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下广西农业水利建设研究论文

2024-07-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态农业下广西农业水利建设研究论文(通用8篇)

生态农业下广西农业水利建设研究论文 篇1

关键词:农业水利;生态农业;发展措施;广西

0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2]。我国灌溉农田占总耕地面积的1/3,而水利工程80%的供水量用于农田灌溉。因此,水利工程洪旱涝渍兼治,改土治水并举,是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现代农业的前提。农业水利传统意义上主要是指灌溉,包括直接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服务的水利工程系统及其管理队伍。按照水利深化改革目标及国家产业政策,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水利新体制及其相应的运行机制,因此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探讨建立现代农业水利的途径,以促进水利产业的均衡发展。

1广西农田水利建设现状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广西已基本建成大、中、小相结合,畜、引、提相补充的农业水利工程体系。广西现有灌溉面积在2.00万hm2以上的大型灌区11个,0.07~2.00万hm2的中型灌区276个,6.67~66.67hm2的灌区(片)40627个,高效节水灌溉工程168处,设计灌溉面积200.9万hm2,有效灌溉面积151.9万hm2,占耕地面积的59.4%[1]。全国人均有效灌溉面积0.65hm2,而广西人均有效灌溉面积仅0.47hm2,只达全国平均水平的72.3%;全国人均旱涝保收面积0.47hm2,而广西人均旱涝保收面积0.37hm2,只达全国平均水平的78.7%。此外,广西现有0.1m3/s以上渠道总长59156km,防渗渠道22752km,防渗率仅38.5%。

2存在的问题

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原建设标准低、配套不完善;建成后管理投入不足,许多灌区从竣工之日起就带“病”运行,加上后期无力系统维护,工程老化失修、严重破损[3]。广西现有灌区干支渠道和建筑物完好率仅有50%左右,带“病”运行问题突出,安全性能差;干支渠道和建筑物的平均实有率70%,有效灌溉面积远达不到设计水平,仅为设计灌溉面积的68%,导致50%以上的耕地得不到灌溉或灌溉保证率低。据统计,广西多数灌区的灌溉保证率低于75%,有的甚至低于50%;广西现有的1680万hm2旱地只有15%得以有效解决灌溉问题,多数依然靠天吃饭[1,4]。此外,大部分灌溉设施存在老化失修的问题,尤其是在边远的贫苦山区,农业生产尚未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生态农业规模化生产对农田水利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但目前广西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仍滞后于生态农业规模化生产,无法有效满足生态农业规模化生产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一是没有足够的水源;二是缺乏完善的渠系配套设施;三是尚未形成大面积的园田化生产基地。此外,广西的农业生产仍然存在春旱夏洪危害频繁现象,既增加农户的劳动强度及生产成本,影响生产效益,又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尤其是春季缺水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而边远山区由于缺乏控制性径流调节工程,夏季的防洪标准也不高。再者,广西大部分地区尚未推广使用田间节水灌溉技术,水资源浪费严重。上述问题已成为制约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发展的瓶颈,亟待得到有效解决。

3发展措施

3.1加大投资建设力度

农业水利基础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要改变以往农田水利建设单纯靠政府与乡(镇)集体投入的现状,实现多方筹资、多方投入,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农田水利建设市场,并适当吸收外资[5]。首先,在自治区层面应建立农田水利维护基金机制,各级财政要坚定持久地增加投入,大力扶持农村公益性水利设施建设。其次,制定优惠政策,拓宽投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民营水利。其三,整合水利、农业、开发、国土、交通等部门资源,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有序推进水源工程、灌排工程、土地平整、交通道路等工程建设。

3.2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广西部分地方仍然存在“上游串漫灌、下游无水灌”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渠系配套设施不完善,一些沟渠年久失修、淤塞、渗漏严重[3]。因此,首先要坚持全面科学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的原则,无水源地区要新建灌溉设施,已有的灌溉设施要进行加固、配套、续建,干旱缺水地区要增补骨干治旱工程。其次要通过深化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对水利工程确权划界,明确所有权与使用权。第三要增加调蓄工程,提高春季用水保证程度。春季缺水是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可适当兴建控制性山区水库,增强对径流的调节能力,有效解决春旱夏洪的问题。

3.3加强灌区科学管理

加强对农田水利工程的保养与维修,使其安全运行,并延长工程使用年限。同时,应尽快改革灌区管理体制,组建对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的权威机构,加强管理机构的行政管理职能,实现对水资源的统一配置、统一调度和统一管理[2],以适应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乡(镇)水管站负责跨行政村的农田水利管理与维护,指导村组加强农田水利管理与维护;灌区管理站负责灌区的农田水利管理与维护;水库管理站负责水库及其设施管理与维护;村委会负责支持自然村的农田水利管理与维护。

3.4发展节水型灌溉农业

调整农业结构和布局,适当压缩耕作面积,努力提高作物单产,充分利用夏季丰水,使农业种植结构符合水资源时空分布规律,并加大节水型灌溉技术的推广力度[6]。各地应加强对作物需水规律的研究,确定并制定适合本地区的作物灌溉制度。由于农作物耐旱品种和普通品种的需水量差异较大,因此建议缺水地区重点引种并推广耐旱高产农作物,改进栽培技术,如选用早熟、耐旱、高产的作物优良品种,同时采取保墒耕作措施及节水栽培技术。针对田间工程,应积极试验并推广细流沟灌、小畦灌、膜上灌、膜下滴灌、低压管道输水等节水灌溉新技术,形成一套以山区水库—渠道防渗—节水灌溉—竖井灌排与明渠排水相结合的节水型灌溉模式。如水稻种植区继续实行广西水利系统《千万亩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开发》中薄、浅、湿、晒的科研成果,经济作物区实行喷淋式节水浇灌或分行交替浇灌方式等[3]。

3.5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之路,就必须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加强广西生态农业发展的前提就必须统筹规划合理配置生态和农业用水,保证最低限度的生态用水,保护生态资源,按照供需平衡的原则,合理确定灌区农业用水。同时,要重建森林生态系统,改善水源生态环境,提高水源林比例,发挥利用森林植被的涵养水源功能[4],增加水资源系统的供水能力。

4结束语

大力发展以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灌溉为主的农业灌溉水利工程,是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农业水利化水平的重要措施。因此,必须在全面掌握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现状的基础上,制定各级农田水利规划(农业水利化规划),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科学合理性,有计划、分步骤的实现农业水利化。

参考文献:

[1]陈发科,黄凯,韦海波,阮清波.广西农田水利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8,(11):55-56.

[2]王文超.浅谈农业水利灌溉现状及节水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5):204.

[3]闭忠宁.广西横县农业灌溉存在问题与对策[J].广西水利水电,2014,(3):87-89.

[4]唐建生,夏日元,徐远光,关碧珠,陈宏峰.广西中部岩溶区农业干旱成因与治旱对策[J].中国岩溶,2006,25(4):301-307.

[5]黄若君.广西农田水利投入不足的原因分析与增加投入的有效途径[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2(2):64-66.

生态农业下广西农业水利建设研究论文 篇2

一、广西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农业部根据2005年的相关数据对我国各省 (区、市) 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作了测算, 并按水平高低将其划分为Ⅰ、Ⅱ、Ⅲ、Ⅳ四类。广西属于第Ⅲ类, 现代农业综合指数为10.53在全国位列第17位, 低于全国11.29的平均水平。2004年中国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世界排名仅为51位。综观国内外, 广西离国际上公认的现代农业标准差距还相当大。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测算体系由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四大指标体系构成。广西的农业投入指数为12.28, 低于同期全国13.2的平均水平;广西的产出指数为11.78, 也低于同期全国产出指数13.12的平均水平。从测算的结果看, 广西的投入指数高于产出指数, 说明广西的产出率比较低。该研究构建的农业产出水平测算由六大指标体系构成, 分别是:人均GDP、农产品加工率、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产品商品率, 而这些指标与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水平密切相关 (1)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 20世纪80年代末, 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可使劳动生产率提高43%, 中学文化程度的农民可提高108%, 大学文化程度的农民可提高300%。因此, 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 尤其是加大农村教育投入, 能够增加人力资本积累, 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建设广西现代农业, 必须千方百计提高广西农民的素质、增加广西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水平, 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二、广西农村人力资本积累概况

首先, 广西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比较低。以2006年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说明广西农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构成:

2006年末, 全区农业从业人员1701.8万人, 其中, 男性占50.8%, 女性占49.2%。按文化程度分, 文盲占4.5%, 小学占40.5%, 初中占50.1%, 高中占4.7%, 大专及以上占0.2%, 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56年, 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为7.3年。

