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型农业论文

2024-07-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城市型农业论文

城市型农业论文 篇1

坚持城乡一体化理念

推进城市型农业发展进程

中共龙凤区委员会

龙凤区人民政府

(2008年3月)

几年来,我区始终坚持城乡一体化理念不动摇,按照以城带乡、以工哺农的原则,坚持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管理,积极探索以专业化致富农民、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以城市化改变农村的发展之路,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提高了农民富裕程度。2007年,全区农业实现增加值8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07元,同比增长21.2%

一、实施专业化发展,完善城市型农业功能

我们牢牢把握城市型农业多样性的特点,结合区域农业资源,以精品农业、旅游农业和休闲体验农业为主打,因地制宜抓优势,围绕市场打品牌,不断加快农业专业发展速度。一是放大一村一品生产功能。在发展规划上,坚持“发挥优势、市场导向、分类指导、农民自愿”原则,从各村地缘特点、自然条件、产业基础出发,科学合理定位发展方向。目前,全区8个村分

1别确定了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初步形成了以英勇蛋鸡、建兴冬储、前进大鹅等为代表的一批专业村屯,培育了以“凤英”牌鸡蛋、“庆龙保”牌蔬菜等为代表的农业品牌,“一村一品”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在服务扶持上,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区政府2007年列支支农资金320万元,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在规模发展上,一方面,建立起多层次城市型农业市场流通体系,成立大中小多种类型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产业要素市场和农产品超市等,促进基地与市场有效连接。另一方面,组建种养协会,促进规模化生产,全区现已发展农村各类经济合作组织17个。目前,我区每年可为城市提供5.9万吨绿色鲜活农产品。二是扩展湿地生态旅游功能。充分发挥湿地的自然风光优势,成功举办了大庆首届观鸟节,开展了鸟类摄影、爱鸟放飞等主题活动,增强了市民爱护鸟类、保护自然的意识,扩大了湿地影响力。去年,龙凤湿地接纳来自省内外游客达2万多人次。今年,要借助举办大庆湿地旅游节的机遇,积极做好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全力打造龙凤湿地旅游品牌。三是启动农事休闲体验功能。依托国家级现代农业基地,引进建设了农业项目9个,为入驻企业提供耕地,种植独具特色粘玉米、中草药、花卉等农作物,供游客观赏体验,体会回归大自然的感觉。为进一步做强做大基地,扩大基地影响力,我们还与八一农大主动对接,请专家教授对基地重新进行了设计,规划了蔬菜种植、农业科技示范、林地

养殖、水面垂钓、农事体验等6个功能区,加快打造出具有大庆特色和品牌的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度假区。

二、坚持工业化发展,激发城市型农业动力

我们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村发展,按照“围绕地缘办工业、围绕产业上项目、围绕发展搞服务”的思路,因村制宜,重点发展,激发镇村工业活力,增强农村经济实力。一是政策扶持。去年以来,区委、区政府进一步修定完善了鼓励镇村发展优惠政策,实行镇村企业实现税收全部反还政策,极大调动了镇村招商引资积极性。2007年,镇村开工建设工业项目13个,实现镇村工业增加值7.7亿元,增长6.1%。二是创新经营。采取村建厂房、出租经营,村企共建、利益分成,土地入股、年终分红,资源出让、收取租金等四种经营方式,加快镇村集体企业发展。2007年,我们对连年亏损的5家村集体企业实行对外公开发包,不仅扭转了亏损局面,而且实现收入335万元。三是多元发展。以服务企业为重点,积极发展一家一户小作坊、小修理、小商店等五小行业,形成了镇办、村办和户办“三个轮子一起转”,大、中、小一起上,多业并举,遍地开花的良好局面。目前,全区镇村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到2504家,年收入2800万元。通过几年实践,全区镇村工业经济发展成果喜人,不但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而且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劳务经济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通过村办企业安排一批,区镇招商企业吸纳一批,周边大企业转移一批等措施,年初以来转移农村劳动力8800人,实现创收7000万元。

三、加快城市化建设,夯实城市型农业基础

按照城市建设标准,加快镇村建设,改善农村环境,全力打造生态和谐、环境优美的农村环境,让农民享受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成果。一是城乡规划一体化。坚持城乡发展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管理,因村制宜,把握“宜散则散,宜聚则聚”的总体原则,按照现代化城市建设的要求,科学制定了全区城乡发展规划,实施突出重点、先内后外、打造标准、积累发展,使农民切实感受到农村的巨大变化。二是农舍改造景观化。紧紧抓住铁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的机遇,加大老村改造步伐,采取思想动员、合理补偿等办法,整体改造了铁东平房区,把19.5万平方米的平房推成平地,恢复自然植被。完成旧房改造286户,建设农民新居319户,规划绿化面积54万平方米,把铁东村建设成为绿色村庄,全力打造铁路沿线进入龙凤的第一道“绿色景观”。三是新居建设现代化。坚持“居住就业于一体、生产生活互便利”的原则,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完成了向阳新居规划,高标准建设了刘高手农民新居和永泉社区一期工程。住宅小区整齐划一,功能设施配套齐全,使农民享受到了现代城市生活。四是基础设施标准化。以城市道路、卫生管理等标准,完善镇村基础建设。2007年修筑通村公路12.6公里,实施道路绿化6.5公里,完成数字电视入户3000户,有效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拉近了农民与市民间的距离。五是社会保障体系化。全面

兑现落实农民低保政策,2007年,我区393户938名农民纳入低保范围,实现了应保尽保。积极推进新型农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参保人数达17330人,参保率为91.2%。目前,我们正在着手研究探索我区农民城市购房优惠政策,鼓励农民进入市区买房,落实城市户籍、低保、医保政策,加快实现农民变市民目标。

城市型农业论文 篇2

生态农业景观建设是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强化生物性生产的同时, 还要力求保持农业景观的完整性和异质性。这对大冶的城市转型尤为重要, 其原因是资源就其属性来说仍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 资源枯竭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生态景观的完整性和异质性遭到破坏, 其对农业景观影响越来越受到各界研究的重视[1,2,4,5]。

1 大冶市农业景观概况

从地理位置上看, 大冶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 长江中游南岸, 地跨东经114°31′33″~115°20′42″, 北纬29°40′16″~30°15′45″。国土总面积1566平方公里, 地处武汉、鄂州、黄石和九江城市带之间和湖北冶金走廊腹地。西北与鄂州为邻;东北与黄石相连, 且与蕲春、浠水县隔江相对;西南与武汉市、咸宁市毗邻, 东南与阳新县接壤[1,2]。

