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尔斯顿社会学论文

2024-07-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罗尔斯顿社会学论文(精选8篇)

罗尔斯顿社会学论文 篇1

一、罗尔斯顿自然价值思想的理论来源

西方环境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十分丰富,动物解放或动物权利主义,施韦泽的敬畏生命思想,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对罗尔斯顿思想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思想正是现代环境伦理发展的必然产物。动物解放或动物权利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辛格和雷根。他们在继承前人的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动物解放或动物权利理论。辛格认为:一切物种均应平等,应把人类平等所依据的伦理原则推行到动物身上,同等地关心每一个存在物的利益。雷根在他的著作中认为,人们用来证明人拥有权利的理由与用来证明动物拥有权利的理由是相同的。每一个人之所以同等地享有这种权利是由于每一个人都具有一种天赋价值,具有这种价值存在物必须被当作目的本身,而不能当作工具来对待。奥尔多利奥波德是生态伦理学的重要奠基人,他所倡导的“大地伦理”提出了将所有自然存在物以及作为整体的大自然都纳入到伦理体系中的理论范式,“大地伦理”是生态伦理学发展史上较早自觉而又系统阐发人与自然生态系统伦理关系的思想体系。罗尔斯顿早年就被利奥波德的思想所深深打动,并直接继承了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思想。罗尔斯顿在其传记《一个走向荒野的哲学家》中这样写道:我开始阅读利奥波德著作的时候,被他倡导的“大地伦理”深深打动。在他那,作为生态系统的自然并非任何不好的意义上的“荒野”,也不是“堕落”的,更不是没有价值的。相反,她是一个呈现着美丽、完整与稳定的生命共同体。

二、罗尔斯顿自然价值论的主要主张和特点

2.1自然内在价值是事物的某种性质

罗尔斯顿是把价值关系引入了两个不同的评价系统。一种是自然系统,一种是人的认识系统。在他的自然价值论里他是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在自然面前的主宰方式的,但是他又认为只有人类这个灵长类动物才能担任起守护地球的.职责,于是他试图在激进的自然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之间找到一个折中的支点。他认为自然生态系统才是最高的价值之源,人必须按照自然的规律来从事自身的活动;而自然生态系统创造了人这一万物之灵就是为了让人来维护地球这一整体的利益,他还把这希望寄于人类的明智和美德。

2.2价值从人走向荒野

罗尔斯顿在他的代表作《哲学走向荒野》一书中,提出了“荒野转向”概念。“荒野”在其著作中是作为生态系统的自然的代名词。传统哲学和伦理学从人自身出发,往往只关注人自身的价值观,而忽视了自然界的价值。其实,荒野自然是一个就有自组织、自动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创造是自然界的本能,它是一切生命有机体的摇篮。荒野价值是一切价值之源,也是人类价值之源。罗尔斯顿说:生命是自然赋予我们的,我们有着自然给我们的脑和手,基因和血液的化学反应。可以说生命中有90%是自然的,10%是人为的。他认为,人之所以忽视荒野自然的价值,是因为人类认为自己具有其他自然物质所不具备的意识、能动思考、文化能力。同时,表面上看,荒野与文化是两个并行的铁轨,互不干扰,但是荒野与文化并不是两个互相隔绝的世界。罗尔斯顿认为,对文化世界的强调不会导致对荒野的贬低。文化的人生存在于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文化的人生也存在于一定的生态环境之中,是荒野给予文化生命的支撑。文化之所以能独立于世界,是离不开生态系统这个最原始的支撑的,当然,文化领域的发展与壮大也是离不开生态系统的完善的。也正是由于自然、荒野与文化的关系,所以人们总是乐见用各种自然之物来表意某种文化。诸如飞鸽是和平的使者,秃鹰代表着美国人的自我形象和自由之世界,狮子象征着英国、龙象征着中国……这些不管有多少原始的荒野被政府,人们仍需保留一些荒野,因为它可以衬出附和于它身上的文化价值。

2.3自然界的价值:工具价值、内在价值和系统价值

自然价值的争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价值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除了工具价值外,自然是否有内在价值。罗尔斯顿就在总体上把自然价值划分为三大类:内在价值、工具价值和系统价值。罗尔斯顿环境伦理思想的核心就是自然的内在价值,他所说的“内在的”是与“工具性的”相对的,自然的内在价值是指某些自然情景中所有的价值,不需要以人类作为参照。潜鸟不管有没有人在听它,都继续啼叫下去。潜鸟虽然不是人,但它自己也是自然的一个主体。在人类思想史上,“内在价值”是一个反映、概括和表达人作为大自然进化的最高产物、作为万物之灵所固有的最高价值的一个概念,它为人类所特有并包含在人的本性之中。尔斯顿认为自然的价值是客观存在的,并不依赖于人的主观判断,自然的价值是被人类发现的,而不是被人类创造的。传统上人们把自然价值只是局限的划分为工具价值与内在价值,而罗尔斯顿提出系统价值的概念,是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上的一次巨大的变革。罗尔斯顿指出将内在价值看成是某一个体所“自为决定”的价值是有问题的,他所说的自然中的价值是要把个体放在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内与周围环境的联系来确定其价值,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主体,也没有任何一个客体是独自存在的。每一事物都是以一定的角色在一个整体中体现它的善。所以,生态系统是价值存在的一个具有包容力的重要的生存单元,没有它,有机体就不可能生存。

三、罗尔斯顿环境伦理思想实践观的当代启示

罗尔斯顿社会学论文 篇2

由此引起的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 加强了企业对社会回应的反思, 企业社会回应的讨论及内容具有一种对象性, 这种对象性针对的就是所有与企业相关的利益群体, 称之为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针对企业这个经济性的组织来说是一个战略管理性的概念, 该理论的创始者是弗里曼, 他提出:利益相关者是影响一个组织的目标实现或者能够被现实目标过程影响的群体或个人。

