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展传统养生体育

2024-09-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何发展传统养生体育(共8篇)

如何发展传统养生体育 篇1

关键词:体育事业发展;高校体育教学;传统保健与养生;具体实践

中国传统保健与养生是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对道德培养、精神文明建设、和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有着重要的意义,是我国古代身体锻炼和养生学的有机结合,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文化遗产。但是我国高校不能清楚的认识到传统保健与养生的重要性,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有所欠缺,教学内容只限于形式,没有发挥保健与养生的作用,制约了传统保健体育的发展。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有条不紊的进行,传统的保健体育也得到了重视,引入到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对提高高校体育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体育教学中加强传统保健与养生的教学的内涵与意义

传统保健与养生的教学是一种以保证学生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教学模式,有着深刻的内涵。传统的保健与养生教学通过意念的引导进行缓慢的运动形式,达到促进阴阳平衡,调和气血,通畅经络,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目的,主要强调的是对身体内在的锻炼。目前的竞技体育,在一定程度上挖掘了人类的潜力,同时也给人的身体带来伤害,不利于高校学生的健康发展。只有是两者互相融合,协调发展,才能真正的体现体育教学的目的。因此,高校要加强对传统保健和养生的教学。

终身体育意识是一个人终身坚持体育锻炼,以运动健身的理念指导行动,也是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之一。这种意识的形成除了受终身教育影响外,还受到体育本质的功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以及现代人行为方式的影响。高校的体育教学是终身体育教育的一个阶段,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提高参加体育锻炼的能力,增进身心健康,增强抗病能力和适应环境变化能力。高校开展传统体育保健与养生的教学,要改变只重视竞技体育的教学模式,要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将娱乐性、休闲性的内容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同时加强对传统保健与养生观念的宣传,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将学生被动的参与体育教学逐渐转变为积极的参与体育锻炼。

目前,休闲体育的思想正在影响着高校的体育教学理念,我们要抓住这个契机,以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为主要目标,构建与和谐社会相统一的体育教育体系,将传统保健与养生真正的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高校也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在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有针对性的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体现传统保健与养生体育的深刻内涵。

二、我国传统保健体育与养生的特色分析

我国的传统保健体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对疾病的预防和养生保健有着重要的作用。传统保健体育和养生从不同方面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将一些优秀的思维模式和理论融入到体育运动中,以实现健身和养生的目的。例如,我国的传统武术和气功,就是一项能够代表传统体育的项目,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追求回归自然,崇尚和谐统一。这种理念适应了学生发展的需求,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体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三、传统保健体育与养生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的实践

高校开展传统体育保健和养生的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下的必然要求,适应了时代的发展需求。为了更好的完成新课改对体育教学额需求,高校要积极的进行改革,增强传统保健与养生的教学。

第一、深化终身体育意识,体现高校体育教学的深刻内涵。新课程改革对高校体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体育教学改革,我们要针对目前体育教学的不足,将传统保健与养生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使学生掌握传统的终身体育锻炼方法,通过传统保健养生体育课程教学,树立终身体育思想,掌握终身体育手段。同时,从学生的自身实际出发,以现代教育的理念开展教学活动,体现体育教学的社会性、时代性。以学生的兴趣为主要出发点,结合体育教学内容,选取合适的体育运动项目,并成为终身的体育运动项目。

第二、积极创新,形成与教学改革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高校的体育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技能和知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考虑到高校学生的个性特征,有着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思想主张,在开展教学活动是要结合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自主的进行学习。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体育教学也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以视频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同时,在教材的编制上,要将传统的保健与养生知识融入到教材中,形成科学的系统的教学体系,并且教师也要加深认识,不断的深化对传统保健与养生的理解,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教材要对中国传统保健体育从理论与实践进行科学的说明与介绍,使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其内容,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体育项目进行锻炼与养生,成为终身爱好。

第三、重视传统的体育项目,并积极的扩展其外延,体现时代特色。高校要加强对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视,在体育教学中融入传统的项目,并且积极的组织活动,加深学生对传统项目的认识。例如,组建了学生武术协会,指导学生开展传统体育活动。同时积极的扩展传统体育项目的外延,体现时代特征。例如,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比赛,通过比赛的形式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促进传统体育教学的开展。

四、结束语:

高校体育教学是终身体育教学的一个阶段,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锻炼学生的体魄,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培养体育意识,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开展传统的保健和养生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如何发展传统养生体育 篇2

1 体弱大学生习在练习传统养生之前的心理状态调查

为了研究的需要,笔者对体弱大学生的界定是:由于疾病、残疾、肥胖等原因,造成身体素质比较弱,不能上正常的体育课,或体育达标成绩不及格者。本课题持续了4年共8个学期,期间共有120名体弱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下面是他们在练习传统养生之前的心理状态的调查。(见表1)

(注:表中选项为多选)

从表1中,我们看出体弱大学生都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大多数学生不喜欢体育运动,经常处于苦闷状态。可以说体弱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普遍处于一种焦虑、忧郁的状态,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而这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是身体素质的低下,因为身体素质的低下影响着他们跟其他学生的交往、运动的参与、情感的宣泄,更重要的是现在的高校学生的评优评先都跟学生的体育成绩挂钩。因此,体质的拙劣成为体弱大学生的短板,并成为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2 传统体育养生对体弱大学生心理状态的影响

2.1 传统体育养生对体弱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为了这次研究,我们依托大学生传统体育养生协会和传统养生选修课。学生每周有三次集体学习(或练习)时间,且不受年级、专业所限。重点学习和练习的内容为:太极浑圆桩、舒心平血功和八段锦。我们把太极浑圆桩作为基础练习内容,即每次练习都要练习站太极浑圆桩,一次练习时间从最初的5分钟,慢慢增至10分钟,最后增至20分钟。学生在身心得到放松的情况下,再练习舒心平血功和八段锦能得到更好的锻炼效果。

笔者通过对120名体弱大学生的跟踪调查中发现:学生在练习传统养生功过程中,不但慢慢喜欢上了传统体育养生,也开始参与不同强度的体育锻炼。下面是120名体弱学生通过4个学期传统养生的练习,所参与不同强度体育锻炼的人群变化调查。(见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学生在练习过程,其参加不同强度体育锻炼的人群数量每个学期都在发生着变化,最为显著的是那些原来不运动(或不爱运动的)的人群数量,每学期的人数都在递减,且下降的幅度比较大。参加中等强度(如:篮球、排球、足球、健美操等)和较小强度(如:交谊舞、太极拳、民族舞等)体育锻炼的人群在前3个学期都呈递增趋势。第四学期参与较小强度体育锻炼的人群缩小,而中等强度的人群剧增。同时也从侧面说明体弱大学生通过练习传统体育养生体质得到了增强,可以参与那些原来所不能参与(或不爱参与)的体育运动了。

