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医学论文

2024-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针灸医学论文(精选8篇)

针灸医学论文 篇1

针灸起源中国,具有悠久而漫长的历史。史载针灸在三皇五帝时期就已经被应用了,先有伏羲氏“尝百药而制九针”(东汉医学家皇甫谧记载于《帝王世纪》),又有“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针道生焉”等。又据《山海经》和《内经》,有用石块刺破痈肿的记载,以及《孟子》:“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再根据如今在我国各地挖出的历史文物考证,针刺疗法真正产生的时间应该是“砭石” 应用以后一个漫长的时期,大约是新石器时代。

“砭石”是针具的雏形或前身,它是远古时代人们在生活、劳动等实践中经验积累的产物,从无意中发现石块按压或刺破体表可以治病到对石块加工形成砭石而专用于治疗疾病,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我国曾在内蒙古多伦县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过一根4.5cm长的砭石,一端扁平有弧形刃,可用来切开脓疡,另一端为四棱锥形,可用来放血。在山东省日照市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个墓葬里,还发现过两根殉葬的砭石,长度分别为8.3cm~9.1cm,尖端为三棱锥形和圆锥形,可用它们放血,调和经气。砭石实物的发现,为针刺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记载:“东方之域,天地之所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而嗜咸„„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说明了砭石治病与当时人类所处的环境和历史条件是分不开的。

当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出现了精治的石针。其后出现了骨针、陶针、竹针等。人类发明冶金术后,针具又逐步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至现代的不锈钢针。

灸法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学会用火以后。人们在用火的过程中,认识到身体某一部位发生病痛时,受到火的烘烤会感到舒适或缓解,通过长期的实践,就形成了炙法。《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记载:“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芮。故灸芮者,亦从北方来。”说明灸法的发明与寒冷的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原始社会栖息在北方的人们离不开烤火取暖,加上他们野居乳食的生活习惯,容易患腹部寒痛、胀满等症,非常适于热疗。据考察,先民们钻木取火或敲击燧石取火,往往用艾绒作为引火材料,起源于原始社会晚期的骨卜也是用艾绒烧灼动物骨。很明显,这种用艾绒点火的方法,为发明艾灸提供了必要条件。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我国由奴隶社会迈进到封建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各种学术思想的进步,为医药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针刺工具由砭石、骨针发展到金属针具,特别是灸针的出现更扩大了针灸实践范围,促进了针灸学术飞跃发展,针灸理论也不断得以完善。据《左传》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医缓、医和均擅长于针灸。先秦名医扁鹊(秦越人)在给虢太子治尸厥时,让其弟子子阳取外三阳针刺而使太子复苏,又令弟子子豹药熨两胁下,而见太子坐起„„。证明在先秦时期针砭、火灸、热熨等均已广泛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为临床实践的总结和提高以及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

两种古代关于经脉的著作,它论述了十一条脉的循行分布、病假表现和灸法治疗。根据其足臂阴阳的命名特点,称为“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反映了针灸学核心理论经络学说的早期面貌。战国时代开始逐渐成书的《内经》,是先秦至西汉医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此书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东汉至隋唐仍有修订和补充。《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共18 卷,162篇,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精神、气血等为主要内容,从整体观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要领和防治原则,重点论述了经络、腧穴、针法、灸法等,为后世针灸学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中以《灵枢》所载针灸理论更为丰富和系统,故《灵枢》又称“针经”。

秦、汉、三国时代,经济、文化、卫生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大约成书于汉代的《难经》,又名《黄帝八十一难经》,《难经》是一部可与《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相传系秦越人(扁鹊)所作。该书内容简要,辨析精微,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针灸学理论体系。其中关于奇经八脉和原气的论述,更补充了《内经》之不足。同时,还提出了八会穴,并对五输穴按五行学说作了详细的解释。这一时期许多著名的医学家都很重视研究针灸,如我国病历记载的创始者淳于意给甾川王治“厥上为重,头痛身热”时,“刺足阳明脉,左右各三所”(《史记》)。发明六经辨证的张仲景,在其著作《伤寒论》中,不仅在方药方面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光辉的典范,而且在针灸学术上也有许多卓越的见解和贡献。在他的著作中直接与针灸有关的条文达69条,主张针药结合,辨证施治。已佚的《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即《黄帝明堂

经》)应该是这一时期有关腧穴的专著。以外科闻名于世的华佗亦精于针灸,创立了著名的“华佗平脊穴”。三国时期的曹翕擅长灸法,著《曹氏灸经》和《十二经明堂偃人图》,可惜失传。

魏晋时代的皇甫谧将《素问》、《灵枢》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中的针灸内容汇而为一,去其重复,择其精要,编撰成《针灸甲乙经》。全书分为12卷128篇,共收349个腧穴,按脏腑、气血、经络、腧穴、脉诊、刺灸法和临床各科病证针灸治疗为次序加以编纂,成为一部最早的体系比较完整的针灸专书,是继《内经》之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本书于公元6世纪传到日本、朝鲜等国,为针灸走向世界起到了率先作用。晋代名医葛洪撰《肘后备急方》,所录针灸医方109条,其中99条为灸方,从而使灸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妻鲍姑,亦擅长用灸。晋末到南北朝的徐熙一族,累世精于医术,徐秋夫、徐文伯和徐叔响等都是针灸史上的有名人物。此外,尚有名医秦承祖、陶弘景等,都对针法、灸法有所研究。

隋、唐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针灸医学也有很大的发展,至唐代针灸已成为一门专科,针灸教育也占有重要地位。唐太医署掌管医药教育,分设四个医学专业和一个药学专业,针灸是医学专业之一,设““针博士一人,针助教一人,针师十人,针工二十人,针生二十人。针博士掌教针生以经脉孔穴,使识浮、沉、滑、涩,又以九针为补泻之法。”为针灸学的学校教育开创了先河。医学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绘制了五色“明堂三人图”,还创用阿是穴和

指寸法。这一时期灸法最为盛行,尤以王焘著《外台秘要》、崔知悌著《骨蒸病灸方》最享盛名。又有名医甄权著有《针方》、《针经钞》和《明堂人形图》等(均佚)。

宋金元时期,建立了更为完整的针灸教学机构,设针科、灸科,《素问》、《难经》、《针灸甲乙经》为学员所必修。由于印刷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医学文献的积累,加快了针灸学的传播与发展进程。北宋时期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重新考订明堂经穴,于公元1026年撰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刻于石碑供人们参抄拓印。他还设计了2具铜人模型,外刻经络腧穴,内置脏腑,作为针灸教学的直观教具和考试针灸医生之用,促进了经络腧穴理论知识的统一和针灸学的发展。南宋针灸学家王执中,于公元1220年撰成《针灸资生经》。他十分重视实践,搜集了许多民间散在的临床经验,并重视灸术和压痛点对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作用。元代滑伯仁于公元1341年著《十四经发挥》,将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合称为十四经脉,对后人研究经脉很有裨益。这一时期由于金元四大家学说的形成,其对针灸医学也各有见地。再如子午流注针法兴起,使子午流注理论更趋系统。

明代是针灸学术发展的高潮,名医辈出,理论研究深化。它继承了金元时期各个流派的不同特点而又推陈出新,其间尤以《针灸大成》(公元1601年)影响最大。它是在杨继洲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集历代诸家学说和实践经验总结而成,是继《内经》、《针灸甲乙经》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该书现有40余种版本,并译成英、法、德、日等多种文字,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后

世学习、研究针灸的重要参考文献。此外,尚有徐凤撰的《针灸大全》,汪机的《针灸问对》,陈会的《神应经》,高武的《针灸聚英》等,均对针灸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清初至民国时期,针灸医学由兴盛逐渐走向衷退。流传几千年的针灸医学虽然不断有所发展,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其速度比较缓慢,特别是清朝统治阶级因拘于封建礼教,于1822年竟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所宜”的荒谬理由,下令停止太医院使用针灸,废止针灸科,一般“儒医”也注重汤药轻针灸。鸦片战争失败以后,帝国主义入侵,在各地设立教会医院和医学院校,排斥、攻中国医药学,使中医事业包括针灸学更趋衰落,几至一蹶不振。然而由于针灸经济、方便、有效,深受劳动人民的欢迎,尽管国民党政府力图扼杀,但在民间,仍得到应用与流传。同时各地有志之士,创办学社、学校,培养人才,为发扬针灸,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十分重视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制定了中医政策,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中医事业,使针灸医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提高。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中医院校、中医医院和研究机构,针灸学作为中医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程,针灸科是必设的科室。80年代初期,各中医院校先后建立了针灸系,使用了全国统一的针灸学教材,并逐渐开展了针灸学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形成了针灸学教学、医疗、科研的完整体系。

