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价值观内部审计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强化内部审计来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体系,并解决实际问题。本文的研究思路是明确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基本理论,阐述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着重分析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之间更为密切的互动关系:前者不仅对后者提供能动的双轨式报告,而且将后者作为对象,直接促进其改进和完善。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组织价值观内部审计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组织价值观内部审计论文 篇1:

内部审计增加组织价值的理性分析与逻辑框架

[摘要]内部审计已经进入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新时代。如何发挥内部审计价值,如何为组织增加价值,是我国内部审计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内部审计 组织价值 增值

内部审计作为组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

价值最大化这一组织目标配置资源和开展活动。尽管内部审计不直接参与生产和销售活动,但它有参与价值创造的需求和条件,可以通过保护组织资产保值增值、合理规避风险、降低审计成本、减少经济损失、发挥威慑价值、提出有效建议、增加获利机会等活动来增加组织价值。

一、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加价值的基础理论

(一)商品交易理论:内部审计的特殊性

内部审计具备成为商品的三个条件:首先内部审计报告是内部审计人员脑力劳动的产品;其次内部审计是一种交易行为,它将自己的劳动产品交换给管理层和内部审计报告使用者等内部审计需求者来使用;最后内部审计由于为管理层决策提供了服务而使它的存在具有了使用价值。从经济学上说,内部审计是内部审计工作者在内部审计过程中,投入一定的时间和劳动力,产出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活动。

内部审计具有两个特殊性:一是内部审计的使用价值受时间的限制,内部审计提供信息的时间越早,该信息就越有用,使用价值就越高;相反内部审计提供信息的时间越迟,该信息的使用价值就会越低甚至成为无用价值;二是内部审计的使用价值生命周期短,它只能是针对企业一定时期的情况给出的信息,使用完后价值逐渐降低。因此,可以将内部审计看作一种特殊的商品。

(二)委托代理理论:契约成本的节约

企业是各利益主体在委托代理关系上缔结的一种契约关系。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目标不完全一致,信息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备等因素造成二者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产生了利益冲突。为确保代理人的行为不损害委托人的利益,委托人采取激励、保证和监督等措施对代理人的行为进行控制。基于委托代理关系产生的内部审计,就是委托人为了降低代理成本而采取的一种监督措施。内部审计通过对代理人的行为进行审查和评价,帮助代理人有效履行其受托责任,减少代理成本,改善企业治理机制,满足委托人监督的需要。为保证契约“帕累托效率”状态,委托人引入内部审计机制后,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结合产生的总成本小于仅使用外部审计的成本,因此,可以说内部审计是一种契约成本的节约。

(三)需求供给理论:内审的有效需求

根据经济学原理,需求指的是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的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该商品的数量。内部审计这种特殊商品的需求同时满足有效需求的两个条件:一是委托人愿意购买;二是委托人有支付能力。供给指的是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的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商品的数量。内部审计建立在受托责任上的供给同时满足有效供给的两个条件:一是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愿意供给;二是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有供给能力。遵循供求定律,内部审计的需求随着价格的下降而上涨,委托者会倾向于增加内部审计;内部审计的供给随着价格的上涨而上涨,委托者会考虑减少内部审计;当内部审计供求均衡时,就体现出了内部审计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内部审计增加的价值。

(四)成本收益理论:内审的隐性与显性收益

成本收益理论是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产物。成本是指为了获得某种收益而必须为之付出的代价。内部审计作为一种监督机制,其工作就是对控制进行测试和评价。内部审计的成本是指为完成审计过程而发生的所有支出,包括内部审计人员的工资、市场营销费用、测试支出等相关可以用货币进行衡量的支出。收益是指资本在不同时期的增值,视收益为利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艾尔文·费雪在其《资本与收益的性质》一书中,提出了三种不同形态的收益:精神收益、实际收益和货币收益。内部审计的收益包括隐性收益和显性收益:内部审计提供的合理化建议和发现的损失浪费金额。收益大于成本时,内部审计就发挥了效能,帮助企业增加了价值;收益小于成本,说明内部审计非但没有实现价值的增加反而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二、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加价值的逻辑框架