2.2 传统体育养生对促进体弱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为了掌握体弱大学生的心理状况,笔者设计了4个选项(可以多选):“对现状的满意度”、“经常苦闷”、“不爱交往”、“沉默寡言”。以问卷的形式分别在学习传统体育养生前和学习后(4个学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

通过图2对120名体弱大学生在学习传统体育养生前后的对比,可以发现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生很大的改变。原来有近90%的人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而通过4个学期的学习,下降到不足10%;原来不爱交往的学生有近80%,学习后减少到不足20%;生活沉默寡言的同学在学习传统体育养生功之前也有近80%,学习后减少到20%多;学习前经常感到苦闷的学生有80%之多,学习后变为0。

上面的调查结果,说明练习传统体育养生确实能够使体弱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发生很大的改善,并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心理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传统体育养生的健身、健心机理

健康的心理寄于健康的身体之中,身体不健康、患有躯体疾病或有生理缺陷等都会影响人的心理状态,使之处于焦虑、忧愁、烦恼、忧郁之中,既影响了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过程,又阻碍了人格的健康发展和人际关系的和谐,最终容易导致心理上的不健康[2]。

传统体育养生是以身体姿势的调整、呼吸的锻炼、心理的调节来达到增进健康和平和心境的目的。因此,传统体育养生对于人类的意义就在于增进健康和调节心理。

传统体育养生锻炼时,全身肌肉、关节、骨骼、韧带、筋膜都要充分调动,这就增强了肌肉的弹性、伸展性,发展了肌肉、韧带的柔韧性,使肌肉放松能力增强,韧带、筋膜拉长,关节活动的幅度加大,提高了力量素质。另外,传统体育养生锻炼还讲求“虚实分明”,要求身体重心的变换轻灵、平稳,有效地锻炼了身体的平衡能力。另一方面,在练习传统体育养生时,最基本的要求是松静自然,这是传统体育养生总的要求和练功原则。松静自然,是指在养生锻炼的过程中,必须做到身体放松和情绪安定,避免紧张,并排除杂念,内心保持安宁。练功时保持情绪上的安静,思维活动才能达到相对单一化,这对于大脑皮层起到主导性的抑制作用,能够进一步调整和恢复神经系统的功能,起着对身心健康有益的作用[3]。

3.2 体弱大学生通过练习传统体育养生心理状态得到有效改善的原因分析

对于体弱大学生通过练习传统体育养生而使心理状态发生改善的原因,有以下四点:

首先,养生功法自身的特性和功效所致。太极浑圆桩是太极拳习练中的基本功之一,练习时,它要求舒松自然、精神集中、意守丹田。舒心平血功整套功法运动强度小、能够使练习者放松身心从而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之功效。八段锦不仅具有上述两种功法的价值,还有强筋壮骨、增强体质的作用。体弱的大学生在练习传统体育养生时,不良的心理情绪得到梳理而使内心变得安逸、宁静。所以说传统体育养生像是一散清心剂使习练者的心灵得到荡涤而变得平和、安宁。第二,体弱大学生们通过练习传统体育养生,其身体素质得到增强,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心理更容易趋向健康的方向发展。第三,体弱大学生在练习传统体育养生过程,增进了他们之间以及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促进了他们的社会化的发展。第四,体弱大学生学会养生功法之后,也有一种成就感,自身价值得到体现,使其内心得到一些慰藉。

4 结语

通过前面的论述,可以得出传统体育养生不但能够有效促进体弱大学生的体质,而且更能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对于改善体弱大学生的不良心理状态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现在国内很多高校还没开设传统体育养生课程,因此,我们建议传统体育养生应走进普通高校的体育课堂,为那些体弱的大学生们提供一种有效地健身手段和方法,以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地发展。

摘要:为了研究传统体育养生对体弱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传统体育养生运动的特点和体弱大学生在学习养生功前后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练习传统体育养生不但能够切实有效地改善体弱大学生身体素质,而且在练习过程中传统体育养生更能够给予练习者心态的调整和梳理,促进那些体弱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向着积极、乐观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传统体育养生,体弱大学生,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邱丕相.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2]高等学校新世纪体育教材编写委员会.中国传统养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传统体育养生困境研究 篇3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学;传统体育养生;困境;未来发展方向

引言

传统体育养生是传统养生学的一个分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指导下,通过人体自身的姿势调整,形体活动,呼吸锻炼,意念调整,使身心融为一体,达到形、气、神的统一,以增强生命健康水平、延长生命长度,激发生命智慧的养生理论和技法体系。据统计,中国亚健康人群的比例已达70%以上〔1〕,也就是说,不仅是老年人,绝大多数中青年人也面临着如何科学养生的问题。虽然国民体质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也引起政府高度重视,但从社会推广效益而言,并不十分乐观。本文从传统体育养生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矛盾视角切入,剖析传统体育养生发展面临的冲突,进而提出传统体育养生的未来发展策略。

1传统体育养生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困境

1.1快节奏与慢节奏的冲突

当代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科技革新更是日新月异,人们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想方设法多掌握知识,多学习技能。如此必然导致生活节奏变快,生活紧凑感加剧,时间久了,也就形成了快节奏生活。快节奏生活是一种社会现象,信息产业的升级中,大量技术知识的涌现,在有限的资源下,在单位时间内,个人间、团队间、公司间,甚至国家间必然会加强竞争,必然会以提高效率为己任,必然会营造一种快节奏生活的氛围〔2〕。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经常处于高度紧张之中,如此紧张的状态若只依赖短期、急速的运动恐怕难以奏效,而传统体育养生慢节奏的松、柔、慢,匀正好填补了快节奏生活的空白。快节奏生活的个体在适应了高频率工作状态后,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轻松柔和的慢运动,因此倾向于选择诸如健美操、街舞、击剑等高强度的运动项目。正是这种难以适应性,导致某些传统体育养生项目少人问津,如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慢节奏运动很难吸引青年朋友的注意力。

1.2流动性与沉积性的矛盾

当代社会经济一体化、投资全球化、沟通数码化、距离扁平化的趋势缩短了人与人交流的时间,快、新、变成为当今经济的主题〔3〕。21世纪在许多方面俨然成为“快速世纪”,灵活性、预见性成为主流,强调快速与不间断。传统养生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其内容与活动形式已经趋于稳定化、常态化,这种稳定和常态表现出的是一种中庸博爱精神,与现代商业的日新月异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运作模式。习惯了流动性的白领精英,求新、求全成为他们的嗜好,这种嗜好的形成非一日之功,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认为新事物总比旧事物拥有更强大的聚合力。因此,在选择运动项目时,也通常将传统体育养生项目排除在外。

