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项目管理应用企业资源论文

2022-05-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科研项目管理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科学研究、科技发展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具有重要作用。分析农业科研单位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加强科研项目全过程服务、打造高绩效的科研团队、完善科研评价机制、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4个方面提出应对策略,实现农业科研单位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研项目管理应用企业资源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科研项目管理应用企业资源论文 篇1:

企业资源计划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与探索

摘 要:科研项目通过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系统)管理,可以帮助项目管理人员从进度、预算、成本、资源等方面全面掌控项目。文章介绍了中国石油集团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院科研项目管理ERP系统的开发、实践过程,同时对ERP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指出了应用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企业资源计划 科研项目管理 应用

一、引言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通过专业化的ERP系统能够实现对项目实时、动态、有效的管理。ERP与项目管理在实践中的结合已经成为各企业管理信息化的一个切实有效的着手点,能够为企业更高效地进行项目管理提供良好的保障和平台。

与传统地生产加工型企业相比,科研项目具有许多独立的特点和需求。相应地,在ERP管理的目标和实施过程方面也有较大的区别。本文将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直属科研单位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管研院)科研项目管理ERP系统的开发、实践和应用过程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科研项目通过ERP系统管理的目标及具体思路

我们要将科研项目通过ERP系统进行管理,首先要弄清楚的是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科研项目管理是指课题从项目申请、立项论证、组织实施、检查评估、验收鉴定、成果申报、科技推广、档案入卷的全程管理,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综合性管理工作。其目的是使科研项目实行制度化和科学化的管理,保证科研计划圆满完成,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提高竞争力。

项目管理的内容包主要包括项目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和集成管理等。这些内容贯穿在一个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这些内容对应到管研院科研项目管理, 即项目立项管理、执行控制管理及结题验收结题管理三个动态环节。

管研院科研项目通过ERP系统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从立项、执行控制和结题验收三个环节入手,整体上实现对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架构分析,构建出适用于管研院的科研项目动态管理体系,让科研项目相关人员实时了解到项目进行的状态以及当前存在问题, 以便及时对项目的进度、预算、人员等方面进行调整、处理,能够方便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实现资源共享,合理地安排人员、物资、经费,用最科学的方法、最高的效率来实现项目目标。

管研院通过对科研项目的特点和管理现状分析以及各相关单位需求调研,并对当前业务管理体制和科研项目组织情况评估后,明确了管研院科研项目通过ERP系统进行管理的总体设计思路:第一,采用Work Breakdown Structure(以下简称WBS)实现对每个科研项目的精细化管理;第二,对全部科研项目采用统一编码,在系统中实现可实时监控、跟踪项目的关键环节。

三、实施应用

(一)业务流程信息化

在分析了科研项目立项申报管理、执行控制管理、结题验收管理各项环节后,ERP项目组为管研院科研项目管理ERP系统设计了科研项目开题立项、科研项目进度更新、科研项目计划录入、科研项目计划调整、科研项目验收结题等5个主要流程。

(二)组织结构

在ERP系统中,一个项目由项目定义和WBS两部分构成,项目组织结构的分配具有唯一性。项目定义就是将科研项目基本属性按照编码规则来进行表达,例如,项目承担单位、项目类别、项目起始时间及项目负责部门等科研项目的基本属性。项目编码包括数字和字母,在ERP系统中它具有唯一性,即从项目创建到计划实施,再到验收结题,整个过程中项目编码是保持不变的,它是一个项目身份的象征。

另外,WBS就是按照项目开展的阶段、功能以及对象等,将一个完整的项目分解成不同层级的较小的单元,对于管理者来说这样的单元更易管理和维护。WBS是一个划分等级的模型,是ERP系统管理科研项目的关键。ERP系统在WBS上维护了很多信息,在对WBS细分后,就可以将预算细分至底层WBS,为后续操作奠定基础。顶层WBS编号保持和项目定义编号一致。扩展的WBS编号在上一级的编号后面加二位流水码。在管研院ERP系统中,WBS分解结构如下:第一层级WBS与项目定义保持一致;将项目过程管理和经费管理作为第二层级的WBS;又将过程管理中开题、实施和验收以及经费管理中的各个经费科目作为第三层级的WBS,若经费科目中有更详细的明细可继续添加第四或第五层的WBS。