从地貌形态上看, 大冶市位于幕阜山脉北侧向长江中下游平原过渡地带, 地形分布特征为南山北丘东西湖, 南高北低东西平, 一般海拔为30~200米, 全市按地形分为低山、丘陵、平原及湖盆等四种类型。其地貌单元分区为位于市区南部的剥蚀低山, 一般海拔300~800米, 其次为山脉向平原过渡地带的切割丘陵, 面积约占全市面积的28.3%, 分布在全市各个乡镇。分别是从河口到金山店镇一线的东北丘陵, 金湖街办的姜桥至殷祖、刘仁八镇一线的两侧的南部丘陵, 灵乡金牛高河三角地带的平畈边缘为西部丘陵, 保安镇、还地桥镇的孤立山岗为北部丘陵, 金湖街办的马叫至陈贵、茗山乡之间的三角形地带为中部丘陵。第三是有众多山溪性的河港冲积形成的冲积平原, 主要有滨江平原、西畈、南畈及陈贵畈等, 这些大畈平坦开阔、坡度小, 土层深厚, 质地适中养分好, 是本市粮油棉的主要生产基地。第四是滨湖洼地, 分别是由大冶湖、保安湖和三山湖及其周围形成的十多万亩滨湖洼地。市域湖泊和大小水库120余座, 众多山溪型的河港依山周围呈放射状水系流出, 境内集水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的干流和一级支流有30条, 重要河港11条。丰富的地貌类型构成了山水辉映的田园景象。农田、低山丘陵、水域、未利用地等类型构成了大冶农村景观的主要部分。这些单元之间相互影响、制约, 形成了大冶农村复杂的生态景观。 (如图1、图2及图3)

1.1 耕地景观

大冶市耕地面积达到47998.82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 (156629.21公顷) 的30.6%, 主要分布在低丘、平畈区、滨岗平原。优良农田多分布在金牛镇、保安镇、还地桥镇、陈贵镇、金山店镇和茗山乡等乡镇。全市耕地面积中水田27150公顷, 占总耕地面积的56.7%, 其中有少量的坡耕地。由于大冶地处副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气候带, 四季分明, 光能充足, 热量丰富, 降雨充沛, 无霜期较长, 适宜多种作物生产。

1.2 林地景观

林地是大冶主要的景观组分之一, 全市林业用地面积达到36267.46公顷, 占全市土地面积的23.2%, 但较省内其他县市相比, 仍是湖北省绿化率较低的县之一, 其林地主要分布在南部的低山丘陵区及中北部地区。

1.3 水域景观

大冶市有三大湖泊, 分别是大冶湖、保安湖和三山湖, 湖面面积约为120平方公里, 还有零星分布的中小型水库及用于灌溉和养鱼的堰塘。

1.4 灌丛草地景观

灌丛草地零星分布低山丘陵地带。

2 大冶市农业景观问题诊断

2.1 大冶市土地人口负荷量大, 人地矛盾突出

2007年末, 大冶市人口密度为583人/平方公里, 高于全省325人/平方公里的平均水平, 人均耕地占有0.778亩, 低于全省1.17亩的水平。人口密度高, 人均耕地量低, 土地承载力过重, 致使人地矛盾突出, 是实现生态农业景观建设的瓶颈性制约因素。

2.2 农业景观结构尚需调整, 景观功能结构现状单一

大冶农业景观对维护生态平衡挥了很好的作用, 但第一性物质的生产功能、景观整体质量上的调控功能和农业景观的旅游观光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具有较大的挖掘潜力, 是农业景观优化的方向。

2.3 农业景观面临诸多污染, 景观调控功能下降

人类不合理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且人工建筑用地面积比重大, 致使自然组分破碎化、岛屿化严重, 导致生态系统调控能力降低, 景观整体调控功能下降。存在问题诸如:蓄禽养殖、施用农药化肥、矿业污染物分散而导致的农业污染问题;数量巨大的尾矿或采剥排弃物, 长期堆放, 挤占土地, 耕地面积在减少;人工植被多, 自然组分所占比例少, 生态调控能力差;土壤的肥力下降, 对化肥的依赖程度高, 部分地区受重金属污染[1,4]。

3 大冶市生态农业景观规划

3.1 大冶市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大冶市农业经济初步形成的四大优势规模产业带: (1) 沿大金线、铁贺线的畜禽规模养殖带。全市生猪生产能力已达到55万头, 家禽年生产能力达2300万只以上。 (2) 以黄金湖、保安湖、东风农场为主体的名特优无公害水产养殖带。建有0.667万公顷标准化水产养殖基地, 年产保安湖牌螃蟹50多万千克、鳙鱼和红尾鱼等优质鱼类2500多万千克。 (3) 大金省道沿线花卉苗木和休闲农业带。花卉苗木基地和林业生态庄园规模达到0.233万公顷以上。 (4) 以金牛、茗山、金山店、陈贵、还地桥、罗家桥、大箕铺和金湖等乡镇为主体的优质粮油带。

其次是农村经济初步实现龙头企业带动化, 关联产业配套化。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75家, 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 省级龙头企业1家, 黄石市级龙头企业19家, 实际收购加工农产品总量6.8万吨, 创产值10多亿元, 带动农户3万多户。

3.2 基于农村经济的生态农业景观规划

按照景观变化原理和景观结构与功能原理, 以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生态化建设为原则, 在调整、优化农业景观格局的基础上进行规划, 同时考虑到地貌成因相似性及乡镇级行政区的完整性, 对大冶市农业景观分区如下。 (表1)

在Arcgis9.3版本软件中的Desktop模块支持下, 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处理, 得出大冶市农业景观分区图。 (如下图4)

4 结论与展望

在具体的规划实践中, 大冶充分利用低山、丘陵、平畈、水域的景观资源特点, 确定土地利用方向、结构和布局, 引导农业生产结构优化调整, 提高生产能力, 稳定农业景观生态架构, 改善生态环境, 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这为大冶市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农业基础。

通过大冶农业景观规划可知:资源枯竭型城市现代生态农业景观的发展除了立足于第一性生产功能外, 越来越强调依赖景观保护和生态环境质量维护, 进而作为一种特殊旅游观光资源的功能;还应更加注重景观整体功能的协调与发展, 使景观的生态服务功能得以强化和彰显。

参考文献

[1]王新生, 等.大冶市生态环境建设规划.2008

[2]余新晓, 等.景观生态学[M].北京:高教出版社, 2006

[3]大冶市统计局.大冶市年鉴2000~2005年

[4]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院.大冶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

[5]李建新.景观生态学实践与评述[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7

[6]王宏燕, 曹志平.农业生态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7]邱君.农业污染治理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8]Harms A HF Stortelder, Vos W.Effects of intensification of agricultureon nature and landscape in the Nethelands.Ekologia (CSSR) 1984, 3:287-311

[9]王仰麟.农业景观格局与过程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进展, 1998.6:29-34

城市型农业论文 篇3

【关键词】能源型城市;发展;现代农业

庆阳市位于甘肃省东部、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素称“陇东”。历史上的庆阳是我国旱作农业的重要发源地,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曾被誉为“陇东粮仓”。“十一五”时期,甘肃省根据全国发展大局、甘肃省区域发展战略,特别是庆阳煤炭石油资源丰富的实际(见注释),确定把庆阳建设成大型能源化工基地和甘肃省新的经济增长极。这样庆阳市转型发展的历史课题就鲜明的提了出来。如何在转型发展中处理好建设能源工业基地和推动现代农业的关系?庆阳的初步探索可以概括为:在转型发展中给农业以合理地位,以农业综合开发为基础,以农业产业化为龙头,以农业科技进步为支撑,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一、突出农业的基础地位

转型发展、建设大型能源化工基地,农业怎么办?庆阳市农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必须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农业最忌瞎折腾,农民最怕政策摇摆。为了在发展能源工业的起步阶段就考虑到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问题,保护好青山绿水,实现富民与兴市的双赢,庆阳市在深入开发“红、黑、绿、黄”四大资源优势产业时,就给农业以科学、合理的地位、定位。在建设国家级大型能源化工和西电东送基地的同时,依托庆阳丰富的“绿色资源”即绿色农产品和子午岭生态旅游资源,努力把庆阳建设成绿色农产品加工出口创汇基地,使之成为甘肃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全国规模最大的杏制品加工基地和白瓜子加工出口基地、全国品质最优、发展面积最大的黄花菜基地,争取农产品加工出口始终位居甘肃省第一。以此构筑起庆阳转型发展、跨越式发展的产业体系,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中实现农业现代化。

