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建议论文

2024-09-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建议论文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建议论文 篇1

近年来,衡阳县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工作,把它作为遏制土地抛荒、促进农业生产的重要举措,加大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力度,不断改进农机服务方式,农机化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实现全县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发展方式变革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全县农机化工作先后荣获“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全省农机化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安邦、利民等农机专业合作组织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机专业合作示范社”。

(1)政府对农机工作重视程度不断增强,农机化水平快速提高。自2009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把农机新技术推广、农机安全生产、农机合作组织发展、农机购置补贴等农机工作指标列入全县各乡镇目标管理考核,并逐年提高考核记分比重,对水稻机插秧、农机购置补贴还单独签订责任状、单独考核及奖罚,从而形成政府主导、部门主抓、齐抓共管的良好农机发展氛围,促进了全县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快速提高。2015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达85.39万kW,比2009年增长45%。2015年,全县完成水稻机插秧面积共2.57万hm2(38.5万亩),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1%,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8%。全县农业机械作业水平大幅提高,综合机械化率达57%,其中机耕率95%,机插率20%,机收率85%,机械植保、机械转运、机械烘干等技术也已逐步推广。

(2)严格落实农机补贴政策,确保惠农资金安全。2004年以来,衡阳县共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9609万元,约占全市总资金的五分之一,补贴农机具43269台套,3.3万余农户和农机服务组织受益,拉动农民群众投入2亿元。为确保农机补贴资金安全和作用发挥,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成立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任组长,人大、政府、政协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政府办、监察、农办、财政、农机、纠风、工商、减负、公安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机购置补贴工作领导小组。2015年共完成补贴资金1516.676万元,受益农户3697户,农机购置补贴申报额、资金结算额均居全市第一。

(3)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推广扎实有效,促进了农业生产现代化进程。一是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获得快速突破。近几年来,衡阳县高度重视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工作,把它作为遏制土地抛荒、确保粮食生产目标实现的重要抓手,通过政府重视、部门联动、宣传发动、示范带动、服务推动、资金促动等多种方式,推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积极做好集中育秧、大户带动、办点示范、技术培训等工作,发展成效明显,2015年全县完成早、中稻机插秧面积共2.57万hm2(38.5万亩),机插秧面积比四年前增长了五倍多。二是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大力推进。大力发展稻稻油机械化种植模式,项目带动、行政推动、培训促动、宣传发动等有效措施大力推广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认真抓好农业部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实施,建设以西渡、岘山两个镇19个村为主的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万亩示范片,积极开展机具选型配套、宣传演示,坚持农机农艺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机械作业试验,搞好人员技术培训、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培植等各项配套服务工作。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全县新增油菜种植面积0.67万hm2(10万亩),达4.67万hm2(70万亩),新增各类油菜机械600余台套,全县油菜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10%,其中机耕达90%、机播达50%,新增油菜机械作业面积1万hm2(15万余亩)。

(4)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发展,社会化服务能力提高。近年来,衡阳县大力扶持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发展,县政府出台《关于扶持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实施意见》,对达到要求标准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每个奖励5万元。县政府利用粮食生产资金对农机专业合作组织购买插秧机等新式农机具实行累加补贴,对机插秧示范作业服务实行作业补贴,对水稻机插秧集中育秧实行免费供种。去年县财政还补贴建设育秧工厂和育秧大棚,县财政承担建设费用60%。在政策扶持和农机农业部门的服务支持下,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组织、农机专业协会等新型社会服务组织不断涌现与发展壮大,从2009年底全县第1家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起,目前全县正式注册农机合作社达到40家,较为典型的有安邦农机合作社、梅花农机合作社等,安邦农机合作社共投资600多万元购置各类农机具1062台套,组建农机合作社,通过推行全程机械化作业,在全县承租耕地经营1346.67hm2(2.02万亩),订单式经营1066.67hm2(1.6万亩),委托代管经营2133.33hm2(3.2万亩),实现了农业规模化生产,同时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水稻生产耕种收,人工作业每亩410元(耕作120元/亩、插秧140元/亩、收割150元/亩),机械化作业每亩280元(机耕80元/亩、机插100元/亩、机收100元/亩),比人工作业降低成本130元/亩,农机专业合作社在机械作业中,除去油料、机械折旧、人工工资等成本,净赚150元/亩,不但发展壮大了自身,而且促进了全县双季稻生产。目前,全县农机产业服务已经延伸到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农机流通、制造、维修、农机服务协调发展,农机流通、维修、服务合作组织和农机制造产业体系齐全,年内新发展农机合作社13家,新增农机4S综合服务中心1家,新增农机经营、维修网点4家。

(5)农机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保障能力有所增强。全县农机公共服务系统现有在编人员245人(县局92人,乡镇站153人),乡镇农机站25个。近几年以来,县农机部门通过理论教学比赛、业务考试、扎实开展农机基层服务体系培训等多种形式锤炼农机干部队伍,为抓好农机推广、社会化服务、安全监督管理等公益服务打下了基础。五年来,共举办机插育秧、农机维修、农机驾驶等技术培训50期,培训学员3188人。开展科技下乡服务100多次,发放技术资料3万多份,为全县农机科学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2衡阳县农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虽然近几年衡阳县农机发展速度快,农机装备增长多,但是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动力机械较多、配套农具少;小型机械较多、大中型机械少;低效低价机具较多、先进高效机具少。目前统计全县的13.4万台套农机具中,耕整机、水泵、喷雾器、机动脱粒机等小型农机具占机具总量的九成左右,农机装备整体科技含量有待提高。

(2)农机发展相关设施和技术薄弱。主要表现在: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田间机耕道建设薄弱,现有农田自然分布落差大,影响大中型农机开展机械作业;农机库棚建设滞后,多数拖拉机、收割机等大中型农机露天停放,机械使用寿命缩短;机埠建设严重滞后,据统计,7.5kW以上的638座机埠中,因年久失修的机埠327座,其中完全失去灌溉功能的152座、需扩容改造的175座。机埠建设所需资金缺口较大,多数村、组集体无力承担,加上机埠管理责任不明、管理缺位,机埠检修维护不及时,导致旱灾发生时机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农用柴油价格由2006年的3.7元/升涨至目前的7.34元/升,油价高涨使农机作业利润大幅缩水;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下分散小规模的农业种植模式和农民购机以满足自用为主的小农经营模式,使农机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制约了大中型高效农业机械发展。技术方面,适应丘陵山区使用的小型高效农业机械仍然较少,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机械化仍然难以解决。

(3)农机管理部门所处地位与农机工作所发挥的作用不相配。农机部门长期职能弱、社会地位低。而作为行业管理的各级农机部门,通过扎实的管理视窗聚焦服务工作推动了农业机械爆发式增长,在农村劳动力不断转移的情况下,保障了全县粮、棉、油等农业生产任务完成,承担着全县10多万名农民机手、13万台套农机的安全生产管理、技术培训,每年1000多万元农机购机补贴惠农资金的落实等等,农机部门功不可没。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机部门职能并没有增强,反而在每一次改革当中被边缘化,在2015年这次政府机构改革中,县农机局由一级政府事业局变为县农业局下属的二级事业局,乡镇农机站并入农业服务中心,有的站甚至没有安排分管农机工作的副职负责人,对农机工作开展造成了影响和制约,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比如:农机安全生产形势严峻,事故发生率有所上升,农机经营作业过程中假劣产品坑农、价格欺诈等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有所抬头等。

