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研究论文

2024-06-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临床医学研究论文(共8篇)

临床医学研究论文 篇1

中南大学首届八年制医学生已毕业,本文就我校首届八年制医学毕业生的培养及就业情况做一简单的调查分析和总结,期望对我校八年制医学教育改革和未毕业的八年制学子提供参考信息。

[关键词]中南大学;八年制;培养模式;就业信息;调查分析

随着医学教育的改革,继19北京协和医学院和北京大学医学院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后,5月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又批准5所重点高等院校试办临床医学八年制教育,包括复旦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南大学[1]。

中南大学首批八年制医学生是从20入学的七年制中通过选拔和择优录取的。

一、招生和培养

中南大学首届八年制共招收100名医学生,在培养过程中采取严格的淘汰制度,在不同阶段共淘汰了5名学生,并从其他专业中择优选拔4名有志从事临床医学的学生进行了补充,最终中南大学首届八年制共毕业99人,分别来自全国24个不同省份、直辖市或自治区,其中以湖南本地生源为主,约占37%,其中男生48人,女生51人。

中南大学首批八年制的培养模式相比七年制医学教育增加一年的理工科基础教育。

在前两年理工科基础教育期间,100名医学生被分成3个模块(物理模块、化学模块和信息模块),分别接受物理、化学和信息专业方面的知识学习,目的是为了结合个人兴趣培养有不同理工科基础的综合型医学人才。

完成两年的理工科教育后,八年制医学生在医学院接受两年相同的基础医学教育。

在后面的临床教育阶段,八年制医学生被分到湘雅医院和湘雅二医院两个附属教学医院完成后期的临床教学、实习和毕业。

二、就业情况调查与分析

对中南大学级99名首届八年制医学毕业生的工作单位和从事专业进行调查,共搜集了95位毕业生的信息,调查结果如下。

(一)就业单位情况。

截止3月,受访的95名中南大学首届八年制毕业生已全部就业,就业单位主要集中在湖南、浙江、北京三个省或直辖市,分布于全国12个省份的26家省市级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基本上为高校附属医院(见表2)。

其中,超过半数的毕业生留在湘雅系统的附属医院工作(约占60%),湘雅医院27人、湘雅二医院20人、湘雅三医院13人。

其他省份分布较多的主要有浙江省13人,主要就业单位为浙江省人民医院(3人)、浙江省肿瘤医院(4人)、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2人)、宁波大学附属一医院(1人)、宁波李惠利医院(2人)、温州医学院附属一医院(1人)。

其次是北京市有9人,包括北京阜外医院5人,北京协和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北京肿瘤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各1人。

再次是江苏省有3人,分别是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人,苏州大学附属一医院1人。

其他省份分别较少。

(二)从事专业情况。

95名中南大学首届八年制毕业生大部分从事内、外科(约占66%),部分毕业生从事麻醉科和一些辅助科室,如放射科、超声及病理科等(见附图)。

进一步分析毕业生在毕业前后选择和从事专业的情况,结果发现58人从事的专业与毕业前选择的专业一致或相关,37人(约40%)从事的专业与毕业前选择的专业不一致。

八年制的培养模式为非定向培养,这就决定了八年制毕业生就业的灵活性和主动选择性。

然而,导致约40%的毕业生从事与之前选择专业不一致的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专业的供求失衡,如骨科、普外科等从事人员相对较多的专业,毕业学生相对较多而需求量少,导致部分从事骨科和普外科的学术毕业后不得不从事其他科室。

而相对偏一点或一些小的科室,如胸外科、眼科、康复科等,因选择的学生偏少,且目前这些科室处于飞速发展阶段,其需求量大,所以从事这些专业毕业生可以顺利就业。

三、讨论

临床医学八年制是医学教育改革的产物,和美国八年制医学教育相比有很多不同,很多地方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改进[1],目前仍在探索和摸索阶段,国家没有形成固定和统一的培养模式,不同的高等院校根据自己学校的特色有自己的培养体系。

因八年制大规模招生是从2004年开始,目前已有三届八年制毕业生逐步开始毕业走向自己的工作岗位。

但目前就八年制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的研究,以及不同院校之间的八年制毕业生之间比较的研究均相对较少。

本文的调查统计了中南大学首届临床医学八年制毕业生的培养及就业情况,总体来说,因为是第一届八年制,其培养模式也是在以往的七年制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演变而来。

通过加强医学前的通识教育即理工科学习来扩大医学生的视野,为的是以后在医学领域能有更多的创新思维。

目前国内八年制院校的八年制医学生的培养也不尽相同,如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为“5+3”模式,浙江大学医学部为“4+4”模式,但其本质基本一致,基本都包含了通识教育、基础医学教育和临床医学教育[2]。

首届毕业生的招生考虑到湖南本地的生源为主,工作基本为国内大型三甲医院。

因八年制培养为非定向,其学习期间专业的选择不影响以后就业专业的选择。

牛海涛[3]等分析了八年制学术的素质和就业特点,认为八年制教育“重基础、宽口径;八年一贯,可塑性强”,毕业后适合在国家级、区域性省级综合医院、高等医学院校的医疗机构等部分工作。

就八年制医学毕业生从事专业来看,中南大学首届八年制约40%的毕业生从事的专业与毕业前选择的专业不一致,大部分毕业生(约66%)还是从事内、外科。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还是与八年制医学的特点以及当前的就业形势有关。

