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本科论文

2024-07-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医学本科论文(精选8篇)

医学本科论文 篇1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11月选取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五年制)在校本科四年级医学生为调查对象,共118人。

1.2研究方法

1.2.1课间实习安排中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概论》必修课共24课时,其中课间实习4课时。

1.2.1.1制定实习课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紧紧围绕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的教育目标,结合目前本教研室所采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即“以病例为中心、问题为基础、社区为导向”的教学模式(Case-centered,Problem-based,Community-orientedTeachingMode,简称CPC教学模式)[1]制定了《全科医学概论》课间实习的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全科医学概论》课间实习教学大纲:掌握全科医疗服务模式;熟悉全科医师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内容和方式;了解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和现状。教学内容:介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概况;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介绍全科医疗服务模式。参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2.1.2授课教师集体备课全科医学教研室全体教师及社区带教教师集体备课。结合社区实际情况,确定介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重点及难点。仔细研究角色扮演的案例,确定剧本,以及确定参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路线。

1.2.1.3预讲在课间实习课正式开始之前,由教研室组织全科医学相关专家,安排社区带教教师进行预讲。在预讲后由专家提出建议和意见。

1.2.1.4正式上课利用课间实习4课时的时间,将学生以班为单位带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先由社区的带教教师介绍目前社区卫生服务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现状。然后由教师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一名全科医生与患者的对话,向同学展示全科医疗的`服务模式。最后再由社区带教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社区的参观。

1.2.2问卷调查在课间实习的课后进行问卷调查,主要调查学生对参加课间实习的反馈情况。共发放问卷118份。

1.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应用SPSS11.5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统计。

2结果

社区介绍、角色扮演以及参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实习过程中气氛活跃,讨论热烈,并主动地参与到全科医生的日常工作中去。课后发放调查问卷118份,回收118份,回收率100%。主要调查对《全科医学概论》的反馈情况。

3讨论

近年来,全科医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全科医师素质的提升离不开全科医学教育[2]。从教育部全科医学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定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课程建设规划以来,医学本科生全科医学教育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尚存在理论脱离实践,全科医学师资缺乏;实践教学重视不够,教学内容与社区卫生服务实际相脱节等问题[3-6]。20,我教研室开始采用“以病例为中心、问题为基础、社区为导向”的新型教学模式(Case-centered,Problem-based,Community-orientedTeachingMode,简称CPC教学模式)。其在社区实践方面提出:采用角色扮演、参观和实习等方法,使学生通过感觉-思维-知识的认识过程和感受-情感-意志的行为过程,将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起来。在课后的问卷调查中,有59.3%和34.7%的医学生非常赞同或赞同通过实习,加深对前期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有70.3%和28.0%的医学生非常赞同或赞同通过此次社区实习,理论和实践联系地更紧密了。相对其他学科,全科医学教育起步较晚,目前所报道的全科医学社区实习的模式大多针对本科生毕业社区实习[7-8],而少有针对课间实习的报道。课间实习是学生消化理论课的重要辅助手段,是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之间的一架重要桥梁,是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全科医学,建立正确的专业思想的第一个环节。其区别于医学生最后一年的生产实习,旨在建立本科生对全科医学的初步印象与兴趣。课间实习效果的直接影响着医学生对全科医学的兴趣发展与精力投入,影响着其进入生产实习的实习效果。谢庆文等研究发现,在当前绝大多数学生对全科医师不了解,所以毕业后也不愿意成为全科医师,更不愿意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科医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9]。

医学本科论文 篇2

1 转化医学的概念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又被称为转化研究(translational research),是指“从实验室到病床(bench to bedside)”和“从病床到实验室(bedside to bench)”的双向转化研究,简称为B2B[1]。其主要任务是将基础研究转化为解决患者实际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从临床应用中提出新的问题为实验室研究提出新的研究思路,为临床服务,最终使病人受益[2]。例如,人类基因组全序列图谱的绘制完成使人们首次有可能从基因水平洞悉癌细胞、癌基因与正常细胞、正常基因的不同,进一步了解了癌细胞转移机理,这些认识为针对性的疗法提供了可能,有助于癌症的早期诊断,并帮助确定不同患者的不同治疗方案。转化医学的核心就是在从事基础科学发现的研究者和了解病人需求的医生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3]。

转化医学强调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的紧密结合,实际上重申了“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古老的科学原则[4]。其实质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的整合,是多学科、多层次、微观与宏观、静态与动态、结构与功能、生理与病理、预防与治疗、人文与科学的交叉融合。

转化医学从概念的提出到现在才10多年,但其迅速发展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重视,特别是在目前癌症研究遇到困境的情况下,转化医学给基础和临床研究带来了新的曙光。目前,转化医学在国内才刚刚起步,转化医学模式下的医学人才培养将会是其中一项重要任务。

2 本科生阶段开展转化医学的意义

我国的临床工作者长年致力于临床一线,缺乏同基础医学研究人员沟通、交流甚至合作,基础研究的能力和水平得不到大的提高。虽然在接触患者过程中很容易发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受自身科研能力所限,往往会显得束手无策。结果,临床工作失去了基础研究这个灵魂,难以实现进一步的突破。这就要求临床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要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另一方面,基础研究人员不重视研究成果解决实际问题的可行性,基础研究与临床实际应用脱钩的情况并不少见。如何促进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紧密结合,培养既能上实验室,又能上病房的双优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医学界及教育界关注焦点。在这种背景下,致力于弥补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之间鸿沟的转化医学应运而生。

在目前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模式中,基础研究和临床易于被隔离开来,这种基础理论脱离临床实际的医学教育,既不能适应医学改革的需要,更不能适应未来医学的发展。我国现有的医学本科生教育期限为五年,本硕连读为“5+2”或“5+3”模式,这样的课程设置前松后紧,培养模式单一,在临床实践和科研实验等专项能力的培养时间不足。培养时间安排的不合理和培养目标的模糊化既不利于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也不利于科学研究技能的训练[5]。因此,通过改革我国医学本科生基础-临床-科研的单一培养模式,针对有兴趣致力于科研工作的本科生,在基础科阶段采取尽早接触临床与科研的渗透式培养、导师制等方式,早期形成转化医学理念,着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这样才能为转化医学的发展带来根本性改变。

3 转化医学为指导的教学体系改革

3.1 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医学本科生的基础课阶段相对枯燥,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习主动性不高。以转化医学为理念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运用理论知识指导临床实践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从实验台到病床和从病床到实验台的潜移默化过程。在教学中我们注意提出与临床和科研有关的问题,并注意相关文献检索、研究进展和实验方法的介绍,并组织学生查阅资料,进行课堂交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针对不同的专业及培养目标选择临床案例,以问题为中心进行讨论,或邀请临床专家讲座等形式,既增加学生对转化医学的认识,又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在教学形式上,除了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课堂讲授中增加转化医学中的内容,还加入了专题介绍的形式,在课堂上提出临床亟须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开展早期临床实践,做导医帮助来院病人正确就医,进入手术室见习手术过程等。在本科生教育阶段,这样的模式可以培养医学生形成转化医学理念及行为模式,为日后将转化医学理念带入临床和科研工作中奠定了基础。

