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发展社会学论文

2022-04-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速度、布局及规模态势进行了研究。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社会体育发展社会学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社会体育发展社会学论文 篇1:

小议体育社会与社会体育

[摘要]通过对体育的社会化、体育社会与社会体育的相关概念、理论框架以及体育社会学与社会体育学的研究对象进行阐述,从理论上分析体育社会与社会体育的联系与区别,以期让我们对这两门学科有个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体育社会 社会体育 体育人口

体育社会与社会体育这两个表面上看起来即相似又模糊的术语,作为两种理论,它们自有其独立性也有其相关性,本文基于此分别对体育社会与社会体育的相关概念及理论框架进行阐述,找出其关联性与相对独立性。

一、体育的社会化

体育社会化既是现代体育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现代体育发展的一个大趋势,也正是因为这个趋势才形成了体育社会这一“亚社会”。由于体育本身的发展已经越来越明显的作用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影响到社会成员的生活,而且从总体上看,体育已经不再仅仅关系到个人的身体状况和通过个人的调节来加以解决,而是越来越被纳入社会的发展轨道,受到社会各方面和各种力量的制约与影响。因此,在今天要全面地研究体育社会与社会体育,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它们的各种关系,就必然离不开对体育社会化问题的研究和分析。

二、体育社会

社会与体育社会。无论是体育社会,还是社会体育,它们的存在都与社会息息相关。体育社会作为一个亚社会,其理论框架及研究方法基本上都是从社会学派生而来,所以,了解体育社会,首先从社会学谈起。

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社会的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

体育社会的定义及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由社会构成要素:一定的人口,确定的地域、物质生活条件、人际间的互动,社会组织的保证,家庭、完整的制度体系、共同的意识和兴趣、强烈的社区意识以及教育和科学研究系统可知,体育具备了“社会”的基本要素,可以构成一种以体育这一社会文化现象为媒介的“亚社会”一一体育社会。也有人称体育是社会的缩影,这都说明体育具备“社会”的特点,自成一个小社会、亚社会或“初级社会”。

由此可知,体育社会学就是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角度来研究体育现象的边缘性学科。换言之,它是着重研究体育在社会良性运行和发展中的作用、功能以及体育社会构成与发展的规律。

我国体育的社会组织机构包括行政机构、事业、企业,社团,社区家庭等。在体育改革过程中的体育组织机构正在进行重组。

在体育社会里,也存在着社会分层。按不同的分层标准对成员进行分层。一般按照以下标准进行分层职业、技术、参与方式和参与程度。

由于社会是流动的,因此,体育的社会也在流动,它包括垂直流动、水平流动与自然流动。垂直流动指体育人员的向上或向下流动。这种流动可以改变人员的社会地位。水平流动,指体育人员不改变社会级别,只改变群体组织或社会关系的流动。自然流动,指体育人才在人才链上的正常的,顺向的流动,这种流动有利于体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体育人口。体育人口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学指标,体育人口是随着大众体育热潮兴起,它反映了人们对体育的参与程度及亲和程度。

体育的社会控制。社会对体育的控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从硬度最大的政治控制开始,逐步向软控制延伸,落实到个人的内心世界,即信仰和信念。在体育运动中人们可以有意识的、带责任感的、并在种种规范的控制下发泄自己的攻击性和侵略行为,以消除社会不安定因素。把体育运动作为控制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工具,又将管理社会的方法手段用来控制体育的运转,实现社会与体育良性运行的最终愿望。

社会体育的社会学分析。社会体育是体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它有着不同于高水平竞技体育、学校体育、武装力量体育的特点。社会体育的普及化、社会化、科学化将有较快的发展。。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还存在很多不足和困难,群众的健身意识、体育设施、体育指导者,科学管理和法规制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竞技体育的社会学分析。竞技体育是社会的一种缩影,现代竞技体育反映了市场竞技社会的人际关系。竞技体育的法制化,组织化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模拟。竞技体育具有重要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价值。

三、社会体育

社会体育的定义。目前,对于社会体育的定义多出自卢元镇先生所编写的《社会体育学》。他是这样定义的:社会体育,指职工、农民和街道居民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群众体育活动。

社会体育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社会体育学科属于社会人文学科类的应用型学科。它不仅是一门单独的综合性学科,而且将建立起一个学科群,确切的讲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涉及医学、人体测量、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娱乐理论、体育方法、社会体育管理等。