针灸医学论文 篇2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是在1990年初才开始发展的关于临床医学的一门新兴交叉的基础学科。循证医学的医学实践过程必须遵循最佳的科学证据,对患者的治疗必须要基于最佳的临床研究证据。医师结合第一手的患者临床资料和自己的多年经验,在尊重患者意愿时,让患者得到最好的治疗。循证医学的检索范围涵盖所提的所有临床问题,强调获得当前的全部相关文献。循证医学在数据库的选择方面,以临床实践指南数据库、临床证据数据库、书目数据库三者并重。循证医学对临床证据的级别极其关注,特别随机对照试验方面的研究结果,重视全面评价文献的真实性、方法学以及结果的负作用。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检索从2001—2010年《中国针灸》(第21卷)第1期起至(第31卷)第12期,《针灸临床杂志》(第17卷)第1期起至(第27卷)第12期,总共20卷。

2.2 检索的方法

以国际循证医学的标准为依据,对每期杂志进行逐篇的翻阅,并且要登记记录所有关于针灸临床研究的文章和RCT文章。2.2.1纳入文章的标准(1)针灸临床研究性文章的标准:目录中出现关于“临床研究”和其意义相近的字样;目录中对灸法、刺法的研究是以“人”为主要的研究对象。(2)RCT文章的标准:在上述一切针灸临床研究性文章中有“随机分组”和其意义相近的字样:上述文章中标明采用“分层随机法”等分组的;上述针灸临床研究性文章中,出现了抽签或者随机数字表等方法。

2.2.2排除文章的标准

(1)针灸临床研究性文章的排除标准:以动物为实验对象、个案报道、全部病人只接受一种处理、历史性列照,单纯的理论探讨(没有涉及对病例的观察和分析);按照病人的特点采取的实验。(2)RCT文章的排除标准:属于半随机方法的不纳入RCT;文章中出现“随机设立”和与之意义相近的字样。

2.3 分析的方法

逐篇分析所有的RCT文章,包括以下几种方法:盲法采用,对照设置,是否描述的随机方法。

3 统计结果

3.1 RCT文章的统计

从2001—2010年《中国针灸》10卷中共出现针灸临床研究文章2541篇,其中RCT文章288篇,占11.33%;《针灸临床杂志》10卷中共出现针灸临床研究文章2310篇,其中RCT文章256篇,占11.08%;2本书中共出现针灸临床研究的文章4851篇,RCT文章544篇,占11.21%。

3.2 RCT文章的分析

在544篇文章中有52篇采取了数字随机表和抽签法,其它492篇只在书面上标注了“随机分组”的字样;采用盲法的有45篇文章;27篇文章采用假针灸对照组的方法。

4 对RCT的认识

4.1 RCT的定义

随机对照试验(RCT)的基本方法: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不同的组,分别对不同组实施不一样的干预,观察对照在严格的条件下,研究效果的不同。在有足够多的研究对象时,这种方法可以抵消混杂因素影响各组。随机设计方法可以分为完全随机设计和随机区组设计两种。

4.2 RCT的重要性

作为循证医学的原始资料的来源,避开了偏倚对其结论真实性和可靠性的影响,在决定结论正确与否的时候,RCT发挥着极其重要和不可忽视的作用。RCT指采用随机分配的方法,让每一个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获得同等的机会进入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分配中去,随即对其实施实验。在条件一致的前提下,对这两组研究对象进行同步的研究和相应的观察,然后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评论实验的结果。目前,循证医学已经被公认为针灸临床研究的标准的设计方法,判断其研究质量高低的其中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是否采取了RCT设计,因为其验证性度比较高。但是实际上在针灸临床研究工作中,RCT还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虽然对RCT的纳入标准做了很多严格的规定,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仍然出现了很多的不明确因素,从而导致不高的实验的重复性。

(1)从表1可以得出,从2001—2010年,RCT文章率虽然呈上升的趋势,但是每年的比率和这10年一共的比率还是低于20%。从中我们不难得出,总体上来说,针灸的临床研究的设计方法水平还相对较低。对于RCT文章率是可以提高的,从而针灸临床研究的质量也就具有了提高的可能。(2)在所有的RCT文章中,采用开放对照,超过了55%以上。虽然这是一种适用并且正确方法,但是我们发现对照组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除了干预措施外,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其它处理方法不一致;而且即使采用了另外的干预措施对来做对照,但是该措施并未得到可靠的临床试验来验证,造成混乱的对照。(3)盲法是为了避免出现偏差,保证内部材料真实和可靠的一种有效的手段。544篇RCT文章中,有45篇采用盲法。应该包括四个不同的层次:在随机对病人进行分配的时侯,参与试验的临床医生、研究者、受试者和结果地判断者,都不应该知道哪个病人进入什么组。

5 小结

对10年来《中国针灸》和《针灸临床杂志》中临床研究文章的分析,目前针灸临床研究的大多数的方法还有待改进。从循症医学角度下来看针灸临床研究的发展更能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因为RCT确保了研究资料的真实性。

摘要:目的 本文从循证医学的角度来分析《中国针灸》和《针灸临床杂志》中刊登的文章,从而评价针灸临床研究的发展。方法 用手检的办法,找出2001-2010年《中国针灸》和《针灸临床杂志》中关于针灸临床研究的或者文章中标注着是采用随机对照试验作为方法的文章。结果 发现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章仅占一小部分。结论 针灸临床研究的方法和质量都还有待提高。

关键词:循证医学,针灸,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吴滨,刘屹,何竟,等.循证医学与针灸临床杂志临床研究质量评价.针灸临床杂志[J].2001,17(1):3-4.

[2]吴滨,何竟,李宁,等.循证医学与中国针灸临床研究报道的质量评价[J].中国针灸,2000,8(3):504-505.

浅议针灸医学的现状与发展 篇3

【关键词】 现代医学 针灸医学 现状 发展

【中图分类号】 R-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9-0976-01

1 针灸现状与发展特点

在20世纪70年代,以中国向全世界公布针刺麻醉的研究成就为契机,国际社会掀起一股渴望了解针灸和应用针灸治病的热潮。西方医学界通过对中国、日本、韩国、法国等国家的针灸研究情况的了解,逐渐消除了对针灸的误解,并开始接触到针灸临床实际。很多人还对针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为应用、研究与推广针灸的重要力量。在针灸国际化的进程中,世界卫生组织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与引导作用,如在一些国家设立针灸研究培训合作中心,支持创建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公布43种针灸适应症,制订经络穴位名称国际标准,制订针灸临床研究规范等。据了解,目前全世界已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针灸医疗,从事针灸的人数约20-30万人。有些国家和地区还开展针灸教育与研究工作,国际针灸教育出现了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趋势。

1.1 理论研究不断深入

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进行的针灸理论研究,其着眼点侧重于两大方面即针灸作用机理研究和经络腧穴研究。大量研究工作是围绕针灸的基本作用展开的,包括针灸对全身各系统各器官功能的调整作用、镇痛作用、增强免疫作用和促进组织修复作用。研究资料表明,针灸的调整作用是最根本的作用,它贯穿于所有作用之中。经络腧穴研究,是通过对循经感传现象的观察,学术界对经络现象的客观性基本上取得共识,但对经络实质的看法则存在着神经论与非神经论的根本分歧。

1.2 针灸方法不断创新

在針灸临床当中,以毫针和艾灸为主的传统疗法,是最基本的治疗方法。在传统针灸与现代医学技术相结合的过程中创新出许多新的治疗方法,主要有电针、电热针、磁极针、耳针、头皮针、面针、穴位注射、针刀疗法、药物贴敷、俞穴药物离子导入以及生物全息诊疗法等。

1.3 临床范围日益扩大

目前,针灸治疗的病症已从上个世纪的200多种上升到800种左右,其中约30%-40%疗效显著。临床应用范围已经扩大到四个方面,即经络诊断、针刺麻醉、针灸保健与针灸治疗。事实证明,针灸有效的病症遍及临床各科,不仅可以治疗常见病、慢性病,而且还可以治疗某些疑难病、器质性疾病和急性病。国际上有一部分人以为针灸只适用于治疗疼痛和瘫痪,实则是对针灸医学的很大误解。

2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针灸国际化的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国际社会对待针灸的态度问题。由于东西方的文化背景与医疗观念的差异,由于种种原因在部分国家还不承认针灸是医学专业,也不承认针灸医生的独立行医资格。他们不加管理,或限制针灸医生的行医活动或把针灸医生排斥于医药卫生界之外,造成针灸界良莠不齐,损害了针灸的形象。即使在已经为针灸立法的国家和地区,也只有极少数有针灸传统的亚洲国家把针灸列为医学专业。而其它很多国家只把针灸看作一种疗法,从事针灸的人被排除于医生行列之外,限制了针灸的发挥。

