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城乡调研报告

2024-07-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会体育城乡调研报告(精选8篇)

社会体育城乡调研报告 篇1

主要任务:

全面了解我国城乡社区社会体育组织的现状,了解社区社会体育组织在建设、管理及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今后更好开展此项工作的建议和对策。此次调查的重点是城市社区,同时涉及农村乡镇。调查的对象是市辖区、县级市、县等基层体育行政部门和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中主管体育的有关人员。

调查方法:

采取普查、抽样调查和典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实施。首先,听取了部分省、市基层体育行政部门以及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中主管社区体育工作的领导及工作人员介绍情况;召开了由街道、乡、镇、居委会和社区体育组织负责人代表参加的座谈会;考察了部分省、市基层社区社会体育组织的活动情况。其次,在典型调查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问卷调查。其中为加强对城市社区调研的力度,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所有地级市以上的市辖区进行了普查;分别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各随机抽取了一定数量的县级市、县和街道、乡镇,实发放调查问卷3196份,回收2360份,回收率为73.8%。

社会体育城乡调研报告 篇2

1 泰州市公共医疗服务城乡一体化政策发展和改革成效

1.1 医疗体制全面改革, 城乡公共医疗服务发展迅速

为了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加强对医疗服务的管理, 促进社会公共医疗服务的发展, 从农村合作医疗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创建, 从劳保公费医疗制度到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改革发展, 泰州市各区县都做了因地制宜的医疗制度的改革发展政策, 城乡公共医疗服务事业发展迅速。

1.2 财政投入增加, 城乡基层医疗服务系统进一步完善

近年来泰州市政府高度重视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 继续完善并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和城乡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着力提升农村医疗和社区医疗服务水平, 努力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从2006年起, 按全省农村常住人口人均不低于6元的标准, 建立了农村公共医疗服务专业资金, 用于乡村公共医疗事业, 城乡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得到提升;同时基层医疗服务加速发展, 至2009年底, 泰州市区重新布局并改造、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0个, 新建省市级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单位7个,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覆盖率达95%、规范化率达90%, 逐步形成15分钟健康圈;在农村, 标准化卫生院建成率87.1%, 卫生室建成率87.8%, 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率达92%。

1.3 城乡医疗资源放量增长, 民办医疗机构发展迅速

截至2008年底, 泰州市医疗卫生机构616家, 其中医院、卫生院172家;共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6 691人, 其中医师7 730人, 注册护士5 087人;卫生机构医疗床位12 808张, 农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在大力发展公立医院和社区卫生的同时, 放手发展民办医疗机构, 目前江苏全省民办医疗机构发展到5 500多家, 较大规模的中外合资合作医机构6所, 泰州市民办医疗机构也达到几十家, 初步形成了民办医院与公立医院相互竞争、共提高的局面[1]。

1.4 城乡惠民医疗形式多样, 困难群众医疗问题得到缓解

为了解决困难群众医疗问题, 积极构建惠民医疗网络。目前泰州市各区县均确定了惠民医疗机构, 各二级以上医院均建立了惠民门诊和惠民病区, 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惠民医疗体系。认真实行特殊人群减免优惠政策, 对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等特殊人群实行“五免五减半两优惠”政策。各医疗机构每月定期开展惠民义诊活动, 通过现场健康咨询、宣教、发放健教处方和科普资料等形式, 让广大市民群众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不断提高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

1.5 医疗保障全面覆盖, 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范围增加

2007年泰州市城镇职工、城镇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在制度层面实现了全覆盖。截至2008年底, 泰州已有90.75万职工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网络,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合率达到98.7%, 人均筹资76元。

2 泰州市城乡医疗服务城乡一体化的社会调查情况

近年来, 泰州市在改善城乡医疗服务中取得不少成就, 在改善就医条件、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此次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 针对群体为泰州市城乡居民, 比较该地区城乡医疗服务的异同, 希望通过居民的视角深入分析医疗服务的现状, 回收有效问卷258份, 并通过统计学原理分析问卷中的数据, 并得出以下结论。

城乡居民普遍有共识之处: (1) 泰州市居民收入逐年增多, 但在承担医疗费用上仍然有一定的困难。根据调查显示到2008年底,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 198元, 增长15.1%;农民人均纯收入7 338元, 增长13.4%。同时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均有八成的泰州居民认为无法负担医疗费用, 这反映了泰州市居民的医疗现状——生不起病、看不起病。 (2) 医疗资源投入逐年增加, 但城乡居民对医疗服务满意度不高。调查显示只有5.56%的城市居民和12.67%的农村居民满意泰州市的医院服务情况, 其中有近五成的城乡居民最不满意在医院做过多的检查和开过多的药, 这是在医院改革中需要重点注意改善的地方。

通过调查, 泰州市城市和农村的社会经济现状存在明显的不同, 所以, 该地区城乡医疗服务仍有不同之处:

一方面表现为居民对医疗服务的关注点。如图1所示, 农村居民更加注重医疗人员的医疗水平, 而城市居民更加关注医疗人员的服务态度。城市 (图1a) 与农村 (图1b) 比较发现城乡医疗服务中差异最大的是缺乏医疗人员, 城乡比例分别为9.26%和30.67%, 这体现了在农村基层医院缺乏医疗人员, 这势必影响当地医疗服务水平。此外, 近一半的城市居民认为医疗人员工作缺乏热情, 这说明了在城市居民更加看重医疗人员的服务态度。

另一方面表现为城乡居民参保的满意度。与前几年相比, 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已有较大幅度的扩大, 泰州城乡居民参保率达到九成以上, 但同时根据调查数据得知农村居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占大多数, 而大多数城市居民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相对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而言, 由于新农合的筹资水平不高 (目前泰州市新农合规定每人每年缴费基数为150元, 其中省级财政补贴90元, 农民自己只交30元, 其余有各区负担) , 在分担大病风险方面的作用有限, 同时新农合医疗报销起付线存在限制使得非城镇居民参保满意度较低。

3 泰州市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与管理一体化现状的社会背景及渊源

作为基本的公共服务之一, 泰州市的医疗服务事业仍然存在许多难点, 这是由于泰州自身发展特点所带来的难点, 在分析比较调查数据之后, 结合相关政策法规, 借鉴其他发达地区的经验找到了一些原因。

3.1 泰州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是医疗服务不能实现一体化建设的原因之一。医疗服务是政府提供给个人的公共产品, 如果地区经济发展不佳, 政府就算想给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 也没有经济能力[2]。

3.2 泰州城乡医疗保障的实施

城乡医疗保障缺乏统一的标准, 例如城乡不同的医疗保险制度就人为的隔离了医疗保障的城乡一体化。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 政府的政策供给是关键, 如果没有良好的政策支持, 所有的建设性活动都不可能顺利的进行, 也没有办法得到保障[3]。

3.3 泰州医疗人才机制的培养

目前泰州市基层医院全科医疗人才仍然十分缺乏, 许多社区医院和农村卫生所多年来一直招不到优秀且经验丰富的医生, 很多才毕业的本科生也多把来此作为跳板, 一旦有机会就离开[4]。就目前泰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来看, 普遍存在医护人员年龄偏大、后备力量不足等现象。

4 关于推进泰州市公共医疗服务城乡一体化的想法

4.1 继续加大对泰州市医疗服务的资金投入

根据此次关于居民满意度的调查显示, 有63.89%的城市居民、56.21%的农村居民认为加大政府资金的投入是目前政府部门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 也是解决城乡差距, 改善居民生活水平有效的途径。具体来说, 建立健全财政支持保障机制, 形成明确、稳定的资金来源, 加大对医疗保险资金的投入, 让公共财政重点向乡镇等落后地区倾斜[5]。

4.2 加强泰州市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政策的落实

在泰州市地区实现相对统一的医疗保障政策, 并根据城乡收入水平的不同, 个人交纳资金的差异, 允许开展各种商业医疗保险加以补充[6]。有助于确实满足居民医疗保障的需要, 从而促进泰州医保保障政策的落实。

4.3 改善泰州市医疗人才培养机制

医疗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持久的过程, 医疗服务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累积经验才能最终成为优秀的医疗工作者, 这就需要政府和基层医院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总之, 促进泰州市医疗服务城乡一体化的过程, 需要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城乡一体化医疗服务体系, 通过不断加大财政投入, 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缩小城乡医疗水平的差距, 逐步实现城乡间政策、待遇均衡互通, 使泰州市全体居民都能够得到公平、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整体上提高泰州城乡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2008年度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一体化研究” (批准号:08ZHD 010) [R].

