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史》教学方法论文

2024-06-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医学史》教学方法论文(精选8篇)

《中国医学史》教学方法论文 篇1

近三十余年来在当代中医教育质量面临诸多质疑的背景下,许多中医有志之士针对中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并积极探寻更加适合中医学的教学方式,然而我们发现,积极探索的结果使得中医教育模式重新回到传统的传承模式[较早时期的例子有上世纪80年代山东中医学院设立的“中医高等教育少年班”,以及近十年来山东中医药大学创办的“传统型中医”本硕连读班京中医药大学的“中医教改实验班”、“岐黄国医实验班”,天津中医药大学的“中医临床传承班”,河南中医学院的“仲景学术传承实验班”、“平乐正骨传承班”,成都中医药大学的“李斯炽班”,等等。上述各中医特色班虽名称各异,但其开办目的均为培养能掌握中医理论精髓、基础扎实、医德优良、医术精湛的传统型中医人才,为中医的后续传承及发展留下一线命脉故笔者将其统称为“中医传承班”。

中医传承班相对于普通中医学本科生班具有学生学习成绩优异,专业思想牢固,师资力量强大,以中医经典课程作为理论教学的重点,传统中医特色突出等特点。而《中国医学史》课程自开课以来,一直作为中医药专业基础课之一其目的就是使学生了解中医学的源流J里解中医学的特色,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基本素质。同时増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巩固中医专业思想,为学习其他中医课程奠定基础关于怎样开展《中国医学史》教学,各高校该门课程教师立足本校教学实际,积极进行教改实践,获得了较多可供借鉴的教学经验。但这些经验只是针对普通中医本科学生,而面向“中医传承班”学生的《中国医学史》教学经验却鲜有涉及,鉴于此笔者在跟随导师为“李斯炽班”讲授《中国医学史》课程时随堂听课和指导下,针对中医传承班的医史教学的讲授内容和授课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课程定位简洁化

中医传承班旨在造就一批“通人文、强经典、重传承”的中医药专门人才,学生本身在入班前就树立了献身中医之决心。因此《中国医学史》的促进学生热爱中医,更加稳固专业思想,树立献身中医的决心的教学目标就可以不再作为重点与之相对应的中医传承班学生的医史教学和课程定位就应简洁化,但简洁不代表简单,《中医医学史》融合了医学和人文学科,课程内容涵盖医药名家、医药名着、医药文化历史、中外医学交流史以及人类疾病史等模块气所以课程定位的简洁化目标要求学校和教师做到以下两点:

(1)简洁化的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科学、有度。一堂课要侧重解决学生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东西远比整节课从头讲到尾或者蜻蜓点水式的教学要实用的多。当然,简洁化的课程需要教师高度化地总结教学知识,简洁不是简单是明确重点,让学生更好地接收学习。因而简洁化的背后是教师更认真精要地备课,学生也要全神贯注地听讲,更多时间启发其独立发现和思考的能力,这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2)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引导学生从历史视角认识和掌握医学发展过程,运用中医的思考方法启发学生的中医思维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通过学习医学史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之间存在的联系,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可以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使他们获得全面的发展。总之中国医学史课程的开设,可以使他们尽快了解祖国医学宝库J果究中国医药学的发展历史轨迹和未来广阔的发展前景,为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医学相关知识奠定坚实基础。

二、中医思维常态化

重医术更重“中医思维”,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说过:“好中医不只靠单纯的技能训练就能培养出来,一名好中医一定是要有‘中医思维’的,而且临床实践力也很强”。当代中医学生在科学思维的教育中成长起来,中医理论的思维模式与他们日常所学或所接触到的现代思维模式不同,这就成为了当代中医学生学习中医的阻碍,为此对于初入中医之门的传承班学生来说,转变思维方式,顺利建立起中医思维模式对于能否学好中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中医理论与中医思维是不可分离的整体,中医思维贯穿于整个中医学,并指导着中医的理论、诊断、治则。我们学习中医,只有了解、学习并且灵活运用中医思维才能掌握中医学的特点及其规律。《中国医学史》作为中医学入门课程之一其教学是为了达到补充其他中医类课程未能考虑到的重要中医药知识的目的。中医学学术体系比较特殊,特征也极其鲜明,而这些特征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因此中国医学史的教学目标就是探寻中医学术体系及特征的形成背景,分析其缘由,在此基础上对中医学术体系和特征的本质、指导意义及研究价值进行了一系列详细的阐述0从而引导学生初步建立中医思维,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医学并对其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达成实现中国医学史教学的最终目标,发挥其指导性意义。

三、教学方式多样化

1、传统板书与现代多媒体讲解方式有机地融合。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资料的丰富,实现了教材内容的多样化,改变了目前教学形式单一化的现状。如此不仅解决了有限课时与教材内容丰富之间的矛盾,可以在有限的课时内尽可能地提供更多的知识内容,而且让比较枯燥无味的历史内容变化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开展医学史课的教学彳曽加了学生们的求知欲以及感性认识。采用多媒体上课,多数教师是坐在电脑前,按照课件按部就班地讲给学生听,虽然可以在有限课时内教授更多知识,解决了有限课时与教材丰富之间的矛盾,但是缺少生动的肢体语言交流,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采用黑板一粉笔一讲授的教学模式,虽然讲述内容有限,但教师的眼神、面部表情、肢体语言都是与学生的交流,而且教师板书速度可以与学生的笔记速度保持一致,书写内容轮廊清晰完整,便于学生对讲授内容的系统总结于课后掌握和加深记忆,因此中国医学史教学方式应为二者的有机结合。

2、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应用。以教师为主进行医学史理论阐述和分析力卩之医学史作为考査科目学时的有限性,《中国医学史》很容易被学生忽视。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将讨论式课堂教学法积极弓I入到《中国医学史》课堂教学。同时将问题式教学法涵盖其中首先由师生针对教学单元共同设计问题其次以问题的不同划分相应的学生讨论小组进行讨论教师进行即时引导和解疑,最后各问题组学生选代表发言或者辩论,由教师点评总结并分析难点和重点这样更加有助于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优势彳吾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创新的.精神进而改善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3、重视中医医案的作用。中医医案是记录中医临床实践的一种文字资料。中医医案不仅具有促使学生认识中医学的发展史,了解历代中医学的发展成就与特点、医家对中医发展做出的贡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医德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和加深学生对中医课的认识。所以将中医医案适当引入到《中国医学史》教学中所起到的教学作用可谓事半功倍时由于中医传承班配备的师资力量强大,授课教师多为资深中医专家,他们就能够将自身多年总结的中医临床经验和在临床中见到的经典案例结合医史相关内容声情并茂地向学生讲解更有利于学生接受并理解,为深入学习中医、献身临床打下基础。

四、考核方式灵活化

当前高校中国医学史课程的成绩考核方法仍以传统的试卷考试为主且考核的内容更侧重基础性识记部分,因而这种衡量方式仅仅使得学生了解中医学历史梗概,并不能达到该课程最初的教学目标,更不能适应中医传承班教学要求的需要。笔者认为,制定考核目标和指标应该从教与学两个角度考虑不但要考察学生最终掌握该门课程的情况,更要顾及学生平时主动阅读相关书籍、思考和动手实践获取的医学史知识,也就是将考核方式设置为形成性与终结性考核并重,将考核成绩分为多个部分,即:曰常课堂的讨论形成性考核成绩+课下学生自学和对医学史深入理解的情况+期末开卷考试。为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激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与大家进行交流,将其课后阅读的通俗易读的医学史读物的心得体会成绩作为其平时的考核成绩。期末以开卷为主要形式的考试方式,全方位多方面考査学生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将课堂内外及期末考试的成绩相结合作为学生学习《中国医学史》效果的检验。

五、教学反馈标准化

教学考核的目的除了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更为重要的一环是对考核结果进行分析从而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意见建议及时调整教课方法和手段,即教学反馈。同时,我们知道教学效果的好坏最终都要以学生的评价为主要的衡量指标,因此,我们还要建立教学反馈机制。

1、建立形式多样的教学反馈方式。在传统的以书面文件为主的高校教学评价基础上彳曽加一些其他形式的教学反馈方式,例如在接受中医教改的每个年级中挑选一些学生代表,针对中国医学史教学效果开展座谈会形式的调査工作?,不但要积极总结好的可以借鉴的经验,而且也要根据学生代表提出的意见或建议进行总结和分析,进而不断修正中医教学方法更好地满足同学们的求知需求真正让《中国医学史》这门课程起到了解中医历史,建立中医思维的作用。

2、详细传达反馈内容及结果。目前高等院校对教学评价结果的反馈仅仅注重分数和排名激师无法得知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长处和不足,更谈不上发扬优势,改善劣势,故而笔者认为应将学生对教学情况的评价结果详细传达给教师,以便教师明确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

3、加强教学反馈效果跟踪及验收。教学反馈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学,所以不应仅关注教学评价结果,更应该将反馈效果的后续情况作为重点,如关注教师是否根据反馈结果及时提出相应的整改目标与办法,是否将其运用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并进一步验收教学质量与整改以前相比是否得到提高等H,实现“教一评一教”良性循环局面。

六、小结

《中国医学史》教学方法论文 篇2

中国医学史教育作为医学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桥梁和纽带, 能将医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地连接起来。在中医教学中, 结合教学内容, 适时、适度、适量地运用一些中国医学史料,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思维, 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医。因此融中国医学史于教学之中是中医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一、中国医学史在中医教学中的作用

1. 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中医, 树立正确的中医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是不断继承前人的理论, 不断总结经验, 不断地在同一时间, 溶解其他人文文化, 丰富和拓展自己的历史, 所以我们真的要懂中医, 就要找到它的起源和发展。通过中国医学史的学习, 使学生了解原产地的名词概念, 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知识。对于一些抽象概念的理解, 只有明确了它们的知识事件, 学生才能加深对其发生顺序的理解和记忆。例如经络定义的讲授, 如果把经络的起源、发展及各家学说穿插于其中, 那么就有利于学生理解这些在现实形态学中看不到的东西, 就不会使学生感觉很迷惑, 很抽象。