一、卡罗尔模型的解读

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是一种契约责任, 宏观层面上, 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变化都将会影响到企业社会责任契约的内容, 微观层面上, 利益相关者权利和地位的变化也将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著名的卡罗尔金字塔模型就是以利益相关者为导向的企业社会责任模型, 该模型把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社会回应两个方面的内容整合起来, 以明确必须对哪些领域的社会问题或利益相关者问题加以通盘考虑。

作为一个较为全面的企业理论模型, 卡罗尔模型是一个很好的概念性分析工具, 有助于我们区分现有的文献中各种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该模型不仅清晰的表达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 阐明了各个责任之间的关系, 且为人们所普遍接受。

阿奇B·卡罗尔 (Archie B·Carroll) 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在学术界被认为是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一种进步, 引进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新概念框架, 既有可理解性又有较强的综合性。卡罗尔的企业社会责任具有清晰的对象性, 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界定企业社会责任。卡罗尔在模型中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某一特定时期内社会对组织所寄托的经济、法律、伦理和 (慈善) 自由决定的期望。卡罗尔模型即如图1所示。

卡罗尔在模型中并没有排斥费里德曼的观点, 他认为, 作为经济组织, 经济责任是企业最纯粹也是最重要的社会责任, 但并不是企业唯一的责任;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 社会赋予并支持企业承担生产性任务、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权力, 但同时社会也制订了企业所应该遵循的法律和法规, 并且期望企业在法律要求的框架内实现经济目标, 因此, 企业肩负必要的法律责任;虽然企业的经济和法律责任中都隐含着伦理规范, 但公众社会对企业的期望有时超出了法律要求的范围, 尤其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 对企业伦理经营行为的期望, 使人们认识到企业伦理责任的重要性;除此之外, 社会还对企业寄予了一些没有或无法明确表达的期望, 是否承担或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完全由个人或企业的自由判断和选择, 这是一类完全自愿的行为即慈善责任。

卡罗尔的阐述尤其强调, 四种责任彼此间并不是相互排斥的, 也不是固定的, 彼此间可能相互转化, 而且任何一个行为中可能同时包含着其他几种责任。

一是经济责任国家经济飞速发展, 社会由贫穷变为富裕, 人民由物质的需求转而要求抽象的如社会正义和平等的价值等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从而开始对企业抱有更高的期望, 要求企业对各种商业行为负责和并对社会要有更多的回报。

企业必须承担经济责任, 但是, 企业应该是一个以生产或提供社会需要的商品和服务为目标, 并以公平的价格进行销售的机构。公平的价格指的是, 社会认为企业所确定的价格能够反映产出商品和服务的真正价值, 能给企业足够利润, 并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存在和发展, 能给它的投资者以回报。

企业在确保自身盈利的基础上开展的经营活动, 努力为社会增加财富, 为员工增进福利;同时还要要求企业能够尽可能的向社会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 保障利益相关者的和权益, 以便推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经济责任是企业履行各种责任的前提与基础, 离开了经济责任其他责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是法律责任企业的法律责任是指, 既然社会已经准许企业负起前面提及的生产职责, 去履行有关的社会契约, 那么社会就会相应制定一些基本的规则即法律, 同时希望企业在法律的框架内展开活动。法律责任反映的是社会条文化的伦理, 体现出由立法者确定的对公平进行企业活动的基本看法。遵从这些法律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假如企业不同意这些已获通过或打算被通过的法律, 持异议者可借助我们的社会所配备的机制, 即通过政治程序表达自己的意见。

企业的法律责任是企业即使在不盈利、企业员工福利不改善、企业其他三种社会责任不能履行的情况下页必须无条件地履行的强制性责任。它要求企业依法经营、按章纳税和承担政府规定的社会义务, 并接受政府的管理和监督。

三是伦理责任一般来说, 伦理责任与法律规定是相互补充的, 法律责任是交易成本中最大的责任, 而伦理责任则是一种自我约束的责任。法律虽是重要的, 但永远不够用。伦理责任包括那些为社会成员所期望或者禁止的, 尚未形成法律条文的那些活动和做法。法律责任是社会对企业的最低要求, 具有法律强制性;而伦理责任则要求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应该承担一定的义务, 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各种后果负责, 让企业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要求去从事经营活动。

企业承担伦理道德责任包括维护股东权益、维护消费者权益、维护职工权益、积极参与社区建设、保持自愿、环境与社会可持续的发展等。维护股东的投资权益是企业最首要的伦理社会责任;消费者是企业产品与服务的最终接受者和使用者;职工是企业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之一;社区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资源开发过度、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是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等。这种责任必须转化为企业内部的发展动力, 实现企业自身的健康发展和壮大, 进而为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作出贡献。

四是慈善责任企业的自愿、自由处理或慈善活动被视为责任是因为他们反映了公众对企业的新期望。这些活动是自愿的, 非强制性的, 并非法律要求的, 也不是寄予企业一般伦理方面期望的, 只取决于企业从事这些社会活动的意愿。然而, 社会确实期望企业多行善, 慈善从而成了企业与社会之间契约关系中的一个构成部分。这样的一些活动包括企业的捐款、赠送产品和服务、义务工作、与当地政府和其他组织的合作, 以及企业及其雇员自愿参与社区建设或者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相关的其他活动。

与企业法律责任不同, 企业伦理责任是未上升为法律但企业应予履行的义务, 它包括广泛的企业行为规范和标准, 这些企业行为规范和标准, 体现了对消费者、雇员和当地社区心目中的正义价值观的全面关注, 也反映了尊重和保护股东权利的道德精神。

