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科研计划项目申报指南(通用12篇)
2012年课题指南
为贯彻落实全国统计工作会议精神,紧密围绕政府统计中心工作开展统计科研活动,促进统计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2012全国统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课题指南重点是关注以“一套表”为核心的统计“四大工程”建设以及实现“一套表”后统计流程的设计与研究,关注现代科学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关注统计制度、统计方法、统计标准、统计体制和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鼓励和支持项目申报者紧紧围绕统计重点工作,研究与政府统计相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密切服务统计工作实践,以促进政府统计工作的科学发展和统计理论方法的不断创新。
1.继续推进和完善以“一套表”为核心的统计“四大工程”研究以及实现“一套表”后统计流程的设计与研究
研究重点:在以“一套表”为核心的统计“四大工程”全面实施并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基础上,“一套表”如何在专业和范围上继续延伸和拓展。针对实施中的情况和问题,研究统计工作流程,进一步完善统计报表制度、指标体系、调查方法、数据处理程序和实施过程中的组织手段。研究如何使政府统计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的统计制度、指标体系保持衔接,减少重复,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如何既满足各级政府和社会需要,又有效防止调查内容的增加和反弹,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如何推进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同时又切实保守企业秘密,确保统计数据不被用于统计以外的目的;实现“一套表”后统计流程的设计与研究
2.现代科学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研究重点:在统计手段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信息化硬件、软件、网络化、数据库、名录库、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如何提高统计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水平,如何应用新的现代科学技术提升统计能力,提高数据质量。如何应用遥感(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空间信息技术,实现对信息远程采集、对各种经济社会活动的远程监控,为重大国情国力普查、“三农”统计、投资统计等提供更加科学高效的调查手段,使样本确定更为精准。如何应用物联网技术及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采集现代经济活动声、光、热、电等信息,自动获取大量有关产业活动的物理信息,为工业统计、碳排放监测等提供更为真实可靠的数据来源。如何应用云计算技术,通过网络把多个成本相对较低的计算实体整合成一个具有强大计算能力的底层架构,实现对统计计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等等。
3.国家统计核心指标体系及管理研究
研究重点:如何在指标体系的设置上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从根本上解决统计指标体系统一规范、系统完整的问题,形成满足各方面需求,规范、简约的国家核心统计指标体系,指导规范各专业经常性统计调查。重点研究设计国家统计指标体系总体框架;健全完善国家统计指标体系,并确立国家核心统计指标体系;研究建立统计指标体系管理和维护更新机制。4.国家统计元数据库研究
研究重点:研究设计元数据库开发建设的总体框架;补充和完善统计元数据标准,形成涵盖统计生产全过程,统一规范的元数据标准;研究元数据标准的应用,设计元数据库开发建设的总体框架,以实现统计元数据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发挥元数据在现代统计体系中的基础和核心作用;研究国外统计元数据的有关理论与实践。5.服务业统计问题研究
研究重点:结合服务产业升级过程中的趋势与热点,开展服务业统计与核算方法研究;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服务业统计制度与核算制度,以准确反映服务业、特别是新型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作用;服务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测算方法研究,包括服务业发展评价方法概述,构建服务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主要行业评价指标体系,测算方法的比较,实证分析等;服务业发展指数与编制方法研究,包括服务业发展指数的理论研究,构建指标体系,通过实证分析进行合理性检验;服务业统计数据质量评估方法研究,包括服务业统计数据质量评估的方法、标准的研究及国际比较,并做实证分析;针对新型服务业统计问题的研究,包括系统梳理新型服务业态中各种活动类型及统计调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6.环保支出统计制度研究
研究重点:构造科学界定环保支出概念和具有可操作性的统计指标体系框架,重点研究我国环保支出统计现有数据的可得性、数据质量和数据缺口,探索研究建立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和国际可比性的我国环保支出统计工作方案和长远设想。
7.居民收入统计相关问题研究
研究重点:如何在推进城乡住户一体化调查进程中,健全和规范以可支配收入为核心的收支指标体系;统一抽样调查方法,提高样本对不同收入层次居民的代表性。研究我国居民收支统计调查数据的质量现状及改进途径,研究劳动报酬调查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案。开展我国中等收入标准的变化趋势及不同地区间中等收入标准的比较研究,提出我国中等收入的统计标准、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与测度方法。8.调查过程中的数据质量监控方法研究
研究重点:结合统计调查工作发展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对数据采集过程中的涉及数据质量的问题做全面梳理,重点研究被调查者或基层统计部门,在具有典型意义的房价统计、企业调查、居民收支调查中的数据质量评估、检查与控制,建立统计数据质量评价标准和工作流程。
9.宏观数据质量协调性研究
研究重点:研究在国家、省、以及地市一级,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的匹配关系。如何把握政府综合统计、政府部门统计、行政记录、企业(如金融)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从中发现问题,查找原因,确保数据质量。
10.抽样调查方法应用的科学性与适应性研究 研究重点:研究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管理体制的要求,建立能够有效满足国家和省、地、县各级管理需要的全国统一的抽样调查制度和管理体系;研究在提高抽样调查整体设计水平,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任何改进抽样方法,提高调查效率,减轻基层负担。研究如何在人口、居民收支、农产量、价格、规模以下企业及其他有关领域,完善和改进抽样调查实施方法,提高其科学性和适应性。11.统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研究重点:如何促使中国统计管理体制向着客观、中立的方向发展,确保统计部门能够不受干扰地独立行使职能,并确保统计数据质量。
12.文化产业指标体系研究
研究重点:文化产业指标体系、分类标准,文化产业的增加值测算以及统计调查方法。13.统计能力建设研究
研究重点:统计能力的界定,统计能力的评价原则与评价指标体系,统计能力评价的方法。14.统计调查项目支出定额标准研究
研究重点:统计调查项目流程及工作量界定,辅助调查员需求量及报酬标准,项目、地域视角的统计调查经费需求,统计调查项目经费需求的地区差异,如何通过调查偏平化、信息化减少统计调查项目经费需求,部门统计工作的经费需求。
15.小区域估计方法在政府统计中的应用研究
研究重点:利用小区域方法解决抽样调查满足多层次统计数据需求问题。
16.中国人力资本与人才贡献率相关问题研究 研究重点:中国人力资本和人才贡献率测算方法;中国资本存量测算方法;中国区域人力资本测算、比较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17.其他:统计学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
为了使全国统计科研计划项目的研究更具有针对性,更加切合统计实际工作的需要,全国统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2年课题指南中的选题列示了研究目标和研究重点,项目申报者可据此自行拟定题目,也可在不改变课题方向和范围的前提下,根据研究需要与研究特长自行拟定题目。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鼓励并优先支持密切联系统计工作实际的选题。