2.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 学生形成学习中医的兴趣, 产生愉快的学习情感态度, 不仅有助他们对中医知识的记忆, 同时还可以推动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现在的学生只知道死记硬背, 而对深奥的中医问题的深层结构和思想实质不做思考, 当他们面对新的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 而学习前人面对中医时的思想方法, 对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大有裨益。

3. 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中医学既是对中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践体验, 更是一种智慧和能力的心灵感悟和培养。在中医学的发展历史中, 许多杰出的中国科学家在研究的道路上留下了太多使我们受益的故事。有效应用中医材料, 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向学生介绍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 讲述中医学家的趣闻轶事,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 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自觉地去思考和探索问题,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中国医学史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 科学性原则。

教师向学生传授的中国医学史知识必须是客观的、正确的, 要尊重历史, 尊重事实, 既不可随意编造, 也不能无端拔高, 更不可艺术加工, 实事求地把人类认识方式和认识途径告诉学生, 是科学主义的表现, 它有利于中医学保持自己的特色,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2. 针对性原则。

中国医学史对学生的中医学习及将来工作有直接帮助作用。要让学生能听懂, 有兴趣, 对学生有启迪性, 这样有针对性的教学才能真正发挥中国医学史的教育功能, 起到教育作用。

3. 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指课堂教学要有趣味。中国医学史上惊心动魄、引人入胜的例子不胜枚举, 不仅题材典型, 而且情节生动曲折。恰当选材, 教学时教师生动的讲述, 可以使知识与趣味共生, 使得课堂教学更有吸引力。应避免照本宣科或哗众取宠, 在注重寓教于乐, 以教为本。

4. 辅助性原则。

中国医学史知识只能渗透在授课内容中, 正确把握好课堂教学内容和中国医学史的主次及渗透度, 不能喧宾夺主。在授课过程中自然地引出中国医学史话题, 不应过分渲染, 不能影响正常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

三、拓宽渠道, 采取多种形式渗透中国医学史教育

1. 课内结合教材, 渗透中国医学史教育。

首先, 对教材中每一章中引言部分的讲解, 是渗透中国医学史教育的绝好时机。因为每一章开始要向学生介绍本章所要讲述的主要问题、方法等。这时渗透中国医学史, 能尽快地激发起学生对新一章学习内容的兴趣和好奇心。其次, 结合教材内容, “见缝插针”地渗透中国医学史, 增加中医内容的趣味性、灵活性和可读性, 使中国医学史教育很自然地渗透到教学中。最后, 利用章节小结渗透中国医学史教育。在一章或一单元内容讲完后, 通过章节小结或单元小结, 理顺这部分内容, 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它。如果我们能以其发展历史为顺序, 以其中医思想为主线,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些中医知识, 更能让学生从全局把握它, 以了解这些中医知识、中医思想的来龙去脉。

2. 课外以灵活的方式渗透中国医学史教育。

(1) 举办中国医学史专题讲座。历代著名医家论医道穷医理, 莫不以中医思维观为出发点, 医学实践在不断发展创新, 举办中国医学史专题讲座, 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医医生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 通过什么方法, 提出过哪些大胆设想, 克服过哪些困难险阻, 最后才创建新的学说、理论或取得成果。这不仅有助于巩固新知识,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讲座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 可以结合多媒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内容可以是一个概念的来源, 也可以采用中医学说的故事。 (2) 加强学生课外阅读, 开阔学生眼界。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的中国医学史书籍供他们课后阅读。例如, 中医学家传记、中医名著、比较通俗的中医通史、专题中国医学史研究的著作等, 通过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中医的兴趣, 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也是进行中国医学史教育的好方法。 (3) 深入社区实践, 加深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的认识。社区是中医药传统文化重要的实践基地。针对目前高校素质教育与社区文化素质教育作用日益突出的趋势, 在教师指导下, 在社区通过教师指导开展一定的实践教学活动, 学生利用中医药知识从人文社会的视角切入社会一定层面, 深入社会, 观察社会, 就能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社会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 从而也加深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

“科学给人以知识, 历史给人以智慧”, 将中国医学史的知识融入中医教学中, 发挥中国医学史的教育功能, 是中医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之一, 中国医学史知识的合理、有效运用必然会推动中医教学向前发展。

摘要:结合中医学教学实践, 本文对在中医学教学中渗透中国医学史教育进行了探讨。文中阐明了中国医学史在中医教学中的作用、遵循原则, 提出了在中医教学中渗透中国医学史教育的一些途径。

关键词:中医教学,《中国医学史》,教育

参考文献

[1]王琳, 李成文.中医发展史教学体会[J].国医论坛, 2005, (7) .

[2]李如辉.应重视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J].中医文献杂志, 2008, 26 (1) :26-27.

[3]邹诗鹏.中医学的文化自觉[N].中国中医药报, 2009-11-13.

[4]吴冰, 云立新.中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议[J].中医教育, 2010, (11) .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刍议 篇3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史 教学 拓展实践 回归历史真实 文学现象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是一门容纳现当代文学精华的文学科目,它蕴含着异彩纷呈的作家、作品、流派、思潮等文学财富,呈现着现代中国民众和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发展历程。因此,发掘其所蕴涵的精神资源,将学生培养成为健全的具有现代人文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是该学科承担的重要任务。要实践这一目标必须不断总结、强化教学方法。以下是笔者的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拓展实践

拓展实践教学,简单来说就是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形式各异的课外教学,也就是将课上与课下、课内与课外沟通起来。这种方法更为形象直观、灵活生动。具体讲包括“剧情表演”“影视欣赏”“专题报告”“学术小组”等多种环节。

1.剧情表演。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仍是行为主体,学生可以自由分组,编演课本剧。组织学生集体演出短幕剧,同学们的表演既能娱乐身心、丰富生活,又能调动自身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对作品的内容有更好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还可在合作、交流、互助等主题理念中陶冶情操、塑造个性。

2.影视欣赏。中国现当代文学中许多文学名著经过改编加工都被搬上了银幕,如《林家铺子》《边城》《日出》《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教师可组织学生集体观看经典影视作品,使他们更加直观地了解文学发生的时代环境、因果缘由以及文学由文本到剧本的演变。

3.定期举办“学术小组”“专题报告”等活动,也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将下一阶段的教学内容进行拆分,通过师生双方协商,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负责某个发言主题。学生在课余进行广泛的材料收集、查询,并写出发言报告,届时在课堂作专题演讲,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适时地进行指导和点评。另外,教师要积极邀请国家级、省内知名教师、学者和作家进行演讲或开课,将前沿的文学信息输入课堂,使学生了解时下热点的学术思想。总的说来,教学方法无定式,只要能行之有效,都可以应用到教学中。作为教师,就应该结合实际,认真总结,以多种方式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变单一的、填充的、灌输的教学为开放的、灵活的、轻松的多样式的教学。兼容并包,博采众长,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回归历史真实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还原历史场景,尊重历史事实。教师既要站在历史的高度,以当代视角解读历史,又不能机械地用当代的评判标准苛求前人,要实事求是地对各种文学现象进行定性定位,从而做出科学的价值判断。如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毫无疑问,是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典文献,对于指导我国数十年文学事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但是,《讲话》毕竟是六十多年前的一部文献,不可能超越时代的局限。其中有些观点在当时是正确的,是先进的,而拿到现在看,则是过时的,甚至是错误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纯粹用当代人的评判标准去解读文本,肯定会产生历史的错位,必须把学生的思绪引导到20世纪40年代初那个炮火连天的特定历史场景中,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去体验一个政治家、战略家对文艺问题的严肃思考。

让学生进入历史并不等于沉溺于历史,还要让学生跳出历史回到当代,站在当代人的角度重新审视历史,只有这样,才能做出合乎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判断。《讲话》中谈到艺术的典型性时,强调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在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体中,又强调共性和普遍性;在谈到文艺创作题材时,强调宏大叙事,强调集体主义、英雄主义,从而无形中忽视了作家、作品和人物塑造的个性化要求。站在文学的角度,这无论如何也是理论上的缺失。但是,这种理论上的偏颇或缺失,放在特定历史环境中却是可以理解的。众所周知,毛泽东《讲话》发表于1942年,正处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相持阶段,需要动员全民族的力量抗击日寇的侵略。在那样一个时代,个性必须融于集体,个人意志必须服从国家意志,一切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战争。

三、从重视“史”转向重视“作家作品、文学现象”

以往的现代文学史课程,很注重“史”的勾勒,强调所谓文学史“规律”的掌握以及对文学性质的判定以及思潮、论争,思想观念的灌输远比文学审美能力的训练更受重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价值重心的转移,笔者认为现在应把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的分析提升到突出的位置。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也在身体力行。笔者认为这更适合低年级大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更适合时代的需要。我用二分之一课时讲代表性作家,其中有10位作家专章讲述,即分别用2个以上的课时,他们是: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艾青、张爱玲、赵树理;另外还有大约15位比较著名的作家也分别用1个课时来讲述。这样,作家作品的讲释就用了全部课时的一半。剩下的课时中又还有一小半讲流派和文体,也还离不开作家作品分析。除了五四新文学运动、左翼文学思潮和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等内容用几个专门的课时讲述,其他文学史现象和知识大都穿插结合到各个作家作品的讲析中。这样,虽然课时已经大为减少,但内容比较集中,重点突出,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对主要作家的特色、贡献和地位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也可以把现代文学发生、发展和嬗变的线索大致串起来,获得一个“史”的印象。