(三)项目立项阶段

科研项目通过论证,经任务下达方下达后便可在ERP系统中创建,通常按照一定的编码规则将项目在系统中进行下达,另外要创建的内容有:任务来源、项目种类、项目承担部门及项目负责人等。同时,在系统中需对项目合伙人进行角色分配,项目合伙人即与项目相关的人员,每个人员都有特定的角色,每个角色都对应着不同的权限和职责。系统中通常有项目经理、项目财务、计划工程师、一般人员等角色。一般情况下,项目经理角色分配给项目负责人,且仅分配给一个账号;计划工程师可分配给项目质量负责人、项目归档负责人等多个账号。项目经理负责项目的整体实施,可对项目相关信息进行创建和维护,而财务人员、其他成员及公司领导等人员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仅需要查看项目的相关信息,系统中仅赋予查看权限。项目基本信息以及结构创建后,便可在ERP系统中下达该项目,即启动项目。

(四)组织实施阶段

科研项目启动后进入组织实施阶段,在这一阶段系统中涉及到的流程主要为:项目进度跟新流程、项目计划录入流程以及项目计划调整流程。

系统中,项目负责人可对下达后的项目进行进度更新,以便项目相关人员及时了解项目信息。例如项目已下达、中评估完成、验收通过等。另外,在已创建的项目WBS上可添加相关PS文本,包括开题设计报告、计划任务书、项目阶段检查报告、中期检查报告、对外委托验收报告以及项目验收报告等文档。

系统中项目计划录入功能实际上就是项目预算的分配。项目预算就是项目经批准的成本,项目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预算进行分批下达或按比例下达。预算一旦下达,系统便可自动控制项目成本,这种控制一方面是项目总体预算的控制,另一方面是各层WBS预算的控制。实际成本发生在底层WBS上,通过对底层WBS 预算的控制来控制整体成本,各层间的关系是上层预算大于等于下层的预算之和。

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一些特殊情况的发生需要对项目个别科目的预算进行追加或扣除,可以通过系统中的预算补充和预算返回功能来完成。

(五)项目验收结题

科研项目经任务下达方验收通过后,可将项目形成的所有文档进行上传。项目的最终文档包括项目验收评价报告、财务决算报告、科学技术成果应用证明、项目研究报告、技术有形化资料、外协验收材料、自验收评价报告等。文档上传成功即可关闭项目,此后系统中除查询功能外任何其他功能都将失效,这就保证了科研项目的可控性和安全性。

四、应用效果

(一)各岗位权限和责任更加明确

ERP系统中每个业务岗位的责任和权限都有明确规定,每项业务都是分级操作和分级审批,操作流程和审批都有流转痕迹和跟踪记录, 这样能够增强各岗位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责任心。

(二)严格规范项目实施程序

ERP系统中,没有列入计划的项目将不能在系统中进行下达,计划外项目也就无从开展,这样避免了一些项目组在项目尚未获批的情况下私自启动项目的情况,保证了每个科研项目实施的严肃性。同时,随着系统的规范化,系统中的相关数据和岗位操作流程也随之逐渐标准化、规范化,这一系列标准规范的操作、标准规范的命名使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在管理科研项目时变得更利于组织、实施和控制,并且在管理过程中避免了一些人为行为。

(三)实现信息反馈的时效性

ERP系统上线后,可自动监测项目的实际发生费用即项目实际成本,例如某项目试验费, 所发生的每一笔试验成本都会及时反映在系统中。当发生费用即将超出预算时(一般在完成预算的95%时),系统便会及时发出警报并会通过短信、E-mail等渠道将信息反馈给项目经理、财务人员等, 这一功能体现了ERP系统信息反馈的时效性和及时性。

(四)科研项目经费实现精细化管控

ERP系统中,每一层级的项目工作细分结构能都实现预算管控功能,项目预算可分解到每个科目,每个科目对应的WBS都有关键指标预报警告功能, 从而实现了人工控制向系统控制的转变,从而全面提高了预算管理的效果。

五、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思想认识不足

ERP系统的实施并不只是对管理手段进行更新,随之变革的还有管理观念、组织过程、操作流程等,这就要求一定要打破传统的管理思维模式,这样就会涉及到部分管理人员或研究人员工作量甚至工作性质的改变,极易导致相关人员产生抵触情绪。另外,企业领导、科研人员对新系统缺乏一定的了解和信任,习惯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去思考并解决问题,这些往往会导致系统运行过程出现矛盾和瓶颈。

因此,要有效实施ERP系统,就要全面转变观念和意识,全面要求员工参与运行,同时要积极应对和克服来自各方的阻力和压力。只有企业全体员工都有学习先进管理思想与方法的积极性,才会有改革的信心,实施ERP才有群众基础。要让员工有接受新思想新方法的热情,就要让员工充分了解到ERP系统的内涵和精髓,领悟其管理的先进性。同时要及时总结出ERP系统建设的成果并加强宣传,通过组织企业之间的交流、考察、学习等手段来提高认识,从而让全体员工改变传统观念,从根本上接受ERP系统。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