构建内部审计增值的逻辑框架(见图1),可以进一步明晰内部审计实现增加组织价值目标的途径。

(一)内部审计业务类型

1.审核型内部审计。审核型内部审计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以财务活动为对象,开展经济行为和经济信息等审核业务,通过找出业务流程中经济行为、经济信息的偏差并加以纠正,实现评价和监督企业经济活动及经济信息的合規、合理及合法性,使会计信息真实完整性地服务组织的目标。

2.监督型内部审计。监督型内部审计以经济效益审计为主,以经营管理活动为对象,开展财务信息审计、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监督业务,通过找出业务流程中经济行为、经济信息的偏差并予以处理,实现判断和评价企业的经营、投资和资金使用等经济行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服务组织的目标。

3.监视型内部审计。监视型内部审计以内部控制管理审计为主,以风险控制活动为对象,开展风险管理审计、内部控制审计、治理过程审计、管理过程审计、经营过程审计等监视业务,通过找出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价值链上的缺陷,以推动整改实现审查和评价企业经营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的服务组织的目标。

(二)内部审计增值功能

1.增值服务。内部审计增值服务功能主要通过提供鉴证服务和咨询服务来实现。鉴证服务是指对客户的经济活动及相关资料进行鉴证,提供具有证明力的评价意见,主要包括财务审计、绩效审计和合规性审计。一般而言,鉴证服务是以获取安全可靠的数据为前提,以判断舞弊和差错为执行标准,以确保内部控制有效运行为目标,客户反馈意见决定鉴证服务的价值。咨询服务是指向客户提供增加企业价值和提高运营效率的建议,主要包括评估协调、流程设计和业务培训。一般而言,咨询服务是以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估为前提,以检查和评价各种业务为执行标准,以帮助管理层做出正确决策为目标,通过提供咨询服务直接改善企业的运营状况,间接增加企业的价值。内部审计通过寻求鉴证和咨询服务之间的平衡,合理配置审计资源,以实现组织价值最大化的增值目的。

2.减少损失。内部审计通过对控制、管理和风险进行评价实现减少损失的增值功能。控制评价是指内部审计从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遵循程度、实施保障三方面入手,寻找内部控制缺陷或偏差,为完善内部控制提出改进措施及建议。管理评价是指内部审计从企业经营环境、治理程序和管理过程三方面入手,通过提供培训服务和相关宣传活动,帮助企业完成各项管理目标。风险评价是指内部审计从企业管理的方法、管理的措施、管理的程度三方面入手,通过提供改進风险管理的建议和开展风险防范培训等措施,帮助企业改善风险管理。控制评价、管理评价和风险评价旨在为企业提出避免潜在损失的方向,规避、分担和降低潜在损失,从而实现潜在收益,最终增加组织价值。

(三)内部审计增值的途径和价值形式

1.增值途径。内部审计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以为企业增加收益为目的,以风险管理为中心,通过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组织治理三大领域发挥鉴证和咨询功能,向管理层提供有价值的评价意见、管理建议,发挥降低成本提高收益,为组织增加价值的作用。

2.价值形式。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加价值的形式包括显性(直接)价值和隐性(间接)价值两个方面。显性(直接)价值:一是内部审计在不依赖其他部门配合的情况下,每降低一笔审计成本即可转化为更大的价值,直接、可控地实现增加组织的价值;二是提出审计建议,帮助组织预防和减少损失,当减少的损失大于内部审计成本时,组织价值增加得以实现。隐性(间接)价值:一是因为内部审计的存在,组织被动“自律”行为产生的威慑价值,这部分收益无法用实际金额来衡量,包括员工工作的努力、工作的效率和管理更加有效等;二是审计制度产生出游离于组织之外的溢出效应,内部审计的受益者不仅包括企业自身,还有内部审计人员、潜在投资者和外部监管者等,当内部审计的社会收益大于企业自身收益时,产生内部审计增加的社会价值。

(四)内部审计增值收益

相对应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加价值的两种形式,内部审计增值收益也有两种形态:显性收益和隐性收益。