王蓓[4]早在就对北京大学八年制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做了调查分析,调查认为八年制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存在就业意向与用人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主要包括毕业生就业期望与政策向导“错位”,自我定位与用人要求“不符”,医学院校应通过各种途径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

关于中南大学首届八年制毕业生的科研、生活、出国等其他各方面的情况,我们将在后续的中南大学八年制毕业生的调查分析中统一分析。

目前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就国内其他八年制院校的毕业生来看,中山医学院八年制毕业生的科研情况较好。

根据中山医学院的网上调查显示的结果(截止到202月23日),中山医学院参与调查的每一位毕业生均发表过核心期刊的文章,其中有66.67%的毕业生以第一作者发表核心期刊的文章在2-3篇,93.33%的毕业生以第一作者发表过SCI收录的文章[5]。

在出国学习方面,第二军医大学首届八年制45%学员在毕业前拥有出国学习和交流的机会[6],表现出了其培养模式的国际视野和教学工作的国际化。

对于八年制医学毕业生的生活、工作等情况的满意度缺乏相关的文献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李亚平,范学工,梁莉,等.中美两国八年制博士教育发展的比较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1):118,121.

[2]白一,龚云辉,刘希婧,等.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医学教育的现状[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10(1):113-115.

[3]牛海涛,陈曦.临床医学八年制学术的素质与就业特点[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3(4):42-43.

[4]王蓓.浅谈我校医学八年制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与就业指导[J].现代企业文化,(35):80-81.

[5]中山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就业情况调查问卷[EB/OL].[-2-23].www.sojump.com/report/3545188.aspx.

临床医学研究论文 篇2

1 就业现状调查与分析

医学研究生分为定向和非定向两类。定向研究生属于定向培养, 毕业后不参加毕业派遣, 直接回到定向单位工作;非定向研究生毕业后需自由择业, 他们常有多种选择, 如出国、继续深造及就业等[1]。我们主要对非定向研究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

1.1 就业人数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出台, 我国高等教育已迈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教育阶段, 并平均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全国录取研究生人数, 2003年为27万人, 2005年为36.7万人, 2008年为44.75万人。研究生一年多于一年, 我院情况亦是如此。调查显示, 我院研究生就业率较高, 出国人数不断减少, 继续深造人数有增无减, 由2009年的2.3%上升到2011年的10.9%。研究生选择继续深造, 多数是为了逃避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 还有一部分是为了适应当前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 (见表1) 。

1.2 就业区域

根据调查, 6年来我院研究生留京就业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尤其是外地生源比例大幅攀升, 2011年达到最高点, 占83.7%。到其他省会城市就业的比例逐年降低, 已由2007年的最高峰35.3%降至2011年的12.2%, 回原籍工作 (即支援家乡建设) 的从2008年开始逐年降低 (见表2) 。更多外地生源的学生想通过读研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期望能留在北京或其他大城市, 为实现愿望他们便把就业目标转向了北京二级医院。我院毕业研究生生源情况见图1。

1.3 毕业留京研究生工作单位情况

通过对研究生在京就业的单位级别进行分析, 发现绝大多数研究生的就业单位集中在三级医院, 而且呈显著上升趋势 (见图2) 。近两年, 许多医院进行了合并、转轨, 很多二级医院均成为三级医院的附属医院, 因此, 毕业研究生在三级医院就业的数量增加了。另外, 由于外地生源户口问题, 灵活就业不断增多, 在2010年达到最高点, 占留京人数的11.6%。

1.4 毕业留京研究生性别情况

我们还针对毕业留京研究生的性别做了调查与统计 (见图3) 。结果显示, 毕业留京研究生中女性比例呈上升趋势, 男性比例有所下降。这可能是因为女生学习能力较强, 在考试方面的竞争力超过男生。

1.5 毕业留京研究生本科毕业院校情况 (见图4)

留京研究生本科毕业院校以一般性院校为主, 而且呈显著上升态势。这说明一般院校的学生更希望通过读研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另外, 重点院校招收长学制学生已成为主流, 招收本科生的数量不断减少, 这也为一般院校背景的考生提供了不少机会。

2 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自2006年起, 我院研究生就业率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 而且基本留在省级市, 说明我院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近年来, 卫生体制的深化改革, 为医学研究生就业创造了更多的机遇, 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2.1 存在的机遇

2.1.1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 拓宽了就业渠道

近年来, 国家号召广大毕业生积极创业、到基层就业, 无论是卫生服务、医疗保险还是卫生执法监督行业都涌现出了许多新岗位, 为毕业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就业平台[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要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一是要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二是要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另外《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1年度主要工作安排的通知》 (国办发[2011]8号) 中也提出要继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 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在前两年支持建设的基础上再支持300所以上县级医院、1 000所以上中心乡镇卫生院和13 000个以上村卫生室建设。这些举措无形中为医学研究生就业拓宽了渠道。我院也非常重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早在2007年就建立了自己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并不断带动区域社区医疗的发展, 目前已成为北京市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由于早期便对研究生灌输了服务基层的就业理念, 使得他们的就业方向较宽。2.1.2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设立医疗机构, 增加了就业岗位坚持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 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方向, 为此, 国务院积极鼓励和倡导社会资本设立医疗机构。目前, 民办医院如雨后春笋, 生机勃勃, 这也为医学研究生就业提供了机会。