[2]鲁长亮, 唐兰.城乡一体化建设模式与策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 (3) :1585-1587.

[3]姚莉.基于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行政体制改革[J].理论导刊, 2009 (9) :28-30.

[4]段建华, 齐艳珍.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原因及应对对策[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9, 8 (10) :105-106.

[5]张建春.推进苏州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34) :149-150.

社会体育城乡调研报告 篇3

[关键词]《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城乡二元结构;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09)04-0104-05

城乡二元结构是造成深层次矛盾的根源,今后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系统、深刻地分析了当前国内国际形势,从全局出发,明确指出了三农问题的病根,指明了今后农村改革发展的前景,并提出了实现这个宏大目标的方针、政策和措施,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纲领性文件。

一、三农问题的病根是城乡二元结构

我们的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并为此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纵观世界各工业化国家,没有哪个国家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能像我国这样,把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一贯放在重要位置。十六大以后,党中央明确宣布,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自此,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和措施,每年召开一次农村工作会议。连续发了六个“中央一号文件”,指导全国农村的改革和发展工作。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决定取消农业特产税,逐年减征农业税,2006年正式宣布废止农业税条例,从此破天荒地实现了农民种田不交皇粮国税,这是一项重大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改革。现在农民种地已经享有四不交(不交农业税、屠宰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和四补贴(种粮补贴、良种补贴、购置农机具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据有关部门统计,四不交,减轻农民负担1250亿元,2008年四补贴使农民增收1028亿元。2005年,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由此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国家增加支农资金的投入。2008年中央投入5625亿元,比2002年的1581亿元增长2.5倍,并正在逐步形成支农、惠农的政策体系。十六大以来,农村的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项事业都得到了大的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普遍实行,重新建立新农村合作医疗体系,普遍实行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正在建立新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出了要逐步实现使农民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务。2007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1490万人。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采取了这一系列切实有力的措施,进一步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扭转了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第二次徘徊的局面(1998年粮食达到102,46亿斤,自1999年开始,连续5年减产,2003年为8614亿斤,降到1991年的水平),2004年开始,粮食已连续4年增产,2007年达到10032亿斤。2008年政策好,农民努力,天也帮忙,风调雨顺,取得了又一个特大丰收年,粮食总产10570亿斤,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农民收入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从历史上看,新中国建立以后,近60年来,历史上曾经有过两个农村发展的黄金时期,一个是1949—1955年,第二个是1978—1984年,这两段时间农业(主要是粮食)连年大丰收,农民收入连年大幅增加。从2004—2008年,农业(粮食)已经连续5年增产,农民收入连年大幅增长。所以说中国农村现在已进入第三个黄金时期。当然还要看2009这一年了。

从各方面情况看,当前的农村形势应该说是很好的。对此,十七届三中全会文件的第一部分作了五个方面的概括和肯定,并且指出,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实现人民生活总体小康,为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巨大贡献。这种来之不易的农村大好形势,对于中国目前要应对国际金融风暴,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增长,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从国际国内形势的全局看,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看,从国民经济要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对农业的要求看,特别是从9亿农民在参与改革发展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看,当前我国三农问题仍然还是比较严峻的。文件用了三句话:“农业基础仍然落后,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这三句话,分量很重,但这是当前三农形势的客观现象,是确实的,讲得很恳切,表达了9亿农民和数百万农村工作者的心声。

这三句话表明,当前我国三农形势还很严峻。为什么投入了这么大的力量,花了这么长的时间,三农问题仍是屡解不决呢?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凡是某一个问题,不是一个地方,几个地方有,而是普遍地出现;不是一年、两年解决不了,而是长期解决不好,这就不是一般的工作问题,而一定是结构问题、体制问题。这就不是靠加强领导,加大工作力度能解决的,而一定要通过改革体制,通过调整结构,通过制定新的政策、措施才能解决。三农问题就是这样一个结构性、体制性问题。像看病一样,过去所以屡治不愈,就是还没有把问题的病根找准,用了很多药,但没有对症。这次十七届三中全会,把病根找出来了。

三农问题本质上是个结构问题、体制问题。以2007年为例,在2007年的GDP中,一产占11.3%,二产占48.6%,三产占40.1%,这是经济结构;但在当年的就业结构中,一产的劳力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40.8%,二产占26.8%,三产占39.4%;在当年的城乡结构和分配结构中,农村常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5.1%。从这几个结构中,可以看到:第一,一产业40.8%的劳动力,只创造了11.3%的增加值,有29.5个百分点的结构差,说明农业劳动生产率太低了。这不是因为农民不好好干,也不是农民不能干好,而是因为在城乡体制下,使他们的生产资料太少,他们想干也不能干。第二,在分配结构中,55.1%的农村常住人口,主要靠分享11.3%的财富生活,农民怎么能不苦,农村怎么能不穷。可见,现在的城乡结构、经济社会结构,既不平衡,也不合理,不改变这个结构,不减少农民,农民就富不起来,三农问题也就解决不了。

现行的不合理、不平衡的城乡结构、经济社会结构,则是1950年代以来,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的户口、土地、就业、社会保障等等一系列制度而形成的,总称为城乡二元结构。这种城乡二元结构,同国外讲的不完全一样,刘易斯的二元结构,主要是讲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在上述一系列体制下逐步形成的,既是经济结构,也是社会结构。应该称作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它以户口制度为基

础,把公民划分为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国家对城市居民(非农业户口)实行一种政策,对农民(农业户口)实行另一种政策。对这种格局,有学者称为“城乡分治,一国两策”。其基本特征是:

在政治上不平等对待。对工人、干部、知识分子等非农业户口的人,认为是体制内,对农民认为是体制外的,实行另一种政策。如选举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城乡居民选举比例是不相同的,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十届人大以前,城市居民22万人选一个代表,而农民要88万人选一个代表。

在经济上,不等价交换。农村长期实行统购派购粮食和农产品制度,通过剪刀差强制农民给国家作贡献;1990年代以来,通过低价征用土地,积累大量资金;用农民工的形式,长期廉价使用农村劳动力,有人估算这两种形式,农民为社会作的贡献,可以以万亿元计,远远大于剪刀差作的贡献。

在社会上,实行非普惠制。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对城市居民和农民,无论在提供的方式、内容、数量、质量方面都是不同的,差别很大。

长期实行这种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政策,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把农民束缚在狭小的土地上,限制封闭在农村里,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农民贫困、农村落后的问题,长期得不到应有的解决。

对于三农问题的这个症结所在,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明确指出了。《决定》说:“我国农村正在发生新的变革,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正面临新的局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对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接着指出目前“农村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区域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在《决定》第一部分的最后说:现在已进入要“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时期。这样阐明“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也就是说这是“三农”问题的病根,今后要“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这样的论断,在党中央的文件上,还是第一次(2004年,十六届三中全会文件中曾提过:“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就像人看病一样,把病诊断对,把病因找准,病就好治了。

