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循环经济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农业产业在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下,逐渐呈现出了超循环经济的发展趋势。要想推进基于超循环经济的农业生态化发展的实现,使农业生态化产业模式能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需要结合我国当前农业发展的现状,从經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角度拓宽发展思路,解决农业生态化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国农业循环经济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论文 篇1: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浅析

【摘 要】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理念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目前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一些相关建议。

【关键词】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涵义及特征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我国就开展了资源综合利用工作。20世纪90年代后,循环经济成为全球最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直到2005年,我国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政策依据。循环经济理念是一种以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为核心,遵循“减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资源化(Recycling)”三个原则,要求节能降耗,低排高效,反对滥采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以实现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增长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把循环经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其目标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环境的保护、资源的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数量和质量安全,达到生态平衡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传统农业经济的流向形式是单向的,即“农业资源—农产品—废气物排放”,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这种经济形式中,人们高强度地使用农业资源,且又将废气物大量地排放到水系、空气和土壤中,这对农业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而与此不同,农业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农业资源—农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式流程,其特征是实现农业资源低消耗、低污染,及废物的循环利用,使农业资源永续利用,使农产品不断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求。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节本、增效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现代农业生产不同于传统农业,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农用化学物质,如农药、化肥、农用薄膜、化学除草剂、作物生长剂等越来越多,田间耕作越来越省时省力,需要的劳动力越来越少,以陕西农村为例,青壮年男性大都外出务工,田间留给妇女和老人即可应付。农业产量确实上去了,但是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因为农作物吸收了大量杀虫剂、除草剂等农业化学品后,造成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对当代及后代子孙的身体健康构成危害。因此,只有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解决污染问题,将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才能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从根本上化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另外,在很多农村乡风不文明现象也十分突出,例如婚丧嫁娶讲排场,比阔气。婚嫁时要攀比建新房,浪费土地。同时,大操大办婚宴、丧宴浪费物质资源。垃圾乱丢乱放,没有节水意识,随便向道路上排放生活废水等不文明现象也随处可见。这些都需要通过向农民灌输循环经济理念,让其自觉按照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3R原则去生产生活,不断改变传统的乡风不文明现象,建设文明、卫生、健康的新农村。

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中存在的障碍分析

1.思想上认识不足,欠缺循环经济的意识

由于农民素质相对偏低,在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尚未树立起来,广大农民先看到的是眼前利益,尚且看不到未来利益,致使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表现出来只顾眼前增收不管以后发展的情况相是否严重。最终的后果就是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这些已成为制约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2.技术支持尚不到位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生产健康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创新。而农民自身科学知识匮乏,即使有搞循环经济的意识,由于缺乏技术知识,也不知从何处入手。缺乏技术人才带领等都是制约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与地方领导不重视有关,地方政府单纯讲政绩,往往忽略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要发展好农业循环经济这些问题都是必须解决的,这些问题中,法律法规的完善就是很必要和及时的。

3.资金缺乏,财政支持力度不够

由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操作人和受益人主要是农民自身,依靠个人力量和小群体的能力根本无法满足农业循环经济中对资金的长期需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须依靠财政的大量投入,而当前投入的财政资金还十分有限;再者,大部分投资农业的投资人和企业急功近利,不愿意投资这种长远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农业循环项目,只把眼光盯在那些周期短、见效快的项目,因而缺乏资金支持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很大的障碍。

4.缺乏统一的组织

农业循环经济要求农民有较高的组织程度,才能应付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而我国农民处于一种分散、无序的状态,这种农业组织化程度较低的生产生活状态,不利于新技术的传播和运用,这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要求极不相适应。

四、针对农业循环经济长期发展的几点建议

1.加大宣传教育,让农民树立农业循环经济的意识

在宣传中要引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农药,介绍过度使用农药对食品安全、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的伤害。宣传中可以进村进行讲座、座谈会、播放录像带、分发卡片或相关书籍等方式进行,而且要长期进行这项工作,来不断强化农民的循环经济的意识。

2.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引导农民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在农村发展循环经济不仅要在理论上引导,更重要的是在具体技术措施上加强指导。加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如节水技术、生态技术、绿色耕种技术,用高新技术改造农业,提高资源节约的整体技术水平。