“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面向公共安全保障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点围绕公共安全共性基础科学问题、国家公共安全综合保障、社会安全监测预警与控制、生产安全保障与重大事故防控、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城镇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治理、综合应急技术装备等重点方向不同重点任务的关键科技瓶颈问题,开展基础理论研究、技术攻关、装备研制和应用示范,旨在大力提升我国公共安全预防准备、监测预警、态势研判、救援处置、综合保障等关键技术水平,为健全我国公共安全体系、全面提升我国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该重点专项执行期从2016年至2020年。按照分步实施、重点突出原则,2016年度已在共性基础科学问题、社会安全治安防控、城市火灾防治、司法鉴定、毒品查缉和吸毒管控、煤矿灾害预警与处置、化工园区事故防控、油气及危化品储运设施安全、应急技术装备等方面安排部署32个项目。2017年度国拨经费总概算约为11.9亿元,拟在重大综合灾害耦合、社会安全治安防控、犯罪侦查与防范打击、煤矿灾害防控、危化品及工贸企业生产事故防控、工程施工安全、国家物资储备库等重大基础设施安全、现场应急保障救援装备等方面安排39项任务,重点加强立体化治安防控以及依靠智能化手段提高主动防控和应急救援能力等方面的研究,39项任务中的2项任务拟定向择优(指南另发)。
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2014申报指南(支持方向和重点)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2013年林业厅局长会议精神,加快林业科技创新,支撑林业生态文明六大体系建设,推动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依据《林业科学和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总体思路(2009-2020年)》,结合当前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编制提出2014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重点支持领域和方向。
一、重大项目
瞄准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长期性重大林业科学问题,重点创新林业产业绿色发展关键技术,着力突破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和生态安全构建支撑技术,加快解决森林资源提质增量共性技术,强化技术集成与示范,引领现代林业科学发展。具体方向如下:
(一)林业产业绿色发展关键技术 1.木(竹)材工业(申报代码:ZA01)
重点支持集成家居木质产品制造、新型重组木(竹)材料制造、人工林低质木(竹)材家具制造等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2.生物基产品(ZA02)
重点支持纤维类原料制备液体燃料、非食用木本油料基新材料、木质纤维生物质炼制乳酸化学品等生物基产品开发。
3.林下经济(ZA03)
重点支持林下经济植物高效栽培与绿色利用、林下养殖和安全加工、林源植物香料生物调控及其高效利用等关键技术研究。
(二)林业生态建设支撑技术 4.典型区域生态建设(ZB01)重点支持生态脆弱区植被恢复与重建、美丽城乡景观构建、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等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5.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研究(ZB02)重点支持森林、湿地、荒漠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定位观测研究。
(三)森林资源提质增量共性技术 6.长期育种(ZC01)
重点支持北方重要针叶树种骨干亲本群构建、重要油料树种遗传资源创新利用、重要经济林果实形成的分子基础等研究。
7.森林培育(ZC02)
重点支持重要珍贵用材树种体细胞胚胎发生、能源林丰产培育、古树名木保护性培育等关键技术研究。
8.森林保护(ZC03)
重点支持重大森林有害生物分子生态调控、检疫性有害生物防控、林业生物灾害监测预警等关键技术研究。
二、面上项目
面向区域性、培育性、实用性、带动性地方林业发展科技需求,重点解决生态建设、森林培育与经营关键技术瓶颈,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着力完善灾害防控和公共支撑技术体系,支撑区域林业持续发展。具体方向如下:
(一)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领域
1.森林生态系统建设与保护技术(MA01)
重点围绕水源涵养林区、西南石漠化区、华北土石山区、滨海 盐碱地、库区消落带等典型林业生态工程区,开展高抗逆植物材料选育、植被恢复与重建、林分结构优化、效益监测与评价、林业生态文明建设评估等关键技术研究。
2.荒漠生态系统治理与恢复技术(MA02)
重点支持防沙治沙工程区、废弃与退化土地、青藏铁路沿线等典型荒漠化区,开展抗逆植物材料选育、植被恢复与重建、经营管护等关键技术研究。
3.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技术(MA03)
重点支持湿地关键物种选育与保护、栖息地保护、退化湿地恢复、景观生态规划、功能湿地构建等关键技术研究。
4.生物多样性保育技术(MA04)
重点支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与繁育、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监测评价等技术研究。
(二)森林培育与经营领域 5.林木良种选育技术(MB01)
重点支持区域主要用材林、生态林、经济林、特种原料林等树种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高效育种和产业化制种等育种关键技术研究。
6.种苗规模化繁育技术(MB02)
重点支持高世代种子园早实丰产稳产、林木快速无性繁殖、大规格容器苗规模化培育和高抗性苗木培育等关键技术研究。
7.定向培育与经营技术(MB03)
重点支持用材林可持续丰产经营、生态公益林结构优化、人工林地力维持、不同类型森林提质增效、林业专用肥生产、测土配方施肥等关键技术研究。
(三)林业产业领域
8.木材产业转型升级技术(MC01)
重点支持木制品绿色环保性涂装、木制品整体大幅立体表面装饰、木质传统民居现代化制造、木结构部件模块化制造、模压工程材料制造、防潮与防霉等功能性人造板制造、生物质胶粘剂制备等技术研发。
9.特色林源经济植物资源培育与加工技术(MC02)重点支持重要木本粮油、珍稀野果林、林源蔬菜、食用菌、香料和药用植物等特色经济植物资源开发和质量控制等技术研发。
10.花卉与景观植物培育技术(MC03)
重点支持我国特色花卉、彩色乔灌木、耐盐碱抗污染植物新品种选育和规模化繁殖等技术研发。
11.林产品化学精深加工技术(MC04)
重点支持松脂节能减排加工、活性炭循环利用、生漆资源利用、低质材木浆清洁生产、碳纤维制备、天然色素和香精生产、绿色植物饲料及添加剂开发等关键技术研究。
12.林业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技术(MC05)
重点支持油料、灌木等能源林资源收集和储运关键技术与装备,分布式林木生物质气化发电供热多联产系统生产工艺与装备,生物质预处理与炼制技术,先进裂解液化技术与装备,木本工业油料组分分离与利用技术研究。
13.竹藤资源提质增效技术(MC06)
重点支持特色竹类种质资源挖掘保存与培育、优良竹藤资源规模化繁育、竹林生态经营与修复、竹藤资源高值化利用等关键技术研究。14.森林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技术(MC07)
重点支持重要森林风景资源保护与培育、森林(湿地、沙漠)公园建设、林业游憩资源开发利用、森林旅游质量评价和绿色名录评估等关键技术研究。
(四)生态灾害防控领域 15.森林火灾防控技术(MD01)
重点支持森林可燃物管理、森林火险等级与火行为预报、林火探测与扑救、灾害损失评估、灾后生态系统重建等关键技术研究。
16.有害生物防控技术(MD02)
重点支持林业有害生物诊断、天敌繁育与控制、林用生物药剂开发等技术研究。
(五)林业公共支撑领域
17.标准与质量检测技术(ME01)
重点支持营造林、森林生态效益监测、森林经营、林业碳汇、森林认证、资源获取和林产品加工过程质量标准,林(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和快速检测等技术研发。
18.林业信息化技术(ME02)
重点支持国家重大林业生态工程、森林资源监测、林业灾害监控与应急、森林防火通信与信息指挥系统、林产品质量溯源系统等信息管理技术研发。
19.林业装备研发(ME03)
重点支持节能降耗经济型的林木种子采收、种苗繁育、培育经营、采伐贮运、加工利用、森林防火及病虫害防治等灾害防控装备研发。
20.国际履约及重点双边合作(ME04)重点支持履行涉林公约、跨流域生态安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森林文书等世界林业热点问题研究。
三、青年专项
围绕创新型、实用型科技人才培养需求,重点开展林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着力加强林业生产实用技术开发,显著提升青年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具体方向如下:
(一)理论与前沿技术研究(QA01)
重点支持林业种业、林业生态、生物制药、生物质材料、生物质能源等领域的理论探索、前沿技术创新和储备技术预研。
(二)实用技术集成与开发(QB01)
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
科研课题项目立项申报指南
(2011年8月版)
教育部启动实施的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其基本宗旨是以资源共享为先导,加快开发支撑职业教育教学、实训、实习、科研和管理等关键业务的优质数字化资源,着力构建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创新资源建设和应用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跨时空共享,着力提高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资源共建共享计划课题项目属于国家级科研项目,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各批次)、有关职业院校、高等学校、研究机构、行业企业及其他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均可申报。
一、课题项目设立依据
