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农业局发展现代农业的情况报告

2024-09-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县农业局发展现代农业的情况报告(通用8篇)

县农业局发展现代农业的情况报告 篇1

今年以来,全县围绕农民增收主题,坚持以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指针,将建设现代农业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贯穿于种植业工作始终,进一步发挥职能作用,创新工作思路,强化为农服务,狠抓措施到位,全力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为增创现代农业新优势、促进现代农业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将我县发展现代农业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现状

20××年全县高效农业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全县高效种植业种植面积15.8万亩,比上年新增2万亩,形成了高效农业规模基地15个,其中设施蔬菜规模基地8个。建成“一村一品”专业村12个。全县高效农业工作特点是:

1、设施高效农业发展速度快。以设施蔬菜为代表的高效农业种植基地新建7个,分别为公兴镇大棚西瓜基地,杨集镇大棚西瓜、冬瓜基地,益林镇大棚蔬菜基地,陈集镇大棚蔬菜基地,罗桥镇大棚蔬菜基地,东沟镇大棚番茄基地,板湖镇大棚西芹基地。大棚蔬菜基地新增面积达亩。

2、高效规模基地建设规模大。新建的高效规模农业基地连片面积超1000亩以上有10个,分别是公兴、杨集、罗桥镇的荷藕基地,板湖镇的西芹基地,古河镇的西兰花基地,三灶、合利镇的芡实基地,公兴、罗桥、益林镇的大棚蔬菜基地等。

3、高效规模基地种植效益高。全县高效规模基地平均种植纯效益3525元/亩,其中设施蔬菜基地平均纯效益5145元/亩。

二、存在问题

1、设施农业所占比重偏低。全县大棚蔬菜实际种植面积1.03万亩,仅占耕地总面积的0.79%。反观外地,寿光常年固定蔬菜面积为40.05万亩,其中各种蔬菜大棚达34.95万亩。盐城最高的东台大棚蔬菜面积达39万亩次,设施蔬菜发展势头强劲,几乎每个村都能看到百亩以上的规模基地。

2、产业结构调整较为滞后。种植业仍以粮棉油为主,粮食面积171.37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81.1%,而蔬菜和特经作物种植面积不到11.7%。稻麦轮作居多,亩收益在700元左右,远远低于2000元的高效农业标准。粮棉油占我县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只有78.6%,但却占有了五分之四的土地资源。

3、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目前,全县从事粮、棉、油等传统农产品加工企业占绝大多数,销售收入超千万元的大型龙头企业大都是从事粮、棉、油加工的。这些企业还仅停留在农产品初级加工上,产品附加值不高,和农民增收的关联度不高,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能力不强。我县蔬菜产业加工龙头企业数量虽然较多,但规模偏小,与高效农业基地规模发展还不能配套,加之销售体系不健全,许多蔬菜品种的种植规模一但发展到较大规模时,就会造成产品的过剩。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严重制约了高效农业规模化的发展。

4、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目前全县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还处于始发阶段,规范化程度低,发展会员少,联结较为松散,组织的实力和带动力不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仅吸收入社农民3万多人,相对于我县众多的农业人口,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覆盖率还比较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在市场竞争中没有优势,制约着高效农业规模化的发展。

三、制约因素

1、来自现行土地政策的`制约。土地流转难度大,往往有一些农民自己不愿意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也不愿意把土地流转给其他投资主体开发,即使愿意流转,流转费用也很高,一般每亩流转费700元左右。农民不肯流转和高额的土地流转费严重制约了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

县农业局发展现代农业的情况报告 篇2

一、当地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及经验

㈠“村办合作社”模式 发挥组织优势, 围绕本村的主导产业, 由村集体领办, 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 通过企业化运作, 开展经营活动。具有组织有序, 农户参与程度高, 容易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 统一品牌, 统一销售等优势。比如甘州区党寨镇下寨村2012年4月由村委会组建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 入社社员460多户, 吸收劳动力40多人, 同时吸引农户以现金形式入股, 户均入股5万元, 每年按18%分红, 既增加了农民收入, 又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问题, 并逐渐组建了牧草专业合作社、蔬菜专业合作社, 基本形成了循环农业经济模式, 具备了农业龙头企业的雏形。

㈡“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 依托龙头企业组建合作社, 利用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技术、资金及市场优势, 在连接社员和市场的服务环节上, 发挥合作社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比如凉州区羊下坝镇五沟村依托甘肃城坤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组建凉州区精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将土地集体流转到合作社, 再流转给农户或种植大户, 入社社员105人, 合作社统一提供品种、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 统一生产技术服务指导, 统一品牌, 统一销售。

㈢“公司+基地”模式 引进农业龙头企业, 通过规模土地流转, 推进现代农业的集中集约经营, 同时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农民入企打工, 既有土地流转收益, 又有工资性收益, 有利于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比如凉州区清源镇清泉村, 结合威武市葡萄基地建设, 引进甘肃威龙葡萄酒有限公司, 流转土地0.07万hm2, 建立酿酒葡萄生产基地, 公司提供劳动中介、农民培训等运作方式。

㈣“合作社+农户”模式由种养大户、致富能人牵头创办合作社, 易于发挥本土化优势, 组织农户入社生产, 依托种养大户的管理经验、技术及信息, 带领农民统一生产。比如甘州区长安乡二闸村富民蔬菜专业合作社, 以依托基地、服务农户、共同发展为原则, 以本村186.67hm2蔬菜基地为依托, 在全乡范围及周边乡镇积极拓展生产基地, 为本村蔬菜产业的发展和农民的收入增加发挥了积极作用。

㈤家庭农场 个人及家庭通过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 易于进行标准生产, 提高产品品质。比如甘州区洋葱专业合作社, 近两年, 流转土地40.67hm2, 提供统一的生产标准, 组织本地农民进行生产, 便于控制产品品质, 产品供不应求, 出口韩国、日本。

二、存在的问题

㈠现代农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目前农村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 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老、少、妇女等, 而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大批青壮年新型农民;二是现代农业投入不足,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而财政资金投入有限, 短期内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 当地政府为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农业, 采用了农业投融资体制、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 但作用不大, 仍需较长时间;三是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体系不健全, 目前农业生产仍以散户经营为主, 农户的农业科技水平偏低, 食品安全影响产业的竞争力和长远发展;四是农业产业化的水平不高、规模偏小, 社会化服务不到位, 机械化程度不高, 科技贡献率低, 农户与市场的衔接依然存在问题, 农民增收依然困难等问题。