显性收益是指看得见的、一般可用货币数据表示的收益,如工资收入、营业收入等。内部审计的显性收益是指通过发现不良资产、违规资金等,运用有效手段减少或消除浪费增加的组织价值。

隐性收益是指无法用货币衡量的收益,如威慑价值和溢出效应等。内部审计提供的合理化建议被管理层采纳,进而改善企业的管理,管理的改善有助于企业利润最大化最终目标的实现,尽管合理化的建议没有明确的数额表示,但确实帮助企业增加了价值。

三、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加价值的保障措施

(一)建立制度保障机制

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程度、成熟程度以及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和效果。健全完善内部审计制度是依法开展审计工作的前提,是工作成果转化为收益的保障,是审计意见和建议被采纳的依据。为保证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企业应当根据自身情况,建立人员机制、工作机制、程序机制、激励机制、考核机制来规范相关行为,强化内部审计监督职能,增强内部审计人员使命感。

(二)构建职业文化机制

内部审计人员的行为应该符合所在组织的道德价值观,内部审计人员的诚信带来了信任,是管理层依赖他们的职业判断的基础,但是由于内部审计内生性的特点,造成内部审计人员缺乏建设职业文化的动力,不能把实际工作中的经验自然沉淀下来形成规范条文。为保证内部审计人员诚实、勤奋、负责地开展工作,遵守并协助实现组织的法律和道德目标,应树立服务、依法、忠诚、和谐的职业理念,积极构建内部审计职业文化机制,增强内部审计人员荣誉感。

(三)严格质量控制机制

内部审计要提升地位发挥作用并获得更多的价值,必须要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测试和评价,不断完善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审计服务质量,保障审计质量的有效提升。应结合企业环境和要求建立一套涵盖组织机构控制、审计人员控制、客户关系控制、审计程序控制、审计业务控制、奖惩与考核控制等内容完整、科学、规范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机制,严格执行,才能真正发挥内部审计增值功能,增强内部审计人员责任感。

(四)落实责任追究机制

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问责一个,就会警醒一片。以问责倒逼责任落实是建立责任追究机制的动力源泉。为保证内部审计监督能够求真务实地解决问题,督促内部审计人员敢作为、敢负责、敢担当,大力提升内部审计的执行力,保障如实报告、整改落实、用好成果三个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环节落到实处,要强化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责任追究,以问责促进审计工作的落实,增强内部审计人员危机感。

主要参考文献

高文进,刘介星.基于价值增值视角的内部审计功能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1(4):124-128

吴秋生,杨瑞平.内部审计:组织价值的增加者[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3(3):27-30

肖仲云,于海云.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的影响因素[J].财经论丛, 2014(12):61-68

邢潇丹,徐晶,郝佳音.从传统内部审计到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发展[J].知识经济, 2013(11):125-126

郑石桥,李娴娴.增值型内部审计:理论框架和例证分析[J].会计之友, 2017(5):131-136

作者:石芳

组织价值观内部审计论文 篇2:

基于风险导向的公司治理研究

【摘要】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强化内部审计来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体系,并解决实际问题。本文的研究思路是明确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基本理论,阐述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着重分析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之间更为密切的互动关系:前者不仅对后者提供能动的双轨式报告,而且将后者作为对象,直接促进其改进和完善。在此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指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对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启示,从公司治理角度提出改进我国内部审计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 内部审计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公司治理

一、中国内部审计发展改进的必然性

中国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虽然比西方国家晚了几十年,但在20多年的发展中,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建立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现代化、科学化的企业管理的要求之下,借鉴西方内部审计先进理论和技术是中国内部审计的必然选择。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目前西方先进的内部审计方法,应该在内部审计出发点及关注核心、职能、内部审计人员胜任能力等方面借鉴其先进理念,并且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从而使公司内外、上下受托责任的目标保持一致,解决实际问题。