3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意见和建议

(1)进一步建立完善农机具报废更新制度。建议:一是建立健全农机具强制报废制度,使超过使用年限的农机及时报废。二是出台农机具报废更新补贴。国家安排财政专项资金,参考汽车和家电报废回收补贴的做法,对农机具报废实行补贴。三是严格农机产品准入机制,对低效、落后农业机械产品实施严格的淘汰机制,对低效产品不予农机购置补贴,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新型农机具发展。四是加强对农机报废工作的监管力度,赋予农机部门上道路监督检查等必要的行政执法权,促进农机报废工作有效落实。

(2)完善出台农机作业补贴相关政策。一是进一步改进完善农机作业燃油补贴机制。2009年1月1日燃油税改革实施后,国家对农机作业的燃油补贴包含在农资综合补贴当中,按耕地面积分摊到土地承包人,而实际从事农机作业的机手和一些土地转包耕作者没有获得燃油补贴,没有真正体现农机燃油补贴弥补农机作业成本的政策初衷,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农民发展农机的热情。建议改革农机燃油补贴发放机制,参照公交车、出租车燃油补贴发放的做法,直接将补贴发放给作业农机手。二是对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等农作物生产关键、薄弱环节机械化作业给予补贴,促进水稻等农业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发展。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建议论文 篇2

1 东阳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成效与存在问题

1.1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成效

近年来, 东阳市农机管理部门积极推广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 以及农产品贮藏保鲜和加工等装备和技术, 在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 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十一五”期间, 全市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成效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1 农机装备总量增加迅速, 结构进一步优化

在国家购机补贴政策的支持下, 全市农机装备总量快速增加, 农机装备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据2011年统计, 全市农机原值达到54 689万元, 农机总动力达到47.47×104 k W, 比2005年增长20.33%;拥有大中型耕作机械360台, 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和半喂入联合收割机等各类收获机械达到451台, 各种机动和手动植保机械1 916台。此外, 一批科技含量较高且先进适用的农机新装备、新技术, 如谷物烘干、冷藏保鲜、产后加工和水产养殖等机械也得到较大范围应用, 有力地支持了全市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1.1.2 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快速提高, 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也得到发展

由于农业机械总量增加和结构的优化, 全

市机械化作业水平, 尤其是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提高最快。据统计, 2011年东阳市农作物耕、种、收三个环节单项作业机械化水平分别为85.88%、11.32%、55.32%, 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6.89%。此外, 经济作物和农产品深加工机械装备与技术也得到一定发展。据统计, 2011年全市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发展到3 478台 (套) , 粮食烘干设备达到19台 (套) 。

1.1.3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

近年来, 由于各种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政策的出台, 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较快。2011年, 全市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达330个, 农机专业合作社共12家, 共有社员82人;农机专业户34 877个, 农机从业人员36 580人, 全年累计实现农机经营收入40 163.7万元。同时, 全市建立粮食烘干中心4个、育秧中心8个。各类服务组织和服务中心的建立, 有力地支持了当地农业生产。

1.1.4 农机安全监管进一步加强且成效显著

在贯彻和落实农机安全生产法规政策和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 农机部门重点加强了农机安全村建设, 同时加大安全宣传教育力度, 全市农机安全监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11年底, 全市已累计建成农机安全村28个。此外, 通过建立和完善农机事故隐患排查制、重大事故通报制、安全责任追究制, 以及制订了实行农机重特大事故处理应急预案等措施, 使全市农机事故大幅下降, 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1.2 农业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1.2.1 全市各乡 (镇) 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

由于地理环境和经济原因, 全市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不高, 各乡 (镇) 农机化发展不平衡。具体表现为平原地区机械化水平高, 而山区、半山区的农机化程度仍较低。究其原因是地处平原地区的乡 (镇)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且经济发达, 加之农村劳动力的快速转移, 使这些乡 (镇) 农业生产对农机装备和技术的需求迫切, 因而农机装备和机械化作业都达到了较高水平。

1.2.2 农机装备结构不尽合理, 滞后于农业结构调整的需求

目前, 东阳市水稻等粮食生产机械化程度相对较高, 但经济作物和农产品产后加工处理的机械化水平仍较低, 无法满足农村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机装备和技术的需求。原因是当前国内农机市场的产品有效供给不足, 导致农机品种规格不全、结构失衡, 尤其是一些大宗农作物关键环节中所需农机具, 如水稻生产过程中急需的育秧、栽植机械, 油菜种植、收获机械, 以及经济作物采摘、产后处理和加工机械和技术等缺乏。

1.2.3 资金投入总量不足, 无法满足农机化发展对资金的需求

为发挥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东阳市委、市政府实施了农机购置补贴的地方财政投入政策。目前扶持政策已辐射覆盖到全县农业发展的各个领域及主要环节。但从投入资金总量来看, 仍无法满足农业机械化发展对资金日益增长的需求。

1.2.4 农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薄弱

目前, 全市农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农机装备数量增长的矛盾比较突出, 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农机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 (1) 机耕道、机库棚、维修站等与农机配套的基础设施落后, 影响了农机作业通行、存放、保养维修; (2) 农机化技术推广培训工作条件、农机监理机构装备配备水平、农机部门技术信息和作业市场信息等实用信息收集发布能力及公共服务滞后于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要求。

2 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2.1 农业机械化发展思路

从东阳市农业生产实际出发, 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 以提高农机利用率和使用经济效益为中心, 以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为动力, 以法制建设为保障, 大力发展和推广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和新机具、新技术, 不断提升其服务功能和水平, 并增强农业机械化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新农村建设的支撑能力, 促进东阳市农业机械化的又好又快发展。

2.2 措施与建议

2.2.1 加大扶持力度, 构建多元化的农机化投入格局

市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大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 每年从地方财政中安排专项资金, 用于农机购置和更新、新机具新技术的示范推广, 以及农机示范基地、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等;同时, 金融信贷部门要努力创造条件, 对各种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户购置使用新机具新技术予以信贷支持, 同时积极探索抵押贷款、协会或专业服务组织担保贷款、分期还款等多种信贷服务模式, 构建以政府资金投入为导向、农民投资为主体、工商资本等社会资金投入的多元化投入格局。

2.2.2 进一步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和推广体系

要积极探索建立以农机合作组织等专业服务组织为龙头、农机大户为主体、农机户为基础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为手段的农机作业服务运行机制;积极推进跨区作业、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规模承包作业等新型农机服务方式, 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机共同利用模式, 同时加快引进、示范和推广适用于当地自然环境和农作物种植制度和品种的各种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此外, 要围绕当地优势农产品, 建设若干个农机化示范基地, 使之成为新机具新技术示范、推广的基地。

2.2.3 加强农机与农艺融合, 提高农机使用效果

农机与农艺的脱节是制约农机使用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加强农机与农艺融合是提高农机使用效果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因此, 推广应用农机新机具新技术要以良种良法相配套为切入点, 以节约耕地、水资源、肥料、种子和农药等生产要素和节能低耗农机新机具新技术使用为重点, 突出农机的节本增效功能, 大力推广精密播种、节水灌溉、化肥深施、秸秆还田等各种先进适用的新机具、新技术, 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 实现农业生产节本增效。

2.2.4 进一步加强农机安全监督管理

伊通县农业机械化发展建议 篇3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S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171-1