二、农村改革发展的前景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这段不足百字的论述,把目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时代特征、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方针路径都说清楚了。关键问题有两个,一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新格局”,这是战略目标,是要达到的根本要求;二是“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这是大的方针。古语云:不破不立,前面讲过三农问题的病根是城乡二元结构,不破这个二元结构,三农问题就解决不好,城乡一体化就实现不了。这两句都是十七大以来的新话,是新的共识,是改革开放30年来解决三农问题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

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农业的经营权,得到了自主和实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连续丰产,农民连年增收,迎来了(1978—1984年)农村发展的黄金时期。但这实质上还只是农村生产体制的改革,1985年以后,当改革进入到流通领域和产业结构调整等领域时,因为整个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户口制度、就业制度、流通体制、价格体制、财政体制等还没有改,农村第二步改革就遇到障碍,实际改不下去,1988年以后,连农村第二步改革的说法也不提了。当年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这些体制,虽然也进行过一些改革,但是至今还没有实质性的改变,所以农业农村形势时晴时阴,变化不定。相比较而言,1980年代中期以后,城市体制、二三产业、国有企业体制的改革,虽然也有曲折,但一直坚持了下来,而且不断取得进展。现在的城市体制、二三产业体制,已经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农村、农业则基本上还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城乡二元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是造成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农民增收仍然困难的根本原因。

党和国家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全局出发,提出了要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是一个远大的宏伟目标,第一步的任务是先要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决定》提出“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等六个方面的目标和任务。现在的情况是,城乡是二元的,两种结构,两种体制;一头先进,一头落后;一头富裕,一头贫困;城市发展快,农村发展慢。中央虽然已经提出,现在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历史阶段,采取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实际工作中也确实实行了许多支农、惠农、强农的新政策、新举措。但是因为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还没有改过来,在实践中,现行的剪刀差、征地、财政、金融、农民工等体制,限制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发挥,也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再加上这些体制像抽水机一样,使农村的土地、资源、资金、劳力、人才源源不断地向城市倾流。这就是为什么2002年十六大就提出了要使“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的趋势逐步扭转”的任务,不仅没有完成,城乡差距反而在逐年扩大的原因(2002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3.11:1,2007年是3.33:1,2008年扩大为3.38:1)。可见,不改革这种城乡二元结构和体制,要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新格局是不可能的。

客观地说,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农业、农村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我国的农民,无论是收入水平,还是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34元,2007达到4140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6.34倍,年均增长7.1%,这样的长期持续增长,在历史上是罕见的,就是与改革开放前30年比,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我们现在说农业仍然薄弱,农业仍然落后,是相对于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相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多方面的需求,还得不到充分的满足。说农民苦,说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是相对于同城市居民、二三产业职工有更多收入的比较,是相对于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果而言,农民还没有享得应有的份额。农民自己与过去比,已经是很好的了。所以,我们到各地调查,大多数农民对于党和国家的农村政策,特别是十六大以来的多项惠农强农举措还是满意的。

30年来,三农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这些成就是在农村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还是在城

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背景下实现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今后要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格局。这项改革真的到位了,实现了,诸如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形成的户口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体制、财政体制、社会保障等体制机制都通过改革,把问题解决好了。在农村,也实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同城市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衔接起来,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格局就形成了。做到了这一点,必将把亿万农民的积极性进一步调动起来,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社会稳定的局面就是必然的。过去我们常说“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如果我们真能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实现“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那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繁荣稳定和全国人民的全面小康就能够实现。所以,有学者评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决定,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伟大成功的起点;十七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决定,是未来30年中国实现又一次大飞跃的起点。这是很有道理的。

三、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根本方针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最早是在十六大政治报告中提出来的。作为建设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原则,也就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根本方针。2002年后每年中央全会所作的决定,都一再重申这个重大原则,这次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重申:“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6年过去了,我国的城市和乡村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经济和社会也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这是要充分肯定的。但是城市发展得快,农村发展得慢;经济这条腿长,社会这条腿短的格局,还没有从根本上扭转。一个重要的例证,就是城乡差距还在继续扩大。这表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这个方针还没有得到全面有效的贯彻。

所谓统筹,就是要兼顾、要协调、要平衡,使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这里,统筹的主体是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进行宏观调控,改变过去重(城市)一头,轻(农村)一头,乃至挖一头(农村),补一头(城市)的做法。现在我国的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到了“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阶段,所谓哺,就是反哺,就是工业和城市应该补贴农业和农村,把过去的调控方向倒过来。当然,中国是个大国,船大要掉头,很不容易,这涉及到认识观念、体制、机制、利益关系、工作路径等等方面,工作难度很大,将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但是,作为统筹、调控主体的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先要有新的观念和认识。历史阶段不同了,战略方向和工作任务就应该作相应的改变。说得通俗一点,过去是给工业、城市吃偏饭,现在是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历史新阶段,就应该给农业、农村吃一点偏饭,否则,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格局就形成不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就只会是一句空话。所以,要落实贯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这个重大战略和方针,作为统筹主体的各级党委和政府,首先要有明确的认识。

其次,要贯彻落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对现行的城乡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指出:“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调整国民收入格局,巩固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决定》这一段共讲了10个方面的战略任务,这些任务完成了,城乡一体化的远大目标也就实现了。这些任务,多数以前的决定都提出过,为什么多年实现不了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前面讲过的我国目前还是个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的结构,而这个结构是由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形成的一系列城乡分治的体制机制决定的。不先改革这些城乡分治的体制机制,上述要统筹的10个方面就实现不了。所以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就一定要统筹安排进行诸如户口制度、土地制度、财政金融体制、教育医疗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这些方面的每一项改革,都涉及到全局,单靠农业、农村方面的力量是改不动的,而必须由党和国家,各级党委、政府统筹安排来进行。所以,要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理想,应该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进改革的内容,称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改革和发展。

第三,要实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必须在组织上落实。政治路线决定组织路线,组织路线是为政治路线服务的。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证明,这个理论是正确的。可以总结出一条基本经验,凡是党和国家决定提出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任务,都必须在组织上落实,要有组织,要有人去具体贯彻执行才能实现。如果这个战略任务,只停留在会议上、文件上,没有组织保证,就只能是一纸空文,我们有许多重要的事项,讲了多年,鲜有成效,源于没有从组织上落实,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证明了这点。计划生育工作,是天大的难事,我们国家做成功了,一个关键的举措,就因为从上到下,建立了计划生育委员会,有组织作保证。

农业是安天下、定民心、稳社会的战略产业,三农工作是我们党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30年来,每年的中央全会、两会,三农问题都是讨论研究的重点问题,有三次中央全会专门讨论三农问题,并作出了重大决定。党中央、国务院几乎每年召开农村工作会议,已经先后发了11个中央一号文件。社会各界也都十分关心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有众多的专家、学者深入农村,访贫问难,调查研究,出谋划策,著书立说,写出的调研报告、政策建议、论文著作,真是汗牛充栋,比任何同类问题的论著多得多。全国上下,如此重视三农问题的解决,这在国际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历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但为什么三农问题仍然是层出不穷、屡解不决、久治不愈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央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这些正确的方针、政策,还没有在组织上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全局出发,找准了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了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宏伟目标,指出了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方针政策,是一个在新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无论从理论高度和实际操作层面评价,都是个很好的文件。按照文件指出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方针政策去做,“三农”问题不仅能够解决好,而且农村会再一次振兴起来,为未来30年中国崛起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成为又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但这样好的《决定》,怎么贯彻落实呢?按现在农口群龙治水又群龙无首的组织状况,这个《决定》是很难贯彻落实好的。社会上有“政策出不了中南海”的议论,这是言过其实。但农村问题的政策,出不了农口,却是现实。《决定》里指出的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要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等等的任务,仅在农口内部是解决不了的。所以,在新时期,建一个为党中央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工作机构,从组织上落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改革和发展这个重大战略任务,就很有必要。