从科技素质看, 广西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普遍低下。据广西农业部门对全区12个县 (市、区) 监测农户监测结果显示, 具有粮食经营、园艺、林业、兽医、养殖、工业技术等一技之长的乡土人才仅占监测户劳动力的5.19% (2001年) 。典型村调查结果表明, 具有上述科技素养的乡土人才, 占劳动力的比重平均为8.54%, 石山区这一比例更低。2006年广西农村劳动力中, 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人数只占15.7%, 其中在外出务工人员中, 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也只占21.3%。经调查, 很多劳动者只能从事简单的传统农业耕作, 他们所掌握的只有传统农业的经验和技能, 在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上困难较大。与此同时, 2006年末, 全区共有农业技术人员8.3万人, 平均每千名农村从业人员拥有农业技术人员不足5名。农业从业人员科技文化素质的低下导致近70%左右的农业科技应用成果无法在农村推广。

目前, 农业留守劳动力中的老人、妇女、未成年人成为农业从业人员的主力军。“老人农业”、“妇孺农业”给广西的现代农业建设带来了更大的困难。从心理素质看, 农村劳动力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不强。农村的大部分地区处于自然经济条件下, 人们靠天吃饭、听天由命, 依赖性强, 屈于贫困、缺乏开拓精神。

三、当前广西农村人力资本积累水平不高的原因

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因素很多, 如劳动者报酬、年龄、经济发展水平、国民收入分配、代际间收入分配等, 而且各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着程度不等的相关性。如果从人力资本的存量、流量和增量的角度来宏观考察, 不外乎三大因素:

(一) 广西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经济发展决定人口的自然变动。一般而言,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生育水平越低, 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越低。2004年以来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稳定降至6‰以下, 而广西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却徘徊在8‰之上。2008年广西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7‰, 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5.08‰) 。从微观来看, 家庭是一个生产单位, 家庭的生育决策取决于家庭收益最大化。传统的农耕方式对劳动者的体力要求比较高, 家庭倾向于生养更多的孩子。所以, 经济发展越是落后的地区人口增长率反而越高。2008年广西人均GDP为11417元, 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0%, 位列全国第26位, 属于欠发达地区。同年广西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3690.34元, 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8%, 位列全国第23位。此外, 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因素, 广西县域经济发展也很不平衡, 一些石山地区如百色、河池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下。以河池为例, 2009年人均生产总值9992元, 相当于全区平均水平的63%。当年河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183元, 相当于同期广西全区平均水平的80%。而经济发展水平的滞后又缩减了家庭和政府对人力资本的投入, 教育、培训投资严重不足, 高的人口增长率带给广西的只是高数量的低素质劳动力。

(二) 劳动力迁移人口素质较高

经济发展决定人口迁移。在现代社会中, 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及第二、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使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导致人们从农业部门转向非农业部门, 从农村走向城市, 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 以谋求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从迁移的人口特征来分析, 与留守劳动力大有不同。不仅广西农村迁移男性数量远大于女性, 而且从年龄结构看, 青壮年比例逐年上升。2005年广西农村转移劳动力中, 18岁至45岁的青壮年劳动力占75.4%, 平均年龄27.2岁, 比留守农村劳动力平均年龄低7.8岁。从转移者的文化程度看, 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者逐年上升。2005年农村转移劳动力中, 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人员占7成以上。在这部分人中, 接受过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比例占26.7%。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迁移人口的性别、年龄、文化素质很明显优于留守农业劳动力。

(三) 人力资本投资不足

如果把影响因素分解为众多衡量指标, 如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地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人均财政支出、农民家庭人均教育和医疗支出、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第一产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比等指标, 以这些指标建立模型, 就可以得出影响区域人力资本积累量的最主要因素。张嫘、方天堃 (2009)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因子分析模型, 把影响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诸多因素合成少数几个主要综合因子, 通过对主因子命名, 归纳出影响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主要因素及其基本特征。通过数据和模型分析, 她们得出的结论是:在各影响因素中, 经济条件因素 (即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始终成为影响广西农村人力资本积累水平的首要因素, 其次分别是教育资源分配因素、积累收益因素和卫生保健因素。这仿佛又陷入了贫困的循环累积陷阱。考虑到广西实际发展水平, 短期内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困难的, 依靠农民自身收入水平提高后再投资人力资本是不现实的。所以, 还是应该考虑教育资源的整合、投入来破解贫困循环怪圈。

四、以创新理念改变广西农村人力资本积累格局

现代农业建设是破解“三农”困局、推进广西现代化建设、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大步骤。现代农业建设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 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需要更多的人力资本投入。人力资本积累战略的制订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宏观环境。就广西而言, 最大的宏观环境是:经济发展水平低, 财政力量有限;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更低, 依赖自身的人力资本投资无法满足广西现代农业建设的需要, 这也是尽管政府、农民自身都意识到人力资本投资重要但积累水平依然低下的最根本原因。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明确要求, 要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 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同样广西要改变农村人力资本积累水平落后的局面, 也要树立创新思维。唯有在人力资本投资主体、投资制度和投资方式上创新才能经济地、快速有效地推进广西农民素质提升, 为现代农业提供动力支持。

(一) 投资主体的创新

厘清投资主体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鉴于农村的教育具有公共物品性质, 综观国内外, 政府都应该是公共物品的主要投资者。农民是投资的获益者, 也应是投资的主体。由于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外部溢出效应, 社会和企业也是受益方。据此可以将投资主体的关系作图如下:

投资主体创新主要体现在重新明确各投资主体的职责分工。上图四个主体中政府起着主导作用。对政府而言, 其职能是组织。通过人力、物力的投入和制度的制订建立一套完善的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体系, 包括农村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医疗卫生保健等。

村队是政府在农村的基层组织, 和农民接触最多, 对当地农业发展状况最为了解, 它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政府职能的发挥, 所以它的作用不容忽视。

社会是日益重要的一支投资力量。广西经济欠发达, 财政能力有限, 应该鼓励社会、企业和个人办学, 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加大对农村的人力资本投资。欧美国家的实践证明, 社会力量, 即通过企业、个人或公益性组织的投资, 如希望工程、教育基金等对农村人力资本积累起着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

农民作为投资的直接受益人理应成为投资主体。但由于广西农村发展的滞后、农民人均收入的低下, 其在个人人力资本投资方面是有心无力, 从而弱化了其主体地位。

(二) 投资制度的创新

农村人力资本制度创新, 是指对现行的投资制度进行变革,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农村医疗保健投资制度、农村教育投资制度、农村在职培训制度、人力迁移制度。其中重心应在农业从业人员的教育投资制度。而教育投资又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在职培训。根据目前广西的培训现状可对其进行如下革新:

1. 革新培训目标

以往的农业教育培养的大多是国家农业技术管理干部, 对农村发展的关心程度不高, 这与国家农业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应该学习西方国家现代农业建设的先进经验, 变培养干部为培养专业性、实用性强的农业推广人才。农业推广不能仅仅以改良农业生产技术为手段、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为目标, 应该适应国情、区情培养广义农业推广人才。推广重点包括:对成年农民的农事指导, 对农家妇女的家政指导, 对农村青年的“手、脑、身、心”教育。可采取教育、咨询、开发、服务等形式, 采用示范、培训、技术指导等方法, 将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知识及新信息, 扩散、普及应用到农村、农业、农民中去。

2. 尝试建立教育凭证制度

该制度是政府将用于教育的公共经费以凭证的形式直接发给家长或者学生, 不直接给学校, 供学生或家长用来支付所选学校的学费和相关教育经费的一种支付形式。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 教育经费在使用过程中往往缺乏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和科学合理的分配方式, 导致大量资助资金在无形或有形中“流失”。教育凭证制度可减少很多中间环节, 避免资金流失, 使真正的弱势群体获益, 教育权益得以实现。

3. 将在职培训、职业教育与农民补贴挂钩

法国政府明确规定农民必须接受职业教育, 取得合格证书才能经营农业并享受国家补贴和优惠贷款。此举极大地促进了法国农业的发展, 也可为广西借鉴。经济上的落后带来的不仅是生活水平的低下, 更禁锢了农民的思维。很多地区虽然政府为在职培训投入了大量精力, 但效果不佳。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农民对在职培训的认识不够, 对培训缺乏主动性、缺乏热情。如果将培训与粮食补贴、收购价补贴、农业救助、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挂钩, 没有参加培训的不能享受政策优惠和补贴, 与农民最直接经济利益挂钩, 农民就会主动参加培训, 成效会更明显。