二、卡罗尔模型的层次性分析

卡罗尔在模型中进一步指出, 经济责任反映了企业作为营利性经济组织的本质属性。使企业成为营利性的经济组织, 这是市场经济制度的固有要求, 而让企业尽可能营利, 也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应有之义。在理解企业社会责任时, 不能将企业的经济功能与企业的社会功能对立起来, 而应把它们作为相互匹配、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 共同纳入企业社会责任的框架之中。企业在追求利润价值的同时, 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良好运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企业对利润的追求也并非是无所限制的, 社会必然要设置一定的规则对其约束, 企业只能在这种规则即法律的约束下实现其经济职能, 由此企业法律责任应运而生。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西方学者的观点中, 卡罗尔强调了企业法律责任并不能涵盖企业社会责任的所有内容, 即涵盖不了对企业的所有期望行为。法律之所以存在力所不及之处的理由至少有三:其一, 法律应付不了企业可能面对的所有话题、情况或问题。其二, 法律是由立法者制定的。其三, 法律有时与其说反映出适当的伦理理由, 不如说尽可能体现了立法者的个人利益和政治动机。在大多数情况下, 企业法律责任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编辑成典的伦理, 因为它包含着正义这一基本的伦理道德观念。

至于所谓的由企业自主决定其履行与否的责任即慈善责任, 卡罗尔认为, 这是指企业参与非强制性的或者非由法律和伦理所要求的社会活动的义务。其所揭示和表达的, 是社会要求企业成为出色的企业公民的一种愿望。企业伦理责任与由企业自主决定其履行与否的责任仅有细微的差别, 这种差别在于, 后者于道德或伦理意义上的强制性不如前者那样明显。换言之, 若一个企业未按某些利益相关者集团之期望为慈善之举, 则这些利益相关者不得将该企业归入不道德者之列而加以谴责。

该模型描绘的企业社会责任的四个层次成金字塔状, 经济责任是基本责任, 处于金字塔的底部。同时, 期望企业遵守法律, 法律是社会关于可接受和不可接受性的法规集成。再上去就是企业伦理责任这一层次。这一层次上, 企业有义务去做那些正确的、正义的、公平的事情, 还要避免或尽量减少对利益相关者的损害。在该金字塔的最上层, 寄望企业成为一位好的企业公民, 也就是说期望企业履行其自愿或者自由决定的慈善责任, 为社会生活质量的改善作出财力和人力资源方面的贡献。

三、卡罗尔模型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启示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运动的开展、企业和社会关系的转型而慢慢发展起来的, 卡罗尔金字塔模型理论正是在这些西方学者不断的争论和企业的实践中逐渐成熟和完善的。因此, 深入研究卡罗尔模型理论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研究会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1. 卡罗尔模型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作为一个较为全面的企业理论研究模型, 卡罗尔模型具有两个基本特征, 一是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清晰界定, 二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有效回应。尽管卡罗尔没有明确定义什么是企业社会绩效, 但其最大贡献是将以往人们所争论的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观点系统化, 提出了企业必须承担的、从经济到自由判断的四种不同责任, 并将企业在处理企业与社会关系时所应考虑的、以前是分离甚至对立的社会责任、社会有效回应和社会议题观点进行综合。模型中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观点看法、责任、议题、回应之间相互作用的空间概念以及所蕴含的原则、过程、政策的方法为分析企业与社会关系议题研究引入新视野、构建了一个有价值的理论框架。

2. 通过卡罗尔模型合理确定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相关性大小。

企业是社会的成员, 企业要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 需要处理好与社会的各种关系。企业与社会的关系集中体现在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上。在不失考虑伦理的前提下, 衡量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真正了解企业如何承担社会责任的问题, 从而正确的开展利益相关者的管理。卡罗尔金字塔模型是一个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层次模型, 通过对这个模型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确定企业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的相关性大小, 从而确定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次序, 便于指导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 不仅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同时为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3. 卡罗尔模型为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提供重要的依据。

概念模型有助于管理者形成这样的认识, 社会责任与经济绩效是密不可分的, 这个模型把经济上的考虑整合到社会表现的框架内。另外, 它把伦理和慈善方面的期望归置到合理的经济准则和法律规范中。该模型可帮助管理者系统地主要利益相关者的问题。虽然它并没有告诉企业应该如何去进行有关的实践活动, 但它明确提供了一个可以导向更好管理社会表现的思想概念。该模型还可以用做计划和诊断解决问题的工具, 也有助于管理者确认跟组织企业具体情况有关的社会责任类别。

参考文献

[1].王敏.马宗林等.世界知名电力企业社会责任创新实践[M].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9

[2].陈宗兴, 黎友焕, 刘延平.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蓝皮书[M].人民出版社, 2010

[3].王微.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与中国企业[J].经济论坛, 2004 (8)

[4].张志强, 王香春.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的演化及其体系[J].宏观经济研究, 2005 (9)

罗尔斯顿社会学论文 篇3

关键词:辩证法;原初状态;正义原则

一、辩证法

黑格尔的辩证法认为,主体在成长过程的起步阶段,它是抽象的潜在,仅仅有实现自己的决心(合),但主体实现自己是不能单靠自己的,主体是借助客体(分),并”扬弃”客体最终成为现实的、具体的(合)。所以,主体是自为的,客体是自在的,主体借助客体称为主体的对象化、外化,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矛盾也因此出现。但主体对于客体毕竟是优先的,主体必将解决矛盾“扬弃”客体而实现自身。

