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2022-05-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德育教学是当今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笔者通过中医推拿技艺传承探析和实践性教学,深感德育教学是传承推拿技艺的灵魂:尊师重道,学技术先学会做人;传承技术,必须以德树人;德技双馨,贯穿教育全过程。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医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医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篇1:

探讨中等医学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

【摘要】目前中等医学职业教育正处在社会发展转变阶段,应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脉搏,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基础教育,改革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大力发展继续教育,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卫生人才多样性的需求。

【关键词】医学职业教育教育改革教学质量

一加强基础教育

中等医学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医技人才,强调实用性,但如因此而忽视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片面强调实用性,则不利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在竞争日益激烈,科技日益发展的21世纪,个人素质,特别是科学文化素质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这一点在中等医学职业教育中普遍认识不足。在国内的中等医学教育中,重专业教育、轻人文教育的现象较为普遍,数、理、化、语文等基础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目前的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出,基础文化教育环节十分薄弱。特别是近两年来,由于过于强调实践教学,各专业的实习时间大大增加,而基础文化课时则一减再减。基础课程本身就具有系统性,在系统学习基础文化知识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学生思维能力、思维品质及自身素质的提高,这对学生个人和社会发展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基础科学文化教育的不足,会对学生的理解、分析、思考及判断能力产生影响,妨碍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另外,由于医学科学的高速发展,每个医学生毕业后仍需要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提高,唯有这样才能适当不断发展的社会卫生事业的要求,而这需要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自主学习能力是信息时代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是保证一个人一生不断发展的基本能力。但由于基础知识教育的不足以及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当前中职医学生的自学能力非常有限。

二改革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

从课程体系和结构上看,现有的中等医学职业教育缺乏专业结构层次特点,在课程安排上追求专业化、基础化,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占主导地位,学生基本上是知识被动接受者,其动手能力、创造性较差。面对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结构的要求,中等医学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围绕新形势下的培养目标进行改革。当今课程改革的趋势为:加强综合教育并与劳动结合,对个体的全面发展目标不仅是重视名次发展,还重视情感、意志、思想道德的发展;课程内容日趋合理,课程形式日趋多样化。中等医学教育改革也应朝着综合、多样化方向发展。社会的发展要求中等医学教育应造就医德高尚、知识面广、能满足社会需要的医疗保健、预防医学人才和具有全面思维能力的医生。因此,中等医学职业教育应注重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特点,以及当前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趋势,围绕面对21世纪的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首先,应抛弃那种过分基础化和专业化的倾向,取消那些知识已老化的课程,不断增添具有新知识的课程。其次,在课程设置中尽可能打破学科间界限,加强教学内容的渗透性和融洽性。再次,应遵循认知规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加强学科间的有序性和连贯性。基础学科是专业的基础,改革基础学科如不断加强优化组合,势必影响专业课的学习,因此,优化基础学科应从系统、科学、整体的观点出发,加强学科间的广泛联系,删去那些重复、繁杂的内容,增强实用性内容,改革前后课程分离、基础与临床脱节的课程结构,应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接触社会。最后,应增设人文学科和文献检索等内容,以培养学生从事社会活动、处理人际关系、卫生宣传教育等能力。

三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生物、心理和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对中等医学教育进行系统改革、整体优化,加强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是今后中等医学教育的目标和方向。为此,应提倡创造性教学,即应废弃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采取启发式、探索式等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创造力放在首位。教师要做到创造性地教学,首先,在知识的传授上,应加深面向过程,即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其产生的基础以及与其他知识的相互联系等。教师引导学生以面向过程作为学习重心,其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创造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必然能使学生获得一种创造精神,有效地促进智力的发展。其次,在教学上,应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应对不同的学生施加不同的影响,以唤醒他们丰富多彩的个性,并针对学生间的差别开展多侧面、多层次的诱导,以满足不同的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再次,形象性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基础。教师应善于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地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善于选择带有情绪色彩的教材,避免公式化地表达自己的判断等。最后,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创造素质和水平,开展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的有效训练。

