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文化发展现状及对策论文

2024-07-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体育文化发展现状及对策论文

体育文化发展现状及对策论文 篇1

1晋北地区节令体育文化活动内容

1.1正月十五风俗活动中的体育文化及开展状况

每逢正月十五,民俗体育文化活动最为丰富。在晋北大地,久传着一句民谚:“老百姓,要快活,赶会唱戏耍红火”。白天有锣鼓、秧歌、舞狮、大头娃娃、踩高跷等,晚上有看灯、猜谜语、放焰火等,都是晋北地区普遍的民俗体育项目。节令体育发展具体到各市县,会带有当地的一些习俗,显得更具地方特色。其活动形式为走村串乡,或城镇、街头汇演,深受人们的喜爱,并且乐意参与其中。

1.2清明节中的体育文化

受季风气候,以及独特的地理位置影响,清明节前后晋北地区呈多风天气,在公园、广场可以见到放风筝的人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休闲体育在不断发展,放风筝由原来的儿童玩具变成中青年人休闲娱乐的项目,放风筝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磨练人的意志。在市政工程的不断完善下,郊区的环境、交通状况在好转,为人们在节令期间提供了郊游、踏青的好去处,也提供了锻炼身体的天然场所。

1.3端午节中的.体育文化

端午节是山西民间夏季最隆重的节日之一,在晋北地区还有逛庙会、窜城墙的传统,有条件的部分县市会组织划龙舟比赛。如今,人们在节假期间则更多地是选择观赏风景名胜与文物古迹,同时了解相应的节令体育文化。

1.4重阳节中的体育文化

九九重阳节,在晋北地区不仅有登高、赏菊、看望老人的习俗,年轻人还常常去打兔子或山鸡,属于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骑马练射的遗风。近年来,一些青年学生逢节喜欢相邀结伴,携带佳肴,欣然出游,登高环视,天高气爽,云淡山青,枝头硕果,田园禾熟,往往陶醉忘返。

2晋北节令体育活动的群众参与状况

2.1参与者的年龄、性别

在晋北节令体育活动参与人群中,女性所占的比例高于男性,比例约为1∶4,受传统习俗以及当地气候的影响,平时大多数男性都在务农、务工,很少有时间从事节令体育活动;女性平时在务农、务工时间上相对少于男性,有较多的时间从事节令体育活动。

2.2参与原因

节令期间工作任务较为繁忙,参加的这些活动中其表演动作舒缓,运动强度较低,适于中青年人,另外有较强的娱乐性,大多数参与者能体验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同时还可结交朋友、交流工作经验、拓展人脉。

3晋北地区节令体育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3.1气候、环境、时间因素

晋北地区节令体育的发展受当地气候环境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人们的参与热情,阻碍节令体育文化的传播。冬季漫长寒冷、且多风,即使空气质量良好,也很少有人愿意出来参与,但在冬季节令中,处于农闲时期,还是有许多人出来参与体育活动;其他节令中,气温虽较为适宜,但因农忙等因素依旧制约着人们的参与。

3.2人文素养因素

在节令中参与者还有祈福、敬神的人文主观意识,在节令体育活动中,大多是以肢体语言、动作模仿的方式来体现人们的主观思维。节令文化中的部分规约恰恰成为影响节令体育开展的绊脚石,制约着年轻人的参与热情,降低了人们通过参与活动获取运动乐趣以及强身健体的意愿。

3.3外来文化因素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外来体育文化在不断地侵蚀着本土原有的传统体育文化。外来文化在媒体上不断的宣传,适时的放大其新颖性,吸引新一代年轻人的参与。原有的节令体育文化在传统节令上不敌外来文化节令,导致年轻人忽视本土的传统节令,盲目的喜欢外来方化节令,以及节令上的体育文化。

3.4传承方式因素

节令体育文化,源于民俗体育,在其传承方式上制约因素大同小异,受传统的思维方式制约:“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传承思维是制约其发展、弘扬的根本因素;另外在传承者方面,学生是关键的一环,但是现在青少年学业繁忙,没有闲暇时间接触这些传统的节令体育文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节令体育文化的发展。

4晋北节令体育良性发展的策略

4.1构建大众体育与节令体育互动平台

促进节令体育文化的发展,应该与目前流行的文化、物质相结合,让传统的习俗继续流传。晋北的节令体育项目传承需要与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相适应,伴随全民健身的热潮,让节令体育项目走进校园,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并且逐渐喜欢节令体育项目。把握社会大众体育文化内涵需求趋势,需要以优带弱,实现大众体育文化与节令体育文化互助互推。

4.2借助政府机关从政策、物质寻求支持

政府部门应该在晋北地区节令体育文化保护上出台相应的方案,加强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当地年轻人知道并且了解节令体育文化的重要性;同时政府及相应部门应该有效的引导,让晋北地区的节令体育文化得以开发、传承;政府应该在政策和物质上予以支持,举办大型的文化庆典,既可以宣传本地区的节令体育文化,又可以扩大体育的外部影响,带来经济和相应产业上的繁荣。

4.3借助现代传媒建立多领域节令体育发展途径

体育文化发展现状及对策论文 篇2

1. 研究对象

以重庆市范围内的十五所各类各层次高校为研究对象, 其中包括理工类高校3所、师范类高校2所、专门学科类高校3所、职业技术类高校1所、民办类高校1所;采取分群抽样的方式, 以各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

2.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筛选大量有关科研方面的论文和书籍作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2) 问卷调查法。此次调查发放学生问卷2000份, 回收问卷1856份, 回收率为99%, 有效问卷1767份, 有效率为88.35%;本调查问卷采用专家检验其效度 (效度值达R=0.85, 具有统计意义) 和抽样检验其信度的形式, 其中问卷的信度达92%, 具有统计意义。 (3) 数理统计法。对调查所有数据, 运用excel2003和spssll.5统计软件加以统计、分析整理。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 校园体育规范文化

校园体育规范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衡量学生对体育文化认知程度。体育文化的发展势必要建立在对体育运动规则、体育法律法规等规范正确的了解之上。根据回收的问卷调查研究表明:重庆市大学生对比赛规则的了解还有待提高。在回收的1767份问卷中, 只有19.97%的学生比较了解相关的规则;48.55%的学生对比赛的规则只是一般了解;17.94%的学生了解一点比赛规则, 但还是有13.52%的学生对比赛规则不了解。同时, 体育纠纷也是体育规范文化的重要部分, 从体育纠纷的角度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体育规范文化的了解程度。大学生都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在校学生, 他们有一定的思想素质, 大多数学生遇事能够寻求比较理智的方法解决问题。据调查显示:32.71%的学生用相关的体育法律法规解决纠纷;49.07%的学生上报学校或相关组织;18.22%的学生不能够运用正确的方法解决体育纠纷。一个学校在参加比赛过程中, 是否购买体育保险, 关系到学校领导对体育法规及规范的认知程度。根据调查显示;有40.12%的学生反映没有考虑过购买保险;有59.88%的学生反映考虑过, 但是一般不购买, 原因是对于体育保险不太了解, 购买体育保险的比例不到3%。由此可见, 学校以及学生对于这一层的体育规范没有引起重视, 没有形成共识。

2.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是体育文化的基础, 物质文化的发展是其他文化的保证。众所周知, 校园的体育场馆是学生、参加锻炼的载体, 而体育场馆的建设和开放程度也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据调查显示目前重庆市高校的大部分学生认为该校的体育场馆建设和开放比较合理。在场馆建设方面:总体上比较满意, 但有部分学校的体育建设还有待提高, 篮球场、足球场等建设不太合理, 甚至有的高校还没有标准的体育场馆等, 这表明:有少部分学校没有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未能让其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在体育场馆的开放方面:根据调查数据显示, 有1.56%的学生反映体育场馆不经常开放;而有47.96%的学生反映体育场馆可以随意进出, 经常开放, 但总体上还比较满意。学生是学校体育的主要参与者, 体育场馆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对学生进行开放。另外, 体育服装是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必需品, 因而调查学校内有卖体育服装的商店是各高校应该认真对待的问题。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校内的体育服装设施, 如衣服、鞋、体育用品等, 而突出反映的问题是只有1.14%的学校利用好了学校内有卖体育服装的商店。这表明:绝大部分学校还未充分利用好学校内有卖体育服装的商店这一日趋大众化、便捷化的途径为学校宣传服务。