黑格尔的辩证法是绝对精神的辩证法,马克思继承并发展了它,把人自身和社会现实而非精神视为主体,创立了社会运动的辩证法。其中,生产力是主体,生产关系(私有制)是客体。而就作为主体的个人而言,自主的劳动是主体,劳动产品是客体。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普遍化,劳动者、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发生分离,这就是“异化劳动”。异化劳动本身是一个中性的实践概念,它是实践唯物主义的根基,但其结果是人的异化,因为主体被物化,客体奴役主体。“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二、原初状态:正义原则的起点

罗尔斯指出,《正义论》所关注的“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 即一个社会的制度在分配“社会基本善”(包括:基本自由体系、财富和收入、职务和地位)是好还是不好、甚至很坏?鉴于这样的认识,罗尔斯完全有理由把正义视为作为主体的正义、自由的实现过程。

“按照契约论的观点,自律的概念和客观性是和谐一致的:在自由和理性之间不存在矛盾。” “最初状态观念是整个理论的核心,其他的基本概念都是由它规定的。” 所以,社会契约的原初状态就是罗尔斯构造正义原则的起点。

罗尔斯对“无知之幕”的设计是对家庭状态的理性描述。

(1)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自由的,而不是家长独裁的或者等级的。

(2)家庭成员互助合作而不是竞争。

(3)整个家庭追求物质利益并实现利益共享;在物质利益上,家庭成员之间没有因天赋、偶然的运气而出现“应得”和“不应得”;但在荣誉上,会出现“应得”和“不应得”;家庭里,尊老爱幼,既在物质上也在精神上。

(4)家庭的物质利益处在“适度匮乏”而不是丰衣足食的状态(这里隐含的意思是:否则就没有进入社会的必要了);家庭成员“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家庭生活是计划的而不是“铺张浪费”的;家庭会有储藏室,以防风险的袭击。

(5)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家庭的首要期望是平安保险而不是行险徼幸(最大最小化规则);风险(主要是自然方面的)不是单个家庭成员的而是整个家庭的风险,所以,在家庭事务和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由成员共同商讨并众志成城。

(6)家庭成员之间促膝谈心,彼此熟悉,知己知彼。

(7)每个家庭甚至每个家庭成员可能有或者没有宗教信仰(图腾)。

(8)一个家庭不会刻意关心别的家庭的事务,甚至保持一定程度的“冷漠”,并希望也相信别的家庭也是如此。

(9)家庭尽最大努力保证每个家庭成员的天赋能力和抱负的实现(这个抱负暂时不带社会性)。

三、正义原则中的辩证法

第一个原则:每一个人对最广泛的、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都拥有平等的权利,而这种最广泛的、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同所有人的相似自由体系是相容的。

第二个原则: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加以安排,以使它们:(1)适合于最不利者的最大利益,并与正义的储蓄原则相一致;(2)在公平的机会平等的条件下,使所有的职务和地位向所有的人开放。

优先原则:第一个原则(自由原则)优先于第二个原则(差别原则),称为自由的优先性;以上(2)优先于(1),称为正义对效率和福利的优先性,或者正当对善的优先性。

以上原则中,“基本自由体系”系指重要的自由领域;“相似”意指“别人的权利就是你自由的边界”;差别原则不是指对一些具体人讲差别,而是最大最小原则的改革方案。

按照辩证法,在正义原则中,自由原则是(关于)主体的原则,差别原则是(关于)客体的原则。罗尔斯正义原则就是作为主体的人、人们、自由通过客体并”扬弃”客体的实现过程和条件。首先,我们是自由的,这是不能妥协的(自由原则);其次,我们要借助作为客体的社会和经济(俗称“身外之物”)来实现自由;如果因为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分配威胁到自由,我们就必须把这种不平等纠正过来,使其平等进而有利于自由的实现(差别原则)。这里实际上假设了社会和经济的平等分配是保证自由实现的条件,罗尔斯是这样的,马克思也是如此。那又如何保证社会和经济的平等分配呢?罗尔斯认为:只要“在公平的机会平等的条件下,使所有的职务和地位(社会)向所有的人开放”,既可以保证收入(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是平等分配的,也保证了公民参与政治事务的积极性(否则就是冷漠和抱怨)。于是,社会和经济的分配都是平等的。

显然,在正义原则中,第一,自由是主体,是目的,是人自身;平等是指作为客体的社会和经济对所有人的平等分配;第二,根据辩证法中的主体在价值上优先于客体,自由原则当然优先于差别原则;而根据社会的平等可以保证经济的平等,而社会和经济的平等是自由的基础,(2)当然优先于(1)。关于优先原则,“这实际上意味着,社会基本结构要以在先的原则所要求的平等的自由的方式,来安排财富和权力的不平等。”

两个原则就是解决社会状态中平等和自由之间的矛盾的方案,解决矛盾的过程就是社会正义、自由的实现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辩证的圈:自为但抽象的家庭正义(合)——外化为社会经济客体(分)——主体从客体回到自身,使分化的伦理再次走向统一的社会正义(合)。

注释:

[1]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3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7页.

[2]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页.

[3]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19页.

[4]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19页.

[5]姚大志著《罗尔斯》,长春出版社,2011年版,第24页;See John Rawls, A Theory of Justice,Cambridge,Massachusetts: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pp.302-303.

[6]参见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42页.