㈡经营主体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1.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是入社门槛过低, 无人监管。由于现行法律政策对合作社注册登记的要求低, 只需5人以上即可注册, 登记不需要验资, 登记后不需要年审, 农牧部门只有指导义务, 没有监管权, 部分合作社的成立只为争取国家补助资金, 存在“皮包合作社”, 导致正常运行和半运行状态的合作社的占80%, 规范运行的不到30%。二是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多数合作社处于成立初期, 经营活动和收入来源不足, 承担不起专门聘请会计人员而产生的财务管理成本, 再加上社员观念落后, 财务知识欠缺, 监督意识淡薄, 导致一些合作社没有独立建账和进行会计核算。三是合同履行意识差, 合作关系不稳定。部分合作社只赚钱, 不服务, 大部分合作社对成员不进行利润二次分配, 社员对风险有惧怕心理, 在农产品价格高时, 部分社员不愿卖给合作社, 另外农户参与程度较低, 带动能力不足, 合作社与农户之间没有完全形成紧密的市场连接关系和利益分配制度, 双方没有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四是贷款难度大。合作社对贷款的渴望要比财政补贴大的多, 关于协调合作社贷款的相关政策有, 但银行不承认, 宁愿贷款给个人, 也不愿贷款给合作社, 认为合作社是松散的组织。

2.龙头企业。一是劳动力、土地流转、原材料等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涨, 造成生产经营成本增加, 生产压力加大。二是创新力不足, 规模小, 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品牌建设投入大, 见效慢, 政策扶持力度弱。三是农产品收购季节性强, 流动资金需求量大, 而企业仓储等地上附着物不能作为有效抵押物, 获得信贷支持较为困难, 融资难度加大。

3.家庭农场。受土地规模和资金限制, 数量偏少, 是否鼓励发展有不同意见, 各地应依实际情况适当鼓励发展。

㈢土地流转方面的问题 一是缺乏土地流转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土地流转价格差别大, 过低的价格不足以保护农民收益, 造成流转困难, 容易造成土地纠纷, 过高的价格, 企业或合作社经营成本提高, 难于承受。二是土地流转后的耕地质量和环境污染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比如凉州区清源镇流转给威龙公司的土地, 地膜回收率低, 造成耕地污染。

三、对策与建议

县农业局发展现代农业的情况报告 篇3

一、河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达15.85万个。我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范围,已由早期的单一从事种植、养殖业生产,逐步向种植、养殖、加工一体化生产经营发展,并向统一供应生产资料、统一耕种、统一开展病虫害防治、测土、施肥等田间管理,统一收获、统一烘干、统一储存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延伸,正在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合作社+社员、合作社+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合作组织模式,出现土地股份合作、联合社、资金互助合作、加工合作等多种合作形式,涉农服务更为专业,利益链接更为紧密,加速了土地流转,促进了土地集约利用,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尽管我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由于受相关法律政策体系尚不完备、农业市场化机制尚不健全等因素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发展理念亟待提升。一是农民认知程度不够。二是部分乡镇干部观念因循守旧。三是一些基层政府急躁冒进。

(二)融资瓶颈亟待突破。农业生产经营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需要前期资金持续注入。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经济实力有限,由于信贷融资困难,面对巨大的资金投入需要,普遍感到束手无策。信贷资金来源受限和持续巨额资金需求之间的矛盾制约了经营规模的扩大,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资金链断裂,难以为继,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三)农业比较效益亟待提高。一是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由于我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普遍存在着农民参与者少、规模小、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低、经营模式单一、收入少、经济实力不强等问题。许多农民合作组织、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仅开展了农业生产的耕、种、植保、收获、养殖、防疫等农产品生产及服务,还很少有能力扩展到收购、仓储、加工、运销等农产品增值环节。规模生产经营主体,除了进行农业生产需要支付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费用,耕、种、浇、管、收费用,雇佣劳动力支付工资外,还要支付土地租金,致使其利益空间狭小,增值收益空间不大,使他们处于保本微利经营状态,严重制约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二是流转土地“非粮”比例日益加重。由于种粮经济效益低,部分土地流入方基于经济利益诱惑,驱使他们在流转到手的耕地上从事“非粮”活动,有的基层改变耕地的用途,从事非农生产活动,完全背离了国家鼓励土地流转的宗旨。

(四)内部管理有待加强。目前,我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管理机制和制度建设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机制不完善。许多农民合作组织、家庭农场没有在主管部门正式注册登记,组织者、经营者对本组织的运行宗旨、机构设置、职责划分等没有清晰的认识和考虑,导致其发展、运行不够规范,制约了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发展和完善;二是管理不规范;三是组织化程度不高;四是辐射带动能力有限。虽然我省的土地流转已取得一定成效,但目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多处于起步阶段,成员数量少,业务范围窄,多数只停留在信息、技术服务及初级产品包装、销售的层面上,进行深加工、精加工等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很少,由于缺乏专业市场分析和经营管理人才,许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市场开拓能力、市场竞争力不强,辐射带动能力有限,达不到规模化、组织化的要求,阻碍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健康发展。

三、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建议

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就是要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建设,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以提高农业发展质量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培养一批经营规模大、运作机制新、产业基础牢、带动能力强、产品质量优、经营管理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一)强化服务引导,推进新型经营主体规范发展。一是加大投入。要充分整合各部门涉及到农业、林业、交通、国土、能源等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资金,改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包土地的基础设施条件;同时按照“谁享受、谁负担”和自愿的原则,引导民间投资主体自主投入;二是积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明晰产权,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管理符合金融机构的信贷准入要求。明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法律地位、认定标准、注册登记等,推动其成为独立的、稳定的承贷主体;三是建立县、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农村土地确权颁证步伐,支持流转整合土地、山林、设施等资源。

(二)破解融资瓶颈,加大金融对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力度。一是创新信贷支持方式。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制定支持新型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配套政策和具体措施,创新金融产品,降低贷款门槛,扩大信贷额度和发放专项信贷,全面推行林权抵押贷款,积极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尽快形成适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点的多种形式的抵押、质押办法。二是综合运用支农再贷款、再贴现、存款准备金等货币政策工具,支持涉农金融机构加大对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投入。探索开发直接融资工具,支持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鼓励地方政府和民间出资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担保服务。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服务“三农”的县域中小型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不断丰富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类型,切实破解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的问题。三是积极鼓励农户联保贷款。采取由个人申请、多户联保、周转使用、责任连带、分期还款的管理办法,简化贷款手续,放宽贷款期限,实行优惠利率进行小额信用贷款。

(三)加大机制创新,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发展体制机制。一是创新保险支持方式。鼓励保险机构结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特点,开发具有针对性的保险产品,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积极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等环节提供各类保险服务。二是创新农业保险险种,加大农业保险理赔力度。在商业保险不愿介入的领域,引入政策性农业保险,形成以政策性保险为导向、多层次的农业保险体系。实行差异化的农业保险扶持政策,适当提高部分险种的保费补贴比例和理赔标准,通过各类保险制度稳定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建立和完善政府支持下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和保险政策。三是探索建立政府支持的农业巨灾风险补偿基金,健全完善相关权益机制,逐步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县农业局发展现代农业的情况报告 篇4

按照市农机局的安排,XX县农机局高度重视,局主要负责人作了重要批示,抽调2人组成调研组,先后到鲁村、燕崖、悦庄等乡镇实地调研,与农户进行了交谈,并与县政府调研室、县蔬菜中心、果树中心、畜牧局、农业局有关人员进行了交流,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认真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保证了调研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现报告如下:

一、XX县设施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XX县地处鲁中山区,境内有人口55万,其中农业人口46万,占全县人口的85.5 %。全县耕地仅24万亩,人均占有0.52亩。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及相关业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设施农业发展政策,使XX以蔬菜、林果、养殖为代表的设施农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截至2007年5月,全县设施蔬菜业面积到达到了3.58万亩,设施林果业700余亩,设施养殖业达到了63万平方米,年产值达到了10.5亿元,纯收入达到了3.6亿元,并出现了悦庄韭菜、鲁村黄瓜、燕崖大樱桃等知名品牌。设施农业成为提升XX果品、蔬菜品质,提高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二、设施农业的主要类型、优缺点及设施装备情况

(一)主要类型

从技术类别上来看,XX县的设施农业共应用了四种类型。日光温室。由于日光温室具备较高的保温性能,成为种植冬季蔬菜和矮棵水果(如大棚草莓)的首选。目前在鲁村、南麻、中庄、东里等乡镇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全县共有3020个,共计210万平方米。典型代表村鲁村镇王村一个村共有大棚700余个,面积达到了49万平方米。塑料大棚。主要用于春暖蔬菜的种植,在土门、南麻、悦庄等乡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全县共有塑料大棚8500个,计280.5万平方米。小拱棚。目前共有20.8万个,1334万平方米。主要集中在悦庄镇,以种植韭菜等矮科蔬菜为主。塑料连栋温室。这已成为林果高效农业的发展方向。代表区域是燕崖乡、中庄乡。主要以种植大棚樱桃、大棚油桃等水果为主。目前共有16个,2.3万平方米。由于投入成本大,发展数量较少。

从经营机制上看,设施农业目前全部由农户自主经营。主要通过农户——经纪人(或外地客商)——市场(或公司)的市场链进行销售。

(二)优缺点

设施农业与其他农业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解决了“菜篮子”、“果盘子”问题。让广大人民无论是在寒冷的冬季还是在万物刚开始孕育的春天,都能吃到多样的蔬菜和珍稀的水果,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一项重大措施。增强了农业抗风险能力。设施农业能在局部范围改善或创造环境气象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气候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减轻热、冻、风霜等气象灾害,提高抗风险能力,确保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同时,能较好地满足动植物对环境条件(光、热、水、肥等)的要求,实现反季节生产,从而获得高产优质的农产品。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物以稀为贵,由于设施农业发展的大都是时令中的稀缺品种,产品价格高,取得了高效益。以燕崖乡大棚樱桃为例,价格最高的时候达到了500元/市斤,一般160元/市斤,最低价格25元/市斤,大大提升了产品的价值。在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设施农业的高附加值为农民提供了高收入。鲁村等蔬菜种植农户年平均收入达到了2万元以上,燕崖乡林果种植户年均纯收入达到了4万元,高收入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

设施农业的缺点,主要是一次性投入成本较高。例如日光温室,每平方米投入约34.3元,一个标准的温室(10米宽,50米长),需投入约1.8万元。投入较高的塑料连栋温室,每平方米投入约75元。一个6连栋温室(占地6亩),一次性投资需30万元。没有雄厚的资金,或得不到金融机构的支持,一般的农户很难建设起来。

(三)装备情况

目前,XX县的设施装备还处于低层次阶段。主要装备有CO2发生器、大棚卷帘机、灌溉和药物喷施设备。其中,全县共装备CO2发生器1560台,主要用于日光温室,配置率达到了50%;配备大棚卷帘机920台,平均每个日光温室0.3台;用于设施农业的灌溉设备13200余台套,药物喷施设备16000余台;地暖设备1套;采用无土栽培技术的共有8个温室。

三、投入构成和经营状况

XX县设施农业发展的投入全部由农户自筹。经营状况较好。按照设施农业发展种类不同,效益有所不同。设施蔬菜业。采用日光温室种植黄瓜、芹菜等蔬菜的,一个标准温室(10米宽,50米长)年收入约1.5万元,成本约3000元,纯收入约12

000元。主要销往博山、泰安、湖北、东北等地;采用塑料大棚的,主要种植辣椒、西红柿、黄瓜,间作佛手瓜,每棚(300m2)年纯收入约1万元;采用小拱棚的,主要种植韭菜,每亩年纯收入为11000-15000元。设施林果业。主要采用塑料连栋温室、日光温室等设施,种植大棚樱桃、油桃、草莓等林果作物。平均每棚(约600平方米)大樱桃收入约5万元,效益最高的收入为6.2万元。产品覆盖日本、东南亚、香港等10个国家和地区。平均每棚(约600平方米)油桃收入约2万元,销往全国各地。设施园艺业。主要以种植花卉和盆景、名木为主。其中玫瑰实现了规模化种植,重要集中在鲁村镇王村,共有玫瑰温室60多个。产品销往北京、东北、湖北、泰安、青岛等地。每个温室年纯收入5000元以上。虽然收入相较设施蔬菜业偏低,但由于具备易于管理、种植成本低、节约劳动力的优势(一个中年妇女即可管理),自2005年至今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加快了当地的劳动力转移。设施养殖业。主要以养殖大棚鸭、大棚鸡为主。平均每棚(400平方米)鸭年收入约1-1.2万元(2006年数字)。按2007年上半年销售价格计算,每个棚养鸭年纯收入将达到3万元以上。每个棚(300平方米)养鸡年纯收入约0.6-1.5万元。

四、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1、加强政府引导。各乡镇根据自身实际,确定了设施农业发展品种,采取政府引导,以点带面的方式,促进当地设施农业发展。如鲁村镇在发展大棚蔬菜之初,镇党委、政府每个中层干部建设了一个日光温室,引导农民发展。在市场成熟以后,又将日光温室全部出售给了农户,由农户自主经营,实现了政府引导发展设施农业的目的。

2、制定落实了设施农业发展政策。为了发展设施农业,XX县采取各类措施,抓好规范发展。燕崖乡申请列入了全国农业大樱桃标准化示范区,制定了无公害大樱桃生产、销售、检测标准。鲁村、悦庄、南麻、中庄等乡镇的林果、蔬菜均被认定为“山东省无公害农产品”,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促进了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

3、将农业机械购置补贴项目与设施农业发展有机结合,抓好设施农业的发展配套。对大棚卷帘机、水泵、药物喷施等机械进行了扶持,提高了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

4、对发展设施农业给予了相应奖励。XX县自2004年开始实行了奖励制度。对每建成1个存养1500只以上的肉鸭大棚扶持300元,每建成一处50个连片大棚的肉鸭标准化生产基地,奖励5万元。对每建成一个标准化鸡舍协调金融部门提供贷款5万元,扶持贷款贴息1500元。另外各乡镇对发展设施蔬菜也实施了一系列奖励制度,提高了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

5.加大对设施农业生产用水、用电、机耕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组织举办了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提高了农户的种植、养殖水平,为设施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6.鼓励和扶持投资者成立了各类专业协会组织、中介机构,培养形成蔬菜瓜果、营销、贮运、出口大户,促使其能够把本地的优势产品带出去,把先进的经营理念、技术、品种引进来。共培育发展运行规范和具有一定市场开拓能力的各类协会和合作组织150个,带动农户2万户。