3.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

学校每年组织的体育竞赛活动, 能够让学生们欣赏自己身边的体育健儿的风采, 来激发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但是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学校每年组织的体育竞赛活动, 只有1.58%的学生经常参加学校每年组织的体育竞赛活动;有50.62%的学生偶尔参加一两次学校每年组织的体育竞赛活动;仍然有47.8%的学生从来没有参加过学校每年组织的体育竞赛活动。根据调查显示:有32.5%的学生长期关注喜欢的运动信息和知识;有51.8%的学生偶尔关注喜欢的运动信息和知识;仍然还是有15.7%的学生不关注喜欢的运动信息和知识。由此可见, 学生的校园体育精神文化还有待提高, 仍然需要进一步发展。

4. 校园体育智能文化

运动损伤是运动参与中难免遇到的麻烦, 正确地处理运动损伤能够加强锻炼效果, 提高运动成绩, 促进身体健康, 错误地处理往往适得其反。大多数学生在遇到运动损伤时无法进行正确的处理, 这是由于学生的运动知识缺乏, 参加体育运动但不能寻求科学的方法;同时, 学校在运动卫生知识的传授中出现问题, 缺少此类问题的宣传、讲座等。例如长跑是一项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的运动项目, 又是一项消耗体能最多的项目, 需要补充适当的糖类、水等物质, 但运动过后什么时间才是最佳的补充期?很多学生选择练习长跑, 但对这个问题却不能正确作答。据调查显示:有32.58%的学生选择立即补充;有34.22%的学生选择5分钟左右补充;有25.2%的学生选择30分钟左右补充;有5.2%的学生选择1小时左右补充;有2.8%的学生选择任何时间都可以补充。正确者不足30%, 由此可见, 学生对饮料补充、运动休息时宜等等也不能作出科学判断, 运动实践中难免出现问题, 降低运动效果, 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发展不足。准备活动是参加运动的前奏, 因此运动前准备活动程度是运动成绩发挥好坏的关键。据调查显示:32.58%的学生选择稍动即可;有34.25%的学生选择微热轻冒汗;有31.17%的学生选择出大汗;有1.25%的学生选择做不做准备活动影响不大。由此可见, 只有34.25%的学生是选择正确的, 应调动学生养成做准备活动的习惯, 来提高学生的运动成绩。

三、结论及建议

1. 高校体育文化现状总结

其一, 学生对体育规范的认识不足。学生对体育规范文化的了解存在一定的盲区, 是阻碍重庆市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因素。在被调查的十五所高校2767份有效问卷中, 对体育比赛规则比较了解的不到20%, 购买体育保险的人数更是不到3%。普遍的在校大学生对于体育竞赛规则的基本知识和体育法律法规知识知之甚少。学校在这一层上有所忽视, 没有提出相应的措施方法, 宣传教育力度不够, 在购买体育保险等实施上不够完善。其二, 场馆设施比较落后, 有待提高。体育场馆设施是学生运动健身的载体。体育设施落后是阻碍重庆市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又一重要因素。本次调查发现, 重庆市各高校学生对体育场馆的开放情况普遍反映比较满意。但有部分学校的体育建设还有待提高, 篮球场、足球场等建设不太合理。场馆设施建设方面的问题限制了大型体育运动竞赛的组织开展, 致使各高校无力承办较大型的体育比赛, 制约了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 失去提高宣传体育文化的良好机会。甚至有的高校还没有标准的体育场馆等。其三, 学生的运动知识缺乏, 参与意识较低。在体育行为文化几道选题中, 对体育卫生常识的几个问题能答对的学生都不足三分之一。大多数人在遇到常见的运动损伤时不懂得如何进行处理, 不懂得运动后如何进行补充水分, 不懂得运动前如何进行准备活动。另一方面, 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比较淡薄。调查中, 有近一半的学生没有参加过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 60.62%的学生认为自己有必要花时间、精力参加体育锻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并不高。学校体育运动氛围不够浓郁。

2. 关于加强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议

首先要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环境本身就具有教育的作用, 建设一个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 是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有利于良好校风的形成。其次要加强校园体育文化设施的建设, 就是要在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上, 提供充分可靠的保证, 努力确保各类体育设施齐全、先进, 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学生身体锻炼、开展体育文化娱乐活动和体育文化的传播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要在加大学校教育投入的同时, 通过联办、共建等多种形式, 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 并努力促进国家和地方的大型体育场馆设施能够建在校园和园区。最后还要积极开展多层次、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体育活动制度, 是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可靠保证。我们要尽量避免盲目性和片面性, 切实加强工作中的原则性、科学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力求所开展的体育活动内容新, 涉及面广、质量高。必须注意校园体育文化的层次性、多样性, 处理好学校代表队的训练与校园体育活动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陈媛媛.当前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4, 8:32-33.

[2]朱书祥, 周建生.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 6:131-133.

[3]刘林箭.对现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理性认识[J].浙江体育科学, 2001, 6:153-162.

[4]裴彩利.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另类思考[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6:45-47.

[5]王革, 张引.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与构建[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1, 7:12-13.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3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

1.体育用品市场、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和体育彩票市场发展相对成熟。体育健身娱乐市场是体育主体市场之一,随着城市居民收入增加,人们体育消费需求趋向多样化,许多人不但花钱观看体育比赛和表演,而且付费参加健身、健美及各种娱乐性强的体育活动。体育用品市场的发展程度与体育的人口增长并非同步,因为体育用品与日常用品具有一定的替代性,故而体育用品市场发展程度较高。体育彩票自1994年开始发行以来,销售额逐年增加,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体育彩票的发行工作,打破了过去体育经费完全依靠国家拨款的格局,为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让人们对体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体育彩票起到了引导体育消费的作用。

2.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体育培训市场、体育无形资产市场已具雏形。近十几年来,随着经济实力增长,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公益性的场馆设施修建逐步向国际标准大规模场馆发展,承办、组织的竞赛表演和文体活动规模由小到大、档次由低到高,不断发展。特别是上海喜力网球大师杯、F1赛事以及北京的中国网球公开赛等等,大型不同级别赛事的举办,不仅提升了城市的形象,也增加了体育消费和辅助于赛事的各种消费。近几年来,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己初具规模,其潜在市场很大,有待我们进一步培育发展。体育培训市场发展很快,每年体育部门或体育组织都会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开展各种各样的体育培训辅导活动,这些活动虽然整体规模不大,但发展势头较猛,未来几年内,体育培训市场将由雏形走向壮大而成为较为成熟的市场之一,体育无形资产市场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3.体育中介市场、体育旅游业和体育保险业等开始发展。纵观国外职业体育的发展,体育经纪人从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经济发达的大城市真正从事体育中介工作的机构和人员并不多。中介赛事以足球居多,竞技体育在备战省运会的过程中,通过教练员、运动员交流取得的金牌效益,虽然以社会效益为主,但同样节约了成本。以上这些公司和个人在推进体育向社会化、产业化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其影响力远远未达到活跃体育市场的程度,尚待进一步培育和发展。体育旅游也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开始出现市场需求,探险协会组织的野外定向活动、自行车协会组织的单车游等等,都是民间体育社团同旅行社合作的结果。体育保险业尚属于概念市场阶段,有待在今后工作中逐步地加以开发。