英国金斯顿大学 篇4

金斯顿大学(Kingston University),18建校,位于英国Kingston upon Thames市,是一所拥有学生23135人的学校。该校专为准备进入金斯顿大学学习的学生提供本科专科研究生网络课程学习。

金斯顿大学位于伦敦和萨里两城之间景色迷人的郊区。校园安全亲善,既与乡村相邻,又离伦敦市中心很近,短程火车即可到达。本校分四个校区,散落在泰晤士河畔的金斯顿城里,该城是首都最引人的地区之一。金斯顿镇大到可以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和娱乐,小到可以避免大城市中的喧闹状态。多数学生住在离镇中心步行距离内或乘公交车可到达的地方,并充分利用本镇的便利之处。学生住在离伦敦如此之近的地方,也可以享受首都丰富多彩的文化和娱乐活动。金斯顿大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声誉,现有学生14500人,它教学中重要的特色就是学以致用,强调知识结合实际,大学设置的专业广泛,分有6个系:商业、艺术设计、音乐、文学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健康与社会关怀学,以及教育学院。所有院系在质量保证组织的教学评估中均获得优秀,从而使金斯顿大学成为英国众所周知的优秀教学中心。专业有:商业、法律、设计、建筑/测量学、美术、时装、音乐、人文学、电影研究、国际研究、经济学、心理学、社会科学、地球科学与地理学、化学与制药学、生物与生命科学、数学土木/结构/空间工程、计算与信息系统等。

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专题 篇5

(Glastonbury Music Festival)

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露天音乐节,位于英国阿瓦隆岛。农场主迈克尔·艾维斯与吉恩·艾维斯与1970年创办。首届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为期两天,1500名到场歌迷在第二年急剧扩张到12000人,主办者开始销售少量门票,并以手脚架搭建起标志性的金子塔形舞台。70年代,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的主题以嬉皮文化为主,进入80年代后,它吸聚了更广泛的文化内涵,规模也积聚膨胀起来。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在90年代初期经历过短暂的混乱和暴力,但是在30年的历史中,它始终呈现出一中积极、热情的状态,其独特的音乐氛围深得摇滚乐迷的喜爱。

2003年的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举办得非常成功,共售出入场券10万多张。在音乐节期间上百个来自英国本土和欧洲其它国家乐队和歌手为观众带来了丰富多彩的音乐节目,其中包括欧洲的民间音乐、爵士、布鲁斯、印地、摇滚和流行音乐,而REM、电台司令和戴维·格雷等知名乐队和音乐人的出席更给音乐会增添了光彩。

原来音乐节不光是为了彻底释放人性而举办的啊!更重要的还是围绕“爱与和平”等思想为主题去开展。看来老外们还真有一套,由此可见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和外国在某些情势上不一样的原因。不过咱也别忘了中国还有一个“北京香山MIDI音乐节”,它的创意还是来源于以上“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呢!咱这宝贵的音乐节除了偶尔被官方或一些无法抵制的外来因素封闭和推迟演出外,虽称不上历史上重要的摇滚音乐节,但在咱中国摇青心理它可是最重要的节日啊!

格拉斯顿伯里是一个位于英国西南方的小镇,在史前时代原本是座被河流环抱的小岛,自古以来便为各式神秘传说所围绕,相传圣约瑟曾与耶稣一同共游此处,而据说为了埋藏圣杯,更在这里建立了英国的第一座教堂。在这块神圣城镇上头,1970年来了一批意外的访客,这群衣衫褴褛、数天未洗澡的人出现在保守镇民之前,带来了帐篷、乐器与摇滚乐,造成极大的文化冲击;上帝许诺之地与撒旦的音乐在此狭路相逢,并共存至今日,三十余年下来成长为数十万人参与的摇滚乐盛事。

罗尔斯《正义论》读后感 篇6

应该说,罗尔斯《正义论》的逻辑还是挺清楚的,而且论证也特别的仔细而清晰,从演绎的和经验的两条路证明了正义的两个原则,成为能替代功利主义的新的伦理观。罗尔斯走的是一条契约论的路线,继承而又超越了传统的霍布斯、洛克的思想,并借鉴的吸收了康德的某些思想。他试图恢复社会的正义,坚持公平正义的理想,这样一种坚持而崇高的理想我是十分钦佩的,而且我觉得这是当下社会的每个人都应该坚持的理想,如果每个人都能坚持了这样的原则,那么社会也就会治理的更好了。可是,当前在西方国家尤其是中国,人们的思想都太过于功利了,人们把人当做手段而不是目的,从而更加注重发展一些工具性的东西,赚钱甚至成为很多人的人生理想和追求,整个社会成为了一个技术型工具型的社会,我深深的感到悲哀和无助。我总在想,这样一种社会风气的形成到底是社会体制的问题还是教育的问题还是历史的必然呢?

罗尔斯的回答必然是社会体制的问题,因为正义的原则还没有被人们普遍的意识到接受并贯彻:平等自由并没有放在第一位,并且人们往往同意牺牲平等自由而换取更大的经济效益,或者国家打着和谐的旗号去肆意的践踏人民的自由权,机会也不是对每个人都敞开,往往富裕的有权的人有更多的机会并且更容易取得成功,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出现了“富二代”“官二代”的现象,并不是具有相同才能的人就能获得同等的地位,另外社会的发展也并没有把最少受惠者的利益的提高放在重要地位,农民,农民工们作为社会最底层的人并不安居乐业,他们对于自己所受到的损失和不公平待遇往往表示极其的不满和愤慨,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可以看到,在中国,正义原则的任何一条原则都没有得到贯彻和落实,一个真正公平正义的社会在中国能建立起来吗?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之路还有多远呢?我希望在我有生之年可以看到,而我也要为着中国的民主自由平等而不懈努力奋斗!