从中西方内部审计的比较中,很容易发现,中国的内部审计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中国内部审计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但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审计职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和体现,得不到企业管理层的认可。因而,导致了内部审计的作用、地位等都得不到相应的重视,造成中国内部审计工作主要停留在对企业的财务收支审计的层面上。经过对比之后,如果要改善中国内部审计这种局面,必须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适时地提高和扩展中国内部审计的职能。

二、中国基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公司治理模式构建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目前西方较先进的内部审计方法,也是中国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随着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化的趋势,中国的内部审计也应该充分借鉴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先进理论、方法和技术。

1、借鉴内部审计关注核心的变化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关注核心是企业的各类风险,而企业的风险是针对目标而言的,因此遵循着“目标——风险——控制”的逻辑顺序,内部审计能够直接针对高风险领域展开工作,着眼于特定内部控制是否能够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内,从而管理风险、抓住机会以实现各类目标。中国企业由于经营管理水平迥异,内部审计发展参差不齐,有些企业以财务审计为内部审计重点,有些则主要开展业务审计及管理审计。从财务审计扩展到业务、管理审计是必然的趋势。但是对于特定企业而言,哪种审计类型更适合其具体情况是各不相同的。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则提供了一种先进的理念,以企业目标以及相应风险为判断标准。防弊、兴利及增值三个目标虽然是内部审计发展不同阶段的主要目标,但是三者之间是共存的。防弊是兴利与增值的基础,只有做好了查错防弊,才能进一步实现兴利与增值。增值包含兴利,兴利是增值的外在表现之一,增值则是兴利的内在要求。三个目标并非互相排斥,企业要开展哪种类型审计以实现哪种目标关键要以风险为判断标准。每一种内部审计阶段的演进并非否定前一阶段的内部审计活动,而仅仅在于关注点的变化。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一种综合的审计类型,其以企业目标及风险为出发点判断审计重点的理念显然比较符合不同企业的需求,因此中国各种类型企业都能够借鉴这种理念开展适合自身的内部审计活动。

2、拓展内部审计的职能与范畴

随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时代的来临,内部审计的职能也应全面拓展,由监督和评价发展为保证和咨询,充分体现公司治理的目标。在全面实现内部审计职能的要求下,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必须从传统的“查错防弊”转向为公司内部的管理、决策及效益服务,其作业范围也应突破财务领域的局限。在实践中,有条件的企业在有效开展或恰当委托外部从事财务审计的基础上,内部审计应重点向内部控制评审,经济责任审计,合同(合约)审计,工程项目审计,环境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审计,风险管理审计,战略管理审计和管理舞弊审计等领域拓展其作业。而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观念下,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也发生变化,控制仍然重要,但内部审计的焦点则体现在分析、确认、揭示关键性的经营风险与管理风险,以风险为出发点,帮助企业在承担适度风险的同时抓住发展的机会,使内部审计计划与公司风险管理策略紧密联系,切实发挥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功能,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

3、重构内部审计的组织系统

首先,建立具有独立性、权威性的内部审计机构,改变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平行于各职能部门的现状,使之向更高层级升格,从体制上保证内部审计工作内容的全面展开。内部审计应协调各方面关系,凭借优势通过具体的业务活动体现其监督评价服务职能,并侧重于对高层经理及其下属各职能部门工作的监督的评价,提出建设性建议。

其次,变革内部审计的管理模式。考虑到中国上市公司的实际状况,对于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关系,有两种比较合理的选择:一是由监事会领导;二是隶属于董事会。从理论上讲,监事会有更大的权利行使所有者赋予的监督权,董事会则有更大的权利行使决策权。作为保护所有者权益的内部审计,行使监督权应归于监事会的领导,以在公司内部形成一个完整的监督系统。这种机构设置的前提是公司监事会有充分的权力与能力行使所有者的监督权。考虑到中国改制后一部分公司监事会存在监督权的行使缺乏力度等问题,在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上,可以采取另一种模式,由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组织领导内部审计工作,内审机构在业务方面要向审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业绩。为保证其地位的独立性,应使内部审计负责人与审计委员会主席的沟通畅通无阻。