4.体育场馆设施的效益逐步得以释放。目前,我国的各种大型体育比赛场馆仍然需要依靠财政拨款才能维持日常的运行,随着财政对体育场馆的拨款逐年减少,迫使体育场馆不得不走向市场,向市场要效益。但要完全依靠“以体养馆”几乎是不可能的,走多种经营,开发体育馆的多功能作用已是一条必由之路。在保证训练、竞赛任务的前提下,体育中心场馆积极向社会开放,开展多种经营,为群众参加体育活动提供各种有偿服务。根据体育场馆的现状,在保障体育场馆的功能前提下,对大型体育场馆中非体育功能的其余部分作为闲置资源进行开发,以弥补体育场馆自我维护资金的不足,“以场养场,以馆养馆”,实行多功能经营,提高体育场馆功能开发的合理性,是体育场馆经营的基础。

我国体育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体育产业布局和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我国体育产业布局和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地域发展不平衡,呈现出城乡之间和东西部之间的差距。由于受经济、文化、思想观念和资源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我国的东部特别是沿海的大中城市如上海、广州等,体育消费水平较高,且体育产业已成为本地区的投资热点。而西部地区如宁夏等,体育消费投入微乎其微。仅以体育彩票为例,2005年广州为39.1亿元,甘肃为2.5亿元,可见地域发展的极度不平衡。二是运动项目产业开发不平衡。由于运动项目的竞技水平、观赏性、普及程度和在国际上取得成绩的含金量有较大差别等方面的原因,致使其产业资源价值、市场容量和效益有很大差别,如足球、篮球、乒乓球、网球和田径的个别项目等市场开发已有一定规模且带来一定效益,但除此之外的其他项目难以进入市场。

2.相关产业潜能没有充分发挥,产业质量不高。体育产业进入市场就必须遵循市场运行的法则,通过市场对体育产业的资源配置发挥作用。体育产业的资产很大一部分表现为无形资产。在无形资产开发和利用方面,我们虽摸索出一些成功的经验,但和其他国家相比此收入差距悬殊。目前的体育产业较注意有形资产的利用,但对无形资产等重视开发不够。从体育用品市场上看,高档产品市场的大部分仍被国外著名的体育用品公司直接生产或合资生产,而国内体育用品行业中的一批明星企业高档产品在整体上仍有很大差距,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体育用品企业能否创造出国际知名品牌将是我国体育产业所而临的严峻问题。

3.法律法规不完善,缺乏优惠政策的扶持。体育产业和其他产业一样,既需要国家法律和政策的扶持和引导,更需要法律和政策的规范。虽然目前已经颁布的《体育法》对我国体育走向法制化奠定了基础,但与之配套的立法工作迟迟跟不上。目前我国尚未出台高层次的体育产业法规,没有一支有力的体育执法、监督队伍对我国的《体育法》实施状况进行监督检查。政策倾斜往往是一个新兴产业必要的助推剂,体育产业迫切需要政策扶持以尽快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在体育经济发达的国家已有成功的经验,但我国由于体育市场发育的不完善,缺少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的明确政策,尤其在融资、赞助和建立产业发展基金方面没有明确的、可操作的产业扶持政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产业的发展。

4.体育产业的管理人才匮乏,结构不合理。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体育产业一方面是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另一方面又是经营者,因此既需要精通体育知识的专业体育人才,又需要熟悉市场的经营管理人员。但我国的体育产业长时间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暴露出了体育产业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现有的体育管理人员多是退役的运动员、教练员,且具有高学历的体育管理人员很少。这些人中有的只熟悉运动过程,而对经营知识知之甚少,很难想象一批没有高学历、没有经营管理知识的非专业人员能经营出高效率、高产出的体育产业实体组织。

我国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1.为体育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把发展体育产业纳入新一轮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我国在加入WTO后,对本国的产业实行政策性保护是许多国家的一贯做法。体育产业作为幼稚产业,必须拿出应对措施,才能迎接世界市场的挑战。为此,国家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国家政策研究部门应结合我国“十五”计划,尽快组织修订和完善城市体育产业发展总体战略,出台体育产业的行业政策;定期发布体育产业的投资导向和行业信息, 发挥政府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政策指导作用。

2.完善的战略性的发展规划,是加快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没有规划,政府对体育产业的宏观调控就无法着手,体育产业就得不到政府有力的政策扶持和指导,就不能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鉴于此,体育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政府对体育产业的地位及在发展进程中的意义阐述。二是区域的规划、特色及对体育产业发展的影响。三是发展体育产业的基本方针和战略、主要目标和战略部署。四是相应的政府行为、社会行为、市场行为、法律行为,目前除去《体育法》这部母法和《体育产业发展纲要》之外,针对体育市场管理相应的法律法规却不多见。

3.体育的无形资产也有待依法规范、开发和保护。近几年,在赛事承办权、冠名权、广告经营权、标志使用权、特许经营权、体育明星形象权等无形资产的经营方面都有了初步的尝试且收入颇丰。如1999年的全国甲A足球俱乐部的冠名权,每家收入可达300-1200万元。男篮12家甲A俱乐部的冠名权收入超过4600万。

体育文化发展现状及对策论文 篇4

摘 要: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体育机制改革之后,我国体育经济迎来了一个发展的春天,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体育产业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从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入手,深入分析了我国体育产业所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应对措施。

1体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体育通过培养、发展、保护、恢复维持劳动力的机制,提高全国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将优质的人力资源渗透到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去,使体育通过劳动者的媒体,转化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促进经济的增长。同时通过体育产品生产、交换、消费相关的经济关系,创造需求和消费,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此外,体育的发展还有提高企业知名度、扩大产品销售渠道等作用,具体而言,体育经济对整个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促进交通、邮电、通讯以及整个市政建设的发展。体育事业的发展与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包括电视转播以及整个市政建设之间的关系是一组相关互补的姐妹行业或部门它们之间的作用之所以相关互补,就是一方的发展必然要求另一方面的存在和发展。因为发展体育运动,组织各种国内外大型体育比赛,不仅需要设规模巨大的各种体育场馆设施,而且需要各种各样的生活服务设施与之相适应。如道路、机场、宾馆、饭店、邮电通讯、电视转播、旅游景点等设施配套。这就必然促进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的发展。

(2)促进旅游、饮食、服务、商业等行业的发展体育运动的发展,对旅游业、伙食业、服务业和商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是第三产业中第二组相关互补的行业关系。因为,如果这些行业不发展,体育运动比赛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所以体育发展对这部分第三产业起着促进作用的同时,这一部分第三产业也对体育发展起着同样促进辅助作用。如1990年是亚运会,同时也是北京市旅游等服务行业、商业的振兴年,两者是相关互补的。

(3)体育经济的发展可以增加体育部门以及与体育有关的部门就业人数。体育产业的市场化运作需要各种各样的劳动者,这为拓宽社会就业的渠道提供了机遇。由于体育产业属于服务型行业,因此相对于其他部门来说,体育部门可以吸纳更多的劳动者。由于体育运动的发展,增加了对运动服装、运动器材等与体育有关的工业部门产品的社会需求,产品和服务的社会需求增加自然就带动了就业人数的增加。

综上所述,体育经济的发展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人类进步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随着构建和谐社会的的开展,大力发展体育经济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

2利用计划和市场两个手段使我国体育产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国家对体育产业的投入必须逐步增加,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体育消费的需求,但完全靠国家的投入是不可能实现人人享有一定的体育资源的。只有资源的合理配置才能创造出最大效用。所以,我们对体育资源的配置应该从两个角度上来看,对国家而言:国家应重点支持经济体育,而对相关产业和体育办的产业,应该开放。为弥补体育产业发展资金不足,使用市场筹集资金。同时,鼓励民间私营企业投资体育产业,为其在经营上提供政策和税收上的支持。大力培养和扶持大型体育龙头企业,以此带动体育产业的发展。总之,体育要通过产业化途径,通过走向市场,经营创收,以增强自身的发展活力,提高自身“造血”功能,建立健全自身的补偿机制。