2.1.3 注重妇幼保健工作, 扩大了就业需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 全科医生、家庭护理、孕产妇护理、计划生育以及临终关怀等现代卫生服务形式随之出现, 为医学研究生就业拓宽了渠道。尤其是在解决儿童就诊问题上, 国家要求二、三级综合医院中均要设立儿科科室, 并对常见病、突发病具有诊治能力。这些举措也为医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2.2 面临的挑战

2.2.1 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 大医院工作岗位有限

近几年, 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深入, 就业岗位有所增加, 但研究生较看好的岗位数却反而减少了, 从而导致就业竞争十分激烈[3]。众所周知, 大、中城市通常具有较强的经济活力以及良好的生活环境, 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同时, 可为研究生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多机遇, 因此, 研究生毕业都想留在北京, 而且是大型医院。

研究生与本科生相比, 年龄较大, 见识更广, 世界观、人生观已趋成型, 改变他们固有认识有一定的难度。因此, 从研究生入校时, 通过对择业心态的调查, 获取其思想动态的第一手资料, 有针对性地开设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课的范围包括对新生开设职业生涯讲座和对毕业生开设择业讲座等, 还邀请各级医院和医疗企业, 帮助研究生了解不同地区对医学人才的需求情况, 并帮他们分析社会现状及自身优势, 从而拟定个人就业目标。

2.2.2 外籍户口成为进京的最大阻碍

近年来, 北京自然人口出现增长高峰, 而且人口机械增长 (包括就业、户口迁移等) 也屡创新高, 市政府已开始对北京人口进行严格控制。截止2010年, 北京人口已达1 850万, 政府表明, 到2020年要控制在2 000万以内。自2003年起, 国家就对外地生源进京指标和用人标准做出调整, 2006年开始严控“双外生”进京指标。因此, 要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 鼓励学生回家乡或去西部支持国家建设, 在那里他们会有更多发挥专长的机会。

2.2.3 科学学位毕业生就业日趋困难

目前, 国家一再强调要科教兴国, 要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 但由于全国实行了住院医师轮转制度, 研究生毕业后, 科学学位毕业生要比专业学位毕业生多轮转一年。因此, 许多部委下属医院为降低用人成本, 基本不再招收此类毕业生, 使他们就业日趋困难。对此, 要积极引导该类研究生去那些需要增强科研水平的医院及科室。就学术能力来讲, 科学学位研究生应强于专业学位研究生, 然而目前医疗市场更注重诊疗环节, 工作待遇也有明显差距, 国家在科研方面的支持力度还有待加强。

总之, 医学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下产生的, 它的解决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相互支持、配合, 才能实现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梁书静, 张斯琴, 曲琳, 等.完善就业工作提升就业质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 (4) :5~7.

[2]李祖锋, 樊清华.医学专业研究生就业竞争力的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7, 19 (12) :159~161.

临床医学研究论文 篇3

摘要:随着医学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临床医学专业对医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以外,还必须具备丰富的临床实践能力,但传统的临床技能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在这一形势下,模拟教学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它为医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反复实践的平台, 为临床技能教学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关键词:模拟医学;临床技能培训;教学效果

【分类号】G642.0;R4-4

临床实践教学是医学教育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桥梁,没有临床实践就不能培养出合格的临床医师。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换、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与完善, 病人安全意识与维权意识的增强,临床医疗与技能教学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在这一形势下,模拟医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它借助各种仿真模型,用模拟技术创设出临床场景和仿真患者,以代替真实情景来进行实践教学。

1临床技能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实践教学是临床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传授知识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

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1]。同时,它也是实现医学生向临床医师角色转换的关键路径。

1.1传统临床技能教学模式的限制

不少学校临床医学专业仍旧沿袭教师主导型教学模式,实验与理论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脱节,而且绝大多数是验证型实验,创新型、综合型实验较少。由于实验室硬件设施条件限制,不少实验以演示为主,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少,而且由于基础医学实验是与理论课结合在一起,没有独立设置课程,不计算学分,难

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

1.2相关法律法规及医患矛盾的影响

1998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2002年9月1日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颁布实施后,各地对医疗事故的防范大大加强,但又没有明确实习医师的法定地位,又加上舆论导向的作用,患者自我保护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患者只会选择自己信任的医生对自己实施诊治,对实习医生进行的诊疗活动很难认可和配合。这就使得临床技能训练资源相对不足,实习医师的临床技能训练机会越来越少,陷入了“理论多,实践少”的尴尬局面[2] 。

2 国内外医学模拟的发展概况

早在16世纪就有人使用人体模型来教授接生的技巧,以减少新生儿和产妇的死亡率。现代医学从最早的用粘土和石头来制作简单的模型发展到现代高科技的模拟人,其中产生过无数种模拟教具。医学生用青蕉皮和猪大肠进行缝合打结练习,在进行胸腔穿刺、腰部穿刺、腹部穿刺和骨穿刺时,学生会互相对比寻找位置来进行模拟练习,他们也会相互间采用角色扮演方式进行问诊练习、扮演患者练习查体等,这些无不是模拟教学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尝试。“模拟”进入快速发展期以该领域较有代表性的美国医学教育科技公司(Medical Education Technologies Incorporation,METI)为例,该公司自1997 年研制出具有“生理驱动功能 ”的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化超级综合模拟人(HPS)开始,随着更高级的虚拟触觉感知技术和力反馈技术的应用,不断推出更新更高技术的产品(见附表),足见医学模拟技术发展之快[3]。到目前为止,医学教育的各个领域都全面启动了医学模拟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在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还是集中在基础技能实验室,如临床技能中心、基础护理实验室等,虽然目前有很多知名院校都建立了模拟中心,但许多都不是很成熟。