社会体育城乡调研报告 篇4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非常有必要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社会实践的宗旨是:服务社会,实践自我,科学实践,完善自我。因此,我们应该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真正的走上社会,将其应用于其中,坚持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的课题是城乡低保社会救助体系和制度调研。我们将会选择腾冲县腾越镇山源社区和清水乡三家村进行调查。旨在能够发现一些问题并解决,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9个云南籍的同学在7月23日中午8点于昆明火车站集合统一组队去腾冲县腾越镇山源社区和亲水乡三家村进行走访和调查。当地政府在我们的叙说下也允许我们在当地的低保户家庭进行访问。通过这次调研我们了解到了城乡低保户家庭的一些生活状况及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低保户家庭都是在接受国家的救助后生活才过上了好日子。在我们调查的一户低保户家庭中,家中只有一个81岁的老人和一个正在上初中的孙女。老人的儿子和儿媳已经打工好多年没回来了,老人以前还能干点农活养几只猪来维持生活,现在上了年纪不能干活了还经常生病。幸好国家的各种救助体系的帮助,老人每个月都会收到国家的救助金,每次去看病也只要付30%的医药费。孙女上学的学费和每个月的生活费也有补助,所以老人的负担也可以减轻了。孙女也经常回家帮助爷爷做做家务,家中还有了一台电视,老爷爷平时也可以看看电视解解闷,家里的生活虽然不是很充裕但还是幸福的。调查中我们看到了那些努力在生活的人们,他们乐观的生活态度对我们这些衣食无忧的人们还是有启迪的。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救助体系与保障制度去关心这些需要关心和救助的人们,让他们也过上幸福的生活。我们也应该努力学习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以后为国家建设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只要国家富强了,人们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的。

这次我们9个同学分别来自不同的学院,有外语院、能源院、资安院、地信院等。队员都来自云南本地,有城镇和农村户口,对家乡低保社会救助设施、制度方面都有所了解。有的特困学生也受到过低保制度的保护。同时,面对当地的低保社会救助问题,我们也会有自己独特的观点。我们同为云南走出来的学子又巧聚于中南大学,满怀一腔的热情,愿意了解家乡低保户的一些问题,为城乡救助体系的完善做出自己的努力。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我们也增进了友谊,互帮互助,共同了解家乡建设,有一天希望我们也可以为家乡做一点贡献。这次社会实践是很有意义的,希望我们可以实现社会实践的宗旨:服务社会,实践自我,科学实践,完善自我。

外国语学院 英语0901班

社会体育城乡调研报告 篇5

------------------------------

------------------------

来源:决策咨询委作者:决策咨询委员会日期:2007-3-24 10:21:50

市决策咨询委员会改革开放组

社会保障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目标。近期,我们就建立和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制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城乡社会保障工作的基本情况

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市逐步形成了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特困救助等为主要内容,多渠道筹集保障资金,管理服务渐趋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是社会保险全部启动。我市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已全部启动运行,其中养老保险实行省级统筹,失业、工伤保险实行市级统筹,医疗、生育保险实行县级统筹。社会保险基金由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共同缴纳,地税负责征缴,财政负责监管,社保经办机构负责待遇给付。截止2006年6月底,养老保险参保户数达934户,参保在职职工83565人,离退休人员17790人,约占到2005年底应保对象的89.5%;2006年上半年,全市失业保险共有参保单位3932户,参保职工12.5525万人,约占到2005年底应保对象的63.2%,征缴失业保险金343万元,完成省上任务的15%,新增参保职工1274人,完成省上下达扩面任务的158.6%;全市医疗保险参保职工17.19万人,生育保险参保职工3.1万人,覆盖面均在80%以上。全市工伤保险参保单位426户,参保职工54000多人,累计征缴基金580多万元。

二是城市低保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城市低保实行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和分类施保,保障线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截止2006年6月底,享受城市低保对象达34113户、86545人,享受低保人数与城市人口比居全省第一。低保金从1999年的人均70元/月提高到现在的人均150元/月。

三是农村低保有了新进展。我市农村低保工作1999年启动,2004年又重新进行部署。截止2005年12月底,全市共保障农村年人均收入在625元以下困难群众13.12万人,发放低保资金2217万元。

四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逐步推开。我市2005年开始在神木县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2006年扩大到神木、府谷、定边、靖边4个县。截止2006年2月15日,四个试点县共有208951户农民、824080人参加,参合率为85.3%。至5月底,四个试点县获得住院补偿7376人次,住院总费用2035万元,补偿资金675.7195万元,占住院总费用的33.3%。人均住院费用2758元,人均住院补偿916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人均住院医药费用降低3.6%,住院人数增加约10%。

五是社会救助引起广泛重视。我市现有五保对象7794人,其中在47所敬老院集中供养373人(供养标准年最低1000元),分散供养7421人(供养标准年最低625元)。农村医

疗救助工作从2004年开展以来,共拨款436万元,救助6000人次。城市医疗救助工作从2005年开始,由省政府确定在榆阳、神木、定边三县(区)试点。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我市城乡社会保障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是:

1、宣传认识不到位。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让广大人民群众衣食无忧、老有所养,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这本身是一件好事,但在社会保险等制度推行过程中却阻力重重,社会成员对其认同性较差,这既有本身制度缺陷和管理不规范的影响,更主要的还是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和必要性认识不到位,导致社会成员缺乏参与的积极性。

2、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于全市经济发展。一是对农民工及被征地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缺失。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市农民工队伍日益壮大,被征地和失地农民逐渐增多,而现行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得那些游离于城乡边缘的人群既不是城镇居民,又脱离了农村土地保障,有的仅靠有限的征地补偿费来维持生计。如神木县大柳塔镇后柳塔村因当年大柳塔矿在征地时答应安置村民,但后来部分村民每人只拿到了2万元补偿,现钱已花完,生活无着落。此外,在资源开发中因环境问题而导致农民失地或变相失地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如神木县因煤炭开采形成的采空区面积达99.12平方公里,其中已塌陷面积达44平方公里,造成856户,3285人受灾。二是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尚未启动。目前,全省10个市只有我市这项工作滞后,致使我市相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外调时无法转移基金累积,调出人员到调入地需补交基金累积,给工作人员带来沉重负担。同时,我市在引进人才时,其基金累积又无法随本人一同转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的合理流动。三是因管理体制变更等原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陷入停顿状态;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在我市尚属空白;已改制企业职工也大多未参加医疗保险,市本级所属已改制企业职工参加医疗保险近6000人,仅占改制企业职工总数的32%,县区所属国有和集体已改制企业职工参加医疗保险的职工占不到10%;农村合作医疗发展不平衡,仅在北部四县试点,南部六县空白。

3、城乡社会保障管理分散,条块分割,体制不畅。社会保险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城市和农村低保及医疗、社会救助由民政部门负责,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救助由卫生部门负责,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则由隶属于人事部门的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负责。在基金的征缴、管理、发放过程中还牵扯税务、财政及金融机构等诸多部门和单位,形成了“多龙治水”的管理格局,难以形成有效的统筹、协作和配合。如养老保险方面,劳动保障部门认为,地税部门征缴率偏低,使企业离退休人员工资难以提高。地税部门则认为,由于许多企业不景气,提高征缴率不切合实际。由此导致各自为政,下达的征缴任务也无法统一。