近几年来,伊通县农业机械化发展较快。拖拉机保有量达4596台,各种配套机具达到5395台,主机与农具的配套比达1:3。机械化的提高,为我县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机械化在农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伊通县全县共有396万亩耕地面积,每年机械耕整地面积和机械化播种面积都分别达到了353万亩和342万亩。除此以外,机械药剂灭草和机械深松面积也逐年增加。可以说,机械化在我县的农业生产上发挥了一定威力。一是深耕疏松了土壤,增强了抗灾能力。全县现有低洼易涝地块面积约8.3万亩,占总耕地面积近2.5%;这些涝地含水量大,如果不通过秋翻春耕整地,春季播种就不可能及时进行,就无法保住全苗。现在实现了机械灭茬、旋耕、起垄和镇压的一条龙式作业,既疏松了土壤,又可提高地温3℃~5℃,客观上使低产田变成高产田有了技术保证。过去的伊通县河源镇有0.7万亩耕地,其中低洼河头地块面积占65%,年年抓不住全苗,每亩粮食产量也仅能达到700公斤左右。自实现机械化后,尤其近几年来,85%以上的耕地实行了机耕、机播,每亩粮食产量能达到1250斤;二是机播能抗旱保墒,保证了一次播种拿全苗。伊通县新兴乡机械化程序较高,近几年,玉米播种全部实现机械精量播种,全苗率达95%以上,比过去用人工、畜力种地时代提高15%~20%,并能保证每年苗齐、苗全、苗匀、苗壮;三是缩短了播种期,为全面推广中晚熟玉米品种赢得了生育期,过去种地要35天左右,不能种中晚熟品种,粮食产量低。实现机械旋耕整地和机械深松以后,一些乡镇播种期缩短15天左右,为推广玉米等高产晚熟品种创造了有利条件。伊通县三道乡共有6750亩耕地,现在春季全部使用机械精量播种仅用7天就可完成任务。

2 当前制约伊通县机械化发展的不利因素

伊通县的农业机械化虽然发展较快,但从全县总体看还不够平衡,全县现有的15个乡镇,还有5个乡镇农田的机械化程度仅在40%左右。这些乡镇农业机械化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有些乡村干部及群众对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意义理解不深,存在着两种不正确的想法,认为把当年生产搞好就行,只看到眼前的利益,不做长远打算;上边如果不号召,搞不搞都行,一些干部不想自找麻烦,一部分群众也怕操心多花钱。二是农机队伍不适应。全县有近70%的新驾驶员实际农田作业水平很低,“只能开车路上跑,农田作业不会搞”。前些年,伊通县伊通镇兴隆村,为了“发展机械化”,因驾驶员技术水平过低,把地翻得过深,结果造成“冷浆”,给群众留下了坏印象。认为不用机械种地,只要多下化肥,用对用好品种也能增产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三是经济基础薄弱。全县有60多个村,发展机械化就缺资金。尽管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农机更新购买补贴的力度和额度,但实际农民自己还得掏出一定的“腰包儿”,因此,一些农民想使用机械发展机械化的愿望还是难以实现。他们始终只能靠简单机具维持简单的生产。四是伊通县的半山区乡镇或村社由于地里条件因素限制,购机的热情也显得不是很高,这在一定程序上也影响了全县整个农业机械化健康平衡的发展。

3 采取有效措施,发展农业机械化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全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使伊通县今后一个时期农业机械化能更好地朝着健康、有序、平衡地方向发展,提出以下建设性意见。

第一,要深化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县、乡(镇)、村的干部首先要利用会议、参观等多种形式,教育、引导群众,让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农业机械化在发展农业生产和现代化农业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意义,要达到家家户户都想尽快实现机械化。与此同时,县、乡(镇)、村都要加强对农机工作的保证,真正把农机工作纳入日程,各级主要领导都要亲自抓。要强化管理机构的职能作用,发挥县、乡(镇)的农机管理机构的行政技术职能作用。

第二,要重视农机教育培训,提高农机队伍素质。采取的方法,一是发挥县农机校的农机教育阵地作用,培訓农机驾驶员,每年至少也要培训500人左右;二是要校站结合,分片办班,扩大培训范围,方便农民学习技术;三是要采取“培训、考核、发证”一条龙方法,定期考核机车的状态和农机人员的技术素质;四是要组织并鼓励逐渐扩大农机使用人员坚持订阅各种农机杂志,以大力普及农机新技术。

第三,要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目前随着农机合作社的诞生、发展及农机大户的增多,新机手也将增多,在内部管理上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急需对他们进行指导和管理,其办法是:一是建立县、乡、村三级管理组织;二是多做技术、管理的指导;三是加强安全工作;四是开展技术竞赛活动,象过去那样,实行农机“拉练”,促进农机技术水平、素质的提高。

第四,加强信息化建设,搞好农机服务。要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农机站搞好信息化建设加强农机化技术经济交流,发挥网络信息功能,利用信息平台,搞好农机服务工作。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建议论文 篇4

3.1精准施策,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坚持“因地制宜、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农机化推广方针,着力培育农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农机)经营主体,加快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为机械化作业创造良好条件。

3.2借势借力,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针对利川市元堡乡农机装备水平不高,装备结构不完善的现状,借助“农机购置补贴”平台,积极争取地方财政扶持,认真执行落实好市级现代农机装备补助和设施农业设备补助政策,充分调动和保护广大农民购买使用农机的积极性。

3.3机器换人,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

当前,利川市元堡乡农业生产领域农机装备难以开展规模机械化生产,将在促进装备结构优化升级上下功夫,重点更新优化耕作、植保、收获、粮食加工、蔬菜瓜果种植及设施农业方面的农机装备,推广高性能机械装备,探索高效生产技术模式。

3.4协同给力,推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

农业综合机械化项目建议书 篇5

现状:整地是播种的关键环节,机械整地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耕作层和地表状态的改善,对蓄水保墒、预防春旱,保证播种质量和出苗率有着重要影响。我县棉花和粮食作物种植,主要靠圆盘耙、镇压器、耱子和人工来完成整地,现有联合整地机26台,有圆盘耙60台,镇压器132台。种植粮食、棉花作物的面积已达28万亩。我县推广运用机械化犁地、耕地、耙地已长达20余年,这些技术为我县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效益,随着我县农业结构调整,农机结构必须进行调整,对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示范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我县农业机械犁地、整地、平地重复作业模式已不能适应。但是事实证明以前固有的耕作模式已经不能再提高农作物产量了;因此在新的农艺要求下,我们将推广联合整地技术,配合现有的农艺要求,达到增产节本、减轻农民劳动力付出。

建设内容及投资规模:古鲁巴格乡、塞力乡依肯苏乡实施联合精整地技术,按每台1zl-5.4型联合整地机每天作业150亩,年作业期30计算,三个示范乡每年实施联合精整地5万亩需要10台联合整地机。