7.抓好销售市场和龙头企业建设。先后建成东里无公害和沂蒙山果蔬骨干市场2处,产地批发市场150多处。发展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7家,新认定县级龙头企业18家,保证了所产农产品能够得到及时销售,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机械化水平低。整个产业的机械化水平处于低层次阶段,急需农机部门加大推广扶持力度,促进设施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

2、设施农业生产基地规模小,零星分散,拳头产品少。设施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产业链短,品牌不强,辐射带动能力差。

3、农户技术水平低。原有的农业知识已不适应设施农业发展的需要,急需对农户进行大规模的新技术培训,充电加油。

4、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严峻。现有的千家万户生产模式不利于有效监督,造成农残超标问题仍有发生,降低了农产品的品质。

5.龙头加工、流通企业不够大,市场体系、运销组织不完善,带动力不强,农户对市场的认知度不够,生产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造成效益不稳定,抗风险能力不强。

6.设施农业的资金投入不足,投资主体单一,全县的设施农业发展主要依靠农户的自有资金和贷款资金。自有资金量十分有限。

六、今后发展设施农业机械化的建议

1、加大对设施农业机械化的投资扶持力度。设立专用资金,扶持农户用于设施农业发展配套,提升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

2、加强政府引导,根据区域实际建立特色型设施农业基地,实现产业规模化。

3、加大投资、管理力度,打造强势设施农产品品牌。继续对设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给予相应扶持。解决农户资金薄弱的问题,由政府部门出台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进行补贴。

4、抓好设施农业监管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从源头上控制高毒农药的使用和残留超标,确保农产品达到无公害质量标准。

5.努力发挥现有销售市场的潜力,由政府部门改造、提升或新建专业性、规模化、高知名度的农产品销售市场。抓好推介、宣传,积极向外界发布销售信息,引进外来客商,解决农民的销售关。同时实行市场准入制度,杜绝不合格农产品流入市场,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水平。

6.抓好对流通企业、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促使其做大做强。

7.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户的科学管理水平。

8.研究新的设施农业发展模式,克服农户单一经营抗风险能力差、技术水平低的不良因素,大力推行股份制农业、生产经营协会等形式,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生产、销售。

县特色农业发展调查报告 篇5

(一)型水库6个,小

(二)型水库45个;小塘坝707个,蓄水量共计2006万立方米。天然湖泊青海、北海,水面积0.63平方公里。XX县土壤大面积是亚热带山地垂直带的土壤型。分为10个类型,主要的是:黄壤、黄棕壤、黄红壤、火山灰土、水稻土,依次为土地总面积的30.9%、16.7%、14.8%、12.4%、7.4%。XX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气候特点:①立体气候明显;②雨季、干季分明;③山区、坝区,南、中、北部的光能有差异,呈南、中、北部气候分区;④光、热、水的分布协调;⑤受孟加拉湾西南暖湿气流影响,造成雨量大、湿度大、日照不足。年均气温14.8℃,最低元月平均气温7.5℃,最高8月平均气温19.8℃;日最高气温30.5℃,最低气温-4.2℃。年均降雨量1469.4mm,年均降雨180.4天,是云南多雨县之一。无霜期年均234天,初霜期11月17日,终霜期3月23日。年均日照2176小时,光照年总辐射130.6千卡/cm2。年均相对湿度79%,全年盛行西南风,平均风速1.6米/秒。XX农业发展情况一九九八年以来,在县委、政府切实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下,我县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根据XX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以市场为导向,重点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依靠科技进步,大力组织实施“种子工程”、“畜禽良种工程”等工程,改善农产品品种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农民从事二、三产业,提高农民人均资源占有率。五年来,我们克服了自然灾害频繁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协调发展的态势。一是农村经济总量增加,农业产业结构渐趋合理。2002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112961万元,比97年增

3口归经贸局和外经局,项目审批归计划发展局,投入归财政局,科技推广归科技局,分工虽细却协作弱化,造成条块分割、政府服务扶持跟不上等尴尬局面。六是农产品加工与营销服务不足。由于过去的农业生产只重产量不重品质,重实用不重加工、销售与包装,加工技术落后、加工水平低,销售方法原始、销售人员缺乏等,致使农产品基本上以初级产品的状态进入消费领域,其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同时,由于相应的集贸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和销售中介组织的缺乏,市场供求信息不灵、销售渠道不畅,使生产效益难以提高。七是农业关联产业一体化经营机制没有形成。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的相互脱离,使农业产中环节仍处于仅仅为产后环节生产原材料的地位。不仅无法分得产后加工、销售环节产生的部分利润,反而是大量利润流向产后加工、销售环节,加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独自为政”,导致农业关联产业之间难以形成利益互补机制。XX特色农业发展潜力特色农业的发展尽管存在着以上一些问题,但从发展的角度看,我县发展特色农业潜力巨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市场的需求——“九五”以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连年丰收,我国长期存在的农产品短缺现象已经有了根本改变,过去农产品供不应求的状况已被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状况所代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由温饱向小康迈进,人们对食物的需求已由数量型、单一化向质量型、多样化方向转变,农业生产要素成本也在不断上升,传统的农业生产正逐渐丧失优势,其生产效益逐渐下降,生存空间渐渐缩小。农产品市场对具有特色的产品需求日益旺盛,给特色农业发展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将为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这一切表明,我国农产品市场水平已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发展特色农业是适应新的形势,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2)、资源优势1.生物物种优势。生物物种繁多、分布广泛、野生比例大、珍稀比重大、经济利用价值高、利用程度低。2.土地资源优势。表现为土地总面积和土地人均面积大,草地资源总面积和人均面积大,耕地人均面积大。3.环境优势。开发较晚、开发程度较低,这决定了农业生产仍是以传统农业为主,现代化程度较低,化学要素投入较少,从而农业生产及工业生产的环境污染较轻,加之地域辽阔,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状况要明显优于我国开发较早、开发程度较高的东部及中部地区。这是发展特色农业、特别是发展无公害特色农业的优势所在。4.农村劳动力价廉而丰富。全县2002年末农业人口55.33万人,乡村劳动人32万人,从农村就业结构看,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例为87.1%。5.空间优势。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导致农业立体条件复杂而多样。对于农业,特别是对于以资源、气候、立地条件为基础的特色农业而言,空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3)、加入WTO后特色农业面临的新机遇作为当代最大的多边贸易体系,WTO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和作用。就农业方面而言,其实质就是农业资源流动的国际化,就是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形成以各国的资源禀赋为基础,各国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出售用丰裕资源生产的农产品,买回本国难以生产或者即使能够生产也是使用稀缺资源生产的农产品,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互补和优化配置。中国加入WTO后,为我们利用国际资源调整国内农产品供求关系提供了充分的机会,也为我们按照比较优势原则配置农业生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可以利用国际市场,大力增加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生产,适当缩减不具比较优势的产品的生产,实现在参与国际市场运作状态下的农产品供求平衡。作为世贸组织成员国,我国农业面对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这无疑会促进农业进一步参与国际分工和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分享到巨大利益。加入WTO后,将有利于我国农业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引进国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有利于利用国内外的生产要素,提高农业现代化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有利于加速改造国内的传统农业,实现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的经济效益;国民经济发展为我国农业发展创造了日益宽松的环境,农业即将进入与工业平等发展的新阶段。基于以上情况,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国际国内市场一体化的今天,我们认为推动腾冲的特色农业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应提高对特色农业的认识:

1、农业仍然是我县国民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特色农业是实施新一轮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重点任务,是实施“农业稳县”战略的重点。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可以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步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条件。

2、发展特色农业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主攻方向。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产品和产业,培育具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带和产业群,可以实现农业资源多层次、多途径的开发利用,满足多样化、优质化的市场需求,有利于开辟新的市场空间,促进我县农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3、发展特色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目前我县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比较突出。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建设一批规模化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可以带动加工、储藏、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区域性的支柱产业,把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实现农民增收目标。

4、发展特色农业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特色农产品对于资源和生态环境有着特殊的要求。发展特色农业遵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发展既能够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又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特色农产

品,调动农民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实现对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其次要加强领导,转变职能,搞好服务。各乡镇、各部门要把搞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推动全局工作的重点,摆到重要议事日程来抓,加强对农业结构调整的组织领导、协调指导。要切实转变职能,改进作风,卓有成效地搞好服务。要克服重生产、轻流通的旧观念和老作法,由不注重市场需求指导生产向以市场需求指导生产转变,由只注重指导生产向既指导生产又指导销售转变,市场需要什么就发展什么,什么产品能赚钱就发展什么,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抓好农产品市场开拓和销售工作。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深入调查,选好项目;搞好论证,争取上级支持。要健全领导责任制,周密计划安排,精心组织实施,加强督促检查,任务和目标一经确定,每个项目、每项产业必须安排专人负责,成立相应工作机构,定人员、定任务、定措施、定考核奖惩办法,保证计划实施件件有着落。各级干部必须发扬求实务实精神,讲实话、办实事、讲实效,反对形势主义,真心实意为农民办实事,大力实施“民心工程”。农业是关联全社会的产业;解决农业中的问题,光靠农业部门是远远不够的,各部门都要把支持农业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增强服务意识,采取切实措施,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的效益不仅体现在农民收入上,还体现在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上,不仅体现在经济效益上,还体现在社会效益上;我们不能因为农业的比较效益低,就忽视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因此,围绕农业结构调整计划,各乡镇、各部门要制定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大重点项目的投入,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必要资金,各相关部门必须服从服务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这一中心,制定行业规划,搞好本职工作,提供优质服务。

三、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发展特色农业,要把农民增收作为根本出发点落脚点,突出环境特色、突出物种珍稀特色、突出气候特色、突出野生特色、突出旅游特色、突出文化特色。要因地制宜,立足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面向市场,依靠科技,选择具有一定区域规模、产业基础较好、市场前景广的特色农产品和产业,依靠科技,培育名牌,走集约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路子,扶持具有带动作用的龙头项目,建设各具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基地,发展区域主导产业,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整体效益。不断提高特色农业的生产水平和产品档次,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高起点和跨越式发展。

四、遵循发展特色农业的基本原则:以市场为导向。适应市场多样化、优质化的消费需求,立足国内市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重点发展商品率高、市场需求强的特色农产品;突出发展重点,培育主导产业。要以优势资源为依托,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和市场条件等方面因素,优先发展优势比较突出的产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适度规模生产。要考虑特色农业生产条件的独特性和消费需求的特点,坚持在适宜区域进行生产,做到规模适度,确保产品特性;按产业化进行开发。要着眼于特色农产品整个产业的建设,延伸产业链条,建立产业体系,构建产业群体,形成在国内、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特色农业产业带区;兼顾生态建设。要从遵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要求出发,发展既能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又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的产品,调动农民进行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五、制定发展目标、重点和发展规划。针对我县的实际情况特色农业发展目标如下:经过5年的努力,形成与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相适应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并建成一批特色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建立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健全特色农产品加工制品质量安全标准;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特点、知名度高的产品品牌和特色产业带区,提高特色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形成区域经济支柱,构建合理的农业生产力布局,显著提高特色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促使特色农产品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有较大提高。农业总产值年递增3%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递增5%,达到2050元。并培植企业与农民形成稳定的利益连结体,促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收部分有60%左右来自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全县50%以上的特色粮油基地、经济作物基地和畜禽养殖基地纳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的农业增加值在全县农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发展重点 :①特色种植业产品。腾冲特色种植业产品主要有饵丝米、荞麦、优质油菜、香料、中药材等,要注重品种改良和加工技术改造。通过新技术的采用、品种改良和增加投入等措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形成规模化生产优势,健全市场营销体系,拓宽市场渠道。中药材生产要加快人工栽培,建设生产基地,扶持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提高生产水平,改进加工工艺。②特有园艺产品。腾冲县具有特殊的物种和气候资源优势,园艺产品品种繁多,特色突出,发展潜力大。这些产品大多数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能够大量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要坚持采用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栽培技术,改造园艺产品的传统生产方式,提高产品档次,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发挥鲜切花、野生花卉的优势,加快新品种引进、选育,加强加工、保鲜等设施建设。优质反季节蔬菜实施精品战略,推行精细化和无公害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调整品种结构,培育品牌,加强市场营销,提高园艺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③特色畜牧业。腾冲县草地资源丰富。畜牧业在农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重点推广种草养畜,加快优质肉牛羊、奶水牛等草食家畜的发展。调整畜群结构,改良畜群品种,提高优质肉牛、肉羊比重,改革传统的养殖方式,大力推行舍饲圈养,提高畜产品商品率。在外来有毒生物入侵区域及严重退化区域,加快草原植被恢复,逐步实现草畜动态平衡。加快草业加工技术和设备的研究、开发和引进,带动草业发展。要加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和疫病防治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畜牧业质量和效益。④高效生态