3 医学模拟教育在临床技能训练教学中的优势

3.1高仿真性

新一代高端模拟人具备生理型驱动的功能,可以提供和动物一样甚至更好的生理和代谢反应,可以模拟各种病人和临床情况,可以真实的采用临床的医疗设备进行治疗和操作训练,具有逼真的肌体构造,学生可以对其训练学习处理各种临床情景,令学生如同面临真实的诊疗过程。

3.2无风险性

模拟临床教学对学生和患者都不会产生风险,也不会与任何法律法规产生冲突。同时模拟练习可以使学生接触到许多从未见到的病例,错误的治疗也不会对患者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可以暴露出操作错误并及时改正,降低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发生的可能性,帮助学生迅速提高临床技能水平。

3.3可控制性

模拟教学设备可以提供不同情况下的学生培养方式,进行相关的研究实践,比如可用于临床外科学习、临床麻醉学习、护理急救学习等。同时模拟教学设备还可以根据老师或者学生的需要去停止、减缓和重新操作某一培训项目, 和真实的临床场景相比具有可控制性。

4 医学模拟教育在我院临床技能训练中的运用

我院以参加全国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为契机,同时也为了实现临床实践技能教学改革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了800平米的临床医学模拟教学实验室,购置了心肺复苏模拟人、全无线遥控模拟人、胸部引流模拟器、全身体格检查模拟等先进的模拟教学设备,可开展包括内、外、妇、儿、眼科、耳鼻喉、皮肤等多个实验项目,能够有效满足我院学生临床技能教学的要求,大幅度地改善了临床技能教学的条件,为学生创造了反复练习及熟练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机会。我们本着“尽可能贴近临床真实环境和更符合医学伦理学的方式进行医学教学”[4],为不同年级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一个模拟教学资源共享的平台。对进一步推动临床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医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和临床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提升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全面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彭志广,杨大鹏.实验教学体系创新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6, 23(8):16-18

[2]韩力军,张伯礼,周桂桐等.医学教育临床基本技能教学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2):92-94

[3]万学红,姚巡,卿平.现代医学模拟教学的发展及其对医学教育的影响[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8, 8(6): 413~415

[4]闫晓.医学教学装备的“小康”标准—现代医学模拟中心[J].中国医学装备,2005,(1):59

作者簡介:张祎捷(1968—),女,河南民权人,硕士,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呼吸内科和临床医学教学研究。

临床医学研究论文 篇4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联合培养模式,不仅加快了高层次临床医学人才的成材过程、满足社会对医学生的需求,更进一步完善医学生的教育体系、推动医学生事业的发展。但这种“浓缩”的培养模式是否会降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学生能否两者兼顾并都掌握良好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深入了解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并积极提出相关的对策,不仅完善我校研究生培养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更好培养研究生,并为政府及相关院校决策提供建议。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联合培养模式,不仅加快了高层次临床医学人才的成材过程、满足社会对医学生的需求,更进一步完善医学生的教育体系、推动医学生事业的发展。然而,并轨培养将原有的4-6年的培养时间浓缩为3年,但对学生科研能力及临床技能的要求并未降低。这就要求,学生在3年的时间内既要加强临床技能的训练,又要兼顾科研能力的培养,因此,这种“浓缩”的培养模式是否会降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学生能否两者兼顾并都掌握良好,都是时下关注和研究探讨的热点。作为首次承担全日制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高校,如何在培养的过程中解决上述问题、做好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效衔接,合格完成研究生的培养任务及目标,都是我们需要关注及研究探讨的问题。

一、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分析

通过对我校及周边医学院校、医院(实践基地)进行走访调查,了解到当前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培养目标不清楚、不具体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创新思路,就是将临床住院医师培训与研究生培养结合起来,培养出既有较强临床实践能力、应用研究能力,又有良好学术资质和从业资质的高层次医学适用型人才。但许多学生入校后,学校并未认真详细的向学生介绍、通读培养目标,解读“四证合一”的培养模式。使很多学生对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的环节及结果,知之甚少,在培养的过程中,主动性、参与性不高。

2.培养内容不细化、可操作性不强

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的培养,其培养创新特色主要在于将临床住院医师培训与研究生培养结合起来,缩短培养时间,提高培养效率。但在这种“高浓缩”型的培养模式下,许多学校并未真正将两者有效的衔接,而是单方面的侧重于课程理论教学或临床实践的培养,培养时间未合理分配使用,造成重理论、轻实践;重临床、轻科研的现象。同时,培养大纲未具体化、培养手册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

3.培养对象不区分,专业优势体现不够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象主要以在职人员为主,分为单位委托培养、社会人员和全日制专业研究生。全日制专业型研究生兼具学生和规培生的双重身份。部分规范化培训基地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未分类进行培训,而是等同于其它人员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导致学生对自己的双重身份混淆不清,身份存在感、归宿感不强,临床知识和临床技能也得不到很大提高。因此作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主体的规培基地应积极完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规培流程及相关考核制度,以加强研究生的身份认同感,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4.培养效果不明显,岗位胜任力不强