ERP是一个高度集成的系统,一个微小的失误都可能会导致系统出现成指数倍增长的连锁错误。要保证其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就要严格控制各种信息来源,包括各种数据、报表。而目前内部控制制度仍不够理想,系统运作中常常有不规范的业务操作,甚至有些员工仍保留原有传统的运作模式。

因此,系统运行管理必须进一步制度化,必要时采取强制手段推行,逐渐让员工适应新的管理模式。要制定更加规范的制度,增加系统运行监控的力度,确保各项业务操作都能在线实时完成。同时,严格操作纪律、细化操作标准,保证基础数据质量,从而保证ERP系统平稳运行。

(三)部门衔接沟通不畅

ERP科研项目管理系统是一个开放式的综合平台,它涉及到企业的多个部门如科技处、财务处、内控处、研发中心等,前后连贯的业务流程使相关部门之间产了一定的依存关系。而正是因为这种依存关系的存在,倘若出现一个部门的错误操作或是部门间的不配合、相互推诿,就会导致ERP流程中断,严重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

因此,只有科研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之间密切配合,形成一个完整、流畅的操作模式,是ERP系统平稳运行的一个关键。在ERP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电子数据交换来实现实时的信息共享和业务联系。另外,通过电话、E-mail和现场沟通、协助等方式也是进一步实现各部门之间默契配合的有效办法。

(四)相关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ERP系统运行后,根据调查,一些员工对ERP的实施过程缺乏了解,甚至个别人员对如何使用都知之甚少,因此对其支持程度也相对降低。另外,随着ERP系统包含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操作难度也越来越大,对于大部分使用者来说都没有信息专业背景,这些人员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还有所欠缺,可能无法应对不断提升的工作量和工作要求。

因此,在ERP系统运行过程中必须加强人员培训。从企业各级管理层到普通岗位人员,必须不断学习先进管理理论,对ERP系统涉及的人员分不同层次、不同程度、不同阶段进行软件具体功能和操作方法的培训,及时使用多种方式对ERP系统使用成效与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如网站专栏、会议等,使员工能够主动的将岗位工作、实际业务流程与系统运行结合起来。

总之,ERP系统运转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层次的关键性、全局性的工作。通过该系统的上线运行, 对管研院科研项目管理水平的提升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但是ERP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容忽视,唯有尽快落实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才能使ERP项目的实施得到最佳的经济效益,才能使管研院整体管理水平及综合竞争实力发生更大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周健.ERP:一个不再遥远的话题[J].科学学研究,1998(4)

[2] 刘华.科研项目信息化管理的探讨[J].科研管理,2003(4)

[3] 韩召.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探讨[J].电子世界,2013(14)

[4] 谢文江,陈娟利,宫少涛,张伟福.基于ERP环境的PS模块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以中国石油管研院为应用案例[J].特区经济,2014(2)

[5] 赵莹.ERP系统PS模块在投资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石油化工,2011(2)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集团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院 陕西西安 710077)

(责编:贾伟)

作者:谢文江 马秋荣 苗健 陈娟利 宫少涛 李磊

科研项目管理应用企业资源论文 篇2:

农业科研单位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 科研项目管理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科学研究、科技发展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具有重要作用。分析农业科研单位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加强科研项目全过程服务、打造高绩效的科研团队、完善科研评价机制、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4个方面提出应对策略,实现农业科研单位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科研项目管理:分析:对策

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也随之不断提高,科学研究工作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研项目作为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对其投入比例的加大,在推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如何对科研项目进行高效的管理,保障科研项目顺利实施,提高科学研究水平,促进科技进步与发展成为当前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然而,目前科研项目管理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地制约了科研项目管理的发展与创新。分析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寻求应对之策成为重中之重。

1 农业科研单位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重”项目申报,“轻”项目执行

近年来,各农业科研单位往往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科研项目的数量、规模和科研经费等方面,对项目的实施过程及执行质量鲜少重视。项目申报过程中,认为多申报项目可以增加项目立项的命中率,甚至出现项目申报“来者不拒”的现象。项目实施过程中,科研人员往往只看重论文和专著等科研成果,不顾及科研项目实际组织和实施过程的情况。项目立项之后,很多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往往不重视实施中的具体细节,项目申报者把精力转向新的项目申请,或是参加各类研讨会、交流会等,无法将精力放在开展科研技术攻关等实验工作中:科研管理人员又开始协调新的项目申报,同样忽视对项目执行中的监督管理。总之,这样的现状很难保障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或是结题,更谈不上取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科研项目研究的成果和应用价值因此大打折扣,造成了学术研究的恶性循环。