(一)远学近比,高起点谋划

为了避免走传统能源型城市那种资源开发城市兴盛,资源衰竭城市衰败的老路,庆阳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全市经济社会要“率先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就是要在全省各市州率先、中远期要在陕甘宁周边城市、西部城市中率先;创新发展就是要借鉴类似地区开发建设的经验教训,避免走错路、走老路;和谐发展就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兼顾各方方面,实现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统一。绿色发展就是走绿色发展的道路,使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实现多方利益的共赢。不仅要使庆阳市成为全省“两翼齐飞”之“东翼”的核心区域,还要按照陕甘宁区域经济圈中心城市和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将我庆阳市建设成为绿色能源之都和西部经济强市。

(二)高起点开发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甘肃省对庆阳市的定位决定了庆阳率先腾飞必须依赖能源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尽管石油、煤炭是黑色的,但我们坚持用绿色的理念、循环经济的方式开发利用它。庆阳市不仅坚持引进大型央企开发资源,提高石油产能,形成强有力的煤炭生产能力,提高资源就地加工转化升值的能力;还要求各级政府着眼绿色发展,叩门招商,吸引中石油、华能、中电、中铝等大型国企进入庆阳参与资源开发,使其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领头羊。

(三)按照现代农业理念,加快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步伐

农业是庆阳市传统的优势产业,坚持用现代的理念、现代的手段谋划、改造、发展农业,不断夯实“三农”工作的基础。按照“川变白、塬变红、山变绿”的目标,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全力实施紫花苜蓿、肉牛、肉绒羊、生猪、全膜玉米、瓜菜、苹果等“七个百万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循环农业,促进特色农产品向规模型、质量型、效益型、区域特色性转变。坚持农业综合开发,坚持用产业化的手段推进农业现代化,着力引进、培养一批大规模的农业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农畜产品品牌,使庆阳农业真正成为绿色的、有竞争力的农业。

(四)坚持工业反哺农业方针,加大支农力度

坚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年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伴随资源开发力度加大,庆阳财政状况逐年好转。2011年,庆阳市财政大口径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05.2亿元,小口径收入完成44.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9.8%、47.7%,财政运行实现了平稳快速增长。随着财力增加,“十一五”时期支农支出年均增幅40.54%。2011年仅市财政就安排三个7000万元,支持粮食增收、农村公路建设、水利与生态建设。同时积极引导协调社会资金、信贷资金向农村流动,形成了中央和省上项目投资加力、市县乡政府扶持加强、社会力量广泛投入、农民积极增加投入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二、突出农业基本建设

近年来,庆阳市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农业基本建设的主要抓手,在改善农业基本条件和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使农业基础有了很大改善。

(一)全力改善农业的基础条件

农业综合开发充分利用项目综合、资金综合、措施综合的三大优势,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综合配套,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综合运用水利、农业、林业、科技四大措施,大力建设方田林网化、道路砂石化、灌溉节水化、耕作机械化、种植区域化的高标准农田和粮食生产基地,显著改善了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仅近两年来,全市就完成改造中低产田面积6.99万亩,项目区新打(维修)机井57眼,新打小电井480眼,新建蓄水窖120眼,架设输变电线路35公里,埋设管道214公里,完成节灌850亩,营造防护林3470亩,修筑机耕路310公里,引进推广先进适用新技术和新品种37项(次),完成技术培训2.6万人(次)。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一定基础。

(二)提升现代农业水平

坚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围绕特色产业搞开发,围绕做大龙头企业搞开发,仅近两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共完成产业化经营项目19个,扶持了一批具有规模优势和辐射带动能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粮大户,不断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快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步伐。并不断推广新品种应用、双垄沟播、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等新技术,购置了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形成了技术和市场、专家和农民有机结合的科技合力,初步走出了一条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农民科技水平提升的开发之路。

nlc202309011705

(三)增强现代农业资金保障

通过中央财政资金引导、地方财政资金配套,同时吸引银行贷款、农民自筹和其他资金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不断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力度。近两年庆阳市共完成农业综合开发总投资14643.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完成5600万元,地方配套完成2373万元,自筹资金完成5006.6万元,银行贷款完成1664万元。通过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有效发挥了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四两拨千金”的作用,进一步扩大了全市农业综合开发的总体规模,从而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三、突出农业产业化的龙头带动作用

农业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近些年庆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呈现了良好态势。

(一)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新建、改建、扩建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性高涨,新建企业投资规模大、建设标准高、科技含量高。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到234家,上半年新建农产品加工企业11家,改建、扩建农产品加工企业26家,计划总投资17.44亿元,已完成投资5.37亿元。全市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23家,市级龙头企业68家。企业生产经营基本涵盖了全市草畜、苹果、瓜菜三大主导产业,有92户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销售收入8.66亿元,带动20.63万农户发展特色产业基地建设。

(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

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843个,创建省级示范社30个,市级示范社50个。仅去年上半年,新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7个,其中示范性合作社13个,涉及种植业、养殖业、科技服务等多个领域。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带动下,全市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达50.17万亩,较上年增加13.53万亩。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和成长壮大,引导农民有组织地进入市场,大大提高了农户生产、销售行为的可预测性和有序性,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农业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制定完成绿色食品地方标准29项,建成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点49个。全市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33个,产品认证34个;绿色食品产地认证14个,产品19个;有机食品产地认证3个,产品12个。“庆阳苹果”等6个农产品通过国家地理标志登记;“早胜牛”、“陇东黑山羊”、“庆阳苹果”3个农产品证明商标成功注册。“维思特”杏制品、“古象”奶粉等11个农产品荣获甘肃省名牌产品,“新一代”等21个品牌获甘肃省著名商标;“维思特”牌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实现了我市农产品申请注册中国驰名商标零的突破。全市农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和知名度明显提升,品牌效应逐步凸显。

四、突出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省委两个一号文件精神,庆阳市委、市政府专门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农村持续稳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全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预期目标、重点工作和保障措施。全市各级农牧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进一步明确了工作重点、完成时限和要求,使农业科技教育工作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有保障地推进。

(一)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紧紧围绕“草畜、果品、瓜菜”三大产业开发,依托庆阳市农科院建设,加强农业科技源头储备和技术创新,组织实施了陇东地区日光温室棚型结构对比、瓜菜新品种引选、高原夏菜品种试验示范、黄花菜种质资源征集及特晚熟品种选育、胡麻新品种引选、小麦原原种扩繁与基地建设、冷季型草坪草引选等农业科研项目23个。 积极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计划,全市引进推广名优特瓜菜、特种芽苗菜、特种玉米新品种、立体穴盘基质育苗、有机无土栽培、膜下滴渗灌、膜面集雨、多层覆盖、全膜覆土穴播、纳米生物技术等农业新品种新技术53项(次),经过试验示范,筛选出了一批优质、高效主导品种,形成了一批综合配套适用技术,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步伐。