在针灸现代化的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针灸学术的发展方向问题。很多人甚至简单的理解为把针灸纳入西医理论体系就是针灸现代化,按照这种思路进行的理论研究尽管也能说明针灸的某些作用机制,但却难以指导临床实践。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上问题将会逐渐得到解决,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针灸的发展,人们将会彻底的改变原有观念。

3 针灸医学的发展前景

从针灸发展史来看,现代针灸医学将在理论与实践上取得重大进展,将沿着国际化与现代化的方向向着更高层次不断发展,并将对医学乃至生命科学产生重大影响。

3.1 理论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新世纪将是针灸理论研究取得重大的突破性进展,并推动临床实践水平进一步提高的时代。针灸理论研究,将以经络研究为突破口取得重大进展。其主要成就,将是对经络实质的解谜,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与经络学说密切相关的“气”的理论将相继得以科学阐明,经络与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的关系也将更加明朗,在此基础上必将构筑起一座新的针灸理论框架。

3.2 临床疗效的进一步提高

随着经络与“气”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传统医学中采用的望、闻、问、切诊法将有质的飞跃,各种诊断方法的稳定性和精密性将得以进一步提高,极有可能产生出来更高层次的更精密的经络诊断技术与精气检测技术,从而被医学界广泛接受。在临床治疗方面,人们不仅要求用针灸治疗诸多的常见病、慢性病,而且越来越希望能用针灸帮助解决那些西医束手无策的疑难杂病。通过积极推行针灸临床研究规范,使各种疗法的临床观察结果具有横向可比性,而且随着经络研究的突破,针灸疗效将会不断得到提高。

3.3 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各国民众对针灸医疗的需求日益增加,在针灸的立法问题上,将被提到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卫生管理日程上来,当世界上多数国家和地区承认针灸科学的时候,针灸医学也就成了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针灸教育的发展问题上,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通过立法而加强了对针灸从业人员的考试和资格认定,并且随着针灸医学的进步,对从事针灸医疗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从而促使针灸教育逐渐从低层次转向高层次发展。

总而言之,现代针灸医学将是形成充满现代科学内涵的现代中医理论体系,针灸医学的发展前景将会实现国际化与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沈自尹.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思路.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11):643.

[2]匡调元.对中医药学发展过去、现状与未来的一些思考.上海中医药杂志,1999,(2):4-7.

2016针灸推拿试题 篇4

姓名

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90分): 1.阴经是指

A.六脏的经脉 B.六腑的经脉 C.督、带脉 D.循行胸腹经脉 E.循行背部经脉

2.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的经脉是

A.阴经

B.阴维脉

C.阳经 D.奇经

E.带脉 3.髓海位于

A.项部

B.胸部

C.头部

D.背部

E.腹部 4.经气的所起与所归是指

A.气街

B.标本

C.根结

D.交会穴

E.四海 5.经络系统中没有表里关系的是

A.十二经脉

B.奇经八脉

C.十二经别 D.十二皮部

E.十二经筋 6.肘横纹至腕横纹的骨度分寸是

A.14寸

B.15寸

C.12寸 D.9寸

E.13寸 7.三焦的下合穴在

A.足阳明胃经上

B.足少阳胆经上

C.足太阳膀胱经上

D.手少阳三焦经上

E.手阳明大肠经上 8.既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的是

A.中府

B.云门

C.孔最 D.列缺

E.少商 9.手三里位于

A.肘横纹下3寸

B.肘横纹下4寸

C.肘横纹上3寸

D.肘横纹上4寸

E.肘横纹下2寸

10.位于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的穴位是

A.尺泽

B.孔最

C.列缺 D.经渠

E.太渊 11.足阳明胃经的起始穴位是

A.大包

B.睛明

C.承泣 D.四白

E.厉兑 12.在胸部,任脉旁开4寸的经脉是

A.足太阴脾经 B.足少阴肾经 C.足阳明胃经 D.足厥阴肝经 E.足太阳膀胱经 13.三阴交位于

A.内踝尖上4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B.外踝尖上3寸,胫骨外侧缘后方

C.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前方

D.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E.外踝尖上4寸,胫骨外侧缘前方

14.位于小指末节桡侧,指甲角旁0.1寸处的穴位是

A.少海

B.小海

C.少泽

D.少列

E.中冲 15.既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的是

A.内关

B.少列

C.通里

D.神门

E.足临泣 16.十二经脉中,循行至心的经脉有

A.2条

B.3条

C.4条

D.5条

E.6条 17.手太阳小肠经联系的脏腑,除心和小肠外,还有

A.胃

B.胆

C.脾

D.肝

E.大肠 18.在下列穴位中,治疗胎位不正的是

A.至阳

B.至阴

C.会阳

D.肩井

E.昆仑 19.直接入络脑的经脉是

A.足少阴肾经 B.足太阳膀胱经 C.足厥阴肝经 D.手少阴心经 E.手太阴肺经 20.在胸部,任脉旁开2寸的经脉是

A.足太阴脾经 B.手太阴肺经 C.足阳明胃经 D.足少阳胆经 E.足少阴肾经 21.手厥阴心包经的起始穴位是

A.天泉

B.少列

C.中冲 D.少府

E.天池 22.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的穴位是

A.支沟

B.间使

C.阴郄

D.三阳络

E.会宗 23.手少阳三焦经的起始穴位是

A.丝竹空

B.中冲 C.关冲 D.侠溪

E.中渚 24.直接入耳中的经脉有

A.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

B.任脉、督脉

C.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少阴肾经

D.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

E.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

25.前正中线旁开4寸,平第7肋间隙的穴位是

A.期门

B.日月

C.膻中

D.大包

E.京门 26.不与足少阳胆经相联系的脏腑或器官是

A.肝

B.耳

C.胆

D.胃

E.胁 27.八会穴中的脏会在

A.足厥阴肝经上 B.足太阴脾经上 C.足阳胆胃经上 D.任脉上

E.手太阳小肠经上

28.不与足厥阴肝经相联系的经脉是

A.肝经

B.肺经

C.胆经

D.脾经

E.胃经 29.手阳明大肠经出于“柱骨之会上”,所指督脉的穴位是

A.百会

B.大椎

C.风府

D.神庭

E.水沟 30.位于脐上4寸的穴位是

A.下脘

B.水分

C.建里

D.中脘

E.上脘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

1.推拿的复合手法有哪些?强直性脊柱炎推拿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2.针刺基本手法有哪些?隔盐灸可以治疗?1.A 2.C 3.C 4.C 5.B 6.C 7.C

8.D 9.E 10.C 11.C 12.C 13.D 14.D 15.A

16.C 17.A 18.B 19.B 20.E 21.E 22.B 23.C 24.A 25.B

26.D 27.A 28.D 29.B 30.D

二、简答题

1.推拿的复合手法有哪些?强直性脊柱炎推拿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包括按揉法、拿揉法、牵抖法。强直性脊柱炎推拿的治疗原则是:早期以和营通络活血止痛为主,后期以舒筋通络,滑利关节为主。2.针刺基本手法有哪些?隔盐灸可以治疗?

提插法、捻转法 ;

痢疾、吐泻

1.A 2.C 3.C 4.C 5.B 6.C 7.C

8.D 9.E 10.C 11.C 12.C 13.D 14.D 15.A

16.C 17.A 18.B 19.B 20.E 21.E 22.B 23.C 24.A 25.B

26.D 27.A 28.D 29.B 30.D

二、简答题

1.推拿的复合手法有哪些?强直性脊柱炎推拿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包括按揉法、拿揉法、牵抖法。强直性脊柱炎推拿的治疗原则是:早期以和营通络活血止痛为主,后期以舒筋通络,滑利关节为主。2.针刺基本手法有哪些?隔盐灸可以治疗?

