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差异拾零

2024-06-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西方文化差异拾零(共10篇)

中西方文化差异拾零 篇1

中西方文化差异拾零

因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问候语、民情、风俗、姓名顺序、称谓以及非语言行为等方面,中西方的表达各有特色.如果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就无法进行跨文化交际.

作 者:谢洁华 作者单位:龙岩电视大学,福建,龙岩,364000刊 名:闽西职业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MINXI VOCATIONAL COLLEGE年,卷(期):“”(1)分类号:G04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非语言行为 文化差异

中西方文化差异拾零 篇2

公寓apartment/flat

洗手间bathroom, restroom/toilet

罐头can/tin

糖果candy/sweet

饼干cookie/biscuit

玉米corn/maize

对方付费电话collect call/reverse charge call

婴儿床crib/cot

尿布diaper/nappy

电梯elevator/lift

橡皮擦eraser/rubber

一楼first floor/ground floor

手电筒flashlight/torch

薯条french fries/chip

垃圾桶garbage can/dustbin

汽油gas/gasoline petrol

果酱jelly/jam

汽车的引擎盖hood/bonnet

生气mad/angry

数学math/maths

餐巾、擦嘴巾napkin/serviette

丝袜panty-hose/pantihose tights

薯片potato chips/crisp

手提包purse/pocketbook handbag

足球soccer/football

来回票roundtrip ticket/return ticket

人行道sidewalk/pavement

炉子stove/cooker

毛衣sweater jersey/jumper

卡车truck/lorry

汽车后面的行李箱trunk/boot

假期vacation/holiday

陶铸关爱文化人士拾零 篇3

容庚担任过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名校教授,是文字学家、书画(法)家、收藏家、文物鉴赏家。日寇侵略我国时,大量的珍贵古物外流。容庚变卖家当,耗尽工资,购回了许多珍贵的古(文)物。

容庚口无遮拦,秉性刚直。新中国成立之初,容庚上班或开会,常说“我到党部报到”。“党部”一说,可是国民党“专利”!可是容庚屡教不改。他还经常幽默地诠释“考古”:“考古考古,一半靠‘考’,一半靠‘估’!”他的这些“反动言论”和戏谑学术,在屡次开展的政治运动中,注定挨整!而且,鲁迅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中山大学已经聘了一个口吃的顾颉刚,又打算聘请同样口吃的容庚。难道中大喜欢口吃?”那时被鲁迅点过名的人,就不是好人。容庚在劫难逃!

然而,在陶铸的保护下,容庚在接二连三的运动中并未遭受大难。中山大学还专门腾出一间教室,存放容庚购置和收集的青铜器、古字画等藏品。不久,容庚被陶铸被新社会感化,慷慨地将他的珍稀文物捐给国家。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筹备在印度加尔各答召开一个“国际学术会议”,主题是攻击新中国。会议拟请香港新亚书院院长钱穆作反共发言。周恩来得知后,嘱时任中南局书记的陶铸找人给钱穆做工作。熟识容庚的陶铸立刻想到钱穆和容庚曾经是燕京大学的同事,便请容庚出面。1956年秋,容庚赴香港和钱穆叙旧话新。后来,钱穆虽然参加了那次“国际学术会议”,却没有发表攻击新中国的言论。

1957年“反右”,容庚没被打成“右派”,但还是于1958年下放农村,去接受批判和劳动改造。陶铸便专程到东莞看望容庚。省委主要负责人屈身茅舍,探望被称为“野马”、“鬼锁”的容庚,使得容庚的恶劣处境得到了很大改善。

如果说陶铸对待容庚“粗线条”,那么,他对于陈寅恪,可称得上体贴入微。

陈寅恪学贯中西,又精通多种文字,被人称为“教授的教授”。陈寅恪虽然博学,但他谨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连全国政协拟他担当政协委员,他也不感兴趣;再如1954年中国科学院请他担任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二所所长,他提的任职条件居然是“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不当所长就是了,可偏要讲这些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言论!

陶铸对这位“国宝”级的学者,时时处处袒护照顾。1954年,中山大学一个负责人在会上点名批判陈寅恪的思想“陈旧腐朽”。陶铸知道后,严肃批评了这个负责人,并要他向陈寅恪赔礼道歉。陶铸看到陈寅恪住房小,书籍摆不下,著述没有助手,当即通知学校全部给他妥善解决。

1956年,陶铸在广东省高教工作会议上,公开为陈寅恪“说话”:“陈寅恪教授不去台湾,蒋介石要他去也不去,这本身就是爱国行动,应该叫爱国的知识分子。我看,他是我们的朋友!”

由于陶铸“过问”,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中山大学对陈寅恪的生活给予重点照顾。听说陈寅恪睡眠欠佳,陶铸设法为他从香港买来进口安眠药;陈寅恪视力差,陶铸指示中山大学在陈寅恪的院子里修筑一条白色水泥路,好让他在上面行走安全;陈寅恪爱听京剧,1962年4月,陶铸参观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时,买下落地式收音、电唱两用机,送给陈寅恪。最动人的要数1962年7月,72岁的陈寅恪意外右腿胫骨折断,陶铸特批三名护士,24小时轮流护理和照顾陈寅恪的生活——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难有二例!

本来,中央领导人也很关心陈寅恪,但如果没有“父母官”陶铸的无微不至,目盲足膑的陈寅恪不说完成辉煌著述,就是生活也难乎维继。陈寅恪的夫人唐篑后来对朋友说:“只有陶铸,才真正懂得陈寅恪的价值。”

陶铸关爱文化人士,连“顽冥不化”的章士钊也对他赞誉有加。

章士钊任过北洋政府高官,梁漱溟称:“他是一个很有才的人,多才他就多欲,欲望多,所以他的生活很腐烂——吃鸦片,赌博,赌钱,嫖妓女,娶姨太,娶妾……”章士钊也做过好事。譬如1920年毛泽东等人组织湖南青年赴欧洲勤工俭学,章士钊发动社会名流捐款,将两万银元交毛泽东作为经费。毛泽东后来说:这笔钱帮了共产党的大忙1

1957年,76岁的章士钊抵达广卅I。陶铸请章士钊到“大同酒家”吃饭。他俩都是湖南人,乡音亲切,口味相似。加上陶铸读过湖南省立师范,上过黄埔军校,文史方面堪称章士钊的“知音”。故此,餐桌上的章士钊兴致盎然地讲起窃国者袁世凯、洋务派张之洞;从古到今,由北到南,指点江山,纵论天下。

也许是年岁已高的缘故,尽管陶铸没让章士钊放量豪饮,但随着他说话重复,声音逐渐变小:他居然伏在桌上,发出鼾声!