(二)创新农技推广方式

在深入调研,多方论证的基础上,市委一号文件明确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全市按照“明确职能、三权归县、财政保障、双重管理、以县为主”的基本思路,按乡镇设置农业技术推广站,确保公益性职能有效履行。全市依托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条件能力建设项目,加强乡镇农技站业务用户、仪器设备、交通工具等基础条件建设,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得到效提升。

(三)深入开展农民培训

围绕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发展,结合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全市农业科研、推广单位及农民培训机构的技术人员,综合运用现场培训、集中办班、入户指导、田间咨询、发放资料等多种方式,深入田间地头和农家院落开展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仅去年上半年,全市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23.6万人次。依托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实施,市、县农广校,以农村种养专业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植保员、防疫员、沼气工等人员为重点对象,完成阳光工程项目示范性培训4196人。全市各级农广校积极创新教育教学模式,通过送教下乡,采取进村办班、半农半读等多种形式,完成中专、中专后继续教育151人。

对我们庆阳市而言,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适应转型跨越发展需要,在建设大型能源化工基地的背景下如何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我们的探索只是初步的,需要继续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还很多。比如,在工业反哺农业方面力度不大,贫困人口占比比较大。在农业综合开发也存在一些需要继续解决的问题,如农业基础建设薄弱,自然灾害频发;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效益低下;种植结构单一,农业科技水平低;农业生产力落后,土地产出率不高等。在农业产业化方面,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还存在不少的差距和问题。主要表现:一是发展不平衡。部分县区新建、改扩建农产品加工企业、养殖企业数量少,投资规模小,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入驻企业不集中,带动效应不明显。二是龙头不强。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中年销售收入过2000万的仅33户,过亿元的仅5户。龙头企业量少质弱,“龙头”作用发挥不充分。绝大多数企业尚未建立起真正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三是链条不长。绝大部分农产品领域尚未形成从生产到加工、包装、储运到销售、服务的完整产业链,特别是龙头企业科技研发投入不足,绝大多数是以分拣、包装为主的初级加工,产业链条短,同质化生产现象突出,产品的附加值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四是机制不优等等。

【作者简介】

何登科,中共庆阳市委党校副校长。

城市型农业论文 篇4

模化脱贫奖补项目的报告

县扶贫攻坚工作指挥部办公室:

我公司 经 产业局和县扶贫攻坚工作指挥部办公室联合验收和复查,所带动贫困户 户 人,符合奖补标准,且资料完善、合格,属于红发[2015]7号文件中规模化脱贫的市场主体,现专此报告申请项目。

奖补项目一:,资金概算 万元。奖补项目二:,资金概算 万元。

特此请示!

市场主体(法人签字、盖章):

产业局审批:

扶贫办审批:

城市型农业论文 篇5

郝俊鹏

【摘要】:农业型乡镇层面上的矛盾根源于现行的财政体制和行政体制。本文主张农业型乡镇行政体制的改革应符合国家治理和乡村社会发展的需要,方向应是通过渐进的体制内改革完善基本制度建设.强化乡镇政府的有效性。

农业型乡镇是指以农业为主要产业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农业的乡镇。按照徐勇教授乡镇分治的观点,乡镇行政体制改革不宜搞‚一刀切‛,应将农业型乡镇与工商型乡镇区别对待。这种区分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 受到质疑,遑论其有效性;而工商业型乡镇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乡镇政府的无效及职能扭曲。

关键词:农业型乡镇; 行政体制改革; 基层民主

乡镇政府作为县级政府的下属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完成上级交待的各种任务。在政绩考核‚一票否决‛的压力下,乡镇政府不得不将大部分精力财力用于应付各种名目繁多的各项达标,如‚普六‛、‚普九‛、教育‚双基,’达标、计生服务站达标、油路村村通、各种活动室达标等。这些事权的下放不仅导致了乡镇政府职能范围的扩大,而且直接推动了乡镇政府机构和人员的膨胀。相应地,作为国家政权体系的基层组织,乡镇政府用于履行其正常职能提供区域性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大为削弱。

农业型乡镇政府往往表现出很强的自我扩张惯性,经常将权力伸展到职能之外,导致机构和人员编制的扩张。它又表现出明显的‚自我满足‛、‚自我服务‛的特性,致使行政行为具有追逐经济收益或财政收益的倾向。

一、农业型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的背景及原因

(一)现行财政体制下农业型乡镇财政收入严重不足

1994年建立的财政管理体制重新界定了中央、地方政府间的财权和事权范围,加强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明确了各级政府的责、权、钱。原本中央政府寄希望于通过逐步深化省以下体制改革配

套确定省以下政府间财力分配框架,但由于省以下体制改革的深化近年并未取得明显进展,财权与事权划分模式出现了两相背离格局。省级政府和市级政府效仿中央层级集中财政收入,致使县、乡财政赤字增加。同时乡镇政府基本事权并未减少,反而有所增加。乡镇政府除了要提供区域性公共物品、落实中央的政策执行上级政府分派的任务,还要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政绩驱动和追求可资支配的经济利益)。乡镇政府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称严重制约了其作为能力。税费改革后,尤其是取消农业税以来,这种矛盾更为突出,以至于多数严重依赖地方税类的农业型乡镇财政沦为‚吃饭财政‛.仅能维持乡镇政府生存。

农业型乡镇财政收入不足可以有两种解释:绝对不足和相对不足。绝对不足是指财政自筹制度和农业税取消之后,乡镇财政收入减少.无法维持基本呈刚性的财政支出,乡镇行政缺乏效率。相对不足是指农业型乡镇有限的财政收入很大部分用于维持不断膨胀的庞大的乡镇行政机构,而用于提供区域性公共物品和执行上级任务所需资金相对不足。这就决定了解决农业型乡镇财政危机的两种途径:增加乡镇可支配财力或减少用于维持农业型乡镇政府运转的资金,相对增加用于履行其正常职能所需资源。后者是属于行政体制改革的范畴。

(二)压力型行政体制下农业型乡镇的行政表现

在单一制和统一领导的国家治理体系下,乡镇政府作为县级政府的下属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完成上级交待的各种任务。在政绩考核‚一票否决‛的压力下,乡镇政府不得不将大部分精力财力用于应付各种

名目繁多的各项达标,如‚普六‛、‚普九‛、教育‚双基,’达标、计生服务站达标、油路村村通、各种活动室达标等。这些事权的下放不仅导致了乡镇政府职能范围的扩大,而且直接推动了乡镇政府机构和人员的膨胀。相应地,作为国家政权体系的基层组织,乡镇政府用于履行其正常职能提供区域性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大为削弱。

另外,农业型乡镇政府往往表现出很强的自我扩张惯性,经常将权力伸展到职能之外,导致机构和人员编制的扩张。它又表现出明显的‚自我满足‛、‚自我服务‛的特性,致使行政行为具有追逐经济收益或财政收益的倾向。

二、农业型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的依据和出发点

作为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部分,农业型乡镇行政体制改革不应仅局限于解决乡镇层面上的矛盾和问题,还应符合国家治理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需要一个稳定发展的乡村社会,对‚三农‛问题的关注正基于此。国家需要通过其基层政府的作为确保其对乡村社会的控制及汲取资源的能力(包括合法性资源的维持与强化)。而乡村社会中农民最关注的价值是共同富裕,是对其基本权利的保障,以确保在现有贫富差距下人格的平等和尊严的维持。农业型乡镇的行政体制改革,需要一种宽宏的视角以考察乡镇政府存在的必要性及职能定位。过分关注于乡镇政府层面上的矛盾,或许能够解决矛盾,但未必能够满足国家治理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农业型乡镇政府存在的必要性因此以讨论。撤销乡镇政府或许可以解决乡镇层面上的某些矛盾,但并不能满足需要。此举与其说是政