特种水产养殖业。腾冲水资源丰富,发展渔业生产具有较大潜力。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水库、坝塘水面资源和冷水性资源,发展水产养。推广普及健康养殖模式,发展稻田养鱼等高效生态型水产养殖。开发与保护相结合,重点开发特有鱼种“上树鱼”,利用“三文鱼”移殖成功的例子,发展冷水性鱼类等特种水产品生产,提高名特优新水产品产量的比重。不断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做好良种培育、病害防治、饲料生产、科技推广和技术培训等工作。⑤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是提高农业附加值、带动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能够把特色初级产品变为特色加工产品,提高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既要面向城市市场,又要着眼农村市场;既要发展成规模的现代加工业,又要发展各种地方风味和特色产品的传统技术生产。努力开发新产品,积极发展名牌产品,建立健全市场营销渠道和网络,形成以粮油制品、肉制品、果蔬制品、木材制品、火山石制品等为主、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的农产品加工业体系。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要立足于现有加工能力的技术改造,着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精深加工能力,不能盲目铺新摊子。要把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与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合理布局,形成规模,更多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规划粮油产业,要调新品种结构,调优区域布局,突出加工升值。一是在中和、腾越、小西、打宜、曲石、界先建立饵丝谷基地,使其发展到10万亩。三是在明光、猴桥、马站、曲石等地发展优质荞麦3万亩。四是在界头、曲石、龙江及大盈江沿线发展油料20万亩,双低油菜达100%,同时抓好育苗移栽技术的推广,提高油菜种植科技含量。要用2-3年的时间,争取有较强势力的龙头企业入驻腾冲,带动油料、饵丝、荞麦加工升值,做大做强粮油产业,实现粮油产值2.6亿元。茶叶产业要合理布局,把茶叶集中在三个区域(高黎贡山、清凉山和热海)重点发展。采取发展一批,退出一批,换种一批,改造一批,建设稳定、优质、高产、生态的茶叶生产基地10万亩。提高茶叶产业化经营水平,使两个龙头企业的加工能力从目前的130万公斤增加到35O万公斤。加工销售量占总产的比例从目前的39%提高70%。同时提高茶叶的加工增值水平。平均单价要从目前每公斤10.5元提高到每公斤15元。要依托龙头企业,把品牌做大做强,使茶叶产值达7500万元。搞好林下资源开发。一是继续巩固发展草果,使之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二是开发林下山葵 0.5-1万亩;三是人工种植石斛1万亩;四是探索林下种植重楼及木耳等。抓好无公害蔬菜产业。建设10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抓好野菜的人工驯化栽培,生产反季马铃薯;引进蔬菜加工企业,搞好于腌菜、腊腌菜加工,使之成为产值上亿元的产业。积极发展山葵产业。依托保山山葵发展有限公司,在适宜区积极发展山葵产业,今年抓好350亩,明年种植0.2万亩,2005年发展到1万亩,争取在腾冲建设一座初加工厂,形成农业产值6000万元,工业产值上亿元的产业,把我县打造成山葵种植的主产区。立足我县的林地和耕地资源优势,开发天然药物,打响腾药品牌,依托科研单位及龙头企业,建设高黎贡山天然药物资源基地,积极开发以重楼、石斛、茯岑为主的天然药物人工驯化种植,2007年达到1万亩,使之成为农业产值、工业产值各上 5 0 0 0万元的产业。培植亚麻产业。今年在南、中、北搞好100亩的示范,明年争取列入扶持加快发展,2 007年种植面积达到2-3万亩。同时在南、中、北建设三条初加工生产线,按亩产原茎500公斤计算,实现亚麻原茎总产1.5万吨,真正成为替代甘蔗种植及解决粮烟矛盾的新兴产业。开发绿化树木及花卉产业。一是要充分利用我县森林物种多样性的优势,通过筛选、假植、分类,在交通方便的地方建立绿化树种假植基地,开拓绿化市场,培植绿化产业。二是积极引进名、特、优、新鲜切花品种,开发旅游产品,做好技术储备,待机场建成后,把鲜切花培育成我县的新兴产业,使产值上5000万元。大力发展草食畜。重点采取农田种草、草山开发、秸秆利用、优质饲料生产四项措施,发展草食畜,实施农田种草20万亩,草山开发120万亩,秸秆利用30万吨,优质精饲料基地 26万亩。养牛 35万头,达到年出栏优质肉牛10万头,产奶1万吨,养羊30万只,年出栏肉羊20万只。突出特色,抓好20万亩山桂花蜜源基地建设,以山桂花蜜为主的蜂产品加工达到400吨。建设年出栏肉鹅及以雪鸡为主的土著鸡200万只基地;稳步发展生猪,按优质肉猪标准进行生产,努力提高出栏率,出栏率达80%;突破畜产品加工,依托保龙公司,整合县屠宰厂,加速鸡、鹅系列产品开发,建设乳品加工企业,提高畜禽商品率,使加工增值比例达到5 0%以上,抓好种、料、管、防措施,实现畜牧业产值年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0%。在农产品加工业方面一是扶持创建一个日处理油菜籽30至50吨、年产值上亿元的龙头企业,以带动我县油菜产业的发展壮大,保持全省第二大油菜生产县的地位;二是扶持一户饵丝加工的龙头企业,带动饵丝专用米10万亩生产基地的发展,做大饵丝产业;三是继续扶持两个茶叶龙头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拓宽市场,扩大产业辐射面,做大做强茶叶产业;四是加大果脯加工扶持的力度,整合果脯加工,培植壮大果脯龙头企业;五是建设年加工6000吨鲜奶的乳品加工厂一座,突出水牛奶加工,促进腾冲奶水牛基地的发展;六是建设上规模的腾冲干腌菜加工厂,开发系列旅游产品;七是依托科研单位及企业,加工银杏系列保健食品。同时积极筹建麻类加工企业,与基地建设相配套,建设初加工、精加工生产线。

六、制定各项措施保证计划的实施(1)、广泛开展产前信息与金融服务。目前,各种新闻媒体发布的有关农业方面的信息不少,但这些信息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的作用还远远不够。必须通过新闻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各种渠道,及时准确

推进“订单农业”发展情况报告 篇6

今年以来,我们把开展合同帮扶、实施“订单农业”列为工作重点,在完善机构、健全职责的基础上,主要狠抓了以下四个方面:

一、规范管理措施,从长效上着眼

把服务“订单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从长效着眼,从基础抓起,先后健全和完善了三大系列十个类别的管理制度,第一大系列是工商机关监管合同制度;第二大系列是规范企业对“订单农业”的管理制度;第三大系列是目标考核和实施奖惩制度。为了便于操作,我们对每一系列中的制度规定都进行了分类细化,使之既详尽具体,又切实可行,为“订单农业”的有效实施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在全系统广泛开展了“五个一”合同帮扶活动,即;每个基层工商所联系一个“订单农业”帮扶对象,促成一份农业订单,发展一个“守重”农户,撰写一篇有关“订单农业”的文章,开展一次合同法规的宣传,推动了各项措施的有效落实。

二、规范主体资格,在签约上把关

一是把好三道关口。第一,诚信考察关。即农民在与某单位签约之前,首先帮助农民了解对方基本情况,特别是信誉表现,防止农民盲目签单带来隐患;第二,市场预测关。即农民在进行订单前,先对所要生产的产品做一下市场前景调查预测,或通过报刊媒体等方式向有关专家咨询求教,防止农民盲目轻信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第三,订单公证关。引导农民对订单进行公证保护,一旦意外情况发生,可以有理有据地讨还公道,维护个人权益。二是明晰签约主体。为认真解决合同履约过程中因个体差异引发的纠纷多、争议大的问题。今年以来,我们在开展合同帮扶过程中,全面推行和建立起了“一企对多户”的订单机制,使每一个销售农户都成为签约主体,这样,不仅使法律关系更加明晰,而且使权责义务更加具体,更主要的是,进一步增强和提高了农民自身的法律意识,避免和防止了履约过程中参差不齐的混乱状况。今年,**、**等10万亩的土豆,**等乡镇的5亩大棚菜,全部实行了签约到户。由于工作做在前、做得细,整个蔬菜销售过程,始终保持了秩序良好、价格稳定、购销顺利、效益可观的良好局面。