四加强毕业后的教育,大力发展继续教育

高科技时代的发展,对传统的医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学生从学校教育得到的知识和技能很快就会变得陈旧,以致越来越无法满足工作需要。继续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日益突出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个人的发展历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加强毕业后教育和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多渠道地建立培训基地,采取灵活多样方式,可脱产进修,也可在职培训,时间可长可短。在培训内容上应强调学以致用,讲求实效,根据培训对象的需要、培训目的以及学习基础,设计各种各样的“搭桥”课程,在课程组织上可根据内容及其他因素采取小讲座、讨论、案例分析、求教与实习等多种形式。另外,培训者在培训中应针对地区实际,提出切合本地需求的操作,按照人才需求来进行设计、安排课程并组织教学,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学习,并与工作实践相衔接,使被培训者能够结合本职工作,对培训的目的、意义和内容有正确的理解,并能转化为工作、学习中的自觉行动。通过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对各类医务人员进行理论知识上的再教育、技术上的再提高、能力上的再培养,是加速培養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

作者:聂梦琼

医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篇2:

德育教学是传承推拿技艺的灵魂

摘 要:德育教学是当今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笔者通过中医推拿技艺传承探析和实践性教学,深感德育教学是传承推拿技艺的灵魂:尊师重道,学技术先学会做人;传承技术,必须以德树人;德技双馨,贯穿教育全过程。

关键词:德育教学;推拿技艺;教学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四条中指出: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1]。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党中央高度重视“立德树人”,把其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完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2]。

我校属中医类职业院校,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实用性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历史传承遗留下来的伟大宝库,千百年来,师承教育曾作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在传承中医药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推拿手法技术是其中的一颗灿烂明珠。古之学技艺者必有师,尊师重道方能薪火相传。虔诚拜师,认真体悟老师的学术思想和独特经验,通过明师教诲、跟师学习,可免去了自我摸索、钻研之辛苦及曲折,在传承老师技艺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我们作为高职高专的专业教师,应当有责任努力传承好先辈们留下来传统技术,并且创新中医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弘扬传统技术,提升民族文化品质。

我校通过近30年的推拿专业教学,从推拿手法技术传承与创新实践教育教学改革中,谈谈我们的体会。

一、推拿“传承”历史规律,讲究尊师重道,学技术先学做人

由于历史原因,推拿按摩手法技术的传承主要是在民间,把从事推拿按摩职业谋生的人,称之为“摸先生”,地位很低,是一种谋生手段,是依靠“手艺”来“吃饭、生存”的一门技术活,其传承方式主要是以“家传、祖传、师徒”相授为主,也就是“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授技术。

“师傅”之所以成为“师傅”,必须有他的技术特长或专长,一定是通过多年的磨练、长期的社会实践阅历,在当地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既能解决疾苦,又是医德高尚,有一定威望或知名度的“一技之长”的能人,才能称之为“师傅”,才有人心甘情愿拜师学艺。

明师亦讲求择徒而授,先察其品德修养、是否敬师尊师、谦恭有礼、懂得感恩,再观其悟性灵性、是否虚心好学、刻苦勤奋。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悉心传道,从治学态度、治学方法、医德修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传承薪火,弘扬医术。

中医历史上拜师学艺、师傅收徒是有讲究的。不但要看其做事,更要看其为人,再来考虑是否收为徒弟,收徒后还要考虑是否将技术传授给徒弟,传授时更要考虑是否将“真谛、绝招、密招”传承给徒弟。所以,“徒弟、徒弟,要做三年奴隶”,师傅要花上三年的时间,观察徒弟为人处事。而徒弟拜师学艺,更是跟随师傅的生活历程、临床诊治等来学习技术,徒弟要想学到技术、学好技术,首先就是跟随师傅学做人,只有学会了做人,师傅才会教你技术,否则师傅会让你慢慢“悟”,其实这个“悟”字,重要的就是让你先学会做人、历练修行的过程。