社会体育学研究对象是社会体育、终身体育和身体锻炼。

社会体育的组成要素: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以及运行机制。

社会体育与体育社会的区别。二者的落脚点不同:体育社会的落脚点是“社会”,因此,体育社会实际上是社会的一个亚社会:社会体育的落脚点是“体育”,从广义上讲它指社会中存在的任何体育现象。

体育社会学与社会体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不同。体育社会学着重研究体育在社会良性运行和发展中的作用、功能以及体育社会构成与发展的规律,而社会体育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中的各种体育现象、终身体育和身体锻炼。

体育社会与社会体育的理论框架不同。体育社会学研究的理论框架是按照社會学的框架来构建其理论结构的。它从社会组织结构、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等社会学的角度来建立理论。

社会体育学尽管是一门交叉学科,但它的理论框架主要是以一门体育学科的理论结构进行建构。同时,以一定的社会学分析方法进行研究。

四、体育社会与社会体育的联系

这两门学科的建立都是源于体育社会化发展趋势的结果。体育的社会化造就了社会体育学与体育社会学的建立。这两门学科都有研究体育人口,体育组织等内容。

综上所述,体育社会与社会体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伴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会发现各个学科的发展已显现出不同程度的交叉趋势。从体育的不断社会化这个角度来看,未来体育社会学与社会体育学这两门学科的发展也必将会呈现出越来越多的交叉联系。

作者:杨 涛

社会体育发展社会学论文 篇2:

社会体育专业发展速度、布局与规模态势及其存在问题的研究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速度、布局及规模态势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速度过快,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近年来该专业发展迅速,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地区经济及社会发展水平;社会体育专业布点数多、规模小、地区结构分布不合理,这些都会影响到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在中、西部地区,社会体育专业的就业市场还没有充分培育起来,中部地区该专业的总体规模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超过东部地区。导致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一些高校近年来在“升格”及专业结构调整中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发展速度;专业布局;专业规模

笔者查阅检索了大量的文献发现,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学者对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速度、布局以及规模作做研究。本研究拟从分析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速度、布局、现有规模入手,试图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一些建议,为我国高校主管部门进行宏观管理及决策提供咨询和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全国高校106个社会体育专业点(本科)。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向教育部相关部门索取有关全国社会体育专业的一些数据;查阅近5年来国内体育类及教育类期刊以及有关体育、高等教育方面的政策法规。

1.2.2 问卷调查法 向全国社会体育领域专家学者以及开设该专业的体育院系领导就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向专家学者发问卷36份,回收有效问卷32份,问卷有效率88.9%;向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院系领导或教师发放问卷38份,回收有效问卷33份,问卷有效率86.8%,这些院校地域分布广,院校类型多,可以反映出全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现状。

1.2.3 数理统计法 调查结果用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制图。

1.3.4 逻辑分析法 对资料及研究结果进行分析、综合、比较。

2 社会体育专业发展速度、布局与规模态势

2.1 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速度态势 社会体育专业在我国的发展速度较快,自1994年专业创建以来,在短短10年的时间内,专业点已经发展到目前的106个。纵观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创建时期(1993—1998年),为了满足社会对社会体育专门人才的需求,天津体育学院率先开设社会体育系,于1993年试办社会体育专业(专科),于1994年转为本科。步其后尘,广州体育学院于1998年开设社会体育专业(本科),此外还有一些高校论证、筹备开设该专业。平稳发展期(1998—2001年),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颁布后,社会体育专业点平稳增加,由1998年到2个增加到2001年的31个,平均每年增加9.6个专业点。在这个时期,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主要是独立设置的体育学院、综合性大学、师范类院校。快速发展期(2002年至今),社会体育专业布点的增长速度逐年加快,由2001年的31个,增加到2004年的106个,在3年内专业点分别增加了17个、20个、38个,平均每年增加25个。此期,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主体表现出多样性特征,除了独立设置的体育学院、综合性大学、师范类院校外,一些理工类、财经类、医学类、农业类院校也开设了该专业。我国历年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点数的变化情况见图l,全国3l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社会体育专业点的平均增长速度见图2。

从图2中可以看出,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速度在地区间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东部沿海地区的社会体育专业在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期后,从2003年起,发展速度已经放缓。2003年-2004年,东部沿海地区只增加了6个专业点,东部12省(市)该专业点平均增长速度为0.5个/年,低于同期全国各省(区、市)平均数1.2个/年;中部地区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速度从2002年起呈快速增长趋势,2年内增加了28个专业点,近两年中部9省(市、区)社会体育专业点的平均增加速度是1.5个/年,已经超过了同期全国各省(市、区)社会体育专业的平均增长速度O.93个/年;在西部地区,从2003年开始,该专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期,1年内增加了16个专业点,10省(市区)社会体育专业布点数平均增长速度,大于同期全国各省(市区)的平均值1.2个/年。