三、规范合同文本,在履约上指导

合同文本是合同履行的一种法律凭证,其规范性至关重要。为此,我们不断加大了对合同的检查指导力度,围绕订单主体、合同标的、数量质量、计价方式、履约期限及违约责任等基本要素,做到在格式上完全统一,在内容上力求全面,在权责上体现平等,在要求上明确具体,在此基础上,组织专人,在蔬菜销售高峰期间,分赴**、**、**、**等重点乡镇和**等重点企业,进行订单签订和履约的调研指导,发现问题,现场纠正。据统计,上半年,共履约订单4100余份,无一差错。今年5月份,省《消费与法》栏目记者专程来我局,对“订单农业”发展工作进行了现场采访,并录制了专题片,在6月8日国家工商总局召开的部分省市推进“订单农业”工作研讨会上进行了播放。

四、规范监管手段,在治本上着力

(一)以打击合同欺诈为主要内容,开展专项治理活动。前几年,由于合同欺诈案件增多,致使农企双方都对合同的法律效力产生了疑惧,订单的签约率一度下降。针对这种与市场经济不能相称的现象,今年以来,我们集中力量深入开展了以打击合同欺诈为主要内容的专项执法活动。在查处案件中,我们坚持从严执法,不断强化治理成效。在处罚的同时,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教育,既体现了管理的灵活性,又保证了执法的严肃性。同时,延长工作手臂,扩大监管触角,对坑农、害农的其他欺诈行为,也坚决进行了打击。仅去年界河土豆购销旺季,查处不法商贩使用“黑心磅秤”进行坑农、骗农等案件即达15起,有效地保护了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二)以开展“守合同、重信用”为动力,提高诚信守约意识。为进一步加大订单农业的信用建设力度,今年以来,我们采取了“两手齐抓、双向规范”的合同管理措施。首先,对农副产品购销企业“守合同、重信用”争创活动制定了更加严格的标准,明确规定,凡达不到A级管理标准的涉农企业,一律不得进入“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的评定范围。同时,为进一步增强和提高广大订单农户的诚信守约意识,我们在全市广泛开展了“守合同、重信用”订单农户的评选、认定活动。根据《合同法》和国家工商总局《关于守合同、重信用企业考核认定标准》的相关规定,我局制定了对订单农户“守合同、重信用”的申报、评选、认定等一整套管理办法,把“守合同、重信用”的评选活动推向了一个更为广泛的基础层面。

阜蒙县节水农业发展对策 篇7

农业灌溉现状以2005年为参照年,所有现状数据均为2005年年末数。

1.1 灌溉工程现状

阜蒙县灌溉工程主要分为蓄水灌溉工程、引水灌溉工程、提水灌溉工程和井灌工程,各类工程总计6414处。由于大部分工程年久失修,造成工程效益下降,除井灌工程现状完好率和利用率超过85%以外,其它库塘等拦截地表水的灌溉工程现状完好率和利用率均不足50%。致使有效灌溉面积仅为3.31万hm2,其中节水灌溉面积1.51万hm2。现有农灌工程可供水量为1.18亿立方米,占全境总取水量的61.8%。

1.2 农业灌溉存在的问题

农业灌溉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农业灌溉水资源利用率不高,据初步调查分析,全境平均渠系水利用系数0.35~0.42之间,田间水利用系数0.61~0.66之间,灌溉水利用系数0.43~0.47之间。二是管理机构不健全,县、乡(镇)各级政府没有专门的灌溉管理机构,均与其它管理机构合并办公,参与管理,致使管理水平低,服务质量差。三是工程质量低且老化失修,拦蓄地表水的库塘灌溉工程普遍存在工程标准低,坝基渗漏严重,蓄水不足等现象。提水站点的设备老化,耗能高,水源工程淤积;潜流工程渗渠堵塞,暗渠倒塌,出水量不足;渠系工程基本以土渠为主,渗漏严重,由于冬冻春化影响,淤积严重,建筑物破损;四是节水技术水平低,推广范围小,全县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45.9%,其中喷、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只占节水灌溉面积的27.8%。五是农业种植结构不尽合理,高耗水作物多,耐旱、低耗水作物少。六是群众节水意识薄弱,导致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浪费并存,致使地表水灌区亩均耗水267m3~330m3,最高达450m3,地下水灌区亩均年综合灌水量为210m3~285m3,分别高出标准灌溉定额40%~120%。

2 节水农业发展对策

2.1 完善管理机制,实现水资源管理一体化

根据有关水法规的规定和要求,不断完善水资源管理机制,进一步调整水资源管理职能,加强体制保障,明确水事权力。水行政主管部门实行区域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逐步实现水资源流域管理。具体负责水资源规划与调度,编制水资源中长期供求计划和水量分配计划,并负责监督实施;组织实施取水许可制度,负责水资源开发、利用、入河排污的审批。积极推进水利产权制度和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实行水利工程管养分离,精简管理机构,降低运行成本,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有效的竞争和约束机制。

2.2 拓宽投资渠道,增加节水灌溉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要把建设节水型农业列入同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保证节水型农业建设的投入。继续增加节水灌溉区节水改造投入,加大对乡镇供水管网改造和节水技术改造的技术力度,对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建设、水资源监测和取(用)水计量设施安装与改造给予支持。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采取政策引导,以奖代补和贴息扶持等方式,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农民群众投资兴办节水工程。同时,加快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改革,认真总结社会办水利,股份合作制办水利和民办水利的新经验,积极探索公有制的不同实现形式,充分调动社会办水利的积极性。形成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一起上,多渠道、多层次地筹集节水灌溉资金,使节水灌溉走上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3 合理配置水资源,实现农业灌溉低成本、高效益

水资源优化配置是整个节水灌溉体系的基础,直接影响到整个节水灌溉的顺利发展,是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一是为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水资源保证,充分利用地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建立优化的水资源配置体系;二是建设规模生产,集中配送连锁经营的现代农业要求的高效节水灌溉体系。

2.4 确定合理农业灌溉水价,用经济手段促进农业节水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价值规律的要求,确定合理的农业水价,充分发挥价格的杠杆作用,用经济的手段来促进节水灌溉。灌溉水价须应本着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确定灌溉水价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供水成本的水价;二是相关政策经济补助水价;三是分类与累进制水价;四是考虑用水户实际承受能力水价。完善水价形成机制,构筑农业灌溉水价,工程水价和环境水价组成的完整的水价体系,充分发挥水价的杠杆作用,同合理的水价机制规范节约用水。

2.5 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推广农艺节水技术

要在坚持不懈地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基础上,重视农艺节水措施。通过多年实施取得成功经验的农艺节水技术包括选育耐旱高产作物品种和保护性耕作等技术。