3.2 整合课程体系

本科生基础课阶段更多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要求不高;灌输多于启发,学科之间连贯性不足,课程之间缺乏协调,致使学生学习主动性差,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存在缺陷。这就要求在医学教学中淡化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将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有机融合,以疾病为单元讲授相关知识。从“以学科为中心”转换到“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围绕临床问题的各个层面(从病因、病理到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以及预防等)展开讨论式教学。例如在一章专门讲心脏病,学生不仅要掌握心脏病发作的临床症状、诊断及鉴别,了解心脏的解剖、组织结构、生理及遗传学等,更需要了解治疗原则、相关药物的选择及费用、各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等[6]。这种以器官为中心的综合性系统医学教育,更能增进医学生对学科交叉和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衔接融合的理解,从而在理论层面上真正掌握转化医学。

3.3 本科生导师制

对以转化医学人才培养为目标的临床、科研并重型学生,在接触临床的前提下,早期就进行临床和科研的复合渗透式培养与训练。即选择一位临床医学导师,跟随导师进行科研以及临床技能方面的训练。导师、学生实行双选制: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能力及兴趣,选择个性化发展方向;导师则根据学生的能力、特长结合自身研究方向进行选择。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加科研实验,了解实验操作的基本过程,学习基本实验技术,了解科研的各个环节等,在本科阶段即进行早期的科研训练;还可早期参加大学生科研项目的申报与实施,培养科研的综合素质。本科生导师制一方面开发了教师的潜能,利于提高教师的竞争意识;另一方面学生参与科研实验的全过程,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开阔了视野,医学前沿技术得到及时补充,利于综合实验技能的培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双向转化奠定了基础。

3.4 构建转化医学师资队伍

师资培养理念的转化是培养转化医学模式下复合型医学人才的重要前提。转化医学呼唤复合型的医学教师,为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引进高素质医学人才,鼓励海外专家从事本科教学,使他们及时把国内外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融入到教师培

上接第122页上接第127页

参考文献

[1]《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编辑部.转化医学:现代医学健康领域新模式[J].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2010(2):70~73

[2]LEHMANN CU,ALTUWAIJRI MM,LI YC,et al.Translational research in medical informatics or from theory to practice[J].Methods Inf Med.2008;47(1):1~3

[3]桂永浩.转化医学:用多学科交叉策略推动医学发展[J].复旦教育论坛,2007;5(6):86~87

[4]SZALMA S,KOKA V,KHASANOVA T,et al.Effective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translational medicine[J].J Transl Med.2010;8:68

[5]季晓辉,王锦帆,马艳.关于我国长学制临床医学教育若干重要问题的探讨[J].医学教育,2004;(6):7~9

医学本科论文 篇3

关键词:医学生;临终关怀认知;临终关怀课程;临终关怀教育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逐年加剧,老年人口越来越多,需要接受临终关怀的患者也将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每年死亡560万人,其中需要临终关怀的有330万人,每年需要疏导的逝者亲属也有近1000万人,因此临终关怀服务显得很有必要。临终关怀是有组织地向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一种全面的照护,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主要是为临终病人缓解痛苦,使生命得到尊重,症状得到控制,提高生存质量,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和增强,使病人在临终时能够无痛苦、安宁、舒适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临终关怀不仅是一种服务,而且也是一门以临终病人的生理、心理发展和为临终病人提供面照护,减轻病人家属精神压力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科学。临终关怀的参与人员有医护人员、心理咨询师、社会志愿者等,目前很多临床医护人员对临终关怀知识都略显缺乏,因此医学生作为未来的临终关怀主力军,目前的临终关怀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该学校随机抽取480名医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其中大一126人,大二115人,大三122人,大四117人。男生198人,女生282人。

1.2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随机抽取医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一般资料;关于临终关怀的认知;关于临终关怀教育。发放问卷480份,回收问卷480份,有效问卷480份,有效回收率100%。

1.3统计方法。应用SPSS17.0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用频数、构成比、均数、标准差对人口统计学资料进行描述。

2.结果

2.1人口统计学资料。本次调查共480名医学生,其中男性198名(41.3%),女性282名(58.8%);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年级各126人(26.3%),11 5人(24.0%),122人(25.4%),117人(24.3%)

2.2关于临终关怀的认知。没听说过临终关怀的有149人(31%),听说过但不了解的有205人(42.7%),了解临终关怀的有126人(26.3%);临终关怀的服务对象,认为是无治愈希望的病人的有1 57人(32.7%),认为是无治愈希望的病人家屬的有34人(7.1%),认为是无治愈希望的病人及家属的有289人(60.2%);关于是否愿意从事临终关怀相关工作,愿意的有85人(17.7%),不愿意的有110人(22.9%),目前不确定的有283人(59%)。

2.3关于临终关怀教育。关于临终关怀课程开设情况,单独开设过的有20人(4.2%),在其他课程中有过渗透的是98人(20.4%),没有开设过的有193人(40.2%),不了解的有169人(3 5.2%);关于临终关怀课程性质,认为应该是选修课的有289人(60.2%),认为应该是必修课的有57人(11.9%),认为应该在必修课中涉及的有132人(27.5%);关于能够接受的临终关怀教育形式,能够接受课堂讲授的有344人(71.7%),能够接受模拟病房实验室的有233人(48.5%),能够接受小组讨论的有382人(79.6%),能够接受第二课堂的有292人(60.8%),能够接受临床实践的有301人(62.7%)。

3讨论

3.1医学生对临终关怀服务知识缺乏。根据调查,医学生中,不了解临终关怀的占73.8%,了解的占26.2%;对于临终关怀的对象,也有许多学生并不了解;同时,由于不了解临终关怀,许多医学生都不愿意接受专业的临终关怀服务,而是在家人陪伴离世,连以后会从事临终关怀的相关人员都不愿意接受临终关怀,这对于以后临终关怀的发展非常不利。

3.2医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将来可能会从事临终关怀相关工作。关于是否愿意从事临终关怀相关工作,愿意的有85人(17.7%),不愿意的有110人(22.9%),目前不确定的有283人(59%)。然而,目前阶段,我国每年死亡560万人,其中需要临终关怀的有330万人,每年需要疏导的逝者亲属也有近1000万人,医学生的这种认知会成为临终关怀发展道路上的巨大障碍。

4可行性建议或对策

据调查,医学生临终关怀知识的缺乏,与学校开展临终关怀服务课程不够有关;改善医学生临终关怀知识贫乏的情况,加强学生主动从事临终关怀服务的意识,医学生除了要具备临终关怀相关技术之外,还应具备强烈的从事临终关怀服务的意识。学校应该积极地开展临终关怀相关课程,采取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4.1课程内容设置。临终关怀课程可以将伦理学、心理学、基础护理、老年护理等多门课程中与临终关怀有关的内容整合在一起,主要教学内容应包括:临终关怀概述、临终关怀的心理关怀、临终症状的控制、家属居丧照护和心理援助、临终关怀的相关法律、临终关怀的社会伦理问题等。