德育教学,强调“以德为先”、“立德树人”、“学会做人”。作为医学生,理应崇尚医德,这是我国医务界的优良传统,正如《大醫精诚》中所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3]。

二、推拿“技艺”传承方式,正视历史现状,必须要以德树人

现代推拿职业教育,是以中医药类职业院校为主培养针灸推拿专业医学生,在推拿专业基础教学中,首先要讲授推拿发展历史,让学生正视推拿历史,唤醒医学生内心的正能量,使学生崇尚和喜爱推拿专业,而不是轻视或瞧不起中医传统推拿技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其临床实践运用是有目共睹的,可辐射到医疗、保健、养生等行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或喜爱。实践证明,推拿按摩专业,施展“技艺”,无尚光荣,同样受到社会的尊重,如修脚足疗女技师能成为全国人大代表,盲人按摩师能成为全国自强不息劳动模范等。再如我校学生参加全国高职高专针灸推拿专业职业技能比赛,获得个人、全能和团体一等奖,也是向社会展示职业德育教学魅力所在,更是向中医类院校学生表明国家的重视。

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要让学生感悟到:推拿按摩行业是一个“朝阳”行业,在本世纪初被认为是最具有发展前景的“绿色”调治技术,是最能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的一种技术,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信念,不要悲观,不要怨天尤人,要感受到自己所学的专业承担着历史的责任,要感觉自己从事的职业,将是未来最具有发展前景的职业,要自尊自强,坚持不懈,滴水穿石,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愿终生走向推拿职业生涯之路,这是中医推拿专业德育教学首要的一课,也是引导医学生走上推拿职业生涯的灵魂所在。

三、现代职业技能培养,重视德技双馨,贯穿教育全过程

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的目标,“德”与“技”一定要两手同时抓,培养“德技双馨”的高素质、高技能实用性专门人才,“立德树人”贯穿职业教育的全过程。

我校在对推拿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依照“师承相授”三步(初与师合、形神相似、终与师离)教学方法[4],首先要尊师重道,每堂课上课时,当老师站在三尺讲台上,喊“上课”时,学生必须起立、立正、行礼,叫“老师”好,老师必须回礼讲“同学们”好,然后才能坐下上课,同样下课时,同学们要起立说“老师辛苦了”,老师同样回应“同学们辛苦了”方可下课。

再如推拿技能操作实训教学,要尊重老师的示范教学,如老师在示范教学中,如同“师傅”带徒弟一样,认认真真示范操作,边操作边讲解,学生必须站着观看老师操作的每一个动作细节,要求学生双足与肩同宽,身体正直,双手交叉握手于身前,或拿书或拿笔记本做笔记,不能坐着观看或双手置于胸前或背后,这虽然是一种“尊师”的教育,其实更是一种尊重病人的习惯养成教育,这也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

二要榜样引领,推拿是一门手上的“技术活”[5],需要动手能力强,老师在操作实训教学课时,必须严格按照动作要领,循序渐进,不厌其烦讲解、示范、指导、体验动作要领,要让学生从内心中认“老师”为“师傅”,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或体验到中医推拿神奇的魅力,通过老师的一言一行,来影响学生对推拿技艺的尊重或求知欲望,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或楷模。同时,还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如“教、学、做一体化”的形式,让学生在“教中学,学中教;学中做,做中学;教中做,做中教”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近距离与老师接触,师生互动,来丰富学生推拿技能学习实训过程,实现人生自我价值,把德育教学贯穿到实训教学全过程。

总之,强化德育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德技双馨”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也是中医传统推拿技艺传承性教育教学改革的灵魂,我们要根据自己的教学体验,感悟德育教育教学改革方法,实现教学的职能:傳道、授业、解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6,5.

[2]徐桂庭,德育技能大赛之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22):26-27.

[3]那继文.推拿手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4]王德瑜,李迎红,黄宇辉.中医《推拿手法技术》“师承相授教学方法”的探讨[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2(2):39-40.

[5]李守栋.《推拿手法学》教学改革探讨[J].内蒙古中医药,2009,10:79-80.