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的设立是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政策,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工程。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资源共建共享计划是落实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战略部署的重大举措。2.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
资源共建共享计划是落实《教育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教职成[2010]13号)关于构建“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
3.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 资源共建共享计划是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关于“大力开发数字化资源,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管理平台,提升学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促进优质职业资源的共享”的关键措施。
4.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计划
资源共建共享计划是落实《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要求,把数字化资源建设作为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项目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关键任务,作为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教材开发以及管理创新的重要成果体现形式,是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计划项目申报、规划、建设和验收的重要考核指标。
二、重点建设内容任务
课题项目分为精品课程资源(专业类课程、文化基础类课程)、通用主题素材、教研科研信息、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群落网站等5大类,目前已确立40个课题项目,具体名称见《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科研课题项目立项申报书》。另外,根据申报立项与申报使用的总体情况,拟在5大类中,选择使用单位较多、研发基础较好的更多课题立项。1.精品课程资源
媒体表现形式主要包括网络课程(专业类课程与文化基础课程),与之相配套或独立存在的电子教案、基于工作过程的虚拟仿真实训单元、生产流程模拟软件和名师名课音像制品等。
资源类型和表现形式以网络课程为主体框架,具体形式由课题研究单位根据课程内容特点确定。根据专业情况,每专业需要开发6-10门专业课程,覆盖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2.通用主题素材
通过研发、征集和整合等方式,建成行业标准、实训项目、教学案例、竞赛方案、考核试题等通用主题素材库;同时,组织开发素材库资源管理平台软件。
3.教研科研信息
主要包括职业教育政策法规库、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库、职业教育学术论文库、职业教育办学经验库、职业教育专家人才库等教研科研信息;同时,组织开发教研科研信息管理平台软件。
4.管理信息系统
适应学校教务管理、网络教学管理、学校行政管理、校企合作管理、工学结合、集团办学管理以及政府公共项目管理等业务需要,按照国家教育管理信息标准,组织开发高水平、数字化的职业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5.专业群落网站
在特定产业对应的专业群落,收集、发布和共享该产业升级、相关企业经营、职业岗位变化、技术进步和工艺革新等方面的国内外前沿信息,为本类型学校的专业调整、课程改革和教材应用创新提供信息支持。6.自选课题项目
各申报单位可在5大类分别已经列出的项目名称之外提出自选自荐课题项目,如果自选自荐课题项目共享使用单位超过5个、且有符合条件的研发单位可考虑予以立项。
三、资源研发课题申请 1.精品课程资源类项目
课题组长单位必须是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项目建设单位或高水平职业院校,在所申请的专业领域具有雄厚的师资、教学实训条件和办学实力以及丰富的行业、企业和社会资源。
课题组成员单位必须是国家示范校项目建设单位、职业院校和相关软件开发机构承担技术开发。
2.主题素材库与教研科研信息系统类项目
课题组长和副组长单位必须是职业教育研究机构或职业院校、出版社、高等学校,企业申请组长单位必须有职业教育研究机构或职业院校作为课题组成员单位参与。
3.管理信息系统类项目
课题组长和副组长单位必须是高等学校、研究机构或者具有行业认证资质的软件企业,成员单位可以是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项目建设单位、职业院校、行业企业、高等学校或研究机构。
4.专业群落网站类项目
课题组长和副组长单位必须是职业教育研究机构或职业院校、出版单位、高等学校,企业可以提供技术支持。
四、课题立项和研发团队组建
教育部设立“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联盟”,由申请数字化资源研发和共享使用单位共同组成;联盟办公室设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
根据课题项目申请、审核和设立情况,分别在联盟下设各专题“协作组”(×××专业协作组、×××管理信息系统协作组、×××通用主题素材协作组、×××专业群落教育网站协作组等)。
各专题“协作组”由申报承担同类资源课题项目的单位组成,包括组长(组长单位)、副组长(副组长单位)和成员(成员单位),分别担任课题项目的课题负责人(课题负责人单位)、子课题负责人(子课题负责人单位)和课题组成员(课题组成员单位)。
各专题“协作组”组长(组长单位)、副组长(副组长单位)和成员(成员单位)相对稳定,除完成本计划科研课题项目外,将长期存在,持续运行,不断开展本领域的研究、开发和共享工作,并可承担地方、行业、企业、学校及社会等方面的相关任务。
各专题“协作组”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审定设立,并在其组织、协调和管理下开展工作。专题“协作组”的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五、课题开发组织管理
教育部组织制订和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科研课题项目管理办法”,依托专业化机构和高水平专家统一指导、管理和规范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的征集、开发、认证和共享。
委托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具体负责组织实施资源共建共享计划,承担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联 盟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受理各单位课题立项申请,指导各专业协作组开展工作,协调资源的开发、管理和共享。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协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负责项目进度、质量和技术标准管理,协助和指导各课题承担单位进行项目研究和开发工作,组织专家对各课题成果进行验收评价,合格成果纳入“国家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库”在全国范围内共享。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将根据工作需要安排多批次集中培训,为各课题组交流讨论提供网络平台、课题组内部研究人员之间的协同工作平台。
本着协作、开放、包容、共享的原则,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信息化工作委员组织专家研究制订资源建设共建共享计划的工作规范、技术标准、质量标准和项目管理办法,将陆续公布,并根据需要不断更新;各专题“协作组”和课题组须遵守执行。
六、技术支持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下属的“中国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网”()是资源共建共享计划实施的信息发布平台,并将适时开发运行“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科研课题项目管理系统”;请各单位登录该网站浏览或下载与资源共建共享计划实施相关的信息资源。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联系方式:办公电话:010-52452581;传真号码:010-62991946。电子邮箱:SkillChina@126.com。书面来函通讯地址:蔡老师收 北京师范大学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京师大厦1110号);邮政编码:100875。本《指南(2011年8月版)》的解释权归属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本《指南(2011年8月版)》将根据课题项目的实施进展情况适时更新。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
2011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
申报指南
2011年中央财政资金将继续安排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为切实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科学选项,鼓励符合条件的地区积极申报项目,现发布2011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以下简称农发水保项目)申报指南如下:
一、申报原则