3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产品和品牌

所谓市场定位是指企业为了使自己成产或销售的产品获得稳定的销路,要从各个方面为产品培养一定的特色,树立一定的市场形象,以求在顾客心中形成一定的特殊偏爱,其实质使为了取得目标市场的竞争优势,确定产品在顾客心目中的适当位置并且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便吸引更多的顾客。面对越来越激烈的体育产业市场竞争,我国体育市场定位的应该努力实现中国特色化。因为,体育的规则是世界的,体育的魅力是永恒的,在我国体育产品与国际化接轨的前提下,越具有中国特色的品质越易经济化,越能抢占市场空白处,,进而占领和巩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树立产品形象,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4着力推进体育市场体系建设

市场体系是任何一个产业发展的基石,体育经济也必须依赖健全的市场体系发育、成长。所以,体育经济的发展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为起点、为目标,研究市场、顺应市场、开拓市场。要狠抓市场体系建设,以引导和刺激体育消费为核心,大力发展体育用品市场、劳务市场、人才市场、观众市场、信息市场、技术市场、文化市场,资本市场等,要逐步形成一个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体育市场网络,为体育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5创建我国体育产业的文化理念与品牌意识

体育产业中体育理念的导入是体育文化、品位的塑造和升华,这也为建立企业文化、树立品牌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名牌是最大的无形资产。企业创建品牌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谋求增加无形资产的过程;因此,体育产业的核心竞争之一是建立于文化战略基础上的品牌创新。

6顺应加入WTO和奥运会等发展契机,积极推进体育产业的国际化

随着国际体育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品牌竞争空前激烈,加入WTO以后,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这是我国体育产业在面临巨大挑战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机会。我国体育产业要利用举办奥运会等国际赛事为机遇,积极推进体育产业的国际化,在利用先进的国际体育经济管理经验的同时引领自身的体育品牌走向世界。

7培养和引进符合型的体育产业管理人才

体育文化发展现状及对策论文 篇5

[摘要]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和高职校园体育教育的积极补充,也是新形势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领域。运用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对天津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几个符号进行了研究。结合其内涵、功能对其现状和发展路径进行了研究。从整体方略、制度、方法、氛围、文化符号等方面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路径进行了设计。

[关键词]观念;制度;氛围;沉淀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

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是学校教育重要的一部分,是教书育人的重要阵地,是不可替代和忽略的,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补充,是调节身心、缓解压力、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有效途径。

(一)娱乐功能

适当的轻松的体育文化活动可以有效地调节和疏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压力,是课堂教育的有效补充,是克服不良情绪、转换精神状态、促进体力增长,使精力更加充沛的有效途径。

(二)健身功能

青年学生正是朝气蓬勃的时候,适当的体育训练、比赛和其他文化娱乐活动,不但能够学习体育健身知识,培养锻炼兴趣,促进健身习惯的养成,而且能有效、全面地提高各项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以及抵御疾病的能力。

(三)育人的有效阵地

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首先,学生要学会的就是遵守规则,遵守活动或比赛的相关礼仪,尊重公平,尊重裁判,尊重对手。其次,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能够培养和锻炼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和相互尊重的道德行为,使学生必须考虑在一个集体的框架下,如何发挥合力去完成共同的目标。从而,他们必须互相学习、帮助、协作、讨论,认清个体的长处与不足,相互弥补,共同担当,正确面对成功和失败,建立大局观、全局观。最后,他们必须相互鼓励、顽强拼搏,去锻造不怕困难、不畏强手的战斗精神。学会想办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能力和智谋相结合去完成任务,赢得比赛。学会面对挫折,在逆境和顺境交织的过程中提高心智,调整精神和心态。通过活动的历练,可以使学生正确地看待人生、事业的起伏,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和作用。

二、天津市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现状

通过大量的文献可以总结出,校园体育文化细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一)物质文化层面

物质文化是指,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物质基础和与其相关的辅助设施。其中包括场地、场馆、运动器材与体育活动有关的标语、口号、雕塑等,能够给人以鲜明指示、激励的物质基础。1.运动场馆不足在天津市高职院校中,运动场地依然不足,还不能满足广大师生的运动健身需要。有很多学校依然没有体育馆、游泳馆等运动场地和设施。另外,天津市高职院校普遍开展的运动项目有足球、篮球、排球、网球、武术、健美操,大部分学校的主要场地只有田径场、足球场、篮球场。对于学生喜欢的一些其他项目,却因为场地的原因很难开展,例如网球、乒乓球、健美、羽毛球、游泳等,特别是,室内的场馆少,严重影响了室内项目的开展。2.高职院校的体育人文景观和文化学校交流的场所不足很少有学校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包含体育人文景观,如雕塑、标语、警示语等。学生在校园中感受不到体育健身、拼搏向上的士气感召。同时,在体育人文活动宣传上依然落后。在学校传统理念的影响下,学校一般重视学科的发展,在相应的宣传和辅助学习资料的购置上,占有绝对的优势。校园图书馆,很少有关于体育、艺术等人文的图书文献。在学校的网站上,也只有寥寥的几张关于体育的图片。其他关于体育的常识、活动的内容很少。在访谈中,学生很少感知体育文化的存在。可见,校园体育文化的氛围没有形成。学生在学校的各个方面中,没有感受到体育文化对他们的影响,没有形成合力去影响学生体育健身锻炼的观念、体育意识和行为习惯。

(二)制度文化层面

制度文化是指关于规范指导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程序和规章制度,它是学校管理体制的一部分。它的存在与否、规范与否、有效执行与否,直接影响着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积极展开和有效进行,它是保持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开展长期性的关键因素。据调查,天津市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制度、场地管理制度和课外活动制度是具备的,每年有一次田径运动会,有学校的篮球赛,有一半的学校有体育文化节或体育文化周,但相对各项活动的全年度的整体规划依然不足。对于课外学生体育社团的建立支持,规范管理制度依然不足,没有在资金投入、场地供给、定期的联谊、教师配备上给予制度上的管理,呈现松散状态。

(三)精神文化层面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体育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他们对体育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扩大。从调查发现,他们对体育的态度和需求上不仅停留在增强体质的简单层面,更加注重休闲娱乐、健美形体和自己的兴趣爱好。他们对于传统的体育教育和精英式的体育文化活动,表示厌倦和漠不关心。大部分学生对学校的体育文化活动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并不高,因为那些活动的重要参与者都属于身体素质好、竞技能力强的少数学生,普通大众学生参与度很低。通过调查走访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业余时间没有被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活动所充实,他们的主要娱乐出口为网络游戏,并为此改变了规律的生活起居。他们不按时吃饭,经常熬夜,精神萎靡,表现出亚健康状态。自己主动的健身运动占到总体学生的20%左右,有30%是由寝室的同学带动下参与活动的。他们获取体育健身知识途径,有50%来源于网上,有30%来源于体育课教学。大部分学生每周专门用于健身的运动频次小于2次。对于激励他们健身运动的标语、雕塑及各种宣传,几乎没有。通过对学生体质情况的监测,学生的身体素质处于下降状态。而且,有些学生学习和生活没有目标,没有规划。这不能不说,我们学校的文化育人的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对策

(一)高度重视

校园文化中的体育文化要健康地发展,必须学校主管部门给予足够的重视。相关主管部门一定要认识到,体育文化涵盖学生的健康教育、文化教育、精神教育,是全面提高人口素质教育百年大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关乎未来中国劳动者身体素质、文化修养、精神品格的长久工程。我们学校的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与改革固然重要,但是校园文化、体育文化对育人的作用同样不能低估。对于体育的育人的功能发挥,不能总停留在只维持学校现有的体育课教育教学的狭小领域内,不能把观念态度还停留在校园体育文化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学校主管部门要积极的倡导和资金的投入。另外,一个学校的运动场地、场馆等体育文化设施也是一个学校的门面,是学校现代化水平的`标志。学校要使毕业生具有高超的技能,也要有强健的体魄以及惠及一生的健身习惯。查阅为国家作出贡献的很多科学家,他们不光是科学的巨人,同时也是体育健身锻炼的坚持者。

