遇,加大力度,统一规划,重点推进,实现全市现代物流业的突破性发展。
(三)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
我市现代物流业已有一定的基础,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2006年,全市物流业实现增加值120.5亿元,同比增长38%,占GDP的15%,占第三产业比重为38%;全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比重为1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全国2006年为18.4%)、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发达国家为11%)。全年完成货运量28515万吨,其中铁路货运量7145万吨,公路货运量21370万吨;全社会货运周转量达277亿吨公里,其中公路160亿吨公里,铁路117亿吨公里。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物流企业12家,规模以下从事与物流产业相关的企业为1385家,占全市企业总数的26.4%。按行业划分:批发零售企业法人单位1179家,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41家,以煤炭、化工产品和农畜产品为主的货运站(场)65家;另外,从事商品贸易的个体工商户5.8万户,占第三产业个体经营户的72.2%。
随着现代物流工作的深入开展,目前我市现代物流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重点储备和扶持了华研物流园区、大路物流园、蒙西凯顺物流园区等一批现代物流业项目。同时,煤炭物流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在建的煤炭物流项目已有罕台川铁路货物储运中心项目、新街铁路货物储运中心建设项目、达旗靖源煤炭市场综合服务项目、蒙西物流中心项目、大路物流园煤炭物流工程等。
总体来看,我市物流业在相对较差的基础上取得了较快的发展,逐步发展和正在培养着一批本地物流龙头企业,这将为我市物流业今后的迅速发展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四)今后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主要措施
借鉴所考察地区的经验,结合我市实际,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需要在组织领导、发展规划、政策体系、基础设施、资金支持、招商引资、市场培育、企业培植、人才培养、行业管理等多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形成全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强大合力,同时也要突出重视煤炭交易中心的建设,重视城乡的统筹发展。
1、切实加强领导,成立全市服务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服务业对于提升各产业的素质和竞争力,优化经济结构,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们必须像重视工业那样高度重视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是当前我市经济发展的重点,包括物流、文化、旅游、金融、信息、科技、中介、房地产、商贸、餐饮及社区服务业等多个行业,几乎涉及到各个政府职能部门。参照国家部委及所考察苏州、上海市的做法,建议成立由市发改委、商务、交通、煤炭、规划、国土、财政、税务、建设、粮食、信息、铁路、邮政、工商、质监等相关部门组成的市服务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组长由市长担任,分管服务业和规划工作的副市长担任副组长,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办公室主任由发改委主任兼任,同时建立全市物流业部门协调会议制度,研究确定全市物流业政策措施和重大项目实施方案,定期召开物流业发展工作会议,研究和协调解决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推动物流业重大项目的落实。各旗区也应建立相应的综合协调机构,形成市、区联动工作机制,明确牵头部门,形成部门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物流业管理体系和工作推进制度。
2、广泛征求意见,出台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纲要。要依据煤炭、化工、冶金、机械制造、商贸和农畜产品加工等产业的布局及相关产品和原料的运量和运向,科学规划建设物流节点,特别是对重点物流园区和物流信息网络平台等重大物流公共基础设施,应统筹规划,科学论证,防止盲目建设,避免资源浪费。目前市现代物流业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已完成,通过这次考察,又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同时近期也征求了各部门、各旗区的意见,下一步需组织各有关部门集中论证,尽快出台并实施《规划纲要》。