4、社会保险扩面征缴清欠难度大,基金支撑能力弱。“十一五”期间,我市新增就业要达到12.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70万人,“十一五”末,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分别要达到10万、20万、12.8万、11万、3万人,扩面任务相当重,工作难度很大。一方面是企业职工对保护自身正当权益的无知和无奈,更重要的则是一些企业领导和业主保险意识淡漠,有的竟错误地认为,为职工办理社会保险是无效投入,表现在行动上是能躲即躲,能赖则赖。随着我市国有企业改制步伐的加快以及受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和就业形式多样化的影响,退休、失业人员将大幅度增加,加之很多企业不能按时、足额缴纳保险金,给社会保险带来巨大的基金支付压力。

5、信息化建设滞后。目前,全市只有养老保险实现了省市县三级联网。市本级、榆阳、神木、府谷、定边、横山等县(区)的医疗、生育保险工作在城区进行网络化管理,其余各县均为手工辅以单机操作。失业、工伤保险均为手工辅以单机操作。2005年,省民政厅给我市115个城区的社区居委会配备了低保专用微机,但由于社区低保工作缺少专职工作人员,加之现有人员待遇不能落实,且又大都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致使城市低保网络化管理水平难以提高。

6、社会救助工作压力大。一是困难群众多,资金缺口大。2005年全市需保障的农村人均年收入625元以下的困难群众28.35万人,实际只保障了13.12万人,仅完成应保人数的46.2%。2006年全市需保障的困难群众24.5万人,年需资金3753万元,除省上补助494万元、市政府已列支1500万元外,缺口资金尚有1759万元。二是各种救助制度不完善,已有的政策和制度相互衔接不够,特别是救助主体的多样化,既有政府部门,如民政、司法等,又有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如总工会、慈善协会等,使各种救助资源不能有效整合,各做各的,势必导致重复救助和救助遗漏。

三、思路与对策

1、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战略高度提高对社会保障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去认识和理解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的重要意义。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让困难群众能够过上最基本的生活,使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让全体人民能够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社会保障工作是涉及千家万户的大事,这不仅关系到社会的和谐进步,更与全体社会成员休戚相关。从政府层面讲,重在解决基本的生活保障问题,限于财力,要真正解决好社会保障问题,还必须动员广大社会成员,通过深入细致、扎实的宣传工作,使全体社会成员形成共识,摒弃过去等、靠、要的“福利保障”观念,树立“自我保障”意识,从“要我参保”变为“我要参保”,提高自觉参保的积极性。

2、坚持低水平、广覆盖原则,建立和完善与全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层次的社保体系。要切实把“让更多的人享有保障”作为推进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优先目标,积极调整各级政府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使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当前,应着重抓好六件事:

一是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办法,积极稳妥地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①要依法将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范围,所有用人单位必须及时为农民工办理参加工伤保险手续,特别是农民工较为集中、工伤风险程度较高的建筑、煤炭等行业必须参加工伤保险;②要采取建立大病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办法,重点解决农民工进城务工期间的住院医疗保障问题;③要积极研究探索和制定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并能够逐步与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

二是以土地换保障为基本思路,有效解决被征地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按照国家、集体、个人三方分担的原则筹集保障基金,其中个人负担部分从个人获取的征地安置补助费中抵缴,集体补助部分从土地补偿费中列支,政府承担部分从土地出让金中列支。同时,对于全部或基本失地农民,其身份应转换为城镇居民,并在子女上学、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与其他城镇居民相同的待遇。

三是尽快启动全市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并逐步使之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便于人才在不同用人单位之间合理流动。

四是积极开展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切实解决城镇困难居民看病难问题。对于已改制企业职工未参加医疗保险的,可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一并解决。

五是应积极向中、省申请扩大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争取2007年能将这一工作在全市十二县区全面铺开。特别是在南六县也应申请确定试点县。

六是应尽快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由民政部门移交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因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在农村缺乏相应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因此要坚持人、财、物整体移交。要坚持自愿原

则,不搞“一刀切”,通过大力宣传和国家、集体补贴等政策引导,使这项工作健康开展起来。

3、理顺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率和工作水平。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是多部门交叉分管、条块分割的分散管理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不相适应的。从国家层面来看,也正在积极研究和探索改革办法,作为地方政府目前只能进行适度的微调和理顺。一是可成立高层次的、有权威的社会保障管理委员会,由市级领导挂帅,负责协调与社会保障有关的各部门工作,研究和制定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规划和具体政策;二是根据政事分开、行政管理与基金营运分开的原则,改革或改组现行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建立统一的不依附于行政主管部门的、依法独立运营的社会保险基金营运管理机构,确保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三是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街道社区和乡村服务机构,如设立街道社区和乡村社会保障工作站等,以适应社会保障社会化发展的要求。

4、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加大征缴和清欠工作力度,确保各项社会保险的正常运行。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和社保经办机构应把扩面征徼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积极引导和鼓励城镇国有、集体、外资和私营等企业及其职工和个体工商户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各级财政、税务、审计、工商、乡企等部门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形成扩面征缴的合力。同时,要充分运用劳动保障监察职能,加大各项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和清欠力度,对拒不参保和恶意拖欠保险费的,加大依法处罚力度,使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农村社会保险由于受长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在短期内与城镇社会保险并轨是不现实的,但并不是说社会保险的扩面在农村将无所作为,可以先在财政状况较好的北六县进行试点,然后总结经验,循序渐进梯度推进,逐步过渡到覆盖全市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险体系。

5、加快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高运转效率,增强服务功能。我市的劳动保障信息系统工程(金保工程)一期工程建设项目已经发改委正式立项,总投资888万元,但因资金未落实,建设没有进展。建议市政府尽快投入资金,加紧建设,尽早实现全市及与中、省的社会保险联网。市本级要建立统一的覆盖各项任务的集中式资源数据库,实现城区内广域网实时联接,在街道一级普遍建立劳动保障信息发布站或查询终端,实现劳动保障主要业务的全过程计算机管理。民政部门应按照民政部《城市低保管理软件系统》(2.0版)的要求,加大对低保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尽快实现社区、县区、市、省、部五级联网。对农村低保和农村合作医疗,有关部门应组织人员开发或购买实用软件,尽快实现网络化管理,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社会体育城乡调研报告 篇6

这个学期,为了比较深入的了解社会,锻炼自己,老师要求我们完成一篇关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经过近一个学期的调查和多年来耳濡目染所接触的社会现实,我决定对我国目前城乡贫富差距现状进行一次实践调研。

中国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从“人民公社”“大跃进”的社会走到了一个开放、发展、充满竟争积极向上的社会,同时也带来了开放社会中所固有的矛盾,广大人民群众已明显感觉和意识到了贫富差距的存在及其严重性。我国现阶段存在着较多类型的贫富差距,主要有城乡贫富差距、东西贫富差距、群众性贫富差距、政策性贫富差距等。其中城乡贫富差距是一个综合性的贫富差距,它综合地反映出我国贫富差距的深层次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演进,在我国各个社会群体利益格局被重新调整的过程中,分配不公现象日益突出,社会财富分配的“马太效应”愈发明显,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在上海、天津、青岛等大城市,尽管“天价豪宅”和“棚户区”之间往往仅有一墙之隔,但“有钱人”和低收入群体居住区域的界定和划分已经越来越分明和固化,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也日益显现。