1.3西洋运动观与中土运动观的较量

现代运动生理学指出:人体通过体育运动促进健康的作用,遵循了生物体在自然界生存的基本原则,也就是刺激—反应—适应的原理〔4〕。现代科学健身观促使健身获得更加科学安全有效的指导,从运动项目的选择到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都有了比较明晰的指导,于是群众在选择健身项目时,往往倾向于选择“明晰化”的西洋项目,如瑜伽、击剑、壁球等时尚项目。而对本土的传统体育养生却提不起兴趣。传统体育养生来源于本民族,讲究“取类比象”和“思内揣外”,这种模棱两可的状态使受众有时感到无所适从〔5〕。另外,传统体育养生深厚的沉积性使得大众对其熟知程度高,提起传统养生,下意识地认为是老套锻炼模式的代名词。而“求全求新”成为大众健身锻炼近年来的发展趋势,未接触的项目常常被认为是好项目,“试一试”的心理使人们趋之若鹜。如印度的瑜伽、韩国的跆拳道,短短几年时间就在国内市场占领“半壁江山”,相比之下,我们本国的传统文化却门庭冷落。如不找出差距迎头赶上,这种舶来品的文化侵略之风将会愈演愈烈。

1.4普及推广与深入研究的错位

当下,一方面强调传统养生要普及推广,到群众中去,努力使自身项目不断扩大化,尽可能扩充本土项目的军团数量,以求广、求全。实际上,盲目扩充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低水平的重复,新生带老生,好者保持原样,次者不断变异,这其中的某些项目,更是被逝去的时间弄得面目全非。以健身气功八段锦为例,八段锦中的“攒拳怒目增气力”一势,标准动作是慢出拳,缓收回。但笔者在自己居住的小区内看到的习练群体却是快出拳,速收回。如此则没有起到该动作的锻炼效果。另一方面,在强调普及推广的同时,又提出加大传统体育养生的深入研究水平,如研究传统养生的功能作用及其形式等,而深入的研究需要的是小范围,强势团队的精密性合作,这与普及推广的大批量、多产出是很难同步的。

1.5科学程度与发展速度的失宜

参看我国的历史,就是一个农业大国的发展史,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前更为明显,基本是靠农民自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精耕细作,靠天收的情况持续了数个世纪之久,所以使人们对“天”充满敬畏之心,形成诸多“天”的概念〔6〕;中国人注重追求的“天人合一”境界,不可能求助于科学的理性思维来实现,而只能求助于整体直观和心灵体悟〔7〕。中国人的思维习性自然讲求悟性、心领神会。梁启超曾说:“中国没有科学,是因为按照她自己的价值标准,她毫不需要。”〔8〕在研究方法上,大多采用的是经验描述法、理性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及比较容易进行的调查研究,很少采用科学实验的方法。近年来,人们对传统体育养生的研究内容主要偏重于历史、文化、项目、概念特性等方面,而对其健身成效的科学实验研究则较少涉及,对更符合人们需求、更有利于人们实际操作的技术方法、动作规格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这种科学化研究水平的欠佳,使得传统体育养生在科学界缺乏信服力,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在专业领域的发展。

nlc202309011843

2传统体育养生发展的策略选择

2.1传统体育养生研究科学化

在科学技术十分发达和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中,在商业化和信息全球化时代脚步的催促下,中国传统体育的发展水平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要提高中国传统体育的发展水平,必须运用现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重新认识和研究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具体措施如下,第一,积极进行传统体育养生效果的科学研究。通过对优秀的传统体育养生项目进行科学研究,制定出可供锻炼者参考的具体量化指标,对锻炼者会有较大的指导作用。第二,做好科学研究成果向普通大众日常健身运用的转化。科研成果是实现其科学价值的第一步,传统的观念与评价体系造成不少研究者仅仅满足于将科研成果体现在论文上,然而,在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只是实现其价值的第一步,科学研究只有通过服务社会来体现成果,一个科学研究的价值也要通过为社会服务来实现。

2.2传统体育养生挖掘深度化

传统体育养生学隶属于传统养生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中的一颗钻石〔9〕。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过程当中,中国人民创立了既有系统理论,又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养生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传统体育养生对延年益寿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从内容上看,传统体育养生学涉及现代科学中的预防医学、心理医学、行为科学、医学保健、天文气象学、社会医学等多学科领域,实际上它是多学科领域的总括,是当代生命科学中的实用学科。充分挖掘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价值,使其不因时间的流逝而退出历史的舞台是传统体育养生研究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3传统体育养生传播模式别致化

在自给自足的农耕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传统养生,其传播方式必然与之相适应。中国公益性传播或师徒之间的言传身教是古代体育养生传播的主要方式,这使得我国传统养生在现代社会传播中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必须对传播方式进行现代化改造。现代文化传播的中心逐步向现代学校教育转移,传统养生纳入学校体育教学将成为传统养生推广的前提条件。近年来,我国设立了许多网站宣传传统养生,但由于网站的点击率较低,传统养生传播的关键是系统科学的教学体系,而这种系统性有赖于一定的教学时间和空间的组合,现代养生社会化发展壮大的基础是市场化传播。体质问题的社会化,决定了为社会成员提供养生服务应该成为终身体育的重要部分,面向全社会的免费体育健身不利于优质体育服务资源向社会转移。所以,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相应的发展模式是当务之急。瑜伽、合气道和剑道的发展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所以,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建立市场化的运行机制。

2.4传统体育养生对象年轻化

年轻人往往认为养生是老年人的专业活儿。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年轻人经常面对电脑工作一整天;由于近年来手机网络的普及,回到家后,手机又成了主要的放松娱乐工具,眼睛和脊柱长时间呈现同一个姿势,导致身体机能每况愈下。主要表现在精神萎靡不振,自觉“心累”,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思维力逐渐僵化。与他人沟通较少,生活热情不高,对小事敏感,对他人多疑,创造力和事业心随着时间的增长以及身心的伤害逐渐降低,对什么都难以提起兴趣。以自我为中心的趋势导致经常以一些小事与他人发生冲突,或因自己看不惯的人和事而耿耿于怀;固执己见,没有改变现状的愿望,没有兴奋感,情绪始终没有高潮期等。愤世嫉俗,得过且过,丧失了年轻人应有的那份热情。这些“心理早衰”亮起的信号灯却被年轻群体所忽视,不仅不去保养,反而采取一些更激进的办法去试图解决,如深夜泡酒吧,看电影,玩网游,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只有当年轻人真正意识到自身对健身忽视的危害时,才想起养生。因此,在目前阶段,提倡传统体育养生年轻化的理念势在必行。