(三) 投资方式创新

1. 投资方式由“大水漫灌”转变为“滴灌”

传统的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方式主要是自上而下地对农民进行, 投资注重的是面, 即要保证投资覆盖到一定的范围, 这好比灌溉一块农田, 大水漫灌, 水资源浪费严重。这种投资方式虽然保证了培训的数量, 但质量不高。可将投资重点部分转移至培养现代农业的带头人上, 也就是说以点带面。“滴灌”的投资方式, 不仅节约稀缺的教育资源, 而且针对性强, 带头人的个人素质比较高, 培训效果更突出, 对其他村民能起到更大的示范效应。华西村的常青树吴仁宝, 南街村的领头人王宏斌、寿光书记王伯祥, 河南巴沟好书记张可山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 这些活生生的例子证明, 一个有理想、想干事、能干事的支部, 有一个观念新、思路阔、信心足、办法多的村支书、村委会主任, 有一批点子多、手艺好、技能强的带头人是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以, 要强化村组干部和农民骨干培训, 大力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才。

2. 注重对农村妇女的人力资本投资

广西农村剩余劳动力中老人、妇女和儿童所占比例较大, 而且性别歧视严重, 重男轻女相比经济发达地区更为严重。农村妇女作为一个占全体农民人口一半的社会群体, 不仅肩负着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重任, 而且还是人口再生产的主体, 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伟大力量。作为农业生产主力军的女性, 她们的教育状况承载着农业技术推广、新技术和新品种的应用、农村经济发展。因此, 农村妇女素质的高低, 直接影响着农村人口素质的整体状况。

第一, 要巩固和加强农村女童的就学率。女童受教育的水平和今后的发展对当地人才的培养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对于人口增长过快的广西而言, 女童教育有利于控制农村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质量。

第二, 利用项目带动广西农村女性教育培训。农村妇女的教育培训工作面临不少现实问题:一是财政困难;二是没有专门的师资培训队伍。以项目带动教育培训, 项目带动和资源整合, 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最典型的案例是“母亲水窖”工程。该项目使女性获得平等水资源, 提高了当地群众尤其是妇女儿童的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 使女性有条件讲究卫生, 促进其身体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使女性参与社会发展成为可能。“母亲水窖”项目的实施, 突破了水资源的限制, 使贫困地区的妇女有条件、有时间、有精力发展与水密切相关的养殖、种植业和庭院经济, 促进了生产发展、农民增收。此外, 成功的案例还有“母亲健康快车”、“环保妈妈”等, 非常值得广西借鉴。

3. 重视对农村回流人员的人力资源开发

经济学家厉以宁说:“民工只要回去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 他们的家乡就要起变化。”返乡农民工由于有打工的经历, 思想比较解放, 视野比较开阔。应该积极引导他们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 从单纯的种植业转变为养殖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行业, 并在政策上给予更多的支持, 积极帮助他们搭建创业平台, 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地方政府部门应对回乡创业的农民工给予激励, 给予一定数额的创业补贴或启动资金, 对回乡创业发展经济、扩大就业的带头人、企业家和优秀个体、私营企业经营者给予表彰, 总结其经验, 发挥其示范作用。

4. 重视对广西低龄老人的人力资源开发

2009年广西65岁以上人口占全区常住人口的比例为9.4%, 平均寿命为73.29岁。老龄化社会并不意味着人口质量的下降。银发浪潮袭来, 我们不能仅仅看到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经济发展迟缓和社会医疗保障压力的增加等不利方面;我们更应该看到低龄老人是一笔宝贵的人力资本。他们有着丰富的文化科学水平和劳动技能, 这对财政收入较低、人力资本稀缺的广西而言就更显得弥足珍贵。老年人口是社会的一笔巨大财富, 而低龄老人更是达到了人生经验和知识积累的高峰, 健康条件的改善、预期寿命的延长使得合理开发低龄老人人力资本成为可能。低龄老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本积累, 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据调查, 有相当数量的低龄老人有工作热情, 愿意通过单位返聘或者以义工的形式继续为社会作贡献, 而且对报酬高低不很敏感。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 对有工作热情又有工作能力的低龄老人, 政府应该组织设计开发方案, 整合社会资源, “盘活资产”, 让他们为广西现代农业发展贡献余力。

摘要:现代农业建设对农民素质提出了高要求。广西在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面临着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带来的积累水平低下问题。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农村居民生活贫困导致农村人力资本积累陷入循环累积困境。唯有创新理念, 革新农村人力资本积累方式, 整合社会人力资源才能打破这种困局, 助推广西现代农业发展。

关键词:现代农业,广西农村,人力资本积累

参考文献

[1]乐其顺.建设新农村背景下的广西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J].学术论坛, 2007, (5) .

[2]李苏英.农村劳动力素质教育问题探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5)

[3]汪上.农业人力资本积累机制研究[J].农业探索.2004, (10)

[4]杨翠芬, 杨晋丽.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力资本积累与释放[J].陕西农业科学, 2006, (6)

[5]张宏业.人力资本积累与西部经济发展[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11)

生态农业下广西农业水利建设研究论文 篇3

【关键词】公共安全;北部湾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安全是公共安全的重要领域之一,是一个全球性的安全问题。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活动对自然生态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尤其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的高速发展对自然生态的威胁愈来愈大,维护生态安全已经是一个共识性的问题。维护生态安全与维护公共安全其他领域的安全有着很大的区别,最显著的区别就是要促进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维护生态安全的必经之路。生态文明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用文明的方式对待生态,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发展。生态文明也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因此,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实际上是把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为后人“乘凉”而“种树”,就是不给后人留下遗憾而是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

一、目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态存在的主要问题

广西地理位置独特,沿江、沿海、沿边,背靠大西南,毗邻台港澳,地处我国珠三角、西南和东盟三大经济圈的结合部,是我国唯一与东盟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区域,在国家生态安全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生态环境安全要求高。北部湾经济区涵盖了广西首府南宁等重要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举足轻重。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广西及北部湾经济区生态文件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大环境,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区域生态安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因素的影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生态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生态文明意识有待加强

北部湾经济区属于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05年,作出建设生态省区的重大决策;2007年,出台建设生态广西的决定,启动实施《生态广西建设规划纲要》;2010年,作出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决定,努力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党的十八大之后,提出进一步打造广西“山清水秀生态美”的优势品牌和核心竞争力,推动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在建设美丽中国蓝图中打造美丽广西。但基于历史及现实因素的影响,人们在观念和意识的转化上还存在一定问题。经济建设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共同推进,经济和生态和谐发展的观念和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在一些地方政府,还存在着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生态文明建设的现象,普通老百姓也存在着“杀鸡取卵”的掠夺式资源利用错误观念。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北部湾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有待完善

与全国其他省市地区一样,北部湾经济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第一,环境产权制度不明晰,环境经济政策体系不完善。这包括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刚起步,相关法律制度尚未确立,使得交易的合法性成为问题,即交易后合法的排污量难以界定;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由于环境产权界定不清,利益主体不明,再加上支持资金严重不足、补偿标准低且缺乏可持续性,生态补偿机制还很不完善。第二,环境与经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和全社会参与机制尚未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不完善,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尚未建立。第三,环境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监管监督机制不完善。第四,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中,生态环保指标权重低。在当前的政绩考核体系中,经济发展指标所占比重过大,许多部门和地方政府以GDP为主导的发展观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导致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资源消耗高、利用率低,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第五,对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普遍重视不够,认识不足,对一个较为完善的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对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有效利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认识有限,需要有完善的体制建构和制度钳制,保证生态文明建设有着深厚基础。

(三)经济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冲击

相比于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落后,基本处于发展初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容易过度重视经济发展规模、速度,重视GDP的增长,而忽视生态文明建设。如果经济发展建立在牺牲和破坏生态文明之上,以为强调发展规模和速度,将会对生态产生破坏性的冲击力。生态一旦被破坏,打破其自身的平衡,再恢复和重建将要花费更大的代价。北部湾经济区地处西部不发达地区,但在广西区内是重要的中心城市群,加快经济发展,加强带动辐射作用,难免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冲击。

(四)科技文化教育相对落后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

广西作为西部不发达或欠发展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同样受到历史及现实因素的制约。科技文化教育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资源和智力保障,科技文化教育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虽然,北部湾经济区的南宁市作为广西首府,集聚了一批高校及科研院所,但相对于北京、上海、武汉等科技文化教育发达地区,还有较大的差距。科技文化教育发展水平相对不高,制约了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也产生了限制。没有科技文化教育的高水平发展,就难以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进经济生产,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发展,无疑会制约生态文明建设发展。