技术专家进入第一线给予农民技术指导,能更有快更有效地将农业科技成果转换为农业生产力。例如农业废弃物(如塑料薄膜、农药空瓶、畜禽粪便)如何处理排放,堆放垃圾和粪便的地面要使用防渗材料筑成,能对环境的污染降至最低;引导农民将粪便、垃圾、秸秆、绿肥和沼液再利用作农田的肥源;水资源在使用的过程中要采取最佳的方法,用滴灌代替浇灌;宣传沼气综合利用,帮助农民建造沼气池,可节约能源,同时将废物资源化,引导农民创造小空间上的循环模式。

3.加大资金投入成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保障

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系,才能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首先,政府需建立专项资金,组织科研、教学、设计部门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加强前瞻性研究;其次,应加大各级财政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农业循环经济财政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再者,多层次、多渠道筹措资金,引导农民和村集体进行投入,采用“谁投资,谁受益”的方式积极吸引外资和社会公众资金。

4.加强组织领导,重视庭院农业模式

庭院农业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将农业循环规划变成每个农民的具体行动。我国农村生产活动以户为基本单元,建设以庭院为单位的生态复合体,通过食物链,有机地在一个院落内将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结合为一体,实现物质流、能量流的多层次循环利用。可充分利用院落占用的土地,利用闲散劳动力和零碎时间,这种模式的推广需要高度组织化的引导。

高度的组织化有利于循环经济技术的传播和认同,有利于减少交易成本。借鉴国外经验,通过立法的方式,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循环经济法律,有助于各级政府、各部门、社会民众了解推行循环农业的重要意义,了解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明确推行循环农业的途径和方向,以更好地组织农民推广农业循环经济。

基金项目:西安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西安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课题编号:12IN06)。

作者简介:韦艳宁(1979—),女,陕西西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学。

作者:韦艳宁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论文 篇2:

基于超循环经济的我国农业生态化发展研究

摘要:农业产业在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下,逐渐呈现出了超循环经济的发展趋势。要想推进基于超循环经济的农业生态化发展的实现,使农业生态化产业模式能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需要结合我国当前农业发展的现状,从經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角度拓宽发展思路,解决农业生态化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本文旨在对以超循环经济为基础的我国生态化农业发展展开探究,对农业生态化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探寻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超循环经济;农业生态化;发展探究

前言

受乡村振兴战略的影响,我国当前农业发展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时期,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将成为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基础。作为现代化农业发展中的一种新兴模式,生态化农业对于我国农业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而超循环经济理论能为生态化农业提供坚实的支持基础,其涉及的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与低碳经济等经济形态,与生态化农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超循环经济在生态化农业中的应用,为农业生态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1 生态农业的发展与特点

1.1 生态农业的发展

生态思想在中华大地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受生态思想的影响,明清时期的人们更是加强了对于农、林、牧、渔的一体化管理。而现代生态农业的实践最早是由生物动力农业课程演变而来的,并逐渐在瑞士、英国等地取得发展,之后生态农业的发展逐渐影响至全球各地[1]。中国对于现代生态农业的实践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为了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建设,有关部门在展开深入调查与分析之后,开启了生态农业的试点工作,但在当时所取得的成效较为有限。

1.2 生态农业的特点

在对生态农业的专业研究当中发现农业生态化具有着显著特点,与传统农业相比较,生态农业的投入成本更高,产出效率却要更低,但具有更高的多样性、综合性、持续性与高效性。而将科学的理论方法、技术特点与生产结构体系等作为生态农业的基础,能构成一个协调[2]。循环、再生的复合型生产系统。而生态农业的资源更是具有着稀有、独特、珍贵的特点。因此农业生态化的发展需要有严格的产品品控、充足的资金支持与农业科技的良好融合作为发展基础。