提插法、捻转法 ;

针灸试题总结 篇5

1.手三阳经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2.足三阳经在下肢的分布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3.足三阴经在内踝上8寸以下的分布规律是: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4.以下哪组经脉不属于表里关系:手少阴心经,手少阳三焦经

5.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 E 手足末端

6.同名的阳经与阳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头面部

7.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心中

8.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目内

9.足太阳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足大趾内端

10.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心中

11.足三阳经的循行规律是:从头走足

12.下列各项中,被称为“一源三歧”的是:任脉,督脉,冲脉

13.被成为“十二经之海”的是:冲脉 14.被成为“阴脉之海”的是 : 任脉

15.十二经之别络穴分出后,走向:相表里的经脉

16.十五络脉指十二经脉之别络,加上 : 任脉络,督脉络,脾之大络

17.下列各项中,论述错误的是 :脾之大络散布于全身

18.以下哪项不属于十二经筋的分布特点 : 行于体表,入于内脏

19.同名的阳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是 : 头面部

20.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的交接部位是: 胸中

21.足三阴经在内踝上8寸以下的分布规律是 :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22.足三阴经在内踝8寸以上肢体部的分布规律是 : 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23.手三阴的循行走向规律是:从胸走手 24.足三阳经的循行走向规律是 : 从头走

25.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的交接部位是 :足大趾外端

26.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的交接部位是 D 足大趾内端

27.被称为“十二经之海”的经脉是 :冲脉 28.被称为“阴脉之海”的经脉是: 任脉 29.带脉的功能是: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

30.冲脉的功能是:涵蓄十二经气血

31.任脉别络的分布是:从鸠尾分出散布与腹部

32.督脉别络的分布是:从长强分出散布与头部

33.以下哪项不是经络的生理作用:蓄积渗灌气血

34.以下哪项不属于《四总穴歌》的内容:胸胁内关谋

35.俞穴总体上可归纳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36.有关阿是穴,叙述不正确的是 :只有一个穴位

37.有关奇穴,叙述正确的是:多数对某些病征有特殊的疗效

38.有关阿是穴,叙述不正确的是:多数对某些病征有特殊的疗效

39.除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外,俞穴的住治特点还包括:特殊作用

40.手太阴肺经的主治特点是:肺,喉病 41.手劂阴心包经的主治特点是:心,胃病 42.足阳明经的主治特点是:前头,口齿病,胃肠病

43.足三阳经主治相同的是:眼病,神志病,热病

44.手三阳经主治相同的是:咽喉病,热病 45.足三阴经主治相同的是:前阴病,妇科病

46.手太阴肺经的主治特点是:肺,喉病 47.足少阴肾经的主治特点是: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病

48.任脉的主治特点是:回阳,固脱,强壮作用

49.督脉的主治特点是:中风,昏迷,热病 头面病

50.属于俞穴特殊作用的是:大锥退热

51.属于俞穴远治作用的是:合谷治疗五官病

52.胸剑联合中点至脐中的骨度分寸是: 8寸

53.眉间至后发际正中第7颈椎棘突下的骨度分寸是:18寸

54.耳后两乳突之间的骨度分寸是:9寸 55.肩胛骨内缘(近脊柱侧点)至后正中线的骨度分寸是 : 3寸

56.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头内上踝上缘的骨度分寸是: 18寸

57.胫骨内侧踝下方至内踝尖的骨度分寸是: 13寸

58.股骨大转子至国横纹的骨度分寸是:19寸

59.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的骨度分寸:9寸 60.肘横纹至腕掌(背)侧横纹的骨度分寸是:12寸

61.腋窝顶点至第11胁游离端(章门)的骨度分寸是: 12 寸

62.横指同身寸法中,以患者何指何处横纹为标准,将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 :中指中节

63.以脐为标志,脐中即为神劂穴,属于何种俞穴定位法:固定标志定位法

64.胫骨内侧踝下方至内踝尖的骨度分寸是: 13寸

65.肘横纹至腕侧横纹的骨度分寸是:12寸 66.两乳头之间的骨度分寸是: 8寸

67.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合中点的骨度 分寸是:9寸

68.前额发角之间的骨度分寸是:9寸

69.前发迹正中至后发迹正中的骨度分寸是: 12寸

70.以腓骨小头为标志,在其前下放凹陷中定阳陵泉,此种取穴方法书:固定标志定位法

71.以立正姿势,手臂自然下垂,其中指端在下肢所触及处为风市,此种取穴方法属:简便取穴法

72.在肘横纹中,二头肌健桡侧凹陷出的俞穴是:尺泽

73.既可治疗咳嗽,气喘,又可治疗头项疾

患的是:列缺

74.治疗肺热咳血的首选穴位是:孔最 75.善于治疗无脉症的俞穴是: 太渊

76.以下哪项不是尺泽穴的之治病证 :齿痛,口眼歪斜

77.治疗咽喉中痛的收选穴是:少商 78.治疗头项痛的首选穴是:列缺

79.位于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出的俞穴是:鱼际

80.位于尺泽穴位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的俞穴是:孔最

81.循行“入下齿中”的经脉是:手阳明大肠经

82.下列俞穴归经不正确的是:内庭属于手阳明大肠经、83.下列俞穴中,治疗高血压首选:曲池 84.经脉循行中,不与目内眦或目歪眦发生联系的是:手阳明大肠经

85.下列哪组是手阳明大肠经的起止穴:商阳,迎香

86.以下哪项不是手阳明大肠经俞穴的 主治病症:胸胁病

87.常用于治疗经闭,滞产的穴位是:合谷 88.常用于治疗瘾疹,累疬的是:曲池

89.常用与治疗经闭,滞产的穴位是:合谷 90.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是B合谷 91.手阳明大肠经的经穴是E 曲池

92.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的经脉上:手阳明大肠经

93.起于目内眦,上额,叫颠的经脉是:足太阳胆经

94.胃的募穴位所属的经脉是:任脉 95.不属于足阳明胃经的俞穴:血海

96.在腹部,距前正中线4寸的经脉是:足太阴脾经

97.位于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的穴位是:梁门

98.在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1寸,胫骨前外2横指处的穴位是:丰隆

99.以下哪项不是足三里穴的主治病症:热病

100.上巨虚位于犊鼻穴下6寸,足三里穴下: 3寸

101.归来穴位于前正中旁开2寸,脐中:4寸

102.强壮保健要穴是: 足三里 103.治疗痰饮病症的要穴是:丰隆 104.中浣穴的定位是: 脐上4寸 105.天枢穴的定位是: 脐中旁开2寸 106.丰隆穴善于治疗:痰饮病症 107.内廷穴位善于治疗:五官热症

108.脾的募穴所属的经脉是:足劂阴肝经 109.足大趾内侧趾甲根角旁约0.1寸的穴位是:隐白

110.在内踝上8寸处相交叉的经脉是:足太阴脾经与足劂阴肝经

111.在第1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凹陷处的俞穴是:太白

112.下列俞穴中,治疗痛经首选穴是:地机 113.足太阴脾经终止穴是:大包

114.以下哪项不是三阴交穴的主治病症:阳虚诸症

115.善治水湿病症的俞穴是: 阴陵泉 116.善治慢性出血证的俞穴是:隐白

117.治疗月经过多,崩漏的首选穴是:隐白 118.上述俞穴中,治疗痛经首选穴是:地机 119.地机穴位于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经上,阴陵泉穴上: 3寸

120.阳白穴的定位是:目正视,瞳孔直上,眉: 1寸

121.不属于手少阴心经的俞穴是:少泽 122.屈肘,当肘横纹内侧与骨内上踝连经的中点处的俞穴是:少海

123.治疗舌强不语,暴音的首选穴是:通里 124.:阴弘穴位于腕横纹上几寸,尺侧腕屈肌健的桡侧缘: 0.5寸

125.常用于治疗盗汗的是:阴郗

126.下列哪穴是手少阴心经的终止穴:少冲 127.以下哪项不是神门穴的主治病症:呕血,衅血

128.常用于治疗阴痒,阴痛的俞穴是:少府 129.常用于治疗吐血,衅血等血证的俞穴是:阴弘

130.腕横纹上0.5寸,尺侧腕屈肌健的桡侧缘的俞穴是:阴郗

131.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健的桡侧缘的俞穴是:列缺

132.下列何经循行“绕肩胛”

133.属于手太阳小肠经的俞穴是:听宫 134.位于肩胛冈下窝中央凹陷处,约当肩胛冈下缘与肩胛下角之间的1/3折点处的俞穴是:天宗

135.以下哪项不是后溪穴的主治病症:累痢 136.手少阴心经除属,络的脏腑外,循行中联络的脏腑还有:肺

137.手太阳小肠经除属,络的脏腑外,循行中联络的脏腑还有:胃

138.治疗癫狂病,首选:后溪

139.治疗目视不明,首选:养老

140.下列何经循行至头顶并入络脑:足太阳膀胱经

141.下列俞穴中,常用与治疗扼逆症的是:攒竹

142.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的俞穴是:天柱 143.下列俞穴中,平于第7胸椎棘突下的是:膈俞

144.下列俞穴中,治疗血病首选:膈俞 145.:下列俞穴中,治疗急性吐泻有速效的是:委中

146.申脉穴位于:外踝尖与跟健之间的凹陷处

147.下列俞穴中,治疗痔疾常取:承山 148.大肠俞的定位是: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49.不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的俞穴是:大椎 150.心俞穴位于: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51.肝俞穴位于: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52.起于目内眦的经脉是:足太阳膀胱经 153.起于目锐眦的经脉是:便秘 154.次燎穴的主治病症是:痛经 155.委中穴的主治病症是;丹毒