府对农民的解放,不如说是政府对农民的抛弃。伴随着农民负担的减轻,农村的社会问题同时交还给农民。这种方案的实质是放任农民自治,但考察一下目前的社会形势和农村现实就会发现,这并不现实。

如果承认农业型乡镇政府具有存在的必要性,那么其必要性应该基于新的行政职能。换言之,农业型乡镇政府必须为其继续存在提供充分合理的理由:基于国家治理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型乡镇政府应履行以下基本职能: 应对市场并发展小共同体。即农业型乡镇的主要矛盾不是农民与乡镇政府之间的矛盾,而是缺乏效率的乡镇政府与乡村社会对有效乡镇政府的迫切需要之间的矛盾农民需要强有力的基层政府保障其利益和权利,引导农村经济发展,实现物质的丰裕。

(二)乡镇长直选

实行乡镇长直选,目前以四川省最为普遍和典型。直选乡镇长,大致经历提名候选人、候选人竞选、选民投票等程序,其实质等同于西方的现代民主。主张乡镇长直选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出于对乡镇基层吏治腐败的关切;二是认为民选政府更能带来公正,促进乡村社会发展。提倡乡镇基层民主,其实质是优先解决农业型乡镇专制权力过多的问题,并认为民主可以解决基本权力不足的问题。

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只是一种产生政治家或决策者的程序。‚民主方法就是那种为作出政治决定而实行的制度安排,在这种安排中,某些人通过争取人民的选票取得作决定的权力‛。熊彼特看来,民主作为一种形式或程序,有其根本弱点:选举实质上是一种选票经营活动,不可避免选票的买卖;竞选斗争往往使处理公共事务的效率低下;选举不一定能够选出合格的政治家或决策者等。这些弱点在农业型乡镇层面上几乎具有普遍性。民主作为一种政治运作形式,并不能保证其运作结果必然有利于政治建设和社会公正。再者,农业型乡镇基本权力不足的问题源于乡镇政府的职能错位和权力缺乏物质资源的保障,即使实行乡镇长直选,民选乡镇长也无法冲破现行体制造成的限制,同样无所作为。推行乡镇基层民主,并不能解

决农业型乡镇基本权力不足的问题,并不能实现农业型乡镇政府的有效性。

如果一个政府不能履行基本的政府职能,那么无论它采取何种形式,它的人民都不可能从中受益。民主的最终目的是使多数人的利益及其要求得到保障。如果它无法实现这一

目的,民主作为政府组织的形式就只成为形式本身,作为保障公民权利和利益的手段也就失去其工具性价值。事实上,源于西方的民主需要特定的社会条件支持。诚如亨廷顿所说‚现代民主是西方文明的产物,它扎根于社会多元主义、阶级制度、市民社会、对法治的信念、亲历代议制度的经验、精神权威与世俗权威的分离以及对个人主义的坚持,所有这些都是在一千多年以前的西欧开始出现的。这些要素也许可以在其它的文明中找到其中的一二个,但是作为总体,它们仅存在于西方之中。如果忽视这些构成要素,所得的民主可能只是一种形式。

尽管究竟民主是目的还是方法的争论从未间断,在乡镇层面上推行的‚民主‛具有明显的工具色彩。且不论目前农业型乡镇实施直接选举的条件并不真正具备。即使实现西方式的选举,由于体制条件的限制,它使现代自由民主的实质表现得更为彻底,即‚更换统治者‛(亨廷顿语)。现行体制下搞基层民主务虚的成分很大,同时会把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控制权逐步转交到乡村社会新兴的政治精英和经济精英手中。在当前的中国农村,这些精英只可能是两类人,一类是乡村社会中的富有者;一类是与上级政府关系密切或拥有其它社会资源或

组织资源的人。这样的‚民主‛是否有利于促进公正、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是值得商榷的。更为重要的是,这远远背离了中国农民的需要。农民亟需的不是选票而是钞票,不是个人选举权利的短暂显示,而是对客观生活的经济保障。农民的不自由不平等更多地源于经济条件的限制。通过民主的形式去实现民主的真正内涵,这不仅难以实现,而且清楚地暴露了这种所谓的‚民主‛的虚假性。

纵观西方国家的民主化历程,可以看出,民主是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阶级或阶层之间斗争和妥协的产物,其创始及发展的意义并不神圣,它只是社会历史发展中源于社会需要的一种制度产物。现代民主的实质是一种使妥协得以实现的制度性安排。民主之所以被推崇,是因为其发展适应并维持了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发展与和谐。西方的民主及其发展,其根本目的并非是为了保障全体公民的权利和利益,并非为了保障人民主权理念的实施。事实上,西方的自由民主对于保障人民主权在实质上是难以实现的。中国应根据目前的国情探索符合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民主形式。民主的内涵是崇高的,但民主的形式并不是唯一的。

事实上,政府的优劣并不在于选举权的普及程度,而在于政府能否对其公民的需求做出恰当回应,在于能否实现国家治理的目的和人民的福祉。笔者倒更为赞成李鹏程先生的观点,‚从对价值民主概念的维护的思路,我们似乎应该重视民主的目的价值。如果一个社会的人民能够自由平等的享有福利的生活,而不去刻意追求‘政治参与’

的自由与平等价值。也许正可以使得我们解放思想,设计出更能促进这个目的实现的治理方式。这应该是民主政治的真正价值之所在。‛

综上所述,农业型乡镇的行政体制改革应符合国家治理和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其基本方向应是强化乡镇政府的有效性。渐进的体制内改革或许不是最佳方案,确是风险成本最小的可控的可行方案。农村问题错综复杂,一次性解决根本问题是不可能的。农村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需要认清农业型乡镇政府的价值,需要审视讨论较为激进的改革方案。既然改革是个长期的过程,根据需要而改革是值得考虑和讨论的,这或许还不算是对理性的自负。参考文献:

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宣传方案 篇6

为加强对我市全民创业和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的宣传引导和舆论支持,营造良好创业氛围,进一步推动创建工作深入开展,特制定以下宣传方案。

一、工作目标

营造创建氛围,使创建工作深入人心。要通过新闻宣传、社会宣传、网络媒体等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推介,重点宣传创业扶持政策、小额担保贷款、全民创业以及省级创业型城市创建的相关内容,提高广大市民对创建工作的知晓率和支持率,使我市创建工作一举达标。

二、宣传内容

(一)大力弘扬全民创业理念。引导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广大群众中树立“劳动为本、创业立身、致富光荣”的思想,营造“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的良好氛围。

(二)大力宣传全民创业政策。把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一系列关于推动全民创业的决策部署和扶持创业的政策,尤其是针对大学生、农民工创业和就业困难人员的政策,向社会、向群众进行灌输,提高社会知晓率,激发群众创业热情,提高全民创业的积极性、坚定性。

(三)大力宣传创业服务体系。把政府公共服务就业机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为全民创业开展政策咨询、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提供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措施,向创业者交底,提高创业参与率、成功率。

