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培养教育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校研究生教育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育人初心,勇担时代使命,为培养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提供坚强保证。以培根铸魂为目标,推进“课程+”育人。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創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研究生培养教育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研究生培养教育论文 篇1:

从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比较看研究生教育的本质

[摘 要]本文通过对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比较,分析了研究生教育特有的属性和它与本科教育的共性,以“类加种差”的逻辑论证方法总结出研究生教育的本质是本科后主要通过研究和创造活动.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并提供大量科研成果的最高层次的专业教育。

[关键词]本科教育 研究生教育 培养方案 本质

[作者简介]包水梅,兰州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生(甘肃兰州 730000);高洁,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山东青岛 266033)

一、概念与方法

本质是事物的内部必然联系,是由事物的内在矛盾决定的。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就是研究生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的必然联系,是其内在矛盾的反映。要阐述研究生教育的本质,我们首先要对研究生教育和与它同类属的本科教育等进行比较,了解它与本科教育乃至整个高等教育的共性,分析研究生教育区别于本科教育等的特有属性。把握了研究生教育的个性和它与本科教育的共性,实际上也就把握了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准确揭示研究生教育的本质,是相关的理论研究逐渐深入的关键,也是研究生教育实践顺利进行的前提。本文试图通过对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比较来分析研究生教育和与其同类属的本科教育的异同,从而归纳出研究生教育的本质。

由于各级各类高校或科研院所培养人才的目的不同,培养过程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在全国范围内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而兰州大学作为国内知名的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之一,其培养方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故本文主要以兰州大学的培养方案作为论证资料,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相关规定来对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进行比较。

二、对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比较

培养方案一般包括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培养方式、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中期考核、学位论文等,由于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学位论文更能突出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的区别,故本文主要从这四个方面来比较本科与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异同。

(一)培养目标的比较

培养目标处于培养方案的统率地位,是整个培养方案的灵魂,是支持教育过程各个环节正常运行的“软件系统”,对教育活动起着导向和规范作用。

从表1可见,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的目标都是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部门培养专门人才。二者在思想品德,身体素质方面的要求并无明显差别.但在业务能力等方面差异显著。在外语水平方面,本科生只要求达到甚至低于大学英语四级水平,而研究生必须达到或相当于六级水平;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上,本科生只要求掌握最基本的基础理论和从事科研的初步能力,而研究生则要求基础理论坚实宽广,专业知识系统深入,具备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在创造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性上,对本科生没有明确的要求,而研究生必须在所研究的方向上有新的认识或取得一定的创造性成果,同时还要求其对社会有较强的适应性。显而易见,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侧重于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初步的专业技能的训练,而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则侧重于对已有知识的开发和利用。

(二)课程设置及学分组成的比较

培养目标是培养方案中的“软件”,而软件的运行及其作用的发挥必须有“硬件”及相关的“辅助设备”,硬件作为软件的载体,在培养方案中表现的就是课程体系。课程的设置是否合理、质量高低、实施效果好坏,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培养质量。以下从各类课程的学分分配人手,对本科与研究生的培养进行比较。

由表2可见,对本科与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都包括基础类课程,专业课和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学环节。但是,硕士研究生用于课程学习的时间只占其学习年限的50%,而本科生课程学习的时间是其学习年限的87.5%,同时,研究生必须完成的课程总学分只占本科生所要完成的课程学分总量的23%。即对课程学习而言,无论是学时还是学分,对研究生的要求都远远低于对本科生的要求。同时,各类课程的学分分配在本科与研究生教育中也有显著的差异,无论是公共基础课还是学科类基础课,在研究生课程中的学分比重都相应地低于它们在本科教育中的学分比重;而专业课程学分在研究生课程中的学分比重却明显高于其在本科课程中的比重。上述情况说明,研究生少量的课程学习中更侧重于专业课,而本科生课程学习的重心则在基础理论课。由此可见,本科生的培养以课程教学为主,而研究生的培养中,课程教学只是为了拓宽学生的基础理论,在研究生教育中课程与科研并重。

(三)培养方式的比较

培养方式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方法和手段,其实施过程是为了达到培养目标。它是培养方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表3对培养方式的比较可见,本科生的培养模式以教学式为主,通过班级授课来组织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沿用传统的讲授法。而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主要有“学徒式”培养模式,以研究生院为依托的专业培养模式和“产学研”结合的协作培养模式,它通过个别教学制与导师制相结合来组织教学,普遍采用学术讲座、案例教学、讨论等灵活自主的教学方法。可见,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侧重于个体独立学习与研究能力的培养,强调个人的独立探索和自主研究.而本科生的培养方式强调的是对已有知识的讲解和传授。