1.2 “重”成果鉴定、报奖,“轻”成果转化、推广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科技成果的最终目标是能够实现并转化为生产力。如今,发展知识经济的核心就是要实现知识的经济化和市场化,即将科研所创造的知识成果转化为可运用的技术,使之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和源泉。然而尽管科研体制改革很多年,但是部分科研人员仍未从传统的科研模式中解脱出来:科研项目负责人往往将精力集中在立项、成果鉴定和报奖上,忽视科研成果的推广和转化,导致部分科研项目的成果没有形成直接的产值收益:或是对项目成果没有进行大力推广,致使一大批科研成果转化流产。还有一些本该是科学研究带动生产,生产带动效益,但缺乏有效的推广机制来支撑科研成果转化,使得很多科研成果没有发挥科技服务人民的作用。

1.3 缺乏团队合作意识

如何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取胜,争取更多的科研项目,同时又能高效地完成科研项目的目标,科研团队建设显得格外重要。但现实中,科研人员欠缺团队协作的精神,论资排辈,只作“鸡头”、难为“凤尾”的情况也屡见不鲜。部分科研人员之间相互不合作,甚至出现相互封锁、相互拆台现象,本应该众志成城,抱团方可取胜的团队,却日渐分化为单个个体,严重影响了科研力量的集成,也大大地限制了资源共享。而在知识经济时代,靠这种“小打小闹”的“单兵作战”,不进行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联合,是不可能产出大的高水平的成果。

1.4 缺乏科技创新意识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科研机构也在稳步发展,但科技创新方面依然存在明显不足。现阶段存在着改革步伐缓慢,同时科研人员还面临着年终考核和职称评审等方面的压力,在申报项目的时候以“实用”、“功用”、“效用”为价值取向,忽视了科研项目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大部分科研机构在年终考核和职称评审中仍以科研成果量化作为考核形式,以有关科研项目的论文、专利、获奖、著作及科研项目的数量等作为衡量被考评人员水平的重要条件。这种量化的考核方式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和提升科研人员申请项目、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的积极性,但是若“尺度”把握不当,过度量化等不科学的考评方式也将会导致科研人员急功近利,片面追求数量的功利化倾向,以至于有些科研人员“弃本逐末”,不潜心研究从事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创新研究,从而磨灭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意识和动力,长期以往将极不利于科研事业的持续发展。

1.5 科研管理队伍意识及能力不能适应创新需求

目前,农业科研单位的科技管理现状不容乐观,还未形成一支成熟、专业的科技管理人才队伍。科研项目管理本身是一门专业,目前从事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人员大多数没有经过项目管理的专业训练,缺乏掌握项目管理相应的知识和技术;与科研人员沟通协调不够,缺乏主动性、创新性:或是在项目管理过程中,不能真正发挥管理者的作用,经常陷入日常烦琐的事务活动中,无暇对战略规划与战略策略进行思考。

综上所述,针对目前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以下方面提出应对之策,以期为农业科研单位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2 加强农业科研单位科研项目管理的对策

2.1 加强科研项目全过程服务工作

2.1.1 项目申报阶段

首先,要做好申报前动员工作。科研管理部门在收到项目申报通知后,首先,科研管理人员要认真研读,掌握科研项目所涉及的申报范围、条件及要求等要素,帮助科研人员解读及理解科研项目指南。其次,科研管理人员要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鼓励相关科研人员积极申报,适时组织申报人员开会,这样既让大家相互了解和分享此类项目申报过程的一些经验和申报项目的相关信息,同时又能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重复现象,提高项目的命中率。

其次,要把好申请质量关。申请书的撰写不仅是科研人员科技知识的体现,更是评审专家评审项目是否顺利通过的重要依据,所以把好申请质量关的关键是规范、科学、合理、专业地撰写申请书。科研管理部门要从以下方面对申请书进行严格审查:①申请书的填写模式,要有规范、完整、统一的字体及格式。杜绝出现漏填、乱填、格式混乱等现象发生,避免给评审专家留下不好的第一印象:②立论背景、研究内容、目标及技术路线。申请书的研究领域背景要详细,详尽列出主要的参考文献,为立论依据作重要补充。研究内容的填写更要具体,研究目标要明确,根据所要研究的内容提出研究目标,保持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前后一致,同时要有分析、有思路,体现出项目的独创性和研究的独特之处。针对研究内容和目标,要提出研究内容所涉及的可执行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来达到研究目标,同时研究方法和实验方案需进行一定的可行性分析:③项目研究基础。项目申请者要写明申请该项目有关的论文、鉴定、获奖情况、前期研究工作积累和取得的成绩等,为项目的申请奠定一定的基础:④预算。要紧跟财务预算的相关政策,科研管理部门初步项目预算的合理性,同时要科学、合理地分配预算;⑤工作进度。要配合研究内容、立项技术路线及项目申请期限,合理、科学地安排研究计划,同时体现各阶段具体的研究进展及相关结果汇总。