3、优化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积极鼓励国内外的先进物流企业到我市投资,在土地、税收、投融资、用电、用水、用气、用热、注册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支持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土地管理部门要在用地价格方面按照政策规定给予优惠。规划、土管部门应对物流用地进行适当的调整或实行一定时期的预留制度,优先安排物流项目用地计划。税务部门积极开展研究,针对物流产业不同的业态提出合理的有利于物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税目及税率。对物流领域提供软件开发、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等服务的企业进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并按规定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对于投资规模较大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政府可通过投资、补贴等方式参与建设。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在扶持现代物流企业发展中的杠杆调节作用,降低物流企业投融资成本。研究制定物流业与工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的并轨方案,允许按照行业特点降低物流企业注册资本限额,允许注册资金分期到位,减免登记注册费用。同时要根据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协调机制,简化办事程序,提高物流项目和物流企业审核登记效率,切实提高政府服务水平,规范物流市场,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4、加强现代物流业基础建设。加强物流通道项目建设,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公路、铁路、管道、航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依据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的不同功能定位、行业特点、占地面积、交通、地势、风向、水源和环境容量等因素合理布局物流节点,加快推进重点物流园区和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加快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促进物流信息资源共享和物流网络互通互联,降低物流运作成本,全面提升我市物流业的信息化水平。加快物流服务网络建设。鼓励非物流工商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和内部产权改造,剥离物流业务。加快销售物流向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延伸,促进现有运输、仓储、外贸、货代、批发企业的服务延伸和功能整合,加快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变。尽快培育一批具有先进物流经营理念、掌握现代物流技术的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构建完善的物流服务网络。
5、切实增加投入,支持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市财政和各重点旗区都应投入部分启动资金对重点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以政府为主体,联合担保公司设立“鄂尔多斯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引导基金”,作为启动和引导资金支持物流业发展。基金由服务业工作协调领导小组负责监督;设立现代物流发展基金办公室,办公室具体负责基金的管理和安排,在全市物流业发展中统一调剂使用,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对于建设物流配送中心的企业,根据项目建设情况,给予按注册资金10—15%的配套支持,或者按固定资产投资贷款给予贴息补助,积极运用财政贴息等手段,引导信贷资金,增加对现代物流业投入和扶持力度,培育重点物流企业,建立全市的物流信息网络平台和综合交通网络平台;对企业自建物流基础设施,银行和财政应给予融资和贴息支持。
6、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加大物流业的开放引进力度,把知名物流企业、物流项目及资金引进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物流园区等重点项目,主动走出去招商引资,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进驻我市物流园区。重点引进第三方物流企业,塑造先进的物流服务业态,为工商企业提供专业化和全方位的服务。积极引导和扶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尤其要鼓励已经具备一定物流业务专长、组织基础和管理水平的个体私营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引导私营物流企业加强联合协作,加大对物流关键技术和关键装备的投入,尽快形成竞争优势,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7、优化物流管理,大力培育物流市场需求。引导企业树立现代物流意识,改变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的发展模式,实现物流服务的社会化。鼓励大中型工商企业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将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和产成品加工、整理、配送等物流服务业务有效分离出来,按照现代物流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和重组,将其部分或全部业务委托给专业物流企业承担,以培育和发展物流市场。推动工商企业与运输、仓储、货代、信息咨询、新兴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构建物流服务体系。把培育物流企业作为加快物流业发展的突破口来抓,加快培育和壮大一批现代物流龙头企业。
8、突出重点产业,培育现代物流企业集团。针对我市实际,当前应大力发展煤炭、化工产品、农畜产品、建材和日用百货物流,抓好市场体系、营销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构筑起以工业物流为主体、商贸物流为支撑、农畜产品物流为补充的具有鄂尔多斯特色的现代物流体系。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的原则,积极整合现有物流资源,重点抓好康巴什物流基地、煤炭交易中心、东胜商贸物流园区、东胜建材物流园区、重点工业园区物流中心和主要城镇配送中心的建设,积极培育重点物流企业,组建规模化、专业化的物流企业集团。