二、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探讨

(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观念

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北部湾经济区快速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加强北部湾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与时俱进,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通过多途径、多方式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宣传,通过“美丽广西,乡村建设”实践等,加强广大干部职工及城乡居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通过生态环境改善美化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意识。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和谐互动,从“对抗性”、“非此即彼”的思维中转变过来,从思想意识上积极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互惠双赢”。通过积极有效的方式加强公民的生态文明教育,让全体公民自觉树立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理念,促进形成全社会广泛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从源头、过程、后果的全过程,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思路构建。北部湾经济区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首先要完善科学决策制度,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领导力。北部湾经济区各城市应建立和完善有关环境保护的科学决策制度,推动环境保护意识和要求切实进入各级党政决策者关于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具体决策之中,构建有效的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决策机制,从产业布局、经济结构调整等重大决策的源头上控制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其次,强化依法治理、依法管理制度,提高生态文明制度和决策的执行力。建立和完善依法治理、依法管理制度,从生态环境角度形成对全社会的制度约束和规范,努力做到凡对生态环境有影响的人类行为,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等制度来调节和约束,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水平。再次,培育和构建道德文化制度,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自觉行动能力。培育和构建生态环境保护的道德文化制度,建立全社会的“自律体系”,让“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使全社会力量自觉参与生态环境保护。

(三)优化国土开发及产业发展格局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和载体,支撑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北部湾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要不断优化国土开发及产业发展格局。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美丽中国提出提出“三个空间”、“三个格局”、“三个给”。“三个空间”是指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三个格局”是指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三个给”是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这也是解决北部湾经济区国土空间开发中存在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促进北部湾经济区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推进北部湾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珍惜国土,合理开发,优化各城市产业格局。北部湾经济区各城市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严格落实已经划定的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功能定位,结合各自实际,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优化国土开发及产业结构,努力打造生态文明城市和美丽乡村。

(四)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广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环境承载力十分有限。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国土空间格局决定了广西既有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繁重任务,也面临越来越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压力。广西作为西部地区,经济后发展地区,要始终坚持“环保优先”的理念,确立“生态立区、绿色发展”战略,加强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探索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高度融合的新道路。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同样也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转变传统的“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的发展观,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积极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力,遵循自然规律,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五)重视资源节约和发展循环经济

北部湾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要重视资源节约和发展循环经济。重视资源节约实际上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本要求,注重能源资源的高效率利用、生产消费的厉行节约,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重视资源节约就要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节约使用能源资源,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重视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及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北部湾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不断调整结构、加快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循环经济,要努力促进资源循环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形成能源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六)加快科技文化教育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文化教育是科学技术的基础。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必须加快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只有科技文化教育的不断发展,才能为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和高水平人才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和谐共进。基于历史及现实因素的考虑,加快北部湾经济区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要继续重视和扶持经济区内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可以充分利用国家给予西部地区、北部湾经济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优惠政策及“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的历史机遇,拓宽高层次、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路径,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人才发展战略,培养和引进高层次、高水平人才队伍,加快知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绩,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齐头并进。

参考文献:

[1]刘毅,孙秀艳.绿色发展 走生态文明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述评[N].人民日报,2015年2月16日.

[2]周生贤.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J].求是,2012年05.

基金项目:

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项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公共安全研究”[11WTFX0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生态农业下广西农业水利建设研究论文 篇4

(一)筹备阶段(2013年)。

1.积极向科技厅申请开展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的培育工作,力争2013年通过科技厅的审查。

2.充分利用广西水库(大坝)安全监测中心、广西水利水电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站挂靠在广西水利科学研究院的条件,开展应用科学研究,为大坝安全监测和工程质量检测提供技术支持。

3.重点投入引进国内外水工程材料先进设备;

4.着手建立研究团队和确定基础项目研究,建立学术委员会,聘任学术委员会成员,设立主任、副主任,制定研究发展方向、管理章程、目标和工作计划,解决重点实验室建设、运行与发展中的有关问题。

5.建立健全实验室主任和副主任负责制的技术管理体系,做好科学论证,推进科技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

(二)建设阶段(2014年~2020年)。

1.实施培训、引进和聘用相结合人才建设模式。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对现有人员开展培训,根据课题需要引进和聘用区内外学者专家,力争三年内实验室拥有至少3名正高级职称的学术带头人,副高级职称人数达到8人以上,进一步优化研究团队人才构成与规模。

2.完善科研设施。仪器设备方面,根据实验室中长期发展需求,拟引进环境扫描仪、压汞仪、空间分析软件、遥感分析软件、大型数据库软件等系统和现代化河湖地形测深系统ADCP,以及其配套船只等实验仪器,使实验室软硬件综合实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3.加大申请国家自然科学资金、水利部公益行业专项、水利部“948”项目和自治区相关科研课题的力度。

生态农业下广西农业水利建设研究论文 篇5

一、澳洲、新西兰农业生产基本情况

澳大利亚是一个以农牧业、采矿业和制造业为主的国家,盛产羊、牛、小麦和蔗糖等农产品。农业生产优势明显:一是地域辽阔,人均耕地面积多。全国总面积76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000万人,每平方公里平均2.3人;全国农牧业用地约4.8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63%,农业人口人均农牧业用地27公顷,人均耕地面积近3公顷。二是适宜耕种的土地条件较好。澳大利亚有三分之一的地区适宜发展畜牧业,三分之一的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适宜于发展农牧业的地区土地条件均较好,土地平坦、肥沃,有一定的降雨量,适宜生产小麦、水稻、大麦、甘蔗、棉花等。三是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主要农产品生产全过程实现了机械化。四是政府高度重视农牧业发展。为了加强农业,澳大利亚政府于近年专门成立了农林渔业部,管理全国的农业、林业、渔业生产和对外贸易。由于有这些优势和条件,加上政府不断地调整政策,澳大利亚农牧业近几年来稳步发展。

新西兰位于太平洋西南部,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其中89%为山地和丘陵,平原面积仅占总面积的8%。全国2/3的土地适宜农牧,耕地面积38.5万平方公里。共有48万平方公里天然草场,人工草场面积为天然草场的一倍多。全国有羊场2.44万个,奶牛场1.67万个。

新西兰人口360万,其中86%是英国移民的后裔,9%是毛利人。北岛人口约占总人口的3/4,最主要的大城市也集中在北岛。新西兰最大的城市和第一大商港是奥克兰,人口近80万,是国家最大的工业中心和国际交通枢纽。

新西兰经济发达,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新西兰的大部分工业仍以农牧业产品为原料,农牧业的各种产品收入约占国民收入的3/4,以农牧业产品为原料的出口值将近占总出口值的一半。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80%左右;从事畜牧业的人口占农业人口的80%。

二、两国农牧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1)农牧业发展产业化。近年来,两国注重组织引导农牧民根据市场需求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不断改善品种,改进品质,优胜劣汰,实施技术创新,从而提高了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特别是牧草的种植、牛羊鹿的养殖、畜产品的加工和出口等各个环节,布局合理,环环紧扣,产业链越拉越长,农产品多次加工、转化、增值,农牧业的发展实现了与国际市场的接轨。据了解,目前两国70%以上的畜产品用于出口,其中新西兰畜产品的出口比重更是高达90%,畜产品出口值占到全国出口总额的44%。(3)草场管理科学化。绿色农牧业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一大特色。两国人口稀少,资源丰富,国家在发展政策方面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注重发挥本国优势,将发展的重点锁定在畜牧业,而国内所需的粮食等则基本上依赖进口,不存在毁草种田的状况。畜牧业的发展,特别是草场管理的科学化,减少了对土地的耕作,几乎所有的国土面积都被绿色植被覆盖,保护了生态环境。由于两国的农牧场完全实行私有化,农场主既种草又放牧,时刻注意牛羊的饲养量与草产量的平衡,避免过度放牧而使草场退化。实际运行中,农场主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品种,定期测算出不同区域、不同地块牧草的产量,再根据牛羊的食草量,计算出草场宜放牧头数和放牧时间,进行科学轮流放牧,保持了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值得借鉴学习的几点