根据许多实习单位及用人单位的反馈,经过三年制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联合培养模式的毕业生,普遍存在医学理论知识基础薄、临床实践能力不扎实、科研能力较差的现象,特别是缺乏诸如职业道德、医学伦理、医患沟通等职业素养。毕业生在医疗救治、医患沟通、医疗纠纷中未能很好的体现出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应有的水平及素质。

二、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对策研究

随着医学教育、体制的发展与改革,临床医生的岗位胜任力越来越受到重视及关注。岗位胜任力不仅是衡量医生是否适应临床工作岗位的发展和要求,更是在未来进行以胜任力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改革的最重要依据。

一、岗位胜任力特征及内容的界定

在借鉴国内外对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赣南及周边三甲医院、我校研究生的培养特色,确定城市综合三甲医院临床医生普遍具有的岗位胜任力主要包括 “职业素养”、“合作与管理能力”、“掌握和运用医学基础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科研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专业思维方式”等6个主要一级指标因素(6个主要一级指标因素中又包含很多细分的二级、三级指标因素,且指标因素的具体内容后续再根据研究、培养实施的情况,细分调整)。并以此作为我校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及导向,完成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及任务。

二、创新课程体系及内容

课程设置是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区别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打牢专业基础的重要环节。目前的课程设置一般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三类。针对职业素养培养、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等岗位胜任力的课程鲜有开设或重视不够。因此,在课程设置培养的过程中,应创新专业课内容及教学方法、拓展医学生职业素养、加强沟通管理能力等,以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岗位胜任能力。

三、加强临床实践操作技能

熟练掌握和运用医学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操作技能,运用专业思维的方式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医院(实践基地)在住培的过程中,要注意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和社会住培生的的分类培养,针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自身的特点及优势,制订以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的相关内容及要求的临床实践能力考核、评价体系。在培养中注重独立能力的培养,在临床轮转的过程中,通过与病人的接触、管理等方面来学习和掌握基础技术,提高信息收集的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

四、提高临床科研能力

调查研究表明,在岗位胜任能力表现优秀的临床医生不仅能够较好地完成日常医疗工作,在工作的同时注意自己所在领域学科的发展,愿意通过学习新的技术手段,积极接触前沿的研究资料,持续追求改进工作方法,与临床工作的经验积累相结合,通过科研结果,反哺临床工作。因此,学校在教育培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及临床实践培养研究生对于医学科学研究的兴趣,掌握科学研究思考的方式,能在常规医疗工作中发现科学问题,并进行一定科学研究和观察,为最终解决临床问题提供数据或思路;同时正确认识临床科研与基础科研的区别及共同点,注意临床与基础的有机结合,合理安排临床实践与临床科研的时间;组建导师团队。通过由相关学科领域专家组成的导师团队共同指导研究生,切实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及水平,促进相关学科的沟通与融合。

临床医学研究论文 篇5

一、对象及方法

(一)调查对象

采取整体随机抽样的方式,对福建漳州某高职医学院临床医学实习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480份,回收有效问卷446份,因回答不完整剔除问卷34份,回收率约为92.9%。

(二)调查方法

在查阅相关文献和走访相关实习医院基础上,结合历届学生在实习医院教学管理的实际情况,自编临床医学生实习状况调查问卷。该调查问卷包含性别、专业基础能力、实习困惑及压力、实习医院等级、就业意向、自身评价等31个问题,结果与分析部分将从学生实习前准备、医院实习常见问题以及实习前应加强改进方面等三个角度进行分析讨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实习前准备

49.1%~65.9%的学生基础理论知识达到良好及以上,87.4%的学生在校临床实训操作达到良好及以上。该结果表明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有待加强。78.9%的学生认为见习很有必要,75.7%的学生认为对医疗安全有初步了解。60.5%的高职临床医学生是医学世家或亲戚朋友从医,但只有20.7%的学生会主动寻找见习机会提前熟悉医院环境,自主性较差。

(二)实习期间常见问题

高职临床医学生进入实习阶段后,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临床理论知识、经验缺乏,占59.3%的比例,50.6%的学生反映医院提供的自主操作机会不多,实操锻炼少。学生在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中,面临独自生活的压力以及环境的突然改变,许多常见的个人问题发生,例如,59.2%的学生目标不明确,89.1%的非定向生决定参加专升本考试而且54.2%感觉就业和专升本的压力较大,55.12%的定向生对5年的基层工作也颇感压力。54.%的学生感到自身学历低,没自信心。

(三)实习生基本能力

77.36%的学生认为在实习前有必要加强临床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63.21%的认为需要提高医学诊断知识操作技能,除上述两方面外,相关医院实习带教医生也反映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自学能力、人际沟通等能力有所欠缺。

三、对策及建议

(一)针对医学理论知识差

应加强学生的思想重视度,同时引导学习专业理论课,必要时,成绩不理想的直接留级或者退学,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理论学习。

(二)针对见习等实践教育活动少

调查显示高达60.5%的学生家人、亲戚或朋友是相关工作人员,建议学生充分利用周围的资源,及早去接触、去了解,这对专业的理论学习也有很大帮助,同时有助于尽早地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