《正义论》读后感2

在读完这本我自以为很难读懂的书后,才发现并不是我想像的那么的难懂,相反,我读懂了一些东西,一些我觉得很有用的东西——

在《正义论》的阅读中,我感触很深,想知道什么是正义,就要知道为什么需要正义。罗尔斯借鉴了启蒙者卢梭的“确信每个人都应该是自由而平等的,他认为这是人类社会制度的根本前提,只有这样的制度才是公正的、有生命力”的思维方式,提出了“正义的理想国”,读后感《读后感》。罗尔斯提出,正义的定义首先需要三个前提,其实这也和卢梭定义社会契约的前提有点类似,那就是:理性的人、原始状态和无知之幕。这自然也是一种纯粹假设的状态,但也是得到真正正义必须的状态。

那么,反省我们中国的现状,又有什么感想呢?我突然想到了这一方面。我们中国现实中的道德社会是什恶魔样的呢?。例如,范跑跑事件中,中国人的道德表现,指责范的人几乎全部是建立在传统道德基础上混沦吞枣的道德观念。很多都是仅仅在心领意会的共同道德认识基础上做出。责任义务,权利自由,善恶公私等握在一块。指责起来头头是道,但永远缺乏社会根据和理论根据。没有一定清晰的逻辑,如果叫他解释,不可能解释清楚的。那么他只有通过二条途径来反击。1,就是通过中国民众的传统道德观念,孝道和性善论来进行,即在把人同动物的区别中,而不是人同人的区别中进行认识,所以我觉得读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对于我们的道德建设和道德理论也很有意义。

所以在读完这本书后,虽然对于它的内容还不是了解得很深,但是我还是看到了正义的一种力量,一种反省,一种启示,还是很有意义的!

《正义论》读后感3

罗尔斯的理论,也可以说反映了现代西方社会里政治事务日益世俗化的现实———政治过程逐步摆脱了宗教、道德、精神信仰等等的支配,开始寻求建立自身的目标与规范。多元社会要求政府严格按照公正规则与程序办事。

除了程序和规则外,对于相互冲突的价值观念之争,政府必须严守中立。也因为这个缘故,罗尔斯的正义原则,在所有这些问题上都保持沉默,不表立场,或者讲没有立场。

可以这么说,政治自由主义的目标,就是以最低限度的道德观念,来界定政府的角色,使自由主义的社会,能够包容多种不同的价值理想和多样化的生活形态。罗尔斯的正义论就是想达到这个目标。除了两个基本点———基本自由权利不可剥夺、社会经济不平等必须照顾底层人民利益———之外,他的正义原则力图与各种相互冲突的价值观,保持最大限度的相容性。正是这一点,给了它自由主义的特色。

不过,这并不是说,罗尔斯的正义原则就是价值观中立的。正如罗尔斯所说,虽然逻辑出发点是价值观中立,由此所推导出的结果却往往不是价值观中立的。正义原则的一大功能,就是规范和限制可以被允许的价值观的内容。任何行为,若是违反自由、平等、理性人基于公平立场所选择的原则,都是一个该谴责的错误行为。相应地,要靠这类行为才能得到满足的价值观,也必须受到限制。这就是他的正义优先性原则:个人的特殊价值观,不得违背正义原则的要求,否则便没有合法地位。

从《正义论》的观点来看,机会均等是公平正义的应有之义。它区别于功利主义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强调国家要实现正义,即某种程度上公平、公正、公益的实现。而机会均等规则是保障个体自致性的发展起点和过程的平等的基本准则。当前,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阶层的教育、就业和保障存在相当严重的机会不均等,这个问题的解决与否关系到我国能否从根本上消除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关系到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成败。

罗尔斯顿社会学论文 篇7

要想真正地理解自然价值思想,首先就必须弄明白什么是自然价值,换句话说就是自然价值的含义是什么。由于伦理学家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或者思考问题的方法不同等原因。因而,对自然价值的理解也不同。

泰勒认为,所谓自然价值实际上是指生命体的价值。在自然物中,由于生命体具有自我目的和利害关系,所以它具有善;生命体的价值就是它自身所具有的善,岩石与沙土等无机物由于其自身不具有自我目的与利害关系,不具有善,所以也就没有价值[1]。在这里,他把自然价值看成了自然生命体的一种固有的属性了。

当然,在环境伦理学中,对自然价值问题谈的最多的,也是最透彻的,当属自然价值论的创始人罗尔斯顿。一方面,他从传统的价值论出发,认为自然价值是指自然物具有对人有用的工具价值,如经济价值、消遣价值、科学价值等:另一方面,他又从生态学出发,认为自然价值是指自然物所固有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和体验的内在价值,如生命支撑价值、多样性和统一性的价值、生命价值等等。此外,他还认为,不仅自然物具有价值,而且生态系统本身也具有价值,可以称为系统价值。他把人类有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的行为,同利奥波德关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本身就具有价值的观点结合起来,认为我们在自然界中保持的价值,是我们理解为美的、稳定的、有序的、完整的、和谐的等等东西[2]。

二、自然价值的分类和构成

经济价值:自然有没有经济价值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有的人认为,自然没有经济价值,比如石油本身没有价值,而由于人类的劳动作用于石油身上才产生了价值,所以他们认为石油本身是没有经济价值的。但是,罗尔斯顿却认为自然是有经济价值的,因为,自然物身上的性质都是天然的,人类的行为不能够改变它,只能够推动或阻碍这种性质的发展。

生命支撑价值: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的活动仍受自然生态规律的限制,虽然人类的各种技能已经大大拓宽了人类进行选择和活动的范围,但是仍然要受自然规律的制约。

科学价值:科学研究的对象必须是有价值的,必须能够引起研究者的兴趣。如果研究对象本身没有价值,那么所从事的研究就没有意义了。由于大自然中各个物种的身体结构都是复杂的,自然中的现象有时是神秘的,很多到现在人类都无法进行解释。因此自然的复杂性和神秘性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他们把自然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使自然身上的科学价值得以实现。

此外,罗尔斯顿又把自然价值概括为三部分:工具价值,内在价值,系统价值。罗尔斯顿认为,工具价值就是指某些被用来当作实现某一目的的手段的事物:内在价值指那些能在自身中发现价值而无须借助某些参照物的事物[3]。每一种内在价值都与那个它从中产生的价值以及作为其发展目标的价值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内在价值只是接体价值的一部分,不能把它割裂出来孤立的加以评价[3]。