经验

2、多渠道增加农业科研经费。澳洲政府为了鼓励农技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实行农业各产业部门联合资助研究和推广的计划,产业部门和政府按1:1的原则出资(即只要生产者拿出1澳元,政府也拿出l澳元),用于本产业的科研与技术推广。每种农产品销售后都有一定比例提成。用于生产该产品的农技研究与推广。例如,每售一头牛提0.35澳元,每出售一头猪提0.2澳元;羊毛生产者要交纳其羊毛收入的3%作为科研推广税,由各产业的法定机构在价格中扣除。此外,政府时常采取拨专款的方式强化某方面的研究与技术推广。经费的其他来源还有行业协会和公司的赞助,从受益于新技术的农民的收入中提取,以及私人或其他技术推广机构实行有偿服务的收入。80年代后期,全澳每年用于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的经费约4亿澳元,其中州级政府机构分配得50%,科学与产业研究组织得35%,大学得10%,私人企业得5%。农业推广部门的经费的70-80%由政府按1:1的规定供给,其余来源于非政府渠道。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是联邦政府最具权威的科研机构。csiro共有22个科研部门,其中的农业研究部门承担对农产品及生产工艺的各项农业研究,这些部门均有政府财政拨款,也是农业领域获得政府资助最多的机构。1999年仅在农业研究方面,csiro就获得政府8000万澳元的资金支持,占同年政府对农业额外支持总额的80%。联邦和州政府另外的一种研发机构是研究开发中心(crc),由国营和私营部门组成从事合作研究,典型的crc包括大学、csiro、州政府有关部门、公司及相关产业协会等,政府提供较少比例的资金扶持。

3、国家对小麦实行专营。对一种农产品实行垄断性经营,这在市场经济的国家是比较独特的。1939年澳大利亚以法定的形式建立了小麦局这个垄断性机构,统管小麦在国际、国内市场的销售。作为澳全体小麦种植业的代理,它是一个服务性的垄断机构。近年来,其垄断地位已经下降。它的宗旨是:保护、发展和维持小麦市场,降低成本,提高生产者收益;为粮食尤其是小麦生产者提供市场选择的机会;进行与粮食有关的加工及增值活动。小麦局的职能是:控制小麦的出口及其在海外的销售;从事其他粮食品种的购销和出口业务;安排用于国内销售和出口的小麦生产;促进、资助和从事与小麦经营和加工等业务有关的研究。小麦局可以从海外购买小麦,从事与其目标相符的其他商业活动,从事小麦的储存、加工和运输业务,并购买、经营相应的设施,从事与其商业活动相一致的财务与金融活动,提供与小麦营销有关的服务,在国内外指定代理商,并建立分支机构和合营企业。1989年,澳政府改变了小麦国内市场完全由小麦局控制的局面,放开市场,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买卖。改革的目的是使生产者能按实际市场价格做出生产决策,同时让生产者承担部分市场风险。小麦局为生产者提供所谓“集中池”(pooling),作为统一销售和结算方式,同时以一个平等经营者的身份参与市场竞争。国内销售价格由市场决定。

4、健全农业生产服务体系。澳大利亚的农业服务的一大特点是任何服务都以合同制来实现。例如,各农场的剪羊毛工作多由专业的剪毛服务队承担,许多农场的大型农机作业如耕翻土地等也由专门的服务组织完成。合同服务是70年代发展起来的,现已广泛应用于种植业、畜牧业以及农田基建、农产品运输等。全澳洲都有以官方与私人兽医服务结合的兽医服务队伍,有兽医3000人,其中私人兽医占55%。所有兽医均受过高等教育并通过资格考试,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实际工作经验。官方兽医服务组织通常把执行法规、调查研究、质量控制和推广服务结合起来。澳大利亚约有种子公司100个,原种羊繁育场1700多个。农作物和牧草种子有专门的良种繁育场,由科研部门负责;良种的检验、加工。贮藏、销售等已形成整体,实现了生产专业化、质量标准化。

6.重视资源利用与保护。澳大利亚从农业布局到具体技术措施都围绕着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进行。首先,建立了一套土地的信息系统和法律体系,通过土地管理机构来保证私人的土地使用符合国家的政策。澳大利亚的公有土地约占87%,大部分牧场和森林用地都是公有土地,租给牧场主和林业公司使用。其次,努力提高土地资源的生产力。主要措施有:(1)大力采用喷灌、地下渗灌和滴灌技术,有效地节约了水资源。灌溉面积逐年扩大,其中牧草灌溉面积占43%,其余为水稻和其他谷物;(2)推行适宜的耕作方法。许多农场在麦茬地放羊,以羊粪肥田,并利用豆科植物,实行麦豆轮作;(3)平衡土壤营养成分。本世纪初,澳科学家就发现澳洲的土壤需增施磷肥。在60年代,他们发现土壤缺乏活性的硼、铜、锌、锰等微量元素,影响作物的生长和羊毛的产量与质量,他们推广增施微量元素肥料,效果显著。

四、考察后的几点启示

1.加大农产品企业建设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澳大利亚农业已经步入现代化,成为农产品出口大国,除自然资源、气候、环境优势以外,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发达,带动能力强,以各种专业合作社为主导形式,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科学,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社、加工企业是农产品加工增值和进入国际、国内市场的主体,各种协会和各级政府农业部门行为规范,良种繁育、技术服务、市场控制、政策扶持引导的操作主体。我区农业现代化虽已出现端倪,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要使我区农业尽快达到现代化水平,与国际化大都市相适应,必须加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产业化经营的具体模式上要走一条公司+公司(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家庭农场、农户)的路子,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必须下大力气培育一批企业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名牌优势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贸易组织,充当我区农产品进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主体。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和培育发展农产品龙头企业的具体措施,进一步完善相关激励扶持政策,通过提高产业化水平,加快我区农业产业化步伐。

2.必须加快食品安全体系建设,培育一批符合国际市场标准的农产品品牌。

这次考察澳洲、新西兰比较深受启发的就是农产品要想进入国际市场必须符合国际市场的安全卫生标准,包括生产基地的标准和成品标准。达到了标准就拿到了进入市场的通行证。我们要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安全食品生产体系建设。

3.转变政府职能,服务于出口创汇农业企业

在考察中我们体会到,要发展创汇农业,让我区农产品真正进入国际市场,在当前农业企业还不强大的情况下,靠农民或企业单枪匹马,没有政府扶持帮助,显然还要有较长的过程。企业需要政府在农产品的整体宣传上,信息服务上、进关标准建设上给予大力的帮助和支持。

4.值得学习借鉴澳洲农业利用再生水的政策与经验

澳大利亚城市污水处理后农业再利用的政策与办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他们的具体做法是:政府负责铺设主管线、建蓄水池、电力增容,每30公顷补贴400澳元,支管线和提灌设备由农场主自负,15年不收水费,维修费各自负责,而且主管道施工期间影响农场种植政府还给予补偿。政府与农场实行合同管理,在农场申请建设前要交保证金,完工使用后如数退还。我区城镇化建设发展很快,城市污水处理是个大难题,如果我们的城市污水处理能够象澳大利亚那样做得好,那可是一件利国利民、造福子孙的大好事。

这次考察活动时间短,收获多,考察团成员表示,回国后要积极消化学习和考察的成果,乘势而上,努力工作,为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做出新的贡献。

赴澳洲考察代表团成员名单

曾凡林

广西农业信息中心

书记、副主

陈国禄

梧州市人民政府

副秘书长

黄镇良

梧州市财政局

谢文浩

梧州市财政局

覃柱材

梧州市农业局

局长

魏德功

梧州现代农业实验区

副主任

黄世康

岑溪市人民政府

副市长

杨立坚

岑溪市农业局

陈金乾

苍梧县农业局

胡振钊

中共藤县会员会

副书记

黄保绪

藤县农业局

刘东庆

贵港市农业局

李水恒

贵港市港北委员会

区委副书记

卢绍全

贵港市港北区农业局

局长、党组书记

余伟红

桂平市农业局

广西经济对外交流中心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概况 篇6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学院于2002年8月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前身是广西农业学校,创办于1942年1月),是广西唯一一所以农类专业为主的高等职业院校,是引领广西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排头兵。

学院位于南宁市大学东路美丽的相思湖畔,校园内树木葱茏,环境清新优雅,文化氛围浓厚,是学习和生活的理想学府。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近7500人,成人学历教育学员1100多人。

【办学思路】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以能力为本位,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推行工学结合、深化校企合作,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走产学研用结合发展的道路,创新办学体制、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坚持“质量立校,管理治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打造“名牌学校、名牌教师、名牌专业、名牌产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不断拓宽办学途径,提高办学的国际合作水平。

【师资建设】 学院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专业(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与选拔,引进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充实师资队伍,改善教师队伍的素质和结构,加大对中青年教师 的教育培训力度,完善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制度,形成激励的长效机制,选派教师到生产企业或管理一线开展实践锻炼,不断提升教师业务能力。现有在职教职工447人,其中专兼任教师307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72人(含正高8人),“双师型”教师85人。建成了自治区级教学团队,食品加工技术专业获自治区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并记集体二等功;获“广西高校教学名师奖”1人,“自治区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