2.5传统养生研究学者大众化

著名历史学家阎崇年曾指出:“学术界本来就有不同的分工,有书斋里的学者,也需要面对大众、做普及的学者〔10〕。”在传统体育养生领域,既需要有对此领域进行专门研究的学者,同样也需要面对大众进行普及性教育的学者,从全民健身的角度上来看,向民众普及传统体育养生理念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传统体育养生的功能是多元的,第一是学术功能;第二是大众普及功能;第三,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功能。让普通民众了解更多的传统体育养生知识,短期看,能提高文化涵养,增强自身体质健康。长远看,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这种文化的弘扬不是一朝一夕和小群体可以做到的,需要的是长远、持续、多团队的合作才能有所企及的。

2.6传统体育养生功法简单化

现代民众对待健身的态度讲求“简单”“实效”“娱乐性”,传统功法虽然成效显著,但需要长时间、多投入地去练习。传统体育养生功法在老年群体中的开展效果往往优于年轻群体,因为老年群体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投入到繁杂的功法练习中,去试探,去寻找,直至寻找到自己最为满意的功法为止。但青年群体则不然,他们工作压力大,时间紧,对于一套功法练习一遍就需要20多分钟的状态,他们通常表示无法接受,“谈功色变”也就不足为奇了。传统体育养生功法内容繁杂,博大精深确属事实,但在群体推广的道路上,如若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所带来的高效率模式,恐怕也很难在中青年群体中占有一席之地。笔者认为,推广一些单势动作,有效解决青年群体长期被困扰的亚健康状态不失为一种良药。如近几个月,北京卫视养生堂节目推荐的一套养生操“太极十二拍”(通过双手拍打全身经络穴位达到健身效果),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在社会上流传甚广。究其原因,一为可及性强,双手为械;二为趣味性佳,每节动作重复36次,领练与习练者保持互动模式;三为音乐节奏感强。在笔者居住的社区里,几个月习练者就达上百人,傍晚时分,人头攒动,“太极十二拍”蔚然成风,不失为一道亮丽的健身风景线。

3结语

当代,重拾传统体育养生理念已刻不容缓,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有责任去扛起这个担子。培育大众对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认同,有利于传统体育养生的现代化发展,有利于中国优秀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继承,有利于传统体育养生文化造福于世界人民。加快我们的实施行动,使之在文化发展中另辟蹊径,具备自主生存的能力和持久发展的动力。唯其如此,传统体育养生方能加速发展,取得更加辉煌的成果。

参考文献

〔1〕中新网.中国亚健康人群比例达70%,传统养生科学登堂亮相〔EB〕. http://www.chinanews.com,2012.11.

〔2〕邹广文.在时间中感受生活的意义〔N〕.光明日报,2014-03-21(2).

〔3〕田标,唐永干.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新解”〔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03):10.

〔4〕虞定海.中国传统保健体育〔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92.

〔5〕陈青山.传统体育养生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47.

〔6〕陈来.梁启超的“私德”论及其儒学特质〔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28(1):52-71.

〔7〕翁士勋.试论我国传统养生学的基本理论—以和养生〔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3,19(2):11-15.

〔8〕李小灵.阎崇年:“百家讲坛”走红第一人〔N〕.北京纪事, 2006-04-15(61).

〔9〕张丽.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研究现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22(03):32.

〔10〕张云涯.中国传统养生功法的发展理念与策略〔J〕.体育刊物,2002,9(6):67-68.

(责任编辑:阎 彬)

如何发展传统养生体育 篇4

摘要: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节日活动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演进中,经历了由嫁接到互动发展的漫长过程,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民族传统节日是连接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形式,它深刻地影响着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节日的互动发展是其文化的共性所决定的,它伴随着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 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在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协调中共同发展。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民族传统节日;互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G81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8)06-0077-05

一、前言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在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宝库中,都蕴藏着种类繁多、千姿百态的民族传统节日和民族传统体育,这些具有浓厚民族风格和独具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节日和民族传统体育,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各族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和风俗习惯,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促进人民身心健康,加强民族团结,活跃文化生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P129-133)。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民族传统节日是连接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形式,它深刻地影响着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为此,两者的交融是其文化的共性所制,它伴随着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在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协调中互动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民族传统节日的内容不断更新以及民族传统体育的进一步普及提高,如何充分利用民族传统节日与民族传统体育的互动发展,为促进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有利的条件,已成为值得我们探讨的重要课题。

二、民族传统节日与民族传统体育

民族传统体育是指某一民族或几个民族在一定范围所开发的具有浓郁民族文化色彩和特征的传统体育活动。在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的中国,拥有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而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中一棵璀璨的明珠。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它深刻地反映着各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文化特征、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民族传统节日和民族传统体育在漫长的发展中,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被融入了年发节庆的活动中,成为少数民族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使节日活动的内涵更加充实,而且使节日的内容更加健康丰富。

1.起源

传统节日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结构,又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现象[2](P195-295)。每个节日的起源都有其悠久的历史、动人的传说、独特的情趣和神秘的色彩。这是因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农业国家,在远古时代,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少数民族聚居山区,固守一地,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着缓慢但具有很强季节性的农耕生产,形成了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和生活节奏,人们在一年四季的辛勤劳动中,获取丰收的成果。在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中,有着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人们需要寻求欢快的娱乐来满足心理的愿望,以求得上天的保佑,风调雨顺、吉祥如意、身心健康,于是形成了诸多含意不同的传统节日和内容丰富的体育活动。传统节日类型主要分为祭祀性、纪念性、社交性等等,而节日中的传统体育有娱乐观赏性的、强身健体性的和赌胜竞技性的等等。传统节日即有一定的风格模式,又有不同的礼仪活动。民族传统体育是各族人民传统节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活动内容,而各种传统节日则为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提供了最佳的活动场所。

2.民族传统节日为民族传统体育提供良好的展现平台

民族传统节日活动与民族传统体育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演进中,经历了由嫁接到互动不断发展的漫长过程,两者的互融性和互促性更加明显,这是因为:①在人类诸多的文化现象中,体育是一种最容易沟通人的思想、最容易被大众接受和喜爱以及促进相互认同的社会文化形式,而民族体育更具特色[2]。为此,在现代文明社会,体育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高度重视的青睐。随着物质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余暇时间的增多和消费观念的改变,人们渴望回归自然,到风景优美的边塞,去领略大自然的无限风光和原始古朴的民族风情及趣味醇真的民族体育。②现代民族传统节日内涵不断丰富,层次逐渐加深,覆盖面增大,对节日中的体育活动提出了多功能和大众化的更高要求,使传统节日中的体育活动内容即丰富多彩,又突出节日主题,充分显示出民族的文化特色,吸引更多的人来参与。③在民族欢乐的传统节日里,要举行许多民族传统体育比赛,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体育活动,与此同时还要进行盛大的经济贸易活动。如彝族民间的“火把节”,是彝族人民进行体育活动和节日庆典的民族传统盛会,精彩激烈的摔跤、跳火绳比赛与民间歌舞引来了四方宾客,同时举办的各种经贸易活动更是热闹非凡,欢乐的体育文化氛围为民族地区经济贸易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种以民族传统体育为桥梁,“体育搭台,经济唱戏”,招商引资、经贸洽谈活动的广泛开展,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各民族地区之间的内外经济贸易交往,而且使民族传统节日和民族传统体育由一种文化形式变为一种有效资源,直接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充分发挥了体育社会功能的效应,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多功能和大众化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促使民族传统体育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全方位进行重塑和改造,从而来满足传统节日中对传统体育的内在需要。