156.上述俞穴中,治疗痔疾常取: 承山 157.上述俞穴中,治疗呃逆症常取: 攒竹 158.屈膝,国窝内侧,当半健肌健与半膜肌之间的俞穴是:阴谷

159下列俞穴中,治疗汗证首选:复溜

160.足少阴肾经在胸部的循行是旁开前正中线:2寸

161.以下哪项不是照海穴的主症:呕吐涎沫,吐舌

162.肾经在循行中,末与以下何脏腑发生联系:心中

163.复流穴位的定位是: 太溪穴位上2寸,164.照海穴位的定位是:内踝高点正下缘凹陷处

165.以上俞穴位中,治疗汗证应首选:复流 166.以上俞穴中,治疗神志病应首选:神门 167.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187.“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着是以下那条经脉:足少阳胆经 192.悬钟穴常用于治疗:痴呆中风 193.足临泣常用于治疗:乳痈

194.下列何经循行环阴器:足厥阴肝经 195.太冲穴的定位是;足背,第一、二跖骨节合部之前凹陷中

196.肝经在循行中未与以下何脏腑发生联循中指,出其端的经脉是:手劂阴心包经 168.在肘横纹中,弘二头肌健尺侧凹陷处的俞穴是:曲池

169.下列哪项不是内关的主治病症:遗尿,阳痿

170.下列按个项目不是手劂阴心包经的主治病症:头面部疾患

171.弘门穴的定位是:腕横纹上5寸,掌长肌健与桡侧腕屈肌健之间

172.内关穴的定位是: 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健与桡侧腕屈肌健之间

173.善于治疗心痛,烦闷口疮,口臭的俞穴是:劳宫

174.善于治疗胃痛,呕血,呕吐,暑热病的俞穴是:曲泽

175.下列俞穴中,不属于手少阳三焦经的是:肩贞

176.支沟穴的定位是: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177.丝空竹穴的定位是:眉梢的凹陷处 178.下列哪项不是外关的主治病症:心痛,胸闷

179.中渚穴的定位是:手背,第4,5掌骨小头后缘之间凹陷中,液门后1寸

180.外关穴的定位是:掌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181.善于治疗侧身痛,便秘的俞穴是: 支沟 182.善于治疗耳鸣,耳鸣,肩肘臂酸痛的俞穴是:中渚

183.以下俞穴中不属于足少阳胆经的是:下关

184.胆经的募穴归属于以下那条经脉:足少阳胆经

185.以下俞穴中不属于足少阳胆经的是:丝竹空

186.针刺环跳的最佳体位是:侧卧位 系:心

197.位于足大指内侧趾甲根角旁约0.1寸的穴位是:隐白

198.位于足大指外侧指甲根角旁约0.1寸的穴位是:大敦

199.常用于治疗疝气的穴位是:大敦 200.常用于治疗蹦漏的穴位是:隐白

201.下列各项中对百会描述不正确的是:位于前发际正中直上7寸

202.下列俞穴中不属于督脉的俞穴是:承浆 203.下列那项不是大椎穴的主治病症:腹泻痢疾脱肛

204.常用于治疗神志病、热病的经脉是:督脉 205.善于治疗黄疸、胸胁胀满等肝胆疾病的俞穴是:至阳

206.善于治疗目痛、鼻渊等头面部病症的俞穴是:上星

207.善于治疗中风、癫狂病、癔病等内风为患神志病症的俞穴是:风府

208.善于治疗遗精、阳痿、小便频数等肾阳不足病症的俞穴是:命门

209.中脘穴的定位是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210.下列各组俞穴中,相距一寸的是:中极关元

211.下列俞穴中不属于任脉的俞穴是:水沟 212.下列哪相不是关元的主治病症:癫狂病、失眠

213.任脉循行未至以下何处:鼻

214.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上四寸的俞穴是:中脘

215.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下三寸的俞穴是:关元

216.善于治疗哮喘、咳嗽、胸痛等肺系病症的俞穴是:膻中

217.善于治疗暴喑、吞咽困难等咽喉口舌病症的俞穴是:廉泉

218.华佗夹脊穴位于后正中线旁开0.5寸:第一胸椎至第三胸椎脊突下两侧

219.胆囊穴的定位是在小腿外侧上部,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直下:2寸

220.阑尾穴位的定位是在小腿前侧上部:当犊鼻下5寸胫骨前缘旁开1横指 221.善于治疗小儿疳疾的是:四缝

222.善于治疗昏迷、晕厥、高热的俞穴是:十宣

223.以下那相叙述是错误的:夹脊穴不可以治疗胸腹疾患

224.以下那相不是夹脊穴的治疗病症:虚劳赢瘦

225.位于小腿外侧上部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直下2寸的俞穴是:胆囊

226.位于小腿前侧上部当犊鼻下5寸胫骨前缘旁开1横指的俞穴是:阑尾

227.用于治疗鼻渊、鼻 的俞穴是:印堂 228.用于治疗头痛、眩晕的俞穴是:四神聪 229.取头、项、腰骶部、下肢后侧俞穴宜选那种体位:俯卧位

230.针刺下列俞穴时哪个穴位不适应取仰卧位:肾俞

231.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俞穴的进针方法是:提捏进针法

232.斜刺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的角度为:45度

233.有关哑门穴针刺操作叙述正确的是: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

234.八脉交会穴中通于阳维脉的俞穴是:外关

235.八脉交会穴中通于阴跷脉的是:照海 236.八脉交会穴中通于督脉的俞穴是:后溪 237.八脉交会穴中通于冲脉的俞穴是:公孙 针灸学

1.现存最早、较完善的针灸学专著是 《针灸甲乙经》

2.《甲乙经》成书朝代及作者是:晋代—皇甫谧

3.《针灸甲乙经》考证了腧穴349个 4.《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作者是 王惟一

5.铸造第一个针灸铜人的朝代是 宋代 6.《针灸大成》的作者是:杨继州

7.继《内经》、《甲乙经》之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是:《针灸大成》

8.《十四经发挥》的作者是:滑伯仁 9.考证了361个经穴的医家是:李学川 10.针灸医学传到欧洲是:公元17世纪 12.手三阴经在四肢的排列是 太阴、厥阴、少阴

13.足三阴经在内踝上8寸以下部位排列是厥阴、太阴、少阴

14.十二经脉的循形走向正确的是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15.阴经与阳经(指表里经)交接的部位在 手足末端

16.阳经与阳经(指同名经)交接部位在 头面部

17.阴经与阴经(指手足三阴经)交接部位 胸中

18.不属于表里络属关系的是手少阳—手少阴

19.奇经八脉循形的特点是:除带脉横向循形外,其余均为纵向循形,纵横交错地循形 分布于十二经脉之间,经与经之间无相互交接规律

20.十二经别是指: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形部分

21.十二经筋的循形走向是:均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形于体表,不入内脏,结聚于关节、骨骼部

22.经络的作用A.运形气血B.濡养周身 C.抗御外邪D.保卫机体

23.十二经脉中,脾经与心经的交接部位在 心中

24.十二经脉中,肾经与心包经的交接部位在:胸中

25.十二经脉中,肝经与肺经的交接部位在 肺中

26.足三阳经在躯干部的排列是 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27.手三阳经在上肢外侧面的排列顺序是 大肠经、三焦经、小肠经

28.足三阴经在上肢内侧面的排列顺序是 肺经、心包经、心经

29.腧穴分为:十四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 58.足阳明胃经的起止穴是:承泣、厉兑 59.穴位中相距3寸的是:上巨虚—下巨虚 60.足三里穴归属:胃经

30.十四经穴总数为:361个 31.五输穴中以所出为:井 32.五输穴中以所溜为:荥 33.五输穴中以所形为经 34.五输穴中以所注为 输

35.五输穴中以所入为 合

36.十二经的输穴多分布在 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

38.下面的骨度分寸正确的是 前发际至后发际12寸 岐骨至脐中8寸 两乳头之间8寸

两肩胛骨脊柱缘之间6寸 39.本经的募穴是

A.肺—中府B.大肠—天枢 C.膀胱—中极D.肝—期门

40.正确的骨度分寸是肘横纹至腕横纹12寸 41.根据骨度分寸法,神阙到中脘穴是:4寸 42.根据骨度分寸,内辅骨下廉至内踝高点为:13寸

43.根据骨度分寸法,肘横纹至腋前横纹为 9寸

45.心经的募穴是:巨阙 46.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的桡侧是:尺泽 47.即是输穴又是原穴,还是八会穴的穴位是:太渊

48.在桡动脉桡侧凹陷处是:太渊

49.手阳明大肠经的起止穴是商阳、迎香 50.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是:合谷 51.属大肠经的穴组是:曲池、手三里、合谷、迎香

52.阳溪穴上3寸是:偏历 53.曲池穴属:大肠经

54.属胃经的穴组是:承泣、厉兑、解溪、足三里

55.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脊外开1横指是 足三里

56.胸正中线旁开4寸是:胃经 57.腹正中线旁开4寸是:脾经 61.足太阴脾经的起止穴是:隐白、大包 62.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是 三阴交