2.2 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布局态势 专业布局的合理性是影响高等教育办学效益的一个重要性因素。专业布局包括地区结构分布和科类结构分布。地区结构分布是指专业点在不同地区分布的比例。我国的地域划分,是按照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并结合行政区域的地理位置,将全国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地区结构分布见图3。其中,东部地区12省、直辖市、自治区社会体育专业点的平均数为3.7个;中部地区9省、自治区社会体育平均数为4.4个;西部地区lO省、直辖市、自治区社会体育专业的平均数为2.2个。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社会体育专业点数差异不大,分别为44个、40个,但是中部地区各省、自治区社会体育专业的平均数已经明显超过了东部地区的这一值。

科类结构分布,是指某专业点在不同类型的学校分布的比例。我国设有社会体育专业的高校分为以下几类:独立设置的体育院校、师范院校、综合大学、理工院校、财经院校、医学院校、农业院校、民族学院。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科类结构分布见图4。

2.3 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规模态势 专业的规模,有宏观和微观两层含义。宏观一般是指某专业的总体容量,即一国或一个地区某专业的总体容量,其代表指标是该专业在校生总数。微观是指某专业的办学规模,即高等院校某专业学生的培养容量。由于社会体育专业是一个新型专业,不少院校招生未满4届,所以研究该专业的规模时应该考虑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专业点数、在校生规模、年招生规模。

我国高校的106个社会体育专业点中,其中有31个专业点招生已满4届。在被调查的33所院校中,有15个专业点招生满4年,这些院校平均在校生规模为271人。在校生总数≤200人的有5所,占到33.3%;201~300人的有4所,占到26.7%;301~400人的有4所,占到26.7%;≥401的有2所,占到13.3%。

被调查院校,近一两年的平均招生规模为55人,其中≤40人的,有12所,占到36.4%;41~60人的有13所,占40.0%;61~80人的有4所,占12.1%;≥81人的有4所,占12.1%。东部13所院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年平均招生规模为54人;中部13所院校该专业的平均招生规模为59人;西部7所

院校的该专业年平均招生规模为51人;独立体育院校该专业的年招生规模为63人。

目前,东部地区社会体育专业的总体规模要大于中部地区。但据调查,中部、西部地区还有多所高校正在酝酿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笔者预测,在未来的2~3年内,中部、西部地区的社会体育专业还会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中部地区社会体育专业的总规模很可能在短时间内就会超过东部地区。

3 社会体育专业发展速度、布局、规模存在问题的分析

3.1 发展速度过快,超过现有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 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类型,主要是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经营管理人员。也就是说,群众性健身活动领域中并没有给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提供多少就业岗位,社会体育专业的服务领域主要还是在体育产业部门。而我国的体育产业还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与发达国家相比,都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不足以吸收更多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此外,体育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在地区间有很大差距,特别在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基本上没有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据笔者近期调查,山西省2003、2004届127名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中,只有20人从事与社会体育相关的工作。据郭亦农的调查,沈阳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只有53.5%。在院系领导及教师调查问卷中,要求被调查者对“目前制约贵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顺位选择,72.7%的被调查者选择“就业市场没有充分培育起来”是制约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首位因素。

教育发展的外部关系规律告诉我们,任何教育都要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并为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服务。教育要超前发展,但是这种超前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所允许下的适度超前。专业的扩张,要考虑适当的度,要与现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东部地区社会体育专业,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快速发展后,发展速度已经放缓,说明东部省市的办学主体和高校主管部门已经意识到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体育专业的潜在危机。而在中西部地区一些省市,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现有的经济及社会发展水平,如江西省2003年人均GDP位于第23位,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小,但是在2003—2004年内社会体育专业点增加了4个;陕西、四川高等教育规模中等,人均GDP分别位于第29位、第26位,但是这些省该专业点在2003—2004年内分别增加了3个、4个,其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全国、以及所在地区社会体育专业的平均增长速度。

3.2 社会体育专业点多,办学规模小,影响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 北京大学闵维方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高等教育具有显著的规模效益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学校规模以及学校内部系和专业的扩大,有助于带来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节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平均在校生规模、平均招生规模都较小,难以形成上述规模效应。在调查还中发现,有一些院校的体育系只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而为了满足教学需求,又新购置了大量的实验仪器、设备。仪器、设备的使用率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