九、激光平地机械化技术项目

现状:我县的耕地主要靠人力、畜力平整,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平整效果差且影响下一茬作物的种植。由于耕地高低不平或“大平小不平”,既不利于机械化作业,又浪费灌溉用水。农作物要求地块平整,特别是实施精量和半精量播种以后,对地块平整度要求更高。而在我县进行土地平整,一直都采用常规的方法,即利用平地机、推土机、人力、畜力平整,这也只能达到粗平,即所谓“大平小不平”。采用常规的地块平整方法不仅效率低,而且平整效果不好,只能达到粗平,现在实施精量和半精量播种以后,对地块的平整度要求很高。常规的平整效果不佳,就达不到节水、节肥、提高种子发芽率的目的。根据县的水源和地块现状情况,由于传统的平整方法过于粗放,平整后的地块亩毛灌溉定额达550方,水源浪费损失严重,由于土地不平施肥追肥时肥料浪费也较多,对种子发芽率也有影响。同时又极干旱,土地及作物的蒸腾蒸发强烈,土地及易受旱,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的提高。这不仅浪费水源和肥料,而且由于过量灌溉,造成灌区地下水的进一步抬升,土壤盐碱化较为严重,给灌区农业生产带来危害,近几年的大田种植已越来越明显的暴露出地表的不平是直接影响各种作物增产。

为节约水资源和肥料,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必须采取激光平地仪进行精密平整。大力发展激光平地技术,不仅节水、节肥,而且增产、增效,可以把节余的水源用于扩大面积,改善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激光平地技术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的节水节肥技术,采用该技术,可在水资源要求量不增加的条件下,适当地扩大灌溉面积,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减轻农民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加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建设内容及投资规模: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建议论文 篇6

一、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大量进入千家万户,形成了以农户为主体、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发展格局。全县各级组织认真贯彻落实农机化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有力地促进了农业机械化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

1、农机装备结构逐步优化。到2008年底,全县农业机械总值达2.77亿元,农机总动力达22.45万千瓦,每万亩耕地拥有农机动力0.68万千瓦。拥有各种拖拉机11742台,农用运输车1905辆,各类农机具80603台(件),农机配套比达1:6.9。

2、农机作业水平不断提高。2008年,全县机耕地面积30.1万亩,机播面积25.3万亩,机收面积5万亩。农机作业综合水平达到62%。

3、管理服务体系初具规模。建立健全了农机局、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农机监理站、农机化学校等机构,9个乡镇设4个农机管理服务中心站。农业机械维修网点126个,农机经营机构112个,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7个,农机户达13610户。乡村农机人员总数达18255人。

4、示范基地建设力度加大。2008年全县共建设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棉花机械化种植、玉米机械化收获、设施农业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等示范点10个,示范面积5120多亩。举办各类培训班31期,培训各类农机人员达2396人(次)。农机化科技知识得到大力普及。

5、农机监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农机监理部门通过宣传农机安全生产的有关政策、法律和法规,着力抓好“黑车非驾”等专项整治,消除农机事故隐患。全县连续6年未发生农机事故。

6、社会经济效益成效明显。农业机械在全县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取得了一定经济效益。2008年,全县农机经营总收入达1.23亿元,实现利润3950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业机械装备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

二是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够平衡;

三是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低,整体效益较差;

四是农机化投入严重不足,发展步伐缓慢。

三、对策及建议

1、统一思想认识,形成发展合力。首先,认识到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中心环节,是社会进步和生产力提高的重要标志。其次,认识到农业机械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物质条件。再次,认识到农业机械化是实现科教兴农的重要手段。近几年来,全县六大支柱产业都能取得成效,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原因就在于农

机与农艺的有机结合和农业机械载体作用的有效发挥。

2、完善扶持政策,增加农机化投入。全面贯彻落实农机化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支持政策,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自愿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体系,调动农民发展农机化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补贴办法,扩大补贴范围,增加补贴资金总量,重点支持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示范推广、技术培训、试验示范及服务体系建设。

3、优化装备结构,发展适用型农机。积极转变农业机械增长方式,大幅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建立农机动力机械报废更新补贴制度,依靠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引导农民购置先进、经济、适用的农业机械。进一步整合现有农机装备,盘活存量,优化组合配套,向优势产业集中,向重要环节倾斜。

4、强化服务体系,提高整体效益。积极引导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和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培育和发展农机专业合作服务组织,提高农业机械的利用率和农机化整体效益。积极推进农机化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农机化发展。

5、加快人才培养,构筑发展平台。建立农机化人才长效培养机制,立足农机、面向社会,培养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类型的农业机械化专业人才,为农机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把农机化学校建设成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基地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阵地。

6、严格监督管理,优化发展环境。建立有效的农机产品质量安全调查、投拆监督机制,加强农机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严防假冒伪劣农机产品进入市场,维护农机户的合法权益;规范农业机械维修职业技能鉴定,加强农机维修网点维修质量的监督管理,保证农业机械维修质量;按照安全生产、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对农业机械安全使用的宣传、教育和监督管理,为农机化发展发挥保驾护航作用。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建议论文 篇7

1 甘孜州农机化发展现状

1.1 农机化总体水平现状

甘孜州有耕地面积8.87万hm2,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达8.23万hm2,主要农作物有青稞、玉米、马铃薯及油菜。近年来,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及相关项目的实施,大量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进入甘孜州,甘孜州农机装备水平得到大幅提高,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截至2015年底,全州农机总动力达到96.7万k W,主要农业机械有大、中、小型拖拉机共34 319台(配套农机具20 634部)、耕整机15 511台、机引双铧犁9 234台、旋耕机5 633台、播种机2 316台、机动喷雾机3 155台、联合收割机305台、割晒机11 071台、机动脱粒机11 401台、畜牧养殖机械8 506台(套)等,作业服务已涵盖甘孜州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2015年,甘孜州主要农作物机耕作业面积共计5.27万hm2、作业水平达64.07%,机播作业面积2.10万hm2、作业水平达25.58%,机收作业面积2.54万hm2、作业水平达30.90%,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2.57%。

1.2 区域及各种植环节农机化发展现状

1.2.1 区域农机化发展现状

1)山原地貌区。主要是康定以西,道孚、炉霍、甘孜、新龙、白玉、理塘等县以及稻城县部分乡镇为代表的区域,该区主要农作物为青稞、马铃薯、油菜。该区地势平坦,土地连片程度高,适宜农机作业,主要有大、中型农业机械,如耕整机、旋耕机、机引犁、麦类播种机、少量的油菜和马铃薯播种机、联合收割机、割晒机、少量的马铃薯挖掘机等。该区域机耕、机播、机收农机化程度较高,是州内综合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2)高山峡谷区。主要是康定以东,泸定、丹巴、九龙、雅江、得荣等为代表的区域,该区主要农作物为玉米、青稞、马铃薯、油菜。由于地块小、坡度大,制约了农业机械作用的最大发挥,农业机械以小型机具为主,主要有耕整地机械,如微耕机、机引犁,在机耕作业方面机械化程度较好,在机播、机收作业方面机械化程度较差,有的地方甚至是空白。

1.2.2 各种植环节农机化发展现状

1)机耕环节。近几年来,尤其是2007年通过实施“铁牛代耕牛”计划以来,耕整地机械得到快速发展,截至2015年,新增耕整机7 700台、机引犁4 300台、旋耕机3 460台,机耕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其作业水平达64.07%,成为甘孜州机械化程度最高的作业环节。