4.2课程学习时间及课时设置。根据该课程的学科特点和学科内容,可以安排在医学生开始接触临床课程的第二学年开课,最合适的开课时间应该在第二学年第二学期。因为该阶段学生刚好接触了临床的一些课程,教师可以结合有关临床医学中的一些内容进行授课,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从学习时间来看,解放军白求恩医学院的李惠云等根据实践经验指出,对于大、中、专医学生的授课时间应至少保证10学时。对于那些专门研究“临终关怀”的本科医学生,授课学时至少30学时。

nlc202309090947

4.3课程的教学形式:①课堂讲授:临终关怀课程开设,首先是要求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讲解相关理论知识,采取多种手段,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扎实的掌握临终关怀服务理论知识。②小组讨论:在教学过程中,小组讨论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學方式。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和辩论,能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讨论过程中,围绕老师给出的主题,每个人都积极参与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老师给予一定的指导,积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最后对学生讨论给出评价。③临床见习:实习的过程中,带教老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开展专题讲座。在见习实习科室,针对特定病例,带教老师要把课本知识和临床经验结合起来进行讲解,使医学生对临终关怀中的治疗和照顾能有更加深刻的了解。第二,加强临终治疗训练。在临床见习实习过程中,加强医学生临终治疗技能训练。通过不断训练,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病痛,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第三,加强医学生心理教育,掌握沟通技巧。

4.5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要。2015年中国老龄化水平达到15.5%,中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2.12亿。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生活状况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疾病谱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成为多发病,这种病症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老年患者需要经历漫长的痛苦过程。而临终关怀的宗旨就是减少临终病人的痛苦,恰好可以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某些问题。因此,积极开展临终关怀教育是为了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要。

4.6帮助医学生树立人道主义精神。临终关怀教育可以使在校的医学生了解生命的价值,树立一种敬畏生命的感情,最后把这种感情转化为一种人道主义关怀。有了这种临终关怀教育,医学生会在一种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指导下,正确认识死亡的本质,适应现代医学生物一社会一心理的服务模式。

4.7帮助改善医患关系。临终关怀使临终患者在生命最后阶段有相对高的生命质量,也使患者的家属能到了心理支持,这些不仅彰显了医学人道主义精神,也体现了一种关心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精神。在我们尊重患者的同时,患者也会尊重我们,从而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

小结:总之,临终关怀对我们是个新课题,但同时也是目前急需发展的项目。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护人员,作为未来的临终关怀服务人员主力军,我们应接受有关的专业性教育,为攻克临终关怀发展这一难题做好准备。

本科临床医学论文 篇4

关键词:标准化病人;国际生;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临床教学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医学领域技术、学术的跨国交流逐渐频繁和深入。自1995年我国实行各高校自主招收国际生政策以来,来华国际生教育发展迅速,医学专业赴华医学国际生人数增长最为迅猛,已居各专业第二位,学历国际生居各专业首位[1]。我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招收国际生,近年来年均接收200名左右的国际生,目前全校接受全英教学的国际生有近600人,主要来自越南、泰国和印度等东南亚和南亚国家,受其母语的影响,大多数国际生的英语口音重,且汉语水平不高,这给师生交流、医患沟通带来阻碍。在临床实习期间,语言沟通障碍是阻碍国际生深入学习的主要问题之一[2],语言交流障碍、医患沟通障碍以及病患资源等因素影响国际生临床医学教学的质量。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将医科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进行标准化病人培训并运用到国际生临床医学教学既有助于培养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也为国际生临床医学教学以及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简称SP)的研究提供资源,是一种多方收益的探索。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医学院校培养的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并不局限于具有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外语人才。我们尊重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方向[3]以及我校优势,在我校开展英语专业学生作为国际生临床医学教学标准化病人的实践。本次实践对象为我校英语专业大二和大三20名学生以及40名包括国际生在内的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共分20个小组,每小组3人,其中英语专业学生担任SP,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分别扮演临床医生和助手。

1.2教学方法

本次研究实践前,了解英语专业学生情况;实践后,向英语专业学生以及口腔专业学生获取反馈意见。实践全程历时2周。第一周话题培训,在进行口腔临床医学拟诊测试前由口腔专业教师提供10个口腔临床医学话题给每个小组,由小组里口腔学生担任培训教师,口腔专业的全英教师和英语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帮助SP理解剧本,熟悉剧本,掌握相对应疾病的症状以及模拟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等。第二周,分别在两个下午时间进行测试,测试当天由小组抽签选定1个话题,随即就该话题进行临床技能模拟操作测试,考核流程包括挂号、问诊、诊疗、开医嘱等必备环节。外国口腔专家、我校口腔临床医学教师、英语专业教师等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随堂打分和评价。

2教学效果及评价

2.1实践教学前基本情况调查

实践前,我们对广西医科大学英语专业本科一至三年级的102位学生就充当我校国际生临床医学教学SP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男生13人(12.75%),女生89人(87.25%),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基本情况、医学知识了解程度、参与SP培训的学习动机、培训需求等四个方面。在参与SP培训的学习动机方面,大部分学生对SP培训的学习动机比较强烈。问卷结果(多选):因为求知兴趣者94人,占92.16%;为了职业发展者86人,占84.31%;为了更多接触社会者82人,占80.39%。从以上资料可见,本次调查对象具有以下特点:年轻女性占多数,性格属于内外向兼有,具有极端性格的人占少数,绝大多数不具有医学背景并有良好的英语基础;有87.25%的学生表现出对SP培训的兴趣和积极性,为此次实践的顺利开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从知识结构看,95.00%的学生对医学知识的了解很少,说明其对医学知识了解总体程度不高,符合遴选SP的基本条件。