2 超循环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2.1 超循环经济的内涵

超循环经济是以超循环理论为基础,将协调与高效作为发展原则,能够科学合理地协调人与自然间的矛盾和统一问题,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协调生产、销售与消费间的循环活动,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维持经济发展模式的长期稳定,并充分满足人们日常需求的一种经济模式。超循环经济可分为内循环、中循环与超循环三层[3]。内循环一般是指将生产要素投入生产活动,并借助人力的投入生产出成品。中循环指的是将资源、技术与产业优势集结成为生态产业园区,在生产产品的同时,将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物充分利用起来,使其创造出更高价值。内循环与中循环在经济系统中都算是内部循环,相对的,超循环便是经济系统的外不循环,其所涉及的不仅有经济生产活动,还有自然、社会等多个系统领域。

2.2 超循环经济的特征

超循环经济中含有三种不同的循环层次,每个循环层次都具有开放性,特别是超循环层次的开放性表现更加突出,超循环经济的开放性促进着生态、社会与经济之间的调和。其次,超循环经济具有高效性,不仅是对于资源利用的高效与生产能力上的高效,还有在产品销售与消费层面的高效流通。在超循环经济体系中经济与社会、生态之间存在着较为频繁的互动,通过互动能够创造出更高的收益,因此对于超循环经济体系下的经济发展,要更加关注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将三方协调作为出发点来探索经济发展的方向。超循环经济还具有着极强的包容性,其在满足人类发展过程中对于物质数量上的需求同时,也能满足人类对于物质质量的追求。还能同时包容经济在协调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上的问题。

3 基于超循环经济的我国农业生态化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3.1 生产主体缺乏积极性

农业生态化生产相较于传统农业生产,具有着投资力度大,生产活动见效较慢与经济效益较差的弊端,致使不少农户为了尽快谋取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农业生态化生产的优势。虽然我国各地相关部门为了推行农业生态化生产付出了诸多的尝试与努力,但由于农户本身对于市场与经济知识的缺失,致使农户对于生态农业的看法鲜有改变,不少地区的生态农业发展工作还需要依靠企业牵头与政府补贴才能有效发展起来。

3.2 资源缺乏合理利用

生态意识、生态技术与生态思维的整合统一是农业生态化发展的重要内容,需要生态农业具有对生态资源科学有效利用的意识,充分掌控生态资源的高效利用技术,养成良好的生态创新思维,以此践行超循环经济中的“减量”原则[4]。当前我国对于土地资源的产权大多不够明晰,不少公共土地资源被农户以较低的使用成本在进行使用,农户在使用过程中都希望尽可能在土地使用期限内将土地资源的使用价值榨干,将农户的个人利益长期摆在首要位置,致使大量的农业资源难以得到有效利用。

3.3 农业发展道路不明晰

生态化农业虽然已在我国推行有数年,并在此期间建立了多个示范性基地,但这些示范性基地大多是以企业形式所创办的,对于全国农业生产资源的利用来讲,所能发挥出的作用相当有限。从总体的角度来看,我国的农业生产资源依旧没能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而生态化发展路径的不明确、不清晰成为了主要原因,导致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在资源利用上存在着严重的落后[5]。生态化农业在我国的发展还需要一个更加明确的发展思路,在缺乏明确目标的情况下,对于带动广大农户参与生态农业生产活动,存在着严重的障碍。

3.4 缺乏生态化的产品

大多数农业生产经营者在生产活动中都是将个人的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对于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缺乏重视,造成了严重的农业生产资源浪费情况,并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对周边的环境损害严重,农药与肥料的使用泛滥等。市场上形形色色的绿色有机食品通过检查后会发现都不属于生态化产物。

4 基于超循环经济的我国农业生态化发展措施

4.1 构建基于超循环经济的农业生态化制度体系

为了促进生态化农业中超循环经济模式的融入,需要国家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完善相应的导向性法律体系,将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相关生态环境的保护办法融入其中。为了制定超循环经济下的导向性法律体系,需要先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对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循环再利用实行统一的标准。其次要对现有的法律作出修整与完善,适当地添加农业生态化发展进去,明确生态农业发展当中的各类法律责任主体,对所需承担的法律责任进行界定。为了促进农业生态化发展的实现,还要完善相关制度与规范,打造农业生态化的公众参与机制,将为农业群众提供生态技术层面的支持。

