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比较的西方文化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内涵,然后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两种文化内涵的区别,最后提出了两种文化对比对今后文化发展的启示。面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这两种内涵截然不同的文化类型,我们应做好求同存异、彰显特色和保护传承工作,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发展。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文化比较的西方文化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文化比较的西方文化论文 篇1:

从姓名的涵义来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异同

摘 要: 文章从多方面比较了中西方姓名的差异性,并分析了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包括各自不同的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历史变迁、价值观和道德观,同时,也简单地论述了中西方姓名的相似性。通过上述对比,意在加强中西方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理解。

关键词: 姓名 涵义 中西方文化 差异 相似之处

名字,从某种意思上来说只是一种符号,代表的只是一个人的称谓,然而,起名字却不是随意的,其代表的往往是每个人的愿望,爱好,以及名字本身所折射出来的一种文化。从狭义上理解,名字反映的仅仅是起名字的人本身的教育背景,性格,以及世界观等综合因素,但是,作为个体的人是生活在社会这个背景之下的,因此个人的文化,政治等背景都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背景,由此,我们可以从人们的名字中看出其寄予的涵义。同样,从广义上来研究中西方人的名字涵义的差异,就不难发现,名字背后所折射出的中西方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

首先,中国是一个几乎没有宗教信仰的民族,因此,名字里面很少出现宗教中的人物的名字,而西方人有宗教信仰,名字中会出现很多传说中神灵的名字。譬如,佛教很早就传入了中国,但是,我们且不说有多少中国人真正信奉佛教,就说说名字里,又有多少人可以给自己的孩子以佛教中神灵的名字来命名呢?也许你会认为,在中国人眼里,以神灵的名字来命名是对神的亵渎,那么,传说或小说中的人物呢?比如,《西游记》是一部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古代小说,是与佛教有关的名著,但是,你听说过有人给孩子起名为唐僧、孙悟空或者猪八戒吗?然而,西方人的名字中很多都是沿用的了宗教传说中的人物的名字,很多名字都似乎和上帝有关,有的涵义代表是上帝的恩赐,有的代表的是上帝誓约,如Ann(安妮)——希伯来语,代表优雅的和仁慈的上帝;Athena(阿西娜)——古希腊神话中智慧及战争的女神,雅典的保护神;Lisa(莉萨)——希伯来语,意思是对神奉献;Aurora(奥劳拉)——来自拉丁语,意思是黎明女神;Christine(克里斯汀)——古希腊语,意指基督的追随者或门徒;Dominic(多明尼卡)——拉丁语,意思是属于上帝的;Phoebe(菲碧)——古希腊语,意思是会发亮之物,显赫的人,月之女神。

其次,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因此中国人的名字中经寄予某种美德,如“忠、义、礼、信”等;有的名字表示希望健康、长寿、幸福,如“健、寿、松、福”等。男人的名字和女人的名字也不一样,男人的名字多用表示威武勇猛的字,如“虎、龙、雄、伟、刚、强”等;女人的名字常用表示温柔美丽的字,如“凤、花、玉、彩、娟、静”等。西方人的名字里面也包含希望,希望他高贵、显赫、神圣、优雅、仁慈、纯洁等。如:Adela(爱得拉)——德国人名,代表尊贵和优雅的;Adelaide(爱得莱德)——德国人名,代表高贵阶级的;Alberta(爱尔柏塔)——英国人名,代表高贵显赫的;Astrid(艾丝翠得)——丹麦人名,意思是神圣的力量;Patricia(派翠西亚)——来自拉丁语,代表出身高贵的;Alice(艾丽斯)——希腊人名,意思是尊贵的,真诚的;Camille(卡米拉)——来自拉丁语,指的是好品性的高贵女子。除了表达高贵显赫,很多名字代表一种优雅和仁慈,如:Agatha(阿加莎)——希腊人名,意思是善良而美好的;Andrea(安德烈亚)——希腊人名,代表有气概,美丽而优雅;Annabelle(安纳贝尔)——希伯来语,表示美丽可爱,和蔼可亲的女子;Blanche(布兰琪)——纯洁无瑕的,白皙美丽的;Carol(卡萝)——法国人名,代表悦耳欢快的歌声;Ada(埃达)——英国人名,表达的是快乐和美丽;Clementine(克莱曼婷)——来自拉丁语,意思是温柔且仁慈的人;Meroy(玛希)——英国人名,代表慈悲。除此以外,纯洁也是西方人特别珍视的品质,因此很多名字代表了人们对美丽,纯洁的追求。如:Catherine(凯瑟琳)——希腊人名,意思是纯洁的人;Agnes(爱葛妮丝)——希腊人名,来自拉丁语代表纯洁高雅和贞节;Karen(凯伦)——希腊人名,意思也是纯洁,Candance(坎蒂丝)——来自拉丁语,代表热情,坦诚和纯洁的。