(一)农发水保项目实行三年一期申报。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管理实施细则》,单个农发水保项目实施期为三年,按照三年一期开展前期工作并将可行性研究报告等材料报水利部审核批复。
(二)2011年未完成三年实施周期的项目继续安排实施;2011年前已经水利部批复可行性研究报告但未安排过投资的项目作为2011年备选项目。
(三)依据2011年中央财政资金预算安排情况,控制各省需要申报项目数量;同时考虑拟从2011年开始,扩大东北黑土区农发水土流失重点治理项目实施范围,新增内蒙古、辽宁2省(区)。
(四)可研已批复的项目不得再行申报(可研批复期满五年仍未安排过投资的项目例外)。
二、申报范围
(一)长江和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项目:山西、江西、湖南、重庆、四川、陕西6省(市);
(二)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4省(自治区)及黑龙江省农垦总局。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11年农发水保项目申报分省控
制名额见附表。
三、项目申报条件
(1)符合水土保持或其他生态建设总体规划,并已纳入《国
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规划》;
(2)单个项目区的水土流失治理面积:长江和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项目(以下简称长江黄河项目)原则上不低于8万亩,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以下简称东北黑土区项目)原则上不低于10万亩;
(3)单个项目区的水土流失治理程度不低于70%;
(4)单个项目水土流失治理任务:长江黄河项目原则上不低于2万亩,东北黑土区原则上不低于3万亩;
(5)坡改梯和林草措施面积占总治理面积的比例:长江黄河项目原则上不低于20%,东北黑土区项目原则上不低于30%;
(6)坡改梯、林草工程、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等各项治理措施设计符合《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坡耕地治理技术》(GB/T16453.1-200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荒地治
理技术》(GB/T16453.2-200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沟壑治理技术》(GB/T16453.3-200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小型蓄排引水工程技术》(GB/T16453.4-200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风沙治理技术》(GB/T16453.5-200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崩岗治理技术》(GB/T16453.6-2008)等有关水土保持技术规范规程的规定。
(7)建后管护机制健全,责任明确。
四、扶持标准
农发水保项目为“民办公助”性质。中央财政资金实行无偿
投入,用于项目区基本农田、坡面水系和山丘区经果林等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建设,中央财政资金补助标准按照每平方公里不超过15万元控制。地方须按中央财政资金投入的一定比例落实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和自筹资金, 中央财政资金与地方财政资金配套比例为:辽宁、重庆2省(市)为1:0.6;山西、江西、湖南、四川、陕西、吉林、黑龙江7省为1:0.5,内蒙古自治区为1:0.4;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中央财政资金与自筹资金(项目农场和群众筹集的现金、以物折资和投劳折资)配套比例为1:0.5。
五、申报程序和要求
(一)县级(农场)水利水保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申报
项目至省级(农垦总局)水利、财政部门;
(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水利厅
(局)会同同级财政部门组织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初审;根据初审结果,并按照附表中的控制名额,确定2011申报项目,行文上报水利部与国家农发办(附申报项目基本情况表和配套资金承诺函)。此外,还应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初审意见行文报送水利部。
(三)未按要求进行联合申报或越级申报的项目,不予立项。对申报文件及材料不符合要求的,国家农发办与水利部将予以退回。
1 数据来源
本文针对2001—2010年社科院系统(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及各省市级社会科学院)获得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情况分析,数据来源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公布的历年社科基金立项情况,[2]并依此建立数据库,着重对社科院系统所获立项的数量、立项所隶属的单位(以一级单位为统计对象)、立项的学科等进行较深入地统计,以揭示我国社科院系统在高水平社会科学研究的现状,本研究涉及的项目类别为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而委托项目、后续资助及西部资助项目立项要求条件平台不尽相同,因此不列在本次统计研究范围之内。
2 统计分析
2.1 项目在社科院系统的年度分布情况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要分布在高等院校、社科院、党校、军队和党政机关。表1给出的是2001—2010年历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总数及社科院系统的的立项数,十年间5大系统共获得了13436项基金资助,其中社科院系统获1137项,从图表中可以看出,每年全国立项数比上一年有较大幅度增加,到2010年全国的立项总数是2001年的2.86倍,而社科院系统每年立项数基本上都在一条线上徘徊,所占全国立项数的比例并不理想,十年中最高一年为2003年,占当年全国立项总数的13.88%,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情况涉及学术、管理、政策等多方面因素,每年立项数在一定范围内浮动是正常的,但所占比例连年下滑,特别是十一五较十五期间有了明显的下降,直到最近两年社科院系统获得的立项所占的份额已降到百分之5-6之间,历史上1994年社科院系统在全国社科立项数的占比曾高达24.4%,接近当年全国立项总数的四分之一。[3]这是一个值得有关方面引起注意和深入研究的问题。
2.2 项目的学科分布情况
01—09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按学科类别分成22个学科,2010年新新增了管理学,表2给出了十年内全国及社科院系统累积获得项目总数在各学科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社科院系统所获得的立项涉及除体育学以外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公布的23个学科中的22个,尤其在宗教学、人口学、民族问题研究、社会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国历史、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及世界历史等学科领域所占的份额超过了十个百分点,这些学科可以说是社科院系统的优势学科、重点学科,我们的研究人员对这些学科给予了高度关注和研究。
进一步分析,表3给出了十五及十一五期间全国及社科院系统各学科所获立项的学科分布情况,可以看出从十五到十一五,社科院系统各学科立项数所占全国立项数的比例后5年较前5年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特别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哲学、社会学、国际问题研究、世界历史、考古学、民族问题研究、宗教学、中国文学、新闻学与传播学及人口学等学科的占比份额在降低,这不得不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
2.3 获得立项的单位分布
表4列出的是十五及十一五期间全国各个社科院所获得的立项数。
2001~2010年,社科院系统共有37家单位获得1137项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社科院系统立项分布有一定的广泛性,但各省市级单位获项目数量存在较大的不均衡性。从表4中看出中国社科院获得478项,占去了整个系统立项总数的42.04%,作为国家级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中国社科院在整个社科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学科门类齐全,研究领域广泛,宏观研究和基础研究占有较大比重,在关系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性、前瞻性及重大现实问题研究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优势,科研能力和水平处于当之无愧的国家一流水平。排在第二阵营的是上海社科院,接下来为河南、四川、新疆及山东省社科院,在市级社科院中北京市社科院获得16项,其中还包括1项重点项目,超过了许多省级社科院。十一五期间上海、四川、山东、湖南、江西和云南社科院获得的项目数量较十五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四川社科院增长了1.29倍,江西社科院增长了1.25倍,云南省社科院增长1.67倍,上海和湖南社科院增长幅度分别为59.10%和36.36%,不过有相当一部分地方社科院的立项数存在下滑的趋势,有明显下降的如天津、安徽和西藏社科院,应引起有关主管部门的重视。