4.2 加强基于超循环经济的农业生态化技术创新

农业生态化技术的创新需要从技术革新与技术选择两方来考虑,在农业生态化生产模式构建的过程中,需要先就使用什么的技术能够实现这一目标展开探索,从现有的各类技术当中选出最为有效,并具备性价比的一种。而技术的选择通常是建立在大量新技术浮现的基础上的,相关科研机构通过对生态化农业技术的深入研发,能从中挖掘出诸多新技术,从中选出最为合适的生态化农业技术用于宣传推广。有计划地对技术进行革新,由于技术革新所涉及的不仅有技术层面的问题,还有制度与市场方面的问题,因此需要确定好技术研发的方向,使农业生态化技术能够切实转化为农业生产力。

4.3 探明基于超循环的农业生态化技术研发重点

探明技术研发中的重点能减少技术研发过程中所要走的弯路,可以有效缩短将技术转换为生产力的周期。就我国当前农业生产的现状来看,耕地保护技術、节约用水技术与土地改良技术将成为我国农业生态化技术发展中的核心,这三项技术是实现我国农业生产当中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有效协调的关键,同时也是我国当前在农业生产上较为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通过研发这些技术并将其投入实际生产活动中,是我国为了实现农业生态化发展所迈出的第一步[6]。要实现农业循环经济,还应当确立超循环经济技术的研发重点,通过农业资源循环再利用技术、废弃物循环治理技术与废弃物回收技术等,实现农业资源利用率的显著提升,促进农业超循环经济的发展。

4.4 构建基于超循环经济的农业生态化经济体系

在我国当前的社会资源开发利用价格体系当中,农业资源的价格过于低廉,致使多数人都忽视了农业资源的价值,农业资源陷入了长期得不到充分利用的境遇。为了促进农业生态化发展,就要先对农业资源价格进行改革,以此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农产品市场当中通过制定明确的产权制度来调节市场当中各个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关系,为农业生产外的技术赋予市场价值。其次要将农业生产中所产生的废弃物转化为农副产品,将农副产品同样推向市场进行买卖,在谋取最大利益的同时,也能通过农副产品提升农业资源的再利用率。

总结

综上所述,将超循环经济融入到我国的农业生态化发展建设当中,能有效促进我国生态农业事业的发展。超循环经济的应用对于解决我国农业生态化发展中农业资源利用不合理、发展道路不清晰、生态化产品的开发等,均能发挥出优异效果。以超循环经济为基础,构建农业生态化制度体系与经济体系,探明农业生态化技术研发重点,加强技术创新能力,推动我国农业生态化的进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智光.绿色经济模式的演进脉络与超循环经济趋势[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1(01):78-89.

[2]蒋硕凡,李晶洁,杨富贵.基于超效率DEA模型的地区农业循环经济效率评价研究[J].绿色科技,2021(02):247-250.

[3]张妍,张珺.生态农业研究综述[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9(08):118-120+135.

[4]王宝义.中国现代农业生态化发展历程与政策导向[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2):38-46.

[5]曹健,范静.建设区域生态循环农业的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2018(09):245-249.

[6]韦凤琴,张红丽.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案例研究[J].世界农业,2017(08):96-100.

作者:乐丽鑫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论文 篇3:

我国农业经济的困境及循环农业经济的建设思考

【摘 要】循环经济是我国乃至全球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农业循环经济起步晚、水平低,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诸多问题。鉴于此,本文将论述我国农业经济的困境及循环农业经济的建设思考,以期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进程。

【关键词】农业经济;困境;循环农业;建设

近年来,生态安全、气候、雾霾等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护地球家园已成为全人类共识。发展循环农业农街,是关系到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决策。

一、我国循环农业经济的困境

1.基础农业设施落后

目前来说,我国尚未建立起稳定、有效的农业投入运营机制,不同部门对农业投入的随意性较强。经济投入不足,导致基础农业设施落后,无法更好的应对灾害性问题,严重制约农业循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过剩,而城乡双重户籍限制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严重影响劳动力流动。工农业产品巨大的剪刀差价,阻碍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

3.外资利用不合理

目前,由于初级农产品的审批快、投资少、市场广阔,不少投资商选择初级农产品加工进行投资。未养殖水面、荒山等项目由于风险大、回收期长,外商缺乏投资兴趣。农产品品种改良、农业技术研发等高技术含量、高风险的项目,外资企业也很少关注。外资利用不合理,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现代农业循环发展的脚步。