再次,西方人的名字自古以来就是表达某种内心的美好的愿望,尽管时代变迁,但是,传统的美德一直没变,名字似乎不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被烙上政治的烙印,而中国人的名字往往会随着一个时代的变迁和变迁。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毛泽东领导大家建设国家,后来又有了学习大庆和大寨精神,那个时代人的给孩子起的名字都离不开“建国,建军,建华,跃进,大庆,大寨”等。到了“文革”年代很多人的名字带有了革命的色彩,如“文革,卫兵,卫国,红兵,小兵”等。后来到了上世纪80年代搞改革开放了,中国人的名字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名字都起个洋名,如“娜娜,莎莎,丽萨,莉莉,卢卡斯,贝蒂,卡尔”等。因此,从中国人的名字的变化中,可以看出中国时代的发展与变迁。

第四,西方人崇尚自由和民主,因此,很多人的名字会沿用自己的父亲或祖父的名字,这在西方很普遍,但是,中国人自古以来,无论时代怎么变迁,有一点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就是晚辈的名字一定不能与长辈相同,不要说是和自己的父母或祖父母,就是和自己的旁亲也不能同名,否则会觉得有悖常理,对长辈极其不尊重,这是因为我们国家深受封建家长制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固有概念。

最后,和西方人相比,中国人重视家庭和家族,因此,孩子的姓多数都是沿袭父亲的姓。为了表达对家族的尊重,我们通常是把姓放在名字的前面。而西方人崇尚个性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通常把名放在姓的前面,以突出自己。比如,以中国人的名字“王建华”为例,“王”代表的是家族的姓,放在最前面;“建华”是名,放在姓之后。相反,如果一个老外的名字叫做“Michael Joseph Jackson”,“Michael”代表名,放在最前面,“Jackson”是姓,放在最后面。老外通常还有一个中间的名字,这个名字很少在日常生活中称呼,一般会在比较正式的场合才会被使用,比如签署一些法律文件等。

当然,无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多大,总还有一些相似之处,姓名也不例外。比如,中国人和西方人都喜欢追求美好的事物,都喜欢一切能够带来快乐的东西,因此,姓名中总会包含这些元素,比如,中国人喜欢花,总会有人以花的名字来命名,如“翠花,小花,桂花,桂兰,桂香,茉莉,小梅,小菊,秋菊,百合,杜鹃,海棠,玉兰,小草,雪莲,玫瑰,阿朵,夏荷”等,老外也有很多以花命名的名字,如Rose(玫瑰花),Lily(百合花),Jasmine(茉莉花),Lotus(荷花),Sunflower(太阳花)等。

另一个相似之处是,无论是中国人和西方人,起名字尽量不起那些大家公认的臭名昭著的人的名字,比如,中国历史上的奸臣“秦桧”,名著《三国演义》中的反派人物“曹操”,这些都是家喻户晓的反面角色,都是中国人起名字的忌讳。同样,西方人也会对类似的人物有忌讳。如据美国媒体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达缅、米拉和凯莉是西方人最惧怕和最不信任的名字,因为它们和迷信及一些不吉利的说法有关。“达缅”这个名字在调查中居首,十名受访者中有九人因为联想到20世纪70年代的电影《凶兆》中魔鬼之子而感到不安。仅次于达缅的是米拉,83%的受访者对其心存迷信,这可能是因为该名让人联想到英国连环杀手米拉·新德利。紧随达缅和米拉的是另外两部著名恐怖电影中人物的名字——凯莉(影片《魔女凯莉》,由茜茜·斯派塞克主演)和罗丝玛丽(影片《魔鬼怪婴》,由罗曼·波兰斯基导演),以及《圣经》中背叛耶稣基督的犹大。四分之三的受访者称,他们会尽量避免与名叫达缅的人约会,根据这项调查,最不受欢迎的十个英文名字依次如下:Damien(达缅),Myra(米拉),Carrie(凯莉),Rosemary(罗丝玛丽),Judas(犹大),Adolf(阿道夫·希特勒的名字)Pandora(潘多拉,代表魔鬼),Regan(里根),Samara(萨马拉),Boris(伯里斯)。由此看来,不论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在起名字上还是有共同之处的,那就是都趋利避害,图个吉利。