4、改进内部审计的业绩评价标准,完善内部审计人员的管理制度

目前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考核,基本上是按照企业通用的考核管理人员的方法进行,没有体现内部审计工作的特殊性,内部审计人员没有得到与其工作努力及其成果相适应的奖惩和来自企业其他部门的广泛承认,这对内部审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带来极大的挫伤。因此,为了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凝聚力,提高其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企业必须制定内部审计业绩的评价标准。

内部审计的评价也可从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两个方面进行。内部评价就是在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在部门经理或评价小组的带领下,以书面或口头的方式,定期对一阶段的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或是在每次审计活动结束后及时对工作进行总结。外部评价是请企业外部和企业其他部门的合适的人员对内部审计业绩进行评价。国际内部审计准则建议每5年实施一次外部业绩评价,并提交书面报告。不管是采用哪种评价方式,目的就是要让内部审计的费用最小化而效益最大化,充分体现其“为企业增加价值”的作用。

三、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为研究主题,论述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产生的背景及基本理论问题,特别分析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之间更为密切的互动关系,从而基于公司治理考虑,对于中国内部审计的改进提出了建议,对深入理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促使其在内部审计实务中得以展开,帮助实现公司治理目标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风险因素影响内部审计和公司治理

风险作为一种力量,不仅推动内部审计进入风险导向阶段,同时也对公司治理产生了很大影响。在风险的作用下,内部审计进入风险导向阶段,与企业战略和目标直接关联,将事后的反应延伸到事前以及事中。同时,现代公司治理已从狭义的以权力制衡为核心的单纯考虑股东价值最大化的治理结构转变为以科学决策为核心,平衡利益相关者利益,以公司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从而使股东价值长远最大化的广义治理机制。风险是保证决策科学必须考虑的因素,公司治理是组织对风险的战略反应,风险管理必须嵌入公司治理层面。

2、内部审计报告关系由“反应式”发展到“能动式”

内部审计由于服务对象职责变化导致的需求改变,服务的范围及服务的内容发生了较大变化:从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扩大到了风险管理、道德氛围等公司治理所关注的内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以风险为核心和出发点,提供更为相关的保证和咨询服务,从而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内部审计报告关系由“能动式”的特征代替了“反应式”的特征。

3、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最新发展之一是将公司治理作为内部审计的对象

从内部审计的本质上分析,公司治理是沟通企业内、外受托责任的枢纽,随着受托责任层次的提高,公司治理成为内部审计对象具有必然性;而审计委员会独立性的提高、独立董事参与度的增加为内部审计评价并改善公司治理提供了可能性。将公司治理作为对象能够将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统一考虑,促进外部受托责任和内部受托责任的一致,促进公司治理与企业管理乃至内部控制的整合。内部审计对公司治理的作用围绕着对价值观及公司治理各方参与人,特别是董事会的责任履行情况的评价而展开。

4、提出改进中国内部审计的建议

鉴于中国内部审计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基于公司治理的考虑,从内部审计的关注核心、职能、组织系统、评价系统、相关法制以及内部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等六个方面给予建议,以此希望中国内部审计能充分借鉴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先进理论、技术和方法,充分发挥其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实现更高、更远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阿德里安·卡德伯里著,陈海威、唐艳辉译:公司治理和董事会主席[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 安德鲁·钱伯斯等著,陈华等译:内部审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

[3] 北京市法学会经济法研究会组编: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与实践[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 陈秉正:公司整体化风险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 陈汉文、夏文贤、黎代福:受托责任、信息披露与规则安排[J].财会通讯,2003(12).

[6] 陈莞、倪德玲:最经典的管理思想[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7] 陈艳利、刘英明: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审计问题研究[J].审计研究,2004(5).

[8] 池国华、吴晓巍:管理控制的理论演变及其与内部控制关系[J].审计研究,2003(5).