三、罗尔斯顿自然价值的特征

自然中存在着多种价值,不管是对人有益的,还是对自然界自身有益的。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从不同的角度和形式上看,它们也具有自己的特征。为了充分理解自然价值的特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概括:

( 一) 批判主观主义的工具价值论

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首先面对的是流行于现代西方的以人的主观偏好为标准的主观主义的工具价值论。这种主观主义的价值论完全否认了价值评价与价值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把自然物的价值理解成了完全由人的兴趣和欲望来随意模塑的泥团,使对自然价值的认定完全陷入了主观主义的的泥泥潭潭之之中中。

( 二) 价值客观存在于自然中

罗尔斯顿是把价值当作事物的某种属性来理解的。在他看来,评价过程就是去标识出事物的这种属性的一种认知形式,尽管对事物的价值属性的认知不是用认知者的内心去平静地再现已经存在的事物,而是要求认知者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伴随着内在的兴奋体验和情感表达。换言之,我们只有通过体验的通道才能了解事物的价值属性。

评价是进一步了解这个世界的某种非中立的途径。如果没有对自然界的感受,我们人类就不可能知道自然界的价值;但这并不意味着,价值就仅仅是我们所感觉的东西。

( 三) 价值属性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它的创造性

1.价值属性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它的创造性。罗尔斯顿明确指出:自然系统的创造性是价值之母,大自然的所有创造物,只有在它们是自然创造性的实现的意义上,才是有价值的。

2.价值是进化的生态系统内在地具有的属性。大自然不仅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价值,而且创造出了具有评价能力的人。

四、自然价值思想的合理性与其哲学困境

自然价值思想的提出,除了自身所拥有的合理性之外,还存在着很多的局限性,在这里,笔者将重点论述其中一些较为重要的不足之处。

首先,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理想国”。由于在生态伦理学中,长期以来人类中心主义一直占据统治地位,过分地强调了人的需要与利益,造成了对自然资源的破坏性掠夺,造成了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在这种背景下,自然价值思想应运而生。从人类的生存角度来说,人类还在为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奋斗,在人类没有达到能够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时,人类是不会放弃对自然的开发的。从人类自我意识的角度来看,人类的自觉意识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让人类一下子接受自然物拥有内在价值的和人类与自然物是平等的观点,是很难的,而且,自然价值理论还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有待进一步的完善。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社会财富还不是很丰富,追求经济效益成为社会的首要目标,而社会效益则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上。综上所述,自然价值思想在现阶段是很难实现的,只能作为一种美好的理想,当然,在不久的将来有可能实现。所以在现阶段,自然价值思想是一种类似于柏拉图“理想国”式的思想。

其次,罗尔斯顿过于强调了价值对属性的依赖。而忽视了价值与评价主体的主观感受或情感投入之间的联系。无论怎样强调价值的客观性,价值属性与认知意义上的描述属性的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对价值属性的确认离不开价值客体对评价主体的效用,不管是物质效用、心理效用还是精神效用。价值虽离不开主体和客体,但它既不独立存在于主体身上,也不独立存在于客体身上,而是存在于主体与客体的某种种特特殊殊关关系系中中。主主体体与与价价值值的的关关系系,不不是是镜镜子子与与镜镜子子所所映映现现的对象之间的关系。价值似乎是主体对客体的某些属性进行构建的结果。

最后,主体过多,与实践相脱节。传统理论认为自然价值的主体只有一个,就是人类自己。但是,罗尔斯顿认为,自然价值的主体不仅是人类,而且自然物也是自然价值的主体,既然自然物是价值的主体,那么由此类推,动物、植物等也应该是自然价值的主体。这样一来,自然价值的主体就太多了。

五、罗尔斯顿自然价值论的启示

关于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给予我们以下启示[4]:

首先,罗而斯顿的环境伦理学没有从人类比较容易接受的“人类中心论”出发,也没有附和“动物解放”或“动物权利论”以及“生物中心论”等这些较为激进的理论,而是从传统的价值论伦理学出发,提出了他的“自然价值论”。即自然生态系统拥有内在价值,这种内在价值是客观的,不能还原为人的主观意志。因此,维护和促进具有内在价值的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是人所负有的一种客观义务。毫无疑问,罗尔斯顿对“自然价值论”的精彩论述,对于克服流行于现代西方的以人的主观偏好为标准的主观主义的工具价值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它大大拓宽了人们价值观的视野,由过去仅仅面向人必自身扩展到面向大自然和整个世界。为与古老的仁慈主义传统保持一致,大多数传统哲学家都主张把道德关怀的范围延伸到家畜和动物,还有的哲学家主张把环境伦理扩大到整个生物世界。罗尔斯顿强调指出,环境伦理是一个人的道德境界的新的试金石。

再次,尊重大自然,成为伦理的人,以人的需要和感受为根据的价值论框架,使价值深入到无人的荒野。罗尔斯顿从价值推导出义务,认为人类应该遵循自然、保存自然的价值。具体说来,就是要承认动物、植物、物种和生态系统的权利,为尊重生命和自然界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最后,树立“自然价值论”的合理道德理念,建设生态文明,人类社会现在正处于文明史上的一场重大变革———向生态文明转变的前夜。生态文明作为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在这场转变中,我们究竟能否在人类社会最终实现生态文明———这还不得而知。

结论

康德与罗尔斯顿生态自然观的探析 篇8

关键词:康德;罗尔斯顿;自然观

中图分类号:B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138-01

“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时常、愈反复加以思维,它们就给人心灌注了时时在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康德的名言