(四)大力宣传金融扶持作用。把金融部门扶持创业,放宽贷款条件、审批、担保、贷款发放的程序向群众宣传,积极发挥小额担保在推动创业中发挥的作用,推动全民创业。

(五)大力宣传创业典型。将在全民创业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和感人事迹,特别是返乡农民工,大学生和就业困难人员的创业故事进行宣传,为创业者树立学习的榜样。

三、宣传形式

1、在辖区内张贴宣传标语、悬挂宣传横幅,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声势、有特色的宣传活动,掀起宣传活动高潮。

2、设置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宣传专栏,每月更换一次宣传内容,集中宣传全办以及本辖区创业型城市的工作开展情况和成果。

3、设置集中宣传点。在人员密集场所设置宣传点,发放宣传资料,组织创业咨询,加大知晓力度。

4、举办创业知识培训,培育和激发创业热情。组织对新登记的创业人员和想创业的人员开展创业知识培训,帮助创业人员进一步理清思路,对有创业意愿但仍未创业的人员提供创业指导,了解政策,培育和激发创业热情。

5、做好宣传报道工作。积极向日报、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提供我办创建工作的有关动态信息,通过与电视台合作开办一周一期的《创业》宣传专栏,并在黄金时段用字幕的形式播放全民创业和创建创业型城市宣传口号,形成导向正确、高潮迭起的舆论声势。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乡镇街一定要提高对创建宣传工作的重要性的必要性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宣传活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宣传活动列放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策划实施。

(二)突出重点,扎实推进。要围绕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工作重大时间节点,多视角、多形式地宣传创建工作的重大意义,宣传创建活动带来的综合效益,宣传党和政府关于就业创业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及创业典型,不断提高公众对创建的知晓度。

都市农业型小城镇发展探析 篇7

1.1 都市农业的概念

都市农业 (urban agriculture) 是城市时代农业发展的崭新理念, 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 在世界各地城市发展中普遍出现。近几十年, 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我国对于都市农业的实践探索一直持续。在目前城市增长出现一系列经济、社会、环境、人口等问题的背景下, 都市农业受到更多的重视。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将都市农业定义为:“受城市经济、社会、生态所影响范围内的农业活动。”这表明, 都市农业与传统农业的主要区别就在于都市农业与城市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 他依托城市的发展而发展。都市农业既包括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的农业生产, 也包括城市郊区与城市有关联的农业生产。

1.2 都市农业型小城镇的概念及特点

1.2.1 都市农业型小城镇的概念

都市农业型小城镇是指以都市农业为主导发展模式的小城镇或城镇群。这些城镇大多位于核心城市的边缘或其有效辐射范围内, 与核心城市之间有一种“天然”的关联。核心城市的发展给都市农业型小城镇提供了无限的动力和发展空间, 同时, 都市农业型小城镇也为都市居民提供了鲜活的农业产品以及田园般的休憩场所。都市农业型小城镇与核心城市的良性互动体现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

1.2.2 产业发展模式

都市农业型小城镇的产业发展以小城镇所依附的中心城市市场需求为导向, 通过高新技术运用、新兴产业推广、资源优化配置等手段, 推动传统农业改造升级, 发展优质、高效、生态的农业产品, 打造融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都市农业型小城镇通过对绿色生态、休闲观光、高新技术型农业的培育和支持, 形成以农业为主、农业和第二产业 (以农业加工业为龙头) 、农业和第三产业 (以旅游服务业为龙头) 联动发展的模式, 使之成为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带动城镇经济跨越式前进。

1.2.3 规划空间布局特点

为发挥城镇特色, 追求城乡整体效益最大化, 都市农业型小城镇的空间布局应努力实现土地集约、人口集聚、产业集群等举措。

土地集约指通过对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土地的集约化利用。丰富的土地资源是小城镇的优势所在, 但现阶段仍存在大量土地配置粗放, 浪费严重的现象。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 城镇用地供需矛盾可能进一步加大。因此, 通过土地集约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节约用地, 保护耕地是行之有效的措施。对于农业用地占据绝对主导的都市农业型小城镇, 应逐渐将农业用地纳入城市规划体系。

人口集聚指基于城乡统筹的视角考虑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城乡居民点布局、村庄整合措施, 统一配置公共服务设施, 优化教育、文化、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 形成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 有序推进城镇化。

产业集群指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形成第一、二、三产业紧密联系的产业链, 从整体出发挖掘区域的竞争优势。政府行使统领职能, 从镇域整体来协调各类产业部门的竞争与合作, 形成强劲、持续的发展态势。

1.3 发展都市农业型小城镇的重要意义

1.3.1 新形势下小城镇产业转型的内在需要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时期和城乡统筹的关键时期, 小城镇发展经历了一段腾飞时期。但是, 过去若干年小城镇的快速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低成本模式实现的, 包括低廉的劳动力、土地以及未被列入成本核算的环境资源等。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 环境门槛不断提高, 传统产业的高成本时代正在逼近。这决定了以往工业主导型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又由于小城镇自身实力有限, 很难吸引新型高科技产业入驻, 因此, 寻求一条新的发展途径是当前寻求转型的小城镇面临的关键问题。都市农业的发展无疑为小城镇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思路。

1.3.2 无特色小城镇的发展新思路

目前我国小城镇的数量约为2000个, 由于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政策环境的不同, 小城镇的发展现状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许多小城镇特色不显著、优势不突出, 发展陷入困境。因此, 探索一条具有普遍意义, 适合大多数小城镇的发展道路显得尤为必要。此外, 在这些特色较不明显的小城镇中, 多数还处于城镇化发展的较低层次, 即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因此, 都市农业型小城镇的发展思路对于以第一产业为主的、无明显特色的小城镇的发展具有极为现实的借鉴意义。

2 格塘镇都市农业发展研究

2.1 格塘镇概况

格塘镇地处长沙市望城区西北部, 距望城区中心约12公里。全镇总面积46平方公里, 镇区建设用地约0.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约占镇总面积的40%。2012年人口达到31141人, 其中镇区人口约8000人, 城镇化水平仅为25.7%。2012年全年财政总收入约3000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多元。可见, 格塘镇属于经济欠发达, 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农业型小城镇。

2.2 格塘镇发展都市农业的优势

2.2.1 区位优势

格塘镇区位优势显著, 镇区距离望城区中心仅12km, 距长沙市中心40km, 位于长沙市1小时生活圈内。格塘镇距离西北方向的益阳市区也仅有40km, 同样可纳入益阳一小时生活圈。格塘镇区通过高乔大道与长沙市区建立了便捷的交通联系, 这将有效吸引长沙及周边地区的消费群体 (见图1) 。

2.2.2 政策优势

2011年, 随着长沙市推行的行政区划改革, 格塘实现撤乡设镇, 其所在的望城撤县设区, 使得格塘所在的望城纳入了长沙市市区范围。这一行政区划调整必将加快格塘的城镇化步伐, 推动其与长沙中心城区的联系, 使其受进一步受益于长沙市的辐射和带动, 这为格塘镇发展都市农业带来新的契机。

另外, 上位规划对于格塘发展模式的定位和相关政策的扶持将给格塘发展都市农业型经济带来较强的推动力。《望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就明确提出, 将格塘镇所处的大众垸经济区发展为“高效农业、都市农业和休闲农业片区, 打造一流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努力实现由传统农业生产区向都市生活配套区的转变”。