(责任编辑:谌盼)

作者:史雅洁

组织价值观内部审计论文 篇3:

评估内部审计增加的感知价值

[摘要]本文将服务质量度量方法应用于内部审计,提出了一个基于利益相关者看法的整体框架,用于评估内部审计职能所增加的感知价值。该框架综合考虑了内部审计的增值属性和服务质量的度量维度,对内部审计的理论和实践都有贡献,可作为一个参考点评估组织的增值,也可作为内部审计发展其服务职能以增加利益相关者满意度研究的起点。

[关键词]内部审计 感知增值 服务质量 服务绩效

一、引言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2017年颁布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IPPF)》指出:“增值是内部审计工作的核心,为利益相关者增加价值和提供支持的能力构成了内部审计活动的前提。”然而,有关内部审计“增值”的评估标准仍不确定。Elliott(2007)和Mihret(2008)认为“增值”是通过货币收益或成本节约来衡量的。与此相反,Sarens(2016)认识到“增值”在本质上不一定是货币,而是一种满足利益相关者期望的保证;增值本质上是主观的,它与利益相关者的认知密切相关,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影响服务的感知价值。为了确定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研究基金会(简称IIARF,2015)提出了评估增值的量化方法,包括审计计划的完成速度和审计建议的执行速度等,但这些评估标准仍集中于内部审计职能的效率,忽略了利益相关者的诉求,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评估内部审计增加的价值。Lenz(2018)呼吁对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特征进行定性研究,构建评估增值的整体框架。

本研究承接利益相关者价值观的思想,将内部审计的服务对象扩展为所有利益相关者,并按照利益相关者对内部审计价值增加的影响程度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是核心服务对象,包括股东、董事会、CEO、管理层、审计委员会;第二层是次级服务对象,包括员工、顾客、政府、特殊利益团体(环保组织、慈善机构等)、媒体和公众等。同时,从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概念出发,综合内部审计和服务质量学科的诸多观点,用于构造内部审计的增值属性;根据服务绩效模型中服务质量的度量维度,对所识别的增值属性进行分类,制定出一个框架,用于评估内部审计部门的增值功能。

二、文献综述

(一)增值的概念

普华永道(2014)认识到内部审计的价值是特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和看法决定了价值是否被认为是增加的。Cronin(2000)通过调查顾客满意度、感知价值和服务质量之间的关系发现,客户体验会影响服务增加的感知价值。VanThiel和VanRaaij(2017)提出,客户体验不仅取决于服务的结果,还取决于提供服务的过程。从内部审计的角度看,以利益相关者的期望为目标,同时,改善沟通方式将有助于提高审计服务中所获得的增值感受(Sarens,2006)。如果利益相关者对内部审计过程中的体验感到满意,他们就会认为内部审计提供了高质量的服务,也就感觉到内部审计增加了重要的价值。这表明,全面看待审计服务的过程,对评估内部审计增加价值具有重要性,而非仅关注审计的结果。

(二)内部审计的增值属性

当内部审计活动与组织目标相一致,并遵循基于风险的审计方法时,就会增加价值(Eulerich,2019)。价值可以视为:内部审计能够灵活地对财务和非财务信息提供保证和咨询服务;在广泛的业务领域提供保证服务,例如: 改进业务流程、甄别欺诈行为和在组织内扮演教育角色等;为组织提供有用的信息,并输出高质量的审计报告,减少组织内部的信息不对称,具有增值的功能。由于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经常受到审计人员更替率高、审计技能不足以及快速變化的商业环境的不利影响(PwC,2017),内部审计师应该定期评估并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以适应职业发展的要求。

(三)评估增值的必要性

利益相关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评估内部审计增加的感知价值,然而,内部审计师对自身增值能力的看法与各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看法存在差异,决定了对结构化评估方法的需求(PwC,2017)。人们发现,内部审计师认为自己增加的价值比其利益相关者认为的要多(IIARF,2011;PwC,2016);此外,还发现增值活动、利益相关者视角与当前评估内部审计职能绩效的措施之间的不协调 (IIARF,2015)。在当前情形下,急需找到一种结构化的评估方法,确保利益相关者能够向内部审计师提供可靠且有效的反馈,使其对审计服务迅速作出改进。

