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专业论文

2024-06-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业专业论文(共8篇)

农业专业论文 篇1

[关键词]创业教育;农业专业;中职

为了对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全面贯彻和落实,需要将创业教育工作切实推进,旨在对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进行培养。而纵观中职院校农业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现状,还有诸多问题存在,整体情况不容乐观。诸如没有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未能高度重视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这些因素的存在,对提升农业专业学生创业综合素质形成了严重的制约。因此,极有必要采取改善措施,提高学生创业教育的质量。

一、中职农业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意义

(一)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短缺农业人才、匮乏农业科技是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主要瓶颈。作为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培养农业人才的主阵地,中职院校在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服务农村经济方面,具有显著的特色和优势。尤其是农业专业,担当着培养现代农业创业人才的重任。为此,对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完善,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对学生的知识体系进行优化,能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使之具有一定的开拓精神和创新视野,能为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

(二)帮助学生缓解就业压力

新的历史时期,随着不断扩大的招生规模,也急剧增加了毕业生的数量,使更多的中职学生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压力。学生的就业已经成为社会性问题,对学生职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而改变就业教育思维模式的重要途径,就是开展创业教育。使学生能及时转变就业观念,通过回乡创业,大展宏图、打拼一片天地,既可以将就业压力减轻,同时还有更多可供选择的岗位,形成了以创业带就业的新格局。

二、中职农业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现状

(一)未能高度重视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学校对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没有从思想观念上给予高度重视。在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也未能有效地结合创业教育和招生就业。由此对广泛开展创业教育,形成了一定的制约。其次,因为对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充分认识,一些中职学校也没有给予充分的支持,加大在资金、实践场所和师资培养方面的力度。因为欠缺这些保障,对顺利开展创业教育形成了严重的影响和制约。

(二)单一的教学方式与不合理的课程设置

相比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创业教育起步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尚不完善,同时也没有普遍在学科教育体系中纳入创业教育。而在农业专业中,即便开设了这门课程,也具备不合理的设置。主要表现为刚性教育计划没有统一、缺乏灵活的课程安排。在选择课程内容方面,未能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国情。传授的一些知识,并不适应实际的农业生产。教学中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完善中职学校农业专业创业教育的路径

(一)调整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中职教育办学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应用型专门人才,能更好地服务生产一线和管理一线。为此,中职院校农业专业应通过创业教育的推行,对教育方法、课程设置、教材内容等进行改革,促进农业专业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

(二)完善创业指导课程模式,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

随着农业产业化一体化的不断推进,以农学科为中心的教育,应向综合化教育转化。将传统的单一课程结构体系打破,从学科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旨在对农业发展需求更好地满足。专业课程体系应由纵深型转变为复合型。从单纯的传授职业知识向创业谋职方向发展,突出技术性课程,将其系统性和理论性淡化。加强基础课程的综合性,强化系统的实践性教学,促进学生生产经营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三)建设一支过硬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开展高素质创业教育的保证和前提,就是雄厚的创业教师师资队伍。为此,中职农业专业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同时兼具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理论知识。为此,学校应加强对教师创业教育的课程培训,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进修平台。促进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丰富教师的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教师的测评,完善考核体系,通过采取有效的激励手段,以真正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总之,在职业院校农业专业开展创业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通过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切实提升农业方面的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谢颖.探析中职农业专业学生培养模式的转变[J].学子(理论版),(2).

[2]韩岚岚,樊东,赵奎军.新世纪农业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4).

[3]郑玉艳.高职设施农业专业“双体系”教学模式的探索[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6).

[4]张志玲.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学生就业现状、问题及其对策[J].南方农村,(2).

农业专业论文 篇2

广东农业专业镇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成效显著

(一) 农业专业镇已成为广东现代农业和乡镇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截止2010年底, 广东共有省级农业专业镇87个, 占全部省级以上专业镇总数的28%。从区域布局看, 大部分农业专业镇分布在粤北及东西两翼等经济欠发达地区, 珠三角地区只占23%。从产业内容看, 东西两翼和山区农业专业镇依托地区自然禀赋和要素条件, 主要发展特色农业;沿海地区依托本地地理优势, 主要发展水产养殖业;珠三角地区依托城市发达经济, 主要发展花卉、蔬菜等城郊型农业。

(二)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在农业专业镇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

农业专业镇公共服务平台主要包括农业技术创新平台、农业信息平台和行业协会三个方面。目前, 有20个农业专业镇建立了技术创新平台, 其中有11个能够通过农业科技园区、农业技术创新中心、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 提供农业科技信息、人才培训、专业技术支持、投融资、专家咨询等综合性服务, 而且珠三角地区农业专业镇的技术创新平台在数量和功能综合性方面都要优于其他地区;有36个农业专业镇依托当地政府门户网站或金农网建立农业信息平台, 主要提供广告服务、市场供求信息、招商引资信息、产品交易等服务;有62个农业专业镇针对地区产业特色成立了行业协会, 主要提供行业调查、人才培训、展览展销、信息交流、经验推广、行业监督、质量监控等服务。

(三) 广东农业专业镇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具有鲜明特色。

根据广东农业专业镇的发展阶段, 其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主要有三种模式:

一是政府主导模式, 主要是在农业专业镇起步期, 以政府投入为主, 建设包含农业技术创新平台、农业综合信息平台、产学研合作平台、物流运输体系及行业协会等在内的服务体系, 为镇内农业企业和农户提供所需的生产性服务。这种模式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比较常见。如潮州市凤凰种茶专业镇共有茶园3.5万亩, 年产茶叶175万公斤, 年收入6000多万元, 园内企业规模小, 难以承担建设技术创新平台资金。凤凰镇政府出资成立技术创新中心, 为园区种茶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培训服务, 并通过产学研合作方式攻关农户种茶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

二是政府引导、企业化运作模式, 主要是在农业专业镇成长期, 政府主要采用政策、项目运作等方式, 引导农业企业将所需的生产服务外包, 推动专业镇形成专业化的农业服务市场, 相关服务企业分工协作, 在产前、产中和产后为农业企业提供所需服务, 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和劳务成本, 提升农业企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附加值。如佛山市陈村花卉专业镇按照“政府搭台、商家唱戏、带动周边”的模式建设公共服务平台, 由陈村镇政府对陈村花卉世界建设用地和建设项目进行统一决策、统一征地、统一规划, 并成立陈村花卉世界有限公司进行相关的服务设施建设和开展招商引资服务;陈村花卉世界有限公司联合当地300多家花卉企业, 与花卉行业协会、国内外重点花卉科研机构紧密合作, 建立起兰花生产基地、温室生产基地等技术示范场地, 搭建高档花卉工厂育苗技术等产学研合作平台, 建立专业化的花卉网络信息平台。