最后,抓好项目启动前的安排。项目获准立项后,科研管理人员应将立项通知及有关管理办法及时通知并转发给项目组,重点是抓好项目组研究人员、研究计划、研究经费的组织落实工作。

2.1.2 项目立项实施阶段

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监管是项目过程管理的关键。从项目立项开始,项目管理人员就要及时地了解和掌握项目进度,以“请上来、走下去”的方法,定期组织报告会了解项目进展,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开通多样沟通渠道,保证科技信息的及时通报,形成互相沟通、相互促进的良好氛围l 7l。“请上来”,即在项目执行一段时间后,所主管科研的领导主持召开关于项目进展工作的报告会,请各项目负责人对科研工作的进展情况、困难、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汇报。“走下去”即科研管理人员深入项目组,参加项目组会议,及时了解科研动态,检查项目进展情况,及时对科研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协调解决,保障科研项目按计划顺利完成。

2.1.3 项目验收阶段

项目完成后,科研管理部门要积极主动地配合项目组成员搞好项目的评审、验收工作,组织相关领域专家进行项目验收:对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的项目,要协助项目组做好报奖、开发推广的材料准备工作以及课题档案材料立卷归档工作。

2.1.4 成果转化阶段

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农民收入,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是农业科研单位的主要任务。科研管理部门应该积极提供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服务方式,主动促进各农业科研单位和农技推广部门、相关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并建立长期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科研管理人员要不断引导科研人员注重研究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确自主技术创新成果不要只停留在论文、报告等文字形式上,而要尽可能地转化成为可操控的技术和可交换的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只有将科技知识真正地变成产品专利、可生产标准,并最终在市场上取得经济效益,或生产上服务农业发展,才是真正科研目的。这样的产业化科学研究需要以生产有需求的产品、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为导向,科研管理部门也能更方便地为科技人员的科学研究进行专题、专项服务,也能最大程度地保障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员的利益,促进农业科技的扩大再生产,保障农业科技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2.2 打造高效的科研团队

组建科研团队重在培养科研人员的团队意识和协同合作的能力。当今社会仅靠一个人“单打独斗”是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一个高绩效的科研团队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才能促进科研单位的建设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所以,组建科研团队不仅是为了申请项目,更是为了自身的发展。然而,一个高效团队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团队中每个成员的资历、能力、地位各不相同,但每个人都值得尊重,尊重彼此的意见和观点、尊重彼此的技术和能力、尊重彼此对团队的贡献;另一方面,作为科技管理人员,应及时地了解科研团队的实际情况,全面掌握科研资源和人员的情况,穿针引线,并做好沟通、疏导和协调工作,组建高绩效的科研团队。

2.3 完善科研评价机制

适应科研发展新形势的要求,采用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过程管理模式来建立全面客观的评价制度和方法:首先,在评价标准方面,不仅要注重科研项目的申请和研究结果,更要关注科研项目的执行和研究过程,做到评价科研结果与过程并重:其次,在评价指标方面,不仅要注重科研项目研究成果的数量,更要关注研究成果的质量,做到数量与质量相结合:最后在评价主体方面,不仅要注重对科研项目管理部门的评价,还应注重对科研项目相关的承担者、利益相关者、相关专家以及社会公众等第三方评价。总之,全过程的项目管理评价机制就是要实现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的有效结合。

2.4 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2.4.1 加强政治修养

科研管理部门本质上是一个专门为科技人员服务的部门。科研管理人员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熟悉所在单位科研人员的研究情况,掌握科研项目涉及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对学科的发展脉络和前沿动态有所了解。充分发挥科研管理部门的管理积极性,保障科研项目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实施。

2.4.2 提高组织协调能力

科研管理的宗旨是服务。在加强学习自身业务的同时,要注重保持与上级主管部门和科研人员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及时向科研人员反馈信息,尽量做到信息公开透明,多渠遭开拓信息交流。同时,科研管理部门要与财务部门加强沟通和协作,及时有效地了解项目经费预算情况,利于项目的顺利执行。