(三)针对动手机会少

各大医院实习人数多,各层次人才不缺,高职生不占优势,那就需要学生练好自己扎实的.基本功,学院也要加強和医院良好沟通,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学生心理压力大,目标不明确

学生在校有就业指导课,却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学生重视的同时,老师应提高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质量,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努力做到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了解自己的处境,学有所用[4]。

综上,调查显示高职临床医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有待加强,在校的操作训练非常重要更要提高质量,在校生应注意对职业生涯的简单规划,务必加强自学能力和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能力。同时,建议学院提升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质量,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了解自己的处境,学有所用,减少对升学、就业、不自信等各方面的负面情绪[3][4]。不断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加强学生的临床思维,让实习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保证实习的顺利完成,提高临床实习的质量,是整个高职医学教育当下应该重视并加以解决的问题,期望本调查对高职医学生部分临床实习问题的解决能有微薄贡献。

参考文献:

[1]肖明贵,廖建宏,胡建刚,等.高职医学生临床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价值工程,:137-138.

[2]杨丽娟,彭强丽,周晓娜.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视角分析医学生职业倦怠的现状和成因[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31(6):1289-1290.

[3]毛先华.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实习与就业的探讨[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4(1):33-35.

临床医学研究论文 篇6

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包含医疗、教学、科研等多方面的能力。医学研究生综合能力的高低关乎群众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但培养具备较高的科研、教学和外语水平的创新型医疗人才还面临诸多问题。现阶段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就是临床综合能力,应包括临床技能操作能力、临床思维分析能力及临床沟通能力[3]。由于培养模式的原因,目前研究生比较注重基础理论学习,重视理论的深化和研究,继承为主、创新不足。研究生临床技能掌握程度一般,没有安排集中培训,缺乏临床经验,自信心不足。研究生每日忙于为患者办理出院、接收新患者、写病历、安排患者做检查等临床医疗工作,并参加临床查房、病例讨论等。除了临床工作以外,研究生还必须进行科研实验和论文撰写,这使得其与患者交流的时间减少。我国当前的医学教育更加重视对医学研究生知识结构及临床技能的培训,对其综合素质,尤其是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稍显不足,造成研究生综合素质不高,缺乏人文知识。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稿约 篇7

办刊宗旨

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 报道临床医学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传播国内外医学先进理念与前沿技术, 展示医学教学成果, 搭建医学学术交流平台, 促进临床医学工作者间的学术交流, 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

征稿对象

医药学研究领域的科研工作者, 各级医疗及相关机构医技从业人员, 医学院校的师生, 医疗卫生部门的管理人员等。

栏目设置

专家论坛、专题研究、研究原著、临床医学、基础研究、优生优育、护理与康复、技术方法、中医中药、综述、预防医学、心身医学、病例 (案) 探析、医疗卫生管理、医学教育、调查研究等。

稿件要求

1. 文稿应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创新性和实用性。论文内容真实, 论点鲜明, 数据准确可靠, 结论明确。文字简洁, 逻辑合理, 层次清楚, 图表表达规范。每篇论文必须包括题名、作者姓名、单位、单位地址 (省、市) 及邮政编码、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第一作者简介。文中可添加通讯作者 (包括姓名、电子邮箱) 及基金、课题项目 (包括项目名称、编号) , 作者须将以上信息在文章的首页页脚处注明。

2. 文题:力求简明、准确、专指性强, 并含有足够的信息。中文文题以20个汉字以内为宜, 必要时可加副标题, 应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略语、字符、代号、结构式和公式。

3. 作者及单位署名: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 排序在投稿时确定, 在编排过程中不再变更。作者单位名称 (包括科室) 、地址及邮编置于作者姓名之下一行。不同单位的作者, 在姓名右上角加注不同的阿拉伯数字序号, 工作单位序号与作者序号应一致。作者简介附在文后, 文章的第一作者简介可按以下顺序书写: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职称、学历/学位及研究方向。

4. 摘要:本刊所有发表论文都需附有论文摘要。基础性研究与临床性研究论文写成结构性摘要 (300~500字) , 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述评、综述、案例分析等论文写成指示性摘要 (100~300字) 。本刊研究原著必须附有英文摘要 (包括英文题名、作者及单位名称) , 其他栏目稿件也可添加英文摘要。英文摘要要求表述规范, 语序符合英文语言逻辑。

5.关键词:中文摘要下方列关键词, 尽量采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Index Medicus》的医学主题词表 (Me SH) 中所列的词, 一般为3~8个, 各词汇之间用“;”隔开。

6.正文格式要求。

(1) 篇幅 (含图表) 一般不超过10000字符 (一个版面2200字符) 。

(2) 文内标题层次:使用国际通用的阿拉伯数字分级连续编号的国际层次序号表示法, 不同层次的数字之间用“.”相隔, 末位数字后不加点号 (例:1;1.1;1.1.1) , 各层次的序号均左顶格起排书写。

(3) 外文字符必须分清大、小写, 正、斜体, 黑、白体, 上、下角标应区别明显;特殊文种和上、下角标符号, 以及排斜体等, 均请在稿件中注明。

(4) 医学名词以1989年及以后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原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审定、公布, 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名词》和相关学科的名词为准。尚未公布者以人民卫生出版社《英汉医学词汇》为准。文中所用中外文医学名词, 应使用全名;用简称者, 在文章首次出现处加括号注明。