在民族传统节日中,为扩大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民族文化宣传力度,要着重在活动项目上增强其健身性、娱乐性和竞技性,使节日气氛更加活跃。所组织的大型体育表演,体育比赛和体育健身娱乐活动,其目的就是要有更多的人来参与、学习和培训,起到扩大影响、广泛宣传、普及推广,提高知名度的作用。民族传统节日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这种需求,实际上是为民族传统体育提供了可展现的平台,使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通过民族传统节日内容的不断更新从而实现:改造――重组――展现――再改造――再重组――不断完善的互动式发展。

3.民族传统体育丰富了民族传统节日的内容

民族传统节日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史表明: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各族人民为了适应生产力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同时也因地理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各异,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节日和具有民族传统风格和独具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藏族“那达慕”的骑马射箭;赫哲族“乌日贡”的游泳、拔河;白族“三月街”的斗牛、赛马;彝族“火把节”的摔跤、跳火绳;苗族“龙船节”的抢花炮、踢键子等等。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特有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伴随物,滋养于各民族的社会风习、生活方式的土壤中,具有民族性、地方性、传承性、实用性等特点。民族传统体育不仅有较高的技击性,而且还表现出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情,其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趣味醇真,简单易行,在民族地区得到广泛开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传统节日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某种程度上,传统节日中的民族体育活动起主导作用,其内容的丰富程度限制着传统节日对其它活动的可选择范围,因而传统节日中体育活动有效地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节日的体育活动。如:被誉为“洱海边上的广交会”的“三月街”,是具有悠久历史的白族传统节日,在这个欢乐的民族传统盛会里,威武的霸王鞭和精彩的赛马、斗牛以及具有民族风情的歌舞表演交相辉映,融为一体,深深地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宾客和世界各国朋友,这些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极大地丰富了民族传统的节日内容。由此可见,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节日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只有符合现代体育文化发展的需要,迎合世界体育发展潮流,以满足大众的多功能需求为目的,对传统节日中的民族体育进行超前性发展,才能为民族传统节日提供更加丰富的活动内容。

三、对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节日互动发展思考

在现代文明社会,体育是国家繁荣昌盛的象征,民族体育是国家民族强盛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民族传统节日的内容不断更新以及民族传统体育的进一步普及提高,如何充分利用民族传统节日与民族传统体育的互动发展,为促进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有利的条件,已成为值得我们探讨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要实现民族传统节日与民族传统体育的互动发展,首先要站在全局发展的高度,用科学的理论对民族传统节日与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挖掘、整理、更新和转化,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民族传统节日与民族传统体育的互动发展关系。在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下,注重对两者的生存与发展进行客观辩证的分析,要清楚的看到两者的互融性和结合点,树立正确的互动发展观念,加强政府与体育、文化等各职能部门的沟通和交流,并达成一定的共识,统一思想。民族传统节日活动的组织要以促进两者的全面发展为前提,在正确统一的思想驱动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实现两者的互融、互动和互促,使民族传统节日与民族传统体育向科学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2.以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

民族传统节日与民族传统体育的互动发展,其最终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无论是民族传统节日活动还是民族传统体育,最终的目的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为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一般来说,民族传统节日活动具有加强民族团结,促进身心健康,繁荣经济、宣传民族文化,迎合民俗民风等多种功能。加强民族团结主要是通过民族传统节日活动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形成统一的民族爱国战线;而促进身心健康主要是在传统节日中,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达到增强体质,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的目的;实现经济繁荣的最终目的是改善提高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宣传民族文化主要是提高人们的民族文化素质,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迎合民俗民风就是为了满足各民族人民的精神需求。由此可见,传统节日的体育活动是直接服务于人的健康与体质。为此,利用民族传统节日与民族传统体育的互动发展,对促进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以政策导向为支持

民族传统节日与民族传统体育的互动发展效果,政策的支持力度起决定性的作用,因为传统节日活动的规模和影响力直接受到经济的制约。为此,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应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和大力支持,采取加大对民族地区文化、体育经费的投入,实行国家、企业、集体、个人等多种渠道集资,减免民族传统节日中某些活动的相应税收等措施,实地解决经费问题来激活民族传统节日活动,大力扶持民族体育事业,为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政府应协调有关部门对节日活动的组织宣传、场地设施、节日用品提供充分的保障,并发动各部门、各单位、各团体及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体育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对民族传统节日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与利用进行总体规划,并对其所开发的项目进行安全检查,以保证节日活动的有序进行与规范的执行。另要抓住传统节日中体育活动的机遇,在政策支持和提供人力、物力、财力、场地设施等的同时,积极组织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培训、推广和普及工作,建立建全基层的体育机构,完善管理体制,培养一批具有对民族体育进行实际操作的专业人才(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失时机地通过节日体育活动把民族传统体育的宣传、普及推向高潮,努力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跨越式发展。

4.以开发社会效益为出发点

研究民族传统节日中对民族传统体育的选择、重构、改造与创新和民族传统体育对民族传统节日的作用与价值,必须站在发展的高度,以市场经济为向导,本着体育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传统节日与民族体育彼此改革及相互吸纳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现代民族传统体育既有本土体育的主要成分和精髓,也包含着外来文化的因子,具有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的双重性。改革与创新的着重点应放在开发其最大的社会效益上,在不影响节日内涵的前提下,去劣存优,增加社会价值大而效益高的成分,提高节日的社会效益。对民族传统体育的选择、重构、改造与创新,更要突出它的社会价值和功能,对项目进行全面的分析、综合、吸收、转化及创新性开发,使节日所选择的内容既能有效地满足节日的需求,发挥其功能作用,又能最大限度地显示体育的社会价值,达到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民族体育的目的。在民族传统节日的规模上,要大小结合,以小型多样为主,尽可能使大众都能直接参与活动。在传统节日活动的组织上,要结合实际,突出社会效益,即可组织各种形式的民族体育表演和竞赛,也可组织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符合节日内涵和民俗民风的民族传统体育健身娱乐活动,供大众参与健身娱乐,从而实现以民族传统节日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更新与普及,同时又以民族传统体育的蓬勃发展来推动民族传统节日的兴旺繁荣。