三是产业区模式, 主要是在农业专业镇成熟期, 农业专业镇之间突破行政和地域限制, 通过构建共用的农业技术创新中心、大型综合性农产品交易中心或物流中心, 实现专业镇之间同类产业合作或互补产业协同发展。这种模式产业集聚程度高, 形成完善的分工协作网络和资源共享机制, 具有更强的抗逆性和应变能力。如茂名23个镇联合打造罗非鱼“金三角”产业基地, 实现了罗非鱼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联合开发和共享;茂南区已形成了完整的、分工合作运转良好的罗非鱼产业链;高州市7个专业镇共同发展购销网络, 在全市建立起48个农贸市场、3000个农产品购销网点, 实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 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

广东农业专业镇服务平台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广东农业专业镇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存在问题突出表现在:

(一) 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目前, 广东87个农业专业镇中仅有20个建立了技术创新平台。其中, 只有陈村花卉世界、茂名罗非鱼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能够较好地实现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和区域共享, 其他技术创新平台的知识扩散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由于资金缺乏等原因, 不少农业专业镇创新动力不足, 技术创新平台不完善, 不能解决农业发展中的共性技术难题。

(二) 信息服务能力不足。

不少农业专业镇缺乏为企业提供电子商务等现代信息手段, 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更加缺乏, 大多数农业企业的产品销售仍主要依赖传统商业模式。具有指导性、预测性、时令性的实用技术信息不多, 难以真正发挥对农业企业和农户的引导作用。

(三) 中介组织作用尚未有效发挥。

农业中介组织是在农业市场化过程中产生的连接农户与市场的非盈利性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和环节。珠三角地区农业专业镇的行业协会、商会及专业性中介服务机构发展较为完善, 而粤东西北地区农业专业镇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实力不够, 功能单一, 对农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强。

(四) 服务平台间尚未建立起协同机制。

目前, 广东为农户、农企提供的服务平台不少, 如生产力促进中心、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农业技术创新中心、农业科技园区等。但是这些服务平台缺乏协作与分工, 存在资源投入不足、功能重叠、功能不能充分发挥等问题, 造成资源浪费, 影响平台的专业化发展。

进一步推动农业专业镇服务平台建设的建议

为进一步促进农业专业镇转型升级, 建设现代农业强省, 提出以下建议:

(一) 加强农业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建设, 进一步推动农业技术集成创新。加大政府财政投入, 扶持农业专业镇特色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整合专业镇内各类创新资源, 设立公共技术开发平台和技术转让交易平台, 实现技术创新集聚效应。积极鼓励和引导上规模的龙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建立产品研发中心。积极整合龙头企业和高校、研究机构等技术创新资源, 组建创新联盟, 联合开展重大产业共性技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攻关, 探索建立优势互补、联合开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模式。

(二) 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鼓励合作社与龙头企业、采购商及行业协会建立“龙头企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采购商+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新型合作模式。引导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加强合作, 促进合作社向联合经营和集团型发展。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营销网络, 向产、供、销、运、加等综合性跨行业、多领域发展。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制订地方性农产品标准、设立农资销售点、申报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等。

(三) 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强化平台服务功能。建立对农产品检疫、运输、结算等环节一条龙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和导向性政策平台, 创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引导生产要素流动与集聚。形成以农业协会、中介机构为核心, 以科研机构和技术培训机构为辅的技术推广模式。完善金融、电子商务、信息等服务, 建立开放、共享的信息体系和数据平台, 推动农业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有效对接。

(四)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积极转换和创新发展模式。当农业专业镇处于发展初期, 由于农业生产等综合服务需求不足以形成专业化市场, 应通过政府主导的方式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当农业专业镇进入成长阶段, 生产等综合性服务的要求日益提高和日趋多元化, 应适时引入培育企业建设发展农业公共服务平台。当农业专业镇步入成熟阶段, 应通过不同专业镇之间组团发展形成农业综合服务产业集聚区。

农业类专业误区解析 篇3

“学农就是种地”,我想这应该是大部人对农学类专业的第一印象。

将农学学科简单的等同于“种地”的科学其实是不对的。首先我们要区分农学类专业和农学专业这两个名词。农学学科作为我国13个学科门类之一,包含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利用、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林学、水产、草学共九个一级学科。农学类专业就是这九个一级学科下的所有专业,涵盖园艺业、畜牧业、林业、水产业等。而农学专业是属于农学学科门类下的二级学科,培养具备作物生产、作物遗传育种以及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及其他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与农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显然,即便是单纯的农学专业也不仅仅局限于农事生产。

当然,农学作为指导农业生产的生命科学,其科研和教学都离不开农田。在本科的教学实践环节中,农学专业的学生都会有和水稻育种、作物栽培相关的实习。农学专业的许多老师,即使身为教授,也保持了每周下田观察材料性状、病虫害情况的习惯。中国稻作之父丁颖告诉我们:“真诚的科学工作者,就是真诚的劳动者。”这是值得每一位打算选择农学专业的同学牢记的。

学农产出有限,重要性不

如其他行业?NO!

2011年10月份,转基因领域的领军人物罗杰·比奇博士来华访问时曾说过: “‘美国人自己不吃转基因产品,却让中国人吃。’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美国人餐桌上超过80%的加工食品是转基因产品。”尽管针对转基因作物食品是否安全的争论还在继续,但是许多转基因食品已经悄然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同样是2011年10月份,举世瞩目的“神舟八号”飞船发射升空,与尖端仪器一起进行太空旅行的还有一批作物种子,育种专家们需要利用这些种子培育出优良品种,如太空椒、太空花卉等,航空航天育种技术让我们的生活有了更多更好的选择。

从转基因作物到食品安全,从神八升天到航空航天育种改良,从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到水稻等粮食作物的生命奥秘的探索,农学与社会热点问题、国家重点项目、国际顶尖科学技术一直都息息相关。我们的生活更离不开农学,因为一日三餐少不了粮食。在国外种子公司大肆占领国内市场份额的当下,农学的重要性更加突显,这不仅关乎粮食安全,更关乎国家稳定。

认为农学专业毕业生就

业率高或低?NO!