2.2实践教学后调查结果

在口腔临床医学拟诊测试结束后,我们发放问卷,调查英语专业学生和口腔专业学生对此次实践的反馈意见。问卷为主观题,包括四个方面:此次临床拟诊中的收获/感想;经过此次拟诊,对SP的认识如何;个人和模拟医生/病人的不足之处;对以后类似SP培训活动的建议。经过整理分析,得出如下结果:2.2.1英语专业学生结果反馈英语专业学生认为此次实践活动帮助他们增加了医学词汇,了解一些基本的口腔卫生健康常识和口腔疾病的简单防治知识;同时也发现自己英语口语水平的不足,医学英语词汇相对匮乏,作为模拟SP,对自己的病情还无法进行确切的描述;通过实践更加了解了SP的概念和意义,对以后再次担任SP有很多的帮助。参与实践的英语专业学生对模拟医生搭档做出的评价:大部分参与拟诊测试的医生英语口语发音不够标准、不清晰,存在一些语法错误,英语水平有待提高,部分国际生口音较重,使听者无法准确理解;在问诊治疗过程中,医生缺乏对诊断的简单解释,部分学生无法用通俗易懂的英语对专业术语进行解释,医患沟通较困难,跟病人互动少,人文关怀欠缺,在操作过程中不够熟练,忽略了一些关键步骤。英语专业学生希望以后的SP培训活动增加培训时间,组织者能提供足够信息供SP准备,考核后提出实质性建议、评价和改进方向;也希望拟诊医生在考核前进行充分准备,熟悉考核内容和操作流程,在考核时注意自己的态度、语气、动作等,多关注患者感受,有利于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而作为SP,应该更仔细揣摩真实病人的状态和心态并尽可能地表现出来,这样才能为临床医学教学提供实质性的帮助。2.2.2口腔专业学生结果反馈口腔专业学生认为,此次实践让他们对医患沟通和医生与助手之间配合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提升自身临床经验、考查临床操作技能、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到自身不足,如,英语口语水平有限,发音不够标准,其中部分国际生口音较重,增加沟通难度;临床思维不足,准备不够充分导致拟诊过程中过于紧张,诊疗流程熟练度不够,无菌观念、临床沟通技巧等还需提高。他们认为英语专业学生担任SP拟诊活动很好地模拟了在临床中遇到外国患者的情况,督促参与活动的医学生思考如何提高自身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用通俗易懂的英文向患者解释病情,如何应对接诊、治疗时遇到的各种问题,充分考虑患者的感受,为患者提供人文关怀,缓解医患关系,这对今后的临床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他们还认为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好,可以用自身语言优势很好地参与到拟诊活动中;但对口腔知识不了解,口腔专业英语匮乏,对病情描述不够准确,其中部分同学由于没有经历过口腔方面的疾病或检查,故未能很好地代入患者角色,缺乏临床随机应变能力。与医学专业学生扮演SP相比,由于缺乏口腔专业知识,英语专业学生能更好地模仿真实的病人,表现出临床中病人的多样性,表达更口语化,比较接近真实场景,相对于医学专业学生扮演SP来说能更有利于模拟诊疗。不过,也由于缺乏相关医学知识,导致英语专业学生对模拟诊疗内容无法提出意见,SP的“指导功能”表现不足。因此,他们希望英语专业学生多增加医学方面的知识,学校应加大对他们的培训力度,这样才能更真实地扮演病人,为临床医学教学提供更多帮助。

3讨论及体会

SP是从事非医疗工作的正常人或病人,经过培训后,能准确表现患者的部分临床症状、体征,能够发挥扮演病人、充当评估者和教师三种功能[4]。这是国外医学院校十分流行的一种教学手段和考核方法。近年来在国际生临床医学教学中,国内高校也逐渐开始引入标准化病人教学模式。于亚峰认为,英文版标准化病人既能拓展和丰富国际生的技能教学方法,有效提高其临床实践能力,还能应用于实习生技能培训、临床技能竞赛、临床技能考核等多方面[5]。在临床医学教学中采用临床模拟病例教学,由临床专家、教师设计典型临床案例,由学生扮演某种疾病病人和医生,模拟临床诊治过程,不仅可以弥补临床见习中案例不足的缺陷,还加强巩固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6]。在景汇泉[7]的研究中,通过让中国医科大学182名医学生、11名专业临床医师与19位SP一起为学生分别评分,证实SP是OSCE(客观化结构化临床考试)有效实施的关键,以及SP记录受试者行为的准确性,且认为SP在评价医学生临床能力方面具有有效性和可靠性。不管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检验,国内外专家学者都研究过SP作为临床医学教学受试者的可行性,但以英语专业学生作为SP用于临床教学的研究相当少,是SP研究可开拓的研究空间。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对我校国际生临床医学教学和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对英语专业学生作为国际生临床医学教学标准化病人的可行性进行了实践验证,认为在国际生临床医学教学中培训一批可供国际生检查和诊断的、具有一定表演能力、沟通能力和较高英语水平的英文版标准化病人,可有效减少在临床教学中国际生与中文版病人的沟通障碍、文化冲突,从而改进临床教学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英语专业学生作为标准化病人培训可以贯彻落实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为临床教学和英语教学提供经验,建立适合医学院校发展的教学模式,具有可持续性研究的潜力。

参考文献:

[1]于富增.改革开放30年的来华留学生教育[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16.

[2]周健,宋世铎,张立峰,等.海外留学生外科临床实习期间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8):95,100.

[3]蓝岚,黄江.医科院校新办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32(3):418-420.

[4]鲁建国,赵华栋,南菁,等.对标准化病人教学模式的认识与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8(3):286-287.

[5]于亚峰,周慧,吴文璎,等.英文版标准化病人在提高医学留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中的应用[J].中国病案,2013,14(5):70-71.

[6]梁丽梅,徐建国,蒋玉洁,等.浅谈标准化病人的应用和管理[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31(1):121-122.

美国医学本科留学申请流程 篇5

首先,当然是从最炙手可热,也是人们最追捧的临床医学开始讲起。简单说来,读临床医学的人类,也就是真正意义上,负责看病、治疗、动手术、开药等等的医生。

美国学医之路,路漫漫而修远兮

在美国留学这块,临床医学专业对于中国大陆学生来说始终是块禁区。想登上白色巨塔,难!难于上青天!且看以下详解。

首先,要强调一点,美国本科不设置临床医学专业。美国医学院不招本科生,想入读医学院的学生必须是本科毕业或具有相同学历才可以进入医学院学习。

医生这一职业在美国是特别受人敬仰的,对于学医的要求也特别高。鉴于此,医学院希望招收的学生是已具备人文素养及生物、化学、物理等科学知识的优秀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有明确把握。一入医门深似海,从读取MD(医学博士)学位,再考取医师从业资格证(USMLE)再进入住院医师项目,最后才成为正式医生,前后长达十多年。没有一颗励志当大医生的决心,这行千万别轻易踏入。

M.D.(Doctor of Medicine)医学博士

M.D就是想成为美国正式医师所必须修读的医学博士学位,否则连考取医师执照的资格都没有。

学制一般为4年,学习期间大多数学校会要求学生参加全美医学执照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考试(United States Medical Licensing Examination, Step1 and Step2)。毕业后得到医学学位后还不能立刻成为医生,还须申请住院医生项目――Residency Program(通常第一年为实习医生),在医院实习的这个项目阶段(3到7年不等),同时参加全美医学执照第三阶段的考试,考试合格之后,才可以受聘为正式医生。

Requirements:

1.拥有本科或相同学历的学位,不限制学生本科专业及背景,但医学院的招收尤其偏爱理工科的学生。而且,很多学校竟然直接要求学生拥有北美地区(美国或加拿大)的本科学位,赤裸裸地将国际学生拒之门外,也是很悲剧,很大程度上第一关就被卡了。

这就是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的要求:

当然,也有些学校酌情考虑国际申请者。比方说鼎鼎有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就给国际学生特意开了个小板块。不过要求神高,需要学生在所认定的美国学校至少有一年的相关经历,包含先修课程的研习,这说得模棱两可的!没绿卡谁平白无故可以来美国修个类似于Pre-medicine的课程,然后再达到申请标准呢。。特别想问问招生官,这标准给谁定的??