2.2.3 资源优势

格塘镇自然资源丰富, 尤其是有比较丰富的水资源。镇域北侧的团头湖是长沙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 与湘江相通, 湖内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中部千龙湖地处湘江下游与洞庭湖交汇的滨湖平原, 周围环绕一望无际的农田和错落有致的村落, 景色宜人。团头湖和千龙湖等自然人文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将成为格塘产业发展的支撑点。

2.2.4 基础优势

格塘镇都市型农业经过几年的经营打造已经初具规模, 先后在镇域内发展了千龙湖千亩蔬菜基地、隆平种粮合作社、柯柯生态农业园等项目, 生态养殖、农产品加工和无公害绿色食品等有了一定的客源基础, 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3 都市农业发展战略

2.3.1 发展定位、目标

格塘镇的产业发展依据“小城镇、大策略”的方针, 努力将格塘镇发展为都市农业型城镇典范, 打造成为长沙周边、湖南省域内的高科技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休闲度假旅游胜地, 进一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据此, 将格塘镇的发展定位为:“潇湘农都基地、市郊休闲绿岛、生态城镇典范”。

格塘镇应立足良好的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 以发展独具地方特色的都市农业为主要目标, 完善第一产业和二、三产业的对接, 形成以农业为支撑, 三大产业联动发展的格局。

2.3.2 优化基础产业, 打造“潇湘农都基地”

格塘镇应利用的现有产业基础, 结合产业发展定位, 通过第一产业的优化升级及第二产业的推动, 发展成为湖南省域内知名的都市农业示范基地。

(1) 优化第一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的优化应逐步指向高科技新型农产品, 充分吸收农业技术的最新成果, 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安全地向前发展。苗木种植、温室花卉、稻田养鱼、珍禽饲养、高科技果树种植等均属于高科技新型农产品。同时, 应大力引进有能力带动产业优化升级的研发企业, 运用现代管理理念谋划农业发展, 完善品种研发、技术开发、良种推广、检测认证等环节的运作, 为农业的转型升级助力。

(2) 积极发展第二产业

在城镇产业格局里, 利用第一产业提供的基础性优势, 积极发展第二产业, 促进产业统筹升级。培育农副产品深加工是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第二产业的有效途径。深加工产业可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产值, 打破传统农业生产要素组合方式, 延长农业产业链, 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深加工产业应以发展无污染、科技含量高的工业企业为原则。

在第二产业的发展中, 应注重新型农用工业技术运用。新型农用工业技术指利用新型农用设备、先进工艺流程和规范化生产制度进行农业生产的技术手段, 如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动植物品种自动化培育、塑料温棚技术、环控技术等。这种技术将进一步推动农业生产的集约化、专业化, 将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制约作用降低到最小。

2.3.3 发展服务业, 打造“市郊休闲绿岛”

格塘镇应利用良好的农业基础和区位条件, 对现有资源整合提升, 顺势发展格塘的第三产业, 打造长沙市近郊的休闲旅游度假胜地。

(1) 发展观光、体验旅游项目

发展观光、体验旅游项目是格塘镇将优质农业资源升级为旅游服务资源的核心策略, 也将使得旅游业逐渐成为格塘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作为长沙市的“后花园”, 格塘镇的观光、体验旅游项目要充分依托农业产品以及团头湖、千龙湖等自然资源, 充分挖掘“花田鱼果”的潜在价值, 开发花田观光、珍禽观赏、花果采摘、捕鱼体验等生态旅游项目, 加强农产品创意和包装, 构筑高品质的生态观光旅游基地 (见表1) 。

另外, 格塘的旅游应积极融入区域市场, 拓展旅游资源联动发展模式。目前, 长沙市大旅游格局正初步形成, 从远期看, 格塘可通过与周边旅游资源整合, 实现区域功能互补, 有条件发展成为长沙近郊具有有较大知名度、对全市具有较强吸引力的观光体验旅游基地。

(2) 完善基础设施和物流服务

完善的村庄基础设施配套既是小城镇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和提升竞争力的必要手段, 又是小城镇发展成果的外在体现。先期应尽快完善交通运输、医疗教育、电力通信、环卫防灾等基本配套, 逐步发展商业金融、住宅、会议展览、酒店、公园、绿道等服务, 为各项产业的发展助力。

配备专业的物流服务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备条件, 都市农业型城镇应积极打破农业、加工业和物流业分离的传统模式, 促进三者的相互协调, 以寻求最佳产业效益。良好的物流服务能够将采购、生产、运输、储存、配送、分销等环节进行优化配置, 为农业产品向市场输出提供优质平台。

2.3.4 做好生态维育, 树立生态城镇典范

都市农业型小城镇的发展模式是以生态维育为核心的一种发展理念, 对于试图走出一条都市农业型小城镇的发展道路的格塘镇来说,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的前提条件和核心支撑, 较好地解决了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就等于把握住了产业转型升级、建设两型社会的精髓 (见图2) 。

对格塘所拥有的这片优美天然的山水环境, 应尽可能地秉承其“山—水—田—城”的格局特色, 以自然山水为生态格局基础, 通过景观视廊、生态绿廊、楔形绿地的布置, 形成镇域内多层次的山水空间轴线, 构筑通山达水的空间意向。

2.3.5 用地布局规划

(1) 项目用地布局

根据上述对格塘发展都市农业型小城镇战略的整理, 对格塘镇域范围内的各项用地进行一系列功能布局 (见表2) 。

各片区通过功能发展延伸轴紧密有机串连在一起, 形成“一轴、两带、多心”的发展格局 (见图3) 。

(2) 生态空间构建

在空间布局上, 规划试图给予生态空间更多的尊重, 使田园山水融入城市的基质, 成为“自然、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的媒介。规划将环千龙湖的生态绿带和沿团头湖的滨水绿廊作为生态重点维育区。两条生态绿带结合自然基质营造天然屏障, 为城镇提供最有效的生态庇护。在多级生态廊道构筑的生态网络下, 集约而有机地布置建设组团, 以实现用地集约性与环境生态性的平衡。

3 结语

随着小城镇的迅速发展, 都市农业型小城镇发展模式将成为实现城镇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谋略而被寄予厚望。作为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反思, 都市农业型发展模式强调以农业资源及生态环境为依托, 统筹三大产业联动发展, 经济、高效地配置土地资源, 强化城乡地域关联。我们有理由相信, 随着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 都市农业型小城镇的发展之路必将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 给小城镇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活力。

摘要:近年来, 小城镇的发展进入快车道。然而, 许多小城镇逐渐遭遇到传统产业模式带来的发展瓶颈, 在寻求转型的过程中步履维艰。都市农业型城镇发展模式的兴起给小城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良好契机。本文总结了都市农业型小城镇的特点及发展意义, 以湖南省长沙市格塘镇为例, 分析了其发展都市农业型小城镇的可行性及发展战略, 以期为同类小城镇发展带来启示。

关键词:小城镇发展,都市农业型,格塘镇,城镇化

参考文献

[1]谢昭毅.长沙市两型小城镇建设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2.

[2]王辉."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长株潭城市群都市农业发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12.

[3]吴秀英, 刘海燕.生态农业型小城镇规划的思考[J].山西建筑, 2011 (9) .

[4]葛永红, 王亮.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J].经济纵横, 2009 (2) .

[5]宁超乔, 徐培玮, 邢记明.都市农业的城市规划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 2006 (2) .