既然农业那么重要,那农学类专业的就业率又如何呢?《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公布的结果显示:农学类专业的学生就业率居于各专业之首,达到78.4%;而在另一份由李春玲、王伯庆完成的《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就2007届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现状调查分析,农学类专业的就业率为84.6%,名列就业率最低的本科专业第九名。可以看出,两份调查结果迥异。虽然要考虑到因为年份不同、经济形势不同造成的就业率有差别的可能,但我们更要清楚地认识到这种调查往往由于调查的区域有限,其结果只具有一定程度的代表性。

那么农学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究竟如何呢?事实上除了动物医学、园林专业这些市场需求量较大的专业就业形势较好以外,在大城市以及沿海地区的农学类本科毕业生,真正从事农学工作的比例并不高,而且考研比例呈增长趋势。除了具体专业就业的差别外,农学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与学校的地域性关系很大,比如像华北、华东地区的大城市农业研发企业少,用人单位的需求就少;而像华中、华南地区的一些农业大省,农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还是比较乐观的。值得一提的是北京,虽然北京不把农业生产作为发展的重心,但许多的农业企业把总部设在北京,或是在北京设立了销售中心和研发中心。据不完全统计,北京有农业公司2000多家。北京农业企业中的畜牧行业占的比例较大,其次,食品、园艺、花卉、蔬菜等行业也比较多。北京的农业企业研发人才集中、市场庞大,从而带动了北京对农业研发和销售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就业正成为农学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一个新增长点。区县到高校招人时会特别关注毕业生懂不懂畜牧、懂不懂种植,因为农村基层工作毕竟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管理的结合体,在这方面,农学专业毕业生更有用武之地。

为什么选择农学?

从政策上来说,2012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央一号文件”,六大措施助推农业科技创新。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九年聚焦“三农”,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文件首次对农业科技进行全面部署。就专业而言,农学专业的学生享受国家补贴,学费只需该校热门专业的一半左右,大概2500~3000元不等。有的大学如浙江大学的农学类专业,浙江籍学生按浙江省有关文件甚至可以免收学费。另外,农学类专业一般录取线分数较低。就考生个人而言,农学对于热爱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同学比较有吸引力。就社会而言,一方面,随着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农林类院校自身实力、知名度的提高,以及社会对农业、农业院校观念的转变,农业研究人员的社会地位和声誉都在提高。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及中国在世界农业贸易市场中的崛起,农业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农业的产业链条也在不断延伸,随之带来的是就业渠道的拓宽。农学类专业的毕业生除了原有的进入种子公司、化肥厂、农业高职院校工作外,又增添了农业技术推广、现代化农场管理、农业基层管理等行业。

近年来,人们的“绿色消费”意识在迅速增强,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这为研究果树、种子、蔬菜、昆虫学、农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而人们对“绿色环境”要求的提高,则带动了社会对风景园林、观赏园艺、花卉等专业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篇4

一、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渔业资源与环境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渔业、环保等部门或单位从事渔业资源管理及利用、水域环境监测与保护,以及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应用技术开发、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渔业资源的管理及利用、渔业环境保护、渔业生态、资源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渔业资源调查与规划、渔业资源利用与管理、渔业环境监测与评价、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对渔业资源和环境进行科学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1、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理论知识;

2、掌握渔业资源与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

3、掌握渔业资源的管理与利用、渔业环境监测保护、生态渔业建设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4、掌握渔业资源调查、环境质量评价、化学及仪器分析等基本知识和技能;

5、具备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渔业资源与环境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

6、熟悉渔业资源管理与利用、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法规;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8、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能力,具有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

三、主干学科

生物学、渔业资源、环境科学与工程。

四、主要课程

普通动物学、水生生物学、鱼类学、环境微生物学、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水产资源增养殖学、渔政管理学、普通生态学、环境学、水环境化学、水域环境

监测与评价等。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包括军训、德育与社会实践、专业教学实习、渔业管理与渔业环境监测综合实习、毕业论文等,安排近30周。

主要专业实验有生物形态和分类鉴定、环境微生物及环境化学因子测定技能等方面实验。

六、授予学位

南京农业大学专业排名 篇5

1、动物医学 推荐指数: 4.8(210人推荐)

2、金融学 推荐指数: 4.7(178人推荐)

3、农学 推荐指数: 4.6(173人推荐)

4、国际经济与贸易 推荐指数: 4.4(149人推荐)

5、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推荐指数: 4.5(137人推荐)

6、农林经济管理 推荐指数: 4.7(108人推荐)

7、土地资源管理 推荐指数: 4.9(88人推荐)

8、植物保护 推荐指数: 4.7(75人推荐)

9、日语 推荐指数: 4.8(57人推荐)

10、园艺 推荐指数: 4.8(52人推荐)

11、自动化 推荐指数: 4.8(51人推荐)

12、食品科学与工程 推荐指数: 4.7(45人推荐)

13、生物技术 推荐指数: 4.6(42人推荐)

14、农业经济管理类 推荐指数: 5.0(41人推荐)

15、动物科学 推荐指数: 4.8(41人推荐)

16、园林 推荐指数: 4.9(40人推荐)

17、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推荐指数: 4.7(40人推荐)

18、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推荐指数: 4.7(35人推荐)

19、食品质量与安全 推荐指数: 4.7(35人推荐)

按专业满意度排名

 

序号 专业名称 推荐指数
1 园林 4.7(15人)
2 动物医学 4.7(41人)
3 网络工程 4.6(14人)
4 植物保护 4.6(39人)
5 会计学 4.5(29人)
6 法学 4.5(17人)
7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4.5(29人)
8 应用化学 4.5(18人)
9 金融学 4.5(46人)
1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4.4(27人)

 

