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博士论文

2024-06-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临床医学博士论文(精选8篇)

临床医学博士论文 篇1

临床毕业能力考试及论文答辩程序

一、系(部)主任,或分管院长宣布答辩委员会主席、答辩委员会成员及答辩秘书名单,答辩研究生及指导教师姓名。

二、答辩委员会主席宣布答辩开始。

三、导师介绍答辩研究生基本情况。

四、委员会主席主持临床毕业能力考试(此部分可委托临床能力考核小组考核)

1.宣布能力考试的内容及时间安排;

2.技术操作(根据具体的操作类型确定时间);

3.病例答辩,一般不少于一小时;

4.教学查房(一般查2个病人,每个病人20分钟左右);

5.委员进行能力考试评分,并写出评语。

五、答辩委员会主席主持论文答辩:

1.研究生报告论文主要内容(45分钟左右);

2.委员会成员及与会者提问,研究生回答问题;

3.答辩会暂时休会,答辩委员会举行会议(学位申请人、导师和与会者退场)

(1)答辩秘书宣读论文评阅人的评阅意见;

(2)答辩委员会对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和答辩情况进行评议;

(3)答辩委员会进行充分讨论,对是否通过论文答辩和授予临床医学博士学位作出决议;

(4)决议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同意票数达全体成员的三分之二为通过;

(5)答辩委员会成员签名;

六、答辩会复会:学位申请人、导师和与会者进场,答辨委员会主席宣布表决结果和宣读决议书;

七、主席宣布答辩会结束。

八、合影留念。

临床医学博士论文 篇2

1研究方法

首先设计临床医学博士授权学科情况调查表, 根据临床医学博士授权学科调查结果、文献调研和专家访谈设计临床医学博士授权学科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草案。选择有经验的科室主任、科室技术骨干及博士研究生共计30名, 经过两轮的专家咨询, 最后确定了博士授权学科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由7名教学评估专家, 用所构建的临床医学博士授权学科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对我校的4个临床医学博士授权点进行试评估。并通过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对评价信息进行汇总, 并用评价结果对指标体系的科学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具有较好实用性、操作性和科学性。

1.1 评价指标的遴选方法

分解目标法: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临床医学博士授权学科的特点, 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及国家学科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 提出临床医学博士授权学科评估的要素。在此基础上设计指标、划分层次、逐层研究、逐层分解, 使指标具体化, 最后订出末级指标。

归类合并法:通过分解目标得到大量本级指标, 对其进行归纳整理, 删除重复项目, 从实际出发分析可行程度, 决定取舍, 完善指标体系。

1.2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方法

1.2.1 专家排序法:

由专家根据自己主观判断以及对评价对象影响程度的大小, 由大到小进行排序, 并根据排序结果计算权重。一、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了此方法。

1.2.2 层次分析法:

它是解决多指标多层次权重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其步骤为: (1) 选定因素, 建立层次结构; (2) 构造各层的判断矩阵; (3) 根据判断矩阵计算各层因素的权重系数; (4) 计算多层合并因素的综合权重系数, 并检验总体的一致性。三级指标权重确定采用此方法。

2结果

2.1 临床医学博士授权学科情况调查

2.1.1 临床医学博士授权学科核心竞争力调查 (见图1) 。

A.SCI论文 B.国内交流 C.科研课题 D.出版专著数E.研究生教育 F.学科带头人 G.实验室条件H.研究方向 I.核心技术 J.学术队伍 K.党支部建设

由结果可以看出, 提高临床医学博士授权学科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是选好学科带头人, 并建立高素质的学术队伍, 积极申请科研课题, 并发表高质量的SCI论文, 临床工作中积极

开展新技术、加强实验室建设, 购买先进的仪器设备。以上六个方面是提高医学博士授权学科建设的核心, 应引起管理层的高度重视。

2.1.2 实验室条件满意度调查 (见图2) 。

由结果看出在实验室建设方面有待近一步的提高, 应增加资金的投入, 购买先进的仪器设备, 构建先进的实验室研究平台。

2.1.3 对学校学术环境满意度的调查 (见图3) 。

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要加强学术交流, 把优秀的中青年专家送出国去学习深造, 加强学科与学科, 国内与国外的合作与交流。

2.1.4 研究生培养满意度调查 (见图4) 。

由图4可看出对研究生的培养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要制定详细的研究生培养计划, 加强研究生的学习和指导, 导师应定期组织研究生进行业务学习, 汇报研究生实验研究进展情况。学校应定期组织研究生论坛, 并请校外专家来校讲学。

2.2 临床医学博士授权学科评价指标体系 (见表1)

2.3 临床医学博士授权学科评估结果 (见图5)

我校烧伤科是全国的重点学科, 其得分最高。其次是全军呼吸病研究所, 为军队重点学科。皮肤科和血液科是我校的一般学科, 其得分较低。此评价结果符合我院的实际情况, 评价结果可信。因此, 说明我们所构建的指标体系是科学的。

3讨论

专家选择合适与否是课题成功的关键环节, 本研究所依据的数据来自与教学活动相关的专家调查和专家及学术骨干座谈会, 评价人员具有良好的代表性和科学性, 专家人数符合统计学要求。在评价信息汇总方面, 通过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对评价结果进行汇总。该模型对所有因素依权重大小均衡兼顾, 比较适用于要求整体指标优化的情况, 确保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医学博士授权学科建设的关键要素是学科带头人、SCI论文、科研课题、学术队伍、核心技术、实验室条件六个要素。一般情况下, 这六个要素相互关联, 相互影响。一个好的学科这六个因素是协调发展的, 只要确定了其中的三个, 其它的三个也相应地被规定了, 这是一种学科运行的机制。而发展不好的学科, 从学科内部自身来讲, 往往都是这六个方面不能协调发展导致的[4]。

医科大学的发展水平是以博士学科发展水平为基础。诸如学校的科研经费总数、发表论文总数、获得奖项总数等是学校的综合实力的体现。科研中的基金项目数、重大成果数、高等级奖项数、高影响力论文数等是学校的学科发展水平的具体体现。正如学校竞争力是以学科核心竞争力为依托, 学校的学科发展水平也是以学校的综合实力为基础。医学博士授权学科核心竞争能力是大学发展战略的核心部分, 是医科大学运行、发展的动力源。因此, 搞好医学博士授权学科建设, 才能提高医科大学的学术水平[5]。

搞好临床医学博士授权学科的建议[6]第一, 选好学科带头人, 要把有思想、有能力的人选拔出来做为学科带头人;第二, 创造良好的成才环境, 选送一些中青年专家出国学习深造, 培养优秀的学科接班人;第三, 选好研究方向, 紧跟学科发展前沿, 加强学科与学科, 国内与国外交流与合作;第四, 完善和建立激励机制, 对有突出贡献的人给予奖励, 对于评估不合格的人员和学科给予限期改正或撤销;第五, 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 为研究生提供跨学科交流的环境和条件, 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定期进行学术交流;第六, 加强与国外医科大学的交流与合作, 建立博士研究生国内外大学联合培养的办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赵攀, 许苹.医院核心竞争力分析[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7;14 (6) :407.