2.GPA:对一般的申请者而言,GPA3.0以上,对前10名的医学院,GPA至少为3.6左右。

3.TOEFL成绩

这是对于母语非英语的国际学生所要求的。同时,医生未来会需要完成医学论文以及与病人、家属等日常交流,更涉及晦涩难懂的医学术语。因此,在写作和口语单科也会要求甚高。

4.MCAT Test -- Medical College Admission Test

这是申请攻读北美医学类院校的学生所必备的一项机考(cBT)标准化考试。MCAT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Physical Sciences(PS,包括物理与无机化学),Verbal Reasoning (VR ),Writing Sample (WS),Biological Sciences (BS,包括生物与有机化学)。同时,大陆并没有MCAT的考点,只能去香港报考。而且!!!如果你以为GRE/GMAT/LSAT这种很痛苦的话,那MCAT的难度绝对是你想象不到的。千奇百怪的恶心词汇,一定让你见识到语言究竟有多大魅力。嘿嘿!

5.Prerequisite Course 先修课程

先修课程是申请M.D的核心点。与其他专业不同,在申请临床医学专业之时,学校明确要求学生修读过医学先修课程。一般包括人类学(1年)、生物科学(1年)、物理(1年)、化学(1年)、数学(1年)等,尤其需要在实验室的经历。

关于Pre-medicine,也就是医学预科课程,即美国大学在本科阶段为将来有志于读医学院的学生所准备的一个“方向”,不是专业,如果你选择了这个方向,你需要偏重学习生物、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等课程。像UCLA、南加大、约翰霍布金斯、波士顿大学、西北、布朗等名校都提供该课程。也有很多同学毕业之后会在大学修读1到2年的医学预科课程,或是在大三大四时就转去修读该方向课程,以达到申请医学专业的要求。

6.推荐信:最好包含医学预科委员会的推荐信,含金量会高很多!

7.实践经验:老美对于学生的社会工作是特别看重的。在他们眼中,医生是救死扶伤的天使,既然想要以医生这一职业为终生导向,那就该有颗愿意为社会奉献的公德心。奉劝想要申请医学的童鞋积极投入公益工作之中,义工/志愿者的经历绝对比你想象中的威力大多了~

8.财产资助:对医学专业的经济担保是要求最高的。一般我们做资产证明,拿出四五万美金,也就是一年的学杂费就绰绰有余了。而医学院会要求学生一次性拿出四年的学费作为担保,四年三四十万美金的高昂学费,真不是随便说说的。

以上只是申请临床医学专业的硬性要求,是不是就被吓到了。好,我们继续。就算学生达到了所有的标准,但说真的医学专业录取国际学生的比例极低。我们来看看审核流程就明白了~

Primary Application:MD的申请报名是由AMCAS统一受理,负责核实(Verify)所有文件的真实性。经过核实后的申请书才会被转送到各个医学院。但是AMCAS只负责美国以及加拿大的正规四年大学,符合资格的大学会有一个代码。野鸡学校以及外国大学都没有。毕业自外国大学的申请人在申请书必须注明Tran Waiver。 医学院收到经过Primary认证的申请书后会根据学校自己的淘汰标准,先刷掉1/3,并且邀请符合资格的其他申请人继续完成程序,包括了大量的作文。

Secondary Application:这个时候才正式进入申请程序。进入Secondary的申请人大约有1/3会被学校邀请参加面试,参加面试的申请人大约有1/4~1/3最后被录取。任何医学院只要看到申请书有Tran Waiver,99.9%会直接放弃。毕竟医学院已经付给AMCAS一笔钱负责认证,也就懒得花精神认证个别外国大学成绩单、推荐书、以及活动证明。除非申请人本身有非常不凡的经历举世闻名,不然获得Secondary邀请的可能性已经为零,当然后面就更甭提了。

为何呢?美国的医学水平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人家凭什么放如此多的外国人进来把自己的核心技术学走。而且,临床医学专业只要读了,考出医师执照,根本不用害怕会找不到工作。说白了,移民倾向如此严重的专业怎么能随随便便放人进来,移民局的人也不傻哈~

啦啦啦,写到最后了!

如果真的励志要在美国从医,主页菌也给几个建议!

1.BA + MD

先去美国念本科,最好是读生物、化学等偏理工科的专业,在大学阶段修读Pre-Medicine课程,并好好准备MCAT考试,那研究生阶段学医也是完全可能的。主页菌身边还是存在这样的大牛的~

同时,美国一些大学也为励志从医的学生开设一些项目,在本校直接从本科升读医学院,大大减少申请医学院的压力。比较出色的BA + MD(4年加4年)有UCSD,Brown,USC及Rice+Baylor,甚至像波士顿大学接受BA + MD(3年加4年),成绩优异的学生在完成三年本科达到90学分之后就可以申请入读本校的MD。

主页菌尤其推荐本科转学,在国内读两年相关专业,再转学到美国,就可以拿到美国的本科学位。而且,只有真的去到美国,才有机会念医学预科,国内压根就没啥学校给学生读先修课程。这样,两到三年的美国本科就可以在硕士阶段念临床医学,也省了一大笔钱呢~

2.申请医学相关方向的PhD

其实从理论上来说,本科在国内读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是符合报考美国职业医师执照考试的。经过正规的手续进行学位认证,老美是承认大中国大学医学学位的。但是,关键是你有该学位,要如何来美国考呢?要么你有绿卡,哈哈,其实要有绿卡了,身份问题搞定也就没那么多事儿了。要么只能换个相关专业的PhD,多呆点时间,学习考证两不误,申请难度也大大减小。

以一位医学Professor的名言来结尾:

本科临床医学教学评析论文 篇6

1宣传动员,统一思想是迎评工作的重要基石

1.1明确思想,统一认识

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是对本科教育的一次大检阅,是规范高等学校办学与管理,促进学校建立内部质量监控体系,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大措施,符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这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是很有必要的。我院充分认识到迎评促建对提高学院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重大意义。初学院成立了本科教学评估领导小组,专家小组及工作小组,对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制定了珠江医院《迎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组织实施方案》,对主要内容和要求做了详细的说明。学院上下明确了思想,统一了认识,牢固树立迎评促建工作的中心地位。全院动员、全员动员,“人人皆知、人人过关”,全院同志在思想上树立高度的责任感、紧迫感、危机感、使命感,充分发扬主人翁精神。充分认识评估的重要性和艰巨性的同时,对本科评估的目的及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1.2明确任务,统一方向