3.3 专业地区结构布局不合理 调查结果还显示,东部和中部地区社会体育专业的布点数比较接近,分别为44个、40个,但是中部地区各省、自治区社会体育专业的平均数(4.4个)已经明显超过了东部地区的这一值(3.7个)。东部地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0%,GDP占全国的57%;中部地区,人口占总人口的37%,CDP占全国的29%,东部和中部地区间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人口总数、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体育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毕业生就业环境差距都较大,这样的专业布局,显然不合理。此外,一些理工类院校、农业类院校、财经类院校并没有体育的母学科,开设社会体育专业在也存在一些不合理因素。

3.4 社会体育专业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张的原因分析 社会体育专业何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张?笔者对高校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主要原因进行调查,结果显示,69.7%的被调查院校选择“高校内部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向多学科、综合型大学发展”;42.4%的被调查院校选择“在体育专业内部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只有30.3%的被调查院校选择“近年来国内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较多”,33.3%的被调查院校选择“近年来本省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较多”。从以上数据中不难看出,多数院校开设社会体育专业是学校的“升格”需求。是专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只有少部分院校是为了满足社会对社会体育人才的需求。在专家问卷中,也有相似的结论得出。此外,还有30.3%的专家认为“一些高校受经济利益的驱使”、“高校在专业结构调整时发展容易‘上马’专业”。从这些答案中,笔者找到了目前社会体育专业无序发展的真正原因。

4 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速度过快,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地区经济及社会发展水平;社会体育专业布点数多,办学规模小,专业地区结构分布不合理,影响到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在中、西部地区,社会体育专业的就业市场还没有培育起来,中部地区的总体规模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超过东部地区。导致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一些高校近年来在“升格”及专业结构调整中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所致。

4.2 建议 1)教育部相关部门对新办专业要加强宏观调控,公布近几年来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情况,降低社会体育专业点的增长速度。2)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在进行专业审批时,要充分考虑到本地区现有专业布点及人才供需状况,严格执行审批程序。3)准备开设该专业的高校要从社会需求和本校实际情况出发,从长计议,不为部门利益所动。

投稿日期:2004-14-06

作者简介:王树宏(1972-),女,山西兴县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注:“本文中所涉及的注解、表格、公式等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王树宏 李金龙

社会体育发展社会学论文 篇3:

前馈控制视阈下广西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探索

【摘 要】分析当前广西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广西社会体育的需求状况,探讨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就业与发展问题,提出人才培养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及时解决已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实现广西社会体育办学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前馈控制 广西高校 社会体育专业 人才培养 产业化

社会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促进国民素质提高、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社会体育专业办学在我国起步较晚,毕业生从事社会体育事业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衡量社会体育专业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社会体育专业办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改革创新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其次应根据毕业生就业状况的信息反馈,对人才培养模式及时进行调整,以适应社会需求的发展。社会体育市场需求发展较快,其导向性易变,而人才培养模式保持相对稳定,要跟上社会需求发展的步伐,人才培养体系中需引进前馈控制理论进行及时调控,科学地预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关系,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避免预期偏差的发生。社会需求调查重点在于大众健身市场的培育与开发,引导大众为健康投资、促进体育消费、发展体育产业。否则,没有大众参与的体育市场就成了少数人的专场,成为市场消费的奢侈品而被束之高阁;对于已经形成的体育产业市场要根据需求进行市场细分发展,不断挖掘市场潜力。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对南宁的明秀小区和朝阳小区、柳州的胜利小区和钻石苑小区、桂林的铁西小区和安新小区、玉林的安居小区和金都花园小区的居民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选定几个经济文化相对发达而且社会体育活动开展较热的社区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运用SPSS12.0进行数理统计;根据调查结果研究社会需求状况,为广西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效的整体控制。

二、调查结果分析

随机对以上小区参加日常晨晚练与节假日锻炼的人群进行调查,结果见如下各表。

表1 体育活动经常性参与人群分类的比例结构

人群分类 婴幼儿 青少年 中老年人 在职人员 特殊人群 流动人口

人数1573 42 137 1249 52 76 17

日常晨晚练比例(%) 2.7 8.7 79.4 3.3 4.8 1.1

人数1486 48 196 970 153 68 51

日常晨晚练比例(%) 3.2 13.2 65.3 10.3 4.6 3.4

表1调查结果表明,日常性体育活动中老年人占调查总人数的79.4%,是健身的主要和稳定群体,其次为青少年。年轻群体由于学习和工作影响,日常的晨晚练时间受到限制,更多选择晚练或节假日锻炼。节假日上班族参与锻炼人数比例是日常锻炼的3倍多,说明上班族健身意识的增强。