4.信息闭塞

市场直接决定生产,农业经济发展必须通过市场进行配置,才能健康、持续发展。一直以来,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滞后甚至空白,这就导致了农村市场信息鼻塞,无法更好的适应市场运行趋势,致使农业生产“大起大落”,给农业发展带来重大损失。

二、循环农业经济的建设的主要对策探究

1.完善农业循环经济综合协调机制

首先,充分发挥价格调控驱动作用,积极改善自然资源“有价无市”的局面,并通过完善的产权制度、监管体制保护自然资源,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生产要素流动作用与资源配置作用,并引導其向环境污染小、资源消耗低的方向投入。

其次,政府部门应积极出台完善的循环经济基本评价体制,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监督协调机制与人才技术配套体系,真正为循环农业发展提供规范、便捷的服务,积极推动循环农业发展。

2.建立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推广体系

首先,建立健全完善的循环农业技术研发体系,积极吸引更多的农业产业企业、技术人才加入到循环经济的开发过程中来。

其次,增强循环农业的创新研发力度,尤其是生物农药、绿色地膜、精准播种、收获技术、综防技术等农业技术的研发。

再次,彻底改变传统轻研究重技术的局面,合理增加基础研究资金投入力度,夯实基础研究工作,并合理调整研究经费与推广经费比重。

最后,增强农业循环经济、循环技术的普及力度,促使各种循环技术走向群众、走向农村。可通过电视、网络、广播等方式加强循环技术的宣传力度,加强农村技术人员培训,在有效推广循环农业技术的同时,提高循环农业的社会认可度与支持度。

3.完善农业循环经济法律与政策体系

首先,政府部门应制定绿色生态税收、农业清洁生产等循环农业法律法规,为循环农业发展提供全面、科学的法律规范支持。

其次,相关农业服务部门应结合本地区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出台相关政策,从财政奖补、金融、税收等层面,细化政府支持的方式与路径。

再次,加强对农业循环经济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通过切实有效的宣传措施,真正使得法律政策深入民心。与此同时,强化制度执行力度,加强对违反环境保护法、资源保护法等行为的惩处力度,真正体现法律震慑力。真奖实补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等行为,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与法律惩戒作用。

4.积极深化农业循环经济功能

首先,将有机农产品推广与农业循环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严管理、高标准的循环经济运作模式,使得农业循环经济的产品符合有机、优质、绿色等标准。在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人们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深刻变革,对有机食品的需求力度大增。有机产品经济效益好、附加值高,市场发展空间广阔。新形势下,应将有机农产品推广与农业循环经济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建设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规范有机产品认证流程,促使循环经济产品真正转化成经济效益优势。

其次,将生态农业旅游与农业循环经济相结合。尊重自然生态,高效利用资源能源,保护农业循环经济,与当代社会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社会潮流相吻合。鉴于此,可将生态农业旅游与农业循环经济相结合,积极发展樱桃采摘、草莓采摘、农家乐等个性化体验式生态农业旅游,生态旅游与循环农业发展相结合,共同促进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

再次,将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发展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相结合。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循环农业的研究理论、实践模式均比较单一,主要以农林牧副渔等为主的小型循环农业为主,多局限于农业生产自身。这种局限性很难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需求,在新形势下,必须拓宽眼界,将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发展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相结合,促使三产业交融发展。真正促使三产业交融发展成为推动循环农业发展、拓宽循环经济功能、引领农业发展转变、提升生态社会效益的关键。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我国循环农业经济困境的现状,从协调机制、技术推广体系、法律与政策体系、经济功能等层面详细论述了循环农业经济的建设的主要对策,多管齐下,共同促进循环农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何佳.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问题探析[J].湖南社会科学,2014(2).

[2]何龙斌.美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2(5).

[3]宋琦,彭立学,徐冬先.三江平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困境与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5).

[4]王琦.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困境与出路――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J].安徽农业科学,2015(19)

(作者单位:菏泽市东明县武胜桥镇政府)

作者:粱效平

上一篇:金融监管体制完善论文下一篇:个人总结公务员(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