为迎接预评估,学院提出了“全员参与、领导当先、突出重点”的工作思路,全院一盘棋,成立了评建领导小组,评建办公室,机关工作组,督导小组,临床评建组,其中临床按照业务分工分了14个组,每个组的任务都非常明确。稳抓评建重点:一是各种评估材料的准备;二是教员、学员的准备;三是硬件条件的准备。学院、教研室、三级学科三个层面按照评建要求准备,层层落实,责任到人。

1.3明确计划,统一步骤

我院的迎评工作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①学院组织专家及评估领导小组成员与校本部专家共同赴外院参观学习阶段;②学院组织评建专家集中学习,制定《迎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组织实施方案》,迎评工作全校动员阶段;③5月份学校自查阶段;④207-8月份请外校专家模拟评估检查;⑤年9月份迎接广东省教育厅本科教学工作检查评估;⑥2008年12月迎接教育部专家检查;⑦学校整改阶段。根据各阶段要求,学院各部门从全员迎评知识掌握、教师学生培训、座谈会的准备、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迎评材料的整理等五个方面,积极准备,同时进行自查、自纠、自评,发现问题,不断完善。根据学校两次自评的情况,外校专家模拟评估检查及广东省教育厅本科教学工作检查评估情况,总结各阶段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针对存在问题对下一步工作重点作详细的部署,进一步明确了各处(室、部)、各教研室、科室的任务分工,制定了严格落实层层负责的责任机制。

1.4明确细节和重点,统一部署

由于我校前身为第一军医大学,从为部队培养医科人才到为地方培养人才,面临人才培养对象,办校方针的转变,在行政、管理、教学等方面与地方院校存在差异。而采用现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对我校的本科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评估,评估结论都有可能出现偏差。因此根据我校参加外校本科教学评估专家经验,针对我校实际,加深评估方案中部分指标内涵的理解和把握,明确细节和重点,制定了详细的指导意见,并统一进行部署落实。例如关于迎评材料的准备方面:明确了分卷材料要严格按一、二级指标中的各观测点进行准备,对这部分内容应逐项准备,突出重点和特色。关于迎评准备工作中应重点把握的问题方面,强调了关键指标的准备是迎评资料准的重点,注意基本数据的一致性。对评估指标观测点中最易出现的问题,考察与考核中易出现的问题作等也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说明。

2加强建设,注重质量是迎评工作的核心

2.1加强教学基地建设、教学硬件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基地建设、教学硬件设施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近年我院每年投入教学经费300万元,进行各项教学基地,教学硬件软件设施和教学办公设备的改进。新增了各项内外科教学式教室、外科操作技能训练室、外科手术室及动物实验用房共1450mm2。学院新增了数字化教室350mm2,用于多媒体教学。同时进一步完善了教学网络建设,教师课件及视频材料经归类上传方便学生自学和复习。所有临床课程纳入了计算机试题库管理。增加了师生互动园地,课外辅导专栏等,便于师生课外交流学习。学院20申请了全国腹腔镜培训基地,正在积极进行相关设备的购买和场地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核心。针对临床医学院部分科室人员结构欠合理,部分临床教研室师资队伍出现断层,高学历的教师比例尚可,中级职称教师比例仍未能达到要求的情况,为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学院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选拔方案,鼓励在职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学院从抓好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着手,以名优教师为示范,组织中青年教师观摩学习,并每年进行中青年教师“教学擂台赛”,教研室、教学督导组、优秀教师点评的方法,迅速培养了大批中青年教师。学校及学院设立了教学基金,鼓励中青年教师申请教学基金及发表教学论文,激发教学热情,提高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积极性。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理论探索、课程建设及临床技能等方面的教学改革。尤其我院的双语教学及查房示范课件得到了校内外专家的肯定和好评。通过上述措施,我院临床师资队伍稳定,具备了成熟的教学经验,提高了教学效果。

2.2严抓教学规范化管理

学院一贯重视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建设,为了迎接本科教学评估,我院更是严抓教学规范化管理。先后制定了《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实施细则》、《本科教学督导制度》、《临床实习考核办法》等制度和文件。内外妇儿科以第6版教材为基础,根据临床医学特色和发展,重新编制了《临床医学教材》、《临床医学进展》,汇集各学科最新的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要求授课教师对卫生部本科教材进行深加工和再研究,使学生在学习临床基本知识的同时,对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及研究方向有了进一步了解,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医学探索热情。各科室及各教研室设立了专门的教学秘书,整理各种教学档案及课件,教研室记录手册、临床教学记录手册、教学过程实时记录、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

2.3严抓教学质量监控

教学质量是教学工作的生命线,直接关系到评估成败。在传统的课堂观摩教学和临床实习评估工作基础上,我院进一步建立起符合我院教学实际的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制度。通过实施主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青年教师培养制度,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教师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教学事故一票否决制度,同行评议制度,督导委员会听课制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制度,研究生导师制度,研究生中期考核汇报制度,院系教学状态评估与考试过程监控制度,考试质量分析制度和试卷评估制度等,增强了教学质量意识,建设了教学质量文化,构建了全员参与、全方位、全过程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确保了学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2.4严抓临床基本技能培养

学生的临床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的培养关系到学生成才关键,也是评估检查重点内容之一。为此,在强化训练的同时,学院编印了《临床实习诊疗技术操作规范》,进行临床基本技能强化培训,对临床各科室常见技能内容进行了规范化整理汇编,并对各项技能设立考核标准。规范制作了包括外科无菌术,切开、缝合、止血、打结以及各种穿刺术等示范多媒体课件。录制了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三级教学查房录像,各类外科手术操作多媒体材料等。建立实习医师外科操作手术室,购买试验动物,抽调优秀中青年教师专职操作培训。在此基础上,科室筛选病例进行实习医师“主刀”操作,极大地加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临床技能操作的规范性、正确性。

3归纳总结,完善材料是迎评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过程中,材料准备亦是一个艰巨而琐碎的工作,主要包括自评报告在内的背景材料,佐证材料和备查材料。材料准备过程也可以说是对学院多年来教学工作的总结回顾,有利于我们发现不足,更好地规划今后的教学工作,促进教学工作持续发展[3]。为此学院专门成立了相关的材料准备工作小组,学习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方案有关材料,将评估方案中的各项指标进行分解,深刻领会评估指标的内涵和外延。各工作小组分工明确,对有关材料进行全面收集、归纳和整理。各临床科室及教研室组织专人收集整理原始材料,并进行加工整理,一般由科室教学秘书或行政住院总医师负责收集整理;材料撰写小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加工,进一步整理各项备查材料,撰写初步总结材料;材料审核小组专家则对照评估指标和要求对撰写材料进行进一步检查,查漏补缺,不断规范,不断完善。各教研室、各处室撰写自评报告,学院汇总撰写自评报告。自评材料的准备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与薄弱环节,突出特色项目,注重内涵。备查材料目录,自评结果及多媒体汇报材料通过学院专家小组论证及大学,省专家小组评估检查,保证材料的准确性,完善性和科学性。各专项评估结合学校的教学状况、基本统计数据,自评报告等材料公正、客观;定性材料要有依据,具有说服力,定量材料要数据真实准确,有利于专家组结合进校实地考察作出评判。