四、重视文学感受与分析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长期给学生强调要阅读作品和分析作品。开课之前,教师可为学生开一份必读书目,其中大部分是作品,少量是研究论作。书目中突出重点,要求严格,并把是否读过主要的作品作为考核的标准之一。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讲解,注意结合学生阅读印象和问题来分析作品,侧重发掘与培育学生对文学的感受力和分析评判能力,成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为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笔者一直在课堂上增加学生主讲或者讨论的方式,效果很好,能够很好地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比如讲到曹禺的《雷雨》时,笔者布置学生在精读作品的基础上,思考一个似乎很难有现成答案、却又能充分发挥独立思考的问题:“《雷雨》的主人公究竟是谁?”要求同学们预先写好发言稿,选出某些代表性观点在班上发表,然后讨论,大家都有很高的热情,发表了各种不同的意见,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又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作品。笔者还安排学生模仿《雷雨》自己创作剧本并在课堂演出,效果极好。我认为现代文学史课还是要立足于“文学”,这个领域虽然不像古典文学那样,有大量经过历史沉淀的非常精美耐读的作品,但也不能不重视文学分析,特别是现代特点的审美分析。现在研究界有“文化热”趋向,要特别注意不能把现当代文学史讲成文化史、思想史,而一定要把握住“文学”这个重心。

五、强化写作训练

把文学感受与分析能力实践化,就是写作能力。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经常强调写作能力的培养,基本每学期都安排一次诗歌创作、一次短篇小说创作、一次戏剧创作、一次散文创作、一到两次小论文写作,批阅后给学生作品做一定的讲评。力图使学生学以致用,把这门课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并努力把平时上课的小论文、学年论文以及毕业论文这几个环节尽量贯穿起来。并引导学生慢慢建立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学术体系。和其他文科专业比较,中文系的“强项”就是“语言文学”的能力,包括文学感受力和评判力,而这一切只有落实到写作的综合能力训练上,才能凸显中文系的学科本色。中文系不一定能培养作家,但一定能也应当能培养“写家”,这样才无愧于现当代文学的教学。

六、为学生构建开放式学习环境

利用多种渠道(互联网、杂志、参考书、讲座等)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教学实践中,选择当今学术界的热点问题,并将这些新进展、新成果、新观点不断地补充到现当代文学教学内容中,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宽学生的思维结构、不断更新知识理念,追踪学术前沿动态,时刻关注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成果,把现当代文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和时代同步进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1.师生互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教学过程中要改革“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确认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强调学生要倾听教师的观点,更要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意识、个人感受和内心真实的声音。因此,在讲到一种文学现象、文学思潮、流派或作家作品时,要采用讨论法,给学生表达的空间,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更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与科学研究能力。

2.鼓励学生自己上课,学生自选作家作品,经过大量阅读、研究,上讲台对作家作品作富有个性的讲评,这样,学生不但积极主动地阅读作品,查找资料,确立论题,质疑先贤定论,而且,通过讲评,能增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也使全班学生都拓展了知识面。比如,讲授十七年时期的散文创作时,笔者留出一个课时让学生上讲台为同学们讲评杨朔散文。学生虽然表述不够流畅,甚至也会有错误(教师点评时给予了纠正),但可以看得出学生讲解作品风格时突出了自己的见解,培养了学生的钻研精神。

七、以人格教育来影响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现在的大学生喜欢读时尚书籍,玩电子游戏,追传媒明星。但作为社会中相对来说最为“知书识礼”的人,人文性,与精英性才是大学生们必有的素质。所以人文教育应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中的基础课程,而现当代文学丰富的人文性,特别是其中蕴含的人格教育对唤醒大学生的审美敏感和人文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公共知识分子的价值立场等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文学也是人学。五四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与世界接轨,西方的新思想、新文化传入中国,以“人”为核心的西方文学引起了中国作家的关注,并对其人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精神资源”不仅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作家的人格内涵与魅力也是我们学习的重要内容,毕竟“教育还当注意人格的发展”。所以在讲到重要的作家作品时,除了分析作品的艺术与思想特点之外,作家的人格精神也是我们应着重分析并让学生有所领悟的方面,其实后者往往也是学生深感兴趣的。如在对鲁迅的分析中,我们采用细读的方法讲解了他的《阿Q正传》《狂人日记》《在酒楼上》等作品,指出了鲁迅对中国文化革新事业的突出贡献和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大师地位,同时也分析了鲁迅对人的思考、重视人的价值的精神特点,以及鲁迅“硬骨头”的人格魅力。

教学是一个漫长的成长过程,就像人的成长一样,需要慢慢成熟。笔者会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前人、不断汲取前人的成果,使自己更加成熟,成长成为一位优秀的现当代文学教师。

《中国医学史》教学方法论文 篇4

中国古代文学史

(二)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史(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课程编码:041012

学分:4分

总 学 时:64学时,其中,理论学时:64学时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非师范)

先修课程:古代汉语

执 笔 人:

审 订 人: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内容包括先秦两汉文学、魏晋至隋唐五代文学、宋元文学和明清至近代文学四编。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系统地学习中国文学自先秦到近代的发生发展历史,把握其间重要作家作品的创作特色、各种文体的演变、文学思潮的兴替、各种文学流派和文学团体的理论主张和创作风格,以及上述种种文学现象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专业选修课程打下扎实稳固的基础。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传承并发扬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必不可少的方面。文学史是人类的心灵史,是文化传统中最生动可感的部分。学习文学史,最能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的精神风貌。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传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以创建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是实现这一目标非常有效的途径。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2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的表现

第一节时代特点

第二节环境和心态

第三节文学的自觉

第四节文学发展概况

第一章建安文学(4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建安风骨;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建安文学的时代特征

第二节建安三曹

第三节建安七子和蔡琰

第二章正始文学(3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阮籍《咏怀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第一节正始之音与“竹林七贤”

第二节阮籍

第三节嵇康

第三章西晋文学(3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永嘉文学的特征;陆机诗歌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西晋文学概貌

第二节西晋初中期文学

第三节西晋末期文学

第四章晋宋文学(6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玄言诗的影响;陶渊明诗歌的文学史地位;山水文学的兴盛原因;鲍照歌行体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东晋文学与玄言诗

第二节陶渊明与田园文学

第三节谢灵运与山水文学

第四节鲍照与颜延之

第五章齐梁陈文学(3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永明体”的概念;宫体诗的影响

第一节沈约、谢朓和永明体

第二节梁陈文学和宫体诗

第三节骈文与骈赋

第六章北朝文学(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庾信晚年诗歌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北朝文学概说

第二节庾信与王褒

第三节北朝三部名著

第七章南北朝乐府民歌(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吴歌和西曲的特征;《西洲曲》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南朝乐府民歌

第二节北朝乐府民歌

第八章魏晋南北朝小说(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小说”的来源;《世说新语》的成就

第一节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志怪小说

第三节志人小说与《世说新语》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绪论(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唐诗的发展历程;唐代文学兴盛的原因

第一节唐代文学的总体风貌

第二节唐代文学兴盛的原因

第一章隋和初唐文学(3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初唐四杰的文学贡献;陈子昂的文学主张;《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隋代文学

第二节唐代宫廷诗人

第三节王绩和初唐四杰

第四节陈子昂

第五节张若虚和刘希夷

第二章盛唐诗坛(4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高适边塞诗与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第一节盛唐前期诗人

第二节盛唐山水田园诗

第三节盛唐边塞诗

第三章李白(4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李白的生平;李白乐府诗和歌行体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李白的生平和思想

第二节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第三节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第四章杜甫(4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杜甫的生平;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杜甫律诗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第二节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第三节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第五章中唐诗歌(4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大历十才子;韩孟诗派

第一节韦应物与刘长卿

第二节大历十才子

第三节韩孟诗派

第四节刘禹锡与柳宗元

第六章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3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新乐府运动;《长恨歌》和《琵琶行》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新乐府运动与元白诗派

第二节白居易

第七章古文运动(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古文运动;韩愈古文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古文运动

第二节韩柳的古文

第八章晚唐诗歌(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杜牧和李商隐的咏史诗;李商隐的无题诗

第一节杜牧

第二节李商隐

第三节晚唐其他诗人

第九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唐传奇的分期和艺术成就

第一节唐传奇

第二节俗讲和变文

第十章唐五代词(3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词的起源;花间词派;李煜词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词的起源

第二节温庭筠、韦庄和花间词

第三节李煜与南唐词

课堂教学应力求使学生弄清基本概念,熟练掌握基本内容。在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应当结合专业特点,拓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学术积淀,培养他们对于本专业的热爱。

四、大纲说明

本大纲适用于地质学本科专业。教学总时数为52学时。课堂教学以教学参考书为参考材料,按照本大纲的内容进行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算法思维和动手编程能力。

五、教学参考书

[1]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2] 游国恩.王起.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3]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研所.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4]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5] 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6] 褚斌杰.袁行霈.李修生.中国文学史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7] 李修生.赵义山.中国分体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8]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增订)(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9] 褚斌杰.谭家健.先秦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10] 徐公持.魏晋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11] 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12] 乔象锤.陈铁民.唐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13] 邓绍基.元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14] 郁贤皓.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15] 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16]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六、学习网站

[1] 中国古代文学,长江大学精品课程,网址:

[2] 中国古代文学史,西北大学文学院,网址:

[3] 中国古代文学,扬州大学文学院,网址:http://jpkc.yzu.edu.cn/course/gudaiwenxue/0403jakj.htm

[4] 中国古代文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网址:http://course.bnu.edu.cn/course/classicalliterature/03/all.htm

中国医学史复习资料 篇5

医药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和与疾病的斗争实践

包括卫生保健起源和医药知识起源两部分

一.卫生保健起源

1.居住:构木为巢—穴居山洞—挖掘土窖地窖—构筑房屋

2.衣着:赤身裸体—衣兽皮,树皮植物叶—原始纺织缝纫衣服

3.用火:是人类第一次掌握自然力,对人类卫生保健和最终脱离动物界有很大的意义,火能御寒,驱潮,防兽,转生食为熟食。

4.导引:由舞蹈动作化裁出来,有保健和治疗作用的一种医疗保健方法,它与后世按

摩推拿及体育疗法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5.婚姻:血缘群婚—族外群婚—对偶婚制(望门居住—居妇家制)—一夫一妻制

二.医药起源

1.药物: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过程中逐渐认识了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所以有“衣食同源”的说法