阜蒙县属资源性缺水区域,减少用水量大的作物种植面积,增加耐旱高产的作物品种。如在丘陵坡地大面积种植花生、杂粮等农作物可有效地减少灌溉用水,达到省水高产高效的目的。在降低成本和用工灌溉的同时,仍能增加群众收益。不但适应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即便在特殊干旱期,灌溉次数和灌水量均较高粱、玉米少,且净效益比玉米、高粱高出10%左右。近几年推广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土壤保水、保土,增加蓄水量,改善物理性状,增加肥力,抑制耕作层营养表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起到极大作用。使板结的耕作层形成“肥沃”的“海绵田”。

2.6 加强基层管理人员培训,建立健全节水灌溉技术体系

农业节水灌溉涉及千家万户和乡(镇)、村专业管理人员。必须要加强对基层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基层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建设高素质的节水灌溉技术队伍。同时,更要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及时把各种先进、实用的节水灌溉技术传授给农民,并指导实际操作和应用。

加强培训一要注意培训的涵盖面要广;二要因材施教,分层次多渠道地采用学历教育,长期或短期培训,专题讲座,现场演示,示范展示和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三要对农民技术骨干的培训要以实际操作为主,不仅要教给他们应该怎样做,还要让群众明白为什么这样做,使他们真正成为节水灌溉技术的明白人。

2.7 加大社会宣传力度,提高农业节水意识

由于农民长期从事小农经济,耕作制度和技术比较粗放,农民灌溉仍以大水漫灌为主,缺乏节约用水观念,导致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浪费共存。所以,要加大节水灌溉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的节水意识。通过多种媒介大力宣传,使全社会认识到水资源短缺的严重性,发展节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而提高全社会的水危机意识,使全社会都来关心重视和支持节水灌溉工作,为发展节水农业,为推广节水灌溉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3 结语

耿马县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探析 篇8

摘 要 耿马县有着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有利优势,是临沧市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较快、单位土地面积产值较高的县之一。按照“特色+规模+档次+科技+品牌=效益”的发展路子,在特色上下功夫,在效益上见成效,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思路,以孟定、耿马、勐撒、勐永四坝区为核心建立特色农业示范园,着力打造一批在全国全省具有比较优势、特色鲜明、有代表性、规模大、效益好的高原特色农业。

关键词 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经验和做法;云南省耿马县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6--02

“十二五”以来,耿马县坚持以创建全省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为目标,以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步伐、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为主线,以保障粮食及其他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农产品竞争力、提高农民收入和可持续发展为主要任务。

1 耿马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1.1 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初具规模

全县累计建成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18.76万hm2,比2014年末净增0.27万hm2,增幅1.5%。其中:建成甘蔗基地2.71万hm2,茶园基地0.67万hm2,橡胶基地4.23万hm2,核桃基地4.41万hm2,烤烟基地0.09万hm2,咖啡基地0.72万hm2,木竹基地3.203万hm2,云南坚果1.36万hm2,特色瓜果蔬菜1.01万hm2,南药、蚕桑、水果等其他产业基地0.35万hm2;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全县大牲畜出栏3.06万头,生猪出栏32.05万头,羊出栏3.37万只,家禽出栏198.56万羽,肉类总产达26 889 t,禽蛋产量1 506 t,全县畜牧业产值7.38亿元。

1.2 生态农业庄园建设稳步推进

根据《临沧市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着力打造一批高原特色农业庄园经济示范园的要求,耿马县积极推进勐永镇光木林村、勐撒镇户肯村和勐简鄉大寨村3个万亩连片“咖啡+澳洲坚果”生态农业园建设,稳步推进大兴乡滇重楼休闲养生庄园、耿马县华裕生态农业庄园、勐撒农场农垦特色茶叶庄园等特色农业庄园建设步伐。

1.3 农业产业化初具雏型

耿马县坚持“扶强龙头、做大基地、打造品牌”的思路,着力培养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5年,全县有涉及粮食、甘蔗、橡胶、茶叶、咖啡和香蕉等产业化龙头企业17户,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户、市级龙头企业13户,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增强了活力。

2 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经验和做法

2.1 落实惠农政策是关健

耿马县始终把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放在全县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完善各项惠农资金的管理、使用和监督机制,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全面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草原承包奖补、农作物保险及能繁母猪补贴和保险等惠农政策,充分发挥惠农政策在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充分调动农民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2.2 领导高度重视是前提

为切实加强对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领导,耿马县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和分管农业副县长任副组长,县发改、财政、工信、统计、农业、林业和水务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发展高原特色农业领导小组,实行“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个配套政策、一个工作班子、一个考核办法”的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措施,切实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

2.3 创新产业结构调整是基础

以“稳粮、扩经、提质、增效”为内容,狠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区域布局,大力推进山区综合开发,做优甘蔗、橡胶和茶叶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提高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夯实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基础。

2.4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是保障

在抓好重点水源工程建设的同时,着力推进重点特色产业基地的渠网、管网、喷滴灌等配套设施和山区“五小水利”工程、机耕路建设。抓好高标准农田地建设为重点的高原特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3 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3.1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2015年,耿马县高稳产农田地2.903万hm2,全县低产田地、旱地占的比重大;水利化程度低,全县农田地有效灌溉率仅34.64%,比全国全省平均的48%和38%分别低13.36%和3.36%,导致全县耕地的开发利用程度低,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定。

3.2 农业产业化水平低

全县农业产业区域特色不明显,规模小、效益低,具有比较优势的只有粮、糖、胶、茶四大产业,全县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仅有3户,处于大产业、小企业、小规模的状况,高原特色农产品优势、特色、品牌、规模尚未形成。

3.3 农产品运输成本高

目前,耿马县既无高速公路,又无铁路,物资运输主要靠汽车,农产品外销运距远、速度慢、成本高,既严重制约着高原特色农产品规模化开发,特别是鲜活农产品的开发,又制约着农业的对外开放。

3.4 农业发展方式粗放

全县农业产业种植、养殖和加工环节科技含量低,普遍处于粗加工状态,粮经作物单产普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土地产出率低,产品附加值不高。

4 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目标及工作重点

4.1 目标任务

通过实施现代农业“四个一批”工程,力争用5 a时间,建设一批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基地,打造一批综合效益好的种养型、加工型、流通型和综合型农业小巨人企业,形成一批优势特色主导产业突出、精深加工水平高、上中下游产业配套、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集群。

4.2 工作重点

一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是狠抓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耿马自治县高原特色农业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转型为主线,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模式,在突出特色上下工夫,在提高效益上见成效。

三是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坚持“一区多园、以园促区、以区带面、整县推进”的思路,勐永坝重点打造咖啡、外销特色蔬菜及肉牛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

四是着力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在全县范围内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长期租赁农民土地或农民土地参与入股等形式,连片规模开发高原特色农产品原料基地。

五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田成方、渠成网、路相连、树成行、旱能灌、涝能排”为目标,加快推进高原特色产业基地山、水、林、田、路和渠的综合规划和建设。

六是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深入实施科技提升农业行动计划,普及良种良法,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积极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高原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

七是加大农业开发合作力度。围绕耿马(孟定)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坚持先行先试、先行发展原则,创新实践农民土地依法合理流转,特色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开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和推进农民变产业工人等新途径。

上一篇:宪政民主的基本原则下一篇:2022虎年春节暖心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