4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积极作用

医学本科论文 篇7

为了培养本科医学生的人文素质,达到医学本科教育标准,需要分析当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状况及培养路径情况, 以此来探讨本科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路径。

1当前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路径现状

当前的医学教育大多按本科教育标准设置了人文学科课程,但是依然效果不尽如人意[1]. 主要表现在:

1. 1培养路径单一,效果不佳

从医学生人文课程的实际讲授看,医学高等院校培养方式仅仅是通过理论讲授的形式,而且是大班制教学。这种培养方式不仅单一,而且效果不佳。以某医学院“两课”教学为例,授课对象经常是二三百学生,上课时课堂满满当当,教师只能拿着麦克风吼---难于与学生互动,难于对课堂进行管理。而且这种上课是集中式的,教师一天要不停地奔波于多个班级,授课多达8节( 8个小时) 。这种单一培养模式不仅制约教师,也影响着学生, 使医学生的人文课程教授效果不佳。

1. 2医学生道德上知行分离

《中国医学本科教育标准》明确提出 “将维护患者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但是当前的医学生在道德上却存在不同程度的知行分离情况。众所周知, 维护患者利益的前提是要将其作“全人” 看待,即要学会尊重他人。但据2011年海南某医学院对医学生“尊重他人情况”调查发现,仅有20% 左右的医学生能经常做到“尊重他人”[2]。而在维护患者利益态度方面,医学生也表现欠佳。据大连医科大学调查发现,部分医学生在实习中会将追求利益视为社会的主流文化,医学生中只有41. 9的人才能将对他人的“感恩之心”付诸于行动且不求回报[3]。

2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资料的搜集及对部分医学高等院校的访谈,可以发现,当前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存在四大问题。

2. 1医学人文课程不能贯穿教育全程

纵观中国高等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开设,已从最初的一两门到现在的十几门甚至几十门,但是一直收效甚微[4]。究其原因,医学人文课程不能贯穿医学教育的全过程是其原因之一。参考人文教育比较成功的医学高等院校,比如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和台湾中山医学大学,他们的成功经验之一都是要求医学人文教育贯穿医学教育全过程。反观中国大陆的高等医学院校,医学本科人文课程讲授主要体现在实习前,即大一、大二、大三。在实习环节忽视了医疗服务环境下人文关怀理念的培养,强调医疗技能和思维[5]。因此,高等医学教育要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素质,应该也要在学生理论学习和实习阶段都强化医学人文教育,使其贯穿全过程。

2. 2医学生缺乏人文阅读

从医学与人文的发展来看,医学叙事治疗方法的广泛使用说明了人文知识对医学诊治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这就对医学生人文知识贮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文素质的培养,并不能单单依靠人文课程的开设,生活实践中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阅读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重要方式,不仅可以让人获取知识、传播知识,也可以提高自身修养[6]。《中国医学本科教育标准》也希望医学生能够加强阅读,但是医学生却普遍存在缺乏人文阅读的情况。最主要表现为: 医学生对人文知识不求甚解[7]; 对“两课”教学不感兴趣,对政治理论学习认为没有必要[8]。

2. 3医学生不具备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

受中国教育体制影响,当前的医生经历了高中生———医学生———医生这三个阶段,由于在高中阶段专抓学习,缺乏人生经历,进入医学生阶段依然缺乏对各类患者的深入了解,无法自如的对各类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值得注意的是, 除此以外,较差的心理素质也阻碍了医学生与他人的沟通交流。据陕西省2770名医学生调查显示,陕西省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焦虑及抑郁症状严重[9]。 又据吉林大学的调查显示,有14. 04% 的学生心理适应能力较差; 而63. 80% 的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不足[10]。当医学生心理不健康时,他将无法客观公正的看待病人的问题,从而影响其沟通交流的能力。

2.4医疗机构缺乏对医学毕业生人文素质继续培养机制

当前医学生人文素质路径培养中的问题,除了学校等小环境培养路径有问题以外,还有社会整体大环境---医疗机构的问题。当前的医疗机构,不管是公办还是民办医疗机构,都缺乏对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继续培养机制。尽管现在的医学模式由原来的生物-医学模式变为生物- 心理-社会模式,要求临床医师除具备高水平的职业素质外,还需具备人文素养。 但是目前国内尚未建立对医疗机构中医护人员的人文素质评价机制,对“准”医护人员---新进医学专业毕业生也缺乏继续培养机制。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曾对湖北省400名不同医院、年龄、职称、文化程度等情况的临床医师就其人文素质做过调查,调查显示: 年轻的( 年龄25岁以下) 临床医生明显人文素质教育水平偏低[11]。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当前医疗机构对医学毕业生人文素质继续培养机制的缺乏。

3对本科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路径探讨

结合《中国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及已分析整理的资料,建议本科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路径如下:

3. 1医学院校充分重视人文学科,促进人文学科与医学实践融合

医学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医学生[12],其中医德教育便是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医学院校的课程讲授时,由于教师配备不足,课时不足等原因,在授课时过分注重“知识、技术、分数”[13],忽视了人文学科课程讲授与医学实践结合。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医学专业的特点讲授,特别是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等课程要结合医学实例来分析讨论医患双方的心理、伦理道德及法律相关方面的问题,促进人文学科课程与医学实践的融合。另外,也要吸取其他医学院校优秀经验,在本科医学生的低高年级及实习阶段,将人文教育课程贯彻医学教育全过程,改变当前实习阶段仅通过实习教师以经验教授的单一局面。

3.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医学生人文阅读习惯

依据“心理—社会”理论,人的行为不仅受心理的影响,还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其中学校构成了社会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影响医学生,改变他们缺乏人文阅读的现状,应从整个学校环境的建设入手。基于校园文化对于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独特优势[14]。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倡导经典哲学、文学、 艺术作品阅读,开展读书节、组建读书小组、进行话剧排演、加强校园人文景观建设等方式,在培养医学生人文阅读习惯养成的同时,也将人文精神融入到整体校园文化。

3. 3增加社会实践,通过变换角色与病人“共情”

考虑到当前医学生的实际状况,增加社会实践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因为只有多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接触到的平时很少接触到的人和事物,才有机会站在不同的立场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而且当环境发生变化时,自身对事物的理解也会随之改变。这种理解的改变不仅会促使自己心理、思维更加成熟,也会促进与患者关系的良性发展。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增加促使医学生承担不同的角色,经历或遇到与患者相似的事例,在面对患者时,他的语言与行为会不自觉表达出尊重患者、关心患者的思想,更好的与病人“共情”。