5.形成产业组织结构

要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民族地区产业经济的互动发展,必须改革重组管理机构,形成规模宏大的民族产业经济,建立以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平竞争制度,使民族产业经济的经营者与投资者都能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合理的配置资源。要利用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的优势,将分散或面临衰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进行商业包装,推向市场。要把具有较强潜力的经济价值高的如新疆的“达瓦孜”、傈僳族的“上刀山”、“下火海”、蒙古族的“赛马”“摔跤”、满族的“珍珠球”、侗族的“抢花炮”以及深受各族人民喜爱的具有实战对抗的“武术”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形成民族体育产业经济,以创造更高的商业价值。在民族体育产业化发展初期,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应采取相应的对策,鼓励各投资主体进行民族传统节日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商业性开发与利用,并建立一定规模的产业组织。产业组织应具有独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法人资格[3],成为体育市场的主体,负责在传统节日中组织规模较大的民族体育比赛和运动会、发行体育彩票、组织观众有奖竞猜活动,既承担体育经济人的职能,他们的经营行为从微观上保证体育产业具有内在的市场动力,而在宏观上则推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6.培养民族传统体育表演专业人才

要促进民族传统节日与民族传统体育的互动发展,就必须提高民族传统节日活动的知明度,营造节日气氛,突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特色,增加运动项目的对抗性、技能性、惊险性和表演性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和消费,体验传统节日中的民族体育哪原始古朴、趣味纯真、具有民间风情的刺激动态。为此,要注重对民族传统体育表演专业人才的培养,从少数民族中选派出一批优秀人才进行本民族的体育项目训练[4]。这些优秀人才不仅具备高超的技能和技巧,而且要具有非凡的组织观众积极参与能力,使观赏者在回归自然、欢乐而惊险刺激的气氛中心旷神怡,积极参与和尽情消费。

四、结论

1.在人类诸多的文化现象中,体育是一种最容易沟通人的思想、最容易被大众接受和喜爱以及促进相互认同的社会文化形式,而民族体育更具特色。在现代文明社会,体育是国家繁荣昌盛的象征,民族体育是国家民族强盛的重要标志。为此,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民族体育,是本世纪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体育强国的重要途径。

2.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节日的互动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存在。民族传统节日是连接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形式,它深刻地影响着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为此,两者的嫁接是其文化的共性所决定的,它伴随着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在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协调中互动发展。

3.在人类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只有正确认识两者的互动发展关系,坚持运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节日进行研究改革,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实现两者的互融、互动和互促,才能实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节日向大众化、科学化、高效化方向发展,才能有效地促进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如何发展传统养生体育 篇5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文化产业;传播

随着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其产业结构逐渐朝着具体化、清晰化的方向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我国文化产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而这一影响作用的实现都需要传播的手段来实现。纵观西方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西方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除了有西方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物质保障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便在于他们更重视对其的传播与宣传力度。因而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就应该分析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就其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保守僵化思想观念的制约

长时间以来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之下,在高度集中的行政体制的影响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便显得过于保守,在社会、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其传播与发展呈现出了滞后性。因而,在其传播与发展的道路上,亟需改变传统的传播观念,要能够较好地认识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是我国社会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积极运用各种传播手段,组织多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以及相关赛事来对其进行广泛的传播。

1.2、缺乏合理的产业结构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起步相对较晚,当前,其发展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没有很好地做到从产业的整体角度作为出发点,来对其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及优化,从而使其在竞争当中的优势以及特色没有凸显出来,制约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持续、全面的发展。为了改善这一问题,就应该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形式,要以我国社会、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大局出发,对其产业结构进行合理的融合,以当前市场取向为指引以优化各项资源配置,使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品能够得到延伸,能够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而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精神价值以及经济价值。

1.3、缺乏健全的产业管理体制

在举国体制以及计划经济的影响之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也是在政府的调控指引下发展的。为了更好地发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就应制定一个健全的管理体制。首先在加强政府监督的前提下,还需根据该产业当中各个层面以及意识形态关联度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类指导;其次,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条文,制定一些有利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产业传播与发展的政策,从而使其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最后,应该建立一个与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产业管理体制,以促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朝着市场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1.4、缺乏完善的产业政策

在完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政策方面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对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应该做到积极保护、合理开发并且有效利用;其次,要不断促进开放,除政府参与传播之外,还应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其中,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力量,广泛地吸引社会资金,使其实现双赢;最后,还必须要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体育文化传播与发展的经验,走上一条外向型产业发展之路。

1.5、特色体育文化产品有待开发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人文差异,不同民族也表现出不同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色。在宏观上全面把握以及发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前提下,还必须要在微观上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品进行挖掘、开发、宣传,使其作为一种微观力量,来推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

1.6、缺乏优秀的专业人才

毋庸置疑,专业人才资源对于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影响,但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道路上却存在着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因此,为了推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就必须要加强人才的培养,培养出一批既了解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又熟悉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业务,同时还能够吸收国外先进管理理念的创新型人才。

2、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传播与发展的对策分析

2.1、有效运用现代传播媒介进行传播

现如今,随着大众传播的不断发展,传播媒介也在不断丰富,因而首先必须做好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搜集整理工作,然后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传播媒介对其信息进行广泛传播。通过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指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起正确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观。

2.2、推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与大众传播的融合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产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也必须遵循大众传播学的社会功能。当前大众传播学主要具有四大功能,分别为社会协调、环境监测、文化传播以及娱乐四个方面。在推动二者融合的进程中,应该从社会整体以及宏观的角度出发,综合运用多项学科理论、充分运用多种传播媒介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相关信息进行传播,从而构建出一个跨学科、跨产业、跨媒介、跨地区的综合性体育文化产业集团,在此背景之下来促进其经营理念、运作机制、组织管理等多方面的改革,使得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能够朝着一个科学、有效、有序的方向健康发展。

2.3、培养出国际化的专业人才

当前的国际竞争,最根本的便在于人才的竞争,为了改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专业人才缺乏的现状,我们不但需要努力培养人才,还需要大力引起人才,并且努力留住人才,要防止人才的流失。因而我们需为这些专业人才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因而需建立一个合理的利益机制,并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条件。首先,需建立一个合理的人才评估机制,要通过提高工资福利待遇的方式来留住人才,提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人才的社会地位;其次,还需加强对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以培养出既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信息,又善于经营管理,同时还能够处理相关法律事务的国际化人才队伍。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传播与发展得以顺利有序进行的前提条件。总而言之,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当中,人才因素是一大关键性因素。

2.4、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与完善

当今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任何社会行为有法律法规的约束才能够得到更为有序地开展,因而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传播与发展道路上也必须要建立并且健全同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要以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实际为基准,还需同国际体育产业、国际体育服务业以及国际体育市场的规则相接轨,在推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时,在开展国际性体育服务的时候遵守国际惯例。