2.4.3 创新管理模式

科学研究是创造性劳动,所以科研管理更需不断地创新管理模式,才能为科学研究源源不断地提供新的支撑动力和源泉。这就要求科技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为科研服务工作创新管理模式奠定强有力的基础,也才有可能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出有价值的新设想、新目标和新管理。首先,科研管理人员必须具有创新的理念,不断地结合自己积累的工作经验和所处的工作环境,提出即符合实际又有利于当前科技发展潮流的管理模式。其次,科研管理人员要善于创新方法。现今社会是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技术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科研管理人员要善于利用现今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将科研管理网络化、信息化,促使科技管理事业在创新中得到不断发展。

总之,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科研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科研管理人员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学习和创新,为科研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科研氛围,在科技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实现农业科研单位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丽霞 刘萌 盛占武 宋顺 校导

科研项目管理应用企业资源论文 篇3:

产学研合作视阈下高职的科研定位

摘 要:以往多数产学研合作多因校方没有过硬的科研实力做筹码,企业认为“无利可图”把开展合作看作为一种负担、一种可有可无的选择。高职院校必须提升科研水平,致力于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推广,主动服务于企业,做好科研推介外联工作,与企业创建技术创新联盟,让企业借此获得更多的市场利润,产生与高职院校缔结产学研联盟的意愿。

关键词: 高职院校;产学研;科研;定位

作者简介:罗新芳(1966-),女,河南正阳人,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2012度科技发展计划软科学项目“河南职业技术教育产学研联盟研究”(编号:06SZC008;主持人:罗新芳)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高职教育经过近3O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得益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发展定位,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力所在,但现实状况却是很多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合作陷入企业无意、学校一厢情愿的困窘中。

一、产学研合作利益博弈中,校企不能互惠双赢,企业无意加入合作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内容,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二是以科技成果转化为内容,以创造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产学研合作科研。剖析产学研合作中各方利益的需求,就能找出企业无意于产学研合作的深层动因。

(一)进行产学研合作教育时,企业被动积极性不高。产学研结合中的“产”,主要是指学校依托社企业、行业建立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满足教学过程中的实习、实训,解决校园内真实企业环境欠缺、理论教学和生产实践脱节的问题。对于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根本任务的高职院校,“产”“学”结合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要求学校拥有实践教学所需的所有设施和设备不现实也不可能,因此,依托社企业、行业建设一批产学研结合基地至关重要。基地的建立既可使学生与行业、企业零距离接触,更快更好地培养受社会欢迎的各类高质量实用人才,亦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这一动机促使高职院校对产学研合作情有独钟,所以传统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一般由高校主导。

企业固然很需要高级技能性应用型人才,但是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目前我国企业用人机制的不完善和使用人才的无成本化,再加上高校毕业生过剩,人才市场出现“供过于求”,合作教育培养的人才不具有稀缺性和唯一性,使得企业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实训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生产进度安排,降低产量和经济效益,这样导致一些企业认为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高职院校能为企业提供的利益有限,因此,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企业远没有高职院校那样热情主动。

(二)进行产学研合作科研时,企业主动寻求高校结盟。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敏锐地发现市场需求,不断创造新产品来满足市场,以此获得利润是企业的目标。随着竞争的加剧,企业很难占有所需的全部智力资源,企业借助高职院校与科研院所的研究力量实现共同发展,已成为企业实现自身利益的重要手段。

调查发现:企业选择高校作为合作伙伴时,其动机是看好高校优势科研资源;更多的企业希望高校能深入企业指导,参与企业产品的开发和研究,分担企业的研发风险,缩短研发时间,能让企业抓住市场机遇获得更多利润;但调查中也发现高职院校对产学研中“研”的认识不足,在选择产学研结合的动机时,选择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以及“共同研发产品、技术”的比例很低。

产学研合作遵循的原则是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协同发展。在产学研合作利益博弈中,合作缔结的关键在于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和科研定位,高职院校如果没有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和适用性较强、市场开发潜力大的科研成果,无法实现校企“双赢”,高职院校在合作中就没有地位、没有主动权,也就无法进行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毫无疑问,高职院校如果不能为企业的技改发力,不能为企业的研发助阵,就很难成为企业长期的、深度的合作伙伴。