【专业建设】学院现设有8个系3个部共11个教学部门(生物技术系、园艺工程系、动物科学技术系、商贸管理系、电子信息工程系、外语系、食品工程系、机电工程系、公共基础部、社会科学教学研究部和继续教育部)。开设有生物技术及应用、园艺、城市园林、种子生产与经营、畜牧兽医、动物医学、食品加工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工商企业管理、计算网络技术、应用越南语等37个专业(含方向),形成了以农类专业为主,农、工、经、管、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其中畜牧兽医、种子生产与经营、食品加工技术、电子商务、工商企业管理等5个专业被广西教育厅认定为广西高等学校优质专业。《果树生产技术》、《养猪与猪病防治》、《食品生产单元操作》等3门课程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经济植物快繁技术》、《管理学基础》、《食品工艺》、《果树生产技术》、《养猪与猪病防治》、《食品生产单元操作》、《食品分离纯化技术》、《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和《植物与植物生理》等9门课程被确定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食品分离纯 化技术》课程被确定为教育部高校高职高专食品类专业教指委精品课程。

【实训基地】 学院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建设了现代园区示范型、公司产业开发型、科研推广应用型、教学实验实训型等多种模式的教学实训基地。每个系建有3个以上具有一定规模,能创品牌的产品(简称为“一系三品”),使学院的实习实训教学逐步形成了自身特色。大型校内教学实训基地达17个,其中主干专业实训教学做到了真实环境,真实任务,真实生产,真实产品,真实市场等“五个真实”,这些实训基地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等“六位”为一体;生物技术应用(园艺方向)、农林技术与管理、畜牧兽医、食品生物技术等4个实训基地先后被认定为自治区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建筑技术(城市园林方向)实训基地被认定为自治区级示范性建设实训基地;园艺技术专业实训基、畜牧兽医实训基地先后被立项为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的高职实训基地建设项目;食品生物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获自治区教育厅认定为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999年,与自治区农业厅合作,投入6000多万元,建设集引种试验、生产示范、技术推广、教学实习、科普教育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的现代化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八桂田园),几年来,累计推广作物新品种310多个,面积300多万亩;农作物“三避”技术等35项;培训海内外农业技术人员6万多人次、军人3万多人次、农民11万多人次。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曾 于2002年到园中视察,每年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各国元首均来园参观考察。学院先后在校内建立的广西南宁燎原种业开发公司、广西南宁绿悦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广西南宁绿兴种猪有限责任公司等校办产业以及玉米与水稻育种中心,既为教师开展科技服务、也为学生开展顶岗实习提供良好的实训场所。此外,学院在广西烟草公司、广西蚕业指导总站等87家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

【校企合作】 2008年以来,学院先后与广西新胜利农业生产资料、大北农集团、广西春茂集团、中国大家乐(华南)饮食有限公司等区内外龙头农业企业组建胜利之鹰社、大北农班等13个校企合作社团,社员人数近650人;先后建立皇氏乳业、(防城港)大海粮油、广西春茂集团、广西农科院、广西扬翔集团等的校外实训基地105个,形成了稳定可靠的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就业)网络。

【科研成果】 学院把科研工作作为强校之本,尤其在玉米、水稻和西瓜育种方面成绩显著。2002年以来,共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27项,自治区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45项;获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获国家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权3个,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18个;育成南校系列12个玉米新品种;“玉米高产优质新品种‘南校15号’区域试验与示范”项目和“香蕉优质干制品加工技术研究”项目成果均达到国内同类项目先进水平;教师公开发表论文758篇,其中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52 篇,被SCI收录4篇,有153篇获全国、全区优秀论文奖,其中一等奖32篇,二等奖44篇;教师担任副主编以上出版的教材、著作125部,其中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选题6部,获第二届广西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3部。

【国际交流】 2002年学院被国家农业部正式确定为“实施农业科教‘走出去’战略试点工作”试点单位。先后接待越南、菲律宾、老挝、泰国、日本、埃塞俄比亚等国家来访人员32批次共125人,越南共产党中央总书记农德孟、越南国家主席陈德良、柬埔寨首相洪森、老挝国家总理波松、布隆迪总统恩库伦齐轧等外国元首都曾到学院实训基地——广西现代农业展示中心参观考察。学院与越南中央高等农林学校、印度尼西亚北苏拉威西省的LOKON学校、老挝南方高等农林学校等建立了“姐妹学校”关系。2005年以来,学院与越南河内外国语大学、菲律宾爱里莱诺(Arellano)大学、泰国格乐(Krirk)大学、泰国曼谷北部大学等8所大学分别签订了《教育合作协议书》;2009年,学院与日本国上山学院日本语学校签订了《合作交流备忘录》;2010年,学院与台湾立德大学签订了《学术合作议定书》。从2006年起,已有越南语、泰语和英语专业学生850人次出国深造,双方定期互派教师进行教学合作。在老挝建立了一个占地1000亩的中老合作农业试验基地,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在缅甸北部建立了占地400亩的玉米育种基地,为当地的粮食生产作出了贡献;自主培育的杂交玉米种子HK4通过越南农业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认,进入越南国家农作物品种名录,成为我国第一个获得在越南 正式公认的杂交玉米品种,学院的杂交玉米在越南、老挝、缅甸等东盟国家都有大面积推广种植。承担商务部、自治区政府与东南亚国家的农业合作、技术培训项目,共培训相关国家的政府管理人员、农林院校教师和农民技术人员208人;近年来,为越南举办各种农业技术研修班44期,培训学员808人。

【校园设施】 学院分为“一校两区”。现校区位于广西南宁市大学东路,毗邻美丽的相思湖畔,校园文化氛围浓厚、环境优雅、绿树成荫,交通便利,现校区占地面积46公顷,建筑面积20.2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64亿元,有各类藏书43万册,建有校园网、数字电视、多媒体语音授课室,有教学计算机1500多台。新校区位于南宁市大学西路北面、鹏飞路东侧,占地面积33公顷,拟投资总额4.71亿元,建筑面积21.83万平方米,目前,新校区正以高起点规划、高品位设计、高标准建设的原则,精心打造具有现代化气息、信息化功能以及和谐生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先进办学理念的高校精品校园。将于2013年完成建设。

【社会服务】 依托行业办学为学院开展社会服务创造了条件。学院加强与政府部门开展扶贫培训工作,承办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扶贫办4046个贫困村的扶贫培训任务,培训“两委”干部、村妇女主任、基层农业推广员等学员达11000多人。参与广西百万农民党员和千万农民大培训活动,共培训人数达131万人次。学院与河北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建有合作办学函授点,与中国农业大学开展远程教育合作办学,从2003年起,共录取函 授专科生3622人,已有2658人毕业。学院在开展“三对创新行动计划”中,2007—2009年连续三年获“全区高校三对创新行动计划先进集体”称号,是广西高职高专院校中唯一一所连续三年获此殊荣的学校。在忻城县承担了3项科技兴农项目,有力推进助农增收工作。2009年学院分别与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原河池职业学院)、贺州市职教中心签订了对口支援与合作协议,双方按照“开发性支援、制度性合作、软资源交流、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建立对口支援合作。

【学生素质】学院人才培养切合社会需要,毕业生双证率平均达96.79%。2005-2010年学院年均初次就业率达96%以上,居全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前列,连续6年获“全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学院学生作品获第2届和第4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广西赛区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子大赛广西赛区一等奖;获首届全国高等农业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花蓝组”特等奖、“艺术插花组”一等奖、“花束组”一等奖、“园林设计组”一等奖; 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农业技能大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次,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广西赛区比赛一等奖两人,全国一等奖4人,二等奖4人、三等奖7人;第三届“亚龙杯”全国高职院校“自动线安装与调试”技能大赛团体二等奖。2005-2008年连续4年获广西“啦啦队”比赛大专高职组舞蹈“啦啦队”第一名,2009年获第四届中国学生健康活力大赛暨2010年世界啦啦队锦标赛中国选拔赛大学组街舞5级难度组第一名,2010年自治区第九届中学生运动会暨第六届健美操(啦啦队)比赛荣获全国大中专健美操锻炼标准四级规定动作一等奖、舞蹈“啦啦队”自选集体成套动作一等奖;此外,学生还参加全国技能比赛获二等奖18项、三等奖27项。