3. 4完善医师培训机制,加强人文素质培训

医科院校培养医学人文素质与医疗机构选人用人的医学人文素质考评机制和继续培养机制不能相互贯通,使得当前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诸多问题。 众多的医疗机构现在依然存在着对医务人员的素质教育考评、培训敷衍了事的情况,这也导致了当前的医患关系越来越严重。所以,要想提高医学生、医师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当务之急是要完善医疗机构对医师的考评、培训机制,加强对医师的人文素质继续教育培训---这不仅是医学教育标准的要求,也是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具体来说,第一,完善对医生考评机制。考评应定期进行并与职称晋升、津贴发放相联系。考评内容应包括: 医学及人文知识、行为、自我评估、病人的投诉数量等指标,进行评分的人员则包括同事、 上司、病人等。第二,加大对医生专业知识及人文素质培训。除了在本机构进行定期培训外,还要定期选派青年医生去上级医院进修学习或同级医院交流学习。 只有将医学院校及医疗机构的人文素质考评机制和继续培养机制贯通,现在的医师和未来的“医生”的职业道德理念和人文精神才能一直保持下去,培养出越来越多地知行合一的卓越医者。

摘要:文章依据《中国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分析了当前医学生缺乏人文素质的表现及院校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本科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路径提出了建议。

医学本科论文 篇8

摘要:对于医学院校本科毕业生来说,毕业论文是他们在毕业前对所学知识和自身素质的自我检验与认定。同时,毕业论文也是对医学院校培养目标和教学质量的评价。因此,如何强化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切实保证和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是目前医学院校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影响因素;措施

对于医学院校本科毕业生来说,毕业论文是他们在毕业前对所学知识和自身素质的自我检验与认定。同时,毕业论文也是对医学院校培养目标和教学质量的评价。因此,如何强化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切实保证和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是目前医学院校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医学院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现状

笔者通过长期对几所医科大学的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进行调查,并对其中一届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通过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检索后发现,约30%的论文直接从网上抄袭,约55%的论文可以从网上找到类似的原文。也就是说,有85%以上的论文存在严重抄袭的行为,还有近10%的论文在实验设计、统计学处理等方面存在问题,被怀疑是实验数据造假。由此可见,医学院校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撰写质量差、学术水平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二、医学院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差的原因

1,学生对毕业论文的价值认识不足

许多学生对于为什么要完成毕业论文及其实际意义认识不足,甚至有误区。他们认为,所有课程均已学完,毕业论文不过是一种形式,论文的质量和实用价值对拿学位无关紧要,对自己的前途更没有什么影响。这些错误认识直接影响了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态度及毕业论文的质量。

2学生的写作能力有限

很多学生到了论文写作阶段才发现。自己对于相关文献的收集、论文的写作要领、论文结构、论文格式、参考文献的著录规范等都不清楚,这些问题大大影响了他们撰写毕业论文的信心与能力。

3,考研、就业、毕业实习等影响了论文撰写工作

目前,大部分学校的毕业论文撰写工作通常都安排在最后一学期,而此时正是毕业生求职择业的高峰期,参加考研的学生也会在这一时期花费大量时间应对面试,加上目前整个社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毕业生在这一阶段往往是焦虑、躁动的。在这种现实压力面前,对毕业生而言,考研、就业这两大问题显然要比完成毕业论文更重要,这使得他们没有足够的精力来撰写毕业论文。对于那些需要在这一时期到实习单位进行毕业实习的毕业生来说,一方面,实习内容与毕业论文相脱节的现实情况势必在~定程度上影响他们毕业论文的完成;另一方面,有些实习单位元法为学生提供基本的论文写作条件,如不具备网络设备、实验设备、常用数据库等,条件的欠缺直接导致部分学生完全靠想象凭空撰写论文或抄袭别人论文。

4指导教师力量不足

指导教师力量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而力量的不足是相对而言的,这种状况的产生与近年来本科扩招以及新上专业太多有着密切的关系。扩招导致学生数量成倍增加,但教师人数却没有明显增加,因此指导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深入指导每一名学生,从而导致指导质量下降。而这一问题在新上专业中尤为明显,师资数量的不足及指导经验的不足,直接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5,缺乏有力的质量监控措施

大部分医学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临床教学,要求撰写毕业论文的专业较少,这就使得学校在毕业论文质量监控方面没有得力措施。即使有一些相关的论文管理措施,也大多比较零散、简单,执行力度不够,且明显滞后于学科、专业的发展要求。

三、加强医学院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措施

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历时长、任务重、意义大,其质量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贯穿本科教学始终。针对目前医学院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以及影响因素,笔者结合自己近几年进行毕业论文指导的实践经验,提出以下具体措施。

1加强相关课程的教学管理

开设《专业思想教育》《科研理论与方法》《信息检索》《科技论文编辑与写作》等课程,制定科学实用的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形式和灵活的考核方式,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与论文写作水平贯穿于本科教学始终,为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2调整撰写毕业论文的时间

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意识到了毕业实习、求职、研究生考试等事宜对毕业生撰写论文的影响,并开始尝试在不影响整体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将撰写毕业论文的前期工作提前,尽可能为学生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提供时间及环境上的保证。

3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针对指导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高校可在校外聘请具备论文指导资格和能力的人员分担一部分论文指导工作,同时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青年教师的论文指导能力。另外,高校还要对教师的论文指导工作进行严格考核,对于优秀论文的指导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在职称晋升、年度考核中予以加分;对于不按规定完成指导工作或有不合格论文的指导教师,则按照相关规定追究其责任。

4完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监控体系

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监控体系包括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体系以及严格的过程管理。

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可以为管理机构由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提供正确的方向,避免人为因素的不公正性。笔者所在学校各二级学院在遵守学校各项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制定了毕业论文指导教师遴选办法、指导教师工作职责、开题报告填写格式与规范、论文撰写格式与规范、答辩程序及评分标准、毕业论文成绩评定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保证了毕业论文的管理有章可循。

组织管理机构应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加强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一般可以分三个阶段对毕业论文进行抽查和检查。初期检查是在毕业论文工作总体安排意见下达后,对领导小组组建、指导教师遴选、学生组织动员、定题与审题、任务书下达、学生选题与开题、论文工作条件保障等工作进行检查指导。中期检查是通过走访、随机抽查等形式,对学生毕业论文工作计划的执行情况、教研室及指导教师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后期检查是在学生毕业论文完成后,组织专家小组对毕业论文管理工作、毕业论文质量进行评审。为保证论文评审的客观性、公正性,有条件的学校可效仿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的评审办法,试行论文盲审制。但鉴于本科毕业生数量庞大,可以按照毕业生人数确定一定比例的论文进行盲审。对于有争议的论文,根据不同情况可采取修改论文、暂缓答辩、延期毕业等措施。这些做法可以有效地促使学生、指导教师重视论文撰写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论文质量,杜绝低劣论文的出现。

上一篇:现场交通安全管理制度下一篇:激励机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