2.针灸,包括针和灸两部分,针起源与新石器时代,古以石为针,以石治病,东方而

来;灸,从火,与火有关,来自北方,灸,灼也,即以火治病。

3.外治法:古人通过外用一些植物,泥土或液体外敷或用手按压,逐渐发现一些骨伤

外科及内科疾病防治的方法和药物。

4.神农:名炎帝,上古三皇之一。传说他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发现草药以治

民病,为药学之始祖。

5.皇帝:名轩辕,为华夏祖先。传说其与弟子岐伯等讨论医术,始有医药。《黄帝内

经》乃托名所作,书中以皇帝和岐伯问答的形论述写成,故后世以“岐黄”或者“岐黄之术”来称谓中医学

第二章:经验的积累

一.对疾病的认识,诊断和治疗的进步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记载疾病的国家

(1)甲骨文对疾病的记载,据人体不同部位的划分如:疾首,疾目,疾腹,疾齿。

少数以疾病特征描述疾病,如:龋,蛊,疾年,雨疾等

(2)出现固定的病名《山海经》

痔,痈,疽,痹,风,疫疾,疥,疟,狂,痴

二.医学理论的萌芽

医和的“六气治病说”—中国最早病因学说

(风雨阴阳晦明)

季节气候因素:六气太过,四时不正常,发生疾病。

六气致病:阴胜则寒,阳甚则热的病理学说基本明确。

五味,五色,五声概念的初步形成,情志因素,饮食因素。

药物知识的提高

三.药物知识的提高

《诗经》最早旁涉药物。

《山海经》涉猎药物最多,堪称最早记载药物功用的书籍。

酒的应用:

酒在医疗上的应用是医学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酒具有兴奋,麻醉,杀菌及溶媒作用。故后世尊称酒为“百药之长”

汤液的制作标志着方剂的诞生,相传由商代的伊尹创制。

四.医事制度的建立

周代最早分科: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医事制度:1.设医师之官职,总管医药行政(周代宫廷建立的医政组织,是目前所

知我国最早建立的医事管理组织)

2.医生考核俸禄制度

3.病例记录和死亡报告制度

重要意义:专职医生的出现与医事制度的建立,说明先秦时期我国医学已达较高水

平,已拜托原始束缚。医药列入国家朝政管理,利于医学发展。

南朝刘宋最早建立官办医学

宋有翰林医官院,太医局和尚药局。儒医出现于宋

第三章.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一.汉墓出土历史文物:马王堆医史文物十一种《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乙本》

《五十二病方》:现存10000余字,医方283个,以外科病比重最大,如痔疮手术

疗法。

《导引图》:我国最早的医疗体操图

(武威汉简《治百病方》保存医方30余首,列药物近百味)

二.《黄帝内经》

成书战国—秦汉,托名皇帝作。既注重整体观,又重视辨证论治,为中医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素问乃平素所讲学问,偏重于医学理论,灵枢乃神灵之枢要,偏重于针灸。内者,性命之道也,经者,载道之书。

《内经》的基本精神和成就:

(1)注重整体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2)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3)重视脏腑经络

(4)强调精神因素和社会因素

(5)注重疾病预防,反对迷信鬼神

三.《难经》

继《内经》之后,中国又一部古典著作,成书于东汉,全书以问难答疑形式编纂

而成,难,问难之意,共81难

突出成就:脉学—独取寸口

奇经八脉,三焦,命门的论述,为后世医家承袭

四.《神农本草经》

成书于东汉,托名神农,原本已佚,现流传为后世辑佚本。

成就内容:(1)收录药物365种

(2)根据药物性能,功效分上中下品。最早最原始的药物分类方法。

(3)概括记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等药学理论。

(4)注明药物产地,采集时间和加工炮制方法。集东汉以前药物学之

大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五.《伤寒杂病论》

作者:张仲景(名机)东汉著名医学家,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编成《伤寒杂病论》

确立辨证论治原则,被后世尊称为“医圣”

主要内容:(1)确立辨证论治原则,使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伤寒论》,以六经论伤寒

《金匮要略》,以脏腑论杂病

(2)载方269首,收药物214种,“方书之祖”创造多种剂型,运用八种

治疗方法

(3)对后世影响深远,历代医家均重视对其研究,至今发展成为一门专

门的学科。

六.医家

扁鹊: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正式传记的医家,姓秦名越人,精通望闻问切四珍,首创切脉,“言脉者,由扁鹊也”,也是一位内外妇儿各科兼长的医家

淳于意:临淄人,曾任齐国太仓公,故又名仓公,治病记述“诊籍”,使我国

现存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医案。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东汉著名医家,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发明“麻

沸散”在外科麻醉方面有重大贡献,创造五禽戏,为我国古代的医疗保健体操。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金,河间派创始人,《素问玄机厡病式》《宣明论方》寒凉派(火热论,六气皆从火

化)

张从正:金,河间派,《儒门事亲》,攻下派(攻邪论:邪去则正安)

李杲:金,易水派,《脾胃论》,补土派(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朱震亨:元,河间派,《格物余论》《局方发挥》滋阴派,(相火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温病四大家

叶天士:(名桂,号香岩)清,《温热论》,创卫气营血辩证,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辩舌验齿诊断方法

薛雪:(字生白,号一瓢)清,《湿热条辩》,湿热病专篇论述第一人,湿热病症三种类型,病变中心在脾胃

吴鞠通:(名瑭)清,《温病条辩》,创三焦辨证,温病自上而下传变

王孟英:(名士雄)清,《温热经纬》《霍乱论》,温病集大成者,重视伏气温病

中西医汇通四大家

唐宗海:《中西汇通医经精义》,最早提出“中医汇通”口号

朱沛文:《中洋脏象约纂》,中西医各有是非,通其所通,存其互异

恽铁樵:《群经见智录》,中西汇通理论家,中西医是两个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医包括西医之理,中西药并用,汇通临床家

病因学说

医和六气致病说

《内经》

《伤寒杂病论》

《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第一部论证病因症候学专著

成就:(1)对疾病的记述广泛而详确

(2)在病源认识上颇具科学性,最早记载传染病的致病因素是“乖戾之气”

(3)对症候的描述细致而准确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宋,陈无择(言),三因致病说(内因,外因,不内外因)

儿科

唐:《颅囟经》,现存最早儿科专著,最早提出小儿属“纯阳”体质学说,首载烙脐法治疗脐

风。

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易实易虚易寒易热,治疗以“柔

润”为原则

刘昉《幼幼新书》,虎口三关指纹察验法

明清:万密斋《万密斋医书十种》,小儿气血未定,易寒易热易饱易饥,调理但取平补,泻

无过其剂,攻补兼施

岭南医家陈复正《幼幼集成》强调儿科指纹诊断价值

近代:程康甫《儿科秘要》

杨鹤龄《儿科经验述要》

(岭南儿科双壁)

外伤科:

晋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现存最早外科专书

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现存第一部骨伤科专著

(1)系统记述骨折治疗常规(2)提出骨折复位固定的“动静结合”原则(3)对肩

关节脱位,首次采用椅背复位法(4)收载方药40余首

宋元:陈自明《外科精要》最早以外科命名,强调辩证

东轩居士增注《卫济宝书》最早记载“癌”字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悬吊复位法,曲针

明清:陈实功《外科正宗》最早详细记载颈部恶性肿瘤

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外科病症分阴阳

高秉均《疡科心得集》心得派

近代:马培之《外科传薪集》

吴尚先《理论骈文》第一部外治法专书

针灸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1)共厘定穴位349个

(2)提出分部划线布穴的排列穴位方法

(3)阐明针灸操作方法和针灸禁忌

(4)总结针灸临床经验,按病论穴

宋元:王惟一《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腧穴657,除去双穴354,制作铜人,使教学形象

化,经络穴位排列规范化,提高针灸操作理论水平,是中国针灸史上的里程碑。王执中《针灸资生经》明确“同身寸”取穴标准

窦默《标幽赋》以歌赋体裁阐述针灸理论

滑寿《十四经发挥》任督二脉与十二经脉相提并论

明清:高武《针灸聚英》总结16世纪以前针灸理论与经验,制作男女儿童针灸铜人杨继洲《针灸大成》治疗经验,保存针灸文献

近代:承淡安《中国针灸治疗学》阐明针灸作用原理:疏通经络,宣导气血

(中国医学史上为发展中医出国第一人)

脉学,诊断学

秦汉:《难经》提出独取寸口

晋:王叔和《脉经》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1)确立寸口脉法,提出两手寸关尺对应脏腑的脉学理论

(2)归纳脉象24种

(3)阐述不同脉象的临床意义,脉症结合。

宋元:宋·施发《察病指南》现存最早的诊断学专著,创制33种脉象图、南宋·崔嘉彦《崔氏脉诀》

元·杜本《敖氏伤寒金镜录》我国现存第一部图文并茂的验舌专书,绘36种舌象图

药物学秦汉:《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365

晋唐: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设诸病通用药,730种

唐·苏敬《新修本草》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政府颁行的药典,本草药图图经,844雷敩《雷公炮炙论》第一部炮制学专著

苏颂《本草图经》我国第一部刻版药物图谱,933

宋·唐慎微《证类本草》,宋代药物学最高成就,1558宋·寇宗奭《本草衍义》提出气味新说,460

张元素《珍珠囊药性赋》药物归经学说,113

忽思慧《饮膳正要》现存第一部饮食疗法专著

明清: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1)总结16世纪前我国的药物学,载药1800种,附图1000余幅,附方万余首

(2)纠正以往本草书中的错误

(3)提出当时世界上做先进的药物分类方法,第等到高等,无机到有机,贱到贵

(4)系统记述各种药物知识

(5)纠正一些反科学的见解

(6)丰富世界科学宝库

(7)撰录大量古代文献

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921

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780余种。详述药物产地,性味,功能并绘植物原图近代:丁宝福《中药浅说》从传统的四气五味到近代学分析方法提取有效成分,136曹炳章《增订伪药条辩》110 药物鉴别集大成者

方剂学

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16834 对后世方剂学发展有较大影响

裴宗元《和剂局方》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局方之一

曹宗孝《圣济总录》近20000

明:朱橚《普济方》古代最大方书,61739

清:王昂《医方集解》300余首

吴仪洛《成方切用》1100余首

(以方剂功效,适用证分类,临床实用方书)