【学院荣誉】学院被批准为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自治区职业教育攻坚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荣获全国农业科普示范基地、全国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广西扶贫培训基地、广西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全区农业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广西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与管理先进单位、自治区级卫生优秀学校、区直机关文明单位、广西高等学校安全文明校园、全区高校和谐校园、全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先进集体等100多项国家级、自治区级荣誉称号。

生态农业下广西农业水利建设研究论文 篇7

一、OA对农业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影响

(一) OA对农业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政策的影响

农业高校图书馆传统的资源建设主要包括中外文图书、中外文期刊及电子资源, 图书馆在高定价的出版物面前无法达到资源建设的理想目标。OA使高校图书馆能够获得大量的免费学术信息资源。全世界已有两百多个机构建立了OA机构库或开放存取主题/学科库, 至于开创了开放存取运动先河的开放源代码软件更是在全球得到普遍应用。因此, 农业高校图书馆应当对传统的资源建设政策进行调整, 在收费的版权资源和免费的开放资源之间进行协调与平衡, 这也使得图书馆更有能力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应对学术出版市场垄断的压力。

(二) OA对农业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经费的影响

有限的资源建设经费与无限增长的信息资源数量的矛盾日益突出和尖锐, 这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业高校图书馆面临的普遍问题。图书馆经费的增长往往赶不上版权资源的价格增长, 使农业高校图书馆苦于空有为读者提供满意服务之志, 却无实现之“财”。

OA采取“作者付费 (机构付费) , 读者免费”的出版模式,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期刊危机”给经费短缺的图书馆带来的压力, 将节省下来的资源建设费用投入到购置其他版权资源上。

(三) OA对农业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理念的影响

开放存取的理念要求个人和组织摒弃以往的陈旧观念, 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无私地奉献出来, 为全社会成员所共享。OA更大的意义在于它把信息资源共享这一人类追求的理想变成了现实。开放存取程度每扩大一步, 就意味着我们朝着信息资源共享的目标迈进了一步。

在开放存取的出版模式下, 为了保证大部分读者能够免费获取和利用学术成果, 农业高校图书馆应改变以往“花本馆的钱为本馆读者服务”的各自为政的理念, 应在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多地向社会提供可以开放存取的信息资源。

(四) OA对农业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人员的影响

传统条件下的农业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人员大多凭经验或通过分析读者的反馈意见来开展和进行工作, 基本上能满足读者的文献资源需求。面对日益增长的OA资源, 农业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面临着复杂多样的选择, 而且选择文献信息资源的标准也与过去完全不同。相应的资源建设任务日益繁重, 农业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人员要做到“花最少的钱购置更多的资源”, 就需要具备专业的计算机知识、娴熟的信息检索技巧、精深的专业知识以及准确的分析能力, 较完整地收集和整理符合本校专业特色的OA资源。

二、农业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应对策略

(一) 积极调整图书馆资源建设政策, 增加和扩大OA资源比重

农业高校图书馆应该在满足本校教学与科研需要的基础上, 充分了解读者的信息资源需求, 结合本馆的工作规划和目标, 对现有的资源建设结构进行调整, 缩小传统的纸质资源的比重, 扩大数字资源的比重。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 了解满足读者还需要哪些资源, 这些资源是否可通过订购印刷型书刊和商业性数据库之外的渠道获得。在有限的经费预算下, 农业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OA资源建立和优化合理的馆藏体系, 建立最适当的数字馆藏资源规模。农业高校图书馆应该顺应OA资源不断增加的趋势, 采集、整理和提供其他图书馆或信息机构所提供的可以开放存取的学术信息资源, 搜集、选择、挖掘符合农业高校图书馆需要的、优质的OA资源, 形成自己的特色馆藏, 既为本馆的读者服务, 也为互联网上所有的读者服务。目前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业高校图书馆在进行资源建设政策调整时, 大多选择减少外文原版书刊的数量, 所以应将OA资源视为馆藏资源的重要补充, 尤其是外文期刊的补充。在开放存取背景下, 农业高校图书馆应保证OA资源在数字信息资源中的比例不低于10%。

(二) 搜索农业生物类OA期刊资源

目前国外比较成熟的OA期刊资源有:瑞典Lund大学图书馆的DOAJ期刊 (http://www.doaj.org) 、斯坦福大学的highwire期刊 (http://highwire.stanford.edu) , 以及生物医学期刊出版中心的 (Bio Med Central) (http://www.biomedcentral.com/browse/journals) 。其中DOAJ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OA期刊名录) 旨在覆盖所有学科、所有语种的高质量的OA同行评审期刊, 截至2011年5月4日, 该名录已经收录4995种OA期刊, 390174篇OA论文, 其中包括276种“农业与食品科学”OA期刊, 254种“生物与生命科学”OA期刊。

目前国内比较成熟的OA期刊资源有: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http://www.paper.edu.cn) 、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 (http://preprint.nstl.gov.cn/newprint/index.jsp) 、奇迹文库 (http://www.qiji.cn/eprint) 、中国开放式教育资源共享协会 (http://www.core.org.cn/core/default.aspx)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站是收录农林类开放存取期刊资源最多的网站, 它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 在该网站的“科技期刊”栏目中收录31种农林类OA期刊。

(三) 搜索农业生物类OA其他资源

1. 农业生物类OA图书资源。

福建省图书馆第三代数字图书馆网站提供12552部PDF格式的“农业科学”类OA电子图书, 可利用书生阅读器阅读原文和打印。方正Apabi提供1223部PDF格式的“农业科学”类、271部PDF格式的“生物”类OA电子图书。

2. 农业生物类OA会议文献资源。

“中国学术会议在线”网站可为广大科技人员的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提供学术会议信息服务, 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学术会议网上预报及在线服务、学术会议交互式直播多路广播和会议资料点播功能。

3. 农业生物类OA标准文献资源。

“标准分享网”网站提供PDF格式的“农牧渔类”OA标准文献2416件、“林业标准”OA标准文献826件。

4. 农业生物类OA专利文献资源。

农业生物类OA专利文献主要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3种。截至2011年5月3日, 涉及农林类IPC (国际专利分类号) 的A01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在不同的专利网站获取结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局”网站发明专利30308条、实用新型专利39645条、外观设计专利4877条;“中国发明专利技术信息网”网站发明专利40770条、实用新型专利41961条。

5. 农业生物类OA视频文献资源。

“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网站提供444门2003~2009农业本科精品课程视频资源, 其中120部国家精品课程, 并提供免费下载服务。

(四) 加强对OA资源的组织管理

OA资源的组织是指利用科学方法, 将类型多样、数量众多、分布分散的OA资源经过整序, 以形成一个便于有效利用的整体过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一些长期从事编目工作实践和研究的机构开始改造传统的编目著录格式, 以适应网络信息资源的描述和组织。OCLC的编目计划用传统的机读目录格式的扩充来组织整理网络信息资源, 如在USMARC的130字段使用Online作为电子期刊的修饰词, 用256字段表示计算机文件特征, 307字段表示文献检索或获取时间, 补充了856字段提供URL或其他因特网网址。“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 (CALIS) ”的联机合作编目著录格式已经采用这些字段。由于OA资源大多来源于网络, 因此可以借助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管理的研究成果来实现OA资源的编目管理。

(五) 积极整合OA资源与馆藏资源

为适应开放存取的发展趋势, 农业高校图书馆应当整合OA资源与馆藏资源, 让OA资源与馆藏资源在图书馆专业人员的指引下, 共同为读者服务。

整合资源的方法包括在图书馆主页上提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资源的动态链接;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本馆或网络上某专题的OA资源, 将物理上分散的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整理和组织, 形成图书馆特色的学科资源库予以揭示;建立学科导航系统或统一检索平台, 实现OA资源与馆藏数字资源的整合, 使读者对馆藏数据库资源和OA资源进行一站式检索, 提高读者的检索效率。

清华大学图书馆推出“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传播共享平台、清华同方电子资源统一检索平台, 南京大学图书馆推出“一站式检索系统”, 利用这些统一检索平台将搜集到的OA资源与本馆的数字资源进行整合, 实现多数据库同时检索、分数据库展示检索结果。国际上较先进的集成系统, 如Ex Libris公司的Meta Lib和Innovative的MAP以及Endeavor Information Systems公司的ENCom-pass等都比较好, 不仅可以在集成检索界面上同时检索各种网络数字资源, 也可以实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资源之间的动态链接, 还可以与原文传递、馆际互借等服务进行整合。

(六) 成立以特色OA资源为基础的图书馆联盟

图书馆联盟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书馆之间建立的具有正式合作协议的一种网络化组织。传统的图书馆联盟是建立在馆际互借、合作编目的基础上, 而在开放存取的条件下, 以资源共享为目标和基础的图书馆联盟被无限制地扩大了, 由馆与馆之间单向的、直线型的协作, 发展成为多机构的、多向的、辐射型的协作与互补。