(四)服务质量评价方法

感知价值会受到用户对服务质量的评价和为获得服务做出牺牲的双重影响,对服务质量的评价是感知价值的一部分,可以作为评估内部审计增加价值的基础(Cronin,2016)。服务质量评价模型使用五个维度(可靠性、保证力、有形性、同理心和响应性)来评估服务体验,Kang等(2012)以问卷的形式测试了服务质量评价模型的每个维度对于评估组织内部服务质量的有效性,这些服务包括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以及内部审计职能。服务质量评价模型以差别理论为基础,所谓差别即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期望与实际得到的服务之间的差别,其要义之一为:对于内部审计的利益相关者来说,他们的期望值差异很大,甚至完全相反。因此,该模型在评估内部审计所增加价值的方面存在缺陷,但模型的分析维度仍是有效的。

服务绩效模型作为一种评价模型,与服务质量评价模型包含相同的维度,关注的范围更窄,只度量服务的感知价值,不做差异分析。Brandon Jones和Silvestro(2010)发现,使用服务绩效模型测量内部服务质量比使用服务质量评价模型产生的结果更可靠、更有效。综合以上研究结论,本文使用服务绩效模型评估内部审计增加的感知价值。

(五)内部审计增加价值的评价

内部审计的存在为管理层提供了心理安慰和支持,这种思路与服务绩效模型的同理心、可靠性和保证力维度是一致的;此外,内部审计的有效性还通过明确的绩效标准来衡量,这些观点将服务绩效模型的有形性和响应性两个维度联系起来。内部审计为组织提高运行效率提出建议,对隐藏的风险发出预警,甄别客户或供应商的欺诈行为,这些活动将是增值的,但不会反映在组织本年度的财务回报中。

三、研究方法与框架构建

(一)研究方法

上述研究表明,服务绩效模型可作为内部审计服务特有的评价工具,接下来,笔者将结合现有的文献资料及相关专题研究,对服务绩效模型中的五个维度进行扩充,为每个维度筛选出科学、可靠的衡量标准,共同构成内部审计增加的感知价值的评估框架。

本研究参考的专题研究报告是甫瀚咨询2016年公开发布的19份内部审计职能报告。甫瀚咨询是一家提供独立内部审计、商业风险及技术风险咨询服务的机构,它对世界各地著名的内部审计机构进行采访,研究内部审计职能相关的战略、经验和挑战(如内部审计的成功经历、影响职能发挥作用的事件以及有助于其发挥增值功能的途径等),并大约每两月发布一次调查结果。本研究从甫瀚咨询发布的19份内部审计职能报告入手,涵盖了来自不同国家、行业、组织的调查过程,以加强研究的可转移性(普遍性);同样,使用二手数据有利于增强了研究的可信度——由于收集数据时并没有考虑到研究问题,因此最小化了研究人员主观偏见的风险。研究框架的制定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相关文献为理论基础。二是根据服务绩效模型中服务质量度量维度和及其在外部审计中的应用。三是甫瀚咨询发布的19份有关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专题研究报告。

(二)框架特性与构建

1.响应性。为提高内部审计职能的响应性,审计过程中必须根据利益相关方的立场和需要,与其进行明确和恰当的沟通;根据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及时提供服务;对利益相关者的请求给予及时响应与反馈;执行基于风险的、与组织战略目标相一致的内部审计职能。响应性这个维度反映的是内部审计职能面对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作出快速反应的能力,主张以全局观来看待组织所面临的风险并安排审计计划,另外,还需要根据风险的变化,灵活调整审计计划,这些能力都有利于增加利益相关者的感知价值。

2. 保证力。从服务质量的角度来看,该维度指的是服务提供者灌输信任和信誉的能力。这对于以提供保证服务为主要目的的内部审计职能来说尤为重要,其本质是提高资料、程序或报告的可信度。人们普遍认为,接触那些具有专业的、保持适当怀疑精神以及具有一定保密级别的内部审计师能增加利益相关者的感知价值;内部审计师的独立性和客观性是增加信任的重要因素。内部审计工作综合运用了个别访谈、调查问卷、专题讨论、穿行测试、实地查验、抽样和比较分析等多种审计方法,发现并纠正组织内部的舞弊行为,促进组织的稳健运营,被认为是增值的。