农业专业论文 篇6

【中国农业大学专业】中国农业大学招生网站-中国农业大学分数线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律以及教育部有关规定,结合本校招生工作的具体情况,特制定本招生章程。第二条 学校校名为中国农业大学,英文译名为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上级主管部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学校分东、西两个校区,东校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17号,西校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学校网址:http://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工业设计、车辆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工程力学、法学、社会学、英语、传播学、农村区域发展、水产养殖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等28个。除动物医学专业学制为5年以外,其余专业学制均为4年。第六条 按学科大类录取的学生,入学以后将按学科大类统一组织基础教学,1~2年以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就业意向等情况,选择其中一个专业继续学习,毕业时获得所选专业的毕业证书。第七条 水产养殖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等4个专业只录取有相关专业志愿或有书面报考意向的考生;新生到北京报到,在北京完成第一年的学习后,从第二年起到我校烟台研究院进行教学和实习直至毕业;这4个专业的本科生不得转入其他专业继续学习;这部分学生的学历证书与其他专业相同。第三章 收费标准第八条 我校的收费严格按北京市有关部门的规定执行。2014年普通本科学生(含港澳台地区学生)收费标准为:植物生产类、园林、动物科学、草业科学、动物医学、水产养殖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学费3000元/(生•年),经济学类(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费按北京市中外合作办学收费标准执行,其余专业学费5000元/(生•年)。住宿费标准:900~1200元/(生•年)。第四章 录取规则第九条 招生条件我校招收的本科学生应符合教育部颁布的有关考生报名资格的规定。第十条 提档比例我校为本科第一批录取院校,提档人数不超过当地招生计划数的120%,在此范围内,由我校根据高考成绩、专业志愿、考生的综合素质、身体健康状况以及相关单科考试成绩等情况自主录取。第十一条 加分政策我校原则上认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部门的有关政策性加分,但最大加分不得超过20分,按照加分后的投档成绩进行录取和专业安排。第十二条 专业安排我校对进档考生的专业安排以投档成绩作为主要依据,采取分数优先,根据考生成绩和专业志愿,从高分到低分顺序录取。考生所有专业志愿都无法满足时,若服从专业调剂,则参考考生成绩、所报专业倾向等调剂到其它按志愿未能录取满额的专业;若不服从专业调剂,作退档处理。第一志愿实施平行志愿的省份如投档考生服从专业调剂一般不予退档。内蒙古自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治区考生的专业安排遵循志愿清的原则。第十三条 外语语种报考英语专业的考生,外语语种要求为英语,且需要口语成绩优良。经济学类(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全程英语教学,非英语语种学生入学后将无法学习,建议谨慎报考。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议英语语种的考生报考。第十四条 相关科目要求我校对考生的单科成绩原则上要求及格以上。报考工业设计、园林两个专业的考生宜有一定的绘画基础。第十五条 男女比例我校各专业对男女生比例均无特殊要求。第十六条 往届生我校各专业对往届生没有附加要求。第十七条 定向就业生我校招收的非西藏生源定向西藏就业学生为国家指令性计划,列有招生计划省份的考生可自愿填报。我校只录取填报定向就业专业志愿,有书面申请并由家长或监护人签署意见,且投档分数在我校当地调档分数线下40分以内、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的应届高中毕业考生。被录取到定向就业专业的考生,必须在入学前与我校及定向就业单位签订定向就业协议。对拒签协议的已录取学生,我校将取消其录取资格。录取到定向就业专业的考生,入学以后不得申请转专业,毕业时直接到定向单位就业,不能报考研究生。少数民族预科班、内地西藏班、新疆高中班等类型的招生计划为国家指令性定向就业培养计划,学生毕业后原则上回生源地区就业。第十八条 艺术特长生我校是经教育部批准的开展招收艺术特长生试点工作的普通高校之一,2014年我校继续面向全国招收艺术特长生。录取时,对于通过我校组织的艺术特长生水平测试且通过当地省级招办统一组织的艺术特长生测试,经公示无异议,与我校签订了招收意向书的考生,我校将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予以降分录取。第十九条 高水平运动员我校是经教育部备案的具有招收高水平运动员资格的普通高校之一,2014年我校继续面向全国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录取时,对于通过我校组织的高水平运动员水平测试,经公示无异议,与我校签订了招收意向的考生,我校将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予以降分录取。第二十条 理科试验班我校的理科试验班(生命科学)和理科试验班(信息科学)两个专业只录取第一院校志愿的考生。理科试验班实行滚动制。第二十一条 中外合作办学我校的经济学类(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安排在部分省市本科第一批次录取,且仅录取填报该专业志愿的考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生。第二十二条 江苏省录取方案1.理科试验班(生命科学)、植物生产类、生物科学类、环境科学与工程类、化学类、园林、动物科学、草业科学、动物医学、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葡萄与葡萄酒工程等理科专业建议选测科目为化学或生物。2.报考我校的考生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等级要求为“AB”及以上。3.考生进档后,以投档成绩作为排序依据,结合考生的选测科目、专业志愿和综合素质评价等指标,按照第十二条具体规定安排专业。第二十三条 对考生身体健康状况的补充规定我校招收身心健康,体检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考生。除规定的条目外,根据我校专业培养的实际要求,对考生身体健康状况作以下补充规定:患有下列疾病者,建议考生慎重报考有关专业:1.轻度色觉异常(俗称色弱)不能录取的专业:理科试验班(生命科学)、农学、园艺、植物保护、种子科学与工程、园林、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态学、资源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动物医学、动物科学、草业科学、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葡萄与葡萄酒工程、工业设计、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土木工程、农业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化学、应用化学、传播学、水产养殖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等专业。2.色觉异常II度(俗称色盲)不能录取的专业,除同轻度色觉异常外,还包括理科试验班(信息科学)、应用气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科学等专业。3.不能准确识别红、黄、绿、蓝、紫各种颜色中任何一种颜色的导线、按键、信号灯、几何图形者不能录取的专业:除同轻度色觉异常、色觉异常II度两类列出专业外,还包括土地资源管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工商管理、会计学、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等专业。患有下列疾病者,不宜就读相关专业:1.《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规定的相关条目。2.嗅觉迟钝或丧失,不宜就读理科试验班(生命科学)、化学、应用化学、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应用气象学、生态学、资源环境科学、环境科学、农学、园艺、植物保护、种子科学与工程、园林、动物科学、草业科学、动物医学、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葡萄与葡萄酒工程、水产养殖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等专业。3.色盲不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宜就读农业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等专业。4.严重口吃或患有发音妨碍者,不宜就读通信工程、交通运输、英语、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新生入学后,学校将在3个月内按照招生体检规定进行复查,复查合格者取得学籍。第五章 其他第二十四条 我校已修订了新的教学计划,并积极推进学分制,陆续出台了多项改革措施,这些措施主要包括:宽松转专业政策全面实施,学生专业选择更加符合自己的兴趣;考试强化过程考核与形式的多样化,实现考核形式和内容的科学化;加强双学位工作,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条件;开设新生研讨课,为学生理性选择专业提供保证;强化实践技能训练,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加强学术拔尖人才培养,优秀学生的科研潜质得到了充分发挥;实施领导力培养计划,培养“三农”事业发展的栋梁之才;强化就业与创业教育,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探索本科教育教学国际化新的突破点,本科教育国际化呈现新局面等。各项改革措施全面有序推进,成效显著,有力地提高了本科教育质量。第二十五条 我校目前只提供英语教学,本科专业试行部分课程双语教学,使用英语原版教材,教师用英语授课,因此非英语考生报考我校原则上应有一定的英语基础。第二十六条 我校的有关招生政策及录取结果等将及时在招生办公室主页上公布,考生可自行查询,网址:http://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中国农业大学报考指南:

中国农业大学招生计划:

中国农业大学人气校友:

农业专业论文 篇7

关键词:农业推广,湖南农业大学,培养模式

1 引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 而农业是弱势产业, 要突破农业发展的瓶颈实现农业现代化, 重要的一点是要将科技成果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而这就需要研究型的创新人才和应用型的高层次实用、管理和传播人才。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就是为适应我国农业、农村发展, 完善我国农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而设立的新型学位类型。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培养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众多学者对农业推广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进行了研究。王晓楠, 付连双, 李卓夫等提出,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学专业的研究生是未来我国农业生产的主力军。王方艳认为,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一种补充, 是完善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举措。尹义坤认为,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是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一个重要种类, 主要为培养涉农领域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王海霞, 丛鹏, 周顺等提出, 农科应用型硕士培养事关我国农业发展, 阐述了培养农科应用型硕士的紧迫性。唐慧丽, 郭明, 蒋挺等就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实践路径进行了探讨。康业斌提出, 在研究生阶段应进一步提升专业实践技能, 强化创新能力尤其是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杨月伟, 石凤伟等认为, 探讨专业研究生实效性能力的培养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谢韶锋, 孟成民, 张明艳等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点, 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实践教学、学位论文、导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为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提供了参考建议。唐仁华, 林建华, 沈月琴等提出, 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应以培养单位内部质量管理为核心, 建议优化生源结构、创建良好学风和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上述文献表明, 国内学者主要对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培养的重要性, 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培养类型, 以及硕士培养的课程设计与质量保障进行了研究。但现有研究还存在不足, 学者们少有针对“三农”发展, 具体研究更适应现实需求的农业推广硕士的新型培养模式和路径。为了进一步完善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 笔者借鉴以上学者对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培养的相关研究, 在总结了国内外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经验的基础上, 对湖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2 湖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专业现状分析

2.1 农业推广专业发展历史

专业学位 (professional degree) , 是继学术型学位 (academic degree) 发展以来的新型学位类型, 其增设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 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由于两者培养目的的差异性, 所以培养规格各有侧重。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职业分化愈来愈细, 职业种类愈来愈多, 技术含量愈来愈高, 社会在管理、工程、建筑、法律、财经、教育、农业等专业领域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专业学位教育所具有的职业性、复合性、应用性的特征也逐渐地为社会各界所认识;与此同时, 从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趋势来看, 更大量的是走向社会实际领域。

我国自1991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以来, 经过二十几年的建设, 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迅速, 取得了显着成绩。到2009年, 我国已设置了法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农业推广硕士、会计硕士、风景园林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翻译硕士、社会工作硕士等专业学位。至2009年以来, 农业推广硕士在秉承国家各项农业政策的推行下不断发展, 不仅在专业开设上有所增加, 而且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也得到进一步重视。同时, 农业推广专业学位教育不仅满足现有农业在职人员进修需求, 而且开始吸引社会各界优秀人才, 以及应届本科毕业生等新兴生源的注入。

2.2 湖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专业发展现状

2009年, 湖南农业大学已设置了园艺、农业资源利用、农村与区域发展和科技组织与服务四个主要的农业推广专业, 合计招生人数11人, 这是湖南农业大学开设农业推广专业的首次尝试。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发展下, 第二年又增设了渔业、农业信息化和食品工程三个新的农业推广专业, 招生人数也成倍增加, 由首次招生人数11人增加到24人。尤其是农村与区域发展的招生人数12人超过2009年合计招生数。截至2013年, 湖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专业的开设学科达到13个, 新增的农业推广专业包括作物、植物保护、草叶、农业机械化、养殖以及种业, 招生人数到达190人次, 近5年农业推广专业累计招生人数达到424人。根据湖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专业的实践调查数据, 整理得到如表1所示。

至农业推广专业开设以来, 招生人数发展变化最大的是农村与区域发展和科技组织与服务两个专业, 农村与区域发展从最初的3人发展到38人, 累计招生人数106人。科技组织与服务人数由2人增加到46人, 累计招生人数112人, 从数量上看, 农村与区域发展和科技组织服务专业成为湖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专业招生的主流。渔业、草叶、农业机械和种业的招生一直以来数量都较少, 招生人数主要集中在最初开设的专业, 可能的原因是开设较早的专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专业体系, 在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环节中占据优势地位。为了进一步说明分析湖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专业的发展现状特征, 根据表1的数据得到农业推广专业招生趋势分析图 (如图1所示) 。

从图1可以看出:湖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专业发展情况较好, 学校不断扩招, 农业推广专业呈现三个主要特点:一是农业推广招生专业开设不断增多;二是农业推广招生数量显著增加;三是农业推广专业招生人数变化波动较大。

3 湖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

3.1 农业推广硕士生源问题

3.1.1 生源冗杂矛盾滋生。

随着政府不断强调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培养的重要性, 农业推广专业的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多, 加上委培的研究生和在职研究生, 研究生的生源队伍逐渐庞大, 导师所带的研究生数量大面积已超负荷。同时, 还因为农业推广招收本科阶段不属于农林专业的学生, 有的招生对象甚至是数学专业、计算机专业或者机械类专业的学生, 而在职研究生招生多数为行政人员、科研人员、高校教师等。

3.1.2 工学矛盾突显严重。

农业推广专业研究生由两部分构成, 一部分是全日制研究生, 另一部分是在职研究生。攻读在职研究生的人员多数为单位骨干, 或者面临着工作压力、家庭压力等。他们几乎都是采取“进校不离岗”的学习方式, 虽然学校规定在职研究生要有一定的在校学习时间, 然而在实际的考核过程中, 由于种种原因, 真正达到学校要求的在校学习时间的人员很少, 更不用说要求他们在校外学习专业知识的时间安排。

3.1.3 生源没有质量保障。

农业推广专业生源一般都是来源于国家统招生, 存在不少人员抱着只想获取文凭的想法。同时, 招生生源多来源本科阶段就读非农林专业的毕业生。而本科阶段就读农林专业的毕业生基本选择报考学术型硕士。另外, 由于农业推广专业的录取门槛相对来说比较低, 笔试也容易通过。由此, 农业推广专业的研究生生源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较好的质量保障。