9、加大物流人才培养力度。我市教育部门要有计划地与区内外高等院校合作,尽早开设现代物流专业,在我市现有中等职业学校增设物流专业,采取物流学历教育与在职培训相结合、长期培养与短期培训相结合、专业知识学习与外出考察相结合等多种办法,尽量在2010年之前培养一批我市急需的熟悉现代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业务的专业人才,规范物流培训和认证工作,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组织规范化的岗位培训、专题讲座、继续教育、特别是资质证书教育,组织人员赴区外、国外学习现代物流的先进管理经验,为现代物流业提供人才支持。
10、成立行业协会,推进物流服务的专业化和社会化。尽快筹备组建鄂尔多斯市现代物流行业协会,加强与企业、政府之间的沟通交流。物流行业协会要紧密联系物流相关企业,指导物流企业依法规范经营,建立物流企业市场准入和资质认证机制,完善物流市场监管制度,制定出台重点物流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从服务的角度加强自律,推动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制定物流行业的服务标准,大力宣传“诚信物流”,促进开展信用交易,完善信用交易的相关政策。同时要牵头组织全市物流企业联网,加快与商业、工业、对外贸易、邮政通信等相关局域网的连接,实现物流信息资源共享,为企业和会员提供广泛、及时的信息服务,要加强行业知识教育培训,推动物流行业内部的合作与交流,实现物流行业整体协调发展。
11、统筹城乡,加快商贸物流发展。以中心城镇为依托,以连锁经营为纽带,按照“城区大商场、城中特色街、城郊大市场”的发展模式,加快区域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和配送物流,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主体多元、业态多样,布局合理、运作有序的现代商贸物流发展格局。坚持便民、利民原则,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基础设施、市场体系和信息网络建设,切实改善物流条件和环境。抓住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历史机遇,发挥城市市场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和支持大集团、大公司向农村牧区利通领域延伸,促进农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大力发展超市、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物流业,建设农家店、便民店和放心店,有效满足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需要。
12、突出建设煤炭交易中心。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融汇社会资本组建集煤炭交易、信息交流、金融服务、质量检验、电子结算等于一体的国家或自治区级的大型煤炭交易中心,为煤炭生产企业、营销企业、运输企业、煤焦企业、煤炭用户搭建一个统一、开放、透明、公正的交易平台,实现中心交易、园区交割、集中配送,吸引全区和毗邻地区的企业和客户入驻交易,不断扩大交易规模和影响力,强化我市在能源重化工产品产、运、销等重大环节的话语权和定价权。
1自贡市沿滩区产业融合互动发展的基础条件调查
1. 1自然生态资源
1. 1. 1气候资源自贡市沿滩区属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 气候温和,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年均温17. 8℃ , 年降雨量1040 mm, 最大值1431mm, 最小值仅724mm;年日照1200h。极限高温40℃, 极限低温- 2. 8℃ , 有效积温6021. 0℃ , 常年日照小时, 无霜期340d。年优良空气天数302d, 优良率达84% , 空气质量相对良好。无台风、长期冰雪过程等灾害性天气, 适宜种植亚热带植物, 也可种植部分温带和热带植物。
1. 1. 2土地资源规划区域幅员面积467. 99km2, 耕地面积1. 724万hm2。其中田1. 06万hm2, 土662. 67万hm2, 人均耕地面积仅约0. 065hm2。地形地貌属川南丘陵区, 海拔多为300 ~ 400m之间, 最高海拔450m, 最低海拔263m, 相对海拔187m。地势西北高, 东南低, 地貌以缓丘、低丘、中丘为主, 缓丘平坝、低丘占60% 以上, 低丘地貌、地形、坡度相对变化复杂。
耕地土壤以水稻土、紫色土为主, 占耕地总面积的97. 96% , 成土母质以沙溪庙组为主, 占耕地面积的92. 86% , 耕地分布地形部位以正冲地形、子冲地形、磅坳地形、丘腰地形部位为主, 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35. 79% 、16. 85% 、20. 08% 、10. 75% 。耕地地面坡度以0° ~6°为主, 面积10. 6万hm2, 占耕地总面积的77. 46% 。耕地耕层厚度10 ~ 40cm, 以20 ~ 25cm为主, 占耕地面积的98. 27% 。土壤有机质含量6 ~ 50g / kg, 以介于20 ~ 30g / kg、10 ~ 20g / kg为主, 分别占耕地面积的42. 8% 、33. 73% ;土壤p H 4. 1 ~ 8. 7, 偏酸性土壤 (p H 4. 5 ~ 6. 5) 占耕地面积的45. 8% , 偏碱性土壤 (p H 7. 5 ~ 8. 5) 占35. 31% 。全氮含量6 ~ 40g / kg, 以1. 0 ~ 1. 5g / kg、1. 5 ~ 2. 0g / kg为主, 占耕地面积的43. 7% 、35. 3% ;有效磷含量2. 5 ~ 20. 4mg / kg, 以< 3mg / kg、3 ~ 5mg / kg、5 ~ 10mg / kg为主, 占耕地面积的32. 38% 、25. 25% 和25. 06% ; 速效钾含量为39 ~ 182mg /kg, 以50 ~ 100mg /kg为主, 占耕地面积的67. 24% 。规划区域人均耕地偏少, 地形复杂多样, 土块小而分散;土壤养分氮中等、 磷钾缺乏;土壤团粒结构不良居多、保水保肥能力较差, 植被不良条件下, 水土流失严重。耕地总体肥力水平不高, 且差异较大, 地力评价多为6 ~ 7等地, 约占耕地面积的65% 以上, 可种植多种植物, 但生长发育状态差异较大。