妇产科专著:《经效产宝》唐·昝殷

最早的素问注本: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

最早的灵枢注本:明·马莳《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最早注解《伤寒论》: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第一本以内科命名:《内科摘要》清·薛己

现存最早的藏医著作《月王药诊》

麻风病专书:《解围元薮》

肺痨专书:《十药神书》元·葛可久

《十产论》宋,杨子建,转胎手法是异常胎位转胎术的最早记载

《妇人大全良方》陈自明,成就最大,调经,从疾,求嗣三门

《外科精要》陈自明,标志外伤科的确立

《霉疮秘录》明·陈司成,最早应用砷治疗梅毒

妇科《济阴纲目》明,武之望,把妇科经,带,胎,产四大证诸病分列纲目

《傅青主女科》清,傅山,以培补气血与脾胃为主

综合性医著

《肘后救卒方》晋·葛洪

(1)对传染病的认识达到较高水平,对天花和沙虱的描述是世界上最早的(2)“以毒攻毒”防治疾病

(3)治法简,便,廉,验

《千金方》 唐孙思邈

(1)重视医德

(2)集唐朝以前医方之大成(3)重视妇女,儿童疾病的治疗

(4)强调综合治疗

(5)对药物的深入研究,“药王”

(6)倡导养生

《外台秘要》唐,王焘

(1)整理保存大量古代医学文献

(2)收集推广民间验方,药方

(3)对疾病认识和治疗有发展

《四部医典》宇妥·元旦贡布

《医学正传明·》虞抟,主张平正不偏

《明医杂著》明·王伦,主张“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元素,杂病用丹溪” 《寿世保元》明·龚延贤,老年医学

《医林错改》清·王清任,实地考察绘脏腑图,治疗上主张补气活血逐瘀,补阳还五汤 《风痨鼓膈四大证治》清·江天叙

近代中医科学化思潮

陆渊雷,谭次仲

《吴医汇讲》最早的中医杂志

西方医学在我国的传播形式

1.建立诊所和医院

2.开办医学校和吸引留学生

3.翻译医书和出版医学刊物

内科

张介宾,明《景岳全书》“阳非有余,真阴不足”

赵献可,明《医贯》,发挥命门学说

明清时期的内科特点:1.围绕医学理论和宋金元医家学说及其经验,出现不同学派的争论

2.对内科病症诊治的总结和内科综合性医著空前增多

3.“风,劳,蛊。膈”内科四大证形成明清时期外伤科特点:1.临床理论知识提高,如归正骨八法

2.发明一些外科手术和外伤科用具

3.外伤科著作空前增多

中国古代文学史 篇6

一、填空题(20分)

1.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红楼梦》最终确定了八言回目的完整体例。

2.元末明初,罗贯中排比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补注的史料,又吸收民间传说和杂剧、话本的故事,编写成了我国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清康熙年间,毛宗岗本成为社会上广为流传的本子,书名为《三国志演义》,通行本作《三国演义》。3.《水浒传》是与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同期出现的一部长篇小说。根据有关记载《水浒传》的编著者是施耐庵和罗贯中。《水浒传》在中国小说史上开创了英雄传奇型小说。4.宋濂、刘基、高启是明初作家的代表。其中,宋濂被朱元璋誉之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以传记文和写景散文最为出色;刘基诗文兼长,其寓言体散文最为突出;高启的诗歌多取法前人,兼师众长,而且清新超拔,富于才情。

5.在明代,高启的诗歌成就最高,影响也较大。和他同时的诗人杨基、张羽、徐贲,与之号称“四杰”。

6.在“三杨”和于谦之后,出现了以李东阳为代表的茶陵诗派。因李东阳是茶陵人,因此这一派在文学史上被称为“茶陵诗派”。主要诗人有谢铎、张泰、彭民望等。

7.梁辰鱼的《浣纱记》是首先用魏良辅改进的昆腔演唱的传奇,为昆曲的传播做出了贡献。在《浣纱记》前后出现的著名传奇有李开先的《宝剑记》和无名氏的《鸣凤记》。“明三大传奇”:梁辰鱼《浣纱记》、李开先《宝剑记》、无名氏《鸣凤记》。

8.沈璟是“吴江派”又称“格律派”的代表人物,他精研曲律,著有《南词全谱》。汤显祖是“临川派”的代表人物。

9.明代戏剧家的杰出代表是汤显祖,他也是中国古代戏曲的伟大作家之一。《牡丹亭》(又名《还魂记》)是汤显祖戏剧创作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高度的艺术成就,也成为明代戏曲最杰出的代表。

10.除《牡丹亭》外,汤显祖还写了《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汤显祖的书斋名玉茗堂,这四部传奇都有梦境的描写,故合称《玉茗堂四梦》,又称《临川四梦》。

11.明中叶以后,受道教和佛教思想的影响,宗教题材的小说日盛。这些作品不少是在民间流传的有关故事的基础上由作者加工创作而成。鲁迅称这类作品为神魔小说,其中最优秀的作品首推吴承恩编著的《西游记》。《西游记》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产生的最著名的神话小说。12.嘉靖至崇祯间,白话小说的创作出现高潮,这些小说就题材内容而言可以分为世情小说、1 神魔小说、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等类别,《金瓶梅》是其中最杰出的作品,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并称为明代小说中的“四大奇书”。

13.《金瓶梅》是一部较全面暴露封建社会黑暗现实的作品,也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以家庭生活为主的长篇小说。开创了世情小说这一派。14.《封神演义》是继《西游记》之后最著名的神魔小说。

15.“后七子”是嘉靖、隆庆时期文学家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的并称,而以李、王为首。谢榛最早提出论诗的主张,著有《四溟诗话》。16.嘉靖间,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主张文章取法唐宋古文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他们被称为“唐宋派”。

17.以袁宏道为首的公安派受到李贽思想的直接影响,公安派提出“性灵说”。公安派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特别是一些游记、尺牍、随笔等小品文。袁宏道的散文是公安派文学成就的代表。

18.公安派之后,较著名的文学流派还有“竟陵派”。其代表人物是钟惺和谭元春,二人都是湖北竟陵人。

19.明代散曲作家陈铎能诗会画,精通音律,擅长制曲,教坊子弟称之为“乐王”。20.晚明,文社很多,其中以复社最著名。复社的领导人物是张溥。复社之外较有影响的文社有“几社”,代表人物有陈子龙、夏完淳。

21.在晚明融合“公安”、“竟陵”之长而较著名的作家是张岱。他的小品文写的极为出色。Eg《湖心亭看雪》。

22.政论文三大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也是最具代表性的遗民诗文作家。23.散文三大家:魏禧、侯方域、汪琬。(“清初三家”)

24.顾炎武的诗被人称作“一代诗史”。顾炎武一生的业绩,虽然在学术成就上更大,著有《亭林文集》、《日知录》、《音学五书》、《天下郡国利病书》等,被公推为清代考据学的开山祖。25.吴嘉纪的诗被人称作是“野人之诗”。26.屈大均与陈恭伊、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27.“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号梅村)、龚鼎孳。28.王士祯是清初诗坛上“神韵说”的倡导者。

29.清初诗坛上,势力最大、影响最大、真正廓清了明代词坛上遗习而树立了清代词坛风气的是以朱彝尊为首的浙西诗派和以陈维崧为首的阳羡词派。30.清初词三大家:陈维崧、朱彝尊、纳兰性德。31.张惠言为代表的常州词派在清词史上影响最大。(张惠言又是阳湖派的代表人物?)32.“苏州派”的代表人物李玉所著传奇的代表作:《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一人永占)。

33.李玉等人创作的《清忠谱》是“苏州派”的代表作。《清忠谱》第一次在戏曲舞台上描写了如火如荼的市民斗争,表现了新题材、新人物、新主题,这在中国戏曲史上是应该大书特书的。

34.李渔杂著《闲情偶寄》中的《词曲部》与《演习部》,后人合编为“笠翁曲话”,是自成体系的古典戏曲理论专著。李渔第一次如此明确地阐述了戏曲创作与舞台演出和观众欣赏的关系,奠定了中国古代戏曲坚实的理论基础。

35.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是“圣裔”所著《桃花扇》。《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36.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代表了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已经达到和能够达到的最高水平了。

37.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出现后,改变了文坛上《聊斋志异》式文言小说独步的局面。38.《醒世姻缘传》(别名《恶姻缘》),是清初出现的一部以家庭为描写中心,以婚姻关系为暴露对象的人情小说。《醒世姻缘传》是在中国小说史上第一次以现实主义的笔墨解剖了封建社会的家庭夫妻生活的作品。

39.清初取材于历史和传奇的英雄传奇小说,属于《水浒传》系统,成绩较高的主要是《水浒后传》和《说岳全传》。

40.明末清初涌现出一个强劲的小说流派,即才子佳人小说。它们既是明以来人情小说的一个分支,又是中国古代爱情与婚姻小说长期发展衍化的结果。这一期间最著名的才子佳人小说作家是“天花藏主人”。署名名教中人编著的《好逑传》是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佼佼者。最重要的是,才子佳人小说在艺术上开拓了中国式爱情婚姻小说的道路,为这类小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艺术经验和积累。

41.吴敬梓晚年自称“文木老人”所著《儒林外史》。42.曹雪芹《红楼梦》初名《石头记》。

43.李汝珍《镜花缘》。《镜花缘》思想内容中最突出的精华,是李汝珍对封建社会里男尊女卑的现象表现了极大的愤懑和不满。

44.清中期最著名的戏曲作家是蒋世铨。蒋世铨的《藏园九种曲》是以专门阐扬忠孝烈节之事为职志的。45.清中期专以杂剧创作闻名于世的戏曲作家是杨潮观。其所著杂剧三十二种,皆为一折短剧,以其所建读书室《吟风阁》为总名。

46.“格调说”的代表作家沈德潜。“肌理说”的代表作家翁方纲。47.郑燮,号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