3.2 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教学的问题

3.2.1 缺乏规范统一的教材。

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而农业推广教材更新的速度却很慢, 授课选择的教材资源很少、大多数是比较旧的版本, 现有教材几乎集中于理论教育, 偏重与学术型硕士相适应的知识体系, 强调注重实际不够, 而且缺乏应用性, 脱离实践。目前, 虽然有一定的统编教材, 但是统编教材在符合专业特色、地方特色的需要上仍做得不够。现阶段的研究生一般以学校课堂学习为主, 所以, 教材的缺乏给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的培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2.2 教师知识结构不尽合理。

农业推广教师一般为学校的教师或者导师, 理论基础很扎实, 科研能力也较强, 但实践经验相对不足。学生在校期间多为课堂学习或者自主学习, 在课堂上学生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虽然理论知识水平提高了, 但是远远脱离实践。学校有时会邀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外人员到校上课, 也无法从根本上满足研究生学习的需要。教师授课不断采用受学员欢迎的“案例式”、“交互式”、“专题讲座式”教学方法, 虽然能调动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与兴趣, 仍然有部分学生抱着听大课、无所事事的心态进入课堂, 这些教学方法的收效也并不明显。

3.2.3 课程内容缺乏前沿性。

实现课程目标的有效载体是课程内容, 目前农业推广领域开设的课程缺乏前沿性, 主干课教学内容大都较为传统、陈旧, 课程内容的学科性和实践性不强, 课程内容很难及时有效跟进农业领域的热点、重点问题, 以及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发展等。农业推广专业领域的教学本身存在灵活性、实践性特点, 然而, 部分师资专业背景与该领域差距较大, 或者本身的研究领域比较局限, 教师对该领域的知识理解和掌握程度并不高, 课程的设置基本停留在理论层面, 结合具体的农业生产实践活动不够。

3.2.4 农业推广硕士的学制短。

农业推广硕士只有一年的时间学习理论知识, 第二年开始就基本着手毕业论文的写作。由于课程学习时间缩短, 课外增加了实践环节, 因此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压减了课程数目和学时。所以, 研究生的理论基础不牢固、专业技能水平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提高, 在研究生能够完成的科研工作量必然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而且科研学位论文的质量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3.3 农业推广硕士生自身问题

3.3.1 研究生缺乏明确的目标。

在对农业推广专业研究生调查的过程中, 当谈及读研的目的时, 农业推广专业研究生考研的目的是因为身边的其他同学读研, 所以也加入读研的队伍;对于研究生期间所拟定的目标而言, 基本都是按照学校的研究生培养计划, 至于培养计划的落实与否, 他们认为到了毕业的时候自然计划的流程就会结束, 缺乏结合实际制定符合自身的明确目标、计划。

3.3.2 研究生期间时间观念不强。

农业推广专业研究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时间只有一年, 然而, 很多研究生进入学校后还没有完全进入学习状态, 一个学期的时间用来调整状态, 剩下的时间用来应付学校培养计划中要求的小论文写作, 文献综述, 开题等。所有的课程学习都在第一年结束, 第二年主要是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准备学位论文的写作。两年的时间很短暂, 由于研究生时间观念不强, 研究生从进校就没有全面地规划学习时间, 所以在很多方面都是措手不及。

3.3.3 研究生就业偏离专业去向。

面临就业与事业的选择, 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研究生在校期间考银行、考公务员等, 毕业以后就从事政府行政工作、银行工作、企业工作等。在职的农业推广研究生以硕士学历为跳板, 在取得文凭后也相继跳入其他领域或者政府行政部门的工作,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真正从事农村工作、农业方向工作、农村组织服务方向的研究生屈指可数。农业学校培养的农业推广人才大量流入其他行业, 即使国家每年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农业推广工作的推进仍较缓慢。

4 国外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借鉴

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发展历史较短, 所以在研究生培养模式上还不够完善, 典型的例子还比较少。通过对美国、英国、加拿大3个主要发达国家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分析, 为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的探讨提供借鉴。

4.1 英国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模式

英国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是伴随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逐步呈现出多样化特色的。英国先后采用的硕士培养模式有:“研究式”培养模式, 这种培养模式主要只需要修少量课程, 注重培养研究能力, 以论文为主, 而且在毕业时需提交的论文通常要求具有创新性和实证性。第二种是“专业化”培养模式, 它是一种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注重研究能力的培养模式。第三种是“授课式”培养模式, 以讲授课程为主, 相对而言, 对研究能力的培养要薄弱一些。第四种是“协作式”培养模式, 则很重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同时, 英国的硕士教育针对各种不同的培养模式, 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以及学位论文的要求上都制定了与其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具体制度和要求。

4.2 美国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模式

美国的硕士培养紧紧结合专业学位的“职业”属性, 在行中求知, 以实践为基础去贯彻理论。主要的模式有:“附属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职业提升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学徒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及“社区中心型硕士培养模式”。最具特色的是“学徒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主要通过专业的训练, 使硕士研究生像学徒一样获得本专业的高级知识与实践技能, 为研究生毕业后在其所在领域工作打好基础、做好准备。此外, 教师也会为研究生提供机会, 使其较多地参与科学研究, 帮助研究生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并鼓励研究生多进行自我探索。

4.3 加拿大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模式

加拿大教育硕士培养路径主要有论文路径、研究报告或计划路径、档案袋路径、课程+考试路径和课程路径。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专业能力及目标, 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培养路径。在课程设置方面, 采取“必修课程+研讨会+选修课程”的模式, 其中选修课所占的比重很大。加拿大硕士学习方式最大的特色是校外群组学习。群组主要是由来自不同学区的学生组成的相对固定的学习小组, 在校外共同学习。小组成员不仅要学习共同的课程, 还要一起完成研究计划。这种相对固定的学习小组, 为学生提供了互动、交流与合作的场所和空间。这种学习方式, 不仅可以使学生贴近教育实践, 深入认识其所面临的教育问题, 同时, 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在合作的过程中生产和建构知识。

5 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模式构建

由于专业学位起步较晚, 专业学位还始终无法摆脱科学学位的影响, 不能形成自己的培养特色, 尤其农业推广专业是最近开设的专业, 所以对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探讨义不容辞。