2.5、加速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品生产企业的改革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品生产企业,在面对国内外的竞争压力的时候,应该做到与时俱进,及时转变生产经营思路,做到科学管理,加大科学技术含量,做到规模化经营,对产业结构以及产品结构进行合理地调整,努力缩小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产品与国际体育产品之间在技术标准、质量、营销等多个方面的差异,不断扩大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品的国内市场份额,并且积极向外出口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品。

3、结语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它是同人类社会文明共同衍进与发展的“新兴产业”,它也是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它是以民族传统体育无形资产作为产业核心,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当中所蕴含的体育精神以及物质产品进行传播及开发,从而创造出相应的精神价值以及经济价值。加强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传播,不但能够更好地传播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信息,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同时也能够促进我国民族特色产业的发展,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促进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也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如何发展传统养生体育 篇6

受到全球化思潮的影响,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内部变革,各个民族对待民族体育文化的价值已经出现了变化,但是,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过程也是在一个共同体的社会成员中纵向交接的过程。

第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过程受到生存的大环境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具有很大的强制性,这就是所起形成的文化传承机制,这就使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是维系民族体育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属于民族体育文化再生产的过程。不管哪一个时期的文化成果都跟之前的成功存在继承关系,民族体育文化既有对历史上体育文化成果的保留,也有根据现实情况进行的再生产与再次创造。由于受到全球化的影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保留了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并对一些外来的文化进行吸收,经过日积月累,把相关体育知识和经验转变成文化信息,传给下一代的社会成员,这就是民族体育文化的再生产过程。

第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传递相关的体育元素,而是根据相应的体育文化适应规律和要求进行排列组合,并把这些作为民族体育文化选择要素的积累,最终整合为和谐有序的民族文化系统。这不是某个人的行为,需要中华民族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

第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也是民族意识的深层次的积累。作为民族体育的一个重要象征,民族文化是构成民族体育的核心,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才能更好的实现维系中华民族体育价值意识共同体的精神文化的再生产,并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到每个社会成员的心中,形成一种持久、有效的民族凝聚力。总之,人类的文化具有多元性的特征,而多元性的体育文化又具备很强的民族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备传承性。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们要认真理解体育文化的民族性和传承性,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新时期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

在未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过程中,要以现有的文化为基点,吸收自身精华,借鉴现代优秀体育文化成果,站在时代的角度对中西体育文化的不同进行比较和反思,立足未来的发展,构建超越现代体育文化的新型体育文化体系。

第一,强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基础理论的研究,不能简单的从体育视角对体育文化的民族性进行论证,要把视野放开,站在世界性的角度来看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理论。

第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要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前提下,运用先进的体育科学理论对其进行理性的批判,在制度层面借鉴现代体育竞争精神,这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向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第三,我国现阶段正在积极倡导全民健身,跟现代体育相比,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优势比较明显,应该积极开发进入群众体育领域的传统体育项目,这是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事实上,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远不止于此,要充分利用全球化的发展机遇,在推进传统体育走进全面健身的前提下,改造和推广一些具备鲜明特色的项目,借鉴现代体育竞争精神,逐步实现与现代体育的接轨,构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形态。第四,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一步融入到学校体育中去,这就使得我国民族体育具备很强的时代性。因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创新发展,就需要结合学校这个重要的基地,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营造良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氛围。

三、结论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特点 篇7

两千多年前,随着中国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人们不仅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留念生活、追求生存,而且希望活的更加健康、更为长久。为了追求健康长寿,人们开始注意了身心的养护,自觉地把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方式作为追求健康长寿的手段,并不断在在实践中研究、发展、传播。这一时期,人们已经开始注意到某些身体活动对于保健祛病的作用,从而较早地运用了养生手段,为增进身体健康服务。《路史-阴康氏》记载,在远古时代便有了以舞蹈消除肿块的养生手段。之后,殷末周初的《易经》,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德经》、《黄帝内经》和《吕氏春秋》,东汉的五禽戏,唐代孙思邈的《孙真人养生铭》,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及胡文焕的《寿养丛书》等养生著作,逐渐丰富和完善了中国传统养生理论。

2、中国养生文化的特点

2.1、注重整体性

中国养生学认为,人体内部是一个整体,人体的各个部分都是有机联系的,这种相互联系,在脏腑与脏腑之间,不论从生理和病理都可以体现出来。局部的安危影响到整体的安危,如心合小肠,主血脉,开窍于舌;肺合大肠,主气,开窍于鼻等。所以中国养生学讲爱护牙齿,保养耳目,按摩脚掌,绝不仅仅是牙齿、耳目、脚掌的局部保健问题,而包含着灌溉全身、补益性命的深刻意义。

2.2、注重形神兼养

形神兼养是养生的一个重要原则。所谓“养形”,主要指对人体的脏腑、皮肉、筋骨、脉络及充盈其间的精血等的摄养。所谓“养神”,主要指安定情志、调摄精神。健康的精神活动、情志变化,必须有健康的形体做基础。

2.3、强调掌握适度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个适度问题,超过一定的度,就会走向反面。中国养生也以“掌握适度”为重要原则,如精神情志活动的适度,饮食的适度和运动的适度。

2.4、注重顺应自然

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素问》中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崇尚自然,注重研究人的生命发展,重视自然、社会、心理、生理之间的关系,这一点正是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健康理念。道家认为,只有在纯真的自然面前,人们才能寻找纯真的自我,并提出了一整套养生的思想、理论和方法体系。

人体虽然能受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疾病,但是人与天地相应。顺应自然并不是消极的、被动的。人类在逐渐适应自然的基础上,逐渐地掌握和利用某些规律,主动改造自然、增进健康,如加强体育锻炼、人工免疫等。只要我们既注重顺应自然,又主动地改造自然,就能适应人体的需要,避开或消除对人体的危害因素。

3、体育养生文化的内涵及其特点

我国传统养生运动理论最显著的特点是,养生应当树立保健预防思想。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唐代医家孙思邈把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并指出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字里行间蕴涵着对“无事之前”的养生防病及欲病早调的观点。这种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的预防思想在后世一直有深远的影响,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基础。

而生命在于运动,中医运动养生有“动以养生,静以养神”之说,主张动静结合,形神共养,刚柔相济。对运动的养生作用机制,虽古今看法不一,但有共同之处:凡锻炼者,必内养神、外养形,使神形相济。运动对人体各系统的影响是整体性的。通过运动,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增强人体体质和抗病能力,增强各经络、脏腑的代谢功能,防治疾病,益寿延年。现代医学证明,运动能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的原因在于对大脑皮质起抑制作用,从而使大脑皮质得到良好的休息,使大脑细胞寿命得以延长。由于大脑皮质组织的衰老得到延缓,其调节全身各系统和器官的功能也大大改善,使整个机体的衰老过程到得延缓。