3. 有形性。要让服务被认为是增值的,服务必须是有形的,即整个服务的过程可见,并且能够形成有关服务的有形结果。使用最新的审计方法执行内部审计职能,有足够的资源、工作人员和设备来执行内部审计事务将有助于使人们认为它是增值的。内部审计人员整洁的外表以及他们的专业精神与处事能力可以增加利益相关者的感知价值。关于内部审计服務的有形产出,主题分析和文献都证实以下内容增加感知价值:内部审计结果明确而实用;实施内部审计建议,从而在组织内部带来可衡量的改进;高质量的内部审计报告;充满自信和清晰的演讲;此外,内部审计职能在组织内部发挥教育作用(关于风险控制和公司治理),也被认为是对组织目标的有形贡献。

4. 同理心。尽管内部审计师为其利益相关者提供了专业服务,但研究结果表明,如果提供的服务具有一定程度的同理心,利益相关者更有可能将服务视为增值服务。提供具有同理心的内部审计服务需要对利益相关者的需求给予关注。此外,如果内部审计师在计划审计工作时,能同时考虑到组织运营的需求,多倾听被审计方的意见,增加与审计委员会的接触,均会被视为增值和具有同理心;除此以外,与管理部门的合作也被认为具有增值属性,在实践中,管理层往往期望与内部审计师进行某种形式的合作,让审计职能能更好地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当然,与管理层的合作可能会阻碍审计职能的独立性。

5.可靠性。该维度要求内部审计师按照承诺的方式提供内部审计服务。内部审计部门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审计计划,聘用技术能力强、值得信赖的员工,遵守内部审计师协会的标准和道德规范,可以进一步确保可靠性。如果内部审计活动减少了组织内部的信息不对称,那么所提供服务的可靠性就会增加。降低内部审计人员的流动率有利于增加人们的感知价值,同样,内部审计师追求卓越和提高工作效率的态度对于确保审计工作的可靠性非常重要。

表1总结了评估内部审计增加的感知价值的理论框架,该框架也可以用于创建结构化的相关利益者满意度调查问卷。

四、结束语

本文在内部审计与服务质量相关文献研究基础上,利用甫瀚咨询专题分析的结果,对服务质量评价工具——服务绩效模型进行了修正,作为评价利益相关者对内部审计增加的感知价值的基本框架。本文在两个方面对文献作出了贡献:首先,提出了评估框架,因为先前没有工具可以用来评估内部审计增加的价值;其次,将服务质量的度量方法特别是服务绩效模型,应用于内部审计。

评估框架可予修订,以配合个别机构的具体需要,每项度量标准均可用评分表来衡量,利用利益相关者的评价结果可以减少审计不足或过度审计的发生,使内部审计活动更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则。内部审计部门为提高服务质量所做的努力,应强调和关注增加价值的具体可交付成果,这些可交付成果(无论是可量化的还是不可量化的)可以通过本研究所提出的框架进行监控和评估,以提高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

由于本研究主要是概念性的,评估框架还需要进行实证检验,以确认其有效性。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领域包括:一是在实践中,对评估内部审计增值的框架进行测试。二是调查目前现有的用于评估增值的方法,为评估框架的改进提供信息。三是考虑其他测量模型来准确评估内部审计服务质量。四是本研究框架代表了所有利益相关者评估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标准,但未来的研究可以针对特定的利益相关者群体进行修改。五是本研究认为各个维度在评价过程中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未来的研究可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特定维度的重要性。

(作者单位:上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邮政编码:200001,电子邮箱:wyy861119@163.com)

主要参考文献

[1]吉丽.内部审计绩效综合评价模型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内部审计, 2018(5):52-55

[2]刘德运.内部审计帮助企业增加价值:一个框架[J].审计研究, 2014(5):108-112

[3]王素梅,郑石桥.内部审计目标:理论框架和例证分析[J].会计之友, 2017(4):6

[4] 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s(IIA).中国内部审计协会译.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7

作者:王燕夷

上一篇:机关年终总结(3篇集合)下一篇:绩效管理工作方案优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