(四)学位论文的比较

学位论文是培养方案中至关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科学研究工作的主要形式。以下从对论文具体的规范要求对本科与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作一比较。

从表4的比较可以看出,在论文所涉及的基本规范体式上,对本科生与研究生的要求大体相当,都必须符合一般科研论文的规范体式,但是其余各个方面对二者的要求都有明显的差别。首先,研究生用于学位论文工作的时间是本科生的2~3倍,其工作量也远大于本科生学位论文的工作量,前者是后者的5~8倍。其次,指导研究生进行论文工作的教师无论是学术水平还是职称级别均比本科生学位论文指导教师要求高。再次,在选题方面,本科生只要求突出学科特色和各专业具体的培养目标,而研究生所选择的论文题目必须与科研实践相结合,且在选题的过程中,研究生有很大的自主权。最后,从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来看,本科生的学位论文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进行初步的科研训练;研究生学位论文在这两方面的规格要求却不仅仅局限于一般的基础训练,而是更侧重于拓宽和加深知识领域,提高研究生独立进行科研的能力。同时,无论是在创新性上还是在论文的理论价值和社会效益方面,对本科生的学位论文都没有明确的要求,但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必须作出创造性成果且要求具备一定的理论或应用价值。总

之,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在高、深、创新等方面有着比本科生更严格、更具体的要求。

三、对研究生教育本质的阐释

如前所述,对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的共性以及研究生教育的个性特征的阐述论证过程,就是对研究生教育本质的论证过程。

(一)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共性

首先,从范畴来看,二者同属于高等教育范畴。从培养方案的比较可以发现,本科与研究生教育都以传递高层文化、研究高深学问、造就高级人才为目标,它们所进行的教育的内容、质量、水平都在中等教育之上,所达到的专深程度也远非中等教育所能企及。总之,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方案都反映着高等教育的共同特征,二者都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其次,从属性来看,二者都是专业教育。本科教育是奠定较宽专业基础的初步的专业教育,而研究生教育是在本科教育基础上向更专、更深的层次发展的专业教育,二者都有较强的专业性,只是专门化的程度不同而已。

再次,从培养目标来看,二者都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本科与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贯穿始终的就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这一目的。除了本科与研究生培养目标中对此都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以外,它们各自的培养方案中所包括的各个环节也都体现了这一特征并都为此服务。可见,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共同的目的。

(二)研究生教育特有的属性

1.研究性。研究性是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区别的最为显著的特征。从培养方案的比较可见,培养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一般性目标;反映在课程的学时安排和学分要求上,研究生教育都以能够更好地开展科研和提高研究生的研究能力为根本目的,而本科教育更强调对课程的学习。在具体的培养方式中,与本科教育主要通过大量教学讲授等活动的开展以使学生掌握某一学科、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与职业技能不同,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参与各种科研项目的研究活动是基本的培养方式,研究生常作为课题组的成员(尤其是博士研究生)承担更多的研究任务。从学位论文的具体规范来看,研究生从选题到撰写,都要结合相关的科研课题开展研究工作,论文所反映的科研能力要求也明显比本科生高。可见,在研究生教育的各个环节中,都突出了研究性这一特征。

科学研究是在全面了解和掌握前人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新知识和形成新技术的活动,研究性正是通过研究生教育中大量的科学研究活动反映出来的。它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力之所在,是研究生教育形成和发展壮大的基础,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前提。

2.创造性。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区别还在于研究生教育的创造性特征。首先,在培养目标中,研究生教育明确要求学生必须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取得一定的创造性成果。其次,从宏观的培养模式到微观的教学方法,研究生的培养过程都比本科教育更加紧密地与创造新知识相联系,都鼓励和支持研究生提出新思想、新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无论是学术讲座还是课堂讨论,都是一次次使研究生之间、研究生与导师之间思想碰撞产生新思想、新知识火花的最佳活动方式,都是充分发挥研究生创造性的最有效的培养方式。再次,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中,还要求必须具有创新性和独到的新见解,这也充分体现了研究生教育的创造性特征。而在本科生的培养方案中,无论是基本的培养目标,还是学位论文的具体要求,对创造性都没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当然,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也是本科教育应该提倡的,但是研究生教育对此的要求显得更为明确和迫切。