(5) 计量单位参考国务院1984年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以单位符号表示, 并采用国际单位制并遵照国家有关量和单位的标准 (GB 3100-93, GB 3102-93) 。以小数形式表示计数单位占比及计量单位时, 小数点后保留两位小数。血压计量单位使用毫米汞柱 (mm Hg) , 首次出现时用括号加注与k Pa换算系数:单位符号中表示相除的斜线不能多于一条, 如“mg/kg/d”应为“mg/ (kg·d) ”;单位相同的参数范围, 只需写出后一个参数的单位, 如36~42°, 参数与其偏差的单位相同时, 统一将数字写在括号内, 单位写在括号外, 如“ (101.12±15.02) g”“ (40.51±1.52) 岁”;表示带中心值的百分数偏差时, 应写成 (27.02±2.12) %。中药计量单位, 1钱以3 g计, 1两以30 g计。

(6) 数字用法参考GB/T 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和计数、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书写百分数范围, 前一个数字的百分符号不能省略, 如5.32%~30.52%, 不要写成5.32~30.52%, 书写百分数的公差, 中心值与公差用圆括号括起, 其后写“%”, 如 (65.13±2.32) %, 不得写作“65.13±2.32%”。

(7) 统计学符号:按GB 3358-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书写, 常用如下: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x軃 (英小斜) 表示, 不用X (英大斜) 或M;标准差s (英小斜) , 不用SD;标准误用sx (英小斜) , 不用SE或SEM, t检验用t (英小斜) ;F检验用F (英大斜) ;卡方检验用χ2 (希小斜) 。

(8) 图与表:图表应少而精, 能用文字说明的, 不用图表, 三者之间不宜重复, 且应有自明性。每幅图表分别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进行连续编码。每幅图表应分别附有图序 (表序) 、图题 (表题) 、图注 (表注) , 并在注释中标明图表中使用的非公知公用的缩写。图表的标题及文字说明均用中文。表用三线表, 表内同一项目 (指标) 数据要求小数点后位数一致。图片应清晰, 若刊用人像, 应征得本人的书面同意, 或遮盖其能被辨认出系何人的部分。大体标本照片在图内应有尺度标记。病理照片应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

7.参考文献:采用顺序编码制, 并按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 所引文献以近5年内公开发表的文献为主, 文献著录规范依据相关参考文献著录标准。

常用参考文献书写格式如下:

期刊:[序号]作者.文题[J].刊名, 年, 卷 (期) :起-止页.

专著:[序号]著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者, 年:起-止页.

或:作者.文题[M]//著者.书名.出版地:出版者, 年:起-止页.

电子期刊:[序号]作者.题名[J/OL].刊名, 年, 卷 (期) :起-止页[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注:参考文献作者若为1~3位, 须全部列出, 用“, ”隔开;若为3位以上, 仅写前3位, 后加“等”或“et al”;外文文献作者姓前 (全写) 名后 (缩写, 不加缩写点)

投稿约定

1.凡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论文, 必须附有伦理审查合格证明或患者知情同意书。

2.请通过《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征稿信箱lcyxyjysj@163.com投稿, 来稿注明作者或联系人姓名、电话、E-mail、工作单位、通信地址及邮政编码。

3.来稿文责自负, 勿一稿多投, 确保无涉密问题。编辑部对稿件有修改权, 不愿改动者, 请在来稿时说明。

4. 一经投稿本刊, 意味着作者同意将出版权转让给本刊编辑部。对本刊以电子期刊、光盘版等其他方式出版该文无异议。本刊所刊登的文章已全文录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核心期刊 (遴选) 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相关学术期刊数据库。若作者不同意录入, 请在来稿中声明。

5. 稿件录用后, 本刊将收取部分编审出版费, 一经排版, 不得擅自变更作者署名、文稿内容及字符。

6. 本刊对重大研究成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研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学研究基金, 以及省、市、自治区、高等院校、军队、教育部、出国留学人员等科研基金所资助的研究成果论文, 优先录用。

7. 文稿自收到之日起, 将在1~3个工作日反馈稿件审查意见或录用通知, 逾期望作者及时查询。稿件需要作者修改时, 请按约定期限返回, 逾期返回而又未说明者视为自动撤稿。稿件一经刊用, 出版后赠送当期刊物一本。

临床医学研究论文 篇8

摘 要: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的是基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然而面对医学模式新的发展形势,传统课程体系存在着太多的弊端和问题,使得毕业的院校学生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环境和实际工作状况,因此必须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本文简单的叙述了基层医务人员所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并较为详细的分析了当前课程体系中存在的弊端和问题以及在新形势下,如何构建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临床医学;三年制;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1 浅析当前课程体系中存在的弊端和问题

1.1 课程内容老化,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

在传统的临床医学课程体系中,课程内容较为陈旧而且探讨的理论内容太过精深,看重理论知识完整性、系统性的传授,忽视了对同学们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教育。而目前我国全科医学方向的三年制临床医学主要是向基层卫生机构输送医务人员,他们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为广大的村民和乡镇人民提供“六位一体”的服务,但是由目前现状来看,我国课程体系的改革并没有跟上医学模式发展的步伐。同时医学的很多课程仅仅是一门课程,其中的诸多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例如,在向同学们讲解一个病例的时候,都是按照千篇一律的课本上的流程来,而这套流程与实际情况有很大差别,这也就导致了同学们在学习完课程之后,真正进入工作岗位时仍需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不断地学习和适应[1]。