2.4 立项的类别分布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研究侧重点不同,重点项目是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代表研究的热点、难点和焦点,立项要求和标准会更高。青年项目在对实际问题进行研究的同时,兼有培养中青年专家的目的。[4]表5列出了十年间社科院系统获得的各类型立项数及全国总的立项数,可以看出社科院系统承担的重点项目数占全国重点项目立项数高达14.66%,其中光中国社科院68项,上海社科院5项,四川、天津社科院都是4项,吉林、陕西和陕西社科院都是3项。在获得的青年项目中,中国社科院116项、上海社科院49项、四川社科院13项、新疆社科院10项,说明这些单位在整合社科研究队伍方面作了一定的工作,他们的青年研究者承担起学科研究的重任,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2.5 项目负责人情况统计分析
对立项主持人的统计结果发现,十年间社科院系统国家社科基金立项主持人共计1052人,主持2个项目的有73人,其中中国社科院有24人,上海社科院7人,新疆社科院6人,四川社科院5人,河南、天津、山东社科院各4人,江苏社科院3人,黑龙江、湖南、吉林、内蒙古、山西社科院各2人;主持3个项目的有6人,其中河北社科院3人、中国社科院、浙江、辽宁社科院各1人。能获得两项以上国家社科项目说明了这些学者以及他所在的团队已经在所涉及的学科领域累计了一定的研究经验及成果,具有相当水准的研究水平,他们是各自学科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科研典范。
除了项目主持人及其团队的努力程度和实力水平外,研究者如果在选题上加强规划,规避某方面的扎堆,适当调节热点和冷门方向的投入,对于一些交叉的学科领域,结合申报课题的学科结构和分布,[5]从其它一些学科角度选择申报可能会比较有利。
3 启示
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及投入的经费每年保持持续增长,但在很多单位以量化指标为基础的竞争背景下,社科研究人员申报国家课题的积极性和水平不断提高,以人文社科为优势学科的社科院系统同样面临着发展的困境与挑战,从时间发展角度看,社科院系统的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数量每年基本保持不变,与十年间全国立项数量的增长并不一致,占全国立项数的比例呈下降的趋势;从学科角度看,社科院系统在某些学科有自己的特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学科的优势地位在逐步削减。地方社科院要在这种研究格局中求生存谋发展,引起各方面的更多思考。
(1)社会科学研究倡导尊重学科发展规律,提倡兢兢业业潜心研究厚积薄发。各社科院要形成自己的强项学科,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龙头,可以把重点放在围绕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服务。
(2)立项与各单位的科研管理制度、激励机制密切相关。各级党政部门及研究单位要进一步加强对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重视,不断提供理论研究成果是社科院存在和发展的前提,而精品力作的提供更是体现其科研实力和研究水平的重要依据,各社科院把每年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作为全年的重要工作来抓,诸多单位为了鼓励申报课题,推出了相应的措施,对本单位获得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予以大力表彰和一定比例的配套经费资助,[6]良好的激励机制也促使在立项中得到更多的份额。
(3)深化科研究体制的改革。整合研究力量,优化资源配置,协同攻关。研究者在合作过程中能取长补短,提高科研水平和研究深度,同行间不同单位的合作以及跨学科、跨系统的综合研究体系,形成强大的研究合力,重视相关学科资源、研究力量的配置和整合,积极争取外部研究资源和力量,发挥群体的智慧多出代表学科前沿的精品。
(4)通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深入研究,带动培养研究型人才,越来越多的学术才俊在国家社科项目的资助下脱颖而出担当重任,特别是青年科研人员申报课题的成功大大促进学科稳定持续发展。
(5)与国家的中长期规划目标及课题指南紧密结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要研究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导向性,课题指南也是一个重要的引领。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学科融合渗透趋势明显,学科之间的互借互鉴产生新的知识增长点。选题是立项中标的重要环节,应充分了解项目选题的合理性及可行性,创新性的选题促进学科的发展,通过国家课题的研究推动理论创新。
参考文献
[1]刘云山.把握正确方向发扬优良传统坚持改革创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J].求是,2009(13):3-9
[2]历年资助项目[EB/OL].http://www.npopss-cn.gov.cn/planning/yearxm.htm,2011-2-9.
[3]王岳红.全国社科院系统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及对策分析[J].晋图学刊,2005(1):116-119
[4]刘彦庆.“十五”期间我国高校社会科学研究现状[J].情报科学,2007(9):1430-1435
[5]顾海良.推进跨学科研究破解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N].光明日报,2011-12-09(08)
目申报指南
根据农业部财政部《关于做好2017年中央财政农业生产发展等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农财发〔2017〕11号)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就2017年国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申报,制定本指南。
一、申报条件
(一)申报县(市、区)属于全省蔬菜(包括水生蔬菜、食用菌、马铃薯、魔芋等)、水果(柑橘、梨、桃等)和中药材主产县,且贮藏保鲜或烘干设施需求量较大(原则上设施需求不少于45座,100吨冷藏库占比不超过50%)。实施主体要有设施需求、有资金实力、有设施用地、有用电保障、有积极性。
(二)申报县(市、区)休闲农业、或主食加工、副产物利用比较突出,有一批实力较强的省级以上休闲农业示范单位或龙头企业,农企利益联结较紧密。实施主体近一年来项目投资达到1000万元以上、年底前能完工。
(三)县(市、区)政府重视,在组织领导、任务落实和工作经费方面有保障。
(四)向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或者省级以上贫困县倾斜。近二年实施过产地初加工项目,实施情况良好且仍有需求的优先考虑。
未与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农民不能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的经营主体不能作为实施主体。
二、建设内容
(一)支持蔬菜、水果、中药材主产县(市、区)的农民合作社和农户(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建设冷藏库、通风库、贮藏窖等贮藏保鲜设施,以及热风烘房等烘干设施。
(二)支持省级以上休闲农业示范单位或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拓展农业多功能,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主食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创新示范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
三、资金额度
(一)以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为主的县(市、区),申请补助资金不少于250万元,资金与任务匹配。
(二)以整县推进产业融合为主的县(市、区),申请补助资金不超过800万元;产地初加工设施不少于25座。
(三)补助标准。原则上每个合作社补助设施不超过5座、每个农户不超过2座,主要设施补助标准见附件6。整县推进产业融合项目,按有关主体近一年来新建项目投资额补助,标准不超过20%,金额不超过300万元。
财政补助资金形成的资产尽可能折股量化到农户(贫困户)或农民合作社成员。
四、申报审批
(一)申报。由县级人民政府向省农业厅提出申请。以产地初加工为主的县(市、区),直接向省农业厅提出申请。以整县推进产业融合为主的县(市、区),由相关市州主管部门择优推荐1个县(市、区)申报;但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承担过国家农村产业融合试点项目的市(州)不再推荐县(市、区),已承担过国家农村产业融合试点项目的县(市、区)不再申报。
(二)评审。项目以国家下达的约束性任务为主,采取竞争性分配办法,省农业厅组织专家进行评审,任务分完为止。
(三)审批。省农业厅厅长办公会议根据专家评审结果研究决定。
(四)实施。各项目县(市、区)根据省里下达的任务和资金安排确定实施主体、设施类型和数量、补助资金等,形成实施方案报省农业厅备案,并按国家有关要求组织实施、检查、验收和补助资金拨付,年底上报工作总结。
五、申报材料
1、申报文件。以县(市、区)人民政府名义拟制申报文件。
2、市州主管部门推荐文件。承担整县推进产业融合发展试点项目的县(市、区),由市州主管部门出具推荐文件。
3、申报书。包括主导产业发展情况,产地初加工设施需求情况,项目实施内容(区域范围、主要品种、实施主体数量、设施类型与数量等),绩效评价,保障措施等。申报整县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的县(市、区)还要包括:产业融合发展情况(基本情况、优势与不足、发展措施等,不超过2000字),拟承担主体及建设项目分述(各主体生产经营情况,三产融合基础,与农户的利益联结现状,项目投资建设情况及绩效目标,财政补助资金折股量化方案等)。
4、项目绩效目标申报表(产地初加工和整县推进分别填报)。
5、设施需求信息汇总表。
6、有关证明材料。拟承担项目的合作社和农户的申请表复印件(农户超过20个,只需提供20个)。本地出台的支持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等与产业融合发展相关的政策文件和规划等,各主体近年来的项目投资建设证明(工程建设或设备购置合同及付款凭证复印件、实物图片等),与农户利益联结证明(订单及订单农户名册、合作和股份合作协议等)。