48.袁枚与赵翼、蒋世铨并称“乾隆三大家”。袁枚写诗主张抒写性灵,认为写诗就是要写出人的真性情。

49.弹词是主要流传于南方诸省的讲唱文学。弹词由说(说白)、噱(穿插)、弹(伴奏)、唱(唱词)几部分组成。《天雨花》是清代较早的一部弹词。

50.鼓词是流行于北方诸省,以鼓板击节的一种讲唱文学。明末清初贾凫西的《木皮散人鼓词》是现在能见到的题名为鼓词的说唱文本中最早的一种。,51.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之后,随着我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的兴起,在诗坛上也出现了代表这一阶级政治要求的“诗界革命”。它的倡导者是夏曾佑、谭嗣同、梁启超等人。“诗界革命”口号提出后,涌现出一批新派诗人。如黄遵宪等。黄遵宪论诗主张“以言为体,以感人为用”。

52.被梁启超称为“近世诗界三杰”的是:蒋智由、黄遵宪、夏曾佑。

53.除改良派作家外,在传统诗坛上影响较大的是以陈三立为首领的“同光体”诗派。54.“小说界革命”的主要倡导者是梁启超,树立“新小说”的概念。

55.清末四大谴责小说: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 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和曾朴的《孽海花》。

PS补充:A.国初六家或清初六家:南施北宋的:施闰章、宋琬。南朱北王的:朱彝尊、王士祯。南査北赵的:查慎行、赵执信。

B.吴下三冯:冯梦桂、冯梦龙、冯梦熊。C.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

D.三灯丛话:瞿佑《剪灯新话》李桢(昌祺)《剪灯余话》邵景瞻《觅灯因话》.E.现存清代民歌最早的集子是乾隆年间北京永魁斋粹行的《时尚南北雅调万花小曲》。

F.徐渭的《南词叙录》是第一部关于南戏的理论批评专著

二、名词解释(20分,共四个,每个五分)

1、台阁体:在永乐至成化间,出现了以杨士琦、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台阁体。因为“三杨”久为台 阁重臣,因此他们的诗文有“台阁体”之称。台阁体诗文的特点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风格雍容典雅,缺少真情实感和社会生活内容,台阁体风行一时,使当时的文风萎弱庸肤,千篇一律。

2、、四声猿:是徐渭的杂剧作品。《四声猿》,包括四部杂剧:《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被誉为“明曲第一曲”。《四声猿》充分体现了徐渭的文学创作主张,浓郁的抒情,本色的语言,奔放激越的笔调,放纵天外的奇思,使之具有浪漫色彩。

3、桐城派:桐城派古文是清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也是有清一代势力最大、影响最著、延续时间最长的一个流派。在作家方苞、刘大櫆、姚鼐(nai)的号召下,当时鼓吹程朱理学、提倡唐宋八大家文体的人形成了一种文学理论和古文运动。由于他们大都是桐城人,因此人们称他们称为“桐城派”。

4、前七子:继李东阳茶陵诗派之后,文坛上出现了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复古主义文学。与李、何共同成为“前七子”的作家是徐桢卿、边贡、王延相、康海、王九思。前七子为文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扫荡台阁体文风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他们在创作上字摹句窃,矜才使气,也未能给文学找到真正的出路。

5、三言二拍:是明代话本小说集。是指明代五本著名传奇小说集的合称,“三言”即明后期拟话本小说最著名的集子是由冯梦龙编辑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二拍”则是凌濛初编辑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

6、梅村体:七言歌行体,取法于初唐四杰,中唐元白,以元白为大,也学晚唐李商隐。好用典故,尤重音律之美、音节和婉,讲究对称、转韵,读起来铿锵悦耳,多写明清之际重大历史文化。代表作《圆圆曲》

三、简答题(40分,共四题,每题10分)

1、简要说明代《三国演义》中战争的描写特色。

答:小说中的战争描写有三个特点:

(1)丰富——写出了战争的多姿多彩,每次战争各有特点,互不雷同。以少胜多: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描写各不相同。

(2)深刻——通过真实的艺术描写反映出战争的客观规律,可以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3)生动——描写具体形象,有声有色,尤其是通过战争的描写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A.把战争描写同政治斗争和外交斗争描写相结合,把主要矛盾的斗争描写和次要矛盾的斗争描写相结合,从而显示出战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揭示了战争的本质。

B.全景式的战争描写,精巧的艺术构思与合理的结构布局,使战争的连续性和战役的独立性有机结合。

写出了古代战争的一切形式,杨义先生认为可以把《三国演义》看成一部形象的“武经”。C.小说写战争着重写战略双方战略战术的运用,主要是斗智,较少把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与武艺的较量描写上。

D.在千变万化的战争气氛的描写和宁静的抒情气氛的描写相结合,从而把战争烘托的有张有弛,富有节奏感。

壮美和优美的有机相融。

缺陷:对士兵的忽视(缺乏人文精神),只写主将之战,主将一旦胜利,“士兵便掩杀过去”。

对经济的忽视(曹操的成功在于他使用了屯田制)

2、《三国演义》中人物描写的艺术手法。(曹操)

答:曹操形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评说是有永恒的文化价值的,主要表现在: A.社会历史方面。

文学形象的曹操是历史人物曹操基本特征的演绎,是个二律背反式的人物。

最重要的是曹操形象集中了千百个同类型的封建统治者的品质,因而具有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历史真实性,通过他的角色定位,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将会深刻认识封建社会和封建政治家。

B.艺术美学方面。

在中国文学史上很难找到像曹操这样着墨深浓的集真、伪、美、丑、善、恶于一体的封建政治家典型。C.文化心理层面。

曹操形象的复杂性体现了人类社会在自身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对功利的追求与对道德进步的向往的矛盾关系。

*小说中对曹操性格的描写,是从心理、伦理、政治三个方面来写的: a.心理:表现为意图追求与掩盖,意图追求与调节的二重性特征。

少时诈中风,中伤叔父。(第一回)追求、掩盖与调节择构成奸雄性格的三种基本心理机制。

哭郭嘉:“哭死人,给活人看。”

b.伦理:表现为强烈的利己欲与伪善性的二重性特征,以及利己欲与权变的二重性特征。

第四回 杀吕伯奢一家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是小说第一次在伦理上对奸雄本质的暴露。

唯己是欲。

杀人有术的集大成者。

在这个层次上,曹操成为了恶德的化身。c.政治层面。

从意图追求看,他表现为强烈的功业心,与皇权欲的二重性特征。

从行为方式看,他表现为精明的篡夺术与维持术的二重性特征。

挟天子以令诸侯

3、《三国演义》人物描写的艺术方法。

(1)《三国演义》成功塑造了历史生活中许多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如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曹操、司马懿、周瑜等。这些人物大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加以突出描绘,使小说达到了古代人的性格描绘的极高水平。以曹操形象的塑造为例,小说中的曹操是一个集“奸”与“雄”为一身的艺术典型。作者对曹操的奸诈伪善、凶残狠毒的性格,进行了反复刻画描写。如曹操因误听杀猪者的话,竟杀了吕伯奢全家,明白真相后,仍杀死吕伯奢。

(2)罗贯中用夸张对比的手法突出刻画曹操的奸诈,但没有简单化,而是注意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写了曹操的机智与谋略,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展现出一个政治家的雄才大略。如小说第二十一回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作者尽管对曹操是持贬斥态度的,但还是将历史上这位“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的雄才伟略做了一定描绘,写出曹操“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的性格特点。

(3)曹操形象的塑造,表明《三国演义》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不独是类型化的,充满着永久的艺术魅力。当然,从整体上和古典小说发展史的角度看,《三国演义》尚处在小说接近成熟的阶段,这是一个古典的阶段。作品中的多数主要人物形象,虽有鲜明的性格特征,但其性格还很少有较明显的变化与发展,还不具有“近代艺术中的冲突主要是性格本身分裂的冲突,即内心方面的冲突”的特点。

4、《西游记》的思想内容。

答:《西游记》通过神魔故事,曲折而尖锐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特别是明代社会的黑暗和封建统治者的腐朽凶残。

首先,小说通过对天宫、地府、西天等神权机构和人间王国的描写,影射了现实中皇权统治的黑暗。

其次,小说中所写的许多妖魔鬼怪,大都是影射明代横行霸道的权臣,他们是为害人民群众的社会恶势力的象征。

再次,小说通过对道教的讽刺、对道士的抨击,不仅斥责了宗教的虚妄,神道的可笑,而且有着鲜明的现实针对性。

《西游记》把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峻的批判艺术巧妙地结合起来,使不少章回妙趣横生,完满地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鲜明爱憎。九九八十一难所包含的四十一个小故事也都通过僧徒、神佛、妖魔间的错综关系表现出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这无数充满斗争的幻想情节中,以为深长地寄寓了广大人民反抗恶势力,要求战胜自然、困难的乐观精神,曲折地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社会现实。

5、简要谈谈“三言”的思想内容。

答:(1)“三言”在思想内容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明代作品中约有半数是直接反映现实生活的,而取材历史或宗教传说的故事也多曲折地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其中最多的是暴露社会政治的黑暗、礼教的虚伪、封建家庭内部的矛盾、以及僧尼道士的淫乱。Eg《沈小霞相会出师表》。

(2)“三言”中描写爱情婚姻的作品最多,爱情主题也有了新的发展。一些作品以市民百姓为主人公,真实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面貌,表现了反对封建道德、反对禁欲主义、追求个人幸福和平等爱情的思想,带有人文主义的特点。Eg《卖油郎独占花魁》。

(3)“三言”在人伦道德的标准上,也表现了新的意识。Eg《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这也是一篇写人情的作品,冯梦龙把它编排为“三言”的第一篇,可见对这篇作品的重视。(4)“三言”中写明代生活的作品,还生动的描述了市民生活及商业活动。Eg《施润泽滩阙遇友》。