1. 1. 3水资源境内河流属沱江河水系, 沱江河及支流釜溪河从西北向东南横穿境内, 年均径流量达33. 63sm2, 流域面积435. 09km2。水资源以大气降水为主要来源, 年降水仅1040mm, 总量偏少, 降水分布不均, 5 ~ 8月降水量达70% 以上, 冬干春旱严重。境内有碾子滩、观音坝、金银桥、高滩等小一型、 二型水库15座, 工程蓄水能力10197. 9万m3。境内水体污染企业和污染水源较少, 水质污染主要以上游水源污染和境内农业、生活污染为主。配套建设完善水利设施, 水资源可以基本满足农牧业生产需要。
1. 1. 4植被状态林地面积不足, 林地0. 84万hm2, 森林覆盖率仅27% , 林地植被以桉、竹等为主。 耕地植被以水稻、玉米、油菜等农作物为主, 经济作物以柑桔、花椒、梨、园林苗木为主, 经济林7500hm2。 其中柑桔2133. 33hm2、花椒2866. 67hm2、桃李梨266. 67hm2、园林苗木2233. 33hm2, 其余土地 ( 沟、 坎、边坡等) 植被较为稀少。林地资源较为缺乏, 水土保持能力较差, 与城郊生态建设有较大差距, 需改良植被结构, 增加多年生植被, 大幅度提高植被覆盖率。
1. 2社会经济条件
1. 2. 1劳动力资源全区13个乡镇, 辖区166个行政村, 1721个村民小组 (含社区) , 2015年末总人口39. 08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26. 79万人, 农村劳动力19. 81万人, 劳动力文化水平较低, 以小学、初中学历为主。青壮年劳动力以外出务工为主要职业, 占总劳动力85% 以上, 务农劳动力日趋老龄化。
1. 2. 2地理位置地处沱江自贡段流域, 属自贡市大城市规划建设三环经济的特色农业带, 靠近城市, 距市区最近约10km, 最远约30余km, 发展城郊型现代农业, 区位优势突出。
1. 2. 3交通内宜、成自泸赤、乐自隆高速和S305省道穿越境内, 境内现有和拟建高速公路出入口3个, 距自贡市火车站仅10km。境内乡村道路里程达417. 6km, 其中硬化路面里程达258. 6km, 等级公路102km, 公路通村、组率达100% , 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依托, 区域干线公路为骨架, 乡村公路为补充的“三纵、三横、一环形”城乡一体化公路网, 交通便捷。 1. 2. 4农业产业基础典型的川南丘陵区, 传统农业居主导地位。农业以种养殖业为主, 种植业以水稻、玉米、小麦、红苕、高粱、大豆等粮油农作物为主。 现代农业发展, 具有一定规模, 但农业发展水平较低, 总体经济基础较为薄弱。
2015年实现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24. 96亿元, 其中, 农业总产值12. 96亿元, 林业总产值1. 79亿元, 牧业总产值8. 18亿元, 渔业总产值1. 81亿元, 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0. 22亿元[2]。
2015年粮食种植面积2. 85万hm2, 油料种植面积0. 35万hm2, 蔬菜及食用菌种植面积1. 02万hm2, 全年粮食总产量16. 73万t, 油料产量0. 86万t, 蔬菜及食用菌产量24. 29万t[2]。
2015年肉类总产量2. 98万t, 其中, 猪牛羊肉产量2. 01万t, 生猪出栏26. 85万头, 肉牛出栏0. 22万头, 肉羊出栏8. 83万只, 家禽出栏287. 93万只[2]。
2015年水产品养殖面积1232hm2, 池塘养殖829hm2, 水库养殖347hm2, 水产品产量1. 18万t[2]。
2015年末全区林地面积为8400hm2, 森林覆盖率27%[2]。
1.2.5基础设施有大小型水库15座, 山坪塘2458口, 蓄水池2830口, 提灌站184处, 农机总动力5800kw, 渠系467.8km, 耕地有效灌溉率52%;多条10kv高压线通过境内, 农田通电率95%, 电力供应充足;农田耕作道、生产道1290km;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3300多hm2;农村电话普及率90%以上, 电脑及网络普及率2%, 发展现代农业, 农机化、信息化水平较低, 水利、电力、道路等基础设施相对较好。
1.2.6发展意识规划区域农民收入偏低, 收入主要来源于务工收入, 依靠当地农业及经济发展, 增收乏力、增收缓慢, 当地党委政府及农民迫切期望发展经济、增加收入,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现代农业发展, 具有一定的党政及群众基础。但受传统农业和传统观念束缚, 需要科学引导和指导。
2自贡市沿滩区现代农业产业融合互动发展情况
2. 1农产品加工业
2015年全区工业增加值75. 6亿元, 农副食品加工业7. 98亿元, 仅占10. 55%[2]。农产品加工业非常弱小。
2. 2乡村旅游业
沿滩区乡村旅游业自2010年从零起步。乡村旅游业需要相应的农业产业打底, 沿滩区通过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产业园区打造, 到2015年初步建成水果、蔬菜、花椒、水产、名贵花木等产业基地, 打造了仙市、瓦市片农业综合园区、金银湖农业循环示范园区、沿滩城区近郊的农业精品园区、九台山特色瓜椒园区、富全优质贡米产业园区。通过挖掘农耕文化、 发展特色农产品、优美田园风光, 举办沿滩玫瑰、刘山樱花节、九洪西瓜节、仙市古镇金秋旅游节、富全打谷文化周、多种水果采摘节等乡村旅游活动, 初步形成“乡乡有特色、月月有活动”的良好格局, “信步沿滩·美过周末”成为全市乡村旅游的重要名片。 全年旅游人数达484. 2万人次, 乡村休闲旅游综合收入20. 8亿元, 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7. 3% , 农民增收成效显著。
3自贡市沿滩区现代农业发展思考