六、有关要求
(一)各有关县(市、区)要认真对照指南要求,精心组织,严格标准,认真申报。各市州要充分比较辖区内各县(市、区)的产业融合发展情况,按要求推荐,超额推荐全部无效。
(二)申报材料(一式3份)按照指南要求编制,纸质材料双面打印(复印),8月4日前报省农业厅产业化处,逾期不予受理。
(三)项目申报过程中,有关问题可与联系人电话沟通,不接受有关主体报送材料或汇报。
联系人:李聚森 吴志鹏,电话:027—87667296、87667298;
邮箱:hbnytcyhc@163.com。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武珞路519号 邮编430070 附件:
1.县(市、区)政府承诺书
2.产地初加工项目绩效目标申报表
3.整县推进产业融合项目绩效表
4.产地初加工项目主体申请表(表样)
5.产地初加工设施需求信息汇总表
6.产地初加工主要设施补助标准
2017年7月27日
附件1
承 诺 书
省农业厅:
如果我县(市、区)能够获批承担实施2017年国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任务,我们承诺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农业、财政、国土、监察、电力等相关部门和有关乡镇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
二、鉴于该项目主要是国家约束性任务,保证专款专用,不进行统筹。
三、安排工作经费 万元,用于农业部门聘请技术支撑机构,开展技术培训、服务和项目指导、检查和验收等。
四、如果项目不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愿承担相应责任并追究相关部门责任。
政府分管领导(签字)
县(市、区)人民政府(盖章)
步骤1:查阅2011年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选拔简章,确定您是否有资格申
请。查阅国家留学基金优先资助学科专业领域确定拟留学专业是否为优先资助,查阅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外语条件,确定外语水平是否合格;
注:凡符合选拔简章及有关项目规定申报条件的中国公民,均可按规定的程序和办法申请。申请研究生类别者请查阅“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专栏”。
步骤2:查阅2011年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项目一览表及项目指南,确定“留学身份”、“申报国别”、“申报项目名称”、“可利用合作项目名称”和“受理单位名称”;
步骤3:进入信息平台(http://apply.csc.edu.cn),注册/登录(信息平台简
介),进行网上报名(详见“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网上报名系统填表说明”);
申请表样表下载:学生类非学生类
注:“学生类”和“非学生类”系根据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在外留学期间的留学身份界定,其中“学生类”系指“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博士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和“插班生”等,“非学生类”系指“高级研究学者”、“访问学者”、“博士后”、“进修生”和“短期研修生”等。
步骤4:准备书面申请材料(请查阅“关于准备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申请
材料的说明”:学生类申请人用、非学生类申请人用);
注:凡来自“985工程”、“211工程”建设高校、与留学基金委签订合作项目协议的单位的申请人,其《单位推荐意见表》的电子信息由各校负责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的主管部门负责输入网上报名系统;来自其他单位的申请人,其《单位推荐意见表》的电子信息由各有关国家留学基金申请受理机构负责输入网上报名系统。
步骤5:向受理单位提交申请材料。
受理单位含:国家留学基金受理机构
“985工程”、“211工程”建设高校
互换项目院校
其他与留学基金委签订合作项目协议的单位
一、课题介绍
主管单位: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管理办公室
课题名称:全国创新教学方法与创新型教师培养行动研究
课题编号:CTF120573
类型:全国重点
二、申报条件、方式
1. 申报条件:
(1) 子课题负责人需具备中级职称, 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一定的科研能力, 所教学科5年以上; (2) 参与教师需具备初级职称, 所教学科3年以上; (3) 有时间参与课题的具体工作, 能积极配合课题的申报、参与和研究。
2. 参与方式:
(1) 以学校为单位, 由参与人员根据所教学科共同确定课题实验研究的方向、内容; (2) 每个子课题实验学校申报人数为6~20人, 其中普通实验学校参与人数为10人以内, 重点实验学校参与人数为20人以内。
三、申报时间
自2012年4月1日开始受理, 截止日期为2014年12月31日。各单位在规定时间集中送报, 逾期不予受理。
四、申报程序、过程
详细阅读《课题实施方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课题实验研究方向、内容, 填写《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申请表·评审书》, 校领导签字盖章, 一式三份邮寄至总课题组审批→总课题组批复后, 向子课题实验学校颁发课题立项证书、铜牌, 并根据学校要求组织实验教师的培训工作→实验学校制定实验方案, 并组织实验研究→实验教师做好实验记录, 积极参加教研活动, 及时反馈教学问题, 实施过程中的亮点、难点问题记录整理报告, 总结出相应的成果→实验学校根据实验情况提出结题申请, 总课题组审定上报的总结材料和课题研究成果后, 组织专家进行评审, 给予子课题结题, 并颁发科研成果证书。
特别说明:课题实施方案、课题申请表·评审书, 请登陆“名师教学研究网”下载。
总课题组秘书处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10-88909559 18611137972传真:010-88909677
电子邮箱:cmedu@163.com网址:www.msyjchina.com (名师教学研究网) 邮寄地址:北京市清华大学84-84信箱《全国创新型教师培养》总课题组
邮编:100084
下城区审计局关于印发《下城区政府投资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工作指南(试行)》的通知
区建设投资项目审计中心、各科室:
《下城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工作指南(试行)》已经局长办公会议研究,同意印发,请遵照执行。
二○一○年九月十六日
主题词:经济管理 审计 投资 工作指南 通知
──────────────────────────────────────
抄报:省审计厅,市审计局,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
项永丹区长、洪建明常务副区长、冯伟副区长。
──────────────────────────────────────
局内分送:局领导(3),科室(1)、存档(2)。
──────────────────────────────────────
下城区审计局办公室 2010年9月16日印发 ──────────────────────────────────────
共印30份
-2-下城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工作指南
(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行为,提高跟踪审计项目质量,根据《审计法》、审计署《审计机关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准则》以及省、市、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办法、《杭州市审计局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实施办法》等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 跟踪审计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目标,为我区经济建设提供审计服务和保障。跟踪审计目的是加强审计监督,提供审计服务,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促进建设单位提高项目管理绩效。
第三条 本指南主要针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跟踪审计,在本指南中未提及的内容按现行规定执行。本指南实施主体为区审计局建设投资项目审计中心(局投资审计科)和参与跟踪项目的协审单位。
第四条 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实行计划管理,根据区委、区政府及上级审计机关的工作要求和相关建设单位申请,安排跟踪审计项目计划。
第五条 跟踪审计可采用聘请协审单位参与的形式,协审单位在投资审计协审库内择优选择。
-3-第六条 区审计局成立政府投资项目审计专家库,专家库专家实行聘任制。对跟踪审计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由审计组提交审计业务会议讨论,审计业务会议可邀请跟踪审计专家库专家参加。
第二章 跟踪审计监督和服务内容
第七条 根据目前跟踪审计工作的需要及我区的实际情况,跟踪审计监督的主要内容为:
1.项目开工前阶段的程序性检查:检查决策程序和基本建设程序的合法性、合规性;检查建设单位的内部管理制度健全性和内控程序规范性;检查征地或拆迁手续和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检查招投标程序及其结果的合法性、有效性;检查与各相关单位签订合同的合规性等。
2.项目在建期间及竣工后的监督工作:检查内控制度执行情况;检查项目概算执行情况;检查各相关单位合同履行、职能履行情况;检查工程变更手续的合法性、合理性;检查工程成本核算及账务处理的规范性;检查建设资金管理、使用的有效性;检查设备、材料采购的规范性;检查跟踪工程质量和进度情况;检查工程资料收集的规范性、及时性;检查工程竣工手续的规范性;检查竣工资料的完整性。