2)机播环节。甘孜州人均耕地面积大(部分地区达0.33 hm2),对机械的使用程度本应较高,但之前推广的播种机中,被农民接受使用的机具大都是20世纪70年代生产的麦类7行播种机,这些机具损坏老化严重,配件缺乏,数量正逐年减少;而东、南部高山峡谷区受地形、地貌、田块大小的制约,及农民传统种植习惯(人工撒播)影响,机播水平相对较低。为缓解这一状况,2010年起,甘孜州加大机具结构调整力度,利用州级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对播种机按照50%的标准进行补贴,引进推广了新型麦类、马铃薯和油菜播种机,基本稳住了播种机具拥有数量下滑的趋势,机播水平尤其是山原地貌区在止住下滑的情况下正逐年上升,目前全州机播作业水平为25.58%。

3)机收环节。甘孜州机收作业起步较晚,1993年才开始示范推广割晒机,由于起步晚,加之受地形、地貌、田块大小的制约,机收作业水平较低。截至2015年,甘孜州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国补、省补的基础上,通过州级财政累加补贴、县级财政配套补贴,同时整合农业产业化发展年、农业科技深化年等项目,大力引进推广农机与农艺结合紧密型收获机械,一机两用联合收割机已成规模地进入甘孜州,马铃薯挖掘机也试验成功。截至2015年,新增联合收割机291台,机收水平提升较快,其作业水平达到30.9%。

甘孜州农机化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解放了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机化引领着农作物品种选育、耕作制度、栽培模式转变方向,农业科技创新方向也从以生物技术为主转向生物与机械化技术并重。农业机械化为甘孜州农业现代化建设所起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明显。

2 存在的问题

虽然这些年甘孜州农机化水平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机为农业服务的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但由于甘孜州地域辽阔,各地地理地貌条件差异大,农艺对农机的要求较高且各不相同,导致农机化发展存在较多薄弱环节,各地发展极不平衡。一是区域上发展不平衡,山原区机械化水平发展较快,高山峡谷区发展较慢。二是作业环节上发展不平衡,机耕水平较高,机播、机收水平较低。三是种植方式上不平衡,以青稞为主的平作方式机械化水平较高,以马铃薯为代表的垄作方式机械化水平低。四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近几年在甘孜州新发展种植了油菜,但适合甘孜州应用的油菜播种机械较少,诸如此类急需的农机产品有效供给不足。

造成以上薄弱环节机械化发展较慢的原因除地理、地形的限制外,农机农艺结合不够紧密,以及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也是重要的因素。主要表现一是部分作物品种选育、耕作制度、栽植方式不适应农机作业的要求。二是甘孜州各地农民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农业生产粗放、良种不良法,标准化种植程度低。三是引进推广的农业机械不适应农艺技术要求。四是在种植中土地分散、没有形成规模生产,给农机作业带来困难。五是甘孜州广大农民受传统生产方式影响,在购买农机时重动力、轻配套,造成动力机械(拖拉机)多、配套机械少;小型机械多、大型机械少,装备结构不合理。六是基层农机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体系建设滞后;科技人员严重断层,农民综合素质差、接受程度低,造成农机推广应用难度大。七是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程度不够高。

3 推进发展的措施建议

要推动甘孜州农机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以农业机械化支撑和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就要充分考虑甘孜州农机化面临的现状和问题,以农业现代化建设为中心,以粮食作物关键薄弱环节农机化为突破点,以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化装备和技术为着力点,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与资金支持下,多措并举推动装备总量稳步增长,装备结构不断优化,使农机为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3.1 根据不同地貌引进推广适合的机型

在山原地貌区,主推拖拉机、三铧犁、7行以上新型麦类播种机、6行及以上油菜播种机、联合收割机、单(双)行马铃薯播种和挖掘机等大中型农业机械。在高山峡谷区,主推耕整机、微耕机、割晒机、小麦精少量播种机、4行油菜播种机、单行马铃薯播种和挖掘机、单(双)行玉米播种机及收获机、机械铺膜机等自走式中小型农业机械。

3.2 以惠民政策为引导,优化农机装备结构

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调控作用,对购买重点和薄弱环节作业机械的进行优先补贴,并加大补贴力度,对列入补贴范围的机具在利用好国补、省补政策的同时,通过州、县地方财政安排配套资金进行累加补贴;对没有列入补贴范围而在甘孜州适用性强的机具则利用州级财政补贴资金实行高标准补贴,以此调动农民购买作业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农机具的积极性,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甘孜州农机装备结构。

3.3 培育主体、引导社会化服务

要大力培育和发展甘孜州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和农业专业合作社。支持鼓励农机户和农业生产经营者创办农机合作社、农业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等新型服务组织,引导政策、资金和技术向这些农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倾斜,并在具备条件的地方把合作社建设作为主攻方向。一是针对当前土地分散到户的现状,通过租赁、承包等形式,加强土地流转,逐步将土地向这些组织集中,走农业生产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之路,以此解决土地分散、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机作业通道缺少、地块不平等制约甘孜州农机作业的问题,提高农机化水平。二是积极引导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跨区作业等服务,提高农机服务专业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既能解决无机户困难和家家户户购机的经济性差、利用率低的问题,达到节本增效,又能带动大型、复式、高性能、智能化的农业机械在甘孜州推广应用,如山原地貌区适用的大型拖拉机、既能收割小麦又能收割油菜的大中型联合收割机、双行马铃薯播种和挖掘机、9行及以上麦类播种机、大型植保机械等。

3.4 切实加强农机农艺融合

农机与农艺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农机要满足农艺要求,要根据不同作物的农艺要求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地选择农机具;同时,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要靠农机来实现,因此,在制定农艺技术措施时要尽可能考虑到农机作业的可行性并保持农业技术的相对稳定性;组织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农作物区域布局上应尽可能按照集中成片的要求,在品种选育、耕作制度、栽植方式上(如按照统一的作物品种、播期、行距、行向等开展种植)尽可能地为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实现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的集成配套,只有农机与农艺相互融合才能加快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也才能推动先进农业技术标准化、集成化、规模化推广应用,使之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5 建立健全农机推广服务体系

农机推广服务体系是农机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农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重要推手。要从机构、办公条件、人员及素质、经费等多方面着力建立健全甘孜州的州、县、乡(镇)各级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州级农机推广部门要加强对县、乡(镇)两级农机推广机构的业务指导,县、乡(镇)农机推广机构要充分发挥基层农机化组织的管理、技术推广等职能,并发挥藏语言优势,在与甘孜州农民用藏语直接沟通的基础上加强各县区域内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现场示范推广及培训,提高农民群众对新技术新机具的接受程度,推动甘孜州农机的推广应用。甘孜州属民族地区且幅员辽阔,仅有州级农机推广机构是远远不能满足全州需求的,当前县、乡(镇)基层农机推广体系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3.6 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建议论文 篇8

【关键词】农业机械作用 农业机械 新农村 农机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新形势下要想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民的增收致富,关键在于大力发展农业经济,而要发展农业经济,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我县农业机械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作用情况分析

党的十八大向全党、全国人民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目标。农业机械化是工业化在农业领域的体现,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的标志,是农村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城镇化进程的助推器。因此,农业机械化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的意义。吉林省通榆县属于农业大县,如何促进农业增产一直是我县农民关心的头等大事。实践证明,农业机械化对于促进农业的生产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农业机械的保护性耕作的抗旱模式,农业机械化旱作节水技术,先进的农业机械耕播技术以及农业机械人使用效率上。进一步讲,使用农业机械不但可以抗旱节水促进丰收,而且可以大大节省劳动力,使多余的劳动力从事其他营业来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大力加强农业机械事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的增产增收。