陶铸见了,向身边人摇摇手,轻轻脱下衣服,盖在章士钊身上。示意服务员停止上莱后,便从提包中拿出文件批阅,等待章士钊醒来。

章士钊后来追忆这次“难为情”的宴请,作过一首题为《大同酒家会食后呈陶铸省长》的长诗。他在诗中写道:

“广雅镇南洋,张宴款项城。举箸辄睡去,项城夺帽行”。

“广雅”指张之洞。因张之洞任两广总督时,在广州办过“广雅书院”。袁世凯是河南项城人,“项城”指代袁世凯。后两旬是说:张之洞宴请袁世凯时睡着了,袁世凯愤懑离去。

“人身非文章,难言老更成。病至失自控,一瞚万象更”。人生不是“庾信文章老更成”;“瞚”指时间短暂。张之洞长袁世凯22岁,章士钊大陶铸27岁;嗜睡是老人“失自控”的生理现象。章士钊为张之洞辩解,更是为自己开脱。

“吾乡长沙公,钢成百炼精。骤然施一愿,设鲶浩纵横。吾亦偶瞑坐,人语渐不莹。持况南洋宴,宾主不同程。宾妄主绝怜,戒人勿我惊。生平此仅见,惫矣难为情……”“吾乡长沙公,钢成百炼精”指代陶铸。袁世凯见张之洞睡着,拂袖而去。陶铸见“吾亦偶瞑坐”,却“戒人勿我惊”。章士钊运用对比手法,夹叙夹议地贬袁颂陶。

春节拾零的散文 篇4

久违的太阳从大年初一开始频频眷顾芸芸苍生。在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 20XX年的春节假期即将结束, 不曾结束的是我心底涌动的幸福。望向阳光普照的大地, 我看见幸福随着每一片阳光在闪耀。转身, 我开始幸福地写字, 幸福地微笑。

我们一家是在爱人的家乡浦江度过的。二十九那天去的浦江, 那天, 天空再度飘起纷扬的雪花。车子开上高速公路没多久, 突然的就大雾弥漫, 能见度只有一二十米, 人坐在车内, 只见车窗前雪花飞舞, 别的, 尽是雾蒙蒙的。好在开车的妹夫车技不错, 傍晚五点半, 我们就稳稳当当到了家门口。见到我们, 公公婆婆笑得像花一样。他们早已准备好了晚饭, 就等着为我们接风洗尘呢。

人都要回婆家去, 不为别的, 只为一家人团聚的亲切和热乎。爱人是家中惟一的儿子, 下有两位妹妹。也许作为长子, 生来就比较操心家庭和牵挂父母吧, 爱人嘴上从来不说什么, 但我知道他的心里稳稳地装着双亲呢。

我最怕的就是冷。别的, 比如吃不惯、住不惯的, 我都能忍, 但那个冷实在是教人承受不住。每年春节又往往是最冷的时段, 今年更是雨雪连绵, 寒风凛冽。这次在浦江, 冷得我手脚冰凉, 脚上长出了几百年都不见的冻疮, 还有许久不曾发作的鼻炎也开始张牙舞爪、盛气凌人。那几天, 眼泪鼻涕折磨着我, 我只有时不时地大包“馄饨”和“饺子”, 一朵朵、一堆堆的到处开花。实在很不雅观, 可我也无可奈何, 这过敏性鼻炎就这样, 来了就遭罪。

拾零高中作文 篇5

在人海中遇到老朋友是一种缘分,也是一种重逢的幸福;在学校有朋友的陪伴是一种幸福;家里妈妈无形的关心和唠叨是一种幸福。但如果我们遗失了这种弥足珍贵的幸福,就会觉得生活的压力太大,没有希望。人生正是有了这些经典的片段,才会变得充实,幸福。

我小时候很喜欢吃甜,尤其是夹心饼干一类的甜食,但妈妈不经常给我买这种东西,以至于长大后的我认为是妈妈让我失去了这种浸泡在甜食的香味中的幸福。殊不知妈妈也是为了我好。

“我要买糖吃!”“别整天吃糖,你看看你的牙,万一坏了怎么办。”我纠结的站在超市货架前,跟妈妈讲我吃糖又怎样怎样的好处,可妈妈刀枪不入,就是不想让我买那么多糖,我发怒了!“你不让我吃糖,你总是这样子,吃糖有什么不好的,既能补充体能,还能不长胖,有什么不好的啊,大不了我好好刷牙就是了嘛!”我不讲理起来也是蛮吓人的,妈妈最终转身,算是默认了吧。我捧着挑好的糖,跟在妈妈身后,幸福的笑了。可妈妈却有些无奈,但也只能由着我的性子来。

我沉浸在糖的甜蜜中,好像这是我最大的幸福,当时我并不知道这种甜蜜背后的慢性毒,只是一昧的吃吃吃,没完没了地吃。

“妈妈我牙疼。”“那颗牙?”“好像是后面的牙。”我委屈的跟妈妈告状,妈妈一脸愤怒,“都告诉过你了要好好刷牙,你就是不听,看了吧,这下好了。”虽说是责怪,但眼里还是溢满了心疼“走,带你去看看的。”我听话的跟上妈妈。

医生说牙已经坏了个大洞,露出神经来了,得杀神经。我一听这词有点吓得慌,妈妈倒是很淡定的说了一句:“只要能治好就行。”于是我就这样躺在了那张病床上,等候医生的发落。后来的场景我记不太清了,只记得打过麻药,很疼很疼,现在想起来还心有余悸。

站在镜子前,我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喜欢吃糖的小姑娘,一米六三的个子,虽然还是有点矮,但回想起当年那次看牙的经历,就只剩下了妈妈很心疼的带我去看牙,然后,就没有了。