63.阴陵泉是五输穴中的:合穴 64.阴陵泉与地机穴相距:3寸 65.足太阴睥经的络穴是:公孙 66.脾经在腹正中线旁开:4寸 67.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

68.阴郄穴位于:神门穴上0.5寸 69.心经的合穴是”少海

70.归属心经的穴组是:通里、少冲 71.心经的起止穴是:极泉、少冲

72.与目内眦和目外眦均发生联系的经脉是 小肠经

2.六阳经中,除„外,均与目内眦或目外眦发生联系:

A.手太阳

B.手少阳C.手阳明

D.足阳明

E.足少阳答案:C 考点:经脉循形。

分析:手太阳小肠经缺盆部支脉:沿着颈部,上达面颊,至目外眦,转入耳中(听宫)。手少阳三焦经耳部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与前脉交叉于面颊部,到达目外眦(丝竹空之下),与足少阳胆经相接。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侧(迎香),上形到鼻根部,与旁侧足太阳经交会,向下沿着鼻的外侧(承泣)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瞳子髎),上形至额角,下形至耳后(风池),沿颈旁,„。手阳明大肠缺盆部支脉:上走颈部,通过面颊,进入下齿龈,回绕至上唇,交叉于人中,左脉向右,右脉向左,分布在鼻孔两侧(迎香)与足阳明胃经相接。可见以上经脉中除手阳明大肠经外都到达目内眦或目外眦。

73.腕骨穴是小肠经的:原穴

74.治疗腰痛的穴组是:委中、后溪 75.治疗乳少的穴位是:少泽 76.听宫穴归属:小肠经

77.属于膀胱经的穴组是承扶、肺输、心输、大肠输

78.肝输穴位于: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79.足小趾外侧端,距趾甲根角旁约0.1寸

是:至阴

80.两肩胛下角平:第7胸椎棘突81.昆仑穴归:膀胱经83.肾输穴旁开1.5寸是:志室 84.腹正中线旁开0.5寸是:肾经 85.脐旁0.5寸的穴位是:肓输 86.太溪穴归:肾经

87.属足少阴,肾经的穴组是:涌泉、肓输 88.照海穴在特定穴中属:八脉交会穴 89.八会穴中的气会穴是:膻中

90.下列穴中既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的是 内关

91.治疗心、胸、胃之疾的八脉交会穴穴组是:公孙—内关

92.心包经的五输穴中的合穴是:曲泽 93.大陵穴归:心包经

94.心包经的起止穴是:天池、中冲 95.手少阳三焦经的穴组是 外关、阳池、支沟、耳门 96.三焦经的下合穴是:委阳 97.阳池穴与支沟穴相距为:3寸 98.有通便作用的穴位是:支沟 99.耳门穴归:三焦经

100.足少阳胆经的募穴是:日月 101.足少阳胆经的合穴是:阳陵泉

102.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的前缘是:绝骨 103.大腿外侧正中,膝中上7寸是:风市 104.足少阳胆经的起止穴位是:瞳子髎、足窍阴

105.既是合穴,又是八会穴的穴位是阳陵泉 106.足厥阴肝经的募穴是:期门

107.足背,第1、第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是:太冲

108.治疗目赤肿痛的穴组是:太阳、合谷、太冲、风池

109.有“四关”穴之称的穴组是合谷、太冲 110.足厥阴肝经的起止穴是:大敦、期门 111.在下列经脉中,起于中焦的经脉是肺经 112.在下列井穴中,具有催乳功用的穴位是 少泽

113.不是八脉交会穴的是中脘

114.是经脉的起止穴组为:会阴、承浆;长强、龈交;隐白、大包;涌泉、输府

115.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是:曲泽

116.捻转补泻法的补法操作的 捻转角度小,频率慢,用力轻 117.捻转补泻法的泻法操作是.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重 118.提插补泻法的泻法操作是

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 119.提插补泻法的补法操作是

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 120.平补平泻法用于不盛不虚证 121.直接灸法分为化脓灸、非化脓灸 122.散刺法为三棱针操作法

123.最早记载“角法”的是《五十二病方》 124.使用电针治疗时,通电时间一般为 5~20分钟

125.操作皮肤针时使用的是 腕力

126.三棱针的操作方法是点刺、挑刺、散刺、刺络127.用输募配穴法治疗小儿遗尿选 中极、膀胱输128.针灸治疗肠痈时以:足阳明经穴为主

129.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治疗咽喉肿痛的首选穴位是:少商130.治疗目内眦,颈项之疾的穴组是:申脉、后溪

131.治疗肺系、喉咙、胸膈之疾的穴组是 列缺、照海132.肺实证,采用“补母泻子法”,应泻:尺泽133.肺虚证,采用“补母泻子法”,应补

:太渊134.肝经实证,采用“补母泻子法”,应泻:形间135.肝经虚证,采用“补母泻子法”,应补:曲泉136.治疗下牙痛,用远部配穴法取合谷137.治疗上牙痛,用远部配穴法取内庭

138.治疗呕吐的基本穴组是内关、足三里、中脘

139.不属于肝气犯胃之胃痛的临床症状是 畏寒喜暖

140.治疗实证癃闭的穴组为三阴交、中极、阴陵泉、膀胱输

141.治疗眩晕之实证以胆经、督脉及手足厥阴经穴为主

针灸试题及其答案 篇6

一、选择题(单选题每题1分,共30题;多选题每题2分,漏选扣1分,多选不给分,共题。)

单选题:

1、十二经脉的命名,主要包含了以下哪些内容:(C)

A.阴阳、五行、脏腑

B.五行、手足、阴阳

C.手足、脏腑、阴阳

D.脏腑、手足、五行

E.以上都不是 2、1.5寸毫针针身的长度是:(D)

A.25mm

B.30mm

C.35mm

D.40mm

E.50mm

3、膝中至外踝尖的骨度分寸是:(C)

A.12寸

B.13寸

C.16寸

D.18寸

E.19寸

4、足阳明胃经在下肢的分布是:(B)

A.内侧前廉

B.外侧前廉

C.内侧中行

D.外侧后廉

E.内侧后廉

5、曲泽穴位于:(E)

A.肱二头肌腱桡侧缘B.肱二头肌腱尺侧缘C.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向外0.5寸 D.肱二头肌腱桡侧缘的肘横纹中

E.肱二头肌腱尺侧缘的肘横纹中

6、下列哪项不是灸法的治疗作用(C)A.温经散寒

B.扶阳固脱

C.开窍泻热

D.消瘀散结

E.防病保健

7、针刺浅薄部位腧穴,应用(D)

A.指切进针法

B.夹持进针法

C.舒张进针法

D.提捏进针法

E.套管进针法

8、隔姜灸可用于治疗(A)

A.寒性呕吐腹痛

B.哮喘

C.瘰疬

D.疮疡

E.小儿脐风

9、非化脓灸属于(A)

A.直接灸

B.间接灸

C.温和灸

D.回旋灸

E.实按灸

10、十二经之海是指:(C)

A.督脉

B.任脉

C.冲脉

D.带脉

E.奇经八脉

11、腧穴可分为以下那三类(D)

A.十二经穴、经穴、阿是穴

B.经穴、奇穴、特定穴

C.经穴、络穴、奇穴

D.经穴、阿是穴、经外奇穴

E.十四经穴、阿是穴、特定穴

12、下列阴阳大小从小到大排列正确的是(C)

A.阳明、太阳、少阳

B.少阴、厥阴、太阴

C.少阳、太阳、阳明

D.少阴、太阴、厥阴

E.太阳、少阳、阳明 13下列哪个不是火罐法的方法(C)

A.投火法

B.闪火法

C.闪罐法

D.贴棉法

E.架火法

14、与太溪相对的穴位是(D)

A.阳白

B.阳溪

C.照海

D.昆仑

E.申脉

15、施灸的正确顺序为(A)A.先上后下、先阳后阴

B.先上后下、先阴后阳

C.先下后上、先阳后阴

D.先下后上、先阴后阳

E.没有具体的顺序

16、“一夫法”是指将食、中、无名小指相并,四横指的间距为3寸,其量取标准应按:(A.食指远端指节横纹

B.中指中节指节横纹

C.无名指远端指节横纹

D、小指近端指节横纹

E、以上都不是

17、按照今时骨度分寸规定,肘腕横纹之间的距离为(A)A.12寸

B.13寸

C.9寸

D.8寸

E.11寸

18、足三阴循行方向为(C)