总之,中西方人因为历史的原因,文化的原因,或者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不同,在起名字方面,有着诸多的差异性。无论是差异也好,相似也罢,这个世界都在走向一个大同的世界,我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不断融合,人们会越来越相互理解,相互学习,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共建和谐。

参考文献:

[1]徐江涛.中西方姓名和称呼的差异[J].文学界(理论版),2010,(05).

[2]付国伟.英汉姓名比较及其文化内涵[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5,(2).

作者:吕长青

文化比较的西方文化论文 篇2: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内涵比较

摘 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内涵,然后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两种文化内涵的区别,最后提出了两种文化对比对今后文化发展的启示。面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这两种内涵截然不同的文化类型,我们应做好求同存异、彰显特色和保护传承工作,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内涵比较

我国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吸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兼容并蓄,内涵丰富,既包括儒释道学说,也包括风俗习惯和日常饮食。工业革命之后,西方文化快速崛起、发展和繁荣,并借助国际商贸积极向外传递和扩张,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在一体化的进程中不断碰撞和融合,并深刻影响各国民众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对这两种文化内涵的比较分析,有助于明晰两种文化的本质,也有利于中国和西方国家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

一、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历史精神文化的综合;第二个层次为对现在社会生活产生影响的精神文化形式之和;第三个层次为二者的综合体,即历史和现在产生的精神文化的综合体。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既包含儒、释、道、法、墨等各家学派,也包括哲学、宗教、科学、文学等品类,还包括本土文化、外来文化等,是多元文化的综合体。中国传统文化是多元性的文化,综合性的文化,是由中华民族创造并完善,并指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综合体。中国传统文化在产生之日起,就随着中国版图的扩张,人口的迁移和贸易的兴起向周边国家辐射,并在辐射中对其他文化进入吸收和融合。在中国传统文化向外传播的同时,中国也接受西方文化带来的影响,在丝绸之路建立初期,西方商人将货物带到中国的同时,也将西方的文化向中国传输。这些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明显差异性的西方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并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整体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内核稳定,外延丰富,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和多元。

二、西方文化的内涵

本文探讨的西方文化是伴随着工业革命发展和壮大起来的,其文化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明显的区别。

首先,注重规则意识。西方文化中重视规则制定和规则作用的发挥,社会发展变革及人际交往中均按照一定的规则推进和完成。在西方社会,规则的完善程度及规则的执行力度往往代表了一个国家文明的程度,也正是在文化中对规则的尊重才使得工业革命之后,西方社会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西方文化也得以在全世界快速传播。其次,理性文化。西方文化中注重对哲学的思辨和理性的逻辑分析,这种对理性的尊重和重视,让西方国家始终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保持较大的领先优势。西方的哲学思想与中国的传统思想产生的时间相差不多,但发展脉络更加清晰,哲学体系也更加完善。在社会治理方面,西方文化中的理性主要表现在法律体系方面,注重客观实际而淡化情感因素的影响。再次,注重效率。在西方工业革命之后,出于对利润增长的需要,西方社会普遍注重效率,将效率提升放在首位。这种对效率的追求同样逐渐固化为文化基因,与东方人相比,欧美人更加守时,在目标管理和时间管理方面理论方面也有很多的研究理论。最后,以人为本的思想。西方文化中注重对私人资产的保护,注重对个人诉求的满足和个人合法权益的保护。这种倾向表明西方文化中具有以人为本的思想。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内涵的比较