6、清代《红楼梦》的悲剧意义。答:《红楼梦》既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也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小说,小说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主题思想显示出多元化意蕴。《红楼梦》的悲剧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爱情婚姻悲剧。宝黛的爱情悲剧及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姻悲剧,是《红楼梦》的情节主线,也是作品的灵魂,以至小说作者也称小说为“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2)女子悲剧。作者在书中虚构了一个与污浊现实有所疏离的大观园,它实际上是与“须眉浊物”相对立的众女儿的精神乐园与理想世界,但无论贵贱无论强弱,无论是叛逆者还是卫道者,她们处于封建社会末世的男权社会里,都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最后都无可挽回的一起走向“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终极归宿。大观园的女儿们的悲剧是青春美、真挚爱、和一切有价值的生命被毁灭的悲剧。

(3)家族和社会悲剧。《红楼梦》以贾府的衰落作为一条非常重要的副线,贯穿起史、王、薛等各大家族的没落,描绘了上至皇宫下至乡村的广阔的社会历史画面,广泛而深刻的反映了封建末世尖锐而复杂的矛盾冲突,从而客观上显示了封建社会必然走向没落的历史趋势。(4)人生悲剧。贾宝玉的悲剧。

7、谈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成就。

答:18世纪中叶的《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中最杰出的代表作,奠定了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基础,为以后讽刺小说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标志着我国古代讽刺小说艺术发展的新阶段。

(1)《儒林外史》最主要的艺术成就就是它具有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讽刺艺术。讽刺的可贵之处在于讽刺必须使读者体会到讽刺者赖以出发的理想,在于能够面向社会,挖掘其社会根源。《儒林外史》正是这样,它的讽刺矛头虽然直接落在某一个人身上,却始终使人感到人身上的罪恶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产物,是制度和环境造成的罪恶。比如范进听见中举忽然发疯,周进看见号板一头撞倒等。

(2)《儒林外史》中有针对不同人物作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讽刺。例如对于王惠、汤知县等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是无情地揭露的严厉地鞭挞;对于马二先生则既有批判讽刺,也有表扬赞誉。

(3)有时作者还能随着人物的社会地位和思想品格的变化分别采取不同态度。范进在中举之前,境遇相当可怜。作者虽然对他虽然有讽刺,但怜悯的成份多。等到范进中了举人,做了官,变得虚伪恶劣,作者的态度也随之改变,那些嘲讽是辛辣的,讽刺是冷峻而严厉的。(4)作者善于采用含蓄、婉转的讽刺手法,是他的讽刺能够达到既饱含情感,又超脱幽默那样一种境界。如写严监生在临死前为了两根灯草而不肯咽气,可见他生性吝啬到什么程度。

(5)除了以上的讽刺手法外,作者在《儒林外史》中还有一些具体的技巧。比如:采用当面揭穿法,让讽刺对象处在很尴尬的境遇中。比如写范进中举前胡屠户、乡邻对他的态度,中举后胡屠户态度上的变化等。

9(6)《儒林外史》在讽刺艺术上并不排除夸张。如:范进母亲听到范进中举快乐得一命呜呼等。

8、结合《儒林外史》并以周进、范进为例谈谈封建的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儒林外史》历来被评价为古典现实主义巨著,作者在书中对所深恶痛绝的“儒林”丑态,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批判科举制度,批判功名利禄观念,是《儒林外史》的中心内容。周进、范进是《儒林外史》中影响最大的两个典型形象。

《儒林外史》从周进的科场偃蹇,深感绝望,撞号板大哭;范进的科场侥幸,喜出望外,见报贴大笑,发疯发狂,深入剖析明清八股科举对士人的毒害,揭露士人对功名利禄的狂热,表现了作者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无情的鞭挞和深刻的批判。周进、范进中举以后政治、经济地位的迅速变化,以及人们对他们态度的骤然转变,是当时知识分子沉迷于科举功名的社会根源。

周进、范进的人生选择代表了封建科举制度下绝大多数的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他们终身追求功名利禄甚至牺牲自我。作者通过这两个典型形象的塑造,写尽了天下寒儒科场失利的心酸与血泪。以此来揭发和批判科举制度的功名富贵对于读书人的深刻影响和毒害,批判这造成人性异化的社会和制度。

9、《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1)思想内容:

聊斋志异现存作品四百九十一篇,内容大致由四部分组成。

A.首先是反映科举制度的篇章,这些篇章在《聊斋志异》中占有特殊地位,揭示了科举制度给读书人带来的悲剧。Eg《王子安》。

B.其次是描写爱情的篇章。这是《聊斋志异》中篇幅最多、写得最精彩的部分。这部分作品,题材丰富,想象奇瑰,除去人与人的爱情婚姻故事,还有人与神、人与鬼、人与动植物的恋爱故事。这些篇章有《瑞云》、《聂小倩》、《葛巾》 等。

C.揭露和批判封建吏治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也是《聊斋志异》很重要的思想内容。比如:《萝狼》中的白翁,目睹大儿子当官后残害人民的罪恶,派遣小儿子劝说他改恶从善。D.《聊斋志异》不仅写了封建官吏乡绅对人民的欺凌压榨,也写了劳动人民的反抗,例如《红玉》等,故事的主人公的冤案一天不得到解决,便一天不停止斗争。

E.最后,对世俗民风的劝诫讽刺,在《聊斋志异》中是题材最广泛、反映的思想倾向最复杂的一部分。举凡当时的家庭问题、妇女问题、社会道德问以及民俗人情,都涉及到了。比如《孝子》中对于家庭伦理的思考。

(2)艺术成就:

四、论述题(二选一,20分)

1、根据《聊斋自志》的一段话,谈谈蒲松龄的创作意图和心路历程。

门庭之凄寂,则冷淡如僧;笔墨之耕耘,则萧条似钵。每搔头自念,勿亦面壁人果是吾前身耶?盖有漏根因,未结人天之果;而随风荡堕,竟成藩溷之花。茫茫六道,何可谓无其理哉!独是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疑冰。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嗟乎!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阑自热。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

康熙己未春日。

——节选自《聊斋自志》(翻译):我门庭的冷落,凄清得就像和尚庙;我笔墨的耕耘生涯,萧条得就像和尚托着一个钵要仰人鼻息靠人施舍。每每搔头独想:难道那个面壁的和尚,真是我的前身?只是我没有剪断凡尘俗念,因而没有修成人天正果;而最后随风飘荡坠落于地,竟然像一瓣花飘落于藩篱外粪池旁。茫茫众生生死之趣,怎可说没有它的原因道理!在这寂寞而黑暗的子夜,灯火荧荧,灯芯闪亮结成灯花,仿佛要熄灭;寒斋瑟瑟,桌案冷得就像一块寒冰。集腋成裘,我像刘义庆妄续幽冥之录;浮起大杯酒来写作,独自酿成像韩非子的《孤愤》之篇;我的怀抱,在如此寒夜就这样寄托于文字中,这是一件让我足够伤怀、伤感的事情。唉!惊霜寒雀,栖在树枝之上,感觉不到寒冬枝丛的温暖;吊月伤怀的秋虫,偎依栏杆,在自己的歌声中得到自我慰藉的热度。我这书就这样写就,只是知我者,难道就是那青青枫林、沉沉关塞游荡着的幽魂吗?

康熙十八年春天。

《中国医学史》教学方法论文 篇7

以上的几个方面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在新世纪所遇到的挑战与困惑。很多学者和机构也都慢慢意识到了这些问题的存在, 也就这方面的问题进行过比较深入的讨论。三十多年以来,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学研究积累了很多成果。本文接下来将就这门课程的价值、本体以及教学方法来进行描述。

一.价值论方面:为什么教

从价值论方面来讲, 也就是说我们为什么要教这门课。现在的中国大学中, 绝大多数的中文系或者文学院都会开设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课程。但是课程开设的最主要原因却是教育部的规定。我们为什么要去教中国现代文学史, 为什么要去开设这门课程。大多数老师的回答应该就是为了谋生吧。我们应当意识到, 现代的中国文学对我们当代的学者和老师学生有什么意义。我们应当总是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我们在孜孜不倦地授课的同时能为学生带来些什么, 我们能将什么样的思想传递给学生们。

这些问题都是非常理性的, 并不是一时激动所得到的。而是经过多年的探索, 多年的教学经验, 我们所提出的问题。这关系到我们工作以及授课的价值。从历史层面来看, 中国文学史并不是一门很令人为难的课程, 我们的前辈们并没有因为教授这门课程而无所适从。我们也都知道, 中国文学史这门课程的来源是模仿外国大学体制的京师大学堂, 1904年起, “中国文学史”就作为大学的文科类主要课程存在了。最早的“中国文学史”是为了“动人爱国保种之感情”, 这也就是中国文学史这门课程最早期的价值。在50年代, 中国现代文学史占据了大多数国内高校的讲台, 地位也非常之崇高, 这不仅是政治的影响结果, 也是时局的结果。当时中国文学史作为一种政治文化宣传手段让国内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了解时政, 懂得用理性的角度去思考政治与文化的关系、接受新文学的内容。“文革”时代后, 由于政治上的拨乱反正以及思想上的剧变, 中国现代文学史所宣扬的“自由”、“民主”、“科学”与时代背景相契合, 人们也就对这种形式的精神能量感到憧憬以及热爱。文学和思想上人们开始提出“回到五四”的口号。那个时候社会上充斥的并不是当代的所谓成功学、厚黑学等文化, 引导着社会文化的还是那些能够提供新思想、新观念、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大学。90年代后, 由于政治上的突变, 知识分子的地位逐渐下降, 对于时事政治有发言权的文学、史学工作者地位就更是急转直下。经济的突变也使得基础的熏陶人情操的文学工作者地位下降了。