创造性是研究生教育的内在要求,是其最本质的特征。研究生教育的责任就是追踪学科前沿,创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发现新规律,新现象,作出高水平的创新成果。因此,研究生教育必须担负起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使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将创造性作为自己永恒的发展主题。

3.双效性。既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又贡献科研成果的双重功效,是研究生教育区别于本科教育的又一特征。培养大量的高级专门人才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本科教育最为直接的目的和结果。与此不同,研究生教育不仅要通过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为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而且还通过其大量的研究活动为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具有创造性价值的科研成果。一方面,通过培养方式的比较可以看出,研究生教育以合作培养的方式为企业不断输送优秀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科研人,以合同的方式承担社会机构的研究课题或技术攻关任务,以不断创造的研究成果为社会发展直接或间接地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和实践上的指导,以具有创新意义的科研成果推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普遍进步。另一方面,从学位论文的比较来看、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学位论文必须面向生产实践,结合社会需要,及时从生产实践中选取新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并对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或应用价值,简言之,就是必须为社会发展作出一定的成果。而本科生的学位论文从选题到撰写都无相关的要求。显而易见,研究生教育既要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又要实现科研出成果的目标,具有与本科教育不同的既出人才又出成果的双效性。

研究生教育的双效性特征,也是由其研究性和创造性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如果说研究性和创造性是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特征,那么,双效性就是其活动结果的特征。

4.最高层次性。通过对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的目的虽然都从属于高等教育目的,但在具体的培养目标上,研究生教育对所要培养的人才的要求却远远高于本科教育。大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侧重于使学生打好现代科学文化基础,进行初步的或基础的专业训练,而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强调在加深加宽基础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研究实践,使研究生深入探索专业、学科的某一领域,掌握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并要求在本专业内有新的认识甚至创造。可见,对研究生的教育已不再只是专业基础知识的积累问题,它对研究生所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要求更高。

由此可见,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部分,而研究生教育则是高等教育的提高部分,二者有着明显的层次上的区别。如果说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可以按由低到高的层次排列为一个金字塔形,那么本科教育就居于该金字塔的第二级,而研究生教育则处于这个金字塔的最高层,即第三级高等教育。可见,研究生教育是建立在本科教育之上的最高层次的学历教育,最高层次性是其基本的特征。

综上所述,研究事物的本质,必须从两个方面人手,既要研究它与同类事物所共有的属性,又要研究它之所以区别于所有其他事物的本身所特有的属性,此二者缺一,都不可能把握好事物的本质。我们通过对研究生教育和与之同类属的本科教育的培养方案进行比较,发现二者的共性在于它们同属于高等教育范畴,且都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而研究生教育区别于本科教育的特有的属性则表现为它的研究性、创造性、最高层次性和它既出人才又出成果的双效性。可见,研究生教育就是本科后主要通过研究和创造活动,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并提供大量科研成果的最高层次的专业教育。

作者:包水梅 高 洁

研究生培养教育论文 篇2:

提升研究生培养教育质效

高校研究生教育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育人初心,勇担时代使命,为培养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提供坚强保证。

以培根铸魂为目标,推进“课程+”育人。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創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研究生的诸多素质中,“德”的素质是摆在第一位的。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脉授课施教,把思想蕴含的理讲透,运用重大成就诠释思想伟力,贯通历史源流探寻思想根脉;把内心深处的扣解开,破解认识偏差、陈旧观念、惯性路径,树立与新时代培根铸魂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把对接实践的路打通,聚焦现实问题寻策问道,推动培根铸魂落地生根。要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就要遵循研究生培养规律,将培根铸魂贯穿于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从课堂教学、学术指导、科研训练、论文指导到就业指导等环节,积极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行、文化素养。

以整体联动为抓手,强化“思政+”育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打造新时代思政“金课”,成为研究生教育的新风尚。一是高校可以按照“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原则配备辅导员,持续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通过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保证辅导员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二是落实党政领导联系学院、中层干部联系班级支部制度,将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才工作、科研工作、统战工作等结合起来,建立科研、教学、实践“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和工作评价体系,积极营造全员育人氛围。三是利用学科优势,组建研究生宣讲团,实行集体备课、精磨细研内容,建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和教师的教学成就感。