[2]周祖德.以学科建设为核心推进学校全面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 2006;12 (1) :43.

[3]崔宝善.坚持科学发展观, 深化军队医院建设与发展[J].东南国防医药, 2006;8 (1) :4.

[4]张娣, 宋飞.加强学科建设促进医院发展[J].人民军医, 2009;52 (7) :477.

[5]白波.突出学科建设的特色和优势推动大学快速协调发展[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4) :49.

医学博士的艺术人生 篇3

“少年教堂耶稣吟,青年学医兼美声,人到中年走专业,歌剧院里咏余生。”这是笔者经过采访楼乾贵先生后,对其人生经历的概括。

一、认识传奇人物楼乾贵

正是这位50年代家喻户晓的男高音歌唱家楼乾贵,不仅拥有着多重身份——医学博士、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专业医师兼教员、非科班出身的职业歌唱家、中央歌剧院一级演员与艺术指导等等;而且当时还曾引发了爱好文艺的贺龙和国家妇联的康克清的人才争夺。总理对楼乾贵的印象很深,认为歌唱家难得,最后表态落实他到中央歌剧院从事演唱。①2004年,第四届中国音乐节“金钟奖”组委会宣布楼乾贵与巩志伟、宋扬、孟文涛、罗忠镕5位音乐家荣获终身荣誉奖。②楼乾贵的歌唱究竟有什么特殊魅力?带着这一问题,笔者反复聆听了几乎所有楼乾贵的歌唱专辑,在被其美好歌唱深深吸引的同时,也走访了部分亲自聆听过楼先生现场演唱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郭淑珍、著名音乐理论家冯光钰等。他们认为楼老极其重视在实践中将美声唱法用来为中国老百姓服务,特别注重歌唱中的Legato(连贯)。

2007年5月2日,笔者再次来到楼老的居所进行采访。令人诧异的是:虽然楼先生因2004年摔伤腰而行动不便,但精神状态很好,思维极其敏捷,声音洪亮且极富穿透力。在连续三小时不间断地采访期间,为了更好地解释他的歌唱理念,他不厌其烦地向笔者示范正确的呼吸状态,并即兴演唱了男高音著名咏叹调《偷洒一滴泪》的片断。笔者第一次在现场感受到楼先生不凡的歌唱功底与良好的艺术修养。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历史原因,关于楼乾贵这样一位著名歌唱家的相关研究资料却十分稀少,尤其是关于其歌唱特点及其成因的系统研究及声乐教学理念的研究更是空白。而这些方面对于歌唱家的研究往往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以此作为重要研究对象。

二、楼乾贵的艺术追求

以郎毓秀、应尚能、喻宜萱、沈湘、周小燕、郭淑珍、楼乾贵等为代表的老一辈歌唱家,利用自身外语优势与对外交流的机会,在把美声唱法的特点及曲目带回国内的同时,也十分注重美声唱法的民族化问题。他们以自身高规格的艺术追求与教学实践,使中国美声唱法在短期内得到世界范围的认可。作为中国美声唱法的开山鼻祖,他们直接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新一代美声歌唱家,其历史地位是既定的。非科班出身的楼乾贵,在艺术追求道路上付出了辛劳甚至是生命的代价,难能可贵。

1.早期艺术追求

早期的教会学校演唱的圣咏与爱国歌曲、中学时期参加的口琴队及音乐欣赏活动,使年轻的楼乾贵在高中毕业后便萌生了报考上海国立音专的打算。尽管遭到父亲的反对,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还是在7年的医学院生活中有连续6年声乐学习,他节衣缩食分别师从李斯奈、劳景贤、罗碧切克夫人学习声乐,并一度以歌唱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上海国立音专学习一年,其歌唱深受欢迎。但后因时局变化被学校劝退。③

2.从医师走向歌唱家

楼乾贵认为他从业余走向专业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个人发展的必然。因为他的一生与歌唱紧密相连。他的妻子也中断了上海国立音专的学习赴京从事教育事业。在协和医学院6年公共卫生教育工作期间,他积极参加各种音乐活动和辅导工作。代表性的有1951年与郭淑珍、杨彼得、王连三等音乐家举办的“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义演,音乐会上担任独唱,这是楼乾贵在解放后首次与专业音乐家同台演出;1953年应邀随中国青年艺术团参加第四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并获独唱银质奖;同年,赴朝鲜慰问演出;1954年6月,中国音协举办了楼乾贵、张权、周广仁、蒋风之独唱独奏音乐会,而后是“纪念世界十大名人德沃夏克音乐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歌舞团赴苏、捷、波、罗等东欧国家巡回演出。演唱受到各界高度评价。

三、楼乾贵的歌唱特点及其成因

1.发表专业论文:从楼老发表在《人民音乐》和《人民日报》上的4篇论文中,可以管窥其歌唱理念。在1956年8月26日《人民日报》的短文《中国歌和洋唱法》中,他认为从事西洋唱法的人应该努力向民族遗产学习,唱好中国歌,也评论了第一届全国音乐周时的不同争论。当晚在怀仁堂演出时,周恩来总理对他说:“我拜读了你的大作,立论是公正的。”80年代发表在《人民音乐》的《时刻不忘自己的社会职责》、《我从事声乐艺术的一些体会》,分别从歌唱家对歌唱服务对象、歌唱中的节奏变化、歌唱中的感情把握与锻炼、歌唱与生活的关系、如何在歌唱曲目选择中的扬长避短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另一篇关于支持歌剧《蝴蝶夫人》80年代在中国排演时部分删节的文论也在《人民音乐》发表,并引发音乐学家刘经树撰文评论。这些资料,使我们能从理论上更好地把握楼先生的歌唱特点和艺术追求。

2.关于歌唱中的Legato及呼吸与对抗:本文主题一开始拟定为《Legato的诠释者——楼乾贵先生》,楼先生并不赞同。他认为这个题目太大,不客观也会引起误会。他在爽朗一笑后坦承:“音乐界出于爱护之心,对我歌唱中的Legato存有一定的肯定评价。例如蒋英曾经夸张地说过:‘在当代中国真正能做到Legato歌唱的还只有楼乾贵一人。其实在演唱中我并没有刻意去追求Legato,充其量也只是一个歌唱习惯而已。”

楼老十分重视在日常生活中体会歌唱的正确呼吸状态。在教学中,他认为与其向学生讲解解剖知识,不如让学生从弯腰找到支持感后再直腰歌唱。例如,常言“让人笑得肚子疼”,为何不说胸口疼呢?因为肚里只有肠胃,怎么笑会跟肚子有关系呢?原因在于横膈膜的作用。尽管人在生活中已有呼吸体验,但往往是一谈到唱歌人们就忘却了、复杂化了。从生理差别看来,男性用腹部而女性用胸部体会呼吸,这可从男女睡觉的呼吸中得到验证。