值得庆幸的是, 当代的学者专家已经开始意识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学方面已经存在的问题。陈平原教授就提出过文学教育的目的是积累知识还是提高文学欣赏品味的探讨。积累知识和提高欣赏品味其实并不是相对立的两个方面, 但是总要分出个主要次要。还有人说过。文学课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各种能力、使他们能够具有深刻的人文思想。这些观点都批评了当代文学教育中重实用、轻基础的观点。拒绝被当前的实用主义所引导。“五四精神”常常被相关的学者提出来表示对当代文学教育的一种希冀。但是在现如今的社会, 我们应当意识到, 重返五四已经不适应这个时代的节奏了。在本科教育已经从最开始的精英教育变成高层次基础教育的当代, 我们不能一味地批判现在的重实利、重实用, 而应该在“精神教育”上面做文章, 应当在“精神教育”上面结合实用主义。鲁迅曾经说过:“一首诗吓不走孙传芳, 一炮就把孙传芳轰走了。”这就是说明了实用主义的重要性, 他在文学上的认识值得我们当代学者学习。他是一个文学功利主义者。他的文学创作主要目标就是为了“唤醒国人”, 正是因为鲁迅在功利与非功利中找到了一个平衡点, 才成就了他, 才有了鲁迅这个大师。所以在大家普遍质疑的文学研究功利性的今天, 我们依旧应当保持冷静, 继续思考。当代环境下, 现代文学史不能太过于功利, 但更不能不切实际, 不接地气。

总而言之, 在为什么教的方面, 我们应该得到以下结论:教育本身就是国家统治阶级的一种统治工具。它本身就是有目的性的, 现代文学教学一方面应当注重文学精神、崇尚审美品格的培养。另一方面还应当重视实用。这并不是曲意逢迎而是适应当代社会节奏的做法。要在对学生进行审美精神熏陶的同时进行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我们的目标应该是“涵养神思”、“崇尚高尚”。

二.本体论方面:教什么

我们现代文学史是什么?这就是文学史的本体论问题。现代文学史, 顾名思义, 它是与文学有关的, 所以它应当是纯文学的, 能给人带来清新空气的、能带给人思考的。但是它是史, 是历史。它是历史就应当对当代人民和政府产生影响、有意义来引人深思。到底是重文还是重史, 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过去, 我们从未思考过这个问题, 因为过去我们一个班只有几位十几位学生, 老师与同学能够进行深入的探讨, 能够进行思维的碰撞, 产生思维的火花。但是在当代我们已经不再有这么优越的条件了, 一百多个人同时上课, 老师根本顾不上照顾所有的同学。这个时候我们就应当考虑上面的问题了。

从最近这些年高校的情况来看, 我们的大学已经开始淡化“史”的方面, 而逐渐将现代文学史课程变成了一个作家作品分析课。甚至于很多学校已经开始将“史”字删去, 将课程名称改为“现代文学课”。90年代前, 这门课是重视“史”的, 因为只有结合了当时的时事, 强调文学史中规律以及文学性质的判定、思潮的发展方向。将思想观念的灌输和文学审美能力的训练相结合, 才能让学生们懂得利用自己所学来提升自我, 为国家做出贡献。现在我们加强了对文学审美能力的训练减弱了思想观念的灌输。这可能比较适合当代的时代要求。

文学作品和文学史的关系就像是天上的星星和天空之间的关系。文学史就是一篇一篇的文学作品组成的。每个作品都相差很远, 但是他们之间又有一定的关系, 互相结合成为一个文学史。当我们讨论文学史的时候, 一定要高屋建瓴, 提纲挈领, 懂得整体把握。这也就是说, 没有了文学名著, 没有了审美, 就没有文学史。我们应当培养学生对作品的审美和解读能力, 让学生们能够从文学史的角度理性把握作品的意义。事实上, 我们应该培养的是学生的作品细读能力。让他们对作品有一种感性的认识, 这样阅读多了他们自然就能有了比较高的文学素养。这样他们见到一篇作品的时候脑子里就能慢慢感受到作品的艺术魅力以及思想启示。至于思潮、运动等文学史的常识是可以穿插在这些课程中学习的, 但是要系统学习这些知识还是最好放在高年级。

总而言之, 我们应当在教育的时候分层次逐步将需要学习的课程渗入到学生的学习中去。

三.方法论方面:怎么教

方法论问题就是我们该怎么教的问题。中国现代文学史一直以来都是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了。所以这几年应当发展课堂改革。以亲和友善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交流。能够让同学们参与到课堂中, 而不是老师一个人讲的方式。其实总的来讲, 学生的积极性是要求老师来调动的。老师应当采用学术讨论的方法来进行课堂教授。这也就是已知的现代文学史的最好授课方式。这种方式有以下几个特点:一.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二.能够将课堂学习变得有趣, 能够吸引学生参与课堂;三.老师们的学术感悟是很难通过教课来传达的, 但是能通过大家的讨论来传递;四.虽然通过大学扩招, 很多学校采用了大班授课, 但是依旧可以利用课后的学习兴趣小组以及导师制来眼神课堂。

总而言之,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式教学是现代文学史教学的最有效出路。

最后我们衷心希望通过我们这一群体的努力能够让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学以及现代文学史的研究走向一个更高的水平。

摘要:改革开放35年以来,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走过了一段很艰辛的路程, 在历史的洪流中, 因为各种原因, 中国现代文学史这一科目从盛到衰, 最近这几年, 我们国家更是慢慢将现代文学史这一科目边缘化。我们文学史工作者有义务来维护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地位。在文学史教学中我们会遇到价值论、本体论、方法论三个方面的问题, 我们在文章中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就这三方面的问题都展开讨论了然后总结得到了一些相关的结论。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史,改革开放时期,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全之.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研究和实践的反思[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9, 3:34-44.

[2]张炯.文学研究大跨越的时期[J].文学评论, 2009, 2:102-108.

[3]沈明.现代文学研究转型与《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20 (6) :89-92.

《中国医学史》教学方法论文 篇8

关键词:中国本科医学教育认证;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PBL;信息技术

一、中国医学本科医学教育认证体系

2001年6月在WHO支持下,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执行委员会通过并发布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为了推动中国医学教育事业与国际接轨,在与医学教育全球标准保持一致的前提下,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中国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课题组于2004年基本完成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和《中国本科医学教育认证办法》。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确定了医学教育的主体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印把教育模式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过程向以学习为主的培养过程转变。所以,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根据国家本科医学教育标准需要重新建立新的教学体系和调整课程结构体系改革。

二、PBL教学改革是实施本科教育认证体系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

1现存教育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并未普遍有效实施,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够,本科生参加科研训练的机会不多以及学生直接接触病人的机会不足等。因此,当务之急是要改变滞后的教育模式,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指出,中国绝大部分高等医学院校无论在教学计划、方法还是在评价方法和教学管理等都并未真正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只有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近年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已成为现代西方教育改革的主要方针,其基本思想在于知识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而非被动地接受或吸收;教学从以往被动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强调学生的主动、独立学习和个性发展;注重教育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对学习过程的参与,有利于培养创新、开拓、实用型医学人才。

PBL是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中的基本观点,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成为学习的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者,而学生则成为自主学习的实施者;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的教育理念;要为学生的学习创建必要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培养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而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学校要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资源和学习环境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3利用信息技术促进PBL教学改革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西安医科大学于1986年开展实施PBL教学方法以来,至今已有20多年。国内的一些高等医学院校也相继开始尝试PBL教学,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①学习社群狭窄。学生仅限于课堂使用,教师仅局限授课使用。②问题情境表现形式单一。传统PBL依旧采用文字、录像的形式来进行问题情境表征,无法给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感觉。③解决问题的途径单一。解决问题的途径只限于查阅相关的文字资料和面对面课堂讨论的形式,无法提供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④交流协作渠道简单。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主要集中在课堂上。

因此,根据信息技术的特性,通过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PBL教学方法相结合,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既能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的方法。即利用网络、多媒体、模拟、虚拟现实技术、虚拟学习教室,如Homer学习系统(它是阿尔伯特大学免费提供给汕头大学医学院的一套学习系统),主要包括e-learning以及模拟临床技能培训系统等。

教师可以通过模拟、虚拟现实、音像技术等计算机技术生动形象地创设各种常见的、疑难的、罕见的甚至是跨越时空的问题情境。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自主地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环境等途径进行信息查询、搜索等学习;同时,在一个利用计算机模拟和虚拟技术搭建的一个个与真实场景一致的、安全的、可重复的模拟操作平台中,学生可以通过在那些能够模拟人体数种生理反应以及对药物能发生生理变化的“职能人体”进行可重复的模拟操作来发现和验证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在整个问题解决期间。学生利用网络技术和虚拟PBL教室及虚拟学习社区等形式和教师、校外专家(或通过)远程、及时地进行问题的讨论,学生能够得到教师和专家的反馈意见;学生对搜集到的各类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归纳、整合来实现问题的最终解决。

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学习环境的优势,实现自主、协作、探究学习。学生不仅能学到相关的知识,而且能利用计算机技术有效地解决问题,尤其是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学习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汕头大学医学院于2002年率先在全国成立了第一家采用模拟和虚拟技术等多种技术搭建的设备先进的临床技能中心,主要用途:通过综合模拟人和虚拟腹腔镜、模拟产房和外科手术室等设施为准备进入临床实习的大一、二医学生进行早期临床技能训练。将PBL方法应用于学科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

以下是我们对“汕头大学医学院2003级本科临床技能培训调查问卷结果”,信息技术运用到医学改革所产生的预期效果。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2003级本科学生(本科班64人,诊断班40人)参加临床技能培训的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共发问卷调查表104份,收回85份(表1-3)。

调查结果得出:我们将计算机技术引入PBL教学,会产生更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计算机技术引入PBL教学,通过创设虚拟PBL教室、虚拟临床技能中心等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且可以及时获得教师的指导。学生对临床技能课教学将更有兴趣,感觉更生动。因为:①学生本身对临床技能课程的兴趣较高,因为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将在医院工作,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动机和兴趣将导致他们对课程做出有价值和效果评价。②在临床课中引入计算机技术,将会使内容更加丰富、直观;师生互动更加活跃;实践机会多,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符合实际。

随着《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出台和《中国医学教育认证办法》的逐步实施,将信息技术引入PBL教学的各个环节的改革,将大力推动我国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我们的医学教育事业带来一片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线福华,以《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基础推动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新进程,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6)

[2]李嘉曾,“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08(4)

上一篇:校长在班主任工作汇报交流会的发言下一篇:2024-2025上教研组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