现代农业融合互动发展是当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需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作为发展方向, 在宏观政策的引导下, 因地制宜, 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推动农业产业接二连三,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3.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现代农业发展理念为主导, 以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改善城郊生态环境,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 结合沿滩区农业农村发展实际, 以满足城市多元化需求, 休闲农业主导, 多种农业形态、 农业与服务业融合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式,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 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功能园区, 拓展提升农业多元化服务功能及能力, 构建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 特色、健康、营养农产品生产与休闲观光旅游、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的现代农业产业及体系, 推进一线经济带现代农业及沿滩区现代农业、农村及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3. 2基本原则
3. 2. 1以农为本, 效益统一原则以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进步为根本, 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为准则。
3. 2. 2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原则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和区域及沿滩区实际。科学规划以休闲农业主导, 多种农业形态、农业与服务业融合为主题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合理布局重点发展项目,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体系。
3. 2. 3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原则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地形地貌特征及产业基础, 深化拓展特色
3. 2. 4生态改善, 协调发展原则规划农业发展必须符合生态环境改善要求。农业发展项目, 必须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紧密结合, 营造优美、舒适的生态环境, 优化生产方式和产品结构, 实现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协调。产业, 建设各具特色、功能明确、相互协调的现代农业功能园区。
3. 2. 5休闲主导, 多业融合原则以休闲农业为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形态, 特色商品农业、生态循环农业、景观农业、休闲农产品加工业、休闲服务业等多业融合, 统一规划, 统一协调, 统一组织实施, 整体系统推进, 紧密结合, 协调共融。
3. 2. 6政府引导, 社会参与原则创新体制机制, 强化政府政策及投资扶持、发展导向及服务支持的职能, 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 调动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及投资积极性, 充分利用社会资本, 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3. 3基本理念
3. 3. 1创新发展转变以农产品数量、质量为衡量标准和产业目标的传统农业理念, 树立农业与生态文明、社会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新观念。
3. 3. 2系统规划农业发展与休闲观光密结合, 围绕休闲观光需求, 系统构建农业产业发展, 以总体规划为指导, 以重点项目建设为依托, 系统推进, 逐步建设。
3. 3. 3产业融合以休闲农业为主导, 以特色农业为主要农业业态, 结合发展休闲农产品加工业、休闲服务业, 推进多产业融合发展。
3. 3. 4功能园区依据农业及社会资源状况, 以休闲产业、特色农业、服务业融合发展为目标, 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园区, 合理布局、相互协调。 3. 3. 5种养结合以种供养, 以养供种, 种养结合、 生态循环。
3. 3. 6体系构建构建政策及财政扶持体系、科技保障及支撑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评价及监管体系等产业发展支持和保障体系。
3. 3. 7规模经营合理规划布局, 着力培育不同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休闲农庄及特色园区, 推进规模经营。
【安远县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安远中心小学先进材料09-28
怀远县中小企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10-08
镇远县旅游形象口号05-26
平远县污水处理厂工作总结06-27
宁远县莲花小学健康教育工作总结09-19
靖远县教师队伍及校长队伍管理办法11-28
定远县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管理办法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