(二)搭建平台

第一,基于目前的状况,随着各个高职院校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目前现有的场地器材、场馆设施已难以满足学生健身娱乐的需要,还应当加大体育场馆的建设投入,发挥各种潜力,拓宽各种渠道,满足现有学生不断增长的体育文化需要。特别是现在,学生所涉猎的运动娱乐项目相当的广泛,学校体育文化活动也应当具有广泛性。在某些领域,还应当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基础设施努力完善的同时,应当进一步投入体育文化景观建设,例如悬挂标语、张贴图片、运动明星照片等。第二,建立健全各项校园体育文化管理实施制度,形成大体育制度观念,即体育教育教学相关制度、课外活动与运动队训练比赛制度、课外体育俱乐部运行管理制度、体育社团的相关运动管理制度,以及所有的关于体育的年度积分和奖励机制。在大的整体的制度下,建立与完善班级、专业年级、学院各种级别的体育文化制度。

(三)探索发展路径

1.以点带面在现有的场地设施和师资条件下,选取一两个学生能够广泛参加的运动项目,作为学校重点扶植的领域。在场地配备上,师资选取和管理上加强投入,在专业体育教师的指导下,形成班级、专业、院系的广泛参与,进行大力的宣传和发动,建立相对正规的、长期坚持的传统项目,使之成为广大师生共同关注的定期举办的体育文化盛宴。以此带动广大师生形成增强知识、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的文化氛围,以重点项目带动其他,形成学校的整体氛围。

2.以骨干带一般各院系和指导教师,要充分发挥院、系、班、宿舍等各级别体育骨干的力量,加强培训,充分发挥班级学生间、室友间的相互影响与带动作用,使他们去带动身边同学,定期参加和开展体育健身文化活动。

3.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平台,进行体育理论健身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定期举行健身、健美、减肥以及各项运动项目的知识讲座和精彩视频欣赏。对学校体育健身竞赛进行专门的宣传报道,设立论坛、沙龙等,带动学生积极参与、评价。要着重宣传广大学生身边的各个项目健身文化的能手,校园明星、团体,特别是体育健身长期的坚持者,发挥校园明星、院系明星、班级明星的感召力,对身边同学进行感染。从外围从普通学生身边创造环境去儒化学生的观念、意识,营造整体的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这种文化通过长时间的沉淀,形成一种风气、一种习惯,进而内化成每个学生的一种自觉的动力,形成一个学校的特色和传统,使学生能够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葛梦圆,邵韦德.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路径[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3).

[2]李明.湖南省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3]姜志明,曲新意.当代中国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0).

[4]张云凡.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D].上海交通大学,.

高中体育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篇6

摘要: 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中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已经日益彰显,它不仅是学校教育的组成成分,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体育课程的开设不仅能够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其体质,帮助重压之下的中学生释放压力,促进其心理健康,而且能帮助中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本文通过介绍目前高中体育教学的发展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高中; 体育教学; 现状;对策

一、高中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随着目前新课程改革到来,高中体育课程在很大程度上进行了改革。学校开始重视体育课程的开展与实施,部分高中学校已经增加了体育课的课时,由原来的不开设增加到一周两节,同时还开设晨跑,课间操,校运会等体育活动。在硬件建设方面,高中学校铺设橡胶操场,建设篮球场等;在师资方面,配备体育老师;在体育活动上,项目在不断更新。当前,学生上体育课程的主要动机是缓解压力,适当放松,其次是兴趣爱好,另外,有的学生是为了获得体育成绩而上体育课。尽管体育教学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体育教学效果较之以前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由于学校和家长片面强调升学率,资金投入不足,师资力量不够等等原因,当前的中学体育教学还是存在不少问题。

二、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和家长重视程度不够

为了保证学校的升学率,为了自己的儿女们能够考取重点大学,学校和家长在文化课程上的重视保持了高度的一致,而对于体育课程,学校和家长们往往会忽略其重要性。有时,为了学生能够集中时间和精力学习文化课程,学校领导甚至会停开体育课。他们不重视学生体质的发展,只片面追求学生文化成绩的提高。这就会使得中学体育教学得不到好的发展,教学质量会降低。而一些思想保守的家长本着“成绩第一”的态度,认为体育课程的开设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反而会耽误孩子的学习时间。

(二)体育经费投入较少,基础设施缺乏

由于体育经费的不足,再加上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许多学校体育场地不足,体育器材缺乏,学生可参加的体育项目较少。开展体育活动最基本的条

件是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有时,由于学校地理位置方面的原因,学校已经无法再增设其他的体育场地,例如,网球场,游泳池等等,这就使得学生们对于体育项目的选择只能停留在田径、球类运动、体操等方面。然而,模块教学对于场地以及器材的要求是很高的,这就使得体育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对于文化教育的偏重以及学校人员的超编,许多高中很少引进高素质的体育教师,有的学校甚至是用文化教师顶替体育教师的职位。然而,现在模块教学对于师资力量有更高的要求,学校的课间操、器材管理等都需要体育教师负责,这就使得现有教师的教学任务加重同时压力也增加。此外,学校对于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欠缺,也就导致了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够积极,教学课程乏味等消极情况的出现。

(四)课程设置不科学,体育课缺乏吸引力

传统的田径、球类运动是当前高中体育课程教学的主导内容,网球、游泳这一类体育运动相对缺乏而且得不到更新,导致了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性不高。除此之外,对于健康卫生知识的教育也是较为缺少的。由于许多教学老师养成了传统的教学习惯,在教学方法上不注重更新,往往导致学生觉得体育课枯燥乏味,因此失去兴趣。

三、高中体育教学改进对策

(一)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学校领导以及家长体育意识

通过学校向师生以及家长宣传体育价值,提高他们的体育意识,让师生家长以及学校领导明白体育活动的意义之所在。通过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促使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以成为德智美体全面发展的综合型合格人才。

(二)加强体育场地建设以及增加体育器材配备

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依据学校的规模,对体育场地进行合理的布局、规划,以期在场地建设,器材配备方面能满足学生上课和教师教学要求,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三)提高教师综合能力

学校要重视体育的发展,制订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划,注重对体育教师的培养。同时,体育教师也应该认识到自身的能力与水平不足的地方,继续自我学习,自我充电,随时保持应有时代的紧迫感。除此之外,体育教师还要积极地参加各类体育科研,撰写好本学科方面的论文,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四)改善教学方法

除了增加体育项目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健康卫生知识等课程,提高学生们的认知水平。体育教师应注重改善自己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导,真正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内心的动向,及时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做出调整,营造课堂良好的氛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配合教师,认真学习体育课程。

参考文献

体育文化发展现状及对策论文 篇7

社区体育是随着社会发展提出的新概念, 它是随着社区建设的不断发展壮大而出现的。社区体育是社区整体的一个部分, 是依附于社区的发展而发展的, 所以, 在社区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的同时, 社区体育及其文化的快速发展期也将到来。社区体育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文化形态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人民群众的欢迎, 体育界的有识之士也已充分认识到社区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体育的桥梁, 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载体, 发展社区体育是把两个文明建设落实到基层的重要途径。

现阶段,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社区体育各方面的发展还不完善, 有必要对我国社区体育当前开展的基本现状进行研究, 指出其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有效发展对策。

二、我国社区体育开展基本现状

(一) 社区体育组织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常以城市的“街道办事处”或“居民委员会”的行政管理范围作为社区的基本单位。社区体育作为社区的一部分, 它的主要组织与管理机构应该在街道办事处, 街道办事处有责任和义务对其所属社区的各类体育活动进行有意义的组织和管理。近年来, 随着社区体育的不断发展, 许多城市里各社区基本上都设立了专职或兼职管理社区体育活动的负责人。在所调查社区的管理机构中, 社区体育设有专人管理的占14.5%。兼职管理的占70.4%。可见, 在社区体育负责人的设置上, 设立有专人管理社区体育的社区较少, 大多数社区都采用兼职管理社区体育的办法。同时, 由于真正经常性参与管理社区体育活动的负责人也并不多, 社区体育活动绝大多数是由各项体育活动的发起人来组织和协调, 没有一个科学的管理体系, 这样很容易导致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过于松散, 协调各方面的工作比较困难。以上这种现状显然不利于社区体育更好更快的发展, 为此街道办事处须重视和加强对社区体育活动开展的管理体系的建设, 同时也要加强与其所属小区居委会和物业管理部门的沟通与联系, 共同组织和协调好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