表2 体育活动经常性参与者的基本情况比例结构

文化程度 月收入状况(千元)

初中 高中 大学 研究生以上 2以下 2~5 5~10 10以上

人数1573 310 461 683 119 242 691 500 140

比例(%) 19.7 29.3 43.4 7.6 15.4 43.9 31.8 8.9

表2说明,参加社区体育活动居民的文化程度比例分布为呈中间大、两头小,收入比例分布也呈现相似状况。中等学历和中等收入人群是社区体育活动的主要参与人群,但大部分是中老年人。高文化程度由于人数少而占比例较低。据采访调查,高学历、高收入者很多采取消极的休息恢复方式,少部分到经营性健身俱乐部参与体育锻炼。开发和引导中高学历人群、中高收入群体的体育消费需要是培育社会体育市场的一项重要任务。

表3 居民对体育指导员工作满意程度比例

类型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没有指导

活动项目 广场舞、跑步 大球类、武术 小球类、新兴项目 所有项目

百分比(%) 11.2 8.5 15.1 65.2

表3说明,在中老年参与的技术性要求不高的项目中,对体育指导员的工作表示满意;在技术性要求高和新兴的项目中,对体育指导员的工作表示不满意的比例较大。这反映了许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服务质量尚未达到消费者的需求。

对社会体育需求的分析为广西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导向作用。结合广西的实际情况,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整合利用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对才培养目标定位进行科学预测,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及时调整,避免通过就业结果反馈的信息才做出时过境迁的调整。

三、前馈控制管理在广西人才培养体系中的综合作用

前馈控制指通过体育系统环境的观察、规律的掌握、信息的获取、趋势的分析,预计系统活动可能出现的偏差,在其未发生前提前采取纠偏措施,使预期的偏差不至于发生,也称预先控制。影响人才培养的因素主要有外部的社会需求与内部的人才培养体系,要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整体控制,首先要确定控制标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这是控制过程的起点。控制标准来自社会需要。控制标准分为以下四种:人才培养的数量标准、质量标准、达到培养数量和质量要求所需要的时间标准和所耗费的成本标准。当下急需解决的是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问题。前馈控制的意义在于合理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并避免培养规模的盲目扩大,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一)广西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的数量标准。人才培养的数量标准取决于社会体育的参与者和社会体育的发展规模。《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将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纳入了国家的长远发展规划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明确规定“国家推行全民健身计划”,这使社会体育发展有了重要的组织机构与法律保障。随着社会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社会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需求將大幅度增加。

我国城市每千人中应有一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每个乡镇至少应有一名,据统计,目前我国城市每20398人拥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农村则更低。如果广西按照国家数量标准配备社会体育指导员,理论上约需要2万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据调查,广西2001年仅拥有2675名社会体育指导员,与理论上所需要的数量相差甚远。对广西社会体育事业发展进行科学预测,建立广西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需求标准体系,实现阶段性需求标准和长远规划的有机结合,才能确定所需的实际数量。广西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体育事业发展,“十五”期间累计投资建设各类体育场地设施达40432个,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大众体育的蓬勃发展为培育体育市场奠定了物质基础,并为职业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生存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据调查,广西城市社区自发锻炼人数占参加锻炼总人数的69.8%,有人组织的只占30.2%,社区体育活动缺乏组织和指导,由于社区体育的指导基本上是公益性的,因此,很少社会体育指导员真正从事社区体育指导工作。这使得数量上明显不足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还显得相对过剩了。实现体育指导员的有偿服务和职业化是进一步发展体育产业的基础。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标准是一个动态标准,具有弹性,受广西经济发展水平、政策支持、消费观念等内外部因素的综合影响,虽然潜在的需求数量巨大,但广西还有大批已存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储备”有待利用。因此,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职业性社会体育指导员,提高才培养的质量标准,以适应社会体育的产业化发展。

(二)广西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是社会体育专业办学的核心问题。人才培养的任务就是培养社会体育的管理者和指导者。广西社会体育市场虽然还处于向多元化发展的兴起阶段,要培养更多高素质的职业性社会体育指导员以适应社会需求发展。