楼老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对抗现象,有对抗才产生动力。如果飞机、火车不与大气和轨道摩擦则无法运行,歌唱没有呼吸对抗便失去了动力。歌唱的呼吸状态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奥妙只有歌者自知。他建议:歌唱时,尽量要用腹部两侧与后腰硬体(两侧腹肌、后腰肌——如水泥钢筋)的力量,腹部是整块的运动,前腹部起到调节器的作用,体现出音乐的表现力。在他歌唱中如果存在着Legato,那么奥妙就在于这种状态下的自由运动。横膈膜如同雨伞一样做打开收起运动,烟民只需用手指敲动脸部便有烟圈从打开的口中涌出,正演示了腹部调节器的作用状态。由于长期保持这种运动状态,优秀歌唱家到了晚年如果缺乏腹肌的再锻炼,腹肌松懈后体形变肥胖。帕瓦罗蒂、贝尔冈奇、楼乾贵等便是明证。中国京剧演员其实很早就注意到了横膈膜的这种作用,只是他们采用板带来强行维持和锻炼歌唱呼吸的方法欠妥,因为缺少腹部自由运动的阀门意识,演唱容易导致音色太硬而失去Legato。

在楼老印象中,1955年来中央歌剧院讲学的俄罗斯女高音歌唱家季明采娃、澳大利亚女高音歌唱家萨瑟兰和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等善于此道。(《帕瓦罗蒂自传》记载通过与萨瑟兰同台演出观察到她的这种呼吸习惯后学会了这种方法,终身受益。)这些歌唱家在这种呼吸方法上做得比较成功,因此他们才会成为最伟大的歌唱家。

3.关于歌唱中的语言

楼老认为:中国民族唱法和曲艺演员,尤其是话剧演员的歌唱语言一般都很清晰。但在美声唱法中部分演员存在咬字不清,并误导了大众以为美声唱法就应该含混不清。原因在于:既不认真研究中国字在字头、字腹和字尾的时间分配特点,也存在歌唱中“唇齿喉舌牙”运用能力不够。此外,当代中国传媒公用语言产生随意造词的现象也起到相当大的负面作用,导致人们对中国语言美的人为忽视。有些中国人认为只要是外国的就好,其崇洋媚外的现象已经到了忘掉祖宗、轻视祖国的可悲地步。中国语言本体的美产生了诗歌、吟诵、戏曲、相声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国家语言美应该得到传承与重视。学习美声唱法是为了借鉴而不是为了抛弃本民族的文化与语言特色去削足适履,人们不能丢掉传统去奢谈应用问题。

楼先生认为:中国字的发声规律就演唱时间分配而言,1%在字头,2%—3%在字尾,其余在字腹。在谈到字头的重要性时,楼老以“爸爸”和“妈妈”为例,指出人们能听出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字头的不同;在谈到生活语言与歌唱语言的关系时,他认为区别在于听觉效果对于距离的不同要求。歌唱语言需要表演者通过夸张性的语言让最远的听众分清语言的准确意义,因此歌唱演员必须加强说话器官的锻炼。针对笔者提出如果过分强调吐字咬字的清晰容易影响共鸣和声音位置的顾虑时,他引用了演唱“天”字予以说明,其实践结果表明,字头与字尾的清晰快速经过和字腹的足够时值保障了歌唱共鸣与声音位置的统一。简单的几个字,既说明了问题,同时也加深了笔者重视歌词教学的理念。

4.关于歌唱演员演唱风格的把握与服务意识的培养

尽管楼乾贵具有精通英语、熟知法语的语言优势,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忽视老百姓的艺术要求。在对外交流时除了中国歌曲外他一律使用纯正的原文演唱,而面对当时刚刚接触外来文化的中国老百姓时,他往往采用中译文歌唱。他还对一些译文中存在不方便演唱的歌词进行修改,力图让演唱通俗易懂。这些使得他的歌唱很快深入人心,并迅速成为50年代中国家喻户晓的男高音歌唱家。特别是在他创办和主持的“首都歌剧学校”工作期间,为了方便演员能更好地理解与表现歌剧内容,把六部歌剧翻译成中文让演员用中文歌唱。这种辛勤劳动,为我国年轻歌唱家的发展打下了相当坚实的基础。

听着楼乾贵歌声一路走过来的人们,总习惯把一些歌曲同他的名字联系起来。如《村庄、我的小村庄》、《为一块牛排出卖巴黎》、《樱桃时节》、《日落西山》等。由此可见,心中时刻装着老百姓的歌唱家也一定会被老百姓记在心间。就今天而言,他的语言优势所带来的正面影响在我国声乐发展的国际化道路上具有指导性意义,也是年轻歌唱家们需要重视的。

当谈到年轻一代歌剧演员从成长到成熟再到发展的问题时,楼老显露出忧虑的神情。他认为无论歌唱家现在取得了多么令人自豪的成就,也始终要注意重视认真研究学问,而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固步自封。楼老认为无论是戏曲、原生态民歌演唱等其它非美声唱法的艺术表现形式,只要歌唱能感人,楼老认为就存在艺术价值。任何人都只能从事其优势领域,不可能包打天下,只有正确处理好领域与风格的人才会具备成功的条件。因此,在歌唱家在形成个人风格的探索过程中,进行必要而适时的调整同样重要。

5.楼乾贵歌唱特点与成因

苏联著名音乐家鲍·亚历山德洛夫,1954年12月25日撰文《真理报》评论楼老的歌唱特点:“楼乾贵是出色的抒情男高音,其声音轻快而纯净。在演唱中国民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时,自然而富于表现力;在演唱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中最难的连斯基的咏叹调时,以异乎寻常、深入角色的情感,刻画了人物诗一般的真实形象。”④音乐家李凌也认为:“他的歌唱,音色清脆、明亮、优美,用气自然、音域宽广、富有弹性,声情并茂,音质优越且能着重于自然、流畅,让包含着饱满情感的纯真歌声去感人,不过事雕琢,以至斧凿斑斑,更不狠命高喊,以猛声吓人。”⑤

笔者通过相关研究认为:如果用音色明亮柔和、咬字亲切而清晰、呼吸悠长而自如、歌声抒情而感人来形容楼乾贵的歌唱,是十分合适的。他的这种极具个性的演唱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呢?或许可以从楼先生所受到的早期教会合唱、家庭教育以及在大学期间的专业教育中找到答案。

楼老享年92岁的母亲出生书香门第,热爱歌唱。沈湘先生认为她说话时体现出明显的天然嗓音好、共鸣好、位置高等特点,非常适合歌唱。楼乾贵先生也赞同笔者认为他歌唱特点的形成与母亲的熏陶有必然联系的说法。

虽然他没有取得专业音乐学院毕业文凭,但楼乾贵从幼年到少年的教会合唱队生活、以及年少时跟随上海音乐学院毕业生任虹创办的“口琴队”的呼吸锻炼、大学七年时间不间断的专业学习,尤其是先后受到唱诗班严格训练及教堂音乐共性声音概念要求的熏陶,师从李斯奈、罗碧切克夫人等德国学派和劳景贤等名师的严谨的求学经历,都对楼老“求真、求美、求连”歌唱风格的形成颇具影响。

尽管从歌唱流派与当今美声唱法的要求看来,单就现存音响资料分析,楼乾贵歌唱中也许存在着敞着唱与稍显喉肌用力的现象。但是相对于楼老演唱的抒情、音色的柔和、气息的悠长、声音的高亢等优点而言,已经不重要了。也许这正是楼先生向笔者说到的下辈子一定要把这辈子没有做好的努力做好所在吧。我们可以从这里看出一位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客观的学术态度以及不懈追求的艺术品格。