拾零高中作文 篇6

文化碰撞是不可避免的,但对待文化碰撞的态度却有不同的结果。

在文化碰撞中,中医的优良传统因为崇洋媚外而被贬低。中医是中国十大国粹之一,历史博大精深,连最早的西医都比不上。正是这种古老的药物,让我们的传统文化蒙上了一层金边。但是,中国人不同意。他们不仅不以此为荣,还一味地骂贬低,一度崇洋媚外,认为中医是伪科学。人总是这样。他们习惯了拥有自己不珍惜的东西,总是纠结于去体验新事物。他们不仅分不清本质,还盲目判断。

相反,日本将中医书籍的各种方剂制成药物,并申请专利广泛应用。由此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中医的功效,还可以看到文化的好坏,强加给文化的皇冠,只取决于对文化的态度。我写道,应该珍惜自己的文化,因为它是我们民族的根。我们应该理性地对待外国文化,而不是过度地赞美和提倡它们。

外来崇拜不仅在医学上,在节日和文化上也是如此。前几天,是西方的新年圣诞节。大家捧在手里,嘴里说的都是圣诞节的事。谈到西方祖父,一位中国祖父很孤独。12月26日,毛主席130岁生日。到了这个地步,应该是什么感受?当我们吃糖果,和朋友聊天,互相说圣诞快乐的时候,当我们幻想收到漂亮的礼物的时候,我们只能想到一个留着浓密白胡子,戴着红帽子的圣诞老人。然而,这位建立新中国,为我们幸福生活不懈努力的老人,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过去的沉寂之后,渐渐淡出了时间的记忆。

不知道你得知韩国和日本联合申请端午节作为他的文化遗产是什么感觉。我只知道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正在一点点被抛弃。如今,我们在被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在抛弃自己的文化。因此,捡拾沉入大海的宝藏越来越重要。希望我们能清醒过来,把传统文化捡起来,不要让它被历史的尘埃覆盖。

★ 初中作文军训

★ 军训初中作文

★ 初中军训作文

★ 关于初中军训作文

★ 作文初中军训

★ 初中军训作文

★ 饮茶礼仪拾零有哪些

★ 初中作文军训600字

★ 初中的军训作文

军训拾零初中优秀作文 篇7

8月22日

5:00,我打点好一切行装,由妈 妈亲自护送到校园门口。

6:30,整理好内务,我们便来到课室。我校近800名学生将分成4个营,每个营再分成若干个排,每营每排都有负责的教官。早上6点起床,晚上9点睡觉,一天训练10个小时。我们听了,哇的一声:

“这么苦?”

......

8月23日

6:30,我们在哨子声中站好,脸上还隐隐带着倦意,且边站边说话。“你们说什么话啊!准备开始”一声吼叫,使我们快速安静下来,抬头一看,哟!是我们的营长兼排长。

“真不规矩,你们就是外校的学生?你们现在笑,一会儿就让你们哭!”又是他,铁青着脸。

早饭过后,正式的训练在此时展开,从稍息到立正学起,还不时顶着个大太阳在烈日下训练军姿,不仅累,而且简单而枯燥,再加上教官们不停地在吼,把我们唬得连自己的胳膊都不听指挥了......(看来军训还真能锻炼人的意志力和吃苦耐劳的能力)

5:00,下午的训练结束后,终于到了吃晚饭的时间了,不过饭前还必须拉歌,我们四营全体人员拖着疲惫的身躯,在烈日下用尽全身的`力气唱了两遍《团结就是力量》才勉强过关。

6:30,晚饭后洗完澡,我们便在指定地点集合,走路回教室后,便集体静坐10分钟,“漫长”的十分钟在秒针与分针的灵巧配合下过去了。在老师总结完一天的情况后,9点的钟已经敲响,我们终于可以让身体好好的休息一番了。

9:40,全体熄灯。临睡前,我问老师今晚有没有紧急集合,老师很肯定的回答“:放心吧!绝对没有。”我们总算松了一口气,全都轻装上床,以备明日之战。“嘘—嘘......”“紧—急—集—合!”不知是谁在外面喊,整个宿舍都沸腾了,刹那间,我们不知所措,互相谩骂着穿起衣服,我第一个冲出宿舍,随后也有几个人跟了出来,嘴里头全部喊着:“哪儿?在哪儿集合?”

“怎么还不睡觉?”一位夜班老师手拿电筒用严厉严厉的声音问我们。“不是集合吗?”“谁说的?快回去睡觉。”我们就这样莫名其妙地又回到了宿舍。

中西方文化差异 篇8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在各种中西方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文化冲突的事例屡见不鲜。因此,我们有必要找出其中深层次的原因,客观的认识并分析中西文化差异,这些对我们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身为建筑学专业一名大三的学生,彻底剖析清楚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今后的学习生活,课程设计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关键字:中西方文化差异

碰撞交流

价值观

审美观

语言文化

建筑

绘画雕塑

饮食文化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是优势民族,也没有哪一种方化是劣等文化。中西方文化之所以能传承至今天仍然保持其鲜活的生命力,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必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与独特性。因此,我们不能片面的断定哪一种文化是好的,哪一种文化是差的,这种行为是武断的。然而,对于中西方文化美与丑的认识,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看法,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种认识和见解都代表着个人的审美情趣。

璀璨的中国文化

灿烂的西方文化

既让要说中西方文化的美与丑。首先来说一下生活中人们对“美”与“丑”的评价标准。人们对美丑的认识与职业,经历,文化素养,价值观等诸多方面有关,一个人随人生阅历的增长,对美丑的认识也会发生变化。总结一下,美与丑的关系包括以下几点:

1、美与丑相对的,缺少了任何一个就没有了比较。

2、美与丑是个人的审美,并不是所有人的审美。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我觉得那些韩剧真心一点也没意思,金秀贤,李敏镐一点也不帅,而大多数女生觉得他们很帅。

3、美与丑并不矛盾。因为美与丑有很多种,一个个体上既可以存在美,也可以存在丑。例如一个人外表丑而心灵美。

4、美与丑有区别:因为有区别,我们才能够分辨什么是丑、什么是美,从而有了美、丑这两个词。.没有美何以见丑,没有丑岂能显美.这个哲学问题太宽泛了,我在这里就不展开论述了!