3.对项目资金使用的经济性、合理性、效益性和效果性等方 面进行绩效评价。
-4-第八条 跟踪审计服务的主要内容:提供预算审查的服务;提供变更内容咨询的服务;协助建设单位对工程变更造价进行测算的服务;协助审查项目招投标;协助审查合同签订;协助建设单位对无价材料进行市场价格的查询、分析和测算,了解采购渠道、技术前景等其他情况;提供投资控制和造价管理的建议等。
第九条 在建设单位及监理单位审核的基础上,审计人员根据跟踪审计实施方案的规定,完成阶段性工程结算审核咨询工作。
第三章 跟踪审计程序和工作要求
第十条 以监督为主的跟踪审计,在项目审计任务书下达后,区审计局组建跟踪审计项目组,并按规定制发《审计通知书》。跟踪审计项目组需对项目进行审前调查,发放《下城区跟踪审计审前调查情况表》(附件1), 根据本办法第二章内容,形成详细、有针对性的审计方案,确定项目审计重点。
第十一条 日常跟踪审计过程中,在建设单位配合下,审计人员定期深入施工现场,了解项目投资、质量及进度情况,对重要施工节点、隐蔽工程做好取证工作。审计人员应记录《下城区跟踪审计日记》(附件2),收集资料、图像、照片等原始记录并保存。审计人员对各跟踪事项记录《下城区跟踪审计日记台帐》(附件3),如发现问题,应详细分析问题性质,并提出针对性建议,必要时向审计组反映。
-5-第十二条 审计人员应根据建设单位书面通知,选择性地参加工程例会及专题会议,并以《下城区跟踪审计日记》形式记录会议内容,对会议通知、会议材料、会议记录、会议纪要等资料均应备案、留存。
第十三条 对于以监督为主的跟踪项目,项目投资控制和造价管理的咨询服务等流程按局现有项目审计流程执行。以服务为主的跟踪审计项目,审计人员根据建设单位书面递交的《下城区跟踪审计送审情况表》(附件4),提供投资控制和造价管理的咨询服务,审计结果采用书面函件(附件5)的形式。函件需连续编号,主送建设单位,并抄送区审计局审计组。对于跟踪过程中提出的联系建议函,审计人员需取得建设单位采纳意见和建议情况的书面回复(附件6),并建立《下城区跟踪审计函件备查台帐》(附件7)。
第十四条 无价材料采购程序的审查:采购无价材料在比价采购或招标采购前,建设单位需跟踪审计并提供意见或建议的,审计人员应要求建设单位提供具体的产品名称、规格、性能指标、暂估价、材料样品及相关资料,审计组经市场考察和询价后,对上述资料进行综合评估,提出相应审计建议,并对考察材料的相关资料留存备案。
第十五条 根据审计方案要求,跟踪审计应形成月度报告或双月度报告,递交区审计局,格式详见(附件8),内容可根据项目具体情况适当增加。
-6-第十六条 区审计局建立跟踪审计项目例会制,由项目主审根据项目审计方案定期召集,进行工作汇报和业务交流。
第十七条 跟踪审计人员应充分关注投资审计领域的信息。对重要情况、重大违纪、政策执行、审计建议应及时编报审计信息,提交审计线索。审计信息、线索的提交和采用情况,作为跟踪审计质量考核依据。
第十八条 根据计算机辅助审计的要求,审计工作底稿的形成,应采用电子版本的格式;在案卷归档的同时,以电子文档的形式保存。
第四章 其它
第十九条 区审计局在项目跟踪过程中,建立对项目跟踪审计质量的复核制。复核审计方案执行情况、信息报送及采纳情况、审计过程中的书面资料等,对项目的跟踪审计质量进行考核。
第二十条 对协审单位跟踪审计参与人员实行淘汰制度。根据对跟踪项目质量的考核结果及相关单位对跟踪审计人员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态度的评价,实行人员淘汰制度。
第二十一条 参与跟踪审计的工作人员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1.不准由被跟踪审计单位支付或补贴住宿费、餐费等; 2.不准使用被审计单位的交通工具、通讯工具等办公条件办理与审计工作无关的事项;
-7-3.不准参加被审计单位安排的宴请、旅游、娱乐和联欢等活动;
4.不准接受被审计单位的任何纪念品、礼品、礼金、消费卡和有价证券等;
5.不准在被审计单位报销任何因公因私费用; 6.不准向被审计单位推销商品或介绍业务;
7.不准利用审计职权或知晓的被审计单位的商业秘密和内部信息,为自己和他人谋利;
8.不准向被审计单位提出任何与审计工作无关的要求。第二十二条 本工作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执行,由区审计局负责解释。根据审计实践,在必要时对工作指南进行修订。
附件:1.《下城区跟踪审计审前调查表》(4张)
2.《下城区跟踪审计日记》 3.《下城区跟踪审计日记台帐》 4.《下城区跟踪审计送审情况表》
5.《下城区跟踪审计函件》(标准格式,内容可增加)
6.《下城区跟踪审计联系函回执》 7.《下城区跟踪审计函件备查台帐》
各设区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财政局:
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2009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申报指南》(国农办[2008]207号)、《2009年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实行财政补贴的指导意见》(国农办[2008]208号)和财政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若干投入比例的规定》(财发[2008]59号),结合我省实际,现将《福建省2009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申报指南》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做好项目申报工作。
附件:
1、福建省2009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申报指南 2、2009年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财政补贴方式基本情况表 3、2008年农业综合开发中央财政贴息项目情况表
二OO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附件1
福建省2009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申报指南
为做好2009年我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的申报工作,鼓励符合条件的项目单位积极申报项目,实现公平竞争,择优选项,提高选项透明度,现将2009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申报事宜公告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扶持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的产业化经营项目,促进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发展区域主导产业,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
二、扶持范围和重点
(一)扶持的范围。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范围包括:经济林及设施农业种植、畜禽水产养殖等种植养殖基地项目;粮油、果蔬、畜禽等农产品加工项目;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等流通设施项目。
(二)扶持的重点。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设施种植和设施养殖项目;与
项目区农民主要农副产品生产、购销密切相关的农副产品加工、流通设施改扩建项目。
(三)扶持的产业。畜禽、水产、笋竹、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名优花卉、优质水稻、名优经济林等产业。
(四)限制扶持的产业和项目。中成药加工、酿酒工业、木材深加工、纺织工业、深海养殖和捕捞项目以及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和有关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公约附录的加工流通项目。
(五)不予扶持的项目。国家有关部委粮油加工行业发展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不予立项扶持的项目,原料主要来源自营基地、农民增收贡献较少和位于产业末端的项目。
三、扶持对象
主要扶持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市级以上(含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省级品牌农业企业和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
四、立项条件
(一)项目应具备的条件
1.种植养殖基地项目应具备的条件
(1)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发展规划和法律法规;
(2)辐射带动能力强,项目直接带动农户(紧密合作5年以上或农户直接参与项目建设、运营)300户以上;
(3)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明显,规范生产,品质优良,符合食品安全要求;
(4)产加销各环节联系紧密,产品80%以上有销售合同;
(5)项目用地手续合法、符合规划、合理节约;
(6)符合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要求;
(7)投资估算合理,自筹资金来源有保障,筹资方案可行。
2.农产品加工、流通设施项目应具备的条件
(1)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发展规划和法律法规;
(2)辐射带动能力强,直接带动农户(签订订单或合作协议3年以上、按合同价收购、每户订单面积不低于当地户均耕地面积)500户以上,加工项目向农户采购的原料占所需原料的70%以上,流通设施项目涉及的农产品,80%以上来自当地农户;
(3)资源优势突出,原材料供应有保障,有利于培育当地优势主导产业;
(4)开发产品科技含量高,达到相关标准,竞争优势明显,市场潜力大,销售方案切实可行;
(5)技术方案先进可行,技术依托可靠,工艺路线合理;
(6)设备方案先进,与技术方案、工艺路线匹配;
(7)土地出让手续齐备、符合规划、合理节约;
(8)低耗节能,符合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要求;