二、我县农业机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机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满足不了农村农机事业发展的需要。全县农村农机事业单位共有职工不到100名,本科学历的7人,仅占全系统本科学历的8%;专科学历的27人,占全系统专科学历的30%;农村农机事业单位共有高级职称的3名,占全系统此职称的5%;中级职称的7人,占全系统该职称的10%。全县80%的乡镇农机单位因无人才,开设不了农机维修,更不能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农民。另外,农机专业人才已经出现断档,随着时间的延续,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

2.农村农机事业单位负担过重,自我发展能力十分有限,职工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自1994年农机事业单位改革实行经费定额补助以来,由于受市场环境、办公条件、人员素质等方面的限制和制约,乡镇农机事业单位收入较低,长期处于负债经营状态,使其自我发展能力弱化,连维持正常生活都十分困难。县财政的补助经费,只能维持基本的工资水平,一些办公经费只能靠业务收入自行解决。

3.农村农机事业服务体系建设还有薄弱环节,农村农机市场监管还不够规范。在农村农机技术人员服务广大农民过程中,为广大农民提供全面的农机技术服务开展得还很不平衡,对农民的服务还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也更不能更好地适应新的农机事业的发展需要。

三、大力发展农业机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实践证明,发展农业机械,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率,促进农业的增收和农民的致富,因此对于我们这样一个贫困县来说,发展农业机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

1.多措并举,提高农村农机技术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一要大力加强在岗人员的职业技能学习及在职培训。既要考虑到在职人员在服务农民上的普遍技术轮训、不断更新知识,解决知识老化问题,又要重点选拔技术苗子和业务骨干到上级农机单位进行有针对性的实用技术培训,为农村培养一些永久性、实用性的农机专业技术人才,要充分利用好《通榆县农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项目》,抓住这一契机,加快全县农机事业发展的步伐;二要继续扎实开展县级农机技校和乡镇农机单位合作活动,在原有协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农机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素质;三要研究制定县级有农机技术的相关人员定期轮换到农村工作的具体办法,大胆提拔具有一定学历和业务水平的青年农机工作者,让其在乡镇农机事业的主要岗位上接受锻炼;四要充分利用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研究制定通榆县吸纳大、中专毕业生的相关政策措施。

2.突出重点,加大对农村农业机械事业的投入。一要按照中央和省市的相关对于农村购置农机补贴的相关规定,进一步宣传党和政府支农惠农的政策,同时动员社会各界增加对农机事业的投入,在此方面政府要加大对农机事业的经费投入,投资的重点要向贫困地区和边远乡村倾斜;二要解决乡镇农机事业单位的历史包袱过重问题,把握好国家政策,争取把所有的人员纳入全额拨款,同时考虑将不是全额拨款的人员纳入社会保险管理,这样可大大减轻乡镇农机事业单位的经费的负担,增加服务办公的经费,确保农村农机事业的发展;三要探索多元化投入的路子,动员、鼓励、支持各类社会资本和投资主体参与农村农机事业服务体系建设;四要抓住国家对农村农机事业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高度重视这一契机,做好协调工作,积极争取更多的资金和设备,使乡镇农机技术推广站基础设施落后、服务设备简陋等问题不断得到解决,以满足广大农民对于农机事业不断发展的需求。

3.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农村农业机械服务体系的建设。一要积极稳妥推进农机购置补贴的实施。大力宣传党和政府支持建设新农村的政策,让广大农民充分了解,又热心投入到农机事业发展的大潮中来,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要进一步依法加大对农村农机服务市场的管理。农机主管部门要严格实行准入制,严格把好农机服务从业人员、农机技术人员的准入关,注意全县农业机械事业发展的合理规划和布局,防止盲目、无序竞争。要特别关注农村农机服、农机销售市场运行态势,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对那些损害农民利益、江湖骗子要坚决予以打击;对弄虚作假、骗取国家补贴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严厉打击,对出售假冒伪劣农业机械的单位和个人,特别是在出售中诱骗老百姓上当的不但要严厉打击,而且要重罚;要规范乡村农业机械服务市场的服务质量,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农业机械服务的进货渠道,坚决取缔非法的农业机械服务网点,保证农业机械事业的正常发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建议论文 篇9

4.1梳理现有政策

我省现有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政策有70多种,有些政策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作用基本没有,如良种补贴,每亩只补10至15元,我省由于人多少,有的农民只种植几分几厘,只有几元钱,根本调动不了生产积极性,建议取消或将资金整合到其它发挥作用的农业补贴种类中去。

4.2突出支持保护重点

农业支持保护必须突出重点。建议我省农业支持保护重点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粮食生产、种业体系、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产业链服务、农业多功能性、农村金融农业保险以及环境友好型支农政策等方面。4.2.1加强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供给安全。随着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对粮食等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不断增加,同时由于受到耕地刚性减少、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粮食增长幅度受到了较大的制约,供求状况极不平衡。因此,我省要不断加强对粮食生产的补贴力度,扩大种粮面积,提高单位产量,充实地方粮食储备,增加省级地方粮食储备规模。一是实施规模种粮补贴。按照“统筹整合、适度规模、政策连续、力度不减”的原则,将省级粮食生产种植环节各项补贴资金整合归并为规模种粮补贴资金,加大投入力度,集中资金扶持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二是支持发展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按照“散户补服务、培育多元化服务组织、提高组织化专业化”的原则,在规模种粮补贴资金中安排适量资金,对为散户提供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病虫害统防统治、代收代耕代烘等社会化服务,并达到一定服务面积的粮食生产服务组织,采用“以奖代补”等方式进行一定补助,大力培育多元化社会服务组织,提高服务水平和对散户的带动能力。4.2.2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进一步加大节水灌溉、雨水集蓄、河渠整治的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农业节水水平,增强排涝和抗旱能力。继续加大对农村道路、通讯、电力、文化、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两区”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中低产田升级改造、新品种推广、节水等农业技术应用、新型农民培训等方面的资金补贴力度,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推动粮食稳定增产、粮农持续增收。4.2.3支持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不断增加对农业科研、技术推广资金投入的`同时,要逐步完善投入体系,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迅速转化。增加民营农业科研机构、技术培训机构的投入补贴力度,为农业生产者提供市场信息、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推广等服务,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4.2.4加大农产品营销服务补贴力度。农产品营销服务补贴属于“政府一般服务”,长期以来,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基本出发点是满足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数量需求与强化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供给能力,而在农产品营销服务方面的补贴仍然相对较少。建议加大产地市场建设的补贴力度,对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的补贴,整合农产品物流补贴,促进农产品冷链与供应链、物联网、互联网的协同发展。4.2.5健全农业保险保障机制,稳定农民的收入来源。发达的农业保险机制,能使当地农业在受灾后得到及时的赔偿,并能迅速恢复生产,从而稳定农民收入[3]。日本、美国的农业保险机构普遍实行国家对农业保险提供保费补贴的农业保险补贴政策。建议创新保险理念。平衡农业保险与政府救济的关系,逐渐把政府救灾资金安排转移到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上,通过农业保险将政府临时性的被动救灾救济行为,转化为一种制度化、规范化的主动性的灾害应对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实现政府救灾职能的转变。创新保险品种。引进价格指数、气象指数等更多保险险种,提高保险覆盖面和保障程度。温州市是我省番茄主产区,时常遭遇低价、滞销等问题,建议温州市建立“番茄价格指数保险”。扩大保险范围。对“政府关切、社会关注、农民关心”的民生农产品进行保险,如猪肉、绿叶菜等品种,解决“贱伤农”和“贵伤民”的矛盾。创新担保方式,缓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难。有条件有地方,参照上海市办法,设立“小额贷款信用保证保险”,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解决贷款难问题。