知道了美与丑的评价标准,那么现在就来谈谈我对东西方传统文化差异性的认识和其间美与丑的个人看法,可能有些见解比较偏面,还请大家见谅。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民族知识、经验、价值、信仰、习惯、制度、宗教、等级和时空观念的总合,指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整个生活方式。中西方文明在各自的发展历程中,由于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地理位置和社会现实的不同,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深深印上民族精神的烙印,是民族灵魂最生动的写照。虽然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不同文化愈来愈呈现“文化全球化”的趋势,然而千年的文化积淀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中西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文化传统强劲的连续性决定了二者间在各个维度上的差异都仍然是巨大的。下面我就从从语言文字、建筑、绘画雕塑、饮食等方面具体进行论述。

1、语言文字方面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以汉语和现在国际社会比较流行的英语为例,中国人的思考速度比美国人的思考速度快。因为,中国人的“声音的种类”比美国多。曾有人比较过,用英语和汉语背诵乘法口诀的速度:汉语用了30秒,英语用了45秒。因此,两人同时背诵乘法口诀。30秒的时候,汉语使用者一定想到了九九八十一,而英语使用者肯定想到不了这里,可能也就是七七四十九。这就说明了:声音种类多的语言的使用者比声音种类少的语言的使用者思考速度快。普通话的声音种类多于英语,所以,中国人的思考速度比美国人快。现在,英语单词的数量,已经超过百万了。惊人而可怕,普通人一辈子也记不完的。而这些单词都可以用四千个汉字表达。真庆幸,我们生在中国而不是美国。而且,汉语采用象形会意的文字符号,尽管由于经历历史演变而与词义的直观联系变得模糊了,但仍然留下文字理据性的痕迹。每一个文字背后都隐藏着一段动人的故事。而且,由于汉语独特的魅力还演变出各种文化,如书法,篆刻,剪纸,服饰等,剪纸艺术

刺绣艺术

篆刻艺术

服饰艺术 内容非常博大精深,因此,就语言文字来说,汉语相对英语来讲具有相当的优势,真心佩服我们先祖无与伦比的聪明才智。

2、建筑方面

作为一名建筑学的学生,我们已经在过去的两年多的时间里详细学习了《中国建筑史》和《外国建筑史》,我想我们对中西方建筑的总体特征了解的还是比较多的。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

西方帕提农圣庙

中国传统建筑

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西方由于崇尚力量,建筑总体上都建的雄壮有力,而中国比较注重灵活美观,所以建筑比较轻巧,相比西方比较笨重的形体,我认为中国建筑优美的线条,精美的做工更胜一筹。

在造园艺术上,西方古典园林表现为一种人工的创造。园林中所有的景 物,无论是建筑物还是山水树木都有人工穿凿的明显印记, 其楼阁亭台排列整齐, 花木修剪成形, 水源理成喷泉,一切都很规整。比较有代表的是法国的凡尔赛宫园林。造园手法以几何直线为主,它与中国古典的皇家园林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它完全是人工雕琢的,极其讲究对称和几何图形化。

凡尔赛宫庭院示意图

中国古典园林风格是崇尚自然, 在造园的过程中”自然”一直是中国园林进 行艺术创作的最高原则和审美标准。中国古

典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为一体, 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 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 力求再现大自然中各种事物、景物的造型和气势。中国古典园林无论是北方御园还是江南私园都很强调顺应自然,巧妙设置的山水树木、亭台楼阁, 显现出浓郁的自然韵味。所以就造园手法来说,随让各有优点,我还是欣赏中国融自然与山水的造园手法

3、绘画雕塑方面

要谈中西方绘画中美学的差异,必须要从它们的根源说起。中国绘画脱胎于工艺装饰艺术,古代中国绘画三大体系中的院体画、文人画、民间画都不同程度地传承了装饰艺术的典型特质,即平面性与装饰性的审美趣味,画者将表现对象依照自己的理解进行美化加工,而非追求写实的准确性。而西方绘画则溯源于古希腊艺术,古希腊人善于捕捉微妙的比例关系,精于数学与哲学,力求明白准确,追求心灵健康与肉体完美。他们的艺术也力求逼真、写实与理想的结合,从他们的雕塑中就可以看到这点:雕塑多以最美的人体为摹本,表现自编神话中的众神,形体极为精准,比例亦臻于完美。如柏拉图所说:“艺术是摹本的摹本”。

于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中西方绘画中最本原的美学差异:写意与写实。

中国绘画偏于精神性的写意,表达了画者对物象的理解及感受,表现物象最本质特征,并进行了理想性塑造加工。其精神性常常高于画本身的表达与技法,物象

中国水果画

西方水果画 作为抒情的媒介表达着作者的而西方绘画则偏于写实性地再于构思,技法展示遮蔽了画家层物象才能体味画家深藏的内心世界。而且西画常以故事性或场景性代替精神性,在立意上存在缺失。

就这两种风格而言,我个人都很喜欢,但中国画缺少明暗关系,画出来的人物山水都是平面化的,西方画透视学的应用使其更具有体型感,学了建筑

中国人物画

西方人物画

以后,特别是学了素描,水粉以后,我更喜欢西方的那种画风。但是毕加索的抽象画虽然被公认为传世之作,也许由于自己艺术修养不足的原因吧,个人完全欣赏不了,自然觉得没意思。

雕塑艺术是人类情感外溢的物化形态,是中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古代还是近代,雕塑的创造都体现着时代的文化精神,是人类主动的创造行为。从古希腊创立并奠定了以人为主题的雕塑形式后,一直到现代雕塑兴起的2500年

精神境界与人格追求。现对象,往往表

达重的精神表达,要透过层中,人像始终占据着雕塑题材的主导地位,涌现出众多优秀的人像雕塑作品。有单人的也有组合的,动作姿态丰富多彩,这与古希腊“人,乃万物之尺度”的观

念有着文化上的必然联系。相比之下,中国的雕塑显示了题材广泛的特点,不仅有人物,动物,虚构的动物(龙、凤、麒麟等),人与动物的合形(女娲、伏羲的人首蛇身),还有山水树林,云朵雾气,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生活场景,以及大量动物器物的造型。尤其在早期雕塑艺术中,各种题材并无明显主次之分,也