作者:詹育和 王德瑜 徐慧 雷伟 袁盛华

医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篇3: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高水平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为进一步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高职课程教学水平,菏泽家政职业学院计算机课程组,探索了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在课程中的实践应用改革,并在项目推广的基础上开发项目课程教材,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实现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运用多元化评价方式改革教学评价,对接职业岗位需求,注重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等方面,逐渐形成了系统化、结构化的课程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字: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高水平课程建设

一、 高水平课程建设研究的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 “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加强课程建设正是实施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的重要工作[1]。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院校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它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帮助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当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学习专业实际,立足岗位需求,提升职业岗位技能和职业化能力,实现教学项目与实际工作任务具有一致性。

菏泽家政职业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组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载体,以职业岗位需求为目标”的高水平系统化、结构化课程体系。

二、 《计算机应用基础》高水平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一)推行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

荷泽家政职业学院积极探索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改革,开展“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程中的应用实践性研究——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的内涵和特征[2],探索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流程,形成具体的教学设计及实施案例,并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实证性的研究与探索。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在本院计算机公共课中的实践研究,不仅为高职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提供实际性的参考依据,也带动了本院课程教学改革;不仅提高了计算机公共课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项目化教材的建设和推广应用

配合项目教学模式的推广,对接职业岗位需求,并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融入课程中。课程组首先在学生和企业行业中开展专业调研,并依据调研数据修订课程标准,把项目教学与计算机知识融合,先后主编、参编《计算机应用基础》等项目教材5本,制作大量基于学生情况、适应岗位需求、紧跟时代发展的案例和素材,将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和教材的知识点贯穿到项目的实施中。

教材以现代职业教育对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为原则,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技能、提高素质为一体,充分注重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注重反映近年来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成果,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基本形式,通过项目任务的完成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技能的目的。教材采用扫描二维码的形式,帮助学生在移动终端共享优质配套网络资源,实现纸媒教材和副媒体教材资源的融合,全面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材开发与建设理念。

(三)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平台搭建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应用为目的,通过专业调研、分析论证、课程设计、开发项目资源、搭建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平台,实现课程的共享共建,使学习者随时、随地、按需,利用碎片、颗粒化教学资源自主学习课程內容;课程平台也提供了丰富的拓展资源,辅助学习者提升学习[3];同时平台也实现了网上学习、网上答疑、网上讨论及网络资源共享等功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1.课程设计。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结合职业资格和专业岗位要求,重新核定课程定位、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安排,量体裁衣,为学校开设的专业创建一一对应的项目教学案例和练习素材,增强实践练习的专业针对性。依照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调研能够胜任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结构和内容。

2.资源建设。课程资源尽可能设计成最小学习素材,颗粒化存储,以便于用户检索和根据不同学习需求组建课程[4];利用各种媒体技术,深度开发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数字资源。坚持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相结合,特别是注重根据专业发展要求和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建设拓展资源。

3.平台建设。依托北京超星公司成熟的技术及强大的网络支持,使用普遍的建设方案,坚持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的设计原则,增强网络平台的实用性、服务性[5]。

(四)改革教学多元评价方式

多元化教学评价就是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的评价,包括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分层次、分阶段地对教师的授课、科研、教学改革等影响教学质量的多方面进行评价,促进教师的成长和课程目标的实现。通过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行业企业评价对学生的德、技、能进行全面评价,做到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五)以实际需求为目标,注重岗位职业能力培养

为实现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与学生职业岗位需求对接,菏泽家政职业学院主动与企业沟通、合作建设课程,设计项目教学任务。学生通过企业项目任务的实践,提前熟悉企业岗位需求和工作流程,锻炼职业能力,实现学习实践相统一,学习工作相结合。教师以实际需求为目标,注重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分专业、分岗位设计课程实践项目。为对接家政、养老护理专业岗位技能,荷泽家政职业学院与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合作,根据燕达真实工作的任务情景,设定项目任务,完成的项目成果由学校和燕达联合评价;为对接学院早期教育专业岗位需求,本校与北京东方蒙特梭利信息科学研究院合作,确定高职早期教育专业计算机公共课的项目教学案例;为对接护理专业岗位需求,本校与菏泽市医院合作,确定高职护理专业计算机公共课的项目任务。