现在,我将从我国城乡贫富差距的表现、原因、解决方法几个方面谈谈我的实践调查报告结果。

城乡贫富差距的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贫富差距逐步拉大,综合各类居民收入来看,基尼系数越过警戒线已是不争的事实。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自2000年开始,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越过0.4的警戒线,并逐年上升。1978年我国基尼系数为0.317,2006年则升至0.496。据最新调查结果,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458,大大超出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进入了分配不公平区间,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这意味着,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已突破了合理的限度。统计显示,总人口中20%的最低收入人口占收入的份额仅为4.7%,而总人口中20%的最高收入人口占总收入的份额高达50%。这突出表现在收入份额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过大、高低收入群体差距悬殊等方面。2006年,城镇居民中20%最高收入组(25410.8元)是20%最低收入组(4567.1元)的5.6倍;农村居民中20%最高收入组(8474.8元)是20%最低收入组(1182.5元)的7.2倍。

城乡贫富差距的原因:

首要的原因是制度缺陷。主要表现在分配制度、税收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监督制度几个方面。在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新的分配机制,虽然对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但由于城乡空间地域在市场化等方面的显著差异,城镇居民从中受益较多而农村居民从中受益不大,结果在客观上也起到了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我国实行的个人所得税税制,目前税制不规范,个人所得税难以发挥调节社会贫富差距的作用;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覆盖面低。因此,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缺陷使得我国不断拉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加剧;监督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相对滞后,许

多非市场因素在发挥作用,导致各种违法行为、非法获取暴利的活动以及寻租行为的出现,形成非法收入。这些非法收入,破坏了正常的分配关系, 这也成为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次是政策性因素。政策性因素主要体现在国家经济政策的城市偏向和政策上的财富分配不平等。政府在执行就业、资金投入、财政税收政策、教育及各种医疗社保和其他福利待遇等方面实行“城乡分治”,优先发展工业和城市的政策,为促进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而以牺牲农业发展和农民利益为代价,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将资本从农业转向工业。同时,农民承担的负担有增无减,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有升无降,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分析了城乡贫富差距的表现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最后,我想谈谈解决贫富差距的方法。

我认为解决贫富差距的方法有以下一些:首先,加强农村基础建设,为农民建立起市场中心和交流中心,加快信息流通。因为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城乡分割,无疑也将进一步拉大城乡居民在科技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上的差距,形成信息时代的两种公民,在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条件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支撑起来的将是一个是衡的社会。其次,在政策上应积极保护农业,扩大农业投资。我国现阶段,农民几乎不能享受到国家政策上的什么优点,农业没有特殊性可言。因此也很难会有特殊的发展,这些都需要政府在政策上有一些大量的投资。再次,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调节城市居民的高收入,农民收入增加,才能真正把农民、农业、农村中蕴藏的巨大潜力焕发出来,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增加,才能真正使中国稳定,政通人和;只有农民增加收入,减轻负担,才能保持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多样化,发挥民族特色,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最后,应该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民教育,在农村中建立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和学习班,进一步扩大义务教育。

社会体育城乡调研报告 篇7

这被外界视为继5年前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度提出“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后, 开始对“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下达的“攻击令”, 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一、城乡二元结构的内涵、构成要素、特征及其由来

(一) 城乡二元结构的内涵

“城乡分治, 一国两策。”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陆学艺 (2002) 精辟的概括了城乡二元结构它的内涵及特征。城乡二元结构是指维持城市现代工业和农村传统农业二元经济形态, 以及城市社会和农村社会相互分割的二元社会形态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所形成的制度结构。即包括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城乡二元结构使一国内存在着现代城市与落后农村两个不同质的相互独立运行的社会单元。以工业部门为代表、生存条件相对优越、拥有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具有现代观念的发达城市地区, 和以农业部门为代表、生存条件相对恶劣、拥有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保有传统观念的落后农村地区分别代表了现代工业文明和传统农业文明两个不同的人类文明发展水平。

我国的二元结构主要特点是我国存在“双重二元结构”, 即不仅存在以现代工业为代表的现代部门与以农业为代表的传统部门之间的经济二元结构, 同时也存在着以城市社会为一元与农村社会为一元的社会二元结构

1.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

一般认为,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传统部门 (如农业) 比重过大、现代经济部门发展不足以及城乡差距十分明显的一种状态。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 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 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 农村人口众多等。

二元经济结构最初由荷兰经济学家伯克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 后发展成为理论体系。但这一理论的广为传播却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完成的。他写出了《经济增长理论》和《无限劳动供给下的二元经济发展》, 使二元经济理论发展为一大学派。并对区域经济发展发生重大影响。这一理论的特点在于把国家的经济划分成土地和资本密集、高新技术、高生产率的发达的部门和劳动密集、传统技术、低生产率的传统部门的二元经济。经济发展需要依赖现代先进生产部门的扩张和传统落后部门的要素尤其是劳动力的支持。通过这种要素转移和产业部门的转换促进经济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升级, 实际上这是一种如何加速工业化发展的理论。其不足:对消除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未能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发展中大国如巴西、印度和中国, 处于典型的二元经济状态。

2. 二元社会结构的概念是农业部原政策研究中心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课题组于1988年最早提出并详细论述的。

所谓二元社会结构, 是指人为地把全体公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 形成农民和市民社会地位完全不同的制度体系。这种举世罕见的城乡隔离制度, 形成了城市和农村两个各自封闭循环的体系和市民与农民两种迥异的不同公民身份。

一言以蔽之, 城乡二元结构是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对立、城乡分割、城乡劳动力流动隔绝的经济社会二元结构。它具有二元性和刚性化。

(二) 城乡二元结构的构成要素

1. 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

1958年1月, 全国人大常委会第91次会议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该条例第10条第2款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做出了带约束性的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 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 学校的录取证明, 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的证明, 向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出手续。”这一规定标志着中国以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为核心的户口迁移制度的形成。

2. 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

改革前中国社会中的资源是由行政性的再分配而不是由市场来进行配置的。在实行这种再分配的时候, 在城乡之间实行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制度。比如“农村义务教育附加费”是让农村人自己掏钱办学, 而城市是由政府财政提供。

3. 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壁垒, 事实上是将城乡两部分居民分成了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

二元结构制度所折射的是两个圆心, 是将城乡两部分居民分成了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和身价的社群。这两种社会身份在地位上的差别, 表现如:国家每年为城镇居民提供上千亿元的各类社会保障 (养老、医疗、失业、救济、补助等) , 而农民生老病死伤残几乎没有任何保障。

(三) 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

1. 二元意识与二元经济互动, 形成恶性循环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我国经济的二元性及两类劳动者群的划分决定了我国社会意识的二元性, 从而决定了我国社会意识的二元性。尤其是传统经济部门与传统的社会意识的相互作用相当严重, 主要体现在:传统与现代, 开放与保守, 公平与效率等。

2. 相关配套制度供给严重失衡

现代发展经济学理论认为, 社会二元结构的本质是制度性的。我国的二元经济不仅是历史造成的, 而且是在其特定的政治文化等制度下形成的。城乡制度的具体差异概括为14个方面:户籍制度、粮食供给制度、副食品与燃料供给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医疗制度、养老保险制度等。

3. 产业结构调整滞后, 就业结构调整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

根据钱纳里等人的多国模型, 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 工业就业的增加, 远远低于农业就业的减少, 因此, 劳动力的转移主要发生在农业和服务业 (第三产业) 之间, 而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却存在着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的问题。由于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 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工业化过程中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使无法被工业部门吸收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只能滞留在农业部门, 延缓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的进程。中国的服务业只占GDP的40%, 而美国高达79%。

4. 我国统一市场体系发育不全, 生产要素流动性差, 城乡市场差距大

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中, 城市和农村市场体系和市场载体差异较大, 全国统一的有形的市场建设还没有完全形成。一是现有的消费品市场、农用生产资料市场规模小, 基础设施落后。二是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发育严重滞后。

5. 市场机制和经济体制作用弱化, 行政干预严重

我国由于改革开放的时间还较短, 城乡分割的市场也没有打破, 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空间和领域还较为有限。2007年城镇化率44.94%, 离现代化要求的50%还有很大距离。