二、高职院校科研不足是阻碍产学研合作的最大瓶颈

高职院校科研上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成了阻碍产学研合作深入发展的最大瓶颈。全方位地研究这些问题,寻找问题的突破口,有助于产学研合作的繁荣和发展,有助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一)高职院校对产学研合作中“研”的定位不清,角色认知模糊。调查发现:很多高职院校在产学研合作实践中,对于“研”有什么作用、存在什么问题、如何定位等问题不清楚;65%高职院校是由原来的成人专科学校或中专改制、合并升格而成,不重视科研的习惯由来已久,近8%的高职院校没有独立的科研管理部门,科研处附属教务处,拥有自己的研究所的高职院校更是凤毛麟角,9%高职院校的产学研结合,“研”的部分基本空缺;一些高职院校认为科研是研究型大学的事情,高职院校不是研究型大学,没有必要搞科研;还有相当多的教师认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技能型人才,教师只要教会学生实践技能即可,只关注教育科学的研究,不搞技术应用开发;有些高职院校却把自身角色与普通校甚至科研院所混同,完全不顾自身科研实际状况,夜郎自大,盲目争取高新尖端科研项目,极力攀附大中型企业,结果由于缺乏科研实力,导致产学研合作失败。

(二)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科研素质不高,科研精力不足。近10%的教师是经过学历补偿教育才达到本科学历的,有博士、硕士学历的只占7%。教师学历的提升大多采取的是在职就读的方式,而与学历相应的科研能力却没有得到提高;科研骨干少,专职科研人员更少,无法形成科研团队。科研素质的先天不足,再加上少有机会外出培训或参加学术交流,难以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更不用说实现科技成果转化;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迅速膨胀导致生师比严重超标,教师经常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无暇顾及科研。

(三)科研活动与市场和生产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长期以来,由于体制的影响,我国高等院校与产业化机构相分离,高校和企业之间缺乏有效沟通,高职院校的教研人员游离于市场之外,在选择研究课题时,对市场缺乏准确定位,大量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严重错位,缺乏可行性和实用性;再有,很多高职院校教研人员科研功利色彩浓厚,科研目的在于评职称、评名师、评学科带头人和成果奖励,在“职称名誉型科研”这个指挥棒的指挥下,只追求科研课题的级别和项目的数量,不关心企业和市场的需要,科研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的现象严重。

(四)高职院校科技转化经验不足,与企业、科技中介机构等缺乏长期有效联系。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部门中开设市场开发部等推进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的机构的不足5%,科研推广人才匮乏。由于长期形成的管理模式,高职院校科研处大多停留在校内科研工作的日常管理而不是外联服务上;被动工作多,主动出击少;长期与相关企业、行业建立联系的少;未能搭建校企之间、校外科技中介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平台。

(五)科研管理不规范,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和科学的评价机制。科研管理不规范,对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的过程管理不到位,缺乏科研方面的专题培训与指导,对科研成果的转化、开发等环节重视不够,缺乏对产学研中的成果归属、职称评定、个人权益等方面完善配套的措施;激励评价机制不健全,科研量化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

三、产学研联盟视阈下高职院校科研定位

产学研合作中,“研”是关键,它是产学研结合的切入点,是“产”“学”结合的纽带。高职院校应明确思路,迎合企业需求,深化科研内涵,找准科研定位,组建与企业的“科技战略联盟”,建立健全符合市场规律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新体系。

(一)以市场应用为导向,从实际出发,定位于服务企业。高职院校科研的重点不应放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而应以应用技术研究为主,要积极引导教研人员从事高新技术应用创新以及工艺、流程、设备的研究,随时掌握行业技术改革的动态和方向,及时发现国内外刚开始应用的新技术;树立市场意识,了解市场需求,了解企业需要,从生产一线的实际中找项目、课题,研究课题与应用实际紧密结合,研究成果与相关技术的应用趋势贴近。

高职院校整体科研水平还低于普通高校,争取一些回报丰厚的高端项目和前沿课题有较大的难度,应扬长避短,量体裁衣地开展校企科研合作。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在中小企业感兴趣的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的中小项目、实用项目的研究上多做文章,在重点高校没有精力搞、科研院所不愿做的技术革新、小发明创造上多下工夫。

积极寻找为企业服务的突破点,协助企业作一些专项市场调研,为企业决策提供第一手信息,为企业当好参谋和顾问;主动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技术改造、产品升级换代,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解决企业急需、且没有能力解决的技术难题,成为企业坚强的技术后盾,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主动做好推介外联工作,定位于创建技术创新联盟。高职院校要开设市场开发部等机构,设置科技推广员,跟踪监视市场环境变化,转化和吸收内外部的技术信息知识,主动与企业牵线搭桥,引领教师走出去直接和企业恰谈,或是把企业引进来,适时推介项目,做好对产学研合作科研的协调和指导;对于自己本院校做不了的大型科研攻关项目,可以利用科研信息掌握及时的优势,成为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中介与企业合作的推介者,参与项目合作,做辅助性工作或分担力所能及的子课题,帮助企业有效地接收消化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以此不断增强自身的科研水平,夯实产学研合作基础。