4.3整合支农资金,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广西富硒农业发展对策与建议论文 篇10

硒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对人体具有抗癌、抗衰老、提高免疫力等重要作用,富硒农产品是健康、安全、可靠的有机硒食品,发展富硒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通过阐述开发富硒农业的重要意义,分析广西发展富硒农业的有利条件,针对广西富硒农业经济发展现状提出对策和建议。

硒(Se)作为人体的一种必需微量元素,因具有抗癌、抗衰老、提高免疫力等重要作用,被人们称为“生命的神奇元素”、“抗癌之王”、“长寿元素”等。富硒农产品是健康、安全、可靠的有机硒食品,因此发展富硒农业意义重大、势在必行。

广西发现大面积富硒土壤,开发富硒农产品具有资源优势和市场潜力,能否利用这些资源优势发展富硒农业产业,把资源优势变成产品优势,转变我区农业增长方式,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开辟一条新途径,值得我们探讨。

1 发展富硒农业的意义

1.1 发展富硒农业是增强国民身体素质的需要

硒是一种非金属矿物质,也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营养元素,尽管它在土壤中的含量微乎其微,但它对人体的作用却很大,据相关研究表明,硒与人体多种疾病相关,能提高身体免疫力,具有抗癌、抗衰老、抗氧化等功能,由此被国内外科学家称为“生命的神奇元素”、“抗癌之王”、“长寿元素”、“心脏守护神”。

中国农业科学院陆肇海研究员是我国研究富硒农业的首席权威专家,他从事这方面研究长达40多年,他曾指出人体的多种疾病的发病与硒的摄入量不足有直接关系,硒与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我国大部分地区缺硒,在缺硒地区应经常适量进行补硒。

中国营养学会把硒列为每日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并呼吁人应该像摄入蛋白质一样,每天对硒的摄入量必须为50~250μg。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不仅要求吃饱,更要吃得好,吃得健康。富硒农产品是非常健康、安全、可靠的有机硒食品,食用富硒农产品是一种安全、有效、科学的补硒方法。因此,开发富硒农业,事关人民群众生活健康,对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生活质量需求,提升我国和广西城乡居民健康生活水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2 发展富硒农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解决“三农”问题,除了依靠国家的相关惠农政策外,更重要的是要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走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农业的路子。富硒农产品是典型的特色、特质、特效 “三特”高级高档产品,价值高效益好。开发天然富硒农产品,市场前景广阔,可以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目前富硒农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价要高于一般农产品的30%~50%。富硒大米的市场销售价为5.6元/kg,比同类大米的价格高出33%,富硒茶比同类茶的市场销售价高出40%,富硒蜂蜜比同类蜂蜜的市场销售价高出33.5%,富硒鸡蛋与同类鸡蛋的市场销售价高出50%。

采用富硒种植技术,可以提高农产品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实现农产品增值增效。有专家指出,富硒农业是一个现代创新农业,是当前和今后农业转变的一个突破口,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开发富硒农产品,就是抢占发展特色农业的制高点。因此,开发富硒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对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广西发展富硒农业的有利条件

2.1 富硒土壤资源丰富

目前,世界上有42个国家和地区缺硒,中国也是国际公认的缺硒国家之一,有三分之二的人口生活在缺硒地区。在国内大部分地区土壤都缺硒的情况下,广西却发现有大面积的富硒土壤。据地矿部门对南宁、北海、钦州、贵港四市土地的调查,发现富硒土壤面积达212.06万hm2,占调查面积的73.1%,这个区域不仅富硒土壤面积多,而且集中连片,属国内少有。农业、环保等部门也开展了相关调查,结果进一步显示,除北部湾及周边这4个市有富硒土壤,在全区其他地区也有富硒土壤分布。广西富硒土壤资源很丰富,这是发展富硒农业的一大基础优势。此外,广西是中国长寿之乡最多的省区,拥有巴马、永福、昭平等23个长寿之乡,占全国长寿之乡的三分之一,这些长寿乡都处于富硒地区,人们日常食用的富硒粮食和其他富硒农产品是长寿的重要原因,这一点也已得到国际公认。广西硒资源得天独厚,借助“富硒”和“长寿”两张王牌,发展富硒农业具有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开发潜力极大。

2.2 发展富硒农业基础好潜力大

早些年,广西永福县、临桂县和兴业县等地在富硒农产品开发上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开发生产出了富硒水稻、富硒玉米、富硒花生、富硒红薯、富硒蔬菜、富硒水果等,取得了较好效益,积累了不少经验。近年来,广西政府部门非常重视富硒农业的开发,多次做出批示,要求加快开发广西富硒产业,推进富硒农产品发展。农业部门与科研院所、国土、地矿等多部门密切沟通、探讨,为推进广西富硒农业发展出谋划策。在政府的引导带动下,农业和地矿部门在富硒土壤调查方面已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目前全区共建立了60多个富硒农产品开发示范基地,示范面积达6667hm2,有水稻、玉米、花生、茶叶、食用菌、猕猴桃、蔬菜、火龙果、罗汉果等30多个品种,发动了多家企业参与富硒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初步打响了多个富硒品牌,广西富硒农业开发潜力巨大。

3 目前广西发展富硒农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广西富硒农产品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富硒农产品开发资金投入不大。农业部门虽设立了相应的扶持项目,但资金量少,扶持的点也不多,难以做大做强富硒产业。二是社会对富硒农产品的认识有待提高。广西富硒产品市场刚刚培育,消费者对硒及其作用的认识还十分有限。三是利用富硒土壤资源开发生产富硒农产品的技术不够深入。

4 大力发展富硒农业的建议

4.1 加大宣传引导和工作推动

开发富硒农产品,促进全民补硒是增强国民身体素质,提升综合国力的需要。广西富硒农产品市场刚刚培育,消费者对硒及其作用的认识肤浅,不少人对富硒农产品的好处不了解,有的存在着质疑的态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刊、广播等媒体,加大对富硒有益于健康长寿、广西富硒土壤资源丰富、政策扶持等方面的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富硒知识的了解,唤醒人们消费富硒农产品的意识,培育扩大消费力量。另一方面要结合广西南宁东盟博览会、福寿文化节、“农超对接”展销会等一系列对外和国内展示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广西的富硒资源和农产品,使各界能更多的认识广西、了解广西,了解广西的富硒农产品,从而把广西的富硒农产品推介出去。

4.2 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广西富硒产业还刚刚起步,尚处于政府的主导阶段,企业对此的认知,对其发展前景及相关的政策不甚明了。因此,有志进入富硒产品开发领域的企业还不够多,还需广泛发动企业参与,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一是迫切需要大力宣传发动,特别是面向有资金、有技术、有研发能力的大企业的动员、引导,让大企业投资富硒产业,成为这个产业发展的标杆,引领、带动一大批中小企业跟进。二是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在示范基地建设、富硒产品品牌打造中给予企业有力的扶持,多方壮大富硒农产品开发的力量。三是组织发动企业积极参与省内、国内大型展销、展示及推介活动,让企业“走出去”,学习其他企业和区外先进的生产和销售经验。鼓励企业开展对外合作,主动与大集团、大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省内、国内市场营销网络与服务体系,拓宽市场销路。