5.1“项目绑定”培养模式

“项目绑定”培养模式是指以政府农业项目为核心, 并由政府出资院校团队、个人, 双方委托相应的社会机构进行独立监督、审核、评级, 使农业项目实施团队、个人得到能力提升。项目绑定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 需要建立一个全方位的、包括政府、社会和个体在内的、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全方位反馈机制, 在探索的同时进行改革, 引进创新性思维以达到完善培养模式的目的。从国外经验来看, 专业学位教育一般都是由独立学院承担, 委托机构也相对独立, 并授权独立的中间层组织来承担评估和评级工作, 用社会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形成院校自我改善与提升的动力。培养“项目绑定”的专业学位硕士的项目承接院校、项目实施团队以及个人将可以通过参加鉴定中心的课程鉴定来提升影响力;另外, 社会机构每年也可组织相应的活动展开项目的评比、排名等, 通过社会对学员的关注间接评价学校的专业教育, 不仅保证了政府项目方案的实现, 同时也保证了院校农业推广专业硕士人才的培养。“项目绑定”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5.2“订单式”跟踪培养模式

所谓“订单式”跟踪培养模式就是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标准和岗位要求, 与用人单位共同确立培养目标, 制定并实施教学计划, 实现人才定向培养的教育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工程, 需要高校、企业、学生密切配合, 共同推进。一是要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 确立优势专业和合作单位;二是校企双方明确人才培养“订单”的具体内容, 签订《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协议书》;三是组织和优化“订单班”的生源;四是制订适合“订单”要求的教学计划和建设与之匹配的师资队伍;五是建立校内外的实践教学体系, 加强订单班的实践教学;六是建立毕业生就业反馈机制, 形成高等教育的良性循环发展态势。“订单式”跟踪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

5.3“基地孵化”培养模式

“基地孵化”培养模式是高校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的一个新探索, 它是以科研团队为核心, 将教学、科研“孵化”、科研三大系列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 该模式由四个部分组成———科研团队、科研“孵化”器 (“学校+基地”和“基地+学校”) 、科研、教学。其关系如图4所示。

5.3.1“学校+基地”培养模式。

(义绑定的下的性实践结合起来, 虽然理论知识水平提高了, 但是远远的指以高等院校为载体, 通过教育、教学、科研等手段培养和提高学员理论素养与判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 建立或签约农业推广硕士培养基地, 依托基地真实有效实施农业推广各项理论技能的应用与拓展。“学校+基地”培养模式具体的培养对象是在校学习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的研究生, 他们大多以学校的理论知识学习为主, 同时跟随导师从事少量的科研课题研究, 通过一年的理论学习便直接进入学位论文的写作阶段。当他们走入社会的时候, 表现较为盲目, 而且眼高手低, 不能很快地适应社会, 而“学校+基地”培养模式不仅可以让研究生完成学校的课程, 而且课余在与农业推广专业对口的基地进行实践, 解决了研究生毕业即失业的烦恼, 更重要的是为国家培养了实践性的研究人才。

5.3.2“基地+学校”培养模式。

指以建立或签约的农业推广硕士培养基地为载体, 从“三农”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 开展各项理论技能的实践应用培训, 反馈农业推广各项理论技能应用与拓展的现实问题;同时, 高等院校对口实践基地, 对学员展开教育、教学、科研等理论与能力的培养。这种模式对在职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比较适合, 高校的在职研究生都是有工作且需要在理论方面提升的人员。目前, 我国大部分高校对全日制与在职研究生的培养完全没有分开, 采取单一的培养方式, 这样不仅不能保证全日制研究生培养质量, 而且对在职人员的培养也没有针对性。对在职研究生的培养只有通过在岗在职的人员将实际工作中遇到情况反映给高校, 高校对症下药地去解决问题, 对这部分研究生的理论知识进行补充, 才能到达培养的效果。

5.4“工作站”培养模式

指高校根据企方生产和科研需要选派一定数量的全日制研究生在企业岗位进行锻炼、学习, 培养企业发展需要的研究生、进修生等人才的模式。许多大型企业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可以在高校选拔或者签约一部分研究生, 这部分研究生除了学习学校的必修课程以外, 还要学习与企业实际岗位相对应的知识, 这部分知识由企业组织教材编制、企业提供场地、企业拟定考核方式等资源。期末的考核方式则采用“校内+工作站”综合考核方式, 并且研究生期间要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为企业拟定发展项目, 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 对企业发展献计献策, 毕业时的学位论文写作要求以工作企业实例进行写作, 从而扩大企业的影响力。符合考核标准的研究生可在企业获取一定的助学金作为奖励, 同时, 研究生毕业可以直接进入企业工作。采用“工作站”培养模式能够培养出适合企业发展要求的专业型人才。

6 总结

发展靠人才, 人才要培养, 培养靠模式, 科学、适用、有效的模式能否运用到我国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过程中, 不仅是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关键问题, 也是我国农业长远发展的保障。高校是确保这些培养模式实现的决定力量, 而政府、企业的参与也是必不可少的。随着农业推广教育改革不断深化, 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模式也会不断走向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晓楠, 付连双, 李卓夫.农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中存在问题的探讨[J].华章, 2013 (7) :171-171.

[2]王方艳.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 2013 (1) :114-117.

[3]尹义坤.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实践培养环节设计的探析—以吉林大学为例[J].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3 (3) :127-129.

[4]王海霞, 丛鹏, 周顺.培养农科应用型硕士研究生有效途径再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 2012 (12) :78-80.

[5]唐慧丽, 郭明, 蒋挺.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实践与思考—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 2013 (2) :34-36.

[6]康业斌.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实践技能的构成与培养[J].高教论坛, 2012 (12) :106-107.

[7]杨月伟, 石凤伟.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效性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教学实践研究, 2012: (28) 209-210.

[8]张明艳.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探索[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4) :13-14.

[9]谢韶锋, 孟成民.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模式探索[J].广东农业科学, 2011 (1) :212-214.

[10]唐仁华.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探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 (1) :117-120.