当然,万事皆有度,过犹则不及,运动养生要讲求适度、适量,超负荷、超量运动不但不能达到强身、健身和养生的效果,反而对身体生成伤害。

4、中国传统养生方法简介

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也形成了各种锻炼理论以及运动方法。锻炼理论:医、武、儒、道、佛等五家的锻炼理论各具特色,它们之间互补,完整地勾勒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全貌。其中中医气功侧重防病与健康;武术功法则在健康人的基础上,发掘人的潜在力量;儒家倡导人在社会实践中修身立命,完善社会人格;道家则深入生命底层,探索了一条系统的养生长寿之路;佛家则借外域文化深究了人的意识深层。锻炼理论是中国古代科学的分支,是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基石。锻炼方法:包括气功、五禽戏、武术、八段锦、太极拳等,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锻炼方法方面的内容。

摘要:本文阐述了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发展,以及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内涵,介绍了中国传统锻炼的思想及方式。使人们在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实践中可以接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更好的发扬中国传统体育以及将体育运动更好的运用到养生中去。

关键词:养生文化,运动

参考文献

[1]刘桐华,万延根,姜志明.论科学养生对缓解老龄化社会护理难题的价值,浙江体育科学,2000,(5).

[2]冯胜刚.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与现代生活.体育学刊,1998,(2).

[3]体育保健学编写组,体育保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1997,7.

如何发展传统养生体育 篇8

【关键词】传统体育养生 健康教育 高校体育 探讨作用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7-0185-01

1 传统体育養生的价值

在长时间的发展进程中,传统体育养生经过努力实践和积极探索,吸收了以往优秀医学思想和哲学理念,特别是佛家和儒家以及道家等方面实践探索,生成了以实践为前提,包含信仰、哲学以及科学技术等多方面学科内容,通过调身以及调息等形式,生成了拥有独特价值观、思想情感和行为标准等形态的传统体育养生。伴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高品质的生活标准对人们的身心修养和性感养护造成了严峻挑战,人们逐渐了解到传统体育养生的作用,传统体育养生根据自然法则来调养生活,并重视调养身心,以此实现身体健康长寿,高校体育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而学生则是直接参与体育活动的主体,不但要取得身体健康,还要从整体上发展身心,掌握有关医疗保健和营养健康方面的内容,而传统体育给人们提供了大量的养生观念,除了有顺应自然观念之外,还有努力向上的生活天都,提倡发挥人们在认识上的主动性,从而来弥补近代体育方面的缺陷[1]。

2 传统体育养生在高校体育健康教育中的意义

2.1 传统体育养生有助于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建立正确体育锻炼思想

自改革开放以来,关于传统体育养生方面的实践活动和理论观念得到了广泛宣传,发展成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内容,发扬和传承传统体育养生的内涵,成为民族精神和人们健康长寿的服务主体。中华文化与武德有着密切联系,并将道德修养当做练功是否成功的重要点,在传统体育养生当中涉及到了许多哲学观点,比如道家的自然养生和天人合一的观点,对改进现代体育教育方式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以前高校体育教学更重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重点讲解运动技巧和运行理论知识方面的内容,并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但是传统体育养生不但重视锻炼体制,还把体育视作健康的行为[2]。给学生讲解思维方式和生活标准,高校体育应该使学生从真正意义上了解健康和身体的涵义,强化学习医疗健康知识和传统体育养生,掌握人体运动规律和活动机理,在重视身体健康的同时,重视调养身心健康。在体育教学当中,吸取传统养生观念的内涵,并逐渐美化心灵,提高学生自我培养能力和创新精神,生成体育健康意识。

2.2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

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所面对的市场竞争和就业压力日趋严峻,据调查,大部分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具有心理上的缺陷,经过传统体育养生可以起到一定辅助作用。学生在健身方式和养生理念等方面拥有极大爱好,采取传统养生当中的预防为主的观念,实行养生先养心的手段,保障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并探寻出持续稳定的情感状态,这对提升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质量有重要意义。在进行传统体育养生活动时,人的身体锻炼和精神素养实现密切联系,并观察在正常生活中,以此实现调养心神,发挥学生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3]。在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开展传统体育养生活动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参与体育教育的积极性,增强体质,还可以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2.3 有助于丰富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

传统体育养生当中,常见的教学方式是导引术。导引术能集合呼吸运动、肢体和自我按摩为一体,方式简便、方便锻炼学习。在开展传统体育养生环节,拥有促进健康、治病健美、修养身心以及陶冶情操的效用,而且传统体育还拥有丰富的群众缘,其具有显著的民族特征,内容简单,类型丰富并且历史悠久。不但拥有竞技性,还具有较强的健体性和娱乐性,特别是所含有的哲学思想和内涵是现代体育没有办法相比的,比如扭秧歌、打太极以及太极剑等。在运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不但要维持优美的动作和姿态,还要养成创造美和观赏美等能力。针对丰富了当前体育教学内容,很有许多传统体育活动,比如跳绳、踢毽子等纳入高校体育教育内容,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水平,从而促进身体健康发展。

2.4 有助于培养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

采取传统体育养生当中的练习法,能够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切身体会和感受,通过努力练习感受愉快的心情,享受体育的意境美和内涵美。传统体育的内容非常丰富,不易受到设备、地点和时间的影响,实践环节比较柔和还很连贯,不容易让人产生疲惫感,也不容易发生运动受伤或意外情况[4]。学生能够结合身体状况、场地和时间等条件选择不同的运动类型。学生毕业后,所了解的不但是一门学科,还是增强体制的技巧,为处于不同生活环境中的人们,提供有效锻炼体制的手段,并持续锻炼,大大促进了社会全民身体健康锻炼[5]。

3 结束语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普及,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开展传统体育养生教育运动,不但可以提升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提高兴趣,促进健康身心和良好人格,还可以大大丰富高校体育教育的内容,开展体育教学多样化目标。特别是生成终身体育锻炼健康观念,使传统体育养生起到它应有的功效,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长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樨.形神兼顾,动静相及——浅谈中华传统养生思想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启发[J].当代体育科技,2012(31):76-78

[2]牛艳霞.河南省高校传统体育养生课程设置现状及对策——以健身气功为例[J].中华武术(研究),2012(Z1):132-135

[3]单静怡.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对现代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积极作用[J].搏击(武术科学),2011(10):99-100

[4]余忠舜,罗思安.2014年中医传统保健体育运动会对江西中医药大学体育养生发展的影响研究[J].体育科技,2015(06):143-144

上一篇:国优获奖方案下一篇:初一历史知识结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