(二) 社区体育场所现状以及居民目前参与体育健身常选择的场所。

自全民健身运动开展以来, 国家已经实施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大量健身路径的出现逐渐方便了广大社区居民进行体育健身活动, 尽管如此, 仍然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在被调查的居民小区或附近有社区体育俱乐部的只有10.17%, 有70.04%的社区只拥有简单的空地等健身场所, 还有19.79%的社区甚至连适用于健身的简单的场所都没有。这说明, 我国大多数社区的体育健身场所是比较简陋的。调查统计资料表明, 社区体育活动场所中最普遍和常见的是公园、街道居委会场所、小区附近的空地、江河湖畔和街头巷尾活动的活动点, 这主要是当前我国社区体育场地匾乏及现有体育场地的使用情况造成的。

(三) 社区体育的组织与指导情况。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应该是以街道社区体协组织为主, 自发组织性体育为辅。但据调查显示, 社区中有专人组织体育锻炼的占29.41%, 而无人组织, 居民体育健身处于自发状态的占70.59%。另外, 在居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时, 担任指导角色的人员中只有15.46%是有级别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或体育工作者;有15.95%是离退休的业余体育爱好者;还有68.59%的居民在进行健身活动时无人指导。这反映出我国社区体育指导力量比较薄弱, 不能满足社区人群的需要。目前我国虽己建立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制度, 但在数量上和质量上, 社会体育指导员仍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力量仍然比较薄弱, 尽管社区也在不断寻找需要的体育指导员人才, 但仍不能满足社区人群的需要。与此同时, 另一个现状是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抱怨就业太难。我们可以将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引入到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行列中弥补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力量薄弱的现状, 同时也可解决一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四) 社区体育活动开展的项目及其参与成员的基本情况。

调查统计资料表明, 社区体育活动参与成员有偏向老龄化和女性化的特点, 其主要原因与社区体育开展的活动项目及参与人员的空闲时间有关。在社区体育活动点开展的活动项目中主要是以气功、健身操、交谊舞、武术为主, 呈现出传统型、非竞技化和韵律性的特点, 这些项目深受女性喜欢, 因此, 参与成员中女性人数要多于男性。同时, 由于离退休老年人拥有许多空闲时间, 随着年龄的增加, 他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健康, 而且其子女大多都在工作, 没有太多时间陪在他们身边, 他们需要通过社区体育活动来增加老年时期的社会交往, 因此, 在社区体育活动的参与成员中老年人相对较多。

(五) 影响城市社区居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城市社区居民体育健身活动的主要客观因素依次为:工作或家务忙、没时间, 缺乏体育锻炼设施、场所, 缺少专业体育人士的指导等。而主要主观因素则依次为居民不知道哪种健身项目适合自己, 没有掌握体育锻炼方法和缺乏体育健身意识等。可见, 加强宣传体育健身的作用及重要性, 提高居民体育健身的积极性, 培养社区居民的健身意识和习惯是发展社区体育的重要途径。此外, 在影响居民进行体育健身的客观因素中缺少锻炼设施、场所、指导人员等也是我们不可忽视并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问题的解决需要依靠政府和社区体育管理部门来作协调。就目前我国的体育场馆、器材的建设来看, 社区体育管理部门要加强与地域内的学校及企业和单位的联系, 协调利用好地域内的体育场地及体育人才资源。

(六) 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意识现状。

居民的体育消费意识直接影响体育消费行为的产生和水平。统计结果表明, 有55.52%的社区居民对“花钱买健康”的说法表示认同, 还有44.48%的居民对此表示不认同。分别有18.62%、40.93%和30.31%的社区居民认为在体育健身方面的投资为很值得、值得和比较值得。以上调查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城市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意识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大多数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意识水平较高。对于其余的少数人要加强体育消费观念的宣传, 培养他们的体育消费意识。

三、发展对策

(一) 完善社区体育的组织管理。社区体育组织管理是社区全民健身活动的保障体系。要成立以街道办事处领导挂帅、辖区内有关单位积极参加的社区体育协会;明确相应的机构和专兼职人员负责社区体育工作。充分调动辖区内各方面的积极性, 健全体育组织, 完善运行机制, 建立健全以政府为导向, 以社区体育协会为核心, 以企业、事业单位的体育协会为基础, 以社区体育指导员和体育志愿者为骨干, 以社区广大成员为主体, 社区内各种体育健身场所为依托的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系。

(二) 加强社区体育宣传, 引导健康生活理念, 增强体育健身意识。社区体育是文明、科学、健康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 发展体育关系到我国传统生活观念的改变和现代生活质量以及人们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 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对社区体育的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书刊、文学、摄影、音乐等传播媒体进行深入浅出的引导性宣传, 使广大社区居民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增强其体育健身意识, 在闲暇时间里积极参加社区的体育活动。

(三) 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加快活动场地建设。在逐步增加体育事业经费投入的基础上, 鼓励、倡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赠资助社区体育活动;社区内各类体育协会或其他体育组织可实行会员制, 向会员收取一定数额的会费;积极创造条件, 开发体育产业, 依法开辟体育经营场所, 为经营体育产业创造条件;改革投融资体制, 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以上各种筹资渠道, 增加体育场地建设的经费, 针对居民的规模及分布, 合理规划, 加快社区室内外体育场地建设, 为市民健身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四) 丰富社区体育活动项目, 吸引更多居民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点开展的活动项目中主要是以气功、健身操、交谊舞、武术为主, 呈现出传统型、非竞技化和韵律性的特点, 这些项目较易受到中老年人喜欢, 且女性偏多, 中青年男性较少参与这一类型的社区活动。针对以上现状, 我们应该进一步丰富社区体育活动项目, 增加如球类运动、户外越野、攀岩等稍刺激或有竞技性的项目, 以吸引更多中青年人参与到社区体育活动中来。

(五) 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 发挥其在社区体育中的带动及指导作用。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 增进公民身心健康, 提高生活质量,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提高大众体育意识, 指导不同人群的科学健身, 引导大众体育消费等方面, 社会体育指导员都能发挥十分重要和积极的作用。所以, 我们应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 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质量。同时, 建立有效的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 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业绩进行有效地考核和相应的奖励, 确保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的充分发挥。

摘要:社区体育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载体, 是落实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途经, 本文对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开展的基本现状作了调查研究, 指出其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我国城市社区体育良好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城市,社区体育,基本现状,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曲宗湖.21世纪中国社区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

[2].樊炳有.社区体育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

[3].王旭光, 王成等.天津市社区体育组织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1

体育文化发展现状及对策论文 篇8

关键词 三亚 休闲体育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作为休闲活动方式之一的休闲体育,是人们在闲暇时间为了身体健康和心理愉悦等目的而参与的各种体育活动。休闲体育已经成为人们在旅游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这种休闲与旅游的有机结合,促使人们对休闲体育重新审视。本文通过对三亚市城镇居民休闲体育的深入调查,概括三亚市休闲体育的现状,并提出其发展策略,以此为国际旅游岛的成功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1 研究对象

以三亚市城镇居民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三亚市河东区、河西区、海棠湾镇、吉阳镇、凤凰镇、崖城镇及育才镇400名居民为调查对象。