西方雕塑

中国佛像 无主辅之别。只是到了后期,特别是宗教雕塑兴起后,人像才得以充分发展。若单独一人像来说的话,我认为西方的雕塑表达的人物思想更深刻一些,人物刻画的比较细腻,相对来首有较强的表现力。

4、饮食方面

吃中餐时,围坐在餐桌旁的进餐人各取所需,各自根据各自的喜好选取相应的饭菜;餐桌上的任何一种饭菜都不属于任何一个食客,大家为了相同的目的在同一张餐桌旁,面对相同的饭菜各取所需,解决饥饿问题和生存问题。筷子的发明是我们祖先的又有一个创举。筷子利用杠杆原理夹取食物,可以促进手、眼协调能力,强化手的精细协调动作,促进视觉发育,还有健脑益智的作用,相比西方的刀子叉子要更方便的多。所以说筷子文化相对于西方的刀叉文化要先进的多。然而吃西餐时,每个食客只能吃各自的那一份饭菜,不同的饮食文化,归根结底就是文化的不同。

中西方文化差异 篇9

1。对于文化含义的界定

对于文化这个概念我们并不陌生,我们能够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界定。从广义方面来看: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礼貌和精神礼貌的总和。物质礼貌方面如同考古人员对历史不一样时期遗留下来的器物进行的发掘,不一样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创造的生产工具等都能够认为是物质文化;而不一样时期的人们产生的不一样意识,如天文历法,不一样的法律文献,如前一段时光预测世界末日的玛雅礼貌等等。而狭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的精神文化,或者说是观念形态的文化,它是有知识性特征。今日我所探究的文化能够说是狭义的文化。经过对文化概念有一个更加准确的理解,能够帮忙我们很好的去认识中西文化的不一样。

中西方餐桌文化差异 篇10

中国餐桌文化

一、概述

中国餐桌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古有“民以食为天”(Food is eating well-deserved for human life)、“丰衣足食”之说,今有“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的俗语。人们把饮食文化作为生活的重要部分,常我国古代一般“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然而由于器具、几案、餐桌椅形和时代、地域的不同,“上座”的标准也有所不同。两汉以前,“席南向并向,以西方为上”(《史记·项羽本纪》),既以而朝东坐为上。而在坐北朝南的“堂”上,则是以南向为最尊,次为西向,再为东向。隋唐以后,开始了由床向垂足高坐起居方式的转变,方形、矩形餐桌均已齐备,座次利益也随之有了新新的变化。清中叶后圆桌出现,一般取向阳或向门之位为首以饮食的好坏来衡量生活水平的高低。而盛大的节日也都与饮食相联系。由此可见,自古以来,中国人对饮食的重视一直延续至今。

另一方面,作为东方礼仪之邦,重视宴席座次礼仪、守礼仪是中国人数千年的传统。据有关史料记载,至少在周代,我国饮食礼仪就已初步形成,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并对西方餐桌文化产生一定影响。

随着时代的变迁,饮食文化正向多元化发展。自清代以来,一些西餐礼仪被引进。中西餐餐桌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二、分配方式的演进

中国最早实行“分餐制”(the individual serving),到了北宋后期才进化到如今的合餐制。分餐制的历史远远长于合餐制。由于早期食物相对匮乏,“按人均分”是比较合适的分配原则。无法满足人们的口味、习惯的不同是分餐制的缺陷。随着生产力的进步,食物逐渐充足起来,种类越来越丰盛,分餐制显然不能适应食物多样化的发展。于是合餐制便逐渐取代了分餐制。

合餐是历史的进步,不仅体现在其演进过程的本身,也体现在对社会行为和文化的巨大影响上。合餐共食拉近了人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养成了对他人关心照顾以及我们民族廉让的美德,也使中国人变得温良和善,进而增加了家人的凝聚力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培养了中国人的沟通能力,创造了沟通场所,增加了合作机会;满足了人们对食物多样性的需求,以及丰富的精神和情感需求;也养成了中国人好商量、好通融的性格。

三、宴席座次礼仪

“不学礼,无以立。”中国人自古崇尚礼仪,而中国最早的礼和最普及、最重要的礼,可以说就是食礼。在中国宴会繁溽食礼的基础仪程和中心环节即是宴席上的座次之礼——“安席”。宴席上的贵客或主人应坐“上座”。

位。

现代较为流行的座次礼仪是在继承传统与参考国外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借西方宴会上以右为尊的法则,第一主宾就坐于主人右侧,第二主宾在主人左侧或第一主宾右侧,变通处理。

四、餐具的演进

我们的祖先也曾与现代人一样,使用刀叉而非筷子。刀叉要同时使用左右手,因此人与人之间要保持相当的距离。同时刀叉只适于近距离的传输,大概也就限于从胸前的盘子到嘴之间。如果这个距离按合餐制的要求,至少要延长到嘴到桌子的中心,也就是说至少要比桌子的半径更长。显然,刀叉承担不了这个距离的传输功能。而筷子出现后,合餐就方便多了。从这个角度,我们大概可以这样理解,西方人至今仍然使用刀叉进食,与他们保持分餐制是互为因果的。

现代中国常用的餐具有:筷子(chopsticks)、勺子(ladle)、盘子(plate)等,它们分别与西方的刀叉(knives and forks)、铁匙(spoon)及碗(bowl)相对应。它们的使用,亦有讲究。

五、餐桌礼仪与宗教、迷信、节日的关系

中国人不单止十分尊重吃的艺术及礼仪,甚至会敬拜由“火神”衍生而来的“灶君”,人们认为“灶君”能保佑厨房避开火灾及各种不幸事件的发生。每年农历12月24日,各家都准备一顿美味佳肴祀奉“灶君”,包括一只完事的鸡、烧猪、多样蔬菜、饭等,以多谢“灶君”对他们过去一年的保佑。而许多节日亦与饮食息息相关。如春节吃年夜饭、元宵节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凡此种种,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团圆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中国人认为饮食与个人命运几乎是息息相关的,用饭时犯了禁忌,便会惹来衰运。例如吃鱼,当吃完了一面鱼身,不要用筷子把整条鱼翻到另一面。人们认为若翻鱼时弄破鱼身,便意味着渔船会翻沉,这是由于香港在开埠初期是一个渔港,渔民很关注船只的安全航行。此外,中国人从不会端上七碟菜肴用饭。因为葬礼后的“解慰酒”须有七碟菜肴。不可用筷子垂直插入饭碗的中央,因这样有点象在拜祭祖先。用饭后不可说“我吃完了”,这意谓自己已死去,不会再有机会吃饭,而应该说“我吃饱了”。很严格的顺序上菜。通常在意大利宴请少量宾客时一般只有三道菜,桌上放有面包,可以自取。而这与在中国满桌的美味珍馐是完全不同的。在此时饮咖啡与茶上也有一些不同。在中国比较随意,由主人给客人一杯杯斟茶,没有用小碟。而在意大利,饮茶与咖啡时只端杯子,将小碟留在台上,喝完后,一定要把杯子放回碟上。