四、结语

作为医学博士的楼乾贵,在特定历史时期走上了职业歌唱道路,是时代的需要。然而,歌唱对他和他那个年代的歌唱家意味着什么,是他们所始料不及的,其间苦乐滋味,唯有自知。即使是像楼乾贵这样一位曾经被国民党无辜判处死刑而又死而复生的人,面对21年的历史恩怨也难以平静。笔者无法忘却楼先生在触及到“右派”话题时流露出的深深叹息,尽管楼老在片刻沉默后以一句“哎,不说啦!”来回避本已开启的话题。但是,面对行动不便的老人,笔者还是从先生的眼神和话语中觉察出他对舞台的留恋、对家人的愧疚以及对艺术的执著;也感受到了楼老的人性原貌;也更懂得了他希望下辈子还当男高音的深刻内涵。

作为一位一段时期内家喻户晓的优秀歌唱家,34—55岁的辉煌年龄却被舞台和社会所冷落,能唱又不让唱、让唱又不敢唱,这种环境无疑是对歌唱家心灵的极度摧残。我们姑且抛开历史给予当事人及其家庭和下一代等负面影响不论,单就歌唱家个人艺术追求的毅力而言,也是极大的考验。然而,张权挺住了、沈湘挺住了、楼乾贵也挺住了……很多老一辈歌唱家都挺住了。他们是不幸中的幸运者,毕竟还有属于他们的舞台。不懈的艺术追求是他们坚持到底的重要保障。硝烟过后,他们竟能如此超脱,并迸发出惊人的热情投身到新的工作岗位,仿佛是要把失去的美好时光加倍夺回来。研究楼乾贵先生的歌唱特点与艺术追求,笔者禁不住对那个时代像楼乾贵这样的歌唱家肃然起敬。

①邓立《医学博士楼乾贵的歌唱生涯》,《中华儿女海外版》1996年第11—12期,第88页。

②儿童音乐《第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在羊城颁奖》,《儿童音乐》2004年第12期第6页。

③④⑤向延生主编,易明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传》(第三卷),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591—592页。

医学博士毕业总结 篇4

陆凯:不好意思,不好意思,最近确实挺忙的,科研刚做完,这个月才转到临床,好多东西要学习。我现在正在吃饭,一会儿医院有个讲座,我想去听……

医脉通:当医生的哪有不忙的,没关系,你边吃边说吧。上临床是自己要求还是导师要求的?跟科研相比,你觉得哪个相对更轻松一些?

陆凯:我们学校分的不是那么细,不是说临床型的就得上临床,科研型的就在实验室待着。科研工作完成了就可以上临床。不管是做科研还是做临床,刚开始压力都挺大的,后来越来越熟悉,越来越有感觉,可能会稍微轻松一点,但是我觉得临床风险比较大。

医脉通:风险大,是不是也包括因为很久不接触临床导致“手生”易出错?

陆凯:中国的医疗制度就是这样,很多研究生培养出来都直接上临床,以前这种现象更严重。国家现在好像已经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所以慢慢开始招收大量的临床型研究生。而且现在还有规培,我毕业以后还得经过两到三年的规范化培训,去不同的科室继续学习,拿到规培的合格证才能正式工作。

现在每天回宿舍都比较晚,回去也会继续看书。这段时间虽然很忙碌,但我感觉收获很大,面对的全都是新的东西,每天都在学,感觉挺好的。碰到自己不熟悉、理解不了的问题,还是会有点慌,但师兄师姐会及时过来帮忙处理,所以也还好。

医脉通:跟病人相处的怎么样?

陆凯:还行吧。现在的医疗环境不好,但我碰到的大部分病人都还是很配合。偶尔碰到一两个难缠的,他们不信任你,你每说一句话,他都质问你,这种感觉就很不好了。

医脉通:之前就有心理准备的吧?

陆凯:嗯。因为现在大环境就是这样,我们也改变不了什么,只能做好自己。

医脉通:今天下午我们刚去阜外医院,见了跟你们一块比赛的王娟,不知道你还有没有印象。她跟你情况一样,也是科研型博三,马上要毕业。现在每天在临床就跟打仗似的,好多东西都要学习。

陆凯:但是她的情况可能比我要好,因为阜外医院毕竟是全国最好的心血管医院,病人对他们的认可度高,对医生的信任度就高,很容易配合,医患矛盾就少。我们医院,虽说在重庆已经非常不错了,但是跟阜外医院比,各方面还有待加强。作为医生,我们在跟病人的沟通方面可能要下更多功夫,否则很容易引起一些不太好的事情。你们在这个领域做的时间长,也比较熟悉这个环境,应该能理解我们吧?

医脉通:你们也是好几个人共用一个小休息室吗?

陆凯:(笑)你说的休息室可能是值班室,值班的医生才可以休息一下,我现在还没资格值班,所以只在办公室坐着。我不知道这一点上,是不是跟你采访过的其他几个医生所在医院情况不一样。

医脉通:(笑)不一样的地方应该你的感触比我深,记得上一次你说你的课题都是在北京做的。

陆凯:嗯。我在北大人民医院待了两年,导师是胡大一教授。和我们医院相比,北大人民医院在有些方面确实做得更好一些。一是理念,比如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理念上,北大人民医院很久之前就已经有冠心病人的绿色通道和后期的康复。这些在国外并不算新,但在国内还比较新。它实用性比较强,尤其在很多细节上都做得很好,当然他们肯定也是经过长期积累总结出来的。

二是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经常跟着人民医院的一些老师出门诊,我发现北京地区的患者对冠心病、高血压等常见慢性病的认识非常到位。他们了解很多的背景知识,诸如怎么去预防、怎么去治疗,甚至于他们经常来就诊是为了抠一个细节上的问题。而我们这边的患者,很多人都不知道冠心病是怎么回事,不知道该怎么预防高血压。住院的时候,你反复跟他讲,很多东西他还是接受不了。因为文化水平和生活水平不一样。北京的生活水平比这边高,很多的检查都做得很细,患者依从性相对高。这边的很多人是从农村来的,每天为了生计东奔西跑。对于他们来说,吃饱饭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根本没有精力花很多钱去改善疾病之后的生活方式。

三是政策。北京是中国的行政中心,重庆是西部地区,很多东西相对没有那么新。

医脉通: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努力一把来北京的大医院找工作?

陆凯:(笑)我还是比较希望生活和工作可以稍微平衡一点,北京那样的一线大城市可能不太适合我。

医脉通:也是,其实你们学校的附院也很不错啊。

陆凯:在重庆来讲,确实不错哦,而且现在这边的三甲医院也都要博士,竞争还是比较激烈。虽然跟北京的大医院比,可能在某些方面还有差距,但是总体而言发展不错,而且这里的患者对我们的认可度也很高。我在这里上了这么多年学,也有感情了。

医脉通:留重庆是不是还有别的原因,比如家属?(笑)

陆凯:嗯,我女朋友也是我们学校的,她本来也是心内科,后来去了营养科。如果我俩都在心内,以后肯定特别忙,没办法顾家。

医脉通:(笑)算不算被迫转专业?