高职院校还应主动宣传自己、推销自己,在本院校的的科研能力没有取得社会认可的情况下,应主动与企业、科研中介机构联系,利用各种渠道搭建信息平台,向企业、社会推介本校的科研力量、研究方向和已形成的研究成果,主动寻找市场、寻找企业、寻找科技中介,以合资、合股、合作的方式对学校的科技成果进行孵化和再开发。

高职院校可以依托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采取共建技术开发中心、经营实体等方式与企业共建技术创新联盟;也可以将已有的成熟技术,通过技术入股或成果折股的形式与企业建立联盟;也可吸纳企业、市场和技术中介等共同参与,建立科技孵化器……通过技术创新联盟把校企利益捆绑在一起,使科技与经济结合,科技链与产业链衔接,教学科研机构与企业融合,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和双赢,增强合作的原动力,不再把开展合作看作为一种负担、一种可有可无的选择,而是成为自身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战略组成部分。

(三)加强科研培训,提高教研人员科研素质,定位于建立一支稳定双师型科研师资队伍。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各专业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其提供信息、筹措经费,让他们能经常能参加各式各类学术交流活动,获得外出培训机会;为中青年教师搭建科研平台,通过参与专家课题扶持他们,通过专家引领、课题带动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对科研管理人员及立项课题的参研人员定期开展形式多样、规模不一的科研培训,定期举办科研专题讲座,帮助他们解决在科研中遇到的选题、项目申报、文献检索、论文写作等问题,使他们从实际案例中学习积累科研经验;以课题组为单位进行针对性、指导性强的“一对一”的培训。通过多形式的科研培训,强化教研人员的科研意识,提高其科研能力。

“双师型”教师的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高度融合,他们能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瞄准行业或企业的关键技术开展科技攻关,解决生产中的关键问题,他们是学校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使科研上水平的主要力量。要激发广大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的热情,有组织地安排他们到生产、管理、服务一线挂职锻炼,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开发能力,使教师由单一的教学型人员向集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双师型人才转变,重点建立一支稳定的、实践经验丰富和研究能力出色的双师型科研师资队伍,

(四)建立科研激励评价机制,定位于科研管理规范化。建立一套灵活多样的激励措施,如对科研项目,不仅要根据项目的级别,还要根据企业、政府、社会资助的经费额制定奖励措施;不仅要有对科研成果本身的奖励,更要对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方面的科研项目重点奖励;不仅注重个人奖励,还要注重激励科研团队;既注重奖金、绩效工资等物质奖励,又结合非经济手段进行精神激励。

要全面合理地评估科研工作,在制定评价指标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评价对象的特点,做到数量和质量的全面考核;将科研作为学校各级领导管理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绩效考核中增加科研分值,把科技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作为教研人员工作与业务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合理计算工作量,以此引导和鼓励教研人员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重点鼓励和支持产业发展前景较好的科研课题,建立健全教研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益分配制度,本着鼓励拔尖性研究,重点支持应用性研究的原则,如果在产学研合作科研中取得重大经济效益,对有贡献教研人员给予重奖和优先晋升相应的技术职务。

建立健全科研管理体系,组建科研课题立项、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鉴定专家组;出台项目管理、成果鉴定、资助与奖励、科研工作量化考核、立项申报流程、在研课题跟踪、科研档案建立、科研团队管理等科研管理文件,建立科研团队培养机制、成果评价机制、开发应用机制等,使科研工作有理可依,有章可循,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产学研合结合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必由之路、立校之本、育人之基、发展之源,科研是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学校上水平、上质量、上品牌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高职学校要办出特色,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必须以科研工作为突破口,改变以往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一味强调自身需求的现状,采用以科研为导向的合作模式,把科技转化当成科研工作中重中之重,让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研”的方面获得更多的利益,产学研结合这棵大树才会枝繁叶茂,永远常青!

参考文献:

[1]桂德怀.高职高专院校科研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 教育与职业,2007(24):34- 35.

[2]李晓粤,等.浅析高等职业教育的科研特色[J].职业时空(研究版),2006(10):61 - 62.

[2]伍新德.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的定位及管理制度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8(2):54-55

责任编辑 夏焕堂

作者:罗新芳

上一篇:市貌综合整治方案下一篇:小组合作学习初中化学实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