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内容的需要,查阅了大量有关休闲体育方面的文献、资料。(2)问卷调查法。本课题对三亚城镇居民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383份,回收率为95.7%,其中有效问卷371份,有效率为96.8%。(3)数理统计法。对回收的问卷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了常规数理统计。(4)实地调查法。深入到三亚市休闲体育中,观察三亚市休闲体育开展的各项情况,实地了解和掌握三亚市居民的休闲体育现状。

3 结果与分析

3.1 三亚市城镇居民休闲体育的主要项目

三亚市城镇居民休闲体育活动十分丰富,居民休闲体育的项目种类繁多。在对城镇居民的调查中发现,三亚市居民最喜欢的休闲体育项目依次是体育舞蹈、太极拳、游泳、慢跑、网球、排球等。其中体育舞蹈、太极拳和游泳所占比例为57.1%、15.6%和10.5%。此外,三亚市体育局在大部分城镇的空闲地区放置了体育健身器械,城镇居民可以随时自由使用,有越来越多的居民选择采用全民健身器械进行锻炼,这成为三亚休闲体育发展的新思路。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三亚市居民休闲体育活动的项目众多,但民族体育项目所占比例较小。

3.2 三亚市城镇居民休闲体育活动时间

三亚是休闲之都、养生之都。居民参与休闲体育的热情程度颇高。通过调查可知,三亚城镇居民每天休闲体育的活动时间在0.5小时以下的占调查人数的8.9%,每天活动时间在0.5小时到1小时的占25.3%,活动时间每天在1小时到2小时之间的占总调查人数的27.2%,活动时间每天在2小时到3小时之间的占20.8%,每天休闲体育活动时间在3小时以上的占17.8%。综上,三亚市居民休闲体育活动时间每天在0.5小时以上的有91.1%,大多数已经达到体育人口判定的时间标准,这充分反映了三亚市居民对于参与休闲体育的兴趣浓厚,同时也为休闲体育在三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3 三亚市城镇居民休闲体育活动频率

三亚是中国日照时间最长的城市,全年有近300天艳阳高照,同时也是中国年均温度最适宜的城市,年平均气温25.4℃,又是中国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负氧离子含量位居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基于这些独有的优势,三亚市城镇居民休闲体育活动的频率较大。通过调查数据可知,每周参与一次休闲体育的人数所占比例是10.0%,每周参与2次休闲体育活动的人数占23.5%,每周参与3次休闲体育活动人数占33.7%,每周参与休闲体育活动3次以上的占32.8%,达到体育人口判断频率标准的比例为66.5%。

3.4 三亚市城镇居民休闲体育主要活动地点

三亚拥有得天独厚的天然和地理条件,群众自发地组织在河边、广场进行休闲体育活动。通过问卷调查可知,三亚城镇居民休闲体育活动的地点主要在广场,占调查人数的60.1%,河边和公园也有较多份额,分别占15.9%和13.8%,但是在社区内进行体育活动的较少,这主要的原因是三亚市内及周边的环境和空气质量非常优异,促使人们走到户外来,投入到自然的怀抱中去。这种休闲体育的活动地点是非常理想的,相关研究表明,在户外进行体育锻炼的效果要比在社区或室内进行体育锻炼的效果好。

3.5 三亚市城镇居民参与休闲体育的动机

通过对三亚市城镇居民休闲体育的问卷调查,可知城镇居民参加休闲体育活动的参与动机是多元化的。数据表明,大部分城镇居民参与休闲体育的动机是为了以强身健体,增强体质,这部分大约占57.7%,也有一部分是为了塑型美体,占21.0%,为了缓解压力和娱乐享受的分别占14.6%和6.7%。总体来看,大多数居民参与休闲体育是为增强体质和促进健康,而对于缓解压力和娱乐享受的人数所占比例较小。

3.6 三亚市城镇居民休闲体育参与的制约因素

通过调查可知,三亚市城镇居民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制约因素有经济、时间、设施和培训等因素。培训是制约休闲体育发展的最大因素,约占32.1%;时间因素是制约休闲体育发展的另一大因素,大约占28.0%;其次是设施因素,大约占22.1%;最后是经济因素,约占17.8%。可见,大多数居民在经济条件上达到了参与休闲体育的要求,但时间不足、无足够培训等其它不利因素成为了三亚城镇居民休闲体育参与的制约动因。

4 结论与对策

4.1 结论

三亚市城镇居民休闲体育的项目丰富多样,三亚居民最喜欢的休闲体育项目依次是体育舞蹈、太极拳、游泳、慢跑、网球、排球等。三亚市城镇居民休闲体育活动时间和频率较好,大体上达到体育人口判定标准的要求,但还需进一步加强。自然环境是三亚休闲体育锻炼依托的主要场所,也有少部分居民利用健身器械进行锻炼,但学校体育各项资源的利用率较低。三亚市城镇居民参与休闲体育的动机是促进身心健康,另一部分居民是为了塑型美体,为了减少压力和娱乐享受的所占比例较少。制约三亚居民休闲体育参与的因素主要是培训和时间因素,因经济条件和体育设施不足未参加休闲体育的所占比例较少。

4.2 对策

加大对三亚城镇居民体育培训的力度,促进居民转变健身观念,补充休闲体育锻炼的新信息和新知识,提高城镇居民休闲体育的能力。政府部门应增加对休闲体育的重视程度,加大对休闲体育的资金投入,改善休闲体育设施,优化休闲体育资源。学校应逐步向居民开放体育设施,提供休闲体育活动的场所,为休闲体育的发展提供支持。加强休闲体育的宣传力度,以便使三亚更多的城镇居民参与到休闲体育中来,为全民健身的顺利实施铺平道路。与其他城市进行互动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完善自身休闲体育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打造适合自身休闲体育发展的最优道路。

基金项目:琼州学院2011年度科研项目(项目编号:QZQN201109)

参考文献

[1] 杨文轩,杨霆.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8-61.

[2] 田慧,周虹.休闲、休闲体育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2006.26(4):67-70.

体育文化发展现状及对策论文 篇9

农村学校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主体,是落实“科教兴国”的主战场之一。农村学校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复杂、经费紧张等诸多因素,学校的体育设施和师资队伍匮乏已成为制约农村学校发展的“瓶颈”。

一、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农村学校体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好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工作对于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培养其良好的体育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农村学校体育的认识,目前仍还处在较低水平的社会意识层次上。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因种种原因受到严重阻碍。

(1)学校体育观念的滞后。经过对多所农村中学调查,农村学生从小就受一种只有考上大学才能脱离农村的“传统”教育,只要是中考、高考范围之外的课程,一律不去“浪费”时间,许多农村中学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常常体育课和课外活动被学校其它活动挪做他用,有些学校的毕业年级干脆取消体育课,家里家外、校里校外,形成统一“思路”。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根本无法得到保证。长期以来,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在学校教学体系中是可有可无的。大部分学校领导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校体育工作重视不够,研究不透,形成“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局面。有为数不少的校领导认为体育就是蹦蹦跳跳、玩玩乐乐、极大地阻碍了学校体育的发展。

(2)体育教师队伍力量薄弱、工作积极性不高。农村学校体育专职教师配备不够,很多1000多号人20多个教学班的学校就配置2~3名体育教师,这种状态算是好的,剩下这些兼职老师,他们大多数人都没有受过专业培训,教师的专业水平达不到相应的水平。学校评优评先,体育教师也往往被列出名单之外,由于一直处于不受重视的地位,对体育教学工作缺乏热心,敷衍了事。例如:还有一些农村体育教师在社会上从事第二职业。

(3)教学设施严重不足。体育经费的严重不足,使场地器材严重匮乏,据调查:农村中学每年每个学校用于添置新器材的费用不到1000元左右,有的学校连一快普通的垫子也没有,许多农村学校根本无力投资体育教学设施的改善。面对这些,农村中学体育工作的开展是非常艰难。

二、解决现实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建立严格的体育工作督导小组和评估体系。制定有关体育教学文件,以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检查督促,保证学校体育教学质量,提高体育教学管理水平。