参与图书馆联盟的高校图书馆应当有计划地收集和整理本校可开放使用的部分资源, 采用开放存取的新型学术交流模式, 选择性地构建重点特色学科知识库和资源库、专题开放文献资源库以及本校自归档的学术论文典藏库、毕业论文典藏库、科研成果典藏库等OA仓储, 做好OA资源系统的数据维护。需要注意的是, 在将本部门的资源实行开放存取时, 要注意形成特色, 避免重复劳动。如去年成立的昌北高校图书馆联盟就明确了各图书馆在馆际互借与合作馆藏、资源共享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确定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分工协作、合理收藏、文献传递、保存、技术加工的原则及实施程序, 确定合作藏书的目标、任务、参加合作图书馆入藏文献的范围, 创造“存取”和“拥有”双赢的良好局面。

三、总结

综上所述, 信息资源开放存取是国际上的大趋势, 将开放存取资源纳入农业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 图书馆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调节开放存取资源与馆藏资源之间的差异与矛盾, 积极参与和推动OA资源的建设, 变冲击为动力, 充分利用开放存取这一新资源利用形式, 不断扩充自身的馆藏, 更好地服务于读者。

摘要:图书馆发展一直受到“期刊价格”等因素的影响, 开放存取运动的兴起对传统图书馆的学术交流环境产生了影响。本文从开放存取角度分析其对农业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影响, 并提出农业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在开放存取环境下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开放存取,图书馆,资源建设

参考文献

[1]郑晓雯.开放存取对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影响.江西图书馆学刊, 2007 (1) .

[2]赵润娣.国内高校图书馆对开放存取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研究.图书馆学研究, 2008 (4) .

[3]曾彩凤.开放存取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对策.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9 (5) .

生态农业下广西农业水利建设研究论文 篇8

【关键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广西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十二五期间粮食连年高位增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十三五时期提出持续夯实现代农业基础,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作为提高农村生产力的关键环节,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保障,更是能够使农业可以持续不断发展的基础。所以,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建设仍然是现代化农业建设非常重要的基石。本研究对将提高广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以及发展效益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1.分析方法和步骤

1.1 指标选取

定量分析的前提是要选择合适的指标。根据可获得性、综合性、代表性的原则,从社会、自然和经济等方面,综合选取了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数量(X1)、农作物总播种面积(X2)、农用机械总动力(X3)、化肥施用量(X4)、农村用电量(X5)、有效灌溉面积(X6)、农民人均纯收入(X7)作为影响广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7个变量指标。

1.2 数据收集

各指标均来自于2005-2015年的广西统计年鉴。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运用SPSS软件对2004-2014年间农业生产总值与7个影响变量之间进行皮尔森相关性(Pearson Correlation)分析(见表1)。为了进一步揭示各变量指标综合影响力的动态变化和增强定量分析的科学性,采用主成分法对7个变量进行因子分析(见表2)。

1.3.1 相关性分析。

根据相关性分析(见表1)结果,可以得出相关系数在1%水平下,农用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农村用电量、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农业总产值相关性最强,相关系数分别是0.994、0.986、0.981、0.957;其次是有效灌溉面积与农业总产值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766。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从事农林牧渔的劳动力数量与农业总产值之间没有相关关系,其系数分别是0.256、0.007。

表1 广西农业生产总值与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性

指标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数量X1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X2农用机械总动力

X3化肥施用量

X4农村用电量

X5有效灌溉面积

X6农民人均纯收入

X7

相关系数

显著性0.007

0.9840.256

0.4470.994**

0.0000.986**

0.0000.981**

0.0000.766**

0.0060.957**

0.000

注:**表示相关系数在1%的水平下显著;双尾检验(2-tailed)概率P值﹤0.05,表明变量间显著相关。

1.3.2 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结果(见表2)表明,在所选择的影响变量指标中除了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共同度为0.370)外,其他的6个变量指标都很好地被两个因子所解释;前面两个因子的特征值总方差为86.767%,说明所选的两个因子已经能够对原始数据信息进行充分展示。

表2 因子分析结果总表

变量载荷量公共性

因子1因子2

X1

X2

X3

X4

X5

X6

X7

方差

方差贡献率%0.070

0.228

0.992

0.988

0.979

0.773

0.958

4.817

68.817-0.899

0.564

0.079

-0.022

0.195

0.557

0.279

1.256

17.9500.814

0.370

0.990

0.977

0.996

0.931

0.995

6.073

86.767

在因子1中,农用机械总动力(X3)、化肥施用量(X4)、农村用电量(X5)、农民人均纯收入(X7)四个指标是最重要的,其载荷量分别为0.992、0.988、0.979、0.958;其次是有效灌溉面积(X6),其载荷为0.773。由此可以看出,因子1主要反映的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经济条件,且它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为68.817%,说明社会经济条件和基础设施的投入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因子2中,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数量(X1)和农作物总播种面积(X2)两个指标是较重要,其载荷量分别为-0.899和0.564,因子2主要反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中的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和耕种面积,特征值方差的贡献率为17.950%,小于因子1。

2.结果分析

从表1和表2以及相关分析中可发现,相关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这两种分析法得到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致性,说明所选取的分析方法是科学合理的。

2.1 广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农用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农村用电量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这四个指标。因为农用机械总动力(X3)、化肥施用量(X4)、农村用电量(X5)和农民人均纯收入(X7)与农业总产值的相关指数很大,其相关性很也很大,系数分别为0.994、0.986、0.981、0.957,在因子1中,载荷量也比较高,分别为0.992、0.988、0.979、0.958。

2.2 广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有效灌溉面积。它与农业总产值的相关系数是0.766,在因子1的载荷量为0.773,说明农业灌溉设施的建设在农业生产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2.3 广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可以算是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数量和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这两个指标。从表1中可知,其与农业生产总值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但是在因子2中载荷量为-0.899和0.564;这说明农业生产中基础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土地)对广西农业综合生产力贡献较大,但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靠后。

3.对策与建议

3.1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自2004年以来,广西农业机械条件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农业机械总动力由2004年的181.43亿瓦特到2014年的352.92亿瓦特,增加了94.52%;但广西一直以来都面临着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低、主要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作业水平低和现代农机装备水平低的状况。这说明传统的生产模式仍然是广西农业生产中重要的模式,所以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提高必须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以便为发展广西现代化农业做准备。

3.2 努力提高化肥的使用效率。农业生产中优质、高效化肥投入对其有相当大的作用,化肥施用量的增加是推动农业经济增长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据2015年广西统计年鉴显示,2014年化肥施用量为258.67万吨,它是2004年的1.32倍。但由于化肥的使用对环境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目前广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不深,提高化肥的使用效率一直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防止污染,提高化肥的使用效率是广西农业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物质保证。

3.3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由于数据收集的困难,本研究主要用农村用电量做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较大的影响。广西属于西部发展地区,不仅经济总量上偏小,而且综合的经济实力也比较弱,那么在城市支持农村和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上就明显不足,而且广西地貌比较复杂,投资基础工程建设量又比较大,所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还相当的艰巨。建议政府在保证其他投入的情况下,新增财政投资稍倾向于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为实现农业稳定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3.4 提高农民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农业生产者最为直接的经济效益和驱动力,只有保证收入水平不断的提高,农民才有足够的能力和信心积极的参加农业生产。2014年广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由2004年的2305元提高到8683元,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因此,通过各种方式以及政策手段让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是广西农业综合力不断提高的重要保证。

3.5 保护耕地。保障粮食安全,保护耕地是基础。根据土地发展情况来看,将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农业耕地,比较合理地调整土地的利用布局,不断优化耕地利用结构。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如果通过增加土地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力是不可能的。通过数据分析也可以看出,土地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是靠后的,其相互之间不具备相关关系。因此,改变土地经营模式的粗放性,提高土地的集约性,以此提高单位土地产出率,将能够持续地有效保障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参考文献:

[1]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N].新华社,2016-01-27.

[2]吴肖.广西农村基础设施管理的现状及对策探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5(14):5-6.

[3]尹希果,陈刚,付翔.我国农业综合生产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5(12):73-75.

[4]于彦.黑龙江垦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J].中国农业会计,2015(5):42-43.

[5]刘宇鹏,李彤,赵慧峰.河北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7):4266-4267.

[6]韩剑萍,李秀萍,李新文.兰州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3):178-182.

上一篇:父爱的高度初二作文下一篇:《智慧背囊》600字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