在席间,中国的主人往往很热情,敦促客人在吃大喝是完全合理的,并频频给客人夹菜、劝酒。在意大利,主人一般不管这些,而是只与客人聊天,旨在创造一种自由吃饭时避免筷子触碰饭碗面发出声音,这不单只是不礼貌,亦意味前“无饭吃”。要培养吃光碗中饭的习惯,一粒饭也不可剩余在饭碗,否则将来的太太或丈夫是“痘皮脸”的,亦不尊重辛劳耕种的农夫。这些迷信的饮食习俗流传到今,或多或少仍然成为中国人的饮食礼仪。

西方餐桌文化

一、意大利与中国餐桌礼仪的不同之处

意大利(Italy)的美食众多,是世界的美食之都之一。中国的饮食文化同样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两国的餐桌礼仪却是大相径庭。不同的餐桌礼仪也彰显出两国文化上的迥异与不同的东西方的风土人情。

我们暂且就两国请客吃饭的话题展开,以局部观整体。

就从客人进门开始说起。意大利人举办聚会,主人都要早早地在门口迎接,客人也一般会带来酒、甜食或一些纪念品,这在中国也是一样的。但意大利接受礼品后,礼貌的做法是当面拆开礼品并加以赞美,而这在中国是相当不礼貌的一种做法。在中国主人收到礼品后应先放置在一处,待客人回去后再拆封。

入席时,单从餐桌的选择上,就有不同。在中国,圆形餐桌受欢迎,因为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对面坐,以右为尊,主人坐在右首并面对正门而坐。而在意大利宴请宾客则喜用长桌,一家之主的身份因而比在圆桌上好辨认。此外,在意大利安排座位也比较随意,依客人喜爱而定。

上菜是有最大的不同。在中国是在桌上摆满所有的菜,客人随意夹取。而在意大利,实行分餐制,并且菜是按沙拉、开胃菜、副菜、主菜、甜食、咖啡或茶一道道按

自在、宽松从容的氛围。

二、加拿大餐桌礼仪

加拿大(Canada)是一个移民国家,拥有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其中,“三不”饮食文化别有一番情趣。

对中国人来讲,不论是家里还是酒店宴请朋友,一般都离不开烟酒,否则就有怠慢之嫌。然而,在加拿大请客吃饭则都不设烟酒。饮酒者只能在领有酒牌的地方或住宅内喝酒。在这些地方以外饮酒都是违法的。由此可见,加拿大人十分重视健康,甚至将禁烟禁酒的规则搬到了餐桌。而在中国则没有这样的特殊礼仪。

你听说过加拿大的“冷餐宴会”吗?那就是因为菜肴烧得比较早,时间一长,也就成了凉菜。加拿大人喜欢吃冷食,而中国人则有所不同,热菜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

加拿大人宴请客人是不安排桌席的。通常是客人们手拿一次性使用的塑料餐盒和叉子,自己动手随意选取自己喜爱吃的食物和菜肴,然后自找地方用餐。客人们可无拘无束,如果没吃饱,还可以去取食。食毕要将一次性餐具放到废物的大塑料袋中。而中国人热闹,大多一堆人围成一桌进餐,而且讲究排列位次,通常是有主次尊卑之别。在中国的宴席中,必须要所有人都到齐了,才能开始进餐。中国人用筷子最有讲究了,如和人交谈时,要暂时放下筷子,不能一边说话,一边象指挥似地舞筷子,不能把筷子竖插放在食物上面,这样不吉利。

加拿大的餐桌礼仪除了以上几种特别的要求外,大多数与其他西方国家的没有什么差异,同样要注意坐姿和刀叉的使用,同样与中国的餐桌礼仪大有不同之处。

[总结] 餐桌文化由于地域、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这种理性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却大大阻碍了如饮食文化的发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三、餐桌上用语的差异

中西方在请客吃饭上的文化差异也要注意,否则会引起笑话。

中国人热情好客,请客吃饭时一般都是菜肴满桌,但无论菜多么丰盛,嘴上总要谦虚的说:“没什么好吃的,菜做得不好,随便吃点。”然而,当英美人听到这样的客套话,会觉得很反感:“没什么吃的,又何必请我?菜做展。西餐讲究营养、菜色的搭配,讲究餐具与服务,但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较为单一。

而在中国的烹调术中,对美味追求几乎达到极致。这也是中餐在世界各地广受欢迎的主要原因。遗憾的是,当我们把追求美味作为第一要求时,我们却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营养价值。“民以食为天”的后半句是“食以味为先”,就是这种对美味的追求,使不够营养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最大弱点。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它包含了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谐调为度,度以内的千变万化就决定了中国菜的丰富和富于变化,决定了中国菜菜系的特点。

二、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

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得不好,又为什么要拿来招待我?”。按照中国的习俗,为了表示礼貌,习惯上会一再劝客人多吃点,而中国人往往是“言不由衷”,明明肚子饿,嘴上却说:“我饱了,不用了。”;直到主人一请再请,才慢条斯理地“恭敬不如从命”。而英美人招待客人一般没那么讲究,简简单单三四道菜就可以了。用餐时,一般主人会说:“Help yourself, please!”(“请吃。”即你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英美人待客尊重个人意志,讲究实事求是,一再问客人要不要食物或强塞食物给客人,是很不礼貌的。所以,当主人给你添菜或问你要什么时,如:“Would you like another piece of meat pie?”(“想再来一块肉馅饼吗?”),如果你想吃的话,可以直截了当地回答:“Yes, please!”或“Thank you.A piece of meat pie.”倘若你确实什么也不想吃,只需简单地说:“No.Thank you.”就可以了。而客人在用餐期间,一定要赞美主人所准备的食物好吃,称赞主人的手艺好,否则不管你吃得多饱,主人都会不高兴。典型的英语客套话是:

客人:It’s delicious.(味道好极了。)/ This meat is beautifully tender.(这肉鲜嫩可口。)

主人:Thank you.I’m glad you like it.(谢谢,我很高兴你喜欢吃。)

有些不了解英美人习惯的中国人,到英美人家里做客,也客气一番,结果他们请你一遍,至多两遍,便以为你真的不想吃。英美人第二次的问法经常是:“Are you sure? It’s no trouble.”(“真的不要吗?一点也不麻烦的。”)注意,这可是最后一请,如果你再客气,只好去喝西北风了。此外,英美人认为菜吃不完留在盘子里,是很不文明的行为,所以宁可第一次少要一些,吃不饱,可大大方方地跟主人说:”Oh, this is delicious.”(“哦,这真好吃啊。”)并再要些刚才吃过的菜,主人对你欣赏他们的菜,会感到很高兴。

结论:所以,中西方餐桌文化差异归根结底还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差异。文化促进饮食的形成,饮食反映出各国的文化。但是,这种差异似乎在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世界体现了不同的餐桌礼仪。

(一)座次安排

在中国的餐桌礼仪中: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客人应该等候主人邀请才可坐下,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如果你是主人,则以和缓的动手,指向某张椅子并对客人说:“请坐这里。”如果你是客人,等主人示意你坐下时,才坐下。如果主人径自坐下而没有示意你坐在哪里,你就坐在最靠近他的位置。要是坐圆桌子,对着大门的是主座。的交流而变的模糊。中西方餐桌文化互相影响,互相融合,使两者更趋于完善、科学。

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餐桌礼仪

中方——据文献记载,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就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保留至今,如山东、香港及台湾,许多影视作品中多有体现。清代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中西餐饮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西方——西方餐桌礼仪起源于法国梅罗文加王朝,当时因着拜占庭文化启发,制定了一系列细致的礼仪。到了罗马帝国的查里曼大帝时,礼仪更为复杂,甚至专制。皇帝必须坐最高的椅子,每当乐声响起,王公贵族必须将菜肴传到皇帝手中。在十七世纪以前,传统习惯是戴着帽子用餐。在帝制时代,餐桌礼仪显得繁琐、严苛,不同民族有不一样的用餐习惯。高卢人坐着用餐;罗马人卧着进食;法国人从小学习把双手放在桌上;英国人在不进食时要把双手放在大腿上。欧洲的餐桌礼仪由骑士精神演变而来。在十二世纪,意大利文化流入法国,餐桌礼仪和菜单用语均变得更为优雅精致,教导礼仪的着作亦纷纷面世。时至今日,餐桌礼仪还在欧洲国家继续传留下去。若你前往朋友家做客,须穿上得体的衣服,送上合宜的礼物,处处表现优雅的言谈举止 西方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长就开始对他们进行有形或无形的“进餐教育”,帮助孩子学会良好的进餐礼仪。西方孩子一般两岁时开始系统学习用餐礼仪,四岁时就学到用餐的所有礼仪;五岁左右的孩子都乐于做一些餐前摆好所有餐具、餐后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及的事。

在儿童的餐桌礼仪中,美国人还注重进行环保教育。五六岁的孩子应知道哪些是经过再生制造的“环保餐具”,哪些塑料袋可能成为污染环境的“永久垃圾”。外出郊游前,他们会在家长指导下自制饮料。尽量少买易拉罐等现成食品,并注意节约水电,因为他们懂得“滥用资源,即意味着对环境保护的侵害”。[3 ]对于这种餐桌教育,美国一位老师说:“文明礼貌对个人事业的成功极有帮助。大的商业交易或爱情往往是从餐桌上开始。”

中国和美国在餐桌上的要求存在很大差异,并各有特色,档次高一点的饭店,会用餐巾予以区分,餐巾最高大的位置不能随便坐,除非你打算好请客。

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是在继续传统与参考国外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座次借西方宴会以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就坐于主人右侧,第二主宾在主人左侧或第一主宾右侧,门边面对主人的,自然是跑腿招呼的陪客坐的。变通处理,斟酒上菜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

在西方的餐桌礼仪中:女主人宣布晚宴准备就绪后,男主人便会引领客人依次入座,而女主人则走在最后面。有些细心的主人也会在餐桌上放置姓名卡,以示座次,如果没有这项安排,那么座位安排原则一般为:座次安排以男女分隔而坐为原则,男主客优先入座,其位置在女主人右边,而女主客在男主客右边,其它夫妇则以对角方式就座。男女夫妇分坐显示出了美式宴会的开放及活泼,希望能藉由宴席上座次的安排来增进彼此间的熟稔,同时也可使用餐话题多样化,气氛和乐。

入坐原则是客人先入坐,长者先于年轻人入坐,已婚者先于未婚者入坐,陌生人又先于熟识客人或家人入坐。(二)上菜顺序

中餐上菜顺序是:先上冷菜、饮料及酒,后上热菜,然后上主食,最后上甜食和水果。宴会上桌数很多时,各桌的每一道菜应同时上。上菜顺序依然保持传统,先冷后热。这些程序不仅可以使整个宴饮过程和谐有序,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体现和交流。因此,餐桌之上的礼仪可使宴饮活动圆满周全,使主客双方的修养得到全面展示。

西餐上菜程序通常是:面包黄油→冷菜→汤斗海鲜→主菜→甜点心→咖啡和水果。冷菜、汤,同时就着面包吃。冷菜也叫开胃小菜,作为第一道菜,一般与开胃酒并用。汤分渍汤和奶油浓汤。主菜有鱼、猪肉、牛肉、鸡等。甜食常有冰淇淋、布丁等。然后是咖啡或红茶。至于水果,可上可不上。

(三)餐具

中餐的餐具主要包括筷子、碟子、调羹、碗、调盘等。在正式的宴会上,水杯放在菜盘左上方,酒杯放在右上方。筷子与汤匙可放在专用座子上或放在纸套内。公用的筷子和汤匙最好放在专用的座子上。