农业专业论文 篇8

[摘 要]通过分析农业院校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与专业人才培养情况,根据兽医专业的特点,在实践教学中有必要增加实验课教学课时比例,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前谋划,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实际需求;设计综合实验课程,形成实战训练项目;抓好教学实习环节,锻炼学生的临床实战经验。只有突出上述几方面的建设,才能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强、容易就业、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农业院校;兽医;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7-0132-02

为全面提高我国兽医从业水平,并与国际兽医制度接轨,农业部从2008年启动兽医工作人员从业的执业兽医考试制度,今后凡是从事兽医相关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执业资格证书。其主要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整体提高我国兽医理论知识水平,提高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效果;二是适应国际动物及动物产品贸易相关检验检疫要求,提高我们与国际交流的专业水准;三是适应畜牧业发展需求,适应现代饲养业对兽医人才的要求;四是规范兽医从业,用专业的水准去开展工作。从国家的出发点来看,这对兽医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兽医从业人员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不断更新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实践能力。这也对今后的兽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是我们兽医专业教育面临的新挑战。农业院校兽医专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本文从如下几个方面深入分析我们今后在实践教学和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为今后兽医专业发展提供思路。

一、增加实验课教学课时比例,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兽医专业所有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都有一定学时的课程实验,课程实验是验证理论内容,也是学生由理性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的过程。针对兽医实践性强的特点,在制定培养大纲时应适当提高实验课程学时的比例,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锻炼并掌握实验技能、明晰理论原理,增强动手能力。

目前,该专业教师普遍强调课程理论教学,对实验课程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实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动思索不够,再加上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上课前不预习、实验过程中不思考、实际操作不认真、对实验结果或现象不分析、实验报告套格式,导致实验效果不明显。当然,这方面与学校重视不够、实验动物来源渠道不畅通、经费投入不足有很大的关系。我们要逐渐扭转这种“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的思想,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善于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学单位要制定相关制度,使实验教学能真正落到实处,教师课前要认真备课、精心准备实验、组织好实验课、认真评审实验报告、指出学生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提高理论水平,逐渐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重视实验课程,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他们实验技能。这就要求教师本身要具备熟练和规范的实验操作技能,掌握新的实验技术和方法。

二、提前谋划,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实际需求

在锻炼学生实践能力方面,我们可以尝试社会实践调查、导师制、校企合作培训项目、大学生科创训练项目等形式,从大学生入学就以不同的形式让学生接触畜牧业行业,让学生了解兽医发展现状、畜牧业对兽医的需求,教师的科研任务及生产实践的实际状况。学生经过深入了解,知道本专业的工作性质、发展方向,这样有利于他们认清目前自己的处境,今后努力的方向,树立奋斗目标,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及针对性。

三、设计综合实验课程,形成实战训练项目

各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综合训练项目,突破原有单课程的实验内容,在学生进入实习前,建立以动物病例模型为核心的综合实验课程体系。学生通过对疾病的“发生环节分析、跟踪整个疾病全过程、各种诊断的确诊、不同的治疗及治疗效果评价、预防及预防方案的提出”5个环节的学习,加上“综合分析总结问题”,建立5+1综合实验教学体系。这能真正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突出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临床应用能力。

实验动物模型以真正发生疾病的动物为实验模型。实验课前教师通过采购或复制病例模式动物,学生完全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和一切实验条件,对病例模型进行综合诊治,根据动物疾病及疾病发展过程随时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检测。这能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有效融合,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通过跟踪、诊断、治疗、预防等实验教学环节,学生不仅会对动物疾病的发生、发展有深刻的认识与理解,还会掌握独立的临床诊疗及预防技能。这个过程也能调动学生查阅文献资料的积极性,达到举一反三的实际效果。

四、抓好教学实习环节,锻炼学生临床实战经验

教学实习是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前一次临床生产实践的大考,也是锻炼学生实战经验的最佳时机。兽医临床教学实习是对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一次检验。学生被派到动物医院、养殖场及兽医防疫站等基层部门,直接接触养殖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如传染病、寄生虫疾病、内科疾病、外科疾病、产科疾病等,涉及的知识面包括兽医所有专业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学生不但要全面掌握这些知识,还要会将这些知识综合应用到现实中,在此基础上提出治疗、预防措施等。

目前学生实习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在实习这一阶段要同时面临考研、找工作,很多学生都把工作重心放在这方面而忽视教学实习,导致实习效果不理想。学生对实习的重要性在思想上认识不足,兴趣不高,常常在实习单位实习几天后就开始请假,甚至有的学生超过一半的时间都不能踏实地呆在实习单位,这严重影响到了实习效果。这就要求我们从实习的各个环节入手,制定严格有效的措施,提高临床教学的实习效果。1.提供临床门诊病历量大、诊疗条件相对较高的医院。目前有一些医院限于大夫水平或医疗条件,对部分疑难病例无法做出准确的诊断或无法完成系统检查,只是给予试验性治疗,这导致学生学不到该学的知识,并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学单位教师要深入基层进行考察,精挑细选实习医院,保证学生待得住、愿意学,这必然会提高学生临床实践的诊疗水平。2.分类培养。根据学生意向、因人而异选择实习单位。临床病例实习时,学生已经对兽医行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自己今后工作意向比较明朗。我们在安排实习时要结合学生的意愿,把他们分配到不同的实习点,这样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他们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达到理想的实践锻炼效果。这样他们在今后工作中也会有突出表现,否则违背他们的意愿,学生会产生抵触情绪,达不到预期实习效果。3.建立完善的实习考核机制,确保实习效果。在实习管理过程中,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动态管理条例,将实习成绩分解为出勤考核、实习表现考核和病例报告答辩、实习日志考核等多元化考核方式,临床实习表现尤为重要。实习单位要根据学生整个实习期间的表现客观给出评价,如果学生实习表现不合格,即使其他方面做得再好,也不能通过,需要补充二次实习。有了完善的约束机制,切断学生的浮躁心理,学生就会踏实实习。

五、加强教学软硬件建设,提供学生良好的教学平台

我们不但要加强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规章制度建设,还要在教学辅助配套方面加大建设力度,如校企联合办学、实验实习基地建设、教学动物医院建设等,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平台。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相信在今后,我们农业院校的兽医教育会不断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适应兽医专业自身建设发展的需要,适应国际行业发展的趋势,并建设得越来越好。

[ 参 考 文 献 ]

[1] 高利,肖建华,张建涛.适应执业兽医制度考试要求调整本科教学相关内容[J].教育教学论坛,2013(35):108-109.

[2] 肖建华,高利,张建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几点思考[J].大学教育,2013(11):141-143.

[3] 范宏刚,高利,魏萍,肖建华,张建涛,王洪斌.面向执业兽医与官方兽医认证制度的动物医学本科生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农业教育,2013(5):16-19.

[4] 高利,肖建华,张建涛,范洪刚,王洪斌.适应执业兽医考试制度、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2(24):44-45.

[5] 李艳飞,任利敏,冯国峰,高利,肖建华,范洪刚.东北农业大学兽医临床实践教学的SWOT分析[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9):183-184.

[6] 李景峰,东彦新,胡宗福.动物医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考[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3(6):687-688.

[7] 李培英,周杰,李福宝,吴金节,魏建忠,张运海.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11(21):154-157.

上一篇: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交易管理暂行规则下一篇:94号公告企业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