A.从手走头

B.从头走足

C.从足走腹

D.从胸走手

E.以上均不是

19、手足阴阳经在四肢部的分布由前到后的规律一般是(C)A.少阴、太阴、厥阴

B.阳明、太阳、少阳

C.太阴、厥阴、少阴

B)10

D.太阳、阳明、少阳

E.厥阴、少阴、太阴 20、关于丰隆穴,下列正确的是(C)

A.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

B.属于足太阳膀胱经 C.特殊治疗作用:痰症

D.阴经上的穴位

E.以上均不正确

21、指力练习最好选择(B)练针。

A.棉团

B.纸垫

C.自身

D.纸板

E.互相

22、耳前三穴从上到下的顺序为(C)

A.耳门、听会、听宫

B.听会、耳门、听宫

C.耳门、听宫、听会 D.听会、听宫、耳门

E.听会、听宫、耳门

22、足三里定位(A)

A.当犊鼻下三寸,胫骨前缘1寸

B.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 C.梁丘穴下3寸

D.上巨虚上2寸

E.下巨虚上4寸

23、阴陵泉属于(D)

A.足厥阴肝经

B.足少阴肾经

C.手少阴心经

D.足太阴脾经 E.手厥阴心包经

24、足少阳胆经穴,位于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出的腧穴是(C)A.丰隆

B.足三里

C.阳陵泉

D.梁丘

E.血海

25、下列不是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是(C)A.合谷

B.迎香

C.肩髎

D.曲池

E.肩髃

26、下面经脉相表里错误的是(E)

A.肺经-大肠经 B.肝胆相照 C.蛇蝎心(小)肠 D.不伤脾-胃 E.膀胱经-胆经

27、关于交会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E)

A.三阴交与脾肝肾三经交会

B.大椎与六条阳经均交会

C.两条或数经相交会合的穴位

D.特定穴的一种

E.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28、原穴和输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都属于五输穴

B.阴经上的输穴就是本经上的原穴

C.阳经的原穴就是输穴 D.二者没有任何关系

E.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29、两耳后乳突骨度分寸为(D)

A.6寸

B.7寸

C.8寸

D.9寸

E.10寸

30、五输穴中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的是(B)A.井穴

B.荥穴

C.输穴

D.经穴

E.合穴

附加题:

1、针经是指(C)

A.《难经》 B.《针灸甲乙经》 C、《灵枢》 D.《素问》 E.《针灸大成》

2、内关穴位于(C)

A.当曲泽与大陵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B.当曲泽与大陵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尺侧腕屈肌腱之间 C.当曲泽与大陵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D.当曲泽与大陵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尺侧腕屈肌腱之间 E.当曲泽与大陵连线上,腕横纹上4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3、临床最常用的毫针规格为(D)A.长40~75mm(1.5~3寸)、粗细0.32~0.38mm(28~30号)B.长25~75mm(1~3寸)、粗细0.30~0.40mm(26~30号)C.长25~50mm(1.5~2寸)、粗细0.32~0.38mm(28~30号)D.长25~75mm(1~3寸)、粗细0.32~0.38mm(28~30号)E.长25~75mm(1~3寸)、粗细0.25~0.45mm(24~32号)

4、平补平泻是(E)

A.既有补的成分,又有泻的成分

B.以泻为主,兼有补法

C.以补为主,兼有泻法

D.比较平和的补泻方法

E.针刺得气后,均匀的提插捻转 提插捻转补泻对比 补 泻 提插补泻

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时间短 重提轻插,幅度大,频率快,时间长

捻转补泻

捻转角度大,频率慢,用力轻 捻转角度小,频率快,用力重

5、以下除(D)外均是辅助行针手法

A.弹法

B.刮法

C.飞法

D.捻转法

E.循法 6.耳部的止痛要穴是(B)

A.耳尖

B.神门

C.内分泌

D.皮质下

E.脑点 7.经脉循行进入下齿的是(D)

A.足阳明胃经

B.足少阳胆经

C.手太阴肺经

D.手阳明大肠经

E.以上均不是 8.经脉循行进入上齿的是(A)

A.足阳明胃经

B.足少阳胆经

C.手太阴肺经

D.手阳明大肠经

E.以上均不是 9.足阳明胃经的起始穴位是(C)

A.迎香 B.睛明 C.承泣 D、四白 E.厉兑 10.可以治疗耳聋耳鸣的穴位是(E)

A.翳风

B.听宫

C.侠溪

D.合谷

E.以上均可

多选题:

1、晕针的处理方法是:(ABCD)

A.立即起针,给患者饮以温开水或糖水

B.注意保温

C.可灸百会,足三里 D.重者可针刺水沟,合谷,足三里等穴

E.给患者至于头高脚低仰卧体位

2、孕妇不宜针刺的穴位有:(ABCE)

A.合谷

B.昆仑

C.至阴

D.人中

E.三阴交

3、针刺前消毒包括(ABCD)

A.针具器械

B.医生的手

C.施术部位

D.治疗室用具

E.患者衣物

4、下列不宜施灸的是(全选)

A.阴虚发热者

B.实证

C.热证

D.孕妇腰骶部

E.孕妇腹部 5.拔火罐的功效有(全选)

A.平衡阴阳

B.调和脏腑

C.行气活血

D.祛湿逐寒

E.温经通络 F.消肿止痛

6、属于基本行针手法的是(BD)A.刮柄法

B.捻转法

C.摇柄法

D.提插法

E.震颤法

7、临床上,主要根据(ABCE)确定腧穴位置

A.骨度分寸

B.医者经验

C.自然(解剖)标志

D.医生感觉

E.病人的痛点

8、关于得气下列正确的是(全选)

A.患者有酸麻重胀等感觉

B.医者手下沉紧由轻松虚滑慢慢转变为沉紧

C.医生感到肌肉跳跃、抽动

D.有时可观察到所针局部或肌肉循行部位出现出汗、红晕、汗毛竖立、起鸡皮疙瘩等现象

E.辅助行针手法可促进针刺得气,加强针感

9、针刺的深浅主要依据(ABCD)来决定 A.体质

B.年龄

C.病情

D.部位

E.性别

10、属于胆经上的穴位有(ACDEF)

A.阳陵泉

B.昆仑

C.环跳

D.风市

E.肩井

F.丘墟

二、填空题(0.5分/空,答错不得分,共15分)

1.经络,是经和络的总称,经指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为络脉,较经脉细小,是经络系统中的分支

2.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3.四海分别为:气之海:膻中、血之海:冲脉、髓之海:脑、水谷之海:胃。

4.艾条灸分为雀啄灸、回旋灸、温和灸。

5.骨度分寸是最常用的定位方法,请问:前后发际间为12寸,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为9寸,前两额发角(头维)之间为9寸。

6.进针手法有指切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夹持进针法。

7.施灸时,所燃烧的锥形艾团,称为艾炷。每燃烧一个艾炷称为一壮。8.常用罐的种类分为陶罐、竹罐、玻璃罐、抽气罐和多功能罐等。

9.涌泉穴的解剖定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坑爹题(选做):

1.肺经的原穴为太渊,胃的合穴是足三里,心经的原穴为神门。

2.下合穴,是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穴位,其分别为胃:足三里;胆:阳陵泉;膀胱:委中;大肠:上巨虚;小肠:下巨虚;三焦:委阳。

3.肩胛下角平T7棘突;肩胛骨内侧缘平T4棘突,与后正中线相距3寸;两髂棘顶点约平L4棘突;胸骨角平第2肋,胸剑联合平T9棘突,脐中约平L4棘突。

4.手少阳三焦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5.三阴交定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悬钟定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拔罐罐法有闪罐法、留罐法、走罐法、药罐法、针罐法和刺络拔罐法等。

7.三棱针的操作方法有点刺法、散刺法、挑刺法。(有3空时一般不填泻血法)

8.解溪是足阳明胃经的经穴,四缝穴擅于治疗小儿疾病,足少阴经的井穴为涌泉穴.三、简答题(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

1、简述得气的意义 答:(1).是产生治疗作用的关键

(2)是判断患者经气盛衰、取穴准确及疾病预后、针治效应的依据(3)是针刺过程中进一步实施手法的基础

2、简述温针灸的操作方法

答:针刺得气后,留针至适当深度,在针柄上装上约2cm长的艾条一段,或在针尾处搓捏少许艾绒,点燃施灸,待艾燃尽后出针。

3、八会穴有哪些?具体说明。(有错别字不得分)

答:脏会

腑会

气会

血会

筋会

脉会

骨会

髓会

章门

中脘

膻中

膈腧

阳陵泉 太渊

大杼

绝骨(悬钟)

4、十二经脉表里关系(有错别字不得分)

答: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附:五行与脏腑的关系

答: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四、论述题(任选1题,共15分)