首先,风俗习惯上的差异。不同的社会背景会产生不同的风俗习惯,中国传统文化在人际交往上更倾向于或是表现于愿意了解和帮助别人,以体现中国人的热情好客。而西方文化中则注重隐私保护,不愿透露个人过多信息,在人际交往中也会刻意保持一定的距离感。其次,审美习惯上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习惯更加强调情感和经验,对美的表达也更加含蓄,是一种“轻纱幔布”式的美。而西方的审美则侧重逻辑思维的认知,更加强调逻辑化、形式化和概念化的审美理念。对比两种审美习惯,中国的审美更加注重情感因素,希望通过人的直觉感悟世间之美,而西方的审美更加强调对规律的认知,希望通过规律发现和认知得到审美上的愉悦。再次,行为规范上的差异。由于文化上的差异,中国和西方国家民众在行为规范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同样一种行为,在中国可能是非常正常和常见的,而在西方国家则是不礼貌或是不合适的。最后,思维模式上的差异性。文化上的差异,对人们思维模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强调整体性,更加倾向于从情感或道德角度思考问题,理性思维相对缺乏。而西方国家民众习惯依靠逻辑思维对外界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完成对事物的理解。但需要指出的是,随着世界一体化趋势的演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和融合不断深化,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思维模式上的差异逐渐缩小,特别是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二者的思维习惯逐渐趋同,对事物的看法趋于一致。

四、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内涵对比启示

通过上文分析得知,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在风俗习惯、审美习惯、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上具有明显的不同,而对这些不同的认知和理解,对于东西方文化交流和人际交往均由积极的启示意义。

1、求同存异。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有很多不同,但也有很多方面是一致的,特别是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和融合速度显著提升,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已经成为东西方世界的普遍共识。因此,应在认识和尊重两种文明差异性的基础上,寻找和发现两种文明精神内涵的一致性,更好的促进中国和西方世界的文化和商贸交流。

2、彰显民族特色。在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化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西方文化也具有鲜明的特色。因此,在文化交融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不同文化的求同存异还应尊重文化的差异性,因为正是因为差异性的存在,人类文化和文化体系才如此的丰富多彩;也正因为差异性的存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路径才能够存在诸多可能。因此,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应发扬自身的文化特色,让不同的文化都能呈现出不同的发展动力和文化价值。

3、做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当前,技术升级换代的速度逐渐加快,经济社会变革加快,中國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均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一方面,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民众对当地文化会产生诸多的质疑;另一方面,文化传承人才较少,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因此,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需要做好各自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丰富人类文化体系,按照求同存异、去伪存真的理念,实现各自文化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百超.浅谈传统文化在近代中国的演变历程[J].文化学刊,2019(07):142-144.

[2] 刘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向度研究[J].文化学刊,2020(03):63-65.

[3] 钱星宇.比较中西方文化个人价值取向的差异[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03):77-78.

[4] 何中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亟待澄清几个模糊认识[J].中国领导科学,2017(07):20.

作者:王琳

文化比较的西方文化论文 篇3:

红色在中西方文化中内涵的比较

摘要:颜色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在文化心理和民族习俗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从红色的中英文含义可以看出中西文化的差异,了解并掌握颜色词的差异,对克服中西文化冲突,推动中西文化交流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红色 中西方文化 比较

颜色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领域。颜色在人们心目中会产生特定的含义,引起特定的联想,激发特殊的反应,这就是颜色的社会内涵。中西方文化中都存在对色彩的不同分类和表达,比如汉语中的赤、橙、黄、绿、青、蓝、紫和英语中的 red (红)、yellow (黄)、green (绿)、blue (蓝)等。基于人类相同的视觉神经系统,颜色词可以用来表达世间万物绚丽的色彩,而且在不同文化环境和社会背景的影响下, 颜色词也能反应出不同的文化心态和感情色彩。

这种内涵差异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根源。首先,它与不同国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习俗有关。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习俗影响下,颜色被赋予了特定的内涵,只有了解相应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才能真正理解不同色彩的深刻含义。另外, 思维方式和思维角度不同, 也会使色彩的含义多样化。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有时对于同一事物的理解也大相径庭, 例如, 龙在中国象征着帝王、权利, 但在西方它却代表着怪兽与邪恶。另外,中国人习惯形象思维,而西方人则擅长抽象思维。因此, 思维角度和思维方法的迥异,也是色彩内涵差异形成的原因之一。本文力图通过对红、白两种颜色的内涵在英汉语言表达上异同的分析使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交际障碍”(communicative barrier),甚至是“交际灾难” (communicative disaster)。(沈安平 ,1999)