陆凯:其实她对营养科还蛮感兴趣的。我们选科,也不是非这个科不干。我手比较笨,外科我做不了,所以选了内科。内科很多东西其实都是相通的,像我,大内科各个科都喜欢,当然最喜欢心内科,但是呼吸、内分泌、消化,我也很喜欢。

我喜欢医生这个职业,我就觉得看病挺有意思的,就像当侦探一样,不断寻找线索、逻辑思考,诊断然后治疗,这个过程本身就很有吸引力。

医脉通:那你为什么要去读科研型呢?

陆凯:前几年有一种风气,大家都觉得科研高大上。结果走到一半,风头一转,临床型开始吃香了。说实话,我们本科的时候对研究生什么样都不太清楚,基本就是跟风。所以稀里糊涂读到现在,可能大部分人都是这样。越走越明白科研是怎么回事,临床是怎么回事,才会去思考到底哪样更适合自己。

医脉通:这几年做实验的时候有没有心里痒痒的时候?就是特别想从实验室出来,走到临床去。

陆凯:有,不仅是我,很多人都这样。做实验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如果老是失败,结果一直出不来,心里压力会特别大。看到身边临床型的研究生每天在病房里忙活,就会想如果有一天我上临床多好。不过反过来,经常上临床的人也羡慕我们,他们天天跟人打交道,东奔西跑的也挺累,不如我们在实验室弄点细胞、老鼠。这大概就是围城,自己没得到,总觉得别人的东西更好。

医脉通:现在终于可以回到临床了,虽然很忙很累,但是很开心吧?

陆凯:对,很充实,我现在每天都斗志满满。每天都在学习新的东西,每天都在进步。这种感觉很爽,从来没有过的感觉。偶尔遇到比较难的病例,有点心慌而已。但是还好,这边都是三级医生负责制,如果有不懂的,让上级医生看一下,然后按他的指示处理,解决了问题也能学到东西。

医脉通:你原来本科报临床就是因为自己喜欢才选的是吗?

陆凯:对。我高考填志愿,一共可以填七个,我全部报的是医学。

医脉通:是因为家里有人当医生?

陆凯:有这方面的影响。我姐是护士长,我表哥是医生,他家和我家住的特别近。我从小就感觉当医生挺好。而且说实话,我们小的时候医患环境还不像现在这样。他们那时候也忙,但是心里不会觉得这么憋屈。你用你十年所学的知识去给病人看病,人家关心的却是你是不是要从他身上赚钱!这种心理上的落差很难让人接受,但是如果碰到那种特别愿意理解你,特别相信你的病人,感觉就非常好,尤其是你还把他治好了,那就更不一样了。

医脉通:今天看到新闻说一个医院95%的投诉来自5%的医生,可能有一小部分人他不喜欢做医生,他不享受那种成就感,然后抱怨很多,情商又不高,不会沟通,又天天叫苦连天的。可能那样的人真的不适合做医生。能够坚持下来的,都是怀抱着理想主义、有济世情怀、有慈悲心,又很聪明的。

陆凯:如果单纯从医学这个角度讲,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会喜欢医生这个职业的。因为它与人的真善美的本性相符合,就像我们始终相信老师这个职业是天底下最阳光的职业,当然现在有些人不愿意做,是因为现在社会很复杂,很多不干净的东西进来了,但是其实本质是非常好的。

医脉通:希望你一直都是这样的状态。

陆凯:我也希望一直都是这样。我觉得可能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像磐石一样的东西吧,这个东西如果够坚定,外界的环境很难干扰到。偶尔会有一些情绪上的波动,但是本质不会动摇。

医学博士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篇5

追求卓越 用行动点燃青春之光

——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王铮医师先进事迹材料

王铮,医学博士,肝胆外科副研究员,副教授,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1982年9月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杨凌示范区。2003年本科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随后免试攻读硕士、博士学位,2007年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进行为期一年的交流学习,2008年博士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博士毕业后留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工作至今。

“这世界上有三样东西对人类最为重要,那就是信仰、希望和爱。”而对这三个字诠释最好的地方便是医院。王铮医师正是怀着对医院的信仰、希望和爱,走在自己从医之路的“铮”嵘岁月中。

一、追求金刀、圣手、佛心的年轻医师

有一位领导者评价外科医生说:外科医师应该具有“金刀、圣手、佛心”。自跨入肝胆外科这个神圣的科学领域,王铮医师就在专业领域不断奋进,开拓进取。他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甘于奉献的精神。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为了切实履行。

年举办的全国外科周腹腔镜比赛中,王铮医师获得抓持传递“明日之星”称号。

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是国内外一个热点话题,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困扰民生。王铮医师针对这一临床现象,从疾病的发生机制出发,运用传统中药白藜芦醇进行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基础研究,得到了白藜芦醇能够有效减轻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创新性结论,这一结论基础上,获得了自主创新成果。胰腺专业团队也于2010及2011年分别荣获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及西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殊荣,内容为白藜芦醇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应用基础研究。拥有基础研究方面的创新性成果外,王铮医师也注重临床上的诊治与创新,2011年“微创技术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获我院新医疗、新技术项目,并开展重症急性胰腺炎的step up approach阶梯治疗,为部分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免除了开刀之苦。

三、寻求“研”特色,扩展“圈”交流的科研新秀

在医院,大家随处可见各种肿瘤的病友会,有一位知名的胰腺外科专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胰腺癌没有病友会,原因是胰腺癌病死率高,五年存活率极低,所以病友会无法开展。近二十年来,胰腺癌的生存率国内外均未见明显改善。王铮医师在攻读硕士博士期间注重科研思维的培养,接受世界顶尖医院及研究院所的科研熏陶,将胰腺疾病尤其是胰腺癌的研究作为自己的方向和目标,旨在延长胰腺癌的生存率,给胰腺癌成立“病友会”。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我院肝胆病院胰腺外科专业建立了胰腺肿瘤的标本库及血清库并与医学院实验中心开展胰腺癌血清学标记物筛查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此外,在王铮医师努力协助下,医院成立了胰腺癌多学科诊治小组,进行了胰腺相关疾病的多学科诊治探讨,为胰腺疾病的治疗开拓了新的视野。在以胰腺癌的基础及临床研究为研究重点的同时,王铮副研究员还积极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包括国内独立研究及国内外合作性研究,多次在美国、西班牙、日本等国内外学术会议上进行大会交流,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2011年因科研工作突出破格提升为西安交通大学副研究员,成为我院最年轻的副教授。

近年来,王铮副研究员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基金2项,校内基金2项,已发表文章数十篇,其中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文章十余篇,sci 6篇,影响因子接近20分。王铮副研究员所共事的胰腺专业团队近年来发表了近40篇胰腺癌相关的sci文章,获得了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及数十项省部级科研基金资助,成为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引领科研大军的一面旗帜。