简述针刺的注意事项

针灸医学论文 篇7

1 《针灸甲乙经》对针灸理论框架体系的影响

《针灸甲乙经》中关于针灸理论框架基本构成内容包括腧穴、针法、经络、配穴和针灸治疗等, 《针灸甲乙经》尚未出现时, 主要根据《皇帝内经》及《素问》中部分针灸学内容进行针灸, 而《针灸甲乙经》的出现, 结合了《皇帝内经》《素问》 等前人著作中关于针灸理论的内容, 也结合了作者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关于针灸的经验, 从而形成了《针灸甲乙经》, 使 《针灸甲乙经》成为以后针灸学的理论体系框架。而且《针灸甲乙经》的应用, 全面整理、编排了魏晋以前关于针灸的原始资料, 将理论与临床应用相结合, 使针灸学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 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参考。

2 《针灸甲乙经》中腧穴分析

《针灸甲乙经》阐述了关于腧穴的知识, 包括各种穴位名称、定位方法、针刺深度及累及经脉等内容, 其关于穴位理论知识较为完善, 对腧穴理论体系框架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1) 郄穴。《针灸甲乙经》中记载了16个郄穴名称, 并确定了各个郄穴位置及临床治病内容。《针灸甲乙经》详细阐述了郄穴的针灸方法、针刺深度及施灸数目, 还详细记述了郄穴的治病规律及主治病症[2]。《针灸甲乙经》的出现, 为后世关于阳经郄穴、阴经郄穴主治病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即为阳经郄穴主治病症、急症, 阴经郄穴主治血证。

(2) 募穴。《针灸甲乙经》中记载了11个募穴, 均在人体胸腹部, 在人体脏腑附近位置, 是脏腑之气聚集部位。在 《针灸甲乙经》卷三中记载了11个募穴分别为:中府、巨阙、 中脘、石门、关元、中极、天枢、期门、日月、章门及京门等穴, 各募穴所对应的脏腑也各不相同。

(3) 背俞穴。《内经》《脉经》及《难经》等著作的出现, 提出了大多数背俞穴的名称、位置及主治病证, 《针灸甲乙经》 的出现, 不仅具有关于上述著作中的大多数背俞穴的知识, 也补充了三焦俞的知识。同时《针灸甲乙经》系统论述了背俞穴的位置、针刺方法、主治规律[3], 并为其他穴位配合治疗, 如原穴、募穴, 提供了必要参考依据, 促使背俞穴理论框架得以形成。

3经络位置理论框架的形成

《针灸甲乙经》中对经络知识的记载较为独特, 经络是针灸理论中关键内容, 《针灸甲乙经》中记载的经络知识不包括以前使用的十二经脉部穴内容, 其记载的经络内容则为独特的分布划线部穴法, 该法的出现, 为后世经络位置提供了独特路径, 便于以后临床穴位的确定以及选择, 促进了经络部穴理论的发展。《针灸甲乙经》中创建的分布划线部穴法, 主要是将人体体表部位划分为35条线路[4], 且每条线路中所经过的穴位都注明了名称、位置、与经脉关系, 通过任一穴位, 可覆盖到整个脏腑, 与整体联系密切。

4针刺手法

《针灸甲乙经》中记载了较多且各具特色的针刺手法, 不仅具有《皇帝内经》中针刺手法, 也发展了自身独特的针刺手法。

(1) 以月死生。《针灸甲乙经》中关于针刺手法内容的记载, 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 其中以月死生的针刺手法最为明显。以月死生主要是根据月亮盈缺天数确定针刺次数[5], 通常月生至月满时, 人体气血由微至盛, 此时可逐渐增加针刺次数。月满至月空时, 人体气血由盛至微, 此时可逐渐减少针刺次数。通过以月死生的针刺手法, 人体气血与月亮圆缺相结合, 具有因时制宜的理论。

(2) 缪刺与巨刺。《针灸甲乙经》中记载的缪刺与巨刺在临床中使用广泛, 缪刺多是调整人体气血, 促使脏腑经络气血恢复正常, 对痿证类疾病及偏枯类疾病起到显著效果。 巨刺对治疗疼痛性疾病及中风病起到显著效果。《针灸甲乙经》还阐述了在应用缪刺与巨刺时, 需区分经病与络病, 确保临床应用准确性。

(3) 四时刺法。四时刺法是根据四时之气的位置和深浅, 而确定针刺的深度和次数, 且特别提出了春秋两季针刺深度类似, 但需注意甚者深取之, 间者浅取之。

5处方配穴

(1) 单方取穴。《针灸甲乙经》中单方取穴占据大部分, 即为一病一穴、一症一穴[6], 同时单穴处方可单独使用也可配合使用, 根据效果, 需根据临床情况确定穴位。

(2) 具体穴位。《针灸甲乙经》中针灸处方明确了具体腧穴, 但对于穴位使用针刺还是灸法, 是补法或泻法依然存在较大争议性, 需进一步加以研究。

(3) 复方配穴。《针灸甲乙经》中关于复方配穴的记载则是最早的, 复方配穴中穴位处方多在两穴以上, 多数是特定穴相配合。

6脉诊

《针灸甲乙经》中关于脉诊的记载不仅继承了前人理论, 也融入了新的针灸理论, 是针灸理论体系形成中重要组成部分。《针灸甲乙经》中提出脉诊与针灸相结合, 通过脉诊确定针灸手法;同时也记载了脉理诊断与针灸关系, 人迎寸口脉象确定人体经脉脏腑病变, 以此确定疾病针灸方法。

7体质与针刺

《针灸甲乙经》中详细阐述了人体体质与针刺的关系, 肥胖者针刺较深, 常人勿失其常数, 婴儿者以毫针留针, 深度浅且疾发。同时《针灸甲乙经》结合了阴阳五行学说, 通过患者年龄、性别、肤色、胖瘦等方面以此确定针灸次数和深度。

8针刺禁忌

《针灸甲乙经》中详细阐述了针刺禁忌与灸法禁忌, 明确指出了禁针穴位, 同时提出穴位与人体体质相结合, 应注意与人体合为一体, 综合考量。对正气方虚、气机逆乱者, 不宜针刺。针刺者需情志安定、饮食适宜。《针灸甲乙经》 中记载了24个禁灸穴, 通常禁穴的解剖学构造较为特殊, 不宜施针。在禁刺穴位中, 包括绝对禁刺穴, 如神庭、五里、 三阳络等;禁深刺穴, 包括上关、人迎、云门等穴;禁多出血穴, 如颅息、然谷等穴。

9结语

《针灸甲乙经》的问世, 作为针灸专著, 为后世针灸的临床实际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针灸甲乙经》不仅具有前人的理论知识, 也根据自身实践经验, 开辟了新的途径, 为后世针灸及各种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宝贵而又丰富的经验, 对我国针灸学及其临床产生了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淑贤, 姜丽莉.《针灸甲乙经》论治遗溺经验[J].河北中医, 2014, 36 (4) :596-597.

[2]范郁山, 况彦德.《针灸甲乙经》有关浅刺针法理论的研究探析[J].亚太传统医药, 2010, 6 (1) :10-11.

[3]康婧青, 张赛, 郭义, 等.《针灸甲乙经》之刺血疗法研究[J].西部中医药, 2015, 28 (4) :42-44.

[4]范郁山, 况彦德.《针灸甲乙经》浅刺针法理论研究棵析[J].江苏中医药, 2010, 42 (5) :54-55.

[5]常小荣, 赵钊, 潘思安, 等.论《针灸甲乙经》特定穴的学术价值[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 34 (7) :1-4.

今昔“针灸人” 篇8

这种针灸铜人是供人观赏的,还是另有他用?让我们追溯到距今千年的宋朝。宋天圣五年(1027年),由皇帝下令、医官王惟一设计铸制了中国最早的针灸铜人。该铜人外型像成年男子,躯壳、四肢可以拆卸,内部中空,体表精刻14条经络和657个穴位。原来,针灸铜人是一种针灸教学用的立体直观教具。因其形象逼真,教学效果明显要比经络穴位图好。同时,它也是学生针灸考试时的考具。考试时,教师先用黄蜡覆盖铜人体表的经络穴位,再灌水于铜人体内;学生试针时,若取穴正确,则针进水出;反之,则提示取穴有误。显然,这是中国针灸和中国医学教育史上的重大发明创造。遗憾的是,宋代铜人在流传过程中已下落不明。所幸明朝政府派专人仿照宋代铜人式样进行铸造,目前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图2)。

建国后,为适应现代中医针灸教学需要,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教师曾研制成数种针灸人模型。如与电声源相配的有机玻璃针灸人模型,开启电源后,教师指到某一经络、穴位时,录音机中便会报出这一经络、穴位的名称。轻便而易携带的塑料针灸人模型(图3),则更为学生们所喜爱,有助于他们随时了解经络走向、穴位位置。

上一篇:青年主题演讲比赛下一篇:小区消防应急预案及消防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