(四) 城乡二元结构的由来及时代意义

城乡二元结构自古就有。翻开历史, 可以发现, 中国从宋朝以后, 就出现了城乡二元结构, 但是没有城乡二元体制。比如说:北宋被金兵占领了, 河南一带的人逃到了江南, 河南的城里人到了江南农村里, 你可以买地、种地、租地, 河南的农村人在城市里做工, 做学徒、开店都行。城里人可以到农村, 农村人也可以到城里。又譬如, 清朝中叶以后, 东北开禁了。山东人过海到了东北, 你一样愿意到城里到城里, 愿意到农村到农村, 迁移方面没有限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发展中国家在选择工业化战略时深受当值经济学界为工业论、唯资本论和唯计划论, 纷纷选择重工业发展战略。

建国后, 我国发展经济, 效仿西方发达国家做法, 也执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必须要有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于是, 我国建立了三种制度的三驾马车:一个是统购统销制度, 一个是人民公社制度, 一个是户籍制度。这样就建立了城乡二元体制。

重工业高, 就意味着吸收的劳动力少, 使用的资本多。因为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 有一个规律, 就是农业的比重不断下降, 农业的劳动力不断减少。但是减少了以后, 你发展的又是重工业, 劳动力就没有机会得到吸收, 所以都淤积在农村、农业中。那么同时呢, 因为我们有户籍制度, 有上面说到的制度的三架马车, 因此劳动力按照制度的规定, 也不能随便的转移出来的, 非农产业就业的规模也就没有得到相应的扩大, 比重仍然比较低, 从1958年起就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同印度、巴西和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一样。

当然, 我们也不能否认其历史意义。当时国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结构较为简单, 计划经济体制无疑起过重要的积极的作用。例如:它较为有效地集中了人力、物力、财力, 保证国家重点项目建设, 较好的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较为迅速地建立起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它较有效的增加了财政收入, 迅速的制止了通货膨胀, 稳定了物价, 使广大劳动群众在很短的时间内摆脱了极端贫困的状况。以最快的速度增强了国力, 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也发展了新中国的建设事业。此时的城乡二元结构符合经济发展水平, 并未产生阻碍作用。

二、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

(一) 国际背景

1. 世界现代化之规律

发达国家在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 政府都是通过宏观调控, 大规模的向农业和农村投资, 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如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就开始向农业和农村投资大规模投资, 1961年又通过了农业基本法, 更是加大了向农业和农村投资投资。韩国在1960年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100美元左右, 到1995年就达1万美元, 并且基本上消灭了城乡差别。他们是世界上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最成功的国家。

2. 世界一体化之趋势

有人说, 美国经济打喷嚏, 世界金融要感冒。去年, 美国发生了金融危机。中国也深受影响。拉动经济增长有三驾马车:投资、出口和消费。中国经济一直是骑在自行车上, 主要靠投资和出口两个轮子驱动。金融危机使得中国的出口难了!经济严重下滑。日刊文章《金融风暴逼迫中日扩大内需》 (2008年11月1日) 如何扩大内需?拉动农民消费, 发展经济, 必须靠三驾马车拉动才行, 而城乡二元结构是摆在中国经济面前的最大障碍, 必须要破除。

(二) 国内现状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曾说:农民一边吃肉, 一边骂娘。农民的绝对生活水平提高了, 但是与别人相比, 显著落后。

1. 城乡差距

(1)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见下图一、表二)

有农民说:“我爷爷流血, 我爸爸流汗, 到了我自己则是流泪啊。”世界银行 (1998) 一份报告指出:“36个国家的数据表明, 城乡之间收入比率超过2的极为罕见;在绝大多数国家, 农村收入为城市收入的3分之2或更多一些。经济学家认为, 城乡之间收入合理的比例应该是1.5:1左右。

30年前的改革主要是着力解决农业生产的效率问题, 目的是多生产农产品, 解决短缺经济, 并没有触及二元结构问题。其实, 当时也没有能力解决二元结构。30年过去了, 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 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是, 城乡差距依然很大, 特别是在农民收入这一核心指标上, 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还在拉大, 去年是3.33∶1, 是改革以来最大的;农村的社会事业发展也还滞后, 公共品供给明显不足。这种情况有损于公平, 也因农民收入上不去而制约农村市场开拓, 进而影响国民经济发展, 导致效率损失。所以, 在国家总体上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财政收入增加较快的条件下, 破除二元结构就必然成了历史性的国家战略。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表示,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第一个30年, 而“我认为, 在接下来的第二个30年中, 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城乡二元体制改革。这一体制是在1958年随着计划经济开始形成, 到现在已不适于市场经济以及整个国家的宏观发展需要, 而且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改革的进行。”

(2) 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距甚大。这是城乡二元结构的一个重要表现。比如医疗卫生资源相差悬殊。2003年城市每千人拥有病床数为3.67张, 而农业人口每千人只拥有病床数为0.76张;城市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84人, 农业人口每千人只拥有1.19人。甚至出现了“生命价格剪刀差”!

中央党校“三农”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张虎林指出, 历史上我们对农业欠账太多。长期以来, 一直“以乡养城, 以农补工”, 在“工农产品剪刀差、财政税收收支差、金融资金存贷差, 土地征用出让价格差, 城乡居民税费负担差, 进城务工农民待遇差等6个方面, 每年每方面对国家的贡献都在1000亿元以上。

2. 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受到制约

农村经济的落后导致农村内需不足, 进而也影响了工业和城市的发展, 乃至国家的全面发展。“民工荒”即为例证。

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

党和政府对“三农”的高度重视。《决定》指出:全党必须深刻认识到,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 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 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 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

4.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深远意义

(1) 有利于推进中国的整个现代化进程, 缓解中国目前在发展当中的一些瓶颈。农业处于半商品经济状态, 内需不足, 农民消费力过低, 客观形势要求, 开发农村市场, 增加农民收入。 (2) 有利于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 有利于消除社会分割和身份歧视, 城乡就业和社会稳定, 建设和谐社会。 (4) 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收入。 (5) 有利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推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三、彻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措施

根本原则。《决定》指出: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 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巩固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 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根本措施。基于对“三农”问题的准确把握, 这次全会深刻提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措施:“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具体措施。一是统一城乡规划。同等而非一样化。二是统一财政金融政策。尤其要加快建立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统一制度安排为突破口, 来改变城乡二元的结构。三是统一户籍管理政策。改变以户籍为指向的二元体制机制。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段应碧认为,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其实本质上并非一个户籍问题, 关键在于附着在户籍上的利益, 还有就是进城的门槛还是太高。四是统一社会保障制度。物权化, 其法律意义是指, 享有包括土地的占有、支配、使用等权利在内的完整的经济所有权。使农村土地使用权物权化, 为农村社会保障铺平道路。五是统一就业政策。目前, 对农明工的就业存在诸多歧视。六是加快农村发展的八大举措。繁荣发展农村文化。怎么扩大内需?财政支出可以转化为内需。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 不断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和协调发展。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目前“新农合”的“低水平、全覆盖”即为好的举措。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强化农村社会管理。

近年来, 城乡二元结构正在消解,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正在形成。

参考文献

[1]人民论坛编辑部2008年01月08日08:07来源:新华网

[2]http://www.ngocn.org/action-viewnews-itemid-23381.

[3]http://double123321.51.net/duiwogu oeryuan jiegoudezha nlvesikao.htm.