三、高水平课程建设成效

(一)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课程教学活动都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从课程的设计、实施到教学评价、课后拓展应用,每个环节都在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重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学生通过项目化的学习,增强了任务理解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学生在网络资源开放平台学习,可以自学或网上交流,增强了自学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得到促进。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参加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大赛中学生自己成功制作现场展示的PPT课件、项目视频、项目创业申报书撰写等实际项目任务,并获得了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

2019年学院举行第一届大学生求职简历制作大赛,学生有了课程中“简历”项目任务的认识和理解,对参赛表现出较高的热情和兴趣。学生设计的简历作品内容充实、全面,简历内容个性鲜明,设计版面美观大方,格式清晰,彰显了学生求职素养。

(二) 教学团队水平不断提高

教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中,不断深入企业行业调研,引进项目案例作为教学内容,把职业案例内容转化为教学资源,充实教师课堂资源,教师专业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在共享课平台建设与应用过程中,锻炼了团队成员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水平,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课程组成员在山东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中荣获高职公共组二等奖;先后获得省级“优秀教师”称号,院级“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师”称号;在山东省青年教师多媒体教育软件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在山东省高职院校微课教学比赛中获得二等奖;成员被聘请为教育部科教发展中心“高等教育信息化调研员”,当选中华医学会教育技术分会第九届委员会职业教育学组委员,培养了一批教学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团队。

在科研上,课程组成员先后主持省、市、院级教学、教改、社科科研课题,并荣获省、市级科研成果奖,发表多篇和课程建设相关的科研学术论文 。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逐渐创建了自己的优秀教学团队,并代表学院申报省级教学团队,逐渐将自己打造成一支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三)课程建设水平不断增强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构建的“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载体,与职业岗位对接”的课程教学模式,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中,任务小组自愿协作、相互督促完成专业岗位项目教学案例,并展示创作成果;课下,学生利用《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辅助教学平台资源,巩固提高职业岗位计算机能力。这种教学模式有效地改变了传统“讲”和“听”的课堂学习氛围,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团队协作等多样化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进行课程建设时,重新分析职业与课程内容的关系,把职业岗位需求与课程建设内容相协调,达到了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习任务与生产任务对接,职业教育與终身学习对接,使得课程资源不断丰富、提升。

(四)社会认可度高

课程建设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已出版,并在全国卫生职业院校推广使用,获得了良好的评价;《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教程》已在全省职业院校进行4年的教学实践,得到师生的一致认可,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搭建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平台,已在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开放,在全院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推广使用,教师进行答疑解惑,师生进行网上讨论,提高社会对学院的认可度,对学生就业产生较好的正面反馈,带动了学院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和发展,推动了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促进了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

四、 下一步课程建设方向

依据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定的课程标准,结合荷泽家政职业学院实际,支持教师编写与本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相适应的校本教材,使课程教材向立体化教材方向发展,使课程教材建设达到较高的水平。不断更新精品资源库内容,构建动态网络精品资源课教学平台,让更多的学生能共享高水平课程建设成果,积极打造省级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金课。

后续课程建设中,仍需不断更新课程教学理念,优化课程管理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搭建数字化平台,落实多元教学评价等方面继续进行实践与探索。

参考文献:

[1] 孟雅杰.“互联网+”背景下中职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分析与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36(06):68-70.

[2] 张宝玉.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内涵和特征的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7(Z3):111-114.

[3] 齐晶晶,张伟伟.《煤化工生产技术》教学资源建设的探讨与具体措施[J].才智,2018(15):153

[4] 李怀珍,杨桂染,李旭,刘颖.医学类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9):45-48.

[5] 刘璐.基于泛雅网络教学平台的高职化学在线课程建设[J].河北职业教育,2019,3(01):92-94.

作者:李燕 张宝玉

上一篇:品牌营养片促销方案下一篇: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