以创新机制为载体,力促“实践+”育人。研究生作为科研创新和实践创业的生力军,是高水平成果的重要生产者。要完善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体系,实现实践育人的新突破。当前,传统精英教育模式下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机制已经难以适应发展需要,如思政教育体系不够健全、管理体制松散和薄弱等。因此,要加快推进研究生教育管理综合改革,不断完善研究生思政教育系统。要逐步优化教育目标、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载体、教育环境等研究生思政教育系统要素构成,提升系统工作效能。要搭建一批思想政治工作平台,把思想教育与创新创业实践紧密结合,着力构建“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等育人机制,实现思想教育与科研实践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使思想政治工作有效融入研究生科研实践各环节,形成思想教育与实践创新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夯实“服务+”育人。一是构建研究生思想道德自律机制,以保障研究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二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注重对研究生的人文关怀,加强与研究生的情感交流与沟通,关注研究生的学业、就业和生活压力,积极提供力所能及的鼓励和支持,引导研究生提高抗挫折心理素质和能力。三是加强网络思政平台建设,拓展线上线下覆盖,打造上下联动、点面结合的网格化宣传教育矩阵。四是构建研究生导师评价激励机制,加强对导师履行立德树人职责情况的考核评价,将导师履职尽责的考评结果,列为人才引进、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绩效分配、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考评的鉴定、引导、激励及教育功能。在日常课程教学、论文指导等全过程培养环节中,要加强研究生教学督导、检查、评价,对未能履行立德树人职责的导师、授课教师,要视情况采取约谈、限招、停招、取消导师资格、停止教学资格等处理措施;对师德失范者,要按照“一票否决”进行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作者:伏剑森

研究生培养教育论文 篇3:

我国心理学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的现状研究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的规模逐步扩大,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我国高校心理学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存在以下特征:培养目标设置合理,多实行弹性学制;研究方向多样化,紧密结合社会发展与学科发展需求;课程体系灵活丰富,注重方法与技能训练;培养方式实行两结合制,发挥导师组集体智慧;注重全面素质提升,理论教学、论文写作与实践环节相结合。这样的培养特征符合社会的发展要求,同时也符合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有助于培养出高质量的研究生。

[关键词]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引言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层次人才、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提供高水平社会服务的重任。[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的规模逐步扩大,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据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所示,2013年,研究生招生61.14万人,其中,硕士生招生54.09万人;在学研究生179.40万人,其中,在学硕士生149.57万人;毕业研究生51.36万人,其中,毕业硕士生46.05万人。[2]研究生规模的壮大,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同时,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必然对高校的研究生培养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强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以应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挑战,就成为大势所趋。

二、培养方案及其重要性

一般而言,高校对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从招生录取到课程学习、开题再到完成毕业论文、获得学位等多个环节。在所有的环节中,培养方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生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机构为了使研究生培养工作符合培养目标,为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制定的教学计划。[3]高校能否根据学科发展的现状以及本校的实际,科学合理地制订并实施培养方案,关系到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本文选取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12所高校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心理学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希望发现各个高校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提供依据。

三、对培养方案的文本分析

(一)关于培养目标与规格

培养目标是对教育所培养人才素质结构的一种理想,是教育宗旨、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一切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与归宿,对教育的各个方面与基本环节有着根本的制约作用。[4]最新版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中对于心理学人才培养的目标是这样界定的:培养心理学研究和应用的专门人才。其具体规格要求包括以下几点。

1.具有较系统的心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心理实验、心理测量、问卷调查等主要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式。

2.具有综合分析和解决心理学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

3.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独立查阅和较为系统地分析外文专业文献。

4.具有专业写作和学术交流能力,能准确地分析、阐释所从事心理学专业的问题。

5.能独立从事本专业的教学、科研和应用的工作。[5]

比较12所高校的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我们发现:绝大多数高校都按《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的要求,制订了心理学类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包括以上5个方面的内容。有些高校在具体要求中有所增加,例如增加了公民道德素养以及身心健康方面的内容。

在学制与学分要求方面,12所高校的基本学制均为3年,根据具体的情况实行弹性学制,对于延迟毕业的,5所高校规定最长培养年限为4年,另外7所高校规定最长培养年限为5年;对于提前毕业的,7所高校规定达到相关要求可提前1年毕业,1所高校(江西师范大学)可提前半年毕业,另外4所高校未提及此项。

12所高校的学分在25分~39分之间,均由课程学分和实践学分组成。

(二)关于研究方向的设置

《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将心理学分为13个学科方向:基础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测量学、教育心理学与学校心理学、管理心理学、体育运动心理学、工程心理学、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军事心理学、法律心理学以及心理学史。而国内高校所设置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将这些方向整合在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以及应用心理学三个二级学科中。另外,华南师范大学还开设了计量心理学这一二级学科,这在国内高校心理学培养方向设置上还是比较少见的。