四、力求“教于乐、学相长”的授业良师

传统式的填鸭式教学,无法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课本里面陈旧的专业知识及技术,让医学生无法做到学以致用。在美国一年的交流学习,王铮医师体会和关注西方国家的教育模式,在教学中,不断加强自己的教学技能。从听到说,从说到讲,从讲到比赛,不断进步、成长。他主动承担五年制、七年制学生外科总论、肝胆外科见习课教学任务,留学生临床带教及基层医生外科基本知识培训工作,参编留学生教材及辅助性医学教材,并积极申报教改项目,利用临床中的典型病例、手术中的特殊器械、pbl新型教学模式等一次次地冲击着学生们的大脑,让医学生明白“酸碱平衡”是这样去考虑的,“胆囊结石”的适应症是这些......,告别照本宣科,在教学过程中,既教育了他人,又锻炼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步成长。

临床医学博士论文 篇6

托德库伯曼是波士顿大学药学院的一位硕博连读生。在读博期间,库伯曼要经常去一些药物技术转换所实习。在这里,他见证了许多医药新技术转化实际药品投入到市场上销售的实践经过。这种实践让他感觉到药物的研发生产以及销售有些像厨师按照食谱做菜,其中存在着诸多如菜未洗净就下锅等食客不知道的不合格现象和潜在危害。

此外,库伯曼在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简称FDA)实习时,还接到过多起消费者的投诉。比如,一位父亲称自己曾给5岁的儿子每天服用了一定剂量的维生素,这些剂量都是根据该维生素药瓶上的使用说明书来的。一段时间后儿子身体却发生了异常,到医院一检查才发现是由于服用的剂量超标的缘故:每天的剂量整整超了一倍!

一位老人称,为了强健身体,自己一直在服用一种人参片剂,后来这种片剂却被曝光含有潜在致癌的杀虫剂。这让我无比愤慨,他们居然一直在把我朝癌症的绝路上赶!

还有一位妇女称为了治疗失眠,自己一直在吃一种非常昂贵的失眠药,后来发现药里根本就没有产品宣传上所说的治疗失眠的特效成分!

另外,关于伪劣的假药投诉更是不计其数。

这让库伯曼对FDA的检测监督职能产生了极大的怀疑,他们为什么坐视不管呢?

后来库伯曼才发现由于人手和经费的缺乏,FDA对其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很差,因此只有在发现极为严重危害健康的问题时才会出动。而对药品,尤其是膳食补养品里的有效成分能否达到标签上所宣传的含量以及是否安全则很少评论和一一加以检测,这就给了那些心术不正的生产厂家坑蒙拐骗消费者极大的机会,因为里面的暴利极大!

消费者真正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新技术和最新的产品,而是能够在令人眼花缭乱而又彼此竞争、互相打压的健康市场中有所选择,他们除了担心产品是否真的有效外,还要担心它们是否安全,有无污染。库伯曼决定尽可能地帮助有这些顾虑的消费者们,做一个有良心的`人。为此他推掉了美国一所知名度很高的医院的聘请,于底创办了一家名为消费者研究室网络的公司,并聘请了世界顶尖的膳食补养品专家威廉奥博迈椰,后者曾在FDA工作过,在膳食补养品方面的造诣颇深。

消费者研究室网络的定位是为全美的消费者们检测多种药品,特别是膳食补养品的安全性和功能性,并且指导消费者对产品进行取舍,而不是一味听信广告上的宣传。

库伯曼先是独立购买了全美绝大多数品牌的药品和膳食补养品,而后对它们进行科学的检测,以验证其成分含量以及安全和功效性,公司也因此成为全世界第一家独立的民营药品及膳食补养品的消费监督机构,不接受任何一家产品生产商的邀请和送礼,也不理会来自任何社会上的高层的说情和干预。

每隔一段时间,这些检测报告和数据就会汇编成书,面向市场销售,目前该书每期已经拥有近20万的固定订户,而其公司网站每天也有近300万的人访问。更让库伯曼高兴的是,现在每天他都能收到上千份的咨询邮件,其中有20%是来自美国之外的国家!

我从不后悔自己的决定,当一名优秀的医生,只能帮助有限的病人,而现在的我正在帮助更多的病人,不分地域和种族!

临床医学博士论文 篇7

随着国家人才兴国战略的实施,军队临床医学博士在部队中所占的比例逐步加大[1],其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我军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快慢。将黏性理论引入军队临床医学博士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对科学构建评估指标体系,正确引导军队临床医学博士能力素质的发展,正规军队临床医学博士教育管理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战时部队医院遂行医疗救治任务分析

军队临床医学博士的医疗救治任务是基于战时部队医院遂行医疗救治任务而产生的。未来战争的高时效性、远程性和残酷性决定了战场不分前线后方。军队临床医学博士作为军队高素质人才,在任务中应本着重点使用和全程使用的原则[2]。因此,进行战时部队医院遂行医疗救治任务分析,对深刻理解军队临床医学博士的医疗救治任务具有指导作用。其基本过程如图1所示。图中描述了从开始到结束的具体任务过程中部队医院遂行医疗救治任务所经历的各种事件。

部队医院首先领受任务,通过快速高效的信息处理与传递,将情报反馈给上一级医疗部门进行辅助决策,上一级医疗部门针对信息内容完成目标定位及力量部署并下达任务给各执行单元,然后实施协同任务与保障,完成指挥控制与协调并进行防护,最后做出评估、完成任务。

2 军队临床医学博士的医疗救治任务模型构建

根据战时部队医院遂行医疗救治任务采用IDEFO(ICAM DEFinition method)方法[3],沿着任务的方向逐步细化的方向,按一定准则从高层到低层对任务进行分解,得到军队临床医学博士个人的医疗救治任务的模型图,如图2所示。通过对其医疗救治任务的分解,可以建立具有层次结构的军队临床医学博士的医疗救治任务体系,从而为军队临床医学博士质量需求分析提供约束和依据。

整个军队临床医学博士的医疗救治任务顶层图由六个模块组成,即C1-C6。军队临床医学博士在领受任务初期,政治思想模块发挥作用,通过对各类信息汇集处理,将其传递给军事素质模块C2;军事素质模块C2根据获取的信息内容,结合现场因素进行决策,形成各类活动计划,并将其传到给其他模块:业务水平模块C3、组织协调模块C4、信息获取模块C5,接收到计划后开始统筹任务活动并将实时信息反馈给军事素质模块;评估信息反馈模块C6对各模块行动结果进行评估,并最终反馈给政治思想模块C1。

3 军队临床医学博士质量需求分析

从任务模型看,为使军队临床医学博士完成医疗救治任务,就必须要求其具有任务相应的素质能力,即质量。这种能力可抽象为三个维度:要素维、结构维和运行维[4]。结构如图3所示。

3.1要素维。包括保障政治思想和军事素质等。要素维在三个维度中是比较稳定的部分,其中的无形要素政治思想、军事素质等受最初入伍训练的影响最深,往往是最难以改变的关键性因素。

3.2结构维。包括业务水平。从图2可知,其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其具体应包括:专业基础、工作能力、科研能力和管理能力等。结构维是三个维度中的中坚力量,它是具体参与任务并直接决定任务完成情况的部分。