(2)加大对体育的宣传力度。通过板书、广播和比赛等形式来宣传体育让更多的人认识体育,树立正确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使更多的群体关注体育、支持体育,更重要的是有关领导和学生家长要更新观念支持体育工作,激励体育教师,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职能。

(3)重视体育教育人才。要为体育教师创造施展才能的空间,还要提高教师福利工资,吸纳人才,利用人才,稳定高级人才的队伍,学校还应鼓励现有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提高教师学历水平和业务能力,以适应学校体育发展要求。

(4)拓宽体育经费渠道。要根据农村的实践情况采用多元化的资金渠道来筹集资金,动员社会力量加快体育设施器材建设。因陋就简,因地制宜,自制为主,合理地使用体育经费,用以改变农村学校体育经费不足,器材设备简陋的状况。

(5)有计划地开展体育活动。学校还应利用课余时间,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保证课时,不得随意侵占,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体育教学、考核,大家都重视体育教育,为使学生进入自发、自由的体育锻炼境地而努力。

三、针对农村地区特点,合理开发和利用体育资源

(1)利用校外周边场地地形。在山地丘陵地区,好多学校都建在山坡旁边。自然环境优美,并且许多学校旁边有河流沙滩,学校附近的山坡平坦,车辆行人较少,学生活动安全而又方便,如学生爬山、冲坡、翻山丘、穿越树林等练习。农闲时的打谷场,夏天里绿荫连天的河堤,这些都是天然的运动场,还可利用山地开展野外活动,利用江河湖畔有组织的开展游泳活动等。

(2)在教学的安排上要有选择性、目的性。由于场地、器材的缺乏,只要有活动的场地,不影响教学秩序,例如:在走廊过道、花坛等处安排武术、健美操、健身走、体操、身体素质练习等,这种不用多少器材,学生的活动范围小,固定队形进行的练习,要求学生位置不变而教材教法多变,用以缓解场地、器材的不足,来开展体育教学。

(3)老师学生自己制作器材。农村中学自然资源丰富,可以用竹子做标枪,喝过的矿泉水瓶做“保龄球瓶”的掷球游戏,利用废旧轮胎做滚动游戏练习,跳绳、乒乓球台等都可自制,老师和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享受上课时不能体会的另外乐趣,做沙包、做毽子,很早以前的游戏现在照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4)雨天室内课。3~5月,阴雨连天,平均雨日为55天,大多数农村中学都没有室内体育馆,雨天室外是无法教学,在不影响邻近教室教学的情况下,我们的雨天室内课可以这样上。比如:①新闻聚集课。平时体育教师收集的体育新闻、体育节目、体育赛事等各种资料整理摘抄好,利用室内课向学生进行报道,大大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②知识拓展课。向学生讲授一些体育与健康的卫生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使学生了解生理解剖学知识、运动生物力学和运动生物化学知识、预防常见病、传染病常识、科学合理地锻炼身体的方法及应遵循的原则等。③室内体育游戏。如“原地投镖”、“乒乓球颠球接力赛”“小篮球、小排球等,做击鼓传球”等游戏,室内体育活动课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让多数学生能上台表演节目,如:讲一个体育故事,做一个体育动作、出一道体育知识题等。总之,体育课前的合理安排,形式多样,是室内体育课能生动有趣的前提之一。

四、结束语

从农村的实际情况看,要使田径、篮球、足球等这些竞技类体育项目尤其是体操项目类的器材达到标准,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我们可以大力发展一些易于开展的项目,还可以利用当地学校的地形地貌开展一些如:越野跑、定向运动等体育运动项目,鼓励教师学生勤工俭学、自己制作简易器材,形成有农村特色的地方教材。

体育文化发展现状及对策论文 篇10

【摘 要】体育课是一门充满活力和乐趣的课程,初中体育课要让每一个学生喜欢,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在运动中享受运动的快乐,在快乐中学习运动的技术,在快乐中掌握运动的方法,使健康第一的理念在体育课堂上充分体现。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体育 教学现状 对策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学校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农村中学体育教育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体育教学滞后性日益明显,其主要原因是教学改革进展缓慢、学校体育功能严重减弱、体育场地及器材匮乏、师资力量不足以及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不高等。因此,要重视加强对农村中学体育的管理,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开展体育教学改革,以适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求,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针对当前农村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现状,结合初中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改变的思路和对策。

一、当前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仍以竞技体系为中心。长期以来,由于受竞技运动的影响,人们对竞技运动与学校体育的本质区别认识模糊。于是,竞技运动项目就构成了体育课程内容的主体。教学中发现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仍以田径、体操和球类为主,这种以竞技体系为中心的体育课程内容,很少考虑学生的兴趣、需求和可接受性,导致学生讨厌体育课。另外,课程内容还存在一定的低水平重复,对学生来说,他们对“旧知识”缺乏兴趣,甚至感到厌倦,从而导致教学的主体积极性难以调动,教学效果也不好。

2.不重视体育卫生保健知识的教学。目前的新课标中虽然规定了体育卫生保健知识的内容,但由于体育教师自身知识水平的限制以及初中生对体育理论知识兴趣不太浓的原因,体育卫生保健课难以落到实处,即使有时候开设体育卫生保健课,仅仅通过课堂传授的途径来完成,没能与体育实践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卫生保健知识不能很好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3.学校对体育教学不够重视。在农村学校,文化课是放在首要位置的,而体育课是相对次要的。每周课时量少,还常被占用,这也影响了体育教学;体育教学无位置,教师无活力,学生无兴趣,使农村初中学校体育功能严重弱化。加上体育经费、场地、器材缺乏,这是影响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关键原因。

4.体育教学质量下降的影响。目前多数中学生只重视文化课学习,大多数学生以求毕业时很快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而不重视体育课。老师也在这种氛围和体制中失去了应有的动力,很少去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业务水平,平时教学采用灌输式、单一教学等方法,泯灭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原因是教学内容陈旧、单一;教学思想注重教法,忽视学法,缺少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从而造成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另外体育教学一般都在室外进行,老师怕学生出现伤害事故,心理压力加大,使得学生只为应试而锻炼,而不是为“健康第一”而学习,更难享受体育锻炼所带来的心理和生理的快乐。因此,在农村初中进行体育教学的深化改革是尤为迫切的。

二、解决当前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问题的对策

1.更新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初中体育教育应贯彻“健康第一”、享受“快乐体育”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和“阳光体育运动”的健康的理念。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制定新的体育教学方法,要淡化运动技术规范要求,强调体育对人的身心快乐的影响;利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还能够带给人快乐,使学生对体育产生深厚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素质和终身体育意识,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让学生明白拥有健康的身体、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化知识是培养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保障。因此,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对于培养中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2.重视健康教育,加强体育与健康教育内容的融合。虽然有些体育教师把体育卫生保健知识作为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但是初中生对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内容的兴趣不高。分析其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教师没有真正地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体育实践结合起来。因此建议在课程内容中增设与体育活动紧密结合的健康教育内容,把体育活动与健康要求密切联系在一起,糅合在一起,而不是健康知识与体育活动内容的拼凑,应强调从体育活动的行为习惯上培养和评估学生的健康素质,达到体育与健康教育内容的真正意义上的融合。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除球类和游戏内容外,现行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安排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形成了反差,因此,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从设计到选择和安排上应重视从不同学校的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例如体育教师在上课前对学生有兴趣和比较喜爱的项目进行调查,然后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本校的实际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同时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加大武术项目的开设比例,努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内容,尽力创造条件开设新兴运动项目。

4.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合理搭配教学内容,以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感受上课的乐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运用不同的练习手段,制定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开设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定向运动、拓展训练、预防运动损伤、体育养生等内容,提高他们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使体育教学能与中学生不同年龄的特点相结合。在树立“快乐体育”的思想后,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教学灌输到同学的思想和实际体育锻炼中去。

上一篇:18年计生局窗口工作年终总结下一篇:备忘录写作(Memo Wr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