1.社会体育指导员质量标准分类。《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主要针对公益性的大众健身活动指导,社会体育专业培养要适应体育职业化、市场化发展,应以《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作为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标准。目前,广西社区体育活动的主体是老年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他们的健身意识增强,但大多数老年人体育消费意识不强。社会体育活动是老年人保持健康,延缓衰老、重建社会交往圈、消除孤独与寂寞、善度闲暇的理想途径。随着老年社会的到来,社会体育的规模式发展将为社会福利与医疗等减轻负担。因此,社会体育人才应具备老年人社会体育市场的开发能力,掌握社会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以及老年人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引导老年人参与健身和体育消费,使以老年人为主体的社区体育活动得以健康发展。

开发在职人员和中、高收入者的体育消费市场,这两大群体是市场消费的中坚力量,由于工作压力和家庭负担等因素,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受到制约。它们是体育中、高档消费的主要群体,对于服务的要求较高,他们消费的目的在于健身娱乐、获得身心两方面的享受,因此,培养高素质的服务型人才,是专业办学发展的趋势。对于热衷于户外运动、极限运动等挑战自我的特殊中高档消费群体,在缺乏教育资源的情况下,可以尝试整合社会资源办学,培养技能水平较高的专业人才。例如,将运动员和技术水平较高的人员通过赋予一定的报酬或培训等方式,将他们纳入到高水平人才培养的范畴,一方面能解决运动员退役的就业问题,有利于运动员的社会化;另一方面,整合了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资源培养人才,避免教育资源的巨大投入。

2.社会体育管理者培养的探索。社会体育产业化发展已经成为趋势,目前广西体育产业的发展资金主要依靠政府投入,体育产业化才刚起步,2004年广西体育企业达到3000多个,体育产业总值达11亿元。广西体育产业存在着发展相对滞后,而且规模小、经济效益差、综合实力较弱等问题。应研究广西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科学地预测体育产业管理型人才的数量与质量标准,为广西人才的培养提供可靠的前馈信息。目前培养的指导思想以“少而精”为主。社会体育市场尚未成熟,专业生的就业空间有限,因此,培养的任务重在市场培育与开发。这一代在校大学生是把体育作为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的发起者,出到社会将起到一个宣传辐射源作用,他们的体育价值观和消费观将使他们成为以后体育市场消费的主力军,并影响体育市场的发展方向。培养市场开发型的复合型人才是社会体育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

四、建议

针对目前广西社会体育专业培养存在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现象,必须结合广西经济文化发展现状,对社会体育专业培养做出战略性调整,以适应社会需求和专业办学的可持续发展。

(一)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服务意识培养。运用系统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指导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突破传统体育教育培养课程设置上的陈规,根据科学预测所得到的前馈信息,按社会的实际需求,分不同层次与类型进行培养;思想上加强服务意识培养,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引进服务礼仪课程,提高人际交往的艺术水平;教学的评价环节包括教师、学生和服务对象的“三位一体”结构,学生对服务对象进行指导服务,教师评价学生的技术传授和理论指导,并通过服务对象的反馈信息评价学生的服务意识;发展中介和咨询专业能力人才,在消费者和健身教练之间架起桥梁,并有助于培育和开发体育市场。

(二)转变政府职能培育社会体育市场。在我(下转第167页)(上接第157页)国公共服务事业管理中,建立“有限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发展趋势。社会体育是我国公共服务业的一部分,体育服务大众是其根本目的。政府加强政策扶持给予起步建设的保障,积极培育社会体育市场,为人才培养就业创造广阔空间。

(三)创建社会体育产业化发展环境。泛北部湾经济开发区大环境的形成,为广西社会体育发展和体育产业化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并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机遇与挑战并存,抓住這个良好的机遇在大力发展地区经济的同时,积极发展体育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为广西经济整体发展贡献力量。

(四)战略高度上去看待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明确广西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社会需求发展的关系,从内部积极地进行教育教学体制改革,从外部积极发展地区经济,并推动社会体育向产业化、法制化方向发展。对影响人才培养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科学的预测,利用前馈控制对社会体育人才培养进行系统和高效管理,实现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建国,吕树庭,董新光.社会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孙汉超,秦椿林.体育管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3]姜平.对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探讨[J].辽宁体育科技,2005(2)

[4]陈然. 对广西社会体育指导员基本现状的调查分析[J].体育科技,2001(2)

[5]袁兢业.广西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集团经济研究,2006(21)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立项课题(2010C129)

【作者简介】徐世军(1972- ),男,广西北海人,广西科技大学体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社会体育。

(责编 卢 雯)

作者:徐世军

上一篇:质检科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环保局工作总结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