3.3运行维。包括组织协调和信息获取,是构成运行维的主要因素。构成运行维的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其一切职能只有在运行过程中才能发挥出来,一旦医疗救治任务工作结束,其构成运行维系统的职能也就随之消失。

4 军队临床医学博士素质能力黏性分析

4.1 黏性概述

4.1.1 黏性的物理含义

黏性是施加于流体的应力与由此产生的变形速率以一定的关系联系起来的流体的一种宏观属性,表现为流体的内摩擦。黏性具有耗能作用,在无外界能量补充的情况下,运动的流体将逐渐停止下来。黏性对物体表面附近的流体运动产生重要作用,使流速逐层减小并在物面上为零,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使流体脱离物体表面[5]。

4.1.2 黏性的引申义

黏性是指军队临床医学博士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由于能力因素所产生的缓慢和滞阻特征[5]。黏性表征了复杂系统已有策略未能随环境变量的改变而改变,或者系统策略的改变不能跟上环境变量的改变,导致在持续运行的结构流程中,对环境的适应出现延迟和变革障碍。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黏性要素发生作用,力图保持组织原有状态和性质,阻止变化。黏性在分析军队临床医学博士质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图2所示的军队临床医学博士的医疗救治任务模型中,分析三个能力需求维度的能力体系构成,应把握黏性最大原则:即构成部分的黏性越大,其对能力体系的贡献就越大,也就越能反映军队临床医学博士的质量。当各构成部分通过相应的调整应对环境的变化,黏性发挥作用,使各构成调整的内容和幅度视环境的变化的不同而灵活改变,目的是使系统迅速适应环境,保持运行特性,发挥系统功能。

4.2 黏性分析

根据图2所示的军队临床医学博士的医疗救治任务模型可知,在未来战争情况下,医护人员的执行任务模式、机制都会发生变化,由于不同于以往的日常任务,这种在未来战争情况下的医护活动就会产生一定的黏性,所以适合运用黏性理论对其医护保障能力进行剖析[5]。通过对医疗救治任务以及黏性理论的理解,现对军队临床医学博士质量黏性分析如下:

4.2.1 军队临床医学博士质量的要素维

未来战争的残酷性决定了战时军队临床医学博士使用原则是重点使用和全程使用,其军政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战时政令军令的畅通与否,军政素质是军队临床医学博士质量要素维的主要部分,如图2所示,政治思想模块是整个任务模型的统领,没有坚定地政治立场,其他各项工作就无从谈起;战时情况瞬息万变,特情险情层出不穷,这就对人员的政治立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适应未来战争,就必须坚定政治信仰、筑牢思想防线;如果人员政治思想不过硬,势必会对医疗任务产生较大的影响,这就产生了黏性。同样,在要素维度中,由于人员军事素质存在差异,在执行任务时会产生阻滞现象。通过分析,政治思想和军事素质的黏性比较大,所以要素维是由政治思想和军事素质两部分组成的。

4.2.2 军队临床医学博士质量的结构维

军队临床医学博士的质量是根据能力生成的需要和可能逐步构建起来的,具有明显的相对稳定性,如图2所示,它是由业务水平构成,业务水平涵盖了专业基础、工作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等四个方面。它们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任务对象,对军队临床医学博士的质量具有深度的制约与限定作用。结构维变化历来缓慢,但却是军队临床医学博士的质量构成中最为深刻的变化。每一次为适应新任务而进行的结构调整都要经历探索、试运行、调整和运行这样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这其中就是结构维的黏性在发生作用。因为系统结构一旦发生改变,整个系统功能就会发生巨大变化,因此结构维是由专业基础、工作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四个部分组成。

4.2.3 军队临床医学博士质量的运行维

运行维是军队临床医学博士质量的神经部分,最为活跃和富于变化,如图2所示的组织协调模块和信息获取模块,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战时运行维的黏性尤为明显。随着医疗救护任务由平时向战时的转变,军队临床医学博士质量的内涵要求发生改变,如果组织协调和信息的获取不能及时的改变的话,除了会给医疗救治带来阻力外,还要对要素维和结构维带来直接地冲击,这些冲击的结果又反馈到运行维本身,就更加加深了运行维的黏性。在图2所示的军队临床医学博士医疗救治任务模型中,C4,C5模块的黏性最大,因此运行维是由组织协调和信息获取两个部分组成的。

4.2.4 三个维度的关系

要素维是结构维的必要成分,结构维是要素维的存在形式,运行维在结构维的基础上发挥作用,对变换、流动要素的、内容、数量和时间等进行控制。要素维、结构维和运行维三者相互影响、相互牵制又共同促进与提升,促使军队临床医学博士质量整体调整和跃升。关系如图4所示。

4.2.5 军队临床医学博士质量评价初始指标体系的构建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得到军队临床医学博士质量评价初始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三个(军政素质、专业水平、其他能力),二级指标八个(政治思想、军事素质、专业基础、工作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组织协调和信息获取),其具体情况如图5所示。

5 结束语

论文将黏性理论引入军队临床医学博士质量研究。通过战时部队医院遂行医疗救治任务分析、构建了队临床医学博士医疗救治任务模型,通过抽象三维关系处理,运用黏性理论,分析得出了军队临床医学博士质量评价初始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陶蓉.军医大学研究生培养方式探析[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8,15,(12):1192-1193.

[2]何勇涛.军队医学院校博士后研究人员出站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04.

[3]陈春良等.基于QFD-BP神经网络的装备保障能力需求分析[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2009,(05):6-11.

[4]杨镜宇.战争体系能力需求的建模与仿真[J].系统仿真学报,2006,(18):3599-3602.

医学博士的天下女人幸福力课程 篇8

车祸余生,医学博士弃医从“心”

“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只有真的把自己放下,让对方知道你能干什么,你的心态也会随之相对平衡,幸福也就离你不远了。”海蓝博士的这番话,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自信、自重”,而她,正是“不把自己当回事”的身体力行者。

海蓝出生于内蒙古的一个医学世家。按照家学渊源以及父母的期望,她顺理成章地延续着医学世家的光彩。1997年,海蓝获得了上海复旦大学医学博士学位,而后赴美国留学。其时,海蓝在国内是中国眼科之父郭炳宽的关门弟子,而在美国,她的导师是美国眼科协会副主席罗伯特·简·安德森。如果她沿着这条道路一直往前走,必然会成为世界上最顶尖的眼科医学者之一。

但一场车祸改变了海蓝的人生轨迹。2001年,海蓝遭遇了一场车祸,她的车报废了,幸运的是,她安然无恙。可车祸留下的心理阴影始终挥之不去,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她只要开车上路,就心有余悸,还要靠安眠药催眠。

“你喜欢什么?什么是你喜欢的?”这是海蓝从小到大反复问自己的问题,一直没寻到答案。而那场车祸,意外地给了她答案:人的一生,真正醒着的、活着的时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工作,那既然工作占了人生很大一部分,干嘛不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

海蓝最喜欢的就是心理学研究,作为眼科专家,她明白比眼睛更深层次的是人的心灵。“心灵,可以称作眼睛的眼睛。”海蓝放弃了医学博士后的研究,转而攻读美国范德比尔大学心理学硕士。当时,周围的人都在“打击”她:“你在美国有较重的口音差异,也不懂得这门学科,你学心理学,怎么找工作呢?”