4.3 确保富硒产品质量可靠

质量是富硒品牌的“生命”,产品的质量要以“标准”为依据。开展富硒农产品的生产,一要保证产品质量,严格按照国家、行业和广西地方标准规定的指标来生产,推广普及规范化种植和标准化生产技术,构建富硒农产品标准体系和质量安全体系,将质量管理落实到育种、种植、加工、包装、储藏、运输、销售等每道工序、每个环节,确保“富硒”产品达国家卫生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

二要积极开展富硒农产品认证工作,建立富硒农产品标志制度,帮助和规范企业生产经营及使用“富硒农产品”标识标志,加强富硒产品生产和流通环节的监督与管理,规范富硒农产品的产销行为,引导企业树立质量意识和诚信意识,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放心、可靠的富硒农产品,千方百计确保富硒产业健康发展。

4.4 加强技术指导及服务力度

为保证富硒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确保产品质量,为农户和企业生产提供指导和技术服务,建议成立富硒农产品开发专家指导组,加大富硒农产品开发技术服务力度。一是开展富硒农业技术培训,通过进村入户、专业培训等多种形式培训和指导各市县农业部门和企业按科学要求生产富硒农产品,大力推广和普及富硒农产品生产技术。

二是开展富硒试验示范及推广,按照富硒农业发展的需要,结合各地实际开展试验示范,把富硒作物品种、技术效果展现给农民和企业,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富硒生产技术,调整种植模式和结构的积极性。

三是开展富硒农业技术指导,建立技术服务支撑平台,开通专家电话和网络等,有针对性地为农民和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提高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通过加强培训、试验示范和农业技术推广等手段,不断加大技术指导力度,加快推进我区富硒农业发展。

4.5 加大科技创新发展能力

积极建立富硒产业创新平台,为富硒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推动产业提档升级。一是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校合作,加快富硒技术研发,开展作物富硒吸收特征研究,硒肥施用技术,优质富硒加工产品硒元素保持与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等,深入挖掘我区特色富硒农产品,加快高端产品研发步伐。

二是推动各地和各部门高度重视富硒农业科技创新工作,进一步完善多元化、多方式、多渠道的投入机制,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积极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使科技创新成为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主要驱动力。三是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积极发展富硒产业园区,通过园区集中实施科技攻关、产业示范、技术辐射,研发推广一批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产出(下转P259)(上接P176)见效快的富硒产品关键技术和科技成果,以科技创新推动产品品质升级。

4.6 培养富硒农产品开发团队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建议论文 篇11

一、发展现状和取得的实效

1.发展现状

2004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以上简称农机促进法)正式颁布实施。同年,国家对购置农业机械实施补帖政策。县人民政府和农机主管部门,抓住发展的良好机遇,及时制定有关政策,采取多方面措施,努力开创我县农业机械化工作新局面,在较短的时间里,取得了明显实效。截止2004年底,全县拥有农机总动力12.9万千瓦,其中拥有各型拖拉机13248台49423千瓦,农用水泵289台,联合收割机236台7784千瓦,水稻插秧机3台,机动喷雾机4826台1061千瓦,机动脱粒机1862台7075千瓦,农副产品加工动力机械261台2486千瓦,农副产品加工作业机械2629台,农用运输车725辆26307千瓦,饲料粉碎机139台。农机机械拥有量由2000年的11.6万千瓦提高到12.9万千瓦,累计增长13.5%;农业机械原值19256万元,比2000年增中705万元,累计增长3.8%;2004年拥有农机从业人员748人,农机化作业服务专业户54户,农机维修网点82个。2004年完成机耕170.5亩,机耕作业面积242万亩作业亩,机械收获140万亩,农机运输作业8268万吨公里,2004年实现农机经营总收入5781万元,利润达到573万元。

2.农机化发展工作成效显著

(1)宣传发动工作效果明显。县人民政府及农机局在《农机促进法》颁布后,通过召开会议、悬挂标语、印发资料、开展培训、接受咨询、传递信息、落实责任等方式,进行了广泛深入地宣传,其宣传的广度和深度达到预期效果,广大干部群众对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意义有了更深地理解,在认识上普遍有了很大的提高。

(2)农业机械发展迅速,农业机械化程度大幅度提高。截止2004年底,农业机械拥有量在2000年基础上增长13.5%,农机产值增长3.8%。大、中、小各型农业机械发展较快,门类比较齐全。全县农机从业人员、专业大户增长迅速,年机耕面积、收播面积、秋整地面积、运输总量等增幅较大,耕种、收播和运输等机械化程度达到70.5%,已位于全市中上水平。

(3)农机服务体系比较健全,职责明确,服务到位。全县有7个乡镇农机管理站,有专业管理人才25人,全县农机管理服务工作开展较为正常,服务网点建设,各类服务已深入乡村和农户,农机从业户达到54户、人员达到748人,广大农机用户和农民群众满意度较高。

(4)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认真推广新型农机和新型技术,农村惠民政策得到落实。县农机局自2004年以来先后组织各乡镇农机技术员进行科技赶场和新型农机现场展示、演示会,积极推广、运用新机械和新技术,使我县近些年农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认真落实惠民政策,仅2004年农机购机补贴金额80万元,充分调动农机大户的购机积极性。

二、对今后农机发展的思考

在调查过程中,一方面我们了解到全县农机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发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1.一部份干部和群众对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认识不高,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机械作为商品,完全由商家和农民自主决定自由发展。

2.全县乡镇农机管理运行情况不容乐观,绝大多数乡镇农机因体制原因导致管理工作无法到位,因为原农机站的撤消,队伍也极不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机械的管理发展和服务。

3.投入资金严重不足,示范推广力度不够。县境内无农机新机具示范演示基地,不能有效地将引进的先进性农机具及时向广大群众示范、演示,影响了新型农业机械的推广进度。

4.农机专业人才缺乏。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机械的科技含量要求越来越高,一批先进的、新型的农业机械须要有专业知识的人才来操作和运用,才能发挥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5.乡村机耕道路建设相对滞后,不能配套农业机械的大面积推广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6.农机安全监理机构所履行的安全职责与所承担的安全责任不一致,制约了农机安全管理职能的有效发挥。

三、推进我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要更加广泛深入地宣传《农机促进法》,要运用多种形式和多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干部群众对《农机促进法》有更深的理解,知法用法,努力推进我县农业机械化向前发展。

2.切实搞好我县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着力在体制机制上狠下功夫,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科学设置县、乡公益性农机技术推广机构,将其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保障人员工资和工作运转经费,完善医疗保险制度,确保基层队伍稳定和管理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

3.结合我县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快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引导和推广步伐,调整和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大幅度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对设备老化的要进行更新和改造,要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农业机械化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4.抓住新农村建设和惠民政策的契机,继续坚持“村民自筹、投工建设为主,政府以奖代补为辅”的原则,努力争取上级项目,多渠道筹集资金,进一步加快乡村机耕道的建设步伐。

5.大力发展小型和微型农业机械。由单一的粮食作物机械化向农、林、牧、副、渔等全方位转化,由小型农业机械向大中型农业机械集约化转化。在生产环节和规模经营上下功夫,在机械收割等农机运用方面有较大的推进。

上一篇:电话客服工作自我鉴定600字下一篇: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读数和写数》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