[6]黄耀志, 陆志刚, 李清宇.城市密集区内小城镇的产业发展定位——常州嘉泽镇都市农业发展策略[J].生态经济 (学术版) , 2009 (2) .

[7]王丽洁, 张玉坤.我国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与优化研究述评[J].城市规划学刊, 2007 (2) .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 篇8

关键词:资源转型生态建设万盛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7-124-02

目前经国务院确定的我国共有44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国务院38号文件指出所谓资源型城市(包括资源型地区)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资源型城市为我国各个地区发展提供了能源和原材料,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随着资源的枯竭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面对了许多问题。集中表现为:产业结构低下,失业人口增多,生态破坏严重,接替产业乏力。为了保障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以及长期的能源资源供给,必须加快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建立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重庆市的万盛地区是一个典型的资源枯竭亟待转型的城市。本文描述了万盛资源枯竭状况出发,结合实际分析万盛转型存在主要问题,针对性的提出了万盛进行转型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万盛地区原名为南桐矿区,1955年时由原四川省綦江县、南川县和贵州省桐梓县各划一部分组建而成,是典型的“因矿设区”。万盛地区从1938年开始建矿采煤,已生产出原煤2亿多吨,煤炭年产量曾经占到过重庆市直辖前的1/2和整个四川省的1/4,为重庆市以及我国西南地区的发展做出过重大的贡献。经过70多年的采练,当前万盛地区的煤炭存量不足1.4亿吨。倘若按照年产量500万吨的目标进行开采,万盛地区绝大部分的矿井仅能再开采20余年。煤矿资源正在枯竭。一方面是正在衰减的煤炭资源另一方面是落后的产业结构使得万盛的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2009年万盛的GDP40.01亿,仅占重庆市生产总值0.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5725元,低于重庆市平均水平(22916元)。同时,较全市其他区县发展差距拉大。煤炭资源的发展再不能带动万盛经济的发展。煤炭资源的开采以及生态意识的薄弱,使得万盛生态环境的破坏非常严重。全区有6万多然直接生活在70余平方公里的采空区上;煤炭矿区的影响范围达到180余平方公里,使得18万余人以及5万多亩农田受到影响。因此,随着煤矿资源的消耗以及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万盛地区所面临的发展环境迫使我们不得不做好计划、加快转型。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是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都会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我们可以借鉴国内外的很多经验,但是更重要的是要立足转型地区的实际情况。要有针对性的给出切实可行的策略建议。对于万盛地区的转型我们要从推动开放经济发展,大力发展接替产业,依托现有旅游资源,加强区域合作,发展特色农产业等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推动开放经济发展,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发展经济不能是闭门造车,现代经济中要想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建立开放经济体制,走开发的经济发展道路。“十二五”期间万盛要恰好的抓住重庆市建设开放内陆经济的机遇,利用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塑造良好的内陆开发经济发展平台,增强对国内外资金的吸引力,积极参与区域、国内、国际间的经济合作,更多更好的利用外来资金,加大对外贸易。以《渝发60号文件》为方向标,加快万盛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一是引导外来资金投向万盛的煤电工业。加强万盛地区的发展之本,同时,煤炭工业的发展既要注重合理的规划也要走规模化、生态化的新型煤炭工业道路。二是引导外来资金投向新型材料工业。利用万盛现有的材料产业基础进一步做好做强这个新型产业。三是引导外资投向万盛的机械制造业。加大新型科技的推广和实现,为万盛其他方面的发展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利用外资大力发展万盛的旅游产业。打造重庆市的“南方花园”,发展即经济又生态的绿色产业。

2培育壮大接替产业

随着煤矿资源的大力开采和生态环境的日渐破坏,传统的煤炭工业已经不能给万盛地区带来财富。只有大力的培育煤炭产业的接替产业,建立新型的产业结构,才能振兴万盛经济。对于万盛地区培育壮大接替产业可以发展煤炭工业,要对以煤炭为原料的产业进行纵向的加深,进行烯烃、PVC等大型煤电、煤化工项目的建设:改进现有的煤炭采集方式,全面推广新型采煤技术,选择最能保护生态的方式。发展煤炭坑口发电技术和实施,变输送煤碳为输送电力,进一步加大煤炭的利用率。同时,发展接替产业,可以利用万盛现有的一些材料产业发展基础,大力培育发展新型材料产业。万盛地区要牢固抓住全市汽车、摩托车以及IT产业的发展机遇,发展万盛的镁合金新材料生产基地,抓紧建设镁合金笔记本电脑外壳和汽车、摩托车配件产业。万盛地区要以镁及镁合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大力研发镁合金技术,拓宽镁合金深加工产业链。同时,依靠万盛现有的机械加工基础,大力培育发展机械制造产业,将万盛打造成西南煤矿机械工业基地和高端配件出口基地。要坚持“统筹规划”的原则,发展涉煤机械制造业,矿山机电设备等等,也要抓好小型机械加工项目的发展,突出集团式效应。

3依托现有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

依托万盛现有的:黑山谷景区,万盛石林景区,以及温泉等丰富优质的旅游资源全面发展旅游产业。把万盛打造成为渝南的绿色宜居城市,变成重庆都市的“南方花园”。将旅游这个绿色经济的产业打造成为推进地区转型,实现经济、生态持续发展的重要接替产业。同时,充分发掘万盛的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弘扬夜郎文化,当地的苗族文化等等,做好地区文化和景点的结合,不断丰富景区的文化内涵。依托景区资源和文化资源开发旅游产品,打造独特的烙画,麦秆画工艺品。为地区文化的宣扬做物质载体,为地区的人民创造收入。发展旅游业,要加大对旅游环境的投资,做好基础设施的建设,构建旅游电子信息平台,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4发展特色农产业

对于万盛地区的农业发展,要走特色农产业道路,加速扩大茶叶基地,猕猴桃基地,竹笋基地的规模,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产业经济走廊。紧抓万盛地区被《重庆市茶叶振兴规划》纳入早春绿茶产区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绿茶生产以及加工产业,使万盛真正成为重庆市的绿茶核心产区。争取做到万盛茶树良种的基本普及,对茶叶的种植、加工、销售都进行集约化科学化的管理,提升万盛绿茶的价值,增加绿茶带来的经济收入。建设万盛猕猴桃基地,加大科技投入,实行科学管理,提高猕猴桃的产量,发展猕猴桃的深加工产业,建设猕猴桃的基地的观光旅游产业。加强区域合作,将竹笋产业做大做强。扩展竹笋的种植面积,打造知名的竹笋加工品牌。

5做好产业转移承接准备

抓住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做好承接这些产业的准备,促进经济转型。首先,投入资金进行万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建设的环境,增强承接转移产业的吸引力。在对转移产业承接的过程中要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不能不加择选的“全盘接收”要引导经济以集约型的方式发展,要引导当地以及转移来的企业重视环境保护生态。其次,要以现有的产业园区为基础,进一步完善各个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以道路、通信。信息能服务平台的构建。打造即具有当地特色有具有竞争优势产业园区,努力将万盛地区建设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带动周边地区工业快速发展的基地。

参考文献:

[1]王青云,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2]张秀生,陈先勇,论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现状、困境及对策经济评论,2007.11

[3]孔微魏,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的现状及障碍分析[J],商业研究,2007.11

[4]李向阳,谁来为21世纪中国加油[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高二年级读后感:读《牛虻》后的心得下一篇:高中生人生感悟的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