倔强的海蓝顶住了朋友们不理解的压力,她的解释是:我们总会有饭吃,餐馆打工的都有饭吃,既然人生那么短,何不遵从自己的心?

她义无反顾。

震区三年,鼓起灾民的“心帆”

朋友们的担忧与悲观的预测确实在一段时间内呈现了,海蓝获心理学硕士学位后,为了生计,她面临着找工作的压力。她曾多次向全球最大的心理健康公司Centerstone投递过资料,但因为毫无相关工作经验,都石沉大海,杳无音讯。

那段时间,海蓝一边在美国的养老院、孤儿院做义工,一边主持一部普通心理师都可胜任的VGI心理咨询热线工作。她以极大的热忱投入工作,用她的话说“真正把自己放下了,根本没考虑自己的学历背景”。

而正是海蓝这良好、积极、阳光的心态,使她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她被一位教授发现,直接写信将她推荐给Centerstone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海蓝无需笔试、面试,直接到公司上班,且任职移民和难民心理辅导和培训部的主任。

在美国工作期间,海蓝除大量接触移民和难民外,还接触到一个特殊的人群——美国参加伊拉克、阿富汗战争的军人。这些军人,普遍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病症,焦虑、恐惧、抑郁、强迫等症状。海蓝走进他们的心理世界,使不少军人克服了心理障碍,心灵得以安宁。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远在美国的海蓝毅然决定:举家回国,进驻灾区,为灾区难民提供心理危机干预服务。“这些年,中国的社会及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社会转型期及各种自然灾害中,各类心理疾病呈急剧上升态势。当下中国最缺乏的就是先进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

海蓝在灾区一驻扎就是三年。她根据四川本土文化和需求,引进了世界上最有效、最系统科学的心理危机干预方法,带领团队成员马不停蹄地奔波在灾区,为十多万师生、企业员工、政府工作人员提供了系统的心理评估、压力管理、危机干预和创伤治疗及抗挫力培养等服务。

海蓝像上足了发条似的,转个不停,通常刚从这个培训教室走出来,来不及吃饭和休息,就又走进下一个教室。她还深入山区,走村串户,为村民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有一次,为尽快赶到一个在地震中丧失了五位亲人的村民家,她连夜出发,车子开不进山区,就步行,由于路况不熟,差点摔下山涯,使痛不欲生、几欲自杀的村民重新鼓起了“心帆”。

心灵守望,为都市“捏捏族”解压

在许多城市,我们都能看到这样一群人:他们也许是公务员,也许是白领精英阶层,但光鲜的外表下,有着极其脆弱的内心世界。一些人选择了旅游、玩乐来缓解压力;一些人跑到超市等场所,通过捏碎饼干、方便面,掐破真空包装等方式来释放压力。与此同时,还催生出一个新兴的行业:出气公司,即通过打骂发泄来缓释压力。海蓝认为这些释放压力的方式只流于表相,治标不治本。在她看来,压力的存在是幸福感知力的弱化导致的,必须通过心身体验式的压力管理、抗挫能力和危机干预的培训来增强幸福感知力,从而达到彻底减轻压力的功效。

2011年,海蓝结束了四川地震灾区的心理疏导,回到了北京。她立即联系一些公益团体,联合开展幸福力提升的公益行动,并成为中国红十字会首席特聘心理师。“幸福力之旅”是海蓝开展的一项网络幸福力提升的公益课程,采取网络自由报名的方式,全程免费。

整个公益培训七天为一个周期,全程采用网络培训,方便了天南地北的网友,而且不占用参与者的工作时间,心理培训老师各负责几名网友的“点对点”培训。每期培训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调查阶段,参与者通过查找国内有多少残疾人、有多少各种病症者的数据,使自身感受到“知道自己所拥有的”;第二阶段为感恩阶段,通过向恩师、父母、朋友寄感谢信的方式,让感恩之情盈注心怀;第三阶段则是总结提升阶段,通过总结查找自己的不足,发现心病的根源,指导老师则提出解决方案。

“幸福力之旅”的培训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网友报名,其中有不少都是“捏捏族”。一位网名叫“温暖夕阳”的网友说:“以前我经常跑到超市通过捏方便面来释放压力,时间一久,就养成了一种病态的习惯,非但没感到压力的减轻,反而有了更多的负罪感。通过幸福力之旅的培训,我的幸福感知力有了明显的提升,改变了这一恶习。”网友“天涯漂泊者”则说:“过去,我以为拥有了更多的钱、名、权,就是极大的幸福,事实上,真正的幸福与这些无关,只要内心宁静,无处不是幸福的源泉。”

目前,“幸福力之旅”的公益培训已经开展了七期,八千多名“捏捏族”通过这一公益培训,心态回归了宁静。其中不乏因抑郁而多次产生自杀念头的重度心理疾病患者,在海蓝团队成员的心理援助下,开始了新生活。

强强联手,打造中国“幸福训练营”

2011年底,海蓝在一次采访活动中,与杨澜结识。杨澜对海蓝的公益行动大为欣赏,两人决定联手,发挥各自优势,共同致力于“幸福力的大众传播”。让更多的人用最科学、有效的方法,帮助经历压力、创伤、危机及各种挫折的人们,回归内心的宁静。2012年7月,海蓝任总督导的“心灵守望计划”被国家民政部评为“中华慈善奖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

杨澜与海蓝还联手推出了“天下女人幸福力课程”。该课程根据现代医学、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理论及实践,由专家团队共同设计研发,专门服务于中国都市女性,从自我提升、婚姻情感、亲子关系、职业发展等影响女性幸福度的重要方面开设幸福力公开课程及定制化培训课程,以帮助女性获得幸福。课程开设微博公益幸福力之旅、阳光幸福力静修生、阳光家长课堂、阳光亲密关系、阳光青少年抗挫力训练营以及天下女人幸福力网络课程。

更值得一提的是,阳光青少年抗挫力训练营目前已开展到第三期。针对青少年的心理压力,海蓝与世界心理学权威机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合作,引进并本土化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近三十年的研究成果——Resilience训练,系统地对青少年进行抗挫折与情感技能培训。

“中国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偏向于两极,要么成为‘虎爸虎妈’,严加管教;要么溺爱有加。”海蓝剖析道,通过这个训练营,旨在传递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即让家长们为孩子营造出接纳而非指责、关怀而非溺爱、帮助而非控制、陪伴而非替代的教育环境,让青少年学会自我接纳、自我发现、自我驱动、自我负责、自我建造。

芦山地震发生后,2013年4月28日至5月2日,海蓝率领团队进驻雅安,开展了心理援助公益行动,为灾民们送去了“心理阳光”。

“我认为人生真正的成功是在任何挫折和每一次跌宕起伏中,都能很快地恢复内心的宁静和与人的和谐,并能坚定、乐观地向梦想努力。”海蓝博士在接受笔者采访时,对人生作出了如是的精辟概说。

上一篇:关于经验教训的名言下一篇:在图书管理员培训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