进一步来分析,12所高校中,11所高校的二级学科下都有具体明确的研究方向,只有东北师范大学的培养和研究方向仅仅分为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11所高校的研究方向设置情况如表1、表2、表3所示。

由表1、表2和表3可以看出,不同高校在不同专业方向设置的数量上面存在差别,从2个~10个不等。以上所有方向与《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中心理学13个分类中的11个分类相吻合,其中工程心理学和军事心理学未能涉及。这可能跟我们所选取的高校性质是师范高校有关,而工程心理学一般是工科高校(如浙江大学)的研究方向,而军事心理学则是军事高校的研究方向。从表1、表2可以看出,在基础心理学专业中,认知神经科学和基础心理学方向占有重要比重,分别为42.86%和28.57%;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中,教育心理学与学校心理学(36.36%)、发展心理学(29.09%)和认知神经科学(16.36%)居于前三位。这样的方向设置不仅体现了基础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本专业的学科性质,更表明对认知神经科学方面的探索是当今心理学研究的重要价值取向,这与靳宇倡等人对于西方心理学论文分布[6]的分析结果一致。21世纪被世界科学界公认为是生物科学、脑科学的时代。[7]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心理研究把认知、行为研究与基因、分子、生理生化、脑、计算机建模和数学建模等技术和方法相结合,这对心理学的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8]此外,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发挥着作用。从表3中可以看出,应用心理学专业中,临床与咨询心理学(35.56%)、管理心理学(33.33%)和社会心理学(15.56%)居于前三位,这说明心理学在此三个方向上应用广泛,而在体育运动、工程及军事方面没有涉及,在法律方面的应用也有待加强。

(三)关于培养课程体系

课程学习是我国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备环节,在研究生成长成才中具有全面、综合和基础性的作用。课程体系的设计应该把培养目标和学位要求作为根本依据。[9]比较12所高校的研究生课程,从课程安排时间上来说,有10所高校将必修课程安排在前3个学期,少数选修课程安排在第4学期,而东北师范大学和江西师范大学将所有课程安排在前4个学期。这样的课程安排有助于研究生后半段论文的撰写以及实践活动的开展。具体的课程设置,我们可以从公共必修课、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和选修课4个方面来分析。

1.公共必修课

在公共必修课中,12所高校均开设有政治课程和外国语课程,另外有两所高校(华东师范大学和内蒙古师范大学)开设了计算机课程,1所高校(南京师范大学)在学位基础课程中开设了计算机课程,3所高校(华东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和山东师范大学)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其他高校未开设计算机与专业外语课程,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其许多实验设计需借助于计算机程序(如E-prime),而一些统计软件(如SPSS)也为心理学研究结果的数据分析提供了便利。因此,掌握必要的计算机运用能力来为心理学研究服务,是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必备的能力。除了此外,硕士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的培养对象,其对于外国文献资料的阅读与吸收,不仅有助于掌握该学科的发展动态,开阔视野,还有助于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丰富自己的学术研究。其中,本专业英语的掌握可以帮助研究生快速获取资料,培养其运用一手资料的能力。12所高校中仅有3所高校开设专业英语课程,这说明此类课程的设置还有待加强。

2.学位基础课

在学位基础课中,12所高校的开设数量从2门~5门不等。上海师范大学的学位基础课在三个专业方面均不同,不具可比性,因此对学位基础课的分析只涉及11所高校。

尽管课程设置有所不同,但从表4可以看出,11所高校中有9所(81.82%)开设了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课程,这说明绝大多数高校注重方法的培养。此外,6所高校开设了心理学进展方面的课程,这说明其关注学科前沿动态,注重学科的发展性。此外,心理学基础和心理统计课程也占据了较大比重,分别为36.36%和45.45%。以上均说明高校在学位基础课的开设方面,既重视理论课程,又注重方法课程,这有助于高校培养高质量的硕士研究生。

值得关注的是,开设实验设计课程的高校仅有两所。心理学作为一门自然与社会的交叉学科,其自然学科的属性使其在许多研究上需要运用到实验设计,一个巧妙的实验设计可以发掘出现象中隐藏的内在本质,而从以上数据来看,高校对此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3.学位方向课

学位方向课是指不同研究方向开设的学位课程。由于华中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的学位方向课因方向不同而不同,故不具有可比性,因此该方面的分析只针对另外10所高校。