西餐餐具主要有刀、叉、匙、盘子、玻璃杯等。在摆放方法上,中餐较为简单,而西餐就比较复杂。世界上高级的西式宴会摆台是基本统一的。共同原则是:垫盘居中,叉左刀右,刀尖向上,刀口向内,盘前横匙,主食靠左,餐具靠右,其余用具酌情摆放。酒杯的数量与酒的种类相等,摆法是从左到右,依次摆烈性酒杯,葡萄酒杯,香槟酒杯,啤酒杯。西餐中餐巾放在盘子里,如果在宾客尚未落坐前需要往盘子里放某种事物时,餐巾就放在盘子旁边。(四)表示停餐方法

中方:筵席中暂时停餐,可以把筷子直搁在碟子或者调羹上。如果将筷子横搁在碟子上,那是表示酒醉饭饱不再进膳了。西方:略事休息时,刀叉的摆法。如果吃到一半想放下刀叉略作休息,应把刀叉以八字形状摆在盘子中央。若刀叉突出到盘子外面,不安全也不好看。边说话边挥舞刀叉是失礼举动。用餐后,将刀叉摆成四点钟方向即可。

(五)手机:在吃西餐的时候基本上都不会开手机,除非你有非常重要的事情,而手机铃声都会很小声,有电话要中西宴客方面的另一大差异,也就是餐桌气氛上的差异。总的来说是西方餐桌上静,中国餐桌上动。西方人平日好动,挥手耸肩等形体语言特别丰富。但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的去静静的切割自家的盘中餐。中国人平日好静,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

所以,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反映出了中西饮食文化上的根本差异。中国人以食为人生之至乐,所以餐桌上人们尽情的享受这美味佳肴。餐桌上的热闹反映了食客发自内心的欢快。西方人以饮食为生存的必要条件,他们自然要遵守某些规范,以保证机器的正常运转。通过中西餐桌礼仪的比较,不仅仅反映了各地的文化传统,还折射出不同民族心理、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社会关系、社会礼仪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即西方文化主张个人荣给大家说“对不起”,然后起身出去听电话。这一条吃中餐的时候也适用,在用餐的时候听电话走到哪里都是让人唾弃的。

讲到吃的礼节,不同的国家或文化常存在着许多差异,亚洲人认为挺礼貌的举动,欧洲人见了可能感到很不文雅;中东国家餐桌上特殊的用餐礼仪,到了美国人的餐桌上使用起来就变成了粗鲁的动作了尽管有着许多不同。换个角度来看,西方的宴客形式,从正式到非正式,远远多于中国。大致说来,他们有以下八种宴请形式:有席位的宴请(seated dinners),自助餐(buffet dinners),正式午餐(luncheons),招待会(receptions),鸡尾酒会(cocktail parties),聚餐会(BYOB and BYOF=Bring your own bottles and bring your own food),野餐(picnics),茶会(tea parties)。而从传统习俗上说,中国人请客,不论按长、尊、主、次围桌而坐,满桌丰盛的酒菜,主人频频劝酒,客人谦让礼到。中国人觉得这样的宴客方式才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和诚恳。另外宴客时崇尚热闹欢快的气氛,讲究面子排场。排场之大,气氛之热闹常常令人叹为观止。

较随便的形式则是主人邀上三五知己,到家中由女主人炒几个菜,小酌一番。这种随便的宴客形式不讲究礼仪,不讲究坐次,不讲究饭菜,只讲气氛的和谐、主人的热诚、主客谈话的投机。当然,近年来西方的一些宴客形式,如酒会、招待会、自助餐或冷餐也会传到中国,但这些多是官方或单位出面组织的宴请形式,平民百姓还少有实行。其次,中西在宴客的观念上有较大的差异。而中国人请客吃饭,重在饭菜本身。宴席上的酒菜一定要丰富多彩。如果做得到,一定是山珍海味,美味佳肴。否则,很难称的上是在请客。中国人宴客时重视饭菜本身起源于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民以食为天;食色性也。在衣食住行四大生活要素中食为首。

西方人的饮食观念不同于中国人,林语堂先生说,英美人仅以“吃”为对一个生物的机器注入燃料,只要他们吃了以后能保持身体的结识,足以抵御病菌的感染,其他皆再不足道中。由于这一点,英语国家的饮食文化,尤其在烹饪方面不但逊色于中国,也远不如法意等国。他们的传统饭菜比较单一乏味。但比较注重营养,力求口味的清淡和膳食的均衡。

誉、自我中心、创新 精神和个性自由,而中国文化主张谦虚谨慎、无私奉献、中庸之道和团结协作;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家庭结 构简单,由父母以及未成年子女组成核心家庭;而中国人等级观念较强,家庭结构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多 为四代同堂等。

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障碍而导致的信息误解,甚至伤害对方的现象屡见不鲜。有时善意的言谈会使对方尴尬无比,礼貌的举止会被误解为荒诞粗俗。因此,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研究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另外—— 用餐俗例

在饭食方式方面,中国人与西方人有点不同,西方人喜欢各自品尝放在自己面前的食物,中国人则有一定的用饭规例,他们喜欢叫数碟佳肴,放在饭桌的中央位置,各人有一碗饭共同配这数碟菜肴,饭吃完可再添;夹起的菜肴通常要先放在自己的饭碗中,直接把菜肴放入口是不礼貌的;依照惯例,客人出席正式或传统的晚餐,是不会吃光桌上的菜肴,以免令主人家误以为菜肴预备不足,因而感到尴尬。餐桌摆设

日常饭食的摆设是在各座席摆上一个饭碗、一双筷子、一只汤匙、一碟调味酱,用饭后通常会给客人一条热毛巾,代替纸巾抹手及抹嘴巴。所有菜肴同时端上餐桌中央,各人用自己的筷子直接从各碟共享的菜肴夹取食物;汤水一大锅的端上,各人同饮一锅汤。客人用饭时绝对可以来一招「飞象过河」,夹取放在远处的菜肴。由於中国人喜欢全体共享菜肴,他们的餐桌大多数是圆形或方形,而不是西方人多用的长形餐桌。

上一篇:学习好计算机的方法有哪些下一篇:跑吧孩子小学生观后感600字