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发展研究 篇8

关键词:社会保障;统筹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1-0199-02

河西走廊是一个文化交融、特色鲜明的地区。在这样一个多元社会文化场景中,探讨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发展和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十分有意义的。金昌市是甘肃省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试点市,本文对金昌市下辖的农业县永昌县进行了深入调查,实际调查的对象有农民、城镇退休职工、城镇下岗职工、退休公务员,年龄基本上在45-70岁之间,男女基本持平,调查对象涉及比较广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永昌县城乡居民参与社会保障的基本情况。

一、永昌县社会保障发展概况

据了解,全县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2924人;城乡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22719人,参保率为98.7%;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金发放率达100%。失业保险参保9529人。工伤保险参保3961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21046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29548人,参保率为99.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180832人,参保率达97.54%。生育保险参保14372人。①

截止目前,全县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2540人,征缴基金3634万元;城乡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22956人,参保率为98.81%,征缴基金678.48万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养老金发放率达100%;失业保险参保9126人,征缴基金436.73万元;工伤保险参保9558人,征缴基金195.11万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25196人,征缴基金2303.4万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25356人,参保率为99.6%,征缴基金119.1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178190人,参保率达96.11%,征缴基金1148.4万元;生育保险参保15975人,征缴生育保险基金85万元。②(见表1)

表1 2013年-2014年永昌县各项社会保障情况一览表

2013年-2014年永昌县各项社会保障情况一览表

社保类型年度及增长率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生育保险

20131292412271995293961295482104618083214372

20141254012295691269558253562519617819015975

增长率-3%0.2%-4.2%141%-14.2%19.7%-1.5%11.2%

二、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发展状况及问题

(一)最低生活保障

最低生活保障方面,通过对永昌县民政局Z主任的访谈得知,永昌县自1998年开始实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当时的标准是家庭月人均收入在100元以下的可享受低保待遇,家庭月人均收入不足100元的由国家给补够100元。到2014年,城镇居民享受低保待遇的标准由原来的家庭月人均收入100元提高到458元,也就是家庭月人均收入在458元以下的可享受低保待遇。采用补差法,家庭月人均收入不足458元的由政府补贴达到458元。据统计,2014年甘肃省低保的覆盖比例为12.6%,而永昌县2014年享受低保的人数为7845,占整个城镇人口的7.6%。可以说,永昌县和该省其它地区相比低保覆盖比例是较低的。2006年国家在全国范围内提出实施农村低保政策,自此永昌县开始实施农村低保政策。与城镇居民低保政策不同,农村低保以人均年收入为标准。2013年农村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1907元可纳入低保,2014年为2193元,大约上涨了15%。

jc-F-c,金昌市永昌县城关镇北海子村,农村户口,男,55岁,汉族。

“新农合参加了10年了,每年交80元,妻子曾到县医院住了十天,报销了60%。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金免交50元,医疗和新农合全队的人都入了。当时开始实施时,有些人不愿意交,害怕被骗,现在人们的意识提高了,说是党的政策好了,有发粮补什么的。以前1人享有低保,其他家人不享有低保,现在有1人评上低保,全家都享有低保。城镇居民和农农村居民素质差别大,对低保政策不了解。农村每个大队只有3个低保名额,但实际上生活困难的人较多,名额太少。城市里低保名额多,不公平。低保补助金涨了,由原来的170元涨到240元(每个月),但农村1类低保人员才205月。”

jc-H-c,金昌市永昌县城关镇北海子村,农村户口,男,70岁,汉族。

“农村不如城镇,城乡之间低保不公平,城镇名额多,而农村少。老年人养老金太少,丧失劳动能力以后不能保障生活,对身体不好的老年人来说,生活很困难。”

2012年永昌县开始执行国家发改委42号文件,农村低保由乡镇政府统一管理。在农村低保户的评定上,永昌县采取“3+1”模式来进行综合评定,以保证评定结果的公平和公正。“农村低保由乡镇政府统一管理,权力由村干部过渡到乡镇政府手中,效果很明显,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基层民主力量十分薄弱,机构设置不健全,原来每个乡设置3-7人从事农村的低保工作,但实际上只有1—2人,最后还是得依靠村委会来开展工作。”通过与民政局Z主任的访谈,我们了解到农村低保面临着工作量大、人员不足、指标偏少、评比困难以及易养懒汉等问题。Z主任认为“过去由于农民思想意识上的错误认识和低保执行机构村委会的问题,出现很多关系保和人情保,农村低保工作很难开展,也很难实现公平公正。”

另外,针对流动人口的低保政策还不完善。被调查者中有一位来自湖北农村的流动人员,由于户籍还在湖北农村老家,她所有的报销事宜只能到户籍所在地办理,这对于她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也是她希望当地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能够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jc-C-c,金昌市永昌县,农村户口,外来务工人员,女,50岁,汉族。

“我也很想申请低保,可是我的户口在湖北老家农村呢,这儿申请低保是有户口限制的,所以在这里是申请不了的。我要报销的话就得会老家,麻烦的很。”

(二)医疗保险

在城乡一体化试点下的医疗保险方面,永昌县2010年开始实施城乡一体化,社保局资料显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在报销比例、缴纳费用等方面进行了统筹。

jc-E-c,金昌市永昌县城关镇北海子村,农村户口,女,52岁,汉族。

“我家人曾经生过大病,在我们县医院住的院,总共花了3000多块钱,报销比例县里70%,镇里75%。除了给报销的钱以外,大病救助还给补助了300多元,这一点还是比较满意的。

jc-B-u,金昌市永昌县,城镇户口,退休职工,男,60岁,汉族。

“去年住院(金昌市级医院),花了一万,报销了70%(7000元)。市县的报销比例一样,住院费用我自己先垫付后来给打到卡上,用了2-3个月。”

jc-H-c,金昌市永昌县城关镇北海子村,农村户口,男,70岁,汉族。

“新农合入了有7、8年了。06年在武威市肿瘤医院看病,但是当时是出市治疗未能报销,现在出市也可报销,报销比例为70%,但有的费用如药费、检查费等不能报销。在市级医院看病可先拖欠部分费用,后来再补上。”

但是要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还存在很多问题。通过对永昌县社保局B局长访谈我们了解到,目前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医保资金筹集比例水平较低,其次是医疗费用增长比例大,最后是征缴基金缺乏。在医保、医院、患者这三方的利益链条中出现了恶性循环。即医院费用提高速度太快,医保基金筹集不够,患者报销金额被拖欠,又影响到基金的筹集,以此循环。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2014年大病保险的报销没有落实,原因是在城乡一体化的三年试点期结束后将大病保险60000元以上80000元以下的部分交给了平安保险,但这中间出现了行政工作的衔接不良,政策并没有落实,因此影响到了大病报销。此外,目前永昌县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资金来源主要个人缴费以及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支持。但由于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医疗保险资金还是比较缺乏,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进程。

三、结论

总体来说,永昌县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比较全面,尤其是关乎居民切身利益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投入力度很大。参保人数在不断增加,各种保险的参保率均在96%以上,居民的参保积极性很高,居民的满意度也比较高。但是永昌县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也存在漏洞,如大病保险的转移续接工作出现问题,进而导致基金征缴的困难这一现状;在最低生活保障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不公平现象;基层机构设置不健全导致的工作量较大等等,还需要继续完善。

注释:

①金昌市永昌县人社局2013与2014年工作总结

②同上

参考文献:

[1]高平.城乡一体化应统筹发展城乡社会保障[J].中国乡村发现,2010,04:52-54.

[2]方菲.从失衡到均衡: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路径研究[J].理论探讨,2009,06:72-75.

[3]马一民.论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发展[J].经济学动态,2008,11:21-24.

[4]王延中,张时飞.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08,01:39-41.

[5]何平,汪泽英.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思考[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0,02:42-52.

[6]袁文全,张卫国.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经验启示与实践向度[J].学海,2010年第6期.

上一篇:初三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下一篇:护理弹性排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