红色是中国文化中的基本崇尚色。中国人的红色情结和对红色的特殊理解是其他任何民族无法比拟的。红色是中国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人们装饰生活、庆祝节日的主打色彩之一。而且在国际性的体育比赛中,中国代表队也经常身着红色服装闪亮登场。在中国古代,红色是太阳、火和血的代名词,人们认为太阳能给他们带来光明和温暖;火能为他们驱走寒冷、烤熟食物;血可以用来驱害避邪、消除恶魔。当今社会,中国人对红色有了更深的理解,给它增添了许多吉祥的内涵。

第一,它象征着“喜庆”、“幸福”和“鸿运”。春节人们用红色的纸张写对联,表达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大人们给孩子发红包,希望他们平安、健康;结婚时给亲朋好友送去红色的请柬,新娘子头顶红盖头,穿上红旗袍,站在硕大的红色喜字前,展现出喜悦幸福的心情;祝愿生意新开张的朋友生意红火、财源滚滚。

第二,红色在汉语中还可以理解为某人表现出色,很成功,得到大家的信任。例如,“他已经红得发紫了。”“他可是领导面前的大红人。”“走红”,“红极一时”等。

第三,红色在汉语中可以表示兴奋、发怒、害羞等情绪。例如,汉语中有“面红耳赤”、“满脸通红”“脸红脖子粗”“羞红”的表达。

第四,中国革命的成功又给紅色增加了政治涵义。红色意识已成为民族意识和国家情感的凝聚。红色象征着革命政治觉悟高,如,红旗、红色根据地、红皮书等。

第五,汉语中用“红”来表示盈利,比如红利、分红等;而用“赤”来表示亏损和负债。比如:赤字。

除此之外,在古代“朱”字表示红色的意思,象征着权利和地位。汉高祖刘邦自称为“赤帝之子”;古代有权势的官员及成就显著的人着“朱衣”、居“朱门”,正如大家耳熟能详的著名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在西方文化中,红色用来象征生命、火焰和血液。这看上去似乎与汉语中红色的内涵相同,实际上却不尽相同。

相同之处是红色在西方也象征生命、爱与温暖,激发人们生活的热情与信念。例如,在基督教文化中,日历表上的重大节日和假期都是用红色标注的,称为“red-letter day”;接待重要客人的时候,通常也会铺上红地毯,以示尊重。另外,中西方文化中都以“红”、“赤”来表示亏损、负债。

不同之处是,红色在西方文化中又多以负面形象出现,代表鲜血、暴力、罪恶、放荡、仇恨和危险等。如be in the red(负债)、red revenge (血腥复仇),a red battle (血战),the red rules of tooth and claw(残杀和暴力统治)等贬义词中。因此,David Hawkes 把《红楼梦》翻译成“The Story of the Stone”而不是“Red Mansion”。

其次,红色在英文中有恐怖、危险、死亡的意思。英语有 red alert (红色警报),red card (红牌),red light (红灯,危险信号),red- light district (红灯区)等。当今,台风来袭时,中央气象台会发布“红色预警信号”表示台风的级别和破坏力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但很显然,这种意思是为了促进国家间的信息交流,与世界接轨而从西方文化中引进的,而且在汉语中多以负面形象出现。

再次,红色在经济领域多表示亏损、负债,而无盈利之意。例如:red figure(赤字),red ink(赤字),in the red(亏损),red- ink entry(赤字分录),red balance(赤字差额)等等。

第四,红色在英文中象征革命含义时是贬义的,代表着激进暴力的革命。如a red revolution(赤色革命);red activities(左派激进运动)。

当然,由于文化背景和社会形态的不同,中西方文化中的“红”有时是毫无关联的。比如汉语中的“满堂红”、“开门红”、“红豆”等与英文中的“red”没有任何联系。

通过对颜色词“红”的对比研究,可以从一个角度透视英汉两种语言及两种文化的根本差异。从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来说,每一种语言都有其自身所特有的语言体系与建构,每一个民族都有其自己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语言心理、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所以两种语言之间语义和文化的对等是极为少见的。因此,只有在详细了解并理解了对方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前提下,在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中才能进行有效的交际。

参考文献

[1] 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4. 89-106.

[2] 邓克凤.谈颜色词的英汉文化内涵[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9):105-106.

[3] 沈安平.论社会文化与语言的联想意义[A].语言与文化[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 张铁英,石佳.英汉“Red”与红色对比研究[J].科教文汇, 2008, (8) :3.

作者:祝乃荣

上一篇:驻村帮扶工作方案(通用3篇)下一篇:安全工作要点优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