比较10所高校的基础心理学方向的学位课设置,如表5所示。

我们发现有9所高校开设有关认知的课程(主要有认知神经科学与认知心理学两大类),5所高校开设基础心理学类课程,这与前文中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课程的设置符合方向的设置。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方向的学位课的设置主要还是集中于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两大块。其中,开设发展心理学课程的有9所高校,开设教育心理学的有5所高校,符合此方向的性质。在应用心理学中,开设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咨询方面课程的均分别有7所高校,前者是由应用心理学的性质决定的,而后者反映了应用心理学的主要应用范围。

从课程的数量和灵活性来看,大多数高校开设固定的2门~6门学位方向课,而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则让研究生从3门~11门专业课中自主选择2门~3门进行学习,这大大增加了研究生的主动性以及课程的灵活性。

此外,通过对于课程名称的分析发现,不同于学位基础课,学位方向课多以专题展开,如基础心理学专题研究、发展心理学专题研究、应用心理学专题研究、认知与人格研究专题、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专题等,这样的课程设置一方面体现了学位方向课范围的广泛与全面,另一方面体现了硕士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的培养方式。

4.选修课

12所高校均开设专业选修课,另外有4所高校(山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开设公共选修课。10所高校的专业选修课依据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而江西师范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的专业选修课不存在专业上的差异。

(四)关于培养方式与毕业要求

经过文本分析我们发现,各校研究生培养方式主要采取的是导师负责和导师组集体培养的模式,将专业学习、学位论文写作与教学实践三方面有机结合。6所高校要求研究生入学一段时间内在导师指导下制订个人培养计划,并据此安排自己的研究生学习。

1.学位论文和其他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和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学位论文是表明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的结果或有了新的见解,并以此为内容撰写而成、作为申请授予相应的学位时评审用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在研究生培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研究生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的集中体现。纵观12所高校学位论文的要求,对于选题均要求创新,且具备较强的理论或者实践意义;8所高校要求研究生是第3学期末提交开题报告,另外4所高校要求在第4学期末提交;论文的写作时间不得少于1年。个别高校(南京师范大学)明确提出论文字数不得少于3万字,其他高校未在此类培养方案中涉及字数要求。此外,论文均需要答辩,答辩时需有外校专家参与,不合格者需经过3个~6个月方能重新答辩。

此外,9所高校要求研究生在校期间以第一作者(或者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作为第二作者)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至少1篇,另外3所高校(东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没有此项要求。

2.实践环节

绝大多数高校的实践环节包括学术活动和教学实践两个环节,学术活动主要有参加学术讲座并撰写报告、参加学术会议以及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对于研究生参与学术讲座的数量,从5场~30场不等。教学实践主要是针对本科生的授予课程、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指导实验及指导论文等,要求20学时左右或者3个月。

四、结论与建议

(一)简短的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我国高校心理学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存在以下特征:培养目标设置合理,多实行弹性学制;研究方向多样化,紧密结合社会发展与学科发展需求;课程体系灵活丰富,注重方法与技能训练;培养方式实行两结合制,发挥导师组集体智慧;注重全面素质提升,理论教学、论文写作与实践环节相结合。这样的培养特征符合社会的发展要求,同时也符合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有助于培养出高质量的研究生。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其不足之处:第一,专业研究方向的设置存在着失衡,过于重视学科前沿方向,而对某些经典的研究领域则关注不够;第二,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忽视计算机、专业外语和实验设计等方法技能的重要性;第三,培养方式趋同,鲜有本校特色。

(二)未来修订与完善的建议

针对以上特点,高校的心理学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应做到以下几点:专业方向的设置需要做到学术前沿与社会需求的统一;课程体系方面应既重视专业知识,又重视研究方法,注重应用性课程的设置;各个高校应注重本校专业特色的建设与完善,突出本校专业的独特性与差异性,结合自身优势和心理学类硕士研究生的规律,形成有特色的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Z].2013-07-12.

[2] 教育部.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Z].2014-07-04.

[3] 周彬,王子成.浅谈研究生培养方案与培养计划的有效性[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4):23-27.

[4]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编).高等教育轮岗[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5][8]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一级学科简介和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基本要求(心理学)[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6] 靳宇倡,秦启文.近五年西方心理学重要期刊发表论文简评[J].心理科学,2011(4):1017-1023.

[7] 翟学伟,耿柳娜.中国心理学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基于CSSCI的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0-73.

[9]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Z].2014-12-05.

[责任编辑:陈 明]

作者:黄雅君 葛明贵

上一篇:党员评议工作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交际法英语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