一、康德与罗尔斯顿简介

在哲学的道路上,一个人不论来自何方,去向何处,都绕不开康德的思想。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鼻祖,对哲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当今严峻的生态危机,其康德的自然观是一个必经的研究路径,其对当今生态文明的良性建设提供很好的参考价值。

霍尔姆斯.罗尔斯顿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荒野哲学家,他提出的“自然价值”是西方环境伦理思想探究的主题,也是其生态哲学思想的核心。他是对环境伦理进行纯粹哲学研究的人物之一,被誉为“环境伦理学之父”。

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对自然的大肆掠夺,给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套上了紧箍咒,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大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6]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关系,一直是哲学界普遍关心的话题。康德认为“人是创造的终极目的”,这一命题被认为是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观点,然而,罗尔斯顿秉承的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他的视角是把人类的道德关怀从自身扩展到整个自然界。

二、康德与罗尔斯顿的自然观

康德承认人具有价值,人是目的,而动物只具有工具价值,只是人的手段,环境伦理学界就因此把康德划入人类中心主义阵营,但是,康德所谓的“人类中心主义”与环境伦理学中的人类中心主义是不同的。第一,人类中心主义承认人具有内在价值,是要把一切存在物都当作手段,来为人类谋利益、谋幸福。康德承认人是目的,则是要求人为了义务而遵循道德原则,人的道德行为源于无条件善的“善良意志”,而不在于功利的结果或者愉悦的心情,不是为了利益或幸福。所以,康德真正目的在于“道德”,而不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利益”。第二,康德所谓“人”之所以优越,在于人能为自然立法,但更重要的在于人的善良意志能为自己立法,他是自律的,是有“道德理性”的;而人类中心主义的“人”之优越的原因,在于其具有强大的“科学理性”,他能够把自然当作机械的存在,能够利用科学技术让自然服务于人类的利益。第三,即使康德不承认对动物具有直接的义务,但是,他对待动物的态度也不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康德并没有因为把动物视为手段就任意地对待动物。

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虽然颠覆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主观价值论,但是如何才能保证自然价值论能够成立,这是个问题。第一,关于自然因具有某种“主体性”就有“内在价值”这一推论。罗尔斯顿试图用意识能力的层次性、相对性和连续性来说明自然有“主体性”,并進而论证自然的“主体性”和人的主体性的关联性、类似性。第二,关于从无机物是生态系统整体的一部分推出无机自然也具有“内在价值”这一推论。第三,关于从“主体性”和整体主义推出自然具有“内在价值”,进而推出人对自然有义务这一推论。这一推论,常常被指犯了摩尔所说的“自然主义谬误”,即自然有“主体性”、是一个整体,这并不能推出人就要对自然负有义务。摩尔认为,具有善性质的事物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自身就具有善性质的事物,这类事物应当说是自成目的的,所以这种善可以被称为“目的善”或“内在善”,它表明该事物具有的是内在价值。按照摩尔的观点,自然的内在价值是由自然自身所决定的、而非人为所规定的那种意义的存在,它是对自然界自成目的性的一种表征。

三、康德与罗尔斯顿自然观的不同

罗尔斯顿对自然的价值论述,彻底推翻了康德的义务规定:“人只对人有义务,从而把人的义务对象由人本身扩展到自然物身上。他嘲笑康德是一个残留的利己主义者,认为他没有足够的想象力从道德上关心真正的“他者”(非人类存在物):树木、物种和生态系”。[7]然而,康德会建议我们,要尽量带着审美的愉悦来看待大部分自然现象,而对其余的现象如寄生生物则采取蔑视的态度;在这样做时,我们要把自己想象为是幸运的,或是有能力作出这种区分的。康德同时也承认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的本性就是人的本性,神(自然)或实体就是人的身心存在和活动的根本原因。人的身体和心灵虽然彼此不能相互决定,但由于二者同属于神或实体,因此二者都遵循必然性的法则,并相互联系,不可分离。而罗尔斯顿的环境伦理学则超越了康德的伦理学,超越了人本主义伦理学达到了真正的“利他主义”。

康德与罗尔斯顿之间的另一个区别是:前者虽然承认价值的客观基础,但是价值本身却是主观的,后者虽然承认价值的表现形式是主观的,但是价值本身却是客观的。从康德的内在价值出发,可以说人是价值的评价者与选择者。罗尔斯顿则认为,一个评价者是一个能够为了价值而行动的实体。尽管没有价值的观察者,但是无感性能力的生物也是价值的拥有者。

无论是康德的人类中心主义还是罗尔斯顿的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想,都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人作为唯一主体,自然界作为客体,也因此人是唯一的尺度,衡量一切的尺度,这种将哲学更加“人”化,真正的体现了人之为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非人类中心主义则是强调大自然的内在价值,认为人和自然有作为主体存在的事实,并且事实引导出人和自然都有其内在价值,进而试图调节人和自然的关系。

小结

康德启蒙的理性自然观是近代德国启蒙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思想产生重大积极的影响。罗尔斯顿倡导的以自然价值论为核心的生态哲学思想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考问题的方向和总体框架。因此,二者的思想都对当今世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之处。

参考文献:

[1]罗尔斯顿著,杨通进译《环境伦理学--大自然的价值以及人对大自然的义务》[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马兆俐.罗尔斯顿生态哲学思想探究[M]东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张洁,马克思与罗尔斯顿自然价值观之异同[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9月。

[4]翟乐,浅析康德与罗尔斯顿环境伦理思想[J]理论前沿2014年第3期。

[5]李秀艳,康德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代表吗?[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5月。

[6][德]恩格斯著,曹葆华等译《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7]韩立新,《环境伦理:一场真正的道德革命》[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罗尔斯顿社会学论文】推荐阅读: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06-01

上一篇:色彩理论与色彩搭配下一篇:创业培训意识syb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