医学比任何一门学科都需要实践性,再加上三年制的专科院校培养的是适应基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更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仍然采用不能适应发展形势的传统课程体系,没有让基层医疗机构参与到课程的开发中来,以基层医疗卫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为基础对课程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和补充,导致学生学习的知识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不能很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的环境、进入工作状态。

1.2 课程教材滞后且课程设置有待创新

20世纪80年代,全科医学传入中国,此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相较于临床医学发展的迅速,人才培养中的教材建设显得尤为滞后,尤其是三年制的专科医学教学,目前它仍然在使用本科的医学教材的压缩本,并没有一套适合自己的、较为成型的系列教材,那也就没有办法把专科医学特有的“六位一体”的工作理念融入到教材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基层专业人才的培养[2]。也是因为使用本科醫学教材,专科院校受学制的限制,只能压缩医学教材,使得课程设置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可能是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也可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一些院校开始设置很多选修课程,但是由于考虑不足,选修课程的作用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2 基层医务人员所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基层医务人员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以“六位一体”为中心的,即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以这些内容为出发点,医护人员首先就是要懂得基础的医学知识,掌握乡镇社区常用的护理技术、诊疗技术、医疗设备操作技术以及致残性疾病康复技术,要会诊治农村社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要懂得如何预防传染病、慢性非传染病等疾病,同时还要了解和懂得社区保健、老年医学以及健康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有很好的职业道德和医患沟通能力。由此看来,基层医护人员需要有很好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所以院校要结合基层医疗实际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精简和整合,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提高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同时加强培养同学们的实践能力,为基层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3]。

3 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向和构成

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一定要结合当前基层医疗的实际发展状况,并吸收医学类及其他有关专业课程设置的优点,在把握“六位一体”宗旨的基础上,构建模块化、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具体构建如下:

模块化课程体系应包括四个方面,即职业基本素质模块、职业岗位基础能力模块、职业核心能力模块和个性化职业岗位能力发展模块。其中职业基本素质模块包括职业道德人文、社科医学导论以及医患沟通能力等内容;职业岗位基础能力模块则包括医学基础知识;职业核心能力模块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即预防、治疗、康复、保健和常用技术。预防指的是对传染病、慢性非传染病等疾病的预防,治疗指的是广大的农村社区中常见的、多发的疾病的诊治,康复指的是妇女、儿童、老年保健,生殖健康保健以及计划免疫等内容,保健指的是致残性疾病康复技术,常用技术指的是常用的护理技术和乡镇社区医生常用的诊疗技术;个性化职业岗位能力发展模块包括执业医师考核课程、妇幼卫生方向、全科医生方向和麻醉方向等需要的或者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4]。把这些模块化课程进行整合,从而形成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两大部分,并以此和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课程质量及考核标准。

这种课程体系较之传统的课程体系有了很大的完善和进步,它更加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也更加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模块化课程体系由传统的2﹢1变成1﹢2,即第一年、二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第三年在医院变成第一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第二年和第三年在医院上临床课[5]。与此同时,理论和实验在课时分配上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这种变化拉近了课堂与实践、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距离。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除了学习书本以及教师给予的知识外,还会面对各种各样的病人和病历资料,这种参与诊疗处理的方式会让同学们对疾病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和理解,加深他们对医学知识的印象。在参与诊疗的过程中,能够提高学生的沟通交际能力,丰富他们的社会经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医疗服务观念,而且他们还可以及时的让院校了解到临床的实际情况以及需求的人才类型和数量,以便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做出合适的调整[6]。其次是教学内容更有实用性和针对性。模块化课程体系强调整合教学大纲,调整教学内容,结合基层常见病、多发病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从而增强其实用性和针对性[7]。如在广大的基层社区中,先进的医疗设备较为缺乏,针对这一现状,可以加强学生对乡镇社区常用医疗设备和诊疗技术的训练,例如腰穿、腹穿和胸穿等。还可以在注意教学内容联系与衔接的基础上,结合基层医疗卫生的实际情况,打乱章节顺序,加入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以更好地培养适应基层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洋,张虹,杨琪.三年制专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02:11+30.

[2]汤军.Reformation of Preclinical Curriculums in Clinical Medicine Speciality for Local Medical College[D].西南大学.

[3]王春成,李明哲.高职高专临床医学实践教学现状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4,24:37-38.

[4]张毅.An Independent College of Clinical Medicine Undergraduate Training Quality and Effect Study on Factors [D].天津医科大学.

[5]郭毅,王润霞,杨冬梅,潘敏,刘付平.临床医学专业“1+1+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效[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21:3220-3221.

[6]林先燕,杨胜文,余跃生,韦亚丽,邓祖国,任光祥,周小艳. 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学生社区卫生实践能力提升效果评价[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4,04:293-296.

[7]张丽卓.高职高专临床医学教学改革浅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4,

33:124-125.

基金项目:山东省高等医学教育研究中心医学教育研究课题(课题编号:YJKT201351)。

上一篇:精彩团队励志押韵霸气口号 销售团队霸气简短语录下一篇:项目报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