(9)投资估算合理,自筹资金来源有保障,筹资方案可行;
(10)预期效益好,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二)项目单位应具备的条件
1.龙头企业
(1)2006年底前在工商部门依法登记,具有独立的企业法人资格;
(2)经营业绩良好,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3)2007年固定资产净值500万元以上,净资产300万元以上、且不低于申请财政补贴资金总额的3倍;
(4)2007年资产负债率低于60%,银行信用等级A级以上(含A级,未向银行贷款的除外);
(5)财务规范、管理严格,资产优良,不欠税、不欠工资、不欠社会保险金;
(6)建立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管理机制,能保证项目按计划建成和财政资金规范、安全、有效运行;
(7)与农民以订单、股份合作等形式,结成了比较紧密的、科学合理的利
益共同体。
2.合作社
(1)2006年底前登记注册,并于2007年底前转为在工商部门依法登记,取得法人资格;
(2)合作社通过社员以货币出资、非货币出资等形式入股,成为经济实体;
(3)2007年不亏损,净资产不低于申请财政补贴资金总额;
(4)产权明晰,运行机制合理,章程规范,管理制度完善,财务独立核算,盈余返还。
(5)以产品和服务为纽带,农民自发组织;
(6)农民社员80户以上且至少占社员总数的90%。
(三)项目单位法人代表应具备的条件
1.法人代表具有良好的社会形象和诚信记录;
2.法人代表的知识结构、能力等满足项目建设和经营管理的需要。
五、扶持方式
2009年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采取财政补贴和贷款贴息等扶持方式,取消财政有偿资金;同一项目单位、同一年度只能申报其中的一种扶持方式。同时,同一项目单位、同一年度也不得既申报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又申请其他财政资金,若发现隐瞒欺骗,取消今后年度的项目立项资格。
(一)财政补贴方式
1.财政补贴资金全部实行无偿投入,中央财政资金和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按1:1的比例,其中省级承担70%,市县承担30%。
2.单个项目的投资规模应根据实际需要和财力可能确定,其中,重点项目中央财政补贴资金不高于200万元、不低于100万元(含),一般项目中央财政补贴资金不高于100万元、不低于50万元(合作社不低于30万元)。
3.各级财政补贴资金总额不超过项目建设总投资的40%。
4.财政补贴资金使用范围
(1)种植基地项目:经济林及设施农业种植基地所需的灌排设施、土地平整、农用道路、输变电设备及温室大棚,品种改良、种苗繁育设施,质量检测设施,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及培训等;
(2)养殖基地项目:基地设施,疫病防疫设施,废弃物处理及隔离环保设施,质量检测设施,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及培训等。
(3)农产品加工项目:生产车间、加工设备及配套的供水、供电、道路设施,质量检验设施,废弃物处理等环保设施,卫生防疫及动植物检疫设施,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对农户进行培训等。
(4)流通设施项目:农副产品市场信息平台设施,交易场所、仓储、保险冷藏设施,产品质量检测设施,卫生防疫与动植物检疫设施,废弃物配套处理设施等。
(5)项目前期费用:财政补贴资金可部分用于项目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或实施方案、环境评估费等项目的前期费用,但不得超过财政补贴资金总额的3%。
(二)贷款贴息方式
1.贴息时间。中央财政对2007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企业通过金融机构立项的贷款,并在2008会计年度内支付的贷款利息予以贴息。
2.贴息额度。中央财政限于对落实固定资产单笔贷款(或者落实季节性收购农副产品流动资金贷款累计)500万元以上、3000万元以下的部分予以贴息;对于同时申请固定资产贷款和季节性收购农副产品流动资金贷款贴息的项目,中央财政贴息的贷款额度上限合计为4000万元。
3.贴息期限。固定资产贷款贴息期限原则上为1年,流动资金贷款贴息期限为实际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1年。
4.贴息利率。根据同期人民银行同档次贷款基准利率和项目对贴息资金需求等情况确定。
六、其它事项
(一)2009年产业化经营项目财政补贴资金省里将统筹集50%以上用于重点项目,实行全省统一竞争,择优选项,其余按因素分配法将指标分解到设区市,用于一般项目。
(二)按照属地管理和自下而上的原则逐级申报,越级或逾期申报的,概不受理。项目单位在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或组织有关专家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摘要(含电子版),向所在地农发部门和财
政部门申报项目。各设区市组织专家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评审后,连同评审意见上报省农发办。
(三)项目安排原则上限于农业综合开发县。
(四)项目单位申报财政补贴项目,应提供以下材料: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摘要(含电子版),由社会中介机构出具的2007年度财务报告,银行信用等级证明,土地使用批准文件,环保部门审批意见等。
(五)项目单位申报贷款贴息项目,应提供以下材料:银行贷款合同、贷款到位凭证、贷款银行出具的利息结算清单等。
(六)各级农发部门和财政部门要扎实做好项目的申报工作,确保项目申报材料的真实、全面、可靠以及财政补贴项目的评审和贷款贴息项目的审核客观、公正、规范;如发现弄虚作假、违规操作等,立即取消项目申报资格,并按《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违规违纪行为处理暂行办法》(财发[2005]68号)等规定严肃处理,项目单位5年内不得再申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六)同一项目单位申请连续扶持的,在申报材料中,须详细说明项目单位现状、实施项目能力、上期项目与拟申报项目的关系等;同一项目申请连续扶持的,在申报材料中,须全面总结上期项目建设、运行、效益情况及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分析上期项目与拟申报项目的关系等。
(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项目摘要请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印发的《2009年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缟写参考大纲》和《2009年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摘要》(国农办[2008]209号)及要求的格式编制,可行性报告编制质量差或申报材料不符合要求的,暂不予扶持立项。各设区市推荐的项目必须由市农业综合开发办、财政局于2009年2月20日前联文上报,逾期不予受理。
(八)省级农发办对拟扶持的产业化经营项目,将在省级报刊等新闻媒体上进行公示。
3年来, “现代化农业与机械化耕作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课题组针对农业生产主要作物、重点环节和关键农时中突出的机械化技术问题, 围绕水稻种植机械化、玉米收获机械化、稻麦跨区收获机械化、垄作区保护性耕作、高效施药、机械化挖掘收获、现代高效设施农业工程、牧草生产与草场生态恢复机械化和营林机械化关键技术等开展研究与示范活动, 全面完成了预定的目标任务,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科技部在北京组织的专家验收。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副司长刘宪出席了项目验收会, 并代表项目组织单位讲话。他指出, “现代化农业与机械化耕作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所属9个课题的科研人员, 克服国拨经费少、研究时间紧和攻关任务重等种种困难, 经过3年的辛勤工作, 取得了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为促进农业机械化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强调, 当前我国农机化事业的快速发展, 对科技的需求日益迫切且更加广泛, 急需继续加大投入、整合资源, 通过联合攻关, 取得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基础部件和关键装备, 为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科技支撑。发展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科技支撑
据统计, 该项目组织实施以来共研究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59项;申请国家专利126项, 已获授权53项, 获得软件著作权7项;起草技术标准31项;建立科技试验示范基地35个, 完成试验示范面积6 810 hm2;培养农业机械化科学技术带头人12人, 培养技术骨干299名、研究生139人, 培训相关领域技术人才2 577人次, 形成12个科技创新团队;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
【国家统计科研计划项目申报指南】推荐阅读:
国家开发银行统计分析05-27
国家开发银行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指南07-11
国家开放学习指南答案10-20
国家职业资格考试指南06-18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指南07-14
潍坊市国家税务局政府信息公开指南09-28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个人心得10-27
科技项目统计浅析06-14
国家教育课题申报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